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1月31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五,“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我們繼續看課本八十六頁,“福田心地說”。上一回我們講到“有果無用”“有用無果”,今天我們來研討八十六頁最后倒數第二行,“先富后貧”。我們看經文:
“先富后貧”
“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后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后貧。”
那么這一段是講先富貴,但是最后貧窮。這什么原因呢?這一句經文里面講“后還追悔”。這個“還”,我們習慣會念還(huán),但是在這個地方應該要念“后還(xuán)追悔”。這個“還”的意思就是不久,旋轉,就隨即、立刻。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先富后貧。《業報差別經》說,如果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布施后又后悔,以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后窮,先富后貧。
我們看下面經文:
“先貧后富”
“復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后富。”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先貧后富。又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少量,布施后歡喜,他來生在人間,先貧后富。
再看下面:
“勞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如經言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后就食。則后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齋僧”,設食以供僧眾。《五代會要》曰:“晉天福五年,令每遇國忌(就國家忌日),行香之后,齋僧一百人,永為定制。”這個《五代會要》里面講,晉朝天福五年,每遇到國家的忌日,上香之后,會齋僧一百人,那么就是朝廷的一個定制。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勞而致富。富貴有富貴的因,勞苦亦有勞苦的因。如經上說,供養僧人,一定得大富貴,這是不變的道理。如果請僧人到家里來,使僧人疲勞奔走往來以后才就食,那么后世雖然享大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那么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很辛苦去工作、去努力,你才有辦法得到財富。那為什么呢?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你過去生在供僧的時候,因為供僧可以得到福報,你供僧的時候,你請出家人到你家來接受供養,你讓這個僧人來回奔走往來,然后接受供養,所以你后世得到這個福報的時候,就要很勞苦地去努力才能得到。
再看下面這一段: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庵院”就是僧尼供佛的小寺廟,就是寺院庵堂。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逸而得富。如果送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養,那么他的福報,一定會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人間,就會享受不須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的快樂。
再看下面:
“貧而能施”
“經又云。復有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福田”,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能行善修慧,猶如農夫在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曰“福田”。
“習施”,“習”就是對某件事情很熟悉。意思指習慣布施。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經上還說,又有眾生(必說眾生,而不說人,因為你說人只有一種,只有講人道,但是你講眾生則包括六道),眾生以前曾經布施,可是沒有遇到殊勝的福田,所以流浪生死,輪回在六道里面。現在在人道中,因為沒有遇到大福田,所以“果報微劣,隨得隨盡”,“隨得隨盡”就是得到了就馬上就用完了。又因為習慣布施,所以雖然他處在貧窮狀況,但是他也樂于行施。
那么這一段里面有提到“必言眾生,不言人者”,那什么叫“眾生”呢?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眾生”的名相注釋:
“眾生”,又稱為有情,就是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譬如說,我們來人道作人,我們要有引業、要有滿業,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種因緣和合而成,要持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這叫做集眾緣所生,所以名為眾生。那眾生因為他是分段生死,在六道里面輪回,所以他也是經歷了眾多的生死,所以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了佛以外,九界有情都稱為眾生。
那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來探討,我們平常都會講眾生、眾生,那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什么叫眾生。
學佛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者,世間人則尊稱佛陀。那么在歷史上,我們中國也出了兩位圣人,一個孔子、一個孟子,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出現了孔子、孟子,孔子他也是一位圣人。佛陀是一位覺悟自身同時又覺悟萬法的圣人。
那佛陀覺悟什么呢?佛陀覺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里是講一切眾生,就不是只有光講人道了,佛陀覺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那么佛當時在迦毗羅衛國,是凈飯王他的兒子,叫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出城門,看到生老病死,那內心產生很強烈的出離心,以至后來帶著侍者車匿還有白馬離開皇宮,出家修行,自行落發,出家修行。他在深山中苦行達六年之久,但是并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后來佛陀放棄苦行,調整身心,他到菩提迦耶一棵菩提樹下他靜坐,那牧童幫他鋪草席做蒲團,名為金剛座。佛陀在金剛座上發了個大愿,佛陀說,“不成正覺,誓不起座”,就沒有開悟,不離開這個金剛座。隨即進入甚深禪定,諦觀十二因緣。那么佛陀他與自心煩惱心魔展開日以繼夜地搏斗,終于在第四十九天的夜半,看見明星出現,夜睹明星,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圣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當時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說到,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佛陀講一切眾生啊。佛陀講,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那也有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說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
