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11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二,【孝親】。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一十五頁,我們看經文:
【孝親】
【(發明)甚矣。孝之難言也。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之所以致于親者。其能勝于天乎。古今勸孝書。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見罕聞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昊天罔極』,「昊天」就是蒼天,遼闊廣大的天空。「罔極」就是無窮。「昊天罔極」就是蒼天無窮,比喻父母恩德如蒼天廣大,無以回報。那么這個「昊天罔極」是出自《詩經·小雅·蓼莪》篇里面,「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那么再來我們看下面,『所以』,「所以」是用此、用來。
我們再看『致』,「所以致于親者」,這個「致」是奉獻、獻納。
那么這一篇我們在探討『孝親』。這個「致」字它是出自《論語·學而》篇里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論語》這里面這一句,這個「事君能致其身」,這個「致」就是奉獻、獻納。那么在《論語》里面,「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什么叫真正的學呢?我們常常說學人、學人,簡稱自己,我們自己自謙的這種稱呼。什么叫學?譬如說末學、后學、學講,我們開始學講經典的學講。這個學,學問很大,就學什么?就學圣賢啦。先學賢人,譬如說我們學做君子、學賢人、學圣人,是儒家的說法。那我們佛家來講,我們最起碼要學什么?我們要學阿羅漢,我們學權教菩薩,我們學實教菩薩、法身大士,最后我們要學佛。學佛就學什么?學覺,我們說佛法僧,皈依佛,皈依覺;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皈依凈,學覺正凈。所以這個學啊,學字,這個字學問很大,內涵很深啦。
所以這個地方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盡到孝道。「事君能致其身」,事奉君長,事奉長官領導,事奉長輩,能夠全力以赴、犧牲奉獻。那么這樣的話,你跟朋友交,一定是言而有信。雖然你自己自稱說我未學,我還是剛學習而已,子夏說,「吾必謂之學矣」。
我們從探討這一段再繼續延伸探討。子夏他是以文學著稱,是孔子門下十哲之一,十大弟子之一,傳說《論語》是由子夏與仲弓合撰。這段章句只要理解「賢賢易色」,什么叫「賢賢易色」呢?
我們思考一下「賢賢」,這個「賢」是有品德的、有才華的人。那么第一個字「賢」可以理解為動詞或者是形容詞,那我個人認為是動詞,第一個「賢」字就是要尊敬、要崇尚。所以「賢賢」的意思是說,尊敬賢能的人。
那「賢賢易色」的意思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應該得到尊敬,碰到這種人你不能亂來,應該從你心里面表現出你尊敬的形態,這就是「易色」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碰到這種值得尊敬的人,我們就應該要表現出應有的尊敬,由內而外發自內心的尊重,這個叫「賢賢易色」的意思。
我們有時候不見得會做得到啊,一方面我們不知道他對方有德行。但是你只要是一個修行人,你都可以從他的道氣、他的威儀,你可以感受得出來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譬如說你遇到凈空法師,你遇到法師,遇到高僧大德,你都要表現出一個尊敬的樣子,先頂禮,頂禮法師一拜啊。這個叫做「賢賢易色」的一個簡單解釋啊。
所以我們「賢賢易色」,他之后,子夏這樣說啦,「賢賢易色」,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尊敬有德的人,尊敬有才能的人,尊敬賢人,你能夠表現出恭敬、崇尚的樣子,那么你「事父母」一定是「竭其力」,「事君」一定是「致其身」,「與朋友交」一定是言有信。后面他講這個是結果了。
所以要「賢賢易色」那是因,你能夠做到「賢賢易色」,那么「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也都要講究相應的原則。對父母要孝敬,為國家、為公司辦事要竭盡所能,與朋友交往,說出的話要能做到,講究誠信,那這個人就算是個合格的人才,這樣的人如果你說他沒有學過文化,我們現在講說他沒有文化氣息,那是不可能的,他是一個有內涵的人,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所以孔子以前對弟子的要求是先學會做人。所以孔子教四科里面,第一個是德行,德行就怎么做人啊。再來是言語,言語也是學做人,你不會講話,得罪人啊。老和尚講過,你不會講話,得罪人,造成沖突啊,造成跟人家對立啊。所以孔子教弟子都是要先學做人。懂得人際交往原則以后,有余力,再學文。所以孔子教四科的次第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那個政事、文學就是「有余力,則學文」。
那子夏則進一步說了,做到「賢賢易色」,掌握了人與人交往的原則,就是一個恭敬心,老和尚常講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就是先掌握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就是誠敬。你如果能做到這個「賢賢易色」,能做到誠敬了,你說你不學文,都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啊,都是很有德行的人啊。
所以這一段,我們剛好提到這個「我之所以致于親者」,我們特別提到這個子夏的這一段經文跟大家分享,就是誠敬。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孝的內容真是說不盡啊。《詩經》上說,所要報的恩德,就好像蒼天一樣無邊無際啊。我能送給父母的可以勝過廣大的天嗎?古今的勸孝書已經很多了,在這里姑且記述那些罕見罕聞的事情。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人而不知有后世。不信有因果。是猶盲而無見。聾而不聞。真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也。何則。自己不知后世。則亦不知親有后世。而所以欲致其愛敬者。暫矣。自己不信因果。則亦不知親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余見母雞之伏雛。而嘗惕然自凜也。方其舒翼而護子也。子母甚相愛也。曾幾何時。而次第被殺。子母各不相顧矣。吾輩為人。亦復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時。則難割難舍。一到生死分途。則疾病不能相代。罪業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間方萬苦千愁。而陽世正歡呼暢飲者矣。錦衾徒在。欲扇枕以無從。雙鯉空陳。臥寒冰而何用。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耳。豈特虛設此想乎。】
