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1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第二十二,“孝親”。
我們上一回講到“孝親”,一百一十六頁的“下附征事(六則)”公案里面的第一則,“五母悲哀”。那么今天要從一百一十八頁第二則公案,“舉國孝養(yǎng)”。我們看經(jīng)文:
“舉國孝養(yǎng)。《雜寶藏經(jīng)》。”
“無量劫前。有一惡國。名曰棄老。彼王國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盡心供養(yǎng)。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問國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國安。不然。吾當(dāng)滅汝。王甚憂慮。遍訪在廷。無有識者。大臣私問其父。父言。置彼細軟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復(fù)問。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大臣問父。父曰。此謂比丘。較之凡夫。名之為寤。比諸羅漢。名之為睡。天神指王大象。問若干重。眾復(fù)惘然。臣歸問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稱大石。以齊其水痕。便知斤兩。天神又問。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傳言。若能具至誠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無窮。海水雖多。不過一劫。天神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有餓人。更慘于我否。眾莫能對。父言。人若慳貪嫉妒。后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漿之名。舉動骨節(jié)火燃。如此饑火。當(dāng)勝汝百千萬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腳杻械。項復(fù)枷鎖。身中出火。舉體焦爛。而來問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后世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當(dāng)慘于今百千萬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無比。而來問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過于汝身百千萬倍。以汝較之。如瞎獼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問曰。誰為根。誰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草馬形色無異者。問曰。誰母。誰子。臣父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讓草與子。如是數(shù)問。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許以擁護國土。時王大悅。而問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實告。王乃迎養(yǎng)其父。尊之為師。大臣言。王當(dāng)普告天下。不許棄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惡法遂除。人知孝養(yǎng)。”
這一段非常有教育意義。一位天神,一位國王,一位孝子,一位孝子的父親,這四位角色都各有來歷。最有智慧的是孝子的父親,他是誰呢?佛陀的前身。那孝子是誰呢?佛陀的智慧第一,十大弟子,舍利弗,是佛陀的親近弟子。那天神是誰呢?阿難尊者。那位國王呢?阿闍世王。所以他們在過去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表演孝道。這個是在無量劫前有一個很惡的國家,如何由佛菩薩的示現(xiàn)來演這個孝道,感動了國王,把這個惡法廢除,就是人老了就要把他驅(qū)逐出去。
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一段經(jīng)文的名相注釋:
“孝養(yǎng)”,要念成孝養(yǎng),我們說孝養(yǎng)父母,但是在這個地方要念孝養(yǎng)。這個“孝養(yǎng)”的意思是說,竭盡孝忱奉養(yǎng)父母,這個意思。《書經(jīng)·酒誥》:“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這個《書經(jīng)·酒誥》,“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就是說,“肇牽車牛”就是從事這個農(nóng)務(wù)的工作或是勞務(wù)的工作,“遠服賈”就是到遠地去做生意,都是要來什么?要孝養(yǎng)他的父母,“孝養(yǎng)”。
那么“在廷”,“在廷”就是指在朝廷,或在朝者,指朝臣。
再來,“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這是一種對比法,對于睡著的人,誰是覺悟?對于覺悟的人,誰又是睡著了?
這個就是以前我們也有講過,簡單地說,譬如說六道凡夫跟四圣法界,那六道凡夫是睡著,那四圣法界是醒過來,“寤”就是醒過來的意思,醒過來說話叫“寤”。但是四圣法界對一真法界的佛,因為四圣法界沒有破根本無明,所以四圣法界,這個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權(quán)教佛、藏教佛,他們對一真法界的佛來講,他們還是睡著,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的大覺,所以四圣法界對佛來說還是睡著。那佛才是真正宇宙大覺者,覺悟的圣者。
這個就是“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他是用比丘做比喻。比丘跟凡夫,那是誰睡著呢?那比丘因為他出家了,準備要成就佛道了,所以對凡夫來說比丘是寤了,那凡夫是睡著了。但是比丘他沒有開悟啊,他還沒有破見思惑啊,所以比丘跟阿羅漢比起來,阿羅漢是醒過來了,是寤者,那比丘是睡著了。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
那我們現(xiàn)在再詳細解釋“睡”,心識昏沉而失覺知者。這個是在佛經(jīng)上講是十纏之一。有十種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哪十纏?第一個,無慚;二、無愧;三、嫉。就是嫉妒;四、慳。慳貪;五、悔。悔就是什么?悔就是一種無明煩惱;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沉;九、瞋忿;十、覆。覆就覆蓋,想要掩藏、隱藏叫覆,十覆也。見《大智度論·七》《俱舍論·二十一》。這是十纏,所以“睡”是屬于十纏之一,睡眠是十纏之一。
“寤”,《說文解字》,《說文》謂,“寤”,醒悟的樣子。那寐呢?寐是睡著了,我們說夢寐以求。中間里面的字不一樣啊。覺而有言曰寤,故寤乃覺的意思。
覺有兩種,覺察覺悟的兩義。覺察者察知惡事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惡念了,這叫覺察,看到自己的習(xí)氣了,覺察。覺悟呢?覺悟宇宙人生真相,大徹大悟,開悟真理,這叫覺悟。
在《大乘義章·二十》末曰:“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在《大乘義章·二十》里面有講兩個意思,一個覺察,也可以叫覺,譬如說你發(fā)現(xiàn)有盜賊進來了,跑到你家來偷東西了,或者你六根對六塵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你攀緣了,你的六根就像六賊一樣啊,要偷你的功德法財了,這叫覺察,這也叫覺。“二覺悟名覺”,那就大徹大悟了,就像一個人昏睡以后醒過來了。
“覺察之覺”它是針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覺察之覺”它是針對煩惱障,貪瞋癡慢疑,煩惱障侵害我們,就是我們的習(xí)氣,在事相上就像盜賊一樣,只有圣人他可以覺知,他不會被這個六賊所傷害,“故名為覺”。“覺悟之覺”是對“智障”,就是法執(zhí),“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所以佛叫大覺,菩薩還有塵沙惑。
所以覺,覺悟覺它是對,譬如說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住不知二住事,可二住知道一住事,他們層次不同,因為初住菩薩破一品根本無明,那二住呢?二住破二品,兩品根本無明。所以“無明昏寢,事等如睡”。所以對于初住跟二住,他們兩個等級不一樣,如果對二住來說,他破兩品根本無明,那初住就像在睡著一樣啊。所以圣慧一起來,翻然大悟,就像睡了醒過來以后,“故名為覺”。
那么這一段,這個“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剛才我已經(jīng)解釋了,就指哪一種人,相對于迷惑的人來說,可稱得上是覺悟,而對于覺悟程度較高的人來講,這個人還算是迷惑。那么這個地方,比丘對于凡夫,比丘算是覺悟了,比丘對于阿羅漢,那他還是睡著。
所以我們就來探討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來的。我剛才講過,十法界對一真法界的佛,他還是睡著,可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對六道眾生,六道凡夫,他算是醒過來了,他覺悟了,六道凡夫才是睡著了。所以用六道凡夫來跟四圣法界對比,再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對比,非常適合這一段的經(jīng)文,就是“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
佛給我們講六道怎么來的?六道是執(zhí)著才有六道。所以你放下執(zhí)著就離開六道了,你說阿羅漢放下執(zhí)著,他離開六道了。妄想、分別、執(zhí)著三個都有,就變現(xiàn)六道了。如果只有妄想、分別,沒有執(zhí)著,六道就沒有了,但是有十法界,有四圣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變現(xiàn)四圣法界。假如分別也沒有了,那四圣法界也沒有,十法界都沒有了,現(xiàn)出來就是一真法界。其實我們一直覺得一真法界好像是覓之了不可得,好像遙不可及,但是老和尚跟你這樣開示,很簡單,你放下分別,那四圣法界就沒了,你離開分別的話,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就沒了,你就出現(xiàn)一真法界了。
那一真法界里面,在《華嚴經(jīng)》上還有四十一個等級,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級從哪里來的?妄想沒斷,就是無明,從妄想變現(xiàn)出來的。妄想斷掉之后等級就沒有了,就是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他就是究竟佛果,真平等了。佛佛道同,真平等,沒有階級了。
這是說明一真法界、十法界、三涂六道怎么來的。你只要起心動念有我,這是我所有的,你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全了,全部都有了,你還能脫離六道輪回嗎?
