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1月1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十四,“埋蛇享宰相之榮”。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七十九頁,我們今天來研討《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第十四句的經(jīng)文,“埋蛇享宰相之榮”。
我們看經(jīng)文:
“(發(fā)明)龍有四毒。有嚙而死者。有觸而死者。有見而死者。有聞聲而死者。蛇亦如之。叔敖所遇之蛇。當是有見毒者耳。然據(jù)楚中人云。彼處兩頭蛇。至今尚有。身黃色。長尺許。其行可進可退。多如蚯蚓。見之初不為害。想別一種類耳。否則物類隨時變易。如上古禽獸。能作人語。今則不能之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嚙”,“嚙”就是啃、咬。
“叔敖所遇之蛇”,“叔敖”就是孫叔敖,它是人名,春秋楚國人。楚就是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特別是指湖北省,稱為楚。孫叔敖是蒍賈之子,小時候在路上見到兩頭蛇,聽人家說,看見這種兩頭蛇一定會死。那么孫叔敖自以為即將會死,但又擔憂后面的人看見這條兩頭蛇又死了,于是孫叔敖就殺了這條蛇而把它埋葬了。等到他長大,待人處世,他的個性非常恭敬節(jié)儉。代虞丘為楚國宰相,他的為任風范,透過教育來教導他的百姓,所以三個月之后楚國就大治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他曾經(jīng),“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就是他有三次,“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他三次當上宰相這個位置,但是他都沒有喜悅之色在自己的臉上。“三去相而不悔”,三次都離開宰相這個位置,他也不后悔。那么“不以得失為意”。
這孫叔敖他從小時候看到兩頭蛇,他怕別人看了以后會死,他寧可自己死,也不愿意后面的人看到這條兩頭蛇死掉。雖然這是一個民間的風俗,但是也可以從這個地方看出,孫叔敖就是一個菩薩,難行能行,大喜大舍,慈悲喜舍,有那種悲天憫人的這種菩薩情懷,小時候才會做這種動作,他把這兩頭蛇殺死。
那這樣他有沒有犯殺業(yè)呢?那要看他起心動念,你要看他起心動念,他起心動念不是為自己。他如果今天是說,因為他怕死,這條蛇要咬他,或是這條蛇他看了以后,他會害怕,他產生一種瞋恨心出來,把這條蛇殺死,那這個就是他的發(fā)心、他的起心動念是為自己,那這個要,固然是要承擔殺業(yè),就不用講,一定要承擔殺業(yè)。可是他是為了大眾、為了眾生,怕后面人看到又死了,這個在當下的這一念心無我,無我就是菩薩。
誰無我呢?阿羅漢也可以稱他無我。阿羅漢那個無我是自己破見思惑,他做到人無我。但是阿羅漢并沒有悲天憫人啊,為什么?因為他還有法無我沒有破,還有法執(zhí)沒有破,還有根本無明沒有破。所以阿羅漢雖然破人無我,已經(jīng)也證得無生啊,但是總是差菩薩差一截。菩薩,法身大士以后,破人無我、法無我,進而破根本無明,他不起心、不動念啊,他起心動念都是為眾生啊。這一種心念,他的起心動念,他是為了眾生,不得不把這條兩頭蛇殺死。
所以他“不以得失為意”就是什么?他當下這一念心,他不落二邊。得跟失是相對,相對就是煩惱,是生滅法,生滅法是有漏法、有為法,有為法的話是六道輪回呀,那就一報還一報啊,欠命的要還命啊,欠債的要還債,欠錢的要還錢。所以楚國當時請他三次做宰相,他小時候都可以將自己的自身置身于生死之外,他怎么還會在乎那個宰相位呢?所以可見他小時候就有這個智慧了。雖然他是一個儒家,是一個宰相這種官,這個官員,但是他的行為、他的心念其實跟菩薩是無二無別,所以他“不以得失為意”啊,“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所以史稱,歷史上稱他叫循吏,不是酷吏,現(xiàn)在是酷吏,他是循吏。什么叫循吏呢?善良守法而遵守禮法,遵禮守法的官吏叫循吏,我們現(xiàn)在講叫奉公守法。
所以這個地方雖然講到這個孫叔敖,但是這里面的精神值得我們探討。我們學《感應篇匯編》,我們學《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就是必須要從因果教育的經(jīng)典里面,我們必須要去學得因果教育的智慧,我們必須要去學到明心見性的智慧。那現(xiàn)在我們學這部道家經(jīng)典,那就必須要什么?“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從《華嚴經(jīng)》的角度來看《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陰騭文》就變成華嚴的境界了,那它是佛經(jīng)了。佛經(jīng)是干什么?教人家覺悟的經(jīng)啊。
所以這個地方,我看到這個“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我感慨很多啊,為什么?因為我也是當官的人,我做不到這個境界啊,坦白說我做不到啊。我在還沒有真正學佛以前,我對這個官場的名位,我是很在乎的,我跟一般凡夫俗子沒有什么差別啊。早期的時候也請人家寫推薦信啊,看到別人都升隊長、局長、分局長,自己也會起羨慕之心啊,那時候沒有放下得失心啊。
一直到我學佛覺悟以后,慢慢覺悟,學佛菩薩的這個因地覺悟的方法。到二○一五年的時候,我為了籌辦二○一五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護世息災萬人念佛法會,我就升督察,我夢寐以求的督察,有秘書、有車子,公家配車,有辦公室,像古代的這個巡撫大人一樣。老和尚說,古代巡撫大人都是游山玩水,拜訪諸山長老,品茶論禪、論心性。其實督察也是可以這樣啊,到處去拜訪這些名山古剎,可以啊。就以臺北市的督察來講,臺北市警察局督察來講,可以管十四個分局,全臺北市都是你的管轄范圍。
但是我接到命令以后,我是二○一四年七月一日接到人事命令,我就想說,誒,那我要辦這個萬人念佛,也要到各地去跟大家分享因果教育啊,就想到說,怎么辦呢?兩難啊,分局長不希望我走啊。那后來分局長就替我跟督察長報告了,說黃警官如果升督察以后,如果有機緣請自己的休假,可不可以去分享因果教育呢?我們不敢講說講經(jīng)弘法啦。結果督察長說,隨緣啊。一講一句隨緣,我就知道人家態(tài)度不善啊,那我們要知所進退啊。一邊是官位,一邊是覺悟之路,覺悟之路啊,這條路怎么走?最后我選擇覺悟之路啊,學習講因果教育。到現(xiàn)在也四年多了,提早退休。也終于體悟說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放下。
老和尚說,看破要有智慧呀,沒有一點智慧是放不下的,也是看不破啊。看不破什么?看不破名聞利養(yǎng)啊,看不破這個官場的這種虛偽的假相啊,你看不出來啊,你不知道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什么都看不破啊,你說它是真的啊,沒有智慧呀。為什么沒有智慧?被名聞利養(yǎng)沖昏頭了嘛,哎,這個大官一出來,前呼后擁啊,坐那個黑色的座車啊,那個威風凜凜啊,不可一世的感覺呀,大家看到你都要跟你敬禮啊,立正、站好,請坐、請上座、請上上座,喝茶、請喝好茶。所以真的是要看破,才有辦法走上覺悟這條路。
