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7月1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第二十八,“廣行三教”。
請各位同學(xué)翻開課本第一百五十二頁,“毀教現(xiàn)果”,按語,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經(jīng)文:
“太武滅法之后。有沙門曇始者。振錫詣闕。帝遣斬之。無傷。帝怒。抽佩刀自斬之。亦不傷。投之虎檻。虎皆怖伏。乃復(fù)以天師寇謙之。至其所。虎遂咆哮欲噬。帝始驚悟。延之殿上。再拜悔罪。許以復(fù)教。(見北山錄)。嗟乎。三教圣人。無非欲化人為善耳。豈愿各立門庭。絜長較短哉。秦始皇?;罄钏怪?。焚書坑儒。卒之身死沙邱。李斯赤族。漢之桓靈。唐之昭宣?;笥诨鹿冁孕?。盡誅天下名士。而助者殺身。主者亡國。(俱見資治通鑒)。魏太武?;笥诖藓?。毀寺焚經(jīng)。不四三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死。(出魏書)。周武帝?;笥谛l(wèi)元嵩。而滅法。不四五年。元嵩貶死。武帝忽遇惡疾。遍體糜爛。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惡。所不忍言。(出周書)。唐武宗。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天下佛寺。不一年。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三十二而夭。身無繼嗣。(出唐書)。五季之君。莫賢于周世宗。然不知佛法。遂至毀像鑄錢。故不六年。而社稷殞滅。(出通鑒)。究竟秦廢儒后。未及三十年而儒教復(fù)興。漢唐禁錮后。未及數(shù)年而士林漸盛。魏廢教后。七年而即復(fù)。周廢教后。六年而即復(fù)。唐廢教后。不一年而即復(fù)。豈非仰口唾天。反污其面乎。李斯。崔浩。最為滅儒滅釋之首。故其受現(xiàn)報尤為慘酷。宋徽宗。雖改天下寺院為道觀。然未至滅法。故身雖被辱。而國祚復(fù)延。此皆前事之彰灼可考者。伏愿普天之下。皆仰體廣行三教之意。儒者為儒。釋者為釋。道者為道。戮力同心。共襄治化。彼此無相詆毀。是則天下生靈之厚幸已?!?/span>
好,這一段按語還是繼續(xù)探討前面的“毀教現(xiàn)果”,他們的因果報應(yīng),他們的現(xiàn)報故事。那么也是周安士菩薩慈悲,要開示眾生毀教滅佛果報之慘烈。所以我們要來名相注釋之前,我們先再復(fù)習(xí)一下上一回我們講過的三武一周滅佛。三武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有個武字,還有唐武宗,后周世宗,叫三武一周,那個周就是后周世宗。所以這個身為佛教徒,都要謹記這個三武一周的滅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還有后周世宗。
北魏太武帝是北朝時代,北朝時代的第一個鮮卑人政權(quán)。他本來是信佛,后來受到道士寇謙之的影響,轉(zhuǎn)奉道教。后來因為他在長安看到很多佛寺的僧侶破戒、釀酒、私藏兵器、淫亂婦女,他的部屬司徒崔浩要求滅佛。所以崔浩的果報也非常慘烈。那么北魏太武帝滅佛時間總共是六年,他從太平真君七年到他駕崩為止。他這個滅佛等于會減損他的福報,會被奪紀(jì)奪算,所以他的福報跟壽命都被減掉了,所以總共滅佛時間六年他就駕崩了。那歷史上稱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叫“太武滅佛”。當(dāng)時他處決了很多僧侶,他叫他的太子拓跋晃燒毀佛經(jīng),處決僧侶。但是因為太子本身學(xué)佛,所以他就延緩執(zhí)行,讓很多僧侶可以逃走,所以僧侶被殺的不多,但是佛寺殿宇很多被毀壞。后來宦官宗愛謀殺太武帝,文成帝即位,恢復(fù)佛法,佛教又恢復(fù)了。這是第一個北魏太武帝滅佛的經(jīng)過。
再來是北周武帝,他也是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北周武帝滅佛,從建德三年開始,到他駕崩,史稱“建德毀佛”。
那再來第三位是唐武宗,唐武宗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才六年,而且壽命非常短,享年才三十一歲,就死掉了,可見他業(yè)障重,沒有福報,所以邪知邪見,造成這個滅佛事件。唐武宗滅佛是從會昌二年開始,到他駕崩,滅佛時間共五年,歷史上稱為“會昌毀佛”。會昌毀佛事件,當(dāng)時唐武宗是下令毀壞佛寺,勒令僧尼還俗,而且沒收佛寺的土地財產(chǎn),破壞佛寺、佛像。后來唐武宗去世以后,唐宣宗即位,滅佛就結(jié)束了。
第四個是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最后一個朝代。我們上次有講過南北朝還有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以后,宋朝還沒有建立以前,那個混亂的亂世,叫做五代十國。那么前面兩個,北魏太武帝還有北周武帝,都是屬于南北朝的北朝,唐武宗是屬于唐朝,這個后周世宗是在五代十國。后周世宗滅佛是從顯德二年開始,至到其駕崩,滅佛時間共五年,史稱“顯德毀佛”。
以上這三武一周滅佛我們再簡單列述一下,因為這樣才有幫助于后面我們要解釋的這段按語里面的名相注釋。
好,我們現(xiàn)在開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沙門”,“沙門”華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本來在印度,包括在家出家都叫沙門,是修道者都叫沙門,但是到中國來以后,沙門就變成我們佛門僧眾的專用名詞。
再來,“振錫”。這個“沙門曇始”,當(dāng)時有一位德行很高、有神通道力的一位出家人,叫曇始法師,他略顯神通來教訓(xùn)北魏太武帝,后來北魏太武帝也懺悔,允諾恢復(fù)佛教?!罢皴a”,“振錫”就是僧人持錫出行。它這個錫杖的頭有這個環(huán)狀的裝飾,讓錫杖一提起來時候,振動時候有聲音。就比丘的十八物之一,錫杖是其中一個。那錫杖本身又叫做聲杖,因為它是要振動聲音,要去托缽的時候,要讓齋主知道外面有出家人在托缽,所以它叫聲杖。那也叫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錫杖它是由錫跟木柄還有錞三部分組成。那么杖頭有大環(huán),有懸數(shù)個小環(huán),搖動的時候會發(fā)出聲音,所以錫杖又稱“有聲杖”。
