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3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3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0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二十,【慈祥為國救民】。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O九頁,我們看經文:

【慈祥為國救民】

【(發明)民者。國之本。本固而后國安。是救民。即所以愛國。愛國。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訓世人。此句獨戒有位者。】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才能使國家安定。所以救民就是愛國,愛國就是忠君,愛國就是忠于人民。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解釋,這個地方應該括號,愛國就是忠君,這是古代,現代,愛國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國家。上面一句是教育世間人,下面一句是告誡那些有地位的人、有官位的人。

好,我們看第二段經文:

【世人皆稱官府為老爺。何也。蓋聲聲喚醒其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憂。賦役繁重。民之疾也。盜賊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時。民之疾也。豪強炙剝。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須盡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負君親。下不負百姓。中不負所學也。則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老爺』,古時候對官紳的稱呼。但也是作為兒女對父親的稱呼,也叫「老爺」,古代都這樣,叫「老爺」,就是父親。那對這一個縣太爺,譬如說知縣、知府,我們是縣太爺,所以「老爺」是古時候對官紳的稱呼。

那么再來,『父母唯其疾之憂』,這一句很重要,講孝道,要好好地解釋,不然不了解孔子的意思。為什么這個,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但是它的典故怎么來的呢?孔子為什么講這一句開示?它的背景是為什么呢?可能要稍微詳細講一下各位才能夠明白。這句「父母唯其疾之憂」在《論語·為政篇第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就是從這里出來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那么李炳南老師他的《論語講要》里面的解釋,就「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子憂愁」。真正的孝,不能讓父母操憂你的身體健康,不能讓父母掛慮、掛念你的身體狀況,這個叫做「子事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不能使父母為子憂愁」。包括憂愁,為你的事業憂愁,為你的身體健康憂愁,為你的家庭憂愁,這個都是不孝。唯子于有疾病時,就像我們小時候一出生的時候,生病的時候,父母非常憂慮,「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道理是一樣的。「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包括所有的一切,這才是真正的孝。

好,我們來報告這一段的典故,這個是「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后,他的嫡長子,就正宮,他的正妻所生的兒子,這個孟懿子他有妻跟妾。他們的家是魯國的大家族,三桓之一支。

那三桓是什么意思呢?這是魯國卿大夫季孫氏、叔孫氏還有孟孫氏。魯國三桓起于魯莊公時代,公元前六九三年到公元前六六二年。魯莊公他的父親是魯桓公,所以叫三桓。他的妻妾生了四個兒子,后來魯桓公死了以后,魯莊公繼位,他的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因為孔子是魯國人。那庶長子,就是妾所生的,慶父,所以他的后代被稱為孟孫氏,就這里講的孟武伯,孟懿子,孟孫氏就是孟武伯他們的這個長輩,這個是庶長子慶父所生的,都稱叫孟孫氏,或者叫仲孫氏。那庶次子,一樣是妾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是叔牙,他的后代稱為叔孫氏。那嫡次子,就是魯莊公的弟弟,季友,他的后代稱為季孫氏。這個是按照當時春秋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這他三個兄弟,可以講說同父異母的三個兄弟,后代稱為大家族。因為三家都出自魯桓公之后,所以被人家稱為魯三桓,典故是這樣來的。

那這個孟懿子,「孟武伯問孝」就是,孟懿子就是孟武伯的父親,那首先談到孟懿子,因為他也是拜孔子為老師。「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個就牽涉到現在講所謂的盡孝道啦,我們說守孝要七七四十九天。我的父母往生,雖然是現代的社會,我還是照古禮守孝四十九天,而且都還做七,請師父、法師到我家為我父母做七,我自己每一個七都帶一個佛一,念佛共修,還到承天禪寺為母親立牌,等于一個七做三個佛事,我是這么徹底的。那助念第一天,我是二十四小時沒有睡覺,一直熬到天亮。我在《圓滿臨終關懷》寫母親重報輕受,那個喑啞人就是我母親,那個執筆的人道升居士就是末學本人。有一位國內的蓮友問我說,誒,黃警官,《圓滿臨終關懷》里面那位重報輕受那個母親是不是你母親?我說,對了,是我母親。

這個叫做什么?古代就這樣的,「事之以禮」,他活著時候,你就要「事之以禮」,要盡孝。死的時候要「葬之以禮」,要守孝。那父母往生以后,不管是百日對年,或是以后每年他的祭日,你都要「祭之以禮」。我到現在也沒變啊,我父親往生已經二十五年了,在臺北市的善導寺,春秋二祭,清明加重陽節再加上七月十五中元普度,善導寺每年都做三場大法會,我到現在二十五年了,不變,一定去那善導寺為父母立牌,能夠參加這個法會,積功累德,這個叫「祭之以禮」。

那這一段的原文,《論語》的原文就是說,「孟懿子問孔子」,怎么樣才算孝呢?你看那時候就談論孝,現在多少年啊,二千五百年了。孔子回答說,「無違」,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思。現在呢?現在都違背父母的意思啊,不聽父母的話,不聽老人言啊,忤逆父母啊。有一次,樊遲替孔子駕車,剛才講「樊遲御」,那個「御」就是幫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怎么樣才盡孝道呢?我告訴他說,「無違」。樊遲他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就問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生死大事和祭祀都要以禮行事,就是不違孝道了。

中華傳統文化都在老祖宗的智慧里面,孝道也不例外。所以為什么要扎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現代人都忽略這個孝道了。譬如說現在所謂的七七四十九天,我們現在臺灣的習俗里面、禮儀里面,已經都被葬儀公司、禮儀公司改變了,七個七,給你做一次濃縮了,簡易版的,換成這簡易版的,三個七算一個七了,然后七個七在一個禮拜全部給你做完,都失去那個意義了,那個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的意義了。

那孟武伯就問孝了,「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那孟懿子的兒子呢孟武伯就問孔子說,怎么樣才是孝呢?誒,不錯,父子兩代都問孝。孔子就回答說,父母憂子之疾,無所不憂,故守身所以事親,不妄為非而不失身,斯為孝也。所以你能夠守身如玉,你能夠潔身自愛,能夠積功累德,這才是真正盡孝,事親之道啊。你不胡作非為,不貪贓枉法,不妄為非而不失身,不要自己以身觸法,這樣的話就不孝了,或者喪失,甚至喪失生命,這都不孝,不妄為非而不失身,斯為孝也。

所以武伯去問孔子,問孝,這可以稱為說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情。因為孔子當時他回到魯國以后已經是六十八歲了,人家都稱孔子叫「國老」,魯哀公跟季氏都以國家大事向孔子征詢。但是孔子已經不打算再出來當官了,他準備要為萬世師表了,要教育他的弟子了,就像李炳南老師一樣,木鐸春風。所以武伯的父親孟懿子在十四歲的時候,拜當時三十四歲的孔子做他的老師,也就是孟懿子當學生,他十四歲就拜孔子當老師了。那為什么這個因緣呢?我跟你講,這古代圣賢都出現在帝王里面,像周朝一樣啊,周文王他的父親季歷,還有周文王、周武王。因為孟武伯的爺爺孟僖子的遺囑交代,一定要怎么?尊師重道,要弘揚孝道。所以你看孟僖子有交代,他的德行就可以庇蔭子孫,孟懿子就會問孝了,就會弘揚傳統文化了,會依止在孔子座下了,誒,他的孟武伯,他的孫子也會盡孝啦。

