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4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4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07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二十一,【忠主】。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一十三頁,我們看經文:

【忠主】

【(發明)忠字、從心。則非貌為恭敬可知。故捍災御患。忠也。陳善閉邪。亦忠也。奔走后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聞。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催科為奉法。以刻核為精明。此正孟子所謂吾君不能者也。烏乎忠。】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陳善閉邪』,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離婁篇上》,「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我們這段經文里面講說,『此正孟子所謂吾君不能者也』,在〈離婁篇上〉的原文是「吾君不能謂之賊」。這一段在〈離婁篇〉里面其實是滿長的,我們把里面的一些重點,我們把它稍微來探討一下,了解「陳善閉邪,亦忠也」,這是什么意思。

在《孟子·離婁篇上》,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是古代一位眼睛非常好的,「明目者」就眼睛非常好的,他有這一種精準地判斷、精明地判斷,所以離婁是「古之明目者」。「公輸子」,他名「班」,「魯之巧人也」,魯國里面有一位很會做工匠、做木工的一位工匠人員,他叫「公輸子」,名「班」。那「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這我們常常在講的,你不懂規矩,你就沒辦法做得圓滿,要用規矩才能畫方圓,就告訴我們必須要守規矩,要知道進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所以「規,所以為員之器也。矩,所以為方之器也」,你畫方畫圓都一定要規矩,它是一個古代木工他來畫線的一個工具。「師曠」是晉朝之樂師,是非常懂音樂的一位音樂人,音樂的這個樂師,所以「知音者也」。

他說,像離婁這樣的非常精明的這一種眼力跟他的智慧,還有公輸子這個工藝之巧妙,如果不給他規矩,他也不能夠成這個方圓。那么以師曠這位樂師他的這樣的靈巧跟他的聰明,如果不以六律,他也不能正五音。那堯舜雖然是一個仁君,可是他如果不以仁政來澤被天下,他不能夠施仁政給所有天下百姓,那也不能讓天下太平,不能平治天下啊。

這個就是我們佛經上講要從體起用,攝用歸體,解行并重,福慧雙修。你一直講究竟,沒有方便,也不能接引眾生。你一直講方便,不能讓他們究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也不行,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啊,這我們佛門講的。所以究竟跟方便是要權實二智,佛陀講的,佛陀的權實二智,權智跟實智,實智跟你講第一義諦,權智就方便善巧。

再來,我們看〈離婁篇〉的經文:「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聞」就是去聲。「仁心,愛人之心也。」「仁聞者」就是「有愛人之聲聞于人也」,大家都知道這位國君非常地慈悲愛民,這個叫「仁聞者」。你有慈悲的心,就是「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那雖然你這個國君很有慈悲心,也想施行仁政,可是老百姓得不到你的利益啊。「不可法于后世者」,你不能讓后代的人可以遵循啊,「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你不依照古代圣王他們治國之道,不用老祖宗的方法,這叫「不行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是什么?「仁政是也」。

所以這個地方講,「齊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這個齊宣王他不忍心宰那只牛,所以他用羊來代替啊。「可謂有仁心」,他這樣算是有慈悲心了,有仁慈的心了。「梁武帝終日一食蔬素,宗廟以杫:犧牲,斷死刑必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謂有仁聞。」我們講說梁武帝是很慈悲的一個慈悲皇帝,菩薩皇帝,他是吃素的,我們吃素食這個開風氣之先就是梁武帝開始的。他說,梁武帝他每天都是吃素。「宗廟以杫」,他就是處處都是為國家,所以他也不忍心犧牲這些動物的生命,「犧牲」。「斷死刑必為之涕泣」,那他如果是裁決那個死刑犯的時候,他都還會為他哭泣。「天下知其慈仁」,天下人都知道梁武帝很慈悲啊。「可謂有仁聞」,那可以說是他的慈悲心天下人都知道。

「然而宣王之時,齊國不治」,可是齊宣王雖然說他一頭牛都不忍心宰,還用羊來代替,可是那個齊國治得也不好,「齊國不治」,可以講說朝綱混亂啊,也沒有把國家治好。「武帝之末,江南大亂」,梁武帝的末年江南大亂了。「其故何哉」?為什么這樣呢?「有仁心仁聞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他雖然有慈悲心,大家都知道他很慈悲地施行仁政,可是他就是沒有遵循老祖宗的先王之道啊,圣王之道啊。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我們常講的。「徒」就是什么?「猶空也」,空談啦。「有其心,無其政」,你有這個心,你不能落實在你的施政上啊。「是謂徒善」,那你這個善還是白做的,「徒善」就是沒有利益的善。「有其政,無其心」,你有這個政,政策,但是你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貫徹的心。「是為徒法」,那你這個政策就變成什么?「徒法」的意思是說,空有這個政策,民眾得不到利益啊。所以「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雖好,不能給它落實貫徹,民眾還是得不到利益啊。

所以這句孟子的話很適合現代,你不覺得嗎?大家競選的時候講得口沫橫飛,現在尤其是臺灣這些政客要選舉的時候,講的支票開了一大堆,都講得非常地美麗,非常地華麗,怎么樣,要幫老百姓怎么樣,他一上臺以后了,他貪贓枉法,中飽私囊,而且還逍遙法外,貪污國家的錢,他還逍遙法外,就講這個的意思啊。

「程子嘗言」,程子說,「為政須要有綱紀文章,謹權、審量、讀法、平價,皆不可闕。」程子講得很好,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啊,要有「綱紀文章」,他不只說對這個國家的法律他貫徹要徹底,而且他要謹慎地,他就算要用權巧方便,用「權謀」,他也要非常謹慎地實施,不能夠沒有那種高瞻遠矚的那種便宜行事,就是要「謹權」,就是要非常地慎重。「審量」就是他每一項政策要實施,他都考慮再三,「審量」就是非常地仔細籌謀。「讀法」,而且他確實對法律非常地深入,徹底了解。「平價」,而且廉政公平。都不可以缺少。

《詩·大雅·假樂》之篇,「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詩·大雅·假樂》之篇「愆」就是過錯。「率」就是遵循。「章」就是典法。你不會去犯錯,也不會去忽略,「不愆不忘」。遵循這個先王之道,遵照老祖宗的智慧,尊重老祖宗圣王之法去治理國家,從來沒有發生過過錯的,「未之有也」,有過錯的,從來沒聽過。如果你遵古代圣王這個方法去治理國家,譬如說,你遵循周公,或者是文王,或者堯舜之道,你去治理這個國家,而有過錯的話,沒有聽過,沒有聽說過,「未之有也」。

那這個地方還有兩個探討就是,第一個,孟子說,如果你只憑古人離婁那樣的眼力,公輸子那樣靈巧的技術,如果你沒有用圓規和曲尺,你就不能制成方形和圓形的器具了。那你只憑師曠那樣敏銳的聽覺,如果不用六律來制定聲音的清濁高下,就不能校正五音了。你只憑唐堯和虞舜的道理,如果你不用仁政去推行,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太平了。

