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8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8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2月2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十六,“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請各位翻開課本第九十六頁,我們看經文: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我們看經文:

“(發明)下文逐事勸勉。此乃撮總提綱。皆培植心地事。時時種種。拆開不得。方便陰功。亦拆開不得。”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方便”,給予便利或幫助。

“逐”,“逐事”,“逐”就是依照先后次序。

“此乃撮總提綱”,這個“撮”,“撮”就是摘錄。《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下面的文字是根據故事來進行勸勉,這里提出總綱,都是說培植心地的事。“時時”和“種種”拆開不得,“方便”和“陰功”也拆開不得。

那么這里講,文昌帝君勉勵我們,要時時刻刻的用各種方便的方法來作種種陰德的事情。

這里面“陰功”兩個字我們來探討一下。前面的講座里面我們有提過功德、福德、陰德,“陰功”也就是陰德。那么何謂陰德呢?我們中國人講積陰德,我們說積陰德,為子孫積陰德,也為自己積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的意思,這個是好事、是真的,后面有真實的果報。但是如果是作惡的話,就不能隱藏,作惡的話要讓大家都知道,每一個人罵你一聲,那你的罪業就消掉了,果報就報掉了。因為你為人輕賤,被人家輕賤,那本來應該墮到地獄去,因為被人家輕賤,這個地獄果報就報掉,《金剛經》也有講這個意思。所以你惡事如果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那你這個惡就會越積越厚,最后你積重難返。那你做善事,如果馬上被人家表揚,這樣也不好,統統報光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來談陰德跟陽德。做好事讓人家知道這叫陽德,不被人家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因為你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了,大家稱贊你,大家贊嘆你,再發個獎狀、錦旗給你,或者給你表揚,這樣果報就報掉了。《了凡四訓》里面講了,“陽善,享世名”,那“陽善”就是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世名”就是你的名望很高,大家會給你稱贊,那這福報就享受掉了,那這個德比較積不住。

那陰德呢?就是做好事不讓人家知道。所以古代的人跟,包括現代的人都這樣,他常常用無名氏,無名氏,但是這個無名氏他是想說,我想積陰德。但是在《金剛經》里面講,最高的境界要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也沒有布施的對方,也沒有布施的物品,我執跟法執都破掉了,也沒有說我做好事的陰德,也沒有說我做好事的功德,連功德也不可執著,那才是三輪體空啊。所以佛法的境界比較高,因為他是要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

如果你還有一個陰德,當然因為我們對世間人,我們要鼓勵,他一下子也沒有辦法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地步,他也沒辦法一下做到三輪體空,也做不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們不能用佛的標準來要求眾生,所以我們要鼓勵他積陰德,那他會怎么樣?默默地行善,不愿讓人家知道。

所以老祖宗教我們說,陰德的后面福報很大,它積得久,它這個德就積得住。為什么呢?因為他慢慢地就會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應。也許他不一定都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他如果斷四相的話就是功德,他是離一切相,行一切善,但是他積陰德,至少他會跟離開那個四相相應,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這樣對他德行是有幫助的,那這個德就積得厚。德行的東西,別人偷不去、搶不走,你是自修自報的。

所以老法師一直勉勵我們說,你讓人家都知道的陽德是積不住的,隨修隨報。陰德積得久,越積越大,越積越厚,甚至還可以福澤你的子孫。

所以做壞事讓人家知道,不要隱瞞。但是我發現我們學佛修行的人,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他都不想讓人家知道,但是學佛修行的人他還是會隱瞞。為什么?他還是有我執,他還是有這個愛面子的問題。所以這個隱瞞,其實他罪業上是沒有消的。所以佛法里面講發露懺悔,發露懺悔就是讓人家都知道了,一懺悔罪業都消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發露的意思就是讓人家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陽一出,什么罪業都消融了。

以上是我們講到這個“陰功”,我們補充說明陰德跟陽德的差別。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方便之行。而欲時時無間。陰功之作。而欲種種無遺。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數也。若通以佛法。竟絕無難事。視其力之所能。則勇往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發宏愿。俟之他生后世而已。”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必不可得之數也”,這個“數”就是道理。

再來,“俟之他生后世而已”,“俟”,就等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行方便的事情,必須經常做,不使間斷。多作陰德,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沒有遺漏。依世間的人情來說,很難掌握。如果融合佛法,就絕無難事。自己的力量能夠做得到,就勇往直前。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得到,只有先發宏愿,等待他生后世再去實現。

那么這個地方有提到,就是說你要行方便的事情,要常常做,不要間斷。那么“陰功之作,而欲種種無遺”,你要做陰德的事情,要做到什么?“種種無遺”就是大大小小、方方面面都沒有遺漏掉。那么如果以世間情況來說,或者以人情來說,不能做到這個境界,“必不可得之數”。“若通以佛法”,就“絕無難事”了。

那現在問題是,什么樣是方便呢?那么為什么說“方便之行”,“若通以佛法”,“絕無難事”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什么樣情況是“方便”?怎么樣可以保持這個“無間”,不間斷?“時時無間”就是不間斷。

佛法里面講,“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就是什么?“大乘心”就是成佛的心,就是證得實相,你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大乘心”就是菩提心,“安住大乘心”就是成佛的心、菩提的心。那么你剛開始要怎么樣?要“善開方便門”。這個“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這是修行的一個原則,也是一個根本大綱。“大乘心”是實相的境界,是最究竟的,佛法里面的總結。

那么佛陀也是慈悲開三個方便,佛陀有五乘說法,開三個方便。五乘,哪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佛乘。佛陀這么尊貴的,他都開五乘的方法來度眾生,那就是什么?“善開方便門”。那佛陀為什么開這個方便門?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佛陀教你成佛。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佛陀就說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乘法就是成佛之道,沒有二乘三乘。

所以在佛法里面,佛陀說法有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也是一種,從《華嚴經》的角度跟《法華》的角度,因為它們是一乘了義的,那么阿含跟方等就是開方便了。所以佛說二三乘,他都是方便,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以連菩薩乘都是佛陀的方便,最后佛陀說“無二亦無三”。所以為什么在法華會上有五千位比丘退席?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夠“安住大乘心”,他們不曉得他們所證的涅槃,佛陀說他們是證入偏真涅槃。因為佛陀所證的是無住大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所以“大乘”就是一乘,一乘是最上乘、是最究竟的,故稱為“大乘心”。所以我們修行到最后,依我們凈土宗來說,我們就是要帶業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這個就是“安住大乘心”,因為到極樂世界是要去成佛的,就是要去悟到這個實相的,你沒有悟到這個實相,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安住。所以要到什么?要到圓教初住位菩薩,破根本無明,他那個心就安住了,為什么?因為他悟到實相了,他破根本無明了,分證法身了,那就是心就安住了,他念不退。

所以大乘心是一法不立的,在禪宗講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這是我們自己要解脫生死的事情,但是你要度眾生,就必須要善開方便門。所以這里講說,方便之行,而欲時時無間斷,你到開大智慧的時候,我們前一集有講過,六根對六塵都可以布施,對不對?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六根對六塵,都可以做布施的事情,都可以修福田。所以要做到“時時無間”,要怎么樣?要通以佛法,這個開智慧很重要。