所以對于武伯來說,無論從年齡上跟輩分上,他都是孔子的晚輩,但是以背景來說的話,他畢竟是這個魯國三大家族,三桓之一。所以武伯向孔子問孝,可以講說,他誠實地來討教,不是一時興起的。孔子回答他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簡單一句話,但是歷代對它的解釋都莫衷一是。包括民國時代的錢穆先生,他有把它做一個整理,錢穆先生歸納出三種說法。

第一種,為人父母者,愛惜子女,無微不至,無所不至啊。這是第一種說法,就像孩子生病一樣,我們小時候都有這個經驗。我小時候也是一樣,我小時候生病的時候,聽我父親跟我講說,我生了個病啊,非常地危急,病危了,就是長一個瘡,因為古代醫學不發達,長一個膿瘡,好像是在頭部。

我父親當時他就是乩童,他為神服務的,因為我們家鄉有宮廟,那時候他們那個鄉下就是以我們這個宮廟作為信仰中心。我爸爸在當時那個鄉下,哪一家有災難,哪一家有困難,我父親跑得比誰都快,他非常好客,人家一來他請人家吃。那小時候我常看我父親,所以我也繼承他這種好客的這種俠義作風,用我們佛家講叫菩薩心腸。所以我父親在我們那個年代,那個鄉下,雖然他是一個平凡的一個乩童,但是在鄉下的信仰中心就是神,在我們那個年代,在我們宜蘭三星。可以講說,宜蘭縣最窮的地方就是三星,現在是宜蘭縣最富有的地方,叫好山好水,就在我們宜蘭,那以前是真的太窮了。

我記得我祖母跟我講,我小時候這里長了個瘡疤,好不起來,沒辦法好,我父親跪在神面前講,你無論如何要把我這個兒子治好。那時候鄉下也沒有什么錢,也沒有什么醫生。所以范仲淹說啊,他去問算命說,他想當這個宰相跟醫生,是沒有錯。以前我們是在鄉下里面最值得人家尊敬大概是村長,再來是學校的老師,再來是什么?我們鄉里面唯一的一個診所,醫生。那時候的醫生就真的老和尚說的仁醫,你沒有錢,他一樣拿藥給你。那個時候的,其實也沒多久啊,老和尚說,才不過五十年前而已,五、六十年前而已,老和尚說,那個時候民風非常淳樸,哪有像現在呢,天下大亂。那時候有孝道啊,那時候人有根啊,現在人沒有根了,沒有弘揚孝道。

那時候我父親就跪在神面前說,因為我父親服侍的那個是開漳圣王,對福建漳州貢獻非常大,在武則天那個朝代,他是派守在南方的大將軍,那開漳圣王是對福建是幫助非常大,救苦救難,他是菩薩化身,聽我父親說,好像是狄仁杰的部將,開漳圣王,在臺灣演過他的連續劇。我父親弘揚道教,我弘揚佛教,佛道雙修,我度我父親去西方極樂世界。最后我父親皈依三寶,他法名叫道西,我母親叫道福,那我叫道升,我們都變成同門師兄弟,這法親眷屬啊。

我祖母跟我講,我父親就跪在那個神明面前求開漳圣王說,你要把我兒子治好,不然的話我不幫你服務了。后來我真的好了,后來那個病就好了,奇怪啊,神威顯赫。這就是什么?「父母」,空一格,逗點,「唯其疾之憂」,我用我自己的例子就可以充分顯現。你說為什么我那么孝順?我對父親母親非常孝順,我可以講說,這輩子我沒有遺憾留在人間,我真的是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從出社會會賺錢就供養父母了,養家。

所以第一個錢穆先生說,為人父母者,愛惜子女,無所不至,就無微不至。現在小孩子哪去體會啦,現在已經是什么?大逆不孝啦。我們看過那個公案,母親早年守寡,把兒子撫養長大,培養到醫生,甚至去留學回來,成家立業,榮華富貴,可是把這個老母丟在鄉下不顧。后來母親沒有辦法,生活沒有依靠,兒子又不盡孝,最后提起訴訟官司。提起了訴訟官司,母子關系也決裂了,也沉淪了,孝道不在了。他母親說,從幼稚園開始算,幼稚園我給你讀書多少錢,我養你多少,全部算到大學,賠到醫學院畢業。這已經是,怎么講?就是「人棄常則妖興」了,老和尚說的,人一旦棄五常,貪瞋癡、妖魔鬼怪就作亂了。所以現在人為什么損福損得這么快?不孝,是最損福的。所以現在的人哪里會體會父母親百般呵護?為人子女的能夠體會到其中的苦心跟辛勞嗎?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要自我約束,順父母,要順乎父母,就算父母責備我們,我們也要順他,這才是孝。

所以我曾經跟蓮友講,他們有時候會投入志工,那投入志工的工作,有時候父母沒學佛,或者公婆沒學佛,不諒解啊,那回去當然會講話,你們學佛人怎么會全心全意都投入?怎么沒有把家事做好呢?或是把家庭處理好呢?我說,要順,要順,都是佛菩薩在示現的,佛菩薩在教誨我們,這樣他們才會對學佛有信心,絕對不能斷了他們的法身慧命,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典范給他們看,這就是一個表率,老和尚講表率。

錢穆解釋孝的第二個意思是說,疾病雖然和生活習慣相關,但畢竟是人不能控制的。沒有錯啊,是業力在控制啊,有生理病、有業障病、有冤業病。如果你一個不小心,你生了大病,父母憂心呢?如果你是得絕癥呢?那更不用講,那父母會廢寢忘食,甚至父母連命他都不要啊,他寧可保住你的生命。

第三種,為人子女者,不能過分表達孝心,你不能夠過分表達孝心,否則的話你會讓父母不安的。所以當父母有疾病的時候,生病的時候,你才表達出憂慮。這也是可以說合乎孝親之道,但是平常就要關心父母的健康。

所以這句話之所以如此多的意思,就錢穆解釋這么多意思,是孔子他只是點到為止,他是講得比較含蓄,他沒有講破,讓你去思維、讓你去體悟,孝是怎么來的?是上一代老子,下一代兒子,老,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它是性德,老和尚說的,孝要做到圓滿是成佛。佛陀也示現給你看,他到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圓寂,要入大般涅槃,入忉利天宮講《地藏菩薩本愿經》,報父母恩,那才是大孝。那你能夠讓父母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也是盡大孝,蓮池大師說的,「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所以孝是我們的性德。

這一段孔子為這個武伯開示其實是怎么樣呢?是點到為止,讓他去思維維、讓他去體悟,你去體悟小時候父母怎么對待你呢?那你就會全心全力地照顧你父母,你就會把孝表演到極致,盡到極致,你從心地去體悟出來。所以孔子的用意在這個地方,沒有講破,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你看這一段《論語》的后面,接下來的兩章孔子分別跟子游跟子夏講孝,就講得直截了當,講得非常明白,我分享給各位聽一下,因為這次講到孝道,也要提出來。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跟現代人完全派得上用場,完全息息相關。現在有些人去就說,我給你吃就可以了,沒有任何恭敬心,我給你薪水就可以了,我一個月給你幾千元生活費就好,剩下我不管了,這不是孝。「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行孝者,能奉養父母之謂。但是犬馬,你養狗、養馬,現在的人,我的看法,他照顧那個小狗比照顧他媽媽,父母親,都還盡心盡力啊。我常常在路上看到,唉呀,抱在懷里啊,怕它這個刮風下雨了,怕它受寒了,他對父母好像也沒有這樣。非常地普遍,非常地多,對父母不聞不問,對那些小狗有聞有問,悉心照顧。現在已經是什么?「人棄常則妖興」。你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發現這個問題。那現在呢?更不用講了,那父母是比犬馬還不如。就是你看孔子直接跟子游講就講得很直截了當,跟你明講,就是要恭敬心。

