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4月2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三,“敬兄”。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二十三頁,我們看經文:
“敬兄”
“(發明)兄弟之間。形骸雖異。然以父母觀之。其愛同也。故彼此睽離。未有不傷親之心者。人能互相友愛。則悌也。而孝存乎中矣。但言敬兄。不及弟。省文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睽離”,意思是兩個眼睛不看同一個地方。那“睽離”的意思就是分離、離散。
“省文”,省略其文字。亦簡稱或略語。連貫上文,這個地方是指“敬兄”其實也包括友弟,只因上下文對仗,所以把友弟的部分省略不言。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兄弟之間形體雖然不同,但是父母則認為是一體生下來的,對他們的愛是相同的,所以兄弟不和沒有不使父母傷心的。兄弟能互相友愛就叫做悌,孝就同時存在其中了。這里只說“敬兄”,沒有說弟,是文字上省略。
好,我們看第二段經文:
“手足之誼。每傷于婦人。婦人之賢者雖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見小不見大。知己不知人。故爭端易起。無如世間男子。偏信婦人。兄弟雖萬語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訴乎。所以極剛之夫。遇妻而柔。極勇之夫。遇妻而怯。極智之夫。遇妻而昏。極貴之夫。遇妻而奴。極果斷之夫。遇妻而不決。極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極倨傲之夫。遇妻而低頭。極方正之夫。遇妻而諂媚。雖以君父之尊。不能強其忠孝。獨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蓱z哉。五濁惡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賢妯娌。使之式相好。無相尤也?!?/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婦人”,古時候稱士的配偶叫婦人。在《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帝的妃子就稱后,叫皇后。“諸侯曰夫人”,那諸侯的妻子就叫做夫人。“大夫曰孺人”,那大夫的妻子叫孺人。“士曰婦人”,那士的妻子叫婦人?!笆嗽黄蕖?,一般的平常百姓,他的妻子就真的就叫妻子,叫妻。所以這一段〈曲禮〉,《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焙髞矶嘀赋赡昱拥耐ǚQ,或多指已婚的女子,這叫“婦人”。那么這個地方是指妻子。
“見小不見大”,“見小”就是眼界狹小,就是眼光短小,眼光短淺?!安灰姶蟆奔床荒芤源缶种?。就叫“見小不見大”,一般婦女之見都會有這個缺點。
“知己不知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這個意思?!爸骸本褪切哪慨斨兄挥凶约阂患褐?。“不知人”就是不懂得為他人設想。那么“知己不知人”也可以說是指心量狹小。
“無如”,“無如”就是無奈。
“偏信”,相信一方。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暗者,偏信也?!蹦敲催@個地方,在漢朝王符《潛夫論·明暗》,另外一個資料它是“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那么唐朝宰相魏征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边@個是我們凡夫的,可以講說是常犯的過錯,就是會聽信片面之詞,或者聽信某一部分親信的人的話,這個叫“偏信”,而不能夠廣納諫言,勸諫的話他聽不進去。譬如說,我們一般說忠言逆耳。所以尤其是掌握權力的都會有犯這個缺失,就是不能夠做到兼聽。所以魏征說,能夠兼聽的話,那這位主政者他就能夠智慧開明;如果偏信一方之辭,則會怎么?暗蔽自已的智慧,暗蔽就是等于遮蔽了自已的智慧。所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再來,“訴”,“訴”就是傾吐、詆毀。
“倨傲”,高傲自大,傲慢。
“獨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左提右挈”就是相互扶持,左右輔佐,這個叫“左提右挈”。那么在這個地方,“左提右挈”在這一段經文里面不一定是指正面的協助。那么連貫上文,這個地方是說,“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就是丈夫偏信婦人之言,婦人“左提右挈”,就會影響到其丈夫的心意,這個叫“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反而襯托出這個君父之不足。所以這個“獨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余”,是指唯獨閨中那一個婦人,就是指妻子對丈夫所提的意見,其影響力超過君父而有余,國君或者是父親。
“妯娌”,“妯娌”是兄弟之妻的合稱,叫“妯娌”。
“使之式相好,無相尤”,“式”就是效法?!坝取本褪窃购?、責怪。意思是指說,讓他們兄弟之間互相效法優點,使彼此情感更加融洽,不要互相仇視、責怪。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兄弟之間的感情常常被女人損害,常常被婦人損害。賢良的婦人也有,但不好的占多數。她們的弱點就是“見小不見大,知己不知人”,所以常常容易引起爭端。無奈世上的男人偏偏就是相信女人。兄弟說了千言萬語,怎能抵得上妻妾一番訴說?所以非常剛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軟弱膽怯;非常明智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昏愚;非常顯貴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卑微;非常果斷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遲疑;非常吝嗇的男人,遇到妻子就會慷慨;非常自傲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低頭;非常方正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諂媚。雖然處于君王的尊貴權勢地位,也不能勉強一個人忠孝,只是閨房里的一個女人,就能隨心所欲地指揮男人而且綽綽有余。或者說只有閨房里的一個女人,就能隨心所欲地指揮男人而且綽綽有余??蓱z啊,五濁惡世的兄弟們,怎么能夠使家家戶戶都有賢良的妯娌,互相友好,沒有煩惱呢?