那佛究竟是什么呢?有人根據其他宗教的理論,稱為“神”或者“上帝”。西方的“神”祂的概念是“自有、永有”,信我者永生。所以老法師曾經跟西方的宗教人士在對談,他說,上帝疼我。那時這個西方的宗教人士覺得很奇怪。他說,上帝愛世人,因為我愛世人,所以上帝愛我。那老法師就說,你們愛上帝,但是你們不愛世人。所以這個西方的神,祂的概念是“永有、自有”,是“全知、全能”,是萬物的創造者,神跟人是“能造”跟“被造”的關系。但是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徒的關系,我們稱釋迦牟尼佛叫本師,我們是他的學生。
為什么這樣稱呼呢?因為在西方來講,人永遠都是神的子民。但是在東方的宗教里面,“神”的概念是循“道”,叫苦集滅道,佛陀悟的四圣諦、十二因緣,循四圣諦,循“道”修行成就者。所以“道”是真理,就是我們的自性。所以東西方宗教的“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死。所不同的就是,一個是“自有、永有”,一個是人可以修成,就是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所以我們稱佛,我們不稱神,佛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那佛跟神本質上的區別,佛,梵語是“覺者”的意思,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覺不是孔子說的先知先覺,這個覺不是源于六根的覺,而是自性的覺悟、自性的醒悟,是擺脫五蘊、萬法等一切生滅法,直接引導至不生不滅的“實相”,證入這個不生不滅的“實相”。這種覺悟,它是打破一切有為法的不究竟,超越了時間跟空間以及生滅跟幻化,覺知自身與眾生原本清凈的如來自性。這個如來自性不是佛才有,人人本具,眾生皆有,就是六祖大師所悟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也是佛經上講的,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就《心經》里面講的“不增不減”,也就人人都可以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跟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這一點說明佛教是不承認“神”的權威,佛教將“神”認知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眾生,稍微比人道殊勝一點,也是具有人道不可思議的神通,樂受多于苦受。福報享盡,還是墮落輪回。所以神也是有生滅,生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緣果報,因為緣生緣滅本來就是幻化,所以因為常受到自身因緣牽制,所以不能得到解脫,因此不能得到自在。
這是我們從眾生談到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佛”,它是佛陀的簡稱,本意為“覺者”、“智者”,那么佛教里面賦予更深的涵義,正覺、等覺或遍覺,或者圓覺、無上覺。并說明一切眾生都可以透過佛法的修持而成佛。
這個是在這個地方,因為提到“眾生”,我們特別來說明佛陀所開示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富而不施”
“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資生”,就指經濟。
白話解:
富而不施。又有眾生,未曾布施,可是他遇到善知識后就暫行布施了,正好遇上的是很殊勝果報的福田。因為福田太殊勝了,所以來世生活上所需的一應俱全。因為以前沒有形成布施的習慣,所以今世雖然富貴,但是很慳吝。
再看下面這一段: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于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倒見”,顛倒之妄見,有四種,常樂我凈是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凈為凈。《大乘義章·五》末曰:“倒者邪執翻境,名之為倒。”所以“倒見”就是顛倒妄見的意思。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施多福少。就布施很多,可是福報很少。《菩薩本行經》說,如果有眾生,不能至心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不能以歡喜心布施,或者貢高自大而布施,或者受施的人相信邪見,顛倒是非,這就是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耕種,下種雖多,所收獲的很少。
那么這段經文里面有“信邪倒見”,我們來探討什么叫“信邪倒見”。凈空老法師說,諸惡之王就是“信邪倒見”,就是邪知邪見。我們說破戒的還有救了,邪見沒得救。所以邪見是見惑里面的其中一種,見惑有身見、有邊見(邊見就是斷見跟常見)、有邪見、有見取見、戒禁取見。那我們今天來探討的是相信這個邪見還有倒見,就“信邪倒見”。
在佛經字典里面,講這個倒見,就是人因為有邪見,所以他會起顛倒妄想,因為顛倒妄想而有妄見,因為有妄見而起了爭論,有了爭論就造那個有漏業,所以在六道里面輪轉不止。那圣人他具有正知正見,所以他無有爭論惡。
那老法師說了,“以邪見故”,邪見是見惑,所以他不能夠生出正信,“不生正信”。什么是“不生正信”呢?與性德相應的一切法他都不相信,他不相信這些法。與性德相應的一切法是什么呢?譬如說戒法,戒定慧三無漏學,他不相信。念佛是跟性德相應,他不相信念佛。譬如說,我們說念佛一句,罪滅河沙,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不相信,他說怎么可能念佛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呢?他不知道念佛是跟性德相應。
“故此邪見實為諸惡業之王”,所以稱它叫“邪見業王”。這個事情,老法師說麻煩了,錯誤的見解比錯誤的思想嚴重。譬如說,他的邪見是什么?他說《地藏經》非佛說,那大乘經典非佛說,這指的邪見,這是邪見,他說大乘經典非佛說,這就是錯誤的見解,比那個錯誤的思想還嚴重。但是邪見,它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遇到因緣具足,它還是可以斷的,它是可以斷的,但是錯誤的念頭容易藕斷絲連,不好斷,也就是那個貪瞋癡慢疑。貪瞋癡慢疑是思惑啊,那就不好斷,要到阿羅漢才能斷。那么身見、邊見比較容易斷。
所以見惑一破,他就證初果須陀洹,只要人天往返七次,他就證阿羅漢了。所以見惑斷了就證初果須陀洹,就是證須陀洹果,證到須陀洹才是佛法里面承認的正見。所以你要進佛門,你要具有,我們說正知正見,要正信的佛法,你是正信的佛弟子,你正信的佛弟子才是正知正見,那怎么樣?到須陀洹破了見惑才算、才承認。
他對于佛的經教他是真信,所以他叫正信。我們現在都什么?我們現在都迷信啦,淺信啦,疑信啦,半信半疑啦,我們不是正信。你要是正信,正信的話是怎么樣?初果須陀洹破見惑了,破見惑,那就是正信。因為你身見破了,你已經怎么樣?你沒有這個色身的執著了,沒有身見的執著,沒有邊見的執著,沒有邪見的執著,也沒有見取見跟戒禁取見。
那我們還沒有證到這個境界,我們對佛教的信都不能叫正信。為什么?達不到正信的標準,因為正信是不懷疑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說,佛說六道是真有的,因果報應是真有的,真有地獄,你相不相信?對不對?如果你是正信的佛弟子,你絕對不懷疑,那你就不敢造惡了。但是你現在還敢造惡,你敢造惡就表示你不是正信,你還敢造惡啊,那就表示你不是正信的佛弟子。你是正信,你根本不會再造惡了。像初果須陀洹一樣,什么叫正見?譬如說,我們像世俗話說,地上有一坨大便,初果須陀洹他知道大便,他不會踩過去的,他自然就避開了,他自然就避開,不會踩過去。我們凡夫會踩下去啊,我們不知道啊。
所以我們現在的信里面是有疑惑的,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內外的境界,疑慮重重,不知道怎么去對付,我們求佛菩薩指教,求鬼神指教。這有啊,也有很多佛教徒,他面臨這個疾病纏身的時候,他都對佛沒有信心,他對這些旁門左道的,對這些鬼神,他可能就會相信啊。老法師說,這些舉動都是不信的。如果是正信了,你還去找外頭里面這些事情?不需要了。