再來,子夏,「子夏問孝」,子夏就問孝了,「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一段的白話意思是說,子夏問孝說,孔子說,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父母責備你,父母有一點對你指指點點,你臉色馬上就不好看了。

前幾天就發生一個案子。我在馬來西亞講課,我說,現在的小孩子根本完全沒有抗壓性,老和尚講的,現在不能夠教。為什么不能夠教?因為現在父母沒有教,老師不敢教,而且也不懂得怎么教。所以父子跟母子、母女、父女現在不能溝通,憂郁癥的很多,甚至自殺,這是現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包括國內大陸也是一樣。我去天津講課,他們跟我講,現在有三多,第一個,癌癥多,第二個,離婚多,第三個,不孝子多。臺灣也是一樣,也好不到哪去了。

我在馬來西亞講課,我在跟馬來西亞的華僑子弟講,一切都是為教育,成家立業也是為教育,建國君民也是為教育。我才剛講完而已,我師姐就看微信的那個手機的新聞,臺灣發生一個高中生,他是學校社團的干部。我剛才講,現在的父子、母女、母子沒辦法溝通,做父母的也不曉得怎么做父母,「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那位高中生拿了一筆錢回家,他母親問他說,你錢從哪里來的?也不知道怎么溝通,直截了當就懷疑,說兒子的錢有問題。當時母子當場大吵一架,吵起來了,兒子只跟她講一句話,你不信任我,你不相信我。

這是什么?沒有做扎根教育啊,那個出生的第一千天根本沒有做啊。你有做《弟子規》的父親、母親也不會這樣做。老和尚說,教人者自己必須先受教,不是教兒子讀《弟子規》,你自己不讀,你自己不深入,老和尚說,《弟子規》不是拿來讀,是拿來做。父母親都沒有做到《弟子規》的標準,怎么有辦法教兒子、女兒可以做到《弟子規》的境界?那不可能的事情。老和尚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都是習氣在作怪,習氣造成。

所以那位高中生就跟他母親當場吵架以后,二話不說,馬上離開他家里,從他們家的頂樓跳下去,當場死在他們的庭院。他母親沖下去,抱頭痛哭流涕,來不及了。所以我為什么說,現在真的,老和尚說的,來不及了。老和尚所謂講的世界末日,不是說這個地球毀滅。很多人誤解老和尚的意思,說世界末日是地球毀滅。老和尚說,地球不會毀滅,人性會毀滅,道德會毀滅,經藏會毀滅,孝道會毀滅,這才叫做世界末日。

這里孔子就講,子夏問孝,孔子說,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就像剛才講那個高中生,他就馬上就跟他父母就忤逆就頂撞了,色難啊,這不容易啊。你真正盡孝,你就會和顏悅色,哦,是,母親,這筆錢是怎么樣,是學校的社團費用寄托在我這里,叫我帶回來,是這樣的啦,母親你不要誤會,不然你現在可以打電話問我們老師、問我們同學,確認一下、查證一下。不就沒事了嗎?不就撿回一條命了嗎?或者是母親說,要不然你告訴我,你們同學哪一位是負責人,我跟他通個電話確認一下,好不好?那不就得了嗎?沒有學老祖宗的智慧啊,孔子講的,父母顏色。那父母本身也要檢討啊,對于父母一定是疾言厲色,所以孔子說色難,話又講回來,好像在要求兒子跟子女,但父母親本身也要檢討,所以他孔子直接講色難,色難。

有事為人子弟者來做,有勞役居前。這個要從小培養。印光大師說了,小孩子不能給他太好命,尤其是富貴子弟,要教他親自服務,父母不能幫他做,必須讓他自己自食其力。我從小時候幫父母掃地、拖地板,一直養到現在,洗馬桶也沒改變,我洗浴缸也沒改變,到現在這把年紀了還是照做。我做,我兒子也看到我做,他現在也做啊,我出國去講課,家里都是他做的家事,他做的家事。這叫以身作則,你做給他看。所以老和尚說,《弟子規》是你做給子女看,不是你叫子女去做給你看。孔子就講了,「有事弟子服其勞」,現在不是,父母幫他做,他當少爺,是應該讓父母先夾菜,父母先夾菜給他。

所以那一天我碰到我們這邊內湖一位國小老師跟我講,他說,老師,現在很難教。我說,這老和尚說,不是只有你難教,全世界都難教,全臺灣都難教,因為什么?因為不會教。他說,他所服務的那個學校是貴族學校,都是有錢子弟,然后下課的時候父母會開奔馳車來接小孩,當然旁邊還有外勞,不管是印尼的還是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外勞。誒,一下課,外勞去學校門口接小朋友過來上車,母親開奔馳車。那老師要送學生上車嘛,就告誡那個學生說,你不要讓外勞背你的書包。他說,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老師講不去了,接下來講不去了。

老和尚講過,小孩子恭敬老師,不能老師自己來講,要父母來教,對師長要敬。那老師對學生呢?要教孝,對父母要盡孝,這由老師來說。一個講孝,一個講敬,敬由父母來說,孝由老師來說,所以老師跟父母配合,這子弟一定教得好的。古代就這樣做的,以前老和尚要去私塾上課,他父親帶著他去對孔子圣像跟老師三跪九叩首,就行大禮啊。

就是「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酒食處后,讓父母先吃,這是《弟子規》的精神。勤恭就是孝了嗎?「曾是以為孝乎?」這個就像是悌。

所以這個地方,孔子對子游跟子夏講的孝就鞭辟入里,直接講到問題的核心處,但是對武伯就講得比較模稜兩可,比較含蓄。落點是怎么樣呢?落點是非常準確的,就是我意思表達了,「辭達」。就「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如果是普通句式的話,是孝父母,唯憂其疾,翻譯過來就是對于父母的孝,表現在對他們疾病、病痛的特別地憂慮上,就像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疾病憂慮,一樣的道理,這樣才是孝做到圓滿。當然如果能去關懷蒼生,關懷天下所有的父母,那當然是大孝了。

所以我們按照字面上的翻譯來講,孔子說,對于父母的孝,表現在對他們病痛的特別地憂慮上。所以孔子似乎在告訴武伯如何討父母的歡心,如何盡到孝,因為武伯,那個武伯是嫡長子的身分接班。所以孔子沒有講唯憂其疾,而是講的是「唯其疾之憂」。重點落在疾病上,傾向于引發人們的善良跟溫和,讓他的性德開顯出來。就是「唯其疾之憂」,落在那個憂慮跟關心,不是說你生什么病啦,母親你生什么病啦,不是。關鍵你要把它弄清楚就是,一個是你是生什么病了,感冒,趕快去給醫生看,趕快吃藥,這是講疾病。那孔子的意思,他告訴武伯這個「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意思說,重點在那個孝心、那個憂慮、那個關心上,那才是孝德顯現出來。