這一段經文里面有提到說,“無如世間男子,偏信婦人,兄弟雖萬語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訴乎?!蹦敲催@個地方就提到我們五倫里面的夫婦有別,我們來舉歷史上的一對夫婦有別的夫妻典范,就是唐太宗跟他的夫人長孫皇后。
我們古代有講說,婦人干政叫做牝雞司晨,本來是公雞要報曉,變成母雞報曉,這個就是在古代比喻婦人竊權亂政,婦奪夫權,這個都叫做牝雞司晨。那母雞代公雞執行清晨報曉的鳴啼,這個在《舊五代史·卷三十四》,〈唐書·莊宗本紀八〉,史臣曰:“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蓖饷嬗羞@些伶人戲子來亂政,那朝廷內、宮廷內有這個牝雞司晨,皇后或者皇妃來干預朝政,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來探討,究竟做婦人、妻子,應該如何來扮演這個角色。
那么在唐朝的時候,唐太宗他有位賢良的妻子,叫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她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受過很好的教育,通達世理,有那個大家名門閨秀的風范。所以教育很重要,有賢母才會有賢女,有賢女才會有賢妻,然后才能生出賢子出來。這個我們在探討《天下太平之根本》里面,我們提了很多。那么在唐朝那個時代的人比較早婚,所以長孫皇后她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唐太宗李世民為妻。那么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他不是長子,但是因為他的軍功顯赫,跟太子,他的長兄李建成之間由于爭奪皇位而有嫌隙。那么身為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她非常地聰明賢惠,她在李氏兄弟鬩墻時候,她對他的公公,也就是高祖李淵,盡心侍奉,對眾婆婆們,就是李淵的這些嬪妃,她也把她們這些后宮的嬪妃很殷勤地、恭順地侍候,以爭取她們對李世民的同情,那成功地化解了一些誤會。
那么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夕,長孫皇后對府中的幕僚十分地親切,讓左右將士大為感動。唐太宗登基以后就冊封她為皇后。唐太宗很欣賞自己妻子的睿智慧黠,所以經常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是長孫皇后就會正色地回答唐太宗說,古人有說,母雞清晨報曉會招來災禍,我是婦道人家,豈能與國君議論天下之事呢?雖然如此,唐太宗還是常常對她滔滔不絕地說著,不過長孫皇后都很守本分的,始終保持沉默不語。這個就是長孫皇后,她本身有德行,而且很有智慧。
那么唐太宗他的諫臣魏征,有一回說話說得太直接了,氣得唐太宗在后宮大發脾氣,揚言要殺了這個大臣魏征。長孫皇后聽了以后,立刻換上鳳袍,向唐太宗行大禮,她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那唐太宗十分納悶。她接著說,陛下有忠臣直諫,表示陛下能察納忠言,將成為一代圣君,而我大唐自能開創盛世,當然可喜可賀。這證明長孫皇后她的智慧。
后來確實,大唐盛世魏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幫唐太宗編輯《群書治要》,幫助唐太宗治國。因為唐太宗他書讀得不多,他馬上得天下,沒有辦法馬上治天下。那么雖然嘴上說女人不得干政,但是長孫皇后她還是很巧妙、很有心思地倒是讓魏征成為一代名臣,唐太宗也確實是一代圣君,開創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那么在故事中,長孫皇后雖然嘴里說,女人掌權會招來災禍,可是必要的時候她會提供她的諫言以及她的看法。那么她的勸諫讓唐太宗怒氣全消,魏征也繼續為唐朝賣命。所以長孫皇后她以退為進,謹守分際。唐太宗也是個開明的國君,他心知肚明長孫皇后不但蕙質蘭心,而且還幫著他一手打造唐朝盛世登基之路。
這邊因為我們提到唐太宗,老和尚在開示的時候也提過唐太宗在地獄。那么看唐太宗墮地獄,我們就來談談學佛的目的是什么。
老和尚說,唐太宗墮地獄,一直到《群書治要》這本善書在這個世間出現,老和尚大力推廣《群書治要》,唐太宗因為這個功德才離開地獄。老和尚說,他在地獄也將近快一千多年了。為什么會墮地獄呢?因為造了很深的殺業,很重的殺業,還有老和尚也有說,他情執很重,也就是說,他對長孫皇后的情執非常地深,是這兩點,殺業跟情執重墮地獄。
所以老法師開示說,學佛是為了離苦得樂。我們學佛,學佛第一個目標就是離苦得樂,那我們有沒有離苦呢?有沒有得樂呢?真的有離苦得樂,那是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佛陀首先在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在二七當中,定中講《華嚴》,后來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在阿含時講了十二年,里面就是講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所以佛陀在圓寂的時候開示,也告訴弟子們,要以苦為師。所以老法師說,你真的有離苦得樂,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那怎么樣才可以離苦得樂呢?你絕對要轉煩惱為菩提,才有辦法得到佛法的受用。那苦從哪里來呢?老法師說,苦從念頭來的,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癡。所以苦集滅道的苦里面有三苦啦、八苦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那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那么苦集滅道告訴你苦從哪里來?就是貪瞋癡積聚而來,叫苦集嘛。所以老和尚說,苦從哪里來?從念頭來的,念頭就是貪瞋癡,從起心動念來的。你要是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苦就滅掉了。
所以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里面開頭就跟你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就跟你講“度一切苦厄”了,那怎么樣?觀自在菩薩怎么樣?“行深般若”,“深般若”就是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只有佛跟法身大士,不共二乘的。那“深般若”是什么樣?就法身大士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老和尚說,我們不起心、不動念,苦就滅掉了。那世間人以什么為樂呢?財色名利、七情五欲,以這個為樂,而不知道佛說這些東西是苦本,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你在這個里頭起貪瞋癡慢,偶爾嘗到一點甜頭,后面是苦不堪言,這個要知道。