現在有些國君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譽,可是人民受不到他們的恩澤,他們也不能夠做后世的榜樣,就為了不肯施行古代圣王之仁政啊,所以空有仁心卻沒有仁政就不足以治理國家。就像我們很多現在的當政的、執政者的這一種政治人物一樣,他沒有悲憫之心,他不能夠去貫徹到那個政策。就像臺灣現在一樣啊,水果產量過剩了,蔬菜產量過剩了,全部倒給豬來吃,全部倒到河里面去,這個就是什么?空有仁政而卻沒有仁心了,你不能夠去體恤民眾的疾苦。就是要讓老百姓能夠過好日子,幫他們賣水果,賣農漁牧產品,被輿論批評得體無完膚啊。能夠有這個仁心就有這個仁政,有這個仁政也有這個仁心,民眾就愛戴他。

這一段很適合現代的政治人物去反思一下,為什么你得不到民眾的愛戴、民眾的敬仰?就是這里講的,孟子說的,你沒有按照圣王的仁政啊,你沒有施行古代圣王的仁政啊,不能悲天憫人。你空有仁心卻沒有仁政,就不足以治理國家,空有仁政卻沒有仁心,也不行啊,仁心仁政是要相輔相成,所以仁政也不能自動施行。《詩經》上說,不要有過錯,也不要有遣忘了,就是剛才講的「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必須遵循古代圣王的法度,叫做剛才講的這個「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就這段的意思,你遵守古代圣王的法度卻會造成過失的,從來沒有聽過,從來沒有過啊。

所以這一段我覺得非常好,他這個地方說,你怎么才是真正的忠?你就是要告訴皇帝,不僅要有仁心,而且要有仁政。那現在講叫領導,你公司里面當經理,你告訴公司負責人,你要告訴他,要有仁政,也要有仁心,有仁心,也要有仁政。

所以《孟子·離婁篇上》:「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還是要以身作則,貫徹到底。

「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這段孟子的意思就是,孟子的〈離婁篇〉里面意思就是說,圣人既然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平、繩墨等,來制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圣人既然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都運用到無窮了。圣人既用盡了腦力,用他的全心全力,又施行不忍人之仁政,他就不忍民眾受苦,所以他施行不忍人之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可以覆蓋于天下了。這一段很適合政治人物思考,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得到民眾的愛戴?你就是用這個全心全力地為民眾設想,圣人既用盡腦力,全心全力,又施行不忍人之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覆蓋于天下了。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如果你不仁慈,以不仁慈的心占據了統治的地位,也就是說,你不能夠愛民利物,你就會把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了,那就民眾就怨聲載道了。

「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就是我們經文,今天講的這一段經文,「陳善閉邪,亦忠也」,「正孟子所謂吾君不能者也」,只是我們經文是講這個「者」,但是在〈離婁篇〉里面是講這個盜賊的「賊」。

那這一段什么意思呢?所以說,你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你必須用高標準來要求皇帝,你必須要這樣做。我們現在講說,民意必須要對當政者,甚至譬如說總統,國家的領導人,民眾本來就有資格要求你,要高標準來要求你,你必須要這樣做。也就是說,你要保護老百姓,你讓老百姓能夠過好日子。就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叫做恭,這才做恭敬這個領導,恭敬這個國家領導人,或是恭敬這個國君,古代叫國君,現在叫領導。這個叫做「責難于君謂之恭」,這才是真正的忠啊。

再來,「陳善閉邪謂之敬」,你必須要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敬啊,你必須要向你的領導提出好的建議、好的政策,而去堵塞那些會墮落的,會敗壞朝綱的,或是敗壞這個風紀的這些壞主意,這樣才做敬啊。這兩個套起來剛好是恭敬,你注意看,恭跟敬。什么叫對元首的恭敬?什么是對領導的恭敬?什么是對上級的恭敬?這樣才做恭敬,這真正的忠臣。所以你要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那個壞主意,因為那阿諛奉承的專門給皇帝出、給領導出壞主意,忠臣良相都向領導給他好主意。所以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這叫做敬。

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這叫賊,就是你造成的。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這叫賊,你也是賊,你沒有做好啊。

以上這一段是我們特別提到「陳善閉邪」是什么意思,我們從它的典故去了解到,是《孟子·離婁篇上》,孟子的開示。

好,我們看下面,「奔走后先」,「奔走」就是為一定的目的而忙碌。意思指說奔波忙碌于輔佐國政。

『以人事君』,在《巢林筆談》記載,董子云,「上臣以人事君,中臣以身事君,下臣以貨事君」。這句話很有意思。在《巢林筆談》這里面有記載,董子說,他說真正上等的大臣,我們現在說最好的部下,「以人事君」。什么叫「以人事君」呢?為國家舉拔人才,推薦好的人才,事奉你的領導。「中臣以身事君」,那中等的部屬,你上級交代我做什么事,我把事情做好就好了。那「下臣以貨事君」呢?那不會做事的,那最差的這個部屬,最下的這種臣屬是什么?「以貨事君」是什么?只能賄賂啦、奉承啦、送禮啦、買賣啦,「下臣以貨事君」。「上臣以人事君」,最好的部屬、臣屬就讓他的領導、他的長官做一個仁君,做一個好的長官,這個叫「以人事君」。就是意思,為國家舉拔人才,你要去向你的領導、向你的長官、向你的這個君長推薦好的人才,讓他用這些好的人才。國家有賢人就有賢臣,有賢臣就有賢君。所以為國家舉拔人才、培育人才,用以輔佐國政、造福人民,這才是「以人事君」,這上臣應該做的,有智慧的部屬、有智慧的臣屬應該要做的事情。

『恩膏』,「恩膏」就是恩澤。

『催科』,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故稱「催科」。

『刻核』,「刻」是什么呢?不厚道。「核」就是檢驗、查核。那「刻核」呢?就是公務之檢核查驗本該依法,但過于吹毛求疵、刻薄刁鉆,這叫謂之「刻核」。

再來,『吾君不能』,這個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吾君不能謂之賊」,剛才我們已經解釋過。趙岐《注》:「言吾君不肖,不能行善,因不諫正,此為之賊其君也。」「賊」是害,害義。「吾君不能謂之賊」,剛才我們有講到這一段就是,你不能讓你的長官、你的國君成為一個仁君,不能施行仁政,你才是賊。所以這個地方趙岐《注》說,「吾君」就是我的國君,或是我的長官,或是我的領導,「不肖」就昏庸無能,不能行善,他不能夠去施行善事。是因為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他不肖?為什么他不能行善?是因為你不能夠諫正,你不能像魏征一樣,跟唐太宗舉諫,你不能諫正,就是你不能夠像魏征向唐太宗一樣勸諫,「因不諫正」。「此為賊其君也」,你這樣是害你的長官、害你的領導、害你的國君,「此為賊其君也」。就是「吾君不能」,你沒有盡到這個勸諫的責任,這個「吾君不能」意思是這樣。這指臣下說自己的君上不成材,不能改過遷善,所以不勸諫君上,這是賊害君上也。