所以佛門里面常常會碰到這種狀況,就是大開方便之門。譬如說老法師講扎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現在老和尚也在講《神愛世人》,因為他在聯合國推動多元文化。也有人講話,他說老法師怎么可以去講基督教外道的事情呢?老和尚說,眾神一體,眾神一體,同一種性。這是什么?我們常講的,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老法師是證到這個境界了。佛陀不是講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耶穌也是有如來智慧德能,它不是外道。

老法師,剛我在講課前,我聽他在開示的時候,他講《太上感應篇》,人家就批評老法師說,你怎么講外道的書呢?老法師馬上跟對方講,我講外道的書,這怎么說呢?那個人就說了,那個人就跟老和尚問難,這等于問難嘛,他說,那個道家的啊,《太上感應篇》是老子啊,《太上感應篇》就是道家的書,他說,道家就心外求法,那不是外道是什么呢?老法師就問對方了,那《太上感應篇》,乃至于我剛講過五年的《感應篇匯編》,誒,我也碰到我的師長跟我糾正,他說,黃警官,你怎么可以講外道的書呢?誒,又講一樣啦,又是一樣的問題啊。

你要知道,印光大師他在浙江普陀山閉關三十二年的時候,在法雨寺,我上次去普陀山朝圣,我還特地到他的關房去參訪,法雨寺,他在那邊閱藏三十二年,成就無上菩提,成為一代宗師,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就是在普陀山法雨寺,在那邊閉關三十二年,閱覽《大藏經》,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他鄉音重,他講,有時候人家會聽不懂,加上老法師,印光大師他比較不善于言辭,就是他的這個因為鄉音重,就比較不善于表達,所以他派他弟子,有時候都會代他去講課。那時候定海知縣,清末的時候,定海知縣,這定海知縣是等于縣長,邀請印光大師去講經。印光大師派他弟子去講什么呢?《文昌帝君陰騭文》。他是凈土宗第十三祖,他都還派他弟子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

所以有人就問凈空老法師說,你講外道的書啊。老法師就問一個核心的問題,他說,《感應篇匯編》《太上感應篇》符合不符合佛法三法印?佛法大意嘛。諸惡莫作,符合不符合?那個人說,符合。因為《感應篇匯編》講因果。諸惡莫作,符合不符合?對方說,符合。接下來老法師說,眾善奉行,符合不符合?對方說,《感應篇》也是在教人家做善事,《太上感應篇》教人家斷惡修善,也是符合。那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就會跟清凈心相應,那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那它跟不跟佛法里面講的、佛經里面講的自凈其意相不相應?他說,相應。他說,是諸佛教,這個不就是佛教、佛法大意嗎?怎么不是佛經呢?所以那個人被經過老和尚這么解釋以后,他就釋懷了。所以就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行利他的時候,那我們就會廣開方便之門,就是要善開方便。可是祖師也有教我們,他說你開方便,該開還是要開,不該開還是不能開,這樣子才能使佛法住世。善開方便是為何呢?你要先確定這個方向跟宗旨,你要開方便是干什么?我們剛才講“安住大乘心”,怎么樣?我們剛才不是講嗎,“善開方便門”,那前提是“安住大乘心”。所以你開方便門是做什么?要每個人都能夠解脫。這就是說,“若通以佛法,竟絕無難事”,你要懂這個意思。

這周安士菩薩這不簡單,很有智慧。你告訴他,你要教他,你要行時時方便之行,要積德,累積陰功,你目的是做什么?你難道要得福報嗎?福報是,福不能抵業,不能解脫生死,容易造成三世怨。所以我們要說,開方便是對的,但是你開方便是為什么呢?是要讓每個人都得到解脫。而如何解脫呢?就要每個人都安住大乘心上,這才是最真實的。就是我們《無量壽經》里面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什么?就是“安住大乘心”。

所以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佛門里面禪也好、凈土也好、密也好,這個大乘心才是真正的凈、真正的禪、真正的密,就是那個絕待那個境界。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皈依清凈不染,凈而不染,那個凈是絕待的。所以你能夠有這個大乘心,就是菩提心,它才是真正的凈、真正的禪、真正的密。所以你看我們凈土法門,在我們《無量壽經》經文里面,還有黃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一定跟你要求說什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發菩提心是在前面。所以發菩提心就是“安住大乘心”。

所以如果你離開大乘心,什么法門都是方便。所以方便開多了也不行,因此古德有教我們,“慈悲生禍害,方便多下流。”但是眾生的根機及一切時節因緣不同,你不得不開方便。而開方便要怎么樣?要善開方便,這個善就是要有智慧,應該開的要開,不應該開的就不能開,隨順因緣,這樣子才能夠使佛法住世,才能夠普度眾生,讓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夠隨機施教,就古德說的觀機逗教。佛陀也有權實二教,權教跟實教。那權就是什么?權就是方便。實教就是讓你入真實義,愿解如來真實義。

這個就是提到善開方便,我們這里講“方便之行”,你如果用佛法的角度來講、來解釋的話,那就豁然開朗了。今天我們這一段,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接下我們看下面的“論發愿”,我們來看:

“世間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見人父子。愿其慈孝。見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飲食。愿天下之饑者皆飽滿。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溫燠。越歷市廛。愿在在家盈戶足。經行阡陌。愿年年雨順風調。見人渡江河。愿其無風波之患。見人越險阻。愿其無蛇虎之傷。遇貧窮。愿其富厚。聞疾苦。愿其康強。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絕。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恩周海宇”,“周”就是普遍。“海宇”就是海內、宇內。“恩周海宇”就是恩澤可以普遍施與到全國的老百姓。

“草野”,“草野”就是民間,與朝廷相對,就是指平民百姓。

“燠”,暖和。《禮記·內則》,“下氣怡聲,問衣燠寒。”

“市廛”,“廛”就是店鋪的意思。“市廛”,市中的商店,也是指商店云集之地。

“在在”就是處處、到處。

“阡陌”泛指田間小路。晉陶潛《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越”,度過、跨過。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世間善愿。如果在朝廷,就愿國恩遍及海內;如果在民間,就愿人民永享太平。看見人家父子,就愿他們慈孝;看見人家兄弟,就愿他們友愛。自己得到飲食,就愿天下饑餓者都能夠飽滿;自己得到衣裳,就愿天下的寒冷者都得到溫暖。走過市鎮民居,就愿家家戶戶豐衣足食;經過田間小道,就愿年年雨順風調。看見別人渡江河,就愿他一帆風順;看見別人遇到險阻,就愿他無蛇虎之傷。遇到貧窮,就愿他富厚;聽到疾苦,就愿他康強。看見別人有得,就如自己有得。看見別人有失,就好像自己有失一樣。這樣念念不斷,就不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了。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此特世間之善愿耳。何則。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獄鬼畜也。不僅如是。縱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過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發出世宏愿。”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此特世間”,這個“特”就是只、但。

