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1月2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五。我們看課本八十二頁,經文十五,“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我們看經文:
“(發明)此句。乃一篇綱領。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儒不信因果。由于未能理會儒書耳。故論及余慶余殃之說則信。談及因果即不信。猶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為太陽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余慶余殃”,“余慶”就是余留的德澤。“余殃”就是遺留的災禍。這一句“余慶余殃”,語出《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么這個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多積陰德,必有后福;多行不善,必遭惡殃。勸人不要行惡,以免禍延子孫。故“積善”“積不善”是因,“余慶”“余殃”是果。
那么這一句《易經》的經文,它里面就涵蓋了因果通三世。所以有時候我們一般講說,儒家不講前世今生或者今生來世的三世因果,但是你從《易經·坤卦·文言》的這段經文來了解,“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已經是因果通三世了,“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里面有三世的因果道理在里面,所以不能說儒家不講因果通三世呀。所以這個“余慶”“余殃”就是,我們說祖先有德啊,這個就是“余慶”。看這個周朝,他們的福報有八百年,從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制禮作樂,這樣這些圣賢的帝王,他們所積的功德庇蔭了周朝將近八百年。那范仲淹也是一樣。所以儒家里面講,你從這個地方去研判,確實它有因果通三世的這個智慧在里面。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這一句是一篇的綱領,上面講述因果的事實,這里說明因果的道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上的儒生不信因果,是因為沒有領會儒書的精神實質。所以一當論及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吉慶,不積善的人家一定有災禍的道理就相信,具體談到因果時又不相信。就好像只知道有日,不知道它就是太陽。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
那么這一段的經文,這個周安士菩薩他的“發明”,后面這一段最重要,“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所以印光大師說,周安士菩薩是乘本愿輪,是乘愿再來的。如果是乘愿再來的,一定是法身大士,是實報莊嚴土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他才能夠立功、立德、立言。這個就是立言,“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這就是真理。老和尚說,因果,不管你信與不信,它都存在的。你信它,一輩子吉祥平安。所以不是說因果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蕩”,放縱不受拘束。例如放蕩、浪蕩子。《論語·陽貨》篇,“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代也有這種狂傲不拘的、肆意妄為的人,那現在是狂傲,但是他更嚴重,就是放蕩,不信因果,這個“蕩”就是不信因果。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信因果的人,心中常有畏懼,有畏懼就不敢為惡;不信因果的人,心中常常放蕩,常放蕩就無所忌憚。一人怕因果,就有一人行善;萬人怕因果,就有萬人行善。一人不怕因果,就有一人造惡;萬人不怕因果,就有萬人造惡。所以說,人人知因果,天下就會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會大亂。
所以我們特地把這個“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我們就放在我們《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的片頭,我們就放周安士的這句法語。
來,我們再看下面的“福田心地圖”。
“三種福田。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
“報恩田”是指“父母師長和尚。”
“功德田”,“佛菩薩賢圣僧。”
“貧窮田”,“饑餓困厄人畜。”
那么我們順著“心地圖”來解釋,就“三種福田”,第一個“報恩田,父母、師長、和尚之類”。“功德田,佛菩薩、賢圣僧之類”。“貧窮田,饑餓困厄人、畜之類”。那么一個是恩田,一個是敬田,“功德田”就是敬田,“報恩田”就是恩田,那“貧窮田”就是悲田。這三種田,恩田、敬田、悲田,都是在我們的福田里面。福田由心耕啊,就你肯在這個福田里面去布施,去種下這個善因善行,那就在這個福田里面種下善的種子。那恩田呢?就是父母跟師長,還有和尚,我們一般講就父母、師長,這里特地加一個和尚。
“和尚”,我們來解釋一下它的名相注釋。“和尚”,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余多用尚字。就是律宗都是用和上,我們說六和敬,這個和就是平等了,其余都是用高尚的尚,這和尚,我們現在習慣是用高尚這個尚,和尚。本來是印度的俗話,呼自己的老師叫烏社,烏社,至于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阇。那么和尚呢,有可能是它傳過來以后,輾轉之間,這里講說“轉訛”,就是傳達錯誤,它應該是和社、和阇。
羅什大師,羅什三藏法師翻為力生。為什么叫力生呢?他是依老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啊。就說你要依善知識、依你的師長、依你的老師,你才能夠道業成就啊。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沒有師父領進門,沒有師長的教誨,你的智慧無法開啟呀。這是“以依師而弟子道力得生故也”。這是羅什大師翻的,他翻叫力生。
《玄應音義·十四》曰:“和尚《菩薩內戒經》作和阇,皆于闐國等訛也。應言郁波弟耶”,應該說叫做郁波弟耶,“以弟子年少不離于師,常逐近受經而誦也”。郁波弟耶的意思就是說,又叫做近誦。什么叫近誦呢?就是做弟子的年紀輕、年紀小,不能離開師父,就像小雞不能離開母雞一樣啊,小鳥不能離開母鳥一樣啊,常常靠近師父,靠近他的師長,師長會督促他接受經典的教化而讀誦啊,這叫郁波弟耶。所以又叫親教師,“此云親教,舊譯云知罪知無罪,名為和尚也”。
好,這個是“三種福田”。
那么第二個“功德田”,敬田,是“佛、菩薩、賢圣僧”。“賢圣僧”是什么呢?開悟的圣僧,像六祖大師、海賢老和尚,這都叫賢圣僧。那么沒有開悟的僧人呢?叫凡夫僧。那悲田是什么呢?“貧窮田”就是悲田,你布施食物或是布施錢財給饑餓的窮苦人家,饑餓或是困厄的人或者畜,畜生,這個都叫悲田。所以有些人他會去喂食流浪狗啦,喂食流浪貓啦,他會去收容流浪貓、流浪狗,喂食小鳥,他會施食,丟那些稻谷、稻米給這些鳥吃,這也都可以算是悲田,他也有布施啊,這也有福報喔。
