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0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0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3月0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十七,“利物利人”。

請各位同學(xué)翻開課本一○一頁:

“利物利人”

“(發(fā)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虛生浪死。”

好,我們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功”,勛勞。事情、工作。成效。成就、事業(yè)。

“虛生浪死”,這一句非常重要,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對眾生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句成語,“虛生浪死”,它的白話解就是虛度一生,終老無成。

宋朝張商英《護法論》曰:“以善根微劣,不能親炙究竟其道,須臾老之將至,為虛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等一下我們來介紹宋朝這位大修行人,大菩薩張商英,以前我們也有介紹過張商英,他是由儒入佛的一位現(xiàn)宰官身的菩薩。

他在《護法論》里面說,“以善根微劣”,就是善根微淺、卑劣。“劣”就是業(yè)障深重。“善根”,我們一般叫三善根,什么叫三善根呢?無貪、無瞋、無癡叫三善根,我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張商英說,因為自己覺得善根非常薄弱,習(xí)氣非常地重,不能夠“親炙”,“親炙”就是親受教育熏陶,親近大善知識,不能親近大善知識。“究竟其道”,就是了悟第一義諦,“究竟其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叫“究竟其道”的意思,也就開經(jīng)偈里面講的“愿解如來真實義”,就是“究竟其道”,也可以說是禪宗里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這個地方就是說,他不能夠親自遇到,親炙熏習(xí)大善知識的教誨。“須臾老之將至”,不知不覺年華老去,已經(jīng)是進入人生的冬天了,老法師說,六十歲以后就是進入人生的冬天了,老之將至了。“為虛生浪死之人”,那我們就虛度此生了,流浪生死的人,叫“虛生浪死”。“自可悲痛”,實在是可悲可痛啊。這個張商英,這位宰相,他能夠示現(xiàn)宰官身,能夠?qū)懙竭@么直截了當(dāng)、究竟了義的《護法論》,實在是不容易。

我們來介紹張商英。他從小非常聰明,日誦萬言。在治平二年考上進士,初任通川縣主簿,在宋神宗的時候,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這是一個官名。遷為監(jiān)察御史,遷就是升遷,升到監(jiān)察御史,擔(dān)任御史的工作,追隨王安石變法。在大觀年間,擔(dān)任尚書右仆射,當(dāng)時有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就是接近宰相的位置。早年不信佛法,見《大藏經(jīng)》巨秩,就是看到《大藏經(jīng)》佛法的這個寶典,莊嚴殊勝,怒曰,“吾孔圣之書乃不及此”,他說,我們?nèi)寮业臅趺磿炔簧纤兀亢笞x《維摩經(jīng)》之后,讀《維摩經(jīng)》之后,始堅定信佛。這個時候開始生出什么?初信。剛開始是疑信、初信、淺信,最后進入正信,跟菩提心相應(yīng)就是正信,最后正信,他就始堅定信佛。

所以要有悟處,你才是真正地信佛。就李炳南老師跟凈空老法師說,你一定要信佛。凈空法師說,我都已經(jīng)出家了,怎么不信佛?李炳南老師說,有些到八十歲的老和尚都還不見得信佛。所以信佛不容易啊,要有悟處啊,要悟明心地。

他開始信佛以后,他就歸還僧寺田三百頃,可能以前是公家征收了,或者沒收這些佛寺的這些稻田,因為以前這些佛寺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自己會有這個稻田來耕作。

后來擔(dān)任開封府推官,隔年出提點河?xùn)|刑獄,擔(dān)任司法的工作。宋徽宗的時候,上疏治黃河之道,彈劾蔡京,蔡京是當(dāng)時的奸臣。他彈劾蔡京的理由說,“身為輔相,志在逢君”,他說,你身為宰相,你每天到晚只知道逢迎皇帝。后來他因為受到蔡京的讒言,他被歸類為元祐黨籍。這待會我們要介紹元祐黨籍,在宋朝,北宋的時候,是很大的一個,可以講說政治事件。那么宋徽宗大觀四年,他繼蔡京為宰相。

我們現(xiàn)在來介紹蔡京。蔡京是千年奸相罵名的背后,走上歧途的治國奇才。這個人有才無德,他確實是也是會治國,但是他是個奸臣,做了很多建設(shè),在當(dāng)時北宋的時候,其實是做了很多建設(shè),這個不可否認,而且是一個書法家。他是北宋權(quán)相之一,權(quán)相就是弄權(quán)的宰相。他是一位書法家。他是著名的書法家蔡襄的堂弟,北宋興化軍仙游縣人,大概是今天福建那一帶的人,仙游這個地方,仙游縣,現(xiàn)在福建省還有這個縣。

進士及第,剛開始是做地方官,后來擔(dān)任中書舍人,知開封府。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就是右相了,后又官至太師,皇帝的老師。蔡京先后四次任宰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四次被貶官,四次又被重用。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我剛才講說,他其實是有一些才能的,改革這個鹽法跟茶法,鑄當(dāng)十大錢。北宋末,太學(xué)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以后,蔡京被貶到嶺南,中途死于潭州,在今天的湖南長沙。他的事跡被記載在《宋史》里面。

在世人的評價里面,就說臭名昭著的著名奸相,在《宋史》里面,將蔡京列入《奸臣傳》。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陰險狡詐,惑亂人主,就是惑亂皇帝,結(jié)黨營私,宣導(dǎo)“豐亨豫大”,告訴皇帝,盡情地享受榮華富貴,浪費公帑,致使民不聊生,是北宋滅亡的千古罪人,一代巨奸。這個是蔡京,在北宋是很有名的。

那剛才提到這個元祐黨籍,就是宋徽宗聽信宰相蔡京的主張,將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新法,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蘇轍、蘇軾等舊黨三○九人,列為元祐奸黨,立碑于端禮門。以前要進朝廷,有一個端禮門,現(xiàn)在有些古跡都還保留這個端禮門。而后又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以示后世,此碑叫元祐黨籍碑。這個也找到這種黨籍碑了。后來因為朝野反對,宋徽宗又下詔了,將元祐黨籍的碑摧毀。

九十三年之后,當(dāng)年被列為元祐黨人的梁燾,他的曾孫叫梁律,根據(jù)家里所典藏的、保藏的碑刻拓本,重新再刻制一塊碑,是現(xiàn)在唯一僅存的一塊元祐黨籍碑,這個對于研究宋代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有很重要的價值。碑名“元祐黨籍”的字樣為宋徽宗的御筆,他自己親自寫的,碑序跟黨人姓名是蔡京所書,這真的是留下歷史全程的證據(jù)。但是因為蔡京的書法很好,所以也是難得的書法佳品。

那剛才提到張商英的《護法論》,我們來介紹宋朝這位張商英居士他的悟道因緣,他是有悟道喔。宋朝丞相張商英居士,兜率從悅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他是有傳承的,是禪宗的,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四川新津人。張商英他長得高大俊偉,他的身材很高,豪邁負氣。

十九歲那一年,他進京考試,途中經(jīng)過向氏家族,經(jīng)過一位大戶人家。向翁前一天晚上先夢見神人告訴他說,“明日接相公”,明天有一位相公要過來。第二天凌晨,張商英正好趕到這里。向翁一看,一見,頗為詫異,于是就殷勤招待。向翁說,“秀才未娶,當(dāng)以女奉灑掃。”他說,秀才你還沒有娶妻啊,我女兒就當(dāng)你的灑掃婦人。這個古代就不說我女兒嫁給你啊,說我女兒來服侍你,灑掃應(yīng)對嘛,做家事的叫灑掃。張商英以應(yīng)舉為由,謙辭再三,張商英就說,哎呀,不行,我現(xiàn)在要考功名,謙辭再三,一再地推辭。向翁說,“此行若不了當(dāng),吾亦不爽前約”。這個向翁也是很有氣度,他說,縱使你沒有考上功名,我也不會毀掉我們這個約定,“吾亦不爽前約”。張商英見盛情難卻,便答應(yīng)了。