『烏乎忠』,「烏乎」就是怎么了。意思是說,怎么能叫忠呢?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發明)這個「忠」字,下面是個心字,那么它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抗災御患的忠,揚善掩邪也是忠,前前后后忙碌奔波也是忠,推薦賢能也是忠。如果君說可以就可以,君說不行就不行,百姓有疾苦不向上面報告、反映,皇上的恩惠不向下面民眾去推行,只是以催交科稅為奉法,以核準收款為精明,以吹毛求疵、刻薄刁鉆為精明,自以為精明,這是孟子所說的我們不能做的啊,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我們害我們的長官,我們害我們的這一個國君,這哪里談得上是忠呢?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主。不獨君也。凡吏之于官府。奴之于家長。皆是也。姑錄義仆二人。聊為志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聊為志感』,「聊」是姑且。「志」通志,就記錄、記載。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姑且用以記志對此段經文的感想。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主』這個字不能僅僅是指君王,大凡吏對于官,奴對家長,都是主仆關系。姑且記載義仆二人,談談忠主的感想。

好,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二則)】:

【鞠躬盡瘁《田叔禾阿寄傳》】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產。伯一馬。仲一牛。季寡婦。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婦泣曰。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費吾菜羹。寄曰。主謂吾不若牛馬耶。乃為劃策營生。寡婦悉簪珥。得十二金。寄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又二十年。致產數萬金。為主母嫁三女。又延師教兩郎君。皆娶名家女。赍聘累千金。又援例入太學。見徐氏之族。雖幼必拜。生平未嘗睇視主母。女使雖小。未嘗并立。及病。且死。盡出其巨細帳目。以奉主母曰。兩郎君可世守之。老奴牛馬之報盡矣。視其私居。無寸絲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體而已。】

這一段是非常地感人的古代的忠主的故事,非常感人。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淳安』,地名,位于今天浙江省西部。

『析產』就是古代的用語,就是分割財產,就是指分家。

再來,『伯一馬,仲一牛,季寡婦』,這個「伯一馬,仲一牛,季寡婦,得一阿寄」,這個伯仲叔季什么意思呢?是古代的一種用語,現代人比較少用,現代人都用大哥、二哥、幺弟啊,古代人不是,古代人稱呼都很文雅的、很優雅的,伯仲叔季。我們這兩個人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就像兄弟一樣,伯仲之間。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所以你看古人多么有智慧,伯仲叔季啊,現在你要講伯仲叔季,這大家聽不懂啊,連年輕人也不知道什么叫伯仲叔季。古時候常用表字或對人的敬稱。在《儀禮·士冠禮》篇里面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這個地方是指,兄弟中,「伯一馬」就是大哥分得一匹馬,分財產,二哥得一頭牛,「仲一牛」,「季寡婦,得一阿寄」,幼弟的遺孀得到的是一個仆人阿寄,是這個意思。

再來,『劃策營生』,「劃策」就是籌謀計策。「營生」就是經商、做生意。意思指籌劃做生意的事情。

『悉簪珥』,「悉」就是盡也,全部。「簪珥」就是發簪和耳飾,古代多為高貴婦女的首飾。「悉簪珥」意思是說,把自己的首飾全部典當。

『販漆』,「漆」是用漆樹皮的黏汁或其他樹脂做成涂料,就是古代他們油漆就從漆樹皮的黏汁提煉出來,或者樹脂做成的涂料。意思指說從事販賣漆的生意。

『期年』,「期年」就是一周年。

『三其息』,「息」就是利錢。意思指賺得三倍的利錢,也就是他得到的利潤,因為現在的用語叫利潤,他得到的盈利,賺得三倍利錢。

再來,『主母』,「主母」就是婢妾、仆役對女主人的稱呼。

『延』就是引進、邀請,或者請。

『郎君』,通稱貴家子弟為「郎君」,稱貴家子弟稱為「郎君」。

『赍聘』,把東西送給別人叫「赍」,「赍」就是把東西送給別人。「聘」叫聘禮,訂婚之禮,也指訂婚時所備的財禮。所以「赍聘」就是送出去的聘金。

再來,『援例』,就引用慣例或先例。

『太學』就是國學。我國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西周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元朔五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置太學之始。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監,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

『睇視』就是斜視,斜著眼睛看著。

再來,『女使』,女仆。

『特』是僅、止,或是不過。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摘自《田叔禾阿寄傳》)。明朝淳安年間,徐氏兄弟分家產,老大分得一匹馬,老二分得一頭牛,三寡婦分得一個老奴名阿寄。阿寄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了,寡婦哭著說,馬可騎,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飯。阿寄就說了,難道主人以為我連牛馬都不如嗎?于是就盡心盡力為主人出謀劃策,發家致富。寡婦全部金銀首飾有十二金,把它拿出去到山中賣漆,一年得了三倍利潤,再過二十年,家產己達數萬金。阿寄幫助主母嫁了三個女兒,又請來老師教育主母兩個兒子,長大后都娶了大家閨秀,聘金總達千金。又送到太學去讀書。阿寄一看見徐家的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從來沒有輕視主母,女使雖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后得病要死的時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細帳目,歸還主母說,兩位小主人可以接下去掌管了,老奴的牛馬之報已經盡了。看他的家庭,沒有一寸絲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體罷了。

這個我們等一下再來討論這個『鞠躬盡瘁』這一個故事。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謀劃。雖大賢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異矣。】

這一段的白話解的意思就是說:

這樣存心做事,這樣的安分盡責,這樣出謀劃策,即使是『大賢』人,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現在竟然出在偏僻山村的一個仆人身上,真是奇妙啊。

好,這一段他的這個故事非常令我們感動。那他的精神在哪里呢?我覺得歸納兩點,他第一個做到誠敬,那么第二個他做到什么呢?他做到至誠感通。

周安士菩薩贊嘆,這樣的存心,這樣的守本分,這樣的謀劃,就算大賢之人,也差不多是這樣而已,也不會做得比他更好啊。這個叫守禮盡分,我們說禮失求諸野,禮沒有了,結果在這個偏僻的,『村鄙小民』,卻在這個仆人身上發現這種美德。

所以我們現在來探討,他為什么可以做到這樣?第一個誠敬,第二個至誠感通。

老法師說,求學、求道都在一個「求」字,是要自己要去求得的,自己不肯,那就沒有人跟你說了。因為眾生不知道,也不懂得去求,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現身說法,以代眾生求。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那些當機的人,那個當機的啟請者,那是代眾生請法。在《無量壽經》里面,阿難出來啟請,就是代眾生請法。

道與學一定要有求才說的,你不啟請,佛不會說。所以道與學,大道跟這個修學,一定要有求才會說,他的用意是重道,就尊師重道,關鍵是在尊師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學的人才真正得受用。唯有尊,唯有重,尊重,那么學的人才能得利益。如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往往人就開悟了,得大利益。這位老仆阿寄為什么他幫她經營策劃,經過二十年,可以幫這個寡婦的家『致產數萬金』呢?他就是尊跟重,唯有尊,唯有重。你看他「雖幼必拜,生平未嘗睇視主母,女使雖小,未嘗并立」,就這個意思啊。他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那十分誠敬就得大利益。

所以古人常說,「不誠不悟」。為什么周安士感慨說,「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謀劃,雖大賢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為什么這個恭敬心在現代這么難,稀有難逢呢?稀有難得呢?而且到鄉下這個村鄙小民身上去發現這個恭敬心呢?這個尊重的心呢?就這里講的,「不誠不悟」。沒有誠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縱然來聽,也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李老師以前常講,老法師常講說,李老師上課的聽課學生里面,只要有一二位,他們是怎么樣?他們就是要真正有誠敬的心,李老師都傾囊相授,其他同學得到利益。如果你沒有這種恭敬的心,那只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啊,是無法得到真實利益的。

