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6月13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二十七,“報答四恩”。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四十一頁:
“報答四恩”
“(發明)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來。四說法師也。父與母。生育我之形骸。如來法師。長養我之智慧。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觀佛相海經云。有恩不報。是阿鼻因。然則報答之事。可忽乎哉。”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四恩”,普通的說法大約有二種。《心地觀經》謂,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釋氏要覽》謂,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就我們平常在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上報四重恩”就是這里講的“四恩”。那么這個地方是指,一父、二母、三如來、四說法師等恩德。
那么再來,“阿鼻”,“阿鼻”是指無間地獄。在《觀佛三昧經》云,“阿”稱為無,“鼻”稱為救,那么“阿鼻”就是無救,沒有救了。在《成論》里面,“明五無間:一趣果無間,舍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瑜伽·第九》云:“一害父,二害母,三害羅漢,四破僧,五出佛身血。”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墮五無間地獄的五種原因,第一個,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再來,“忽”,“忽”就是疏忽、輕視。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四恩就是指父恩、母恩、如來恩、說法師恩。父母生育我的形體,如來法師培養我的智慧,都是恩重如山,難以報答的人啊。《觀佛相海經》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地獄的因。如此看來,報答的事情可以輕視嗎?
好,我們看第二段經文:
“報答父母之恩。唯有盡勞盡養。得親之心。引導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報答師長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養而已。至于如來之恩。尤難言報。唯有發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學菩薩而已。蓮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四事供養”,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也;或房舍、衣服、飲食、湯藥也。這“四事供養”在這里也是有兩種解釋,第一個四事供養,衣服,第二種的四事供養也有衣服。那么第一個四事供養有飲食,第二種四事供養也有飲食。再來就是湯藥,在第一種跟第二種供養都有。唯一差別在哪里呢?第一個四事供養是臥具,那么第二種四事供養是房舍,這差別在這地方。我們習慣都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那么在《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無量壽經·下》曰:“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盂蘭盆經·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
這個“僧自恣日”,就是在佛陀他們那個時候,以及現在一般佛寺,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有三個月的結夏安居,那么平常在半月半月誦戒或者是在結夏安居圓滿,都有一個僧自恣日,就是有犯過錯要白眾,這個是一種懺悔方式。
再來,“發菩提心”,菩提者無上正真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之心,曰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曰,凈業三福里面的第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無量壽經·下》曰:“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大乘義章·九》:“發菩提心者,菩提胡語”,就是印度的梵語是菩提,那到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就翻譯為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
那么這個發菩提心很重要,在我們凈土法門里面,在《無量壽經》里面,三輩往生,統統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來了解什么是真發菩提心。
老法師開示說,真正發心求生凈土,就是真實發菩提心。在《無量壽經鈔》里面所說的,“大乘凡夫名菩薩歟?或是縱說。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這一段《無量壽經鈔》里面說,凡夫如果發大乘的心,就是發菩提心,叫“大乘凡夫”,可以稱為菩薩嗎?但是如果菩薩生起疑惑的心,那就會失去大利了。那什么叫大利呢?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縱然是菩薩,“縱菩薩生疑惑者”,就是縱然是菩薩,生疑惑心,不相信,不到極樂世界去完成學業,全都是失掉大利。大利是指這一門,就凈土法門。
所以老法師說,從經文上、從注解上,也看到佛菩薩跟祖師的慈悲心切,恨不得幫助我們個個往生,皆大歡喜。所以在黃念祖老居士他的《注解》里面講,“《鈔》中兩說均是”,其中一個就是“我等雖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實發起菩提心,即是初發心菩薩”。
什么叫菩提心呢?蕅益大師跟印光大師都有跟我們開示,相信有極樂世界,不再懷疑,相信阿彌陀佛,我發愿求生凈土,這一念就是菩提心。聽清楚啊,我發愿求生凈土,當下這一念就是菩提心。為什么呢?你發愿求生凈土,就是發愿作佛去了,到極樂世界就保證成佛。成佛干什么?成佛普度眾生。所以真正發心求生凈土,就是真實發菩提心。
這個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初發心菩薩。你還沒有到達極樂世界,還沒有離開六道輪回,大家都稱你叫做初發心菩薩。那你自己也肯定,你真發心了,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論注》云:‘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永遠有佛,不會間斷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佛的家,佛常住的地方。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是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應身,有佛、有菩薩用化身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度眾生。