所以正信的人,他心是定的,清凈心現前,正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對自己不相信,半信半疑,對佛菩薩也是半信半疑,所以活得很痛苦,那個法喜我們沒有辦法享受到。所以我們法喜發不出來,我們讀誦經典,我們念佛,為什么我們沒有法喜充滿?我們為什么那個法喜心出不來呢?我們不能夠享受那個法喜呢?老法師說,偶爾聽經,聽了一點以后,好像明白了,好像很歡喜了,但是幾分鐘以后,幾分鐘過后就沒有了,這種喜悅不能常常保持。也就是說,你沒有那個三昧功夫,沒有那個定慧的功夫。你不能夠保持這個喜悅,這是什么原因呢?這一段這個地方就很重要,是什么原因呢?老法師說,你沒有真正得到,你只有碰一下而已,碰到佛法,碰一下而已,接觸到,沾了一點邊而已。
真正要是得到,我們說所謂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如果你真得到那個法味,你聞到那個法味,你契入那個法味了,你真得到了,你就不會失掉了,那就是真的常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像我現在學講這個,從學講《感應篇匯編》,到《安士全書》的〈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就是學這個因果教育,雖然說我不是完全說像初果須陀洹一樣,但是因為這樣六年來的熏習,對因果教育常生歡喜心,就是有聞到那個法味的味道。
老法師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真沒有了,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能看見。為什么?就是你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真的是沒有的話,你在日常生活里面,你就可以去印證。為什么?因為過去什么都計較,斤斤計較,現在怎么樣呢?現在不計較,很隨和。以前見到人,這個喜歡,那個討厭,現在沒有了,沒有這個憎愛了。所以真正正信的佛弟子,他不會斤斤計較,他不會說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他不會的。老法師說,我們真正有這個正信了,真正得到這個法味了,以前見到人,這個喜歡,那個討厭,現在沒有了,討厭的人也喜歡了,那表示你修行有進步了,他就變了,境界也跟著變了,心態、言語、動作全變了,逐漸逐漸地跟佛菩薩接近了。如果你是斤斤兩兩都在計較,那是跟妖魔鬼怪接近了,那不是跟佛菩薩啊。
所以只要邪見業王還在,那么你就是經典上說的,“常處輪回,而不自在”,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今天因為這一段里面有提到“信邪倒見”,所以我們就從“信邪倒見”里面,我們來探討什么叫邪見,什么叫倒見,做這樣的補充。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施少福多”
“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凈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圣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這一段是講布施很少,福報很多,前面是布施很多,福報很少。布施很多,福報很少是怎么回事呢?因為他沒有恭敬心,他沒有至誠心,他沒有歡喜心去布施,他用貢高我慢的心去布施,或者受布施的人他信邪倒見,那這個就布施很多,福報很少。那這一段里面,布施很少,福報很多是怎么樣?因為他有歡喜心、有恭敬心、有清凈心、不望回報的心,或者他供養的剛好是佛菩薩圣僧,那就是所供養這個田是非常殊勝的福田,下種的種子雖然很少,但是收獲很多。這一段主要講是這樣。
那么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又說,如果布施的時候,能以歡喜心來布施給與,恭敬心布施給與,清凈心布施給與,不望報布施給與,或者所送給與的人,正巧是佛菩薩、圣僧。這就是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所獲卻很多。
所以我們從這一段布施少,福報多,那么我們做一個補充說明說,什么供養才是最殊勝的福田。
那么從這個“施少福多”往前,都在論述布施、財富的辨證關系。眾生為什么貧富會懸殊呢?你追根究底才能把它搞清楚。雖然我們知道財富從布施中來,但是如果你是想去求財富而去布施,但是你沒有出離的心,你不求解脫,你不了解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那這個是不能幫助你解脫六道輪回,你只是變成一個守財奴而已啊。
所以什么是真正最殊勝的福田呢?就是你要尋找解脫之道。你要去培植最殊勝的福田,那就是求生極樂。求生極樂跟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是最殊勝的福田。所以六祖大師來跟他的師父五祖弘忍大師說,五祖弘忍大師叫他到大寮去做舂米的工作,六祖大師跟五祖弘忍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的意思是說,我心都清凈了,我念念都跟般若相應了,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嘛,那就是他已經念不退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是念念都是什么?跟薩婆若海、功德性海相應嘛,他念不退嘛,那這項最勝的福田,我為什么還要到大寮去舂米修福田呢?
從六祖大師跟五祖弘忍大師這句對話你就知道說,什么才是最殊勝的福田。如果你是只是布施身外的福田,譬如說榮華富貴啦,長壽啦,健康啦,我們講,一般講長壽、富貴、康寧嘛,你如果說只有求這些來講的話,那這些都是生滅法、都是有漏法,就是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啊,福報用完就沒了,它不能帶你出離生死六道輪回啊,這只是享福而已啊,那不是最殊勝的福田啊。最殊勝的福田就是出離三界,了生死了,了生脫死才是最殊勝的福田啊。
所以供養佛法僧三寶,供養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勝的福田,但是要借修德顯性德。所以剛開始你是供養佛,到最后是供養覺而不迷的自性佛,就六祖大師說的無相三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凈不染,這才是真正的這里講的清凈心、恭敬心、歡喜心。你要懂得供養佛,我們是供養事相上的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菩薩,目的是在干什么?是凈化我們自己的心靈,禮敬我們自性的、自心的佛,自性佛。你禮敬自性佛,剛開始要先從禮敬外在的佛,禮敬事相上的佛,那么到最后形式跟內容統一。所以《地藏經》里面不是跟你講嘛,供養圣像、供養佛像有多么殊勝的果報啊,它就是從這個方便先把你帶進來。
那供養法呢?我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嘛,你把佛法的真理傳播給眾生,就法布施嘛,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嘛。因為佛法流傳到現在是靠經典傳下來,所以老和尚說,印經書,印經書是最殊勝的福田。所以法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啊。那當然這里講的法供養為最就是,你如果到最后能夠明心見性,才是最大的法供養。
那供養僧呢?供養僧到最后,我們從事相上供養出家眾,僧人,到最后清凈我們的六根,因為僧是六根清凈的象征。所以六祖大師的無相三皈依里面,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凈不染,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凈而不染,所以皈依清凈的六根。要清凈六根,剛開始你要怎么樣?你要從供養世間的僧人來做。剛才我們提的齋僧啊,可以得到富貴啊。所以在這個末法,你很難去遇到供養賢圣僧啊,但是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供養六道眾生、供養一切眾生也都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啊。所以如果你能夠遇上圣僧,這里講的“值菩薩圣僧”,那這不得了,那這是“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這個地方是我們根據這一段“施少福多”,我們做這樣的補充。就是供養佛法僧三寶,到最后供養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自性的佛寶、法寶、僧寶。就覺而不迷是供養自性的佛寶,正而不邪,供養自性的法寶,凈而不染,供養自性的僧寶。那供養自性的三寶,那是最殊勝的,那才是最殊勝的福田。
