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2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二,“孝親”。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二十一頁。我們上一集談到“出家報父”這一篇公案,出自《緇門崇行錄》。《緇門崇行錄》是凈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所寫的,寫得非常好,主要就是在鼓勵告誡出家人,如何能夠轉凡成圣,轉迷為悟。所以我們上一回介紹這一個《緇門崇行錄》,還有一段沒有講完。那《緇門崇行錄》它里面分十個段落,也就是十個重點。
明蓮池大師作,《緇門崇行錄·序》,清素之行第一,嚴正之行第二,尊師之行第三,孝親之行第四,忠君之行第五,慈物之行第六,高尚之行第七,遲重之行第八,艱苦之行第九,感應之行第十。
那么一開始就是蓮池大師跟一位僧人的對話,蓮池大師說,出家人所謂何事?就是以德行為本。談到這十個重點的時候,學人今天在這個地方再重新復習一次,把這個十個重點,我們再把它講得更詳細。因為蓮池大師認為,在當時明朝那個年代,出家人稍有智慧的,稍有才華的,都忙著注解經典,那么像儒生一樣,有些修行的出家人就學古德的這個機鋒話語,捕風捉影,但是事實上沒有實證的心地功夫。所以蓮池大師怕這樣下去就不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他擔心這個情況會失去出家的這個意義,所以他列這十門羅之,就編輯這十個重點,十大類。
清素之行第一。要“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首先他把清凈心擺在最先的位置,他說,出家人應該要遠離世俗的污染,這樣才算出家人。所以為什么古代叢林會建筑在深山里面?是有它的道理,就是要遠離紅塵,不要跟俗人太靠近。所以出家人首先要重視的就是清高樸素,所以第一類的善行是清素,叫清素之行,也就是說要做到不攀緣。
那第二點,嚴正之行。“清而不嚴,狂士之清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蓮池大師說,你清高而不嚴肅,因為你清高不嚴肅,你沒有辦法接眾,不能夠接引眾生,那就變成狂狷的那種清高了,那這樣就不能夠去接引眾生入佛門了。所以蓮池大師說,你可以清高,要清高,但是不能不嚴肅,否則你會變成狂狷之士的清高。那學佛的人必須要收攝身口意三業,你修行才能成就,所以第二類的善行是嚴正。那怎么樣攝身口意呢?用什么攝呢?用戒律。所以為什么比丘要背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三百四十八條戒?就是你的身口意行為都要符合這個戒律。所以你“攝身口意,是諸佛教”,這才是什么?佛陀教育啊,就覺悟的教育啊。
第三點,尊師之行。“嚴正繇師訓而成,師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師”。蓮池大師說,嚴正的行為要靠老師的教誨才能夠秉持不誤,老師實在是做人的模范,所以第三類善行是尊師,是老和尚講的孝親尊師,我們凈業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必須要重視什么?師承,就像李炳南老師師承印光大師,老法師師承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加上他的恩師周邦道老師,這個都是一種師承。
所以老法師對師長非常尊敬。我看章嘉大師的這個傳記里面,章嘉大師火化出一萬多顆舍利子,也有記錄說六千多顆舍利子。那么章嘉大師他的這個舍利是安奉在我們臺北市的北投,有建了一個舍利塔。上一回,舍利塔那邊有一點點問題,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簡豐文老師他就告訴我,希望我下去協助,后來好像問題就解決了。章嘉大師的舍利塔,老法師跟甘珠活佛就在他老師的舍利塔旁邊搭一個簡單的帳篷,學習古代的圣人或者孝子廬墓而居,老和尚總共跟甘珠活佛住三天。因為父母往生,守孝要三年,那么師長往生呢?要心喪三年,內心要懷念老師的恩德。
所以你到老和尚任何一個地方的攝影棚,不管是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臺南極樂寺、澳洲凈宗學院,乃至以前老法師在新加坡凈宗學會、新加坡居士林,攝影棚都有老法師的師長相片,從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還有周邦道,他的老校長,再來就韓锳館長,還有老法師的慈母,都掛在上面。這代表什么?代表老法師尊師之行做到圓滿。所以老法師現在,英國威爾士漢學院這個教授、師資,他也是千里迢迢的到臺中弘明高中,去邀請老師到英國去教,而且最近我也聽說老法師也護持弘明高中。這叫做尊師。
第四,孝親之行。“親生而后師教,遺其親是忘本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受之以孝親”。蓮池大師說,有雙親生養你,長大之后你才能接受老師的教導,遺忘其雙親而不孝是忘本啊。且戒行律儀雖然很多,但最要緊的還是孝順,所以第四大類是孝親。這里為什么說,戒行律儀雖然很多,但最要緊的還是孝順呢?為什么講這句話呢?因為《梵網經》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至道之法”。真正孝順做到極致,就跟性德相應。那我們知道,六祖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那不是自性戒定慧嗎?那你真正守戒守到最高境界,就是自性的戒定慧。那自性的戒定慧做到極致,你真正做到圓滿成佛了,那就是心地無非啊,沒有妄想,那是自性戒,所以是孝。
那么再來第五,忠君之行第五。“忠孝無二理,知有親,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慶,而我得優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蓮池大師說,忠臣出于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親情,不知道有君恩,現在不能講君恩了,現在因為是民主時代,要講什么?要講國家恩,乃是自私的行為。《書經》上說,一人有慶,萬民咸賴。我們上一集在讀的時候有一點錯誤,那個咸賴讀成jiǎn賴,所以在這邊更正一下,一人有慶,也有講“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也有講一人有慶,萬民咸賴。有了君主的德政,國泰民安,才能出家。以前像戰爭時代,你哪里有機會在叢林里面修行啊,兵荒馬亂,出家人也要逃難啊,那你怎么修行?所以國泰民安才能出家,清閑自在地優游于山水林泉下,君主的恩惠實在太大,所以第五類是忠君。所以老法師為什么說不謗國君?就是這個意思,就不毀謗國家元首,那也是一種國家恩,就不謗國君,不逃國稅,所以我們說上報四重恩。
再來,慈物之行第六。“忠盡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則兼濟之道虧,故受之以慈物”。忠道比較偏向于對上級的交往,缺乏對下級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對的,必須兼顧到貧困的人以及蕓蕓眾生,所以第六大類是慈物,也就是慈悲愛物,要愛護一切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