好,那我們再看下面,“二種八福田”,哪“八福田”呢?我們常常講說,八種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們常這樣講說,你照顧出家人,或是照顧長輩,父母生病,這是看病福田,是排第一的。有八種福田在這里。
“二種八福田”,哪八種?“佛。法。僧。父母。師僧。貧窮。疾病。畜生。”
那么他把這八種福田再來歸類,這里面有“方便”福田,“敬田。悲田。”那么佛、法、僧三寶,父母,師長、出家人叫“師僧”,這五種福田歸到敬田。那貧窮、疾病、畜生,它歸類為悲田。
那么“方便”福田分成三種。第一,“廣置義井”。因為古代沒有像現在有自來水,都會挖井,這個“義井”的意思是說,給人家免費來提水,他挖了一口水井以后,供給全村的人或是經過的人都可以來汲水生活,就是“廣置義井”。
那么“建造橋梁”,就鋪橋造路。像臺灣有一個行善組織,叫做嘉邑行善團,專門在鋪橋造路,他都做橋梁,幾乎臺灣這些鄉下,或是地震、臺風過后被損害的橋梁,大部分都是臺灣嘉邑行善團,在臺灣非常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們就專門在建造橋梁。他們有自己準備的壓路機,工作的機器,他們有自己的預拌混凝土,他們自己鋪瀝青柏油路面,都他們自己做,他們也有工程人員,會設計橋梁。
當然在我們國內,都是政府來做,尤其是我們政府做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還有公路網,雖然說這個是國家預算,是政府的規劃,但是也是功德無量啊。我每次到中國大陸,到國內去弘法,每次上那個高速公路或是高鐵,就很贊嘆啊。這個是大工程啊,這個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里面,他就提到這個鐵路四通八達。這也就是中國,可以講說幾千年來,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設,各位不要小看這個。那天看到這個新聞報導,從四川到青康藏的高原,你看那個高原鐵路啊,還有穿山越嶺的那種高速公路啊,哇,那個不簡單,那都在云端啊,下面都是云海,那建在云海之上啊,那個,哇,那不得了,那是歷史上的創舉啊,全世界聽說是根本見不到的,建立在云海之上的高速公路啊,它都仿佛人間仙境啊。像這個我們也是要贊嘆,講實在話,這是非常艱巨的工程,這也是“建造橋梁”,也是有功德啊。所以在這邊,我們是要稱贊政府。
那第三個方便福田是什么呢?“平治險路”。有些山路、道路,都是危險的道路,非常地危險,有心人士、善心人士他就會怎么樣?他就把那一段非常險峻的道路,他把它開出來,或是把它整理出來。譬如說,我們常常去登山,這全世界都有,尤其是我們國內,我在臺灣也看過,古代的人,你看,一階一階地這樣鋪上去,翻山越嶺,一塊磚一塊磚,一塊大的那個石頭挑上山,那一階一階這樣排上去,這也叫“平治險路”啊。那這個是方便福田。
再來,“敬田”,不管是你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父母、孝敬父母、恭敬師長、恭敬出家人,這五種都叫“敬田”。這個“敬田”再劃分為“孝養父母。恭敬三寶”。這個很簡單,我們都懂,這凈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那再來,“貧窮、疾病、畜生”為“悲田”。這個“悲田”就是分成三類,“給事病人。救濟貧窮。設無遮會。”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給事”。“給事”什么意思呢?“給”就是供應,例如自給自足。這個“事”就是服侍。所以“給事”就是供養、服侍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一般稱供給,這個叫做“給”的意思。那“事”呢?譬如侍奉父母。所以“給事”是供養、服侍。
再來,“設無遮會”,梵語是般阇于瑟,翻譯中國話叫做“無遮會”。那么所謂的“無遮會”,就是設立一個,譬如說齋僧大會也好,或者是法會也好,供養賢圣道俗貴賤上下無遮。“無遮”就是沒有設限制,沒有禁止,這個“遮”有一種禁止的意思,它沒有禁止,任何人都可以來。平等地實施財施、法施兩種布施的法會,叫“無遮會”。那么在印度,他們國家或者民間都常常去設這種無遮會。那么中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呢?從梁武帝開始設無遮會,在梁武帝大通元年初實施這種無遮會。那么記載在《佛祖統紀·通塞志》,里面就有記載這個無遮法會。那《大智度論·二》曰:“佛后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阇于瑟大會。”就是佛滅度以后一百年,阿輸迦王他設了無遮法會,般阇于瑟大會。
這種法會普同供養,就像現在人打千僧齋。我們知道《了凡四訓》里面,了凡先生常常到五臺山打千僧齋。現在就很少聽說打千僧齋了。其實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發心,那我們都要贊嘆他,打千僧齋。結萬人緣,這個結萬人緣,我看在國內當然是有啦,那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是誰呢?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的董事長吳富立先生。他就是什么?他可以講說,他也是設無遮法會呀,他結萬人緣啊。怎么說他結的萬人緣呢?他在福州市辦一個萬人法會啊,我聽蓮友說,去那邊參加法會的,飯店全部住免費,他提供這個飲食,供齋,那蓮友參加,全部住飯店,統統免費,這就是無遮法會,結萬人緣。誰都可以參加而無遮止限制,這個叫“設無遮會”。
那我們來講一個公案,挺有趣的,五臺山供僧,文殊菩薩現身。在五臺山,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常常有人去打千僧齋。那么曾經歷史上有一次,五臺山的靈鷲寺設無遮大法會。那么當時公布這個無遮大法會的時候,就是寫這個通啟的時候,一般佛寺要辦這個法會,都會有一個,我們現在講就是海報了,會通告,公告十方,我這邊要設一個無遮大法會,請來接受應供。那么當時里面就講好了,這是一個無遮大法會,不簡道俗啊。所謂不簡道俗就是說,不管你是出家人,不管你是俗人,就是一般的民眾,叫不簡道俗。它不是說只限制說,出家人可以來,在家人不行,它沒有啊,它不簡道俗啊。不別貴賤,它不分,不問說你是方丈和尚,你是住持,或者你是富貴人家,或者說你是貧賤的民眾,它沒有分貴賤,不別貴賤。也不分男女,也不分乞丐,它也不拒絕乞丐來。
那么當時在設無遮法會的時候,靈鷲寺就派了很多法師在那邊提供服務,要發這個供養金,叫發齋了,發齋,然后有供養金,叫發襯。一般來講,譬如說像臺灣的這個齋僧大會,譬如說林口齋僧大會,一般供養的話,一位法師到,都給臺幣五千元。本悟法師,在臺灣中部的那個中部齋僧大會,那就比較多了,一位法師就供養臺幣六千元。所以他們每一次,那個齋僧大會一舉行,都來接受供養,本悟法師說,大概都有五、六千人。如果以六千人來講的話,一個人六千元的話,襯金,供養金一次要發三千六百萬,那還要提供齋飯。所以整個齋會,供僧大會辦下來,最少要四千萬臺幣。那很不可思議,每年都不增不減。
每年都到法會的前一二天,那個錢都還沒有著落,當天錢全部到齊。這個很奇怪,這三寶加持。那我曾經有一二次都問本悟法師,只剩下一個禮拜就要舉行那個中部齋僧大會,我說這個錢夠了沒有?他說,還不夠呢,差一二千萬。等他辦完以后,我再問他說,錢夠不夠?剛剛好。對不對?也沒有剩,也沒有不足。這就是什么?三寶加持。
那么當時,五臺山這個靈鷲寺的這個法師在發齋菜的時候,還有襯金的時候,有一位貧女,她居士打扮,在家人的打扮,但是一看起來,她的衣著看起來就是很貧窮,就貧女啦,牽了一只狗,帶了兩個小孩來趕齋。因為不簡道俗,所以她也來應供。那法師就發給她齋飯,給她一份,因為貧女一個人,狗跟兩個小孩就不發了,發齋飯給一份了。結果這位貧女不走,就站在原地不走,那后面已經排了很長的隊伍了,大排長龍。這位貧女不走,那么法師說,你為什么不走呢?我不是給你一份嗎?我還有兩個小孩啊。那位法師說,不行,他是小孩,不是大人。貧女后來就跟那個法師說,不行,還是要。那法師只好給她再兩份這個齋飯。