好,我們看下面的“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后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法苑珠林”,這一本佛經里面的因果故事,我們要了解一下。它是在唐顯慶四年,道世法師根據《經律異相》編成《諸經要集》,后來再撰成《法苑珠林》。他所引用的典籍多達四百多種,包括佛教、儒教、道教、讖緯、雜著等等。那么這本書已經遺失原著的《佛本行經》《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西域志》《中天竺行記》的引文,這些資料是可以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和地理沿革。但是《法苑珠林》在宋代的時候被編入《大藏經》,但是只有在《嘉興藏》為一百二十卷。這個我們常常有讀到《法苑珠林》,可是我們不知道《法苑珠林》的來歷,我們在這邊做這樣的解釋跟介紹。
“憂悶”就是憂愁煩悶。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同憂異果。《法苑珠林》說,如果有二個人,一貧一富,看到乞丐來乞討,都感到憂愁苦悶。那個有錢的人,害怕乞丐來求索。那個沒有錢的人,因為自己沒有錢財布施種福田,所以就獨自感到憂愁苦惱。后來那個貧窮而憂愁的人,死后投生到天人之中。那個富貴而憂愁的人,他死后就投生到餓鬼道中了。憂愁苦悶雖然相同,但是所受到的果報卻完全不同。這個叫同憂異果,同憂異果。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的“異壽同果”。
“人壽數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異壽同果。人壽在幾千歲的時候,受持五戒十善,終生堅持到底,和人壽在幾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生也堅持到底,他們的福報完全相等,沒有差異。這叫做異壽同果。
再看下面這一段:
“為惡善終”
“為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三途。過是以后。所殺之罪。一一償之。(見大藏一覽。)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為惡善終。為惡而能夠善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的惡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善果已經成熟了,已經先熟了。從前有一個人,七世殺羊,不墮落三惡道。七世之后,所殺的罪業一一償還(見《大藏一覽》)。凡是惡人得福,都應該這樣去看待。
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惡人善報啊,他過去生的福報還沒用完啊,等他今生的福報用完以后,他今生所造的惡業都要一一償還。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這個意思。
再看下面,“為善惡終”,這是善得惡報了。我們看經文:
“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為惡終。而實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采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經)獼猴見僧而喜。戲披袈裟。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見經律異相)總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觸”就是以角撞物。抵,抵觸,或是頂,頂碰、頂撞,這叫“觸”。
“其神”,這個“神”就是神識。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這個神識就是我們佛家講的阿賴耶識,佛家講阿賴耶識、講神識,一般民眾或是民間、或是道家講靈魂。
那么這一段,我們也要來去探討這個神識。李炳南老居士在《佛學問答·唯識第八》里面講神識講得非常徹底,還有學生提問題,李炳南老居士老師答復問題,那這些問題也都是我們所關心,我們也需要知道的。我們現在就來回到李炳南老師當時上這個《佛學問答·唯識第八》的課程。
學生問,學生問哪,一切眾生到死后是否有靈魂呢?這就問說,人到底有沒有靈魂?那死后有沒有靈魂?
李老師答,“靈魂在佛家名曰神識,乃真如本性不覺所變”的。這“真如本性不覺所變”,就是我們《大乘起信論》里面講的,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真如就變成阿賴耶了,覺性就變成煩惱了,眾生他本來是佛,就變成眾生了,這個叫“真如本性不覺所變”。那“一切眾生,識來則生,識去則死”,阿賴耶這個神識來找父母因緣投胎轉世,就出生了,臨命終時,神識離開這個四大五蘊,離開了,“識去則死”,叫做死啊。八識頌云,《八識規矩頌》,“八識頌云:去后來先作主公”。
所以靈魂是確實存在的。但是老法師說,不能稱為靈魂,應該叫做迷魂才對。因為如果是靈魂,他怎么會跑錯地方呢?怎么會投錯胎呢?他不是靈魂,應該是迷魂,但是大家習慣都講靈魂、靈魂。所以靈魂跟靈性差別在哪里?靈魂是迷,靈性是覺,同一覺性,同一本體。
再來,學生問,“一切眾生到死后其業力是否還帶靈魂在六道輪回?”
李老師答,“神識輪轉六道”,就是業力牽引所使然的。“所謂‘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又云‘引滿能招業力牽’”。“引滿”是什么?就是引業跟滿業。引業就是說,你到人道來投胎的資格,你有造這個引業,譬如說你過去生有持五戒十善,你有持這個五戒十善,就是你可以到人道來作人的引業。可是你在過去生持五戒十善,你有布施得多、布施得少,你有修得好、修得普通,你所成就的這一種福報,它也有我們所謂的滿善半善、真善假善,這個叫做滿業,你布施的福報的多寡,它就會感得你這一世的依報環境。這叫“引滿能招業力牽”。
再來,下面這個問題,問的這個學生說,“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是否對?”他問李老師說,我不相信有鬼神。
那李老師怎么答?李老師說,“鬼神乃六道之一”,那是靈魂所轉的,你承認有靈魂,可是你不承認有鬼神,就好像說,你承認有氫氧,但是你不承認有水一樣啊。水跟氫氧是一樣的道理呀,H?O,對不對?所以這個問的人說,他不相信鬼神。那李炳南老師說,鬼神是靈魂去轉的啊。
再來,問,有些教徒還信靈魂出殼而跑到別處去投胎變成豬跟變成狗,這個說法是對嗎?這一般呢,大家都有這個執著,人會變老鼠嗎?人會跑去變猴子、變狗嗎?這有一次,那個網路也有傳那個信息,應該是真的,在海底里面,大概潛水夫拍的,兩只魚在斗、在爭吵,兩只魚都躲在它們的魚洞里面,但是兩只魚大概吵架,一只魚它嘴巴就去含了一些沙,到那個另外一只魚那邊,它就把沙吐出去了,就好像人在相罵,出手打人的那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一般都不相信說,這個豬狗是人去變的。佛陀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佛在《楞嚴經》講得這么清楚。
那李炳南老師說,李炳南老師答復說,靈魂出殼,就是神識離開的意思。那變豬變狗呢?就是輪回生死的意思啦。他說,前面兩條我們都有討論過啊,如果你懂前面那兩條的答案,你就知道這個道理了。
再來,問,“靈魂的開始是從何而來?佛教是說因果律的,而造成靈魂的因在何處?為何人類或一切動物有增無減?”他的意思是說,有因果律,佛教講有因果報應啊,那變成靈魂那個因在哪里呢?靈魂開始是從哪里來的呢?如果說有這些因果律,那為什么這個動物越來越多呢?這個確實也有,以前我大嫂也有講過這句話,那時候她還沒吃素,我大嫂,那時候我已經吃素,她就問說,如果大家都不吃肉,那不是滿街都是豬嗎?這個道理跟這個一樣啊,動物不是有增無減嗎?一般喜歡吃肉,他就講一大堆邪知邪見,那些歪理呀,那滿街不就都是雞鴨魚嗎?這些豬嗎?豬牛羊嗎?