這一段它的意涵非常地深,我們來先探討名相注釋:
『無告』,「無告」是窮困痛苦無處投訴。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無告」就是沒有依靠啊,窮困、痛苦、無處投訴,沒有辦法有任何的可以訴苦的地方,這叫「無告」。
『暫』,「暫」就不久、短時間。意思就是說,若不知道有來生后世,對父母的敬愛只局限在當前這一世,非常短暫。
再來,一百一十六頁,『欲去其苦患者,小矣』,這個「小」就是范圍窄,程度淺,性質不重要。它連貫上文的意思就是說,若不知父母有過去所造的因緣果報,能幫助父母去除的苦患是很少的。
再來,『伏雛』,「伏」就是指禽鳥孵卵,禽鳥孵卵。『雛』就是小雞,這個是泛指幼禽或是幼小的動物,幼獸。意思就是,「伏雛」就是母雞孵小雞。
『惕然』,「惕然」就是警覺省悟的樣子。
『自凜』,「凜」就是嚴肅而可敬畏。
『舒翼』,「舒翼」就是展翅。
再來,『錦衾徒在,欲扇枕以無從』,這個「錦」就是華貴的衣服。「衾」,這個「衾」字就是大的被。《說文》,「衾」是大被。那么這個地方,這個「錦衾徒在,欲扇枕以無從」就是在講黃香溫凊的典故,感嘆他的父母死后,縱使有黃香這樣的孝心,想為父母扇枕、溫被,父母也受用不到了,只徒留錦被讓人子憑吊而已啊。
那這個地方我們就來學習黃香溫凊這個《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們介紹一下黃香。黃香他是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到延光元年,他字文彊,江夏云夢人,在今天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他是東漢時期的有名的大臣,歷任尚書郎、左丞、尚書令,官到魏郡太守,后來被免官。他得到皇帝很高的寵信。他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的主角,就是黃香,也是我的祖先,黃香就等于我的祖先,我們黃氏的最光榮的代表。
我們來先講扇枕溫衾這個典故。黃香九歲的時候他母親就逝世了,黃香對他母親非常思念、悲哀,整天都十分憔悴,喪事甚至辦到有過禮節,鄉里都稱他叫孝順至極。但黃家他家貧,黃香努力工作,盡心盡力照顧父親。當夏天的時候,黃香用扇先搧涼父親的枕席;到冬天寒冷的時候,黃香便以身體的溫度暖和被席。父親生病了,黃香就更加照顧得無微不至。
那么黃香他當時得到天下的一個稱號,叫「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那為什么叫「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呢?他到十二歲的時候,當地的太守劉護聽到他的孝行,就召募他為門下孝子,對他很愛敬。黃香因為這個因緣,學到各種經典,而且也精通道術,他也很會寫文章。所以當時他的這個孝名,孝順父親的這個名聲,傳遍了京師、京城,所以有「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也有說「江夏黃童」。后來皇帝漢章帝就下旨詔請黃香到東觀,讓他閱覽一些沒見過的書籍。后來黃香回京,遇上千乘貞王劉伉加冠,漢章帝在中山府這個宮殿下面見黃香,對各王侯大臣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那么左右對黃香就改變了看法。
后來皇帝都會召請黃香到安福殿討論政事,而且封他為尚書郎,后來皇帝的賞賜日漸增多。他常一個人在辦公室睡著了,日日夜夜都不離開這個省府,漢章帝知道以后大加贊賞。后來他拜為左丞相,本來功績已滿了,應該要遷離,但漢和帝挽留,增加他的俸祿,再遷尚書令。漢和帝也珍惜黃香的才能,所以留任他為尚書令,再增加俸祿二千石,賜三十萬錢。后來指派他管理各重要官員,漢和帝十分器重他。這個是在漢朝的時候出了這位孝子。
所以當時他因為遇到皇帝的這個寵賜特別地優厚。當時在東平清河上,有奏妖言告卿仲遼等人,波及了一千多人受罪,黃香特別提出證據向皇帝上奏,結果存活了許多人。每當郡國疑似有罪的時候,總是務求減輕罪行等級,愛惜性命,每次都是憂心、濟助。也對這個邊防軍務事務,軍政平衡,他都能夠掌握。漢和帝也特別地器重他,再加倍地賞賜跟獎賞,那么遇到疾病的時候,皇帝會問候他,而且賜他醫藥。所以他在位的時候上薦賢達,寵遇甚濃,有人甚至說他已經寵信太過。
這就是《二十四孝》里面的非常有名的這個扇枕溫衾的黃香的故事,我們介紹到這里。
再來,『雙鯉空陳,臥寒冰而何用』,這個是指這個王祥臥冰求鯉,這也是《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
我們來介紹王祥。王祥他是瑯琊郡臨沂縣,今天山東臨沂,他是歷東漢、魏、西晉三代,官當到,魏官至司空、太尉,到晉官,官至太保。他是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魚的主角。他也是書圣王羲之的四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王覽是王祥的同父異母的兄弟,這個王覽對王祥非常照顧,王覽的母親就一直要害這個王祥,每一次都是王覽把他救起來,所以后來王祥擔任官職的時候都帶著他的弟弟王覽去任職,兩個兄弟的感情非常地好。
王祥作為《二十四孝》之一,最為人家稱頌的就是他的孝道。所以我們這一章講這個「孝親」,其實以黃香跟王祥來做代表是非常地恰當。王祥他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的繼母朱氏對他不好,常常向他的父親,王祥的父親王融,中傷王祥,希望王祥會失寵,甚至他的后母、他的繼母叫王祥去清理牛糞,王祥都還非常恭敬。那他父母生病的時候呢,他更是衣不解帶,照顧得非常地周全,而且調制湯藥。曾經有一次他的繼母叫他去,要求王祥去守護那個丹柰樹,因為丹柰樹要結果了,繼母叫王祥要守住那個果子不能掉下來。王祥每一次看到風雨來的時候,因為風雨一吹,那果子就會掉下來,王祥都會抱著大樹哭啊,希望果子不要掉下來,說水果不要掉下來啊。王祥就這樣供養他的繼母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等他繼母死掉的時候,王祥更是在居喪期間傷心得十分憔悴,還要木杖撐著才能站起來。可見他的孝道毫不計較繼母如何地虧待他,如何地苛刻地對待他。
那么王祥最為人家熟悉的就是他臥冰求鯉魚的行為。有一次在寒冬,非常嚴寒的冬天,他的繼母想吃鯉魚,當時外面都結冰了,那她叫王祥去,你去幫我抓鯉魚。都結冰了,去哪里抓鯉魚呢?遍地都是冰塊、都是寒冰。這個時候王祥他出去以后,在冰湖上面脫衣嘗試以體溫來融化那個冰塊。因為冰塊一融化,那個鯉魚就會跳出來啦。這很奇怪,這個孝子,我們在《感應篇》里面都有提過,這個孝子,毒蛇猛獸都不敢去侵害他,這兇猛的野獸,鷙鳥野獸,都不敢傷害這個孝子,甚至都會有龍天護法在保護他們,就像大舜一樣,有大象、小鳥幫他耕田一樣,這王祥也是不例外。王祥的孝心,就是說的也奇怪,他想要求去鯉魚,他才一剛躺下去而已,那冰面突然間就裂開了。這就是什么?就是至孝感動天地,就是真的是「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啊。這冰面忽然間裂開了,有兩條鯉魚跳出來,王祥就可以帶回來給他繼母享用了。這是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當時的人都認為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我看如果換現代,如果是繼母這樣欺負他,現在小孩都已經跑掉了,都已經在外面流浪了,不回家了,今夜不回家了,都已經找不到這種孝子了。所以我們現在,其實動畫,尤其是兒童看了這個動漫畫,應該多畫這個《二十四孝》的故事。學人現在就在編輯、在制作《孝道因果故事》,還有《殺生的故事》,我現在已經在進行中,那么將來即將要推出這種專門給小孩子看的動漫畫,弘揚孝道的故事。因為地藏就講孝道,《地藏菩薩本愿經》是佛門孝經,就弘揚孝道嘛,所以地藏菩薩表法孝敬。
