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2月1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五,“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九十頁,我們今天來研討九十頁第六行,“吾遇順境正當修?!?。我們看經文:
“人遇順境。當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今世愈當濟人利物。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繼以膏油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膏油”,燈油,就是燈油。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人遇順境時,應當這樣想,我家富足,一定是從宿生當中行布施得來的,今世更應當救人利他。我身無病苦,我身體健康無病,一定是在宿生之中行慈悲的結果,今世更應當戒殺放生。好像燈光正旺的時候,就應當添加燈油。
好,再看下面這一段:
“吾遇逆境亦能植?!?/span>
“若遇逆境。當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不特此也。吾若貧窮。常愿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強。吾遇斗諍。常愿天下皆和諧。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種患難。即愿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昏愚”,糊涂而愚蠢。
“甘露”,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甘露”就是天人的食物。《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如果遇上逆境,應當這樣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業所招致,如果逆來順受,正好償還宿債了。不僅如此,如果我貧窮,就常愿天下人都富饒;如果我多病,就常愿天下人都健康強壯;如果我遇到斗爭,就常愿天下人都和諧;如果我昏愚,就常愿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就常愿天下人都得好相。每逢一種患難,就發愿未來之世救度這種患難的人。這難道不就是把煩惱變成菩提了嗎?把毒藥變成了甘露嗎?不知道種福的人,剛好與此相反。
那么這個就是在探討說,遇到逆境的時候,也要懂得種福,也懂得培福,這個不容易。首先要教你懺悔,就是我遇到困厄的時候,自己要明白因果、要深信因果,這是我過去生所造的十惡業,我貪瞋癡所感召來的,業力所招感的。
首先,就像《了凡四訓》里面,云谷會禪師他告訴了凡先生說,你該不該得功名否?你該不該有兒子否?他就問他,你該不該得功名富貴呢?你該不該有兒子呢?誒,了凡先生就自己先懺悔了,他說他很愛干凈啦,他有潔癖啦,所以他要求自己很嚴格啦,他常常熬夜啦,常常他酒后會失言啦,放言高論啦,等等這些,他教他自己先反省,就是先讓他自己去反省,他是宿業所招感的,然后他才懂得改過,才知道錯在哪里,那這樣才有辦法逆來順受??梢话闳司蛣倧婋y化,所以后面講說“債斯償矣”,哪個人愿意?真正做到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誰愿意去接受呢?如果沒有學佛的話,他都不相信因果。
所以后面的這一下半段就告訴你發愿,先懂得改過,先懂得懺悔,后面就教你發愿,“吾若貧窮,常愿天下皆富饒”,這就是發愿,要去行利他了,要去自覺覺他,利人即是利己,那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了凡先生一樣,他發愿,先發愿三千善,他改過以后先發愿三千善、三千善,再來一萬善,最后命中沒有兒子,他得兒子,禮部考試本來算命是第三名,他考第一名,他改變了。他本來是短命,本來是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孔先生算他是活到五十三歲,他改過行善積德以后,發愿三千善、三千善、一萬善,最后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這就是“常愿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強”。
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你說,“煩惱即是菩提”,后面有提到說,“豈非煩惱即是菩提”,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如果能知道煩惱即菩提,我們就是覺悟了。那你就要學會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學佛跟你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你要心不隨境轉,你就有辦法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我們一般都沒有辦法轉煩惱為菩提。
這句話,“煩惱即是菩提”,這是出自《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他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所以你著相了,你前一個念頭著相了就是煩惱,后念馬上離相了,那就是菩提了。所以最主要是教你念頭要轉,前一念如果有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這個就是煩惱;如果離開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那這就是智慧。所以菩提就是覺悟、開悟、智慧的意思。其實,不管是煩惱也好,菩提也好,都是同體的,那煩惱也是心的作用,菩提也是心的作用,只是菩提的作用它是智慧、是解脫。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或者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里面,我們常常去做義工,參加活動,各位有沒有發現,你本來想去修福啊,結果在投入義工以后,或者去參加活動以后,你帶了很多苦惱回來。就是你本來是要克服困難,結果你制造更多困難;你本來是要消除冤親債主,結果你制造更多的冤親債主;你本來是要追求法喜充滿,結果你做完以后帶來一大堆煩惱。這就是說,常常古德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怎么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自己心轉”,你不要去改變別人,你先改變你自己。
所以這一段我們就來探討,怎么樣轉煩惱為菩提,凈空法師有跟我們開示。
他說,迷跟悟的根源,“迷悟根源”。真心跟妄心永遠是和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現在是真妄和合的,因為我們還沒有開悟,所以我們是,這一念心是真妄和合。真心是我們的本性。那么我們一般講,譬如說在《地藏經科注》里面,清朝的青蓮法師,他在講這個《地藏菩薩本愿經》,在講“地藏”兩個字的時候,在講這部《地藏經》的時候,青蓮法師他在講綸貫的時候,是以不可思議性識為體。為什么叫不可思議呢?不可思議的性識呢?我們凡夫如果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到成佛的時候,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那就是什么?叫不可思議性識。迷的時候是識,悟的時候是性,那性識是什么?是真妄和合。這個性是自性、是本性,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個心所,識就是煩惱,性就是解脫、自在、智慧、菩提。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是心外去求一個菩提,你放下,狂心歇,歇即菩提,你只要把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菩提它就現出來了。
所以老法師說,用儒家的話來說,儒家講性,譬如說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孟子的意思是說,人性是本善的,那荀子講說人性就是惡的,古代圣人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其實老法師說,他們講的性善跟性惡,那個性不是本性,那個性是習性、是識性,我們把性識這兩個字顛倒過來,叫做識性,用儒家的意思來講叫習性,不是本性??追蜃又v本性就不一樣,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泵献痈髯又v的就跟夫子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講性善、性惡,講心善、心惡也行,這個心跟性是同一個意思。有時候意思不同,有時候意思是相同,譬如說某人心很善,某人性不好,那是講習性,你說這個人很善良,這個人還有一些習氣,所以這個心性都是講習性。