那么再來,高尚之行第七。“慈近于愛,愛生著,出世之礙也,故受之以高尚”。慈悲和愛很接近,但是出家人容易產生愛染,是修道的一個大障礙,所以第七大類叫高尚。慈悲有愛,因為信徒給你供養,那么如果出家人還沒有修到圣賢僧,他還是凡夫僧的時候,他情執未斷。所以以前古代草堂清禪師,為什么他會變成曾魯公呢?就是因為那位曾婦很護持他,后來他往生以后,竟然投胎到曾婦的懷中,做她的兒子,成為一代的宰相曾魯公。這就是什么?這就是慈悲有愛,那愛易生情執。所以老和尚說,慈悲要有智慧,慈悲要是沒有智慧就多方便下流。所以這里跟你提,愛易生情執,此執反而障礙,故需要高尚的德行。
這高尚德行從什么來的?從德行來的,從戒律來的。像清公老和尚,就果清律師。去年我帶了國內二百多位受五戒跟菩薩戒的戒子到圓通寺去受戒,那么很多國內的蓮友覺得說梵綱戒太嚴格了,要舍戒,就不要持的了。圓通寺的副住持性德法師就作獅子吼,一登座以后,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辯才無礙地把戒律的重要性講出來,最后一句話感動了大家,我也在現場,各位想想看,我們清公和尚的德行怎么來的?那幾句話如雷灌頂,大夢驚醒,大家感到慚愧。他說,清公和尚的德行從他的戒律高超來的。后來沒有一個人舍戒,全部乖乖受戒。這就是什么?高尚的德行,然后那種慈悲才是會有智慧,因為你心可以做到不染著。菩薩可以空觀,也可以假觀,因為菩薩從空出假。從空出假就是,空就是什么?他我執破了嘛。出假就是什么?他有假觀的智慧,他可以即相離相啊,他身在紅塵不染塵,他有這個功夫。
再來,遲重之行第八。“高尚,非潔身長往而舍眾生也,欲其積厚而流光,故受之以遲重”。你高高在上,你很高尚,不是說你潔身自愛,但是你舍棄眾生,孤芳自賞,遠離眾生。一方面還要期望修行人先充實自己,功夫高深了,自然才學德行的光芒就四射了,就是“積厚而流光”。“積厚而流光”就是什么?就是你的德行積得厚,最后智慧就流露出來,光芒四射。所以第八類叫遲重。這個遲重,我們用世俗的話就是非常莊嚴穩重,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以戒為師,威儀有則,我們說出家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我們這里就來談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當時據說他為了護國護教,雖然他是一位活佛,但是他對于這些政治人物,他也是慈悲接引,所以一般以為、誤解,說章嘉大師跟政治人物走很近,就有點誤解了,結果沒有想到章嘉大師圓寂以后這么多的舍利子,這表示他的戒行堅固。我們就來看看章嘉大師的遲重之行到什么境界。
老法師說,非常難得的,他在善導寺那段修行的歲月里面,遇到一位善知識幫他介紹了章嘉大師。老法師就向章嘉大師請教修行方法,老法師說,佛教這么殊勝、這么好,有沒有辦法教我很快進入?章嘉大師的教學方法很特別,老法師說他一生也沒有遇到過。因為老法師那時候年輕,好像是二十六歲老和尚開始學佛,老和尚說他那時候年輕,他提出問題出來,章嘉大師聽了以后好像沒聽到一樣,一句話都沒說,眼睛一直看著老法師。老法師知道章嘉大師聽到了,但是他不說話。
這就是什么?這就是威儀,這就是甚深禪定,我們說佛陀的禪定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高僧大德都是這種境界,他無時無刻無不在定中,他都在定中,完全是入定的境界。定了多久呢?老和尚說,至少有半個小時。半個小時,老和尚的心也定下去了,因為剛開始問問題的時候心浮氣躁,所以半個小時過去以后,老和尚的心也定下來。這什么意思呢?你定下來我再給你講,你就永遠記在心里,這個意思啊。你心浮氣躁,我跟你講,你左邊耳朵進去,右邊耳朵都出去了,忘了。所以為什么因戒生定,因戒得定,因定發慧?就這個道理。
老和尚說他心定下來以后,精神貫注,章嘉大師看著老法師,老法師也看著章嘉大師,兩個師徒對看。半個小時之后他老人家說話了,說話還慢吞吞地,講一個字,有。這個有還講得很慢,要等三十分鐘,下頭又不說了。他說了這個字提醒了老法師,老法師就振奮起來了,繼續等候。再等了五分鐘,老人家說了六個字,而且很慢,慢慢地,看得破,放得下。大概,我學不來,老人家一定講得很慢地。老和尚說,沒有我說這么快,一個字一個字地說。
誒,這個我相信。我有做早課的習慣,我每天早課就一部《金剛經》,現在已經念了將近上千部了。我有跟老和尚說,我想要誦《金剛經》。老和尚說,可以。那我《金剛經》為什么會誦呢?有一次我在接待老和尚的時候,被一位老和尚旁邊的大弟子給我說了重話,他不是在說我,他在說別人,可是我有被波及了,我回去以后懺悔,說我德行不夠,我就發愿要誦三千部《金剛經》。所以逆增上緣也是我們修行的因緣。那一天我在佛堂誦《金剛經》的時候,我特別把它放慢,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誒,當然比平常誦經速度會慢,但是我發現很容易全神貫注,在一個字一個字的當下很容易跟定相應,很容易怎么樣?做到老和尚講的隨文入觀。就是這里講的,章嘉大師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速度很慢。老和尚聽懂了,這是入佛門的秘訣。
老和尚那時候年紀輕,他還是沉不住氣地很快就問問題了,這兩句話我能懂,但是從哪里下手?章嘉大師對著老法師笑一笑,又過了兩三分鐘就說了,布施。你看,從定中說出來的法語都是跟般若相應的,從煩惱中生出來的話一定是什么?一定是心意識所說出來的言語啊。所以章嘉大師教老法師從布施下手。老和尚說,他佛法的根就是從那一天建立的。他跟章嘉大師坐在一起,坐了兩個小時,就得這六個字,兩個小時六個字,再加有,七個字,再加布施,九個字,九個字,兩個小時,就說了這么幾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你看,兩個小時決定了老法師的一生,也奠定了老法師今生當生成就。
所以老法師離開的時候,向章嘉大師告辭,他老人家送老法師到大門口。那時候章嘉大師住在臺北市學風非常好的青田街,那個地方的宿舍、建筑都非常地典雅,有機會各位如果到臺北市來觀光旅游,我建議你們到臺北市青田街附近去漫游,那會有很不同的味道,那個地方曾經住過很多很多的達官顯貴,當然也住過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在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特別地不一樣,書香味特別地濃厚。
章嘉大師就拍著老法師的肩膀告訴他說,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地去做六年。他要做六年。老法師不止做六年了,到現在已經做了六十年了。看得破,老和尚六十年來沒有擔任一個地方的住持,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這九個字,錢、人、事,是最難搞的,老法師三個都放下來。不管錢,就不會增長貪欲還有名聞利養,不管人,就沒有人我是非,不管事就怎么樣?不會每天起心動念,心不會隨境轉。
可是我們都會講,我們都做不到老和尚這個境界,我們就是特別喜歡管錢,特別喜歡管人,特別喜歡管事,對不對呢?當然是對啊,是不是?所以,其實真的修行沒有離開日常生活。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點都沒錯啊。錢、人、事,我們為什么會這么重的業障、這么多的業障,這輩子還在輪回?就是因為這個錢、人、事,搞得我們在這一生做不到那個“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做不到。