關(guān)于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比丘托缽,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因為當(dāng)時是佛陀制定的,因為剛開始沒有錫杖的時候,比丘去托缽會敲門,有時候到比較昏暗的時候,那敲門的時候,有時候施主門打開,他會受到驚嚇,所以佛陀后來就制定錫杖,讓他們振錫來告知施主。所以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佛陀說:“比丘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打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yīng)作錫杖。’佛言:‘杖頭安環(huán),圓如盞口,安小環(huán)子?!狈鹜右馑际钦f,比丘到大眾家去托缽,要有聲音來警覺施主,如果你拳打門扇,就拳打他們的門,這個施主本身會責(zé)怪,所以佛陀說,應(yīng)該要作錫杖。那這個杖頭要安環(huán),“圓如盞口,安小環(huán)子”。
佛陀又說了,“佛言:‘不應(yīng)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狈鹜诱f,你不能一直搖,施主沒有出來,或者家里根本沒有人,你就不能一直在那邊搖,就頂多搖二三下,都沒有人出來應(yīng),開門,你就要離開了,“無人問時,即須行去”,就是必須要離開了。佛陀當(dāng)時也有規(guī)定,除了這個生病的病僧不用出去托缽以外,你最多只能托七家,而且不嫌貧富,不管是有錢人、窮人,你都要平等對待,那你托缽到七家都沒有人給你施食,那你就要回去了,表示你福報不夠。
所以佛陀制作這個錫杖,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說,因為印度樹林多,而且常常下雨,所以比丘大部分都是在幽寒的園林中,常常會被各種爬行的毒蛇咬傷,所以佛陀說,可以制作這個錫杖,發(fā)出聲音,驅(qū)逐這個毒蟲,把這種杖子叫做“杖法”。
那佛經(jīng)又記載說,佛陀對眾比丘說,你們應(yīng)該受持錫杖。因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他都執(zhí)持錫杖。因為它能夠彰顯圣智,所以又叫“智杖”;又因為它是能行功德本,所以又稱為“德杖”。它是“圣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
另外在佛經(jīng)中對錫杖多種象征意義作了表述。迦葉問佛陀,為什么叫錫杖?佛陀說,“錫者,輕也,依倚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佛陀說,錫者,比較輕,不像鐵那么重,那輕是什么意思呢?就叫煩惱減輕,依靠出家的這個功德來斷除煩惱,然后出離三界。這里有講,“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jié)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彼f這個錫杖又稱為明,就是有智慧,可以得到一切種智,可以開顯智慧,叫“得智明故”。第二個,錫又可以叫做醒過來,警醒這個意思,就是要讓你醒悟這個三界苦、空、無常、無我,這個三界都是因為煩惱,妄想、分別、執(zhí)著造成的,所以“三界結(jié)使故”。再來,錫又叫疏離、疏遠,就是持者,就是持錫杖者,要跟五欲,財色名食睡,要遠離、要疏離、要疏斷故。這個也是錫杖的另外一種解釋。
所以一般出家人云游時,都會隨身執(zhí)持錫杖。另外,高僧掛單某處,也可以稱為住錫或是卓錫。譬如說老法師回到極樂寺,那你就要說,老法師住錫極樂寺,或者是卓錫極樂寺。這個一般都是對高僧他掛單某處的一種稱呼,一種尊稱,就立錫杖在于某處的意思。我們孝廉講堂,凈空老法師也賜了一支錫杖,就立在我們這個屏幕的后面,這是老法師親自慈示香港佛陀教育協(xié)會賜我們一支錫杖。這個是在好幾年前,承蒙老法師慈悲,還有香港佛陀教育協(xié)會,特別空運寄到臺灣來,我們一直供養(yǎng)在我們的這個講經(jīng)堂。那么到后來,法師也常披袈裟、手持錫杖來表示身份,彰顯威儀。像老法師也披袈裟、也持錫杖,有照過這個影像,我們也有供養(yǎng)這一尊的老法師的這個法像。
這是以上跟各位解釋“振錫”,錫杖的由來。
再來,“詣闕”就是赴朝堂,就到朝廷見皇帝,或是赴京都、京城去見皇帝,這叫“詣闕”。
“天師”,“天師”是古代有道術(shù)者的尊稱。
“寇謙之”是人名,北魏人,學(xué)仙道,在松陽山隱居,隱于松陽。北魏太武帝下詔召見寇謙之,請他建天師道場,寇謙之就建議皇帝定道教為國教,并對佛教采取彈壓政策??苤t之以老子為教主,張道陵為大宗,道教之名由此開始。這個張道陵就是道家所稱的張?zhí)鞄?,張?zhí)鞄熕拿帧?/span>
“咆哮”,“咆哮”是野獸、牲畜的怒吼聲。有時候人發(fā)脾氣的時候,大鬧公堂,這也可以稱為“咆哮”。
“延”是邀請。
“絜”,“絜長較短”,這個“絜”就是用繩子測量寬度,有審度、比較之意。
再來,“李斯”,“李斯”這個人一定要介紹,秦朝最壞的一位大臣,李斯跟趙高這兩個奸臣。李斯是楚國人,他是學(xué)荀子學(xué)說,他學(xué)荀子的帝王之術(shù),后來受到秦始皇的重用,進入秦朝作宰相。他主張廢除封建,定郡縣,行禁書令,統(tǒng)一文字,所以中國文字的統(tǒng)一是從秦始皇開始,變籀文為小篆。并且跟趙高還有胡毋敬等,整理當(dāng)時通行的秦文,寫成《倉頡篇》七章。后來他被趙高所害,腰斬于咸陽市。
“焚書坑儒”,這個“坑”跟土坑的坑一樣的意思?!胺贂尤濉笔侵袊鴼v史上最嚴重的一件滅儒事件。當(dāng)時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二一三年),博士淳于越根據(jù)古制,建議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對儒生以古非今,就是用古代的一些道理、古代的一些歷史故事,或說以古代的朝代的一些作為,來批評今天的時政,就今天的朝政,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講的政治名嘴批判朝政,一樣道理,就這些讀書人都是以古非今。以私學(xué)誹謗朝政,譬如說,私學(xué)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辦學(xué)校啦,或者是像現(xiàn)在講辦報紙、電臺攻擊朝政、攻擊國家,這叫以私學(xué)誹謗朝政。
所以李斯就建議皇帝,建議秦始皇說,除了《秦記》,就是除了記載秦朝歷史的這個《秦記》,還有醫(yī)藥、占卜,占卜就是算命的;醫(yī)藥就是中醫(yī)、醫(yī)學(xué)之類的;還有種樹,種樹就是農(nóng)耕、農(nóng)作的這些書籍以外,除了這四種以外的書籍,其他統(tǒng)統(tǒng)民間所私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書,一律焚毀。如果談?wù)摗对姟贰稌氛咛幩?,以古非今者族誅,就是說,他的家族統(tǒng)統(tǒng)要被殺死、要被消滅、要被誅殺,這個叫以古非今者族誅。學(xué)習(xí)法令者以吏為師,你要學(xué)法令的話,你跟官員學(xué)、官吏學(xué)。
秦始皇采納這個建議,第二年,方士還有儒生求仙藥不得,盧生等又逃亡,秦始皇大怒,在咸陽坑殺了諸生四百六十余人,這一個事件歷史上稱為“焚書坑儒”,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里面有記載。這個是“焚書坑儒”事件。
再來,“赤族”,就誅滅全族。
