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3月2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十八,【修善修?!?。
我們看課本一O三頁,我們看經文:
【(發明)世人之所蓄積。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有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此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也。博學鴻才。技藝智巧。此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也。若夫吾帶得去。人奪不去者。唯有修善與福耳。修善到極處。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應?!?/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七祖』,七代祖先,就是指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太祖、玄祖、顯祖,玄祖就是很玄妙的玄,顯祖就是明顯的顯,這樣總共是七代。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世上人民所積蓄的東西,有的別人奪得去,我帶不去;有的別人奪不去,我也帶不去;有的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金銀財寶,房屋田園,這是別人奪得去,我帶不去的。博學高才,技藝智巧,這是別人奪不去,我也帶不去的。要想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燒,水不能淹。修善是得福的基礎,得福是修善的感應。
這一段是講『修善修福』,從世間的福報講到出世間的福報。那么這一段里面他說,『修善到極處』,什么是大善?《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里面講,念佛才是大善,它是至善。老法師說,什么是最大的善?念佛是最大的善。學人今年二O一九年新春跟師父上人拜年,我就是以彌陀圣號功德來供養師父以及護法大眾。彌陀圣號功德在《無量壽經·心得開明·第三十四品》里面就有講,「復聞無量壽聲」,能夠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圣號,那要俱足善根福德因緣,那是最大的善,是眾德之本。
所以這個地方講「修善到極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到,我們凈土宗講的功夫成片,最基本的、最起碼的標準,再來是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到最后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最后究竟成佛,入常寂光凈土,那是「修善到極處」,就是能夠帶業往生。印光大師說,念佛是正修,也是正行,所有修的一切善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助行,正助雙修。所以你修善修福那是助行,但是要全部回向到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講,一毫之善都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就是「修善到極處」,就是對我們凈土宗來說,就是帶業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對利根的來說,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是能夠什么樣?能夠使『七祖超升』,不然憑什么?你沒有出三界,了生死,最起碼你要出三界,了生死,往生西方嘛,當然最究竟最高明的,離開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就不得了了,像海賢老和尚一樣,像鍋漏匠一樣,真的是可以使「七祖超升」。
像倓虛老法師在《影塵回憶錄》里面講的,他們的同參道友劉文化,幾位同修大眾共同八年寒窗讀《楞嚴》,幾個人在八年之內共同深入研討《楞嚴經》,最后智慧開顯出來。劉文化入了這個甚深禪定,見到了琉璃世界的圣境,把這個境界告訴了倓虛老法師,倓虛老法師說,那是破識蘊的境界。那不得了,色受想行識,阿羅漢只破到行蘊,劉文化他深入經藏《楞嚴經》,他破識蘊了,那是倓虛老法師跟他來印證,破識蘊的境界,功夫就非常高了。這就是能夠「使七祖超升」,他不只超度他的冤親債主,也超度他往生的妻子跟閨女,最后超度他的累世父母,劉文化居士他證明給我們看。
所以你到那個境界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什么?『百神擁護』。所以「修善到極處」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修福到極處』,能夠使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這什么意思???就講自性功德。你修福修到什么境界呢?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金剛經》里面講的,修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空有不二的境界,真空妙有,到真空妙有,入不二法門的時候,就是「火不能焚,水不能漂」。
我講個公案給各位聽,以前我也在講席里面有提過。以前有兩位師兄弟在山上的叢林里面修行,其中這個大師兄修的功夫比較好,那師弟就急著出去要弘法,禪定功夫也不錯,但是僅止于大概是一般的禪定。有一天師弟說要下山啦,來到一家客棧。參禪的人都有個習慣,雙腿一盤,坐個幾支香都沒問題,他們非常喜歡坐禪。但是你禪定到什么程度?到底是四禪八定?還是出世間的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還是佛的那種首楞嚴大定?當然到首楞嚴大定就不得了了,那都要人家印證。
那這位師弟就到客棧里面去,他就雙腿一盤,他就入定了,他功夫也不錯,那個氣息非常微弱,有一點像虛云老和尚有一次被盜匪毆打的時候,入定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那么虛云老和尚那一次的入定大概是七天,也是大家以為他死掉了,但是侍者用這個非常微細的那個毛在他的這個鼻頭這邊,他還有微弱的氣息在。剛才講修禪這位師弟,他就是入到那個禪定里面了,那客棧的老板以為他死掉了,就放一把火把他燒掉了。燒掉以后,他的神識入不了、回不來他的肉體,每天晚上鬧鬼,還我身來,還我身來,每天鬧鬼。那個客棧老板很苦惱。
那這個消息就傳到山上去了,那大師兄就下山了。大師兄下山以后就到客棧去度他師弟,就跟店老板講,你給我一臉盆的水,一堆木柴,就這兩樣東西。他就先把那一盆水先端出來,誒,他師弟就出來了,還我身來,還我身來。他大師兄就聽到這個他師弟的聲音了,他說,師弟,你的身在水里面,在水里面啊。然后那個師弟就到水里面去找,找不到,他說,沒有啊,找不到啊。一會兒,他的大師兄又在那個木柴堆生一把火。他師弟又說,還我身來。他說,師弟,在火里面。水里去,火里來。他師弟就到那個火里面去,要找他的身。他的大師兄就呵斥他一聲說,找身者是誰?就像說,念佛者是誰?誰在找身?他的師弟突然間回光返照,那個找那個身的那個本體就是真如自性,迷了以后才有這個身見,迷了以后才有我這個身。他要找這一世的那個色身,找不到啊,那是業識變現的啊。所以他說,找身者是誰?回光返照,「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我們在讀《三時系念》里面,「覺海虛空起」,我們這個性海像虛空一樣?!告镀艠I浪流」,你一迷了以后,背覺合塵,真如變成什么?變成阿賴耶了,般若就變成煩惱了,智慧就變成煩惱了,佛就變成眾生了。所以如果能夠覺悟以后,「若人登彼岸」,如果你能夠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你能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是「若人登彼岸」。有煩惱叫做此岸,沒有煩惱叫做彼岸。其實真正到覺悟的時候,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彼岸跟此岸是不二的,對迷的人來說有此岸、有彼岸,對覺悟的人來講,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這個就是密宗里面講的即身成佛,這境界非常地高啊,講很簡單,做起來,修行,按通途來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容易啊。