所以我這個地方就跟大家分享說,為什么孫叔敖三次當宰相不會喜形于色。我們現(xiàn)在突然間如果中個樂透啦,我們那升個官,哎呀,那高興得不得了,高興到失眠啊。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沒有莫強求啊。老和尚以前有講過,臺灣有一位少將啊,老蔣要升他中將,這叫什么?喜形于色啊。親朋好友去跟他辦慶功宴啊,明天要受階中將,今天晚上喝酒喝過頭了,太高興了,死掉了,老和尚說,沒有中將的命啊。幾杯酒就可以把你壓死了,一顆星就把你壓死啊,一顆星啊,命里沒有,沒有兩顆星的命,它就把你壓死了,沒有福德啊。所以這一條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我們要探討什么?孫叔敖當楚國宰相,他三次得相而不喜,三次去相而不悔,為什么他放得下得失心呢?這不就是我們一生修行追尋的目標跟目的嗎?我們就學佛就是學這個啊,你必須要去驗證啊,必須要去實踐你能不能做得到啊。也就老和尚講的那六個字啊,章嘉大師跟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做六十年,超過六十年了,他開智慧了。他從哪里開始?從布施下手。其實你舍掉名聞利養(yǎng)也是布施,那也是舍。我們接下來就要學習舍身心世界呀。我們現(xiàn)在只是剛開始學財施啊、學法施啊、學無畏布施,那都是舍。在佛菩薩的境界的時候,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慈悲喜舍,無量義啊。
所以這個孫叔敖三次得相而不喜,三次去相而不悔,這證明什么?證明所有的天下人都必須學這個道理,就是所謂的,大家都會講,沒有半個人做得到,“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啊。這大家都會講啊,一看碰到跟人家金錢有沖突的時候啊,那個官位有沖突的時候啊,就會講啊,哎呀,不用計較啦,與人無爭啦,與世無求啦。碰到跟他有利害關系的,他非爭不可啊、非求不可啊,哪里有說,嘴巴講一講說,與人無爭啦,與世無求啦,就是他沒有看得破、沒有放得下。
所以“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佛講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我們到斷氣的最后,咽下這一口氣的時候,請問有幾個人做得到啊?鍋漏匠做到了,站了三天三夜往生啊。海賢老和尚做到了,預知時至,自己打引磬,自己往生了,不要人家助念。修無法師也是做到啊,本來要擔任戒會的護法,也做不成了,說走就走啊,跟諦閑老法師說走就走啊。瑩珂法師破戒,看了《往生傳》以后,心開意解,也是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他也懂了、覺悟了“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所以這句話,這一句可以講說世間人講的話,也可以講是佛講的。為什么?“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來去自如。廣欽老和尚講說,沒來沒去沒代志嘛。沒來沒去沒代志,那個沒代志是臺灣話,翻成國語了就是無事,也是禪宗里面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怎么做到“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第一點,老法師說,他在新加坡講經(jīng)的時候,跟李木源會長去拜訪老法師的大護法洪恭蘭老居士,老和尚非常敬重他,老和尚送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跟我們一樣,妄念很多,不是想錢就想利,不是想名就想利,要不然就想愛情,貪瞋癡慢疑。他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以后,妄念就減少。為什么?念佛啊,“念佛方能消宿業(yè)”,印祖說了,“竭誠自可轉凡心”。
他因為有念佛了嘛,你看,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晚上做夢了,佛菩薩來給他托夢,派了個一男一女的來看他了,護法,說是什么?玉皇大帝派來保護他的。你看,馬上念佛就有護法了,他本來是做別人的護法,做老和尚的護法,現(xiàn)在變成他有護法。玉皇大帝派人來保護他,勸他要忍耐,因為他有福報,并且告訴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可見什么?天人也講這一句話,天人懂這個道理,它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洪老菩薩一生就是什么?他的毛病就是什么?沒有耐心。我跟他一樣,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我跟你講,還真的必須要仰仗佛力,否則你還真看不破“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沒耐性,個性急。這一對護法并且告訴他,叫他一定要悟這個“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他性情很急躁,他聽了以后,他就能明白,也很生歡喜心。醒過來以后,這兩人就不見了。他說,他已經(jīng)八十歲了,他決定不會騙人,這是真實的境界。
老法師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兩句話是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它為什么是般若的義趣呢?來有來,去有去,妙有,不是有來去嗎?我剛剛不是從我家來嗎?我現(xiàn)在不是要回到家嗎?來去有相,可是它的本體是真空,真空妙有,老和尚說,相有體無。相不能說沒有,妙有。真空不能說完全都空,它生出妙有。真空不空,生出妙有,妙有非有,畢竟空,這叫做“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為什么它是有般若道理?就是它來去是有相,問題是你看不破那個相,來跟去你就執(zhí)著,來的時候就貪愛了,去的時候舍不得了,執(zhí)著了。這句話就講人生嘛,來人間投胎轉世,走的時候舍不得。
我今天接到一個消息,我前天一個蓮友好意,他媽媽是敗血癥,要開刀,叫我去跟她關懷,我看她氣色很好啊。以前我看那些關懷的,大概都陰境會現(xiàn)前,陰境就是整個人的相就變了嘛。然后他還跟我講說,老師,你可能不能跟我媽講死,也不能講往生,因為她怕死。我看啊,那那那那她這樣子麻煩,那怎么辦呢?我說,好了,那我安慰她好了,發(fā)愿吃素,發(fā)愿放生,求三寶加持,開刀順利,平安吉祥。但是后來出來他又跟我講,他說醫(yī)生說,敗血癥很危險,一動刀,根本來不及收拾就是往生了。果不其然,今天接到消息,走了。不就“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了嗎?一個敗血癥就讓你走了,跟她講話的時候還神龍活現(xiàn)哪,眼睛一直看著我啊,精神特好了,沒想到是回光返照。
所以“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就講我們的人生,狹窄來說,也是講我們的人生,大的來說,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來去有相嘛,是妙有。“空空”是什么?你說,我已經(jīng)見到那個空了,連那個空也要放下來,把那個空也打破,那才是真空。你能夠把空也放下來,阿羅漢就沒有辦法放下空,所以他沒有辦法破法執(zhí),所以說,我已經(jīng)證得空了,空也不能執(zhí)著,要放下來,“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所以老法師說,這兩句把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不但我們來,我們沒來之前,也是空空。請問你還沒來人間,也沒你這個人啦,也沒你這個事業(yè),也沒你這個樓房,也沒你這個妻子,也沒你這個眷屬,你還沒有來以前不就是空空嗎?你走后也是空空,戶口名簿馬上要除名,所有你名下的財產統(tǒng)統(tǒng)要換名字,走后空空,對不對?