所以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要知道六道怎么來的,就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來的。可是執(zhí)著不好破,執(zhí)著破了,才證阿羅漢,出三界。所以我們怎么辦?我們就是聽諸佛菩薩的教誨,李炳南老師說的,你只要能伏惑,把煩惱伏住了,帶以前的舊業(yè),帶過去生的舊業(yè)障,舊的業(yè),帶業(yè)往生,但是今生的煩惱習(xí)氣你要伏住,當(dāng)然還有累世的習(xí)氣也是要伏住了。用什么?用念佛功德把它伏住,讓它遇緣不起現(xiàn)行就可以了。也就是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在斷氣的時候,你在舍報的時候,你對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家親眷屬,金銀珠寶,名聞利養(yǎng),你統(tǒng)統(tǒng)能夠放下來,伏住你的煩惱了,你不會貪戀這個世間了,你的念佛功德可以成就了,那你就有機會帶業(yè)往生,加上你的信念堅固,加上你有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span>
所以從這個地方真正契入體會,那你就真的覺悟了,你不是假覺悟。覺悟以后就超凡入圣,圣就是覺,凡就是迷,凡夫就是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妄想先不說了,就光分別執(zhí)著就是凡夫了,舍掉分別執(zhí)著就是圣人。所以圣人跟凡夫的差別,因為四圣也是圣人,就是在分別執(zhí)著。所以你舍掉分別執(zhí)著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一念之差,你把念頭轉(zhuǎn)過來,就超凡入圣。誰能轉(zhuǎn)過來?在你自己,你不肯轉(zhuǎn),那誰也沒辦法,佛來也沒辦法,你肯轉(zhuǎn)過來,馬上就變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后,我們轉(zhuǎn)過來了,老和尚說,我們?yōu)橐磺斜娚?wù),一切眾生變成我們的主人,一切眾生是我們的老板,我們當(dāng)小伙計,幫他們服務(wù)。
你無我了,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你就可以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智慧,把業(yè)力轉(zhuǎn)變成能力,佛家講的神通道力,就在念頭上一轉(zhuǎn),業(yè)力就轉(zhuǎn)過來了。所以各位,業(yè)力不是難轉(zhuǎn),業(yè)力是在念頭上轉(zhuǎn)。我們說,我一定要改習(xí)氣了,我要改毛病了,我的貪愛心很重,我的淫欲心很重,我的嫉妒心很重,你嘴巴會講,就是不改,為什么?那你念頭不轉(zhuǎn)嘛,你念頭只要一轉(zhuǎn)就可以了,你把它轉(zhuǎn)成阿彌陀佛,或者你一直讀誦經(jīng)典,你一天你把它拼個十部,或者你一天給它拼個三部,或者你一天念佛號數(shù)萬聲,像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念十四萬聲。以前的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一天都五萬聲、十萬聲。蕅益大師說,你念四萬、五萬、十萬不往生,三世諸佛都打妄語。
所以通常我們都講愿力,把業(yè)力變成愿力,業(yè)力因為它會障礙圣道,會障礙往生,愿力大的話它能成就圣道,那你為什么不轉(zhuǎn)呢?如果不轉(zhuǎn)的話,無量劫來還是要搞生死輪回,沒完沒了,何必惹這個麻煩呢?
這個是首先跟各位講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來的。
那再來就是說,六道跟十法界是夢境。老法師說,佛教講宇宙怎么來的?是我們自己念頭變現(xiàn)出來的。《華嚴經(jīng)》里面講說,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這個心是指真心,就是自性,唯心的心,這個是自性真心。唯識所變這個識是妄心,是梵文稱阿賴耶。真心能現(xiàn)能生,妄心能變,就是阿賴耶能變,把真心所生出來的現(xiàn)象,你把它變成六道輪回,變成十法界,就是阿賴耶的事情,這是阿賴耶的事情。所以本來是真心所變現(xiàn)的,可跟你一執(zhí)著以后,就把這個境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法界了,那就識心所變現(xiàn)的。如果你把阿賴耶放下來,把它轉(zhuǎn)變,所以成佛叫轉(zhuǎn)識成智,那一真法界就現(xiàn)前了,六道、十法界就不見了,就跟做夢一樣,醒過來了。這就我們這里探討的“睡者”“寤者”。夢中的境界了無痕跡,你找不到。
永嘉大師說得好,“夢里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輪回,“覺后空空無大千”,你要覺悟的話,醒過來,這個境界再也找不到了,假的。所以我們臺灣有一個法師,女眾信徒去跟他投訴,她先生有外遇,那法師開示地說,假的啦,你不要執(zhí)著了。這位法師在臺灣被媒體罵得要死。這就是什么?你對凡夫,你跟他講假的,他怎么會相信?就像比丘跟凡夫,凡夫是在睡著的,比丘是醒過來的,可是比丘再跟阿羅漢比,阿羅漢是醒過來,比丘是睡著了。對世間的人你跟他講說,這個境界是,恩愛是假的,恩仇是假的,他們不會相信。只有佛講得出來,只有學(xué)佛的人,就在學(xué)佛陀的教誨,學(xué)習(xí)去認清這個境界是假的,這個恩愛是假的,這個冤仇是假的。那現(xiàn)在為什么還做不到?因為功夫還沒成片,還沒有真正覺悟。等到你覺悟以后,你就知道恩愛是假的,冤仇是假的,你就能夠體會《金剛經(jīng)》里面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夠體會佛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可是你現(xiàn)在還是做不到,對不對?不要泄氣,繼續(xù)勉勵自己,有一天你一定會覺悟的,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所以大乘經(jīng)教講得很清楚,講得很透徹,我們能相信嗎?我們能接受嗎?能信,真正能信、能接受都是有善根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聽了能信、能接受。所以我們要怎么樣才能夠信,能夠接受呢?我們要多聽經(jīng)聞法,多熏習(xí)經(jīng)教,也就是這個《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里面講的法身熏習(xí),我們要深入經(jīng)藏,我們要把它真正地徹底搞明白、搞清楚,你就有能力超越了,在一生當(dāng)中回歸自性。
業(yè)障重、習(xí)氣深,對于事實真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就是放不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例外,都需要斷煩惱才能夠向上提升,不斷煩惱是升不上去的,一個臺階也上不了。
這就是要認識阿彌陀佛的慈悲,老法師說,他提供我們一個特殊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帶業(yè)往生的法門,那就是他以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用五大劫的時間做全面的考察,考察一切諸佛剎土性相、因果,取人之長,舍人之短,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用這種方式來接引眾生,先把你接引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修學(xué)道場,你到那個地方就沒有障礙,你在這個娑婆世界障礙重重,到處都嫉妒障礙,貪瞋癡的誘惑,在極樂世界沒有障礙,一生當(dāng)中決定證得究竟圓滿,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我們講到這一段,剛好給它導(dǎo)歸極樂,這樣就導(dǎo)歸極樂了,那么我們學(xué)這一段就很有意義了,“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我們就能夠了然于心了。以上老和尚的開示取自于二O一四年《凈土大經(jīng)科注》第九十集,提供給各位參考。
再來,我們看名相注釋:
“惘然”,疑惑不解或不知所措的樣子。
“稱”,“稱大石”這個“稱”,就是跟我們一般的那個秤?xùn)|西那個秤一樣,買東西要秤嘛。
“掬水”,“掬水”就是雙手捧水。
“連骸拄骨”,“骸”就是脛骨。“拄”,“拄骨”,用手扶著杖或棍支持身體的平衡,這叫“拄骨”。“連骸拄骨”的意思就是說,身體瘦到如剩小腿脛骨支撐一般。