所以習慣成自然是屬于習性,不是本性,本性里面沒有善惡對待。也就是在《六祖壇經》里面,惠明將軍去追那個衣缽,六祖大師在避難石上面放著衣缽。那么惠明將軍當時他回光返照,他講了一句懺悔的話。所以你要見到本性,一定要先透過懺悔。他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彼@個時候表明了我不是為了奪衣缽,我是為了求智慧,我要求般若,怎么樣開悟,我是為法而來。誒,這個時候回光返照了。六祖大師就坐在避難石上面盤腿而坐,就為他開示了,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上座”就是惠明將軍,他是上座和尚,“明”就是惠明。你離開善惡對待,回光返照,見的那一念心就是我們的真心,那就是本性,那就是菩提,但是你必須要把善惡對待先放下來。也就是說,本性里面沒有善惡,習性里面有善有惡。
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種子這么多,這都是習性。有人愛喝酒,有人就愛賭博,那最重要是什么?我們殺生的習性,例如我們看到蟑螂、螞蟻、老鼠、蚊子,我們拍打它們的動作都很自然,沒有人教就會了,習性啊。那還有淫心,這個習氣很難斷。所以老法師說,你看到阿羅漢啊,到阿羅漢都還有習氣,要到辟支佛才沒有習氣,到緣覺乘的時候,辟支佛他習氣才斷,這阿羅漢還有習氣,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常常提到。
所以老法師說,各位要曉得,本性里面沒有煩惱,也沒有習氣,也沒有種子。種子在阿賴耶識。我們凡夫被煩惱習氣種子所困惑,在六道里面受苦受難。所以你現在愛欲的種子,這都是在我們阿賴耶識里面,過去生無始劫來你所種下的習氣種子,那個貪愛的種子。所以必須要透過修行,要不斷地懺悔、改過,到有一天成佛了,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的時候,才有辦法先破見思惑,再破塵沙惑,再破根本無明一品,就分證法身了,那就見到菩提自性了。
所以諸佛菩薩覺悟明白了,雖然有煩惱習氣種子,但是無礙。這個地方是指分證法身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沒有到究竟覺。所以老法師說,這個東西有沒有呢?有,但不妨礙。他為什么不妨礙?這一點我們要學習,菩薩他不沾,也就是他不落入印象。就像新加坡的百歲人瑞許哲一樣啊,她在路上看到的人都是好人,沒有好人跟壞人的分別,她就是不落入印象,菩薩做得到不落印象。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不會被煩惱習氣種子誘惑。
我們凡夫會被它誘惑,會起心動念,菩薩他不起心、不動念,圣者不會,內離煩惱習氣種子,我們講斷煩惱。我們在發四弘誓愿的時候,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老法師說,煩惱真的能斷嗎?圣者他是內離煩惱習氣種子,我們講的斷煩惱,外不受外境的誘惑,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個地方,內離習氣種子,外不受外境誘惑。
我們凡夫要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如何能把自己的煩惱控制住而不受誘惑?那就要有定功啊,要持戒念佛啦。老法師說,如果你有辦法把煩惱控制住而不受誘惑,你就入菩薩道了。這樁事情確實不容易,為什么?因為習氣太久了,無量劫來熏習而成的,現在一下子要把它舍棄、把它放下,談何容易?怎么辦?就必須要覺悟,必須要不斷地般若熏習。
生死即涅槃,佛菩薩他們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我們凡夫要到覺悟才會知道,佛菩薩知道生死即是涅槃。換句話說,你斷生死,涅槃就沒有了,你斷煩惱,菩提也就斷了。所以生死、煩惱要不要斷?不要斷,轉變就行了,轉變就行了。這個法,大乘叫斷,實際上不是真斷,是轉。所以我們才叫做轉八識成四智菩提,我們沒有說斷八識成四智菩提,我們不是這樣講的,我們都講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這和老和尚講的一樣啊,他不是真斷,他是轉。轉過來之后煩惱就沒有了,這叫做煩惱斷了,并不是真的斷,真的斷,菩提也沒有了。
所以六祖大師才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你離開世間想要去求菩提,就好像兔子里面要去找那個兔角,兔子怎么會長角呢?“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看人家六祖大師跟你講得這么清楚啊,要在哪里修?要在煩惱里面去修,去找菩提,要在痛苦里面去找解脫,火焰里面去找紅蓮,火焰化紅蓮。在人我是非里面如何能學菩薩?剛才我們講的,內離煩惱習氣種子,外不受外境誘惑,那你就可以做到菩薩的境界了。
所以怎么個轉法?老法師說,觀念上的轉法,都在一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沒有辦法轉。了解事實真相就是要覺悟,老法師說,他讀了《大般若經》,得到的結論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必須要覺悟宇宙緣起。緣起,我們講的,佛法講緣起法,龍樹菩薩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彼晕覀兡軌蛄私馐聦嵳嫦?,就有辦法轉煩惱為菩提。
老法師說,我們念佛人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這句佛號轉六塵的境界。老法師有一次在巴黎凈宗學會,當時學人有到法國巴黎參加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的會議,當時在會場上,老法師有對巴黎凈宗的蓮友開示,老法師就講這句話,他說,你們做不到《金剛經》里面那個境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你眼見色一定什么?會住相生心。老法師就只有講一個方法,他說,你們用這句佛號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這里講的,用這句佛號就轉了,一句“阿彌陀佛”心開意解,就把它轉變過來了。所以我們如何轉煩惱為菩提?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個辦法,要不然就是要學六祖大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那我們今天這一段,我們就探討到這里。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揄揚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贊嘆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愿。其第五愿則云。隨喜功德。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贊嘆隨喜。夫然后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為普賢大士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揄揚其美”,“揄揚”就是宣揚、贊揚。意思就是說,宣揚他人的善行美德。
“十大愿”是指普賢十愿。《四十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曰:“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边@我們早晚課,早課我們一定要發這個普賢十大愿,學習普賢大士的這個菩薩道的精神。
再看下面,“大士”是菩薩的通稱。士者凡夫之通稱,簡別于凡夫而稱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謂之大士。這個“士”就是凡夫的意思。那“大”呢?“大”就是什么?“大”就是跟凡夫發心不同,他稱為“大”。所以菩薩又稱大心凡夫,大道心眾生,所以菩薩稱為覺有情,就覺悟的有情眾生。在玄奘大師翻譯這個經文以前,在以前都叫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翻譯這個經以后稱為覺有情,就是菩薩,菩薩就是大士。所以大道心眾生,那個“大”就是體大、相大、用大,心量廣大。那么“士”就是一般凡夫的通稱。那另外又解釋說,士者,士者就是事也,就是要做事的,要做菩薩智業的,是自利利他的大事,所以菩薩都在做自利利他的大事,叫做大士?!端慕虄x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別人的善事沒有做成,我從旁邊加以勸勉,這就是以勸導生福。別人的善事已經成功,我跟著高興,這就是以隨喜生福。稱贊別人的美德,讓大家都來模仿,這就是以贊嘆生福。由此推廣,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事,沒有不能為我造福的。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愿,其中第五愿就是隨喜功德。上到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的福,下到四生六道所修的一絲一毫之善,無不贊嘆隨喜。這樣就把盡虛空的福都變成自己的福了,自己就是普賢大士了。
