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5月0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五,“或奉真朝斗”。
請各位同修大德翻開課本一百二十八頁,我們看經文:
“或奉真朝斗”
“(發明)真者。天仙之謂。斗者。列宿之名。嘗記人之善惡。注人之生死。安得不敬奉朝禮乎。若欲原其最初。則天仙在前。斗宿居后。蓋劫初未有眾星。梵王帝釋。因驢唇大仙之請。而后安置二十八宿于四門也。斗為西門第五宿。屬斗宿者。當以粳米花。和蜜祭之。”
這第二十五句經文,“或奉真朝斗”,這一句經文,其實里面所有的這一個講解大概都是道家的這個內容。但周安士菩薩是菩薩乘愿再來,我們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周安士菩薩非常慈悲,在《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里面,因為《文昌帝君陰騭文》是道教經典,那《廣義節錄》可以說是周安士菩薩的心得報告,他的注解,所以這個“發明”,都是周安士菩薩他的這一個注解。所以我們在研討到這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們希望,雖然我們不是圓人,我們不是法身大士,我們不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但是我們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來看待“或奉真朝斗”,這樣我們才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來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真者,天仙之謂”,“真”,古時候稱所謂的仙人。《說文》:“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所謂“真”,即是道家修行得道離地飛升的仙人。
“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
“列宿”,“宿”這個字,我們一般都習慣念住宿這個宿,但在這個地方“列宿”,那個音要念秀。“列宿”就是群星。《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所以“列宿”就是列星。
“原”,作動詞解釋。“若欲原其最初”,這個“原”就是追根究底、追究根源。
“斗宿”,二十八宿之一。俗稱南斗,共六星。這個地方是指眾星。
“梵王”,色界初禪天主。
“帝釋”,我們欲界忉利天主。
“驢唇大仙”,這個講到“驢唇大仙”,我們必須要去了解這驢唇大仙的來源在哪里,它的出處在哪里。那在中國唐代有一本佛教典籍叫《法苑珠林》,也就是我們佛教里面講的因果,大概《法苑珠林》也很多,它全書共有一百卷,由唐朝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于總章元年(六六八年)完成。它分十三部,有述意部、星宿部、日宮部、月宮部、寒暑部、照用部、虧盈部、升云部、震雷部、擊電部、降雨部、失候部、地動部。那這個“驢唇大仙”是在《法苑珠林·卷第四·星宿部第二》,這里面有這段經文,我特別把它摘錄出來,因為我們這樣才有辦法了解。其實“驢唇大仙”它是很重要的一位仙人,我們來了解它怎么來的,為什么叫“驢唇”。
那么《大集經》,就是我們佛教的經典,《大集經》云:
“爾時,娑伽羅龍王白殊致羅婆菩薩言:‘大士!是星宿者本誰所說?誰作大星小星、誰作日月?何日之中何星在先?于虛空中復誰安置三十日、十二月年?云何為時?系屬何處、姓何字誰?何善何惡、何食施?若為是晝是夜,日月星宿復若為行等。汝于諸圣中第一最尊,愿愍我龍具足解說,我等聞已脫苦奉行。’”
這一段就是娑伽羅龍王,它是龍王,它稟報殊致羅婆菩薩,它說這個星宿中是誰說的呢?有大星、小星、日月,哪一顆星在虛空中怎么安置?那為什么一個月是有三十天呢?有十二個月呢?有什么善,有什么惡呢?“何善何惡、何食施?”何為是,哪一顆星是晝,哪一顆星是夜?“日月星宿復若為行等”。那么殊致羅婆菩薩,你是圣中第一最尊啊,希望你悲愍我們這些天龍,為我們解說,讓我們聽完以后能夠脫離苦海、依教奉行。
再來:
“爾時,殊致羅婆菩薩告諸龍言:‘過去世時,此賢劫初有一天子名曰大三摩多,端正少雙才智聰明,以正行化常樂寂靜,不樂愛染常樂潔身。王有夫人多貪色欲,王既不幸無處遂心,曾于一時見驢群命根相出現,欲心發動脫衣就之。驢見即交遂成胎藏,月滿生子,頭耳口眼悉皆似驢,唯身類人,而復粗澀,駁毛被體與畜無殊。夫人見之心驚怖畏,即便委棄投于廁中,以福力故處空不墜。’”
這一段就說這個驢唇大仙怎么來的。這個時候,殊致羅婆菩薩就告訴這些天龍了,他說,在過去世時,此賢劫初有一位天子。
我們知道賢劫就是現在劫,是大乘佛教的專有名詞,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千佛出世在現在劫,現在賢劫已經出現第四尊佛,一共出現四尊佛,第四尊是釋迦牟尼佛。過去莊嚴劫有一千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現在是賢劫,到釋迦牟尼佛是四尊佛,過去莊嚴劫最后的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佛,最后三尊佛,加現在賢劫的前四尊佛,這樣叫過去七佛。那未來叫星宿劫。
就是在賢劫的時候,有一位天子名叫大三摩多,他非常地端正,年紀也很輕,而且聰明才智、品性端正,常常喜歡清凈,“常樂寂靜”,就是喜歡去親近法樂以及解脫之樂,我們說常樂我凈四凈德,就是我們的性德。這位天子“不樂愛染”,他不喜歡這些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他喜歡常樂我凈,潔凈身心,就是我們講的身心凈潔,無有愛貪,他非常地清凈,也就是他可以講說戒行清凈。
可是這位天子,“王有夫人”,他的夫人“多貪色欲”,這個色欲心很重。“王既不幸,無處遂心”。皇帝到夫人的房間,這叫“幸”。以前的這個皇帝很多夫人,那么皇帝如果今天晚上到嬪妃的房間住宿一夜,這個叫臨幸,帝王臨幸。所以他說“王既不幸”就是說,這位天子不喜歡這個愛欲的生活,所以夫人就“無處遂心”,他就沒有辦法滿足她的這個貪愛色欲。
結果在有一個時間,她就見到一群驢,它的命根相出現。命根就是它的,我們一般講的,它的生殖器官。就這樣她色欲薰心,這個欲望起來以后,她就寬衣解帶,寬衣,就脫衣,就之了,跟這個驢交配。“驢見即交”,就驢看到了,就跟她交配了。
她就懷孕了,“遂成胎藏”,她就懷了這個胎了。“月滿生子”,結果生出來以后,頭部、耳朵、嘴巴、眼睛都像驢,但是身體像人,驢相人身,變成這樣,而后它身上又有像這個驢毛跟馬毛這種形狀的毛覆蓋在它的身體上面,這個叫“粗澀駁毛被體”。這個“駁”呢,“駁”就是一種駁馬,像馬,古代的野獸。所以這位驢唇大仙的長相跟畜生沒有什么不同。
那這個夫人看到以后,她就“心驚怖畏”,她害怕了,就委托下人丟棄在哪里?在廁所里面。但是因為這位驢唇大仙它的福報的力量,福報的功德力夠,所以“處空不墜”,沒有掉下去,“處空不墜”,沒有掉下去,沒有掉到糞坑里面去。
我們看下面經文:
“時有羅剎婦名曰驢神,見兒不污念言:‘福子。’遂于空中接取洗持,將往雪山乳哺畜養,猶如己子等無有異。及至長成教服仙藥,與天童子日夜共游。復有大天亦來愛護此兒,飯食甘菓藥草身體轉異,福德莊嚴大光照曜,如是天眾同共稱美,號為佉盧虱咤驢唇大仙圣人。以是因緣,彼雪山中并及余處,悉皆化生種種好華好菓,好藥好香,種種清流,種種好鳥,在所行住普皆豐盈,以此藥菓滋益因緣,其余形容粗相悉轉身體端正,唯唇似驢,是故名為驢唇仙人。”
