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7月2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二十九,“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五十六頁,我們看經文:
“(發明)危急二字。所該甚廣。與前救人之難二句。同意。但前系帝君自言。此則帝君勸世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涸轍之魚”,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叫“轍”。“涸”就是干涸。那么“涸轍之魚”就指在干枯車轍中的魚,所需要的只是斗升的水,比喻陷處困境,急待救援的人或物,這個叫“涸轍之魚”,就我們的經文,“濟急如濟涸轍之魚”。
“救危如救密羅之雀”,“密羅”,“羅”就是捕鳥的網,例如羅網。“密羅”就是網眼細密的鳥網,這個叫“密羅”。
“該”,“所該甚廣”,“該”就是囊括、兼備。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危急這兩個字所包含的意思很廣,與前面“救人之難”二句意義相同。但前面是帝君自己敘述經歷,那么這里是帝君勸告世人。
我們再看下面:
“如字有兩義。一則直指所救濟之事。一則極形欲救濟之心。”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極”,“極形”,“極形”這個“形”就是描繪。意思就是說極致地描繪。
這一段的白話解:
“如”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所救濟的事,第二個是指盡心盡力救濟的心。
看“下附征事(四則)”:
“免難濟厄《法苑珠林》”
“晉太元中。京兆有張崇者。素奉佛法。苻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余家。將南走歸晉。為鎮戍所獲。欲盡殺男子。而虜其女人。時崇亦已被縛。械其手足。埋下體于土中。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崇自分必死。唯至心念觀世音菩薩。夜半。械忽自破。身從土中涌出。遂乘夜逃遁。然腳已痛甚。乃復稱大士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愿言。吾欲過江東。訴此怨于晉帝。盡救今日被虜婦人。若得如愿。此石當分為二。祝已。投石于地。石果裂開。崇至京師白其事。帝悉加撫循。已略賣者。皆贖歸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法苑珠林”,這個在《感應篇》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有常常引用這一本善書,《法苑珠林》,是一本因果善書。它是在唐朝顯慶四年,道世法師根據《經律異相》編成《諸經要集》,后來再撰成《法苑珠林》。他所引用的典籍多達四百余種,包括佛教、儒教、道教、讖緯、雜著等等。該書有的已經遺失原著的《佛本行經》《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西域志》《中天竺行記》的引文,可供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和地理沿革。在宋代被編入《大藏經》,唯有在《嘉興藏》,《嘉興藏》也是一套《大藏經》,唯有在《嘉興藏》為一百二十卷。全書,這個就是《法苑珠林》全書,共一百卷,以〈劫量篇〉為首,以〈傳記篇〉為終,總計六百四十余目。每篇多以駢文作簡介,駢文是一種文體,文章的體裁。
再看下面,“太元”就是東晉孝武帝的年號。
“京兆”,“京兆”是指京師所在地區,也指國都。
“苻堅”,我們來介紹這位跟佛教有關的這位皇帝,叫“苻堅”。苻堅他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的一位君主,稱為大秦天王。當初被封為東海王,后來發動政變,推翻他的堂兄苻生即位。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國家強盛,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許多個獨立政權,他成功地統一北方。并且攻占東晉,南方的東晉領有的蜀地,就四川這一帶,跟東晉形成南北對峙。那苻堅后來以八十萬大軍攻打東晉,大舉南侵,結果在淝水這個地方,我們曾經講過淝水之戰,被這個東晉的大將謝安所敗,秦兵大敗,國勢大衰,那么這個苻堅的他這些各族的首領乘機反秦自立,這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淝水之戰。
那么我們現在來提這個苻堅,為什么跟佛教有關,跟羅什大師有關?苻堅他又叫前秦,后來又有一個秦國叫姚秦,被稱為后秦,有姚萇,還有呂光,這位姚秦的大將呂光,還有鳩摩羅什大師,這四個都有關系。我們來介紹羅什大師。這里,我們看那個經典,這個翻譯者都會寫一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那個“姚秦”就是姚萇,他的兒子叫姚興,那“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
我們介紹羅什大師。鳩摩羅什大師,鳩摩,中國這個地方稱為童,是姓。羅什,中國這個地方稱為壽。所以鳩摩羅什就是童壽。鳩摩是姓,羅什是名,那鳩摩是童,羅什是名,就壽。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琰,是中印度人。那么印度當時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叫五印度,鳩摩羅琰就游歷到東印度,到龜(qiū)茲國這個地方,這個龜跟烏龜的龜同一個字,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名稱就要念龜茲國,就今天的云南邊地。龜茲國王因為他仰慕了鳩摩羅琰的道高學博,所以就以他的女兒嫁給了鳩摩羅琰,生了這個兒子就是鳩摩羅什。那么羅什大師在小時候,他聰慧絕倫,童年的時候就有耆老的風度,就是他有那種,因為他是乘愿再來的菩薩,所以他那種德行就像一個老和尚在世一樣,年紀雖然小,但是像老和尚一樣。
這個我們在佛門里面也有看過,有些有善根的小孩子。像我在十幾年前在華梵大學復戒,復受菩薩戒的時候,那么我們同班的戒子,有一位五六歲的小朋友,他也參加菩薩戒,他就是有一點像這種乘愿再來的。我們在同時受戒,七天菩薩戒,他也受七天,你看,他才五六歲而已,我們到四十幾歲才去受,他五六歲就受了。然后我們戒子就問他了,那你將來要做什么呢?他說,我將來要做華梵大學校長。