那么我們在讀《無量壽經》第二品的經文里面,我們都能耳熟能詳,“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說,求生極樂世界,你要求生到極樂世界,你都必須要做一門功課,就是都要學普賢菩薩,都要修普賢行,都要累積修普賢大士的德。
那怎么積呢?怎么修呢?老法師有開示,八萬四千法門里面都可以修“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但是我們凈土行人,善護三業,就可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老法師說,我們凈土宗受持《無量壽經》,老法師在講《無量壽經》里面,也常常勸導我們凈土行人,老法師說,我們讀《無量壽經》,我們深入經藏,我們能夠把理論搞清楚、搞明白了,最后通達了,你智慧就開了。
如果你能夠把《無量壽經》里面佛的教誨,你百分之百落實。所以《無量壽經》,老實說啦,我們剛開始是從讀誦下手,但是到最后必須要落實,也就是必須要做到。老法師說,你能夠把經中,就是《無量壽經》,里面的教誨百分之百落實,你將來往生西方是上上品往生。如果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是上中品往生。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我們大部分,必須要遵照老法師這樣的開示,你最少要自己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沒有做到,往生沒有希望。
至于西方極樂世界講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老法師說,那是菩提心的問題。你如果發上上品的菩提心,那你就不得了啦,你所證的是常寂光凈土。就像六祖大師見五祖弘忍大師一樣,他的師父問他說,你來干什么的?他說,“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那這個就是什么?這就是上上品菩提心哪,你敢不敢發?“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那就是上上品哪,那所證的就是常寂光凈土。
我浙江有一個蓮友王居士,他賭博輸了人民幣輸了幾百萬,好幾百萬。他的太太,他的愛人對他非常地體貼、賢惠,每天早餐都先弄早餐給他吃,準備好,稀飯都盛好了,菜都準備好。那么他剛開始也是迷惑顛倒的眾生,因為是搞企業的,做企業工作的,是賺了很多錢,但是習性很重,我們講說習性難斷,他就跑去賭博,輸了幾百萬人民幣,后來他太太為了這個事情自殺了。這個叫什么?這叫死諫,勸不聽啊,我們講說死諫。結果他太太真的自殺,死了。王居士非常難過,懺悔,痛改前非,那開始接觸凈土法門,聽老法師開示,所以老法師度很多人。他就開始聽老法師講經,他把所有企業全部結束,全部把外緣全部斷掉,一天在家里念十部《無量壽經》,剛開始不能夠雙盤,用單盤,那個腳盤得很痛苦,最后雙盤。到現在念多少部你知道嗎?到現在已經三萬部了,他可以講《無量壽經》了,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全部看懂,老法師的《金剛經講記》他全部都聽懂,這叫一經通,一切經通。
他當時為什么下那么大決心,能夠讀到現在是三萬部的《無量壽經》呢?他發了一個愿,他說,我今生今世,我要不求生極樂世界,我永墮無間地獄,永墮阿鼻地獄。他發這個愿,你敢發嗎?如果你沒有去極樂世界,你就永墮阿鼻地獄。這跟你說什么?前有蓮臺,后有刀山,前面有蓮花,后面有刀山,刀山,這個我們講了,《地藏經》里面講劍樹地獄,后面都是一失足就成千古恨。這里就講,如果你是發上上品菩提心的話,是常寂光凈土,上中品的菩提心是實報莊嚴土,中品菩提心,方便有余土,下品菩提心是凡圣同居土。
經不是只有念給佛菩薩聽,錯了。老法師說,我們在佛菩薩面前讀經是修孝敬,就像佛在我們前面一樣。你讀《地藏經》,仿佛佛在跟你對話,阿彌陀佛在跟你對話,佛陀在跟你對話,佛陀在教導你。所以讀經,是在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你真正聽懂了,真正聽懂是看得破、放得下,覺悟了,那就要真發心照做。
所以老法師說,從哪里做起呢?《無量壽經》圓滿到極處,他說,〈序分〉就把答案告訴你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凈宗修學的總綱領。凈土修什么?老法師跟我們開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善護三業,把口業擺第一個。因為什么?因為今天社會為什么這么動亂?大家不懂得善護口業。所以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就是善護口業。身語意都造業,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所以不是說身口意,而是說口身意。所以佛陀很有智慧,你看,十惡業里面,身三、口四、意三,口業占四個,惡口罵人、兩舌是非、妄語、綺語。
所以如果身能夠守住律儀,引申來說,就是你在這個世間要遵守法律,你在道場里面要遵守這個戒律,你要遵守共修的規矩、道場的規矩。如果你能夠遵守法律,遵守國家法令規章,你就能夠遵守道德,那么在個人來說,你是個世間的好人。如果你能夠修到清凈無染,身語意業都到最清凈的境界,那你就是人間的佛了。
老法師就是一個典范啊,有一次,我不是講經講過嗎,有一位也是為人師表的,也是學佛人,他有一天在我面前講,老法師說啊,讀經千遍,其義自見,那位居士跟我講,他說,這句話有問題,讀經千遍,其義不能自見,他都講這樣了。為什么?其實讀經千遍已經入定了,老法師說,一千遍就有什么?小悟了嘛,那小悟他就入定了,兩千遍就大悟了,三千遍,老法師說,大徹大悟了。我剛才講的浙江那位居士,他讀三萬遍,他為什么可以講經說法?他已經講《無量壽經》講了好幾遍了,他也能講《金剛經》,他為什么能講?他其義自見。
我就很疑惑地去請示老法師,老法師果然是清凈無染的境界,老法師面帶微笑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八個字就把你轉掉了。老法師有沒有落入印象?沒有落入印象。剛才我們不是講嗎?不起心,不動念,內離開煩惱,外不受外境的誘惑。你講的這句話,如果老法師還受影響,那他就還有我相,還有人相,還有眾生相,還有壽者相。他真做到內不起煩惱,內離開煩惱,外不受外境的誘惑。這也是一個外境啊,聲塵啊,別人講這樣,這是個聲塵啊。老法師用《金剛經》的道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他入不二法門了,空有不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妙有,一心的境界,一真法界。
所以你能夠做到清凈無染,身語意到最清凈的境界,那你就是,你這個人就成佛了。我們要好好學習老法師,以后如果人家跟你講人我是非,“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果你實在做不到,阿彌陀佛,剛才講的,你把一句佛號把它轉掉了,你怎么轉煩惱為菩提?南無阿彌陀佛,沒事了。
所以老法師說,我們看到佛像,尤其是畫像,頭部都有個圓光,頂上都寫“唵阿吽”三個字。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唵阿吽就是身口意究竟圓滿。所以佛陀教誡,教初學的人從哪里做起?從十善做起。所以老法師說,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從十善做起。十善做到最圓滿了,十善圓滿就是唵阿吽了。所以你不要認為十善是初學人在學,到究竟成佛就是“唵阿吽”,身口意清凈了,那就是無上果覺。
千經萬論是講細節。我們常常法執未破,這個經好,那個經好,你都搞不清楚為什么佛陀講那么多經?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陀開八萬四千法門。主要是要從“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從身口意清凈開始修起,那才是大根大本。至于說佛陀講的那些千經萬論,那都是講細節,善護身口意,應該說口身意,是總綱領。我們掌握了總綱領,然后再慢慢去學習細節。