“桓靈”,“桓靈”就是東漢桓帝和漢靈帝。
我們先介紹漢桓帝。桓帝,他是劉志,東漢章帝的曾孫,他是繼漢質(zhì)帝即位。他任用宦官單超等人,朝政頹廢。忠臣李膺、陳蕃等人上書懇諫,卻遭禁錮,史稱“黨錮之禍”。他在位二十七年。因為桓帝的這種倒行逆施,造成靈帝后面的黃巾之亂。
接下來我們看靈帝。靈帝,是劉宏,是漢章帝的玄孫,他繼承漢桓帝即位。在位時寵信宦官,戮殺忠臣,朝政日益凋敝,引起黃巾賊造反。這兩位昏庸的皇帝造成漢朝的滅亡,東漢走向衰敗、衰亂的局面。在位二十二年駕崩。
再來,唐昭宣,唐昭宣就是唐哀帝,他名李柷,是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三年,被梁王朱全忠所廢。第二年被朱全忠鴆殺,就是酒里面放毒藥,毒死他,叫鴆殺,后世稱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再來,“惑于宦官嬖幸”,“嬖幸”就是得寵的意思、寵愛的意思。“惑于宦官”就是指漢朝桓帝跟靈帝被宦官所迷惑。那么“嬖幸”是指唐哀帝,就是唐昭宣,被他寵愛的幸臣迷惑。
然后就接下面這一句,“盡誅天下名士”,“盡誅天下名士”就是指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與唐朝這個“白馬之變”。
我們再來說明一下“盡誅天下名士”這個典故的由來。當(dāng)時“黨錮之禍”,東漢桓帝跟靈帝,士大夫跟貴族對于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不滿,于是跟宦官發(fā)生黨爭事件。事件因為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這些貴族跟士大夫終身,禁錮他終身而得名,這叫“黨錮之禍”。那么桓帝跟靈帝,前后共發(fā)生兩次。黨錮之禍,宦官誅殺天下士大夫一黨,幾乎就殺盡了,那么這個事件,這個事件禍傷了漢朝的根本,引起了黃巾之亂,以及漢朝滅亡埋下伏筆。
再來,唐哀帝(就是唐昭宣帝)的白馬之變,是唐朝末期朱全忠殺害清流朝官的事件,叫“白馬之變”。這是朱全忠他的親信李振和朝廷的宰相柳璨鼓勵下,將裴樞、獨孤?lián)p、崔遠等朝廷衣冠之流三十多人,集中到黃河旁邊的白馬驛,以前古代那個馬站,就像現(xiàn)在車站一樣,叫白馬驛,全部殺死,然后把尸體投到黃河,兩年后唐朝就滅亡。這是“白馬之變”。
以上這兩個,“黨錮之禍”跟“白馬之變”,都造成天下的名士被殺,也造成了漢朝的滅亡,東漢的滅亡,以及唐朝的滅亡。
再來,“助者殺身”,“助者”是指“黨錮之禍”的宦官以及“白馬之變”的柳璨等人,他們后來都被殺。東漢黨錮之禍,引起黃巾之亂,外戚跟宦官爭權(quán)日益激烈。何進謀殺宦官,后來事情消息外泄,何進遭到埋伏被殺。何進的部屬袁紹、袁術(shù)等聽到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后來東漢就滅亡。那么唐末的白馬之變后不久,柳璨也被朱全忠所殺。
“主者亡國”,“主者”是指東漢桓帝、靈帝以及唐朝的唐哀帝(昭宣帝)?!巴鰢笔侵笘|漢與唐朝的滅亡。
我們再看下面,“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書名,是宋朝司馬光主編,劉攽、劉恕、范祖禹等編輯,總共二百九十四卷,目錄與考異各三十卷,有胡三省注。為編年史,上起戰(zhàn)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就是唐朝衰敗后,五代十國)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總共《資治通鑒》是記載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的記錄。
《資治通鑒》主要是什么呢?想要讓宋朝皇帝趙匡胤以及他們的皇帝可以治理國事的借鑒,所以叫《資治通鑒》。那么書中網(wǎng)羅得非常豐富,舉凡國家興衰的歷史,興衰之跡,生民休戚之事,休戚就是說百姓的民生禍福相關(guān)。并寓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意,同時也把歷代里面的德政,值得可以借鑒的,也把它記錄進去;有些朝代的滅亡以及它的惡政暴政,也把它記錄下來,可以作為警戒。所以它文繁義博,體大思精,總共用了十九年這本《資治通鑒》才完成?!顿Y治通鑒》是非常好的歷史史書。
再來,“魏太武帝”,“魏太武”就是北魏太武帝,剛才有介紹過,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
“四三年”,“四三年”就是前后共七年。北魏太武帝滅法,從太平真君五年開始,到其駕崩,至其駕崩,歷時七年多。
“不得死”,“不得死”就是不得善終。
“周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
“衛(wèi)元嵩”,“衛(wèi)元嵩”是四川人,后梁的僧人,他本來是一個出家人,后來還俗。他上書北周武帝,批評當(dāng)時的佛教僧徒,批評佛道都是在講空言,又跟道士張賓合伙煽動反佛,這個佛道是指佛家,佛家所說的統(tǒng)統(tǒng)是空言,后來他跟道士張賓合伙煽動反佛,導(dǎo)致后來北周武帝滅佛,就是衛(wèi)元嵩的影響。你看他本身是出家人,還俗了。
再來,“趙歸真”,“趙歸真”是晚唐的道士。唐武宗會昌五年,與劉玄靖合議排佛,就是“會昌法難”。后來次年四月,唐宣宗即位,因為他惑上毀佛,所以以杖殺之,后來被杖打死。
“李德?!?,“李德裕”是唐武宗特別寵愛,給他很大的權(quán)利,委以樞衡。會昌五年,他協(xié)助唐武宗滅法,一次就拆毀了伽藍,就是佛寺,四千六百所,就把四千六百所的佛寺全部毀掉,逼退還俗的僧人、僧尼有二十六萬人。你看這李德裕啊,都要下地獄的,這唐武宗的果報也都很慘烈。所以唐宣宗即位以后,就把李德裕罷相。后來又出任這個荊南節(jié)度使,后來又貶到潮州司馬。再貶到崖州司戶參軍,次年就死掉了,年六十三歲。
再來,“五季”,“五季”是指什么?就是五代,五代十國的五代。五代就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后周世宗,“周世宗”,五代后周太祖郭威養(yǎng)子柴榮,他文治武功都足以稱述。但是他在顯德二年,廢天下佛寺,而且他還把佛寺里面的銅材取走以后,鑄行“周元通寶”,就去拿去當(dāng)這個錢幣用,做錢幣。
“禁錮”,古時候阻絕人仕宦之途,阻絕人去當(dāng)官的這個方法叫“禁錮”。這個是指誅殺天下名士的事件。
“士林”,“士林”就是指學(xué)界。
“國祚”,“國祚”就是國運、國家的福運。
“彰灼可考”,“彰灼”就是昭著、顯著、顯明?!翱肌本褪强紦?jù)、考證。意思是說,非常顯著地記載于歷史,可供查證。
“戮力同心”就是齊心合力、團結(jié)一致。
“襄”,“共襄治化”,“襄”是幫助、輔佐。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北魏太武帝滅法以后,有位僧人叫曇始,手持錫杖走上皇殿。太武帝命人殺他,不能傷害。太武帝大怒,抽出佩刀,親自來砍,也不能傷害。把他投進虎牢,虎都恐懼畏縮。再派天師寇謙之去虎牢,虎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太武帝這個時候才有醒悟,恭請僧人來殿,再三禮拜,懺悔罪障,答應(yīng)恢復(fù)圣教。唉,三教圣人無非是想要引人為善,哪里愿意后人各立門戶,比長論短呢?秦始皇中了李斯的奸計,焚書坑儒,最后身死野外,而李斯的全家族被殺。漢朝的桓帝、靈帝,唐朝的昭宣帝,被宦官寵臣所迷惑,寵信他們,殺盡天下名士,最后這些輔佐大臣被殺身,皇帝就亡了國了。