華梵大學是我們臺灣的一位佛教界的比丘尼,倓虛老法師的在家唯一破例收的女眾弟子,就是曉云導師,她跟證嚴法師在臺灣佛教界被稱為長老尼,這輩分很高的。那曉云導師我見過她一次。那么她創辦了華梵大學,也是我的母校,我在那邊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當時因為官場的需要,我就去念個碩士。那華梵大學是佛教大學,在臺灣跟佛光大學一樣,還有南華大學、玄奘大學,都是屬于佛教大學,就在我們新北市,在臺北市的近郊。
那么當時我們要燃香的時候,得戒大和尚所燃的香就是這個小朋友,后來因為曉云導師到,所以得戒大和尚就沒有燃,把這個小朋友讓給曉云導師來燃香,這一定很特別的,有因緣的。那么小的小孩子,五六歲就燃香,燃臂,燃香供佛,我們受菩薩戒要燃香嘛,燃那個戒疤。所以這就是什么?就是跟這里講的一樣,童年而有耆老風度,就是那很穩重,像長老再來那種感覺,所以羅什大師被稱為童壽。
七歲的時候,跟他母親進入佛寺禮佛,他看到一個很大的鐵缽,他就很好奇地過去,把鐵缽拿起來頂在頭頂上,非常容易就把它拿起來了。后來他想到說,誒,這個缽這么重,我是一個小孩子,我怎么提得起來呢?他一想的時候,有分別執著以后,那個缽就掉下來了,他要再舉的時候就提不起來了。這個就印證萬法唯心,一切法本不可思議,你一落入分別執著,那個定功就失去了。
那么當時羅什大師能夠把那個鐵缽那么重把它提起來,因為他是乘愿再來,他過去生所修的那個定功都還在,心很清凈,定慧等持就是清凈心嘛,他清凈心現前的時候,他是超越好壞、美丑、是非、善惡了,超越了能所對待,重跟輕是一個對待,重跟輕這個是一個能所對待,但是你一旦清凈心現前的時候,三昧現前的時候,重跟輕是平等的,所以他就一下子提起來了,這是定功現前。所以當你能夠三昧現前的時候,重,不覺得其重,輕,亦不覺得其輕了。那么因為羅什大師一落入那個思量分別,打妄想,妄想一動,就覺得重不可舉了,我們就起執著了,這好重,舉不起來了。所以一切境界,都因為有妄想而有差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謂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是也。
羅什大師七歲的時候,有一位羅漢就告訴他的母親說,羅什大師如果過三十五歲不破戒的話,必定為人天導師,可以教化無量眾生,而且還需要到中國去弘揚佛教。后來羅什大師在十余歲的時候出家,他的母親就把羅漢的話告訴他。羅什大師說,只要能弘揚佛法,就是犧牲一切也極愿意的。那么當時因為龜茲國王非常地尊敬羅什大師,所以以他的國王的座位讓給羅什大師,他以上座的禮來對待羅什大師,那么當時國王就是自己蹲下去,以他的身體當座位,以自己之身為法師之床座,就是給那個羅什大師坐在他的背上,你看這個恭敬心這么隆重。他這樣趴下去給羅什大師坐在他的背部說法,然后他這樣聆聽,你看這么恭敬。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得一分福德。羅什大師長大以后就到處講經說法,名滿海內外。
當時正好這個時候是中國五胡亂華的時候,剛才講那個苻秦,就是苻堅,就是在當時的這個十六國里面,他建都陜西長安。我這次去山西太原講課,他們跟我講,山西都出皇帝,像李淵啦,武則天啦,在那邊都出過皇帝,陜西都埋葬皇帝,一個出皇帝,一個埋葬皇帝。苻堅建都陜西長安,他自稱為秦王,因為陜西那個地方,長安是一個古城,所以他國號叫苻秦。
有一天,太史公觀天象,古代因為皇帝怕被人家篡位,都會設這個太史官專門觀天象,天象有沒有什么異象,有沒有什么奇人異士會誕生,怕他江山被取代,都會設太史官,他就見到德星耀于西天,就在西方的方向有一顆閃亮的德星,照耀在西天。他說,天竺國將會有大德來中國弘法,于是奏明秦王。而秦王心中,就曉得東印度鳩摩羅什大師,道德學問深邃,乃派人前往龜茲國禮請。但是龜茲國王把羅什大師當作國寶,不肯放他到中國來。于是苻堅就派呂光將軍率七萬大軍,你看,要迎請一個國師,不是去打仗,他是帶七萬大軍去迎一位國師,前往龜茲國,圍城攻打,他的目的不是要土地財物,而是要迎請法師。
后來法師還沒有到西安的時候,苻秦就被姚萇取代了,姚萇就取代了苻堅,被稱為姚秦,就稱為后秦,那苻堅被稱為前秦,這個前秦、后秦是這樣來的,這是一個中國的歷史,但是跟佛教有關,所以姚秦跟苻秦都在佛教界有這么一段典故。姚萇死掉以后,他的兒子姚興即位,他也相信佛法,深信佛法,他乃恭敬地禮請羅什大師到長安,奉如神圣,印度經典又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由羅什大師再行翻譯。羅什大師翻譯的經典,他是用意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是用直譯的,所以羅什大師他的經典讀誦起來非常地流暢。
羅什大師在臨終的時候告訴弟子說,我所翻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錯誤,我的身體火化以后,就是荼毗以后,我的舌頭,舌根終不燒壞,就是舌根,舌終不壞。后來圓寂,圓寂就是高僧大德功德成就了,他滅度以后我們稱他叫圓寂,圓寂以后,他的火化叫做荼毗大典,荼毗大典,他的舌根果然沒有燒壞,完好如初,就表示說他所翻譯的經典確實沒有錯誤。
后來終南山,我們律宗的祖師道宣律師,大家都知道,道宣律師他的德行非常好,他修苦行,苦行卓著,感得天人應供。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有一次在經行的時候跌倒,忽然四大天王北方毗沙門天王子就前來護持。你看這個高僧大德修得這么好,感得北方毗沙門多聞天王子來護持他。所以證明說,我們人如果持一戒,有五位護法神來護持,五戒持圓滿,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是確實沒有錯。道宣律師得到這個北方多聞天王子,天將的護持,是因為他嚴持戒律的原故。
道宣律師就見到天將了,然后就問他了,他說,中國經典多由羅什大師翻譯,人人都喜歡誦他的經典,皆喜弘揚,其故安在?他說,這個什么原因呢?道宣律師就順便問這個問題了。天神曰,北方多聞天王子就說,羅什所譯經典,不但釋迦,且是七佛之經,皆其擔任翻譯。這不得了,羅什大師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的翻譯老師,羅什大師也是七佛之譯經師。我們以前都有報告過,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過去莊嚴劫最后三尊,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還有現在賢劫的第一尊佛到第四尊佛,第四尊佛是釋迦牟尼佛,這叫過去七佛。這過去七佛翻譯經書的老師就是羅什大師,他是七佛之經,皆其擔任翻譯。所以這個天神就說,羅什所譯經典,不但釋迦,且七佛之經,皆其擔任翻譯,故毫無舛誤,所以大家弘揚。舛誤就是沒有違背、沒有失誤。
