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3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3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1月1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三,“救蟻中狀元之選”。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七十六頁,我們看經文:

“(發明)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報大。輒疑之。不知此特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耳。若論究竟。則當日所救之蟻。不下數萬。后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豈一狀元可竟其福乎。若夫狀元。不過身外虛名耳。三寸氣斷。安在其為狀元也。反謂報之太奢。過矣?!?/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螞蟻的角度看螞蟻,以狀元的角度看狀元,這是凡夫的角度,也是眾生的角度。什么意思呢?眾生容易著相,有所求,我救了很多螞蟻,我救了一萬只的螞蟻,這個一萬只就是一個有量世界,有量世界不能跟自性相應,它是相對法,大跟小、多跟少、有跟無、對跟錯、是跟非、美跟丑,這個都是相對的世界,相對的世界就是有量世界,我們的自性是無量功德。

所以這個地方講“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就是說,這段經文告訴你說,為什么這一個“救蟻中狀元之選”,這是講宋郊、宋祁兩個兄弟的故事,宋郊是大哥,宋祁是弟弟。在我們這個《安士全書》,“救蟻中狀元之選”,它并沒有詳細敘述宋郊跟宋祁,這段經文直接下去就談“竹橋渡蟻”。所以在這一段講完以后,在講“竹橋渡蟻”之前,印光大師會有補充,也就是把宋郊、宋祁的救蟻故事,為什么中狀元,他會詳細講出來,這是印光大師對眾生的一大付出跟功德。

那么宋郊是大哥,宋祁是弟弟。宋祁本來是中大魁,但是宋郊后來也中科舉,他為什么?他因為救螞蟻。所以這個地方才提到說“宋郊一事”,是指宋郊救螞蟻的事情。那因為宋祁并沒有救螞蟻,是宋郊救螞蟻,改變了功名。所以他這個個案,這個故事就是“其功小報大”,等一下我們會討論。所以這一段雖然是短短的一個古代救螞蟻中狀元的故事,這凡夫的角度跟眾生的角度都認為不可能,那救螞蟻怎么會中狀元呢?所以說問題就在這里,“救蟻中狀元之選”。

所以這一段故事里面,它有兩個非常非常深的因果道理在里面,一個是“功小報大”,一個是什么?這里講的,“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那么它的白話意思是說,著蟻跟狀元之相,用螞蟻看螞蟻,用狀元看狀元。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六道互相輪回,我們佛家講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那如果能以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視蟻的話,螞蟻也有佛性啊。所以說如果能從佛家角度去看,把螞蟻當成過去的父母、未來諸佛來看螞蟻?;蛘吣隳軌蚋毁F、貧窮不二,這個達官貴人跟販夫走卒不二,以敝屣視狀元。敝屣是什么?敝屣就是,這個我們穿鞋子都會穿破洞,就破洞的鞋子,已經殘破不堪的鞋子?;蛞员皱镆暊钤?,如果你能夠這樣看破放下的話,那么則近于道了,那么你就跟道相應了,跟自性相應了。

所以這一段宋郊中狀元,救蟻中狀元這個故事,尤其是對現代的人,他們認為是不可思議,不敢想象,他們不相信。這個不相信就是什么?就是現在眾生普遍的所謂的邪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回,這叫做邪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在還沒有解釋白話以前,我們先探討這一段很有意義的“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因為剛才這一段特別跟各位念出來,就是著了螞蟻跟狀元的相,如果能以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來看待螞蟻,或者以敝屣視狀元的話,那么則跟道相應,則近于道。

我們就來探討著相修行。我們特別引用,在講心地法門非常受到大家歡迎,就慧律法師,他也是我們萬人念佛宗興律師的同學。臺灣南普陀佛學院誕生幾位高僧大德,是對佛教界貢獻很大,一位就是宗興律師,一位就是慧律法師,另外一位就是如本法師。他們兩位都在心地法門有相當高深的見地,尤其慧律法師講《楞嚴經》跟《楞伽經》,真的是稱性而談。慧律法師也非常贊嘆凈空老法師,這一點讓我們感到很榮耀,也很欽佩?;勐煞◣熕潎@老法師弘宗演教,講經說法,辯才無礙,而且他確實引導眾生深信凈土法門,他說,功德不可思量。

那么慧律法師講“心性不明,著相修行”。他說,“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金剛經》里面講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彼孕扌芯驮谥喔鸁o相,來做功德跟福德的分際。所以“修行的重點,就在離相”,這是我們一定要記得的。佛陀要我們也是要離相修行,即相離相,《金剛經》所講,都在告訴你如何離相,離一切相,行一切善。

“沒有心性功夫,不但無法斷煩惱,甚至,越精進卻離佛越遠”。有些人為什么他修行,修行很久,業障始終無法消除?關鍵在這里,他不知道怎么斷煩惱?;勐煞◣熣f,“時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認為精進的方式用功”,譬如,“打餓七、搞神通、長坐不臥、不吃不睡”,花樣很多。從外表上看起來好像令人激賞,實在講說難免嘩眾取寵、沽名釣譽,這是慧律法師說的。他說,“觀照、斷煩惱、徹底放下貪瞋癡”,才可以稱為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臥都是修行,是修行的地方。所謂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可以說法,無情也為我們說法。洪壽禪師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這就表示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我怨剩俊绷何涞劬褪侵嘈扌?。他說,我一生造了這么多的佛寺,供養這么多僧人,布施設齋,有沒有什么功德?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梁武帝說,為什么?那達摩祖師就說了,“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蔽覀冏孕员揪吣鶚?,自性本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六祖大師說的,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就自性的戒定慧。你只要能夠皈依佛,皈依覺;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皈依凈,你皈依覺、正、凈自性三寶,那你就跟戒定慧相應了,這就是功德啊,你跟戒定慧相應就是功德。

所以功德須要發自本性,清凈心、無所著的心。倘若你布施可以積功累德,當然我們必須要修凈業三福,凈業三福都是積功累德,佛也告訴我們要修福修慧。我們不能說布施不是積功累德,但是它不等于積功累德,為什么?因為你必須要即相離相,那這個布施變成供養。我們以前常討論過,你的布施里面,如果具足清凈心、平等心、孝順心、恭敬心,那這個布施是供養,那是普賢菩薩修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這個布施就不是布施了,它是供養,那供養就是積功累德。關鍵是在一念之間、在轉念之間。所以如果你把布施當成積功累德,那成佛不就是變成買賣交易嗎?這慧律法師講這樣也是很有道理啊。“本性不增不減,功德若能累積,則已落入數量觀”,這是福德不是功德。

“更有人拜佛求消災,念佛求見佛”,這就是不知道自性即是佛。所以印光大師反對人家這樣,印光大師說,你不能為了想要求康寧、健康長壽而念佛。你念佛就是要求富貴,印光大師說,這樣不是真念佛人。真正念佛是什么?念佛功夫能夠“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的話,能夠念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印光大師說,不求康寧自得康寧,不求長壽自得長壽。你自然就會消災免難。因為真正的念佛到功夫成片,他自然消災免難。也就是怎么樣?真正念佛人,他就會斷惡修善,他真正斷惡修善,就是老和尚說的真干、老實、聽話。真正念佛人,他不住在五欲六塵里面了。真正的念佛人,他可以真正地斷惡修善,所以他不求康寧自得康寧,不求長壽自得長壽。他是聽話照做,照佛陀教誨照做,他依教奉行。所以任何一部經,到最后都教你什么?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也就是什么?要改變命運啊,一定可以改變命運。那么你不能改變命運是什么?你著相修行了。