發完那兩位小孩的齋飯以后,這貧女又不走了。他說,你為什么不走?這給你三份了,你怎么不走?還有狗。她還有狗。法師說,狗不是人呀。禪宗里面講說,狗有沒有佛性?如果你說狗沒有佛性,那你打它,怎么會哀哀叫?那狗有沒有佛性呢?對不對?這禪宗它也說這狗有沒有佛性,讓你去參哪。那狗沒有佛性,它怎么餓的時候它會哀哀叫,會跟主人搖尾巴要飯吃呢?要食物吃呢?如果說狗有佛性,那它怎么會吃糞呢?照理講,它有佛性不會吃糞啊。所以這位法師就說,誒,他在看呢,你看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馬上就住相生心了,又會落入分別、執著了,誒,狗不行,狗不是人。我們直接的怎么樣?著相了,我們會分別、會著相。那位貧女就不走,她說狗也要有一份,那這樣就四份了。那個發襯的師父就生氣了,你太貪心了,然后就給她四份了。
四份她還不走。不走以后,那個師父已經是,因為本來一個供僧大會,他已經滿腦子的煩惱都起來了,發四份出去了。那個貧女又不走,他說,你為什么不走?肚子還有一份。肚子又沒人看到,懷孕,她說她懷孕了,肚子還有一份。那位法師已經受不了了,他說,這是現前。這是現前的意思是什么?只有我看得到我才可以發,看不到的不能發,他說,這是現前的。
那么那位貧女聽了法師講說這是現前以后,搖身一變,躍到虛空中。躍到虛空中以后,兩位小孩變成童子,那一只狗變成金毛獅,化身一變,變成誰?文殊師利菩薩,她是文殊師利菩薩變的,化身來考大家說,你真的無遮法會嗎?你是無遮大法會,好,那我就要變成貧女,帶兩個小孩,再加帶一只狗,我再考你,我肚子里面還有一個,這樣五份。結果那個法師真是被考倒了,他說,這是現前。換句話說,肚子里面那個不給了。
兩位小孩變成童子,那一只狗變成金毛獅,然后文殊師利菩薩就坐上金毛獅以后,于空中說偈,“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我們就是會落入憎愛,喜歡跟不喜歡、對跟錯、要跟不要、好跟壞、是跟非、美跟丑、大跟小、富貴跟貧窮、尊卑,我們會落入分別啊。一落入憎愛,我們就起煩惱了,我們的真如自性就變成阿賴耶了嘛。所以佛家常教你要離開憎愛,不落分別。像新加坡許哲菩薩,老和尚說,人家百歲人瑞許哲菩薩走在新加坡的街上,蓮友問她說,許哲菩薩,你在路上看到的人,有看到好人跟壞人嗎?許哲菩薩說,每一個人都是好人。老和尚說,高明,他說,這真是法身大士,他說,只有法身大士才有辦法做到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不起憎愛。何人可以做不落印象啊?法身大士。他為什么不落印象呢?他不起心、不動念,他念不退,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落印象就沒有憎愛。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告訴他們,你們想學平等,因為你們沒有辦法做到平等,你們就是眾生,能夠做到平等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眾生想要學平等,可是境界一來,你們“心隨萬境波”,心隨境轉,就是“心隨萬境波”。我們種子無量無邊,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就攀緣了,就變成隨聲逐色漢,這“心隨萬境波”,心隨境轉,沒有辦法自己當家作主呀。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說,“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舍盡”,當你臨命終時,五蘊四大都分離的時候,當你要舍報的時候,你能帶走什么東西嗎?什么你也帶不走啊,“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百骸”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四大五蘊。當你四大五蘊都舍掉的時候,你能留什么呢?你是帶這個無量無邊的業障、無量無邊的毛病習氣、無量無邊的罪業離開這個人間。所以“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你現在在這邊落下分別執著,起憎愛的心,你又怎么樣呢?
那么文殊師利菩薩說完這個偈語以后,大家都跪下去了,眾人向空中跪曰,“大圣”,他已經知道是文殊師利菩薩來開示了,“愿示平等法門”,請你教導我們怎么樣可以做到平等呢?文殊師利菩薩接受他們的祈請,他們就問,向空中說,“大圣,愿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我們一定會遵照你的教誨來實行。
文殊師利菩薩在空中作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這個境界就更高了。剛才那個境界,“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這是講眾生的凡夫相的煩惱心。他后面這個就不是了,這完全是從真實理地直接來稱性而談。他說,我們要學這個菩薩的平等心,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心地寶藏,含藏智慧如來,所以心如大地呀。你看大地沒有憎愛,它沒有分別,你好人走過去,大地也給他走,你壞人走過去,它也給他走,大地不分,眾生在分。所以地藏菩薩就是心地平等,所以“持心如大地”,所以我們的心都要學大地菩薩一樣。這叫“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風”,雖然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的假合,是地水火風,但是它這個地水火風,相有體無,它是隨這個業感緣起的。印光大師說,我們這個是業報身。那我們把業報身轉成菩薩身、轉成愿力身,就是變成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這個世間感覺有這個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假合,確實是一合相,地水火風、五蘊四大的和合,如來說一合相。可是你從究竟空義來說,從真實諦來說,從第一義諦來說,從緣起性空來說,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它不是真有一個常住不壞的一合相,它是因緣和合啊,龍樹菩薩說的啊,“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所以這個“亦如水火風”意思是說,你把業報身轉成愿力身,就是了解它這個空義,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所以如來說一合相,這是妙有。即非一合相,是空觀、是真空。是名一合相,是入不二法門,那是中觀。所以如來說一合相,是假有、是假觀、是妙有。即非一合相,是空觀、是真空。能夠做到入不二法門,是名一合相,那這個就是做到“無二無分別”,就入不二法門,就入中道實相了,中道第一諦,就是“無二無分別”。
那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成究竟覺的時候,到究竟,這個心像虛空一樣,心如虛空。雖然有虛空之相,但是不執著這個虛空之相。就是“究竟如虛空”,像虛空一樣,我們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到佛這個境界的時候,他入不二法門,真空妙有,緣起性空,入中道第一義諦,中觀,一心三觀,這樣的話就“究竟如虛空”,就是真正做到平等。那要到什么境界呢?要破一品根本無明,分證一分法身,證一體三身佛,清凈法身佛的本體,圓滿報身佛的相好,百千億化身佛的妙用,這樣的話就可以“究竟如虛空”。