“有愿必遂也”,這個“遂”就是成就,成功、實現。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這還只不過是世間的善愿罷了。為什么?因為他只知有一生,不知道有多生。只擔心今世力量達不到,不知道他生后世,有愿必成。而且他所發的愿,只在人道,不能遍及天仙、地獄、鬼、畜。不僅如此,即使所愿事事如意,六道都得恩澤,也不過是人天福報,不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因此大智慧的人,不可不發出世宏愿。

這一段主要是在講世間善愿,譬如說像他剛才跟我們解釋的,在朝廷,就希望國家的恩惠能夠遍及全國之內,如果是在民間,就希望人民能夠永享太平,等等這些愿,這個就是善愿、好愿。

那善愿呢,容易發,很難堅持。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不以善小而不為,善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漸漸地累積到多了,也就漸漸走向圣人的境界了。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你要安住菩提心,“安住大乘心”,你開方便門是要干什么?你是要幫助他解脫啊。就是這里講的,你善是一點一滴累積來的,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慢慢就走向了圣人的境界啊。

就像佛陀說法一樣,阿含時講了十二年,那是人天基礎,講四圣諦、十二因緣,那是得人天基礎。再來,方等時是什么?大小二乘都可以學的,方等經典是八年。再來是般若時,講了二十二年了,就開始要進入圣人的境界。所以佛陀在講阿含時的時候就教你要怎么樣?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所以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持之以恒。一發善愿,第八識的阿賴耶中就種下這個種子了,雖然你今生不能成就,來生必能成就,這個叫做根本大愿。

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恭敬地供養三寶不難,恭敬供養一切眾生那就難了。實際上三寶跟眾生是一體的,讓一切眾生歡喜就是讓諸佛歡喜啊。所以普度一切眾生是我們最高的宏愿,那么你就是要發出世的,這里講要發出世的這種四宏誓愿。這個世間善愿它畢竟,它是得到人天的果報,善果,但是不能解脫生死,所以這里接下來教你“不可不發出世宏愿”。

我們看下面的“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我們如果去受菩薩戒,一定會教你發這四宏誓愿。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四宏誓愿”,即四弘誓愿。梵語叫僧那,譯曰誓愿。諸佛有總愿別愿,那么四弘誓愿為總愿,一切菩薩初發心的時候必須發這個四弘誓愿。他這個所發的愿,愿廣普故,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這叫“四宏誓愿”的意思。所愿廣普故曰弘,所愿廣普就是什么?他這個愿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來生他世,都是這個四宏誓愿的范圍,所以叫所愿廣普故曰弘。那自己能夠調伏他自己的心,用這個四宏誓愿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心,叫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滿足故曰愿。

那么這四宏誓愿要依什么呢?要依四真諦而發此愿。哪四真諦呢?我們來看《止觀大意》,天臺的《止觀大意》謂: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愿也。你為什么要發眾生無邊誓愿度呢?因為你看到苦難的眾生,包括你自己還沒有成佛以前,也是煩惱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啊,所以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愿。這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是緣苦諦。

二、煩惱無數誓愿斷,在《止觀大意》里面是講煩惱無數誓愿斷,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愿也。這個煩惱無盡誓愿斷它是緣什么?緣集諦啊。煩惱從哪里來的?從貪瞋癡啊,煩惱就是貪瞋癡啊。所以集諦就是貪瞋癡所積聚而來的,所以緣集諦。所以愿斷這個貪瞋癡三毒煩惱,就愿斷無盡煩惱之愿啊。所以煩惱無盡誓愿斷是緣集諦。

那法門無盡誓愿學,我們在念的時候是念法門無量誓愿學,這里是講法門無盡誓愿學,是依什么?是緣道諦。道是什么?道就是菩提道、菩薩道,“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以是緣道諦,所以學無盡法門、學無量法門之愿。所以法門無量誓愿學是緣道諦。

最后第四,佛道無上誓愿成,是緣滅諦,滅什么?滅盡貪瞋癡等無明煩惱,破盡了以后,究竟成佛,叫成無盡佛道之愿也。所以佛道無上誓愿成,最后是成佛啊,那是緣滅諦。

所以你看,這四宏誓愿,它是搭配著這個四圣諦,苦、集、滅、道。所以四圣諦,你不要以為說那是小乘,聲聞乘在學的,大乘也要學啊。老和尚不是常講嘛,佛陀說,不學小乘而學大乘,非佛子也。你沒有學小乘,你想要去學大乘,不是佛的好弟子啊,所以必須以小乘做基礎。所以你看,發四宏誓愿是菩薩的大愿、是成佛的大愿,四宏誓愿,大乘,它搭配的四圣諦,大小不二,是非常圓滿。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出世宏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好,再看下面的“按”語:

“此菩薩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無量妙義。人能體會四語。使行住坐臥中念念不絕。是亦菩薩而已矣。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愿。經于恒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也。”

那么這段按語就很重要了。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無量”,這個“無量”就是多大而不可計量也,又數目之名。《攝大乘論釋·八》曰:“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妙”就是不可思議之義,絕待之義。再來,“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這句偈語非常好,各位可以給它背起來,“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那這個田就變成荒廢啦,田是我們的福田、心田,發菩提心非常重要。我們現在來探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者無上正覺之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心,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那我們現在來探討,發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呢?為什么一定要發菩提心?

我們發菩提心,就是我們要設定修行上一個目標。所以你看,我們凈土行人,我們要往生西方,要怎么樣?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什么?要了生死,了生死,斷煩惱,要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要發成佛的心,這個叫菩提心。所以我們要設定一個目標,所有修行有一個明確的引導。那它有什么功德呢?我們引用下面這段《華嚴經》的經文。

《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余諸妙行!”

這里面,經上就跟你講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三世如來都是從發菩提心成就的,三世如來都從菩提心生出來的,菩提心能夠生出一切諸菩薩行。所以你如果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已生出無量功德了,所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省庵大師有《勸發菩提心文》,我們如果要去當義工,要作菩薩,行菩薩道,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個《勸發菩提心文》是慈悲到極點了。

所以《華嚴經》首先教你發這個菩提心,它先贊嘆菩提心它有什么好處,它可以成就無量功德。那什么叫做無量功德呢?簡單地說就是成就一切諸佛功德。我們今天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在調伏我們自己煩惱的時候,我們為了要度化眾生而調伏煩惱,你要發這個愿,所以要眾生無邊誓愿度。你一定要去發,為什么你要成佛?我就是要度化眾生而調伏煩惱,為了要成就佛道而調伏煩惱,你要發這兩個,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也是利他,也是利己。為了要度化眾生而調伏煩惱,為了要成就佛道而調伏煩惱,你要把這兩個目標放進去,那這樣,它就有這么大的功德。