所以有的人拜佛求消災,念佛求見佛,他不知道自性就是佛。沒有悟到平等圓滿的覺性,“用妄想修行,境界現前,無明必定一馬當先”,絕對無明沖出來,他心隨境轉了。所以“許多初學者急于成就,經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卻很多,或負重拜山,或練不倒單,或勉強靜坐”,法師說,誤認以此方式即刻開悟。他將開悟當做一種什么?一種境界在追求,認為這樣可以修出某種東西出來。如果是這樣有所求去著相修行,“不僅背離清凈無為的本性”,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容易走火入魔,也時有所聞。

所以法師就引用《六祖壇經》里面說,“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你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你莫名其妙地起了一個知見,那就著相去求菩提啊。我們本來具足佛知佛見。所以你還執著一個我要開悟,“情存一念悟”。你可以超越過去的迷嗎?“寧越昔時迷?”還可以超越嗎?所以在色身上用功,“其實是‘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六祖大師說的,你放不下這個身見,“一具臭骨頭”就是這個身見,我們這個身體是臭皮囊,你立那么多功課做什么呢?你目的就是要悟啊,“何為立功課?”你做功課要干什么呢?要悟這一念心。

這句經文的完整的經文是在《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里面,我把它完整地念出來。六祖大師說,“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薄安灰娨环ù鏌o見”就是什么?你還有一個說我無所見,“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說我一法不受,就像那個長爪梵志,長爪梵志,舍利弗的舅舅長爪梵志。因為舍利弗他媽媽舍利在懷他的時候,他媽媽辯才無礙,非常地聰明。那長爪梵志,他舅舅是一個外道,因為他指甲留很長,用功到沒有時間剪指甲,叫長爪梵志。梵志是印度的一種修行人,修清凈心的叫做梵志。他就決定說,他這個外甥如果生出來,他要收他當徒弟。但是他不知道,他這個外甥是跟著佛陀來的,舍利弗。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智慧第一,他也是古佛再來的。

所以他就去跟佛陀辯論了。他說,佛陀,我這個外甥,我要把他收為我的徒弟,我們兩個辯論看看,看是我的智慧高,還是佛陀你智慧高。佛陀說,好,那你先說。長爪梵志就說了,我一切法不受。我一法不受,就是這里講的,“不見一法存無見”,你還有一個一法不受,他認為說我沒有苦樂憂喜舍,我連一個念頭都沒有,我一法不受,不存受。那佛陀后來就靜靜地看著他,佛陀在定中看著他。他說,佛陀你輸了嗎?你接下去啊。佛陀就問他一句話,那你一法不受這句話受不受?他就呆住現場了,他認為我還有一個一法不受,就是這里講的,“不見一法存無見”。你還有一個我一法不受,落入對待,只不過那個我一法不受非常微細,你見不到,智慧如海的佛陀,人家見到了。所以“不見一法存無見”,你還有一個什么?我一切都不執著了。這就是什么?“大似浮云遮日面”,智慧就像太陽光,“日面”就太陽光,突然間跑來一個浮云飄過去,擋一下,這雖然沒有產生陰影,但是就好似擋住了,“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你不曉得你這個我一法不受,就守那個空寂,它是本來無一物的,你怎么搞一個東西蓋在它上面呢?“不知一法守空知”?!斑€如太虛生閃電”,就好像,我們的心就像太虛空一樣,突然間,啪,一個閃電過來,那么一點點閃電,就動了一個念頭,“還如太虛生閃電”?!按酥娖橙慌d,錯認何曾解方便”,他說,你突然間起了這個念頭,“瞥然”就突然間跑出來,“猶如太虛生閃電”嘛,這個知見跑出來了,你錯認消息了,你說我一法不受,錯認這個消息,你不曉得說“何曾解方便”,你能夠了解什么叫究竟跟方便嗎?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六祖大師說,如果你能夠知道自己動一個念頭,我們本來是什么?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非自性戒,你動一個念頭就是“非”了嘛。如果你知道自己動這一個念頭不對了,如果你那個知道放下了,“自己靈光常顯現”,你的自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始終在起作用,只是你迷而不覺而已。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這個“常聞偈”就是六祖大師的四十三位座下開悟的弟子里面,有一位大通智常法師,他叫智常法師。智常法師聽六祖大師開示這一首偈以后,心意豁然頓脫,契入自性。智常法師也是六祖大師座下四十三位開悟的圣僧。我們中國佛教自古以來,唯一的祖師座下有四十三位法身大士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只有六祖大師。所以《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所證悟的境界,跟佛陀無二無別。

所以大通智常法師聞偈以后,豁然頓脫,乃寫,當下寫一首偈語。你看那古代禪師要開悟,都是有辦法當下從自性流露出來這種偈語。就是“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我今天要不是來見六祖大師你,我還要落二邊?!安蝗胱鎺熓摇保医裉鞗]有來跟師父你學,跟六祖大師學,就是“不入祖師室”,我還要一樣茫茫然地落到二邊去,“趣兩頭”,我怎么會有辦法開悟呢?我們自性本來就是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我們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覺源體”?!半S照枉遷流”,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墒俏覀円驗椤耙荒顭o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所以隨著業遷流不息,隨業流轉。

這一段是因為這個地方,慧律法師引用到《六祖壇經》這一段經文,慧律法師是并沒有解釋,我特地來跟各位說明一下,做這樣的補充。所以慧律法師說,“萬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豈在坐耶?”道不在坐那邊坐禪,坐禪,你沒有悟,還是你坐破七個蒲團,還是不能開悟,“道在心悟”。你在假相上用功、做功夫,猶如未打地基建高樓,“心外求法”。就好像新手上路,開新車一樣,你超速疾馳,未達目的地就車毀人亡。所以法師說,“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精進應當要具正知正見,不起妄念就是真精進,不起妄念才是真精進。

那另外一種,第二種情形就是什么?求神通感應。剛才是講急著要開悟,知見未亡,落入能所,現在是談念佛想求感應。剛才是想說求消災、求開悟,這個也是求感應,這個也是很多,求神通感應,我也碰到很多這種修行人。他說,“求神通感應,勝過求解脫真理”,他不是要求解脫真理,他是要求神通感應。現在很多學人的弊病,就是錯把方便當究竟。方便法門會將佛教正法帶往可怕、危險的邊緣地帶。求感應多過于求真理。那么法師特別說,“講經弘法往往門可羅雀”,邪說異端、神通感應則門庭若市。這個我相信,有,這個我相信。如果做一切佛事,聞到香味、見到光、見到佛。我跟你講,國內這些蓮友很著重這個東西。我常常到國內去講課,你知道國內蓮友會有什么現象嗎?拿相機拍虛空中的云,見到光、見到香。我這一次到沈陽去講課,他們特地帶我到附近的一間,全世界最大的玉佛殿去參觀。我跟你講,聞香、見光、見佛都很自然的事情,那是佛菩薩給我們鼓勵,但是你不能把這個當究竟。我到那個佛寺,那個導覽人就說了,哎呀,你這個大理石刻出來,你看這里有光,那里有影子什么的,聞香、見光、見佛。他不知道佛陀教育就是智慧的教育,就是覺悟的教育,全部都著相了,著相怎么會見性呢?剛才我們不是講啊,“著相修行百千劫”,你累劫沒辦法出離三界六道輪回。“無相修行剎那間”。

所以,“做一切佛事,以聞香、見光、見佛、治病等感應為訴求,只為消災解厄、現世福報”,那佛教跟神道有什么差別?我常講說,佛教如果離開因果跟般若教育,佛教跟外道其實是沒有什么差別的。古代印度的外道也很厲害啊,九十六種外道。老和尚常講說,外道算命,只知道,這個命怎么來的?就是知道定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就是,他知道這個是定數。佛法講超越生死輪回,你知其然,佛法給你講怎么超越生死輪回。那個印度外道也知道有輪回呀,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超越呀,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他不能開悟自性。