“杻械”,“杻械”就是腳鐐手銬。泛指刑具。
“枷鎖”,枷和鎖。舊時候拘系犯人的兩種刑具。
“草馬”,“草馬”是指母馬。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這白話解里面,這一段我們先把它先做消文,先解釋,然后我們再來分析。這里面一共有九種考驗,天人考驗這個國王的問題,天神出了這九個問題來考驗國王,國王就問這個孝子,孝子問他的父親,有智慧的父親。所以這一個“舉國孝養(yǎng)”非常有意思,是很有因果教育,而且是孝道教育最好的一個典范。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舉國孝養(yǎng)(摘自《雜寶藏經(jīng)》)。
很久以前,有一個很可惡的國家,也可以講說,有一個很惡的國家,名叫棄老。這個國王制定國法,凡是年紀大的老人就要被拋棄。有個大臣最講孝順,偷偷地作一個地室,地下室,把父親藏在里面,盡心供養(yǎng)。
有一天來了一個天神,手里拿著兩條蛇,問國王說,能夠分出這兩條蛇哪條是雌的,哪條是雄的嗎?我就保護你的國家平安,否則就要消滅你的國家。國王非常憂慮,訪遍朝廷所有的人,沒有人能夠識別。那個很孝順的大臣就偷偷去問自己的父親了,父親說,把它們放在細軟的東西上面,性情急躁的就是雄蛇,性情柔軟的、溫柔的就是雌蛇。這樣就答復(fù)天神的問題了。
天神又問,誰是迷睡的人,誰又是醒悟的人?誰是醒悟的人,誰又是迷睡的人?大臣問父親,父親說,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算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羅漢相比,那比丘又是迷睡的人。
再來,天神指著國王的大象問有多重,大眾又不能回答。大臣就回去問他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到船上,記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頭搬到船上去,落在原來的水位上,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再來,天神又問,怎么使一捧水比大海多?大臣的父親傳出來話說,如果能以至誠的心,以一捧水布施佛僧或者父母或是陷入困境的病人,那么他得到的福報無量無邊。海水雖多,但只不過一劫的壽命。
再來,天神變化成一個饑餓的人,皮包骨頭,拄杖而來,問說,有比我更痛苦的餓人嗎?沒有人能回答。父親說,世人如果吝嗇、貪婪、嫉妒,后世就墮到,墮落到餓鬼中,百千萬年聽不到水漿的名字,身體一動,骨節(jié)中就冒火。如此身出饑火的人,痛苦超過你百千萬倍。
再來,天神又變化成一個人,腳鐐手銬,脖子加鎖,身中出火,全身焦爛,問大家說,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嗎?大臣的父親說,如果不孝順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后世墮落地獄中,一天一夜,萬死萬生,那種慘景超過你百千萬倍。
再來,天神又變成一個美女,非常端正,來問大家說,有比我更美嗎?大臣父親說,如果有人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布施忍辱,精進持戒,那么他就會生到天上,外表端莊美麗,超過你百千萬倍。你和他比,簡直是一只瞎猴子。
再來,天神拿來一根栴檀木,四面方正,問說,哪頭是樹根?哪頭是樹尾?大臣的父親說,放到水里,根那一頭就會向下,尾那一頭就會向上。
最后,天神又牽來兩匹白母馬,體型顏色沒有一點差別,問說,哪只是母的?哪只是子?大臣父親說,拿草去喂它們,母馬一定會讓草給子馬吃。
很多的難題都被大臣的父親解決了,天神非常高興,就答應(yīng)保護這個國家。這個時候國王大喜,問大臣說,回答這些問題是你自己知道的呢,還是別人教你的?大臣就把實情告訴國王,國王就請他的父親來供養(yǎng),尊他為國師。大臣說,陛下,你應(yīng)當(dāng)向全國宣布,不準再拋棄老人,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孝敬的人,就要判大罪。從此以后惡法就消除了,人人都知道孝養(yǎng)老人了。
那我們再回頭看這一段的白話解,一共九道問題,天人來問國王,都被孝子的有智慧的父親一一都答出來。
第一個問題,天神抓兩條蛇來,分辨哪條是雌蛇,哪條是雄蛇。
再來,第二個問題,分辨比丘與凡夫,哪個是醒的,哪個是睡著了。比丘跟羅漢比起來,誰又是睡著了,誰是醒過來的。
第三個問題,分辨大象的重量。
第四個問題,分辨一捧水跟大海水的功德。
第五,分辨饑餓的苦跟慳貪的苦,哪個苦。
第六,分辨全身焦爛跟地獄哪個苦,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墮到地獄的那種苦,哪個比較凄慘。
第七,分辨一般的世間美女跟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布施忍辱、精進持戒,他生到天上的莊嚴美麗,哪個比較美麗。
第八,分辨栴檀木哪個是樹根,哪個是樹尾。
最后一個,第九,分辨兩匹母馬,一匹是母馬,一匹是子馬,如何分辨。
這九個問題都被當(dāng)時的這個孝子的父親一一都答復(fù)出來。我們來探討為什么,因為我們從后面的按語知道,那個天神是阿難尊者的前身,那個國王是阿闍世王,那位父親,有智慧的父親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位孝子就是舍利弗。那為什么大臣的父親會知道呢?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所以有智慧,開悟以后,他一定證得根本智的本體,然后后得智起作用。所以他知道這些,這位孝子的父親他知道雄蛇、雌蛇;知道比丘、凡夫、羅漢的迷悟差別;了解大象的重量;了解一捧水跟大海水的功德力;了解饑餓苦跟慳貪苦的差別;還有了解全身焦爛跟地獄的苦;以及分辨美女跟天人的莊嚴;分辨旃檀木的根跟尾;還有分辨母馬跟子馬的差別。為什么他會知道?因為他的后得智告訴他的,我們說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根本智跟后得智。
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是根本智。那后得智呢?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所以那個般若無知那個無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無知,它是離一切相,它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照《金剛經(jīng)》里面來說,它先破四相,再破四見,它破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它就證得無知,那叫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那它起作用呢?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我們怎么修法?我們要先修根本智,不能夠先修后得智,先修后得智,你沒有根本智,你那個后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有很多學(xué)者,他有世智辯聰,但是他沒有根本智,他貪瞋癡慢,一品煩惱都沒斷。所以廣學(xué)多聞這是后得智,他學(xué)一輩子,學(xué)了幾十部經(jīng),一二百部經(jīng),通宗通教,但是你要曉得,他學(xué)的這么多都是知識,他沒有智慧,為什么?因為他沒有根本智。
所以為什么我們發(fā)四弘誓愿?首先告訴你要“眾生無邊誓愿度”,再來,“煩惱無盡誓愿斷”,你才可以怎么樣?“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那個“眾生無邊誓愿度”,照六祖大師的意思說什么?我們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阿賴耶識里面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那也是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所以“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是證得根本智,“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是怎么樣?是后得智。那你能夠先證得根本智,再來學(xué)“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后得智,后面第四個愿就是什么?“佛道無上誓愿成”,你就成就佛果了。這是四弘誓愿的次第,你不能搞亂了,也不能躐等了。