所以老法師這六個字他不止做六年了,章嘉大師希望他做六年,老和尚做了六十年了,而且道業成就了。所以老法師說,你要不認真去做、不落實,沒有用的。老和尚受了章嘉大師的感動,真的很認真努力去做,做了六年,到第六年他感應就現前了。各位我們學老法師做看看,看看能不能夠做六年,感應就現前了。
這個就講到遲重之行,我覺得章嘉大師兩個小時說九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有、布施,這個就是真正有德行的高僧大德的典范,遲重,遲重之行。
第九,艱苦之行。“遲重而端居,無為不可也,故受之以艱苦”。蓮池大師說,為遲重而隱居,清閑無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大類選艱苦的善行。你如果是說你有遲重之行,但是你隱居在高山叢林里面,不跟這些苦難眾生接觸,雖然你內心,你的修行是清閑無事,但是不行,這樣你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眾生無邊誓愿度。所以要怎么樣?要皆修艱苦的善行,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為唯有以苦為師,道業德行成就于苦行。
感應之行第十。“勞而無功,則苦難而退,因果不虛,故受之以感應終焉”。有人怕勞累而無功,不再艱苦卓絕,退了道心,其實因果感應是絲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類取感應的善行做結束。這就是凈業三福里面的深信因果,還有李炳南老師跟凈空法師說的至誠感通,還有因果不虛。
以上十點是蓮池大師對出家人的期待,那么我們上一回有講過,我今天再重新地再論述一遍。
接下來就是剩下最后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施?’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僧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無對,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于虛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于道,力極而心通,然后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是之謂真慧。愿吾子究心焉!予未聞道,兼薄于德,今為此書,惟務救時弊,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茍不因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萬歷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門袾宏識。”
我們現在就,這一段是最重要的,我們最后分段來解釋。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
蓮池大師說,做人的道理都做不好,哪能學佛呢?我們說人成則佛成,所以為什么凈業第一福要先做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就是人天乘。所以老法師推扎三個根,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就是倫理、道德、因果,來代替小乘的修行。縱使你根器利,多智聰,反而有害,智力愈高,障礙愈重。也就是說,利根的人口說般若,障礙愈重。為什么?因為貪瞋癡沒斷,口說不能心行,這個叫“慧彌多,障彌重”。修行愈不容易成就,這種無德行的人怎么能出家修行呢?
再來:
“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施?’”
這位僧人大概是禪僧,他說,我說完這些話以后,這位禪師就說了,我修的妙法是一塵不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十類善行將施用在什么地方呢?將施用于何處呢?他的意思就是說,我開悟了,我現在修這個了生脫死的妙法,我一法不立,我一塵不立,我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十類善行要做什么?
我去了解這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十行”就是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這個是語出《華嚴經·卷十九》。那十類善也可以講說什么?就是蓮池大師剛才前面講那十種,那是最基本的,清素之行開始,到感應之行。這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對不對?我剛才講這個十行是《華嚴經》的十行,那是很高的境界。但是他這里講的十類善行,十類善行應該是指蓮池大師前面講那十個要點。那十個要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做不到啊,從清素之行到最后的感應之行,這十條,不容易,看起來好像是善法。
那這位禪師就說了,我是修一法不立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何必要再去修那十類善行呢?這個就是口說般若了,就蓮池大師前面講的,“慧彌多,障彌重”。
蓮池大師就回答說:
“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僧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蓮池大師說,明明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就是熾盛,紛擾不堪。確實是這樣啊,我們每天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根塵接觸,我們的五蘊煩惱是何其多啊,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就馬上攀緣了、馬上取舍了,怎么會說沒有煩惱呢?怎么會說是五蘊非有呢?地、水、火、風四大繁復遍漫,這個“叢沓”就是遍漫。
繁復遍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天時時刻刻都為這四大的身體去喂它,每天它吃早餐、中餐、午餐,要喝好茶,要吃美好的甜食,還再加宵夜,還要喝酒,還要抽煙,你不是在喂它嗎?明知道它是五蘊非有,但是你為什么還抽煙喝酒呢?它不是沒有嗎?它不是四大本空嗎?蓮池大師說,“五蘊紛紜,四大叢沓”。我們每天為了這個四大的身體,你每天保養它,用最好的保養品,每天吃補藥,名貴的補藥,你去尋求五欲之樂,男歡女愛,你不就在滿足它嗎?你去享受這個三寸之舌,這舌根的這個美味,貪食這個美味,去造這個殺業,貪愛這個美食,你為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妄,怎么會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呢?