其實老和尚說,你要是真覺悟的話,現(xiàn)前當下何嘗不是空空?只是你悟不透而已。為什么?你現(xiàn)在說完就過去心了,未來心還沒來,“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xiàn)在說完變過去了,你還是迷而不覺,但是它是空,它是畢竟空。
佛說的事實真相是怎么樣?“如夢幻泡影”,現(xiàn)前的真相是“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你看,像做夢,好像幻化一樣,好像那個水上的氣泡一樣,好像影子一樣,有嗎?看起來是有啊,有影子,看起來是有水泡,你一戳它就破了,像魔術師變幻魔術,看起來是有啊,夢幻泡影。為什么?它的真相就是什么?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都不是實在的。老和尚說,這四個都是假相,夢、幻、泡、影,四個都是假相。這些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短到什么程度呢?《金剛經(jīng)》講“如露亦如電”。如露如電,像露水這么短暫,陽光一照就干了,像閃電一樣。如露是講相續(xù)相,如電是講剎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
所以你讀《般若心經(jīng)》,里面不是跟你講嗎?“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他為什么跟你講“諸法空相”?就講這個道理啊,諸法實相,那諸法空相,他沒有跟你講諸法實相,他說諸法空相,就是老法師說,《大般若經(jīng)》他讀完以后,他結論就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就是這個諸法空相,你一定要去覺悟。明白、覺悟之人就稱為佛、菩薩。迷惑不覺悟的人,以為這是真有,這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這一念覺、一念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里面,他知不知道?他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當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當下得自在。為什么?因為他知道夢幻泡影,他是真覺悟啊,所以他可以做到無住生心,他可以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所謂的心不染塵,所以他得自在。我們卻看不清真相,所以我們在這個夢幻泡影的世界里面,我們不得自在。人家的一句話,人家的一個眼色不好看,我們就不自在了,俗話說很尷尬,為什么?你不了解這是夢幻泡影。迷惑的人就過得很辛苦,迷惑的人過得很辛苦,就像我們一樣啊。
我們這里有一位蓮友志工,我們萬人念佛有一個志工,葉水嬌大菩薩,她的團隊里面有一位張鳳英菩薩,已經(jīng)往生了。她應該是帶業(yè)往生沒問題,因為她預知時至。她參加法會的時候,參加三時系念的時候,因為她頭發(fā)都白了,另外一位組長,那位組長大概就是不是覺悟的人,她就告訴她了,摸她的頭說,張菩薩,你明年的法會不用再來了。她就暗示她說,你頭發(fā)都白了,你老了,你就在家念佛,你不用來,可能也是好意了。那我們這位張菩薩,張鳳英菩薩說,我明年不會來了。她已經(jīng)知道她要走了,多厲害,你看,就這樣舍報了,“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這也可以講什么?她正念現(xiàn)前。正念現(xiàn)前不容易,什么叫正念現(xiàn)前不容易?就是她看清楚當下這個夢幻泡影的世間,包括那個師姐跟她講說,你頭發(fā)都白了,你明年不用再來,包括這句話,包括她聽到這個聲音,包括她看到對面這個人,根塵接觸,眼見色、耳聞聲,我們看看這個志工頭,這個志工組長跟我講這句話,我們聽到這個聲音說,你頭發(fā)白了,明年不用來了。她為什么可以講出那句話說,我明年不用來,因為她得自在了。也可以說,她念佛念的功夫,相對來說已經(jīng)做到《金剛經(jīng)》那個境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依我來看她有做到。縱使沒有斷,也伏住煩惱,也伏住她那個我執(zhí),伏住她的習氣。最后據(jù)說,她手上拿了個紙條,上面寫四點半,應該是預知時至,四點半舍報往生。
這個就是老法師說,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里面,這個世界里面,他來去自如,他自由自在,“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再來,老法師說,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生”。所以佛法是緣起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你一定要悟這個道理。緣起是妙有,性空是真空。我以前也搞不懂啊,以前老師跟我們講緣起法,我是怎么搞都搞不清楚啊,現(xiàn)在慢慢有點聽得懂了。所以佛法的真諦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是妙有,性空是真空,這合起來叫真空妙有,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阿彌陀佛的心。也就是祖師大德說了,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不二。空有不二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常寂光凈土,最少實報莊嚴土。
所以業(yè)緣很復雜,為什么?里面有善緣、有惡緣、有無記。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里面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有無記的種子。什么叫無記?不善不惡叫無記。我們總是會有善的念頭、惡的念頭。一個念頭一個種子,里面有沒有具足?里面具足三千諸法,一念三千啊,天臺宗里面講,百界千如。唯有真正覺悟的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所以我們怎么會去普度眾生?現(xiàn)在就普度眾生,你覺悟以后,你教化、你教育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讓他們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就是諸佛菩薩,學諸佛菩薩在普度眾生。
明了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我剛才講空空,空你也要把它打破,連空空也不能執(zhí)著。佛法里面講十八空,很多人不悟以后,講到后來他自己講也糊涂了,就十八空嘛,也是十八種。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這叫“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我們如果真能懂這個道理,我們的心才有辦法真正回歸到極樂、真正回歸到平靜。我看了很多蓮友,有一天念佛一二萬聲,二萬聲、三萬聲起跳了,他是怎么樣都空不了,他懂了這個“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嗎?你要了解你為什么一天要念兩萬聲佛號?目的是干什么的?你就是要來覺悟,覺悟這個、看清楚這個如夢幻泡影的真相啊,你心才有辦法回歸到平靜。否則你念佛歸念佛啊,心就是怎么樣平靜不下來啊,那彌陀歸彌陀啊,你還是凡夫一個。這就是李炳南老師說的,該怎么生就怎么生,該怎么死就怎么死,就講這種人。為什么往生極樂世界,一萬個找不到一二個?萬分之一二,那個一二就是覺悟的人,就是能夠覺悟這個“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個人,他就是那個萬分之一二。
所以老法師確實是一位覺悟的大覺者,老法師就是悟了諸法空相,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才有辦法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就在教我們,空空也無所有,是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能得的心與所得的一切萬物都是空空的。我們必須要在這個境界里面學習放下,學習要怎么樣?欣求極樂,厭離娑婆,那個厭離心要生出來,那個欣求的心要生出來,你的心才有辦法回歸到清凈、平靜。回歸到清凈、平等,清凈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
因此,我們能夠體會到,為什么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jīng)說法,三藏十二部,說法四十九年,五時說法,《般若經(jīng)》講了二十二年?華嚴時講了二十一天,在定中講《華嚴》,阿含時講十二年,方等時講八年,這樣就去掉二十年了,般若會上,《般若經(jīng)》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了一半,法華涅槃時,《法華經(jīng)》講八年,《涅槃經(jīng)》講一天一夜,這樣總共是說法四十九年。佛陀為什么《般若經(jīng)》講了二十二年呢?因為一切眾生不知道諸法空相啦,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就諸法空相。
就像剛才我說,我到醫(yī)院去關懷那位蓮友的媽媽一樣,它連那個病也是空相的,那個敗血癥也是空相,我去跟她說法也是空相的,那是諸法空相。如果她懂一點諸法空相的話,我當時就跟她講如何求生極樂世界了,她現(xiàn)在就得度了。可惜她在怕死,不讓我講。印光大師說,怕死是好事啊。所以有時候家屬也很重要,家屬要善巧方便。
所以老法師說,因為眾生都不了解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所以你一定要經(jīng)過六度萬行圓滿,要到波羅蜜,你才有辦法成就法身啦。所以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菩薩走的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現(xiàn)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現(xiàn)象,地獄、餓鬼、畜生;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圣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有十法界里面的藏教佛、通教佛,這叫四圣法界。十法界的佛,老法師說,依天臺宗的說法,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即佛、理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十法界的佛,老法師說,他就是接近相似即佛,但是不是真正的佛,因為他沒有破根本無明。所以為什么老法師說再輕一點是四圣法界?因為他沒有離開十法界,還沒有到一真法界。
所以老法師說,對佛來說,三途六道是決定是迷的,包括四圣法界也是迷的。有些人說,不是阿羅漢就可以了嗎?菩薩就可以了嗎?辟支佛不就可以?為什么他還在迷?因為他為什么?他沒有證入一真,他沒有究竟成佛。像阿羅漢,他還有習氣呢,他只有破我執(zhí)而已,他入偏真涅槃。那辟支佛他雖然沒有習氣,但是他不能成就佛果啊。那菩薩呢?因為這個菩薩不是實教菩薩,是權教菩薩,但是他并沒有破根本無明,他沒有入不二法門。真正佛法是入不二法門,那是大般涅槃。所以對佛來說,他還是迷。那藏教佛、通教佛呢?因為他不是分證佛,他還沒有離開十法界,所以對究竟佛來說,對常寂光凈土來說,他還是迷位,都沒有契入空理。