這樣各位明白嗎?不是說你讀了很多經,可是你口身意都不清凈啊,那你修行上就當然不能進步啊。所以我們怎么樣“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呢?從日常生活,根塵接觸,修“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開始修起,到最后修到唵阿吽,你就是人間的佛,就是無上果覺。
這個地方是提到普賢大士隨喜功德,你怎么隨喜?你就阿彌陀佛就隨喜啦,你贊嘆就隨喜啦,勸導,勸人家行善,這也是修福啊,你看到別人歡樂,你也歡樂,你贊揚人家,這也都是怎么樣?都是贊嘆生福啊。
那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他人作惡我亦受?!?/span>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惡及于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播揚”就是傳揚、傳布。
“垂戒”,留給后人的訓戒。
好,我們看白話解: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他人做惡事還沒有做成時,我盡力勸止,我就有福了。惡事已經做了,我愁憂不樂,我就有福了。惡還沒有傳揚出去,我設法隱諱,我就有福了。惡已經傳揚開來了,我就勸人引以為鑒,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我頭上,我能夠忍受,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別人頭上,我勸別人忍受,我就有福了。
這一段就教導我們,我們要學會隱惡揚善?,F在的人都是什么?揚惡,那當然為善不欲人知了,但是都是什么?都是揚惡。然而古人教我們要隱惡揚善,就你隱惡揚善就有福報了。別人惡事還沒有做成,我們趕快勸他,要斷惡修善啊,要去持戒修行啊,你這樣勸導也是在也在修福。他惡事已經做了,你要怎么樣?哎呀,他怎么會造那個那么重的惡業呢?他為什么不孝呢?他為什么不相信因果呢?你趕快再去勸他,用盡各種方法去度化他,或者你愁憂不樂,那這也是修福。那別人造惡還沒有張揚開來,你趕快把它隱諱,勸別人也不要張揚,那這也是修福啊。那惡已經張揚開來了,你就要說,我們要引以為鑒啊,引以為戒,這也是修福。那惡如果臨到你身上,如果人家毀謗你呢?降臨到你身上,你怎么辦?你能忍受,那就有福啦,你不能忍受就沒有福啊。那如果惡降臨到別人身上,那我們要勸他忍受,這也是修福啊。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原文譯白五則),這里面“下附征事(五則)”。我們看第一個故事:
“五里銅盆(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里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即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置缽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發歡喜心。到門欲入。復遙向僧。頂禮發愿。時貧人者。今王是也?!?/span>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三重”,“重”就是疊。“三重”就是三層。
“貯錢”,這個“貯”就是積藏、儲蓄。
“迦旃延”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就是摩訶迦旃延,在佛弟子中列為論議第一,迦旃延又翻成大文飾。
“毗婆尸”,“毗婆尸”是過去七佛的第一尊佛。譯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滿時,遇到這一尊毗婆尸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以為七佛之首。在《智度論·九》里面講,“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種種見)?!?/span>
那么在我們佛經里面,有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我們過年都會拜三千佛。過去莊嚴劫,有一千尊佛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那最后面三尊呢?就是九百九十八佛是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佛是尸棄佛,第一千佛是毗舍浮佛,這是莊嚴劫的一千尊佛的最后三尊。那佛陀是我們現在賢劫的第四尊佛,現在賢劫第一尊佛是拘留孫佛,第二尊佛,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佛,迦葉佛,第四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話,我們過去莊嚴劫最后三尊佛加現在賢劫的前面四尊佛,這樣加起來叫做過去七佛。那現在賢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彌勒佛,就彌勒菩薩,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會到這個人間來成佛,現在在兜率內院。
我們看下面這個“堅牢藏”,“堅牢”就是堅固牢靠?!安亍本褪莾Υ鏂|西的地方。這個意思就是說,“堅牢藏”的意思就是說比丘的缽。我們眾生用財供養比丘,將來所得的財富的果報,一切王賊水火不能侵奪,你的財富就會堅固牢靠的意思,這叫“堅牢藏”。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五里銅盆,裝滿金錢(摘自《雜寶藏經》五里銅盆)。
拘留孫國有個惡生王,看見一只金貓從花園堂東北走入西南角,他叫人挖掘,獲得三層銅盆,中間裝滿了錢,延伸五里外。國王很奇怪,就問尊者迦旃延。尊者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這尊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把缽子放在路上,對人說,如果有人把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當時有一個貧人,聽說后特別地積極,正好身上有賣木柴的錢,得來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了。走回家的路上還有五里路,他步步都發歡喜心,到家門口要進屋的時候,還遙向僧人,向他頂禮發愿。當時那個貧人就是現在大王您啊。所以叫五里銅盆。
我們看“按”語:
“佛在舍衛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為豈有一飯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里。每歲下實數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此樹天竺國有)。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里銅盆之說。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尼拘陀樹”,“尼拘陀樹”是印度的一種樹,這個在印度才有,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樹,佛陀在講經里面常常用尼拘陀樹做比喻。在《慧琳音義·十五》里面有說,“尼拘陀,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余,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就是這里講的如芥子。在《慧琳音義》里面說,尼拘陀樹,這個樹它非常地端直,沒有節,圓滿可愛,離開地大概有三丈余才有樹葉,才有枝葉,它的子非常地微小,像柳花子、像芥子一樣。
再來,“實”就是植物的種子、果實。
“萬斛”,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斛,后來改為五斗為一斛。所以十升為一斗。
“眼孔”,見識、眼界、眼光。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佛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婦人至心布施一缽飯給佛陀,佛授記她將來得到不可窮盡的福報。她的丈夫心中就很懷疑,認為哪里有布施一缽飯就能得到無窮福報的事呢?佛就喊住他說,你看見尼拘陀樹有多高嗎?他回答說,高四五里,每年結果幾萬斛。佛又問,那果核多大呢?他回答說,僅有芥菜子那么大(這種樹天竺國有,天竺就古印度國)。佛說,地是無心的東西,下一芥菜子那么小的種,當能每年收幾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的東西,能至誠奉一缽飯給如來呢?夫婦二人就心開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界、眼光短小,聽到五里銅盆的說法,怎么不會有供養一缽飯可保無量福的那種疑惑呢?