所以老法師說,你廣學(xué)多聞這是后得智,你縱使一輩子學(xué)了十部,一二百部的經(jīng),通宗通教,那是知識啊。就像諦閑老法師民國年代的那個弟子顯蔭法師,二十三歲就死掉了,十七歲出家,他也是顯密融通啊,又通密教,又通顯教。印光大師勸他說,你還是好好地韜光養(yǎng)晦。諦閑老法師就勸他到鄉(xiāng)下去閉關(guān)一下。他偏偏不要,他跑到上海去當(dāng)一個佛教雜志社的社長。他講經(jīng)的聲音太小聲,他的師父諦閑老法師跟他講說,你聲音太小聲,他就生氣了,他就心里不高興了。這是什么?他沒有證得根本智。印光大師特別寫一篇文章里面有特別提到說,如果顯蔭法師他好好地韜光養(yǎng)晦,潛修佛智,那他將來不得了,他通宗通教沒問題。可惜啊,他沒有證得根本智。到后來怎么樣?后來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印光大師說,他怎么樣?他還是陷入昏迷,人家給他助念也沒有用了。
就是怎么樣?他沒有證得根本智,他所學(xué)的統(tǒng)統(tǒng)是知識,我們叫什么?都是佛學(xué),而不是學(xué)佛。學(xué)佛就是覺悟,佛學(xué)都是怎么樣?佛門的一些知見,你都會講。顯蔭法師,印光大師說,他輸給了那些愚夫愚婦,老實念佛那些老菩薩。印光大師特別說,顯蔭法師的佛知佛見,他的佛學(xué)知識,愚夫愚婦學(xué)不來,但是愚夫愚婦的念佛功夫,顯蔭法師一個都沒有,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沒有證得根本智,你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定力,沒有耐心,所以諦閑老法師跟他講兩句話,他就生氣了,顯蔭法師就生氣。為什么?他沒定力,他沒耐心啊。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沒有耐心,你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會發(fā)脾氣。這就是說明他沒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真智慧,它還沒有起作用,等到他大徹大悟了,它就起作用。
所以老法師說,你想想看,倓虛老法師他們在東北,他們的同參道友,那個劉居士劉文化。這個我講課常常講得到這個劉居士,我很喜歡舉他的公案,他是我們居士的代表。劉文化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楞嚴經(jīng)》在佛教里面算是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門弟子都知道。人家一部《楞嚴經(jīng)》念了八年,他什么力量超度這些鬼魂呢?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后得智,后得智就是無所不知。所以你要先有根本智,然后再求后得智,就是說你的這一門開悟了,然后你再學(xué)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jīng)典,叫廣學(xué)多聞,那就非常容易了,就叫做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你一接觸就明了,一明了就通達無障礙。
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根本智是開悟,三昧成熟了,大徹大悟了,所有一切經(jīng)教。你看六祖大師開悟以后,他三十九歲的時候離開獵人堆,在獵人堆待了十五年,等于閉關(guān),他二十四歲開悟,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他師父跟他講,遇會則藏,逢懷則止,到廣東四會縣你就藏起來,那個地方就是獵人堆,他在獵人堆待了十五年。換成你你要嗎?你說,我已經(jīng)開悟了,我應(yīng)該去當(dāng)方丈大和尚,我應(yīng)該講經(jīng)說法。沒有,他躲到四會縣的獵人堆待了十五年,干什么?干活。為眾生服務(wù),他還是為殺生的獵人服務(wù)。這告訴你什么,知道嗎?這告訴你開悟以后,你要和光同塵,倒駕慈航,這就是倒駕慈航,去廣度有情。但是他沒有馬上出來弘法,他躲在獵人堆,在那邊繼續(xù)用功,總共十五年。那個定功已經(jīng)入甚深禪定了,可以講說跟佛陀一樣,已經(jīng)入了首楞嚴大定了,不得了,那十五年磨下來,那個功夫不得了。
所以他確定證得根本智,因為他師父三更授法,他師父拿那個大概是拄杖,在地上咚咚咚三聲,三更授法,袈裟遮圍,跟他印證,用《金剛經(jīng)》印證。六祖大師跟他師父講開悟心得,那五句偈語,我們常常講,老和尚也常常講,“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是講本體,最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師父印證說他開悟了,授給他衣缽。
后來他師父裝生病了,裝生病以后好幾天才上大殿。弟子問他,衣缽誰得?弘忍大師說,“能者得之”。這個能者有兩個意思,第一個,能開悟的人得到了,那爭什么?第二個,惠能大師得到了。我們現(xiàn)在都不懂這個道理,哎呀,你說,哪位大和尚他現(xiàn)在傳衣缽了,開悟的人就可以接衣缽了,你不用爭了,爭也不是你的啦。
就像我們孝廉講堂這個因果偈語,“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那個寶壽禪師以前他在佛寺里面管庫房,在庫房里面,就管倉庫的。那大和尚感冒要姜片,那大和尚就派侍者去拿姜片。大和尚好像也是在表演,因為常住東西,一針一線都是有因果的,都是人家十方供養(yǎng)的。那寶壽禪師就跟侍者說,拿錢來,拿錢來買姜片。侍者沒有辦法,去跟方丈和尚報告說,庫房那個寶壽禪師說要拿錢。方丈和尚就拿錢給他去買。過了一段期間以后,方丈和尚老了,要把衣缽傳給他的弟子,眾弟子在那邊爭啊,爭啊,那誰可以得到你的衣缽啊?那個方丈和尚說,賣姜干可以,賣姜干可以。賣姜干就是那個庫房的寶壽禪師。所以叫“寶壽生姜辣萬年”。寶壽禪師的這樣的深信因果,這樣持戒念佛的精神,他那個那一塊姜片辣了一萬年。那他如果沒有開悟,他怎么有辦法這么堅守戒律呢?
所以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后,他還到獵人堆待了十五年。這是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須要怎么樣?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來磨練他。
最后他三十九歲的時候,他認為因緣成熟了,應(yīng)該出去教化眾生了。剛好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jīng)》,六祖大師就坐在后面聽。兩位和尚,就是比丘,在那邊討論,風(fēng)在吹,幡在動,風(fēng)動、幡動,兩個人在那邊辯論不休。為什么?沒開悟啊,沒開悟就是風(fēng)動、幡動,著相修行。人家證得根本智的,他的后得智就是很厲害,他證得后得智就知道說問題出在哪里啊,他說,“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句話就給你點破了,這叫后得智。我跟各位講,風(fēng)在吹,幡在動,請問一下,這跟智慧有什么關(guān)系?你智慧一開,你就知道是風(fēng)動還是幡動,不是,是仁者心動。
就像剛才我們讀的這段經(jīng)文的白話解,那一位孝子的父親一樣,你問他說,哪一條蛇是雌,母的?哪一條蛇是公的?他說,你把它放在軟的東西上面,比較急躁的那個是公的,就像男生一樣比較沒有耐性,比較溫柔、柔和的那一條是母的。這就是后得智。
所以無盡藏比丘尼在誦這個《大般涅槃經(jīng)》的時候,她也不懂得這個經(jīng)義,六祖大師不認識字,說,那你誦一段給我聽看看。無盡藏比丘尼說,你不認識字,你怎么會懂得經(jīng)文哪?他說,你誦一段給我聽,他就馬上給她講《大般涅槃經(jīng)》的經(jīng)文的要義。這就是什么?一經(jīng)通,一切經(jīng)通。
所以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根本智是開悟,他三昧成熟了,三昧就三昧耶,就定慧等持啊,大徹大悟,所有一切經(jīng)教,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一接觸就明了,這是后得智。所以我們今天這一段“舉國孝養(yǎng)”,這位孝子的父親為什么懂這九件事情?我特別要跟各位講,你從這一段故事里面,知道是孝道,這只是一個事相上的起碼的一個學(xué)習(xí)了,最主要你要去學(xué)為什么他那個孝子的父親會懂得這九個問題呢?因為孝道是性德,孝道到成佛才圓滿。所以就告訴你說,根本智有多么重要,你根本智通了,后得智就無所不知了。
所以開智慧你要懂得開智慧的方法,要懂得開智慧的門徑,那就是戒定慧三學(xué)。從戒律里面去扎根,植善根,善根深厚,深厚的善根是從戒律里面來的。因戒就得定,定就是禪定、就是三昧。這個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豁然開悟,這就是后得智。