所以如果你只求“消災解厄、現世福報”,《了凡四訓》里面講的很多,你真正能夠開悟,真正能夠改變定數、改變定業,像袁了凡先生一樣改過積善,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你一樣可以得到功名富貴,也可以得道德仁義,那就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富貴得富貴。神通感應作為增強信念的增上緣,本來是無可厚非。其實佛陀反對神通,但是如果為了度人,佛陀也會允許弟子用神通度人,就像目犍連菩薩一樣,目犍連尊者一樣。那是要增強你對三寶的信念,做增上緣,那是可以的。但是不是萬能的利器,如果你用這個去度眾,“絕非長久之計”。

老法師他們當時有三位同學,算命都是四十五歲就要往生了。有一位在臺北市的北投,就是修密法,他就要修鬼神通,但是最后四十五歲就往生了。他跟老法師說,你這樣講經說法速度太慢了,我求感應的時候,我馬上就知道,眾生就會來拜,就會來求我了。就這里講的,“若以此度眾,絕非長久之計”。因為個人的宿業有不同,佛力固然有不可思議之處,仍然需要看個人能否虔誠求懺悔,“以及罪障輕重而定”。

八正道中沒有列入“正神通”,《阿含經》也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我們所應該依止的,那是指我們的自性,依止真理,而不是神通。因為神通不是究竟解脫之道,由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因緣果報的法則,它不是神通可以抵制的。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也無法去挽救釋迦族被滅亡的定業,就可見一斑。神通沒辦法超越身口意造作的業力跟因緣果報的法則。

末法時期,學道難以成就就在“求”跟“著”這兩個毛病。一個是“求”,各位記得,一個是求,一個是執著,這兩個破不了?!肮囗斍笙麨?、持咒求解難、拜佛求見光、靜坐求開悟、喝符水求病愈”。剛才我特別提,我們國內的蓮友很喜歡這個見光,沒事就相機往天空一拍,見光見影的,非常地普遍。凡是具有神奇靈異的,趨之若鶩。

殊不知,佛法是心法,修習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也要斷煩惱,才可以證果位。你身體染了疾病,你“不就醫求診”,不透過拜佛懺悔,不透過精進用功,改變自己的定業,你卻去堅信持咒即可以治百病,“諸如此類”,慧律法師說,“著相而求,比比皆是”。你卻不知道病有三種,一個是生理病,一個是業障病,一個是冤業病。生理病,像“頭痛、感冒”,這看醫生就好了;一個是業障病,“群醫束手,藥石罔效”;那冤業病,冤鬼纏身,那更是沒有辦法醫治,這必須要透過放生,必須要透過怎么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護生放生,斷殺業,吃素,才有辦法解決。

色身是四大假合,本來就是生滅,“難免不調”,你應該求醫服藥。你如果到四處去求醫,身體上的病如果沒有起色,這可能就是業力所感的病。反正,醫生能夠醫病,不能醫業。病由業起,業由心造。這種病情必須要怎么樣?“求助于佛法,一心懺悔往昔過愆,真誠改過”,禮佛誦經,回向,多做功德回向,這樣就可以期待能夠解冤釋結。業障消了,病就好了,這是我親身的體驗,我早期就是這樣,花錢啦,針灸啦,吃中藥啦,唉呀,這個是花了太多冤枉錢。最后真正老實下去修行,那些毛病都不見了,全部都好了。我在講座里面,我講了很多這種故事,我個人的故事。

所以“眾生著相”,特別喜歡光怪陸離的異象,“舉凡放光、分身、飛天、遁地,往往窮追不舍”。用這種求、著相的心,一個求、一個著,很容易落入談玄說怪的誤導,或者被神棍所騙,甚至到最后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其實,你真正有通天的本領,如果你煩惱沒有斷,“貪瞋癡不除”,輪回之苦也在所難免,“于生死有何益哉?”跟生死有什么關系呢?所以你不可以求見瑞相,應該以降伏自我的煩惱為修行本分。如果你由心性下手,把煩惱弄通了,把煩惱斷除了,一切通達、一切明白了,才可以真正講真神通。神者不可思議,通者通達無障礙。

這個就是,我們特別因為提到這一段,“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因為提到這個眾生著相修行,我們特別引用這一段來跟各位共勉,就是“著相修行百千劫”,“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所以你只要心性不明,就是你沒有悟明心性,你就是著相修行。

我們剛才講的是名相注釋。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宋郊的故事,人們以為功小報大,就很懷疑了。不知道這只不過是以螞蟻看螞蟻,以狀元看狀元罷了。如果推根究柢,那么當時所救的螞蟻,不少于數萬,后世感恩圖報的,也不會少于數萬。難道一個狀元就可以享盡福報嗎?況且狀元,只不過是身外虛名罷了。三寸氣斷,狀元還在嗎?反說福報太大,糊涂啊。

那么這一段里面,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我們剛剛探討說,這一段里面有兩個主題,一個就是著相修行,“以蟻視蟻,以狀元視狀元”,這是這段的重點。第二個重點就是“功小報大”?!肮π蟠蟆保戏◣熢陂_示因果的五大原則里面,老法師有特別開示第三點,是因小果大。因小果大跟“功小報大”,這個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功就是你因地,因地小,可是果報很大。那老法師開示是,因小就是一個小事情,可是果報卻很殊勝、很大。

因小果大,小小的因可以造成很大的果。這就是一顆西瓜的種子埋在土里,將來長出很多大西瓜,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舍一得萬報,在佛經上說,是有道理的、是真實的。

那么關于這一點因小果大,老法師特別提兩個公案,一個是善,一個是惡的。

那么公案一,“善”。

老法師說,在佛經上有一個佛典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出去托缽、行腳。那么有一位婆羅門長者的家里的老傭人,她看到佛陀來的時候,她本來是要端一桶這個餿水,餿水就是已經放很久的食物,要去倒掉。她一看到佛陀來的時候,看到佛陀這個威儀莊嚴的形象,她生起一個恭敬心,想要供養佛陀,可是她什么東西都沒有,只有手頭上的這一桶餿水,餿掉的食物。佛陀他智慧圓滿,他一看到她這位婆羅門長者的老傭人,他一看到這個恭敬心,佛陀就微笑放光,歡喜地用缽接受這位老婦人的餿食的供養,然后轉頭告訴阿難尊者說,他說,這位老婦人一心虔誠,她虔誠供佛的功德,以后十五劫她可以在天堂里面享樂,十五劫以后她下生人間,可以具足出家的因緣。

這位老婦人的主人剛好走出來,這位婆羅門走出來,婆羅門長者,他聽到這句話也不太相信。就跟這個講的一樣,宋郊救蟻可以中狀元,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婆羅門長者說,怎么可能?只有供養一個餿掉的食物就可以十五劫在天上享天福,然后將來又出家。他就問佛陀了,他說不可思議。佛陀就問這位婆羅門長者說,你有沒有見過其他不可思議的事呢?長者說,有啊,有一次我們家族出去旅游,我們坐了五百輛的馬車,結伴出游,天氣很熱,我們就在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棵大樹的樹陰,可以遮蓋我們五百輛的馬車,甚至還有剩下的樹陰,還有多余的樹陰。他說,這個樹木太大了,真的是不可思議啊。佛陀聽他講完了說,你知不知道這一棵大樹的種子有多大嗎?長者說,知道啊,像芥菜籽那么小。佛說,對,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就是我們這里講的功小報大。