好,我們看下面這第二個公案: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衛國有一貧家。施一穗葡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貧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斷。非一月何?!?/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摘自《法苑珠林》一月布施)。
舍衛國有一個貧窮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經有布施一個多月了,你已經布施一個月了。窮人就說了,我只布施一穗葡萄罷了,怎么說我布施一個月呢?這位得道比丘說,你供養這一穗葡萄啊,一個月前你已經有布施的念頭了,你每天都念念不斷,想要布施這一穗葡萄,那不就是一個月嗎?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布施之事?;蚩膳紨?。布施之心。不可暫斷。必其念念相續。方能培植菩提種子。庵院盞飯。利人最多。使彼不覺不知。日日供養三寶。”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那這個地方就講了,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也就是說,菩提有事跟理,理者就是涅槃,如果你斷煩惱障,所證的菩提,所證的涅槃,那是一切智,這個是通三乘的,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這是三乘菩提。那事者呢?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當然也斷煩惱障,又斷所知障,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一切種智,這證得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只有佛才證這個菩提。所以有三乘菩提跟佛菩提,不一樣的。《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薄栋矘芳ど稀吩唬骸捌刑嵴撸耸菬o上佛道之名也?!彼云刑峋褪菬o上佛道,我們說,“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滅樂”。
“盞飯”,小而淺的杯子,就是很小的一碗飯叫“盞飯”。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布施的事情,或者會暫時間斷,布施的心念,不能暫時間斷。一定要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覺不知之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寶。
好,我們看下面第三個公案:
“指上植福(譬喻經)”
“昔有長者。名阿鳩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經過險道。三四日不見水草。適欲餓死。遇一樹神。告之饑渴。樹神即于指端?;鲲嬍?。濟其同伴。長者即問。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葉佛時。本一貧人。恒于城門磨鏡。見沙門乞食。必舉右指。示其有齋之處。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賴此指。長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飯多僧。后生第二天。為散華天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摘自《譬喻經》指上植福)。
從前有一位長者,名叫阿鳩留,不信有后世。有一次經過險路,三四天都不見水草,正要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一位樹神,告訴它非常饑渴。樹神就從手指上變化出飲食,救活了這位長者。這位長者就問,尊貴的神啊,您有什么福德,手指頭怎么能夠如此變化呢?樹神就說了,我在迦葉佛的時候,本來是一個窮人,經常在城門的門口磨鏡,看見有沙門想要乞食托缽,我就一定舉起右手,指示他有齋飯的地方。一直是這樣做,所以我今生受用都靠這只手。這位長者心里有所領悟,從此大修布施,每天供養很多僧人,后來生到第二天上,第二天就是我們講的忉利天,生到忉利天,做了散花天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無智之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之人。無財亦能作福。能學樹神之指。則他人之財。皆可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從手而廣。贊嘆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自顧吾之耳目手足。無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豈有此智慧乎?!?/span>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沒有智慧的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慧的人,無財也能夠作福。能學樹神的做法,那么他人之財都可以為我利用了。手指頭指示別人一條路,福田從手指頭里面推廣;贊嘆勸勉,福田從自己的嘴巴里面去推廣;幫別人奔走效力,福田從兩腳上去推廣??纯醋约旱亩渴肿?,哪一個地方不能夠修福呢?無處不可作福呢?真是了不起啊,佛法利益眾生,凡夫難道有這種智慧嗎?
好,我們看第四個公案: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
“波斯匿王。引兵過祇洹。聞一比丘誦經。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見。施十萬錢。佛言當先與錢。然后可見。王若先見。決不施錢。王遂施之。見此比丘。形極丑惡。倍復短小。果生悔心。問佛因緣。佛言。迦葉佛涅槃后。爾時有王。起一塔廟。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國王責之。臣遂憤曰。此塔太大。何時當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極短小。工既成后。隨施一寶鈴于塔。故五百世音聲極妙。”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波斯匿王”,他是舍衛國的國王,翻譯成和悅,又曰月光,玄奘大師翻作勝軍,義凈大師翻作勝光。他跟佛是同一天生的。我們《楞嚴經》,他就是功德主,楞嚴會上供養佛陀跟佛陀的弟子,就是波斯匿王做功德主。他生一個兒子是惡生王,就是剛才我們有提過,前面有提過惡生王,惡生王就是琉璃太子。這等一下我們時間如果夠的話,我們再來講佛陀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的對話。
那我們再看下面,九十四頁這個“祇洹”,我們看一下這個“祇洹”?!暗o洹”又作祇園精舍,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為什么叫祇洹精舍呢?這個在我們經文里面,我們都有讀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個“祇洹”是梵語,那么這個“洹”就是樹林的意思,就是祇陀太子的林。
那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下祇洹精舍、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
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行腳弘化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場,它的由來有一段因緣。就是波斯匿王統治的舍衛國,在城外幾里的地方有一座奇花異樹、林木蔥郁的美麗花園,是太子祇陀私人所擁有的,也是太子非常流連忘返的地方。有一天,有一位長者來拜訪他,這位長者專門都在救濟孤苦無依、貧窮困苦的人,他是舍衛國的首富,他是給孤獨長者,就是須達長者,他來見祇陀太子。
他就說了,祇陀太子,我是你父王的大臣,叫須達。我不久前我到王舍城去看望我的好友首羅長者,我遇到莊嚴又安詳的佛陀。我聽到佛陀開示的真理,佛陀所講的道理是人間無上的智慧,我聽了以后非常歡喜,我覺得人生充滿著光明跟希望。我也希望讓我們的國家舍衛國的百姓也能夠有機會聽到這么難得的佛法,所以我當時就祈請佛陀到我們的國家來講經,佛陀慈悲地答應了。但是現在我找了我們的國家里面,想蓋一個精舍來供養佛陀,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很理想的,我覺得太子你這座林園很理想,不管你開多少錢,我都愿意把它買下來,好不好?