當時有一位羅剎婦,羅剎是鬼,鬼王,這羅剎婦名叫驢神,它看到這個小兒沒有被廁所的這個糞便染污,它就起了一個念頭說,哎呀,這位小孩是一個有福的小孩,有福之子,叫“福子”。就在空中接住,然后來幫它洗凈,帶往雪山自己親自乳哺養育,把它當成自己的小孩。等它長大以后,教它服仙藥,跟天人的這些天童子“日夜共游”,一起游玩。再有“大天”,天神來愛護它。此兒飯食都是“甘菓藥草”,身體慢慢開始轉變了,“福德莊嚴大光照曜”。這些天人都一起共同稱贊它,稱它為“佉盧虱咤”,這個漢言,就是我們中國的話,驢唇大仙圣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就在雪山中“化生種種好華好菓,好藥好香,種種清流,種種好鳥”,在它的行住坐臥之間都非常地豐盈,用這些藥菓來滋益這位驢唇仙人。所以它的形狀跟容貌,這些粗相慢慢轉變,身體變成端正,但是就是那個嘴巴,這個嘴唇像驢,所以稱為驢唇仙人,其他都改變了,就剩這個唇像驢子的唇,沒有改變。
我們再看下面:
“是驢唇仙人學于圣法,經六萬年翹于一腳,日夜不下無有倦心。天見大仙如是苦,時諸梵眾及帝釋天,并余上方欲色界等,和合悉來禮拜供養,乃至龍眾、修羅、夜叉一切云集,所有仙圣修梵行人,皆來到此驢圣人邊。都設供養已。”
驢唇仙人它跟圣人修圣法,日夜沒有疲倦。這些天人看到大仙,驢唇大仙這么樣地用功,這樣修苦行,所以這些梵天的天人跟帝釋天以及欲界、色界的這些天人都一起來禮拜供養,來護持它,那些龍眾修羅夜叉也都來云集,來護持它,所有這些仙圣修梵行的人也都來到這個驢唇圣人的旁邊來供養它。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合掌問言:‘大仙圣人欲求何等?唯愿為我諸天說之,若我能即當相與,終不悋惜。’爾時驢唇聞是語已,內心慶幸答諸天言:‘必能稱我情所求者,今當略說。我念宿命過去劫時,見虛空中有諸列宿日月五星,晝夜運行守常度,為于天下而作照明。我欲了知分別,識解暗瞑故不憚劬勞。此賢劫初無如是事,汝等一切諸天龍神,憐我故來,愿說星辰日月法用,猶如過去置立安施造作便宜善惡好丑,如我所愿具足說之。’一切天言。”
這些梵眾跟欲界帝釋天,還有龍眾、修羅、夜叉,“一切云集”,合掌就告訴這個驢唇仙人,它說,“大仙圣人欲求何等?”你還有什么所求的呢?希望我們這些諸天,你為我們這些諸天人。因為大仙就問它們說了,你們有什么求的?你們都來這邊供養我,那你們有什么所求呢?那么這龍神就跟它們講,希望你告訴我們。它可能要跟它請法。
驢唇大仙就跟它講說,我愿意來告訴你們,我能夠會講的,我知道的,我盡量能夠傳授給你們,我不會吝惜這些法的。這個時候驢唇仙人聽到這些天眾跟龍眾的請求以后,內心非常慶幸,就告訴這些天人了,它說,我會答應你們所要求的,我今天略說你們所希望知道的事情。我過去生,“過去劫時”,我在過去的時候,過去世的時候,我看到虛空中這些列宿日月五星,我看天上這些群星,“晝夜運行守常度,為于天下而作照明”,這些列宿,這些日月五星,為天下來作這些照明。我想要去了解分別,所以我就不擔心辛勞,我不斷地去了解它們,去探討天上這些列宿日月五星它們的來源,它們為什么這樣運作。在賢劫的時候,你們,“汝等一切諸天龍神”,你們這些“諸天龍神,憐我故來”,你們來護持我,所以你們來這邊,希望我為你們說“星辰日月法用”,這些列宿五星日月它們的法用是在哪里,以及過去為什么安置這些日月星辰,還有這些造作善惡好丑的果報,我希望能夠俱足地為你們說明。
以上就是驢唇大仙的由來。
好,我們再看下面,“粳米”,“粳米”是稻子的一種,它米粒比較寬、比較厚,接近圓形的,米質的黏性比較強,脹性比較小。“粳米”就是粳稻碾出的米。那在這個地方是一種糕點的意思。
“和蜜”,這個“和”是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成使粘在一起,這個叫“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真是天仙的稱呼,斗是星宿的名字。他們記載人的善惡,主管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敬奉禮拜呢?如果想要去推究他們的根源,那么天仙在前,星宿在后。在這一劫開始的時候,天上并沒有星星,梵王帝釋應驢唇大仙的請求,就在四方安置了二十八宿。斗是西方第五宿。屬斗宿的人,應當用粳米的爆米花與蜜和在一起,祭祀斗宿。
所以這個地方,這一段就是說明剛才我們講的驢唇大仙,它在跟這些梵眾、跟帝釋天以及龍眾、修羅、夜叉等,它就是它為了了解這些“列宿日月五星”為什么會這樣運行不止,“晝夜運行守常度”,這樣不斷地運轉,在這個天地間運轉,“為天下作照明”,它為什么會這樣?它想要了解,“我欲了知分別”,我想要知道,也就是它想要去探討,“識解暗瞑故不憚劬勞”,它非常地精進。那么在賢劫的時候是沒有這些星星的,在賢劫的時候,賢劫初的時候,沒有這些“列宿日月五星”的,后來是怎么樣呢?后來是它祈請,剛才我們講的,它祈請了梵王帝釋,在這個四方安置二十八宿,“猶如過去置立安施造作便宜善惡好丑,如我所愿具足說之”,那么梵王帝釋就為它來安置這個二十八星宿,它祈請了,“愿說星辰日月法用”。這個是講二十八星宿的由來,就是驢唇大仙向這個梵王帝釋祈請。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樓炭正法經云。大星周圍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謂隕星僅如拳石。甚至畫七豬之形于斗母下。褻亦甚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樓炭正法經》”,略稱《樓炭經》。收于《大正藏》第一冊。里面記載是須彌四洲,我們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的相狀,世界的成立以及它破壞的時期。本經有四部同本異譯,不同的翻譯,它的名稱跟內容有稱《大樓炭經》,六卷十三品,這是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一共有十三品,從〈閻浮利品〉〈欎單曰品〉〈轉輪王品〉〈泥犁品〉〈阿須倫品〉〈龍鳥品〉〈高善士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戰斗品〉〈小劫品〉〈災變品〉〈天地成品〉。這是《樓炭正法經》。
再來,“斗母”就是斗姆元君,是中國道教女神,也是北斗眾星之母。“斗”是北斗眾星,“姆”即是母也。
“褻”就是輕慢,親近而不莊重。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樓炭正法經》說,大星周圍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之內,有天人居住。世人看見落下的隕星只有拳頭大,就對星宿不恭敬,甚至還在斗母星下畫出七豬的圖形,真是猥褻太深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真人斗母。宿生皆從尊敬三寶。修行十善而來。故能享飛行宮殿。照臨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謗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真人”,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稱為“真人”。又稱成仙之人。