這是我們講到這個苻堅,苻秦,我們附帶地提到姚萇、姚興、后秦以及羅什大師的這個經過。
再來,“鎮戍”,“戍”就是守、戍守。“鎮戍”就是鎮守者。
“自分”,“自分”就是自己估量、揣測。
“涌出”,“涌出”就是涌冒而出。
“撫循”,安撫存恤。
“略賣”,劫掠販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免難濟厄。(據《法苑珠林》)。
晉太原中,京城有位叫張崇的,平素信奉佛法。苻堅失敗后,長安有一千多家百姓向南逃跑,投奔晉朝,被一個守軍俘獲,想要殺盡男子,擄走女人。這時候,張崇已經被捆綁,手腳動彈不得,下身都被埋在土堆里面,等到第二天,就要被騎兵當作騎射的靶子,就活靶子,作為那些軍士的娛樂。張崇想到就要快死了,只有念觀音菩薩求救,就虔誠地念觀音圣號。半夜的時候,身上所綁的繩帶忽然自己解開,身體從土中涌出。張崇想到要馬上逃跑,但是他的腳非常疼痛,就又念觀音圣號,誠心禮拜,拿起一塊石頭,祈禱說,我想要到江東去,把這個冤情報告晉帝,全部救出今天被擄獲的女人,如果我的愿望能夠實現,那么這塊石頭就要一分為二。祈禱完畢,就把石頭丟到地上,石頭果然裂開。張崇到京城,向晉帝報告這個事情,晉帝就把她們救出來,并且加以安撫,已經賣出去的女人,都把她們贖回來。那么這個地方主要是念觀音菩薩圣號能夠消災免難,救濟險厄,叫“免難濟厄”。
那么我們來報告《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里面,印光大師都會勸兼念觀音菩薩圣號。有人問印光大師,“問:如遇危急時,勢不能一時兼誦各咒,應以何者應用之?”有人就問印光大師說,我們危急的時候,不能夠一時兼誦其他咒語,我們說十小咒、大悲咒、往生咒、楞嚴神咒,這個咒都比較長,咒語都比較長,那危急的時候都來不及了,那到底是危急的時候要念咒呢?還是念佛呢?還是念觀音菩薩圣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
我這次到新加坡去講課,我特地在新加坡大同書齋,我講危急時稱念觀音菩薩圣號,一共講了兩個多小時。二O一八年我到新加坡講課,我是講《心經》,《心經略說》。那這一次,新加坡的課程講完的最后一堂,在大同書齋,我臨時決定要講危急時(逗點),稱念觀音菩薩圣號。這兩堂課都很神奇,我都沒有備課,二O一八年的《心經略說》我沒有備課,早上九點要講,我吃早齋的時候才決定什么題目。那么今年講危急時,稱念觀音菩薩圣號,也是一樣,很不可思議,真的是觀音菩薩加持的。我大概有一些基本資料,就用印光大師的《文鈔》來講述,危急的時候,要念觀音菩薩圣號。那么一上座以后,哎呀,滔滔不絕,兩個小時,如行云流水,非常順暢,非常感恩觀音菩薩的加持。所以危急的時候要念觀世音菩薩圣號,這是印光大師說的。
印光大師回答,“遇極危急之災難,但念觀世音圣號,為最省心力,最有感應。”這是在《文鈔續編·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印光大師說,遇到極危險的災難,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圣號,是最省心力的,而且最有感應的。
再來,印祖開示說,“現在大家通在患難中”,因為印光大師他們那個年代都是戰爭比較多,所以叫“通在患難中”。“當為一切人說解除患難之法,唯有改過遷善,敦篤倫常,至誠懇切,稱念觀音名號,為唯一無二之妙法。無論水火、刀兵等危險,及怨業病,醫不能療者,倘肯依上所說,決定會逢兇化吉,在危而安,及怨業消滅,不藥而愈矣。”以上這一段是在《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印祖又說了,大家如果都在患難之中,有時候像你在坐飛機的時候,飛機遇到亂流,那晃動得很厲害,念觀音菩薩圣號。有人問悟行法師,他說,悟行法師,你常常在空中飛來飛去,因為悟行法師常在澳洲、歐洲、美國弘法,做三時系念,有人就問這個悟行法師說,誒,悟行法師,如果你坐飛機的時候,突然間飛機機械故障,突然間在空中是墜機、是爆炸,你怎么辦呢?悟行法師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半空中就接走了。
聽說有一次,悟道法師跟他的弟子到大陸去做法會,三時系念,好像是在大連,飛機起飛,要飛到鄭州,遇到冰雹,冰雹像那個冰塊一樣啪啦啪啦地直下啦,下了以后,就砸到那個駕駛艙的玻璃,好像也很危險哪,那飛機就急速下降,折返到大連。悟道法師從那個高空中一直到飛機降落,他說,已經來不及什么死不死的問題,緊張到不曉得說什么,就念觀音菩薩圣號,念觀音菩薩圣號,念佛啦,就這樣,已經沒有辦法去煩惱說會不會死的啦,就念佛、念圣號。
就在患難之中,印祖說,要為一切人解說解除患難之法。怎么解除患難呢?要改過遷善、要敦篤倫常。敦篤倫常就是什么?就敦厚篤實,倫常就是五倫的道德。“至誠懇切,稱念觀音名號”,要改過遷善喔,要敦篤倫常喔,然后至誠念觀音菩薩名號,“為唯一無二之妙法”。所以無論遇到水災、火災,刀兵就是戰爭等危險,以及怨業病。
我們有生理病、有業障病、有冤業病。冤業病是什么呢?冤業病就是冤親債主纏身,什么醫生都治不好,什么藥吃了都沒有用,那叫冤業病。業障病呢?就是一出生就要吃藥、要開刀。像我們明天要做一個三時系念法會,那今天牌位組在寫牌位,我就看到里面有一個名字,叫陳亦泉小朋友,我們志工跟我講,老師,他已經讀小學一年級,已經六年了。他一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就寫信來給我求救,說她這個小孩子一出生,七天就要心臟開刀。我那時候就教她放生放生,一直放生。根據我們志工說,她到現在,從出生到現在,每個月都參加放生。這個小孩子現在很平安。這叫什么?這個叫做無論水災、火災、刀兵等危險,這個叫,剛才這個小孩子一出生就被開刀,這個叫業障病,他一出生就有這個業障了,就要被開刀。所以生理病、業障病、冤業病三種,就是醫生醫不好,藥吃不好。
倘若肯依上面所說的,決定會逢兇化吉,有危險的時候一定平安,“在危而安”,而且冤業會消滅。當然是最好是這樣了,除了念觀音菩薩圣號,還有改過遷善、敦篤倫常以外,我再加兩個,一個,要深信因果,第二個,要發心立愿,要做好事,要作菩薩,然后再吃素、斷殺、戒殺、放生,這樣子病就會好。當然還要讀誦經典啦,讀誦《地藏經》,讀誦經典回向,超度這些冤親債主,冤業就會消滅。自然而然不藥而愈,不藥而愈啊。
像我們有一個魏居士,我有講過他母親的故事。他母親魏陶正華,家里這個老鼠為患,家里很多東西都被老鼠咬破了,他母親九十一歲,老人家非常生氣了,起了一個瞋怒、瞋恨心,我要把你們餓死,把它們餓死,就把所有食物都收起來,不給它們,不給老鼠吃。我們魏師兄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弟子,吃素,每天都念《無量壽經》一部,佛號一天都一萬,他一發現,不得了,他母親要造殺業,就趕快把食物放在沙發底下,他還告訴老鼠說,你們趕快跑,我媽媽要殺你。結果果然兩只老鼠被餓死,死在冰箱旁邊。