北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破壞佛寺,焚燒經(jīng)典,沒有三四年,崔浩全家族就被殺,魏太武帝父子也都不得好死。北周武帝被衛(wèi)元嵩所迷惑,但滅法不到四五年,衛(wèi)元嵩就被貶官而死,北周武帝忽然得了惡病,全身糜爛,三十六歲就死了,后世墮落惡道,所受的痛苦就說不盡了。唐武宗寵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壞全國的佛寺,不到一年,趙歸真就被殺了,李德裕就流放而死了,唐武宗三十二歲就夭折了,后世就沒有太子了。在五代的許多君主當(dāng)中,才能沒有人能夠超過后周世宗的,但后周世宗不知道佛法,就導(dǎo)致了毀壞佛像,用銅制的佛像來鑄造錢幣,所以不到一年就喪失了江山。
再來看一看,秦朝焚書坑儒以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復(fù)興了;漢唐中間廢教,沒有幾年,圣教又興旺起來了;北魏廢教后七年就恢復(fù)了;北周廢教后六年就恢復(fù)了;唐武宗廢教后不到一年就恢復(fù)了。那些廢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臉嗎?李斯、崔浩是滅儒滅佛的首犯,所以他們現(xiàn)世受報應(yīng)也最慘酷。宋徽宗雖然改天下寺院為道觀,總算還不是完全滅法,所以他雖然被抓去軟禁,但帝位名義上還得以延續(xù)。這些史跡清清楚楚,有案可查。但愿普天之下的人都廣泛地盡力奉行三教的精神,儒者認真履行儒教,釋者認真履行釋教,道者認真履行道教,同心協(xié)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詆毀,才真是天下人民的幸福啊。
好,這一段主要是講三武一周滅佛果報的慘烈。這里面有提到沙門曇始,就曇始法師顯神通來震懾北魏太武帝,那么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來探討,探討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佛陀禁止弟子任意顯神通惑眾。第二個問題,探討二,神通敵不過業(yè)力。第三個問題,關(guān)于神通的問題,學(xué)佛可不可以使用神通,該不該排斥神通。以上這三個問題都很重要。
我借這個機會,因為我們學(xué)佛開悟以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老和尚說的,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他是到極樂世界就馬上證得阿鞞跋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不退轉(zhuǎn)菩薩。他這個不是自己證得的,到極樂世界四土里面,只有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凈土才是證得的,這證得阿惟越致菩薩,就不退轉(zhuǎn)菩薩,就是念不退的意思,但是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他是阿彌陀佛的威德加持,他不是證得的。但是凡圣同居土他是一般凡夫帶業(yè)往生的,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他只是伏惑而已。
那方便有余土是誰呢?就是二乘人回小向大,譬如說初果圣人到四果阿羅漢、到辟支佛,都是屬于方便有余土,這是小乘回小向大;還有大乘的圓教初信位到十信位的菩薩,因為圓教初住位才是破根本無明,那是法身大士,他是生實報莊嚴土。那方便有余土呢,老法師在《凈土大經(jīng)解演義》里面開示,他說,初果圣人他破見惑,四果阿羅漢他就破見思惑了,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因為初果圣人就入圣流了,老和尚說,他們就恢復(fù)天眼通跟天耳通了,天眼跟天耳,二通。法身大士破根本無明,六通就現(xiàn)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所以神通,你開智慧,神通就會現(xiàn)前。除非你是圣人,你要度眾,否則佛陀是禁止弟子用神通惑眾。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探討的問題,佛陀禁止弟子顯神通惑眾。
我們來介紹佛陀的弟子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就是我們在齋僧大會都會先供養(yǎng)圣僧,然后再去供養(yǎng)住持和尚,那再供養(yǎng)一般的出家眾,你供養(yǎng)那個供養(yǎng)金,你要先放在圣僧那個位置,那個圣僧就是賓頭盧尊者,他全名叫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在《請賓頭盧經(jīng)》里面記載,“賓頭盧”是名,“頗羅墮”是姓,他是釋迦如來一位大弟子,已經(jīng)成就阿羅漢道了,他是阿羅漢喔。
那因為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叫樹提伽長者,他做了三個栴檀缽,就栴檀去做的缽,放在一個用絲去編織的袋子里面,連袋子帶著缽,掛在一枝象牙梁柱上,離地大概有幾丈高。樹提伽長者就向大眾說,如果有僧人或是婆羅門,不用梯子,能把它拿下來,我就把栴檀香缽送給你們,送給他。當(dāng)時許多佛教徒以及外道都知道說,他只不過想要看看誰有神通,因此都不理他,掉頭就走。只有賓頭盧尊者走過去,目犍連跟他勸說,目犍連尊者說,因為目犍連尊者有神通嘛,可是目犍連尊者并沒有去拿,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說,誒,誒,賓頭盧尊者,不可以,不可以,恐怕佛陀會處罰你??墒琴e頭盧尊者不聽,入了禪定,他入禪定,在入定以后就有神通,就在座上伸手去把缽拿下來。
佛陀知道這個事情以后,就對賓頭盧尊者說,你是一個比丘,不該為一個外道的缽盂,就在沒有受戒的這些群眾面前隨便表演神通。從今以后,我不許你住在閻浮提,就把他趕出門了,以免人家說我們佛門妖言惑眾,你快去吧。當(dāng)時賓頭盧尊者被佛陀處罰,到哪里去呢?離開閻浮提到哪里去?往西瞿耶尼國,教化眾生,宣揚佛法。