“照臨下土”,“照臨下土”就是比喻王者當察理天下之事,就像帝王要察理天下之事一樣,這叫“照臨下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天仙星宿都從尊敬三寶、修行十善的人中來,依賴前世的福德,所以能夠飛行于宮殿之中,光芒照臨下界。而今天的修道人,往往反而毀謗佛法,怎么能有臉敬奉天仙、禮拜星宿呢?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漢魏以前。稱佛為天尊。稱僧為道士。稱道士為祭酒。自北魏寇謙之。竊天尊與道士之號。而后佛不稱天尊。比丘不稱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為大司成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天尊”,佛教稱佛為“天尊”。《無量壽經·卷上》:“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凈影《疏》上:“今日天尊是佛異名。天有五種,如《涅槃》說……佛于如是五天中上,故曰天尊。”后來道教用以對所奉的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例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這是后來被寇謙之這個道士他所盜用的,它本來這個“天尊”是佛教對佛尊敬的名稱,他把它盜用來,所以變成佛教反而就沒有叫天尊了。
“祭酒”,古代宴會的時候,酹(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酒祭神的長者,或者泛稱為年長或者尊位者,這叫“祭酒”。那在漢平帝的時候,他就設一個官職,叫六經祭酒,就變成一個官職了。后來在東漢,張道陵在蜀中創五斗米道,設二十四治,治道即稱為“祭酒”。
那么再來,“寇謙之”,他是南北朝北魏的道士。他利用北魏太武帝對道教的崇奉,排斥佛教,主張排佛,導致北魏太武帝滅佛。那么寇謙之他改革天師道,制訂樂章誦誡新法,他在山西大同建立天師道場,稱為新天師道。
那我們現在就來談北魏太武帝后來滅佛。我們中國史上有三武一宗滅佛,我們身為佛教徒必須要知道,這個佛教的在中國的法難總共有四次,叫三武一宗滅佛。首先我們來談這個寇謙之慫恿北魏太武帝滅佛這個事件。
自太平真君七年,這個太平真君,這個真君就是寇謙之請北魏太武帝他用的年號,在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下詔,至其駕崩為止,滅佛時間總共是六年,史稱太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原本是崇尚佛教的,后來受到道士寇謙之的影響,他轉奉道教,公元四四O年改元為太平真君,對佛教有偏見。
那么太平真君五年九月,他誅殺政變未遂的僧眾的首領玄高、慧崇法師。玄高跟慧崇兩位法師要政變,結果被北魏太武帝誅殺。在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西征抵達長安,他看到佛寺僧侶多有破戒了,而且還私自釀酒,還私藏兵器,而且還淫亂不堪,淫亂婦女,他看到這些僧人不守戒律,司徒崔浩請求滅佛。在三月下詔坑殺長安的出家人,并且命令留守在平城的皇太子拓跋晃燒毀佛經,處決僧侶。那正好,太子因為篤信佛教而緩行,他篤信佛教,緩慢執行這個皇帝的命令,僧侶們才可以能夠多作準備逃走,所以被殺的僧人不多,但是佛寺殿宇多被毀壞、毀滅掉了。
那正平二年二月,宦官宗愛謀殺了太武帝。你看這個北魏太武帝他滅佛,他反而被削去這個福報了,他壽命也結束了。就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十月又殺拓拔余。大臣劉尼、源賀等立太武帝之孫拓跋濬繼位,是為文成帝。文成帝下詔恢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了。
這個是北魏太武帝滅佛的經過。
那現在我們來繼續報告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位都有武字輩的帝王,他們都滅佛,所以叫做三武滅佛。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他們的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因而得名。然后再加上五代十國時候后周世宗也進行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所以稱為三武一宗滅佛。這是佛教在中國史上的法難,我們在這邊就附帶這樣說明一下。
“大司成”,“大司成”是周朝官名,司徒屬官。唐國子監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相當于西漢的博士仆射、東漢的博士祭酒。高宗的時候改國子監為司成館,祭酒為大司成。這個就是一個官名,“大司成”是官名。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漢魏以前,佛尊稱作天尊,僧尊稱作道士,道士尊稱作祭酒。到了北魏寇謙之的時候,他竊取了天尊和道士的名號,從此佛就不再稱為天尊了,比丘就不稱為道士了,以后連祭酒的名字也變成大司成了。
所以可見以前的僧眾叫做道士,是被寇謙之竊取了,所以他們那個道家的天尊的、道教天尊的這個名號其實是佛教的名號。這個由來我們現在講到這里我們才知道,原來道士是佛教的僧侶的名稱、的尊稱。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二則)”:
“七星救焚(勸懲集)”
“常熟奚浦錢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其房旁失火。延燒三晝夜。恍惚見朱衣者七人。于檐前舉袖一麾。火光隨滅。四面皆成灰燼。”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七星”,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鳥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顆。
“常熟奚浦”,地名,在今天蘇州。
“小四房”,“房”是指家族的一支。幼子或是庶出的一支稱為小房。就是庶出排行老四的這支脈的親屬。
“姑媳孀居”,“姑媳”就是婆婆和媳婦。“孀”就是寡婦,死了丈夫的女人。“孀居”叫守寡。那“姑媳孀居”就是婆媳二人皆寡居。
“正德丙寅”,“正德”是明武宗的年號。“丙寅”為正德元年,西元一五O六年。
“檐”,屋頂伸出墻壁的部分,這個叫“檐”,屋檐。
“麾”,同揮揮手的揮是一樣的意思。
好,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摘自《勸懲集》)。常熟縣奚浦有個錢姓的家族,一族人住在一起,其中有稱為小四房的一支,婆媳兩人孤單相依,寡居,平素敬奉星斗。正德丙寅年,房屋四周失火,延續燒了三天三夜。錢氏婆媳在恍惚之中,看見七個穿紅衣服的人來到她們的屋檐前,舉袖一揮,“火光隨滅”,而四面都已經燒成灰燼了。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普門品云。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即此可信。”
《普門品》這段經文,“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是在經文里面: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當然念阿彌陀佛圣號、念觀世音菩薩圣號都可以怎么樣?消災免難,都可以得到菩薩威神力故加持。“設入大火”,萬一有遇到火災,“火不能燒”,這到底是真的假的呢?是真的,佛力不可思議,那觀音菩薩的慈悲也不可思議。