這也是緣分,這個緣分從哪里來呢?從神人來牽這個因緣。可見張商英,這么一看,應(yīng)該是菩薩乘愿再來,前世也是修行人,有福報。前世積功累德,這一世就可以為官拜相,而且有護法龍?zhí)煸诒Wo他,他還沒去考試,人家都已經(jīng)跟他牽這個因緣了,牽這個婚姻的因緣,果然后來這個張商英的夫人是很有智慧的,所以這個叫做,就菩薩道侶,菩薩法侶。及第以后,果然娶了向氏之女為妻,考上功名以后,果然就娶了向氏的女兒做妻子。

張商英初任主簿,主簿是官名。一日游僧寺,有一天就到這個佛寺去游玩,見藏經(jīng)梵夾,看到這個《大藏經(jīng)》,這個經(jīng)書,金字齊整,裝潢嚴麗,看到這個《大藏經(jīng)》燙金的這個字,非常整齊,而且這個印刷以及封面,這個裝潢非常地莊嚴華麗,怫然作色道,怫然就是什么?怫然就是不高興、憤怒的樣子,臉上呈現(xiàn)憤怒的臉色。怫然作色曰,“吾孔圣之書”,乃“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這是儒家的,他說,我們孔圣的經(jīng)書,怎么比不上這個胡人的,胡人就是印度人,梵,就是以前印度叫天竺,只要西域各國那邊來的弘法傳教的,大概都把他當(dāng)成胡人,怎么比不上這個胡人的經(jīng)教呢?“人所仰重”,那這樣我們怎么去叫民眾來信仰儒家呢?

回家以后,張商英就坐在書房里面,“研墨吮筆,憑紙長吟”,在那邊搖頭晃腦的,拿一支筆,不知道怎么樣下筆,要寫一篇文章,想了半天,靈感來不了,折騰到半夜也不肯睡覺,因為他想寫一篇文章來批評佛教,可是寫不出來。這個事,這個不行,不能謗佛謗法謗僧,他要謗佛謗法。他的妻子向氏就招呼說,“官人,夜深何不睡去?”這個“官人”就是稱她丈夫,夜深了,你怎么還不睡覺呢?張商英于是把自己的想要辟佛(辟佛就是批評佛法)的想法告訴向氏了,“正此著無佛論”,我正要寫這個“無佛論”,這個世間沒有佛了,“無佛論”。向氏應(yīng)聲答道,他夫人向氏就回答說,“既是無佛,何論之有”呢?誒,有智慧啊,既然是沒有佛,那你為什么寫無佛論呢?何論之有呢?“當(dāng)須著有佛論始得”,那你應(yīng)該寫“有佛論”哪。這個菩薩法侶、菩薩道侶就是在菩薩道上互相提攜、互相針砭,這樣修行才會進步,做善知識。張商英一聽,頗為驚疑,覺得講得也有道理,覺得她說的有幾分道理,也就作罷了。

后來有一天,張商英拜訪他的一位同僚,就他的同事,看到同僚佛龕上供養(yǎng)了一本經(jīng)卷,便問,就問說,“此書何也?”這本書是什么呢?同僚道,“《維摩詰所說經(jīng)》”,他說,這個是《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佛陀那個年代的大居士、大菩薩,老法師說是維摩詰佛,就《維摩詰所說經(jīng)》,又稱《凈名經(jīng)》。張商英于是信手翻閱,就翻了幾頁以后,他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

這個叫什么?佛陀的經(jīng)書叫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我們都要從文字般若契入,然后啟發(fā)你的觀照般若,再透過修行,把這個我執(zhí)、法執(zhí)去掉,再破根本無明,證入實相般若,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等到你證得實相般若以后,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度有情,你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行住坐臥就是觀照般若,你教化眾生,就是文字般若了。那自受用是什么?觀照般若,開悟以后了,開悟證果以后,你的自受用就是觀照般若。他受用,文字般若。老和尚現(xiàn)在就是這樣,他是證得實相般若以后,倒駕慈航,講《無量壽經(jīng)大經(jīng)解》《凈土大經(jīng)科注》第四回,這個就是什么?這叫文字般若。

所以他看到這個《維摩詰所說經(jīng)》里面講說,“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這什么意思呢?這里我寫一個個人體悟,這是我看到這一段,我自己一個個人的體悟了。我說,“‘此病’,病亦是幻化,因業(yè)感召,蓮池大師曰:‘病由業(yè)起,業(yè)由心造’,業(yè)消病愈。自性本無康健病否,四大本空,六塵非有。故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汝有執(zhí)著,我執(zhí)未化,便有苦樂憂喜;汝但我空,何苦可受?何樂可得?”

以上這一段,怎么來解釋我這個個人體悟呢?為什么說“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呢?首先你要了解這個身體從哪里來的?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四大,我們說,我們的物質(zhì)狀態(tài),地大就質(zhì)礙性,骨頭、肉;水大是我們的里面的血液、口水;風(fēng)大是我們的一股氣,我們的呼吸;火大是我們的體溫。我們隨著業(yè)力,十二因緣,無明、行,到這一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再下一世的生、老死,感得這個正依二報,這個業(yè)報身,是我們過去生,在我們的阿賴耶里面,我們循業(yè)變現(xiàn)的正依二報的這個色身,這個叫業(yè)報身。過去生有持五戒十善,所以得了人身,但是因為還不能夠明心見性,所以感得這個是輪回的業(yè)報身。

所以我們感覺身體會生病,這個皮膚會痛、會癢,皮膚受傷,我們有感覺會痛,我們這個身體生了病,這個“地大”就表示我們的身體的意思,他舉“地大”來做比喻,那我里面就說了,“病亦是幻化”,這個病其實是怎么樣呢?它也是幻化的。為什么?“幻化”的意思是說,你有這個執(zhí)著,就有這個病痛,你過去生造業(yè),感得的這個惡業(yè)種子成熟了。

就像我以前在當(dāng)組長的時候,那個時候迷惑顛倒,應(yīng)酬多,俗話說,肝功能就失調(diào)了,那感得一身都是病,那時候還沒學(xué)佛,不明白因果,全身就這里痛、那里痛,每個月都要去給中醫(yī)師針灸、拔罐,都要給五千元的臺幣。可是后來學(xué)佛以后開始懺悔了,這個手也是會癢,會癢以后就刮痧、拔罐,各位都聽過我講我個人的故事,拜《無量壽經(jīng)》,一字一拜,后來背部都起泡,水泡,再把它戳破,后來拜了三部《無量壽經(jīng)》以后。包括我那個時候護持果清律師傳戒,兩只手還非常地癢,那時候還健在的會宗法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圓寂了,他是僧伽醫(yī)護基金會的董事長,那時候我們跟他護持他辦這個戒會,五戒、菩薩戒的戒會,那當(dāng)時學(xué)人是擔(dān)任這個香積的組長。后來我跟會宗法師說,這個手很癢。他就告訴我說,因為他懂中醫(yī),他說,你用這個米酒跟熱水滾燙,像練鐵砂掌一樣,這樣下去燙,應(yīng)該是可以。結(jié)果燙完還是會癢。后來我就領(lǐng)悟到一個道理,我說,燙得了皮,燙不了業(yè)。所以醫(yī)生只能醫(yī)病,不能夠醫(yī)業(yè)。蓮池大師說,“病由業(yè)起,業(yè)由心造。”

所以當(dāng)你業(yè)盡情空的時候,你業(yè)消智朗了,你業(yè)障消除了,智慧生出來了,你的病就好了,叫“業(yè)消病愈”。因為在我們的自性里面本來沒有所謂健康、疾病這個東西,這都是我們業(yè)力所感召的,所以“四大本空,六塵非有”,所以說“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你不能說“四大本空,六塵非有”,那有生病我就不會喊痛,但你還是會喊痛。那為什么會喊痛呢?因為你有我執(zhí),你有執(zhí)著,你有貪瞋癡,你會貪生怕死啊,你會怕痛。你看有些人他生病,一看到開刀他就嚇得要死,所以老和尚說,癌癥不是病死的,是嚇?biāo)赖摹K娴氖菄標(biāo)赖模€沒有治療就死掉了,這為什么?就是貪生怕死啊。所以“此病非地大”,這個不是說,這個病是這個身體變出來的,但是也必須借這個物體,應(yīng)物現(xiàn)形,你過去生所造的惡業(yè),它因緣成熟了、種子成熟了,它就是應(yīng)物現(xiàn)形了,就呈現(xiàn)這個病苦。所以此病不是四大變出來的,但是也不離開這個四大。你有執(zhí)著,我執(zhí)未化,未破我執(zhí),那你還是有苦樂憂喜的對待。