答,李老師怎么答呢?他說,這個問題不是初學能解。孔子的弟子賢哲三千,孔子尚沒有全部對這三千個弟子一一地傳授啊,“孔子尚不與言”,孔子還不能講,不知生,焉知死啊,可見這個很難去說明。靈魂乃是自性迷了以后所轉化的。如果一開始先講性,如果我們來講這個性,性是“豎窮三際”呀,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橫遍八方,無邊無盡”。我們的自性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叫“豎窮三際”,“橫遍八方”,是無邊無盡,“性體本空”,遇緣則起,“遇緣而起”。你明白這個道理,“明乎此”,你當知“無來無去,無增無減”。
你問這個問題說,動物怎么有增無減呢?他說,“動物增減而問”,你只是看到眼前這個地方,你沒有去想到,“若就盡虛空遍法界著想”,你就能夠了解呀。你還沒有看到地獄法界的眾生啊,你還沒有看到天界的眾生啊,你還沒有看到他方世界的眾生啊,你只看到眼前哪。他說,如果你能夠了解盡虛空遍法界,你到這個境界來,你就能夠了解這個問題了。
那么再來,問了一個問題,問,眾生的靈魂(神識)是如何產生的?是否上帝創造或者是靈性母所生的呢?這提的問題也是很奇怪,他說靈性母。
李炳南老師答復說,“無始無終,法爾如是之性,一念不覺,而變無明,至是為由覺轉迷,由智轉識,此識在佛教外者,名曰靈魂。茲以電影而喻,膠片喻性”,這膠片比喻自性,“光明無相”,就是我們膠卷在動的時候,它會有光投射出來,我們像電影院里面那個膠卷它投射出來的光明,它是無相的,在鏡頭里面放出來,不過是寂寂照照而已。可是你在銀幕上,片上即有諸相,就有“山河大地,男女飲食”,它從哪里開始?從鏡頭放出來,從膠卷放出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迷了以后,你造業,迷惑造業,你迷惑造業以后,從迷惑造業里面變現無量無邊的法界出來,那就“幻相萬端,攪擾不寧”啦。
那再來,問,“神識居住在眾生的何部?”是頭部呢?或是腦部呢?或是腳部呢?他說,神識在哪里?在身體的哪個位置呢?
李炳南老師答復說,“俗傳舊說在心”,那是說古代民間的傳說是在心,那新的傳說是在腦,那醫學家講說是在肝臟,“肝臟魂”,“極不一致。實則此事言大,則彌六合,言小,退藏于密,不受方域限定也”。
關鍵就在李老師講這八個字,“言大,則彌六合,言小,則退藏于密”。這個在哪里呢?這一句話從哪里出來?從《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就是這里講的意思,“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程子說,不偏叫做中,不變叫做庸。舒展開來可以充塞整個宇宙,掩卷起來可以藏在最隱密的地方。這是講什么?講我們這一念心,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它的味道是無窮盡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啊。你善于讀書的人,仔細探討、玩味便能得到其中的道理,就是法味無窮啊。
所以“實則此事言大”,如果你要講我們心的體大、相大、用大,所以它盡虛空遍法界,“則彌六合”。如果你說小,“退藏于密”。這個“密”就是,最隱密是什么?就是我們的心地寶藏啊。為什么叫“密”呢?因為我們還沒有開顯出來,叫做“密”呀。就是六祖大師跟那個惠明將軍說的,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里面開示過,惠明將軍問六祖大師,“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就這個意思啊。
再來,問,下面這個問題,“神識與其假體是否同樣的形狀?”
李炳南老師答復說,“神識本無形,由意想而轉變有相,夢中之身”,即是“神識為意想所轉變者。茲再舉一個比喻以明之,金之本質,無所謂何形也”,但作諸瓶盤釵釧,而由人意。李炳南老師說,用這個金做比喻,金本身沒有什么形狀,可是讓你做瓶盤釧釵,就是你做這些瓶子、盤子,女人用的這個釵釧、這個發夾,都是由人的意思呀,你想做什么形狀就變成什么形狀,非金本形即是瓶盤釵釧也。
再來,問,人體死后,其靈魂要從哪門跑出?
李炳南老師答,“一生造業,種子成熟,將往何道,則由身之某部而去,各不一致”。李老師說,一生造業,種子成熟的時候,他要投生到哪一道,就由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出去的。這身體四大開始分離的時候,那個體溫最后冷的地方就是他出去的地方。“圣果由頂,天從額,人從胸,鬼從腹,畜從膝,地獄從腳下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如果是頂門這個地方最后冷,那就是到圣人了。如果是額頭這邊最后冷,天從額,在天道。如果,人從胸出,如果從胸部這邊最后冷,就是到人道去。如果是腹部這邊最后冷,到鬼道。如果是膝蓋最后冷,到畜生道。如果腳板最后冷,就“地獄腳板出”,到地獄去了,“地獄從腳下”。
再來,問,“人死后,他的靈魂未上西方,也未轉生死,它是不是在陰間生活呢?”這是我們常常也會疑問的問題。那一天我一個蓮友他的母親往生,他就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我母親不曉得有沒有往生西方,我怎么樣可以去知道我母親現在在哪里呢?就像婆羅門女跟光母女一樣啊,這個問題是人死后,他的靈魂沒有去西方,他現在到哪兒了?到哪兒去了?這個是我們都一直在,我們在探討的問題。他是不是在陰間生活呢?