這個是講到無遮會,我們特別舉這個五臺山的千僧齋,設這個無遮法會,五臺山供僧,文殊師利菩薩現身說法。
好,我們再來看下面,“世間七事不齊皆由心造”。我們先看這個經文:
“壽短。壽長。多病。少病。丑陋。端正。無威德。有威德。卑賤。尊貴。貧窮。富饒。惡智。善智。”
那么“世間七事不齊皆由心造”。“惡智”就是愚癡,沒有智慧。那么再從這個七種,去把它了解它的原因。
為什么會“壽短”?“愿他身死。殺害眾生。建造淫祠。”
為什么“壽長”?“憐憫一切。戒殺放生。寧靜惜福。”
為什么“多病”?“惱害眾生。不恤病苦。”
為什么“少病”?“禮拜三寶。惠施醫藥。”
為什么“丑陋”?“瞋恚斗諍。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為什么“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為什么“無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為什么“有威德”?“不懷嫉妒。誠信不欺。”
為什么“卑賤”?“驕己凌人。負他財物。薄視僧尼。”
為什么“尊貴”?“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
為什么“貧窮”?“慳吝不施。常行竊盜。”
為什么“富饒”?“性喜惠施。不負他財。”
為什么“惡智”?“親近惡人。贊揚惡法。吝法不說。”
為什么“善智”?“修習智慧。親近沙門。受持正法。”
這七種,各位,你好好學,一生幸福美滿,你就不會有這種“七事不齊”的現象。每一個都希望壽命長,每一個希望都不要生病,每一個都希望長相端正,每一個都希望說最有威德,每一個都希望尊貴,每一個都希望富貴,“富饒”就是富貴啊,一切衣食無缺、財物豐饒,每一個都希望有很好的智慧,那你要怎么修呢?所以這七件事情,我們再來把它進一步解釋。先看這里面,有四句名相注釋:
第一個,“淫祠”,“建造淫祠”,什么叫“建造淫祠”呢?這有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不明白啊,他是不是說,是不是建造那個教人家犯邪淫的那個廟呢?可能會直接就看成這樣,不對,不是這個意思。“淫祠”,這個“淫”的意思就是多余的,太多了。譬如說,這個雨一直下,下太久的雨啊,雨天一下,下了快一個月了都沒有出太陽,下一個月的雨叫做淫雨。所以這個“淫”就是指多余的意思。“淫祠”就是多余的祠廟,因為這些都是對眾生沒有幫助的,勞民傷財。
在《禮記·曲禮下》很清楚地說,“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禮記》里面說,這不是我們應該祭拜,你去祭拜它,這個就是淫祀。你淫祀,沒有福報。《宋書·武帝紀下》稱,“淫祠惑民費財,前典所絕,可并下在所除諸房廟。”那么在唐朝的時候,就有毀掉淫祠之舉。譬如說,像《新唐書·狄仁杰傳》里面有記載,“吳楚俗多淫祠”,吳楚,吳就指現在江蘇一帶,楚就指現在湖北湖南一帶,這個地方在古時候有很多的這種淫祠。武則天的宰相狄仁杰,他一概禁止,他毀掉這個淫祠有多少呢?一千七百多間。他只有留下什么?夏朝的大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而已。那么宋朝的時候,陳希亮也有毀淫祠之舉。所以淫祠就是不合禮義而設置的祠廟和邪祠。那么,清朝這個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里面說,“并令鄉落淫祠,悉改為孔子廟。”康有為就比較有智慧,他說把這些淫祠,也不用給它毀掉啦,把它改成孔子廟就可以了,“悉改為孔子廟”。
再來,“不恤病苦”,這個“恤”就是對別人表示同情、憐憫、救濟。
再來,“丑陋”這一欄里面,“遮佛光明”。什么叫“遮佛光明”?“光明”就是佛的光明相,智慧之相。這意思是指什么?遮障佛法智慧,障人家法身慧命,破壞佛法、毀謗佛法、毀謗三寶,這都叫“遮佛光明”,那就果報很重,來生就丑陋。讓人家沒有辦法認識佛法的珍貴,這叫“遮佛光明”。現在也有人犯啊,毀謗三寶,毀謗大乘經典。
曾經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講《地藏經》,就有個居士,他學佛學得很久,算是老參,跟一個老居士在學經典,學了后變成所知障,那種所知障很重啊。他親自跟我講,黃警官,你不要講《地藏經》,《地藏經》不是佛說的,《地藏經》是后代人杜撰的,它不是真有《地藏經》。他敢這樣說啊。他說《地藏經》不是佛說的,他說它是邪經。我說,我只聽凈空法師的,我只聽佛說的。
《地藏經》,蓮池大師鑒定,我們現在讀的《地藏經》就是,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第八祖,他鑒定的,還親自寫序文,那凈土宗第八祖難道會比你沒有智慧嗎?蕅益大師說,他自稱是地藏孤臣啊,他是地藏菩薩的孤臣啊。他寫《彌陀要解》,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寫這個《彌陀要解》太殊勝了,哪怕是阿彌陀佛再來,寫的《彌陀要解》也不過是這樣而已。那換句話是什么?蕅益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蓮池大師寫《地藏經》的序文,他也勸贊流通。蕅益大師是自稱地藏孤臣。弘一大師說,凈土行人可以兼持誦《地藏菩薩本愿經》。老和尚也有講《地藏經》。他們四位開悟的圣僧難道會輸給你一個居士嗎?你就說它是邪經,它是偽經。
他就是要障礙我講《地藏經》,因為我現在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講《地藏經解義》嘛,我就是依清朝青蓮法師所著的《地藏菩薩本愿經科注》,我在講《地藏經解義》,現在在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已經有播出了,我在學講,他是來跟我障礙。
后來我下課以后,他還假裝來聽一堂課,聽完以后,九點下課時候,故意跟我走一段路,來游說我,他不曉得我專弘地藏法門。《地藏經》我已經講了三四遍了。簡豐文老師教我專弘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愿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所以有很多人就打電話到佛陀教育基金會問《地藏經》的問題,他說,你們去問黃警官就好,黃警官是專門研究《地藏經》的。我還寫一本《如何依地藏經修行》,現在把它變成有聲書,準備在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播出,那是我早期寫的,《如何依地藏經修行》,我根據圣一法師的《地藏經》的注解,我把它再整理,變成《如何依地藏經修行》。
這就是什么?你障礙人家講大乘經典,這叫做“遮佛光明”。我看他的法相就不是很莊嚴,就不是有修有證的。所以我說,你不要再造口業。他后來跟我講,我說,你不要再造這種這么重的口業了,你怎么講,我還是要講啊,我還是要信佛陀說,我還是要信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還有弘一大師跟凈空法師說的,我不會信你了。他后來就悻悻地離開了,有一點不高興就離開了。這叫“遮佛光明”,這個因果很重,這將來到地獄都要算帳的。這是學的一些邪知邪見,變成怎么樣?他所學的佛法,這凈空法師說的,李炳南老師說的,他學到后來變成怎么樣?玩弄佛法,他在玩弄佛法、賣弄佛法,所以變成世間人的八難之一,世智辯聰,世智辯聰,這很可惜的。
再來,“親近沙門”,在最后一行,“善智”,這個“親近沙門”,“沙門”就是華譯勤息,意思是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老和尚自稱叫退居沙門,就是退休的,退居沙門。“沙門”就是,我們中國北傳佛教來講,這出家人的專有名詞,就是這個三藏沙門,或者是出家人的尊稱。那在印度的話,它是包括在家人,只要是修道者都被稱為沙門。
好,那么這一段,我們再來詳細解說一下。