所以《晉書》中它說王祥「解衣剖冰」,它并沒有講臥冰,是剖冰。
那這是第一個,王祥臥冰求鯉魚。
他這個繼母就是,就不僅是苛刻地虐待他,而且要求非常嚴格。后來繼母又跟王祥說,我想吃燒黃雀,燒烤的那個黃雀。不久,她大概講完沒多久,不久就有數十只黃雀飛進這個屋內,王祥得以給母親吃。那鄰居也覺得很訝異,這些又是王祥孝道感動上天。
那王祥同父異母的這個弟弟王覽與王祥相當要好。所以按照我們佛經解釋,這個王祥這個繼母是報怨、討債來的,這個王覽是報恩,報恩、還債來的,這是好因緣的,他就跟王祥非常要好。他數歲的時候,他見到王祥被繼母鞭打,王覽就抱著母親朱氏哭求停止。那么年紀稍大以后,又勸母親不要虐待王祥,后來朱氏有一點收斂。那么每一次朱氏要派艱難的任務給王祥的時候,王覽都會跟著王祥去做。甚至朱氏還會胡亂指派一些工作給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你看她指派任務給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會跟她一起做,這個孝悌做得非常好。朱氏看到這樣也就慢慢就停止了。
而當王祥漸漸有名聲以后,朱氏就非常忌恨,她有點嫉妒了,打算以毒酒毒殺王祥,王覽知道以后,就跟王祥要爭著要喝那杯毒酒,朱氏害怕毒死她自己的兒子,親生兒子,就把毒酒奪回來。后來每當朱氏要給王祥吃東西和菜肴的時候,王覽就說,我先吃,我先嘗試,他先試吃幾口,試吃幾口。那朱氏因為害怕一時大意,毒死她自己的親生兒子王覽,后來就不再下毒藥了,就打消毒殺王祥的念頭了。
所以在《世說新語·德行篇》中有記載,朱氏曾在夜間摸黑地想去斬殺王祥,恰巧王祥這個時候下了床,大概是上凈房,上廁所,朱氏只斬了空床。王祥回來看見朱氏要拿刀殺他,王祥當時下跪請死,他說,好,母親妳殺我好了。這個非常感動人,王祥跪下去說,求母親說,好,妳把我殺死。朱氏才覺悟,對王祥如親子般地疼愛。這叫什么呢?這真的是,我們俗話講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誠做到極致的時候,就跟性德相應了。到跟性德相應的時候,朱氏的業障也消除了,因為朱氏也有這個性德,她也有這個孝的性德,她也有見聞覺知的性德,她也有真如自性。后來朱氏就業障消除了,就對王祥如親子般地疼愛。
講到這個地方,讓我想到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的江松樺董事長,他就非常孝順。所以他今天企業會做這么大,他在公司弘揚傳統文化,得到無數的、全世界的這個企業家的這個獎,在臺灣企業界都非常地尊敬他,可以講說實至名歸。他就講他自己的一個親身的一個孝的故事給我聽。在他父親往生以后,他母親還在。那么江松樺董事長他們四個兄弟,當時江先生事業上已經稍有成就了,他也有一個弟弟是當教授,那現在有一個弟弟是在他公司當副總經理。有一天江松樺先生去外面應酬回來,晚上,滿晚的,他母親沒有睡覺,母親看到兒子這么辛苦,為了企業這樣奮斗,事業有成,擔心她這個萬一有一天不在的時候,也希望她這個大兒子能夠照顧下面這些兄弟。做母親都是這樣,像佛一樣。他母親在客廳等江董事長回來,江董事長一回來以后就看到母親說,母親,妳為什么還不休息睡覺呢?她說,他母親就跟他講說,有一天我不在的時候,也希望你能夠像這樣孝順我這種心去孝敬你的這些兄弟。當時江松樺董事長就跪下去,跟王祥這個意思一樣,講一句話,他說,母親妳放心,妳在跟不在,妳不在的時候,我一樣用現在這個心去對待我的兄弟。
他現在為了盡這個孝道,他母親已經往生很久了,他成立一個基金會,紀念他的父親跟他的母親,一個基金會。所以我們每年萬人念佛,我都會幫助他的父親跟母親立大牌,感恩他生出這樣一個菩薩兒子。他為了盡這個孝道,盡這個孝悌,悌道,他每年過年一定把三個兄弟集合起來,一起聚餐。雖然現在兄弟都各有成就,但是為了盡這個孝悌,珍惜這個兄弟的因緣,每一次聚餐,他一定給他的兄弟每一個人一百萬臺幣,這一個過年就要三百萬,年年都這樣做。他讓兄弟,雖然他現在事業非常有成就了,兄弟都非常地尊敬他。當然兄弟之間有時候也會因為財富的多寡產生一種羨慕或是嫉妒的心,這都是普天下都會發生的事情。江先生用這種善巧方便,讓兄弟都凝聚在一起,到現在感情還非常好。這是跟這個王祥臥冰求鯉,跟王祥跟王覽這種感情一樣,這是孝做到極致。
所以江先生能夠在經營企業,能夠把傳統文化落實,能夠感動所有他員工,八千個員工,甚至他員工離開以后還寫信跟江先生感謝說,我在你這邊學到做人,學到傳統文化,也學習圣賢的道理,你不僅給我養家糊口,你養我們全家大小的生活,你也給我的法身慧命,你給我的智慧,你開啟我的智慧。這就是什么?這就是一個孝道做到極致的時候,他是會跟性德相應的,他是會「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的,會感應道交的。
這個地方我們就提黃香跟王祥,我們就講到這里。
再來我們看,『孝子不忍死其親』,「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親」,就是指孝子不忍心看到父母親的死為事實,而時常祭祀緬念,還像父母在世一樣。
我事實上,我們也都是這樣做,一年三節,我父母在善導寺,我每年都去那邊跟他祭拜,已經十幾年了,甚至二十年了,父親已經往生也差不多二十五年了,我每年三節一定到善導寺去祭拜,善導寺一年這個法會,春秋二祭,我一定幫他立牌。這就是什么?就是「孝子不忍死其親」。
再來,『未嘗死』,這是指神識又去投胎了,在六道中舍身受身。肉眼所見,以為肉身壞了就死亡,不知道根本沒有生死,就是自性本無生死,我們這個生死只是分段生死,一期因緣的結束而已。言下之意乃是提醒我們需要重視靈性的提升,轉迷為悟,解決生死問題,也協助父母解決生死問題,此方為大孝。這是「未嘗死」,等一下我們會探討,這個「未嘗死」這三個字很重要,我們等下會探討。
再來,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人不知道有后世,不相信有因果,就等于看不見的瞎子,聽不見的聾子,他們真是天下最可憐的人,不可救藥啊。為什么呢?自己不知道有后世,就不知道親友也有后世,想要使大家互相敬愛,就很難堅持了。自己不相信因果,就不知道親友有因果,想要為親友減輕苦難,只是微乎其微。我看見母雞展翅保護小雞,就突然有所警策。在牠舒展羽翼想保護雛子的時候、雛雞的時候,就想要保護小雞的時候,母子之間有多么親愛啊,哪里會想到有朝一日一只只被殺死,各自不能相顧了。我們作人也是這樣啊,父子夫妻,在一起的時候就難舍難分啊,一到生死的關頭,疾病不能相代啊,罪業也不能相代啊。甚至有的在陰間正受盡痛苦,而陽間正在歡樂暢飲。枕席雖在,但是不能重申孝敬了。這個「欲扇枕以無從」,就是枕扇雖然在,但是已經沒有辦法來重申這個孝敬。雙鯉空奉,因為王祥臥冰的事跑出兩條鯉魚,所以雙鯉空奉,奉是供養嘛,雙鯉空奉,臥寒冰還有什么用呢?古人說,孝子不能忍受親人的死亡,正因為他的親人還沒有死啊,難道僅僅是空想嗎?