那這一段為什么會用到這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老百姓把你當成父母官,那你到照顧這些縣民、子民,你要怎么樣?用父母的心。所以官員不是只有憂慮民眾百姓是什么苦,你要憂慮關心他們為什么苦,馬上幫他們解決。這是這一段講「父母唯其疾之憂」,用在這個「慈祥為國救民」的原因在這個地方,如果每一個官員都有這個心的話,那天下太平了,民眾幸福了。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花滿長的時間來解釋孔子講孝道,「父母唯其疾之憂」,我想各位這樣就很明白了。

再來我們說,『不時』,「水旱不時」,「不時」就是不適時、不合時。譬如說夏天,夏天的時候下大雪,冬天的時候干旱。這個叫什么?在唐羅隱《讒書·風雨對》:「風雨雪霜,天地之權也」,這要刮風下雨、降雪下霜,這都是天地的它的方便、它的權限,「天地之權也」。「山川藪澤,鬼神之所伏也。故風雨不時,則歲有饑饉;雪霜不時,則人有疾病」。就風雨不調,不能風調雨順,這就會,「歲有饑」,就會有饑餓的人。「雪霜不時」呢?那么這個氣候變化無常,人就容易生疾病了。

下面這一句,『炙剝』,「炙」就是烤的意思。「剝」就是剝削、掠奪。「炙剝」就是掠奪剝削的風氣嚴重,使人民如同在火上烤炙一般。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世人都尊稱官府為老爺,為什么呢?那是聲聲提醒你是百姓的父母啊,或者是說,那是聲聲提醒他是百姓的父母啊,父母就應該為子女的痛苦而憂慮啊。賦役繁重是百姓的痛苦,盜賊作亂是百姓的痛苦,水旱災害是百姓的痛苦,豪強剝削、貪官污吏都是百姓的痛苦啊。有一種痛苦就應該有一種救濟的方法,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必須盡心盡力去做,這樣才能夠上不辜負君親,用現代的話說,才不辜負國家的栽培。因為現在不是皇帝嘛,也不是國君,所以要講說,這樣才上不負君親,現代的話叫上不辜負國家栽培。下不辜負百姓付托啊,中不辜負自己所學的道德知識。要做到這樣的地步,就非要先使心地慈祥不可。

這里講到「慈祥為國救民」,用現代話就是當好官,做人民的公仆。古時候民眾稱官員叫父母官、老爺,現在我們稱叫公仆,也就是為人民服務。但是現在公務人員事實上也變成什么?官不聊生啊,老和尚說官不聊生,以前是民不聊生,現在是官不聊生。為什么?現在官員不敢負責啊,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民眾啊。那么如何解決?剛才講這幾個問題,一個百姓賦稅繁重問題,水災旱災的問題,『賦役繁重』、『盜賊滋多』、「水旱不時」、豪強欺壓,「豪強炙剝」、『巧吏作奸』、貪官污吏,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現代的公務人員怎么做一個「慈祥為國救民」呢?我覺得還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為什么呢?它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教育可以解決一切的災難跟痛苦。

所以這一段我們是要探討,因為「慈祥為國救民」其實在講古代官員怎么是「為國救民」,但是現在的公仆你也要教育他,你擔任公仆,你「為國」、你「救民」,你的目的是在哪里?所以用作為現代政府官員如何做到「慈祥愛國救民」呢?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就是老法師開示的,就是「正本清源在圣賢教育」,你不管是要解決「賦役繁重」,不管是要「盜賊滋多」、「水旱不時」、「豪強炙剝」、「巧吏作奸」。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三字經》的圣人的開示,可見圣賢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可以忽視。現在社會只有透過普及圣賢教育才能轉變世風日下、倫理道德式微的風氣,杜絕不孝父母、殺子墮胎的現象,讓人類遠離了怨恨、殺戮跟災難,才能讓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老法師對于圣賢教育的開示,老法師說,現代亂象的根源。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社會長治久安,動亂時間其實是不多的。所謂一亂一治,治世比亂世的時間長,我們看唐朝、看周朝,我們看滿清,治世比亂世時間長,是什么原因?教學。中國古圣先賢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教學。世出世間所有的問題非常復雜,怎么樣才可以讓這個復雜的問題解決呢?唯一的方法還是教育。

古代的教學在形式上分成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是古代叫私塾教育),還有社會教育及宗教教育。中國自古以來重視的是家教,中國教育的特色就是有家庭教育,這跟西方不同,西方只重視學校教育或者是宗教教育,但是中國的特色是家庭教育。那么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充,到宗教教育是教育的圓滿。四種教育是一貫的、是一體的,四種教育都是圣賢、神圣的教誨。

我們現在展望整個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家庭教育都沒有了,所以天下大亂。所以為什么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平安?就是因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國古人看家庭有沒有前途,會不會興旺,就是看家教,而現在都疏忽了。現在的父母本身就沒有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生了小孩也不知道怎么教。小孩長大了,悖逆、不聽話、反叛,剛才我講那個個案啊,其實不能怪小孩,要怪自己沒有把他教好,你不會教。所以老法師就說,老師不會教學生,把他開革,企業家不能教員工,把他開革,那都不對的,是你不會教。

所以學校教育,以前老師為學生傳道解惑,幫助學生破迷開悟,師徒像父子。就像老和尚跟方東美老師一樣,方東美教授一樣啊,跟他的老校長周邦道一樣啊,周邦道老師對待老和尚視同自己的子女啊。老和尚說,周邦道老校長往生以后,老和尚他們常常去看師母,常常跟師母閑話家常,關心師母的生活狀況。古代的師徒像父子啊,現在不是,現在形同陌路啊。現在學校商業化了,你沒有到我這邊來補習就不行。真的是這樣啊,那些老師私底下在附近公寓再租個地方開補習班啊,誒,學生沒有過來我這邊補習,他到學校去,白天的時候就厚此薄彼啊。不教倫理道德了,這些理念都不存在了,所以學校教育也失敗了,是問題的來源啊。

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世間,家庭沒有了。離婚的多,父母只顧自己的享受,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托付給外勞,或是托付給電腦,或托付給電視啊,所以老和尚說,誰來教?魔鬼在教啊。子女沒有受過教育,不懂得孝順父母,不懂得尊敬長輩,于是隨順煩惱習氣,胡作妄為,危害社會,這樣的社會,老和尚說,哪里會安定呢?哪里會安寧呢?而且現代社會最明顯的教育,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再加上網路,教的是什么?殺盜淫妄,全部在教殺盜淫妄。現在小孩子連小學生一上學就拿手機了,教殺盜淫妄,老師再怎么教都沒用了。

所以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災難?為什么這么多家庭悲劇?為什么父殺子,子殺父?老和尚說,家不像家,國不像國。現在就這樣啊,亂世啊。為什么這么多災難?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失去教育了,老和尚說,失教了。根本原因不是經濟不景氣,不是貧富分配不均,不是。現在都怪說,哎呀,社會亂啊,天下亂啊,是因為貧富分配不均,或者經濟不景氣啊,賺錢很難賺啊,老和尚說,這些都不是問題,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失教,這才是根本原因。家庭教育教什么?印光大師說,教倫理道德因果,教孝道。