所以蓮池大師說,“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怎么會沒有煩惱呢?怎么會說是無塵呢?
這僧人就說,四大本來空相,五蘊本來非有,本非實有。
“予與一掌曰”,那蓮池大師一巴掌就打過去了。“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無對,艴然而起。”
蓮池大師就給他一個一巴掌打下去說,目前學古德的口語。因為古德就講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也跟人家喊“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根本做不到,你我執沒破,一品煩惱都沒斷,你還有資格講“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就這個意思了。目前學古德的口語用表自己的見地的人實在太多了,“如麻似粟”,“粟”就是小米啊,北方的小米啊,就像麻子那么多,“如麻似粟”,實在是太多了。你回答的不中肯,再用你自己的見地境界回答看看,你用你自己的見地,你不用古德的,你用你的見地,你道一句來。
就老和尚講,古代禪宗在對話說,道一句來,對不對?你講不出來,接不下去。譬如說,高僧大德問你說,何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道一句來。你只要聽到就傻眼,講不出話來了,是這個意思啊。以前人家那個高僧大德,那個開悟的圣僧都是機鋒相對,都是應機說法。
所以蓮池大師說,你用你自己見地境界,你回答看看。這位禪師無法再回答下去了,很不高興地站了起來。那表示他沒開悟嘛,講不出話來了。
再來:
“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
蓮池大師就笑著說,您老現在滿面怒容,你生氣了嘛,你哪里有說“五蘊本空,四大非有”呢?我講兩句你就生氣了,滿面的怒容。這個“蔽面塵埃”比喻我們通身的習氣,就是滿面的怒容,就看得出來你生氣了。正是四大五蘊蒙蔽在臉上的塵埃,你為何不擦掉呢?意思是為何你不改呢?你看看,這真的是開悟的圣僧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直下會取,這非常高深的禪定功夫才講得出來。
再來: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于虛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于道,力極而心通,然后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是之謂真慧。愿吾子究心焉!”
蓮池大師說,出家人要注意啊,登高必須要自覺渺小,從最低的地方開始,切莫自大,不要妄說般若,濫解性空,就是叫緣起性空。他說,你隨便解釋性空,你都沒有辦法證到性空。這照蓮池大師這樣講下去,學人以后就不敢講了。自找禍殃,你自己找麻煩。也千萬不可沉醉在虛榮的名利啊。好好地修養你自己的品德,竭盡精誠的心,全力去辦道,竭盡心力,大死一番。什么叫大死一番呢?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受盡各種折磨,最后把那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來,那叫大死一番。久之自然心開悟達,然后才能真正體會到不撇棄萬行,但也不受染一塵。
這個境界非常高。不撇棄萬行就是妙有,而不受染一塵叫真空。不撇棄萬行是而生其心,也不受染一塵叫應無所住。他就是空有不二了,真空妙有了。而終日不著空,剛才那位禪人就講說,五蘊本空,四大非有,那就是終日著空,終日說空,般若空性,終日不著空,你說空性不著空,你著空就跟二乘人一樣了。終日不著空,但也終日不執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義諦。
中道第一義諦是什么?叫空有不二,不落二邊,中道不存,那是空觀、假觀、中觀,空假中,一而三,三而一,它是同時的,既是空觀,也能假觀,也能當下中觀,中觀是中道第一義諦,這是佛法最高境界,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各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中觀。那應無所住呢?空觀。而生其心呢?假觀。終日不著空,但也終日不執有的真空妙有,這是中觀,后面這一段是中觀的境界。我們再講一遍,真正體會到不撇棄萬行是而生其心,不撇棄萬行是什么?是假觀,那慈悲嘛。但也不受染一塵,是空觀,是應無所住。終日不著空,但也終日不著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義諦,是中觀,合起來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今天講到這一段,我也體悟到一點就是,應無所住是空觀、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假觀、是妙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合起來是中觀,中道第一義諦,佛陀的真正的本懷。這個就是蓮池大師的慈悲,就是說“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以前我聽到祖師大德還有老和尚開示說有而不有,空而不空的時候,我其實沒有辦法體會這么深,但是今天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我體會就有一點體會了。
“夫是之謂真慧”,蓮池大師說,這才是真正佛門的智慧啊。但愿出家人用心參究一番。
最后這一段,也是等于總結:
“予未聞道,兼薄于德,今為此書,惟務救時弊,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茍不因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萬歷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門袾宏識。”
這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很慚愧我尚未體會無上大道。上面能講那么好的中道第一義諦,這么謙卑說,他沒有體會無上大道。加以德行淺薄,蓮池大師太謙卑了,說他自己沒有見道,沒有德行,德行淺薄。我寫的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在求能挽救目前出家人的大毛病,用以報答佛恩而已。明智達理的人,如蒙不因我淺薄而棄置我所說的話,還希望輾轉流通,告訴那些修禪的人。這樣我們終于明白了,這一本《緇門崇行錄》是針對修禪的人了。“萬歷十三年仲冬日杭州沙門祩宏識”,祩宏就是蓮池大師的這個法號,他是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一個是名,一個是字。