那么須達長者表達這個要買他這個花園的意思,太子就回答說,他就要考他啦,也是等于說要給他出難題,他說,喔,我這個花園價值是極高的,你如果能把黃金鋪滿整個林園的地上,要不然我就不會賣。他的目的,他是要讓這個給孤獨長者聽了以后會打消原意。結果沒想到過了幾天,這個須達長者就派了他家里的傭人,騎了大象,列隊地載滿了黃金來到祇園,就在地上全部鋪滿了黃金。
后來祇陀太子一看,須達長者供養的真誠心,他也受他感動,他說這樣啦,他說,這樣,佛陀一定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威德圣者,那你黃金鋪地了,我也要供養啊,我要供養這個林樹。這個地,花園是你買下來的,但是這個林樹、這些樹木是我的啊,如果把這些樹木砍掉,那你這個花園就不莊嚴了,那我們一起供養好不好?最后給孤獨長者答應了,他說,好,那我們一起共修這個福田,你供養樹,我供養這個花園,這個地。這叫祇樹,就是祇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花園叫祇樹給孤獨園,是這樣來的。
那么當時祇陀太子在供養這個林園的時候,他發了一個愿,他發了一個愿,這個愿非常好。他說,他發的這個愿是說,愿祇園內的樹生生不息,遮蔭眾生,助佛弘化,廣度有情,若遭災變,愿樹重生,世世供養一切覺者,護持道場永不退轉。這個愿,愿力很大喔。太子發了這個大愿以后,果然感召龍天的護持,祇園精舍千百年來遭遇多處的火災的摧毀,但是卻不斷地抽芽、重生,為后世留下佛法流布的歷史見證。
這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也就是祇洹精舍它這個名稱的典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身體矮小,聲音美妙(摘自《賢愚因緣經》身小聲宏)。
波斯匿王帶兵路過祇洹,聽到一位比丘誦經,聲音非常美妙,他就頂禮問佛陀說,希望跟這位誦經的比丘相見,我一定供養十萬錢,布施十萬錢。佛陀很有智慧,佛陀就說,因為佛陀知道眾生會分別執著啊,會有善惡分別啊,佛陀就說,你先供養錢,然后才能見面。如果你先見面,你一定不會施錢的。國王,波斯匿王就先布施錢了。看見這位比丘,外貌極其丑陋,而且身材短小,果然后悔了。就問佛因緣,佛說,在迦葉佛涅槃后,有一個國王建立一座塔廟,四位大臣督工,其中有一位大臣懈怠,國王就責備他,他就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廟太大了,什么時候才能完工?。恳驗檫@句怨言,后五百世中身材都短小。工程完了以后,但是他發心布施一個寶鈴掛在塔上,所以后五百世中,他的聲音都極其美妙。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六根所造之因。善惡迭用。故其所受之果??鄻坊フ?。昔有人宿海上山內。見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樂自娛。獨其口似豬口。問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過。常言穢褻語耳。吁可畏哉。”
那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名相注釋:
“善惡迭用”,這個“迭”就是交替、輪流。意思是善惡交互造作。
再來,我們看“坐”,就是干犯。
“吁可畏哉”,“吁”就是嘆息。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六根所造的因,善惡互相交錯,所以得到的果報,苦樂摻雜。從前有人出外,露宿海上一座山內,看見一個人發出非凡的光焰,面貌端正,正在享受天樂,只是他的嘴巴像豬口。問他的原故,原來他前世雖然修福,但常犯口過,常說穢褻語。唉,可怕呀。
好,我們看最后一件公案:
“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終南山釋普安。圣僧也。所至輻輳。競欲設齋。一日至大萬村。有田遺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長女名華嚴。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貧。無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見梁上孔隙中。有亂禾一團。取下視之。得黃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擬欲施僧。而又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遙擲僧房。而以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祝云。吾以前世慳貪。乃受苦報。今于佛前。求哀懺悔。以此微物。供養眾僧。若吾貧窮業報。從今已盡。愿甑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乃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既而察知其故。眾共嗟嘆。于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之。而是女遂出家學道?!?/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釋普安”,就普安法師。他是姓郭氏,京兆人。年輕的時候依圓禪師出家,晚年投藹法師。他精通三藏,常常學《華嚴》。在北周武帝滅佛法的時候,他在終南山的地方,他隱居。他又常常跟這個靜淵法師同時在深山林野里面修行,他們互相地研討佛經的玄理。普安法師他修苦行,他常常,他布施自己身上的財物給眾生。他也在荒郊野外,他脫下這個僧服,用他這個色身來供養這些蚊蟲,那么身上都流著血,他都沒有任何的恐懼,也沒有任何害怕。后來深山里面這些虎豹,他想供養嘛,他想供養他這個色身,也給這些動物吃,他修這種苦行。結果很奇怪,這些老虎,這個虎豹走過來,聞到他的身體,“皆嗅而不食”,聞一聞以后就不吃他了。所以這位普安法師,這修行是不得了。
后來他就成道了。成道以后,在開皇八年,就隋文帝的時候,皇帝就召他入京了,就下旨召他入京,他作為皇太子的老師。因為他后來得道高僧,智慧通達,就遠近大家都了解這位普安禪師開悟了,所以隋文帝就“頻敕入京”,常常請他到皇宮去,為皇太子來教學,做他的老師。隋文帝的長公主,她供養這個普安禪師,那個佛寺名稱叫靜法禪院。在隋煬帝的時候,十一月五日,普安禪師圓寂在靜法禪院,春秋八十。后來他的遺骸在終南山起塔埋葬。
再來,我們看“粗”,就是這個東西很粗,是同一個意思。
“赤貧”,就非常地貧窮。
“粃糠”,“糠”就是稻、麥、谷子等,所脫落的這個殼或者皮,這叫“糠”。
“匍匐”就是爬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十粒供養,盡除貧窮(摘自《法苑珠林》十粒除貧)。