自從賓頭盧尊者離開以后,大家都很懷念他,想要見他,特別向佛陀討個人情,佛陀啊,你把賓頭盧尊者請回來好不好?因為大家喜歡看神通,不喜歡聽經(jīng)聞法,神通比較快,對不對?有時候生病、不如意、事業(yè)失敗,你最好趕快顯神通,讓我趕快賺到錢。眾生都是這樣,他不去求智慧、他不去消除業(yè)障、不去拜佛懺悔、不去改過向善,不去學(xué)袁了凡先生,了解〈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他不從事相改,事相上改,理上改,再從心上改,他不學(xué)這個,不去積功累德、不去懺悔業(yè)障、不去明白因果,他就想要馬上怎么樣?消除惡報,得到福報,那就希望神通,這是眾生的毛病。所以佛陀為什么禁止弟子用神通惑眾?道理在這個地方。因為你如果迷惑于神通,你就不能夠從根本修。根本修是什么?心地法門。因為我們的佛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而且能生萬法,你等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六通就現(xiàn)前了,你大徹大悟以后,你無明斷盡了,你就心想事成,要什么有什么,萬德萬能。
所以當(dāng)時,因為大眾都思念賓頭盧尊者,就懇求佛陀說,你讓賓頭盧尊者回來。但是因為他隨便表演神通,所以佛陀說,我不準(zhǔn)你入涅槃,留在世間,為一切眾生造福,給眾生做福田。然后賓頭盧尊者又發(fā)愿說,我已經(jīng)遵從佛陀的訓(xùn)示,佛陀教我不能入涅槃,我永遠留在世間,眾生你們?nèi)绻埼页燥?,我必定去?yīng)供。他永做眾生的福田。因此他就是世間的一位福田僧。我們?nèi)绻邶S僧大會稱他叫什么?圣僧,因為他已經(jīng)開悟了,是阿羅漢了。
如果你要請賓頭盧尊者來應(yīng)供,就是在于寂靜處,燒香禮拜,向著天竺的摩梨山,誠心說出自己的姓名,然后稟白道曰,稟白說,請求大德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昔日曾受佛陀的吩咐,為末世眾生,廣做福田,現(xiàn)在弟子某甲,敬請尊者受我的請求,到這里來,接受供養(yǎng)。如果你這樣稟白過后,賓頭盧尊者必定會來受供。或者說你蓋好一間新房子,想請他來住,你也可以禱告說,我的房子建好了,床鋪也陳設(shè)好了,敬請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受弟子某某某的請求,即日到我這里來住宿一宵。這賓頭盧尊者也接受你的供養(yǎng)。
所以請賓頭盧尊者,不能懷疑,不能胡思亂想,信心要堅定,內(nèi)心要清凈,這樣就可以請得他來,可以種下很大的福德因緣。
以上是探討一,佛陀禁止弟子使用神通惑眾。但是佛陀慈悲,又把賓頭盧尊者留在人間給大家供養(yǎng)。因為他沒有聽佛陀的勸告,顯神通,所以佛陀等于也是說,算是處罰,因為不準(zhǔn)他入涅槃嘛,就留他在人間受供養(yǎng)。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神通敵不過業(yè)力。目犍連尊者的神通,在佛的弟子當(dāng)中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神通的運用,確實可以接引眾生,可是神通敵不過業(yè)力,它不能夠違背因果法則,不能夠勝過業(yè)報,這個也是最大的,最高原則,神通不能違背因果法則。因果法則是什么?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現(xiàn)報、生報、后報,因小果大、善惡不能相抵、因果不空。神通不能夠違背這五大原則,不能違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神通不能超過業(yè)報,不能勝過業(yè)報,不能夠解脫生死煩惱,也是事實。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wèi)國,迦毘羅衛(wèi)城,遭到拘薩羅衛(wèi)國的琉璃王太子的侵略,當(dāng)時佛陀三次在路上要阻止琉璃王的大軍,但是琉璃王見到佛陀,每次都班師回朝,最后第四次,他就繞道而行,要滅掉迦毘羅衛(wèi)城??墒钱?dāng)時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不能夠了解無盡的業(yè)報,因為阿羅漢只通五百世,佛陀看到無量世,目犍連尊者看到琉璃王大軍包圍了迦毘羅衛(wèi)城的消息以后,他很激動地對佛陀稟報說,佛陀啊,迦毘羅衛(wèi)城受到琉璃王的侵略,我們?yōu)榱藸I救全城的人民,應(yīng)該出力幫忙啊。佛陀就注視了目犍連一會兒,就用很慈悲和藹的口吻回答說,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yè)之報,這是共業(yè)所感,你不能為他們代受。他們不懺悔罪業(yè),一昧地驕橫,不改往修來,腐蝕的房屋,終是要倒下來,終要倒下來。腐蝕的房屋就是說,我們身口意罪業(yè)深重,最后一定會走上敗亡,受到果報的。
那目犍連尊者聽到佛陀的話以后,知道這是事實,但是又想到他有神通,他就想要神通去營救城中的人民。琉璃王用大軍把迦毘羅衛(wèi)城層層包圍,水泄不通。目犍連尊者用神通騰空飛入城中,在釋迦族當(dāng)中找了五百位優(yōu)秀的人,升空用缽把他們攝裝起來,從空中飛出,這是用神通力把五百人放在那個缽里面,因為那個神通可以把缽變大,人就放在里面,就帶走了。他到了平安地帶,有人說他是放到天宮了,也有說到平安地帶,目犍連打開手中的缽,要放出五百位釋迦族,結(jié)果一看,目犍連大驚,原來缽中藏的五百人全部化為血水。就逃不過這個業(yè)報,還是要死。目犍連尊者這個時候,才完全覺悟到佛陀所說的因果法則不可違背,就算你有神通,也敵不過業(yè)力。
業(yè)力要怎么消毀?必須要透過懺悔法門,佛陀特別開啟懺悔法門,讓你改過向善、積功累德。當(dāng)然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后,你像安世高大師這樣,你可以還命債,兩次還命債。在你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前,你透過懺悔是可以重報輕受的,是可以消災(zāi)延壽的。你從袁了凡先生,他命中本來是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他延壽到七十四歲,延壽了二十一年。老法師本來四十五歲,他們家族都是四十五歲就要生命結(jié)束了,老和尚延壽到今年九十三歲。這個都是什么?這都是重罪輕報,消災(zāi)延壽。這是神通敵不過業(yè)力的故事。
第三個神通的問題,學(xué)佛可不可以使用神通?該不該排斥神通?因為有一本書,是一位叫做香格瓊哇尊者第四世多扎信雄仁波切,他在這本《我不愿墮地獄》,他不愿讓眾生墮地獄的這一本書里面的著述,他自序里面講道,他說他自己本身是遵照佛陀的教誡,他也不能打妄語迷惑眾生,和他也不能玷污了比丘的身份,但是因為他不愿意這些造口業(yè)的眾生墮地獄,所以他身為方丈,要為七眾弟子負責(zé),他自己講的話,他說,它是真實不虛。他主要是探討到底可不可以用神通度眾這個問題。
他的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一些人深入經(jīng)藏,潛心修行的高僧大德,也有一些活佛、法師以及居士們,他一提到神通就反對,乃至于否認神通,佛教不準(zhǔn)講神通,講神通就是外道。那到底可不可以提到神通呢?他說,佛陀禁止阿羅漢顯神通,他的看法是說,佛陀開示阿羅漢不能顯神通,是因為怕阿羅漢著相修真,待步不前,就不能夠繼續(xù)向上提升。