為什么壽命會短?因為你發的愿不好,你都發這個惡愿,希望人家這個趕快去死好了。有時候會啊,你在開汽車的時候,或在騎摩托車的時候,或在騎腳踏車的時候,突然間一部車,噗,呼嘯而過,臺灣人有的時候習慣不好,口業,就會造惡口,誒,你去死好了,開那么快去死好了。叫“愿他身死”,這個不好,這話不能說。這“愿他身死”,這會損你自己的壽命,短壽,“壽短”。或者你“殺害眾生”,殺生太多,也會造成短壽、短命。或者“建造淫祠”,這也會造成壽短。為什么?因為讓人家邪知邪見了,也是障人家的法身慧命了。
那為什么壽命長?為什么他長壽?因為他悲憫、憐憫一切眾生,包括人,包括所有的六道群靈,所有一切法界的眾生,他都憐憫,這叫壽命會長。再來,他戒殺放生,他吃素,他蠢動含靈他都不忍心傷害,叫“戒殺放生”。再來,“寧靜惜福”,惜福也是壽命會長的原因。所以東西一定要用到用無可用,不能再用了,都已經破損不堪了,那這樣的話,你會延長你的福報,你的福報就越來越具足,越來越豐滿。這個是“壽長”。
再來,為什么會“多病”?因為你惱害眾生,你不體恤這些病人,苦難的人,這叫你會造成“多病”。
那為什么你“少病”?比較不會生病呢?因為你“禮拜三寶”,你能夠布施醫藥。像凈空老法師,他一生做三件事情,第一個,印經,第二個,布施醫藥,第三個,放生。所以你看老和尚壽命長,他很少生病,幾乎沒有生病,你沒有看過老和尚感冒啊,很少。他現在只是他年紀大了,九十三歲了,整個身體機能還是跟佛陀一樣,不能夠免除這種,我們這個四大它的老化,他沒有辦法,佛陀也是這樣。“惠施醫藥”,有些人會怎么樣?有些人會捐錢到醫院去。那我們醫院里面都有這些,我們臺灣叫做社福單位,社會福利單位。因為很多人,他可能要在開刀的時候,要住院的時候,他繳不出保證金,他繳不出醫藥費。
所以我一直都有一個心愿,但是我一直找不到這樣的志工來幫我忙,因為我講經就已經很忙了,我也希望說我的志工會跟我們地藏班的,《地藏經》的那個班的里面同學講,我說,誒,你們可以幫我跑臺北市跟新北市這個地區的大醫院,你們幫我去拜訪那個大醫院的社福部門,每一個醫院一個月我放生會給它一萬元,或者五千元臺幣,積少成多,細水長流。其實,真的只要肯發心,六根對六塵,哪一件事情不能做呢?眼根也可以做善事,耳根也可以做善事,兩手也可以做善事,兩腳也可以做善事,問題是大家不肯發心。這“惠施醫藥”,你看這個叫“少病”的原因。這是我一直有這個心愿,想要去做這個事情,但始終沒有人幫我做,我自己也忙不過來,想了好久,一直都沒有辦法去兌現。但是我一定要去實現,實現這個愿望,就要布施醫藥到各大醫院去。
那么為什么長得很丑陋呢?我們都希望相好莊嚴,像阿彌陀佛一樣,相好光明無等倫,我們總是希望三十二相,像佛一樣,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為什么有些人長得大家一看就不喜歡,丑陋啦?因為他喜歡動不動就生氣,“瞋恚”。喜歡跟人家搞斗諍,“斗諍”啊。“遮佛光明”,障礙人家法身慧命,障礙人家學佛。還有“笑人丑陋”,笑那種殘廢的人,或者是笑人家殘障的人士。這個都“笑人丑陋”,來生或者今世就會丑陋的果報。
那為什么會長相端正呢?他“忍辱柔和”,他“修造佛像,以食施人”,他布施食物給眾生。另外一點就是什么?買花供佛。這個我告訴各位,買花供佛。我們講堂就有一群菩薩,每個月的花都是他們供養的。
再來,為什么沒有威德呢?為什么你講話沒有人要信呢?有很多這樣啊,你麥克風一拿起來,大家都走開了,沒有人要聽你講話,你講話沒有磁性、沒有攝受力。你看菩薩講話,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那有些人去一講話,下面全部都睡著了。為什么?你沒有威德啊。他說,誒,我講的沒有人要信。那為什么你沒有威德呢?他告訴你,這里面安士菩薩告訴你,“他物生妒”,你看到什么都不滿,看到什么都要嫉妒。
所以老和尚說,你修隨喜功德嘛,別人做好事你贊嘆嘛,你贊嘆不了你就隨喜嘛,也不要去障礙人家嘛。你沒有辦法障礙他的果報,因為他果報一定會兌現的、會成就的,你只是延遲他果報成就的時間,因為他因已經種下去,你嫉妒沒有用的。這是現在大家的通病,而且嫉妒心特別地嚴重,特別地嚴重。我講實在的,因為我深受其害的。所以我也不嫉妒別人,我坦白說,我不嫉妒別人,你們好,我跟你贊嘆,啊,你們福報大,你們有智慧,我不嫉妒別人,我只認為我自己修得不好,我德行不夠,我還有待努力。但是別人要嫉妒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沒有辦法說,你不要嫉妒,“他物生妒”。但是他不曉得,他這樣是沒有威德的,不能夠修福,你福報不夠嘛。
老和尚以前在李炳南老師那邊,章嘉大師勸他說,修看得破、放得下。老和尚說,從哪里下手?他說,從布施下手。那章嘉大師就教他了,在李炳南老師那邊,他也跟他講,他說,你要跟大家結緣。要怎么樣結緣?老和尚說,我沒有錢哪。李老師說,一元錢有沒有?他說,一元錢有。他說,一元錢你買糖果跟大家結緣。所以老法師當時,他真的是一個窮學生,他軍人轉過來了,沒有錢,老和尚說,那時候他就是去做義工。所以你沒有錢你可以去做義工,你去修福嘛。他說,他們那個學講經的講經班的同學里面,程度最低的,林看治老菩薩。老法師本來不敢講經,后來李老師帶他去看林看治講經,老和尚說,哇,她講得很好。李老師跟他講,她跟人家結很多的法緣,她幫助過很多人,所以大家一聽到林看治講課,大家都來聽,她修福。所以你要懂得修福,那你才會有法緣,才會有眾生緣,未成佛果,先結人緣。
所以你有威德沒威德,就關系到你有沒有修福。你如果一直生嫉妒心,你絕對會得到這樣果報,沒有威德力。
那為什么有威德呢?菩薩都有威德。像有一次我去參加法會,那蓮友,下面四五百人,亂哄哄的,我只要麥克風拿起來說,不要講話,下面鴉雀無聲。這是怎么樣?我還是修一點點福報,有一點點的威德。沒有威德人家根本不理你,你講歸講了,下面還是繼續鬧哄哄的。我剛才不是講嗎?我從來不嫉妒別人,不懷嫉妒。你如果能夠做到不嫉妒,你就會有威德。
再來,誠信不欺人。老和尚說的,勿自欺,要做到勿自欺。所以你能夠做到誠信不欺人,就有威德了。
再來,為什么你會卑賤呢?就是你傲慢自己、欺負別人,“凌人”就是欺負別人。你占有別人的財物,“負他財物”就是倒人家的債,搶奪人家的東西,這個叫“負他財物”。還有輕視僧尼,有些民眾不知道,罵僧尼,就是罵尼姑,比丘尼,他把她罵成尼姑,常常毀謗這些僧人,僧尼,這都是卑賤的果報。傲慢、負他財物、輕視僧尼,這都得卑賤的果報。
那為什么會尊貴呢?“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對自己來講,他謙和待人。
再來,為什么會貧窮呢?“慳吝不施,常行竊盜”,竊盜犯來生一定是貧窮果報,《地藏經》里面講,“若遇竊盜者”,來生都落了貧窮的果報。
再來,為什么會生活富裕?“富饒”就是富裕,他喜歡布施,“性喜惠施”。而且不欠人家的財物,“不負他財”,不欠人家,寧可多給別人,多禮讓別人,多謙讓別人,他就是不負人家的財物。
再來,為什么會“惡智”呢?所謂“惡智”是什么?智慧其實沒有善跟惡,這個“惡智”就是邪知邪見,就是眾生知見,都是世智辯聰,小聰明叫“惡智”。他“親近惡人”,他“贊揚惡法”,他“吝法不說”,所以這個“吝法不說”會變成愚癡。“吝法不說”,人家叫你說你不說,叫“吝法不說”。
再來,為什么他充滿智慧?他“修習智慧”,他“親近沙門”,他“受持正法”。
以上就是“七事不齊皆由心造”。
再來,你這七種原因,它就會感得下面的“故”,“十惡所感正報余報圖”,下面他再跟你細分這個圖表,十種惡,十惡所感的正報跟余報。
“十惡正報即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則如下文所感二種輕報耳。”
“身三惡業。口四惡業。意三惡業。”
“身三惡業”,“殺。盜。淫。”
“殺”,“多病。短命。”
“盜”,“貧窮。共財不得自在。”
“淫”,“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
這“殺、盜、淫”是“身三惡業”。
“口四惡業”。
妄語它的余報是什么?就是“多被誹謗。為他所欺。”