所以圣人、大修行人,他已經(jīng)成就戒定慧了。就像諦閑老法師晚年的時候,他是一代的宗師,那么他本身晚年的時候也有病苦啊。他的侍者就跟他講了,師父啊,你不是說這是一個臭皮囊嗎,你為什么在喊痛呢?諦閑老法師跟他侍者說,沙彌啊,痛是真有的。為什么?你知道痛啊,你的見聞覺知怎么會不知道痛呢?他可以怎么樣?他是有痛不會苦啊,他知道痛但是不會苦。為什么?他“照見五蘊皆空”,他“度一切苦厄”,他示現(xiàn)病苦相給你看。所以凡夫有苦樂憂喜對待,圣人,證果的圣人,他離開苦樂憂喜。但是他知不知道痛?他知道痛啊,但是他心沒有分別、執(zhí)著、妄想,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離開苦樂憂喜的對待。“汝但我空”,你一旦是證了,像阿羅漢一樣證了我空真如,我執(zhí)破掉了,“何苦可受?何樂可得?”

這個是我講到,張商英說,他看到《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他已經(jīng)怎么樣呢?他已經(jīng)有悟處了。但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親近佛法喔,你看他善根多利。就表示怎么樣?他已經(jīng)明白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陀跟我們講,如來說一合相,四大就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地水火風(fēng)就是一合相,四大五蘊也是一合相。《金剛經(jīng)》里面說,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還是要用這個身體去教化眾生,去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你明知道它是如來說一合相,這個一合相是因緣假合,但是悟的人知道即非一合相,但是菩薩他要去教化眾生,必須要借這個因緣,所以入不二法門的時候,就能夠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了,這個時候就入中道了。

那么他看到這里的時候,他撫幾感嘆,他就感嘆說,“胡人之語,亦能爾耶?”他說,西域來的這些僧人,他也能說這樣啊,這印度這些高僧也能說到這么高的境界啊。于是便問同僚說,“此經(jīng)幾卷?”他說,這部經(jīng)有幾卷呢?同僚說,“三卷”。張商英于是便將該經(jīng)借回家中閱讀,因緣開始了。所以他的善知識來自于他的同僚。那他是一個在家菩薩示現(xiàn)的,示現(xiàn)在家菩薩相的居士,那就是維摩詰菩薩所要度化的對象,他應(yīng)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xiàn)宰官身而為說法。所以佛菩薩就安排,誒,他到同僚的家,看這一本《維摩詰所說經(jīng)》,因為他根機很利,那就由維摩詰居士來教化他吧,這個都是菩薩的善巧方便。

“向氏問:看何書?”向氏又出現(xiàn)了,他的夫人就是他的善知識,你看什么書啊?張商英道,張商英就說了,“《維摩詰所說經(jīng)》。”向氏道,向氏就說了,“可熟讀此經(jīng),然后著無佛論。”厲害,他太太已經(jīng)修行到一段距離在等他了,也就是他太太,他夫人的功夫比他高,也不是普通人,她已經(jīng)看過《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了,她善根恐怕也不輸給張商英。她說,好,你熟讀這本經(jīng),然后寫一個“無佛論”。

為什么這樣說,各位你懂嗎?在自性角度哪里有佛跟無佛呢?你迷了才跟你講說有佛,因為你現(xiàn)在迷了變成眾生,才跟你講一個有佛,當(dāng)你是佛的時候,“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當(dāng)你成佛的時候,眾生成佛,你入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到地獄去教化眾生,地獄眾生全部都是佛,老法師講過,他不會說他是地獄眾生,他見到地獄眾生的悲苦,生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去救度他們,他所看到的都是佛。這叫什么?眾生成佛。

所以為什么她要叫他作一個“無佛論”呢?這個“無佛論”說,不是沒有釋迦牟尼佛,沒有諸佛菩薩,不是這個意思。“無佛論”的意思是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人人都具足這個佛性。那這個“無”要怎么解釋呢?離盡一切虛妄之相,就黃念祖老居士說的。離盡一切虛妄之相,你就成就佛果了,這樣的話來說明“無佛論”是比較恰當(dāng)?shù)模皇钦f世間沒有佛,這個是斷滅見,不能這樣說。向氏所說的這個“著無佛論”,這是非常深的禪機,在禪宗講是非常深的機語,這要上根利智才能悟得出來。

張商英一聽,心里感到害怕了,然后覺得妻子的話也特別的奇異。從此以后,張商英對佛教深信不疑,并留心于祖道,他就開始參學(xué)了,隨有機會,即參學(xué)請益。

在元祐三年,到清涼山,見三昧真火,“溪上之燈,忽如紅日,浴海騰空而上,放大光明,漸至閣前其光收斂,如大青喙銜圓火珠”。這個不得了,這是他的感應(yīng)道交。他到清涼山的時候,他自己本身的善根因緣成熟,見到了三昧真火,他看到那個溪上的燈,忽然間像一個大太陽一樣,然后“浴海騰空”,就是從海上燒起來以后,往虛空中騰飛,“放大光明”。“漸至閣前,其光收斂”,那個大光明才慢慢收起來。“如大青喙”,就像一個很大的綠色的青色的嘴巴含著一個“圓火珠”,就是摩尼寶珠。他是見到這個瑞相,他的修行到最后見到瑞相,所以他有悟道的因緣。

著有《護法論》一卷,《護法論》主要是在駁斥唐朝的韓愈、歐陽修,宋朝歐陽修等人對于佛教的批評觀點,主要他是在護法。所以他本來是要辟佛,到最后變成佛教的護法。

那這個地方,剛才張商英有提到說“虛生浪死”,那我們學(xué)佛人,我們一定要明白,為什么祖師一再提醒我們說“虛生浪死”?你必須要去體悟這個“虛生浪死”,你才會回頭。蓮池大師有開示“萬般將不去,惟有早念佛”,這里面有六大點,我覺得非常地好,所以我恭錄出來跟大家分享。這些經(jīng)句都非常地好,我們應(yīng)該把它背誦起來,來依止蓮池大師這樣的開示來修行,那這樣我們道業(yè)才會成就。

第一點,蓮池大師說,“如何是萬般將不去”呢?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于嬌妻、愛子,無常到來,哪一件是將得去者?

好,我們一段一段的來。蓮池大師說,什么叫“萬般將不去”呢?你人生所擁有的官位,不管你貴為帝王之尊,或者是宰輔之相,當(dāng)?shù)娇偫怼⑿姓洪L,或者你擁有金山銀山這些珠寶,或者你有“屋宅”,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豪宅,你有很多的稻田,“田園”,飲食,你很多華麗的衣服,還有你很多珍貴的古董字畫,“玩好”就是古董字畫,你的愛車,賓士、寶馬,古代就是這個駿馬,現(xiàn)在的話就是玩名車,你的名貴跑車,朋馳車、寶馬車,這些“玩好”,乃至于你最喜歡的嬌妻、愛子,當(dāng)你臨命終的時候,一命嗚呼的時候,無常到來,“哪一件是將得去者?”哪一件你可以帶走呢?哪一件你可以帶走呢?