所以宗教教育是精神教育,教我們超凡入圣,將仁慈博愛發揮到極處,愛護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真誠的愛心,用宗教教育把它擴大。而現代宗教教育流露出迷信,經典里這么多的好東西不拿出來研究討論,自己也不好好修學,也不會講,也不深入,也不講經說法,不好好地去勸導別人。這實在不是圣賢教育啊,老和尚說,這樣的宗教教育變成唯恐天下不亂的教育。

所以老和尚說,基督教也要教育,回教也要教育,印度教也要教育,錫克教也要教育。所以老和尚現在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融合。你看老人家九十三歲還在全世界奔波,在聯合國巴黎教科文組織,全世界到九十三歲還要上班的,老和尚。上什么班?上圣賢教育的班,上什么班?上佛陀教育的班。老和尚知道問題的核心在教育。

所以在近代,全世界都常常聽到父母殺兒女、兒女殺父母的新聞報導,一星期都會發生好幾次。十年之后,每天都會聽到什么?幾十次。現在是幾次,以后就會幾十次。二十年后,一天可能就會聽到二、三百次了,越來越嚴重。老和尚說,現在每天最少墮胎十五萬人,殺害自己的兒女,這成什么世界呢?老和尚說,這就是西方宗教所說的世界末日。所以現在一年墮胎有多少人?全世界五千萬人,等于二次世界大戰的總數,二次世界大戰死掉的民眾有多少?五千萬人,現在一年就五千萬了,墮胎。

所以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毀滅,也不是核武戰爭,而是什么?倫理道德完全沒有了,人跟人相處沒有一點恩情,尤其現在孝道,什么都講利益,充滿了什么?怨恨,分不到財產就殺掉父母,分不到財產就毀掉這個家,臺灣現在也發生很多案例了,為了財產,兄弟相殘。三言兩語聽不順耳,就動刀動槍,這個部分非常嚴重。沒有父子、沒有兄弟,也沒有悌道啊,沒有孝道啊,這個社會還成什么社會?老和尚說,這才叫做世界末日。所以很多人誤會老和尚講這句話的意思,其實老和尚講的就是這個地方,沒有父子,沒有孝道,沒有兄弟,沒有悌道了,那家庭離婚,父母離婚,沒有夫婦之道啊。

現在這四種教育都沒有了,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倫理道德的教育、恩德情義的教育,完全沒有了,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學生不聽老師的話。就像剛才我講的,那位小學老師教他學生不要書包給那外勞背,他說,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學生不聽老師的話。員工不聽老板的話,人民不聽政府的話了,那問題都出來了,天下大亂了。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啊?所以老和尚果然是怎么樣?老和尚有正法眼,有智慧法眼,看出問題的所在啊,社會哪有不動亂的道理?人民哪有不受苦的道理呢?

人與人的結合,現在人都結合在利害關系上,對我有好處,就做朋友,對我沒有好處,第二天就絕交,不認識了。總之,現在的教育是自私自利的教育,為什么?因為你從小就教他自私自利的嘛。父母帶小孩從小就闖紅燈,你怎么教他守法呢?那不遵守交通規矩啊,父母先帶頭闖紅燈,那子女將來長大也自己闖紅燈。所以現在的父母都教小孩自私自利,所以這個小孩長大以后會跟父母斤斤計較,會跟兄弟姊妹斤斤計較,這是你自己教出來的,你從小教他自私自利啊。古代的人是什么?為這個家努力,為這個家奮斗,為這個家積功累德,他有家的觀念,他就不敢去做壞事,羞于做壞事,不敢去做壞事了。所以現在的父母的教育都是自私自利的教育,是損人利己的教育。現在這種情形普遍到全世界,果報是什么?世界災難、社會混亂,社會呈現出有史以來沒有過的亂象,再加上天災人禍,如果要問什么原因?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全是教育出了問題。

所以今天我們為什么談到這個「慈祥為國救民」,我們講到這么深入,引用老法師的開示,就是要告訴各位,你當好官也好,你要「為國救民」也好,都必須怎么樣?要懂得正本清源在圣賢教育。這當然我們也希望所有我們華夏子孫、我們華夏的子弟都應該去回過頭去找我們的老祖宗的智慧,這樣就可以讓國家長治久安,可以讓社會安定,會讓家庭祥和,會讓天下太平。我們以上就分享到這里。

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公案,【下附征事(二則)】:

【設法救民。《皇明通紀》。】

【明宣宗朝。南直隸巡撫周文襄公忱。愛民如子。理財無出其右。初下車。即問民疾苦。深以蘇松賦重為憂。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鈔糴米。儲積以備賑濟。宣德八年冬。奏濟農倉法。命下。遂與蘇州太守況鐘。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協謀力行。蘇州得米三十萬石。并松常二州。分貯于各縣。其明年江南旱。蘇松饑民。凡三百余萬。盡發。猶不足。忱復思廣為之備。先是各府秋糧當輸者。糧長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輸官。逃負者累歲。忱乃于水次置場。擇人總收發運。細民徑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費已減三分之一。又三府當運糧一百萬石。貯南京倉。以給北京軍職月俸。解送等費。每石約費六斗。忱與鐘等謀曰。彼能。南京受俸獨不可于此受乎。若此處給之。既免勞民。且省費六十萬石。以入濟農倉。農無患矣。鐘等稱善。于是請于朝而行之。而蘇州一府。已得米四十萬石。又加以平糴所儲。凡六十余萬石。忱曰。不獨濟農。凡運輸有欠失者。亦于此給借賠納。秋成如數還官。若民夫修筑圩岸。開浚河道。竟計口以給之。朝廷皆從其議。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諸郡大發濟農倉賑之。由是田無禾。而民不知饑。前后活人百余萬。正統元年。忱別定南畿官田斗則。蘇州一府。遂減秋糧八十余萬石。他州有差。蘇松三百年來。屈指澤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為第一。而公自視欿然。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緣。公從無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財用益豐。江南依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間。何其幸也。】

好,這一段,我們看這個名相注釋,我們來看名相注釋:

『周文襄公忱』,這是人名,他是周忱,他是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永樂二年進士出身。他以很會理財聞名,以善理財知名。他在宣德五年,江南田賦問題嚴重,楊榮薦舉出任工部侍郎,就是等于副部長,巡撫江南。創立平米法,總督稅糧、漕運、營造等,后來官當到工部尚書,就是部長。這周忱。

『下車』,官吏到任叫「下車」。這不是下車。《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就周武王把商朝滅掉以后建立了周朝,他還沒有去登基,還沒有到登這個帝位,「未及下車」,他還沒有登這個帝位,他先封黃帝的后代在薊。這個薊是古代春秋戰國時代,稱北京,現在的北京市叫薊。所以「下車」就是后來稱初即位或到任為「下車」。

再來,『蘇松』,「蘇松」是指蘇州府跟松江府,直屬于南直隸轄區。在公元一三六八年,明朝建國,定都在南京。后來我們知道這個明成祖,方孝孺那個事情,殺了方孝孺十族,后來明成祖等于講說是篡位了,就明朝第三個皇帝了,永樂大帝,他后來就篡位以后,他就定都在北京了,建國是在南京。所以將江蘇、安徽、上海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于中央管,這叫直隸。到明成祖的時候,他定都北京,就把江蘇、安徽、上海這些稱為南直隸,北京那邊屬于北直隸,這南北直隸。后來南北兩京和兩直隸并立了兩百多年,北京、南京,北直隸、南直隸,這樣總共并立兩百多年。這是我們把,常常我們去看到這個歷史故事里面有南直隸、北直隸,我們把它說明一下。