所以“凈業行人,若發如是心,亦即是初發心菩薩。”我們依教奉行,自己修這個法門,也勸別人修這個法門,大家認真努力,沒有第二個念頭,決定往生。那么凈業行人,若發如是心,即是初發心菩薩。這個心如果沒有發,不能稱為菩薩。我們剛才講過,怎么才可以做到初發心菩薩呢?你發愿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新發意菩薩,就可以稱為菩薩了,因為發這個心就是菩薩,這就是發菩提心。如果你沒有發愿求生極樂世界,不能稱為真發菩提心。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法門保證你一生成就。你現在雖然不是真菩薩,是準菩薩,穩穩當當的,你一定到極樂世界去作菩薩。
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一個不認識字的鄉下老人,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修到跟六祖大師同樣的境界,肉身菩薩。他也不懂經教啊,他就是一句佛號,持到實報莊嚴土,跟禪宗的六祖大師一樣的境界,也就是證到什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海賢老和尚現在已經證明他成就肉身菩薩,前幾天老和尚特別把海賢老和尚這一生修行的成就,成就成肉身菩薩,全身舍利,迎請海賢老和尚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示現給全世界這些各國的大使禮拜,嘆為觀止。也就是說,海賢老和尚就憑這一句佛號,因為他發愿求生極樂世界,也就是發愿作佛,發愿作佛就是真發菩提心。
因為除非你是像六祖大師這種根器的,六祖大師不認識字,挑木柴到客棧去,聽客人誦《金剛經》,他還不知道那本經叫《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頓脫,契入那個境界。那叫什么境界?那不二法門的境界啊,“應無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妙有,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是上根利智,六祖大師都度上上根器的人。
那我們呢?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我們就要學海賢老和尚,他一句佛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證到實報莊嚴土,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了,法身大士了,也就是禪宗里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就入佛法里面的最高境界,不二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就凈土法門,穩穩當當,保證你一定到極樂世界作菩薩去了,作佛了。
老法師開示說,“天臺謂別教之信位菩薩,如空中之絮,沉浮無定。”因為天臺宗的藏通別圓,天臺宗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別教的信位菩薩還是什么?“空中之花絮”,漂浮不定,像棉花,棉花棉絮一樣,在空中隨著空氣上下升降,飄浮不定。“是故初發心菩薩,實有退墮之患也”,雖然你心發了,再過幾天忘掉了,毛病習氣又出來了,怎么辦?所以才會有這一段經文注解說,“縱然真是菩薩,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所以必須要求生西方,才是真發心,真發菩提心。
這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科注》第四回,第四百六十九集的開示。
那我們接下來就討論說,真發菩提心有十種現象。我們先把十種現象先念出來,然后再來逐步解釋。什么樣是真發菩提心呢?除了剛才我們講說,發愿求生極樂世界是真發菩提心,如果是真發菩提心,他有這十種的現象:
第一,“親近善友”。
第二,“供養諸佛”。
第三,“修習善根”。
第四,“志求勝法”。
第五,“心常柔和”。
第六,“遭苦能忍”。
第七,“慈悲深厚”。
第八,“深心平等”。
第九,“愛樂大乘”。
第十,“求佛智慧”。
我們現在來逐條解釋。第一,“親近善友”。發菩提心的菩薩,在他的人生觀里面,善知識是他的第一親。父母生我們的肉身,身命,但是善知識、善友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善知識。所以發菩提心的菩薩,他樂意親近善知識,他不愿離開善知識。所以為什么古代的祖師大德、開悟的圣僧,你們注意看,都在他老師旁邊,最起碼服侍五年到十年才離開,就是什么?他不愿意離開善知識。老法師本來跟李老師修學只有五年,后來舍不得離開,再留五年,等于服侍李老師十年,修學十年。這是第一個現象,“親近善友”。
那我們現在怎么辦呢?我們要遇到善知識不容易啊,老和尚講過,經師易遇,人師難求啊,人師就是善知識、善友。所以今天唯一的途徑只有怎么樣?善知識幫你介紹。那老和尚說,我們要學習什么?真正的善知識,你可以學習蓮池大師,學習蕅益大師、印光大師。所以你深入《印光大師文鈔》《蕅益大師全集》《蓮池大師全集》,你就是親近善知識。那么《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你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才能夠找得到,才能夠認識,否則的話到哪里去找呢?找不到。
所以老法師教我們找古人去,找蓮池大師、找蕅益大師。老和尚說,他學《華嚴經》,他找清涼大師,老和尚找清涼大師學《華嚴》,看他們的著作,按照他們的著作來修學,就不會錯。這個是老和尚特別強調的,在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要怎么樣?做古德的私淑弟子,你就是拜他為師了,天天念他的書,天天念他的文章,那就是親近善友。讀了以后還要依教奉行,才能變化氣質。念了以后,你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都革除,學習圣人的德行,這樣就能夠變化氣質。
這個是第一個,“親近善友”。
所以說這個末法時期,明師呢,這個明師不是很有名的師父,是開智慧的師父,明是日月明,不是很有名的名,弄清楚。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里面講那個明師,明就是有智慧的。那我們是很幸運的,我們能夠遇到凈空老法師,那他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我們就依止他,去聽他一個人的教誨就好了,這樣你就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但是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在老和尚旁邊,所以老和尚說,你們以古德為師,做他們的私淑弟子。那他推薦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其實像《李炳南老師全集》,也是我們可以親近的對象,李炳南老師也是我們的大善知識。
再來,第二個,“供養諸佛”。這個供養諸佛的意思,不是說你家里供著佛像,每天早上燒香禮拜,做早晚課,不是這樣,不是這樣供養,而是我們普賢十大愿王第三愿“廣修供養”,特別是修法供養,自己依照經論切實奉行,同時又將修學的功德、利益隨時隨處普遍地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真正供養。