李炳南老師說了,李炳南老師答,“西方非修凈業之學人,而具信愿行者,莫由去也。”他說,要去西方啊,如果不是修凈業成熟的人啊,的學人啊,他信愿堅固,他是沒有辦法去的,“莫由去也”。“陰司乃鬼及地獄兩處之稱”,陰司就是鬼道跟地獄兩處的稱呼。“按眾生住處,共有六道,投之則曰生,離之則曰死”,他說,按眾生住的地方有六道,來投胎了叫出生,離開了叫死。“生死二字,非專指人間也”,他說,其實生跟死不是只有光講人,譬如說畜生道也有生死啊,那餓鬼道也有生死啊,對不對?天道也有生死啊,他說,生死不是只講人間。凡是眾生在某道死的,他還沒有,“尚未入某道生,名曰‘中有身’”,李老師說,凡是眾生在某一道死了,還沒進入某一道去投生,這個中間叫“中有身”。“其壽時間,短則一彈指”,長則四十九日,“長可四十九日”,“隨其業力而投六道矣”,李老師說,這個中有身,他壽命的長短,短的話一彈指,長的話四十九天,他就隨他的業力投生到六道去了。“俗謂人死為鬼,即是陰司,乃未明詳細次第也”,李老師說,一般人覺得人死了就變鬼,就是陰司,他說,這是他不了解整個六道詳細的次第的原因。
好,這個就是我們解釋這個神識,我們就解釋到這里。
再來看下面這個名相注釋:
“經律異相”,五十卷,寶唱撰,梁天監十五年成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冊。本書系將散見于經、律中的稀有異相集錄而成,所以叫《經律異相》,屬于百科全書之一種。梁武帝當時是命僧旻抄錄異相,后命寶唱主其事,再以僧豪、法生等輔翼之,增補完成。這一本書就是,《經律異相》就是梁武帝他請這些僧人以及大臣來完成的。書中將內容分為天、地、佛、菩薩、聲聞、國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長者、優婆塞、優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羅門、賈客(這個賈客就是商人的意思)、居士、庶人、鬼神、雜獸畜生、地獄等二十一種部門,摘選菁萃,集錄而成,為一部以類相從,便于索覽之佛教故事集成,叫《經律異相》。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為善惡終。為善反而惡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善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惡果已先熟。但是有些現象,我們表面上看是不得好死,而實際上不是不得好死。例如從前有個看牛的小孩,采花供佛,路中被牛撞死了,他的神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見《譬喻經》)。再如一只獼猴看見僧人,非常歡喜,戲披袈裟,失足掉下山崖而死,它的神識就生到天上去了,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情(見《經律異相》)。總之,因行善而死,沒有不得善報的,只不過是我們肉眼一時看不見罷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
“身樂心不樂”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回。終不免三惡道之憂。”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只修福報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以說是身樂了。但不知出世,不知道出離世間,沒有擺脫輪回,最終不免有墮三惡道的憂慮。
再看下面: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后有。可以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其一切供養。亦不能如意。”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后有”,就未來的果報,后世之心身也。《勝鬘經》曰:“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后有。”《智度論·一》曰:“后有愛種永已盡。”又生死身之最后云后有,與所謂最后身同。我們現在講的是最后一次示現這個身相,叫最后身,他不受后有。謂后有的菩薩,最后身之菩薩等,如悉達多太子,這一次的示現是最后身,不受后有。
“長辭”,永遠離開。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羅漢已斷后有之身,可以永別三惡道,長離六道輪回,他的內心是很快樂的。但是假使未曾修福,那么他的一切供養也不能如意。
好,我們看再下面這一段:
“大施小福”
“般若經云。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經恒河沙劫。得福猶少。(非真少也。特較之發心成佛。則為少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七珍”,“七珍”就是七種很珍貴的寶,七寶。在《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那么這個七珍、七寶,其實在事相上講是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它其實在表法上講,就是七覺支,就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還有行舍覺支。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般若經》上說,如果菩薩只舍棄財寶七珍去布施,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那么即使經過恒河沙劫那么長的時間,得到的福報仍舊很少(不是真的少,只是與發心成佛相比較,就顯得少多了,就顯得少了)。
再來,“小施大福”。
“經又云。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二則與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心地至成佛。無以復加矣。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加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回向”,這個“回”就是回轉。“向”就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
這個回向,我常常在念經、誦經都回向,也很多人對回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們做早晚課完了以后,我們都要回向,我們讀經也要回向,做早晚課要回向,放生也要回向,做善事都要回向。回向到底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那一天,大陸就有一位蓮友打電話來問了,他說,黃老師,什么叫回向?他說,我朋友誦《地藏經》,有個人跟他講說不能回向。他說,他也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會答,不會答復這個回向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到最后,我們就來探討什么叫回向,讓大家徹底搞懂這個回向是什么意思。
回向,它其實可以分成三種,經典上,還有祖師大德都給我們講這三種。第一個就回因向果。第二個,回事向理。第三個,回自向他。因果事實上是不二的,事理也是不二的,自他是不二的。所以你回向,回自向他,就是你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別人,因為你到最后才能去體悟什么叫自他不二,佛就是證得自他不二的,不二法門,自己跟他是無二無別。事跟理是無二無別。事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每天所面對的森羅萬象。那理呢?就是我們自性般若之理。所以回向可以分為這三類。
再來,亦即三種回向。第一個,菩提回向。第二個,眾生回向。第三個,實際回向。也可以這么講,三種回向是什么?第一個,回向菩提。第二個,回向眾生。第三個,回向實際,也可以講說回向真如實際。
那什么叫回向菩提呢?就是把自己所作的功德,要去成就那個菩提,所以你要回向,回向到菩提,菩提是我們的自性嘛。所以回向菩提是回向我們的自性,把一切功德回歸到我們的自性功德。
那回向眾生呢?希望把自己的功德跟眾生分享,到最后能夠達到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布施的我,沒有被布施的眾生,還有布施的物品,這樣就是三輪體空,也是剛才我們講的回自向他。所以回向眾生就是回自向他啊。那回向菩提呢?是剛才講的回因向果。
再來,實際回向,以自己的功德趣求無為的涅槃。在《修懺要旨》里面曰:“修回向者,所謂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講到這個回向,印光大師也有特別地開示,在《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云,我們把這一段的原文,我們念出來:“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