所以這個「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就是講我們的真如自性。最后那個大師兄這么一呵斥以后,師弟回光返照,醒過來了,覺悟了,脫離了中陰身,也就是脫離了,當時應該在中陰身的狀態,那當然就是脫離了中陰身的境界。這個就是「火不能焚,水不能漂」。
所以臨終的時候帶走什么?老法師有三點開示。
死的時候,帶走跟帶不走,以及所修行的功德。老法師說,要記住,世間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家親眷屬,你死的時候一個都帶不走。就是剛才我們經文一開始說的,世人所蓄積的,「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名聞利養、功名富貴、家親眷屬都帶不走啊。什么東西能帶走?你這一生所造的業能帶走,你所修行的功德能帶走,你的智慧德能能帶走,這是事實真相。就是「修善修?!?,周安士菩薩這個『發明』里面最后第三種的,「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就是你這一生所造的業,包括善業跟惡業,你所修的功德,你的智慧德能帶得走。那么我們這段,一O四頁說,「吾帶得去,人奪不去者,唯有修善修福」,這是講善業,那還有惡業呢。所以你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人生就有個目標。為什么?帶不去的你就不要計較了,你要它干什么?你還在那邊放不下?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那心就平靜了。這是第一點,現在知道事實真相。
那么第二點,帶得走的、帶去的是善心、善念、善行、善業,就是不帶惡業,不帶惡業、惡念、惡行。老法師說,惡業、惡念、惡行,你要特別注意,這個不好,它會感得三惡道,果報在三惡道,你不能帶這個。我們帶什么呢?最起碼你要帶善心、善念、善行、善業,這個好,最起碼你到三善道去,保住人身,你縱使不能往生西方,你至少保住人身,到人天兩道。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們為什么不能離開這個輪回?就是執著這個身,所以我生生世世在六道生存,舍身受身。老法師說,初果須陀洹他就破見惑了。他見惑里面第一個破身見,他只要人天往返七次,他就證阿羅漢了,他就出三界,了生死了。那大乘菩薩來講的話,圓教初信位也一樣是破見惑。但是印光大師說,大乘,圓教大乘的初信位,他那個也是破見惑,可是跟小乘的初果須陀洹,那智慧是不一樣啊。我常做這樣的比喻,就像臺灣的最好的大學的碩士跟美國最好的大學的碩士,哈佛大學,那程度上是有差別的。所以老法師說,初果須陀洹,他們都能夠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要完成自己這個功課跟學業,就是要出三界,了生死。
所以我們為什么不能夠出離就是,最主要就是對這個身的執著,剛才講這個「火不能焚,水不能漂」,那位禪宗的師弟就是因為他放不下那個身。所以這個身見,老子說啊,「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之所以有煩惱,都是因為自身需求所產生的欲望過多所引起的。倘若沒有或降低了欲望,你必須要透過念佛功夫,「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你透過念佛、持戒、懺悔,絕對可以把欲望降低,絕對可以把煩惱減少。所以六道眾生為什么出不了六道?就是因為執著身是我,吃虧就大了。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升沉,舍身受身,受一個身,他又執著那個身是我,這個麻煩就很大了。
以上我們是講到這個「修善到極處,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我們用這一段老法師說,臨終時帶走什么?來跟大家分享。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業。但修慧而不修福。又慮薄福而少資。昔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則修福。而常破戒。后釋迦成佛時。兄已得羅漢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嘗不飽。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雖作畜生。為王所愛。真珠纓絡。常掛其身。食邑至數百戶。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唯佛稱兩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span>
這一段就是我們常常念口頭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那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我們常常會講這句話,叫福慧雙修。老法師說,我們真正的念佛人啊,真正的學佛人要怎么樣?要慧福雙修。他說,有慧一定有福,但是有福不一定有慧。當然最圓滿是?;垭p修,那老和尚說啊,應該要慧福雙修。
我們就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迦葉佛』,我們來介紹一下「迦葉佛」,他意譯作飲光佛。義曰飲光稱大迦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騎一頭獅子。降生于釋迦牟尼佛之前,相傳為釋迦牟尼佛的因地本師,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前世的老師。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乃是釋迦牟尼佛以前之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
也就是說,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每一劫都有一千尊佛。那過去莊嚴劫最后那三尊,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第一千佛,那是過去莊嚴劫的三佛。那現在賢劫的第一尊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就是迦葉佛,所以排起來叫做第六佛。就是過去七佛,現在賢劫的第四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如果你說過去七佛,那第七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你要講過去莊嚴劫的一千佛里面的最后三尊佛,還有現在賢劫的第一尊佛到第四尊佛,這樣加起來叫過去七佛。