這個空理是什么?不是阿羅漢那個我空,這個空理是第一義諦空,就是真空妙有,就是緣起性空,就是不二法門,空有不二,就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本體是無相,作用是無不相。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證入不二法門,就是分證佛,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
再來,老法師說,“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實相,強名實相說“一真”,那沒有辦法。實相講到后來,強名實相,就安一個實相給你,讓你知道說這個境界叫實相,勉強說了,這叫勉強來說有個名相叫“一真”。老法師說,“一真”是勉強說的名相,若我們執(zhí)著有一個“一”,執(zhí)著還有個“真”,又錯了。為什么?你不能夠跟第一義諦空相應了,你法執(zhí)未破,你還有個“一”跟“真”,還有我、我所,四相沒有離。一的對面就是多,真的對面就是假,惠能大師說,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我剛才講過,二法就是相對,相對而立的,它是有為法,它是有漏的,有漏就是生滅法,不究竟。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那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
那有人說,那我沒有一呀,我沒有真哪,是這樣嗎?那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耶,那是佛佛道同,那真修實證的人才可以講得出來,他做得出來啊,不是說我知道“一”啦,我知道“真”啦。所以禪宗里面講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你真正把那個“一”跟“真”也放下來,沒那個念頭,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禪宗里面講動念即乖。
所以就像老法師,學佛要怎么學?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凈沒有一個念頭。若有一個說“我現(xiàn)在一念不生”,就像那個舍利弗的舅舅長爪梵志,舍利弗的媽媽在懷孕的時候辯才無礙,那么長爪梵志就說,這個舍利弗一生出來,他要收他當徒弟。但是舍利弗是古佛再來啊,佛陀的弟子里面智慧第一。他就去跟佛陀辯論,他說,佛陀,我們兩個來辯論,你辯輸了舍利弗歸我,來做我的弟子。后來佛陀說,好,那你先說。說我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已經(jīng)很厲害了,他的境界也差不多接近什么?也接近這個無色界了,四空定了,非想非非想處天。
結果佛陀說,那一切法不受,這句受不受?他就講不出來。他還有一個一切法不受這個執(zhí)著,就是什么?他還有一個“一”跟“真”,那不是啊,那不是一真法界。佛陀問他說,那你這個我一切法不受,這句話受不受?誒,他還生起一個我一切法不受。我一切法不受,這還一念有生。一念有生,它不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才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一念有生,那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呢,對不對?所以他就甘拜下風了,后來做佛陀的弟子了。長爪梵志,很有名的公案。
所以你說,你還有一個“我現(xiàn)在一念不生”,就已經(jīng)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啊,這就錯了。初學的時候,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學成之后,要在生活當中去歷練啦,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這就成功了。但是禪宗走這條路是不好走的,還是乖乖學我們凈土法門。就像那個張鳳英菩薩一樣,人家她耳根碰到聲塵,她還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是不是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她至少怎么樣?她雖然不一定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不起心、不動念就已經(jīng)斷無明了嘛,但是她怎么樣?她至少她伏住煩惱。李炳南老師說,最少你要伏惑嘛。
不分別、不執(zhí)著,這就成功了。這個時候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稱為一真,叫一真法界呀。也就是說,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六道、三途的真相是一真,就是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那個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一真法界。若真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么可以稱為一真呢?故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我剛才講,徹底明白諸法空相。
再來,老法師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這個緣。也就是說,你覺悟了“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以后,你面對一切順緣跟逆緣,人生際遇的一切緣,不管是好緣也好啦,不管是惡緣也好啦,不管是來討債也好啦,不管是來報恩也好啦,沒有關系,你就面對它。圣嚴法師說了,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現(xiàn)在問題是怎么樣?大家都會講的,誒,面對它,接下來就是沒辦法處理它啦,那更不要放下它啦,就搞得不歡而散啊,怒目相視啊,對不對?
所以你真正如果能覺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你就要歡喜掌握這個緣,什么意思?你隨順一切因緣嘛,順境中不起貪,逆境中不起瞋。緣不好,我們修忍辱,緣好,我們修不起貪愛。就老法師說,順境不起貪,逆境不起瞋。你這樣就有辦法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也就是成就無量功德。那么我們一般修行講所謂積功累德,凡夫錯認境界,造作罪業(yè)。所以你能夠歡喜任何一個緣,成就無量功德,那就是積功累德。所以積功累德不是在外面,是在當下,根塵接觸的時候,你就可以積功累德。
凡夫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yè),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講的所有一切罪業(yè)的根源是愚癡。為什么說你造作罪業(yè)不是有意?因為你當下迷嘛,你眼見色、耳聞聲當下就迷了嘛,你迷而不覺,事后再來懺悔跟悔過。為什么你會這樣?因為你根源就是沒有智慧,愚癡。癡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用錯緣了。
覺悟的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積功累德。這句話很重要,覺悟之人了解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他了解“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在來跟去之間他可以當家作主,他可以得到自在,他不攀緣、不取舍,他全部轉成阿彌陀佛,所以他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在積功累德。
積功累德是世間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你還要說我還想要積個功、累個德,沒有,他是性德流露。你還有個說我要積個功、累個德,那你還有所求啊,你還是有積跟不積啊,有累跟不累啊,還不是真正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喔,還不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老法師說,十法界眾生有積功累德的念頭。
這個要是沒有老法師講出來,我們什么都不知道啊,我們就是真的迷惑顛倒,人家老法師把真相講出來。所以老法師是在常寂光凈土講十法界的事情,我們看出來了沒有?我們要把他當成一般的法師在講經(jīng)說法,他是在常寂光凈土講十法界的真相,你知道嗎?問題是我們看不出來、悟不出來。
所以十法界的眾生都有積功累德念頭,為什么?因為他沒有做到,他沒有破根本無明,他還有起心動念嘛。也就是說,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是阿惟越致菩薩,他就是離開十法界了,他沒有所謂積功累德,他都是什么?本分事,應該做的。就像普賢菩薩,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他的布施都是供養(yǎng)的。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沒有什么念頭?沒有積功累德念頭。所以一真法界的菩薩,法身大士以上就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真的是大涅槃、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
再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就會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古德做一個比喻,古德是用敲磬,敲大磬,以敲打比喻眾生的感,磬發(fā)出來的聲音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這個感應也沒有來自外面,各位,我們常以為感應是來自外面,不是,佛菩薩的感應,其實也是自性的感應,我們自性的感應。