真實利益,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改變我們的心念,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人格特質,這叫變化氣質,也是佛法所說的轉識成智、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你果然是變化氣質了,就是轉凡成圣。不會聽的,只是聽語言、聽文字而已,和自己的心性毫無相關。若絲毫誠敬心都沒有,所得的也不過是皮毛、表面而已。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對這些現象就會看得很清楚。

像我來講的話,我學講《感應篇匯編》,我學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就是用恭敬的心聆聽老法師的開示,那我就可以得到利益了,我就可以得到真實利益啊。因為我們沒有開悟,老法師說,他以前不敢講經,他說,不開悟不能講經。李老師說,那現在末法時期怎么辦呢?那就是復講啊,那我們這個也是一種復講,老法師怎么開示,蓮池大師怎么開示,印光大師怎么開示,我們都是這樣說啊,這樣說就是復講啊。我們就是存的一個恭敬心。

那老法師說,也許我們自己會認為,那我對老師確實很恭敬啊,我對佛法也很恭敬啊,我自己也很深入啊,為什么我得不到利益呢?老法師說,你自己想一想,我們對惡人、對討厭的人是不是也做到恭敬呢?真心里面沒有分別的,有分別就不是真心。我對這個人恭敬,我對那個人不恭敬,這個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發生在這里,他沒有誠敬心,沒有恭敬心。

今天這個老仆阿寄,為什么五十幾歲,還可以幫徐家的女主人二十年「致產數萬金」呢?他就是有恭敬心,他不是用二心,他沒有私心,他不是為他中飽私囊或是貪贓枉法,他沒有啊,他沒有為自己,他自己剩下來,「無寸絲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體而已」,就是他因為有誠敬心,他有恭敬心,他就是深信因果。

所以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凈心。無論表現得怎么虔誠,心里有分別、有執著,就不是一心。所以人家這位老仆阿寄真做到了,做到一心。為什么?他不敢睇視,不敢輕視主母,就是女主人。對他徐氏的家族,「雖幼必拜」,「女使雖小,未嘗并立」,他也不敢跟她平起平坐,這就是一心。你有分別就不平等,執著就是染污、不清凈,這就是聽法、讀經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關鍵。

這是第一點,誠敬,那這個阿寄老仆就是誠敬。

第二個,他為什么可以幫這個徐家能夠「致產數萬金」呢?是至誠感通。李老師送給凈空老法師四個字,「至誠感通」。他說,我們求什么?我們想要把東西念好,那做不到的事情。李老師跟他開示,跟老法師開示說,《大藏經》你能不能從頭到尾把它念完、念熟?世間法,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不能講經。為什么?因為通出世間法,你如果通出世間法,那你是契理,你不通世間法,不契機。世間法通,佛法不通,契機不契理,視同魔說。那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那麻煩了。老法師舉個例子說,世間法《四庫全書》,出世間法《大藏經》,你有能力全部看完嗎?那怎么辦?李炳南老師教老法師說,教導老法師四個字,「至誠感通」,求感應。

也就是說,一般人求佛加持,用什么來求佛?用感,真誠心去感,真誠恭敬到極處。那是什么?那是你自己的真心現前,就是菩提心現前了。菩提心現前,跟佛是一個心,那自然就感應了,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不需要強記,不需要多聞,多聞強記有時候真的造成了是所知障,造成自己成見,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不是,你不能有這樣的一個這樣的成見跟自己的看法,沒有。像佛講經說法,佛沒有看法,沒有他的看法,佛沒有他的想法,佛他講經,講一切經,自然流露,性德流露,也就是說他沒有通過心意識。

心是什么?是記憶,我們記得是心的作用,阿賴耶的作用,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我們用這樣的心。用這樣的心去求自性里面的真正的真如自性的妙用,那是求不到的,你只能求到的是世間的,為什么?因為世間人用這個心,世間人用心意識,他的東西你能理解。

但是出世間的人他不用這個心,他離開心意識,他離開阿賴耶,就是不落印象,他永遠讓你的心清凈、平等,覺自然就現前了。不用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不用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

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意識跟末那叫二意,第七識叫意根、第六識叫意識,這叫二意,三心二意,六道眾生都用三心二意。不但六道用它,十法界還是用它。這老法師說的,只是他們比較微細而已,因為他們沒有破根本無明,十法界的佛還沒有破根本無明。所以你看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的菩薩,還有十法界的佛,十法界里面都是用這個。你真正破根本無明,就轉識成智了,就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了。

以上我們是看這一個故事,「鞠躬盡瘁」,《田叔禾阿寄傳》,看起來很感動。那為什么他能夠這樣改變徐家的命運呢?誠敬,還有至誠感通。我用這兩句老和尚的開示,還有李炳南老師的開示,來詮釋這一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而不單只是一個因果故事或是一個忠仆的故事,不能這樣去看。你要去了解他為什么這個忠仆能夠讓這個徐家能夠中興起來,能夠「致產數萬金」?關鍵在于誠敬跟至誠感通,也就離開心意識,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講,他離開心意識。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這一個「鞠躬盡瘁」的故事,我們得到啟發。

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則公案:

【主為畫像(功過格)】

【順治初年。青陽吳六房之仆。吳毛。持戒修善。念佛從不絕。值左氏兵渡江。舉家避出。獨吳代主守宅。被賊七槍而死。其弟來看。又復醒曰。我有宿業。當受豬身七次。因齋戒力。以七槍散怨。從此徑往西方矣。后其主恍惚見彼。前后幢幡。曲躬告曰。吾吳毛也。緣到天界。偶過此。言訖不見。主為畫其像而敬禮焉。】

這一段也是非常感人,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青陽』,地名,在今天安徽省青陽縣。

『吳六房』,「房」就是指家族的一支。按,應指吳姓家族排行老六者。

『左氏兵渡江』,「左氏」是指明朝末年大將左良玉。歷史記載,左良玉軍紀敗壞,形同盜匪。「渡江」是指渡長江。

『徑往』,「徑」就是直,直截了當。意思指直接前往。

『幢幡』就是皆為旌旗之屬。就是竿柱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之彩帛莊嚴之曰幢。長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就是一種旗子,我們現在這個佛教有些大雄寶殿里面都會掛這個幢跟幡。幡就是會飄,它比較長,會飄,長帛下垂曰幡。那幢呢?它是,彩帛莊嚴則為之幢,我們講說法幢高立,就是它是直行的,直立行的。叫幢幡,就是一種莊嚴的一種飾物。

『天界』就是,這里面,這個故事里面,吳毛確實念佛往生,因為他生前念佛兼行十善,后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隨順他方國土名義,亦有天人之名,這叫「天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順治初年,青陽縣吳六房的仆人叫吳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斷。有一次,遇左氏兵渡江而來,吳家全家人外出避難,只留下吳毛守屋宅,被刺七槍昏死了。他的弟弟來看他,他又蘇醒過來說,我前世有業障,應當受七次豬身,因為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槍散怨,從此就直往西方了。后來他的主人恍惚看見他前后幢幡,并鞠躬對他說,我是吳毛,有緣要到天界去,路過這里。說完就不見了。于是主人就畫下他的像,向他禮拜。