“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惡罵。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再來,“意三惡業”,“貪。瞋。癡。”
“貪”,“心不知足。所求闕絕。”
“瞋”,“人求長短。被他惱害。”
“癡”,“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好,這個圖表里面,有幾個地方我們來做一個名相注釋:
“正報”,什么叫“正報”?什么叫“余報”?“正報”就是正果,“亦名正果”,也就是五陰之身,所以我們這個色身,五陰四大這個身叫“正報”。“謂諸眾生隨其所作善惡之業,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報,故名正報”。所以你這個正報是莊嚴,你這個正報是端正,這個正報是丑陋,它都有原因的。如果你是善的,是端正的正報身啊;如果你是惡的,就丑陋的正報身啊。“故名正報”。“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是五陰身。這是《三藏法數》的解釋,“正報”。
“余報”,相對于果報來說。結果之前,先有花報,正受果報之后,尚有余報未了,轉生他道后,所帶的殘余的業報,這個叫做“余報”。這“正報”“余報”,你前世,譬如說,“瞋恚斗諍,遮佛光明,笑人丑陋”,那這一世的“正報”就是丑陋。那“余報”呢?你到第三世的時候,你常常被毀謗啊,被人家所欺負啊,眷屬就乖離啦,你親戚朋友就會討厭你了,“弊惡”就討厭你了、厭惡你了,這叫“余報”,到第三世還有啊。
相對于果報來說,結果之前,有花報。那正受果報之后,他這個什么意思?譬如說,你現在這一世造了很重的口業,那你這一世先受花報。什么叫花報?大家不喜歡你。或者你曾經造一個口業很重,人家到法院去告你,到法院去告你以后,你被法院判刑或者罰款,這叫花報,大家都看得到,它已經先開花了。那你造了這么重的口業,毀謗人家,你這一世的正報就會受影響喔,這就是說的果報啊。等到你下一世再來的時候,你轉生到他道以后,你還有殘余的業報未了。譬如說你殺業很重,你墮到地獄去受果報以后,惡道報滿,生到人道來,就是多病、早夭,這是“余報”。
好,再來,“綺語”,“綺語”就是佛家所說的十惡中的屬于口業的四種,“綺語”是其中一個。“綺”本來是平紋起花的絲織品,它引申為華美、艷麗的意思,叫“綺”。那為什么叫“綺語”的意思是說,講一些花言巧語,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話,都稱為綺語。
再來,“共財”。就像偷盜,它的余報是什么?“共財不得自在”。我們看這個“共財”的解釋是什么,世之財物,為王與賊、火、水、惡子等五家之共有,不能獨用之也,這叫“共財”。就是說,你所賺的錢,你所擁有的財物,基本上這個錢是你賺來的,或說你得到的,但是因為你造了這個惡因在前面,你得了這個財物以后,你現在這個錢會比較保不住,比較保不住的這個錢叫做“共財”。
那為什么會保不住呢?因為你有造那個業因在前面。你現在雖然有得到這個財物的果報,但是有五個人會搶奪你。第一個,國王。第二個,盜賊。國王會扣你的稅,就是官府會扣你的稅,盜賊會搶奪你的錢。再來,水災、火災也會奪你的錢財。第五個,不孝子,就是惡子,也會散盡你的家財。這五種人可以來搶奪你的財物,你跟他們是共有的,雖然這個錢登記在你的名下,但是你跟這五種人是共有,這叫“共財”的意思。不是說你跟他一起賺錢,不是這個意思,是這五種人會來搶奪你的錢,你是跟他是“共財”,你不能夠獨自享用。
在《華嚴經》里面有這樣說,《華嚴經》云:“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你看,《華嚴經》講得這么清楚。就是你犯偷盜之罪,會讓你墮落到三惡道去。如果你生到人中來,人道來,你會有兩種果報,一個是貧窮,第二個,共財不得自在,也會有五種人來搶奪你,就剛剛講那五種人,不得自在。《大智度論》第十一曰,“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富貴雖然好啊,但是它是無常啊,生滅無常,是五家所共有的,讓人家會怎么樣?會輕躁不安定啊。同<十三>曰:“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它說,你雖然是很勤勞地、很辛苦地去賺了這些錢財,但是基本上是跟五家共有的,王、賊、水、火,還有不孝子啊,就算你把它埋起來,還是會失去的。就像很多人啊,他錢藏得很好啊。
有一次我在木柵分局當副分局長,有一個退休的老師啊,她這個結婚紀念品啊,她這些金子珠寶首飾啦,她的兒子結婚的這個金銀珠寶啦,藏在床鋪底下的棉被、衣物,一般外邊看起來是,以為是衣服啊。那小偷都很聰明啊,他把床鋪底下這些行李箱全部拿出來,金子全部拿走,衣服丟在現場。后來案子被我破了。他們兩個,這兩個竊賊,一個是帶帽子,一個沒帶帽子。那先把帽子放在行李里面,先穿不同的衣服進去,偷完以后呢,有一個是光頭的,他就出來時候變成戴帽子,那就沒有光頭啦,那原來穿進去的衣服呢,換成花花綠綠的衣服出來,誒,就感覺是不同的一個人。
然后用跳躍式的逃離,第一段路先走路,到第一段路結束以后改騎腳踏車,腳踏車騎到一站以后改坐捷運,捷運以后呢再改坐鐵路到中壢。案子被我破了,他用跳躍式,我也用跳躍式的,我就一站一站找監視器啊,然后再去串連起來,再請我們專門看監視器的高手去看、去辨別啊,誒,這個帶帽子的到那邊的時候,怎么變成沒有帽子?后來就被我抓到了,這個案子真的被我破掉了。后來我就問他說,你怎么知道床鋪底下那個衣服里面是黃金呢?他說憑我的嗅覺跟我的偷竊經驗,我肯定那個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不安全。果然全部被他偷走。
好,這個是講到這個乃至藏埋也失去啊。那《大疏·八》教我們怎么樣呢?“我今舍此世間所愛之財,五家所共多諸過患,用貨無上法寶正法之財。”它說,我們把這個世間的,大家所喜愛的這錢把它舍掉了。因為它都是五家共有嘛,你就把它舍掉以后,你去追求“無上法寶正法之財”啦,那功德法財啊,那個七圣財啊,我們去追求那個七圣財,那牢不可破的,別人奪不走的,自己可以帶走的,那叫做“正法之財”。別人帶不走嘛,我可以帶走啊,你那個七圣財,叫“無上法寶正法之財”。
這個講到“共財不得自在”,我們做這樣的一個說明。
再來,你造邪淫的業,當然有正報、有余報。余報是什么呢?到第三世的時候,來生他世的時候,“得不隨意眷屬”,“妻不貞良”。什么叫“不隨意眷屬”?“眷屬”就是,眷為親愛,屬為隸屬。是指親近順從者,一般都稱家眷,或是你的部屬,叫屬從。《華嚴經·卷三十五》云,“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這一段就是《華嚴經》里面講的,“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就是你犯邪淫,將來會有兩種果報,到人道來的時候,第一,妻子不會貞良,第二,妻子常常跟你鬧家變,跟你爭吵,而且欺負你。這都是什么?“不隨意眷屬”,不能稱心如意的眷屬啊,他不會順從你的。這個是一般來講的話,都跟這個有關。家眷屬從無法和諧共處,常處不如意憂惱中,這叫“不隨意眷屬”。
再看八十四頁這個倒數第四行,“人求長短”,什么叫“人求長短”?“長短”就是非。意思就是說,遭人刻意惹是非、找麻煩、挑毛病,這叫遭人刻意來找你麻煩,這個就是“人求長短”。
好,那我們解釋完這個名相注釋以后呢,我們再把這個“十惡所感正報余報圖”,我們學這一個圖表很有用,為什么?因為我們知道怎么去修福,我們知道怎么去斷惡去修善,你才會知道。因為你不知道這些果報,因從哪里來,你怎么看這個果報呢?所以我們要學這個。
“十惡正報即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則如下文所感二種輕報耳”。
我們看這個“身三惡業”,你造殺生,那余報就多病短命。
你造偷盜,那就是貧窮,還有共財不得自在。
你造邪淫,將來就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
那么再來,“口四惡業”,你造妄語,“妄言”,你常常被誹謗,或者是“為他所欺”,常常被人家欺負。