有一次過年,我接到蓮友電話,說叫我到臺北市的士林區(qū)的大直,有一位義警的中隊長在家里死掉了,過年死掉了,叫我去助念。我到他家去,它就靠近士林,這個大直那邊都是豪宅區(qū),別墅特區(qū),就在筆直的寬敞的這個馬路旁邊,有一棟豪宅。我進去以后,那位主人冷冰冰地躺在客廳的茶幾上面,沒有半個人給他助念,旁邊也沒有親人,親人統(tǒng)統(tǒng)跑到樓上去了。那我一到以后,我就問了,為什么死掉呢?是因為過年前,大家都希望家里清潔,大掃除,他就是在客廳這個茶幾上,要去擦那個燈飾,可能家里的燈飾華麗了、太名貴了,一不小心失足墜空,摔倒在自己的平常接待客人的這個客廳,就摔死了,一命嗚呼了。

可是我去助念的時候,跟他開示了以后,要教他放下,因為他擔(dān)任義警中隊長,義警是我們警察的民間組織,協(xié)助警察維護治安,我就上去告訴他妻子跟他小孩說,為什么你們不下去幫忙助念呢?你爸爸是你們家的主人,對這個家付出貢獻這么多啊,這個時候最需要你們幫忙啊。他說,不是,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鬼了,我們不敢下去了。“恩愛夫妻一筆勾”,就這里講,嬌妻、愛子,無常到來,哪一件是你帶得去呢?只有你一個人走,沒有人跟著你走,這叫“萬般將不去”。這是講你的所擁有的福報,你的依報環(huán)境,沒有一樣你帶得走,你必須去認清這個事實。

第二,“如何是惟有業(yè)隨身”呢?“人生所造諸貪瞋癡業(yè),非禮奸淫、姿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克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yè),無常到來,這都緊緊隨著你者。”

蓮池大師說,什么叫“業(yè)隨身”?人生所造的,這一輩子里面所造的所有這些無量無邊的貪瞋癡業(yè)、身口意業(yè),非禮奸淫女子,任意地、恣意地宰殺這些動物生命,為人子的,不孝順父母,忤逆父親,做部屬的、為人臣的,欺君,欺騙君上、欺騙領(lǐng)導(dǎo),“克眾成家,陰毒害物”,陰險地毒害眾生,造這些種種的惡業(yè),無常一旦到來,只有這些惡業(yè)跟著你去,緊緊地隨著你走,到陰間去、到地獄去。這是第二點,這叫“惟有業(yè)隨身”。

三,“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

這個地方就出現(xiàn)“虛生浪死”了。既然你要認清這個真相,那你為什么不“猛省回頭”呢?為什么不斷惡修善呢?為什么不“洗心念佛”呢?很難得,你得到這個人身,你為什么錯過了呢?“虛生浪死”啊,人間空走一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不利用這一世人身的機會好好修行,你要等到哪一世呢?“苦哉苦哉”,蓮池大師說,苦啊,苦啊。

第四,“我觀世人,個個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閑人,應(yīng)當(dāng)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閑半忙人,應(yīng)當(dāng)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yīng)當(dāng)忙里偷閑,十念念佛。”

蓮池大師多慈悲,他分析給我們說,這個世間人,可以給他分成三等人,每一個人都適合念佛。

第一等人是你太閑了,人好命又好,環(huán)境也好,享受清閑,不愁吃,不愁穿,叫極閑之人。這好命人,應(yīng)該不分晝夜,你要一心念佛。這么好命,你在那邊浪費生命,享受福報,你還不好好念佛,應(yīng)該不分晝夜,努力一心念佛。這是一種人,第一等人。

第二等人是什么?半閑半忙之人,說工作也不會很繁重,說生活也不會很緊迫,還是有一些空閑時間,叫“半閑半忙人”。他說這樣的話,你要把事情做完以后就趕快念佛,“營事已畢,即便念佛”。

第三種人,極忙之人,為了三餐,為了家、衣食,為了家庭的生活,勞碌奔波,就極忙之人,為生活所苦。要怎么樣?要“忙里偷閑,十念念佛”,你就用十念法,要“忙里偷閑”,事情做完以后,找個時間要好好念佛。

蓮池大師分成這三等人,那你是屬于哪一等人呢?大部分一般都是什么?大部分都是第二等人,“半閑半忙人”,應(yīng)該怎么樣?事情做完就要念佛。那像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了,在學(xué)講經(jīng),那時間很充裕,極閑之人,無晝無夜,要一心念佛。

第五,“又復(fù)富貴之人”,那接下來,蓮池大師又開始細分了,“又復(fù)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聰明之人,通經(jīng)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dāng)念佛。”

你看,蓮池大師跟你分析,世間所有的人,大概不出這幾類,甚至三界眾生也不出這幾類啊。

這個“四生九有”,“四生”是什么?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生六道。那“九有”是什么呢?“四生九有”,“九有”是什么呢?“九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它四禪,離生喜樂地,初禪;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凈地,這叫色界四禪。那無色界呢?四空定呢?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樣加起來是九地,就叫“九有”,叫“四生九有”。

我們來解釋剛才這段,蓮池大師說:

富貴的人,你這一輩子有福報,前世有修,前一輩子有做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這輩子得到富貴之身,那你要把握這個因緣,要學(xué)剛才講的張商英,當(dāng)宰相,他也去學(xué)佛了,最后悟道了。你“衣祿豐足”,衣食豐足,福報現(xiàn)前,“正好念佛”。

那“貧窮之人”,前世沒有財布施,不能夠護持三寶,所以你“貧窮之人”,必須要明白因果,要深信因果,學(xué)袁了凡先生,“安貧守分”,最后改變命運,也是“正好念佛”。你念佛來消業(yè)障,印光大師說,“竭誠自可轉(zhuǎn)凡心”“念佛方能消宿業(yè)”,你要遵照印祖這樣修,你就可以怎么樣?安貧樂道,而且謹守本分。

“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你子孫滿堂,無后顧之憂,家有傳人,你應(yīng)該感到知足、感恩,有人能夠跟你分憂分勞,你正好要必須要趕快念佛。

無子孫之人,無子無孫,沒有子孫的人,了無牽掛嘛,你心里沒有任何牽掛了,把一切的身心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去安排啦,“正好念佛”。你不要擔(dān)心說,哎呀,我家沒有香火可以傳,到處去求神問卜啦,反而把念佛忘記了。所以“心無牽掛”,你“正好念佛”。

那“無病之人”呢?你健康長壽,身體沒有疾病,“身力康健”,身體健康,“正好念佛”。

那“有病之人”呢?你知道自己,“知死不久”,自己知道這個命已經(jīng)保不住了,那么既然保不住了,就必須要放下這個身心世界,“正好念佛”,求生極樂。

那聰明的人,你“通經(jīng)達理”,你通達經(jīng)典,明白事理,“正好念佛”。

那愚鈍的人,他心念單純,愚昧,他愚鈍嘛,比較鈍根嘛,他心念單純,沒有什么邪知邪見,一教他就肯學(xué),那“正好念佛”。像鍋漏匠一樣,他無雜知見,諦閑老法師一教他,他就念佛,一念三年,站著往生,“正好念佛”。

“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dāng)念佛。”蓮池大師說,那這樣講起來,天上,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生九有的眾生統(tǒng)統(tǒng)該念佛。

第六點,蓮池大師說,“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yè)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他說,我們利用這個四大還沒有分離的時候,還沒有變成骨頭的時候,還沒有進入骨灰塔以前,趕快早早念佛,不要等到“萬般將不去,惟有業(yè)隨身”的時候,后悔都來不及啦。

這一段,蓮池大師的開示非常地好,很適合“虛生浪死”的最佳注解。我建議各位把我今天分享這一段“萬般將不去,惟有早念佛”背起來,那我相信你念佛功夫一定可以成就。

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字面”,文句中的字眼。

“自為”,為要念去聲,“自為”,就是為自己。《淮南子·兵略訓(xùn)》:“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這怎么解釋呢?你為眾生做事,至誠感通,大家都來幫助你;你為自己謀利益,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來做事,大家離你而去。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利益一物,功效足以遍及萬物;利益一人,功效足以遍及一切人。利及一切人和物,才不會空過了今生,才不會空過了一生,才不會虛生浪死。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利字。是極不好字面。又是極好字面。非有兩意也。用之以自為。則私。用之以濟世。則公矣。”

這個名相注釋,“自為”,我們剛才已經(jīng)解釋過了,就不再解釋。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利”字是極不好的字,但是又是極好的字。并不是說這個字有兩個意思,利益歸于自己就是自私,利益歸于眾人就是為公。利益用之以濟世,這個剛才我講說,利益歸于眾人,也就是說,利益用之以濟世,幫助眾生,就是為公。