因為菩提心能生出一切諸佛的妙行,整個菩薩道都是因為你發菩提心以后,你才能帶動你的菩薩道。就像我發,老法師當時叫我辦,誒,你在臺灣辦一個祭祖大典,我就發菩提心。雖然我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真發菩提心,但是我發了這個勇猛的心,是相應菩提心。也走了五年了,中間是困難重重,得關關難過關關過啊。從二○一五年辦第一屆的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萬人念佛法會,在二○一五跟二○一六。第一年也有八千人,快一萬人,第二年六千人。第一年跟第二年是果清律師主法,老法師當我們的導師,那二○一七年跟二○一八年跟今年二○一九年是宗興律師來主法。這就是什么?帶動大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也是從這樣發起來的,它能生出一切諸佛的妙行。

所以三世如來從菩提心出生。所以這些三世如來諸佛菩薩跟我們一樣,他們在因地的時候,他們在還沒有行菩薩道以前,還沒有發菩提心以前,他們也是顛顛倒倒,那他們為什么成佛?就是因為他們愿意跨出這一步,發菩提心。他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他們也把眾生放進去了,把佛道放進去來引導他。那阿羅漢呢,就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阿羅漢為了調伏煩惱而調伏煩惱。因為他什么?他覺得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無常、無樂、無我、無凈,所以阿羅漢他是為了調伏煩惱而調伏煩惱,他沒有眾生跟佛道來引導,所以他入的是偏真涅槃。那佛陀不然,佛陀調伏煩惱的時候,也同時用眾生跟佛道來引導自己,所以他成就萬德莊嚴。

所以為什么要發四弘誓愿?就用眾生跟佛道,你看,這剛開始是眾生無邊誓愿度,這眾生啊,最后一個是什么?佛道無上誓愿成,是佛道啊,所以你要成就佛果,你要生出一切菩薩行、諸佛妙行,你就必須要以眾生跟后面的佛道兩個作為你的引導,你要把這兩個放進來。

所以我們發菩提心,我們如果能發這個菩提心,就是醞釀了無量功德的因種,雖然功德還沒有出現,但是這個種子已經種下去了,它能夠攝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里面。

那我們來看這個總結,你發心就有功德啦,何況你是依止菩提心所創造出來的佛號呢?譬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這句彌陀圣號功德,你會帶動你怎么樣?你會帶動你要去修財布施啊,你要去修法布施啊,你要去做放生、去助念,那無畏布施啊,它帶動你做布施的工作啊,那你會去受三皈五戒、菩薩戒,受八關齋戒,你會去持戒啊,它會帶動你去持戒啊,也都是因為你發心的緣故,它生出這樣的功德出來啊,然后生出種種妙行出來啊,那不就是更不可思議嗎?那么也就是說,佛法就是你在佛道、在菩提道上的因地修行。

我們凈土宗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慎始,第二個善終。凈土宗很重視臨終,這個臨終就像期末考一樣,期末考沒有考過你就當掉了,不能畢業啊。那臨終怎么來的呢?你平常念一句佛號,我念一句佛號,念阿彌陀佛,這叫做栽培因地。你平常不努力讀書,那考試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來不及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你的水果長出來了沒有?長出來水果不一樣啊,為什么?因為你發心不一樣。

那你怎么去引導這句阿彌陀佛到達彼岸呢?你如何讓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不是變成福報呢?如何讓這個阿彌陀佛做你的舟航,引導你到極樂的彼岸?我們說“極樂有歸舟”,我們在讀《三時系念》里面不是有這個“極樂有歸舟”,就是這句彌陀,那這個“歸舟”是誰來幫你引航呢?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在讀《三時系念》里面講,“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你看,第一個跟你講什么?“覺海虛空起”。“覺海”就是我們的性海,要發菩提心,要發廣大心。你怎么樣引導這句佛號登上極樂的歸舟呢?“若人登彼岸”呢?你要用發菩提心來引導,用這個菩提心來引導這句佛號。因為你發菩提心以后,你就可以怎么樣?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你會向諸佛菩薩看齊,是這個意思啊。

你要先去觀想,佛陀內心在怎么想。我常常跟蓮友義工都這樣勉勵,我說,你在做義工的時候,你不管碰到你喜歡聽的或者不喜歡聽的話,或者你喜歡做的跟不喜歡做的工作,你都要把它當成是阿彌陀佛交給你辦的,這就是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以后,你碰到順境、碰到逆境,你都能夠用這句佛號,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很多蓮友去做義工,做了半天,煩惱一大堆,苦惱一大堆,也很多,不要說是做義工了,那連修行都苦惱一大堆,自己本身要解決苦惱,變成自己也是一個苦惱眾生,他沒有真正發菩提心。

所以你要去思考佛陀內心怎么想這個問題,你要先去學習佛陀的思考模式,佛陀的思考模式,這個很重要,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所以我常常跟蓮友勉勵說,你要從佛角度看眾生,不是從你角度看眾生,佛怎么想。所以有時候我們老師以前也跟我們講過,佛法不通人情的,那就是發菩提心,就不會通人情了。

這就是祖師跟我們講的,跟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你如果發菩提心,你就是跟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這古人說得很有道理,他說為什么同一個鼻孔出氣呢?因為你是他的兒子,你是法王子。你看,我們在母親的肚子里面,在十個月母親給我們懷胎的時候,我們在肚子里面是怎么呼吸的,各位知道嗎?跟母親一同呼吸。你的母親是誰?般若。你的母親是誰?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你要跟他同一鼻孔出氣。發菩提心就是那個管線,你跟佛陀,跟十方三世諸佛,跟般若、大智慧,你就連線了,用現代話就是連線了,用科學的角度說,已經連上線了。你電腦沒有連上線,怎么打都打不出來,你網路就不通,就收不到信號。為什么你跟佛不能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不能夠感應道交,至誠感通,我們講的是感應道交。

就是說你今天發菩提心,你就怎么樣?你就受生在佛家,你知道嗎?你就是佛陀的兒子,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就說,這里講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你看這個重要性到這種程度。所以你一發菩提心,就是佛陀的兒子,你就是蓮池海會了,雖然你還沒有往生,但是你已經參與蓮池海會了。就是印光大師說,你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你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這印祖說的,你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你發菩提心就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這個很重要,這是種姓。印光大師說,發菩提心做什么?叫做“王子墜地”,就王子生出來了,這王子生出來了,他將來會當國王啊,“功超群臣”哪,你是“王種”啊。這里講“王種”,是一種比喻啦,你就是佛種了。你不發菩提心,你修得再怎么好,你還是個大臣,你也不能當國王,除非你是叛變篡位不成?你敢嗎?對不對?