那你造綺語的話,“言無人受”,你說話沒有人要信你,沒有人要接受你,叫“言無人受”。再來,“語不明了”,講話講不清楚,這個是因為綺語說太多的關系。佛陀為什么他可以出廣長舌相?佛陀他無始劫來他不造口業啊,所以他可以出廣長舌。所以我們綺語說多也不好,也不能說綺語,你說綺語,你講話沒有人要信你,第二個,你說話會說不清楚。
那如果搬弄是非,兩舌呢?兩舌它的余報是什么?“眷屬乖離,親族弊惡”,你的家親眷屬都背叛你了,所以離你而去了。“乖離”就是什么?違背你的意思,忤逆你的意思,“乖違”就是忤逆你的意思,不順你了,因為你常造兩舌的這種惡因、口業呀。還有你的親戚、族人,你的親族都非常地厭惡你,你跟人家相處不和諧,這是因為你造兩舌的口業。
再來,惡罵,常常惡口罵人,那么余報是什么?“常聞惡聲”,常常聽到那一種可怕的聲音,或是厭惡的聲音,常常會聽到。“言多諍訟”,講兩句話就跟人家爭吵,不歡而散,最后跟人家發生官司,跟人家發生打官司,有官非,就是打訴訟,“言多諍訟”。
再來,“意三惡業”,貪、瞋、癡這三種,造這個惡因,他感得的余報,“心不知足,所求闕絕”,常常不能滿足,而且所求的都不能如愿。
再來,瞋心,“人求長短”,剛才講過,容易招惹是非,“被他惱害”,被別人惱害。
愚癡,“生邪見家,其心諂曲”,他的心常常都是諂曲,諂諛、奉承、歪曲。這種人都是怎么?他愚癡造成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二十七種善惡果報”,“二十七種善惡果報”,我們看這個圖表:
“為人豪貴。大富。長壽。端正。勤修。明達。聲清。潔凈。不凈。慳貪。狠戾。輕躁。腥臭。含毒。無慈。”從哪里來?“禮事三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歌詠三寶。慈心。豬。狗。羊。獼猴。魚鱉。蛇。虎狼。”
好,我們把這二十七種,上面這個是十五種,那下面這個是十二種,我們先談,從上面這個十五種:
為人豪貴,他作人的時候,他富貴、豪貴怎么來的呢?他從禮事三寶中來。
那么大富從哪里來?大富從布施中來。
長壽從持戒中來。
端正從忍辱中來。
勤修從精進中來。
明達從智慧中來。
聲清,他講話聲音非常地清楚,從歌詠三寶中來。
他為人能夠潔凈,他是從慈悲心中來的。
他做人的時候,身上常常很污穢,不干凈,他從哪里來?從畜生道的豬中來的。
他做人很慳貪,那會從哪里來呢?他從畜生道的狗中來的。
他做人非常地狠戾,那是從什么?從羊中來的。
他為人很輕躁,他從獼猴中來的,曾經做過獼猴。
他為人很腥臭,過去生中從魚鱉中來的,做過魚鱉啊。
他為人很含毒,就是狠毒,他過去生中做過蛇,從蛇中來的。
他為人沒有慈悲心,無慈,他過去生中做過虎狼,他從虎狼中來的。
那么前面這個“豪貴、大富、長壽、端正、勤修、明達、聲清、潔凈”是“八善”,那么這個“八善”就是八種福田。那么后面這個“不凈、慳貪、狠戾、輕躁、腥臭、含毒、無慈”,他造什么?他造“七惡”,七惡是前面講的,“壽短、多病、丑陋、無威德、卑賤、貧窮、惡智”,這七種惡中來的。
那再來看下面這個,十二個,十二種:
“為人”,“為人顓愚”,“顓愚”,“顓”就是蒙昧、膽怯。
“為人顓愚。不教他故。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人下使。負債不還故。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為人生獐鹿中。驚怖人故。為人生在龍中。喜調戲故。為人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為人人見歡喜。見人歡喜故。為人常遭縣官。籠系眾生故。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為人丑陋。喜瞋恚故。為人無知。不學問故。”
這十二個里面,只有一種是一善,就是“人見歡喜,見人歡喜”,這是一善,其余十一種是十一惡。那上面呢?上面是果報,下面是因。
他為什么蒙昧、膽怯、顓愚呢?這個果報呢?他不教別人,不教他們,就不教別人,人家請他教,他不教,那么就會得到蒙昧、膽怯的果報。我有一次聽到說,有一個道場,我一個學生去聽《了凡四訓》的課,那因為他有缺課一次,然后他就跟前面那個同學借啊,他說,你昨天那個《了凡四訓》的筆記,你借給我看好不好?他說,誰叫你不來,我不給你看。這個叫“不教他”,這個得到的果報是什么?膽怯、蒙昧。
那為什么他是喑啞的果報呢?他也有毀謗三寶了,《地藏經》里面講毀謗三寶啊,他毀謗人,也會造成喑啞的果報。
那為什么他是卑使下賤呢?他因為他造的因是負債不還,他就必須要做牛做馬。卑使下賤也不見得是婢仆,那些被奴役的牛馬也都算。“下使”,為“負債不還”。
那為什么他是得到這個丑黑的果報呢?他遮佛光明,造這個惡因。
他為什么生在這個獐鹿中呢?這個果報呢?獐鹿是什么呢?它很像鹿,比鹿小,體積比鹿小,但是它沒有鹿角,它不長角,這個叫獐鹿。獐鹿它沒有長角,但是它體積、身材、身形比鹿小,一般鹿小,很像鹿,叫獐鹿,它膽子很小,這個獐鹿膽子小。它為什么會得了這個果報呢?它前世,過去生,恐怖人家、驚嚇人家,叫“驚怖人故”。
那為什么它生在龍中呢?這個果報呢?它前世喜歡調戲別人,喜歡戲弄別人,就生在龍中。
那為什么他身上長這些惡瘡呢?這個果報呢?他過去生鞭打眾生故,像打狗啦,打貓啦,打牛啦,打人啦,這個都是會來生他世身上會長惡瘡。
那為什么他人見人歡喜呢?大家都喜歡他呢?因為他見人也歡喜。這是一善,唯一的一善,二十七種善惡果報里面,后面只有這個一善。還有前面那個八善,前面那八種。
那為什么他做人常遭縣官羈押呢?古代因為縣官有管司法權,他可以羈押人家,現在都變成法官要判刑了,檢察官要起訴了,因為他過去生常常把眾生關在籠子里面,“籠系眾生”。所以現在喜歡養狗的啦,養貓的啦,養鳥的啦,“籠系眾生”,你把眾生關在里面,你將來就很容易遭到官司啦,法官羈押啦,或者是檢察官起訴、判刑等等這些,都跟過去生造這個惡因有關。
再來,為什么這輩子長得很短小?有些人長得非常矮,短小,短小的身材,因為前生、過去生輕蔑人家、欺負人家、輕視人家,這個果報,是短小果報,造這個惡因。
為什么這輩子長得丑陋呢?他過去生喜歡瞋恚待人。
為什么這輩子無知的果報呢?他前世不好學、不學問,他也不學、也不問,不勤求學問,這輩子的果報就是無知。
那么以上這三種圖表,我們都講得很詳細,就是“福田心地圖”,各位希望能夠好好依這個來修行,都是我們積功累德,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福田資糧。
再來,我們看下面,“福田心地說”。這里面,從這個“福田心地說”,有果無用、有用無果、先富后貧、先貧后富、勞而致富、逸而得富、貧而能施、富而不施、施多福少、施少福多、同憂異果、異壽同果、為惡善終、為善惡終、身樂心不樂、心樂身不樂、大施小福、小施大福、吾遇順境正當修福、吾遇逆境亦能植福,還有他人作善我能受福、他人作惡我亦受福,這都是告訴你怎么修福,這我們好好學,這對我們幫助很大。
我們來看,先看第一個,“有果無用”,我們看經文:
“錦繡滿箱。而所穿不過布素。金銀滿柜。而適口僅免糟糠。可以安閑矣。必欲勞筋疲骨。可以快樂矣。但見終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耳。否則或因人之勸。而勉強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彌勒所問經。”
這一段我們來看“有果無用”,我們看名相注釋:
“適口”,就是食物合乎口味。
“糟糠”,“糟”就是酒滓。“糠”就是谷皮。“糟糠”就是比喻粗食,比較粗陋的、粗劣的食物叫“糟糠”。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錦繡滿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銀滿柜,而飲食的僅僅還是糟糠。可以安閑了,可以享受了,卻一定要去勞筋疲骨。可以快樂了,只見他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前生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是因別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已經布施之后又馬上后悔。這個是《彌勒所問經》里面的大意。