我們看這一段的探討。這個“利”字,這里面解釋它是極好的字,也是不好的字,那怎么樣來做到這個“利”呢?“利物利人”呢?老法師跟我們開示,念念利他,頭腦才清醒。就是說你要常常行菩薩道,你的靈光、你的智慧就特別清醒。

老和尚說啊,實在講,應(yīng)當(dāng)放下無量無邊。為什么要放下呢?第一,“照法清虛離緣止”,這個“照”就是照見,像《心經(jīng)》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照見萬法,“清虛”就是空,跟《心經(jīng)》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是同一個意思。“照法清虛”,這個“法”是世尊常講的,從緣生。緣當(dāng)然有因,因是什么呢?因是法性。法性遇到緣就現(xiàn)相,遇到緣就能生萬法。因是不可得,“清虛”,所以“法”雖然是森羅萬象,實際上也不可得,它的體是清虛,就是我們的本體,因為這個真空妙有,這個在禪宗里面講叫一法不立。所以它的體是清虛,法實實在在講,也是清虛,這是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去體會的。

所以緣不要執(zhí)著,在這個地方老法師教我們,緣不要執(zhí)著。我們都怎么樣?我們會攀緣。像我們辦今年的二○一九臺灣清明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三時系念八關(guān)齋戒念佛法會,非常地殊勝,道氣非常地好,那個壇城非常地莊嚴殊勝,很多人說,哎呀,老師啊,拆掉很可惜啊。我說,緣不要執(zhí)著,要放下。

世尊教化眾生,講經(jīng)說法,不得已用這個名詞。名詞含義很深,重要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含義。也就是說,佛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佛陀他最后要圓寂的時候說,我沒有一個字給眾生,他明明講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他說我沒有一個字給眾生,佛陀要告訴你什么?不要執(zhí)著他的言說,不要執(zhí)著他的文字,“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連空也不要執(zhí)著。所以老法師說,你不要執(zhí)著言說,不要執(zhí)著文字,乃至于起心動念,動都不要執(zhí)著,不要去想它,說為什么會這樣?你想,它是不存在的,你想它干什么?你這一想,妄想就來了,麻煩就來了,你越想越錯啊,錯到最后,回不了頭。老法師說,這是現(xiàn)在的社會到處可見的,叫做苦不堪言,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所以老法師說,這么多年來,他常常勉勵同學(xué),他講十六個字,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yǎng),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這四個放下。你能做到放下自私自利,能做到放下名聞利養(yǎng),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你就可以跟般若相應(yīng),你就可以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老法師說,你能夠放下這四個重點,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凈土的殊勝,入華嚴境界可不簡單,它是不能帶業(yè)的。為什么?因為它必須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啊,他法身大士才有辦法進入華嚴境界啊,一般人是根本沒有辦法的,你怎么可以契入華嚴境界呢?那是佛菩薩的境界啊,所以他說不能帶業(yè)的。但是有一個法門是可以帶業(yè)的,凈土法門,念佛法門。老和尚說,你先到極樂世界,再從極樂世界轉(zhuǎn)過去華藏世界,老和尚教你個方法,他從極樂世界轉(zhuǎn)過去,進入華藏世界,你就可以入華嚴境界啦,這是諸佛如來法門的方便,善巧方便。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那要怎么辦呢?

老和尚說啊,起心動念要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就轉(zhuǎn)過來了,不要只求自利。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剛好提到“利物利人”,那我們就引用老法師這個開示,剛好契合。你要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就轉(zhuǎn)過來,轉(zhuǎn)作什么?把自私自利轉(zhuǎn)過來,把自利轉(zhuǎn)過來,念念利他,那你的頭腦就會清醒,你的智慧就會流露出來,才不會迷惑顛倒,你才可以經(jīng)得起六塵的誘惑,你才不會動心,財色名食睡擺在眼前,色聲香味觸法圍繞著你,你才不會動心。為什么?因為你智慧現(xiàn)前,你清楚明白。可是如果你自私自利,你就不能夠自己作主,你就不行,作不了主,就會動心了,你不能不動心,你肯定的就被外頭的境界轉(zhuǎn)了,那么你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老和尚說,只是跟阿彌陀佛結(jié)個法緣,能不能往生?老和尚說,沒法子,沒法子,沒有法子了。

所以你真正想要往生,世緣要放下。世緣要放下,這一點很難做到,大家都放不下這個五欲六塵的緣。娑婆世界一樣都帶不走,我們剛才講過啊,“萬般將不去,惟有早念佛”。這里給我們清楚的講明白,樣樣都是假的。我們要學(xué)佛菩薩,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以上這個開示是引用老法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十七集里面的開示,非常地適合今天講的“利物利人”。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三則)”:

“碎碑刻碑(感應(yīng)篇注)”

“孫思邈。以龍宮方。歷試皆驗。編入千金方中。刻碑傳世。有人多印方本。因擊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從而再刻之。夢思邈語曰。汝命無子。因刻千金方。當(dāng)?shù)觅F子。已而果然。”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孫思邈”,這個我們以前介紹過,人名,他是唐代的醫(yī)學(xué)家,京兆華原,就今天陜西耀縣的人,他是著名的醫(yī)學(xué)家,也是道家的修行者。年幼的時候他自己生病,他刻意地去學(xué)醫(yī)術(shù),總結(jié)前人的醫(yī)療理論跟臨床經(jīng)驗,他一生都致力于醫(yī)藥研究的工作,他編了《備急千金要方》還有《千金翼方》兩本書。這個《千金要方》跟《千金翼方》,現(xiàn)在事實上很多中醫(yī)師,他們都會深入研究。孫思邈的醫(yī)德非常高尚,對病人不分貴賤貧富,他一心就是要救治,他是等于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也是藥師如來的化身了,他被后代的人尊為“藥王”。在《法華經(jīng)》里面有藥王菩薩。

那么西域的僧人在昆明池(今天的陜西西安)要建壇祈雨,但是因為這位僧人心術(shù)不正,發(fā)心可能不夠真誠,七天之內(nèi),水反而縮減了數(shù)尺,不僅祈不到雨,水反而更少。忽然有一個老人就到孫思邈的石洞里面去求救了,孫思邈說,我知道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十首。也就是說,龍宮在哪里呢?在不同維次的空間,但是孫思邈知道在昆明池的龍宮,這肉眼是看不到的。他說,昆明池的龍宮里面有仙方三十首,你傳給我,我來救你。這個應(yīng)該是什么?這位老人應(yīng)該是昆明池的池神,就河神。老人說,仙方是上帝的啊,玉皇上帝的,不是我的,不能妄傳的。好啦好啦,現(xiàn)在因為危急,快干旱了,水快干枯了,我傳給你啊。一會兒,老人就捧著仙方送給孫思邈。當(dāng)這本龍宮的這個仙方三十首一送到孫思邈的手中,昆明池水忽然暴漲。這個龍?zhí)熳o法助什么?助這個孫思邈,龍宮的這個仙方注定是要傳給孫思邈的啊,干旱只是一個緣而已。西域僧人看到這樣以后,羞恨而死。

這是記載在唐代《酉陽雜俎》這本書里面。這個“俎”就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來盛這個祭品的禮器,譬如說像俎豆。或者用刀切肉墊在下面那個板子,也叫做“俎”,譬如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龍宮仙方三十首就存在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里面。孫思邈被尊為藥王,是唐太宗賜給他的封號。唐太宗因為他的皇后難產(chǎn),生命垂危,孫思邈奉詔進京去救治,皇后終于順利分娩。唐太宗非常高興,送給孫思邈良宅一座、黃金千兩,孫思邈堅辭不受,只請求說,你讓我回家鄉(xiāng)就好了,請求回鄉(xiāng)里。這菩薩示現(xiàn)就是什么?有福德不受福德,剛才講過的,不為名聞利養(yǎng)所誘惑,他也不為自私自利,他也不會被六塵所誘惑,這是菩薩才有辦法這樣啊,就“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唐太宗說,那我就封你“藥王”,不得推辭。他說,我封你“藥王”,你不能夠推辭。這“藥王”是這樣來的,不是他自己稱的,也不是人家給他稱呼的,是皇帝賜的,唐太宗啊。