他說,其實真正明白佛教中的因果真諦,神通不是講不講的問題,它是因果存在證量的顯現(xiàn)。那么這里面他就提到兩個,我再補充一個。他說,有神通,就是不講它,他也會有。就是有證果的圣人,他有神通,他不講它也會有。沒有神通,即使你講了半天也是沒有。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啊,這位仁波切講的也是滿實在的。
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有時候他會應(yīng)機降伏外道的時候。像佛陀他在修行的時候,他那個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那個弟子里面有一千個弟子,那個三迦葉兄弟,大迦葉、二迦葉、三迦葉,一共是一千人,他們的徒眾一千人,是三迦葉那個,這個跟迦葉尊者那個不一樣,是佛陀最早的弟子,有三迦葉的三兄弟,他們的徒眾總共加起來一千人。
當(dāng)時佛陀怎么去度他們呢?他們這三迦葉兄弟是屬于拜火教的,在洞中有一條火龍,那個火龍會吃人的,他們就請佛陀進去,然后他們?nèi)颗艿簦麄兿耄诙?,佛陀一定被火龍吃掉了。結(jié)果沒有想到佛陀顯神通,因為那三迦葉兄弟是外道,佛陀為了度化他們,那一條火龍呢,那一條龍,被佛陀降伏到缽里面,變一條小龍,小小的一條龍。三迦葉兄弟第二天一來看,啊,那只大龍怎么變成一個缽里面的小龍?哇,佩服得五體投地,跪下去頂禮,愿意做佛陀的弟子,就那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那一千人就是這個三迦葉兄弟。這個地方就是什么?佛陀他降伏外道的公案里面,他是用神通度脫眾生,這是開方便。
在《雜阿含經(jīng)》中,〈四九四經(jīng)〉中更說:“比丘當(dāng)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dāng)勤禪思,學(xué)諸神通?!边@是在《雜阿含經(jīng)》里面的記載。但是我們要了解,這個佛顯神通是佛法中的游戲三昧,他是為了利益眾生相應(yīng)因緣而用的,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就像剛才佛陀要度那外道的三迦葉兄弟,他可以顯神通度他們、降伏他們。但是佛法中,他就是擔(dān)心掛慮這個弟子執(zhí)著神通境界,產(chǎn)生著相偏見,就不能夠契會這個般若妙諦,所以佛陀教誡行者不可以執(zhí)著神通,要回歸到正知正見,但是并不是說佛法沒有神通,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弄清楚。
所以修行人里面都會有很多感應(yīng),那感應(yīng)就是神通,會有很多很殊勝的感應(yīng),就聞到檀香,有很好的夢境。在《楞嚴經(jīng)》五十種陰魔里面,佛陀特別交代,佛陀開示:“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蹦闳绻钦f,哎呀,佛陀來給我開示,我都得到很殊勝的感應(yīng)。如果你“不作圣心”,不是說你已經(jīng)證果了,你已經(jīng)有這個證量了,那這樣是一個好境界,是修行的一種鼓勵。如果說你已經(jīng)證得圣果了,你已經(jīng)很有功夫了,那這樣就會受到邪魔外道的干擾,“即受群邪”。
這一段“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法身性空境界的對治方法,并不是說沒有幻化神通現(xiàn)象。所以在禪宗里面,它講心外無法,講求的是明心見性,而且不執(zhí)著這個神通,但是并沒有否定神通。因為神通事實上是什么?神者不可思議,通者通達無障礙,等到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然是神通不可思議就現(xiàn)前了,那神就是不可思議,通就是通達無障礙。
這位仁波切解釋說,六祖惠能大師以方巾,就四方形的那個衣巾,以方巾向地主陳亞仙化地,方巾所展遍蓋四方山頭。這個有點像九華山金地藏菩薩,以袈裟,一袈裟遍撒虛空,募得這個閔公尊者,閔閣老,供養(yǎng)整個九華山,供養(yǎng)地藏王菩薩,這也是顯神通啊。就是六祖大師以方巾所展,遍蓋四方山頭,難道禪宗祖師不是在顯神通嗎?其實他這是度眾,他為了度眾。達摩祖師,初祖一葦渡江,在江中救那個小孩起來。這我們看電影都有看過,這不是坐船,是他為了救那個小孩的生命,因為那個船,照電影上面演,他不給達摩祖師坐,達摩祖師為了降伏這些眾生,也知道這個小孩有災(zāi)難,就是以一葦渡江,救了那個小孩,這也是神通的顯現(xiàn)。
再來,我們講過了,廣欽老和尚他在承天禪寺的時候,郭惠珍醫(yī)師去參見他,廣欽老和尚就跟郭惠珍醫(yī)師說,郭醫(yī)師,郭醫(yī)師,你的大冤家要現(xiàn)前了。這是不是廣欽老和尚慈悲呢?他用神通道力度化了郭惠珍醫(yī)師。
所以我們再看佛經(jīng)里面,佛陀他老人家為什么派遣了十大聲聞弟子去向維摩詰尊者探?。烤S摩詰尊者是一個,老和尚說,是維摩詰佛,他是一個證得佛果的一位圣人,但是他假裝生病了,佛陀派弟子去探病,十大聲聞弟子都不敢去,因為怕被維摩詰尊者呵斥、問難。佛陀讓維摩詰尊者展示神通,來教化他的十大聲聞弟子。因為證果聲聞未能回心,回小向大,就像高原陸地生不出蓮華一樣,所以維摩詰尊者就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托疾說法,就假裝生病來說法,顯其勝德,讓這些聲聞弟子了解法身的不可思議,一體三身佛的不可思議,讓他們有好樂心,令樂二乘者鄙小慕大,放棄這個小乘,仰慕大乘,舍劣修勝,證大神通,開大智慧。這是佛陀他老人家讓維摩詰尊者以神通力攝化聲聞這些尊者,聲聞弟子的本意,這不是顯神通度眾嗎?
所以以上我們提到這幾個個案,不是叫你一定要顯神通,我們得到一個結(jié)論,我個人一個體悟,前面我講佛陀禁止弟子用神通惑眾,二我們提到神通敵不過業(yè)力,所以這里的結(jié)論我們就說,佛門到底可不可以提神通?可不可以用神通?有一個先決條件,要大徹大悟,要明心見性成佛,你為了要度化眾生,可以開善巧方便之門,可用神通度化有緣眾生。這個雖然是游戲神通,但是條件是你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少你要破根本無明,成就一體三身佛,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百千億化身佛,你要證得分證佛以上的,你才可以因為要觀時節(jié)因緣,可以用神通度化有緣眾生,我們稱它這叫做游戲神通,因為佛法是以般若為導(dǎo),以凈土為歸,這個我們一定要牢記佛陀的教誨。
以上是因為大家佛門弟子都會對這個神通好奇,會求神通感應(yīng),我特地不厭其煩地在這邊,這個地方,把神通特別做一個探討以及解說,我們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
再來我們看下面,下面的是問答,我們看經(jīng)文:
“問。僧徒不耕不蠶。安受供養(yǎng)。但能耗費衣食耳。何所利益乎?!?/span>
這個問題的白話解是說:
僧人不耕不織,怎么能受供養(yǎng)呢?他們只能耗費衣食罷了,對人還有什么利益呢?