這一段,我們再說明一下。譬如說他家里,他的“錦繡”就是他衣服都非常華麗,滿箱滿柜都是華麗的衣服,但是他穿出去還是一般很普通的衣服,好的衣服他還舍不得穿。那么家里都是“金銀滿柜”就是,我們現在講,就是存款都是百萬千萬的,但是他吃飯都只是吃得很簡單的糟糠粗食而已。他本來可以很清閑的,可以來享受了、享福了,可是他還是一樣,沒有辦法,他一定要去勞筋疲骨,一定要去做一些苦差事。他可以快樂了,他卻是他整天愁眉苦臉。這是他有福報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他前世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不能發歡喜心,或者是因別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是已經布施之后又馬上后悔。這個叫“有果無用”。
再來,“有用無果”:
“蓽門圭竇之人。而常居人之華堂大廈。疏食菜羹之子。而輒啖人之海錯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勸人作福耳。否則或見人布施。為之歡喜贊嘆耳。”
我們來看名相注釋:
“蓽門”就是用竹荊編織的門,常指房屋簡陋破舊,這叫“蓽門”,就草屋就是了,破舊的房子叫“蓽門”。“圭竇”就是形狀像圭一樣的墻洞,比喻微賤之家的門戶,就是小小的洞,他才能走進去。這叫“蓽門圭竇”,這是指貧苦人家所居住的簡陋。
再來,“疏食菜羹”,粗糲的飯食,糙米飯,這叫“疏食”。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有用無果。窮門破屋出身的人,常住別人的華堂大廈。糙飯粗菜的人,常吃別人的山珍海味。這就是有享受無自主權。由于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勸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他歡喜贊嘆而已。他這輩子住的是窮門破屋的房子,可是他常常去住別人家的華堂大廈。
像老和尚曾經講一個故事,他聽過一個蓮友講說,他的朋友住在臺北的陽明山房子。那陽明山的別墅啊,這位主人,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只有回去一二次而已,平常時間都找一對夫妻去住,幫他打掃,兼顧那個房子。所以那個別墅,雖然主人是那位商人,可是他都沒有機會住,都這兩位幫他打掃的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四天。這就這里講的,他是窮門破屋出身的人,卻是住別人的華堂大廈。
有些人他衣食不繼,都是吃那個糙飯粗菜啊,可是常常有人請他吃飯,到館子里面去吃山珍海味。他本身是沒有那個福報可以消費啊,為什么可以這樣?因為他怎么樣呢?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可常勸,勸別人布施啊。他或是看到別人布施,哎呀,給他贊嘆說,這個布施非常好。他下輩子,因為他沒有布施嘛,所以他沒有那個因哪,所以他下輩子還是窮,可是有人請他吃飯,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剛才有講到“福田心地圖”里面,我們講三種福田、八種福田,講世間七事不齊,還有十惡所感的正報、余報,還有講了二十七種善惡果報。
最后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善跟惡它是不能相抵的。所謂世間人講的功過相抵,善惡是不能相抵的。我們就來看一下老和尚的開示。
第一點,老和尚說,在因果法則里面,善惡是不能相抵的。作善,就是自己心田落下善種子,善因。作惡,就在心田里落下惡種子,惡因。善種子、惡種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們因緣成熟的時候,各個結各個的果報,不會互相混淆。
第二,雖然不能夠互相抵消,但是善惡會相互影響。現在造作善業,對于以前的善種子是助緣,會增長它們的影響力;對以前惡種子是障緣,會削弱它們的影響力。所以,你做了善事之后,如果你繼續行善,你之前的善種子,它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助緣,力量會越來越強,將來結成更強的善報。正如《易經》里面講的,《易經·系辭傳》里面講,剛才我們有提過這個余慶、余殃的問題,老和尚說,《易經·系辭傳》里面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不斷累積善行,才能夠造成美好的聲譽。這是“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你不是說一定要成名,但是你不積功累德,你就是不會成就。像我們看到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為什么德行能夠成就?所謂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必得其位,為什么呢?因為他就是積功累德。所以你不斷累積善行,才能夠成就美好的名聲。
相對來說,你做了惡事之后,如果努力行善,你的惡種子的力量是會被削弱的。譬如說,你有這個被人家毀謗的這種惡業力,你過去生中可能是毀謗別人,可是你現在努力行善,你那個被人家毀謗的業力會越來越減輕,會越來越減輕。或者說,你常常會有這種造作邪淫的行為,它因為你過去生中造了邪淫的因,可是你現在努力行善,努力積功累德,你這個邪淫的力量、業力會越來越減少、會越來越減弱,將來都會斷除,將來造成你惡報會減輕。這就是重罪輕受。佛陀說,定業不可轉。但是,佛法也告訴你,重罪是可以輕報的。眾生在還沒有開悟以前,還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他還沒有辦法乘愿再來之前,他總是希望能夠重罪輕報,因為他的我執深重,他沒有辦法去承受那么大的果報。那你就必須要怎么樣?你要努力行善啊。所以你努力行善,你的惡業就可以減輕,就可以重罪輕報,這每一個人都向往這樣啊。
就像玄奘大師,他在圓寂的時候,你看,他是去西域取經喔,將近十七年喔,在印度他也是辯論第一的,常常辯論得到很高的聲譽,而且是唐太宗的國師啊,你看他,他往生的時候,唐高宗還不上朝啊,唐高宗還非常地傷心啊,可見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有多大,對不對?唯識宗的祖師,法相宗的祖師。
但是他圓寂的時候,他也生了很重的病啊。那么他就懷疑了,是不是我自己今世我翻譯的佛經出了問題呢?他以為是他自己翻譯的佛經有問題。結果到了晚上,菩薩給他托夢啊,告訴他說,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殺害、惱害很多眾生,所以你過去生所有的惡業一次給你報完,才生這個重病,給你重罪輕受啊。告訴他說,這是重罪輕報,因為他翻譯佛經的功德力很大,他本來應該受很重的果報,結果現在重罪輕報啊,只有生這個臨終前、圓寂前這個重病而已啊,使他過去生許多重大的惡業,經由這一個功德,這個功德成就了他這個病。所以他要感謝這次的病啊,這個病變成成就他整個圓滿功德的一個,最后的一個逆緣,逆增上緣啊,因為這個病,全部報掉了。
所以,順緣、逆緣,一切都是好因緣,都是佛菩薩的安排。我們遇到順境不起貪,遇到逆境不起瞋,你到將來覺悟的時候,你要感謝這些逆境,要感謝這些毀謗你的人,因為他成就你的道業資糧。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5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