所以我們跟佛陀感應道交是來自于怎么樣?剛才講這四弘誓愿,來自于地藏本愿,不是靠佛號感應道交,那只是個方便,佛號是個工具,阿彌陀佛這個圣號是個工具,是靠你臨終的心,你是用這念心去推動佛號,佛號是個橋梁。我剛才講,你發這個心要跟阿彌陀佛溝通,發菩提心是這個線路,它就通,就能夠相通了,就能感應道交了。佛號只是個橋梁,是要跟佛心心相印。“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你看祖師都跟你這樣講,“師師密付本心”,“本心”是什么?菩提心哪。是心心相印,如果你能夠發心來推動這句佛號,那就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叫什么?順從本愿。雖然我們做不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但是我們的心是隨順這個本愿功德。

各位,這才是真正叫做本愿念佛。很多人跟我講,哎呀,本愿念佛多殊勝啊。沒錯,就是這樣,順從本愿,你要發菩提心,所念的這句佛號、引導的這句佛號,叫做真正的本愿念佛。本愿是什么?成佛啊。

所以當我們知道調伏煩惱的時候,同一時間,一定要有一個目標出來,這個樣子,你所修的一切就是成佛的資糧。譬如說,我們成佛就是在高速公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必須要一直往前走,這就發菩提心的好處。你開車上高速公路,你都有經驗,你根本沒有匝道,你下不去呀。你發菩提心就是讓你上高速公路,那個速度之快啊。你要是不發菩提心,在鄉間小路轉來轉去,轉不出去,到達不了目的地,但是你一發菩提心,把你送上高速公路,對不對?

所以凈土宗的人都問一個問題說,為什么凈土宗還要發菩提心呢?那么各位我們就想一想,你認為凈土宗想成佛嗎?你想成佛,那就一定要發菩提心,哪還有其他路可以選擇嗎?還有其他捷徑可以抄嗎?可以走嗎?經典剛才不是講嗎,“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只有一條路而已呀,菩提心這條路啊,就是菩提道啊。經典上不是講嗎,“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過去的佛是這樣走,現在的佛也是這樣走,未來的佛也是這樣走。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沒辦法,就沒辦法成佛,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往生西方了。你不發菩提心,你去凈土世界干什么?

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說,你不發菩提心只有兩種可能,如果我不發菩提心,那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是有出離心的修行者,第二個,你已經發世俗心。就是你不發菩提心,就是因為這樣。那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阿羅漢,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里面只有三種可能,不是出離心就是增上身。你發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為你不會想要離開娑婆世界的;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發二乘的心,自了漢嘛,所以你就跟大乘的彌陀本愿不相應。

以上我們是特別針對這句“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我們特別引申第一階段的發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它能夠生出無量功德,三世諸佛如來都從菩提心成就的。

再來,老法師怎么開示發菩提心?老法師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不可思議的威力,他也是這樣說啊。

經典上說,“故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專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老法師說,這句話重要。“專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門”,就是我們現在常常,凈土行人常講通身靠倒,就這句話,通身靠倒,就靠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不管你怎么說,我就是靠這句阿彌陀佛。但是真正靠這句阿彌陀佛,要做到怎么樣?要做到萬緣放下,不但萬緣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來。蓮池大師給我們做的榜樣,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是什么個樣子呢?什么叫做“專恒依止持名念佛”呢?蓮池大師的做法,“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不再搞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盡量去學吧,蓮池大師他老人家恭敬贊嘆。他自己呢?專念彌陀,真專。我跟你講,如果你有辦法這句佛號持到底,持到銅墻鐵壁,真專,像蓮池大師這樣,真專,那這個也是相應菩提心。

那老法師有提到了,他說他曾經到過杭州,去參觀過蓮池大師的道場,他說他看了很難過。為什么呢?蓮池大師的道場變成現在給人家開茶館。他說,看得很難過,大雄寶殿沒有了,做成茶館,祖師的道場,他那個殿叫神運殿,老和尚看到就想到就很難過。

那么老法師就提到說這個彌陀圣號功德,我今年跟老和尚拜年,就是用彌陀圣號功德跟師父拜年,跟這里前后呼應了。

蓮池大師有一次碰到杭州干旱了,非常嚴重,太守沒有辦法,他去求蓮池大師,希望老和尚發慈悲心,為干旱祈雨。那么在佛門里面,課誦本里面有求雨的儀規,就是求龍王。蓮池大師跟大家說,這個儀規我不會做。他不會向龍王祈雨啊,龍王會護持蓮池大師啦。蓮池大師說,我只會念佛。那個知縣說,好,那我跟你一起念佛,那我們一起去,一起念佛好了。他就帶了一堆人,敲著木魚念阿彌陀佛,他在田埂上走路,他走到哪里,雨下到哪里,老和尚說,真靈。為什么?蓮池大師是真發菩提心,他念這句佛號功德,是他用菩提心做前導啊。我們為什么念佛沒有辦法祈雨呢?不然現在這樣好了,現在如果長期干旱啊,那說,啊,那陳居士,你帶領大家去祈雨好了。你祈雨了半天,為什么雨不下呢?龍王不挺你嘛。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發菩提心嘛。剛才我特別強調,你必須要用菩提心引導這一句彌陀圣號功德,那才是本愿念佛啊。所以你能夠這樣,就能夠至誠感通,感應道交,叫做什么?心心相印。用這句阿彌陀佛,什么儀規都沒有。

我跟你講,臺灣也有一位跟蓮池大師這樣的功德,誰?懺云老法師。老法師跟他結緣半年,在蓮因寺。我很幸運的,懺云老法師往生的時候,我剛好到南投幫我家師姐的老板娘,她的親人往生,帶蓮友去跟他誦《地藏經》,我突然間心血來潮說,誒,既然來到這里了,我們就到水里去蓮因寺參訪懺云老法師。因為我很慚愧,我業障重。懺云老法師有畫西方三圣,他的西方三圣我很喜歡,我講堂上面還保留一幅西方三圣,這懺公畫的。我的皈依師父傳顗法師跟懺公非常地熟,他們兩個交情很深,懺公把他畫的這個觀世音菩薩就交給我皈依師父保管了。結果懺公往生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啊,你看,我業障這么重啊。

誒,結果我就有福報啊,我剛好到南投去,突然間靈光乍現說,我們到蓮因寺去參訪。正好懺公往生的第七天,在打佛七,里面大雄寶殿全部客滿了,不能進去了,我們所有七八個蓮友只能擋在外面。但是突然間知客出來說,只準兩個,只準兩個人進去,一個就是我,一個是我,一個楊居士,他是非常慈悲的一位居士,平常在做佛教禮儀的,就是幫人家助念啊、做喪事的,他是很慈悲。我就帶了楊居士說,你跟著我進去。結果我運氣很好,我坐在哪里呢?我坐在懺公的棺木旁邊。他棺木的旁邊就是維那法師,跟他們大概是蓮因寺的他的侍者還是他的副住持,我不太清楚,反正里面全部都是出家人,前面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大概都是出家人,其他才是居士。我很幸運啊,坐在維那法師的后面,還有個空位,就那邊那個位子給我坐。我很誠懇地、很真誠在那邊恭誦大概是兩個小時的阿彌陀佛圣號,來恭送懺云老法師到極樂世界去作佛。

我有一個蓮友叫王觀如居士,各位都聽過我講她的故事。她生小孩的時候,生她那個兒子,取名叫佛光,在臺北市的福州街的婦幼醫院生兒子的時候血崩,血流過多死掉,魂魄離開了,離開了十一個小時左右,離開這個醫院以后,遇到冰天雪地,地藏菩薩叫她回來,她又回來,這個神識又回到她的這個肉體上面,她又復活了。