唐太宗那個光碟,老和尚看過。老和尚說,他自己說得好,唐太宗說,他的光盤可以度很多人,很多很多人。老和尚說,這個話我相信。他是個好皇帝,死了以后到哪去呢?墮地獄。什么地獄?無間地獄。人家問他,為什么你墮無間地獄呢?因為造無間地獄的業,當然要受無間地獄的果報,無間地獄太苦了。問他,你造什么業呢?他說,造殺人。老和尚也說了,唐太宗他的弓箭的武藝非常高超,他的弓箭也射殺了非常多的人,在戰爭的時候射殺很多人。所以這個殺業的確造得非常地重,他不只殺他的兄長,他也殺了很多人,殺他的哥哥,又殺他的弟弟。
他的父親做了九年皇帝,后來把王位讓給唐太宗。老和尚說,為什么他的父親會把王位讓給唐太宗呢?因為他的父親對于兒女很重視,有愛心,他看到這個家變成這個樣子,兄弟互相殘殺,他父親心里非常難過,皇帝不做了,讓給你,你說多么傷心呢。為了爭奪政權,造這么大的罪業。其實這個不只是唐朝是這樣,現在也是一樣啊。老和尚說,殺兄弟,兄弟是父親心中所喜愛的,這個叫大不孝。
雖然做皇帝做得不錯。我們知道,唐太宗他也護持玄奘大師,他也提拔玄奘大師為國師,那玄奘大師事實上對佛教影響也很大,甚至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回來,唐太宗還親自到城門外迎接。所以他很護持三寶,沒有錯,皇帝做得也不錯,是個好皇帝,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因為我們知道,貞觀之治??墒撬麎櫟鬲z,無間地獄哪有那么容易出來的呢?雖然唐太宗對佛門做了這么多好事,他是所有宗教的總護法,他對宗教很尊重,唐太宗在做皇帝的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稱為景教,拜火教也傳到中國,伊斯蘭教就是回教,也傳到中國。那么唐太宗對于佛教,他跟佛教都平等對待,都尊重,而且都護持,這是善心善行。后來唐太宗他自己懺悔了,離開地獄。
所以老法師說,唐太宗因為他起義的時候,年紀太輕,他十六歲那時候起義,做皇帝的時候是二十七歲,但是唐太宗他壽命不長,他只活了五十歲而已,所以他皇帝是做二十三年,做了二十三年就過世了。這個非常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唐太宗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得天下要如理如法,何必相爭呢?爭來爭去,到最后都爭到地獄去了。老和尚這句話講得很好,尤其給現在當政者很大的一個反省。爭來爭去,到最后都爭到地獄去了,爭著走向無間地獄,大錯特錯了。所以老和尚講到這一塊,我們特別有感觸,爭著走向無間地獄,大錯特錯。
他說,其實要救人救世,并不一定要當帝王,實在講,講經教學、辦教育,這是第一的,實在講教學是第一。他說,唐太宗如果真正能夠想到皇上可以讓他哥哥來做,自己一生搞教育,做孔子,不做皇上,那他還得了嗎?他不會墮地獄,也不要這樣被關了一千多年。他要不求生、往生西方凈土,他到天上做天王去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不長啊,可是果報在無間地獄,這個多么可怕。
所以人生在這個世間,佛教我們要知足常樂。我們的日子能過得去,好。日子要苦一點,不要太富裕。富裕是什么?富裕對這個世間會起貪戀,舍不得離開。生活比較清苦,出離的心就不會中斷。各位記得,生活比較清苦,出離的心才會生出來。你生活太富裕,對這個世間會貪戀,會舍不得、放不下,你沒有辦法離開,而且舍不得離開。因為你過得比較清苦的生活,你就常常想著要離開這個六道輪回。老和尚說,這個好,起心動念跟佛陀教誨相應,不求名聞利養,有這個機緣也應該要舍棄名聞利養,要這個干什么呢?這個東西沒有好處。真正做一些好事,也不必要人家知道,沒有這個必要。做好事是應該做的,理所當然,不應該做壞事,應該做好事。
以上是因為提到唐太宗,我們就附帶的提到唐太宗墮地獄,那我們來談學佛的目的是做什么?離苦得樂。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那我們再看下面,“下附征事(二則)”。我們看經文:
“愛敬交至。《感應篇解》。”
“明趙彥霄。與兄彥云。同爨十二年。彥云游浪廢業。遂求析箸。甫五年。而兄產蕩盡。霄乃置酒語兄曰。弟初無分意。以兄不節。敬為兄守先業之半。尚可供朝夕。請歸。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鑰。且代兄盡償諸逋。兄慚。受而改轍。次年彥霄父子。同登進士。”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同爨”,這個“爨”就是灶的意思,或燒火做飯。“同爨”就是同灶炊食,同居而不分家,這叫“同爨”。
“游浪廢業”,“游浪”就是放浪。“廢業”,荒廢事業,或謂傾家蕩產。意思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
“析箸”,“箸”就是筷子?!拔鲶纭本褪欠旨业囊馑?。
“置酒”,陳設酒宴。
“朝夕”,指度日之需。
“分契”,“契”就是證券,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那這個地方,“分契”是指兄弟分家的契約。
“管鑰”,“鑰”就是鑰匙、鎖匙。這個地方是指主持家政,執掌出納管理等鑰匙者。
“諸逋”,“逋”就是,原始的意義是指奴隸逃亡,后稱拖欠、欠稅。例如逋債、逋租。逋債為拖延付債,逋租就是拖欠租稅等。“諸逋”這是意思指諸多所欠的債務。
“改轍”,改變行車的路線,比喻改變原來的方法。“改轍”在這個地方是指改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摘自《感應篇解》愛敬交至)。
明朝時趙彥霄和他的哥哥趙彥云同吃同住十二年。彥云游手好閑,揮霍浪費,不務正業,要求與弟弟分家。才過五年,哥哥就把家產蕩盡了。有一天,弟弟給哥哥安排酒菜,對他說,弟弟本來沒有分家的意思,因為哥哥不太節約,就代替守住祖輩一半家產,到現在還可以維持每天的生活。就把哥哥請回家中,仍然讓他當家,把分家的契約燒毀了,把管家的鑰匙也交給他哥哥,并且代替哥哥償還了所有欠賬。哥哥很受感動,非常慚愧,下決心改變舊習。第二年,彥霄和他的兒子都考上了進士。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按語:
“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所以為親用財。則互相推諉。分親所有。則彼此爭競也。善哉。功過格云。人子當養生送死時。應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當析產受業時。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觀趙君所為。何嘗有財產之見。在其意中哉?!?/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參商”,“尤易參商”,按語說,“兄弟尤易參商”,“參商”是指參星和商星,兩星是不同時在天空出現,因此比喻親友分隔兩地,不得相見,或喻人與人感情不和睦。即彼此對立、不和睦的意思,就叫“參商”。