所以根本智能引發(fā)佛法,你在一部經(jīng)上得根本智。因為劉文化是研究《楞嚴經(jīng)》研究八年,老和尚說,他得根本智,劉文化的這個八年寒窗讀《楞嚴》。你在一部經(jīng)上得根本智,你見一切法,聽一切法,一聽就明白,這是引,引發(fā)你的佛法。后得智是真正幫助正法久住,幫助一切眾生學(xué)佛,你就有能力教化眾生。所以你沒有證得根本智,你就沒有辦法像地藏王菩薩一樣調(diào)伏剛強眾生,像佛陀一樣,你就沒有辦法,你遇到剛強眾生,你就逃掉了,你就不想度他,太煩了,為什么?因為你沒有根本智啊。所以你有后得智以后,你就可以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縱然不能夠大徹大悟,也會到大悟這個階段。
以上我是引用老法師他所開示的根本智跟后得智。我們要非常感恩老和尚慈悲住世,有他我們才知道這個次第,我們才知道修行要怎么修,要開智慧有什么門徑,有什么方法呢?老和尚告訴你,先開根本智,再開后得智,你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好,接下來我們探討這個公案,就是八載寒窗讀《楞嚴》。我在講座里面常常提過,但是我今天要講得比較徹底一點。
在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O年),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jīng),他在北京的嘉興寺共住一個月,一個多月。文成和尚對他非常好。還有個老和尚對劉文化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句話對劉文化信心堅固了很多。他回來的時候,在嘉興寺打一堂齋,打齋供眾,連請經(jīng),來回坐火車,一百多元還有剩余。就好像唐三藏取經(jīng)一樣回來了,大伙都很歡喜。
自從北京請了《楞嚴經(jīng)》以后,他們大伙就開始研究了,他們幾個就研究《楞嚴經(jīng)》了,可是里面有很多生澀的句子。確實,我讀了《楞嚴經(jīng)》,真的,坦白講,覺得不是很好讀誦,我覺得《法華經(jīng)》反而很好讀誦,《華嚴經(jīng)》也很好讀誦,唯獨這個《楞嚴經(jīng)》不簡單,真的不簡單,它所用的這個文字非常地美,而且是有點生澀。劉文化他們認為這個《楞嚴經(jīng)》里面生澀的句子,還有一些名詞,看幾遍也看不懂。他是看不懂繼續(xù)往下看,還是看不懂。因為附近沒有善知識可以請法,也無從請問。
他們就到營口,東北那邊的營口,他們就到營口那邊西邊,有一家西大廟,里面住了一位老和尚,他們就去請教這個老和尚,《楞嚴經(jīng)》在講什么。老和尚講得也很有意思,經(jīng)還能講嗎?我只聽說有念經(jīng)的,沒有聽說有講經(jīng)的。原來這位老和尚,是劉文化,倓虛老法師說的,也是怎么樣?也是對經(jīng)教不深入啊,和我們程度差不多,聽他這么一說,真是一個笑話。
后來他們請問了以后,他們依然是不明白。沒有辦法,還是繼續(xù)往下看,不懂,又繼續(xù)看了七年、八年功夫,對里面的正文都熟悉了,對文里的條貫大義也漸漸明白。這是什么?讀經(jīng)千遍,怎么樣?其義自見。然而他能領(lǐng)會的意思也不是很徹底,前后文義雖然熟,究竟也不明白它的宗旨在何處。
目前臺灣來說,就我所知道,《楞嚴經(jīng)》講得很好的,慧律法師、凈界法師,還有什么?我們老法師也講過《楞嚴》,還有我的這個引我入門的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創(chuàng)辦人,簡豐文老師,哎呀,他的《楞嚴經(jīng)》就不得了啊,講得真好。
但是劉文化為什么后來有悟處呢?我跟你講,秘密我就把它講出來,因為向來劉文化比倓虛老法師他們都心誠,平常他有一個魔道勁,就是想研究經(jīng)教,就像那個魔道就是,這是倓虛老法師的用語,他說就像著魔一樣,這佛法就一直想要去研究,這叫魔道勁,這是倓虛老法師他們東北人講的,就是這個帶有那邊的文化。劉文化說,看不懂就一直在佛前磕頭了。就教我們拜佛。
這個我有一點點,有一點學(xué)習(xí)到劉文化的精神。我在學(xué)那個《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那個上卷,簡豐文老師一對一教我,他教我專弘地藏三經(jīng),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還有《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還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那個《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上卷,它有木輪相法,上卷講得比較簡單,你要占占察輪,你要占這個木輪相法,你要問地藏菩薩,有一百八十九只簽,那你就是必須要先按照它那個儀軌去做,然后再來占占察輪相。
到下卷就不是了,到下卷非常地難,講實相。一講到實相,我就講不出來。老師在我對面一對一教我,因為我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內(nèi)典研究班的學(xué)生,他一對一教我,我準備了很多筆記。所以老和尚說,講經(jīng)開悟或者有悟處,那個般若智慧不是記問之學(xué),我相信。哎呀,我筆記做了很多,但是找不到資料啊。《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只有誰講?蕅益大師的《義疏》。蕅益大師是《彌陀要解》的作者,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哇,他那個《義疏》,他那個《義疏》高深得不得了。再來,近代沒有人講,只有夢參老和尚,夢參老和尚是略說,我也看不到那個我想要的東西。那講到實相我就講不出來。
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我只能講,我還沒有證,我只知道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真空妙有,本體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實相,實相它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本體,是真空,無不相是妙有。那用《金剛經(jīng)》來說,無相就是應(yīng)無所住,無不相是而生其心,就“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應(yīng)無所住,無相無不相。隨緣不變,那個無相就是不變,可是去度化眾生就是隨緣,可是雖然隨緣,它不變,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以前我會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看不懂,現(xiàn)在有一點點了解,有一點點明白了。怎么來的?也是學(xué)劉文化這一招,這個方法。當(dāng)時我在講這個《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講到實相的時候,講到卷下講到實相的時候,我講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因為筆記都念完了,念完講不出來,就講不出來,一個都擠不出來。
老師一直眼睛看著我,看著我以后變成什么?我跑出來了,我的我相跑出來了,我的執(zhí)著跑出來了。我那時候怎么樣你知道嗎?有一點無明起來了,起煩惱了,有一點點生那個小無明,就是有一點生氣了,臺灣話叫慚愧轉(zhuǎn)生氣(臺語),就是臉皮很薄,見笑(臺語)變成生氣,臺灣話叫慚愧轉(zhuǎn)生氣(臺語),這翻成國語這怎么說呢?好像很丟臉,就變成生氣了,這個意思是這樣。老師就生氣了,老師就現(xiàn)忿怒金剛相,講經(jīng)者怎么可以這樣呢?講經(jīng)者要發(fā)大慈悲心才會跟佛菩薩相應(yīng),你怎么可以生這個無明煩惱呢?當(dāng)時就很慚愧,被老師呵責(zé),回去跪在地藏菩薩面前,跟地藏菩薩說,地藏菩薩你教我啊,你不教我怎么會呢?你不教我怎么會呢?就一直拜佛啊,就開始拜《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一句一拜,拜了好幾部,拜《三昧水懺》,自己拜,在家拜,慢慢就有悟處了。
劉文化也是一樣啊,他在佛前一直磕頭啊,跪在佛前求智慧,晝夜這樣干。佛法這件事情看起來很難,如果念頭正,心里專一。這話誰說的?倓虛老法師說的。他說,佛法看起來好像很深奧、很難,契不進去,但是念頭一正,心里專一,就是老和尚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把一切執(zhí)著看得開,放得下,也不難。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老法師的那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倓虛老法師是說,看得開,就是看得破,放得下,那也就不難了,只要你有誠心,你能夠長久去做。