好,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就解釋到這里。接下來我們來探討經文里面有講,「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耳。」我們就是來探討「未嘗死」,自性本無生死。
六祖大師的開悟偈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偈語是六祖大師開悟偈,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證果開悟的那個偈語是一樣的境界。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講的,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六祖大師所證的這個境界也是跟佛陀一樣。因為佛佛道同,「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所以六祖大師這五句偈語,我們在講座里面常常提到,老和尚也常常提到這五句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講我們自性的本體,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實相是無相的,這是講本體,這是講實相的境界。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是講我們什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講它妙有。所以前面這四句是真空,后面這句是妙有,真空、妙有就是這一句,就代表證得實相。
所以我們就來探討這一句「未嘗死」。老和尚開示說,假身有生死。他說,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夠契入?譬如說我們剛才在念六祖大師這個五句偈語,我們會念哪,可是我們契不進去那個境界,我們沒辦法證入,我們做不到那個境界,遇到這個順緣來的時候,逆緣來的時候,遇到生死來臨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做到這樣呢?譬如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能做到嗎?你真能做到了解說本不生滅嗎?自性本無生死嗎?你能做到嗎?恐怕除了開悟以外,或者是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們這種達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了才有辦法。
所以老法師說,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契入這個境界呢?是因為有我,我們這個我執沒有破,我們的見思惑沒有破,你有我就跟別人就劃成界線了,你就不知道自他不二,自他是一體的,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佛法頭一步就教你破身見。所以身見一破,見惑一破,就證初果須陀洹,人天往返七次他就證阿羅漢了,他就出三界、了生死了。所以佛法第一步就教你破身見,你看就是破見惑啊。所以小乘的他也是要先破見惑,破見惑第一個就破身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大乘如果以天臺宗的圓教來說,圓教初信位就破身見了,他就開悟了。
所以你不能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是什么?老和尚說,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那個我不是我現在這個假我,這個我是如來真我,我是覺性,覺性沒有生滅,就是見聞覺知這個覺性。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楞嚴會上的功德主就是波斯匿王,當機者就是阿難尊者,當時佛陀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談這個問題。因為波斯匿王福報很大,他都護持佛法、佛陀,佛陀為了能夠接引波斯匿王能夠明白自性本無生死,所以佛陀就用善巧方便。因為波斯匿王就有憂慮了,他年紀大了、年歲大了,他那時候已經六十二歲了,跟佛陀同年。所以在楞嚴會上的時候佛陀是六十二歲,那佛陀是七十九歲圓寂。那么當時波斯匿王六十二歲了,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他年紀大了、老了,他就想他會死,會病死,他有這個憂慮啊。
這跟我們這里講的「未嘗死」,佛陀怎么跟我們開示「未嘗死」?釋迦牟尼佛就問他了,就教波斯匿王,佛陀在經典上,在《楞嚴經》上是稱他說大王,佛陀還稱他大王啊,因為他是國王,就問他說,大王,你幾歲的時候看恒河水?那個波斯匿王說,我三歲,我母親帶我去恒河旁邊有一間神廟,她帶我到神廟去拜拜,去參拜,我有經過恒河邊,但是我知道那個是恒河水,我知道那是恒河水啊,我看見了。那佛陀就問他說,那你什么時候再去看見呢?他說他十三歲的時候又去見過恒河水。那么三歲見恒河,到十三歲又見一次,佛陀就問他說,那十年過去了,十年以后了,你覺得你的身體比你三歲的時候是不是老了很多呢?老化了嘛。是的。你二十三歲的時候也比十三歲又更老了,又老十年啊,那你今年六十二歲了,你身體不斷地在變化。佛陀問他了,你看見恒河水那個見有沒有變化呢?這個就在告訴他見性在哪里啊。
我們常常都怎么樣?我們常常就是六祖大師說,我們常常這個自性,我們都是覺而不迷。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告訴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夠見性,你知道嗎?我們日用而不知啊,你天天都在用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手在抓、腳在奔,我們天天用它,可是我們怎么樣?日用而不知啊,就沒有覺悟啊。
佛陀問他說,那你現在見恒河水那個見有沒有變化呢?你三歲的見恒河,十三歲又見恒河,那現在六十二歲見恒河,那個見有沒有變化呢?現在我們就在找這個見聞覺知這個見性回來啊。三歲見恒河,我見到了,十三歲我也見到了,那個我是什么?那個我是如來真我,見到了啊,那個我不是說我這個姓黃的這個我,就是那個見性見到,那個我。二十三歲我也見到了,那六十二歲你也見到了,你這個見有沒有變化?波斯匿王說,這個見沒有變化。佛陀就說了,那沒有變化就是不生不滅,那個見性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未嘗死」啊,它從來沒有死過啊。會變化是你這個皮膚、你這個身體、你這個假身,你的皺紋、你的牙齒,你的這個眼睛的視力,你耳朵會重聽,那眼睛會看不到,牙齒會掉光,身體慢慢地就老化,老態龍鐘了,會變化的是你這個假身。你的假身有生死,那個不生不滅的見聞覺知那個見性,它沒有生死啊。
這個見性,我常跟各位做一個比喻就是說,我們現在進到這個房間,因為現在晚上了嘛,晚上你要開燈啊,你看開燈,燈打開了,誒,見到光,等一下要離開這個講堂了,再把燈關掉,見到暗。我們總是見到光就會感覺光明了,喜歡啊,見到暗,我們會嚇一跳說,黑漆抹烏的,會怕啊。其實那個見明、見暗的見性它從來沒有變啊,它同一個見性啊。但是相有變化,明跟暗有變化。現在問題是我們就迷在相上,我們執著在相上,我們會攀緣、會執著啊。我們如果能真的開悟了,那見相即見性了,那就性相不二了。現在問題是我們分成兩段了,就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們切成兩段了,兩段不能合為一,不能變成一體啊。其實是性相是不二的。
所以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說,你的假身有生死,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就是那個見聞覺知,見性啊,它沒有生死啊。波斯匿王聽完以后,突然間就覺悟起來了,他很開心啊,原來身死了,我的靈性并沒有真死啊,他就知道他往生極樂有希望了,他見性不會死啊。他就這個色身會有生死,這叫分段生死。
所以用這一段佛陀跟波斯匿王的公案的對話,楞嚴會上這個公案最好解釋,解釋這個「未嘗死」是最恰當的。這個佛陀非常有智慧,要度一個這么有福報的國王啊,用三言兩語,就是見恒河水,三歲見恒河水,又十三歲見恒河,到六十二歲見恒河,他馬上就知道了,那就有悟了。
這個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九集里面作這樣的開示。
那同樣這個問題,老法師又說了,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就進一步探討五蘊啊。我們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請問一下,到開悟了,證法身了,受想行識有生滅嗎?那是「照見五蘊皆空」啊,那他有沒有用受想行識呢?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老和尚說,受想行識沒有生滅,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所以人死了,斷氣了,他的神識沒有離開,神識有受想行識,神識是講靈魂了,我們一般人稱為靈魂,靈魂有受想行識,所以這個事情就比較麻煩。如果你還有怨恨,你還有嫉妒,還有什么想報復的,那以后這生生世世的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了。我們才剛探討過沒多久,《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自己「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還有我們前面討論過的「情動入胎」,祂當如意太子,變成一條率然,就變成一條大邛池龍來報復。老和尚說,你看文昌帝君祂十七世的因果報應多凄慘哪,后來遇到佛法才覺悟、才化解,多么痛苦啊。報復,雙方都痛苦,何必呢?