她以前,她跟我講,她生病生得非常嚴重的時候,懺公去給她托夢,懺公,你看她跟懺公有緣。懺公去給她托夢以后,在夢中給她一帖藥吃,他說,你這個吃下去就好了。懺公就在夢中給她,這樣像送她一帖藥說,你吃下去就沒事了。她一吃以后,因為她印象特別深刻,她也不曉得是誰,是一個出家人,她沒見過他。那么那一帖藥,因為她久咳不止嘛,她一直咳嗽咳不停,那沒辦法止啊,止不住啊,懺公在夢中賜她一帖藥說,你吃下去。她一吃,誒,第二天醒來竟然不咳了。她就很好奇說,夢中這位老法師是誰?她就上網去查,一查,誒,懺云老法師。她跟她師兄專程到蓮因寺去感恩懺云老法師。這不可思議啊。所以懺公,懺云老法師就是在極樂世界,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聞聲救苦。

那他兩位大弟子,各位都曉得,一位男眾,一位女眾,都是現在在臺灣當代的成就者。男眾的,凈界大法師,那個講經說法是辯才無礙。第二個,道證法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人家說她是觀世音菩薩乘愿再來的,四十八歲圓寂,出家十七年,三十一歲出家,在觀世音菩薩六月十九號成道紀念日往生極樂世界。你看,懺公座下兩位,一個應該是,像凈界大法師他講經,真的是辯才無礙。

《蓮池大師傳記》里面記載這么一個故事。這一句阿彌陀佛非常管用,只要誠心誠意,決定沒有懷疑,決定沒有夾雜,他就會有感應。因為你發菩提心就會怎么樣?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這三個你都做到了。因為你真發菩提心,這三個都沒有啦,也不會間斷,也不會夾雜,也不會怎么樣?不會懷疑了。所以《無量壽經》里面講說,他“截斷狐疑”。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你就,那阿彌陀佛圣號有用嗎?在生病,念阿彌陀佛圣號真的會好起來嗎?你就會懷疑啊,因為你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不能夠至誠感通啊。蓮池大師用阿彌陀佛求雨,求到了。

在現代,老法師說,山東慶云,齊素萍居士在建廟,金山寺。這好像是海島金山寺,我去過,那個道場真是大,齊素萍居士真的不簡單,韋陀菩薩成就她啊。海島金山寺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小麥收成嘛,四百畝的地啊,小麥要收成的時候,突然遭受到蝗蟲的災害,這個事情麻煩了,小麥會被吃光光。附近的農民就告訴齊素萍居士說,你要噴灑農藥啊。齊素萍就打電話請教老和尚,說噴農藥是殺生呢。老和尚說,你好好去想一想看怎么處理。老和尚也不直接跟她講,如果她真發菩提心,她就會知道怎么去做。所以我告訴各位,如果你真發菩提心,你智慧就生出來啦,它就成就無量功德啦。

結果齊素萍居士聽完老法師開示以后,她最后想通了,不殺生,絕不噴農藥,寧愿四百畝小麥統統給蝗蟲吃掉,供養它們,也不殺害它們。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是什么你知道嗎?這個念頭就是相應提心。你既然發菩提心,你就不忍心殺害它們啊,它們也是眾生啊。所以我剛才為什么說,你念這句佛號功德,你發菩提心要怎么樣?你用什么成就佛道呢?你必須跟眾生、跟佛道,兩個放進來,你修行才會成就啊。你只顧自己,那你大概最多只能就到阿羅漢而已啊。當然阿羅漢也不簡單,我們要贊嘆啦,因為他證悟我空真如,他也是出三界,了生死,至少比我們強啊。我還做不到阿羅漢境界,我連初果都不如,我一個標準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只是引導老和尚跟祖師大德這樣的一個看法,高僧大德他們的看法,我是引導他們的話來跟各位分享。

齊素萍居士這個念頭起來以后,她就帶了一群人,她也學蓮池大師,她就帶領一群人啊到麥田里面去念阿彌陀佛,在麥田繞佛。

你看齊素萍啊,我為什么說她,她想蓋什么道場,她就能夠成就什么道場,我認為齊素萍她有發菩提心。我跟她交情很深,她每一次見到我,有一次在巴黎啊,我們都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老和尚那個演講會議啊,她住在飯店,我也住在同一間飯店,她帶領她一些護法居士在旁邊。阿彌陀佛,黃警官到我房間來。房間椅子不夠坐啊,來來來來,我們都坐在地毯上,黃警官,你給我們講因果。我說,齊居士,大菩薩在我的前面,我怎么可以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呢?她說,不不不不,你要講給我聽。我就在那邊講因果,跟他們分享。齊素萍居士,我非常佩服她,我們一見面就是一見如故啊,常常在香港大埔啦,在極樂寺,我都常見到她,老和尚非常器重她。

齊素萍居士就這個念頭起來以后,就帶了一群人到麥田去念阿彌陀佛,在麥田繞佛。所以告訴各位,你要是困難解決不了,你就學蓮池大師,你就學齊素萍居士,但是先決條件,你要發菩提心,你那個念佛就靈了。結果她在麥田繞佛,下了一陣小雨以后,刮了一陣風以后,那些病蟲害全部都沒有了。你看,發菩提心這么有用,比農藥還厲害,你派什么飛機來空撒什么東西,都沒有用,菩提心像無敵鐵金剛一樣,它是金剛不壞。結果附近的農民感到很驚訝,怎么會沒有呢?真的沒有啊,一個都找不到,最后大豐收。如果她要是噴農藥的話,跟這些眾生結下冤仇,那就麻煩了,那就麻煩大了。

她發了是慈悲心,一個小蝗蟲都不忍心殺害啊,這叫做慈悲心。所以菩提心就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你發菩提心,你就能夠做到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那齊素萍居士這個就是大悲心,就是慈悲心,一個小蝗蟲都不忍心殺害它,這是相應,我剛才講相應菩提心,至少相應菩提心嘛。她也沒有想說,這些小蝗蟲,全部你給我離開吧,她也沒有動這個念頭,她只是在繞佛,跟它們做回向,結果這些小蝗蟲真的沒有了,這是她告訴老和尚的。你看她念完佛以后,現場下了一陣小雨,刮一陣風,那些小蝗蟲全部都不見了,全部的蝗蟲都飛走了,不見了。被誰飛走?被阿彌陀佛的彌陀圣號功德送走的啦。彌陀圣號功德就告訴這些小蝗蟲說,這個地方是在護持道場,你們不要來,你們到別的地方去吃啦。