學人在差不多將近十年前,在我們新北市三峽長壽山,那邊有一位修行者,愿興老菩薩,他修得非常好。臺灣的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非常欽佩他,到現在證嚴法師還囑咐她的弟子跟護法要護持這個長壽山的愿興老師父的道場。
愿興老師父他往生前半年,人家介紹我去見他,當時我是送《金剛經》到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那個道場,我去那邊供養法寶,那么就有居士介紹我說,到長壽山去見愿興老師父。我第一次去了,他在樓上,他在他的書房,我在樓下,后來經過居士的介紹,我就上去見他。那時候我見他的時候,他已經是九十七歲了。他是九十七歲坐化,預知時至。他的荼毗大典是由臺灣的中國佛教會會長悟明長老主持的,也就是我的得戒大和尚。那么愿興老師父他當時我見到他的時候,我就發覺他很特別,因為我還沒見到他之前我就做一個夢,夢到他們那個山上的停車場跟山上的那個階梯,我在夢中就已經見到了,我就很好奇,就問這位愿興老師父。因為我跟他講說,我是老法師的弟子。他就跟我講,他剛好手上有一本老法師講解的《阿彌陀經要解》,他非常欽佩老法師。
后來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就送他蓮花地毯,他說,這個我不敢用,這給阿彌陀佛用。他一直沒有拿出來拜,還有我送他靈山一會的這個畫像。那么在第二次見他的時候,剛好是藥師佛的圣誕,九月三十日。那么有一位鄉下人也去見他。因為愿興老師父的這個道場元亨寺,現在改成元亨佛堂。因為是鄉下嘛,鄉下人都喜歡求神問卜,問吉兇禍福,那剛好那位老先生過來,就拿一個紙條給他,那個紙條上寫的就是他兒子的名字。但是這位老先生其實是要考這位愿興老師父,他只寫三個字,寫他兒子的名字,但已經死掉了,他也不跟他講說死掉了,他就把紙條交給這位愿興老師父。我在旁邊看嘛,那我們知道,我們佛教不講算命、不講卜卦,那我在旁邊看,我就看他怎么說。他就跟那位鄉下的老菩薩說,你這個人已經死掉了,怎么你還問我呢?我在旁邊聽得嚇一跳,只看名字就知道他死掉了,這相當有功夫。換句話說怎么樣呢?他不是普通人,他應該是有宿命通,禪定功夫相當高,否則他不會說,看到紙條就知道說這個人死掉了。所以據說當時承天禪寺的廣欽老和尚就很欽佩這位愿興老師父,他常告訴弟子說,這個后山有一位修行人在那邊修行。
那么到第三次的時候,他就在隔年的三月二十六日往生。他在往生前,他的弟子告訴他說,誒,師父,你帶我們念佛。他就講說,不用了,快有人來帶你們念佛了。那就是講我啦。后來他因為他弟子非常地多,有一千多人,跟隨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那他的這個道場蓋得非常地莊嚴、清凈,結果我那時候就發一個愿護持他,我就在那邊帶佛一共修,總共帶十年,每個月帶一次佛一。那我愛人,就是我家師姐,每個月我們都買菜上去,佛一的時候,大概蓮友二三十人,我們自己帶菜上去,帶素料上去,來供養他們,這樣總共十年。
每個禮拜三我都在那邊帶他們共修念佛,我下班以后還開車上山,然后為他們那些蓮友講解《太上感應篇》。我那時候是用老法師在新加坡所講的《太上感應篇講記》,我那時候就開始在那邊講了,那時候我還沒有講《感應篇匯編》。可能是那時候那十年我修得那個福報,才有那個因緣,二O一三年,我接定弘法師講《感應篇匯編》。
那么當時有一位蓮友叫陳龍舟居士,他常常跟我們共修,他是在幼稚園當接送小朋友的司機,他自己有一部廂型車,那每個禮拜三共修,他一定會用他的幼稚園的這個校車接蓮友上山共修。那么那一天他來共修的時候,他在家里煮開水,用茶壺煮開水。那他要來共修啦,結果他去等一位賣菜的師姐,等了很久還沒有下來,那車子就停到修車廠去。那修車廠老板跟他講說,誒,你這個車子有問題,啊,你這個車子有問題,我幫你檢查一下。這是觀世音菩薩化的,化這個因緣。他想,反正在修車嘛,離他家又很近,他就回到他家里去拿個東西。結果一回到他家,他的廚房那個燒開水的茶壺都已經燒紅了,整個都透紅了,那個瓦斯爐旁邊都已經燒紅了,竟然沒有燒起來,整個房子沒有燒起來,廚房也沒有燒起來,那個開水的茶壺都已經燒透紅了,沒事。他就趕緊地用水把它熄滅以后,免除了一場火災。
所以我在編《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的第一百個故事,就講陳龍舟這個,這里講的,“《普門品》云:‘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的故事,確實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不只是念觀音菩薩圣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念阿彌陀佛圣號也一樣“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阿彌陀佛威神力故。這我講這個故事跟大家分享。
那么這一段的白話解: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如果陷入大火之中,依仗信奉觀世音菩薩的力量,就會使火不能燒到自己身上。從上面這個事實就可以作證明。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征事:
“禮斗免盜(凌子正述)”
“句容嚴近山。康熙初年。客荊襄。遇道人教以禮斗。嚴遂篤信奉行。精誠三載。一日在江邊行。已昏黑。遇大盜。嚴懼。乃持斗母心咒。未幾。若有黑云籠罩其船。嚴遂得脫。而余舟皆被其害。”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句容”,在今天江蘇鎮江市。
“客”,就外出或寄居,遷居在外地的人。
“禮斗”就是道教禮拜北斗星君,稱為拜斗。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凌子正講述)。句容縣人嚴近山在康熙初年的時候旅居荊襄,遇到一位道人教他禮敬星斗,嚴就虔誠奉行,堅持了三年。有一天在江邊坐船,天已昏黑,遇到一伙大強盜。嚴非常害怕,就持念斗母心咒。沒有多長時間,突然一團黑云籠罩了他的船,嚴就逃脫了這場災難,其他的船都遇害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有謂斗母即觀音大士。此謬也。菩薩雖隨類化身。然皆韜光不露。若既明識其為觀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顛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好,我們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韜光”,“韜光”就是藏匿光芒,比喻人隱藏才能而不外露。
“摩利支天”,“摩利支”是梵語,譯曰陽焰。以其形相不可見不可取,故名。又曰華鬘。以天女之形相名之,常在日前行,有自在神通力之天神,若念之,則離一切之災厄,特為武士的守護神,密家所傳。
所以摩利支天是在日本,在日本,他們很多貴族跟諸侯的精神信仰。相傳摩利支天它能夠隱身,無人能夠加害綁縛,因此武士跟軍人更尊信非常,為日本佛教中的重要護法本尊。日本造像中也有男性的這個像,有男性的這個畫像。那么在中國,是從古印度傳進來,這個漢傳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圣像、念摩利支天圣號,還有摩利支天經典。據傳鄭和下西洋,他就有帶著摩利支天,他就依靠對這個摩利支天跟媽祖的信仰,所以航海平安。所以道教的信徒尊稱它為斗母元君,為眾星之母,道教把它納入神譜。日本人他是把它當成佛教的護法神。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按語的白話解:
有人說斗母就是觀音大士,這是錯誤的。菩薩雖然千變萬化,隨緣度生,但是都是韜光隱跡。如果明明已經識別是觀音菩薩,而名字又在玉帝之下,這不是輕重倒置嗎?有人說,斗母是摩利支天,不知是不是?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下載附錄(二則)”:
“道藏源流”
“道家無所謂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為真耳。嘗考元都目錄。皆后人妄取藝文志書名。矯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為道藏也。至于歷朝偽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漢王襃。造洞元經。后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書四十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道士王浮。造三皇經。齊道士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后周武時。有華州道士張賓。詔授本州刺史。長安道士張子順。選得開府。扶風進士馬翼。雍州別駕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造道家偽經一千余卷。(裝潢者。乃萬年縣人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惠祥。私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為尚書衛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門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圣觀道士田仁惠等。又將從前偽撰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在內。故有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門。及優婆塞。優婆夷。等語。此正孔子所謂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極其分量。不過為天為仙而止。安得有菩薩修行之法耶。”
那么這一段主要是周安士菩薩就講說,道家都抄襲佛家的經典。我們來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元都目錄”就是《玄都經目》。為北周武帝玄都觀道士他所上的經目。
再來,“藝文志”,“藝文志”,史書中匯錄書籍目錄的一種體制。班固《漢書》始創此例,后世史書多仿其體。稱為經籍志。漢書藝文志,就《漢書》十志之一,是班固按劉歆所撰的《七略》編定的,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總序,每家之后有小序,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的文獻,簡稱為《漢志》。
“矯注”,“矯”就是假托、詐稱。“注”就是灌進去。就是指增加注入的書名,皆為后人假托。
“不一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
“前漢”,“前漢”是指西漢,是漢高祖到孺子嬰,以長安為首都,稱為西漢。
“后漢”是漢光武帝至漢獻帝,定都于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所以又稱為東漢。但是因為他們是劉邦的后代,承續其國脈,所以稱為后漢。所以“前漢”就是西漢,“后漢”就是東漢。
“吳”,這個“吳”是三國之一孫權,又稱東吳、孫吳,在江、浙、湘、鄂、閩、粵、安南一帶,為晉朝所滅。
好,接下來我們看“齊”,“齊”是南北朝諸朝代中南朝的一國,蕭道成篡宋稱帝,國號齊,建都建康,在今天長江、珠江流域,后來為蕭衍所篡,史稱南齊。
這個蕭衍就是梁武帝,我們以前有介紹過。現在我們再來談談梁武帝對佛教界的貢獻以及跟達摩祖師的對話。
梁武帝他是蘭陵人,他的父親蕭順之跟齊國的開國皇帝蕭道成是同一個宗族。那么梁武帝原先是在齊國當官,后來乘齊朝大亂,篡位成立梁朝,那么齊和帝被迫讓位給蕭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博學能文,勤政愛民,他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不錯,他不太注重個人的生活享受。那么他享年八十六歲,在歷史上,秦始皇以來,他是第二位長壽的皇帝,僅次于清朝乾隆皇帝。他晚年信奉佛教,三次到同泰寺出家當和尚。后來侯景之亂他被迫餓死,這是他的三世因果。那他也會講經說法,他著有《孝經義》《中庸講疏》《涅槃》《凈名經義記》等。
他是中國第一位吃素的皇帝,這皇帝是山珍海味,能吃素就不簡單了,而且他二十多年來不近女色,被當時民眾稱為皇帝菩薩。那中國出家人剛開始并沒有吃素,是梁武帝大力提倡。他因為深諳佛理,以及了解大乘佛教的思想核心就是慈悲,所以他下一道“斷殺絕宗廟犧牲詔”,就是禁止在宗廟里面祭拜酒肉,而且他寫了一篇“斷酒肉文”,他引用《大般涅槃經》、《楞伽經》、《央掘魔羅經》等大乘經典,所以天下的僧人就從此以后吃素了,所以吃素是梁武帝他提倡的。那么據說出家人頭上那個燃那個戒疤也是從梁武帝開始。
那么梁武帝另外一個事情,就是他的夫人郗氏因為嫉妒心重,死后墮落蟒蛇身,來跟梁武帝示現,請梁武帝超拔它。梁武帝就搜集了佛經,撰集了懺悔文,他因為有國師寶志公禪師的指導,所以完成了《梁皇寶懺》,超度了他的夫人郗氏到忉利天宮。那么《梁皇寶懺》到現在還非常盛行,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四百年了。還有佛教里面的超度孤魂的盂蘭盆節,也是源自于他的帶頭作用。
接下來最重要就是他跟達摩祖師的對話,非常經典。在《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菩提達磨,就是達摩祖師,在梁武帝普通年間(西元五二O年到五二六年)來到中國,他剛到廣州,后來被梁武帝迎接到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兩人對話如下:
梁武帝就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并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接著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回答說:“廓然無圣。”
梁武帝最后問:“對朕者誰?”
達摩祖師回答說:“不識。”
這個在禪宗以及中國佛教史上是非常經典的。我相信梁武帝也是非泛泛之輩,他也是一種示現,如果沒有他的啟請,他來問這些問題,坦白說,我們也不了解什么是圣諦第一義。
因為他說,梁武帝說,他即位以來,他造了非常多的佛寺,抄寫非常多的經典,印了很多經,而且度很多出家人,供僧,這些善事,我沒有辦法去形容,“不可勝記”,有什么功德?他直接問功德。我想在這個地方,梁武帝大概對福德、功德,他可能還沒有完全契入。