再來,『大有之年』就是豐收的年歲。《幼學瓊林·卷一·歲時類》:「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如果這一年歉收,農民歉收,這個叫做饑饉之年,「饑饉之歲」。如果今年大豐收,「年豐曰大有之年」。

『官鈔』就是官府發行的錢票,有別于民間金融機構所發行的私鈔。

『糴米』,「糴米」就是買入米糧儲備起來,準備將來賑災用,這叫「糴米」。

『濟農倉法』是周忱創立的,皇帝當時有詔令各府跟各縣,以官鈔平糴以備振貸,置倉貯之,名曰「濟農」。這個是「濟農倉法」,是當時的一種救濟儲備米糧的一個法令。

再來,『輸』,「輸」就是運送、捐獻、獻納。

『糧長里胥』,「糧長」是明清那個時代所設立的,他要征收米糧、解運米糧所在的糧區的田糧人員,這個叫「糧長」,是由糧區的大戶來充當,里面的一些長者來擔任這個工作,叫「糧長」。那「里胥」就是里長。在清朝顧炎武《日知錄·鄉亭之職》:「明初以大戶為糧長,掌其鄉之賦稅,多或至十余萬石,運糧至京。」就是等于當時的管米糧的官員,我們現在講農政官員,一個是糧長,一個是里長。

再來,『累歲』,歷年、連年。

『水次』就是水邊。

『細民』,平民、老百姓。

『徑』,直接。

『三府』是指蘇州、松江、常州等三府。

『賠納』,賠償繳納的虧損。

『圩』,「圩」就是用來防水護田的隄岸,這叫堤圩,或叫做圩岸。

『計口』,「計口」就是計算人數。

『正統』,「正統」是明英宗的年號。

『南畿官田斗則』,「南畿」就是南都。「官田」是屬于官府或皇室所有的,但是私人耕種,官府來收租的田地,這叫「官田」。「南畿官田斗則」是周忱為減輕農民賦稅,變通及平均稅則的一種方法。

再來,『秋糧』,「秋糧」是舊時候官府秋季的時候所征收的田賦。

『有差』,「有差」就是,「有」就是一種襯托的文字而已。最主要是后面那個字叫「差」,那個是派遣去做事的人,叫官差,譬如說欽差,或派人家送信叫信差。所以「有差」是朝廷命官,朝廷派的官員。

再來,『欿然』,「欿然」就是不滿、不自足。朱熹《注》:「欿然,不自滿之意。」

『和易』,「和易近物」,「和易」就是平易謙和。

再來,『方外』,「方外」是世外。就《莊子·大宗師》曰:「彼游方之外者也」。那么現在是指僧道,就是稱叫「方外」。

『衲子』,「衲子」就是衲僧,禪僧之別稱。禪僧多穿著一衲衣(就是他的僧服)而游十方,所以叫做「衲子」。但衲衣是頭陀比丘的法衣,所以也不見得限于禪僧了。我們去正覺精舍,就看到那個知客師會穿一個什么?百衲衣,他那個僧服就是縫縫補補的,都一塊一塊補的,很多補丁,這個是苦修的一種頭陀比丘的法衣,叫百衲衣,或是衲衣,它這上面都會有,會一塊一塊布這樣補起來,在圓通寺也有,在正覺精舍也有。這叫「衲衣」。

『望外』,「望外」就是出乎意料之外。

『福星』,「福星」是比喻能給大家帶來幸福、希望的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想盡辦法,一心為民。(摘自《皇明通紀》設法救民)。

明朝宣宗年間,江南直隸巡府周忱愛民如子,理財沒有能夠超過他的。每到一處,一下車,就訪問民間的疾苦。那時候蘇州松江賦稅太重,非常憂慮,于是就在豐收年歲用官鈔糴米,買米,儲藏積累,以備災年賑濟用。宣德八年冬天,周忱向上報告準備賑濟糧倉的辦法。命令一下達,就和蘇州太守況鐘、松江府知府趙豫、常州府知府莫愚協商實行。蘇州得米三十萬石,連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縣。第二年江南大旱,蘇、松饑民達三百多萬,發放了所有的糧倉還不夠救濟。

通過這個教訓,周忱又再積極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他在調查以前儲備秋糧的時候,負責的官員多收糧而不上繳,損失國糧多年。于是周忱就在水道旁邊設置收糧場所,選人總收發運,叫百姓把糧食直接上繳,不再通過中間人的手,這樣減少費用大概三分之一。又因為三府要運糧一百萬石儲藏到南京倉庫,以作為北京軍職人員的月俸,運輸費用每石就要六斗。所以周忱就和況鐘等人商量,周忱說,他們能夠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這里受俸嗎?如果在這里發給他們,不但免除勞民之苦,而且還節省費用六十萬石。因為每一石要六斗的費用、運費啊,就把這省下來,總共省了費用六十萬石。用這些支出來充實賑濟糧食,今后就沒有憂患了。況鐘等人都說好,于是上報朝廷推行。這樣蘇州就得米四十萬石,又有平糴所儲的六十多萬石。有了這么多糧食,周忱便說,今后不僅要救濟農民,凡是運輸有欠失的也可以從這里面借給他,在秋收時候還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開通河道,也可以統計人數給予報酬。朝廷于是批準他的計劃。

第二年,江南又大旱了,上面命令各地大發賑濟。從此以后,雖田禾受災,稻田受災,但是百姓沒有饑餓,數年之中救活災民達百多萬。正統元年,周忱核定官田征收標準,蘇州一府就減收秋糧八十多萬石,其他地方差別不等。

蘇、松三百年來,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應當是周忱了。但周忱并不就此滿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都是出自于他的天性。出家僧人有要建造寺廟,『有所建造』,都會向他募捐,周忱也從來沒有一次拒絕,而且往往所捐的錢高于他募捐的數目,而他的財富反而越來越多。江南人依托于他,把他看作福星。二十多年來,百姓生活在他的治理之下,有多么幸運啊。

這就是古代一個公案,就是公門好修行,積功累德。你看他想方設法就是要解決民眾的疾苦啊,到任的地方第一件事先問民眾的疾苦啊,為民眾的賦稅憂心。在豐收的時候就把稻米用官鈔買起來儲存,待旱災的時候賑災用,所以你看他一救濟都幾萬人,三百余萬人,那不得了。而且還幫國家省掉很多開銷費用。所以雖然有旱災,民眾沒有饑荒。這一段其實,雖然是古代公案,很適合現代政府官員來學習,故事不同,人事已非,但是方法、智慧、愛民、為國救民精神都一樣的,用心都一樣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帝君示敕】

【太倉黃建安。諱立德。見蘇松困于浮賦。日廑憂思。每晨興禮佛。必叩天禱告。求豁兩郡浮糧。又具呈當事。不遺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漸劇。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脣者數日。其夜五鼓。忽夢帝君傳至丹陛。諭曰。汝數久當告終。因志切減糧。延爾壽算。遂口授一誥敕。凡三次傳誦。而后記憶。開目驚視。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覺健旺。舊病頓若捐除。乃急起盥手。挑燈磨墨。時家中為送建安之亡妹節母出殯。獨留一老嫗守門。忽見經月臥病之家主。端坐燈前書寫。不勝錯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爾忠。來問疾。見之。亦復大駭。遂乘肩輿。往鄉送殯。與賓朋酬酢。奔走街衢。毫無倦容。飲食亦忽然如舊。相知者無不以為美談。時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謝絕世事。長齋學佛。又數年。無疾而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浮賦』,「浮」就是超過、多余。意思是說超收的賦稅。