所以這個地方稱迦葉佛是現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傳說為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牟尼佛將來必定成佛。依《長阿含卷一大本經》載,迦葉佛出世于賢劫中,他那時候弟子有二萬人。姓迦葉,于尼拘律樹下成佛,有弟子二萬人,而以提舍及婆羅婆二人為高足,執事之弟子名善友。父名梵德,婆羅門種;母名財主。有子名集軍。其時之王名汲毗,其所治之城名波羅奈。又《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載,「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這一段偈語是在《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記載的,就是迦葉佛所說的戒經。
好,我們再看下面,『嘗』,「嘗」就是曾經、經歷。
『真珠』,「真珠」就是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殼內所產生的,為珍貴的裝飾品,并且可以入藥。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真珠》:「真珠入厥陰肝經,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聾。」它是一種中藥,也可以做中藥。
再來,『纓絡』,我們常常看到菩薩的畫像里面都有掛纓絡,「纓絡」是用珠玉串成戴在頸項上,就是我們的脖子上面的飾物,多作頸飾。是印度古老的首飾,印度流行這個「纓絡」,又叫做華鬘,據說本來是印度一種古老首飾。梵語稱為積由羅。在當地,不論男女都喜歡將花朵串連起來作為頭飾,或掛在頸間,或垂于胸前。做這種似花環的頸飾,有時還披掛在佛像身上。隨著佛教傳入,這一種裝飾習俗也傳到中國,中國佛教藝術形象,例如敦煌壁畫、雕塑及石刻,也出現戴纓絡的情況。纓絡的款式非常復雜,常常以頸飾為基礎,在頸飾上懸掛各種珍寶串飾,從頸部一直的垂到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就腳部。所以這個就是「纓絡」,一種裝飾品。
再來,『食邑』,「食邑」就是古代君王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
『兩足尊』,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就福慧兩足尊?!竷勺恪沟囊馑季褪茄越涠?、福慧等功德,以佛于此等功德為二足而游行法界故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為享福而造罪業。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擔心薄福而缺乏資糧。從前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兄弟出家為沙門,兄長持戒坐禪,一心修道而不布施,弟弟則修福但常常破戒。以后釋迦成佛的時候,兄長已經證得羅漢果,但因為不曾修福,常常吃不飽。弟弟因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面,但留下來的福卻很多,雖然做了畜生,但被國王鐘愛,珍珠纓絡常常掛在身上,擁有封地幾百戶。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怪挥蟹鸩拍芨;劬阕?,所以稱為兩足尊。
好,我們現在看一O四頁,【下附征事(三則)】。第一則:
【廣置義田《懿行錄》】
我們看經文:
【明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廣西參議。正心好行其德。嘗捐銀十萬四千七百兩。買義田四萬八百畝。散華青兩縣之供役者。賦役賴以不困。時代巡蒞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誤系正心于獄。見獄中之寒者。給以衣。饑者。給以粟。罪可贖者。代為完納。囹圄幾為一空。又捐貲修葺獄室。往往施恩于不報之地。后兩臺上其事。欽授光祿署丞。從祀鄉賢?!?/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華亭』,從秦、漢到元代,上海名為「華亭」,就是以前叫做「華亭」,現在叫上海,治所在今天的上海松江區。這個地方我去過,有經過那個松江區,到上海去講課的時候,蓮友帶我經過松江區。為自元至清松江府的屬縣,此期間松江府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六縣及川沙撫民廳。
再來,『參議』,官名。金朝軍中,元、明中書省屬官。明朝布政司、通政司,清朝各部,民國初高級軍事機關,均置參議?,F在還有這個官名,在我們文官系統里面也有「參議」。
『華青』,應指華亭與青浦二縣。
『供役』是指供役使者。徭役,古代官方規定平民(主要是農民)成年的時候,男子要在一定期間內或特殊情況下,所承擔一定數量的無償社會勞動服務,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歷代以來繁多而苛嚴。這個地方是指為國家服徭役。
『賦役』就是賦稅跟徭役合稱。中國古代,賦初指兵賦。春秋后期,各國逐漸從田畝征賦,我們現在說賦稅賦稅,那課稅,這個賦就是古代是指兵賦,后來就慢慢從田畝去征稅,叫征賦,賦和稅漸漸趨合。秦、漢以后,賦是指按戶口征收的稅,徭役則另行征發,賦與役始有明顯區別,這個叫賦跟役的差別。所以賦是稅,是指稅,役是指勞動服務。
『代巡蒞松』,就官員到任?!杆伞故侵杆山??!复病故谴硌矒帷?/span>
『禁爆』,「禁」就是禁令。意思是指發布禁止燃放爆竹的法令。
『給』,充足的供給,以物質給予對方。
『粟』,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子實為圓形或橢圓小粒,北方稱為谷子,去皮后稱為小米,又稱為糧食的統稱。
『完納』,就繳納,就繳納賦稅。這個地方是指繳納全額罰鍰,將罪犯保釋出獄。
『囹圄』是指監獄。《禮記·月令》篇:「(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穎達《疏》里面講,這個「囹」就是牢獄,「圄」就是止也,那個地方有管制,「所以止出入」,罪人住的地方,「皆罪人所舍也」,就罪人住的地方叫「囹圄」,我們現在講叫監獄。
『修葺』,修補,就是修筑整治。
『不報之地』,「不報之地」就是受恩惠者無從知悉施恩者,或根本無力回報施恩者,這個意思叫「不報之地」。在《訓俗遺規》言:「凡人施恩澤于不報之地,便是積陰德以遺子孫。使人敢怒而不敢言,便是損陰德處。」
『兩臺』,「兩臺」是明清時,兩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掌管民政兼財政的叫做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司,這樣稱為「兩司」,也分作「藩臺」以及「臬臺」。
『欽授』,「欽」就是古代對皇帝尊稱的用語,譬如說欽命,就是皇帝的命令?!甘凇咕褪侨蚊?。「欽授」就是皇帝任命。
『光祿署丞』,這是官名,從七品,就七品官了。
『從祀鄉賢』,「從祀」就是附祭。「鄉賢」就是品格學問皆為鄉人所推重的人。這個是清朝的一種制度,就這個人有德行,品格學問都不錯,指鄉里里面的賢人,他死后由大吏題請祀于其鄉,就是由當地的官員,比較高階的官員給他題請,可以奉祀在那個鄉里面,稱為「鄉賢祠」。意思指說,歿后附祭于「鄉賢祠」。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大買義田,布施眾生。(摘自《懿行錄》廣置義田)。