“析產受業”,“析產”就是分割財產,是指分家?!笆軜I”是繼承前人的基業。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白話解:
涉及錢財,兄弟之間最易產生意見,應當為親人用財時,就互相推諉;而分親人財產時,就爭多嫌少。說得好啊,《功過格》上有這樣一段話,為人兒女,養老送終的時候,就應該做就算父母好像少生一個兒子的想法;分家立業的時候,就應該做就算父母多生一個兒子的想法??纯蹿w君的所作所為,哪里還有財產你我多少的想法呢?
那么這一段的趙彥霄、趙彥云兄弟,尤其這個弟弟趙彥霄,他敬愛他的兄長趙彥云。那么按語里面講,“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但這個在現在是非常普遍。所以父母親要用錢的時候,兒女要孝養父母的時候,都互相推諉,現在是非常地嚴重。那分父母親的財產的時候,都彼此對簿公堂,互相競爭,互相地爭多嫌少,這叫“爭競”。所以《功過格》上說,做兒子的,如果你負擔的比較多,要來孝順自己的父母,為父母做養生送死的時候,你應該把它當作說,父母少生了一個兒子,所以你要負擔得比較多??墒窃诜重敭a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爭多嫌少,你就要把它當成什么?要推讓、要禮讓、要謙讓,你要把它想成說,父母多生了一個兒子想。這個叫齊家的道理,家和萬事興。
所以老和尚說,在儒家中講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根本是什么呢?怎么齊家呢?齊家就要有家道。那么剛才看趙彥霄、趙彥云,他們的家道就是讓。所以齊家就是要有家道,你只要有家道就能夠齊家,就能夠家齊。齊家就是要有家道、家風、家學這三個,能夠將幾百人的家族和睦相處、互敬互愛、互助合作、平等對待。擴大來說,到國家就能治國,家庭都能夠這樣,那國君自然可以垂拱而治,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家。
所以以前都是大家族,所有的子弟奮斗都是為這個家,所以如果你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家族為你蒙羞,所以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個家設想,這就是家道跟家風跟家學它的道德力量。所以家道就是要遵循五倫的關系,家風就是五常八德,家學是孔孟之道,家業就要通過教育后代來傳承,這才是中國能夠綿延五千年,長治久安、盛而不衰的原因。
那么過去家的組合由于血緣的關系,現在這個社會都比較流行小家庭,所以要恢復傳統的家已經很困難了,現在都是小家庭。所以老和尚說,他就想到了企業家,這是一個大家庭,用企業團體來繼承家的精神與功能,一個企業也可以組成一個家,一個社團也是一個家,過去的家是血緣關系,現在的家要用道義。
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用道義來運作,就像蘇州固锝吳念博居士,吳念博老師他就是用道義,他建立了幸福企業,推廣到全世界,推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他就是推動幸福企業,也是用道義來運作,讓每一個人在這個企業里面都能找到家的溫馨感覺功能。確實吳念博老師他都做到這一點,他的員工子弟都是不用打卡的,都是就像一個家的溫馨的感覺和功能,而且吳念博老師逢年過節都還會寫信給他們的工人的父母,感恩他們,而且還會辦理他們工廠跟家庭之間的團圓。
這個就是中國傳統家庭的這個道義的功能,也就是要解決一切員工們的養老與育幼的問題,企業團體有自己的老人樂園、醫療中心和子弟學校,這樣企業職工就沒有后顧之憂,視企業為自己的家。企業中的領導就像是家族中的長者,將敬愛、關懷、照顧、互助和謙卑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心,使企業的員工都有一種歸屬感,人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把他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從內心真正化解對立,做到相親相愛如一家人。
這個是現代版的,老和尚說的,現在要做到齊家,只有寄望這些企業家來做,只要企業家能做到家道、家風、家學,那每一個員工的小家庭就齊家的了,就家齊了,那這樣就國治而天下平了。
好,這里是講到這個公案“愛敬交至”,我們特別引用老法師的開示,如何來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本就是要把齊家做好。那齊家要做好,必須要有家道、要有家學、要家風。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至性感人?!豆^格》?!?/span>
“歸安嚴溪亭鳳。天性孝友。與同邑施翊之。乘舟。施訴兄分產不均。公頻蹙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梢员M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淚不已。翊之惻然感悟。蓋相之。與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產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讓。終身無間言。”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歸安嚴溪亭鳳”,“歸安”是地名,位于今天浙江省湖州市?!皣老P”是人名,就是嚴鳳,他明朝人,字季祥,號溪亭,人家稱他叫溪亭先生。弘治(明孝宗年號)十四年辛酉考上舉人,授分宜知縣,升南昌同知,擢鎮遠知府,仕途就是他的這個任官,擔任到南刑部郎中。
“訴”就是訴說、控告。
“頻蹙”,“頻蹙”就是皺眉頭。
“相之與翊之”,這個就是施氏兩兄弟,兩個人的名字叫做施佐、施佑,施佐就是施相之,施佑就是施翊之。
“致仕”就辭去官職。
“自是”,從此。
“交讓”,互相謙讓。
“間言”,“間言”就是非議、異議,也可以解釋為離間的話。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至性感人。(摘自《功過格》至性感人)。