這個是,「主為畫像」,是講一位吳六房的仆人吳毛,他持戒修善,持戒念佛,最后被盜賊射中七槍而死,但是他本來是應該輪回去受豬身七次,因為齋戒力的關系,『以七槍散怨』,消他的業障。

所以這個按語里面,周安士菩薩說,我們先看完周安士的按語以后,我們再來探討這一段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重罪輕報。

【按。以七槍易七豬。所謂重報輕受也。結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謂轉凡入圣也。基其后果也。】

周安士菩薩這個按語講得非常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結其前案』,結案就是案件審理完畢,作出最后判決或進行最后處理。那么這個地方指,「前案」,「結其前案」這個「前案」,指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叫「結其前案」。那「結其前案」的意思就是說,將宿世的惡業作一次了結,一筆勾銷,一切總報。就是最后身了,最后全部的苦難、全部的受報全部都現前了,這個身是最后身,因為他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一次總結,將宿世的惡業作了結,一筆勾銷,這叫「結其前案」。

那么『基其后果』呢?「基其后果」,「基」就是奠定基礎,創建。那么這個「基其后果」跟前面這個「結其前案」,它這是對比,做一個對比。受七槍而消七世豬重報,受這七槍,就是被射中七支槍的這一個果報,消他七世當豬的這個重報,消七世豬重報,是把前案了結,故曰結前案。而念佛是開創后來往生西方殊勝的果報、結果,所以叫基后果,「基」就是奠定他后面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殊勝的果報。這叫「結其前案」、「基其后果」的意思。

那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以七槍換七次豬身,這是重報輕受啊,這是了結前生怨業的代價。以念佛的力量往生西方,一下子就轉凡入圣了,這是享受果報的基礎啊。

那么今天這個「忠主」,到這里第二個公案,給我們也很大的啟發。就是我們人人都想向往的,因為我們都是一個凡夫啊,我們也希望在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以前,我們希望我們過去生中所造的重報、重罪,我們能夠重報輕受。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印光大師說的重罪輕報,也是重報輕受的一個同一個意思,重報輕受或者是重罪輕報,都同一個意思。

印光大師,印祖在他《印光大師文鈔》里面開示,他說,「吾人自無始以來,各有宿業,各有宿善。」印光大師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佛陀說,我們罪業如果有體相,虛空不能容受。你看我們現在的毛病習氣就知道了。「各有宿業」,這個業里面它有善跟惡,善業跟惡業跟無記業,善、惡、無記,在佛法里面講叫善、惡、無記,無記就是不善不惡。「各有宿善」,我們也曾經在過去生,我們也曾經做過善事,「各有宿善」。

「善用心者,惡業發現,亦可增長善根。」你好好用你這一念心,「善用心」就是說,用這個真如自性,希望讓我們這個心從惡念轉成善念再轉成凈念,好好發揮你這個心的功能妙用,這叫「善用心者」。「惡業發現」,你的惡業就會現前了,譬如說你精進用功,你精進拜佛,你念佛精進,你的惡業就會發現,它就可以把這些惡業就讓它現前,你才知道你過去生到底造多少惡業,這個惡業就會發現,「發現」就是現前了。「亦可增長善根」,雖然說惡業會現前,但是你不用怕,它會增長你的善根,「亦可增長善根」。

「不善用心者,善根發現,亦可增長惡業。」你如果不好好用你這一念心,哪怕你現在是做善事,你有這個善緣、有這個善根現前,但是你還是會增長你的惡業。

這怎么說呢?這一段我跟各位解釋,你會好好去觀照你這一念心,就「善用心者」,去好好去觀照你這一念心,去反省懺悔,哪怕是惡業現前,也增長你的善根。善根什么意思?無貪、無瞋、無癡。可以讓你的貪瞋癡減少,讓你貪瞋癡消除,這叫做增長你的善根。「不善用心者」就是你根本就沒有觀照你這一念心,你也沒有反省懺悔的能力,就是「不善用心者」。縱使你很有佛緣,你也會做善事,你也是會親近三寶,但是你貪瞋癡不斷地增長。雖然你有善根發現,你有善根去做親近三寶,或者說去做善事,或是念佛,但是你的貪瞋癡不斷地在增長,「亦可增長惡業」。為什么?因為你不善用其心,你沒有觀照能力,「不善用心者」。

那么這位請示印光大師的這位佛弟子,印光大師跟他開示說,「汝之病足,病痢,病目乃宿業。」這位請示印光大師的這位佛弟子,她大概腳會痛,「汝之病足」就是腳會痛,「病痢」,可能就是腸胃不好,「病目」,眼睛視力也不好,就是「病足,病痢,病目」。印光大師說,這個是你的宿業,「汝之病足,病痢,病目乃宿業」,「病痢」就是拉肚子了,這是你的過去生的宿業。

「由念佛而轉后報重報,為現報輕報者」,印光大師說,你這個病足、病痢跟病目,因為你念佛的功德力,所以你把后報跟重報已經轉為現報跟輕報了。由念佛而轉后報跟重報,轉后報跟重報為現報跟輕報,就是你把后面要報,譬如說你要墮地獄的,現在先提前先報,你本來是應該重報,以后會重報,現在提前先受,變成輕報,「轉后報重報為現報輕報者」。

「人唯事事依天理人情而行,則其現生雖不得大利益,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于不知不覺中。當益加努力,以為往生左券。」印光大師說,人只有依天理來做事情,依天理人情來去做人,待人處事,那么你現生雖然不能得到大利益,但是在冥冥之中可以消除業障,增長你的福慧,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消除你的業障了,而且增長你的福慧。應該更加努力,以為往生的,「左券」就是往生的保證,或者說,「往生左券」就是你拿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入場券,也可以講說你往生的資糧,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資糧都俱足了,這叫以為往生的左券。

那么這一段重報輕受,重罪輕報,我們來舉一個臺灣佛教界非常讓我們尊敬的廣化長老,他是最好的典型,最好的一個示范的,這個菩薩示現的一個典范,一個例子。也就是我們孝廉講堂從二O一五年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護世息災萬人念佛法會,到今年已經是二O一九年,已經是第五屆了,我們的主法和尚,最近這三年的主法和尚宗興律師,他依止廣化長老十七年,他現在也是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廣化長老也當過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國強法師請廣化長老來主持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那宗興長老,宗興律師他很謙卑,他說,他不是他侍者,宗興律師說,我不是廣化長老的侍者,我是跟他十七年,他很謙卑。我常常親近宗興長老。我們臺灣的佛教界現在大家最敬重兩位律師,一位就是果清律師,一位就是宗興律師,兩位都幫我們主持過萬人念佛,二O一五年跟二O一六年是果清律師,那么因緣的關系,二O一七到二O一八、一九是由宗興律師主法。

那廣化長老親自蓋的,就在我們汐止這邊的一間蘭若,在我們的山上,非常清幽,平常都人煙罕至的白云寺。白云寺,我們每年都去齋僧,我們每年都是到正覺精舍,或者是圓通寺,或者是南普陀佛學院,還有白云寺,我們會去供僧。那現在白云寺的住持也是宗興律師,它是廣化長老創辦的、創建的,南普陀佛學院跟白云寺都是廣化長老建立的。