這個地方提到這一段,就很有意思啊,我來跟各位研討研討,這一段對各位絕對有幫助的,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自己也很感動。

重德比吃仙丹有效。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會生病,剛才講這個四大都會生病,那生病怎么辦呢?你要記得,重德比吃仙丹有效。孫思邈說的,這不是我們說的,孫思邈說,重德比吃仙丹有效,這個說法是來自于《千金要方》,孫思邈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足),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這一段太好了,記載在《千金要方·養(yǎng)性序》篇里面。那怎么解釋呢?德行好,你沒有服用補養(yǎng)的藥物,也可以長壽。你的德行不足,縱使你服了什么?“玉液金丹”了,就是仙丹妙藥,你德行不好,你現(xiàn)在生病了,你縱使服了這個仙丹妙藥,就是“玉液金丹”了,縱使華陀再給你開藥啊,你的業(yè)還是在的啊,你的病還是不能好啊,還是會一命嗚呼啊,縱使華陀給你開藥方,因為什么?你德行不足,你業(yè)障深重。所以“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還是不能夠延長壽命。

孫思邈他的意思就是說,德行好,你沒有服用補養(yǎng)的藥物,也可以長壽。就是剛才前面講“百行周備”,“百行”就是你的各種的三千功行,就修仙家里面講說要三千功行,你要各種,我們菩薩講叫六度萬行,你要有六度萬行,你都能修得很圓滿,“周備”就是圓滿了,道家講三千功行,你縱使沒有服藥,“雖絕藥餌”,你不需要吃藥啊,你這個身體就是變成菩薩的化身了,你也是可以延年益壽,這叫“足以遐年”,就是你可以延年益壽。就是德行好,雖然沒有服用補藥,補養(yǎng)藥物,所以你不要吃什么補藥,你只要去幫助眾生,就是最佳的補藥。像我們這個錄影師兄,他就在幫助眾生,我沒看過他感冒啊,也沒有看過他生病。他就是什么?他不用吃補藥,他也不想花錢去買補藥來吃啊。就雖然沒有服用補養(yǎng)藥物,但是因為他有德行,他德行好,他也可以長壽。

那德行不好呢?縱然你服用仙丹妙藥,也不能延長壽命。誒,我講這一段,其實各位,大家如果能聽到、見到、聞到,都是最佳的福報,這真的是有錢買不到的。我們都相信名醫(yī),我們都相信仙丹妙藥,我們都相信什么補藥,什么一斤一兩,一兩多少,幾萬元、幾千元的補藥,到最后身體還是搞壞掉,為什么?因為德行不好。

孫思邈感嘆世風(fēng)日下,世俗之人追求名利。那還是唐朝啊,那現(xiàn)在更慘了,已經(jīng)一千五百多年了,那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世風(fēng)日下,現(xiàn)在根本就人心不古。他說,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巧取豪奪,貪得無厭,最后放縱而亡,就縱欲而死啊。孫思邈主張養(yǎng)性必須要看淡名利。誒,各位從事政治人物,好好看這一段。孫思邈說,養(yǎng)性必須要看淡名利,視名利如浮云,若存若亡,若存若亡就是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他特別推崇《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恬淡虛無”。所以送給政治人物最好的匾額,就送他“恬淡虛無”。“恬”就是什么?安然。孫思邈說,只有修養(yǎng)道德,不祈求善報,自有福報;不祈求長壽,自然延年益壽,這才是養(yǎng)生的大要旨啊。

所以這一段呢,實在是孫思邈給我們世人的一帖非常好的良藥。那我們就來繼續(xù)延伸探討了,因為這一段太重要了,我們來進一步延伸探討這一段的主題,粗茶淡飯保平安,老法師開示的。

老法師說,現(xiàn)在的社會,每個人的心理、精神、生活、工作的壓力都非常地沉重,壓得真的喘不過氣來。這么沉重的壓力,身體怎么會健康呢?所以現(xiàn)在生病的人很多,怎么會不出毛病呢?所以身體常常感到不適啊。所以現(xiàn)在你只要到醫(yī)院的急診室,你到醫(yī)院的這個診療間,全部人滿為患啊,餐廳也是人滿為患,醫(yī)院也是人滿為患,一個病床,一床難求。身體常感不適,因為現(xiàn)在的人壓力大,有病痛,這是當(dāng)然之理。只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他得到輕安、輕松,身體、精神才無壓力,生活隨順自然,當(dāng)然健康長壽。老和尚說,健康長壽的秘訣就在這里,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就像凈空法師一樣,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他三不管,一生都是為眾生講經(jīng)說法。他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他就是輕安自在啊,所以他到現(xiàn)在九十三歲還在聯(lián)合國推動多元文化教育。

人生在世能享受什么?老法師說,充其量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點點而已啊。老和尚說,你縱使很有錢,你也不可能一天吃三十餐吧。你是否想到呢,這一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真的是冤枉操了心。這么顛倒迷惑,為什么你不覺悟呢?而菩薩明了,菩薩他覺悟了,所以他不為自己,因為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

有一次,老法師在講經(jīng),講完經(jīng)以后坐計程車,大概是回到景美圖書館,那么計程車司機就跟老和尚發(fā)牢騷啦,他說,哎呀,錢很難賺。那時候是幾十年前難賺,現(xiàn)在也是難賺啊。他說,錢好難賺,生活很辛苦啊。老和尚就問他說,你一家?guī)讉€人呢?那個司機說,三個人,夫妻兩個,一個小孩。老和尚就跟他說,你在生活上處處要跟別人爭,那就活得很辛苦啊,要是不跟別人爭,你就活得很快樂。那個司機說,為什么?

老和尚說,譬如說現(xiàn)在電器產(chǎn)品日新月異,各種發(fā)明都是日新月異,你要向它追求,那當(dāng)然很辛苦。你這個也要買,那個也要買,人家有手機,你也要買手機,那個時候當(dāng)然還沒有手機了。老和尚說,譬如說你家里的電冰箱,你好好地保養(yǎng),一臺可以用十年。其實不止十年啦,像我家冰箱就用十年了,你保養(yǎng)得好一點的話可以二十年,都還可以用。不管這外面的冰箱每年都推陳出新,你都不要理會,你等你家冰箱真正壞掉了,你再去買一個。你不要看到新的樣子出來,你馬上要換一個,那你不是天天在替他賺錢嗎?替廠商賺錢嗎?

一件衣服好好地穿,最少可穿個十年、二十年,你十年、二十年不要再買衣服。就像我這件已經(jīng)買了,我這件衣服人家送給我,已經(jīng)快二十年了,我講課都很珍惜它,錄影都要穿這件啊。他說,衣服一件最少可以穿十年、二十年,你十年、二十年不要再買衣服。家具堅固就好,中國古代的家具都是明式家具,那種明朝的明式家具,它可以用一百年,房子建筑可以用三百年。因此,如果你能夠這樣惜福,你的心是定的,你不用去追求,日子就好過了。

那位司機聽了就有一點覺悟。這老和尚實在是慈悲到極點,他不僅在法堂上講經(jīng)說法,他連行住坐臥,坐計程車都跟司機說法,做法布施啊。這個司機說,對喔,法師你說的很有道理。所以你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每一個人都有善根啊,問題是你怎么去跟他啟發(fā),他能不能有緣遇到善知識。這個計程車司機有福報啊,他遇到什么?他遇到大善知識,大法師。

老法師說,你天天跟人家競爭,跟人家爭奪,譬如說衣服,人家買這個花樣,你覺得說自己穿得不時髦,你不好意思穿出去,怕被人家笑。你要追求時髦,你會累死啊,日子過得很辛苦啊。你要是真正為自己活,你自己當(dāng)家作主,自己當(dāng)主宰,清心寡欲,那日子就好過多啦。你開計程車,老和尚就跟他講啦,你開一天賺多少錢呢?如果你開一天賺的錢,一個星期就夠用,那你一個月工作一個星期,剩下三個星期你好好放假,多自在。