老和尚特別分析這個佛典故事說,為什么老婦人布施佛的因這么小,卻能得到這么大的果報呢?老和尚說,因為是心念,她心念起了恭敬心,那樣的心念速度太快了,她見到佛陀當下那一剎那,她恭敬心生出來了。這是第一念,這個第一念都是我們的清凈心。彌勒菩薩說,“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一彈指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就是十萬,三十二億乘以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而已,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如果一秒鐘是七個彈指的話,那就三百二十兆乘以七,換算出來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一秒鐘就有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因為念頭的頻率太高了,所以彌勒菩薩說,這個意念都非常微細,你沒有辦法執持它,它太快了。心念的速度這么快,所以短時間內就能種下許許多多的種子。就像那個芥菜籽那么小,可以長出那么大的五百個馬車可以坐的樹陰一樣。這些種子結成果報的時間也很長。

那么老法師又舉第二個公案,惡的故事。

就是我們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在因地的時候,他有一世,在因地的時候,他的妻子不孝順公婆,他的父母雙目失明。妻子不孝順公婆,就慫恿目犍連把他父母親帶出去,然后用亂棒把他父母親把他打死。那目犍連聽他妻子的話,有一天就真的把他父母親帶出去了,然后帶了一枝棍子。到山上的時候,因為他父母親是失明,看不到,他就拿起棍子要打他母親,要把她打死。就在打他父母的時候,不是叫兒子趕快來救自己,他叫兒子趕快逃,不要被強盜所害,因為他父母親以為是強盜。目犍連被他父母親的慈愛感動,當下跪下去,良心發現,跪下來向父母坦承自己的過錯。

老法師說,他因為目犍連想要殺害父母的惡念,那一生短命,死后墮在地獄里面,受長時間的痛苦煎熬。離開地獄,還受畜生、餓鬼道的苦。后來轉生為人,五百世當中,每一世都是骨頭被打碎而死,五百世。到佛陀這一世,目犍連這一世也不例外。雖然他跟佛修行,證阿羅漢果,成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墒菢I力成熟的時候,他業力太強大了,他無法入定。所以業力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這就是所謂什么?神通不敵業力。結果在佛陀這一世,目犍連就是被外道執杖痛打,直到他全身骨頭都被打碎了,造成他入涅槃。

所以《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因小果大的一個明證。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你明白因果以后,因為菩薩明白因果,了解因小果大的道理,所以知道造惡因之后,未來的果報非常可怕,所以不敢造惡因。凡夫迷惑顛倒,只知道惡報很可怕,想避免惡報,想努力避免惡報,卻不知道停止造惡才能真正避免惡報。各位,這句話很重要,不知道停止造惡才能真正避免惡報。就剛才我講的,眾生有病,三個原則,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護生放生。如果你真正能斷惡修善,吃素放生,你的病一定會好的,你的冤親債主一定超度的。因為你真正斷惡修善,就是聽話照做了,那你的病就會好,冤親債主就會離開你。就是這里講的,你停止造惡才能真正避免惡報。你不是一直在那邊講說,我不要下地獄,我怕地獄,可是你還是繼續造業啊。雖然你也在修行啊、也在學佛,你還是繼續造業啊。你想想看,你學佛、修行、念佛,你說,我不要下地獄,我怕地獄,那你現在還在造惡,請問你這樣會不會下地獄?一定下地獄,因為你沒有停止造惡,就是剛才我講的,沒有真正地斷惡修善,這個道理各位明白嗎?

我現在有點體悟了,真正斷惡修善,才有辦法改變命運。就老和尚講,真干、聽話,就老實了,這才是老實念佛。我親眼看到的,加護病房出來,竟然口罩拿掉,變正常,在我面前現身說法,乳癌三期好了。本來是殺羊的,我問那個殺羊的開餐廳的說,你殺多少羊?他說,不知道,算不完。我說,總有幾百只幾千只吧?他說,大概有。他斷惡修善,他真正不殺羊了,洗心革面,斷惡修善了,開始學佛修行了,他整個相貌都變了。他本來他兒子要去自殺,小兒子要去自殺,現在不自殺了。他的岳父養了羊給他殺,他岳父現在也洗手不干了,也斷惡修善了,一臉善相都出來了。這叫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還有我看到的,不孕癥的,真的斷惡修善,護生放生,吃素,生出一個寶貝出來,非??蓯鄣摹岸苏邢嘀薄ⅰ案5轮腔壑小?,那是菩薩送來的。那一天我聽他們分享的個案太多了,它很令我感動跟震撼。后來我總結他們的原因,改變命運,斷惡修善,而且是真正斷惡修善,不能走回頭路。

那接下來,積功累德跟放生護生都是助緣,根本就是斷惡修善。因為能夠斷惡修善,就有機會轉迷為悟,就有機會轉凡成圣。所以老法師說,這三個過程,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所以救一個眾生,要從真正斷惡修善開始救起,就是老和尚說的,你不知道停止造惡才能真正避免惡報。你只知道說地獄很可怕,我不要去鬼道,我不要去地獄道,我怕地獄,我怕鐵床地獄,我怕炮烙地獄,那你現在都在造邪淫,你將來怎么不會到鐵床地獄呢?對不對?所以佛菩薩所說的可憐憫者,就指這種人,迷而不覺。因為不明因果,凡夫不斷地起煩惱、不斷地造業、不斷地受苦,受苦之后又起煩惱,然后又繼續造業受苦,在這個生死苦海里面輪轉不息,沒完沒了。

這是這一段里面講到功小報大、因小果大,我們特別做這樣的分享。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段,在七十七頁的課本里面是沒有這一段經文,印光大師特別做一個補充,我們把這個經文念一遍,印光大師補充“救蟻中狀元之選”的史實:

“宋宋郊。”他是宋朝人,所以叫“宋宋郊”?!八纹?。兄弟同在太學。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試畢。僧見大宋賀曰。似曾活數百萬生命者。郊笑曰。貧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動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吾編竹橋渡之。豈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狀元。章獻太后。謂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謬?!?/span>

就這里講的“竹橋渡蟻”,它這個故事“竹橋渡蟻”,就是印光大師的“救蟻中狀元之選”的補充,剛才我念過這一段經文。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宋郊”,宋朝安陸人,名郊。天圣二年進士第一,官至檢校太尉平章事、樞密使。與弟祁都有文名,稱二宋。

“宋祁”,與兄郊同舉進士,試禮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因為宋祁,弟弟是考禮部第一名,證明那個僧人算命是對的,他說會中狀元。但是宋郊也有功名,因為他相貌改了。后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不可以名次在兄長的前面,所以改宋郊為第一名。宋祁官至上部堂書,他寫了一首詞叫<玉樓春>,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名句,世稱“紅杏尚書”,他跟歐陽修的《唐書》,修撰〈本紀〉〈志〉〈表〉,宋祁撰〈列傳〉,就是今天所謂的《新唐書》。

“太學”是漢朝察舉、選拔人才的制度,在西漢武帝的時候確立的。國家想要拔擢優秀人才,所以必須要建立培養機制,這個機制就是西漢武帝開始建立這個“太學”。那誰建立的呢?漢武帝的董仲舒就提出了“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你看,古代的皇帝重視教育,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明證,從這句經文可以印證老法師獨具慧眼,就是“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董仲舒是很有遠見的學者,他把養士教育跟選士結合,從長遠來看,對改善行政官員的素質極為重要。漢武帝就采取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就今天的西安,設立了太學,太學是國家大學,國家最高學府。

進入太學的學生叫博士弟子,條件是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甄選的方法有兩種,第一個,由中央有關部門(太常)典選。第二,由地方郡縣長官推薦。博士弟子在太學里面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呢?儒家經典,有《詩》《書》《易》《禮》《春秋》等。每一年考試一次,是選拔性的考試,通一藝,就是一種儒家經典,他就可以當官了。那么考試通過了較高等級的,就可以聘任為郎中。如果你一藝都沒有通過,那博士弟子就會被打發回家了,你不夠資格。這樣的嚴格制度,不只是培養人才,還直接為國家選拔優秀的官員。