歸安人名嚴鳳,他號溪亭,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有一次和同鄉施翊之一起坐船,施翊之訴說家里分產不均,嚴公聽后,頻頻皺眉說,我的兄弟懦弱,我正在苦惱。假使能夠像你尊兄這樣,可以馬上全部奪走我的田產,我還有什么憂慮呢?說完就揮淚如雨。施君見狀,惻隱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動。原來相之與翊之是兩兄弟,都擔任知州一職,因為分田產而造成矛盾已經幾年了。自從和嚴君相遇之后,兄弟之間就互相謙讓,一生都不再有閑言閑語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嚴公之致仕也。兄貧且老。迎養于家。每宴客。必兄執爵。公執箸隨后。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公欣然受之。終席盡歡。酒罷。送兄入臥。次旦。天未明。隨至榻前候問。未幾兄卒??拊岜M禮。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矣?!?/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執爵”,“爵”就是裝酒的禮器,形狀像雀,青銅制作,有流(流就是倒酒的這個流槽),兩柱,三足,用以溫酒或盛裝酒,后指酒杯。這個叫“爵”?!皥叹簟本褪悄弥票?/span>
“批”,用手掌打。批頰就是打嘴巴。
“未幾”,不久。
“中”,內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嚴公做官的時候,哥哥貧困并且衰老,嚴公就把他請到自己家中贍養。每次宴請賓客的時候,一定請哥哥拿酒杯,嚴公則拿筷子跟隨在后邊。有一次,嚴公進筷稍微慢了一點,哥哥很生氣,打了他一個耳光,嚴公欣然接收,宴席氣氛始終歡快。酒席之后,哥哥就寢了,第二天早晨,天還沒有亮,嚴公就來到床前問候。沒有多長時間,哥哥就去世了,嚴公傷心痛哭,按禮節送葬。嚴公對待兄長如此盡心,所以前面和施君所說的一席話,的確是字字出自肺腑,沒有半句假話。
好,那這一段里面我們提到嚴鳳陪其兄敬酒,被其兄打耳光,還有前面趙彥霄恭敬其兄趙彥云,這兩個公案是我們“敬兄”里面二則的征事。這里面都提到一件事情,就是誠敬兩個字,不管是趙彥霄對其兄長趙彥云,還有嚴鳳對他兄長的恭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誠敬。
第一點,老法師說,求學、求道都在一個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的,自己不肯,那就沒有人跟你說了。因為眾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現身說法,以代眾生求。我們在佛經里面看到,那些當機者,像阿難尊者、舍利弗、須菩提尊者,他們都是當機者,就代眾生請法,這個意思,代眾生求道,就代眾生求法。像在《無量壽經》里面阿難出來啟請,就是代眾生請法。這個是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第二點,道與學一定是要有求才會說的,他的用意是重道。我們講說尊師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學的人才真正得受用。這是尊師重道它的意含,一個尊,一個重。如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往往人就開悟了,得大利益啊。所以古人常說,不誠不悟。沒有誠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縱然來聽,也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是無法得到真實的利益的。
第三,真實利益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轉識成智。這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的三個真實,就“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讓你開智慧,幫助你明心見性,這叫“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白≌鎸嵒邸?,就是般若德現前,法身德現前,解脫德現前,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秘藏現前,這叫“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什么意思???就是證得根本智,后得智起作用,根本智就是自覺,后得智覺他,最后覺行圓滿,所以這個就是這里講的“真實利益”。
所以老法師說,在儒家來說,真實利益就是變化氣質,從凡夫變成君子、變成圣賢。在佛法來說就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當然會先從斷惡修善開始,到最后成就的時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那就法身大士的地位,法身大士的境界。果然變化氣質,就是轉凡成圣。不會聽的學生只是聽語言、文字而已,與自己的心性毫無相關。若絲毫的誠敬心都沒有,所得的也不過是皮毛、表面而已。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對這些現象就會看得很清楚。這一段主要老和尚的開示說,要想得真實利益,前面老和尚先說,一個尊,一個重,那尊師重道的尊跟重就是誠敬兩個字。
第四點,老法師說,也許我們自己會認為我對老師的確很恭敬,對佛法也是很恭敬,自己也很深入,那為什么得不到利益呢?試想,老和尚說,你想一想,我們對惡人呢?我們有沒有恭敬呢?我們對討厭的人呢?有沒有做到恭敬呢?這一點老實說,我們凡夫容易落入分別、執著,我們對惡人,我們就總是什么?我們總是產生厭惡的心、嫌棄的心,我們那個恭敬心并沒有生出來。我們對于討厭的人,我們也生不出恭敬心出來,甚至生出排斥的心出來。所以我們對于惡人,對于討厭的人,我們都生不出恭敬心,那這樣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啊,你自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也就是你沒辦法轉識成智,那你也沒辦法變化自己的氣質,你還是凡夫俗子,是不是?所以為什么法身大士他可以轉識成智呢?因為他對善人跟惡人都能夠怎么樣?做到清凈、平等、覺。
所以那一天,我在跟蓮友分享《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的注解,在〈禮佛現光第三十八〉品,這個“禮”字就告訴你什么?“禮”字就是恭敬。
〈禮佛現光〉: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凈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是〈禮佛現光〉的第一段的經文,當時我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我也跟一般的蓮友一樣,讀完就過去了,一直到我要講課的時候,我看到這第一段的時候,我忽然間有去體會到佛陀為什么講這一段的用意。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若曹”就是你們,“欲見”,你們想見阿彌陀佛。