諸佛是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呢?所以心清凈、心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那么他所修的供養就是供養諸佛了,他所做的布施都是供養諸佛了,就是“廣修供養”了。眾生雖然是佛,他沒有覺悟,他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要以覺悟的方法去供養他,讓他聽了、接觸到也能夠開悟,也能夠恢復他的自性,這才叫做真正供養。也就是說,幫助一個人開悟。這是我們在廣修供養里面講了七個例子。在《普賢菩薩行愿品》里面有七支供養,里面包括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回向,那這個就是七支供養里面的廣修供養,也是普賢十大愿里面的廣修供養。這是真的發菩提心,他一定是廣修供養。那什么是最大的供養呢?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就是供養諸佛。
第三,“修習善根”。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在六道里生死輪回,貪瞋癡慢是三惡業,三惡業反過來叫三善根。你認真修學,學什么?于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癡、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進,這個合起來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是從這四個根生出來的。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再加不懈怠,合起來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從這四善根生出來。所以真發菩提心要修習善根,認真努力來修學。
第四,“志求勝法”。勝是殊勝,在世出世間一切法里面,他一定選擇第一殊勝的法門來修學。什么第一他可能不知道,學多了就有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要學多了,就有比較。自古以來許多祖師大德們,他們年輕的時候修很多法門,你像省庵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也去參學過禪宗,他們都修過很多的法門,不是一開始就學一個法門。老和尚說,在古往今來例子里面看到太少了,絕大多數的祖師大德都學很多。譬如蓮池大師,禪教都通,就禪宗跟教下他都通,他有去參訪遍融老和尚,當年還是那個時代的禪宗大德。蕅益大師他是天臺宗的基礎,他沒有修凈土之前,他學天臺。所以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里面都是用天臺教義來講的,尤其是蕅益大師注解的《楞嚴經》,全部都是依天臺。印光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年輕的時候學儒,而且還辟佛,辟佛就是毀謗佛法,到最后他是從教里面才入凈土的。
所以換句話說,志求勝法,什么是勝法?凈土法門是勝法。那老法師特別講,自古以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一門深入的啦。老法師也是一樣,他剛開始講很多經,老法師也有講過《楞嚴經》,也有講過《金剛經》,有講過《六祖壇經》,他最后什么都不講了,只講《無量壽經》,老和尚也跟祖師大德一樣。所以他特別舉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到最后都歸心凈土。像省庵大師,他有去參學過禪宗,那他開悟了,但是最后他導歸凈土了,成了我們的凈土宗的祖師。那徹悟禪師也是禪宗的,他也是最后導歸極樂,也是歸心凈土。這是志求勝法。
第五,“心常柔和”。真發菩提心的,他一定修心常柔和,柔和的意思就是慈悲,他待人處事接物,和顏悅色,心地慈悲。縱使你不跟他學,甚至你不贊成他所學的、他所教的,乃至于你毀謗他、侮辱他,他不會生氣,他也不會怪你,他能夠原諒你。這個顯示他的修養,對于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他不在意的,他不會跟你計較的。老和尚說,如果說某個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識,但是你說一、二句不好聽的話,他的面孔就放下來,就記恨在心,老和尚說,我們就曉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他是怎么樣?心常柔和,真正的善知識決定不可能有這種態度。這些地方我們要認真去學習。
第六,“遭苦能忍”。是不是真發菩提心呢?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行的障礙決定是不能避免的。像老和尚剛開始離開臺中蓮社的時候,在臨濟寺,他也不會做經懺,他最后沒有辦法,無路可去,就韓館長收留他,這就是障礙決定不能避免。還有老和尚遇到景美圖書館的因緣結束,遇到新加坡的因緣結束,這個都是障礙,不能避免的。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祖師修行都沒有一帆風順的。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當年是示現六年的苦行,最苦的時候一天是一麻一麥,我們在講因果的時候,還提到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這也是修行障礙。釋迦牟尼佛的僧團里面還碰到六群比丘,還有提婆達多的障礙,這也是障礙啊,而且提婆達多還是障礙佛陀一輩子。這個都是什么?“遭苦能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最苦的時候是一天一麻一麥,他都能夠忍受得了。在游化階段當中教化眾生,還遭遇到提婆達多,還有阿阇世王,僧團里面還有六群比丘不守規矩,天天斗爭,佛陀還是一樣成道,還是八相成道,佛陀不會因為是提婆達多、阿阇世王還有六群比丘的障礙,他就成不了道,他照樣成道。最后佛陀說,他還來感恩提婆達多,接受阿阇世王的懺悔,告訴阿難尊者說,對六群比丘默擯。
你看看,連佛陀都要受這樣的,我們現在講說,折磨了,他還這樣考驗哪。什么?他是真發菩提心,能遭苦能忍,遭苦能忍,這些都要能夠忍受啊,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你是這個境界啊。你看道證法師要往生前,四十八歲那一年,她出家十七年,她畫了五尊佛,她還生腫瘤了。所以真發菩提心,他遭苦能忍。你看老法師,他推動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他遭受多大的障礙、多大的毀謗啊,但是他還是堅定不移地弘揚凈土大經。六祖大師開悟了,五祖弘忍大師座下的弟子要爭衣缽,六祖大師碰到多大的嫉妒障礙,他開悟以后,他二十四歲開悟,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他還要在獵人隊里面待了十五年,這也是什么?遭苦能忍。所以老法師說,我們如果真發菩提心,我們在一切的苦難里面,都是我們的增上緣,逆增上緣。
再來,第七,“慈悲深厚”。這一條是講他的內心,第五條“心常柔和”是講他外在的表現,所以“心常柔和”跟這里的第七條“慈悲深厚”,表示他表里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再來,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夠忍辱,他能夠柔和。