明朝華亭縣的顧正心,字仲修,父親叫中立,做官做到廣西參議。顧正心平常喜愛行善積德,曾經捐出銀子十萬四千七百兩,買下義田四萬八百畝,施舍給華亭、青浦兩縣當作徭役的費用,使百姓消除了負擔徭役方面的困難。有一次,代巡撫來到松江府,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好些市民違反了禁令,燃放爆竹,誤捕正心入獄,就是這個顧正心也被誤捕了,就入獄了。正心到獄中以后,看見這些饑寒的人,就送給他們衣食;罪可贖的人,就代為贖回。監獄幾乎變空了,隨后又捐資修理獄室,就監獄的房間。顧正心就是這樣舍己為人,從來不求回報。后來兩臺大人向上報告了他的事跡,皇上授命為光祿署臣,被敬奉為鄉賢。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范氏義田。流芳千古。然止及同姓。未必及異姓。田止以百計。未必至四萬有余。顧君所為。何其邁前人而杰出乎。據其福報。此時定在六欲天宮。飛行自在。享無極之樂矣?!?/span>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范氏』就是范仲淹,這個等一下我們再來介紹范仲淹,他的福報,印光大師非常贊嘆,范仲淹他一生的善行,他們范家有八百年的福報,等一下我們來介紹。
『邁』就是超過。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范仲淹開創義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他同姓的人,還沒有推廣到其他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計算,還不能達到四萬有余。顧君真是超越前人的杰出好人啊。推測他的福報,這個時候一定在六欲天宮,自在飛行,享福無窮了。
好,我們來介紹范仲淹家族風水千年興盛不衰。這個我們以前也有介紹過范仲淹,但這一次我們比較完整來介紹他。我們讀《岳陽樓記》里面有千古名句,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誰寫的呢?就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喪父了,他是江蘇吳縣人,他母親因為無力謀生,家里貧窮,所以帶著他改嫁。但是等到范仲淹長大了,他知道這個事情以后,他就告別了他母親,而且是泣別母親,就哭泣地離開他的母親,他寄居在佛寺苦讀。他也就這個善緣,他在佛寺里面苦讀,后來成就了,當到宰相,所以他對三寶非常護持,而且他從小就聽聞到佛的正法,守持凈戒,并且刻苦自勵,發憤圖強。長大為官以后,他篤信佛法,樂善好施,廣修眾福。所以我們如果說修善修福的典范,應該是范仲淹。但這里他推薦顧正心,他說,顧正心他布施的義田是買了四萬八百畝,那按語里面講的范仲淹所買的義田應該只有『以百計』。所以范仲淹他護持三寶,也興崇佛法不遺余力。
那么范仲淹小時候,有一天他就去算命了,他就問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那個口氣很大喔。這算命先生一看說,這個小孩子怎么一開口就說要當宰相呢?嚇一跳,就問范仲淹說,小小年紀,如何口氣這么大呢?范仲淹被他一講,有點不好意思,就跟算命先生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就有些納悶啦,說為什么一下子說要當宰相,一會兒說要當醫生,這差這么大呢?就問他說,你為什么選擇這兩個志愿呢?范仲淹回答說,因為唯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聽完以后很感動,一個小孩子念念就想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心,是真正宰相的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當宰相。那這是真是鐵口直斷,他后來真的當宰相啊,他兒子也是宰相,范純仁。
所以范仲淹他的家族八百年的福報興盛不衰。首先我們介紹范仲淹從小就有這樣立志,想要去幫助眾生。
第二點,他購置義田施貧。他當了宰相以后,他拿了他的俸祿出來買義田,給這些貧窮無田者耕作。當然照這個按語里面講,他是給這個他們范氏的宗親。
那么剛才提到說,范仲淹他后來知道他的家世背景以后,到佛寺里面去苦讀。那么在佛寺苦讀,曾經發生一個非常讓我們敬佩他的德行的一個故事。他在廟里面住的時候,當時家里很窮,他就煮了一鍋粥,等到那個這粥冷了以后,他用刀把粥切開來,一天吃二塊,稱為劃粥為食,所以他物質生活是非常地艱難。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在讀書的時候,大概進入了讀書三昧,那寺中的長老看到他這么用功,也很感動,就悄悄地拿一塊面餅放在石桌上。當時范仲淹大概是進入那個讀書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沒有發現。忽然間有聽到那個吱吱吱的那個叫聲,老鼠叼著那個面餅就死命地跑啊,鉆到一棵紫荊樹下面。范仲淹趕忙放下那個書本,一路追來了,好奇心就拿起鐵鍬去挖那個老鼠洞,挖開以后發現里面有一塊石板,他將石板掀開,看到石板下面竟然是發光的金元寶。他也是很貧窮啊,任何人看到這樣能不動心嗎?可是我們剛才講說,他在佛寺已經養成那種持戒的這種好的修行。所以他雖然很窮,但是他一分一厘都沒拿,他再把石板蓋好,重新埋土,一直到他功成名就,這個事情放在他心上,放了幾十年。
幾十年后,突然有一天,范仲淹他以前年輕的時候讀書的那個寺院,叫醴泉寺,這個醴泉寺我特別上網去看,很莊嚴,這個佛寺很大,醴泉寺。有一天,醴泉寺就被大火焚燒,焚毀了,寺里面的長老就派人來求范仲淹,因為那時已經當宰相了。范仲淹就想起了當時那個情景,就寫了一張紙條,請來人交回去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這是很感人你知道嗎?幾十年都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啊。
這就是什么?這就是他的福報大,他的福德就在這個地方。他為什么可以不動心呢?他心清凈。雖然他不是學佛,但是他已經達到什么?講實在話,已經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了。他那么窮,吃那個冷粥二塊這樣,他也可以拿那些金銀,沒有人發現哪,但是他不動,他這個叫做「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這個叫做入甚深禪定了,不只是讀書三昧了。
他說,「荊東一窯金」,就是紫荊樹的東邊,「一窯」就是有一個洞,洞里面有埋了這些金銀珠寶,所以「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這么多金銀珠寶?!敢话胄匏略?,一半贈僧人」,供養就是等于齋僧了,供養常住了。
所以他當了宰相以后,他還是保持窮秀才的生活。
再來,他在蘇州買屋,風水師跟他講說,在還沒有買屋以前,他在修他們家母親的墳墓,他就請風水師先去看他母親這個墳墓。那個風水師一看說,不行,這是一個絕地,會絕子絕孫,他說絕地嘛,會斷子絕孫啦,勸他遷移。那范仲淹就是很有智慧啊,而且他度量非常好,心量非常好,他說,既然是絕地,就不要給別人了,絕我范家的子孫啦,它不應該讓人家去受啊。
這就是菩薩,這種心叫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就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就是直心,這也是深心,這也是大悲心,這已經相應菩提心了。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他就是菩薩。所以范仲淹如果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絕對是什么?絕對是,我看最少是實報莊嚴土,要不然也有事一心不亂,到這個方便有余土。
他說,如果是絕就絕我后吧,那遷墳有什么用呢?結果他沒有遷墳。他這一念德行破了那個絕地。絕地還是怎么樣?絕地還是在金木水火土里面,還是風水地。在風水地是怎么樣?我們講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福人居福地是你有那個福報,那剛好那個風水寶地被你拿到了,你住在那個地方??墒歉H司痈5?,福地是福人居,對不對?但是福人居福地,他的德行就可以改變那個地方的時空環境。所以這個福人居福地,他的這一念慈悲心,破了一切的這些什么絕地啦、災厄啦。