“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豈獨僧人。向使此輩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能保衣食之必出于耕乎。況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仆。所費更倍于本人。豈若僧徒之一瓢一缽。到處家風(fēng)乎。夫貂騷狐鼠。貴重之冠也。錦繡龍文。貴重之衣也。山珍海錯。貴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諒皆不耕而食者也。試問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為愛妾之梳妝。不惜珠圍翠繞。為梨園之服用。動需玉帶金冠?;蜷_賭博之場。而連宵徹夜。或結(jié)淫朋之黨。而酌酒烹鮮。此種游手游食之輩。不勝車載斗量。奈何不此之務(wù)去。而獨歸咎于僧人乎。豈庸惡陋劣之徒。當(dāng)任其錦衣玉食。而見性明心之士。反不許其疏水簞瓢乎。多見其黨同伐異。方寸不平矣?!?/span>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答”的這個名相注釋:
“貂騷狐鼠”,“貂”是一種哺乳動物,像老鼠一樣,嘴巴比較尖,身體比較細長,四肢短小,耳朵呈三角形,它的毛皮是輕暖珍貴?!昂本褪呛偂!笆蟆本褪抢鲜蟆!磅躜}”的意思就是貂皮的騷味?!昂蟆?,就比喻狐貍跟老鼠一般膽怯藏匿之狀。那么這個“貂騷狐鼠”是表示貴重的衣冠材料。
“錦繡龍文”,“錦繡”,就織錦刺繡,指精美的絲織品?!褒埼摹本褪驱埿蔚幕y。意思指刺上華麗龍紋的精美絲織品。
“山珍海錯”就是山珍海味的意思。
“諒”,就相信、推想。
“珠圍翠繞”,形容婦女的雍容華貴的妝扮。
“梨園”,“梨園”就是唐玄宗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叫“梨園”。所以現(xiàn)在講國劇,這個演國劇、京戲的這些演藝人員,他們的地方叫梨園弟子,是這樣來的。那么它的由來是從《新唐書·禮樂志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音,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dāng)?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這唐玄宗本身是個音樂家,他很懂音樂,他又喜歡歌曲,所以他就選坐部的坐部伎,他把這個宮廷的音樂分為坐部伎跟立部伎,就坐著跟站著的兩種這個,伎就是演藝、歌唱人員,堂上坐的演奏叫坐部伎,他選的坐部伎子弟共三百人,在梨園教他們,聲音如果有唱錯,皇帝一定發(fā)現(xiàn),而且給他更正,所以這個地方稱為“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有數(shù)百人,也是梨園弟子,居住在宜春北院。這個是“梨園”的由來。所以“梨園”現(xiàn)在都是指戲班子或者演戲的場所。那戲曲的演員又叫“梨園弟子”。
“玉帶”,“玉帶”就是古代官員佩戴的這種玉做的這種腰帶,這是古代貴官所用,古代的貴婦也有用,這叫“玉帶”。
“游手”,閑蕩無所事事。
“游食”,就不務(wù)農(nóng)而食,或是游手好閑,不勞而食。
“疏水簞瓢”,這個“疏水簞瓢”什么意思呢?“疏水”就是粗劣的飲食?!昂勂啊本褪呛喡氖称贰_@個“疏水簞瓢”,比喻一個人安貧樂道。在《論語·述而》篇里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薄墩撜Z·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個大家都研討過,我們就簡單提一下。顏回是德行第一,孔子最稱贊的弟子,最好學(xué)的也是顏回。顏回他本身是不貳過的,他不會犯第二次錯誤,但是他早夭。他居在陋巷,他住在一個很殘破的這個巷子里面,他的生活是什么?他“一簞食”,“一簞食”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竹筐編的來裝飯?!耙黄帮嫛笔裁匆馑??就是用葫蘆瓢,瓠瓜把它切開,曬干以后,當(dāng)舀水的工具,就用清水來當(dāng)吃飯的這個湯。這表示顏回他本身是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所以“子曰:‘賢哉回也!’”這是孔子贊嘆的話,能得到孔子這樣贊嘆是非常難得的,“賢”就是有才能、有善行,只差圣人一等而已。所以顏回是唯一得到孔子稱贊好學(xué)的學(xué)生,是德行科里面的首位弟子。
那么這一段里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賢哉回也!”孔子稱贊顏回是一位賢者。第二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表示顏淵賢德之處。第三段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表示什么?這表示顏回的心地功夫,他心不隨境轉(zhuǎn),他能夠遠離五欲六塵,顏回可以說做到什么呢?他沒有這個好惡對待,沒有這個能所對待,所以他的心行,心地功夫是非常地好,他異于常人。所以這三點是顏回他值得我們稱贊的地方。最后結(jié)論是“賢哉回也!”這是一個總結(jié)。所以這一段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我們看這段“答”的這一個白話解:
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難道只有僧人嗎?假使這些人不出家,他們就不吃不穿嗎?就能保證他們的衣食一定出自他們自己耕織的嗎?何況在俗的人,一身之外,還有妻子、兒女、仆人,他所花費的數(shù)倍于本人,難道能像僧人那樣一瓢一缽嗎?四海為家嗎?那些頭戴貂狐之皮,身穿錦繡龍紋,口吃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是也不勞而獲呢?這些人是僧人還是俗人呢?那些俗家人,為了愛妾的打扮,不惜花費大量的珍珠美玉;為了到歌舞游戲場所尋歡作樂,動不動就使用玉帶金冠。甚至沉迷于賭博場里,通宵達旦都不休息;或者交結(jié)一些狐群狗黨,大吃大喝。這種游手好閑之徒,車載斗量也計算不完,也是計數(shù)不清,為什么不去減少這些社會的渣滓?為什么不去減少這些社會上的耗損福德的人呢?而光說僧人不勞而獲呢?難道這些丑惡卑劣的人就應(yīng)該錦衣玉食嗎?而那些明心見性之士,反而不容許他們粗衣淡飯嗎?有這種想法的人,足見他們是黨同伐異,氣量太小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問:
“問。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nóng)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貧且盜乎?!?/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問”,問題的名相注釋:
“為民者六”,六民就是士農(nóng)工商四民,加上兵與僧道二民(一說:和尚、道士),這樣加起來是六民。兵就是軍隊、士兵。僧道是僧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問的白話解:
古時候百姓只有幾類,今天的百姓就很多類了。生產(chǎn)糧食的還是農(nóng)民一家,但吃糧食的人就分為許多家了;生產(chǎn)器具的還是工人一家,但是使用器具的就有多家了。這樣下去,怎么不會貧困而淪為偷盜之賊呢?