第九,“愛樂大乘”。自己雖然是修一個法門,但是對其他一些大乘法他沒有不贊嘆的,這個叫做“愛樂大乘”。所以老法師在香港講學的時候,圣一法師請他到他的道場去開示,圣一法師是修禪宗的,老法師到圣一法師的道場講禪宗。這個就是“愛樂大乘”,就是要贊嘆,對其他一切大乘法沒有不贊嘆的。就如同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還去贊嘆別人。絕對沒有說自己夸耀自己的法門而貶抑其他的法門,在菩薩行里面沒有見過。尤其在菩薩戒里面,特別是“瑜伽菩薩戒”,老和尚說,“瑜伽菩薩戒”,《瑜伽師地論》里面講的菩薩戒,第一條戒就是“自贊毀他”,他把自己贊嘆得不得了,毀謗別人,在菩薩戒里面是犯第一條重戒,這個罪很深。所以《瑜伽師地論》里面講得很清楚,如果自贊而不毀他,或者毀他沒有自贊,這個罪要輕一點。就是說他自贊但是他沒有毀謗別人,或者毀謗別人但是沒有自贊,這樣罪稍微輕一點,但如果自贊毀他,這是最重的一條戒,所以《瑜伽菩薩戒本》列在第一條重戒。
第十,“求佛智慧”。我們學佛求的是什么?什么目的?求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求這個。我們念佛同修,雖然我們不是把這個擺在我們第一個目標,實在講還是第一個目標。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了求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正求無上正等正覺。
這以上十點是一般經論上講初發心的十種樣子,你心一發,人就變個樣子了。老和尚說,如果你心發了,發了還跟平常人一樣,沒有一點點改變,這個發心是口皮上的發心,不管用,不是里面真正的發心。里面要真正發心,外頭樣子決定就有改變,就會不相同。以上所講的這十種發心的相,發菩提心的十種現象,我們要知道,我們也常常拿這個來檢點,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發心?有沒有真正發心?諸佛菩薩初發心統統是這個樣子。你看善財童子,他發心以后,這十條統統做到。沒有求得無上菩提之前,他絕不休息,辛辛苦苦地在外面參學,不肯休息,“精進不退”,他不退轉、不墮落、不懷疑,精進之相,這是真發菩提心。
好,那我們再來看這一段里面的名相注釋:
“立宏誓愿”,這個“宏誓愿”就是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四弘誓愿是菩薩所立的,凡是大乘行者都應該要牢記和實踐。
再來,“蓮大師”,“蓮大師”是指凈土宗第八代祖師,明朝的蓮池大師。
再來,“塵垢”,這個“塵垢”就是煩惱的通稱。《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那么在這一段里面,“蓮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就是蓮池大師的開示。那么天臺宗的倓虛老法師在他的《影塵回憶錄》里面,有針對蓮池大師這一段開示,就是“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近代的倓虛老法師有非常深入的開示。
倓虛老法師說,父母親往生以后,你燒紙燎草,就是燒紙錢,燒紙燎草,這都是隨順世俗人情的事。倓虛老法師說,究竟出家人報答父母的孝心,報孝的事情不在這個方面。為人子的能夠出家辦道,了生脫死,讓父母及過去一切先亡都能夠借光超出六道輪回,這才真正的孝,才算真正的孝,也才算是大孝。所以為什么說成佛孝道才圓滿?就是這個道理。不然父母活著的時候你不問他的事情,再不然就是提供給他吃肉、吃魚的,讓他造一些殺業,父母死了以后,你又捏著鼻子痛哭一下,這簡直太沒意味了。所以倓虛老法師引用蓮池大師在他的《七筆勾》里面,頭一條就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
倓虛老法師說,如果是出家人,在出過家之后不能辦道修行,這樣在世俗人情上來說,對父母沒有盡到生養死葬的心;在出世方面來說,沒有能夠讓祖先離苦得樂,超出輪回,這樣倒反而不如一個俗人。因為俗人,當父母在的時候,早晚能夠昏定晨省,竭盡侍奉之責,父母還能得到一些好處。他說,出家人離俗之后,東跑西奔,父母一點受用也得不著,如果再不能辦道修行,那簡直太辜負出家的意義了。
那這個地方倓虛老法師就提到清朝的玉琳國師,他的母親有寫一封信給玉琳國師,在玉琳國師出家之后,玉琳國師的俗家母親寫一封信,我們等一下再來看這封信,很感人。
那我們先介紹一下玉琳國師。玉琳國師他在清朝順治年間被順治皇帝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他長得非常莊嚴,英俊挺拔,學問也很好。那么在佛寺里面,他還擔任過香燈的工作,他侍奉一位得道的高僧。他的師兄叫巖頭禪師,靈巖山寺那個巖,巖頭禪師,這個巖頭禪師平常不講話的,默默的,話很少,但是他已經開悟了,他有修行成就,他跟玉琳國師感情非常好,兩個師兄弟。當時巖頭禪師還被人家當成啞羊僧,啞羊僧,就是比較不善于表達的。
那有一天玉琳國師要去參學,他送給他三顆錦囊,他有跟他講,第一次危險的時候打開第一個錦囊,第二次危險的時候再打開第二個錦囊,第三個,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打開第三個錦囊,一共三個錦囊,叫他時間還沒到不能打開。那玉琳國師就出去參學,就帶著他師兄給他的這三個錦囊。
有一天他乘一艘船,他不知道里面坐的是清朝順治皇帝,因為順治皇帝微服出巡,剛好在那邊遇到狂風大浪,那玉琳國師坐在船頭,順治皇帝坐在里面,包廂里面,船里面也有包廂,而那時狂風大作,非常危險,那個船都已經東搖西擺的,非常恐怖啊,那個順治皇帝就有驚嚇到。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龍王,當時龍王,海龍王要來見順治皇帝,他就顯神威,要來護駕,那是凡人看不出來,那是海龍王要護駕,它龍王就是驚濤駭浪啊。
后來玉琳國師還是有修,他一看,不對啊,應該是海龍王要來見,里面有一位大人物,只是他不曉得是順治皇帝,里面應該有大人物。后來他就在這個,因為他是緊要關頭嘛,就打開第一個錦囊,寫一個免禮,免禮。免禮就是你要見皇帝,皇帝說,免禮,你就不用朝拜了。就海龍王要來朝拜順治皇帝,他一打開,哦,他就知道,原來這是,這個驚濤駭浪是海龍王在興風作浪。他說,免禮。你看,就講一句免禮,那個驚濤駭浪就風平浪靜。
誒,風平浪靜以后了,這個順治皇帝旁邊的這些大臣說,誒,奇怪了,他說,那個坐在最船頭那個法師,那念念有詞,他好像是高僧喔,就是這高僧念念有詞以后,就風平浪靜。順治皇帝,本來順治皇帝就是,他很羨慕出家人,他也是佛門中再來的人,他一看到這,這可能是高僧,后來他就是親近這位玉琳國師,最后封他為國師,就典故是這樣來的。
那就帶他到皇宮去了,哇,那些大臣就一傳十,十傳百,都說,皇帝出巡,在這個海浪當中,在船的上面遇到一個高僧,那大家都說,當他是高僧啊。那高僧要檢驗哪,皇帝就派四個宮女,什么呢?派四個宮女賜浴洗塵,就陪你這個沐浴。哇這,這玉琳國師一想,這四個宮女賜浴洗塵,這皇帝的命令,不進去也不行。這完全看定功的,這不是開玩笑的,這看定功。那在這緊要關頭怎么辦?那不能破戒啊,玉琳國師就第二個錦囊就打開,誒,看到一支針,叫銹衣針,他就看到這個錦囊上面包著一個銹衣針,就是我們現在講縫針線那個針。然后四個宮女都皇帝命令來賜浴洗塵,那怎么辦呢?針扎手指頭啊,只能扎針,扎手指頭。誒,過關了,因為喊痛都來不及了,不管旁邊四個宮女在那邊賜浴洗塵,過關。哇,這個消息傳遍京城,說,不得了,這個法師定功,哇,太殊勝了、太高超了,竟然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那皇帝就更加佩服說,哇,這個禪師有修行啊。