老和尚曾經講經不是講過一個有趣的開示嘛,就是香港大埔,香港佛協的辦公室,那各位如果去過的話都曉得,它前面這個路很窄啊,對面就是山壁啊。那弟子們就跟老和尚報告說,老和尚啊,我們這個教學樓的對面就是山壁啊,臺灣話叫蹦壁,碰壁啊,什么都是碰壁啊。那風水上來講說是怎么樣?前面的明堂不好,你沒有明堂啊。明堂要怎么樣?明堂要,最好是稍微低一點,而且是平的。那前面還有案山,人們說筆架案山,那絕對是出狀元的,對不對?這是風水講的,風水講左龍右虎,對不對?左龍右虎。那前面要明堂要寬啊、亮啊,那個就是風水寶地。那如果以香港佛協來講,它根本前面沒有明堂,它那么高,都已經蓋過那個教學樓了。老和尚就跟范仲淹一樣,福人居福地,他說,喔,很簡單,就在教學樓寫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就破掉了,就破那個風水了。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是大善。
所以范仲淹就是這個德行,才有這么大的福報,有八百年,這是其來有自。
那接下來就這個風水師就幫他介紹說他的住家了。他說,哎呀,這個蘇州有一個地方是風水寶地,叫南園,他說,你如果搬來這個地方,當住家,哇,這個地方可以出狀元,你后代就是可以出很多人才,做大官了。范仲淹一聽到這樣說,只有我一家人發達富貴,范圍太小了,干脆買下來改成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讓我們蘇州人全部出狀元好啦。他這樣的一念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千年來,這個地方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怪不得他家有八百年的福報。這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統統是什么?是范仲淹的福德庇蔭。所以蘇州書院那個地方現在是什么?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叫景范中學,景是什么?尊敬、景仰,范是范仲淹,景范中學的校址。所以老法師就有講過,為什么這個企業家多布施?老和尚說,一家飽暖千家怨。那你作菩薩了,那就不是了,那就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所以范仲淹就把這個地方改成書院,那么讀書的效果就非常地好,因為依山傍水嘛。
那么再來,他的薪水都是拿去救濟貧苦人家,養活了三百多戶人家。
所以他這樣的德行、這樣的福報,他四個兒子都貴為宰相、公卿,還有侍郎,侍郎就是副部長。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以后,分別當到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孫都是非常顯貴、賢能,綿延不絕,傳至今已經超過八百年。
范公死后,他兒子范純仁才出來當宰相,還不是他父親在的時候才出來當,他父親往生以后他才出來當宰相。所以我們說富不過三代,但是范公的后世家族卻旺了八百年,而且他們的子孫,四個兒子都能夠遵父親舍財濟世的這個家風,所以后代子孫在朝為官也屢出不絕。
所以我們從上面這樣所談的,上天所回報給范氏子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幾百倍。這個已經不是舍一得萬報,這個已經是接近無相布施了。所以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行善的典范。所以我們如果講這個修善修福,除了剛才講的這個顧正心菩薩以外,其實范仲淹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這是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贊頌。
再來,范仲淹他們家八百年來不衰,是德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干,這是真干、真做,把自己的福報分享給別人去享受,這是有福德不受福德,是菩薩的境界,這才是大福報。福報不要享盡,李炳南老師說,勢不能用盡,福不能享盡,分享給別人,后福就無窮了,這個德積得厚。
所以一直到民國初年,范家的子孫都能守住這個家風。
那現在的家庭呢?能傳幾代呢?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現在大概我看都是一代而已。有錢,不懂得愛護他人,瞧不起別人,這個叫什么?這個叫傷德損福。
所以古代圣賢傳千年,現代人大概只傳一代。我們要問為什么?我告訴各位答案,為什么?因為現在的父母教子女,教他們什么?自私自利,不是德行,不是教德行、語言,都是教這個自私自利,結果這個子女長大,也對父母、兄弟、姊妹、別人,也自私自利。所以說,好子弟是教出來的,壞子弟也是自己教出來的,都是你教出來的。
所以老子說,禍福相依。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因為沒有德行。
所以錢字怎么寫?金子旁邊配兩支戈(就是刀),這個錢會意字,我們注意看,它錢旁邊有兩支戈,兩支兵器,所以錢越多會越沖突。所以這兩支刀,國與國沖突,人與人沖突,兄與弟沖突,甚至家庭里面兄弟操戈,都是因為金錢,是因為沒有圣賢教誨。
我曾經講過公案,在我們內湖這邊有一個非常大的企業家族,非常有錢,可是因為沒有圣賢教誨,所以他父親往生以后,兄弟爭產。那么其中有一位排行大概是第四的這個弟弟,有一天就約了他的兩位哥哥出來談判,那兩位哥哥是已經繼承了他父親的這個家庭的事業,而且做得也很有成就。他責問他的兩位兄長分配遺產不公,當場拿槍起來,把他這兩個兄長當場格殺。也就是他自己的老家里面,當場,弟弟把兩位兄長當場槍斃殺死掉,然后自己再跳窗自殺。發生的這個企業家族,兄弟為了爭產,就是兄弟操戈這個事情,就印證了剛才我們講的,錢越多越會沖突,最后則敗德損福。
所以印光大師開示,他說,范仲淹「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印光大師說,這個原文我們來把它念一遍,我們看印祖這段開示。
印光大師說:「凡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后,不如不發之為愈也。歷觀古今來大圣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蕩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
印祖這一段開示一共兩段,我們先解釋第一段。這個「發科發甲」,「發」是什么?「發」是產生,「科」就是科舉、名目,「甲」是鎧甲,就是盔甲、鎧甲,是指文武官員。印光大師說,要發科發甲,要能夠得到功名富貴,要能夠達官顯貴,都是他們祖父有大陰德,所積的陰德。如果沒有陰德,「以人力而發」,就是你用自己的人事關系,你用這個請托的關系去謀到這個官位,去得到這個官位,必有大禍在后面,一定會有災禍的。因為你行賄,靠人事關系所得到的這個官位,不是你所種的善因,你沒有那個善因,德不配位,你沒有種那個因是德不配位的,就會有災禍,不如不要發好,印光大師說,這個不如不要發,都會有災禍。
他說,我們看古今來的大圣大賢產生,都他的祖父積德所致,就像孔子一樣啊。那大富大貴也是一樣啊。他的子孫都是生于富貴啊,只知道享福造業啊,現在都是很多這種子弟啊,叫紈绔子弟,忘記他祖父一番栽培,他們的祖父的創業維艱啊,那種困難啊。從此以后怎么樣?「喪祖德」,把這個家風、祖德敗壞掉了,而且也敗壞了祖業,就是「以蕩祖業」,就是把家業散盡家財,古德說,視這個祖產如糞土,揮金如土。最后淪落到貧賤的地步,淪落到貧賤的地步,這個就是舉世富貴人家的通病。而能夠世守先德,能夠守住祖先的德行,能夠守住祖先的家風,「永久勿替者」,每一代都不會改變,這叫「永久勿替者」,每一代都遵守這個家風跟家學、跟家規,不會去改變的,只有蘇州范家,是古今以來第一個,「古今第一」。
再來第二段,印祖說:「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
以上這兩段輯自《印光法師文鈔·與永嘉某居士書》。