這是老法師特別舉三位公案。剛才我們是講理,現在是講事。這個地方老法師第一個舉大德,就是蓮池大師真發菩提心,再來是齊素萍居士,這一種菩薩行也是發菩提心,第三個發菩提心成就的公案就是劉素云居士。老和尚在講這個公案的時候,那時候是十一年前,現在當然不止啦,十一年前得紅斑性狼瘡,就劉素云居士啊,劉素云老師,非常嚴重,醫生告訴她,讓她心理有個準備,她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她得的是嚴重的紅斑性狼瘡,比她輕的都死掉了,都走了。劉素云居士只有一個信念,阿彌陀佛,她相信阿彌陀佛是大醫王,阿彌陀佛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這個相信就是發菩提心,就是真信切愿。所以剛才老和尚不是講嗎,你要是真發菩提心,你就不會夾雜、不會間斷、不會懷疑,劉素云居士就是不會懷疑嘛。所以彌陀圣號真正要能夠截斷狐疑,但是你要怎么樣才會深信不疑呢?你必須要發菩提心。

所以劉素云居士相信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所以我們常常講說,阿彌陀佛他也沒有開藥店,他也沒有賣醫藥,但為什么病會好呢?因為佛號功德嘛,彌陀圣號的功德嘛,那個功德就可以消除業障嘛,業障一消,病就好了嘛。問題是你沒有那個功德嘛,你沒有那個功德,業障消不了嘛,業障消不了,病就沒辦法好。那怎么樣才是功德呢?你發菩提心就有功德了,剛剛不是講有無量功德嗎?它能生出一切善法,三世如來都從這個發菩提心生出來的。

她相信阿彌陀佛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就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那病真好了。到現在劉素云居士還在講《無量壽經》。她跟老法師作報告,講了十幾個小時,講得真好。老法師說,她在講經的時候,在答復問題的時候,沒有疲倦的相貌。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不可思議的威力。老法師特別舉蓮池大師、齊素萍居士,還有劉素云居士。

所以剛才我們不斷地闡述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它能出生無量功德,最后我們就用這三個高僧大德作見證,讓我們更相信,這一個發出世弘愿,一定要發菩提心。

以上老法師的開示節錄自《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六集。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按語的白話解,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以上是菩薩四宏誓愿,每句中都包括無量微妙含義。人如果能夠體會這四句話語,在行住坐臥中念念不忘,他就是菩薩了。經上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你不發菩提心,就好像說,你耕作稻田,你沒有下種子,種子不能開花結果。縱然時時刻刻發著世間善愿,經過恒河沙劫,你不如暫時發一次菩提心,你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你累世發這個世間善愿,它不能夠出離生死,它不能成就功德。他的意思是這樣。

好,我們看下面,前面講發愿,一個是世間善愿,一個是出世宏愿,那接下來他就告訴你“附證”。“附證”他用五個公案,我們盡量講,看看能不能講得完。如果講不完,我們剩下的部分,我們就留待下一回再繼續研討下去。我們看第一個附證公案,“三童發愿”,我們看經文:

“三童發愿。(阿阇世經)。”

“過去無央數劫前。有佛出世。號一切度如來。時有豪貴家三小兒。各以一珠供佛。一兒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兒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兒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發愿如佛者。即吾身是。發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發愿如右比丘者。即目連是。”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無央數劫”,“央”者盡也,此句指無盡數之劫也。“劫”者極長時之名,記世界成壞之時節數目也。《無量壽經·上》曰:“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法華經·見寶塔品》曰:“此佛滅度無央數劫。”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這個具足戒是指三壇大戒,三壇大戒就是沙彌戒、沙彌尼戒,還有比丘、比丘尼戒,還有出家菩薩戒,這叫三壇大戒。那么比丘受完三壇大戒以后就成為受具足戒的比丘,他就可以被稱為比丘了,沒有受過三壇大戒的就只能稱沙彌,不能稱比丘。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比丘有三個含義,第一個,乞士。第二,破惡。第三個,怖魔。

第一個,乞士是什么呢?因為佛陀那個年代,佛陀的僧眾都是行乞托缽的。那為什么叫乞士呢?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養維持這個色身,一方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就是法身慧命、般若資糧,以資養法身慧命,這個叫乞士。那第二個,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瞋癡等煩惱,這個叫破惡,以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所以破惡就是斷煩惱,最起碼斷見思惑,見惑跟思惑,再來再斷塵沙惑,最后再斷根本無明,叫破惡。

第三個,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都成為魔子魔孫,永遠受它控制,不要離開三界,可是出家的佛弟子呢,他目的就是要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所以稱為怖魔。

所以比丘又稱乞士、破惡、怖魔。

那阿羅漢呢?阿羅漢他也有三個意義,一個是證得無生。第二個,殺賊,因為阿羅漢破見思惑,所以叫殺賊。第三個,應供,阿羅漢因為他破我執了,他出三界了,可以接受人天供養,所以他又叫做應供。所以這三個有時候大家會弄錯。阿羅漢叫證無生,因為什么?因為他已經,他已經證得什么?我空真如了,他已經無我了,無我,他沒有見惑跟思惑了,所以他無我,證得無我的時候,他就證得這個無生,因為他已經離開三界生死了。那第二個,阿羅漢他是殺賊,他已經破見思惑。那第三個,阿羅漢是應供,可以接受供養。

但是比丘,你只要一現出家相,所以為什么呢?出家要有出家的福報,就是說為什么?因為魔宮會震動。出家考驗很多,所以出家不容易,是乃大丈夫之事,這不是一般將相所能為。所以出家不容易,坦白說,真的不容易,你真正要持清凈戒,做到清凈的僧人,這個都不容易啊。所以我們看到出家人,我們就是要恭敬,這是佛陀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里面都有交代,哪怕他是破戒比丘,我們都要恭敬,我們不能瞧不起他,哪一天他懺悔回過頭來,他懺悔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像瑩珂法師,他就一個破戒的僧人,他最后是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你不能瞧不起那些破戒的比丘。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叮嚀我們的居士跟學佛人,我們的社會大眾,我們必須要恭敬三寶,現在佛法都已經很衰微了,我們應該要做這個典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三童發愿(摘自《阿阇世經》)。

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叫一切度如來。當時有一戶豪貴人家的三個小孩,各用一顆寶珠供佛。一個小孩說,我要像佛右面那個比丘。一個小孩說,我要像佛左面那個比丘。一個小孩說,我要像中央那尊佛。釋迦牟尼佛說,發愿像中央那尊佛的就是我,發愿像左比丘的那個是舍利弗,發愿像右比丘的就是目犍連,目犍連尊者。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號同古佛。(涅槃經)。”

“世尊于無量無邊恒河沙劫前。聞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自賣其身。遍求香華。用以供佛。因得聞涅槃經中一偈。乃發愿云。愿我來世成佛。亦同此號。是故今日如來。亦號釋迦文。”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無量無邊”,“無量”是多大而不可計量,又數目之名。“無邊”,廣大而無邊際也。按,印度有十大數,分別是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這樣一共是十種。這是形容,形容什么?形容那個數量沒辦法算。那個算法就是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稱為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再乘以阿僧祇轉,則為無量;無量再乘以無量,稱為無量轉;無量轉再乘以無量轉,則為無邊。依此類推,一個阿僧祇為十的五十一次方。

再來,我們看這個“如來”,“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十種稱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果而成正覺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所以在《金剛經》里面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那么這個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那還有其他,我們再來念一下:一個是應供。應供音譯阿羅漢,可以受人天供養。第三個,正遍知。第一個如來,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再來是應供。