好,到第三關,賜他什么事啊?賜他國師,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那要舉行,國師啊,升座大典,那皇帝要賜這個榮譽給他。以前皇帝賜國師都怎么樣?要賜金缽啊、紫裟,紫色的袈裟。到第三關,他想說,現在皇帝要再賜給他國師啊,他不能起傲慢心啊,他就打開第三個錦囊。打開以后,他的巖頭師兄寫什么呢?佛,他就想要寫個佛。他說,你要學佛陀,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他第三關做到了,就是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一看那個佛,他就覺了嘛。他說,你要覺,這些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就過關了。所以三關全部過。
這是講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清朝玉琳國師,這個在臺灣的佛教界,好像是佛光山有拍過《玉琳國師傳》這個影片。那我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剛好提到這個“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附帶地介紹一下玉琳國師。
現在我們就來談玉琳國師他母親寫給他的信,那玉琳國師他俗家的母親寫一封信給他,我把原文念一下:
“我與汝夙有因緣,始得母子情分。恩愛從此永絕。懷汝時,祈神禱佛,愿生男子,胞胎滿月,命若懸絲。生下男子,如珍寶愛惜,乳哺不倦,辛勤勞苦。稍為成人,送入書堂,或暫時不歸,便倚門懸望。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無依靠。娘無舍子之心,子有丟母之意,一時汝往他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既不還家,只得任從汝便,再不望汝歸也。不愿汝學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愿汝如目蓮尊者,度我生方,如其不然,郁結猶存。”
這個故事真的是“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他母親怎么跟他講?她說,我跟你宿世有緣。坦白說,他母親生到一個國師,福報也很大。我跟你有緣,才有母子情分。我們恩愛呢,自從你出家以后,我們就永絕了。我懷孕你的時候,我到處祈神拜佛的,希望生個男孩子,生個男兒。懷你滿月的時候,“命若懸絲”,身體非常地危險。生下男兒以后,就是生下了你以后,把你疼愛得像珍寶般愛惜,“乳哺不倦”啊,“辛勤勞苦”啊。把你養大成人啦,還把你送入書堂讀書,學堂讀書。你有時候上學的時候稍微晚一點回來,我便“倚門懸望”啊,就探望你還沒有回到家。你的父親早亡,母親還在,“兄薄弟寒”,我沒有依靠啊。我沒有舍子之心啊,我沒有要舍掉你的這個兒子的心啊,可是兒子你卻是有丟母親的意啊,他因為要出家了嘛。
這個啊,我這次到新加坡,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講課,我在馬來西亞新山阿彌陀佛念佛堂,那位法師非常慈悲,我去那邊講因果,他叫樂凈法師,他的情景跟他一樣,他十二歲就吃素了,今年才四十歲而已。新山阿彌陀佛念佛堂辦得非常好,我非常地贊嘆。剛好請我去,我跟上海傅沖老師一起去講課,對老師非常地恭敬。那他那邊不僅是老菩薩多,年輕人也多,甚至這個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他都度進來學《弟子規》,還有涅槃堂、如意寮助念。那最近為了和光同塵,還辦了個雨花齋,在他們的佛堂。他就是十二歲就想要出家,他母親不讓他出家,他就一直短期出家、短期出家,一直到他母親后來感動了,讓他出家。
就是這里講的,玉琳國師的母親說,“娘無舍子之心”啦,可是“子有丟母之意”,可是你有離開我的意思啊,丟下我的意思啊,一時你就云游十方,我日夜都淚灑滿面啊,“常灑悲淚”啊,苦啊苦啊,“苦哉苦哉”。如果你不還家,你說你不還俗,我只有任你方便,你就出家吧,我也不期待你能夠回來的,“再不望汝歸也”。我固然不愿意說你學王祥臥冰,我們才剛講過王祥臥冰求鯉魚供養他的后母,還有丁蘭刻木,他的父母親往生,在木頭上刻他父母親的像,來這樣來追思祭拜。她說,我不愿你學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是我要你學目連尊者,度我生西方。“如其不然,郁結猶存”,如果你沒有做到這一點的話,那我的煩惱還是在啊,我的執著還在啊。
這雖然是短短的百十個字的一封書信,但里面卻充分地流露出母愛的至情,讓人讀起來,從字里行間,都覺得真摯動人。
以上就是我們解釋蓮池大師說的“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再來,我們看名相注釋:
“《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段非常重要。本來我想說,就把它解釋“塵剎”就好,后來我覺得很可惜,借這個因緣,我們好好把《楞嚴經》,楞嚴神咒的這一偈,開宗明義的偈語,我們把它講出來。每一個佛門弟子都要學,因為這是阿難尊者的大愿。我們知道楞嚴會上,是佛陀為了度阿難尊者,由波斯匿王做功德主,舉行齋僧大會。
那么我們先解釋這個“塵剎”,是塵數之世界也。“剎”為梵語國土的意思。《往生要集·上》末曰:“普入一切塵剎作諸佛事。”
我們現在就來好好研討這一段《楞嚴經》楞嚴神咒的,也是我們平常佛門里面,佛事里面,晨鐘暮鼓,叩鐘偈。我們先把這段《楞嚴經》里面開頭這段偈語我們念一遍: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啰心無動轉。”
這個是在晨鐘偈里面,先念這一段偈語。我早期在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領悟并不是很深,每一次誦到這一個“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那幾乎都,我都快感動到流眼淚出來,因為看到這個阿難尊者發的這個愿,我們非常地感動。所以為什么佛寺里面的晨鐘偈要先念這個偈語?它的用意就是你要學阿難尊者發愿成佛。
所以我們念完這個楞嚴咒的偈語以后,接下來就會念: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南無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愿王菩薩。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薩。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這個就是晨鐘偈里面會念這一段的偈語跟佛菩薩的圣號。那么這首偈頌出源于《楞嚴經》的內容。當阿難尊者他得以脫離摩登伽女之難,因為當時阿難尊者他自行去托缽,就誤入淫巷,碰到摩登伽女,這個他五百世的夫妻緣這位女子。因為她的母親使用她的邪咒惑亂了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差一點失去戒體,佛陀派文殊師利菩薩持楞嚴神咒去救度阿難尊者回楞嚴會上。所以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回到這個楞嚴會上的時候,阿難尊者不禁悔恨交集,頂禮佛足,懇請祈求佛陀開示,十方如來所以得證佛果,成就妙奢摩他、三摩地、禪那的菩提大定,這個是奢摩他、三摩地、禪那的修定的次第,最初下手的法門。