這個第二段也是在講福報。印光大師說,自宋朝文正公,就是自范仲淹他們這個家族,一直到清末,清朝末年,八百余年來,這個家風不墜,「科甲」,在每一代都出狀元,每一代都得到功名。這個可以說是什么?「世德書香之家」。
另外一個個案就「長洲彭家」,我特別來介紹一下。這個彭家是誰呢?他們三代都是出狀元,就是各位都很熟悉的彭際清大居士。這個彭際清先生,老和尚很贊嘆這位彭居士,在講經常常提到彭際清,他就是彭紹升,是我們佛門里面的大居士,也會集了《無量壽經》。彭際清的曾祖父是誰呢?是清朝康熙彭定求狀元,彭定求狀元,他是擔任到國子監司業。這個國子監有點像國家大學,國子監司業,司業是一個官職。那彭紹升,彭際清的父親是誰呢?彭啟豐,彭啟豐是擔任雍正時期的狀元,后來當到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老和尚有特別在講經里面提到,彭際清是因為他的父親當到國防部長,但是他更熱愛的是什么?更熱愛佛教。他一心皈依三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他放棄了功名,他也考上狀元,但是他不擔任官職。這就是他父親彭啟豐,是雍正時代的狀元。
那么這個彭家,長洲彭家,也跟周安士他們都是同一個故鄉,江蘇省的。從清初以來,這個彭家也是科甲冠天下,他們家的狀元就有四、五個人,曾經有一次考試,同胞三個都鼎甲,「鼎甲」就是有當狀元的了,有當榜眼的了,有當探花的了,這三個同時都上了前三名的樣子,「三鼎甲」。那他們這個彭家世奉佛法,雖然考上狀元,當到宰相,剛才不是提到嗎,這個彭啟豐當到部長,他們當到宰相了,還每天家中的這些子弟都要日誦《感應篇》,《太上感應篇》,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以作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這個「誠意正心」就是端身正意,「致君澤民」就是為大眾服務、為民眾服務、為人民服務。
這個是我們特別把這一段,因為講到范文正公,我們就提到印光大師開示,范仲淹「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我們特別提出來分享。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獨成勝舉】
【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費不貲。布按兩司。召富民勸募。汝輝愿獨力任之。憲長楊繼宗問故。汝輝曰。人有子不肖。雖有所積。必屬他人。何如干此勝事。后世漸漸享用乎。況財為怨藪。吾子無財。亦無怨藪。未始非愛之也。遂以白金千錠獻。兩司共嘆其明達。特設席后堂。邀同僚宴之。復以彩帳親送之歸。聞者無不欽慕?!?/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戒壇』,授戒之壇場也。梵云曼陀羅,譯曰壇,高筑之,故云壇。在《資持記·上二之一》曰:「法既尊特,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結壇場,羯磨(作授戒懺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在《資持記》里面有提到說,「法既尊特,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結壇場,羯磨」。就是那個戒場,那個戒壇就是很尊貴而且特別的地方,因為要傳戒嘛,所以他必有護法龍天保護,所以不能隨便在里面穿越、走動。所以開始要成立這個戒壇的時候,都要怎么樣?要灑凈、持秘咒來結壇場,來作為羯磨之用。羯磨就是授戒的時候,懺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儀式。
那么再來,在天竺者,樓至菩薩,在佛陀那個年代,有樓至菩薩請筑戒檀為比丘受戒,佛許之,佛陀有答應,使于祇園精舍外院之東南建壇。見《釋氏要覽·上》。在《釋氏要覽·上》這部書的記載里面說,當時佛陀有位弟子叫樓至菩薩,請佛陀同意來筑戒壇,作為比丘受戒的地方,佛答應了,便在祇園精舍外院東南的地方建了這個戒壇?,F在在我們圓通寺,還有這個南林尼僧苑都有戒壇,蓋得很莊嚴,都有結戒,就是剛才講得結壇戒,持秘咒結壇場。
在支那者,曹魏、嘉平、正元中,曇柯迦羅、曇帝皆于洛陽立大僧羯磨之法,支那之有戒壇自此始。在唐初,靈感寺南山律師按法立壇。撰《戒壇經》一卷。見《僧史略·上》。
再看下面:
『貲』,「貲」就是計量、估量。例如所費不貲。所費不貲的意思是說,所費用還不少,花滿多的錢這個意思。
『布按兩司』,這是指布政司與按察使。布政司是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明朝的時候設立的,為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主官稱為布政使。按察使是職官名,唐朝的時候設置的,明、清以按察使為一省司法長官,掌刑名按劾之事。一個管行政叫布政司,布政使,那一個管司法叫按察使。
『憲長』,古代中央監察機構的首長。如秦、漢以來御史臺中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怨藪』,這個「藪」就是人、物聚集的地方。那「怨藪」就是怨恨聚集的地方。
『未始』,未嘗。
『錠』就是量詞,計算塊狀物的單位,就兩錠白銀。
『后堂』,內廳、后面的堂屋。
『彩帳』,彩色的綢子。這個地方是指受官方高規格的禮遇。像我們萬人念佛,有掛那個彩帶,就是掛在那個功德主身上的一種禮遇。這是「彩帳」。
『堅財』,「堅」就是牢固。意是指所擁有的財富不為五家(水、火、盜賊、惡子、官家)侵奪。
那這個地方講到「堅財」,我們來探討一下,錢財為五家共有。
那么有看過一段新聞,有一個人在家里藏了八袋的現金,藏在床鋪底下,結果大火,惡火焚毀,只剩下一百二十五萬,其它都燒光了。這印證了什么?財為五家共有。
第一個,水,水是洪水沖毀。從古自今,水患造成財物的流失,真是難以估計。
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者是因戰亂而毀失,這還包括地震。水、火。
再來,第三個官府,欠稅了,被公家機構罰,裁罰,沒收充公。像貪官污吏啊,我們看到國內很多這些官員被中紀委辦公室逮捕歸案,雙規。官商勾結非法行為、巧立名目,這個橫賦暴斂,苛細繁重的稅捐而損失的財物,官府課稅。
再來,盜賊,小偷去偷竊,盜取你的金錢,詐騙你的金錢,搶匪搶奪你的財物,或是生意上被倒債的、倒閉的,這都是什么?都是盜賊。
再來,惡子,就是不肖子孫,敗家子,將家產揮霍一空。
依《大智度論》里面講,「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惯@《大智度論》里面就說,這凡夫眾生不了解世間是幻化無常,再多的財富,非但不能夠永遠擁有它,而且是五家(水、火、惡子、官、盜賊)所共有的。所以古德說,「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关敻皇且驗槟阖敳际┒玫降墓麍?,所以我們要種福田,要培福、修福。
那福田有三:
第一個是恩田,就是父母、師長。
敬田呢?對佛、法、僧三寶的供養。
第三,悲田,以悲愍心去救助貧困,這叫做悲田。
必須在這三個田里面,三種福田里面去布施。
所以凈空老法師他有開示。世間蕓蕓眾生,各人際遇不同。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同樣是人,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因為各人所造的業因不一樣。所以一切的不平等,不是他人決定的,是自己過去生的業因所造成的。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出生、來受果報,是過去生造善業,這一生就得善報,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就受苦報。人們迷惑顛倒,受報的時候不肯安分,那又造新業啊,于是因果報應持續不斷。如果不能夠徹底覺悟,所造的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后,才能夠盡斷惡業,真修福善。