而這些現象雖然在佛眼睛里面都是虛幻,像夢境一樣,夢境里面真受苦啊,因為你沒有覺悟的話就是真的受苦啊。就永嘉大師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那對佛來講是「覺后空空無大千」,但是對我們沒有覺的眾生是真是苦啊,苦不堪言。是悟的人才知道說像夢境,可是沒有悟的人,那夢境真的是有酸甜苦辣,真是受苦啊,真有苦樂與虛實,醒過來以后才曉得是空的。
我們現在在做夢,還沒有醒過來。在什么時候?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都舍掉呢,不再執著了呢,你心里恢復到清凈平等了,那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染污的。所以老法師也講過,他說,其實對究竟佛來說,對一真法界的佛來說,譬如說是對法身大士的佛來說,十法界仍然是在夢里,十法界沒有離開,還是在無明大夢里面。因為破根本無明才能夠證法身,那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才能究竟成佛。所以你沒有破無明大夢,還在十法界。十法界的佛,老和尚說,那是相似佛,不是分證佛。為什么?因為沒有破根本無明。
所以對佛來說,十法界的,包括六道眾生,那是迷的最重的,那迷的最重的是三惡道眾生。迷的輕一點的,沒有離開六道的,三善道。離開六道的阿羅漢還在迷,雖然他已經破我執了,但是他對佛來說他還是在迷位。那菩薩,權教菩薩也是一樣啊,緣覺乘,辟支佛也是一樣,藏教佛、通教佛也是一樣,對佛來說他還是在迷位,為什么?因為沒有破根本無明。
那么如果說,對四圣來說,六道是染污的。所以你破了執著以后就離開六道了,你的心就恢復到清凈平等了,六道就沒有了。你能夠覺悟,醒過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都舍掉了。
而四圣法界就沒有這個染污了。但是他還是執著。他有分別,他雖然沒有執著了,四圣法界雖然沒有執著,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不平等。你再把分別放下來,妄想再放下來,平等覺就現前。妄想放下來,他就離開十法界了。放下分別就平等了,放下起心動念就覺悟了。所以清凈、平等、覺,離開六道就清凈了,心就清凈了,放下執著,離開六道,放下分別就平等了,放下妄想就覺了,清凈、平等、覺。簡單就是什么?放下執著,破了執著,放下分別,再來,放下妄想。老和尚常講,妄想、分別、執著造成這個十法界。
所以《無量壽經》的經題給我們講,這是行門里面三個階級,清凈、平等、覺。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放下執著證得清凈,放下分別證得平等,放下妄想證得覺,那放下妄想就破無明,就在修這三個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里面本有的,就是清凈、平等、覺。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才產生了障礙,那叫業障,那是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是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的,是無二的,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佛很謙虛,把眾生放在前面,先說眾生后說佛,所以叫生佛不二。這佛說出來的,佛把自己放在后面,生擺在前面,眾生擺在前面,先說眾生,后說佛,生佛不二。這是性德的流露。
以上我們講這個「未嘗死」,我們特別引用老法師這兩段開示來說明,我們就報告到這里。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報。假令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小便利。隨之而下。亦不能報。又使盡世間珍羞。供養父母。經恒沙劫。亦不能報。由是觀之。然則佛門之所以報親者。必有道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便利』,排泄屎尿。
『珍羞』就是亦作珍饈,珍奇美味的食物。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佛說,父母之恩,累世難報。即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便小便,隨之而下,也不能夠報答。即使用盡世上所有的珍寶佳肴供養父母,經過恒河沙劫那么長的時間,也不能夠報盡。從這里看來,佛門提倡報答父母的恩情,就一定有它獨特而確實的方法了。
好,剛才我們有提到「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報。假令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小便利,隨之而下,亦不能報。」這一段是出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我們也把這一部經里面有關父母恩重難報的這一段經文,我們再來朗誦一下。
我們看《父母恩重難報經》: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這第一段佛陀,佛陀就用八種深重的梵音,梵音就是清凈的這種音,音聲,告訴與會大眾,他說,你們應該要知道,我今天分別跟你們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親,右肩擔母親,他們的大小便都流下來,也不能報父母恩。而且你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擔到什么?「研皮至骨,穿骨至髓」,你這樣擔著父母「遶須彌山」。須彌山是我們這個小千世界,我們這個三界里面,在欲界里面,須彌山是我們這個地居天里面最高的,我們現在住的地方也是地居,四天王天也是地居天,這里面最高的就是須彌山。「遶須彌山」,經過百千劫,你血都流光了,流到這個腳踝了,還是不能報父母的深恩。這是第一點。
再來:
「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于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再來,佛陀說,假使有人在經過這個饑饉劫,大三災、小三災,饑饉劫、刀兵劫還有瘟疫劫,這個是小三災。你為了父母親,為了爹娘,你盡你的全身的力量,「臠割碎壞」,把這個身,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吃了,把這個身上的肉都割到剩下微塵一樣,經過百千劫,還不能夠報父母深恩。
再來: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于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再來,第三種,佛陀說,假使有人為了他父母親,手執這個利刀挖掉他的眼睛來供養如來,「經百千劫」,因為供養如來、供佛的功德很大,經過百千劫還不能夠報父母深恩。
第四種,佛陀又說了: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佛陀又說了,假使有人為了爹娘,為了父母親,用利刀割掉他的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過百千劫,還是不能報父母深恩。