那么世尊就對阿難及大眾說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一段非常地好,就是可以講說,《楞嚴經》一開始的時候,佛陀就把這一段為什么會輪回講出來,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為什么會生死相續、流轉不休、輪轉不休?都是因為不知道去開悟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常住真心”,這真如自性,這個“性凈明體”,用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所以佛陀在楞嚴會上先為阿難七處征心,先說七處征心,問阿難心在何處,為阿難辨別心的真妄。他先告訴阿難尊者說,哪個是真心,哪個是妄心。然后再以十番顯見,讓他知道性的虛實,性在何處,性在作用上。更把四科,四科就是什么?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叫四科,的種種法相,一一都推究道理說明,最后解釋出七大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虛空的本性。這七種性都是周遍法界,隨緣而遇。有能破所見到幻化之相,顯出圓融真性,那么如來藏心本體的實相妙用自然完全顯現出來。阿難尊者跟大眾聽到佛這樣的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
那么阿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以后,得聞前所未聞的妙法,十分感激并發愿報佛恩,于是由阿難尊者衷心說出以下十八句。這是阿難誦出來的,就他感恩佛陀的救度,阿難尊者說出以下十八句感人肺腑的偈頌,我們一條一條來解釋。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思。這是贊嘆佛的功德真是奧妙難思。這個佛的功德,也是釋迦牟尼佛功德,也是我們自性、我們本具的佛性的功德,真是奧妙難思。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有,我們也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贊嘆佛的功德,是講贊嘆我們這個自性的功德,奧妙難思,叫“妙湛總持不動尊”。“湛”是清凈、光明的意思。佛心清凈,法身光明遍滿虛空。“總持”呢?“總持”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所謂無物不包,無法不攝,就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叫“總持”。那“不動”呢?是不會變動,永不變異、不可破壞,在佛的定中,無來亦無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尊”是贊佛無比尊貴,普受敬仰。
那么這一句“妙湛總持不動尊”是贊嘆佛的三身,叫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那“妙湛”是贊嘆佛的報身,般若妙智,光明遍照。“總持”是贊嘆佛的應化身,應眾生的機而示現度之、度化,這是應化身,所以隨機應現,不失其緣故。那“不動”呢?“不動”是贊嘆佛的法身。所以“妙湛總持不動尊”,這三身佛是非常尊貴的,真如實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三身都非常尊貴,所以用一個尊來形容,叫“妙湛總持不動尊”。所以“妙湛”是報身,“總持”是應化身,“不動”是法身,所以這一句是贊嘆佛的三身,也是我們自性的三身佛,一體三身佛。
那么第二句就是“首楞嚴王世希有”。“首楞嚴”是三昧的總稱。“首”是第一,“楞嚴”是大定,究竟堅固三昧之王。所以佛陀的大定叫首楞嚴大定,就是究竟堅固三昧之王。這部經所說的就是首楞嚴三昧修因證果的方法,當你修到證果步位的時候,可以得大自在,稱為“首楞嚴王”。“世希有”,能見到佛,聽聞妙法是絕不容易的,真是世間稀有。所以如果你能夠開啟你這個“首楞嚴王”,得大自在,也就是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世間非常稀有的,叫“首楞嚴王世希有”。
再來,“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我們說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銷我”,“銷”就是銷除。“億劫”,無始以來這個無量的時間。“顛倒想”就是執迷為真,執真為妄,真妄顛倒。今得佛陀的開示,如撥開云霧見清天,頓破前迷,所以就說“銷我億劫顛倒想”,立即消除。因為佛陀在楞嚴會上這樣為阿難尊者開示以后,阿難說,你“銷我億劫顛倒想”。
那么下一句,“不歷僧祇獲法身”,“阿僧祇”是比喻時間的長久。“法身”是要經歷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在達摩祖師的《破相論》里面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指破貪瞋癡,斷貪瞋癡。所以阿難得到佛開示以后,明白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獲得徹見自性,立即努力修行,用功修證,只要按照佛陀這樣開示,只愿無需經過三祇修行就可以證得法身了,即獲法身。這個叫做“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再來,“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你開悟以后要干什么呢?這兩句是阿難尊者向佛發出的大愿,四弘誓愿,就“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果”是佛果。“寶王”就是代表成佛,所以開悟了以后就是到達寶所,所以“寶王”就是佛的意思,成佛的意思。阿難既然悟獲本具的法身,他發愿從今以后要精進修持,證得佛果以后為法寶之王,為寶王以后,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無上誓愿成”。
“還度如是恒沙眾”。“還”就是回來的意思,回入娑婆。“如是”是所度的眾生。“恒沙”是指恒河里面的沙。表示阿難說出如成佛后,都要回到這五濁惡世來度眾生,要度的眾生就像恒河里面這么多沙,這么多眾生數不清。所以要成就佛道,必須要學無量法門,“法門無量誓愿學”。但是你要度眾生,必須要先斷除煩惱,能夠調伏自己,才能廣度眾生,所以“煩惱無盡誓愿斷”,這是因果的道理。
那么再來,“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深心”就是悲智雙運的心。“塵”就是微塵。“剎”是國土。你能發以上的四弘誓愿,我們說是真發菩提心,這個心是堅定懇切的愿心。阿難發廣大深遠的心,在十方微塵國土,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福慧雙修,要把這個悲智雙運的心供養一切眾生。在無數的微塵國土,“塵”就是微塵,“剎”是國土,你要在無量無邊的國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的報佛恩,“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這就是菩薩的大愿。“伏請”就是我伏俯而請,我跪在地上請求佛陀你幫我作證明,懇請世尊為我作證明所發的愿,并請求佛力加被,滿我所愿。“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個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阿難尊者懇請佛陀為我作證明,我愿意在這個“五濁惡世誓先入”,阿難尊者說,我發愿先入此五濁惡世,度苦難眾生。