我們現在就來探討廣化長老的重罪輕報。我們先把故事大概敘述一下,再來詳細說明廣化長老他怎么重罪輕報。

那么吃肉,你吃它半斤要還它八兩,沒有一個動物說我高興地供養你、給你吃,沒有,你吃它,它會不高興,它會怨恨,它將來一定報仇的,這叫做冤冤相報,所以吃人家半斤,還人家八兩。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吃人家半斤,還它八兩。所以這個冤仇什么時候報?要看緣,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世,可能是現報、生報、后報,都有可能,總而言之,「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我們不能傷害眾生,也不能吃眾生肉,將來都要來報復的,這個事情是真的。

那么在臺灣有一位廣化老法師,這位老法師很有名,人家都稱他叫跛腳法師。為什么叫跛腳法師呢?因為這位法師在過去還沒有出家前他是一個軍人,他做財務、軍需的,所以用錢比較方便,常常去采購。有一次他叫小兵到鎮上去買雞,結果到鎮上去以后小兵跟他報告,說今天買不到雞。為什么買不到雞呢?因為島上的所有雞都被部隊吃光了。這個廣化長老后來他就學佛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持戒律精嚴,勸人家吃素,也勸人家念佛。有一天他在閉關的時候,他洗澡時候,結果在洗澡的時間,突然間看到很多雞要來啄他,幾百只雞,他一閃躲就摔倒在地上。這個等一下我們會探討。后來他腿就跌斷了,成為跛腳法師,出來坐輪椅。

我們的老法師曾經帶韓館長到南普陀佛學院去看廣化長老,那時候廣化長老就是坐輪椅來見老法師的,他也要把南普陀佛學院交給老法師,老法師當時沒有接受,這老法師在講經里面有提過。所以老法師跟廣化長老有很深的淵源。那我也介紹宗興長老跟老法師認識。后來蔡禮旭老師出家,成德法師,就是宗興長老剃度的,也是老法師指定的,指定叫我去請宗興律師為成德法師剃度,等一下我們會提到這個淵源。那廣化長老就是依律航法師。

現在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廣化長老。他是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九六年,他后來往生極樂世界了。他的舍利子現在在南普陀佛學院不斷地生出了非常多的舍利子,琥珀色的舍利子出來,到南林尼僧苑去參學,那邊有廣化長老舍利子,不斷地生出來,非常地殊勝,非常地翡麗,而且琥珀色的。臺灣佛教界專弘律學的比丘,除了濟濤律師以外,另外一位就是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廣化律師。

廣化長老是律航法師剃度的,律航法師他是俗名叫黃臚初,曾經擔任陸軍中將,一九四九年依慈航法師出家。慈航法師在我們汐止彌勒院,我們汐止這邊也真的是地靈人杰,我們旁邊就是慈航彌勒院,慈航法師他是肉身菩薩,是專門修唯識的。律航法師他是依止慈航法師出家,是慈航法師唯一剃度的弟子,就律航法師,他本名叫黃臚初。

那么廣化長老他字振教,號慚僧,俗家名字叫彭華元,江西省南康縣人,一九二四年歲次甲子二月初十生于南康縣潭口鄉,他父親是一個經商信佛的家庭。廣化長老八歲入私塾,聰敏好學。十四歲日寇侵華戰爭爆發,他一度輟學,第二年他進入中學,一九四O年考上江西省贛縣中學高中部。當時在抗戰中,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任贛南專員,在「建設新贛南」的口號下,培訓地方干部。那么廣化長老,就是彭華元,他為愛國心驅使,所以他一九四一年加入了蔣經國專員所設立的地方干部訓練班受訓,結業后他從事地方行政工作,后來因為有功績,升為贛縣潭口鄉鄉長。后來轉任軍職,擔任贛南師管區司書、軍需等職。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到臺灣來。

那么在一九五三年,彭華元因病住軍方療養院療養,后來到臺南仙草埔分院,在院中他讀到慈航法師的著作,非常感動,他就寫信給慈航法師,作為他的皈依弟子。那么一九五四年五月,慈航法師圓寂,那么彭華元他就到汐止彌勒內院靈堂行禮,在那個地方,剛好因緣際會,他認識了慈航法師的剃度的徒弟律航法師,就是黃臚初。律航法師是專門修凈土的。

我跟各位報告,律航法師就是從大陸帶了夏蓮居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的經本到臺灣來,這是老法師跟我講的,也是宗興律師跟我講的。然后律航法師再把其中一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這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親自交給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在那個《無量壽經》那個會集本里面作眉批、眉注,那一本就是李老師交給老法師做傳承。那這一本就是代表凈土宗的傳承。所以為什么老法師會請廣化長老的弟子宗興長老為成德法師剃度?各位現在知道這個淵源了吧。整個剃度大典就是我安排的,就成德法師整個剃度大典,在臺南極樂寺,就是學人安排,但是不能公開啊。這樣各位就可以追溯這個源頭了,慈航法師傳承給律航法師,律航法師傳承給廣化長老,廣化長老傳承給宗興律師,宗興律師傳承給成德法師了。所以我們也希望成德法師好好用功、精進,承擔如來家業。你看這個因緣就這么殊勝。

彭華元,就是廣化長老,到彌勒內院去向慈航法師行禮,因為他現在是肉身菩薩了,坐缸了,在那個地方認識律航法師,蒙他開示。這都佛菩薩安排的。第二年他就在臺北十普寺受菩薩戒,以居士身分弘法利生,那時候廣化長老還是居士,他就在臺南仙草埔療養院成立念佛會,居士念佛會,后來改名叫做東林精舍,敦請律航法師蒞臨仙草埔,為軍中同仁演講佛法。這叫什么?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各位,黃臚初中將,就是律航長老,他是軍人出身,廣化長老也是軍人出身,結果他們成立那個東林精舍,就是念佛會,專門度什么?度軍人,為軍中同仁演講佛法。

一九五七年,廣化長老自軍中申請資遣,在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日,他在臺中二分埔慈善寺依律航法師剃度出家,法名振教,字廣化,時年三十四歲。廣師剃度以后,隨侍在律航法師旁邊,深為律航法師所倚重。在《律航法師年譜初稿》中有記載廣化長老出家的經過。

廣化長老出家以后的第二年,臺中寶覺寺住持兼佛教書院院長智性老和尚聘請廣化長老為講師。那么廣化長老出家以后,他就持過午不食戒。那一年七月,他因為授課法務繁重,過度疲勞而累病倒。大家請他開持午戒,就是開緣了,你不要說不吃晚餐了,不吃藥石了。他寫下這十個字,「寧持戒以死,不破戒圖生」,十個字給大家看。好在吉人天相,不久病就好了。一九五九年三月,臺北十普寺傳戒,他擔任三師,就是白圣長老,我們臺灣佛教界的長老,可以講說開山的長老,臺灣佛教界會這么興盛,跟白圣長老有關系,白圣長老、慧三長老還有道源長老,是我們凈土宗的大德,道源長老。道源長老跟我們老和尚也交情很好。

那廣化長老參加受戒以后,任沙彌首,就是沙彌頭了,他在受沙彌戒的前夕在佛前發愿,他的愿文我念給各位聽,很感人,他說,我弟子廣化,障深垢重,叨蒙三寶垂慈攝受,允我出家,佑我受戒。復作戒壇沙彌首,三寶愛我之厚,無以復加。此恩此德,盡未來際,誓當頂戴,誓愿于受戒之后,嚴凈毗尼,毗尼就是戒律了,弘揚戒律,并愿以三寶大慈大悲攝我之心為己心,去慈悲攝化一切眾生,以此仰報佛恩,惟愿垂慈鑒核。