我分享給我們蓮友聽,老法師到我們孝廉講堂開示三次,第三次的時候,老和尚升座說法,同樣的佛堂,同樣的地藏王菩薩,同樣的西方三圣,老法師講完經以后下座,禮佛三拜,我們蓮友在旁邊用手機一拍,錄影的時候,老法師是拜在蒲團上,現紫磨真金色身,紫色的,紫色的黃光,應該是說紫色的金光,有紫色光,那個檔案我們現在都還在,我們也不敢公開。可是我們也在那邊禮佛,為什么我們禮佛不能現光呢?老法師為什么可以禮佛現光呢?恭敬心,老法師做到這里講,他對惡人也恭敬,對討厭的人也恭敬,所以他能怎么樣?老和尚能夠轉識成智,他就可以得到真實利益。
所以我當時在講這一段的時候,“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凈平等覺”,“無量清凈平等覺”是誰呢?自性彌陀,也是我們的經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所以“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究竟佛,就是分證佛。因為怎么樣?他已經破執著、破分別,再破妄想,妄想就是無明,有四十一品。所以佛陀說,你們想見自性,像六祖大師一樣見自性,“無量清凈平等覺”,因為要見到自性,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法身大士以上的,他要怎么樣?他要破我執、要破法執。老和尚有講過,破執著,離開六道,破妄想,就離開十法界了,就證一真了,就跟一真法界相應了。所以“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離開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為什么是無量呢?我們自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是離開相對待的,所以叫無量。有量的話是相對待世界,那都是生滅法。無量就是不生不滅,證得無生。
所以“若曹欲見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你證得一切智,阿羅漢他證得清凈;你證得道種智,菩薩;你證得一切種智,就是能夠入不二法門,所以“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入不二法門。“及諸菩薩”,菩薩是怎么樣?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權教菩薩還在十法界,他破塵沙惑。那阿羅漢呢?阿羅漢是破執著。所以這里面就講了,破執著,證得阿羅漢;破塵沙惑,證得菩薩;破根本無明,證得無量清凈平等覺。
這個里面佛陀告訴你說,你想證得佛、菩薩、阿羅漢所居的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佛陀告訴你,恭敬中求。
所以在講到第二段的時候,“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愿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span>
這一段我跟蓮友怎么分享?我說,“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面西合掌”什么意思呢?西方表法圓滿,合掌代表十法界歸一真,還有權實二智,就是合掌,也是代表恭敬?!绊敹Y白言,我今愿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現在想見阿彌陀佛。那要怎么樣?要“供養奉事”,“供養”就是什么?普賢菩薩七大供養。老法師說,什么叫供養?布施如果有清凈心、孝順心、平等心、恭敬心,那個布施叫供養。所以供養是普賢菩薩所做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他沒有說廣修布施。所以“供養奉事”,“奉事”是什么?老和尚說的,為眾生服務,不要為自己服務。所以無我了,無我的時候一定是供養,一定是為眾生服務。
“種諸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癡。你如果能夠修“供養奉事,種諸善根”,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嘛。所以“供養奉事”是福德,“種諸善根”是不得少善根,我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供養奉事”就是修福,福德?!胺N諸善根”,善根,三善根。
再來,“頂禮之間”是因緣。我跟蓮友說,什么叫“頂禮之間”?為什么老和尚頂禮下去可以現紫色光,我們頂禮下去為什么我們見不到呢?為什么禮佛現光,高僧大德可以現光,我們現不了光呢?不是佛光不存在,不是佛光不存在。佛陀跟我們講,祖師也跟我們講,佛光就像太陽,就像月亮一樣,但是盲人見到太陽、見到月亮,他見不到啊。那為什么盲人見不到呢?因為他有業障啊,他眼睛盲,他見不到陽光跟月亮啊,但是不是陽光月亮不存在,存在啊。所以我們見不到佛光是我們的業障,不是佛光不存在。佛常住常寂光凈土,一真法界,是我們的識心變現十法界,心現識變。
所以這個地方我就跟蓮友說,“頂禮之間”就是因緣、就是開悟?!昂鲆姲浲臃稹?,“忽見阿彌陀佛”是什么?頓悟,直下會取。“容顏廣大”就是見到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見了一體三身佛,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還有百千億化身佛。為什么“容顏廣大”呢?我們讀贊佛偈時候,“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容顏廣大”。誰見到佛身呢?誰見到佛的法身呢?見到應化身還不是真佛。所以佛的容顏沒有辦法形容,法身遍一切處,我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容顏廣大”是什么意思?我的體悟,見到法身了。
“色相端嚴”,就是“相好光明無等倫”,就“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沒有辦法去比喻的?!叭琰S金山”,佛陀只好跟你講說,“如黃金山”,像一座黃金一樣,“晃耀光明”。接著佛陀說,“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為什么他“高出一切諸世界上”?那極樂世界嘛,一真法界啊,法身大士他所證的就是“高出一切諸世界上”,他入一真法界了,所有一切其他世界都不能夠跟他比。
所以“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鞍浲臃鸱N種功德”是什么?我們的自性的無量德能、無量智慧。佛跟我們講,佛有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那就是“種種功德”,簡單來說歸納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香。“無礙無斷”,他沒有障礙啊,他沒有間斷。