那么到隋朝的時候,就改成國子監了,到清末的時候廢除科舉制度,國子監也撤銷了。所以我們現在客家話里面講那個方言,也稱大學,它用客家話講叫太學太學,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再來,“章獻太后”,“章獻太后”叫章獻明肅皇后,也有一說是劉娥。她是四川成都人,四川成都華陽鎮人,是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功績顯赫,常常被提出來跟漢朝的呂太后,還有唐朝的武則天并稱。但是史書里面稱說,章獻太后“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就是說,有呂太后跟武則天的才華,但是沒有呂太后跟武則天的這種邪惡。我們有講過呂太后的故事。

那么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來解釋一下:

宋朝的宋郊、宋祁兄弟倆同在太學讀書。有位僧人給他們看相說,“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焙髞泶涸囃戤叄丝匆姶笏巫YR說,你好像救活了數百萬生命啊。宋郊笑著說,貧儒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呢?僧人說,蠕動之物都有生命啊,就蠢動含靈皆有生命啊。宋郊說,有一個螞蟻窩被暴雨侵襲,我就編了一座竹橋引渡它們,難道就這件事情嗎?僧人說,正是,正是這件事情,小宋今當大魁,但是你最終,你也不會落在他名下。誒,這個僧人心地很清凈,他可以預見未來。等到公布名次,宋祁果然中狀元。章獻太后說,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功名不能在哥哥的名次前面,所以就改宋郊為第一,宋祁第十。這才相信僧人所說的話不錯。

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竹橋渡蟻。救之于水也。然蟻之致死。不止于水。所救之法。亦不止竹橋。且如奴婢之殺蟻也。以湯火。其法在理而諭之。勢以禁之而已。貓犬之殺蟻也。以誤啖聚蟻中之魚肉骨。其法。伺酒食既畢之后。作速掃地。使葷腥不沾于土而已。焚化紙帛之殺蟻也。多在暑月。其法。當掃一凈地。先以冷灰作基而已。點茶之殺蟻也。多在地上。其法。受之以盆而已。灶上之多蟻也。以近腥膻而穴其下。其法宜于作灶時。純用石灰布地而已。舉一反三在茲數者。下附征事(二則)?!?/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湯火”,滾水與烈火。

“勢以禁之”,“勢”就是權力。意思是說,以雇主的威權,下命令來禁止。

“伺”就是候,等候,察也。這個地方是指守候、等待。

“點茶之殺蟻”,“點茶”是什么?就是跟泡茶一樣的意思。這是一種唐宋時候的烹煮茶的方法,將沸水徐徐地注入杯中的茶葉上,這叫“點茶”。

“受之以盆”,就是點茶的滾水不要直接潑灑在地上,避免地上螞蟻被燙死,所以應該用一個空盆承接這個灼熱的廢水,這叫“受之以盆”。

“腥膻”,“腥膻”就是肉食。

“布”就是鋪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竹橋引渡螞蟻,是把螞蟻從水里救出來。但螞蟻致死的原因,不是只有水,所救的方法,也不是只有竹橋。例如奴婢殺螞蟻,用滾水和柴火,救的方法就在告訴奴婢,曉以道理,禁止他們那樣做。貓狗殺螞蟻,是誤吃聚在魚肉骨頭等食物上的螞蟻,那救的方法就是酒食完畢以后,趕快掃地,使葷腥的肉食不沾土,葷腥的骨頭不沾土。熱天焚化紙錢、紙帛來誤殺螞蟻,救的方法就是掃一塊凈地,先用冷灰打基礎,這樣就不會傷到螞蟻。點茶,點茶殺螞蟻,多在地上,那救的方法就是茶杯下面托一個盤子。大灶上多螞蟻,是因為大灶接近腥膻的食物,吸引螞蟻在下面做窩,救的方法就是在作灶的時候,純用石灰布地。以上幾種,可以舉一反三。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則)”:

“救蟻延齡(福報經)”

“佛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見其小沙彌。七日當死。因教其歸省父母。至第八日來。蓋欲其死于家也。至八日果來。因入定察之。乃于歸路時。見有聚蟻穴孔。將為流水沖入。急脫袈裟擁之。蟻得不死故也。后壽至八十。證羅漢果?!?/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六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有六神通了。

再來,“沙彌”就是華譯息慈,翻成中國話叫息慈,就是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翻作勤策,其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就是長老、高僧大德鼓勵的對象,叫沙彌。

沙彌有三種,有三類。七到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就是趕鳥的。因為這個以前在叢林里面,都會有,這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都會曬稻谷嘛,那么鳥就會飛來這個地方啄食,所以就沙彌就去驅趕這些烏鳥。十四到十九歲,名應法沙彌,正合沙彌的地位,就可以開始接受長老或是法師的教誨,這個叫應法沙彌。二十歲至七十歲,年紀很大,可是沒有受三壇大戒,叫名字沙彌。在這個年齡之內,本來應該是居在比丘的位置,因為他已經二十歲以上,成人了嘛,到七十歲,本來應該是比丘了,但是因為他還沒有受三壇大戒,所以他有這個名字,叫名字沙彌,故尚稱沙彌的名字。男眾叫沙彌,女眾叫沙彌尼,都應該受持沙彌十戒。

我們介紹一下沙彌十戒。

沙彌十戒第一戒就是不殺生。就是不殺害一切有情生命。

第二戒,不偷盜。未經物主允許不竊為己有。

第三戒,不淫。又稱不非梵行,也就是徹底斷絕淫事,不與人、不與非人等行淫。跟五戒中不邪淫境界是不一樣,因為它是真正的不淫。但是五戒沒有禁止淫事,就是夫妻的正淫它并沒有禁止,五戒沒有禁止夫妻的正淫,它只是告訴你不邪淫。但是沙彌十戒是不淫。

第四戒,不妄語,不說虛妄的事。妄語包括惡口,粗口詈罵;兩舌,搬弄是非;綺語,華而不實、花言巧語。尤其是大妄語,未證言證,未證得圣果而說自己得果,這是極大的罪過。

第五戒,不飲酒,就是不沾染麻醉神智的物品。制戒初期只有酒類,但是現在的高僧大德認為,包括煙跟毒品都不能吸、也不能喝,這叫不飲酒。所以吸毒也不行。

第六戒,不著華鬘,好香涂身。即不可以打扮華麗,不可以在身上涂抹高級的香油、香水、精油等,不戴花鬘等裝飾品。

第七戒,不歌舞觀聽。不能去看歌舞表演,也不可觀看、聆聽唱歌、跳舞、戲劇等相類似的聲光視聽娛樂。

第八戒,不坐高廣大床上。這種床不是睡覺的床,非睡眠之床,本為胡床,就是坐禪那個座位。但漢地呢,就是我們中國這邊,漢地一般擴大內涵解釋為坐臥起居不可以使用高、寬大舒適的床,像現在有彈簧床,或者那個椅子。這個是我們應該要去遵守的。

第九戒,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過中不食。也就是允許在日出至日中時進食,中午之后便不可以進食的。

第十戒,不捉持錢財金銀寶物。即不擁有、不追求、不藏匿金錢珍寶等財產,傳統佛教僧人不可持有財物。

這是八關齋戒的內容再加這一條,就是不捉持錢財金銀寶物,一般叫做不捉金。像果清律師,你給他供養,他不去碰這個供養的錢,這叫不捉金。八關齋戒的內容加這一條,就是沙彌十戒。

再來,我們看名相注釋:

“歸省”就是回家探望父母。

“袈裟”是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的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因為它的形狀像許多長方形割截的一塊小布。因為古代印度居士穿的衣服,白衣穿搭都是一塊布裹在身上,雖然白衣是穿得滿久了,可是丟棄以后,它有些地方還是新的,出家人為了惜福,把那些新的剪下來縫合而成,就像稻田一樣,如田畔,所以又名割截衣或說田相衣,也稱福田衣。