第五個: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了父母,「百千刀戟」,插到他身上來,「于自身中,左右出入」,這個刀戟這樣出入,這么痛苦,經過百千劫,你還是不能報父母深恩。
第六: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第六個就是,假使有人為了爹娘,為了父母,打骨出髓,為父母親做事,這個身體都犧牲掉了,「打骨出髓,經百千劫」,還不能報父母深恩。
再來,最后一個,第七個: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佛陀說,假使有人為了父母吞這個熱鐵丸,吞下去,為了父母要吞下去,經過百千劫,全身都焦爛,都燒爛了,你還是不能報父母深恩。
所以這個《父母恩重難報經》,這佛陀講得這么清楚,還有人說它是偽經,那真的是障人天耳目,這哪是偽經啊。所以我們以上就把這個《父母恩重難報經》這七段佛陀的開示,「猶不能報父母深恩」的佛陀這七段經文,我們來跟大家分享。
再來,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六則)】。我們今天時間的關系,我們大概只能講一則,一共六則,我們只能講一則,所以大概剩下五則,我們留下一次再繼續講。那我們看第一則的征事,就是公案:
【五母悲哀。《五母子經》。】
【昔有沙彌。年七歲。出家得道。自識宿命。因嘆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惱。為第一世母子時。鄰家亦生。我獨短命。母見鄰子長成。即生悲惱。為第二母子時。我復早夭。母若見人乳兒。即生悲惱。為第三母子時。十歲即亡。母見他兒飲食類吾。即生悲惱。為第四母子時。未娶而死。母見同輩娶婦。即生悲惱。今當第五世。七歲出家。我母憶念。復生悲惱。五母聚會。各說其子。咸增哀苦。吾念生死輪回如此。當勤精進修道。】
好,這段經文比較簡單,所以沒有名相注釋,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五母悲哀。(摘自《五母子經》)。
從前有一個小沙彌,只有七歲,就出家得道,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感嘆的說,我這個身體,曾經拖累五位母親悲哀苦惱。作第一世母子的時候,鄰家也生了一個小孩,而我短命死了,母親看見鄰家兒子長大,就生起悲哀苦惱。作第二世母子的時候,我又早死,母親看到別人給孩子喂奶,就生起悲哀苦惱。作第三世母子的時候,我十歲就死了,母親一看見別的孩子吃飯像我,就生起了悲哀苦惱。作第四世母子的時候,我還沒有娶妻就死了,母親一看見同輩的兒子娶媳婦,娶妻,娶媳婦,就有了悲哀苦惱。現在正是第五世的時候,七歲就出了家,我母親非常想念,時時地悲哀苦惱。如果五位母親相會,各自說出自己的遭遇,都要增加悲哀苦惱。我想,生死輪回這樣痛苦,就應該更加努力發奮修道。
那這個部分,這位小沙彌他有神通,他出家得道,他七歲就出家了,他有宿命通,他自識宿命,他能看到五世。這位沙彌也不簡單,他七歲出家,他就得道了,而且他知道他宿世里面一共有四世都短命。那他曾經讓這個五世的母親都產生憂悲苦惱,都憂悲苦惱。所以他說,如果這五位母親,這五世的母親都今天來聚會的話,都來聚會的話,都『各說其子』,都會增加這個哀苦。所以我們想到這個生死輪回,就應該要更加勤勞精進修道。等一下我們就來探討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等一下我們再來探討。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按語:
【父母一生精血。大半為人子耗盡。而懷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濕之苦。則為母者尤甚。自顧不肖形骸。遺累于親者甚多。報答于親者甚少。吾從無量劫來。所飲母乳。多于大海之水。大小便利。污及于親者。多于大海之水。甚至生而不壽。累親哭泣。所出目淚。亦多于大海之水。凡此皆因生死輪回。展轉投胎之故也。縱使世世盡孝。得親歡心。終不若不累其親之為愈矣。孔子謂聽訟猶人。必使無訟。不其然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名相注釋:
『推燥就濕』就是推燥居濕,把干燥處讓給幼兒,自己睡在幼兒便溺后的溼處,自己睡在幼兒大小便以后,溼掉的那個床鋪那個地方,這說明撫育幼兒的辛勞。《孝經·援神契章》里面說,「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不肖」,謂子不似父。《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這個「不肖」就是,在《史記·五帝本紀》里面,堯知道他的兒子丹朱非常地「不肖」,就是沒有德行,不能夠學圣賢之道。所以堯知道這個丹朱,他兒子丹朱不能成大器,不能接這個帝位,「不肖」就不能接這個帝位,德行不夠,所以「不足以授天下」,所以后來天下就不傳給他了,就傳給舜了。那么司馬貞《索隱》引鄭玄曰,「不肖」的意思就是不如他的父親,「言不如父也」。后來引用稱子孫不孝順,不孝,或者不成材,或謂不成材,或者不正派,我們現在講叫不學好,吃喝玩樂、成群結黨的、打架鬧事的,這個都叫「不肖」。在這個《漢書·武帝紀》,「代郡將軍敖、雁門將軍廣,所任不肖,校尉又背義妄行,棄軍而北」。所以這個顏師古《注》,「肖」就是像,「似也」,就是像,「不肖」就是「言無所象類,謂不材之人也」。
那么再來,『大海』,大海就是四大海,在須彌山四方之大海也。須彌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則鐵圍山圍繞之。四大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再來,『愈』,「愈」就是較好、勝過。例如孰愈,哪個好,這個意思。
再來,『孔子謂聽訟猶人,必使無訟。不其然乎』,這個「聽訟猶人,必使無訟」,它語出《論語·顏淵》篇。在《論語·顏淵》篇中,「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我們這個《陰騭文》這里面,《安士全書》的經文,跟這里就有點不同,真正的原文是,「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那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是必使無訟乎,就是中間沒有逗點。
我們來解釋這個<顏淵>,《論語》這段孔子的這個經文。孔子聽到這個訴訟的事情,孔子聽訟,跟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因為打官司不是贏就是輸,一贏一輸,所以孔子的反應跟別人也都是一樣的,聽訟,與別人無異,沒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說你聽取雙方,因為打官司,訴訟,有一個對,有一個錯,你今天如果講給孔子聽,孔子跟一般人也是一樣,一個說有理,一個,他另外一個也是他說有理,但是總是一個一定是有一個道理,一個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現在講一個原告,一個被告。所以孔子聽取雙方所訴訟的這個話,所訟之辭,都來跟孔子投訴了,講給孔子聽。所以聽取雙方所訴訟的言辭,要判定誰曲誰直,判定誰對誰錯,孔子說,我跟你們都一樣,一個,看證據,法官判案就看證據,我跟法官也一樣,我跟大家都一樣,判定誰曲誰直。孔子說,我跟人家沒有什么不同,「吾猶人也」。
但是不同是什么?孔子的理想,畢竟是圣人,他說,所不同是怎么樣?讓人家不要打官司那是最好了,使人無訟,那就不用去判斷誰對誰錯,和諧、和睦相處。不同的都能夠使人無訟,所不同就是說,讓他們都沒有訴訟,使人無訟,這是以德化人。孔子說,讓德行來化解雙方的糾紛。所以這句話最適合法官來學,你們兩個都和解了,好不好?都撤銷告訴。這使人無訟嘛,使人無訟是以德化人。