前天我講了這個《緇門崇行錄》,感慨很多,雖然他是講一個出家人,如何把出家人做好的,一個蓮池大師祖師的一個期待跟期許,但是給我感受很深,不單是出家人他要做到這個境界,也是佛陀的勉勵啊,我們在家居士也要學啊。我有一個心愿說,將來有因緣,我真想把《緇門崇行錄》還有《竹窗隨筆》講出來,如果我有多余的時間的話,我希望把這兩本蓮池大師的這個這么好的著作,能夠把它闡釋出來,而且把他的心法講出來,關鍵在他的心法。雖然我沒有體悟,我沒有明心見性,但我努力地去做,希望三寶加持。我覺得蓮池大師的心法,心地功夫,他的心法太殊勝了,太圓滿了,不只是說他的文言功底非常好,他的儒家的這個造詣非常地深,他佛法的部分已經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毋庸置疑的,他可以說是儒佛并通。近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李炳南老師、老法師都是儒佛并通。所以儒家真的也很重要,雖然它是講今生成就,但是我覺得很重要,傳統文化真的很重要。
這一段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再來,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賢愚因緣經》云。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治其目。一時明見。又有百人。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雖無量。猶不如聽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則子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賢愚經》”,全名叫《賢愚因緣經》,十三卷,元魏慧覺法師等翻譯。本經是搜集種種有關賢者與愚者的譬喻因緣而撰成。
“應挑眼”,“應挑眼”,《賢愚經》原文為“罪應挑眼”,應該是脫了一個字。
再來,“出家”,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沙門之凈行也。《釋氏要覽·上》曰:“《毘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家是一個煩惱的地方。“夫出家者為滅垢累”,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滅除這個煩惱牽累跟情執。“故宜遠離也”,所以必須要遠離。所以這個“家”也是枷鎖的枷。
那么《大莊嚴法門經·卷下》云:“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發名為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什么叫菩薩出家?在《大莊嚴法門經·卷下》講,菩薩出家,他不是因為“自身剃發”,剃除這個頭發就叫出家,這只能說是身出家。為什么呢?如果能夠發大勇猛心,發大菩提心,精進用功,為除一切眾生煩惱,包括自己的煩惱也是眾生,為除一切眾生煩惱,也除掉自己的一切眾生的煩惱,這是名菩薩出家,這叫心出家。
“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為出家”,不是只有穿那一件僧服叫做出家人,“非以自身披著染衣”,“染衣”就是僧服,“名為出家”。如果你披著染衣,這叫身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這進一步跟你解釋了,“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那什么才是真正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貪瞋癡三毒這個污染的心,才是真正的出家。這句話非常重要,太重要了,你真正地能夠把貪瞋癡三毒的染心斷掉了,哪怕你是在家居士,你都是出家菩薩,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就像李炳南老師一樣,那是真出家。為什么?因為他已經斷掉“眾生三毒染心”了。
“非以自持戒行名為出家”,這個地方《大莊嚴法門經》說,不是說你把持戒做得非常好叫出家。因為出家他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還有沙彌戒、沙彌尼戒,還有菩薩戒,不是只有把持戒持得很好叫出家。中間有省略掉。“勤行精進為令眾生滿足一切佛法故,名為出家”,你要“勤行精進”,為令所有眾生都能夠“滿足一切佛法故”,就是圓滿一切無上菩提,統統出離三界六道的輪回,往生西方,這才叫做出家。
以上這個《大莊嚴法門經·卷下》,這開示得非常地好。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賢愚因緣經》說,例如現在有一百個盲人,一個明醫治好他們的病,這個明醫就是高明的醫生,治好眾生的眼睛,這一百個盲人的眼病。那這一種譬喻了,一個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出家人,他就是什么?他就是明醫,他是醫王,他可以醫什么?他可以醫治眾生的病。治好眾生的什么病?煩惱病。所以佛陀叫大醫王,無上大醫王,阿彌陀佛也是無上大醫王,為什么?他可以醫眾生的業障病、冤業病,還有四大不調的病,五蘊煩惱的病。頓時見到了光明,盲人見到光明,譬喻眾生有智慧。
另外又有一百個人犯了罪,要挖去眼睛了,就是“應挑眼”,這個是什么意思呢?一百個犯人就比喻眾生犯了邪知邪見,要挖去眼睛的意思就是說,眾生造了這個五逆十惡的罪,這些邪知邪見,斷了他的法身慧命,把他的正法眼都挖掉了,這叫挖掉眼睛的意思,譬喻挖眼睛。一個人出來挽救他們,譬如說像佛陀,譬如說像印光大師,像剛才講的蓮池大師,乃至于我們講的老法師,還有李炳南老居士。他們出來講經說法,弘宗演教,出來挽救了眾生,講經說法,使他們保全了眼睛。就好像說有一個人出來救了這一百個犯人,他本來應該要挖眼睛的,后來救了這一百個犯人不要挖眼睛,保全他們的眼睛,這個是比喻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開示正法,不只保全眾生的眼睛,也比喻保全眾生的法身慧命的正法眼。
這兩個人雖然都積下無量的福因,就是包括這個明醫,還有這一個人,無量福因,但比不上勸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偉大。因為什么?因為出家是可以開悟的,就像蓮池大師也是開悟,也是出家人,印光大師也是出家人,海賢老和尚也是出家人,對不對?老法師也是出家人,出家人開悟了,他可以救很多人啊,他功德大啊。如此看來,兒子能夠出家,父母依賴他的力量生天,還有什么懷疑呢?