講到這里就是這樣,像在幫我做詞條的這個,《感應(yīng)篇匯編》詞條的這位,我的大陸的義工菩薩,在山東義工菩薩,我就不要講她的名字了,她就跟我這樣講,她一年只做兩個月的工作,佛菩薩就給她安排,十個月不用再去賺錢,她兩個月的收入就夠她一年的生活。我問她說,那你一個月生活要花多少錢?她說,大概兩三千元人民幣就夠了。因為她最主要身體有時候要去治療身體上的這個痼疾,就是這個疾病,所以要針灸,要花一點錢。她說她生活很簡單,有時候為了聽經(jīng),就吃個包子就夠了。這叫什么?她工作兩個月,修行十個月,這是真正做到老和尚講的這個,懂得人生幸福的追求者,就是這種人啊,就是追求人生智慧幸福啊。

老和尚說,人要真會享福啊,何必那么拚命呢?老和尚說,你到底是為誰拼命呢?實在講,都是為妄想、分別、執(zhí)著而拼命嘛,冤不冤枉呢?所以誰會享福?誰最懂得享福?老和尚說,佛菩薩、覺悟的人最懂得,迷惑的人一天到晚追求,那是可憐憫者,佛陀說的,有福不知道享啊。

有一次,老和尚就跟幾個同修在說法,他們就分別跟老和尚報告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狀況、收入等等。老和尚就跟這些同修說,你工作一年,能不能吃三年呢?那位同修說,差不多。因為他收入高,工作一年可以吃三年。老和尚說,好,那你工作一年,三年休息,念佛,老實念佛,是念三年。三年之后,錢用光了,再去工作一年。那個人說,我怕找不到工作啊。老和尚說,你三年念佛,感應(yīng)不可思議,佛菩薩一定給你安排很好的工作啊。你再去工作一年,大概七年可以不用工作,七年可以不用工作。他做一年工作,三年不用再工作,念佛嘛,然后再去工作一年,然后再三年,這不是七年嗎?他說,大概你可以七年不要工作,你能不能相信呢?那個人當(dāng)然是他不敢相信。老和尚說,真正理解你就相信了,你才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粗茶淡飯保平安,平是平靜,安是安穩(wěn),這里面有真正的自在幸福,真正是生智慧不生煩惱。

我們要把時間、精力用在找真的東西。各位,這句話很重要,我要把寶貴的生命時間,難得人身的這個機緣,我們要去找,追尋,像佛陀一樣,去追尋,人為什么到這個世間來?古代禪宗講說,未生我,我是誰?生了我,我是誰?死了以后,我又是誰?你要去找這個真的東西。老和尚說,真的東西是佛法,真的東西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靈性,這是真的,是永恒的,不會隨身體、世界消滅。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境界,絕不是提升物欲的享受,提升物欲的享受是往下墜落。提升靈性的智慧,提升智慧,提升境界,永無止境,一直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成佛之后,廣度眾生,眾生無邊,我愿無盡,這就對了,這是完全契入佛菩薩的境界。

以上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剛好我們提到孫思邈,提到道德、德行是延年益壽的妙方,再提到老和尚這一段開示,是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第七一二集里面,老和尚提示我們,剛好跟孫思邈的這個德行也是有關(guān)系,就是粗茶淡飯保平安,其實這個是,我覺得今天這兩段都對我們有幫助,我們值得學(xué)習(xí)。

那么我們再看名相注釋,下面這一句:

“驗”,有效果。

“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的簡稱。唐孫思邈著。

“市利”,牟取利益。

“已而”,不久,后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碎碑雷擊,刻碑得子。孫思邈用龍宮方治病,效果很好,編入《千金方》中,刻碑傳世。有人為了牟取暴利,拚命的拓碑,將藥方印成書賣,以致?lián)羲槭焕状蛩馈S钟幸蝗嗽倏塘艘粔K石碑,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dāng)?shù)觅F子。不久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日后大貴。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嘗利。利人者何嘗不利乎。”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碎碑的人只知道自利,刻碑的人只想利人。其結(jié)果是,只知道自利的人,他何嘗得到利益?只想利益別人的人,他自己何嘗沒有得到利益呢?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潛消弊政(皇明通鑒)”

“宣德間。嘗遣太監(jiān)至西洋求寶。所費不貲。死者無算。天順時。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項忠。查檢往冊。時劉大夏為郎中。先至庫。匿之。吏無可查。其事遂寢。后項以失冊責(zé)吏。劉笑曰。此弊政也。縱使冊在。猶當(dāng)毀之以除其根。尚追問其有無耶。項悚謝曰。公陰德動天。此位當(dāng)屬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馬。子孫屢代貴顯。”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宣德”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在西元一四二六到一四三五年之間。

“嘗遣太監(jiān)”,這個是指宣德五年,宣德皇帝以外番多不來朝貢,派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這個“太監(jiān)”是指鄭和。

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個歷史的故事。明朝那個時候國威是很強盛的,有一點像我們現(xiàn)在中國的一帶一路,那個時候明朝鄭和總共有七次下西洋,我們來介紹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代時期,在公元一四○五年至一四三三年之間七場連續(xù)大規(guī)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qū)、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被認為是當(dāng)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項目。從一四○五年(明永樂三年)到一四三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lǐng)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應(yīng)該是軍隊)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幾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地區(qū)。可見中國那個時候,其實海軍的實力就很強大了,而且國力很強,是到清朝末年才衰敗的。

這段時期,他這段時期,鄭和下西洋是比什么?比迪亞士發(fā)現(xiàn)好望角提早七十年前,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提早八十年前,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迪亞士還沒有發(fā)現(xiàn)好望角,哥倫布還沒有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是當(dāng)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部隊。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總航程多少呢?達到七萬海里,長度等于地球圓周三倍有余。那么鄭和船隊曾經(jīng)航行到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安達曼海以及孟加拉灣,再繞到整個南印度阿拉伯海、波斯灣,從亞丁灣進入紅海,甚至航海航行到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北部更遠的海域,到達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和島嶼,包括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東非、莫三比克貝拉港這些地方。

鄭和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樂年間,而最后,第七次遠航是在明宣宗宣德五年。前三次遠航最遠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第四次最遠航行到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最后,船隊遠航到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肯亞。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中國明朝時候海軍遠航的一個事件,叫鄭和七次下西洋。

再看下面的“不貲”,不可計算。形容十分貴重。

“天順”,明英宗的年號。

“郎中”,職官名。在秦漢的時候,秦朝、漢朝的時候,掌宮廷的侍衛(wèi)。

“匿”,隱藏。

“寢”,停止、平息。

“悚謝”,害怕、恐懼。意思是說惶恐謝罪。

“太保大司馬”,“太保”是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位次僅次于太傅。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不露痕跡,消除弊政。(摘自《皇明通鑒》潛消弊政)。

明朝宣德年間,曾經(jīng)派遣太監(jiān)鄭和到西洋尋寶,花費不計其數(shù),死人不可計算。天順年間,有人建議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項忠參考過去的尋寶檔案,以制訂新方案。當(dāng)時劉大夏作郎中,先到放案冊的地方,把案冊藏起來,辦事人員找不到,這件事情就停下來了。后來項忠以丟失案冊的事責(zé)問辦事人員,劉大夏就笑著說,這是弊政,即使案冊在,也應(yīng)毀掉,以除后患,怎么還要追問它的去向呢?項忠驚醒,對劉公肅然起敬,道歉說,你的陰德動天,我這個位子應(yīng)當(dāng)屬于你。后來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馬,子孫歷代貴顯。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

“充劉公所為。則世間一應(yīng)有害于人之文字。皆當(dāng)毀滅。而小說春方。及謗佛之書。為尤甚。”

這段按語的白話解我們注釋一下、解釋一下:

推廣劉公的做法,那么世間一切有害的文字都應(yīng)當(dāng)毀滅。誨淫誨盜的小說、增長淫欲的春藥方以及誹謗佛法的書籍,這是重中之重。

我們看下面最后一段:

“小常平倉《勸懲錄》”