隔沒多久,他母親突然間就生病了。這叫什么?這業障現前,冤親債主要來討債了。他母親就吃不下飯,誒,你看,這叫反作用力,你讓老鼠餓死,老鼠就讓你餓死,你吃不下東西就餓死了。結果魏居士的母親魏陶正華就很奇怪,吃不下東西,她本來是一個食量很好的老人家,吃不下了,到后來一直餓肚子,一直饑餓,到最后吐,吐什么?吐到血都流出來,吐血,那魏居士認為生命非常危險,醫生也認為沒救。你看,醫生束手無策,醫生面對業力跟因果報應,冤業病,醫生沒有辦法。為什么?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業。醫業要什么?醫業要智慧,要有智慧看透,要明白因果。醫業要怎么樣?要懺悔,要智慧,要慈悲三昧水懺,要有慈悲,要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力。
結果,因為他不認識我,他就向蓮友求救,發Line訊息給我們一位蓮友戴居士。那剛好禮拜四,我講《陰騭文》錄影,晚上回家,因為我沒有拿手機,我家師姐就把手機給我看說,有這個魏居士在求救,我就看了訊息。禮拜五我在電視臺備課,因為晚上要講《地藏經科注》,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就早上回他的消息,我先問說,怎么回事?他就講這個整個的狀況給我聽。我問他一個問題說,你媽媽有沒有公開地說,我要把你們餓死?他說,有。我說,有,因果完成。殺因、殺緣、殺業、殺果,完成了。什么叫殺因?就是老鼠把她們家到處亂咬,然后她說,把食物收起來,不給它們吃,要把它們餓死,這個叫殺因。殺緣呢?老鼠出來,叫殺緣,剛好它要出來找食物,這個緣嘛。殺業,餓死了,完成了。殺果,她吃不下東西,它要討報了。殺因、殺緣、殺業、殺果,完成了。那殺因是什么呢?她動了個殺機,那個殺機不是雞肉的雞,是機會的機,殺機,動那個念頭就是殺機了,那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殺的那種機心,機械的機,我們講說,心機很重,你這個人心機很重,那個機,就是很微細的那個念頭。
那我就告訴他說,他說,要怎么解決?我說,第一個,你在佛前懺悔。結果他后來在醫院對著病床懺悔,就在那邊一直拜,在醫院懺,因為他媽住院,就在醫院懺悔,他妹妹在家里佛前懺悔。所以你懺悔,冤親債主都知道,你都還沒有立牌位它就知道了,因為它在旁邊。第二個,誦一百零八部《地藏經》回向給它。第三個,因為剛好我們講堂有做三時系念法會,九月份又有悟行法師的法會,明年四月又有萬人念佛法會,我說,五次法會我都幫你立大牌,幫你這兩只老鼠立大牌。再來,最后,因為我們要做三時系念,輸出一張大張的地藏菩薩圣像,臺幣是二千五百元,我就說,那給你媽媽供養好了,那功德呢?回向給那兩只老鼠。
結果這四個重點都講完以后,禮拜六早上我在講堂備課,我習慣都會禮拜六錄影一堂,禮拜四錄影一堂,我早上起來做完早課,八點半就跟地藏菩薩報告,把這四個重點給它回向給那兩只被餓死的兩只老鼠,我說,希望它們能夠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講完沒多久,中午的時候,我們這邊梵唄組的師兄在練習,因為第二天有三時系念,他們在練習法器,這魏居士就來了,說,哎呀,太神奇了,我媽媽今天早上可以吃飯了,可以吃稀飯了,好了。這個老和尚講的,至誠感通,有孝心,又有懺悔心、又有恭敬心、又有回向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那他媽媽后來就出院了,那一天有到我們講堂來,非常高興,現在也吃素了,本來是一個基督徒,現在念阿彌陀佛了,要求生極樂世界。
那她家現在有蟑螂出入,她因為現在身體健康,這一次被那個病,大病嚇死,她家有那個蟑螂出入,她就跟她兒子說,兒子,兒子,把蟑螂抓走,抓走不要殺它。這叫做因果教育,前面那兩只死掉的老鼠,可以尊稱它叫菩薩,老鼠菩薩,為什么?因為它來教化這個老菩薩,魏陶正華,等于來教她啦。所以這告訴我們,“下下人有上上智”,你不要看那兩只老鼠是下下,它不是人哪,是畜生啊,“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六祖大師就說了。那兩只老鼠是因為什么?因為這位老菩薩肯念佛、肯吃素、肯懺悔、肯敬畏因果,這個結才可以打開啊,這個業才會消,她的病是這樣好的,這才是正信的方法,不是迷信。老和尚說,佛法是非常現實的,什么叫現實?如是因,如是果,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是。
所以這個講到這里說,“怨業消滅,不藥而愈”,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不舍一法,是這個道理,這佛陀說的,千真萬確。問題是你信嗎?老和尚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信嗎?你真信,你就契入了。誰會深信因果?法身大士以上就深信因果了。所以我常說,因果是哪怕諸佛菩薩再來都不能改變的事實。所以又叫因果不空,善惡不能相抵,因小果大,因果通三世,因果不同時,這五大原則。那為什么不藥而愈呢?因為有懺悔心。
后來魏居士又跟我講了,有一位居士,他的好朋友,也是學佛吃素,你看學佛吃素,肝指數,就是猛爆性肝炎,我們那個肝正確的指數應該,正常的指數應該是在二十以內,是正常的,結果這位居士他猛爆性肝炎,就是肝的指數突然間躥高,躥高多少?躥到一千,那都會死掉了,到一千那很危險,都會死掉,那臉色都會發黑。
這位居士住院,他太太來講堂,這個非常地懇切,非常地焦慮、著急。我說,你師兄有吃素嗎?她說,吃素。我說,有念佛嗎?她說,念佛,她說,還誦《無量壽經》。我說,怎么會這樣?事出必有因,怎么會這樣?不可能。我們一定有怎么樣?一念之惡,要嘛是過去世,要嘛是今世。我問她說,你再想想看,有沒有什么因果?她說,沒有啊。突然間她就講出來,有啊,有一件事情,我師兄在大陸開工廠,發生爆炸,然后死了三個人,其中有一個女的,肚子里面還有一個小孩,所以叫三尸四命,就三個尸體,四個命,就是等于四個生命死掉了。我說,那有沒有處理呢?她說,沒有。我說,那怎么可以呢?后來聽說她的公公,就是這位她師兄的爸爸,也是開工廠的老板,就到那邊還口出惡言,因為要賠償,就是不情愿,那這樣是不對的。
我說,你現在就是必須要懺悔,誦一千二百部的《地藏經》,每一位亡者分配三百部,一個人三百部,四個人一千二百部。再來,要跟他們四個懺悔,做法會幫他們立大牌,很虔誠地求三寶加持,超度他們。第三,今生今世所做的所有善事分四等份,每一個人得一等份,給他們。我就這樣跟她講。說也奇怪了,講完不到一個禮拜,那個肝指數從一千降到一百,每天降一些、降一些,降到后來,降到正常值,正常的指數二十以內,現在出院了。這是佛法里面講的,“怨業消滅,不藥而愈”,是千真萬確的。問題是你肯不肯這樣去懺悔呢?肯不肯這樣去改過遷善呢?去敦篤倫常呢?