在《論語講要》里面,這個李老師這么說了,李炳南老師這么說,他說,這個地方「聽訟猶人」只是治標而已。孔子聽,聽這個訴訟的,原告被告雙方所訴訟的言辭,跟一般人都一樣,這只是治標而已,這法官判案也是治標而已。這個地方為什么「孔子謂聽訟猶人,必使無訟。不其然乎」?為什么放在這個孝道里面呢?他一定有他的用意。李老師的意思是說,就比喻在事相上孝敬父母,由于不能夠究竟讓父母置于安樂之處,也是讓父母解脫了,所以不算徹底,你把父母事奉得很好,但是不究竟。父母要到安樂之處,就是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了,父母到西方去了,這樣才是究竟,父母到西方去,就是「使無訟乎」,那是治本。
「聽訟,吾猶人也」,那是什么?那是治標,父母不能夠究竟置于安樂之處,所以不徹底,故不徹底。「必使無訟」就像治本,比喻永絕累親之患。就是剛才我們講這位小沙彌,他都一直在悲傷,說讓五世的父母都在悲傷,如果「五母聚會,各說其子」,五位母親都聚會在一起,各說她那一世的兒子,是早死了,早夭了,沒有娶媳婦了,都只有增加哀苦啊,這問題沒有解決啊,『吾念生死輪回』。所以李老師的意思是說,要讓他永絕累親之患,不要再一直生死輪回了。也就是自己能夠超越六道輪回,也幫助他的父母超越六道輪回,這才是大孝,那就沒有這個五世父母聚會,「各說其子,咸增哀苦」,就沒有這些憂悲苦惱了嘛,全部離開生死輪回了,這樣多好呢。所以李老師就是李老師,不一樣的境界,不一樣的見解,人家李炳南老師真是不簡單哪,當時稱他是臺灣的現代維摩詰居士。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再進一步探討〈顏淵〉十三,「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聽訟,聽官司,我跟別人同樣的手續,也是審查完畢以后再審判,但是這跟子路有什么差別呢?「必也」這兩個字重要,「使無訟乎」,「必也」就是一定要達到那個什么境界?讓兩個人不要再訴訟了,「使無訟乎」,叫他們爭訟的人官司不要打了,這是「必」的意思,不要再打了。李老師說,打官司是一定一個贏,一個輸,那就會結怨,就會冤冤相報啊。打官司是一個贏,一個輸,孔子要使他們不贏不輸,不贏不輸。
這個舜在的時候,那個皋陶訂了五種刑法,《書經》上有講過,《書經》云,「刑期無刑」。我們都會講,你看,我們現在是說,死刑犯要不要判死刑啊?監獄都客滿了。我們臺灣也一樣,全世界都一樣,監獄都客滿,不是只有臺灣,我們國內大陸也是一樣,國外也是一樣,美國也是一樣,監獄都客滿了。所以有些國家干脆不判死刑,而且刑罰都一直減輕。我們現在臺灣這個刑罰減輕到什么程度?有些低度刑罰干什么?服社會勞役。也就是說監獄不夠關了,國家每年編的預算,給這些犯人吃的,就是說這個非常沉重。
其實掌握司法的人,作為一個當政者,最重要是什么?「刑期無刑」。堯舜的時候并沒有犯人,堯舜那個年代,他們在當皇帝的時候,那時候沒有犯人,他們的監獄里面都長草了,獄中長草。為什么呢?他那時候有虞、芮兩個諸侯在爭訟,虞、芮有兩個諸侯在打官司,他們就進入那個文王的邦國,就周,這個周文王的邦國,看到人人都禮讓,到周文王那邊的時候大家都讓路,于是他們覺得很慚愧說,我們到周文王那邊,人家都讓路,我們兩個在這邊吵架、爭訟啊,于是他們就很慚愧,就不訴訟了。
孔子為什么說要使人無訟呢?使人無訟就是國家能夠豐衣足食,最重要就是在教育。所以老法師是非常有智慧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他推廣《群書治要》,就是要教育。若沒有教育,你也達不到「刑期無刑」。如果沒有教育,百姓犯法就叫不教而殺,不教而誅。所以大禹治水嘛,大禹他下車泣囚,當時大禹很難過,流下眼淚,看到這些囚犯,他講過一句話,大禹他看到這些囚犯他講一句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你們都沒有罪,我沒有把國家治好你們才犯罪啊,「萬方有罪」。現在有哪一位領袖,有哪一位總統愿意這樣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沒有啦。所以現在是亂世,都忽略教育。「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那也有人說了,說一輩子當官,三輩子打磚。或稱叫街,那什么意思呢?乞丐在街上要請人家施舍,所以叫乞丐叫叫街。乞丐叫街不上門,上門不叫街,從前當乞丐也都有規矩,今天做官的沒規矩了。我們縱使不做官,我們在家當家長,我們在經營一個商店當店長,當店主,我們當家長的,我們能夠讓家庭和諧,我們經營這家商店,讓這個商店生意興隆,但是我們絕不可說別人不好,怨只能怨自己,就像大禹一樣,怨只能怨自己,自己的領導無方。自己為領導之人,若屬下不和樂,也要學大禹說,怪罪在朕躬,在你自己啊。
所謂六親不和出孝子,六親不和出孝子什么意思呢?舜他的父母親,他的父母親跟他的弟弟對他會好嗎?那出一個孝子啊。舜居于家,號淘泣于天地,終于感化父母昆弟,舜最后感化他的父母。他的父親是瞽叟,他的弟弟象是非常地,對舜非常不好。舜居于家,號淘泣于天地,終于感化父母昆弟。所以舜王能夠當圣人,他或許不學佛,也巍巍乎高高在天上。就是說,舜他沒有學佛,他沒有到西天,沒有到西方,他的福報也是在天上,位階也非常高,也巍巍乎高高在天上。這舜的弟弟象則墮地獄,萬劫難復。
這一段我們是從探討,探討這個「孔子謂聽訟猶人,必使無訟。不其然乎」,我們剛才引用李炳南老師的,臺中蓮社的李炳南老師的教學。他們的教學真是演化到極處,真的把這一句孔子的話演化到極致,到非常究竟。
我們把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我們講完,再來探討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白話解:
按,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都被自己的子女耗盡,其中懷胎十個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濕的苦楚,作母親的付出的就更多了。自己看看這個沒有出息的形體,花費親人多少心血。我們自己看看我們這個沒有出息的這個形體,花費親人多少心血,而我又報答了親人多少呢?我從無量劫來,所吃的母乳比大海水還多,所沾污親人的大便小便也比大海水還多,甚至于生下來短命,母親痛哭所流下的眼淚也比大海水還多。這些痛苦的根源,都是因為生死輪回,輾轉投胎的緣故。即使世世盡孝,得親人的歡心,終不及不花費父母的心血最好啊。孔子說,判決案件,解除糾紛的能力,我沒有超過別人的地方,我要做的是斷除產生這些事情的根源。就是這個意思啊。
我們補充這一段的說明,補充這一段按語的說明。世間的孝,世俗的孝,在于供養父母的色身,不知道物質的利益是暫時的,要真正報答父母的大恩,就必須斷除六道輪回的因,要斷除六道輪回的因,就唯有學佛。學佛以后能夠在今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能夠往生西方,然后超度自己的父母往生西方,這樣的學佛人才是真正世上大孝子。就像佛陀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他最后講完四十九年的經以后,講完八年的《法華經》以后,入定三個月,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講《地藏菩薩本愿經》,報父母恩。這什么意思?做一個表法,佛陀成佛了,把父母親超度到西方,這樣孝道才做到圓滿。