我們將佛菩薩看作人,一切諸法看作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老法師常常講,虛空法界跟我是一體的,就是這個道理啊。大乘精義我們無法去體會啊,因為虛空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真正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就知道“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啊。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啊。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了之后,就曉得怎么樣學佛、怎么樣做人、怎么樣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老法師說,世間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凈”。凡夫執(zhí)著說,世間是有個常,他永遠活在這個世間,我現(xiàn)在所享的五欲之樂是樂,你以為現(xiàn)在你這個名字叫做我,自己覺得自己很清凈,世間執(zhí)著這個有漏的常樂我凈。阿羅漢說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他墮入偏空,佛只好跟你講真常、真樂、真我、真凈,就這里的自性,這是真有的。可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有,有什么?有常樂我凈四凈德。這個常是真常;這個樂是無上涅槃寂滅樂,無上涅槃寂滅樂,所有煩惱都斷盡了;這個我,就如來真我;這個凈是凈而不染,是絕待的,它不是跟穢相對應的凈。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不動念的人有,有常樂我凈。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的時候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凈。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凈就失去了。
最后,老法師說,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他是隨類現(xiàn)身的,他是隨機說法的,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xiàn)時,“現(xiàn)而無現(xiàn),無現(xiàn)而現(xiàn)”,這個境界才高竿啊。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佛陀在滅度的時候說,我沒有一個字給眾生啊,跟文殊師利菩薩說,我所講都是眾生本具的性德啊,我沒有一個字給眾生。他明明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沒有一個字給眾生。佛陀說,我沒有一個字給眾生什么意思?佛是在首楞嚴大定里面講三藏十二部的經(jīng)義啊,所以佛陀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啊。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xiàn),他“現(xiàn)而無現(xiàn),無現(xiàn)而現(xiàn)”,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啊。
佛陀的心永遠像水一樣平靜啊,自性的功德就是水的光啊,能照見一切萬法。洪壽禪師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能照見一切萬法。所以在十法界里面,越往下,心的波動幅度越大,越往上波動越小。幾時心在境界里面不動了,以《華嚴經(jīng)》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了,他已經(jīng)證得不起心、不動念。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自性的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就現(xiàn)前,這是三德秘藏就現(xiàn)前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自性的體相用就現(xiàn)前了。
以上我們是講到孫叔敖三次當宰相,他沒有喜形于色,三次離開宰相位置也沒有怨、沒有悔,這種境界太高超了,所以我今天就用老法師開示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讓大家真的去學習這八個字。能去學透了,你往生沒問題,悟透了,你往生有把握。否則,你做不到的話,你還是口頭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那碰到境界來的時候,什么都空不了,連阿彌陀佛都空不了,還是執(zhí)著。但是寧可執(zhí)著有,不要執(zhí)著斷滅空,你還一個執(zhí)著阿彌陀佛,還算不錯啊,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啊。所以古德說,寧可執(zhí)著有如須彌啊,像須彌山一樣,不可執(zhí)著空如芥子許呀,那就是落入那個斷滅空,你是說得出來,做不到啊,那假的啊。
以上這一段,我們很感恩老法師給我們這樣開示這么了義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我就懂得挖寶。有些人就跟我反應,哎呀,老和尚每一次講都是講重復的,那講了以后,一個講題里面好幾次都是重復,我都聽得快睡著了。你就是沒有“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啊。你“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的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講十遍也是在講妙法,你講一遍也是妙法,問題是你會嗎?你契入那個空義嗎?諸法空相嗎?以上跟各位共勉。
好,接下來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fā)明)“龍有四毒”,哪四毒?第一,被它咬了而死的。一跟它接觸,接觸到它就要死了。一看到它就要死了。一聽到它的聲音就要死的。這四種毒。蛇也是這樣的,孫叔敖所遇到的蛇,應該是人看見就要死的那一種,人有看見它就要死,這第三種。根據(jù)楚地的人,就是湖北、湖南那個地方的人說啊,他們那里確實有一種兩頭蛇,至今還是有。身體是黃色的,有一尺長左右,行走的時候可進可退,很像蚯蚓。但現(xiàn)在看見不會中毒,想是另外一種種類吧。另外一個種類就是,它可能已經(jīng)經(jīng)過千年的流轉了,可能已經(jīng)是產生質變了吧,是另一個種類吧。否則就是因為“物類隨時變易”,例如上古時代的禽獸能說人話,今天就不能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心中含毒者。多作蛇蝎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不然。彼以毒來。吾亦以毒往。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矣。吾縱不能化蛇。豈可反為蛇化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吾縱不能化蛇,豈可反為蛇化乎”,“化”就是改變、感化、教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縱使不能轉化毒蛇的這個毒心,你不能改變,你怎么反而被毒心給你障礙呢?你怎么起了這個毒害的心出來呢?這個意思是這樣的,“豈可反為蛇化乎”。《中庸》里面講“變則化”。這一段的意思,“吾縱不能化蛇,豈可反為蛇化乎”,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我的心縱然不足以感化蛇的瞋毒,令之轉為慈善,豈可反被蛇給它同化而變?yōu)殪迥兀窟@個解釋也是通,跟我剛才那個解釋說,我們縱使不能轉化自己這一念心,像蛇蝎這么毒的心,不能轉念嘛,不能轉化,你怎么自己被業(yè)力所牽引,反而自己生出這種蛇蝎毒害的心出來呢?“豈可反為蛇化乎”。
《中庸》里面講“變則化”,這個“變則化”什么意思呢?我們就引用原來的《中庸》的經(jīng)文,它是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這老和尚講至誠感通一樣的意思,眾生有感,菩薩有應,你所感應的,老和尚說,也是自性的感應。
那么這一段《中庸》的重點在什么?“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這個“其次”是什么意思呢?“其次”就是次于圣人的人。“致曲”就是一方面的事理加以推展,這是“致曲”。再來,“曲能有誠”,推展一面的事理,通于有誠的地步,就是你在推展這個事理,自己能做到至誠。“誠則形”,“形”就是作動詞,表現(xiàn)之意,誠于心中,而表露于外,就是我們一般講誠于中,形于外,表露在外面的。
這一段的白話什么意思呢?次于圣人的賢人,而致力于推廣一方面的事理,如此也能達到誠的地步。誠于中就可以表現(xiàn)于外,誠于中,形于外。表現(xiàn)在外面就很顯著了,顯著,就會更加地發(fā)出你的光芒智慧出來。你的智慧流露出來,就可以感動很多周邊的人事物。你感動很多周邊的人事物,就能讓事物產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不會有障礙啊,本來誤解就可以善解了,本來是仇家就可以解冤釋結,這就是讓周邊的事物產生變化。就可以感化萬物,化育萬物,你就可以示現(xiàn)教化眾生。只有天下最誠的人能做到化育萬物的地步。這就是曾國藩先生說至誠,一念不生,至誠心就是一念不生,就是這個境界。一念不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就可以化育萬物了。這一段是我們補充剛才《中庸》講的“變則化”的說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心中含毒的人,多作蛇蝎蜈蚣。只有慈心的人,毒不能害。否則,他以毒來,我又以毒還,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了。我既然不能轉化毒蛇,難道反而會被蛇轉化嗎?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蛇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見。茍充其類。則凡為人害者。皆可作蛇觀。除殘禁暴。是埋兩足之蛇。改往修來。并埋自心之蛇矣。”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這一段文很有意思,它說,蛇是害人的東西,所以埋葬不讓人家看到,埋葬兩頭蛇不讓人家看到。如果再加以類推,那么凡是害人的心,都可以看作蛇心來看,都可以當作蛇來看。“除殘禁暴”,是埋外界的兩頭蛇;改過修善,就是埋自心的蛇。
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就是說,你如果有害人的心,你就是蛇心毒蝎。如果你能夠去除自己的殘暴心、自己這種暴戾的心,生出一念慈悲心出來,你能夠慈悲對待一切人事物,這就是把外面人家對你的批評、人家對你的毀謗、人家對你的兩舌,你都把它埋掉了,什么?你把它放下來了,埋外界的兩頭蛇,外面的人我是非你都能夠,“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就可以轉境了嘛。如果你對內來說,你能夠自己改過懺悔、修善積德,那就把你自心的蛇,埋你自己心中的蛇,就是你的瞋毒,你那個與生俱來的,阿賴耶里面的那個瞋毒,你就把它埋葬掉了。
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自于公治獄至此。乃帝君舉行善得福者示人耳。一人行善得福。則盡人皆然矣。譬如樹果。嘗一而甘。何須枝枝皆啖。”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從于公治獄到這里,是帝君舉例說明行善得福來告誡世人。一人行善能夠得福,其實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譬如一樹的果子,嘗一個就知道它的甜味了,何必每一樹枝上的水果都要去嘗呢?