以上是提到觀音菩薩圣號,印光大師的開示。
當然,如果說你真的很危險了,你沖,沖出來就說阿彌陀佛,那當然是比什么都有用了。為什么?它總持嘛,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那阿彌陀佛這個是一切諸佛菩薩的總名號的這個精華、醍醐,所有諸佛名號加起來等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于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就是無量,佛就是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我們的自性。那為什么念這句佛號有名號功德呢?有這個稱念名號的功德?為什么有功德?為什么我們念石頭,石頭不會有功德呢?要不然你說念蘋果,蘋果、蘋果、蘋果,會有功德嗎?要不你隨便念一個人名好了,你就念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個科學家,你念愛因斯坦,你看你有沒有功德?你喊破喉嚨亦枉然。那為什么念阿彌陀佛有功德?因為它跟性德相應,它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成就的功德,那個四十八愿是這個兆劫承載這個功德,從無量劫以來,阿彌陀佛在因地所成就的功德,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去成就他的六度波羅蜜,圓滿功德,去成就這個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功德。所以當你稱念阿彌陀佛圣號的時候,阿彌陀佛把這個所有的福報全部送給你,你就得到這個福報了,這一念至誠啊,那就感應道交了。
所以以上我們就因為這個張崇念的這個觀音,觀世音菩薩圣號,能夠免除災難,救濟險惡,我們就這邊提到印光大師的開示。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崇既心乎大士之心。宜其禱之而輒應也。”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自己還沒有得度,就想要先度別人,這是菩薩發心。張崇既然心已與觀音大士相應,他所祈禱得到的感應也就理所當然了。
這一段里面有一句話很重要,“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這是菩薩心腸。就你自己還沒有解脫,“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而你想要去救別人,那這要菩薩才可以。佛陀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佛陀說,你沒有開悟,你想要去度別人,你剛好被度走。就好像你不會游泳,有一個人掉到海里面去,那你會游泳,你才有辦法去救人啊,你不會游泳,你就跳下去想要去救對方,結果你自己也溺死了。這叫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你一定要自己會游泳,你跳下去才救對方,對方才會被你救活啊,那你是誰?你要是教練,你是菩薩,你會游泳就是你是菩薩才可以。所以這個地方說,“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這是菩薩的發心。
那我們這個地方就要探討這個問題,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開示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第一點,老法師說,你說用什么方法度人學佛比較有幫助?用什么方法?我們教他放生嗎?教他讀經嗎,或是念佛嗎?你自己先把它學好,你自己沒有學好,譬如說你教小孩子《弟子規》,自己沒有學好,你怎么教他?你自己先學好,我自己沒有學好,我就沒有辦法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常常起了反效果。為什么我們度不了人家?為什么我們說話他不信?因為你沒有學好。你教人家念佛念佛,你自己都沒有把佛念好;你教人家讀經,你自己都沒有讀經,那對方怎么會聽你的呢?你怎么有辦法感動他、感化他呢?讓他心悅誠服的呢?所以老和尚說,為什么你幫助別人常常會起反效果?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講了多次,因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個意思是說,你自己還沒有得度,你想要去度別人,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做好,自己要去落實,自己要去依教奉行。
第二,現在世間人都講什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所說、所學的、所做的都是世間人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范,你這樣就可以度人。譬如說上海傅沖老師,她四歲的時候,她父母親離婚,她對她父親產生一種怨恨,她最后在大舜的墳墓面前懺悔,她后來在全中國講了一千多場的如何及時行孝,她如何去度化她的父親,她如何向她父親懺悔,如何去度化她那個植物人的公公,這兩位老人后來都把他們送去西方,她真做到了。老和尚講過,他說,現在難,難在哪里?難在沒有典范啊,孝道沒有典范。什么叫典范?你自己做到了,自己可以做榜樣,可以做模范,你就可以度人了。傅沖就是這樣啊,她自己做到,她可以去說法度眾生啊,對不對?
世間人所有這些煩惱習氣,我們都沒有,這樣才行。別人貪心,你沒有貪心,你就可以去度人了,你可以去說法。別人喜歡發脾氣,你從來不發脾氣,而且你把脾氣改掉,你就可以去說法了,你說不要發脾氣的功德在哪里,你就可以說法,對不對?你的智慧才會流露出來啊。也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老和尚講的四句話十六個字,你做到了沒有?四句話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四個,四個句子,十六個字,你做到了沒有?你有沒有自私自利呢?你有沒有名聞利養呢?你還有沒有五欲六塵的留戀呢?你有沒有貪瞋癡慢的習氣呢?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我們自度的最低限度做到,你這四個做到就是自度了,你自己度自己了,最低限度做到了,來做度化眾生的事業很勉強,可以開始少少地做,慢慢地再提升自己。所以結論是什么?結論四句十六個字要做到,才可以去度人啊,不容易啊,才可以去度人。
第三,你的德行越高,智慧越大,解跟悟越深。所以有沒有解,有沒有悟,跟你德行有關,你德行越高,你解悟得更深入,那智慧就自然越大,那你度生的面就更廣了,度眾生的時間就越長了,像老法師一樣,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定都要從自己自身做起,一切都要從自己自身做起才可以,你做到了,成為典范,你的德行成為人家的典范,你就可以去度眾生了。
以上是提到這個“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我們引用老法師的開示提供給各位參考。
再來看這個下面這一段公案:
“遙救堂崩《唐高僧傳》”
“周京師大追遠寺。沙門僧實。俗姓程。咸陽人也。素有道德。一日正午。忽登樓鳴鐘甚急。命眾僧各備香火。香至。眾問故。實曰。此刻江南某寺。有講堂欲崩。將壓死千人。可各齊心念觀世音菩薩。以救之。由是經聲佛號。響徹禪林。后數日。江南報至。云是日午刻。揚州講堂內說法。聽者盈千。忽聞西北異種香煙。及梵音經唄。從講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眾皆駭異。尋聲走出。聽其所之。人方走盡。堂已崩摧。無一傷者。梁主聞之。三度詔請。不至。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示寂。哀動朝野。”
這個是講這位有德行的僧實法師,他已經是在今生、當生就成就了,他定功現前,三昧力現前,所以他在定中能夠預知江南某寺講堂要倒塌了,會壓死一千多人,他在定中可以見到。所以你有禪定功夫,你就可以回到過去,你也可以看到未來。所以為什么阿彌陀佛跟地藏菩薩摩訶薩讓你預知時至?因為你修到三昧現前,功夫成片的時候,你的定功現前的時候,你的定慧現前的時候,你就可以預知時至了,可以把還沒有發生的先拿到前面給你看,把過去的可以呈現給你看,這是佛菩薩的神通道力。所以這一段公案非常地特別,值得我們好好去深入。我們佛法上講一念三千,證法身了,叫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一多不二。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周京師”,北周它當時的首都是在長安。
“梵音經唄”,“梵音”就是誦唱佛經的聲音。“唄”是一種法器敲打的唱誦聲。我們常常講梵唄梵唄,你拿引磬打木魚、打引磬,就梵唄課。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經師論》謂:“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你唱贊佛偈,唱誦佛陀的這個偈語,這是印度的一種習俗,這個稱為“唄”,旁邊一個口字旁,就是用嘴巴,用我們的口、我們的心,用我們的丹田力量唱誦出來。那么梵音經唄,就是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我們中國這個地方稱為轉讀尊經,歌贊則號為“梵唄”。所以“梵音經唄”就是指誦贊經典的音聲。
“聽其所之”,“之”就是往。意思是說,聽到音聲的方向而走到那邊去,而往。
“保定”是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號。這就是三武一周滅佛的一位,北周武帝,我們才剛討論過,北魏太武帝,再來是北周武帝,還有唐武宗,還有后周世宗,這三武一周滅佛。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遙救堂崩。(據《唐高僧傳》)。
周京城大追遠寺有位高僧,名僧實,俗姓程,咸陽人,平時精進修行,有道有德。有一天正午,他忽然登樓撞鐘,鐘聲非常急促,叫大家趕快準備香火。拿來香火,大家驚問是什么緣故,僧實說,這個時候,江南有一個寺廟的講堂就要倒塌了,會壓死正在聽經講座的一千多人,現在大家應該齊心協力念觀世音菩薩圣號,祈禱救濟。于是,經聲佛號,響徹天空。幾天后,江南有人來報說,那天中午,揚州有一個講堂說法,聽眾有一千多人,忽然發現西北傳來奇異的香味和經聲佛號,從講堂的北門而入,直出南門,大家都感到很驚異,跟著音聲走出去,尋找音聲的去向。結果講堂里面的人剛一走盡,房屋就突然倒塌了,沒有一個受傷。皇上聽到這個事情,三次下詔恭請,僧實法師都不去。在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圓寂,朝野上下都為他哀悼。
這個是三寶加持、佛力加持,雖然這個周京城大追遠寺跟江南這間寺廟相差千里之隔,但是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觀音菩薩他是正法明如來,他是古佛再來,觀音菩薩圣號的功德,他已經證法身了,所以觀音菩薩圣號他就是能夠不可思議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這是觀音菩薩他法身的功德,神通道力,不可思議,感應道交,至誠感通。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一念之誠。能使香煙梵唄。瞬息達于千里之遠。可以悟一切惟心之說矣。安在修福薦亡者。不可瞬息通于冥府。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于西方乎。”
這一段按語就在探討“一切惟心之說”。我們先看名相注釋:
“修福薦亡”,“薦”就是超薦、超度。“薦亡”就是超度亡靈。“修福薦亡”就是謂超度,使鬼魂脫離苦難。意思是說,做善增福,可幫助亡靈脫離苦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一念誠心的念頭,就能使香煙、佛號在一瞬間到達千里之外。從這里就可以悟出來一切唯心的道理。由此推之,為死者修福積德,怎么不能在一瞬間與陰間相通呢?念佛求生西方,怎么不能在一瞬間到達西方呢?