第三個是正遍知。這個正遍知,音譯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叫正遍知。所以佛的智慧,你跟他問世間法、問出世間法、問一切萬法,佛都能夠一切了知,正遍了知,叫正遍知。

第四個,明行足。我們以前也很少解釋這個佛的十種通號,我們借由這個機會把它解釋一次。明行足就是天眼、宿命、漏盡三明以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這叫明行足。

第五,善逝。善逝,乃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第六,世間解。

第七,無上士。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叫無上士。

第八,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用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使往涅槃,這叫調御丈夫。

再來,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叫天人師。

第十,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第十一,世尊。俱足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叫世尊。

以上講是講十種,十個通號,那也有講十一種通號,講十一種通號,佛跟世尊是不放在一起的。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號同古佛(摘自《涅槃經》)。

佛陀在無窮無盡恒河沙劫前,聽到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就出賣自己的身體,遍求香花,用以供佛,聽到佛說《涅槃經》中的一首偈,于是就發愿說,愿我來世成佛,名號與此佛相同。因此今天如來的名號也是釋迦文。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發愿先度。(金剛經解)。”

“世尊又于無數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國王出獵。問獸何往。仙人自念。若實告。則害獸。不實告。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如初。復斫去一臂。因發愿云。異時我成佛。當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后釋迦成道。首度憍陳如比丘。即當時國王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這一個名相注釋:

“沉吟”,深思吟味。

“斫”,“斫”就是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叫“斫”。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發愿先度(出自《金剛經解》)。

世尊在無央數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靜坐,遇國王出獵,問野獸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仙人心里想,如果按實情說,就害了野獸,不按實情說就是妄語,于是沉默不答。國王發怒,砍去他一肢手臂。又問,仍舊沉默,再斫去、再砍去一個手臂。仙人發愿說,將來我成佛,應當先度他,不要使世人效法他作惡。后釋迦牟尼佛成佛,首先度的就是憍陳如比丘,就是當時的國王。

那這個地方,我們去受戒的時候,果清律師都會跟我們講一個有趣的比喻。你受菩薩戒,不能打妄語,不能殺生。他說,假如說有一天你在山上碰到打獵的人,跟這個故事一樣,打獵的人,他問你說那個鹿往哪邊跑。果清律師說,如果你跟他講方向,這樣是殺生,那犯戒。可是你跟他講說,那個鹿明明跑到東邊去,你跟他講說西邊,它跑到西邊去,你是想救那頭鹿嘛,果清律師說,這樣你也打妄語,那也不行啦。釋迦牟尼佛說被砍只手臂。果清律師說,你就跟他拖延時間,今天天氣還不錯,都沒有下雨,現在溫度幾度啊,你跟他扯東扯西的,差不多扯個五分鐘,他不耐煩了。那個五分鐘就是給那一頭鹿跑掉,等到他要去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那頭鹿了。果清律師說,這是方便,開方便,你可以這樣說,就不會犯戒了。

但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就是這個地方,它是講是國王碰到佛陀,那佛陀不打妄語,所以他就“沉吟未對”,未回答,沉默不語。國王就砍他一個手臂,他再不答,又砍他一個手臂,兩個手臂都沒了。佛陀還發一個愿說,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就先度你,我不要世間人學這個造惡,他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那就是憍陳如比丘。

這個地方講跟《金剛經》講有一點不太一樣,我們看《金剛經》的經文,《金剛經》經文: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們先講前面這個“歌利王”。佛陀他當時在山中修行的時候,他那時候已經證法身了,他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換句話說,他那時候就已經是法身大士了,他破根本無明了。歌利王當時是帶著他的嬪妃到山上去玩,因為歌利王大概是在山中旅游疲倦了,在樹下打盹休息。他的這些嬪妃看到佛陀的法相莊嚴,就過去請法。佛陀就為她們開示,如何遠離五欲六塵,不要享受世間這種五欲之樂。聽得法喜充滿,那些嬪妃非常地歡喜。等到這個歌利王醒來以后,就責問佛陀說,你為什么跟我的嬪妃講話?你有沒有生了欲念之心?就是我們見色會起欲念之心,他說,你有沒有起欲念之心呢?佛陀說,我沒有起,也就是說他沒有起淫欲之心。歌利王不相信,他說,五通仙人都會動念頭,你怎么可能不動念頭呢?

我剛才講過,佛陀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已經破根本無明了,他就不起心、不動念了,也就是說他證得無生了,念不退了,他不會起心動念。也就是我們講十二因緣里面講的,他沒有愛、取、有,他斷愛了,他也不攀緣取舍,他就不會落下阿賴耶,他已經沒有阿賴耶,他轉識成智了,哪來的愛、取、有呢?這樣講大家都明白了。他證法身就怎么?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那他就沒有愛、取、有,哪里還有說美女很漂亮?看這些嬪妃很漂亮?他沒有了。他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受、愛、取、有,觸滅、受滅,接下來愛、取、有滅,那生、老死滅,他十二因緣,他這是什么?還滅門。

當時歌利王不相信,他拿刀割佛陀的鼻子啦、耳朵啦、手腳啦。佛陀旁邊有四大金剛在護法,四大金剛就飛沙走石,那個歌利王就嚇得,就嚇到了,就跪下去跟佛陀懺悔。佛陀說,我下一世成佛,我第一個度你,就是那跟在佛陀旁邊做護法那五位比丘。那五位比丘都是佛陀他父親這邊跟母親那邊的親戚,凈飯王特別派這五個親戚來保護他,最后成為佛陀第一個僧團,這是五比丘。其中第一個就是憍陳如尊者,就是《無量壽經》里面出現的第一位尊者,就是憍陳如比丘。

這個是這一段,我們了解那當時歌利王問佛陀他說,你生不生氣啊?你有沒有起瞋恨心哪?佛陀說,我沒有起瞋恨心,亦如我剛才跟你講我沒有起欲望之心一樣。佛陀說,“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么?因為他過去生被歌利王節節支解的時候,他那時候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應該生瞋恨心。所以證明佛陀他已經證得法身的境界了,所以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瞋恨心。貪瞋癡都斷掉了,哪來個能生氣的我跟所生氣的這個歌利王呢?他能所不二了嘛。

好,我們今天就只能講到“發愿先度”,下一回我們還有個四十八大愿跟發心即勝二乘,我們再繼續下回的研討。

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38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免费视 |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乱码av午夜噜噜噜噜动漫 | 久久91 | 欧美不卡| 99re超碰| 在线国产一区 |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动漫 | 国产网站在线播放 | av一二三区 | 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免费在线 | 蜜桃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 日韩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 | 精品综合在线 | а_天堂中文最新版地址 |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av |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站 | www.日韩|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网站 | 精品美女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天堂色综合 | 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视频在线看 | 人人干人人看 | 黄色大全免费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九色 | 日本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成年人黄色小视频 | 久久久久久综合 | 久久大陆 | 一区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一级黄色免费看 |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