好,我們再看下面“下附征事(二則)”。在還沒有談“下附征事(二則)”之前,我們再來念一段,印光大師他也有補充“埋蛇享宰相之榮”,我們來看這一段經(jīng)文。印光大師補充這一段史實如下:
“楚孫叔敖。嘗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必獲善報。汝必興于楚。后果為令尹。執(zhí)楚政。”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這個“孫叔敖”,我們剛才已經(jīng)介紹過,我們就不再解釋。
這個“令尹”就是宰相的意思,就著名的賢相。他曾經(jīng)開墾荒田、灌溉農田有萬頃,為人民做很多好事。在《史記》里面有記載孫叔敖這個人。
“陰德”,我們上次有討論過。做好事讓別人知道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做了好事讓別人都知道了,別人稱揚你、贊嘆你,給你發(fā)個獎狀、錦旗之類的,表揚你,報掉了,報掉就沒了。陰德,陰德呢?陰德都是怎么樣?做好事不讓人家知道,陰德后面福報大、積得久。陽德呢?報掉以后德就積不住了。陰德積得久,不要怕德積不住,你的德積在那里永遠是你的,別人偷不去、搶不走,自修自報。所以陽德積不久,甚至隨修隨報,陰德積得久,且越積越大。所以我們做好事最好不要讓人家知道,不讓人家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積越厚,后面你的福報就大,甚至福澤你的子孫。這個是“陰德”。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楚國孫叔敖,在出游野外時看見一條兩頭蛇,就殺死并埋葬了它。回來以后,心中憂慮,吃不下飯。母親問他是什么原因,他哭著說,兒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今天兒子看見了,恐怕馬上就會離棄母親而死了。母親說,蛇現(xiàn)在在什么地方?孫叔敖說,恐怕后人又看見會死,我已經(jīng)把它殺死埋葬了。母親說,不用憂慮,我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報應,你一定會在楚國發(fā)達。后來果然做了令尹,執(zhí)掌楚政。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則)”,看經(jīng)文:
“方便行殺。(大寶積經(jīng))。”
“然燈佛時。有五百賈人。入海采寶。內一惡人。善知兵法。恒為寇盜。欲盡殺五百人。而取其寶。而五百人。皆不退菩薩。殺之者得無量罪。當久墮大地獄。時彼眾中。有一導師。名曰大悲。預知其意。因私念言。若殺此一人。吾當自墮惡道。若不殺此人。則五百善人。當受其害。而彼惡人。仍世世墮于地獄。吾若明告眾人。又累五百人共發(fā)惡念。亦當受苦。于是生憐憫心。寧自受罪。而刺殺之。佛言。導師。即吾身是。五百賈人。即賢劫中五百菩薩是。”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然燈佛”,意是“錠光”,佛教中三世佛之過去佛,是釋迦牟尼佛前面的佛,地位極尊。而來世佛是誰呢?是彌勒佛,是賢劫第五尊佛。燃燈佛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燃燈佛,又名定光如來或錠光佛。
再來,“賈人”就是商人。
再來,“恒”是經(jīng)常。
“不退菩薩”是阿毗跋致菩薩。阿毗跋致,譯曰不退,于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分別之有三種、四種之異。《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不退諸菩薩,其數(shù)如恒沙”。《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有得緣覺、不退菩薩。”按,這里所講的“不退菩薩”,據(jù)經(jīng)文所記載,并無神通,應該不是指以上所說的已證果的菩薩。但是根據(jù)《三藏法數(shù)》云,“謂菩薩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決定。”此處或指“不退決定”之初心菩薩,未知是否。就是說,這個地方,有可能這些五百賈人,這商人呢,應該是誰?“不退決定”的初心菩薩。真正的不退菩薩是念不退,那是法身大士,那是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都是念不退的。所以這個推算呢,五百賈人應該,五百商人應該是不退決定的初心菩薩。
“大地獄”,“大地獄”,就地獄,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yè)所感,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那么這個地方指是根本地獄,就是八熱八寒地獄,也是十六大地獄。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舍己為人,方便行殺。摘自(《大寶積經(jīng)》方便行殺)。
然燈佛在世時,有五百商人,有五百名商人入海采寶。隨船有一個惡人,擅長武術兵法,是一慣盜強寇,想要殺盡五百人,奪取他們的寶物。這五百人,已種下無量善根,都是不退心菩薩,殺害他們將會獲得無量罪過,要長久地墮落在大地獄。當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導師,名叫大悲,預知惡人的心意。他心里想,如果殺了這個人,我就會墮到惡道;如果不殺這個人,那五百善人就會受害,而兇手也將世世墮在地獄;我如果明白告訴大家,又恐怕連累五百人一起發(fā)惡念,也要受苦。在這種情況之下,導師生大憐憫心,寧可自己受苦,去刺殺那個惡人。佛說,導師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就是賢劫中五百個菩薩。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此所謂見機得殺也。然必先有寧自受罪之心。而后可行此種方便。否則既欲貪其功。又欲辭其罪。此念已不可問矣。何福報之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這就是見機方便殺生,但必須先有寧可自己受苦的心,然后才可以實行這種方便。否則既想貪功,又想不受罪,這種念頭已經(jīng)不可取了,怎么還會有福報呢?怎么還有福報呢?
好,我們看最后一段公案:
“斃蛇抵命。(現(xiàn)果隨錄)。”
“我邑故宗伯。顧錫疇。在溫州。為副將賀君堯所殺。未幾。降乩于門人張調鼎家。曰。吾前生誤殺一蛇。今蛇為賀君堯。前六月十六。已害我于江中。因果應受。可語我兩兒。勿事報仇。張猶未聞公訃。急遣人至溫訪之。時太倉吳國杰在溫。宴公于江心寺。明晨報公被害。廣遣漁人覓尸。無有。夜夢公立水中曰。我前世為天臺僧。擊斃一蛇。今抵其命。承君厚意。以前世為我徒孫故也。但向某灣尋之。即得矣。如言復覓。果得尸。扶櫬歸昆葬焉。”
好,這一段因果,顧錫疇的故事,我曾經(jīng)講過,在因果講座里面有提過,我非常喜歡這一段因果故事。所以因果輪回,冤冤相報,還有六親眷屬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都在這個故事里面,講得非常清楚。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宗伯”,官職名稱。在周代六卿之中掌管禮儀祭祀等事,即后來的禮部尚書、侍郎等職務。故后世亦稱禮部尚書為大宗伯,禮部侍郎為小宗伯。
再來,“降乩”,“降乩”就是扶乩時神靈降下旨意。鬼神附在人身上,此人神識暫時離開他的肉體,而代鬼神說話,或在沙盤上寫字,表達鬼神的意志。因為鬼神具有凡人不具備的特異功能,故能預言人事禍福,這些鬼神能夠預言人事禍福。通過這種形式來問吉兇,叫扶乩或扶箕。
“仇”,報仇、仇怨,世仇。
“訃”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訃聞,就是告訴大家喪事,告喪。
“訪”,向人家詢問、調查。
“櫬”就是棺也、棺木。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前世殺蛇,今世抵命。摘自(《現(xiàn)果隨錄》斃蛇抵命)。