這樣各位就明白為什么這個“出家報父”,唐朝謝某,他父親打魚溺死在水中,他的兒子就認為他父親殺業太重,必墮惡道,所以剃發為僧,法名叫師備,而且修苦行,修頭陀苦行,后來大徹大悟,他父親就因為這樣而生天了,因為他兒子了明心地,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個功德力讓他的父親可以生天。
以上這一段“出家報父”實在是太精彩了,我們使用了將近兩集,但是也真的把蓮池大師的慈悲、智慧表達出來,在這一本《緇門崇行錄》里面我們獲益良多。
再看下面這一段:
“修懺遇母。《夢溪筆談》。”
“宋朱壽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劉氏微。壽昌七歲。父守雍。出其母嫁民間。及長。哀慕不已。乃解官訪母。遍走四方。備歷艱苦。刺血書水懺一部。印施流通。晝夜誦持不輟。后行次同州。忽然會遇。相持大哭。感動行路。遂迎歸孝養。復出為司農少卿。士大夫為之傳者甚眾。”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巽”,“朱巽”,這是一個人名。
“微”,卑賤。意思是出身卑賤。
“守雍”,“守”是指擔任郡守、太守、刺史等職。“雍”是指雍州。雍州是漢地九州之一,在今天的甘肅、陜西、寧夏三省全境以及今天內蒙部分地區,就古代叫雍州。“守雍”是任職雍州知州。知州在宋朝是州的行政長官,雅稱為太守或刺史。
“解官”,“解官”就是解免官職。
“水懺”,唐悟達禪師膝上生人面瘡,遇異僧掬水洗之,瘡愈,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
我們今天借這個因緣,我們再來介紹《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懿宗皇帝的時候,有一位知玄法師,他還沒有成為國師以前叫知玄法師,后來擔任國師以后皇帝尊稱他為悟達國師。在他年少的時候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佛寺,正巧遇上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而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跟他來往。知玄法師就住在他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顧他,沒有一點討厭躲避的感覺。
那位病僧后來病也好了,所以照顧病僧功德很大,為了道業各奔前程,這位病僧要離開的時候跟知玄法師講一句話,他為了表達感激知玄法師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以后你有難臨身的時候,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其實這位病僧是迦諾迦尊者,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他是要來化解悟達國師十世的冤業,慈悲到極處。所以你看看,真有修行的會感得諸佛菩薩護念,諸佛菩薩一定會出手,一定會出來調解,來挽救你的法身慧命。當時這位病僧就說了,你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換句話說,這位病僧迦諾迦尊者他已經是六通現前,他有宿命通,他知道知玄法師將來會長人面瘡,那時候還沒發生啊。
所以這個因緣果報很可怕,“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問題是什么時候無常要來,什么時候要大災難來,不知道啊。那一天我們一個蓮友騎機車在臺北市那個馬路的待轉區,被一部大卡車這樣給她撞下去,昏迷在現場。幸好平常都是親近我們苗栗銅鑼九華山的救世師父,大悲水,在那邊朝山懺悔,也是護持我們講堂,我們萬人念佛所有的志工衣服都是她洗的,在她家屋頂曬干,還燙好。半年前我就跟她講,我說,秀閑啊,你要好好修行啊,你不要再跑了,半年前我就跟她講了。那一天要發生大車禍,也很奇怪,那天早上我就一直在找她,我說,秀閑到哪去了呢?秀閑到哪去了呢?果不其然,發生一場大車禍,差一點命都沒有了。就是這里講的,什么時候有災難自己都不知道啊。所以不積功累德行嗎?《感應篇》里面講說,不修一點善行跟福德,怎么消得了罪業啊。
那位病僧就說,你記得到山上來,有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是我居住地方的標志。說完就走了。
后來知玄法師因為他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賜他檀香裝飾的寶座,后來稱名悟達國師。他坐上寶座那一剎那,他要升座說法的時候,他起了一個慢心說,我這么年輕就當國師。結果這個慢心一起來的時候,戒定慧頓時變成慢心了,業障現前,這個慢心一出來以后,業障就現前,冤親債主就上去了。他認為說,我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結果不小心,也就是說打妄想的時候,那個心不專注的時候,要升座的時候,膝蓋去踢到那個檀香寶座,就破皮了,長出一個人面瘡出來,跟人長得一模一樣,還要用飲食喂他,也一樣像人會開口吃東西。當時悟達國師痛苦難忍,遍請各地名醫,但是各地名醫都是束手無措,無法醫治。他堂堂一個國師,皇帝這么器重他,他要請什么樣的名醫怎么會請不到?
但是我們常說,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業。我們俗話說,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你感冒嘛,對不對?那是什么?那是假病。你感冒傷風,傷風感冒,怎么樣?去抓個藥來吃一吃,那是真的是西藥啊。那真病呢?業障病、冤業病那是真病,無藥醫,靠什么?靠懺悔。所以各位你記得,當你身體有毛病的時候,藥吃不好的時候,你就要警覺,那個就是業障病現前了。阿彌陀佛是萬病總持阿伽陀藥,所以不老、不病、不死是真的。
那么國師這個時候突然就想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講的話,他就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找他了。這個就是他當時照顧病僧的福德,他有那個福報。那么那一天天色已晚,忽然看見兩棵松樹,并立的松樹,他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個僧人。這個時候悟達國師所看到的是化境,就像我們凈土宗的祖師法照禪師,在用早齋的時候,這個缽就現那個五臺山的大圣竹林寺,就現五臺山的這種勝境出來,那道理是一樣的。他就進去以后,后來悟達國師就見了迦諾迦尊者,就是那位病僧,他就告訴他說,我這個怪疾就痛苦得不了啊。那位病僧,就是迦諾迦尊者,就跟他安慰,沒事,沒事,不要擔心,明天到后面去用清泉水洗一洗就可了。