我們一般都稱三衣一缽,三衣是什么呢?叫僧伽梨、郁多羅僧、還有安陀會。我們來介紹這三衣一缽是什么意思。

三衣,第一個,僧伽梨。又稱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它是進入王宮聚落的衣著,或者外出、或者莊嚴儀式等穿著,例如進入王宮、聚落、乞食、升座說法,降伏外道時所穿的,這叫僧伽梨。從九條到二十五條都有,九條到二十五條,主要穿搭上九條衣,或是二十五條衣。一般主衣都是二十五條,但是如果一升座說法,就要搭九衣,九條衣,就是僧伽梨。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郁多羅僧,又稱七條衣。這個七條衣,它是又稱上衣、中價衣、入眾衣,是為禮誦、聽經、布薩(布薩就是誦戒)所穿的,這叫七條布縫制而成的,叫七條衣。

第三種,安陀會。安陀會又叫五條衣、內衣、中宿衣,日常生活及就寢所穿的衣服,用五條布制成的。那么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由于習俗跟氣候的關系,三衣只在法會佛事時穿著,平常是穿長衫。

再來,“擁之”,“擁之”,“擁”就是遮蔽。意思是說將蟻穴遮蔽起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摘自《福報經》救蟻延齡)。

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獲得六種神通,預見身邊的小沙彌七天后會死,就教他回家看望父母,到第八天再回來。因為他知道他七天就會死了,所以叫他第八天再回來,想要他死在家里。到第八天小沙彌竟然又來了。比丘就入定觀察,原來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大螞蟻窩將被流水沖入,急脫袈裟保住,螞蟻得救。后享壽八十歲,證羅漢果。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人之壽夭。有定有不定。顏淵之死。伯牛之亡。此受決定果也。文王之百歲。武王之九十。此受未定果也。天人之遇小五衰。大五衰。亦然。又以四天下言之。三洲多有未定果。唯北俱盧洲。則純受決定果。沙彌之益算。當屬未定果耳?!?/span>

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顏淵”,孔子的弟子,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春秋時人。好學,安貧樂道??鬃右云滟t且好學,有德行,所以他是德行第一,所以孔子就說了,就贊嘆顏回說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孔子贊嘆顏回的安貧樂道。那么魯哀公就問孔子了,問于孔子了,“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里面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鬃诱f啊,我的弟子里面,最好學就是顏回,他從來不會去遷怒別人。這個“不遷怒”就不容易啊,他從來不怪別人哪,反求諸己啊。這是圣人就是這樣,不遷怒啊,所以這個修行,這個境界非常地高?!安毁E過”,他不會第二次犯錯啊,他不貳過哦,這個不簡單啊,不貳過。就光學這兩條就可以開悟了,不遷怒,不貳過啊?,F在學儒應該要學顏回才對,不遷怒,不貳過,不是光把《論語》背下來,或者是光會講《論語》,要學這個精神,不遷怒,不貳過。可是那孔子說了,他“不幸短命死矣”呀,現在死掉了,“今也則亡”,這是顏回。

再來,“伯牛”,“伯?!庇纸腥礁?,字伯牛,孔子著名的學生,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魯國人。也是以德行著稱,名列孔門德行科??墒撬恍胰玖藧杭?、重病,快要死的時候,孔子自窗牖握其手,孔子就從那個窗戶外面跟他握手,他躺在病床上嘛,孔子從窗戶外面跟伯牛握手,感嘆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白話說,哎呀,我這個弟子這么優秀,怎么會生這個病呢?“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樣優秀的人,這么有德行,怎么還會得這種病呢?這個是很正常的,定業不可轉,業力不可思議啊。我們說,誒,這個人修得這么好,怎么會有這種病呢?意思是一樣,這善人惡報。為什么?他今生修行的善力、善事功德,還沒有具足、還沒有圓滿,但是過去生中所造惡的因緣現在成熟了,果報還自受啊。所以現代人都稱什么?“伯牛之疾”稱為不治之惡疾。

再來,“決定果”就是應指必不能轉的果報。例如德行高尚的顏淵、冉伯牛,他們德行這么好,可是他不能夠轉短命、轉惡疾的果報,這叫做“決定果”,這個叫定業了。天人現大五衰,決定壽終。北俱盧洲人皆千歲,而無中夭,這就是“決定果”。

再來,“未定果”就是指可以轉變的果報。例如文王一百歲,借三年的壽命給武王,使武王延壽三年,這個叫“未定果”。

那么“小五衰”,“小五衰”依《法苑珠林》,“小五衰”是:第一個,樂聲不起。天人本來它的音樂都不鼓自鳴的??墒俏逅ハ喱F的時候,小五衰的時候,它音樂就起不來了。這叫第一個,樂聲不起。第二個,身光忽滅。天人本來身上都有光啊,它晝夜都一樣啊??墒撬ハ喱F的時候,那個光就現不出來了,這叫小衰相啊。第三,浴水著身。天人它的皮膚非常地滑、香膩,像蓮花一樣,不染于水??墒撬ハ喱F的時候,在浴水的時候、沐浴的時候,水就沾在身上,就不會干掉了。這就是衰相,浴水著身。第四,著境不舍。天人它這個境界都很殊勝的,欲境都很殊勝,所以它不會有耽戀。可是衰相現的時候,它會執著不舍,這個叫著境不舍。第五,眼目數瞬。天人它天眼是沒有障礙的,它可以普觀大千??墒撬ハ喱F時呢,它的眼睛就一直在那邊眨來眨去的,其目數瞬。眼目數瞬,瞬就是眨眼,它就眼睛一直眨、一直眨,眨眼,這個叫衰相現。那以上是小五衰,就是樂聲不起、身光忽滅、浴水著身、著境不舍、眼目數瞬。

好,再來,“大五衰”。《法苑珠林》里面,這個“大五衰”:第一個,衣服垢穢。天衣本來是很光潔常鮮的。可是它福盡壽終的時候呢,它天衣垢穢,這是大衰相。第二,頭上華萎。天眾的那個寶冠珠翠,彩色鮮明。可是福盡壽終的時候,頭上冠花自然萎悴,是為大衰相。第三,腋下汗流。天眾它這個身體微妙,輕清潔凈。可是福盡壽終的時候,兩腋自然流汗,這是大衰相。第四,身體臭穢。天眾妙身殊異,香潔自然??墒歉1M壽終的時候,忽然生出這個臭穢,是為大衰相。五,不樂本座。諸天眾最勝最樂,不是世間所擁有的??墒撬1M壽終的時候,就是討厭居在這個本座,是為大衰相現。所以五衰相,“大五衰”,第一個,衣服垢穢。第二個,頭上華萎。第三,腋下汗流。第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

再來,我們看“四天下”。“四天下”,須彌山東、西、南、北四大洲,就一四天下,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這是四天下。

再來,“北俱盧洲”是佛經上講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的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一千年,一千歲。洲的形狀是正方形的。

“益算”,“算”是壽命,“益算”就是增加歲數,延年。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人壽的長短,有定有不定。顏淵的死、伯牛的死,這是受前世命運決定果報。文王百歲、武王九十,這個是不受前世命運決定的果報。天人遇小五衰、大五衰也是這樣。再從四天下的范圍來說,三洲多有不受命運決定的果報,只有北俱盧洲,則純受決定果報。沙彌的命超出比丘神算,應當屬于未定果報。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蟻王報德”