隋朝終南山的釋普安,就是隋朝終南山的普安禪師,他是一位得道的圣僧,他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家就爭相要設齋供養他。有一天來到大萬村,村里面有一位叫做田遺生的人,他家里非常貧窮,家徒四壁,他生了四個女兒,都沒有衣服可以穿,衣不蔽體。他大女兒叫華嚴,年紀二十歲,到處尋找家里有沒有東西可以供養普安禪師,結果找了半天,只有二尺的粗布。她就懺悔想到說,自己家里這么貧窮,赤貧如洗,沒有辦法來供養圣僧作福,她看著屋頂萬分的悲痛,仰天長嘆,就看到屋梁上的孔隙里面有一團亂禾,取下一看,找到十粒的黃粟,黃米。她就磨去秕糠以后,磨去這個殼子以后,這十粒米就連同粗布,準備布施給高僧。
她低頭看看自己身上衣不蔽體,不能夠出門,就利用黑夜的晚上,匍匐前往寺廟,把布,把這個粗布遙擲到僧人的房間,又把十粒米親手放到飯桶里面,然后默默在現場跪下祈禱說,我因為前世慳貪,今世才受這樣的貧窮苦報,我今天在佛前求哀懺悔,我愿意使這個微薄的禮物,我供養眾僧。如果我的貧窮業報從今以后能夠消除殆盡,愿這個鍋里面所蒸的飯都變成黃色的。然后就擦干眼淚離開了。第二天早晨,佛寺里面這些僧人看見這個鍋里面所蒸的這個五石的米飯,五石的米飯顏色都成黃色的。不久就察知原因,大家無不贊嘆。于是地方上有一些好義行善的人,好義之士,就以財物來救濟華嚴她們這個家庭,后來這位女子華嚴就出家學道了。
我們看下面的這個“按”語:
“雖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則為竭盡施矣。宿生之業。安得不從此而亦竭耶?!?/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雖然只有二尺布十粒米,十粒粟,就十粒米,但就這個田氏女子來說,她已經竭盡她最大的努力來布施了。前世的業報,怎么可能不從此消除呢?
好,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在還沒有講老法師開示以前,我們先來分享一段剛才提過的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是佛陀很重要的一位護法,在《楞嚴經》上,波斯匿王是功德主,他跟佛陀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我們來看這一段《楞嚴經》的經文,古德說稱叫老王觀河。我們看經文。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鹧裕骸杲褡詡l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span>
這一段波斯匿王跟佛的對話非常好,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一段佛陀所開示的妙理。
我們先解釋里面的兩個名相注釋。
一個是“耆婆天”,“耆婆天”意思就是命天,他是長命之天,也就是帝釋天的左右侍衛。在西域他們這些國家的風俗,都拜這位長命天神,小孩子生出來三歲的時候,一定要帶他去拜這個長命之天這個廟,希望這個小孩能夠長命百歲,這叫“耆婆天”。
再來是剛才經文里面有念到的“末伽黎”,這個“末伽黎”是什么呢?是當時印度的有一種學派,他的學說是邪知邪見。這個“末伽黎”的這些修行人,他們的學說論述里面是說了,定命論者,他們認為無因論,否定一切依業的輪回,一切生物輪回是無緣無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沒有用的,只要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以后,到時候不管是有智慧的,沒有智慧的,不管智愚,都自然得到解脫。他真的是邪知邪見。所以他們的教論很奇怪,既然修行沒有用,那他為什么要修苦行呢?它是當時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里面其中一個,叫“末伽黎”。
好,我們看這一段里面的文,我們把它消文一下,解釋成白話。
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說,波斯匿王啊,你有沒有看到你身體上的變化呢?這個“遷改不?!本褪悄愕纳眢w變化是剎那不停的呢?你有沒有覺悟到你的身體都在不斷不斷地年老呢?你這個身體也有生命結束的時候呢?“亦于滅時”,你知道你身上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你知道嗎?波斯匿王就回答佛陀,他“合掌白佛”,就合掌告訴佛陀說,我真的不知道啊。
佛陀就說,我今天告訴你身上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大王,佛陀就善巧方便來引導他啦,他說,大王,你現在是幾歲?因為他跟佛陀是同年,他說,你幾歲見恒河水?恒河在印度是個圣河。波斯匿王就回答說,我三歲的時候,我的慈祥的母親就帶我去拜耆婆天這個神廟,我就有經過這個恒河,那時候我知道它就是恒河水。
佛陀就告訴大王說,如果像你這樣說,你三十歲的時候一定比二十歲衰老十歲,那你現在到六十歲了,“日月歲時”,你每天都這樣,每個月都這樣,每個念頭事實上都在變化,“念念遷變”,每個念頭都在變化。那么你三歲見到恒河水,你到多久再見過一次呢?大王就說,我十三歲的時候又見過一次。佛陀就說,你十三歲見過一次,那你三歲見的時候跟十三歲見的恒河水有什么不同呢?那么波斯匿王就說,我三歲的時候見跟十三歲看的時候一樣啊,乃至于我現在六十二歲了,我再看恒河水,也沒有什么不同啊。
佛陀就說,你自己常常在悲傷說,你這個頭發都白的了,臉上都有皺紋了,那你跟年輕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那你現在看這個恒河水,“觀此恒河”,跟你小時候看恒河,這個“觀河之見”,有年輕跟老的時候不同嗎?“有童耄不?”就是年輕的時候看跟老的時候看有不同嗎?波斯匿王說,沒有啊,都一樣啊。
佛言,大王,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說,你的臉上雖然有皺紋,但是你這個見性它就沒有皺紋,“見精”就是見性,你這個見性是沒有皺紋的。這個皺紋會有變化,年輕的時候沒有皺紋,老的時候會有皺紋,你那個不會有皺紋的,它是永遠不會變的,“不皺非變”,你那個“見精”是沒有皺紋的,它不會變啊。會變的它是生滅,不會變的它是本無生滅,“元無生滅”。那你為什么會在這里面受生死呢?而且你還被那個末伽黎那些邪見所影響呢?那大王就說了,他說,那既然我們這樣去受這個生死,那些末伽黎他們就講說,人死后什么都沒有了,他們就聽到這些邪知邪見。
經過佛陀開示以后,波斯匿王就覺悟了,“王聞是言”,才知道說,人死后離開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往生,“舍生趣生”,離開這個地方到其他地方去投生,他們知道靈性是不滅的。那么大眾聽了佛陀這樣開示以后,踴躍歡喜嘆未曾有,就是悟了這個自性本無生死。這一段主要是在探討這個。
好,我們最后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研討老法師對“福田心地說”的開示。老法師開示什么是福,什么是福。