你要遇到佛菩薩,什么病都可以好,對不對?你要是遇到冤親債主,死路一條,沒得救。所以要積功累德,你就有機會遇到佛菩薩示現,來救你。
第二天清晨,悟達國師在那個沙彌引導之下,要去在巖下清泉溪邊清洗,國師剛捧水要來洗人面瘡的時候,人面瘡突然會講話了,不可以洗,你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你有沒有讀過西漢書啊?你看這個冤親債主會透過人面瘡講話,就表示因果不空。所以為什么會有附體?也跟這個道理一樣,它附體,它出來講話了,表示靈性不滅,靈性是殺不死的。你看過西漢書嗎?你知道袁盎跟晁錯的傳嗎?袁盎晁錯傳嗎?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那個袁盎就是你,晁錯就是我。
當時晁錯是什么呢?晁錯就是皇帝的老師,他辯才無礙,而且他很有才華,他能力很強,皇帝也大概都是聽他的建議。但是當時袁盎名利心現前,起了嫉妒心,跟皇帝奏一本講晁錯的話。當時晁錯被腰斬的時候心懷怨恨,你看他怨恨心有多重。
他說,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因為你旁邊有戒護神,戒神在保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今天你受到皇帝的恩寵,動了一個念頭,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有虧了,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夠親近到你的身體來報仇。很可怕啊,對不對?后來這個晁錯又繼續講話,人面瘡就講話了,現在蒙圣人迦諾迦尊者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
各位,為什么叫三昧法水?你怎么樣可以消除業障?德行現前就可以消除業障了。就像《影塵回憶錄》里面那個劉文化一樣,他八年寒窗讀《楞嚴》,他可以超度他的冤親債主,超度他的妻子跟小孩,可以超度他的父母。三昧是什么?三昧就是定慧等持。就像虛云老和尚可以超度他的母親一樣。剛才我們講那個唐朝謝某,那個師備禪師,師備禪師修苦行,他出家以后悟道,明心見性,他父親本來是在惡道的,你看生天了,可以超度啊,一樣道理。
所以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的,事實上他也是一種表法,就說你怎么樣可以消除業障?你定慧等持,你三昧現前,業障就消除了。就像老和尚一樣,老和尚現在講經說法就講到三昧現前,所以老和尚今年九十三歲,什么病都沒有,他連感冒都沒有,為什么?因為他現在,他天天都是喝三昧般若法水,對不對?他怎么會生病?他行住坐臥都是飲三昧法水,三昧般若法水。你天天念阿彌陀佛,讀《無量壽經》,就是在飲阿彌陀佛的三昧般若法水啊。
所以人面瘡說,我因這樣可以得到解脫,以后我不再為難你,我不再跟你作對了,但是你要好好懺悔。悟達國師蒙受圣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怨,因此寫成懺本。他后來離開那個化境以后,就變成山林,什么都沒有。他在那邊搭一個茅篷。因為那個圣境是迦諾迦尊者在那一剎那,因為他有神通道力,把那一塊山林,西蜀這個九隴山,把它變成一個圣境,讓他看到了。所以他一出來以后,他因為在洗那個三昧水的時候就昏眩過去,他痛得不得了,醒過來那個人面瘡就好了。等他醒過來以后,那個化境全部不見了。他在那邊搭一個茅篷苦修,在那邊就寫了這個《慈悲三昧水懺》。
末學以前業障很重,我《慈悲三昧水懺》拜了好幾部,一句一拜。我拜《無量壽經》是拜一字一拜,拜了二三部,我都有分享過。那《慈悲三昧水懺》也拜好幾部,我一句一拜。現在我是在拜《慈悲地藏寶懺》,因為我業障重啊。那《地藏菩薩本愿經》我也拜過好幾部,一句一拜。所以很多人來找我,我都告訴他說,你業障這么重,沒有辦法解決的話,除了念佛以外,你還是要拜佛懺悔,那我都告訴他們這種方法。
所以悟達國師就在那邊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圣的恩德,并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天我們借這個因緣來介紹這個《慈悲三昧水懺》,也很有意義。
再看下面:
“行次”的“次”,“次”就是旅行所居止的處所,一般稱旅次。
“相持”,互相扶持、抱持。
“行路”是路人。
“同州”,中國南北朝設置一個州,治所在今天陜西省大荔縣。
“司農少卿”,司農寺是古代官署,為九寺之一。副官稱為司農少卿,掌管糧食倉儲,倉廩管理和京官祿米供應等。
“乃小學所引,反將此事略過”,這一段是朱子所著的《小學·善行十七》,引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言及朱壽昌孝行故事,把壽昌持誦《水懺》、刺血書懺等事略過。原文節錄于后。《小學·善行十七》載:“朱壽昌生七歲,父守雍。出其母劉氏嫁民間,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壽昌行四方求之不已,飲食罕御酒肉,與人言輒流涕。熙寧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行次同州得焉,劉氏時年七十余矣。”那么這一段朱熹的《小學·善行十七》里面,他是把這一段漏掉。
《夢溪筆談》云:“聞佛書有《水懺》者,其說謂欲見父母者誦之,當獲所愿。壽昌乃晝夜誦持,仍刺血書懺,摹版印施于人,唯愿見母。”此段為朱子所刪。為什么被刪除不知道,但是這一段《夢溪筆談》有特別把它節錄出來。
再看下面這一段的白話解:
修懺遇母。(摘自《夢溪筆談》)。
宋朝的朱壽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他的母親劉氏出身低微,在壽昌七歲的時候,父親主管雍州這個地方,把壽昌的母親嫁到了民間。壽昌長大后,天天思念母親,心中悲痛,最后下定決心辭官尋母,走遍四方,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為了報母恩,他刺血書寫《水懺》一部,又刻印流通,日夜念誦不斷。后來他走到同州的時候,忽然和母親相遇,兩人抱頭痛哭,過路的人都受感動。從此就誠心孝養,又出來作了司農少卿,士大夫中為他作傳的人很多。
這個朱壽昌的孝行故事,就是他刺血書寫《水懺》一部,為他母親消除業障,也是至誠感通,母子再度相逢。
“按。刺血書懺。晝夜誦持。何等精誠。宜其忽然會遇也。乃小學所引。反將此事略過。何哉。”
按語的白話解:
刺血寫懺,晝夜念經,多么精誠,忽然相遇是理所當然的事。《小學》這本書反而把這件事忽略了,沒有引用,這是怎么回事呢?