所以在這一段經文里面,我把它歸納這三點,你怎么去見佛?第一個,“頂禮”,代表恭敬,至誠恭敬。第二個,“忽見”,剎那頓悟,就是我常講的,“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間”,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了,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進入理一心不亂,你就頓悟了,你就契入了,什么經你都看得懂。
就像浙江的一位王姓的師兄,王居士,他因為好賭,輸掉幾百萬人民幣,害死了他的妻子,他發了一個大愿,今生不求生極樂世界,永墮阿鼻地獄,讀了兩萬遍的《無量壽經》,現在會講經說法,會講《無量壽經》了,會講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忽見阿彌陀佛”了。這叫“忽見阿彌陀佛”了,這叫什么?“愿解如來真實義”。老和尚說,你會嗎?你會嗎?就是契入了嗎?你能契入,你會,就是“忽見阿彌陀佛”。那為什么叫“忽見”呢?契會嘛。理可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這是古德說的。法身大士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所以這個“忽見”就是剎那頓悟?!叭蓊亸V大”是三德秘藏。
所以這一段經文里面,首先跟你提出來就是頂禮恭敬,“恭敬頂禮”,跟我們這里講的恭敬心,老和尚說,就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
第四點,也許我們自己會認為我對老師也是很恭敬啊,我對佛法也是很恭敬啊,那為什么會得不到利益呢?老和尚特別跟我們講說,那你想想看,你對惡人、對討厭的人你是不是也恭敬???真心里面是沒有分別的,有分別就不是真心。我對這個人恭敬,我對那個人就不恭敬,這是分別,這個心是假的,是妄心,是二心。所以毛病就發生在沒有誠敬心,沒有恭敬心。
所以“敬兄”這一段經文主要講恭敬,包括剛才我們講的趙彥霄對他的兄長趙彥云,還有嚴鳳對他的兄長,這都是表示恭敬心,他們真的是做到誠敬,這是真心。所以老和尚說,得不到真實利益就是因為沒有恭敬心。
第五,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凈心。無論表現怎么樣虔誠,心里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一心。有分別就不平等,執著就是染污、不清凈,這就是聽法、讀經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關鍵。
那么“敬兄”我們就講到這里。接下來我們就講經文二十四,“信友”。“信友”這一段里面,可能我們時間上不一定講得完,那么我們講多少就算多少,沒有講完的地方我們下一回再繼續研討“信友”的部分。
我們先來看一百二十五頁,“信友”。我們看經文:
“(發明)據字義言。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然此處不必強分。凡同朝同類同窗同事者。皆可為友。信即不欺之謂。非獨指踐言一端。是故謀事不忠。非信也。負人財物。非信也。面譽背毀。非信也。緩急不周。非信也。知過不規。非信也。絕其不信之端。所謂信者。在是矣?!?/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多人為朋,少人為友”,《易經·兌》篇:“君子以朋友講習”??追f達《疏》解:“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那“多人為朋,少人為友”就是指同門未必同志,故朋多友少。
“踐言”,履行諾言。
“面譽背毀”,當面稱贊,背后毀謗,這個叫“面譽背毀”。隋朝王通《中說·關朗》:“親朋有非義者,必正之曰:‘面譽背毀,吾不忍也。’”
再來,“緩急不周”,“緩急”是指危急之事或發生變故之時。這一段這個講“緩急不周”,就是指他人遇到危急的時候,不施予救助。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根據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但這里不必強分,凡是同朝、同類、同窗、同事的人都可以稱為朋友。信就是不欺的意思,并不是專指履行諾言這一條。所以辦事不盡心不是信,欠人財物不是信,當面贊揚,背后毀謗不是信,朋友有困難不幫助不是信,知道朋友的過錯不規勸不是信。斷絕了不信的這一面,所剩下的就是信了。就是斷絕了不信這一個部分,你斷絕了不信這個部分,所剩下來就是信。
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下附征事(二則)”:
“千里赴約?!妒妨帧贰!?/span>
“卓恕。還會稽。辭太傅諸葛恪。恪問何日復來。恕言某日。至日。恪宴客。停不飲食。欲以待恕??徒栽?。會稽建康。相去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來。俄而恕至。一座盡驚?!?/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會稽”,地名。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所轄的約今天的紹興、寧波一帶。
“諸葛恪”,字元遜,瑯邪陽都,就今天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他是東吳的權臣。諸葛恪在吳朝,吳國官當到太傅。東吳孫權臨終的時候,他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后,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后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他還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的時候只有五十一歲。
“建康”,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京師的名稱叫“建康”,也是六朝的時候中國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更建鄴名為建康,它本來是建鄴,那么就是今天的南京市。
“相去千里”,就是指紹興、南京相距約四百公里。古時候古里小一倍,所以雖然相距是四百公里,但是大約相當千里。
“爽”,差失、違背。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相隔千里,如期相會。(摘自《史林》千里赴約)。
卓恕回會稽,告別太傅諸葛恪,恪問哪一天再來?恕就確定了日期、日子。到了這一天,恪宴請賓客,停止不吃,想要等待卓恕??腿硕颊f,會稽建康相隔千里,江湖路遠,怎么能說來就來呢?沒有一會兒恕突然來到,滿座大驚。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千里之約。信何如之?!?/span>
這段按語的白話解就是說:
這就是講信的一個例子,能夠不違背千里之約,哪個能比得上呢?