老和尚就是李炳南老師教他的。所以章嘉大師是教老法師是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老和尚做六十幾年了。李炳南老師告訴老法師說,一部《大藏經(jīng)》你看得懂嗎?一部《四庫全書》你看得懂嗎?你根本這一輩子根本看不完。李炳南老師教老法師說,怎么辦?很簡單,至誠感通,求三寶加持。老和尚是這樣,劉文化也是這樣。
后來劉文化看《楞嚴經(jīng)》看得像入魔一般、一樣,往往整個晚上都在佛前面求,果然他得了一種靈驗。有一天他在藥鋪里面看《楞嚴經(jīng)》,他的對面柜臺坐著一位給藥鋪里面管帳的先生,叫黃聘之,跟我一樣同姓,黃聘之。他們兩個坐得很近,黃聘之正在低頭寫帳,劉文化看經(jīng)像入定一樣,心里豁然開朗,眼睛看在亮光里,現(xiàn)出一種境界來了,有山河大地,有樓閣宮殿,有周匝欄楯,有清瑩澄澈。這個地方,倓虛老法師是說周匝欄滛,但是應(yīng)該,我的推算應(yīng)該是周匝欄楯。清瑩澄澈。儼如琉璃世界一般,還有一些天龍鬼神、護法八部,手里各拿著寶杵在虛空中佇候著。自己平素所住的這個污濁的世界完全看不見了。
這就是什么?這就是他在這一剎那超越了時間跟空間,他研究《楞嚴經(jīng)》的這個八年的寒窗讀《楞嚴》,得到這個定,超越了時間跟空間,這個娑婆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了,就變成琉璃世界了,他平常所住的這個污濁世界完全看不見了,同樣這個藥鋪里面,不一樣。
劉文化覺得很納悶、很奇怪,正在看得出神的時候,忽然來了兩個鬼,而且這兩個鬼還跟劉文化認識。原來這兩個鬼在世的時候跟劉文化都不錯,后來因為打地畝官司,這兩個人就打輸了,氣死了,后來上吊自殺。劉文化覺得說,怎么為了一個土地可以害了兩個人死掉呢?他就覺得很后悔,就把家庭交給弟弟管理,自己出門就訪道尋師,開始就禁絕酒色財氣。因為忌色的關(guān)系,他就不跟他妻子住在一起了,夫妻之間就失和了,他的女人也氣死了,女人一死,還有一個小姑娘也隨著死了。劉文化覺得更傷心,也沒有什么掛礙,就天天在藥鋪里面誠心誠意地看《楞嚴經(jīng)》。
那么這兩個鬼一來以后,也不像生氣,而且來到劉文化的前面跪下去。劉文化有點害怕,就問你來干什么?有什么事嗎?他說,請你慈悲,兩個鬼說,我們求你超度我們。劉文化想一想,既然要我超度你們,那就是不要我償命了。可是他就猶豫了,對那兩個鬼說,我自己都沒有解脫,怎么能超度你們呢?那兩個鬼哀求說,只要你答應(yīng)一句話就好,我們踏著你的肩膀就可以升天了。劉文化想,既然不要我償命,好,我答應(yīng)一句,你們就可以升天了,這何樂而不為?就順口說,好。兩個鬼就走過去,噔,跳上去他的肩膀,就飄然升上天上去。
不一會兒,他死的那個女人,懷里抱了一個小閨女就來了。這一次來,不像先前那兩個鬼一樣,來到他前面的時候就很喜歡了。所以你怎么樣去把你的冤親債主化解呢?你修行有悟處就可以化解了,你有功德力,你就可以超拔他的了,你就可以轉(zhuǎn)境界了,你的德行就可以感化他了。那現(xiàn)在為什么你不能感化他?因為你沒有德行。所以那個女人,就把那個小姑娘就地上一扔,就磕頭求超度。劉文化也答應(yīng)了,他的女人跟那個小女孩也踏著肩膀升天了。
劉文化正在詫異的時候,他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忽然間他過去的父母也來了,見到他很歡喜,但是并沒有跪下。為什么?他的父母的阿賴耶里面還是執(zhí)著說,你這個劉文化就是我的兒子,所以父母不跪兒子的。于是彼此說了幾句以后,也踏著他的肩膀,也升天去了。
對于這些境界,劉文化看得明明白白,所說的話也記得很清楚,可是究竟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正在這個思量之間的時候,突然間境界不現(xiàn)了。這什么意思?他起了執(zhí)著了,他那個第六識的分別就起來了,第七識的末那執(zhí)著又回來了,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又現(xiàn)前了,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了。正在這個思量之間,境界不見了。所以是在哪里?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這一念心真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在虛空法界里面。一真法界在哪里?在當(dāng)下。今天我們探討的,你放下執(zhí)著,六道法界就不見了;你放下分別,十法界就不見了;你放下妄想,四十一品無明就分分破了。老和尚講跟這個就一樣了。
后來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以后,屋子里面寂然無聲,肅靜的很,黃先生依然在對面,在那個桌子上低著頭寫帳,不但眼里沒有看見什么境界,心里上也沒有什么事情,轉(zhuǎn)瞬之間境界不見了。他忽然站起來,劉文化就站起來問,黃大爺(因為他歲數(shù)比較大了,所以這樣稱呼他),你剛才看見了沒有?他就問這樣。黃大爺說,這位管帳的就是我們剛才講黃聘之,黃聘之,黃大爺就回答說了,什么事啊?黃先生抬起頭來,好像發(fā)呆一樣,反問了這樣一句。那劉文化就想一想,他既然沒看見,他就不想講了。他就問他說,你看見什么嗎?黃大爺說,我沒有看見呢,剛才怎么啦?屋子里面經(jīng)過這兩個人一問一答,把一種沉寂的氣氛沖破了。黃先生因為自己追問的話沒有得到劉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會,依然低頭在寫帳。
換句話說,這個修行就告訴我們什么?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同一個體性,自他是不二的,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但是大徹大悟,進入一真法界,迷悟的不同,就分配到四圣法界跟六道法界。那換句話說,一心現(xiàn)十法界,只是迷悟的不同而已。所以極樂世界在哪里?極樂世界在當(dāng)下我們這一念,這念心。所以劉文化以為剛才的境界黃先生也同樣能看見,這是證明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老和尚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就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確實沒有錯。然而相反的,他卻沒看見,那么劉文化知道是自己的秘密的事情,也就默不發(fā)表了。
后來他把這些事情很清楚地私底下告訴倓虛老法師,當(dāng)時倓虛老法師就對他說了,他說,這是破識蘊的功夫,我們知道色受想行識,五蘊,倓虛老法師說,這是破識蘊的功夫,識蘊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見這種境界。在《楞嚴經(jīng)》上不是說嗎,“精色不沉發(fā)現(xiàn)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qū)宇;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nèi)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心經(jīng)》上也說,“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各位,如果你好好修的話,你破識蘊的話,“超越命濁”。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住世一百一十二歲,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跟老和尚一樣,到今年九十三歲,還在繼續(xù)講經(jīng)說法,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住到因緣結(jié)束,就“超越命濁”了。
所以《心經(jīng)》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看經(jīng)的功夫深,對五蘊上不起執(zhí)著,遇到這種境界不算一回事。不過,對研究經(jīng)教的功夫,固然是要專,可是也不能夠執(zhí)著這樣的一個境界出現(xiàn),如果執(zhí)著的話就要入魔了。這是倓老倓虛老法師的評論。
所以《楞嚴經(jīng)》上也有說,“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修行上,在研究經(jīng)教上,在講經(jīng)說法上,在念佛功夫上,如果你遇到佛菩薩給你加持,你感應(yīng)到很多好的境界,你不要把它當(dāng)成說,你不要去執(zhí)著這個境界,叫“不作圣心”,那這樣是好現(xiàn)象,是“名善境界”。如果你就說,哎呀,這就是阿彌陀佛來跟我開示了,我已經(jīng)見到阿彌陀佛了,“若作圣解”,說你已經(jīng)開悟了,其實你也還沒有破我執(zhí)、法執(zhí),你說我已經(jīng)是圣人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就,魔就來考你了,你“即受群邪”了。