他這個意思是說,什么叫回?什么叫向?印光大師說,用這個回字就可以見到說,我決定不隨世間的意思了,“不隨世情之意”了。怎么說呢?世間都什么?都回向給自己啊,我自己要得利益啊,我要得福報啊,世間人的想法叫“世情之意”,都是這樣的。我們講我回向給極樂世界,我回向到這個眾生,我就不隨這個世間、世情之意啊,用這個“回”的意思是這樣,就不會再回到你自己了,不回到你身上來了,這個意思啊。那向呢?可以見到“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我決定是怎么樣?向一個方向,向西方,向極樂世界,向真理,向自性那個方向,這個“向”的意思是這樣。“冀望”就是我決定離開那個三界的輪回,到達西方的那個方向,這是“向”啊。就回跟向,印祖這個解釋就非常徹底了。
“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這三個回向,印光大師說,就是剛剛他講那個意思,不隨世情之意,希望出世之方。所作的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的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
印光大師的意思是說,“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就是前面講那個“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就是“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如果你所作的功德不是這樣回向,那是得到人天因而已,你只有得到人天的這個因而已。但是,如果你不回向的話,你只有得到人天福報,但是你一回向就不一樣啊,你一回向,你所作的功德就可以怎么樣?可以證得涅槃。你那個因只是人天因,可是你一回向以后就變成向什么?回而向涅槃的方向,“涅槃之果”,這叫做回因向果的意思。這回因向果,你如果不回向就是人天因,如果你回向了就是涅槃果。
那回事向理呢?印光大師說,如果你沒有回向的話,你所作的功德,所作的這些善事,這都是生滅的事情,都是有漏法,生滅的事情。可是你一旦回向以后,回而向什么?不生不滅的實相妙理。你就回到那個什么?回向的時候,你本來這個事情是生滅的事情,是有為法,有漏啊,可是你一旦回向以后,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實相妙理啊。這個叫回事向理。
那回自向他呢?回自向他就是說,你所作的功德,如果你沒有回向的話,你只是自己得到利益而已,“自行”就是你自己可以得到好處、得到利益。可是你一旦回向以后,你就回向給一切法界眾生了,那這個心量就不一樣了。你回向給自己,你自己還是有量的,你回給一切眾生就是無量的。那叫做回自向他。
印光大師對于這三點,他解釋得比前面這個還徹底,就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讓我們這樣一聽完他的開示,我們就豁然開悟了。為什么要回向?為什么要回向你就應該要懂的啦。所以前幾天大陸蓮友來問我,我用這一段印祖的開示來答復你。如果你不回向,你只有人天果啦,但是證不了涅槃果啊,也就是你不能夠出三界了生死,這是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果你不回向,你所做的事只是生滅、有為法,那一旦回向以后,你就證得不生不滅的實相妙理了,也就是說你可以開悟了,這是回事向理。如果你所作的善事只回向給自己,你不回向的話,你只是自行,你自己有用,但是你一旦回向給眾生的時候,回向給眾生的時候,那就不一樣,那就是無量的,那跟無相相應啊,那就是回自向他了。
所以印光大師說,“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凈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印光大師說,回向的方法雖然是有各種不同,但是最后都一定要怎么樣?回向凈土,回向極樂世界,“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凈土,每難成就”。如果你,我要回向,譬如說了,你要回向我將來開大智慧啦,或是我回向將來能夠廣度眾生啦,譬如說啦,你回向其他大愿了,可是你如果不生凈土,你這些大愿都不能成就,“每難成就”。“若生凈土,無愿不成”。印祖教你說,如果你回向凈土,你生凈土,那你每一個愿都會兌現,“無愿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凈土也”。印祖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你一切所作的功德,縱使你有其他的期待或是其他的愿望,但是你都必須要再回向凈土。也就是你可以回向某一個人,譬如說,你讀這些經典,你讀《地藏經》,你要回向給這個人趕快身體恢復健康,這是你有所期待嘛,但是你最后一定要講,我也把這些誦《地藏經》的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必須又復回向凈土”,這個意思。
好,那么這段里面還有一個“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等覺、妙覺,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覺、妙覺,坐于道場,斷諸煩惱,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無上菩提。圓滿無上菩提是說成就佛道的意思。
“無以復加”,就是不能再增加,已經到達了極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小施大福。經上又說了,如果菩薩布施時,能夠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眾生,那么雖然布施不多,但所獲得的福報就會無量無邊(這兩則與前面的“施多福少”“施少福多”是兩個意思)。心地到達成佛,就到達最高頂點了。福田到成佛,也就達到最高頂點了。
好,今天我們講這個“福田心地說”,我們有探討這個“先富后貧”“先貧后富”。為什么有些人會先富有然后再貧窮?是因為他布施以后,后來有后悔。那為什么有先貧窮而后富貴呢?因為他布施的時候生歡喜心,雖然他布施的不多,但是他歡喜心布施。
那為什么有些人要很辛苦,“勞而致富”,才能夠得到富貴呢?是因為他齋僧的時候,他請僧人到家里來接受供養,叫“勞而致富”。那為什么有些人“逸而得富”?有些人很輕松就可以賺到錢呢?因為他常常送飯菜到寺院佛寺去,庵院佛寺去供養眾僧,所以他這一世賺錢就很容易得到富貴,叫“逸而得富”。
那為什么有些人“貧而能施”呢?就是為什么他貧窮,可是他又很喜歡布施呢?就是因為他過去生在布施的時候,他沒有遇到好的福田,所以一直在人道里面流浪生死。他沒有遇到很好的福田,所以他果報得到以后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好,得到以后又用完了。但是為什么他喜歡布施呢?因為他過去生中有布施的習慣,這個意思,所以他雖然貧窮,但是喜歡布施。那為什么有些人富有而不布施呢?因為他以前也從來沒有布施過,可是他遇到一個善知識教他布施,而且剛好遇到福田,那個福田又很殊勝,所以他這輩子才會富貴,但是他慳貪,這個叫“富而不施”。
那為什么“施多福少”呢?因為他布施的時候沒有恭敬心,所以他布施很多,福報卻很少,他沒有恭敬,而且被布施的也信邪倒見,這個叫布施很多,福報很少。那為什么“施少福多”呢?布施很少可是福報很多呢?因為他有歡喜心、恭敬心、清凈心、不望回報的心去布施,所以他布施雖然很少,可他福報很大。
再來,“同憂異果”。說一個窮人跟一個富人碰到、看到乞丐,富人也憂愁,窮人也憂愁,窮人憂愁是因為說他沒有錢可以布施。后來死后富人到餓鬼道,窮人到天上去,這就是窮人當天人,這叫“同憂異果”。那“異壽同果”呢?就是說壽命數千歲跟壽命十歲、數十歲的人,他持五戒十善,那果報都一樣,這叫“異壽同果”。
好,再來,“為惡善終”,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惡人善報,是因為他福報還沒用完,所以他的惡報沒有現前,他現在還在享受福報。但是他一旦福報用盡了,他七世殺羊的果報都要一一地償還。那為什么“為善惡終”呢?善人惡終呢?是因為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成熟,前世的惡果先成熟了。特別舉這個獼猴穿袈裟,跟牧牛小兒采花供佛,最后也是生天,來做例子。
那“身樂心不樂”,就是你有福報,你很享樂,但是煩惱很多,叫“心不樂”,這是因為你不求出世大法,不出離生死。那“心樂身不樂”呢?就是羅漢他內心很安樂,但是因為沒有福報,所以身不樂。
那“大施小福”“小施大福”呢?“大施小福”就是說,他舍財寶七珍,可他不發心成佛,所以他經過恒河沙劫,福報還很少。那“小施大福”呢?就是他回向無上菩提,救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布施很少,福報很大。
這個是以上我再重復地復習一下我們今天講的“福田心地說”的這些重點。
好,最后我們來探討一下老法師開示,來聆聽凈空老法師開示,如何回向。老法師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學佛必知。
第一點,老法師說,佛法里面對于回向非常重視,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所以回向干什么?就是破執著,還有剛才印光大師給我們開示那三點,也非常地好。