好,這一段“信友”,我們大概時間的關系,只能講到“千里赴約”。那么從“千里赴約”里面,我們看到這個卓恕跟太傅諸葛恪他的約定,到約定的那一天,賓客以為卓恕應該不會來,因為會稽跟建康相距千里,結果卓恕他準時赴這個約會。這就是什么呢?這一段告訴我們說,要用真心待人,這個卓恕就是用真心對待諸葛恪。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開示,要用真心待人。
第一點,老法師說,真心其實它是相對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跟慈悲心。因為真誠是體,對任何人都要用真心待人,他騙我是他的事情,但是我對他是要用真心。能夠感化他很好,不能感化他,你也要用真心。要知道,這一生不能感化他,來生他也會被感化,佛菩薩就是這樣對我們,佛菩薩用真心。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夠因為他虛情假意,那我也虛情假意對待他,老法師說,那這樣就錯了,你就不是凈宗法門的人。老法師說,凈宗法門的人絕對不能說假話。這一點我們做到了嗎?但是我們受五戒,不妄語,這個我們是持戒的人,我們一定要做到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說假話。
老法師說,你用真誠心待人,怎么對待自己呢?對待自己要清凈啊,絕對不能有染污。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癡慢是染污,至少要把這些染污離開,那你心就清凈了。
平等心沒有高下,對待任何一個人,對待任何人都一律平等,我對待佛跟對待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真誠心就在這里。我對待佛,我們怎么恭敬佛,我們就怎么恭敬眾生,眾生歡喜,佛就歡喜。所以真心要怎么去建立呢?要怎么去成就呢?就是你怎么樣的心對待佛,就用怎么樣的心對待眾生,那就是真心。那就是不能妄語,不能虛情假意。
老和尚說,平等心沒有高下,對待任何人一律平等,你對待佛跟對待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一種心,就是平等心。我對佛恭敬,我對人不恭敬,那對佛的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對佛恭敬,對蚊蟲螞蟻不恭敬,那對佛的恭敬還不是真的,還是假的。乃至于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平等的。
老和尚說,覺不需要求,真正做到清凈平等,自然就會覺悟。這個地方就是重點哪,就是你不用去求覺悟,怎么覺悟?老和尚說,你真正做到清凈平等,覺悟就現前了,自然就會覺悟了。要知道,清凈從戒里面得來的,平等從定里面得來的,覺是開智慧啊,覺是開智慧啊,禪定功夫深了,必然有一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第二點,老法師說,清凈平等覺就是三學,戒定慧,也是三藏,清凈是律藏,平等是經藏,正覺是慧藏。老法師這個開示是我第一次見到的。所以三藏是通三學,三學就是三藏。戒定慧,三藏經律論,它跟三寶相應。清凈是僧寶。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是清凈不染,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所以你皈依清凈,皈依僧的意思就是皈依清凈。所以老法師說,清凈是僧寶,那么平等呢?是法寶,正覺是佛寶,佛法僧,當然他就是佛種性。
所以我們知道,經里面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生當中決定沒有動搖。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接觸很多法門,讓我們明白,讓我們了解,那是慧,是后得智,無所不知??墒悄阈氖嵌ǖ模銢]有受它干擾,我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法門再殊勝,我想學,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一心一意地求生凈土,這就對了。
老法師這里為什么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教我們廣學多聞,接觸了很多法門?老和尚說,我們很感謝你讓我們了解明白,那是智慧的境界,那是后得智,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所以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般若無知。那后得智呢?無所不知。那你“法門無量誓愿學”,你都根本沒有證得根本智,你怎么去學其他法門呢?你要先證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無知。般若無知,什么叫無知啊?離盡一切虛妄之相,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契會了般若無知。所以般若無知就是什么?就是我們禪宗里面講的,“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那個“知”,“知之一字”那個“知”,就是我們的佛知佛見,它是“眾妙之門”。所以你先去要證得那個本體,般若無知,你才有辦法后面的用,無所不知。
所以老和尚為什么說,我還是老實念佛,我求生凈土,為什么?因為你先證得根本智,你到極樂世界才有辦法證得根本智。那法門再殊勝,我想學,我沒有辦法,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老法師說,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為什么?因為你沒有證得根本智。你唯有一心一意求生凈土,這就對了。到那邊,你證得根本智,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那是后得智,就無所不知。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這個“信友”我們沒有辦法全部講完,等到下一集、下一回,我們繼續來探討“信友”。
那么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49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