我家鄉(xiāng)已經(jīng)逝世的宗伯叫顧錫疇,在溫州被副將賀君堯殺害。沒有多久,就降乩在他的學生張調鼎家說了,我前生誤殺一條蛇,今世該蛇轉世為賀君堯,也就是我的副將,六月十六日在江中殺害我。因果應受,可告訴我兩個兒子,不要報仇。這時候張調鼎他還不知道,他還沒聽到顧錫疇已經(jīng)死掉了的訊息,這時張調鼎還沒有聽到顧公死訊,急忙派人到溫州查訪。當時太倉縣吳國杰在溫州江心寺宴請顧公,第二天早晨就報說顧公被害。張調鼎派漁夫四處尋尸,沒有發(fā)現(xiàn)。張調鼎在夜里夢見顧錫疇顧公站立在水中說,我前世是天臺山的僧人,因為誤擊斃一條蛇,今世抵這個命。承蒙你厚意來查訪,因為前世你是我的徒孫緣故。你只管向某水灣去尋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尸體了。張調鼎按照他所說的去找、去尋訪,果然找到尸體,裝入棺材,送回昆山埋葬。
這一段,顧錫疇是非常有名的,他學問也很好,而且本身也學佛,可是卻被他的副將賀君堯殺死,丟棄在江中。前世呢,顧錫疇這一世為什么能夠當大官、當宗伯?宗伯就是禮部最起碼也是侍郎,或是禮部尚書,他前世是出家人,修得好啊,有修福德,這一世就當官了,這就三世怨哪。前世是出家人,修到福報,這一世當大官,結果還是被副將誤殺,因果不空,因果循環(huán)。
這顧錫疇,各位去查這個資料,他在明朝時候是很有名。而這個賀君堯就是蛇來投胎的,投胎到他的部隊里面,當他的副屬、副將,副將賀君堯。所以顧錫疇叫他兒子不要報仇,兩個兒子不要報仇。而且他還說,為什么我們兩個這么有緣呢?他就跟張調鼎講,他的學生,門人就是他的學生,他說,你過去生是我的徒孫。前世兩個人都是一樣,徒子徒孫,有師徒的關系。所以你看,你這輩子要遇到什么人,要跟什么人共事,要跟誰結為眷屬,俗話說,姻緣天注定,都是循業(yè)發(fā)現(xiàn)的,佛經(jīng)上講循業(yè)發(fā)現(xiàn)、業(yè)感緣起。
所以我們這里就來探討因果不空,老法師開示的因果的五大原則。
經(jīng)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的善惡業(yè)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里面,阿賴耶像一個大倉庫,業(yè)種子藏在這里面,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可怕,可怕就在這一點,作惡的,它也一直在阿賴耶里面,它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呢。
這是因,業(yè)因。哪怕經(jīng)過百千劫那么久的時間,一旦遇到適當?shù)闹墸@些業(yè)因都會結成果報啊,這是因果不空的道理,這個果報就決定了你要受,必須要等待結成果報,這些業(yè)因才會消失,你受報以后,那個業(yè)因才會消失。也就是你要還命債、你要還錢債,你要被報仇、你要被折磨、你要被修理、你要被報復、你要被嫉妒,你這個業(yè)才會消啊。那為什么種子不會變質?你要受這個報,那個業(yè)才會消啊。現(xiàn)在問題是大家迷而不覺,受報的時候都不愿認帳,就逃避這個業(yè)債。所以印光大師才跟你講說,人生是酬業(yè)而來,告訴你要還業(yè)債了。因此,只要在六道輪回當中,你就逃不出因果報應。所以迷惑糊涂的人才敢造業(yè),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yè)。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算是偉大的佛陀,他也不能夠違背因果報應的真理。佛陀有一世在做摔跤選手,因為對方那個摔跤選手騙佛陀,佛陀一氣之下,把對方的腰扭斷了。因為佛陀兩次被騙,所以懷恨在心,所以比賽的時候就把對方的腰折斷了,腰脊折斷致死。這個猛烈的惡業(yè)造成佛陀在那一世短命早死,死后還墮地獄受報。出了地獄以后,他還要到其他惡道去受痛苦的余報。再次投生為人的時候,還要受腰痛的余報。
哪怕是佛陀到這一世成佛,到這一世,佛陀在雙娑羅樹下入涅槃的時候,他也是腰痛,就吉祥臥的時候,阿難尊者幫他披了大衣,余報還沒有盡,還產生腰痛的苦報。我們理論上講起來跟因緣上說,印度潮濕啦、濕氣重呀,佛陀才會腰痛。所以你這輩子有腰酸背痛,你都怎么樣?你要把它當成還債了、了業(yè)了。痛則快,痛快、痛快,痛則快,痛完以后就快樂了,債還完了就好了。受報的時候都很痛苦,當然知道啊。但是你只要肯懺悔、肯改過,都可以重罪輕受,定業(yè)都可以轉的。
佛陀還示現(xiàn)其他的惡報。這是第一種,剛才講的是佛陀這個腰痛之報。有一次佛陀的腳被那個木片刺傷,那是因為佛陀他過去生以矛去刺傷別人的腳的余報。這真是一報還一報。
再來,佛陀有一次結夏安居三個月,斷糧啊。佛陀接受長者的邀請,要到城里面去接受他的供養(yǎng),到城門外,城墻外面。那個長者他陶醉在五欲之樂里面,告訴下面的侍從說,我這段期間要好好享受這個五欲之樂,你們什么事都不要找我,結果他忘記他要供養(yǎng)佛陀。佛陀就在城門外面等了很久,那個地方民眾又窮,托缽不到東西,佛陀所有弟子都出去托缽,就找不到東西。佛陀帶五百個弟子常隨眾要去應供,佛陀跟他們講,佛陀知道因果不空,佛陀也知道果報現(xiàn)前。
后來因為養(yǎng)馬的那個馬夫,他也尊敬佛陀嘛,他找不到食物,我這個馬麥供給你們吃好啦。佛陀只好接受他的供養(yǎng)。阿難尊者就把這個馬麥拿去,拜托鄉(xiāng)下的婦人來煮。第一個婦人不愿意煮,第二個婦人就幫佛陀煮馬麥。因為佛陀有十八不共法,有十力、四無畏,佛陀他有這個智慧德能,所以那個馬麥煮完以后,到佛陀一加持以后,變成天廚妙供,非常地香。
佛陀的弟子吃完以后,佛陀跟弟子開示。其中有一個是沒有受這個報的,就是舍利弗,他先離開,他因為他沒有共業(yè),他在前世的時候沒有共業(yè),他前世的時候也是佛陀弟子,但是他沒有共業(yè)。所以當時佛陀有講說,你們不愿意忍受這個托缽不到食物的苦的人,你們可以先離開,到別的地方去。沒有一個人走,只有舍利弗離開。為什么?舍利弗在前世沒有共業(yè)。后來舍利弗到別的地方,別人給他供養(yǎng)得非常豐富啊。
那后來用完齋以后,佛陀就對弟子開示,他說,在無量劫以前,那時候有一尊佛叫毗婆尸佛,毗婆葉如來。那當時我是外道,你們都是我那時候的弟子,五百個弟子,也是外道的。當時毗婆尸佛有一個弟子因為生病,沒有辦法去應供。因為毗婆尸佛接受國王的應供,供養(yǎng)得非常豐盛,色香味俱全。因為有一個弟子生病,所以毗婆尸佛的弟子就端了一缽的菜,要回去給那位病僧來服用,剛好經(jīng)過佛陀他們那個道場。佛陀那時候是外道,佛陀當時就造口業(yè),就嫉妒了毗婆尸佛,他說,你們這些禿頭的也可以接受供養(yǎng)嗎?就講這句口業(yè),你們不配這些供養(yǎng),你們應該吃馬麥,批評毗婆尸佛要吃馬麥。結果口業(yè)的余報到佛陀這一世,佛陀要去應供,佛陀只好必須要受這個報,佛陀要受這個馬麥之報,吃三個月的馬麥,還不是吃三天呢,要吃三個月,三個月的馬麥。這個就是表示因果不空,連佛陀都不能例外。
后來佛陀為什么說舍利弗沒有受這個共業(yè)?因為在那一世的時候,佛陀在批評嫉妒毗婆尸佛的時候,他跟他們講說,你們說,我說的對不對?那五百個弟子其中有一個舍利弗說,哎呀,佛陀,你不要這樣說,當時他是他們導師,你不要這樣說啦。其他四百九十九個說,佛陀佛陀,你說的對,就參加共業(yè),所以就要一起受這個馬麥之報。
再來,我常常講過的佛陀的這個祖國釋迦族被滅掉,憍薩羅國的琉璃王滅掉釋迦族。佛陀三次阻止,都沒有辦法避免釋迦族的劫難。但是,佛陀當時他們釋迦族被滅掉的時候,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把釋迦族的五百位神識放到天宮,也有講三千個,也有講五百個,神識放到天宮,結果拿下來變成血水。
佛陀就告訴他們弟子,因為弟子也覺得很奇怪說,佛陀你成佛了,你為什么你釋迦族還被滅掉呢?佛陀就說,無量劫以前,我們這個釋迦族就是那個漁村的漁民,這個琉璃王就是魚王,他現(xiàn)在的部隊,這些兵將就是那時候的蝦兵蟹將。那個漁村的漁民把這個魚池的魚全部捕光了,當時全村的人只有我沒有吃魚肉,其他都吃。但是我那時候是小孩嘛,我就在那個大魚的頭上敲三下,佛陀說,我到現(xiàn)在頭還痛三天。就是因為過去生中,他用棍子敲打那條大魚的頭敲三下,今天就要痛三天,這個緣故。
可見因果不虛,即使成佛也不能避免。那么修行凈土法門,這個地方大家都很關心,老和尚講到這里,那它太可怕了,那我以前干的壞事怎么辦呢?老和尚就開示說了,我們修凈土法門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怎么辦呢?是不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后,以前殺人放火統(tǒng)統(tǒng)不要償命嗎?以前所干的殺盜淫妄要不要還呢?那是慘就慘在這里了,以前欠債的就可以不用還錢嗎?