“吳富陽董昭之。過錢塘江。見一蟻走于水中蘆上。欲救之入舟。舟中皆不可。乃以繩系蘆于舟。蟻得至岸。夜夢烏衣人謝曰。吾是蟻王。不慎墮江。蒙君濟拔。后有急難。可來告我。歷十余年。昭之以盜誣入獄。思及蟻王之夢。而欲告無由。一人曰。何不于地上取兩三蟻。置掌中而告之。董如其言。夜果夢烏衣者曰。急投余杭山中。可免于難。覺而逃之。遇赦得免。”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吳富陽”,“吳”是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一?!案魂枴笔堑孛诮裉旌贾菔械奈髂辖?。

“不可”,不答應、不允許。

“盜誣”,“誣”就是冤屈。意指被冤指為盜。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摘自《古史談苑》蟻王報德)。

吳富陽董昭之,過錢塘江,看見一螞蟻在水中蘆上走,想要把它救上船來,船上又沒有適當的地方。于是用繩把蘆葦系于船上,使螞蟻終于到了岸上。夜里夢見穿黑衣服的人感謝他說,我是蟻王,不慎掉到江里,蒙你救拔、救渡,以后你如果有急難,可以來告訴我。過了十多年,董昭之因被誣為盜而入獄,想起蟻王的夢,但不知道怎么送信。有人對他說,為什么不從地上取兩三只螞蟻,放在掌中告訴它們呢?董就這樣做了。夜里果然夢見穿黑衣服的人說,快逃到余杭山中,可免難。董醒來以后就逃獄跑了,后來遇赦得以免罪,遇到大赦得到免罪。

這一段這個故事,“蟻王報德”,現在一般人都覺得很神奇,有一點就像接近神話。那是這樣的嗎?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一段,它給我們啟發的意義、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災難有沒有辦法化解?這個“吳富陽董昭之”這個人,“吳”就是吳國,富陽這個地方,有這位董昭之這個人,他經過錢塘江,救了一只螞蟻,那原來是蟻王。蟻王晚上給他托夢,來告訴他將來有難,你可以來找我。經過十多年,他自己本身因為被人家誣告為偷盜,關在監獄里面。他想到蟻王這個夢,就不曉得怎么去告訴蟻王,后來就抓起地上的兩三只螞蟻,跟它講這個信息。那天晚上果然蟻王來告訴他說,你往這個余杭山中跑掉。后來遇到大赦,終于免罪。

那就是我們來探討,為什么災難可以化解?那災難到底怎么化解?就是災難有沒有辦法化解?

有些時候,老和尚說,這些靈媒,現在很多,尤其我們國內很多這種靈媒,而且比過去都多,傳遞一些信息。我們也收到這個信息,但是老和尚說,要用智慧來判斷它的準確性。用什么方法來處置呢?就是不能夠隨便接受,要用佛經所說的方法來應對,那就沒問題,就決定沒有過失。也就是靈媒所說的話,必須要用佛經來判斷。

譬如有些靈媒說了,它說,現在災難很多,靈媒說,它找到觀世音菩薩啦。老法師就問它說,觀世音菩薩怎么說呢?它說,它們向觀音菩薩問了,災難是不是真的呢?靈媒說,菩薩說是真的。那有沒有辦法化解呢?菩薩說,有。用什么方法?講經教學,講經教學。老法師說,這個話行,我相信,這個話跟佛經上相應,可以接受。為什么?就是我們現在討論說,這個董昭之在地上隨便抓兩三只螞蟻起來,跟它講說,你告訴你們蟻王啊,我受災難啦,你讓它趕快來救我啊。請問,道理是不是跟這個一樣?

老和尚怎么說?老和尚說,講經教學為什么可以化解災難?也就說你要聽經聞法,我們現在講說,你要悟明心性,你不能夠著相修行。你講經說法就不會迷信,你聽經聞法就不會迷信,你要悟明心性,你就不會迷信了。迷信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智慧、心外求解脫。居住在地球上的現在這些人為什么會有災難?因為現在地球上的人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心行,所感召來的、感應來的,這是災難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地球人不善的念頭跟不善的行為。那么講經教學可以幫助這些人開悟、幫助這些人覺悟。覺悟之后他就會斷惡修善,就剛才我講的斷惡修善。我剛才不是講嘛,神經病變正常了,在加護病房的竟然病好起來了,不能生小孩的,不孕癥竟然可以生小孩了,乳癌三期的竟然也好起來了,這就是災難化解了。那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斷惡修善了,他聽經聞法了。他不聽經聞法,他怎么會生懺悔心?怎么會斷惡修善呢?所以講經教學可以讓這些人開悟,幫助這些人覺悟,覺悟之后,他能把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放下來,他就改變命運了。

按照中國老祖宗的傳統教學,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思想不違背這個傳統,我們的行為不違背,這個世間災難自然就化解,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他用其他的方法,那不可靠。我們說祈禱的方法可不可以?可以,應急可以,但是祈禱要很虔誠,把雜念放下來。祈禱,確實可以把一個災難大幅度地降低,但它不能夠持久,它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必須要從教育下手、從斷惡修善下手、從戒殺放生下手、從積功累德下手,那是教育。所以這種祈禱有沒有作用?有作用,真有作用,要永遠保持,一定要學習經教。

倫理、道德、因果,古今中外都不可以離開的,因為它是性德,從自性里面流露出來的。了解這個道理,懂了這個道理,你才能夠掌握你自己的災難,這是病苦。我們自己自身所造的、所招感的災難,環境的災難,這是共業。我們自己自身也有災難啊,譬如說意外、車禍等等,這些都是災難。我們明白這些原理原則,你的心是定的,你不會亂、不會慌,災難縱使現前,但是你有定功,就能夠處置妥當。

就怕你不知道,災難來的時候,你心慌意亂,那就麻煩了,佛菩薩也救不了你。只要你心定,神志清楚,一點都不亂。就像剛才這個董昭之,他就是有定啊,他就記得蟻王跟他講這個話。那旁邊就有一個人告訴他說,那你為什么不從地上取兩三只螞蟻跟它講一下?這叫什么?他沒有慌亂啊,沒有慌亂才會怎么樣?才會心開意解啊,會想出方法來解決。災難現前了,他心定了,他神志就清楚,晚上蟻王給他入夢,就感應了,他就知道怎么做了。一點都不亂才能夠解決問題。因為什么?因為定生慧,智慧現前,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解決一個問題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種方法,所以因時、因人、因地不一樣,千變萬化。

這是老和尚講《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這樣的開示。我們跟這個“蟻王報德”做一個對應,讓各位才不會覺得說,這個故事是迷信。這叫至誠感通,用一句話形容叫至誠感通。

再來,“按”語:

“活活一龜。不識自己之生死。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兇。此種事理。雖圣人亦有所不知。而何惑乎蟻王之報德?!?/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兇”,這個“朽”就是衰老,“甲”就是動物上的盔甲、硬殼,就是烏龜的盔甲,它的龜甲。意思是說,死龜所遺留下來的殘殼,卻可以作為卜筮的工具。

“雖圣人亦有所不知”,它的意思是說,君子之道,其體隱微,其用廣大,論到極處,雖世間圣人,也不能夠知其究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活活的一只烏龜,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可是它所留下來的這個甲骨,就是龜甲,卻反而可以告訴別人的吉兇。這中間的道理,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知啊,那么對蟻王報恩又有什么好懷疑的呢?