第一點,老法師說,科學家告訴我們,他說現在地球災難很多。那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人口已經有七十五億人了,當時老法師在講這一段開示的時候,那時候人口是六十億。他說,現在已經七十五億了,這么多,這七十五億的人,大多數都在造作不善。造作不善實在講是沒有福了,不要看他說他很有錢啊,他有地位啊,他生活很優越啊,不見得,老和尚說,災難一來,什么都沒有。那么來生呢?來生更苦啊。所以什么是福?離不開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真正的福報。那學佛呢?念佛就是極大的福報,為什么?你能念佛,你發愿求生凈土,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想想看,世出世間的福報,有哪一種福報能夠跟這樣比呢?遍虛空法界第一福就是成佛。
第二點,老法師說,回歸到自性,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這才是福報。所以明心見性,往生凈土,往生西方,才是最大的福報。十方諸佛來說,講無量劫都講不完。所以十方諸佛來講這個成佛的福報,十方諸佛來講無量劫都講不完,你看這個福報有多大呢,就是成佛的福報。
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是修福,是造業,造福的人比較少,是少數??茖W家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球上有八千人,我在二○一○年十月份,在香港佛協講這個《明因果,解業力,幸福圓滿人生》,是我第一次的講座,當時就有提到這八千人。那老和尚有開示,他說,這個算法是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因為那時候老和尚講的時候,是大概六十億人口,所以老和尚是六十億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大概是還不到八千人,他說,這是少數,我們把它算作一,八千人修福,六十億人沾光,享他們的福,六十億人雖然造業,但是也不至于遭受重大災難,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八千人可以救這個世界。
第三點,這個事情我們想想能相信嗎?一個人有福,能夠幫助那么多造業的人?科學家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比喻,他說,假設一百萬的人口城市,只要一百個人有福,這樣就可以了。一百萬,一百個人真正修福,斷惡修善,轉迷為悟,依照佛菩薩、古圣先賢教學認真去做,就有這么大的力量。
這少數人,你看,老法師說了,一百個人真正發心,能不能找得到?老法師就用這樣的比喻說,你在道場里面能不能找一百個人來這樣發心?古人有這樣的說法,中國人也有聽說,古人講邪不勝正。多數人造業,那是邪,少數人雖然很少,全世界只要有八千人,一百萬的城市里面有一百個人,你在一個城市里面找一百個人行善,就可以救這一百萬人的城市了。我們臺北市是兩百萬人了,只要兩百個人行善,就可以救這兩百萬城市。一百個人的正知正見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每天認真努力向古圣先賢學習、向佛菩薩學習,這個力量就大了,這叫做邪不勝正。
第四點,老法師說,善心善行是福田。在《探玄記》里面有說,“生我福故,名福田?!薄短叫洝肥翘瞥t首國師《六十華嚴》的注解,里面有這么一句,“生我福故”,那叫福田?!吧腋!?,老和尚說,什么叫“生我福”?怎么樣可以生出福出來呢?你怎么樣才有福報呢?怎么樣生出福出來?“生我?!本褪巧菩纳菩校涛覀兇婧眯?,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福田。所以我們怎么種福田?你每天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就是福田。所以我們“福田心地說”,我們用這樣做結論,你就是怎么樣去修福?剛才我們都提過,六根都可以修福,我們就最基本的,我們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樣就是修福田。
第五,教導我們倫理道德,它就是福田。所以扎根,扎三個根也是修福田?!兜茏右帯芬彩歉L铮陡袘芬彩歉L?,所以我們現在在研討《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修福田,《十善業道經》也是福田,儒釋道統統都有福田可以種,我們能夠學習這些典籍,認真努力去依教奉行,那就能夠生福了。所以我們研討《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們要做什么?我們要了解圣賢的道理,我們要了解諸佛菩薩開示的真理,然后我們這樣去依教奉行,我們就可以造福,我們就可以培福了。
第六,最大福田是什么呢?念阿彌陀佛是最大的福田。“大福田者,持佛名號也”,這是真大福田。真正大福田是凈宗,在八宗里面,你能夠修到凈宗法門,念佛法門,那是真的大福田,一點都不假。老和尚說,為什么?凈宗保證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不能輕視,不能把光陰耗費掉,時間有空的時候你就念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種大福田,這是如來的大福田,是出世間的大福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有享不盡的福報,天上人間都找不到這樣的福報,天上人間的福報就像螢火蟲的光一樣,極樂世界的福報像大太陽一樣,螢火蟲的不能跟大太陽比啊。
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我們就要好好把握。老和尚說的,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用我們現在祖師大德跟我們開示的,永遠不改題目,永遠不改題目就是念佛法門,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修最大的福報。所以你每天念佛,就是每天在修福,每天都有福報,有福報,福至心靈,因緣成熟,智慧就開了,叫福至心靈,就有智慧了。所以最大的善就是遇到念佛法門,可以截斷狐疑,最大的善、最大的福報就是聽到這句阿彌陀佛,就“復聞無量壽聲”。我在過年的時候跟師父拜年講的,在《無量壽經》里面的三十四品里面,特別提到這兩點,一個是“復聞無量壽聲”,一個是念阿彌陀佛,是最大的善,是眾德之本。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7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