廣化長老對中國近代律宗的影響非常地深。我這一次到南京去參加法會,跟著宗興長老去參觀南京地宮,南京的地宮的這個佛頂寺住持曙光長老,他們在佛學院的時候,就是看廣化長老的戒律的課本。他看到宗興長老他非常高興,他說,我就看你老師的戒律的課本啊,戒律的書啊。

所以廣化長老受戒圓滿以后,他就,廣師披衣拎具,向戒和尚謝戒。得戒阿阇梨白圣長老就慈悲問廣化長老說,請他坐在旁邊,此番受戒,有何感想啊?廣化長老就恭敬地回報白圣長老說,弟子自惟中年出家,障垢深重,本擬受戒之后,惟凈持戒律,弘揚凈土,不敢作傳戒想。但此番在戒壇中,見戒和尚為戒子辛勤勞苦,感激涕零。因念和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成就大眾凈戒,續佛慧命。欲報此恩,當如法傳戒,遂不揣垢障,發愿將來若得住持叢林,當盡力弘戒、傳戒,以報三寶于萬一。這就后來廣化長老近四十年弘傳律學,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發愿的。

后來他在回到南普陀,在南普陀做僧伽教育。那么一九九六年,南普陀在廣化長老的帶領下,也進行一場長達半年的三壇大戒傳戒大會。那么他自己親自教授《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但是因為他身體不適,住進臺中榮總,在醫院里面,和尚他自覺心愿已了,他知道他世緣將盡,乃召集僧團執事,囑咐后事。

三天后,也就是國歷的六月七日,和尚就開口說,回去南普陀,幫我助念生西。那弟子趕快就把他送回南普陀方丈寮。那和尚就一如往昔坐在藤椅上,在眾弟子的佛號聲中,眼睛一閉,像入定般安詳坐化往生。和尚往生的時候,七十有三,七十三歲。他往生的時候,散發蓮花香味,身軟如綿,須發自長,他頭發還長出來,臉色未變,頭上還長出紅色肉髻,這個肉髻就是古德所謂的「頂圣眼生天」。

在《大正藏·八識規矩補注·卷下》有一段文字如此寫著:「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者至于心,一處同時舍。頂圣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是對人死后轉世投胎的敘述,意思就是說,人死以后,他所累積的善業會讓他身體從下方開始冷,一直到最后,頂部出去還溫溫的,那就是頂圣。所累積的惡業會讓他從身體的上方開始冷到腳底,惡業的話是從身體的上方開始冷,惡業的話了。如果頭部出現暖熱,表示已證圣果。如果眼睛最后冷卻,表示升天。如果心窩最后冷卻,表示他再度轉世為人。如果腹部最后冷卻,表示墮餓鬼道。如果膝蓋最后冷卻,表示淪為畜生道。倘若最后冰冷是腳底,表示墮入地獄。

所以廣化長老,我們臺灣的佛教界把他評論為弘一律師后第一人,他是弘一律師后的第一人。所以和尚往生種種瑞相,應驗了他的教誨,因為廣化長老告訴他這些弟子、他的學生說,了生脫死,須靠平日真功夫。生死大事,別人絕對無法取代。當中這個真功夫到底是什么呢?這個地方借由他在荼毗大典的時候,有一位中南法師在追悼和尚的一段文字中來敘述,他說,這個中南法師贊嘆廣化長老說,他這些瑞相,除了甚深三昧定外,何能如此?即使在最后一刻,廣公仍慈悲地示現教導眾生「持戒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對于持戒念佛,廣化長老認為,廣化長老說,持戒、念佛,合之兩美,分之兩損。為什么呢?如果你持戒不念佛,來生因為夙世持戒,必定大富大貴,就是三世怨了。大富大貴,大多數不愿修道,所謂富貴學道難,富貴人不知道學道,在生活中必定怎么樣?趨向食、色、玩樂等享受。過這種生活的人,不難想像,他會墮到三惡道,如此一來,來生就要受苦了。如果念佛不持戒,臨終多被業力所障,無法往生。如果念佛不持戒的話了,臨終多被業力所障,無法往生,還可能流入八部鬼神中去。所以持戒、念佛,分開兩損。若能持戒又念佛,即得身心康樂,當來可往生西方,見佛聞法,證三不退,終至圓滿無上菩提。

所以為了令正法久住,廣化長老感觸良多,在他的身教言教之中,他把「凈持戒律」定為引領眾生修學佛法的第一門功課,佛教中稱他是弘一律師后的第一人。至于念佛法門,是廣化長老一生的堅持。因為在廣化長老看來,末法眾生想尋覓具有正法眼的圣者,不容易,因此廣化長老苦口婆心地勸導弟子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那么廣化長老他在《沙彌律儀要略集注》序文中,他把修學佛法的次第說得很明白,廣化長老說,「要想成佛,先除妄想。要除妄想,須學持戒。受持清凈戒,妄想則不生;以無妄想故,次第參禪,則易得定;定功得力,再學經教,易發無漏慧,證得一切種智,即便圓成無上菩提。」

那么廣化長老他出家以后受種種病魔考驗,后來幾乎佝僂,就是彎著身軀坐輪椅。但是他每天持戒念佛的行持還是不中斷,每天一定上早晚課,數十年如一日,而且加誦比丘戒、菩薩戒、《普門品》、《地藏經》,念佛名號,持往生咒,他如果沒有誦完就不睡覺。

因為廣化長老他就說,他年輕的時候,他閱讀后過目不忘,他在鄉間他有小神童之稱。后來因為到部隊里面去以后,剛才我在講,他因為這個果報,坐輪椅以及摔倒這個原因呢,在他哪里?在他寫的〈雞鴨成行索命來〉這里面有提到。他說,有一次他隨部隊駐防到浙江定海溪口村,因為想吃雞鴨的欲望又起來了,他就請房東小姐去買雞,但是沒有買到,后來才打聽說,附近的雞鴨都被他們買光了、吃光了。他心頭一驚,覺悟到自己造的殺業太大。所以在一九五三年他信佛了,他在軍中公開信佛,公開吃素,可是后來他也后悔莫及了,他為求懺悔,弘法利生,將功贖罪,乃決定出家。

但是他后來重罪輕報的過程他也敘述出來,他在寫〈教殺的現世報應〉中他有提到。一九七四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他在關房中拜《凈土懺》,他因為他閉關嘛,他準備要往生西方,求往生西方。那天早上八點鐘,第一支香拜下去,就覺得自己好像朝著西方凈土的方向走,但是后面密密麻麻地跟著一大堆雞、鴨,更后頭還有豬、牛、狗。他說,如果功夫好一點的,《凈土懺》修好了就到西方去嘛,可是這些眾生的命債要找誰算呢?當然這些債都要還的,所以他在修《凈土懺》的時候它們就來阻止,不準他往生西方。