這一段其實要有證量才可以說得出來,我沒有證量。為什么呢?你說“修福薦亡”,那在陰間的鬼,鬼道的,我們的家親眷屬,為什么可以得到超拔功德呢?你在這個地方做三時系念,你在北京做三時系念,你在南京做三時系念,那為什么在陰間的家親眷屬可以收到功德呢?就是這里講的,修福薦亡者,可以瞬息通于冥府。那么念佛往生,那西方呢?西方在十萬億佛國土,怎么不可以瞬息到達西方呢?
那這怎么解釋呢?我們分成兩段解釋,第一段,“安在修福薦亡者,不可瞬息通于冥府”,這一段我們講事,從事再顯理。這個第二段,我們探討“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于西方乎”,我們就談論非常深的“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古德的開示。這一段開示要怎么說呢?老法師有非常精辟的開示,人躺在醫院里面,他可以馬上到西方去,“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他的肉體躺在醫院,可是他的神識、他的靈性已經到達西方了,就是這里講的,“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于西方乎”。這個是從理,再最后講到事,以理成事,前面那個是以事顯理,這個是以理成事,你懂這個理,事相上就可以做得到。這樣各位明白嗎?你懂得“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你在事相上,你百分之百有信心,你對念佛百分之百有信心,對阿彌陀佛百分之百有信心,這是以理成事。
那前面這個故事,我們引用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這個我以前也有講過,那這一次我們把它講得稍微詳細一點。因為我們就會說,我們在這邊誦經超度,我們參加三時系念,那我已經往生的父親、母親,假如他們也有在惡道、在幽冥法界,他可不可以收到這個功德呢?因為你不是威神,所以你去不了幽冥法界,“若非威神,即須業力”,去了又回不來,你鬼道都去了又回不來,那除非你是威神,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你才有辦法去地獄教化眾生,對不對?所以這也是及普天之下每一個在世的家親眷屬共同的問題說,我已經往生的家親眷屬能不能夠得到回向呢?能不能得到這個功德呢?
我們就引用倓虛老法師曾經在還沒有出家前,他曾經到陰間去。當時在北方流行這個時令病,就是瘧疾,當時倓虛老法師他叫做王福庭,他有一個同學,姓金的同學,因為得到這個病,在結婚當天,隔沒多久就死掉了。那么倓虛老法師有去探望他這個同學,他也很感慨說,怎么突然,結婚以后怎么突然間死掉呢?他覺得人生很無常。后來他回到家以后,天黑了,他就覺得肚子很痛,肚子咕嚕咕嚕咕嚕地響,他想,壞了,我恐怕我也要死了。但是他又怕他母親擔心,所以他不敢說,就把那個小褂脫下來,就睡覺了。肚子一痛,一會兒,他像做夢一樣,他就昏過去了。但是感覺不是做夢,而是自己死了還不知道。
雖然死了,可是迷迷糊糊地像做夢一樣,后來看到兩個小鬼把他架著,飄飄蕩蕩地,過了好多山、好多水,好像在水面上飛過去一樣。那兩個鬼把他架到一個廟門口,到衙門一樣那種地方,里面有很多房子,那兩個鬼就把他往屋子里面一丟,說,進去吧,一副很兇惡的面孔,而且說話還憤憤地說,在這里等過堂。然后他才知道他已經死了,到陰間了,心里非常懊惱、非常難過,因為他想起他小時候,他母親說他不好養,也就是養不活啦。
他在那邊等一會兒的時候,胡思亂想了半天,四周陰沉沉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回頭一看,屋子里面有一個管帳的先生,在那邊拿個筆,在寫什么東西,其他沒有什么人。他又傷心,怕他母親哭壞了,那怎么辦呢?于是他走到那個管帳先生的前面,想跟他套交情。就像我們人被抓到派出所,派出所有值班警員,如果你沒有被上手銬的話,你說你過去跟那個值班警員套套交情,講講話啊,我什么時候可以被放出去啊?意思是一樣的。以前我在警察機關當副分局長,常常碰到這種人套交情的,扯東扯西的。
他就說,先生,倓虛老法師就很和藹客氣地問,我犯什么罪,叫我來這里過堂?然后那個管帳的先生說,不知道啊。然后他問說,在什么地方過堂?他說,往這里面去,就是過堂的地方。那誰管過堂呢?然后那個鬼差就說,嗯,好像就一副很驚訝的樣子說,你以為你還在陽間嗎?你已經死了,你知道你變鬼,你知道嗎?過堂的時候要閻王來問案,這你還不知道嗎?他一邊說,一邊搖頭,他說,啊,怎么碰到這個亡魂呢?他就不管他,就繼續寫下去了。然后倓虛老法師,就王福庭又問了,就,他俗名叫王福庭,我能夠轉生嗎?就他,那死了嘛,那我可不可以去投胎呢?投胎叫轉生。那位先生,管帳的說,對于王福庭的問話,覺得他啰哩啰嗦的,聽膩了,王福庭問他說,能不能轉生?他心里就很不耐煩地答了一句話說,我不知道啊,過完堂你就知道了。
他又在那邊待了一會,他忽然又想起來外道里面有說誦經招魂這個事情。我們常常看到路邊有車禍,看到很多道士拿一個招魂幡在那邊誦經招魂,就是外道誦經招魂,到底有沒有招到魂呢?他現場車禍死掉,或者溺死了,在那邊搖那個鈴,那招魂啊,那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呢?這真的假的呢?有沒有用呢?他就拿這個去問那個鬼差。
后來鬼差本來在寫東西,突然間被他這么一問,筆就停下來了,回過頭來跟王福庭說,這事不假,陰間確實有這回事。同時又指著墻上那個木板,就一塊一塊的木板,上面都寫名字,他說,這些板上的位子就是剛死不久提出來的,等他的后人誦經超度。就是這個人死掉,他家的陽間的親人有在陽間請有德行的法師幫他做法會超度的,或是誦經,或者打佛一,或者到佛寺去立牌超度,誒,那個牌子就會提出來。可是他如果提出來以后,等很久,沒有陽世的親人幫他超度,那個牌子就拿進去了,就拿進去了,就沒有人做功德給你。
講到這里,我跟各位講,真的我相信這個東西。我們今年在臺北市辦第五屆的萬人念佛,今年改和平籃球館。那因為有海內外的一些團體會來參加這個法會,那我家師姐就會幫他安排住宿的地點,在臺北市的那個飯店安排住宿。那我們在法會前,就今年那個萬人念佛法會前,我們平常在互動的、訂房的這個飯店,在臺北市中山區,有一家飯店的經理,那位經理本身也很老實,因為去年都有跟他配合,那他打電話來問我師姐,我師姐就跟他提,說,誒,我們過幾天要辦法會,會有一些海內外的團體要住到你們飯店去。
他說,啊,怪不得我前幾天做一個夢,夢見有那個像土地公的護法神來夢中跟我講,他說他在夢境就看到一個很大的籃球館。沒有錯,我們就是在和平籃球館。他說,土地公跟他講說,我們過幾天會有很多人參加這個法會,然后他在夢中就看到那個法會的現場,很大,然后看到黃色的牌子。因為他不是佛教徒,所以講話非常可靠。他說,那個黃色我不曉得什么,就黃色紙質那個牌子。那就是我們超度牌位。他說,是一個籃球館,然后很多人參加法會。你看法會還沒開始,可他夢境已經先見到了,這是佛力給他的加持,所以這里鬼差講的我相信。
那王福庭再看看那個板子上寫的,果然有寫很多名字,而且很多香紙經卷。接著他又往下問了,他說,什么時候過堂呢?他說,你等著吧,閻王正在剃頭。
這個就是我們引用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里面這一段,倓虛老法師那時候還沒有出家,叫王福庭,他跟鬼差的對話,就是誦經超度,誦經超度,誦經招魂,有沒有這個事情。確實,我們誦經超度,老法師說,如果你真誠恭敬,亡者都可以得利益,但是要真誠恭敬。但是老和尚說,做比不做好。那么現在人都欠缺恭敬心,老和尚早期的時候,他曾經在佛寺見過,也是有陽世的親眷到佛寺去做超薦佛事,法師在誦經,那家屬都不過來拜,等到誦經誦到差不多的時候,過來過來過來,過來拜三拜,拜三拜回去又繼續打麻將,老和尚說,那個功德力都很有限的。因為什么?他不至誠恭敬嘛。