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入涅槃,證果成佛,叫“泥洹”。阿難尊者說,如果這個五濁惡世,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我自己不入涅槃,自己也不會先入涅槃,我不先成佛。可見阿難尊者發心之深廣,就像地藏菩薩一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我們世間人說打遍天下、做大事叫英雄,那佛是法王,是三界的導師,能夠以威德攝伏一切眾生,所以稱為“大雄”,大英雄。世間人說很有勇猛、很有力量,叫大力士,但是佛他有大智慧的力量,能夠破除三障,惑障、業障、報障,能夠拔眾生的煩惱深根,所以稱為“大力”。佛能夠給眾生涅槃樂,所以稱為“大慈”。佛能夠拔眾生的生死苦海,所以叫“大悲”。“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微細惑”是迷惑、迷亂、顛倒想,就是見思二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叫“微細惑”。
這兩句是贊嘆唯有佛的無上威德,圓融智慧,濟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能力、大慈悲。阿難雖然悟道,獲法身,但二種微細惑,就是塵沙惑跟無明惑,還未破盡。阿難當時雖然悟法身,但是他還有塵沙惑跟無明惑還沒有破盡,所以希望佛陀加被,開示審除,以斷諸惑,叫做“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阿難尊者說,我愿意斷惑證真,自可早證無上菩提,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場,大轉法輪,教化眾生。這兩句就說速成佛道,廣度眾生。
最后,“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啰心無動轉”。“舜若多”跟“爍迦啰”都是梵語,“舜若多”就是虛空,“爍迦啰”是堅固。意思是說,虛空本無究竟,尚可銷亡,就虛空有盡,但阿難尊者所發的這個深心切愿以及四弘誓愿的心,無比堅固,永不退轉。正是普賢菩薩的大愿,“虛空有盡,我愿無窮”。所以后面最后這一句是“舜若多性可銷亡”,就虛空有盡,“爍迦啰心無動轉”,我阿難尊者的愿堅固無比,永不退轉,“虛空有盡,我愿無窮”。
以上這個是阿難尊者對佛陀發的大愿,非常感人,是楞嚴神咒里面的開頭的偈語,總共是十八句。這個九段十八句,這是阿難尊者對佛陀的發愿,我們在這邊做這樣的補充說明。
我們再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報答父母之恩,就是盡心盡力地侍奉,得父母親的歡心,再來要引導父母走上出世的道路才罷休。報答師長之恩,只有依教奉行,四事以心供養。報答如來之恩,就很難以說盡了,只有發菩提心,立下四弘誓愿,學習菩薩的精神,永無休止地普度眾生,才能真正報答如來之恩。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楞嚴經》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好,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三則)”,我們看第一則:
“禮塔度親。(緇門崇行錄)。”
“唐范某。母王氏。素不信三寶。范諫不聽。遂依慶修律師出家。號子鄰。后歸。母已沒三載。因詣岳廟。志心誦法華經。誓見岳帝。求母生處。夢岳帝告曰。汝母禁獄。現受諸苦。可往鄮山禮阿育王塔。庶可免也。鄰即詣塔。泣拜久之。忽聞其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律師”,善解戒律的修行比丘。《涅槃經·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能解一字。”《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訓法總合大小開遮輕重。故雖博通,指歸一字。”
“因詣岳廟”,“因”是于是。“詣”就是到,“詣”就是指到尊長那個地方那里去。“岳廟”就是東岳大帝廟。意思是指前往東岳大帝廟。
“志心”就是專心。
“鄮山”,“鄮山”在浙江省鄞縣東。在《方輿勝覽》引《四善志》曰:“以海人持貨貿易于此,故以名山。”鄮山這個地方,這個沿海的人都是用貨物來貿易買賣,所以在這個地方稱為鄮山。
“阿育王塔”,“阿育王”我們知道,我們有介紹過,在佛陀當時出去行乞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名小朋友,那這位小朋友看到佛陀來,非常恭敬地捧沙供佛,當時佛陀接受他的供養,用缽來盛這個沙,并且跟阿難尊者說,這位小孩在我滅度一百年后將統一全印度,為佛教的大護法。
那這個地方我們就介紹阿育王。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華譯為無憂王。于西元前二七O年間統一全印度,他當時是信奉婆羅門教,而且個性非常暴虐,施政常常使用暴行,殺戮自己的兄弟還有大臣,無數的人民。后來他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非常慈悲,施行仁政,在國內建了八萬四千大寺,以及建了八萬四千寶塔,并且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傳法,使佛教發揚到國外。
那“阿育王塔”是阿育王為佛涅槃以后,大興佛事,到處建立寺塔,安奉佛陀舍利,以及供養僧眾。那么在《廣弘明集·十五》里面有舉鄮縣,就是今天寧波鄞縣,這個阿育王塔有十七座,據說是永明延壽大師的護法吳越王錢俶他所建的。
吳越王錢俶就是,我們以前介紹過就是,永明延壽大師當時是一個稅務官,那為了要搶救物命,他用公款先去買物命,去放生。那當時,就是吳越王知道這個事情以后,那因為永明延壽大師他挪用公款,所以要送斷頭臺。但是他有交代人去告訴劊子手,如果永明延壽大師在受刑的時候面有憂容,那就砍下去,如果他鎮定如恒,就是他非常鎮定,而且歡喜受報,那就刀下留人。后來就,永明延壽大師就說,我用自己的生命換這個這么多的生命,值得值得。后來就劊子手刀下留人,就后來出家的永明延壽大師,吳越王錢俶就當他的護法。所以在《宗鏡錄》里面,永明延壽大師所著作的《宗鏡錄》里面,吳越王錢俶有寫序文,這個序文我有拜讀過,寫得非常好。
那吳越王錢俶他就仰慕印度那個阿育王建造浮屠供養佛,所以他就用金銀精鋼造八萬四千塔,那么在這個當中他藏的《寶篋印心咒經》,經過十年才建造完成。這個就是鄮山的阿育王塔。
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國浙江省寧波市,是在西晉的時候建立的,它是以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命名,相傳阿育王寺里面藏有釋迦牟尼佛的頂骨舍利。那佛寺在南宋的時候被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五”,同時也是日本臨濟宗的祖庭。那么寺院屢興屢廢,剛開始是律宗道場,后來改成禪宗,那么現有建筑多是建在元朝、明朝跟清朝。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唐朝范某,母親王氏,素來不信三寶,范某勸告她,她不聽,范某就依慶修律師出家,法號子鄰。后來回家,母親已經死了三年,于是走到東岳大帝廟,誠心念誦《法華經》,發誓要見東岳大帝,求問母親投生的地方。夢見東岳大帝告訴他說,你的母親正被囚禁在地獄,正在受苦,受盡了痛苦,你可以前往鄮山,禮拜阿育王塔,或許可以赦免你的母親的罪過。子鄰就前往拜塔,在塔下跪拜了很久,忽然聽見他的母親對他說,承蒙你的力量,我已經生到忉利天了。