所以我們最后利用一點時間,我們今天就引用印光大師來作結尾。我們在探討這個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引用印光大師在《文鈔》里面,〈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里面的開示。
印祖說:「樹欲靜而風不息,子能養而親不在。」
這一段我們常常用,「樹欲靜而風不息」,樹想靜下來,風吹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在,你想孝養的時候,父母親已經不在了。
印祖說:
「此普天下為子女者,對于父母養育之恩,酬報無從,而抱無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軀體雖歿,尚有不與軀體俱歿者在。是何物,曰靈性是。」
第一段印祖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個是所有天下做子女的,對于父母養育之恩要酬報,要報答父母之恩,是永無止境的。剛才我們引用《父母恩重難報經》佛陀的開示,我們就知道。所以當我們要報恩的時候,總是父母親不在了,所以都抱著這個無限的悲痛。但是我們這個父親跟母親,雖然他的身軀、他的軀體已經沒有,就是死掉了,但是不跟這個軀體同時生滅的是什么東西呢?是他們的靈性,「曰靈性是」,就父母親的靈性跟我們的靈性都跟佛無二無別。
再來,印光大師說:
「此靈性者,舍身受身,被夙業所驅,重處偏墮,自難作主。循環往復,三途六趣。從劫至劫,了無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豈得留戀。善哉蓮池大師有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接下來印光大師就說了,這個靈性,就是去舍身受身,被過去生宿世里面的業力所驅使,「重處偏墮」,哪個業障重就往哪個道投胎,他自己沒辦法作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在六道里面總是循環生死,往返六道,了無止期。三途六道,「三途六趣」是三途六道,「從劫至劫」,從來沒有結束的時候,「了無出期」,從來沒有辦法離開。可嘆啊,三界猶如火宅,怎么可以留戀呢?善哉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親可以離開六道輪回,我們孝道,做兒子、做子女盡孝道才算圓滿,才有成就。
再來,印祖說:
「是以善報親恩者,當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議之愿力,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現尚滯留于六道中受苦無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議之愿力,方便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
這一段印光大師講得非常好,他說,善報父母親恩者,懂得怎么去報父母恩的,應該要「虔修出世法」,你要很虔誠的,你自己本身也要修,離開三界六道輪回,要修出世法。你能夠修道成就了,修行成就了,你能夠往生西方了,讓你今生的生身父母仰仗我們這個不可思議的愿力,可以脫離生死苦海,這是第一要務。同時也可以讓我百劫千生以來的生身父母,曾經生過我這些父母,就像剛才那個小沙彌那五世的母親一樣,他們還在滯留在六道中受苦無量的,也都能夠仰仗我這個不可思議的愿力,也可以方便脫離生死苦海,這也是第一要務。
再來,印光大師說:
「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徹底酬報想。以念多生父母沈淪六道故,視六道眾生皆父母,作六道眾生未度盡時,誓不成佛想。」
這就是地藏菩薩的愿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印光大師怎么勉勵我們?他說,你要想到你多生父母這樣的深重的恩德,你要作徹底的這個酬報想,要作徹底的報恩想。那你就要想到你多生父母沉淪在六道故,你能夠想到多生父母都沉淪在六道,那你就要想到六道眾生都是你的父母,六道眾生都是你的父母,那六道眾生都還沒有度盡呢,你一定不能成佛。你要成佛以前要把所有六道眾生都全部度盡了,你最后才能成佛,這就地藏菩薩的精神。所以我說這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六道眾生都沒有離開地獄,都沒有度盡,我誓不成佛。
再來,最后,印光大師說:
「無論先覺后覺,人人皆有一親恩未報之大事因緣在。今求淺近易行故,特別開此薦拔方便門。」
印光大師說,不管是已經覺悟了,或是想要接引后面覺悟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親恩未報的大事因緣在啊,剛才印光大師說,六道眾生還沒有度盡,你不能成佛,所以人人皆有一個親恩未報的大事因緣在。現在想求一個淺近,容易做得到的方法,「求淺近易行」,既簡單又容易做得到的,我特別開一個超薦拔度的方便法門,「特開此薦拔方便門」。
印光大師說:
「凡值父母喪亡。或亡后七七紀念。一周年紀念。以至數周年,無數周年紀念。或死期,或誕辰,或冥壽,作諸紀念。皆宜舉行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
印光大師說,你現在你還沒有開悟嘛,可是你的累世父母怎么超度呢?他說,假如你的父母親都喪亡了,你在他們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來幫他們做七超拔。或者他們往生一周年,我們現在講說,臺灣話叫對年,他往生一周年的這個紀念。或者他們往生幾年了,數周年,或者無數的周年紀念。或者他們往生的紀念日,死期,或者他們的生日、他們的誕辰,或者他們的冥壽,譬如說你父母親現在往生了,如果沒有往生現在大概幾歲了,你要記起來啊,或冥壽啊,你要作種種的紀念。印光大師說,是最簡單又最容易方便得利益的,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為他們印造經像,印造經典跟佛像,這種殊勝功德,來回向給你累世的父母或是你今生的父母能夠離塵垢。
「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與其他一切平輩幼輩,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
所以學人就有這個因緣,我在講《感應篇》也好,我在講《陰騭文》也好,我都有回向給我黃氏歷代祖先的,歷代祖先父母,都能夠仰仗這個佛力超拔功德。
這里印光大師就提了,他說,對于你的祖父母或者你外祖父母,或者你其他一切平輩的、晚輩的,也應該要做什么?「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你也應該要作這個印經印佛像的功德超拔他們,「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增加他們的福德資糧。
最后印光大師說:
「若親戚朋友喪亡之時,亦宜以此類宏法功德,代卻一切無益之禮數。其所獲功德,至無限量。」
最后印光大師說,你還有其他親戚朋友啊,他們喪亡的時候,你也應該用這樣的弘法功德,讓他們免除一切世間無益的這種喪禮,這些無益的這種世間的習俗,你鼓勵他們來做誦經、印經、印佛像的殊勝功德,他們所獲的功德就無限量了。
今天我們講這個「孝親」,因為時間的關系,后面還有這個五則公案我們還沒辦法講完,下一回我們再繼續講。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5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