那么這一段是主要提到這一個僧實法師唱誦觀世音菩薩圣號,那么江南某寺講堂將崩壞,壓死一千多人,那大家齊心念觀音菩薩圣號,終于這一千多人都可以得救。
那這個按語里面提到了,這個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于西方乎”,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老法師的開示。
請問“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何解釋?老和尚答復說,“生”,是指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去”,實實在在沒有去。從自己心識來說沒有來去。這兩句話分開來講比較容易,合在一起,意思就很深了。凡夫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一念凈信,就是我們這一念真如自性,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才有這個疑惑。如果你真明白了,就不會有疑惑了。
極樂世界有沒有呢?確實有,它與我們娑婆世界一樣,決定是存在的。雖然決定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己變現的,這我們業識變現的,不是從外境而來的。大乘經上講,“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心,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換言之,識是心的作用。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這么來的,所以說“生則決定生”,生是你變的,你念阿彌陀佛,就變成阿彌陀佛的境界,你想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去則實不去”,這個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從自己的心跟識來說,沒有來去。
這個說法,老和尚說,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老和尚說,我們用電視做比喻。電視畫面是一個,但是頻道很多個,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頻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頻道。你頻道調對了,就是你禪定功夫到了,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功夫成片了。你如果見思煩惱破了,你見惑破了、思惑破了,你跟二乘人一樣,你回小向大,你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是凡夫,你一品煩惱都沒有破,你就生凡圣同居土。你煩惱伏住,就是你頻道調對了。頻道,什么頻道?你調到煩惱伏住,自然就相應西方,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
頻道是由你的心去調的,由你的定功,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有定功了,你煩惱不起現行,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真信切愿。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看信愿,品位高下看功夫。你到極樂世界是什么品位,那是看你的念佛功夫,你能不能往生是看信愿。信愿是什么?信愿就是你真信切愿啊,你煩惱伏住了。那念佛功夫呢?往生看信愿嘛,那品位是要看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放下。
所以你頻道調對了,娑婆世界是一個頻道,西方世界是一個頻道。如果你是貪瞋癡慢疑,那是調到娑婆世界的頻道。如果你是持五戒十善,但是你厭離心不夠,你不想去西方,你只想當人,那是調娑婆世界的頻道。你有持五戒,保住人身,那你到娑婆世界沒有問題,你到這個,到人道來沒有問題。那如果你是重的呢?你是貪瞋癡慢疑最重的呢?你所調的頻道是地獄頻道,你平常的起心動念、你的言語造作、你的身口意行為,你都是調地獄的頻道,那將來一定是地獄報到的,那是調的地獄頻道。如果你持的是五戒十善,又是上品的五戒十善,你調的頻道,你沒有出離心,你是修有漏善法,你不是離相布施,那你調的頻道是天界的頻道,那將來一定是往天界走啊。頻道是你自己調的。
所以老和尚說,我們念佛就等于打開西方極樂世界的頻道。這個頻道是什么?就是我們講的,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信愿行,信愿行就是要調開這西方極樂世界頻道,它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條件是這個。你沒有發菩提心,又沒有一向專念,你調不到西方的頻道。你如果調對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這個就是“生則決定生”。因為是活著往生,是這個念力去的,是這一念心去的,實在講沒有去啊,還是在這個畫面里面,并不是從這個畫面跑到別外一個畫面去啊。
因此,極樂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老和尚說,就在這一真法界。我們迷了以后,把它變現成十法界;能夠破見思惑的、破塵沙惑的,沒有破根本無明的,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有貪瞋癡慢疑的,有財色名食睡的,沒有放下執著的,沒有放下分別,沒有放下妄想的,在三界六道里面,就變成六道了。四圣、十法界它的本體是一真法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在此地啊,但是你見不到。舉個例來說,你晚上睡覺做夢,你在夢境里,天地不一樣啊,但你還是在此地啊,你并沒有離開這個房間,沒有離開那張床,每天晚上做夢都現不同的境界,這就說明“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所以,一定要相信,決定有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假的。我們心里想佛,佛就現前;想菩薩,菩薩就現前;你想邪淫,邪淫就現前;你想喝酒,喝酒你就到酒店去,喝酒就現前了;你想吃肉,肉就現前,殺生就現前;你想偷盜,你偷盜業就現前;你想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就現前。這些都不是從外境來,是從心想生,所以要有好的念頭。惡念是想妖魔鬼怪,善念是想佛菩薩。你想要過好日子,想要遇到好的境界,想要有好的念頭。念佛是最善的念頭,純真無妄。念其他的都帶妄,善里面總有夾雜不善,那個叫有漏善。只有念佛是純善,沒有一絲毫夾雜,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問題。
就是這里講的,“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于西方乎”,我們特別引用古德所說的“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老法師的開示,跟大家報告到這里。