所以我們這一句經文,第十八句經文里面,「修善修福」,我們依老法師這樣說,開示啊,要徹底覺悟之后,方能盡斷惡業,才是真正的「修善修福」啊。這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重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原文獨成勝舉)。
明朝湖州人徐汝輝,家里富裕,喜歡布施。當時杭州重建戒壇,要花大量資金,上面命令兩司召集富貴人家募捐,汝輝愿意一人承擔。憲長楊繼宗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汝輝回答說,子孫不肖,即使我積留錢財,也是屬于他人的,為什么不做這樣的好事呢?積下陰德,留給后世慢慢享用呢?何況錢財是因為修福才積聚起來的,我的子孫命里沒有財,也就不能夠積聚錢財,并不是我不愛他們。于是就獻出白金千錠。兩司非常贊嘆他的開明大度,特地在后堂設宴款待他,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歡聚,又親自向徐汝輝贈送彩帳。聽到這件事情的人,無不表示欽佩。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按語:
【《大寶積經》云。吾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徐君已作堅財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大寶積經》』,我們常常在提到這個「《大寶積經》」,它是一部菩薩的經典,大乘經典。是譯者有菩提流志等,很多位法師都有翻譯過這一部《大寶積經》,像佛陀扇多、竺法護、玄奘、義凈、實叉難陀、那連提耶舍、羅什大師、阇那崛多、康僧鎧、月婆首那、達摩笈多、竺難提、釋道龔,這些都有翻譯過《大寶積經》。那么《大寶積經》又稱《寶積經》,總共一百二十卷,唐朝菩提流志等譯,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一部。該經主要講述菩薩修行法以及授記成佛等事,為大乘佛教五部經之一。大乘佛教哪五部經呢?就是《大般若經》、《大集經》、《華嚴經》、《大般涅槃經》,還有《大寶積經》。
全經計收四十九會。前部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為魏晉南北朝等譯師翻譯集合,后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為菩提流志翻譯,故本經即為新舊譯之合編本。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范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文,彼此相互獨立。當時玄奘自印度歸返,曾帶回本經之梵本,諸方名德又敦請玄奘譯該部經,但因玄奘譯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后,已經無力再譯了,其所帶回的梵本至今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大寶積經》說,我不施舍錢財,錢財就會舍棄我。我現在就應當施舍,使它變為永不衰竭的財富。徐君就積下了受用無窮的堅財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樂施不倦。(浙人面述)?!?/span>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樂施。尤喜齋僧。時有寺僧大成。募盞飯供眾。道經史家門首。史若見飯少。必以己飯足之。如是歷有年所。毫無厭心。一日夫人坐草。見大成步入房中。眾駭異。索之無有。俄而產婦生男。急遣人蹤跡之。而僧已于是日回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聰慧。茹胎齋。及長。文譽日隆。至順治間。大魁天下?!?/span>
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足』,作動詞用,使滿足。
『年所』,年數。劉良《注》,這個「所」就是數,數也。
『坐草』,婦女臨產、分娩,就是婦女生產兒女叫「坐草」。
『索』是搜尋、尋求。
『蹤跡』,按行蹤影跡追查、追尋。
『回首』,死亡。
『茹胎齋』,「茹」就是吃?!柑S」就是俗稱的胎里素。母親懷孕期間都是素食,所生產的胎兒生來就吃素,叫做胎里素的小孩,就胎里素。
『大魁』,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稱為「大魁」,就是狀元。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原文樂施不倦。聽浙江人當面敘述)。
明朝末年,浙江有個姓史的人家,好善樂施,尤其喜歡齋僧。當時有位僧人,名叫大成法師,出外為僧眾化飯,經常路過史家門前,史某如果看見飯太少了,就送出飯來補充,這樣大約做了一年,沒有一點厭倦的心理。有一天,他的夫人臨產,突然看見大成法師走進房里,大家非常吃驚,趕快去找,一下就不見了。沒多久,產婦就生下一個男孩,再派人去查大成法師的蹤跡,他已經在當天圓寂了。于是就把這個小孩取名叫大成,就大成法師再來的啦。孩子從小就很聰明,在胎兒時就開始吃齋,長大后,文章聲譽一天天增高,到順治年間,大魁天下。
這是接下來就要跟你講三世怨了。這位大成法師他常常去為大眾托缽,有時候托缽比較少,飯比較不足,經過史家門口,史家人都會給他們布施飯,而且給他補足,這樣總共做了一年都沒有厭倦,這樣歡喜布施。但是當時可能大成法師沒有開悟。因為印光大師說,真正的凈土行人不能求康寧,不能求健康,不能求來世,不能求想要當帝王,不能想要求當大法師。除非,印光大師說,除非你破見思惑。如果以小乘來講,破見思惑就是阿羅漢,大乘來說,破見思惑等于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他已經破見思惑了。印光大師說,只有破見思惑,才可以說你再到人間來,你才可以說你要倒駕慈航。他說,沒有破見思惑,在轉生受身之間,一萬個人,難保一二個不迷,只能保住一二個而已,其他人大概都是在轉生受身之間就迷惑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大成法師,你看,他為了感恩這個史家對他的恩德,他動了這個情執啊,當然他有可能是來報恩的啦,但是還是在三界內啊,他沒有去西方再來啊。所以當時這個史家他的夫人要臨產的時候,突然間看見大成走進房間,一下就不見了。這是什么?大成已經往生了,他的中陰身、他的神識要來入胎了。結果沒多久就生出一個男孩,就大成法師再來了。再派人去查大成大師他現在在哪里,結果他當天就圓寂了,于是把這個小孩子取名叫大成。
你看這個小孩子前世是出家人,聽經聞法,慧根特別利,所以一出生就開始吃素啊,這胎里素啊。所以一般母親在懷孕會吃素,都跟這個小孩有因緣的。這個小孩如果是佛門中來的,如觀世音菩薩送來的,百分之一百,大部分他的母親都要胎里素的,她吃肉一定會吐出來的。就像我太太一樣啊,我是向觀世音菩薩求兒子來的,十個月,我太太只有吃水果跟吐司面包,其他統統不能吃,一吃就吐出來。這就是他過去生是佛門中人,所以叫胎里素。
所以你看他長大以后,他文章越來越增高了,學問很好,后來在順治年間大魁天下,考中了狀元。
接下來我們再看按語了:
【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識者目為第三世之怨。何則。以彼第二世享福時。必然造孽。至第三世。決受苦報也。史君原從佛法中來。故雖遇榮華而不昧?!?/span>
那我們看這段按語,我們先解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我們再來探討這個三世怨。我們看按語的白話解:
只管行善而不信佛的人,他所修的福,有眼光的人會看作第三世的陷阱。為什么呢?因為他第二世享受福報的時候,必然濫用這個財勢,為所欲為,造下罪業,到第三世就必然墮落受苦。史君善根深厚,前世從佛法中來,所以現世雖遇榮華富貴,不忘前因。