第二點,老法師說,我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回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我們常常在念回向說,“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啊。“上報四重恩”是回向給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是回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啊。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上報四重恩”的意思啊。老法師說,一個人如果能常常念恩,這個人的德行就會越積越厚,我們常常講說積功累德,這就是累德。那“下濟三途苦”呢?叫我們要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在他還沒有墮落下去以前,我們趕快把他救起來,我們幫助他。已經墮落地獄的,到餓鬼道、到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這叫“下濟三途苦”的意思啊。
所以你“上報四重恩”,就是你要感恩父母,國家啊,佛菩薩,師長啊,你今天才得到這個福報啊。那你“下濟三途苦”什么意思?你現在學佛,你要趕快去救那些快墮落的人,你趕快把他救起來,這是“下濟三途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說,哦,我回向給現在已經墮落到餓鬼道去的人哪。當然還是有用啦,但是老和尚說,可以看得到,趕快救啊,已經墮落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那就很難了,就沒法子了。這是“下濟三途苦”的老法師的解釋啊。
第三,老法師說,回向是給我們天天念的,從哪里下手?從“孝親尊師”下手。你“上報四重恩”,要從“孝親尊師”開始做起。那“下濟三途苦”從哪里做起?從“慈心不殺”做起,從“慈心不殺”做起。
第四,做的善事統統回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
第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統統送給一切眾生,這叫回向。如果你不回向的話,你會增加你的執著啊。如果你回向的話,你就破這個執著啊。
第六,不回向,你所修的福報、功德都是有范圍的、有限的,你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都變成無限的。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則功德無量啊。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養功德才能圓滿。
第七,我們修行不是為自己修,而是為眾生修,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
第八,我們以智慧、善巧、方便將佛法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凈土,這也叫回向。所以老法師他講這個意思是說,回向,剛才印光大師也說啊,如果你不回向,你只有得人天因啊,可是你得不到涅槃果啊。那老法師講的意思跟印祖講的一樣,如果能夠回向,你就是不求人天果,人天的福報,你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凈土,這就叫涅槃果,那就叫做回因向果。
第九,念佛這個法門,經上常講說,念佛法門是“不回向法門”。這個以前我也聽人家說過,聽過法師開示過,也有人疑問過、疑惑過說,為什么念佛法門是“不回向法門”呢?老法師今天終于講出來了。老法師說,為什么叫不回向法門呢?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嘛,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嘛。換句話說,他雖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啊。他去西方的意思就是,他全部給眾生了,但不回向自己啊。所以這個“不回向法門”就是說,他求生西方凈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回向,但是他念念都是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第十,我們斷惡修善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不是為自己,成佛也不是為自己,乃至于我們生活、吃飯、喝水也不是為自己,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回向。所以成佛不是為自己,這也是一種回向喔。我們為什么要生活?我們為什么要工作?我們為什么要吃飯?我們為眾生啊。我們為什么要喝水?我們就為眾生啊。這也是一種回向啊。
第十一,有恩的,我回向給你,這是報恩。有怨的,我回向給你,這是解冤釋結。
第十二,冤業病,是冤親債主纏身。所以你要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他們,這是調解。他如果接受了,問題就解決,他如果不接受,那就有麻煩。所以佛教我們念佛,每天念佛、聽經,都把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希望他們明了,我們成就了,就是報恩、就是還債,這樣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所以不是說不能回向給冤親債主,你也可以回向給冤親債主,這樣就是你來報恩,也是來還債啊。那么我們拜佛、誦經、念佛,都希望回向給歷劫的冤親債主,那你更應該要發愿,也就是說,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后,你首先就要來度他們,你要發這個愿。所以你回向歷劫冤親債主以后,你還要發一個愿說,我將來去極樂世界以后,我回來會首先度你們,這也是一種回向。
第十三,超度不需要具備什么形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就超度了。就像我們看,我們也常在講課里面講過的,《影塵回憶錄》,倓虛老法師那個《影塵回憶錄》,里面他那個同修劉文化,他們八年寒窗讀《楞嚴》,研究《楞嚴經》,最后劉文化見到琉璃世界,最后他把這個心得告訴倓虛老法師。倓虛老法師說,你那個境界是破識陰了,色受想行識,那個破識陰了,你雖然在中藥店里,可是你見到了琉璃世界的殊勝景象啊。那個掌柜是看不到的。這就是超度啊。所以他在進入那個琉璃世界的時候,他就可以超度它啊,跟他打官司上吊自殺的兩位冤親債主,還有超度他自殺的那位,他的太太跟小孩,閨女,還有超度他的歷代的父母,他都把它們超度了。這就是超度不需要什么形式,你功夫成就了,就可以超度它們。
第十四,回向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心才清凈。回向的意義就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
第十五,如果你做件好事,常常念到做多少多少好事,那個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越迷越深。回向就是幫助你覺悟,所作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第十六,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給忘掉,這也叫回向。
第十七,人生很短,在這個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老法師說,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的一切善根福德統統回向求生凈土,這樣才能夠保住我們臨終的時候清醒。福報享三成就夠了,老法師說,福報享三成就夠了,七成不要享,其余的統統布施給一切眾生,回向,剛才我們講的,回向無上菩提,那就是小施大福啊,回向給無上菩提啊,這才是求生凈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第十八,老法師說,普賢十愿,實在講只有七個誓愿,從“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這七個。這從“禮敬諸佛”到“請佛住世”,這七條是七個誓愿,后面那三條都是回向。第八個,“常隨佛學”,第九個,“恒順眾生”,第十,“普皆回向”,這三個都是回向。“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恒順眾生”就是回向眾生。我們剛才講不是有回向菩提嗎?不是有回向眾生嗎?不是有回向實際嗎?不是剛才講三個回向嗎?誒,老法師給你講清楚了,“常隨佛學”,你看我們現在在研討《陰騭文》,我們在深入經藏,我們研討《感應篇匯編》,就是“常隨佛學”,這些是干什么?回向菩提啊。“恒順眾生”,不管順緣、逆緣,我們都隨順眾生,這叫回向眾生。那“普皆回向”呢?就是回向真如實際啊,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啊。這個叫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所以“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菩提就是覺。
第十九,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就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贊嘆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準,我們要跟佛學。佛不在世了,我們依靠什么?我們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