『廑』就是勤勞。

『豁』就是免除。豁免糧捐。

『具呈』就是備辦呈文。

『當事』,當權者。

『晦』,是陰歷每個月最后一日稱為「晦」。杜預《注》:「晦,月終,陰之盡。」

『五鼓』,即五更。《顏氏家訓·書證》:「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那所以五更是指清晨三點到五點,天將明的時候,叫五更。

『丹陛』,宮殿的臺階。「丹陛」是借稱朝廷皇帝的意思。因為那個臺階是紅色的,像我們現在做法會,那個臺階都鋪紅地毯,所以叫「丹陛」。這個地方「丹陛」是指朝廷皇帝的意思。

『數』是氣數、命運。那么現在講叫壽命。

『誥敕』,「忽夢帝君傳至丹陛」,「口授一誥敕」,「誥敕」的意思是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就皇帝的命令了。那這個地方是指文昌帝君所頒給他的敕書。

『亡妹節母』,「節母」就是有節操的婦女。這個地方是指黃建安已經過世的妹妹,生前為一個有節操的婦女,這叫「亡妹節母」,故稱為有節操的母親。

『老嫗』,「老嫗」就是年老的婦人,就黃建安家中年長的女仆。

『問疾』,探問疾病。

『肩輿』,「肩輿」就是用人力抬扛的轎子。古代的這種轎子都是用人力扛的,這叫「肩輿」。

『酬酢』,賓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際應酬,叫「酬酢」。

『街衢』,通衢大道,現在講叫大馬路,四通八達的馬路。

我們看一這段的白話解:

帝君示敕。太倉縣人黃建安,名立德,看見蘇州、松江百姓為賦稅繁多繁重而痛苦,天天憂思難寢,每天早晨起來拜佛時,一定禱告上天祈求豁免兩郡征糧,又把具體情況呈報上級,費盡了一切力量,人民都笑他不自量力。庚寅秋天開始生病,到冬天的時候,病越來越嚴重,到十一月底,已經水米不沾唇幾天了。一天晚上五更的時分,忽然夢見被帝君召到大殿,告訴他,您的命數早就應當完了,就是你的歲數已經到了,因為至誠減糧,所以要延長您的壽命。于是親口傳授給他一個誥敕,反復念三遍,黃建安就記起來了,就記住了。當他睜開眼睛看到,才知道自己還在病床上,但精神已經健旺了,舊病頓時消除。

他急忙地起來洗手,點燈磨墨。這時候家中人都去為建安的亡妹節母送葬,只留下一個老婆婆守門,她忽然看見數月臥床的主人端坐燈前書寫,心中非常驚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爾忠來看,來探病,發現這種情況,也大吃一驚。黃就坐肩輿,就坐轎子,和大家一起去送葬,而且還應酬親朋,奔走街道,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飲食也忽然和原來一樣。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傳為美談。到七十七歲的時候,就謝絕世事,長齋學佛,過了幾年,無病而終。

這是講黃建安,他也是為國救民,消自己的罪業,延自己的壽命,得到文昌帝君教他誥敕,那重病就恢復,且康健了。

我們看這段,下面這段按語:

【讀帝君誥敕。其略云。咨爾立德。藐焉煢獨。泡影頹齡。發心為三百年積困思蘇。矢愿普億萬戶窮檐樂利。奚啻蜉蝣之撼泰華。精衛之塞溟滄。雖然九仞一簣。進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誠無息。圣賢之功。有進無退。庶幾黽勉。無怠初心。觀此。則知浮糧一事。原在人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這一段的按語是擺在最后,但是最重要,尤其后面那一段,我看得很感動,『天地之道,至誠無息。圣賢之功,有進無退』。菩薩是盡未來際的,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你去受菩薩戒的時候,都盡未來際,「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就是「有進無退」啊,最后圓滿無上菩提。『庶幾黽勉,無怠初心』,不忘初心哪,不忘你當時怎么發心做菩薩,就是真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你就是菩薩。「觀此,則知浮糧一事,原在人為』,事在人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那前面還有一段非常好,菩薩發愿就像怎么樣?『蜉蝣之撼泰華,精衛之塞溟滄』。

我們來名相注釋一下,剩下時間不多,但是我們還是把這一段,這一段很重要。好,我們看名相注釋:

『咨爾立德』,「咨」表示贊賞,相當于嘖,嘖嘖稱奇。「爾」就是你。「立德」即本篇故事的主人翁黃建安,他叫『諱立德』。文昌帝君給他說,「咨爾立德」,就是你本人黃建安,立德啊,你實在值得贊嘆哪。他做到神都贊嘆,文昌帝都贊嘆他,可見他德行上達諸佛聽。

『藐焉煢獨』,「藐」就是小、幼。「煢獨」是孤獨。這個鄭《注》:「無兄弟曰煢,無子孫曰獨。」「煢獨」的意思是孤苦伶仃的人。意思是說,你地位雖然藐小,孤苦伶仃,毫無有力的靠山,但是你就是為天下蒼生。

『泡影頹齡』,「泡影」就是以水泡、光影來形容隨時都會生命結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頹齡」就是你年紀已衰年,垂暮之年。意思是你已經邁入隨時可能死亡的垂暮之年,叫「泡影頹齡」。

『思蘇』,「思蘇」的意思是說死而復生。這思維解決困境之道,它這意思是說思維解決困境之道。

『矢愿』,立下心愿。

『窮檐』就是茅舍、破屋。意思指貧苦家庭。

『奚啻』,「奚啻」就是何止、豈但。

『蜉蝣之撼泰華』,「蜉蝣」就是蟲名。幼蟲生活在水中,蟲褐綠色,有四個翅膀,有四翅,生存期間極短。比喻微小的生命,撼動了這個「泰華」,這個字要念化,「泰華」就是泰山跟華山的并稱,簡稱「泰華」。蜉蝣要去撼泰華,就愿力廣大。是指蜉蝣之力微薄、微小,欲以搖動泰華般的高山,比喻不自量力。

『精衛之塞溟滄』,這個是陶淵明,陶潛的,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第十三首之十,《讀山海經十三首》之十這里面講,《讀山海經》詩之十:「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這有點像什么?像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他看到森林大火,佛陀就,他雖然是一只鳥,但是他是從一個地方含著那個水再去把那個森林的火滅掉,最后感動什么?最后火滅掉啦,森林之火滅掉,感動什么?感到天地來幫他,降甘霖,就把那個地方的火都滅掉了。這個地方有點像佛陀因地的時候作菩薩的精神。「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這精衛是,它一只小鳥啊,口含著小小的木塊,卻要填平深深的大海,這個就菩薩道的精神。

我把這一段念一下,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它很感人啊,以后有機會再解釋,因為時間不夠。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這個據說《山海經·北山經》、《述異記》里面卷上記載,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娃,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這個女娃她死掉以后,她靈魂化成一只鳥,銜這個木去填那個東海。這是一種神話故事。

「刑天」是神話人物,因為跟天帝爭權,失敗以后頭被砍掉了,埋在常羊山,他還不甘屈服,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跟板斧。

「同物」就是女娃淹死以后化為鳥,就和其他相同,即使再死,它也不過從鳥化為一種物,沒有什么憂慮。

「化去」是刑天已經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并不悔恨。

「良辰」就實現壯志的好日子。

「詎」就是豈的意思。

這句話就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的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呢?