這老法師也曾經開示過,有一位不認識字的法師,他就是在阿育王寺禮拜佛塔,最后還能講經說法,辯才無礙。
我們把這個下面這段按語,我們把它講完,我們再來做一個課程的總結。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阿育王者。佛涅槃后一百年。所出之鐵輪王。王一閻浮提者也。能役使鬼神。將如來八萬四千舍利。造八萬四千塔。每有一億人處。方置一塔。此方見于記載者。凡十九處。此特其一耳。”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鐵輪王”,“鐵輪王”是四輪王之一。感得鐵之輪寶,統御南閻浮提一洲之帝王也。至增劫時人壽二萬歲出現,或于減劫時人壽八萬歲以上出現。這是在《俱舍論》里面的記載。
那我們再來詳細介紹四輪王。又稱四種輪王,稱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圣王品》《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經》皆有轉輪圣王之記載,謂轉輪圣王有輪寶、象寶等七寶,七寶各有其殊勝功德,然未述及輪寶又別為金、銀、銅、鐵等四寶。據《大毘婆沙論·卷三十》《俱舍論·卷十二》等之記載,又謂輪寶又有金、銀、銅、鐵之別,亦各有其輪王。四輪王即,一,金輪王,于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世,出現在這個世間,統治四個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州、北俱盧洲。二,銀輪王,于人壽六萬歲時出世,統治東、南、西三洲。三,銅輪王,于人壽四萬歲時出世,統治東、南二洲。四,鐵輪王,于人壽二萬歲時出世,統治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洲。
四輪王之德,優劣不一。金輪王系由諸小國王來迎;銀輪王則自往彼土,彼等即臣伏之;銅輪王則須至彼國振威方伏;鐵輪王且須至彼國現威列陣始勝。然一切輪王均無須傷害諸國,即可令其臣伏。就是說,這四位輪王,他只要到那個國家,他不需要去戰爭,也不需要去殺害那個人民,這些人民就會景仰他,而且讓他們臣服,而且還可以勸這些人民修十善道,十善業道。
“王”就是統治的意思。這里講“王一閻浮提”,就是統治。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阿育王是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出現的一位鐵輪王,統治一個閻浮提,能夠驅使鬼神。他把如來八萬四千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塔供養,凡有一億人的地方,就安置一座塔。我們這里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塔有十九處,上面說的就是其中一處。
好,最后我們一點時間來報告老法師開示,聆聽老法師的開示,超度只能超度到忉利天。
對于超度這個事情,在我們現代佛門里面,都有大規模的超度佛事法會。以前老法師在臺北善導寺,當時臺北善導寺的住持就是道安法師,老法師在講經有提過,他曾經一段期間是住在臺北市的善導寺。當時他在那邊,就是甘珠活佛,老和尚也有在那邊講經,在善導寺講經。那老和尚在講經里面有提到說,甘珠活佛跟幾位法師在背后說,凈空法師他那個面相是短命相,就是在善導寺這個地方。那老法師有跟甘珠活佛講說,這個事情我知道,你們不用在我背后說,你們當面跟我說,我會接受的。這是指老和尚在善導寺那一段期間的情形。
老和尚曾經問過道安法師說,超度是怎么來的?其實善導寺我常常去,因為我父母親的牌位在那里,我父母親的骨灰也在善導寺。就善導寺的佛事唱誦是真的很好聽,佛寺蓋得也很莊嚴,是了中法師重建的。老法師問說,超度是怎么來的?道安法師說,大概起源于唐明皇。那時候安史之亂,郭子儀平定動亂,朝廷在每一個大戰場建立一個寺廟,都稱作開元寺,目的就是追悼死難的軍民。那個超度法會等于現在的追悼會,禮請高僧大德誦經、拜懺、回向、追悼,是紀念的意思,當時是由國家來提倡的。后來民間慢慢地就有這種做法,也是請法師大德誦經、拜懺、超度祖先,可能是這么演變來的。
但是老和尚說,發展到現在完全都變質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帶做的事情,一年也不過是辦一、二次法會,寺廟,古代叢林主要還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才稱為道場。道場就是有道的地方叫道場,所以道場是有道的地方,講經說法的地方,讓你體解大道的地方。老和尚說,現在一般寺院道場就很少講經了,解門、行門都沒有了,最多每年只打個佛七、禪七。平時以超度死人為主,這跟佛教本質是不相符合的,寺院它是來度活人的,現在佛教是度死人的。確實有些地方啊,確實也是這樣,就度,這個信眾里面,家里面有死人,到佛寺去做個佛事,就變成佛寺里面沒有講經說法,就是只有在度死人而已。因此將佛教從教育變成了宗教。
這種大規模的超度有沒有效果呢?不能說沒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所以老和尚說,主法的大和尚很重要。就像我們萬人念佛,第一屆、第二屆是果清律師、老法師來蒞臨我們會場開示,那就是仰仗老法師的功德力,還有果清律師、宗興律師的主法的功德力。老和尚說,最重要是主法的人,他如果有修、有證,那個力量就非常地顯著。從前梁武帝很喜歡的一個妃子造作罪業,墮落到惡道變成蟒蛇。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請寶志公主持超度法會,之后記錄下來,稱為《梁皇寶懺》,《梁皇懺》。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將梁武帝的妃子從惡道超度到忉利天。但是現代有修、有證的人沒有了。所以超度最多只能到忉利天,再上去就不行了,要靠禪定功夫,靠禪定功夫,色界、無色界,要靠四禪八定。
老和尚說,他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但是老和尚曾經在講經講過說,我們凈宗學會啊,做三時系念,最后主修沙門都寫釋凈空,老和尚說,你們都寫我的名字。其實弟子是仰仗老和尚的威德還有功德力。所以老和尚說,他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因為老和尚很謙卑,他說,我沒有這個德能。他說,從前在臺北景美圖書館,就華藏圖書館,每年只有清明、中元、冬至三次祭祖的法會,而且牌位是百姓祖先的牌位,就萬姓先祖,百姓祖先的牌位,一律平等,絕不收錢。老和尚說,我們本著真誠、清凈的心,誠心誠意地超度,就能夠感應。
所以我們萬人念佛,我們除了辦祭祖以外,祭祖大典,我們也請宗興律師在萬人念佛幫我們授八關齋戒,就持戒念佛。持戒一定要念佛,念佛一定要持戒。那我們再請宗興律師凈土開示,那最后我們才做三時系念。那當然三天里面,我們也有做午供,還有小蒙山施食。
所以老和尚說,本著真誠、清凈的心,誠心誠意超度,誠就能夠感應。近代因為社會動亂,死難的人太多,所以我們每個月做一次三時系念,誠心誠意超度在這個月當中死難的冤魂。希望諸位了解超度的理論與事實,但是老和尚說,做總比不做好。但是有沒有功德呢?要看主法和尚,那眾生就可以得利益。他說,只要盡心盡力、誠誠懇懇,那么法會一定會有感應,這是必然的。但是最重要的,老和尚還是說,佛門佛寺里面還是要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才是寺院道場行門跟解門都并重最好的方式。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5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