按照這個按語,『史君』是講這個史某,他樂善好施嘛,他喜歡齋僧,所以他說這位史君呢,他過去生是從佛門中來的,所以他遇到榮華富貴,但是他不昧。什么叫不昧?他有福德不受福德,他不會在這個榮華富貴里面迷失掉。
好,我們來探討三世怨,這跟我們學佛有關系。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結三世怨,印光大師說:「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
這個三世怨,印光大師先跟你點出來。他說,你今世念佛,如果你不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是感得人天福報,因為念佛就是修福啊。你有福報,沒有真正開智慧,也就是沒有看破、放下,沒有禪定、智慧的功夫。因為有福報,所以你一定可以得到這個權勢、地位、富貴,但是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變成愚癡,而不相信因果。因為你不相信因果的人,他處在這個有權勢的地位,有富貴的地方,如虎添翼,更增加他的惡。所以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然造惡業,應該要受惡報。所以這就是三世怨。這是第一位,我們凈土宗的祖師,印光大師對三世怨的開示。
再來,我們來聆聽李炳南老居士著述《小宣傳集錦》里面所提到的三世怨。
李炳南老師說,老居士說,有一般人,不懂佛理,自作聰明,去阻礙人家學佛,說什么多做好事就好了,不昧良心哪,這樣就可以的啦,何必去學佛呢?做好事就好了。這種人現在也很多,你教他去救濟了,譬如說,有很多人看到貧窮的人,喜歡去幫助他們,譬如說,歲末的時候,這個叫做辦這個年夜飯,請這些街頭游民來吃飯。但是你要鼓勵他們去學佛啊,要告訴他們怎么去了解,為什么有貧窮的苦報啊,怎么去做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所以我們這邊曾經有發生一個學佛團體,他們就是在我們臺北市的那個淡水河岸旁邊,也是提供這個便當給街友吃啊,可是沒有給他們教育啊,沒有告訴他們覺悟啊,結果他們也提供設備給這些流浪街頭的街友啊,沐浴啊,結果后來,現場環境弄得非常地不好,于是他們就退轉了道心了。像這個是什么?就是這里講的,你光做善事,說不昧良心,但是你沒有去學佛,沒有去覺悟。
李老師說,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你用理智去研究,這是見識很短。你讓他真的去做善事,不昧良心,固然是很好,但是只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可惜是半邊架子。就剛剛講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那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那你修福不修慧,就像李炳南老師說,像半身不遂,決定得不到徹底的好果。所以佛門里面講的行為叫做三世怨。也就是說,今生做善事,第二世去享癡福。因為他沒有智慧的關系,十分八九迷了本性,在享受癡福的時候必造殺盜淫妄,又造出許多罪業來,有罪業一定要受報,那到第三生,仍然免不了酬償惡業,去墮三途,就是畜生、餓鬼、地獄。
況且沒有智慧的人,哪里分得出來善惡標準???哪里能夠懂得心性的良與不良呢?也就是他哪能夠明白心地,有昧良心跟不昧良心呢?怎么懂得心性的良與不良呢?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說,你如果不信,先請一本《十善業道經》查看,那才曉得我們平常做事是善跟不善,存心良不良,良與不良,你去看《十善業道經》就可以了。
第三位,我們來聆聽老法師講《普賢大士行愿的啟示》的節錄。
老法師說,未出三界,善業乃是一種惡業。所以你行善事,但是你沒有出三界,了生死,你這個善業仍然是善惡對待里面的善,它不是至善,也不是大善,因為念佛才是大善。自性里面沒有善惡對待。所以你善業如果沒有出三界,沒有往生西方,這種善業叫做有漏善,像一杯水里面,它底部都會漏水,這叫有漏善,有漏善感得的是三界的果報,仍然是在三界六道里面。所以未出三界,善業仍是一種惡業。佛門云,三世怨。第一世做了很多好事,第二世得善果,在人天中享受大福報,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了高官,也發了大財。
但是老和尚說,這一生享受果報,他會忘記修善,縱然修善也修得很少,因此,善的果報、福報一下就用完了。第三世善少惡多,惡業就現前了。因為當你福報現前,你就會造殺盜淫妄,剛才講的,會造殺盜淫妄,造殺盜淫妄一定有罪業,有罪業一定要受報,所以到第三世的時候善少惡多,惡業就現前了,就到三惡道去了。譬如富人天天吃大魚大肉,幾十年下來,造多少殺業?有權勢的人、有勢力的人,往往一個錯失,造成很多人的不方便,這也是造業。
所以什么叫真正的善?除了念佛以外,都不是真正的善。所以剛才我們一開始就講了,《無量壽經》里面,〈第三十四品〉里面有特別跟你提到「復聞無量壽聲」,念佛才是真正的善。所以真正的善業,要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六道輪回。你修其他的法門,無法讓你在一生當中超越三界,除非你是上根利智的,像六祖大師這種根器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修其他法門,都是自力法門,因為自力法門,它不是我們凈土法門里面的二力法門,我們二力法門是自力跟他力,是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力跟慈悲。所以你修其他的法門,你無法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你還是在輪回里面。你如果不能夠超越三界,哪怕你是念佛,哪怕你是行善,對佛來說,對我們的法身慧命來說,都是不善之業,都不是善業。
老法師說,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給我們開出一條當生成就的大道。我們能夠信,我們能夠愿、能夠行,這一生就成就了,就能夠帶業往生了。所以在《無量壽經·第三十四品》里面講「心得開明」,你心怎么能夠「心得開明」呢?這個「明」就是智慧的意思啊,你怎么能夠開啟智慧呢?你只有到西方才能開啟智慧。如果你不能夠帶業往生,你必須要靠自力成就,那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無量壽經》告訴你說,「復聞無量壽聲」是說,你能夠聽到這一句佛號,是最大的福報,而且能夠「截斷狐疑」,能夠把你的貪瞋癡慢疑這個疑,把它斷掉。
所以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老和尚說,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就全部消了。就像阿彌陀佛這個大愿船,在這個生死苦海里面,我們眾生的無始劫的這個業障就像那個石頭一樣,你只有往阿彌陀佛那個大愿船里面一放,不會沉下去啊??墒悄闳绻粤ΨㄩT,你那一顆石頭就會沉到生死苦海里面,你沒有辦法自拔。所以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就因為仗佛功德,到西方極樂世界,等到你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將來因緣成熟,你再回入娑婆度有情,那就是去還我們過去生所造的這些惡業,像安世高大師兩次還命債一樣。所以念佛的功德很大,非常地大,能夠消除一切罪業。所以印祖說,印光大師說,「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是真理,千真萬確。我們要聽印祖的話,要聽老法師的話,要聽李炳南老師的話,這一生一定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1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