那么這一段的,剛才念這個,這意思是說: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然揮舞著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異物并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呢。

那么這一段,「精衛之塞溟滄」就是說,以精衛鳥之渺小,欲以銜物,含著這個木片去填那個大海。比喻不自量力,但是精神卻相當可佩。

『九仞一簣』就是,李炳南老師說,在《論語講要》里面講,堆一座九仞之山。這個十尺為一丈,十尺為一丈。李炳南老師說,堆一座九仞之山,不畏困難,目前雖然只覆土一簣,與預計的目標還差很多,雖然有這樣的大志,完全是自己的愿力、發心的結果。這個叫「九仞一簣」。

『庶幾黽勉』,「庶幾」就是表示希望的語氣詞。「黽」,「黽勉」就是勉勵。「庶幾黽勉」就是希望你能夠更加努力而為。

那么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讀帝君的訓誡文,它的大略意思是說,君子立德啊,稀少難得,煢煢一生,就是孤獨一生,獨立不移,雖入紅塵,志向高潔,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就是立志不變,立志不退轉,這叫矢志不渝。發心三百年來濟困覺民,立志億萬戶普生樂土。不要譏笑,蜉蝣想撼動泰山,精衛想要填塞大海,只要志向不變啊,水滴也能石穿,滴水也能夠穿石啊,鐵杵也能夠磨成繡花針,鐵杵也能變針,勇往直前啊,決不后退。踐行天地之道,全心全意,自強不息。建立圣賢之功,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努力自勉啊,不要變心,不要退轉。從這里可以知道,黃公的事在于人心所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這一段真的很感人,尤其在行菩薩道上,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也體會到文昌帝君的精神,也是菩薩的精神,那么黃建安也是菩薩道的精神。所以因為今天時間的關系,本來我就準備一些啦,包括君子立德,我也沒機會講,下回有機會再講什么叫君子立德。

那么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就來報告老法師跟這一段有關系的開示,就是「慈祥為國救民」,老法師他的開示。因為我們剛才提到,「天地之道,至誠無息。圣賢之功,有進無退。庶幾黽勉,無怠初心。觀此,則知浮糧一事,原在人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怎么樣積功累德呢?「圣賢之功」也是「有進無退」,要怎么談修福積德呢?你當官,公門好修行,也是修福積德,你在各行各業「為國救民」,也是修福積德,怎么樣修福積德?我準備了很多,但不一定講得完,我把前面老和尚的開示,我們先講出來,不夠、不足的部分我們下回再分享。

第一點,老法師說,佛教我們修福積德,才能真正改造命運,包括改造你今生的命運,包括改造讓你能夠轉凡成圣、轉迷為悟、成佛的命運,也是要靠修福積德啊,沒有福德縱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的結果,你要得修因才可以得到這個果。財施得財,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心地清凈是最大的福報,重點在這句話,心地清凈才是最大的福報,這是福報的根基。心地不清凈,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漏的。你心地不清凈,你做善事是有福,但是是有漏的福報,還是在三界內,輪回眾生啊。有漏的福報還是業障。聽清楚,有漏的福報還是業障,有業障就有報障,惑、業、苦啊。所以定才是真正的福。聽清楚,定才是真正的福。

第二點,放下是大福報。為什么能放得下?他看得破啊,有智慧啊。為什么有智慧?有定啊,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沒有妄念的人有福報。心里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天到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過幾年他就去作佛了,這叫大福報,他去西方作佛了。吃虧是福。老和尚說他學佛,當時講這一段的時候是五十年,我算一算大概六十七年,到現在是六十七年,老和尚是二十六歲學佛,現在九十三了,所以六十七年了。老和尚說,他一輩子喜歡吃虧,后面果然是福報。你對一切眾生不尊重,這一切眾生包括蠢動含靈,所有有情眾生,包括動物,包括鬼道眾生,包括地獄道眾生,六道群靈,對一切眾生不尊重,就是對佛不尊重,這句話很重要啊。你對你敵人不尊重,就是對佛不尊重。對一切眾生吝嗇,就是對佛不供養,就是對佛吝嗇。尊重、供養是大福。善是福,惡是禍。不貪有大福。壽命是第一福德。信心是福德的基礎、福德的根源。老和尚這一段開示得非常地好,怎么修福、積德,直截了當告訴你,從世間福到出世間的福。

第三點,弘法利生是第一大福德。真正發愿,一心一意為想見阿彌陀佛,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二六時中老實念佛,這是福德。臨終正念分明,清清楚楚,不生病,有同參道友來相送,幫助你念佛,這是真實的大福報。學佛人一定要有福報,天天念經,你天天念佛干什么?修福啊,你福報會增長啊。念念、天天修慧,智慧一定增長。人都需要福報,沒有福報什么事都做不成功,有福報的人做起事來很順利。沒有福報的人坎坎坷坷啊,這個障礙,那個破壞啊,沒有福報的人去做什么都是障礙,處處不順,處處不如意,福報不夠啊。

第四點,人在臨終要正念現前,心不顛倒,這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控制的,完全要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濟,慈悲拔濟,他就可以往生了。這個事情絕對不是僥幸得到的,聽清楚,這不是僥幸得到,這是修來的,是修福得到的。為什么我喜歡幫助眾生?很多人不了解說,黃警官,你為什么辦萬人念佛?我就在學阿彌陀佛啊,我們現在做什么?我們現在就是無畏布施啊。

所以有些人他常常念佛,念得很勤快,但是臨終不念了,臨終貪戀世間,業障現前,病苦是業障,那情執當然是業障了,家親眷屬也是業障了,這要在平常預防啊,用什么方法預防?修福。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臨終沒有病苦。臨終遇到佛緣能往生,至少俱足三個條件,老和尚說,這三個條件很重要,大家聽清楚啊。第一個,神智清楚,也就是講正念分明,這個是大福報。我也期待我自己能夠神智清楚、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所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凈土,要遇到善知識。第三,他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馬上照辦。以上這三個條件是往生的條件,你要神智清楚、正念分明,要善知識開導,第三,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馬上照辦,他這一句佛號,信愿行圓滿俱足,他才能往生。

好,因為時間的關系,我也沒有辦法繼續再分享下去,但是這一段修福積德很精彩,我希望下一回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再繼續分享,下一回再繼續講下去。那么今天講的這一堂「慈祥為國救民」感觸很多,因為我也是從公職做到督察退下來,所以感慨良多,所以今天也特別分享得更詳細,希望也能夠供養天下的這些蒼生,也讓這些做公仆的公務人員能夠有一個學習的準則跟榜樣。

那今天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3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中 | 亚洲成人播放器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欧美xxxx性|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麻豆va |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 av一级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久久高清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变态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网址 | 在线看成人av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艹逼视频 | 看羞羞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 | 97色在线视频 |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 成人在线播放 | 免费在线国产视频 | 久久久精品高清 |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岛国视频 | 欧美v日韩v|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粉嫩尤物极品99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 欧美中文一区 | www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亚洲天堂男人的天堂 | 精品久久一区 | 久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