當(dāng)時倓虛老法師怕他著魔,又怕他起執(zhí)著,就這樣隨便告訴他。但是我想,以倓老倓虛老法師的修行的功德力,這是他客氣了。究竟他是不是破識蘊呢?是不是與經(jīng)文的意思相符呢?倓虛老法師說,因為那時候我也是居士身分,我也沒有深加考慮了,不過姑妄說之而已。
這一段記錄,這一段文字都記載在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里面,因為我,學(xué)人很喜歡《影塵回憶錄》,我很喜歡劉文化這一段悟入的一個修行經(jīng)驗,所以特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后來劉文化對這件事情始終也沒有再告訴任何人,那么也天天地再繼續(xù)一門深入,研究《楞嚴經(jīng)》的心而且更加的益發(fā)堅固了。
所以我們從劉文化這個個案里面,我們能夠去明白老和尚開示的根本智跟后得智。
那么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的這個按語:
“佛言。爾時父者。則我身是。爾時大臣。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闍世是。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舍利弗”,“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
“阿闍世”,這個我們就要特別來介紹“阿闍世”。“阿闍世”,國王的名字,是佛陀住世的時候摩竭陀國的統(tǒng)治者。他當(dāng)太子的時候,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就是佛陀的這個,僧團里面這個提婆達多,阿闍世王幽困父王頻婆娑羅,頻婆娑婆,也有講頻婆娑羅,也有講頻婆娑婆。他即位以后,并吞小國,威震四鄰。但因害父罪,這是講阿闍世王,他遍體生瘡,到佛前面懺悔。因為他毀謗三寶,也因為他害他父親的罪,所以遍體生瘡,到佛前面懺悔,痊愈以后,即皈依釋迦牟尼佛當(dāng)護法,為佛門有力的護法。那佛陀在《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阿闍世王曾經(jīng)供養(yǎng)四百億佛。他往生的成就呢?往生極樂世界是上品中生。等一下我們會介紹阿闍世王。
“阿難”尊者,“阿難”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wèi)國人,梵語阿難,譯曰慶喜和歡喜,又云無染。“生于佛成道日。凈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加歡喜,于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所以阿難尊者,剛好他們這個迦毘羅衛(wèi)國打勝仗,所以就把他起名叫歡喜、慶喜。在《大乘無量壽經(jīng)解》里面有稱,“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佛陀他就曾經(jīng)帶過阿難尊者到天宮,也到龍宮去。那么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也就是佛陀他的叔叔的兒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多聞第一。那么阿難尊者他在佛入滅后證阿羅漢果,曾經(jīng)參與第一次的經(jīng)藏結(jié)集。據(jù)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后,成為僧團的領(lǐng)導(dǎo)者。在《法華經(jīng)》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yǎng)六十二億諸佛之后將會成佛,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遍滿。所以在《涅槃經(jīng)》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贊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我們看這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佛說,那個時候的父親就是我的前身,那個時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前身,那個時候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那個時候的天神就是阿難。
好,我們來介紹一下阿闍世王。阿闍世王,當(dāng)時佛陀在印度的時候有一個王舍城,當(dāng)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王后叫韋提希夫人。當(dāng)時生了阿闍世王之后,因為國王跟王后都很迷信算命,所以當(dāng)時王后在懷阿闍世王的時候,有請相師為胎兒占卜未來的吉兇禍福。相師說,這個胎兒在胎中手足常動,不是好現(xiàn)象,將來必定害父。那么當(dāng)時頻婆娑羅王跟韋提希夫人非常憂心。胎兒出生以后,父母就為他起個名字叫阿闍世,中國文字叫未生怨。認為他宿世跟他父親結(jié)怨,愿今生怨不再生,免除災(zāi)禍的意思,叫未生怨。但國王跟王后當(dāng)時經(jīng)不起這個邪師謬說的慫恿,認為胎兒是妖怪,夫妻就共謀把出生的嬰兒從樓上拋下去,希望讓他死掉,結(jié)果幸未喪命,僅斷一個手指頭。所以從小父母就叫他叫婆羅留支,譯成中國話就是說,斷指的意思。所以阿闍世王從小在父母,父王母后嫌怨的氣氛中長大,沒有接受善良的教育,幾乎常常感覺有生命的危險,因此結(jié)交很多不良惡少,朋黨都是惡人。這個就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
那阿闍世王后來他跟父王意見不合,處心積慮地想要篡奪王位。正好佛陀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因為提婆達多在過去生,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佛陀因地的時候很會講經(jīng)說法,當(dāng)時提婆達多也是跟佛陀他們都一起在修行,提婆達多當(dāng)時他的弟子都跑去聽佛陀講經(jīng)說法,所以提婆達多當(dāng)時就發(fā)了一個惡愿,說我將來要誕生到你的家做親戚,而且要毀掉你的僧團,就是這一世的提婆達多。那提婆達多跟阿闍世王太子就變成好朋友了,他們共同設(shè)計要謀害佛陀。
那提婆達多出家沒多久,得到五神通,他就故意在太子面前炫耀,由非門出,從門入,又從門出,由非門而入,而且能夠變現(xiàn)象馬牛羊跟男女之身。太子見到以后非常地贊嘆他,給他提供上品的佳肴,供養(yǎng)好友。然后阿闍世王就跟他講了,大師圣人,我曾聽說天上有一種柔軟潔白的曼陀羅華,嗅之令人心悅神怡,精神爽朗,但愿大師將它取來給我,這是我長久以來的希望。提婆達多聽了以后,回到寢宮,為了滿太子的愿,他就用神通力去忉利天,想要去偷這個妙華。可是他一伸手要摘的時候,還沒有摸著的時候,神通就失去了,就墮落了,就端坐在宮中。后來覺得很慚愧,那后來就去見佛,見佛陀。但是他也要找個理由告訴太子說,他找不到天上的這個曼陀羅華。
后來提婆達多就跟佛陀說,他說,如來法體,你應(yīng)該保重,不宜過度操勞,我是你堂弟,我可以分勞解憂,你就將僧團交給我領(lǐng)導(dǎo),我有方法調(diào)伏僧眾,絕不會辜負佛陀你的德意了。佛陀就說,癡人,舍利弗等聰明大智,世所崇敬,我尚不以大眾囑咐,何況你是一個終日只知打妄想的俗人。
提婆達多被佛呵斥以后,覺得顏面掃地,心存憤恨,竟忘了自己的身分是如來弟子,就以世俗弟兄的態(tài)度大聲地說,看你今天雖然高高在上,自鳴得意,依我看來,已如朽木,不久于人世。提婆達多后來因為他講這句話毀謗佛陀,所以大地震動,提婆達多后來雙足隨即不能動,不能行動,塵土污泥隨著突來的風(fēng)暴撲在他身上,臭穢不堪。那提婆達多驚惶失措,就發(fā)惡誓說,如果我今生死后墮入阿鼻地獄,來世一定要報仇雪恨,消滅佛教。
后來呢,他就告訴太子說,你啊,國家的人都是罵你叫未生怨。提婆達多說,你在未出生以前,你父母親要把你害死,因為相信算命的話,所以把你起名叫未生怨。后來他就慫恿這個阿闍世王說,他說,你就除掉老王,你可以當(dāng)新王統(tǒng)治天下,那我就殺了佛陀,我早日成為新佛,那我們兩個就是雙喜同慶,何樂而不為呢?后來據(jù)說阿闍世王想要殺他的父王,因為他旁邊有一些佞臣,叫雨行這個奸臣。
他還想殺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他后來把他母親頭發(fā)揪過來,因為他把他父親軟禁,把他監(jiān)禁起來,他就要殺他的母親,把她揪了這個頭發(fā),揪住了,甩到門外,要拿刀斬首。這個時候忠臣耆婆就勸阿闍世王說,大王,開國以來,雖有極重的罪行,但是從未見過有女人受刑,何況貴為大王的生母。