“張乖崖。知成都。夢紫府真君招之。語未久。忽報云。西門黃兼濟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禮甚恭。明旦。遣人請至。宛如夢所見。詢之。對曰。初無善事。惟麥?zhǔn)鞎r。以錢三百緡。收糴。至明年禾麥未熟。小民艱食之時糶。一般升斗價值。在吾初無所損。而小民得濟危急。如是而已。張公喟然興嘆。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有三個字我們來提一下:

我們先介紹“常平倉”,“常平倉”是古代調(diào)節(jié)米價而設(shè)置的一種糧倉,在漢宣帝的時候耿壽昌首先倡建的,就是谷賤時候用較高價錢買進來,谷貴的時候減價賣出去,平衡米價,這叫“常平倉”。

“幅巾”就是全幅所做的頭巾。

再來,這個“緡”是古代穿銅錢的繩子,用于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

“收糴”,這個“糴”就是買進糧食。

“艱食”就是糧食匱乏。

“糶”就是出售谷物。

那“升斗”,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平買平賣,神仙恭敬。(摘自《勸懲錄》小常平倉)。

張乖崖在成都當(dāng)官時,夢見自己被神仙招去,說話不久,忽然有人報告,西門黃兼濟到。走進來是一位束發(fā)道人,神仙就接待他了,非常禮貌恭敬。第二天早晨,張乖崖就派人去請黃兼濟來,完全跟夢中所見的一樣。就問他說,你有什么善行呢?黃兼濟說,黃兼濟回答說,我并沒有什么大善行,只不過是在麥?zhǔn)斓臅r候用平價收進,等到第二年,正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百姓生活艱難時,我就用平價賣出去,買進賣出都是一樣的價格,對我沒有什么損害,對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這樣而已啊,就是這樣罷了。張公聽完以后,不禁感嘆,叫屬僚扶到座位上,而跟他禮拜。

好,再來看下面的“按”:

“常平倉事。處處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這段按語的白話解就是說:

黃公常平倉的事情,他這個事跡可以廣泛地推廣,一個人(地方)得到好處,大家(一國之內(nèi))都會仿效了。

好,剩下最后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利益眾生的四種原則。今天因為我們講“利物利人”,我們就來探討老法師的利益眾生的四個原則。

一,佛在大乘經(jīng)里面,教導(dǎo)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肯定生命是一個整體”。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非是自性活動的現(xiàn)象而已;自性是一個,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的,就是同共一法身。這是了不起的認知,認知的人就是佛、法身大士,迷失的人就是凡夫。佛與法身大士如何與迷失自性的人交往呢?就是佛陀教育。就是佛與法身大士如何跟迷失眾生來交往呢?這就要透過教育了,透過佛陀教育。而佛教導(dǎo)的內(nèi)容很多,真正是無量無數(shù)無盡,但是它有一個總原則,能夠掌握這個原理原則,就是什么?就是肯定生命是一個整體,這個總原則。你就可以加速修學(xué)的腳步,縮短契入佛陀境界的時間。

這是第一點,為什么要利益眾生?為什么要利物利人?因為眾生跟我是一體的,你如果能把握這個原則,你就可以做到利物利人,你就可以契入佛陀的境界。

第二,當(dāng)然,根本的原理是認知,必須要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自性的活動,然后透過學(xué)習(xí)將之證明。我們現(xiàn)在相信,肯定相信老師,這是信他,不是信自。如何把信他變成自信,這是功夫的圓滿。佛與一切眾生的交往,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的往來,人與一切無情眾生的往來,人與天地鬼神的往來。無情眾生就是自然環(huán)境。老和尚說,教育就教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guān)系,這三種教育。覺悟的人與眾生、自然環(huán)境、天地鬼神往來,用的是真誠心、恭敬心、禮贊心、慈悲心。就是你跟這三種,人跟人之間、人跟大自然之間、人跟天地鬼神之間,你用這四個心,真誠心、恭敬心、禮贊心、慈悲心。你用這四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以真誠的愛心做基礎(chǔ),再加上用善巧方便,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

第三點,老和尚引用《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了三個真實。第一個,“住真實慧”,第二個,“惠以真實之利”,第三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簡單地說,“住真實慧”就是住菩提心,“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利益眾生,就是布施供養(yǎng),第三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要讓眾生開發(fā)他自己的自性,要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第四點,用什么方法呢?佛用什么方法去教化眾生?四悉檀跟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那四悉檀呢?比較長,我們簡單說一下。

四悉檀,第一,這個“悉檀”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國的話,叫“梵華合譯”,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梵語,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平等布施,檀是布施、供養(yǎng)。所以悉檀的意思就是平等、普遍、無條件的布施供養(yǎng)一切眾生,這叫悉檀。

那么四悉檀,第一個,世界悉檀。你要讓眾生生歡喜心,譬如說我們接引一些眾生參加法會、參加放生、去做義工,這個就叫做世界悉檀,讓他先生歡喜心。

那第二個,為人悉檀。為人悉檀就是你慢慢接引這些眾生以后,你一定要先利益對方,所謂先以欲鉤牽,而后入佛智,你不要先想要利益自己,你先要讓對方得利益。諸佛菩薩的觀念是跟凡夫不一樣的,他不是要利益自己,就是利益眾生啊,你要先為眾生設(shè)想。佛菩薩跟大眾相處,他就是用這個為人悉檀,為什么?因為能令人愛戴,你讓他感動,讓他喜歡你,讓他愛戴你。所以我常勸蓮友說,你要作佛菩薩的形象、表法,你在家里要做一個好媳婦,要做個好丈夫、好子女,你要讓人家對佛法有信心,不能讓人家對佛法沒有信心,這叫做為人悉檀。你這也是一種布施啊,你讓他對佛有愛戴、有尊敬,你要學(xué)習(xí)佛菩薩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讓對方感動。

譬如說,老和尚說,我們常供養(yǎng)佛菩薩的形象,像燈、燭、香這三種供養(yǎng),它的意思其實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意思。你每天燒香點蠟燭是干什么的?點燈是干什么的?就是你要為人悉檀,就幫眾生提供光明,為眾生,你犧牲你自己的時間跟體力,叫燃燒自己,然后去照亮別人,這叫為人悉檀的意思。也就是說,犧牲自己,成就別人的精神,簡單說就是這樣,叫為人悉檀。這是要接引眾生的第二個方便。第一個方便,世界悉檀,你讓他先生歡喜心。再來,你就為他服務(wù),利益眾生,讓他得安樂,讓他對佛法起信心,也就是說,你要犧牲你自己,成就別人。

現(xiàn)在我就在學(xué)習(xí)這個精神啊,這次我們辦二○一九臺北的萬人念佛跟戒會,我就因為太勞累了,就得重感冒了,但是還是撐到最后,圓滿達成佛菩薩交付的任務(wù)啊,這就學(xué)習(xí)犧牲自己,成就別人的精神。

第三,對治悉檀。當(dāng)他把他接引進來以后了,怎么樣?再勸導(dǎo)他,告訴他依怎么樣修行,告訴他佛法的事實、理論、真相。對上根的人,你跟他講真理。對中下根的人,跟他講因果故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后讓他自己去體驗,他才會恍然大悟,他才愿意斷惡修善,他才愿意修離苦得樂。這就是對治悉檀。

最后要怎么樣?要第一義悉檀,要告訴他真實的利益,就是“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教他明心見性,教他作佛,教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跟他講真實語、說真實話,教他自己必須要怎么樣?要斷惡修善,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凡成圣,自己要發(fā)愿作佛、作菩薩,最后教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才是真正“利物利人”的做法。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0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猛片aaaaaaa | a级大片 | 天堂av在线影院 | 午夜一级大片 | 欧美午夜激情在线 | 国产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精品综合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九色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一级 | 免费能直接在线观看黄的视频 | 黄色网址av | 精品91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 华人黄网站大全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 亚洲二区视频 | 久久久xx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 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 | 九九激情视频 | 日本在线看片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美女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久久国产一区 |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 国产1区2区3区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成人超碰在线 |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暖暖韩国 | 自拍偷拍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 | 一级片网址| 成人影院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