好,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因為時間的關系,下面兩個公案我們就要比較快速地把它講完,然后我們再來作一個結論。我們看下面這一個:
“免官救吏《宋史》”
“宋紹興中。廬陵周必大。監臨安和劑局。失火。延燒民房。典守吏當論死。周問吏。假令火是官失。應得何罪。曰。不過革職耳。必大遂自誣服。罷官。吏得免死。必大歸。謁婦翁。翁以其失官也。慍之。時值大雪。童子掃于庭。忽憶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后必大中博學宏辭科。歷官至宰相。封益國公。”
好,我們看這段白話解:
免官救吏。(據《宋史》)。
宋朝紹興年間,廬陵人周必大做臨安和劑局監官。有一天,突然失火,并延燒了附近的民房,按法規,負責管理的人應當定死罪。周問管理的人說,假使是監官的責任,應當定什么罪?他回答說,只不過是撤銷職務罷了。周必大就假報此次火災是監官的責任,結果被撤銷了職務,那個負責管理的人就免了死罪。周必大回家后,與妻子父親相會,父親因為他失了官,很生氣。當時正遇上大雪,家童在院子里掃雪,父親忽然想起昨夜夢見掃雪迎宰相,因此就很好地對待他。以后周必大考中博學宏辭科,做官做到宰相,封為益國公。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自己之罪。世俗猶將嫁賣于人。況以他人之罪。而反肯引諸己。且以之失官乎。宰相之度。誠未可測也。”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自己犯了罪,世上的人還想嫁禍于人,何況別人的罪呢?周公反而引火燒身,并且以撤職為代價,他這位宰相的度量真是深不可測啊。
好,我們看下面最后一段:
“贖罪得子《懿行錄》”
“明廣平張繡。家貧無子。置一空壇。積錢十年。而壇始滿。有鄰人生三子。犯徒。擬賣其妻。繡懼妻去而三子失所也。遂傾所積錢。贖之。猶不足。夫人復以一簪湊其數。是夕夢神抱一佳兒送之。遂生子國彥。官刑部尚書。孫我續我繩。俱官藩臬。”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犯徒”就是古代五刑。笞就是竹板打人,杖、徒、流、死這五種刑罰。
再來是“藩臬”,“藩臬”,藩臺與臬臺。藩臺是明清布政使的俗稱,臬臺是明清時按察使的別稱。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明朝廣平縣的張繡,家貧無子,家里放了一個空壇,把節余下來的錢存入壇子中,十年來省吃儉用,壇子才滿了。他的鄰居生了三個兒子,家主犯罪要被流放,打算賣掉妻子。張繡擔心女人一走,三個孩子就會失去依靠,無家可歸,于是把自己辛辛苦苦積存下來的錢全部拿出來,去贖回那個女人。但還不足,他的夫人就取下一根簪,簪子,湊齊數目。這天晚上,他們夢見了一位神抱著一個長得很好的孩子送給他們,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國彥。這個兒子后來當了大官,一直升到刑部尚書。孫子我續、我繩都官做到藩臬。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愛人之子。遂自得貴子。然則害人之子者。可知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
愛護別人的孩子,自己就得貴子;如果損害別人的孩子,那他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好,最后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高僧大德開示。我們以往都是講凈空老法師開示,這地方我們舉兩位,一個是妙善大師,就是金山活佛,還有李炳南老居士。高僧大德開示,放生是最好的消業方法。因為我們這一段經文是談“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就是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好的消業方法。
第一點,妙善大師,就金山活佛,金山活佛是我們民國年代,清末民初的這位高僧大德。最好的消業方法,莫過于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惡業莫過于殺生害命,反過來說,世界上最大的善業是莫過于戒殺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話,趕快量力買生物放生,就能增福延壽的。這個就是放生的功德,是可以消災延壽,因為它是無畏布施。
我們看下面,第二個,李炳南老居士說,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殺,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見功德之大,所得善報無量無邊。在二千八九百年前時的中國與印度,未通消息,佛教在印度曾行放生,儒教在中國也曾放生,并非誰倡,誰提倡放生誰就有效,不是這個意思,善道自然同耳,是善道自然相同。儒教跟佛教的教主,兩教就是儒教跟佛教,放生的經典各有記載,多不勝枚舉,查看書籍就知道了。
第三,李炳南老師說,下等功德就是斷緣戒殺,就你不要常常去殺生,這是下品功德,中品功德是斷緣兼素,就是吃素,上品功德是斷緣放生,這是上等功德。上等功德除了斷緣以外,還必須要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寺廟的七層寶塔,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救一個眾生的功德是多么大。
所以我天津的有一位開餐廳的朋友,我的好朋友張居士的夫人,她常常會頭痛,她是賣海產。我說,那你以前有沒有拿那個鐵錘敲打那個魚頭呢?她說,沒有。我說,那你有沒有喜歡吃魚頭呢?她說她很喜歡吃魚頭。我說,你要放生。后來我就教她,我說,你今年幾歲啊?她說,四十幾歲。我說,你每個月按照你的年齡,譬如說你四十五歲,你就放四十五條魚。你不要刻意買,就隨意地到菜市場去,看到就買,就放生。這樣她放了大概不到一年,頭就不再痛,這就是放生功德很大。
第四,一切眾生不但是過去的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薩。不單是佛教提倡戒殺放生,我們中國的古圣先賢也多說戒殺放生的道理。
第五,戒殺放生,這是心性的問題。為什么是心性的問題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的時候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并沒有說,一切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說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包括什么?我們眾生有四類,四生六道,濕生、化生、卵生、胎生,那小鳥算不算呢?小鳥是卵生,那雞呢?雞是卵生,老鼠呢?老鼠是胎生的,人呢?人是胎生,那也是四生六道,它也是蠢動含靈,它也有佛性啊。所以戒殺放生是心性的問題,就是有慈悲沒有慈悲的問題,你戒殺放生就是有慈悲。所以李老師奉勸各位,現在戰亂還未來臨,趕快改往修來,就是要改過、要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斷殺業,就是在改往修來,趕快戒殺放生,是最大的福報。所以放生是最好的消業方法,可以增福增壽。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2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