再看最后一段:
“樹德資親。《感應篇廣疏》。”
“福建林承美。幼喪父。其母守節撫養。承美旦暮號泣。患莫能報。一禪師告云。孝子思親。痛泣無益。當求所以報之之道。語云。作善親有益。作惡親有憂。子欲報親。惟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乃可報耳。承美省悟。誓戒殺放生。廣修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閩中。”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樹德”,樹立美德。
“所以”,所用,用來。
“科第甲于閩中”,“科第”,“科第”就是科考及第。“甲”,居于首位的,就是第一名。意思是說林承美的家族中科舉及第人數于閩中居冠。“閩中”就是福建的中部一帶。
白話解:
樹德資親。(摘自《感應篇廣疏》)。
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親,他的母親守節不嫁,撫養幾子。(后來母親死了)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難以報答。一位禪師很受感動,就勸告他說,孝子思親,光是痛哭,親人并不會得到什么好處,應當想一個報答的好方法、好辦法。名言道,作好事,親人就會得益,作壞事,親人就會受害。你想要報親恩,只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能使親人真正得益。承美一聽,醒悟過來,發誓戒殺放生,多做好事。后來享受高壽九十六歲,科第為閩中第一。
我們再看下面按語:
“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盡其誠。能使親實受其惠。此善用其孝者也。吾盡其誠。不能使親實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云哭泣盡哀。即名為孝。縱使兩目涌淚。若決江河。于親何益。若云衰麻在身。即名為孝。任汝積麻成山。坐臥其內。于親何益。夫衰麻哭泣。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勞之父母。得沾實惠。則在彼而不在此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涌淚”,“涌”,水從下向上冒出。例如泉涌。此指流淚不止。
“衰麻”,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衰麻”就是指喪服。這個字不念shuāi,要念cuī。
“劬勞”,勞累,勞苦。
“在彼而不在此”,“彼”是指前所云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此”指衰麻哭泣。意思是說,欲使過世的父母得沾實惠,則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若只是衰麻哭泣,則于親無益。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世上有善于盡孝的人,有不善于盡孝的人。我盡自己的誠心,使親人得到實際的利益,這就是善于盡孝的人。我盡到了自己的誠心,而親人并沒有得到什么實際的利益,這就是不善于盡孝的人。如果說哭泣就是盡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淚如泉涌,像決堤的江河一樣,對于親人又有什么利益呢?若說身披衰麻就叫做孝,那么任便你積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對于親人又有什么利益呢?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已才表達出來的常情。要想使生我養我、任勞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實的利益,則要用另外一種辦法,不在這種表面形式。
好,最后我們來聆聽老法師開示,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是孝。
第一點,老法師說,現在的世間人,知道不孝是當前災變的問題所在,也是問題的核心,就是因為不孝,所以災難不斷,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和尚說,我們天天講,也有很多法師講經說法,那也是到處都有《弟子規》班,都還有人繼續不斷地在弘揚傳統文化,也有很多佛堂、佛寺、念佛會,還有臺灣其他宗教的,一貫道的、道教的,還有基督教、天主教,很多啊。可是臺灣這么小的地方,也常常發生不孝的因果故事,子女殺父母,或者是這個家庭發生悲劇,發生兇殺命案,層出不窮。老和尚講,天天講,還是沒人相信。你家里有一個人因為父子不和、母女不和而鬧成自殺以后,這就是災難,家庭的災難。老和尚說,只有極少數的有緣人,我們講的善根深厚,他們聽到了會認同、會點頭、會學習,知道這是真的,老和尚說,這就很難得了。但是光知道也不行,你做不到也得不到這個利益。那為什么做不到呢?
第二點,老法師說,現在的人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本性迷失了,習性當家。習性是什么?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這些東西放不下來。因為現在的人都什么?現在的人都是及時行樂,追求物欲的生活,所謂過高檔的生活,想要一夜致富,爭權奪利,所以不孝的事情層出不窮,兄弟爭產,對簿公堂。所謂現在很多子女都不上班,在家里守在電腦旁邊,變成什么?這我們一般講叫宅男、宅女。我們現在講叫什么?月光族,每個月薪水到月中就花光了,叫月光族,向父母親要錢。很多家庭悲劇都這樣發生了,我們臺北就有發生,一位單親的家庭,她的兒子,他母親辛辛苦苦給他培養,他竟然為了享樂,跟他同學把他母親殺死。就是這里講的,習性當家,名聞利養,自私自利,好吃懶做,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放不下來。他看到別人都是這樣一夜致富,都很有錢,習以為常,都以為這是正常的。縱然聽懂了,他們認為說,那是在講古人的故事啊,那是過去的社會,不是現代,他講的是現代。
第三點,老和尚說,現代人都講求現代化,但是你講現代化不能離開根本。就好像一棵大樹,千年的樹木,幾千年的大樹,它有根,我們這個家就是幾千年的根,幾千年的大樹,它有根、它有本,它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葉、開新花。就像一代傳一代,祖父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這是一代傳一代。這個家就是什么?就是這顆大樹,那它有個根,根就是孝道。今年開的花不是去年的花,那叫現代化,現代化不能離開根本。我們今天現代化是把根本鏟除,連根拔除,不要孝道了。這棵大樹也是一樣,你把根砍掉了,那這棵樹就枯掉了、就死掉了。這孝道沒有了,這個家也滅了。
第四,我們看美國的拍的二O一二影片,再看到日本三一一的大地震跟大海嘯,那個海嘯有十米高。電影拍的是假的,日本的紀錄片是真的,當時飛機是從空中拍照下來,比美國人的電影還可怕。這個我們有看過啊,對不對?老和尚說,這你看看,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家都在幾分鐘之內全部消滅掉,為什么?因為大家把根忽略掉啊。
第五,現代人都不知道根,完全迷失了,你舊東西都不要,把它鏟除了,就像孝道不要了,你要新的。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觀念,這個觀念會給世界帶來大災難,人類會滅絕。所以這個老和尚說,我們不得不知道這孝道很重要啊。
第六,孝順父母不容易,孝順父母做到圓滿了,你成佛了。只有諸佛如來那個孝才是圓滿啊,中國古圣先賢的教誨是沒有別的,就是教一個孝道,沒有佛講得那么圓滿、那么究竟。
第七,父母對兒女唯一的希望是希望他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龍鳳代表最高階層。最高階層是什么?如果以世間法來講叫名聞利養、成家立業、功成名就。如果以最高境界來講,最高境界是什么?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法講的遍法界,盡虛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統統明了了,這是最高境界。
第八,我們今天學佛了,我們的父母親對待我們兒女,他們希不希望兒女也能夠證得這么最高境界呢?也就是能夠成佛呢?能夠明心見性呢?就像凈空老法師的父母親一樣,他們生出一個好子孫出來啊,就老法師啊。剛才講說這個師備禪師因為開悟了,他的父親在惡道就超生到天界啊。哪一位父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能夠,不只是世間功成名就,出世間也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所以老和尚說,我們才曉得什么是大孝,什么是究竟圓滿的孝,諺語所謂“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不只九祖,一子成佛普度眾生啊,這多大的光榮啊,這孝道才會做到完全地圓滿。普為眾生生起神變,這是天下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今天我們這個“忠主”、“孝親”,這個“孝親”這個部分我們講得最久,講了四集,這是很意外的,我也沒想到孝親會講四集。可能是佛菩薩希望現在多弘揚孝道,因為老和尚剛才講,孝道沒了,這個家就毀了,災難就來了,人類就要滅絕了,所以佛菩薩希望我們多多弘揚孝道。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8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