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因為達摩祖師是一個開悟圣僧,開悟圣僧就怎么樣?他已經破根本無明了,最少破根本無明,分證佛,他我執破,法執破了,他三德秘藏現前,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因為功德是在法身中求,你證法身自然功德就現前,功德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那福德它是有量的,有漏煩惱,他貪瞋癡并沒有斷。那功德是貪瞋癡都斷盡了,再破根本無明。所以他當然說毫無功德,達摩祖師說,當然毫無功德。
梁武帝說,為什么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說,是帶了煩惱啊,你有所求去做這些善事,你要想得福報,你沒有即相離相啊,所以你做什么就得什么,你沒做就沒有,那是“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雖然你有做善事,“雖有非實”,為什么?這個不能契入真實第一義,不能契入你的心性。因為心性是什么?是“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不是說你要做多少善事,要供養多少出家人,要蓋多少廟,要印多少經,你智慧就會開,不是這個意思啊。你蓋多少佛寺,印多少經,供養多少出家人,這是你的凈業三福里面的第一福,你還要進入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后進入大乘的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樣才能夠契會、才能夠見性。
梁武帝說,如何是圣諦第一義呢?他就反問他了,那什么是圣諦第一義呢?達摩祖師說,“廓然無圣。”這個地方非常地深,我要跟各位解釋。什么叫圣諦第一義呢?佛教里面有真諦、俗諦,還有第一義。他說圣諦第一義,就是離開真諦跟俗諦。真諦講的什么?真諦講空。俗諦呢?講有。就真空妙有。所以真俗二諦圓融,真俗二諦不二,是圣諦第一義。這個是天臺家、教家窮玄極妙地之處。我們大乘教里面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我們就以圓教來說,圓教是俱賅一切,賅是什么?兼備的意思,“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說空之時,周遍法界”。先跟你講空,再跟你講有,最后跟你講第一義諦,那是最高境界,空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義理,這是教家最高原則。所以梁武帝也是會問問題。
再來說“廓然無圣”,說為什么“廓然無圣”呢?因為圣諦第一義是什么回事呢?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究竟佛了,圣也不可得,凡也不可得,真也不可得,俗也不可得。《大般若經》不是講嗎,老和尚也講過,總結《大般若經》就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你要跳脫相對待的境界,凡、圣、真、俗都是相對待的。所以他考這個問題以后,經過達摩祖師輕輕地一撥,粉碎無余。
達摩祖師說,“廓然無圣”。因為絕待境界講不出來,但是佛性又不離開我們當下,饑來食,困來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里面起是非分別,說長道短嘛。那“廓然”是什么意思?像虛空一樣遼闊,我們的心性像虛空,是心包太虛,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我們心性就像虛空一樣,遼闊虛明。“無圣”是這虛空里面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到這個佛的境界,一切眾生都是佛,也沒有圣、也沒有凡了。雖然是一切沒有,但是又知道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達摩祖師無法形容,但是他把這個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
但是問題梁武帝看不懂,梁武帝只知道持論教義,說凡道圣,但是他不明心性。他不知道說無的是誰,說有的又是誰,當面錯過。這個叫禪宗或者是三時系念里面講的太阿劍,輕輕一揮,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的葛藤一齊斬斷,指點你見性。佛陀不是講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為我們眾生迷于聲色而不認識,假如你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那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哪里還有圣跟凡呢?他根塵脫落了,回光一瞥,回光返照,即見本來面目。
所以各位,我們修行要修到這個境界,這是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啊。你修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是禪宗里面講的,虛空粉碎,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殞無余,哪里還有圣人、佛、菩薩呢?哪里還有凡夫呢?雖然一切沒有,但是也非同木石,卻了了分明。達摩祖師要指點梁武帝見性、見道,“廓然無圣”,妙明真心,我們一著相,心中存有圣凡之見,就不能見道。要到什么?要到離相離見,就是離開《金剛經》里面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再離開《金剛經》里面講的,下半部的,離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就入道了,你就見道了,最后你證道了,這就是“廓然無圣”,這就是圣諦第一義的真實妙義。所以他當然說,對朕者是誰?他達摩祖師說,“不識”,沒有錯啊。
我們再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陶宏景”,“陶宏景”是,這個是道家的修行人,他喜歡著述,也喜歡奇異的東西,他擅長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還有方圓產物、醫術本草。梁武帝有跟他交往,早年有跟他交往。梁武帝即位以后,他對這個陶宏景禮遇有加,更加深信,常常往返書信,詢問不絕。每一次國家有什么吉兇征討大事,那么梁武帝都會去咨詢陶宏景。可見你看,梁武帝為什么他問達摩祖師說,我造寺、供僧,這個印經有何功德?你看他那個國家吉兇大事都還要問這個道士陶宏景,這是心外求法。所以那時候陶宏景被稱為山中宰相,皇帝贈他是太中大夫,死后還追封他是貞白先生。
再來,“后周武”,“后周武”是北周武帝。南北朝時候北周第三位皇帝。
“張子順”,“張子順”,這個“張子順”在《法苑珠林》,道世法師所著作的這個《法苑珠林·五十五·妄傳邪教第三》里面,它的原文是“長安前道士焦子順,一名道抗,選得開府。”所以他說,疑為“焦子順”之誤,這個地方是寫“張子順”。
再來,“選得開府”,“選”就是派遣、使令。“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成立的府署,選擇他的部屬、僚屬,這個叫“開府”。那“選得開府”的意思是說,被任命為開府。