那后來這個阿闍世王就把他父王的房間的這些衣物、用具、被褥統(tǒng)統(tǒng)丟棄門外,派人放火燒掉。過了七天以后,他的父王忍受不了痛苦,含恨而亡。阿闍世王當(dāng)然是當(dāng)起國王來了。可是后來阿闍世王后悔了。那忠臣就勸他說,大王,世間殺業(yè)最重的莫過于殺父母或殺出世圣人,你犯了此罪,犯了此罪,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可以救你。
后來就變成阿闍世王跟韋提希夫人還有頻婆娑羅王,就是成就的《觀無量壽佛經(jīng)》。老和尚開示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里面講的阿闍世王,他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提婆達多對于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提婆達多也很聰明,他總是想方設(shè)法,希望破壞佛法,把釋迦牟尼佛除掉,取而代之。那阿闍世王那個時候,剛才我們講過,他就是,老和尚說,就是搞政變。那提婆達多就告訴阿闍世王說,你做新王,我做新佛,我們兩個合作來統(tǒng)治這個國家。那阿闍世王當(dāng)然就把他父親監(jiān)禁起來,奪取王位。
所以老和尚就說到這一段說,后來韋提希夫人求釋迦牟尼佛,她想要求生極樂世界,那釋迦牟尼佛就把所有這個十方國土展現(xiàn)在韋提希夫人前面,后來就佛陀為她說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老和尚的意思是說,他造了這個五逆十惡罪,殺父、殺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統(tǒng)統(tǒng)都做了。這樣的罪業(yè),佛所有經(jīng)論里面懺悔法統(tǒng)統(tǒng)沒有辦法懺除他的罪。阿闍世王到臨終的時候才后悔、才懺悔,念阿彌陀佛,一心念佛求生凈土,他真的往生了。所以凈宗法門了不起,他造五逆十惡的罪業(yè),要墮阿鼻地獄都有救,但是老和尚說,他要真懺悔、真回頭。
所以在《大藏經(jīng)》里面有一部《阿闍世王經(jīng)》,我們聽佛在經(jīng)上講,的確是感到非常意外,阿闍世王是上品中生,這么高的品位。
最后老和尚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種九品往生的。另外一種人是臨終懺罪往生的,懺悔往生是什么樣的品位呢?完全看懺悔的心,看懺悔的力量。所以一個人造作極重的罪業(yè),到臨終真正懺悔,還是能往生的,還是能得度的。要問這什么道理?實在講,道理是一個,沒有兩個,萬法唯心,正是《華嚴經(jīng)》所講的,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
好,今天我們只能講到一則公案,就是“舉國孝養(yǎng)”,但是這個內(nèi)容是讓我們得到很多的啟發(fā)。
那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就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因為這兩集里面我們都是講“孝親”,所以老法師的開示,就講孝道是第一德。
老法師開示的第一點說,父母養(yǎng)育我們,不管是什么因緣來說,他對我們有恩,縱然是報怨來的,他如果學(xué)了佛,學(xué)了圣賢的教誨,他明白了。過去生中雖然有不善的緣,這一生當(dāng)中父母養(yǎng)育你,沒有父母,你從哪里來呢?
就像阿闍世王一樣,他過去生中跟他父親一定是不好的因緣,所以他父母親給他取的名字叫做阿闍世,希望他不要來報仇,叫未生怨。他是最后,雖然他父親是被他害死的,但是阿闍世王因為他供養(yǎng)四百億佛,他最后臨終有懺悔,而且他向佛陀懺悔,是因為他長瘡,不孝,他把他父親監(jiān)禁起來,害死他父親頻婆娑羅王。但是也坦白說,阿闍世王其實這樣的一個不孝,也成就了《觀無量壽佛經(jīng)》,這個功德也不得了。所以到成佛的時候,到見性的時候,都超越了善惡對待。所以老和尚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一個是你自己。所以一切的順逆因緣都是助道因緣。
所以老法師說,這一生當(dāng)中父母養(yǎng)育你,沒有父母,你從哪里來的呢?如果這一生當(dāng)中你學(xué)到圣賢的教誨,你學(xué)到佛法,那父母的恩就更重了。所以殺害父母,經(jīng)上講的,必入地獄不疑。阿闍世王是應(yīng)該要墮五無間地獄,因為五無間地獄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可是他最后懺悔了。所以殺害父母,你決定入地獄。反過來說,孝順父母是世出世間第一德、第一善。佛法講這個人善根深厚,世間法也不例外,深厚的善根,孝順父母。凈宗的典籍《觀無量壽佛經(jīng)》,凈業(yè)三福中的第一句就是“孝養(yǎng)父母”,孝養(yǎng)父母是第一德。殺害父母是第一大罪,天理不容,法律不許可。可是現(xiàn)在的法律對于殺父殺母,刑法也減輕了,在古代的法律不是這樣的,古代的法律,如果殺父殺母決定是死刑,沒有緩刑的,沒有赦免的,極惡不孝之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佛教傳到中國來,立刻被中國朝野熱烈地歡迎,為什么?跟我們是同一個基礎(chǔ)上,中國文化是以孝道作為基礎(chǔ),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礎(chǔ)。因為凈業(yè)三福第一福就跟你講孝養(yǎng)父母,四大菩薩從地藏菩薩開始,就是從孝敬入門,所以佛法是以孝道為基礎(chǔ)。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他的學(xué)生把佛法向四面八方傳播,我們知道,有些地方不到一百年佛法就滅了,有些地方二三百年佛法也沒有了,有些地方六七百年也沒有了。唯獨在中國,到今天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真的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jié)果,成就遠遠超過了印度本土,什么原因?中國人提倡孝道。
第三點,傳到四面八方為什么不能夠生根?因為四面八方,他們那些國家不重視孝道,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有了孝心,真正能行孝道,就能夠真正認識傳統(tǒng)文化,認識傳統(tǒng)文化才能夠認識佛法。我們要想認識,就要信、要解、要行,才能夠真的認識。你要是不做,你嘗不到法味。一定要依教奉行,學(xué)一個字做一個字。老和尚教我們這個孝或是教我們德行,也是學(xué)一個字做一個字,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老和尚說,滿清末年,民國初年,東北王鳳儀先生,他農(nóng)民出身,沒有受過什么教育,后來人家稱他是,稱他為圣人。他的長處是什么呢?就是他聽到一個字,他就學(xué)一個字。聽到孝,他回家就孝順父母,聽到忠,他就忠于他的雇主,他是一個做長工的人,對于他的這種雇主他真能盡忠。能懂一個字,他就學(xué)一個字,真干,他就成就了。
第三,中國五千年來,這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靠什么?就是靠孝道跟師道。所以中國人把師道看得很重要,看得很重,老師的身分、地位跟父母完全一樣。父母過世兒女守喪三年,盡孝,報父母恩。老師死了,學(xué)生對老師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孝服,差別就在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沒有差別。
第四點,父母、老師在世,在我們中國人稱呼上,中國有名、有字,名是父母起的,你沒有成年的時候大家都稱你名,成年以后不稱名。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女子十六歲成年,成年就戴帽子了,就行冠禮了,表示你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從冠禮那天開始,人家不再叫你名,叫你字。所以那個字是你的兄弟、朋友給你取的。但是以后,你的父母才可以稱你的名,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都要稱你的字,對你表示尊重。你到朝廷做官,皇上稱你字,也不稱你名。只有誰稱你名呢?你的父母跟你的老師稱你名,就知道名只有父母,另外還有一個人稱你名,就是老師。所以老師,師道,父母,孝道,是一樣重要。
今天我們就只能研討到這里,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