老和尚說,不是的喔,重罪是可以輕報,但是不可能不報。可以減輕一點,但是不能不報。極樂世界是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修行環(huán)境,不是叫我們去那邊避難,什么債都賴掉,那個地方叫賴帳地方,不是這個意思。它讓我們有無限長的時間一直讓你修行,修行到成佛。你修行到成佛以后,你就受而無受,無受而受。當你被害命的時候,害而無害,無害而害。你就剛才講的不二法門,進入那個大般涅槃的境界,那時候你就歡喜還命債,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你到極樂世界成佛以后,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不會起貪瞋癡了,你就不會冤冤相報,你歡喜受。為什么?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免,那你怎么可以免呢?對不對?
所以為什么到極樂世界以后,你還命債易如反掌?因為你我空、法空,破根本無明,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哪有能受的我跟所受的這個業(yè)報呢?沒有了,三輪體空啊。這樣各位懂嗎?但是你不去極樂世界,你還命債還得心不甘、情不愿,你還要報仇呢,再把他殺回去,他殺我,我就殺回去,他害我,我就害死他。好了,又是冤冤相報、糾纏不清。你到極樂世界就要像什么?像安世高大師兩次來中國還命債,你看人家他還而無還,無還而還,受而無受,無受而受。他為什么?他入不二法門了嘛,他真的做到剛才講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緣起性空,他全部通達,明白了,不起心、不動念,哪來一個能受的我跟所受的這個果報呢?
所以老和尚是鼓勵你說,你去極樂世界,是在還沒有開悟證果以前,你可以重罪輕報了,但是不能夠賴帳不報了。你一直修行到成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慈悲,讓我們暫時不用償還惡業(yè),可是并沒有說我們的惡業(yè)都可以賴掉、可以消掉,沒有那么便宜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這樣的話,那佛經(jīng)都要改寫了,對不對?每一個都到那邊避難了。
信我者得永生,很多人都用這個話來搪塞了,說上帝說,信我者得永生,很多人都搞錯了。那你殺人放火,逃到上帝前面說,上帝啊,你替我擔待罪惡,這可能嗎?不是。你真正能修到像上帝的心,上帝愛世人,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老和尚說,為什么上帝愛老和尚?老和尚跟那個牧師開玩笑說,上帝不愛你啊。那牧師說,為什么上帝不愛我?我不是幫上帝辦事嗎?他說,你只愛上帝,不愛世人。那老和尚說,我愛世人,所以上帝愛我。這樣各位懂嗎?
所以信我者得永生,那個信我者是自性功德開顯出來,那個我就是剛才講過常樂我凈那個我,如來真我,那個開顯出來,當然是永生,那無量光、無量壽,怎么會不永生?所以很多人就是不了解這個心法,不了解佛法的真空妙有,緣起性空。所以為什么說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你真正大開圓解了,心開意解了,那就一切通達明白了。
所以老和尚說,將來我們到極樂世界成佛以后,我們到他方世界度眾生,過去所造的惡業(yè)成熟了,你就要學與安世高大師一樣,要承受惡業(yè)帶來的惡報,你還是歡喜受。但是你了解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無生死。只是那個時候你已經(jīng)成佛了,對于這些因果報應了然于心,所以內心是如如不動。也就是在受報的當下,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真不動,不是假不動,他不是哎呀,我不動,不是,他是真不動,那是真的如如不動啊,解脫自在。也就剛才講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在當下,在那個夢幻泡影的當下,他得解脫啊,那就解脫自在。不會因此感到憂苦,他已經(jīng)離開憂悲苦惱了嘛,他已經(jīng)出三界了,怎么還有憂悲苦惱?他離開十法界了。
所以,修凈土的人也要努力斷惡修善。所以現(xiàn)在怎么樣?你不能說,哎呀,要不然等我成佛,再來全部還完,我現(xiàn)在拼命造好了。也不用了,隨緣消舊業(yè),莫再造新殃,你現(xiàn)在造的都已還不了,都很麻煩了,對不對?不要以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以依靠,你就胡作非為、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剛才我不是講嘛,念佛一天念一二萬聲的,他壞事照干,惡念還是壓不住啊,你就不懂這個道理。你如果放逸造業(yè),以后是要吃大虧的。
因果法則是真理啊,世間運行的事實真相。而這些事實真相不在遠方,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行住坐臥,我們的當下日常生活環(huán)境,我們的身邊。不相信因果的人,看不到身邊正在發(fā)生的因果現(xiàn)象。一旦他們明白因果法則以后,他才發(fā)現(xiàn),因果報應就發(fā)生在我自己的身上,就發(fā)生我的周邊一切人事物當中。所以說,一切萬法,一切都不離開因果啊。
這是老法師在“因果教育挽救人心”,二○一六年清明祭祖法會談話第三集,二○一六年四月一日開示的精采絕倫的因果大道。
最后,我們把這一段“按”語把它講完:
“公前世為天臺僧。后世位至宗伯。且文章節(jié)義。俱卓卓可傳。然猶難免斃蛇之報。況來歷萬不及此者乎。世之殺蛇者。勿徒以叔敖為借口也。”
也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顧公前世是天臺僧人,后世就位至宗伯,而且文章卓著,為人節(jié)義,流傳后世,但竟難免受殺蛇的報應,何況那些來歷不及顧公的人呢?世上殺蛇的人,不要僅僅以叔敖為借口吧。
今天就講到這里。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4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