這段的意思就是說,一只烏龜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可是它盔甲可以來占卜用,可以卜知吉兇。那關鍵在什么?關鍵在心啊,關鍵在那個定數啊,那用龜甲來占卜,他用定數下去推算啊。那定數跟變數誰去掌握?自己的心去掌握啊。

好,那今天這一段,“救蟻中狀元之選”,這一段里面都講感應的故事,包括宋郊、宋祁,宋郊救螞蟻中狀元。還有那位小沙彌,本來七天就要死掉了,后來他竟然救了螞蟻以后,延壽活到八十歲,還證羅漢果。那這個“蟻王報德”,也是一個救螞蟻,自己消災免難的故事。所以我們就來探討消災免難徹底的辦法。我們如果時間夠,我們就一一地講,如果時間不夠,我們講到哪里就算到哪里。

老法師對這段的開示,就是消除業障的方法是什么呢?懺悔。消災免難徹底的辦法有三種,第一個,消除業障的方法是懺悔。第二個,一切法從心想生。第三個,第三項,老法師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

那我們先從第一個,第一點,消除業障的方法是懺悔的第一點。老法師說,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悟才能夠入。佛慈悲為我們開示,我們為什么不能悟入呢?因為我們有業障。老法師說,他在剛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有時候有求,為什么不能應呢?求不應是本身有業障,把障礙除掉,就一定會感應現前。這是第一點,怎么樣?就是業障沒有消,業障有消,一定會感應道交。

第二點,如何消除業障呢?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方法就是懺悔、斷惡修善。剛才你看我一開始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護生放生。斷惡修善,就是改過自新,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你真正能夠懺悔,就是覺悟的開始,也就是斷惡修善的開始。

第三,由此可知,念念為自己是業障,業障天天在增長。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業障自然就消除。

第四,所以,覺悟的人要活在這個世間,只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要護持正法久住,要利益眾生。前天我去參加我們這個,常常在課堂上提的,江松樺先生的升恒昌公司的他們的尾牙餐會,他叫我去上面講幾句話,那我就上去分享。他說,你就跟我員工,因為他員工有八千多位,他說,你跟我員工講學習《弟子規》有什么好處。他說,你不用講太長,就簡短講一下。就江松樺先生他也是老法師的護法,也是我們的護法。他說,你就簡單講《弟子規》有什么好處。

我一上臺就講一句話,我說,大家都想要富過三代。我說,企業家也要富過三代,每一個員工、每一個人,在座每一個員工,你也想富過三代。那怎么富過三代呢?老法師說,要聽老人言。他說,富過三代不是不可能,可以做得到的。周朝這個朝代的福報八百年啊,范仲淹的福報,他是八百年啊,那孔子是幾千年哪,這就富過三代啊。那老法師說,怎么富過三代?要聽老人言,老人言是什么?學習傳統文化教育。所以我就跟他們員工說,你們想學《弟子規》,就是要富過三代。怎么富過三代?從《弟子規》開始做起。老法師說,那怎么富過三代呢?他說,你把《弟子規》落實,從做父親跟做母親的開始做起,小孩子也跟著落實《弟子規》。

那后來,我怕他們說《弟子規》太長,到底在講什么,我就用一句話形容,我就跟他們講說,《弟子規》就要學愛,愛自己也要愛別人,先愛別人再愛自己。就是他們董事長教他們的,要行利他主義,利他就是利己,就是利人就是利己,這菩薩道的精神。

那江先生,江松樺先生就在餐會上,特別公布一位退休的員工寫了一封信,感恩江先生救了他們。他說,你不只救了我們的生活,挽救了我們的家,你念念都想到我們,希望讓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他說,最重要,你教我們傳統文化教育,你教我們的慧命。他說,我退休以后,我還要去投入公益。這就是什么?一切為利益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

我就用這個道理,告訴江先生他們的員工說,你們學《弟子規》是要干什么?愛自己,愛眾生,愛別人。因為你們的董事長愛你們,你們就愛董事長,你們就愛這個企業,愛這個家庭、大家庭。你們無怨無悔為這個大家庭付出,你們公司上下和諧、君臣有義,我說,你們就是已經落實五倫了,學了傳統文化以后,你們五倫都圓滿了。我說,這是學《弟子規》,就能夠愛自己,也愛眾生,愛天下人。那既然愛公司,那當然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因為你愛民眾嘛,愛顧客嘛。那你愛顧客,你就是要怎么樣?要誠實以對啊。他們公司的宗旨是誠信、專業、創新、公益呀。那我說,你就可以落實這四個宗旨啊。

所以覺悟的人,一切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或在六道,總不離開這個原則,就是正法久住,利益眾生。

第五,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世間,一切都是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如果你能夠這樣地做,你就是佛菩薩乘愿再來。

第六,如果還是為自己、為家庭、為小團體,決定是業力來的。你的生命是業報身,業報身就有苦難、就有災難。我們可以轉業報成為愿力,轉業報身成為乘愿再來身,只要念頭一轉,就轉過來了。第一點就是消除業障就是懺悔,消除業障的方法是懺悔。第二個,一切法從心想生。剛才我們看到宋郊救螞蟻,還有小沙彌救螞蟻延壽,蟻王報德,這個董昭之也救了他自己,這個都是什么?一切法從心想生。

第七,老法師說,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不例外,都是從心想生的。想什么就現什么,而不是別人想,我們受,是自己想自己受。你想善、心善,得受樂報,你一念惡,就受惡報啊,是自己想自己受啊。

第八,我們清楚明了,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法界,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講得清楚,“同分妄見”,一般講共業。共業是不是真的共同的呢?不是。

第九,老法師說,這個業,我有這個業,你也有這個業,我們兩個人的業報相似,這稱為共業。譬如三盞燈,打開每一盞燈,光光互融,這是共業。雖是共,實際上還是不共,每一盞燈光的光跟另外的光絕對不會混雜。這一盞燈熄滅了,這一盞燈光也熄滅了,不會干擾別人,別人也不會干擾它,共是這個意思。所以共業是屬于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

第十,別人如果能干涉我們,那佛菩薩大慈大悲就能解除我們的困惑啊,何必還要自己修行呢?他若不幫助我們,他慈悲何在呢?因此,別業自己要受,共業還是自己要受,與任何人都毫無關聯,這是真實語。

第十一,世間人不清楚真實的因果關系,以為自己受了別人的干擾,我們常常去怪別人、怪環境,怨天尤人,這是迷惑顛倒。老和尚說,教大家觀樹,把樹比喻做虛空法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樹上的一片樹葉,我們這個族群是樹上的一個小枝,小枝上有幾片葉,這是小的族群。觀察到大枝,大枝是大族群。再觀察到樹干,樹干是一個更大的族群。

第十二,觀察到根本,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族群,無論是大族群、小族群,本是同根生,是一體的。觀樹會開智慧,觀人、觀物都會開智慧的。你會觀樹,就會觀人跟觀物。

第十三,每一個人的每一根頭發、每一個毛孔、每一個部位各個不同,好比一個個體,集合全部的個體就成就完美的一個整體。

十四,完美的整體就是法性,佛家所講的法身。你證得清凈法身,佛經上講,眾生就是法身。何謂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包括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看眾生,不要想是很多人,這個范圍太小了。

動物、植物、礦物,乃至于整個自然現象,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是什么?唯心所現。所以剛才我們講說,董昭之救那個蟻王,最后他自己救自己啊,這叫做什么?唯心所現啊。心是能現,眾生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啊,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的清凈法身。

那么如果你真正明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真正明白、證得了,這個身就不再是業報身,而是圓滿報身。自受用是智慧的報身,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是他受用,是百千億化身。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3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看人 | 欧美日日| 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爽综合网 | 操操操操操|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麻豆changesxxx国产 | 久久精品伊人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中文 | 国产区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三级 | 日韩午夜在线播放 | 免费a v网站 | 北条麻妃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97国产精品视频 |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99久久| 日韩免费1区二区电影 | 欧美一区成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精选一区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视频观看 | 特级做a爱片免费69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张丽 | 奇米av| 天天干b |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 青娱乐国产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 欧美日韩国产欧美 | 久久日本|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欧美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 午夜影院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