“扶風進士”,在道世法師的《法苑珠林》,它的原文是“扶風前道士馬翼”,所以疑為“進士”應該是“道士”之誤。
再來,“別駕”,它是古代官職的名稱,為州刺史的佐官。他因為隨刺史到各地去巡行視察,都是乘車駕,駕馬車,所以稱為“別駕”。
“李通”,道世法師的《法苑珠林》里面,原文是“雍州別駕李運等四人”,所以疑為“李運”之誤。這個地方是叫“李通”。
“天和五年”是北朝北周武帝的年號。
“裝潢”,“裝潢”是古代黃櫱的這個染汁要來裱這個畫的時候,潢紙裝裱書畫,故稱為裝修書畫的為“裝潢”。我們現在講裱畫、裝背、裱背,一幅畫里面要把它裱起來,旁邊那個裱背叫“裝潢”。
“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在位十三年。
“輔惠祥”,“輔惠祥”在道世法師《法苑珠林》里面它說,原文是“有五通觀道士輔慧祥”,那個“慧”是智慧的慧,可能這個“惠”,恩惠的惠是智慧的慧之誤。
再來,“金光門”,唐代長安京城外郭西面中的門名。這個在駱天驤《類編長安志》里面有提到,長安京城外郭西面三片門,第一個在北邊,叫開遠門,中邊叫金光門,南邊叫延平門。
“麟德元年”,“麟德元年”是唐高宗的年號。
“西京”,“西京”就是漢朝首都長安,東漢的首都是洛陽,所以洛陽稱為東京,長安稱為西京。
“三界”,三界我們知道,就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淫食二欲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沒有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再來,“六道”,“六道”我們都知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
再來,“五陰”,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蘊是積集意。
“十二入”,“入”就是涉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也。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以及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于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十二入。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是《三藏法數》的解釋。
“十八界”,“界”為界限,也即隔別之義。如來為色心都迷惑者,開六根六塵六識,令其一一細觀,是為心、色俱開,故說為十八界也。這是《三藏法數》的解釋。
“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又稱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義,到達涅槃道路之資糧,有三十七種。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也。
我們現在來解釋一下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就是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
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就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足就是什么?就是所依靠的意思。如意就是滿你所愿。你所修的法能夠愿滿、滿足,如愿滿足,叫四如意足。
五根,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那為什么叫根呢?因為根就像樹木一樣,它有生長跟護持的兩種意義,就像樹的根一樣,它能開花結果,那修道者要依照這五根你才能成道果,你要護持這個道心,不要讓它退失。所以信心、精進、正念、禪定、智慧這五種就像一棵樹的樹根一樣,你要有這種五種,五種根,你才有辦法開出你的智慧花果,這個意思。
那五力呢?五力就是你有這五根,它會產生五種功德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你有這五種力,就能夠破惡成善,它能夠增長你的力量,排除一切障礙,不會被其他惡法所調伏障礙,而能摧折其他的惡法。這是五種力量,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跟慧力。
再來,七覺支,就七菩提分,就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再來,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那么“優婆塞”呢,就是受五戒的男眾,叫“優婆塞”。
那再來,“優婆夷”,受五戒的女眾。
那“相維辟公”呢,這個地方就指,偽造這些《道藏》的人,盜取佛經的內容,想要自己覺得說,自雄其說,覺得他們的這個《道藏》很了不起。這個叫做“相維辟公”。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道家并沒有現在所說的《道藏》,僅僅只有老子《道德經》五千字是真的。經曾考證元都目錄,都是后人妄造藝文志書的名詞,自稱高明,偽托注解,共成八百八十四卷,取名叫做《道藏》。至于歷朝偽撰的,那就很多了。簡單來說,例如前漢王褒偽造《洞元經》,后漢張陵偽造《靈寶經》以及《章醮》等書四十卷,孫吳時的葛孝先偽造了《上清經》,晉道士王浮偽造了《三皇經》,齊道士陳顯明偽造了《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偽造了《太清經》。后周武時,有任命為本州刺史的華州道士張賓,選得開府的長安道士張子順,還有扶風進士馬翼和雍州別駕李通,一共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偽造道經一千多卷(負責裝潢的人是萬年縣的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惠祥私改《涅槃經》為《長安經》,被尚書衛文升上奏,上命以判處極刑,處斬于金光明門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圣觀道士田仁惠等人,又將從前偽撰的真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進去,所以道經也有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門和優婆塞、優婆夷等佛教名詞。這正是孔子所說的,互相串通,想要躲避人的眼睛,但天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啊。躲得了人的眼睛,躲不了天的眼睛。或許有人要說,怎么不可以從三家中各取所長呢?不可以。道家修到最高境界也不過是生天為仙而已,怎么能夠和修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法相比呢?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道藏摘語”