這個“安得不貧且盜乎”的解釋,就是怎么不會貧困而淪為偷盜之賊呢?這邊我們補充一下。他這段的意思是說,古代的民眾稱為四種,現(xiàn)在民眾有六種,再加一個兵跟僧人。農(nóng)家只有一種,但是吃米的有六種人,就是這六種人要吃這個米,士、農(nóng)、工、商,還有兵,還有僧人,這六種。但現(xiàn)在是不止啦,我們現(xiàn)代的各行各業(yè)就太多啦,那現(xiàn)在要講三百六十行,就有三百六十種人在吃米,可是種田的只有一種人,但是吃飯的有三百六十行的人。它這一段就是,“安得不貧且盜乎”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說種田只能吃米,那其他人都不能吃,那種田的不是貧窮了嗎?他稻米賣不出去啊,沒有人買啊。那沒有得吃的就去偷,他會去偷米來吃。這就是說,這是一個共生的社會,就共生共榮的社會。因為它這一段主要是探討說,“僧徒不耕不蠶,安受供養(yǎng)?但能耗費衣食耳”,就只會浪費衣服跟食物。
那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答:
“答。食粟者少。則粟不售而傷農(nóng)。用器者少。則器不售而傷工。是農(nóng)之所利。正賴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賴用器者之多也。且試問食粟用器之人。徒手需索乎。抑出錢貿(mào)易乎。若徒手需索。則食粟用器者。誠患其多矣。若出錢貿(mào)易。亦患其多。則富商大賈。日售千金之貨者。其父母妻子。從門隙中窺見。皆當(dāng)啼哭。此乃迂儒不知世務(wù)之談。何足掛齒?!?/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答的白話解:
吃糧的人少,就會賣不出糧食而傷農(nóng);使用的人少,就會賣不出用具而傷害勞工。農(nóng)民想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吃糧的人多;工人想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使用器具的人多。試問,吃糧使用的人,是白手來拿嗎?還是出錢來買呢?如果是白手、空手來拿,那么吃糧用器的人,確實就怕他們太多了;如果是出錢來買也怕多,一個富商大老板,每天只賣出千金的貨物,如果他的父母妻子從門縫中看見,就會傷心痛哭。以上的問題,是不知道世務(wù)的迂儒之見,不足掛齒。
好,我們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廣行三教”總共講了四集,五十五集、五十六集、五十七集、五十八集。那么“廣行三教”事實上是很重要的一段經(jīng)文,所以今天我們到這邊告一個段落,我們來總結(jié)廣行三教,它的重要性是怎么樣呢?就是萬善同歸。我們來聽老法師開示,廣行三教,萬善同歸。
第一點,老法師訪問澳洲圖文巴一個多元文化組織,主席是一個基督教徒。在圖文巴,信奉基督教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也相當(dāng)?shù)乇J兀撬麄円庾R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澳洲政府就采取開放政策,對移民、投資的人來講,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于是澳洲政府想到,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呢?如何互助合作呢?達到和睦相處呢?共存共榮的目的呢?這個理念非常好,在這個時代,即使保守的宗教徒,也逐漸覺悟到要開拓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于是老法師跟他們拜訪以后,交談,老法師把他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以及新加坡的種種想法、做法,介紹給澳洲政府,他們也非常歡喜,接受了老和尚的這個建議。
第二點,老法師說,北京的中央印經(jīng)院出版的《十善業(yè)道經(jīng)》,前面沒有序文,而是以雍正皇帝的一段開示代替序文。這段序文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內(nèi)容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從雍正皇帝這段話中,意識到一個國家要統(tǒng)治,要有賢明的領(lǐng)袖,以及如何教化眾生。那么那時候,中國是儒、釋、道三教,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tǒng),雍正皇帝說出他對三教的看法,雍正皇帝說,“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袄硗鲇谝辉笔裁匆馑??同樣都出于這個清凈的本性,清凈的佛性。“道并行而不?!?,可以各行其道而并不相違背,不但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
第三點,雍正皇帝說,一般教徒不能夠貫通這個道理,于是每個人都有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以佛法來說叫做“自贊毀他”,違背圣人的本意。仰慕道教的人,認為佛沒有玉皇大帝的尊貴;可是向佛的人,又認為玉皇大帝雖然尊貴,但是沒有佛的偉大;而儒家的學(xué)者,則又說佛、道是異端,不是正法。于是,三教的學(xué)者不能貫穿,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就認為自己對,別人都不對,叫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雍正皇帝認為這樣都是私心作祟,要爭個勝負,彼此不能相容,不但不能夠了解別人,連對自己的本宗,對自己所信仰的經(jīng)教,也都未能深入。
第四點,雍正皇帝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對三教有相當(dāng)深入的研究,他的看法是三教平等。今天講的就是“和平”,宗教和平,和平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叫和平。如果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強,那就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不和睦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流血、就有戰(zhàn)爭,就造種種的惡業(yè),要受種種的苦報。大乘佛法是平等法,《華嚴經(jīng)》里面講“生佛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是得到真平等。
第五,真正得到平等,再看看蕓蕓眾生,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如《華嚴經(jīng)》上講的“種種形色”,形是形狀,色是相貌,這個世界有各個不同的族類的人,譬如說,我們說黃種人、白種人,非洲人等等這些,他是不同族類的,還有不同族類的畜生,但是都是平等的。老和尚特別舉例,他說,澳洲看到的袋鼠,那是一個族群,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都是眾生,佛的眼睛看眾生都是平等的。那除了畜生道以外,那還有植物,也是屬于生物。這些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理是相同的。
第六,理上來說,有情眾生都有佛性,有情是指動物,這是相同的,佛性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的形狀不一樣。植物的種類,更是不勝枚舉,種類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可是性是相同的,一切無情眾生有法性。無情眾生是法性,有情眾生是佛性,法性跟佛性,同一個性,所以《華嚴經(jīng)》上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個性才能夠同圓種智。
第七,既是同圓種智,我們就應(yīng)該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彼此照顧。不但人跟人之間做好朋友,與動物也要做好朋友。老和尚說,他舉例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了一批牛,飼養(yǎng)人員跟它們講話,牛不理他,因為它聽不懂中文,講英文它就聽得懂,所以負責(zé)養(yǎng)育牛群的人還要到澳洲學(xué)英文。從這個小例子就會體會到,動物也是通人情的。因為它是在澳洲搬運到中國的牛,它聽了澳洲的這個飼養(yǎng)人員的英文聽?wèi)T了,它聽懂英文,它聽不懂中文,所以中國的飼養(yǎng)人員特別還要到澳洲去學(xué)習(x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例子。
第八,由于資訊的發(fā)達,交通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地球變成一家,我們所說的地球村,所以必須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共存共榮。目前有一些宗教家、政治家都有這個認識,二十一世紀(jì)就是趨向于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轉(zhuǎn)變時期。
第九,這就是經(jīng)上所講的“同”跟“異”,異是形色不相同,同是體性相同,體就是哲學(xué)上講的本體。所有宗教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善,就是同歸于善,就萬善同歸,佛門講“萬善同歸”,正是此意。佛家講“五戒十善”,這是引導(dǎo)人向善;儒家講“五常德行”,也是誘掖講勸,引人向善。
第十,雍正皇帝在序文中舉宋文帝(宋文帝就是劉宋,南北朝劉裕篡東晉建立宋國,歷史上稱為劉宋,宋文帝是劉裕的兒子),他問侍中何尚之一段話。宋文帝說,“六經(jīng)本是濟俗”,六經(jīng)是儒家的?!叭粜造`真要,則以佛經(jīng)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果儒與佛的教學(xué),能夠普遍推行,人民信受奉行,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沒有作奸犯科之事,那我這個皇帝不就坐享太平了嗎?
何尚之回答說,“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有一百戶人家的小鄉(xiāng)鎮(zhèn),叫“百家之鄉(xiāng)”,有十個人學(xué)佛持戒,這十個人就是小鎮(zhèn)的模范,就能夠化民成俗,就“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邑就是古代的小城,如果一千戶人家的小城市,有一百個人修十善,那就百人和睦了。能以這種風(fēng)氣教化這個地區(qū),就所謂的“賢人國之寶”。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一,一個人就能夠去影響其他九個人。人能夠斷惡向善,國家的刑法就不需要了。這個帝王甚至地方官吏,就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了。
第十一,這段話是幫助社會去惡向善,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而佛教勸導(dǎo)眾生斷貪瞋癡慢,勸人希圣希賢,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能夠信受奉行,確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模范。凡是執(zhí)著成見,自贊毀他,決定是不了解別人,也不認識自己。
雍正皇帝這一段開示,實在是多元文化的理念,應(yīng)當(dāng)將之?dāng)U展到所有不同宗教、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佛家講的教誨、經(jīng)論雖然多,但是為了濟世,五戒十善比什么都重要,首先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yīng)的理論與事實,才能勸導(dǎo)世人。
以上是老法師開示萬善同歸。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1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