那么這件事在廣化長老的〈雞鴨成行索命來〉的其中這個文章里面有敘述,他就在當晚上,在禪房里面,他平地一摔,摔一跤,跌斷了左腿,雖然經過延請中西醫名醫治療,花費信眾巨額醫藥費,自己受盡無法言喻的痛苦,一切治療統歸無效,最后成為跛腳法師。廣化長老說,這是我殺生吃肉的業報,我殺生食肉的業報,但是后悔已遲了,希望大家以我為前車之鑒,各自警惕。所以廣化長老知道殺業是戒律中第一重罪,廣化長老心里明白,今生所造的殺業,幸得重報輕受。

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他原來本來是要下地獄受苦的惡報,在現世中卻以病痛方式來重報輕受,未來后報也改成現報了。所以后報改成現報,重報改成輕報,這就是印光大師剛才開示的,我們在這邊用廣化長老做一個典范,做一個例子。原本在后生才能結的惡果,但今生就了結了。所以廣化長老的示現正符合《金剛經》里面說的: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們遇到逆境惡緣,心里要充滿感恩,要非常地歡喜,要當償債、還債想。這是好事,不是壞事,這告訴我們,世間種種這些苦難對于修行人來說都是好事。所以念佛它最好的地方就是什么?它可以幫助你斷除貪瞋癡,消我們最重的業障。所以過去灌頂法師說過一句話,他說,用任何方法這個業障都消不了,你用經咒、經本跟咒語來消都消不了,很嚴重的業障,最后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消。廣化長老可以消業障,可以重報后報轉為現報跟輕報,跟他持戒跟念佛絕對有關系。

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包括我們現在的這些天災人禍,大家如果能齊心念佛,確實可以化解災難。所以我們真正了解到我們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最后我們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就是今天所講的七槍易七豬,七槍的這個果報,換成七世去當豬的這個果報,是重罪輕受,老法師的開示。

第一點,老法師說,其實欺負別人、迫害別人、殺害別人,是因為他不懂得因果報應。如果真懂得因果報應,不敢干這個事啦,因為他要報償。你把因果參透了,才真正曉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占便宜的人,沒有,也沒有吃虧的人,也沒有。為什么?他要償債的嘛,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因果通三世,麻煩就在這個地方。就剛才我們講廣化長老的例子是一個很明顯,吃人家半斤,還人家八兩,最后變成跛腳和尚啊,但還好是重報后報改成輕報現報啊。

第二點老法師說,你殺了他、你害了他,奪取他的財物,他念念不忘,他就跟著你。就像廣化長老他拜《凈土懺》,閉關了,那些雞鴨都來討命了,來討債了,它一定要討回來才能滿愿啊,不然你要去西方了。怎么個討法?真的討不到,投胎到你家去做你的兒子、做你的孫子,來奪取你的財產,最后你全部都要給他。如果你害他的命,他也會害你的命。

第三點,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是六道的真實情況,不能不知道。我們了解這個狀況,所以我們才能一筆勾銷。我們受人家毀謗、受人家羞辱、受人家陷害、受人家障礙,我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我過去生中,我也是這樣對待他,今天碰到了,他用這種方法對待我,一報還一報,歡歡喜喜,這筆帳了了,這筆帳了了了。

第四,我們沒有怨恨,我們也不想再報復了,我們的帳到此結束,我們這個帳到此為止,來生遇到了,歡歡喜喜,這多好啊。不能夠記仇,記仇的時候,來生又要報仇了,再一生又要報復了,雙方都痛苦。不如我現在忍受這個苦痛,一筆勾銷,那這個多自在啊。

第五,相續相似為什么存在?相似跟相續為什么存在?老法師說,那是業力、是因緣,是業力,你存在在這里。在諸佛菩薩,他不是業力,有因緣,因緣是感應,感是因,緣是果,這里頭有因緣果,相續不斷。因跟緣、跟果它是相似相續的,相續不斷。諸佛菩薩現相是愿力,不是業力。眾生六道輪回拉拉雜雜的相是什么?是業力。那菩薩在人間示現呢?他是愿力。那我們在六道輪回呢,拉拉雜雜的這樣糾纏不清呢,這個相是什么?這個相是業力,這也是相續啊。

第六,佛講得一點都沒有錯,眾生到這個世間來是酬償業報的,你過去所造的善,你到這個世間來,你得到榮華富貴,你得到財富,你得到樂報,償還你的善報,你來這個世間享福。你過去生在造惡業,你今天到這個世間來受罪,短命多病,窮困潦倒,饑寒交迫。所以享福跟受罪都是業報,你不造這個業你就不受這個果報。你統統搞清楚了、搞明白了,無論是享福也好,或是受報也好,不怨天不尤人,為什么?你知道是自作自受啊。怎么樣跳出這個圈子呢?這個游戲玩過了,覺得不好玩,很痛苦,毫無意義,沒有一點價值。那怎么辦呢?今天遇到念佛法門,那個辦法就來了。所以剛才我們提說,所有的經跟咒語都沒有用了,灌頂法師說,唯有這句阿彌陀佛還有救,這個辦法就來了。

第七,念佛往生凈土,跳出這個圈子,不再搞輪回了,不再搞十法界了。輪回或者十法界,這是個誤區,迷惑顛倒,很不幸,你掉到這個誤區里面來了。現在你找到出路了,出路是什么?出路就是千載難逢,求生極樂世界啊,這不是容易得來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每一分鐘、每一秒都要掌握住,一定要走出去啊。老和尚說,走出去的秘訣就是信愿持名,你就看這四個字就好了,信、愿、持名。

第八,這是什么呢?是究竟圓滿的佛法,無上的大法,千經萬論讀到最后歸到這四個字,信愿持名。這四個字真正認識了、真正掌握了,如來大法你就得到了。其他的無關緊要,經每天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如果真正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經就可以不用念了。聽清楚,如果你真正有悟處的話,你有戒定慧的功夫的話,你有三昧的功夫的話,你可以降伏你的煩惱的話,也就是說你可以伏惑的話,你信心開出來了,你的性德開出來了,一點疑惑都沒有了,你經可以不用念了。經的用處干什么?斷疑生信,《金剛經》里面講斷疑生信,《金剛經》最后的贊,贊里的斷疑生信。我已經斷疑生信了,這個經就畢業了,這個要知道。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段「忠主」,其實有很深的因果在里面。從「鞠躬盡瘁」這位老仆,以及這個「主為畫像」這位仆人吳毛,他七槍換成七世的豬身,就是因為他持戒、修善、念佛,這六個字,持戒、修善、念佛,廣化長老也是持戒、念佛,統統往生西方了。所以今天我們特地不厭其詳地來敘述這個重罪輕受以及誠敬跟至誠感通,來跟大家一起共勉,希望能夠做到我們最后講的,「以七槍易七豬,所謂重報輕受也,結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謂轉凡入圣也」,如果你能夠念佛往生,就能夠轉凡成圣了,「基其后果也」,那就離苦得樂、往生凈土了,不再受六道的輪回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4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另类视频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州精品天堂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91色视频在线观看 | 亚州精品天堂中文字幕 | 欲色av|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软件 | 亚洲啊v在线 |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久久伊人免费视频 | av黄色在线观看 | av中文网| 精品欧美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 在线观看av网站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www.久久久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二三区精品视频 |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欧美熟 | 天天操综合网 | 国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 波多野结衣电影一区 | 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 久久草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草天天 | 在线观看成人 | 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免费观看毛片 |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