“道藏法輪經云。天尊誡敕道士云。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愿一切。普入法門。太上清凈經云。若見沙門。當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經云。道士設齋供。若比丘比丘尼來。當推為上座。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佛。靈寶消魔安志經云。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今改為勤行登金闕。)上品大戒經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老子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震旦。”
“按。舊時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為干棗香水。”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道藏法輪經》說,天尊教誡道士,如果看見佛廟,就要思念無量眾生,應當發愿一切眾生都進入這大法門。《太上清凈經》說,如果看見了出家人,應當發愿一切眾生明白了解大法,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經》說,道士建立齋供道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來參加,就應當推舉為上座。《符子》說,老子的老師名叫釋迦牟尼佛。《靈寶消魔安志經》說,“道以齋為先,勤行當如佛(今改為勤行登金闕)”。《上品大戒經》說,布施錢物給佛塔廟,就會得到千倍的回報;布施給出家人,就會得到百倍的回報。《老子大權菩薩經》說,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在中國。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按語的解釋:
“舊時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為干棗香水”,古時候祭祀,都有干鹿肉和清酒,現在都改為干棗和香水。
好,最后我們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對這個儒釋道三教是一家的開示。因為我們今天所談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道家的東西,那到底儒釋道三教如何去看待呢?老法師的開示如下。
一,老法師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同修都能夠建立正知正見,把我們的性德找回來。十善業道是我們的性德,我們自性里面本俱的、本有的,它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把它迷失了,可是真正找回來有困難。找不回來是什么原因呢?老和尚說,修學是要有次第的,由淺而深、由小而大。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里面告訴我們,“不先學小乘,后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佛教我們修行的次序。小乘是佛教的小學,大乘是佛教的大學,沒有小學的基礎,你怎么能念大學呢?那么現在我們連小學也學不好,問題在哪里?我們扎根教育疏忽了,所以必須要回過頭來把扎根教育學好。那么我們怎么樣去做扎根的工作呢?
第二點,老法師說,扎根從哪里扎起呢?從《弟子規》,所以千萬不能疏忽《弟子規》。我們老祖宗、佛門的祖師大德,從唐朝中葉就把修學的程序改變了,改得好,不學小乘,用什么東西來代替小乘呢?用儒跟道。
第三點,老和尚說,香港大埔的佛堂有一塊碑,是拓下來的,是少林寺的一塊碑,叫三教九流混元圖。老和尚說,這個碑是什么時候刻的呢?是唐肅宗的時候,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他說,你看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們中國就已經走向多元文化了,儒釋道三教九流是一家。你看畫的那個圖案里面很有意思啊,那個人頭你仔細看,正面看像釋迦牟尼佛,側面看,一面是像老子,一面是像孔子,三個面孔畫在一起,代表什么?一體的嘛,三教,眼耳鼻舌身,一體的嘛。正面像釋迦牟尼佛,一邊像老子,一邊像孔子,是一體的。九流是五臟六腑。所以三教是一體的,是眼耳鼻舌身,那九流是五臟六腑,這個圖畫畫得好,它表法,真的是一體的。
第四,扎根教育,以儒佛做扎根教育,學佛對于《十善業道經》是輕而易舉,你有《弟子規》、有《感應篇》這個基礎,《十善業道經》就容易落實。這三個根落實了,無論你是學儒、學道、學佛,都會有成就。學佛,你能成佛、能成菩薩;學道,你可以達到老莊的境界;學儒,你就是今天孔子、孟子、圣賢的化身。所以這塊碑非常有價值。那么老和尚在國外都推行多元文化,團結世界上的宗教,還有團結族群,老和尚也做了一些成績出來。那外國人也很好奇,宗教怎么團結呢?老和尚就把這張拓碑給他們看,他們也感到很驚訝,這些外國人看了很驚訝,原來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就已經在團結宗教啦、團結族群啦。所以扎根教育做到了,然后“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這是肯定的。
第五,老法師說,學佛一定要學善財童子。他說,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學的法門完全不一樣,但是善財個個都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他的老師,善財童子是以學生的姿態完全接納,圓融自在,沒有障礙。所以我們今天不但對我們自己的宗派知道是一個,一個老師,一個根源,不可以對立,不可以反對,一個老師教的,對于所有不同宗教也不能反對。我們知道什么?每一位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佛的化身。在基督教呢?老和尚就告訴他們說,一切宗教最初的創教人,老和尚說,都是上帝的化身。老和尚對別的宗教是這樣說啦,其實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佛的化身。那這樣就自在了,問題就解決了。
第六,世界宗教是一家,是可以團結的,宗教可以和睦相處,只要怎么樣?只要各宗教都把教育辦好,各宗教都廣度眾生。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是都是同一個真誠心、恭敬心來對待、來接納。所以老和尚說,提倡宗教要團結,要互相學習,這才是團結真正的基礎。如果彼此不去研究各宗教的教義,就會產生疑惑、會產生矛盾、會制造沖突。你了解以后,明白了,全部都化解了。老和尚說,這件事情他做了十年,十多年了,確實沒有遇到障礙,大家都能接受。他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然后再團結印度尼西亞,就印尼,澳洲跟馬來西亞,這些宗教都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團結在一起,一起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51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