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7月2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矜孤恤寡”。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五十九頁,我們看經文:
“矜孤恤寡”
“(發明)孤則無父。寡則喪夫。皆孱弱可欺者。此而不矜不恤正所謂無惻隱之心者也。尚可為人乎。”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不矜”,“不矜”就是不憐憫。“矜”就是憐惜、憐憫,例如哀矜勿喜。《書經·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書經》上說,上天都憐惜眾生,上天都憐憫百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上天都會順從民意。所以說仁心就是天心。這個是出自《書經·泰誓上》。
我們來再介紹一下《書經》。《尚書》又稱《書》或者《書經》,是中國漢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保存了商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是由孔子編撰而成,《尚書》主要記錄虞夏,虞就是舜,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思想傾向,它的觀點就是說,以天命的觀點來解釋歷史的興亡、國家的興亡,以作為當政者,它現實給他一個借鑒。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涵,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古代帝王第一個是敬德,他們崇尚道德,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是敬德;第二個,重民,他重視民意,會傾聽民心。第一個是敬德,第二個是重民。但是《尚書》它的文字非常艱深,晦澀難懂,但它標志著史官記事散文的進步。以上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書經》(《尚書》)它的由來。
我們再看“不恤”,“不恤”就是不顧念、不體恤。
“惻隱”,“惻隱之心”,“惻隱”就是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所以“無惻隱之心”就是沒有同情心。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孤兒就是喪失了父親,寡婦就是喪失了丈夫,兩者都是軟弱可憐、無依無靠的人。對這種人都不去憐憫關心,就叫做無惻隱之心,那還算是人嗎?
好,我們看第二段經文:
“吾力所不能及者。但當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茍能及者。務當盡矜恤之實。矜恤不必定費錢財。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為其排難解紛。申冤雪枉。皆矜恤也。”
這一段的名相注釋就是:
“申冤雪枉”,這個字要念雪(xuè),平常我們都念雪(xuě),白雪,但是在這個地方要“雪枉”,就是洗去、洗刷、除去的意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我的力量不能做到的,就要在心中存有憐憫關懷的念頭;我的力量能夠辦到的,就要盡心盡力去辦。憐憫關心不一定就要花費錢財,例如告訴他所不知道的,教導他所不會做的,告誡他所不可想不可行的,告誡他所不可以做的事情,“戒其所不可”就是告誡他所不能做的事情,甚至為他“排難解紛,申冤雪枉”,這些都是憐憫關心啊。
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先來作一個簡單的補充說明,在這個理上,我們再作一個補充說明。老法師對這個“矜孤恤寡”,老法師開示得非常地多,我們分別會在這一句經文里面來引用老法師的開示。
首先對于這個鰥寡孤獨的,第一點,老法師說,“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八個字是教我們要行仁盡忠,推己及人,也就現在社會上我們所說的社會福利事業。像辦養老院,還有我們在國內很流行辦老人院,老法師講的彌陀村,或者現在我們臺灣的政府在推動的長照中心,這些都是屬于什么?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個“孤”是沒有父親叫孤,那“鰥”應該是男子死了太太叫鰥,“寡”,我們說寡婦,“寡”是女子死了丈夫叫寡,就守寡,鰥夫,寡婦。所以孤兒也好、寡婦也好,都是人間不幸的遭遇,失去了生活伴侶,尤其是老人,人到老的時候,都會面臨這個鰥夫寡婦的問題。現在衍生了很多社會的問題,其實也都是這個老人沒有人照顧。所以這個是人生不能避免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
只有少數人一生會生活幸福圓滿,像子孫滿堂,四代同堂、三代同堂,而且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子孫會孝順,那這個老和尚說,這個是算是少數人,因為他們過去生中修得很好。這個有三代同堂的,尤其是我看過四代同堂跟五代同堂,都是過去生中修得很好,他今天才有這個福報。誒,你要跟子孫在一起,也要有福報。那過去生包括什么?包括你今生今世,你從現在開始,以前所修都算過去生,不是說你前世。
第二點,世界上的鰥、寡、孤、獨太多了,現在世界上各國,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鼓勵宗教界慈悲愛心幫助他們。老法師在新加坡講經的時候,老法師了解,幾乎新加坡每一個宗教都有辦養老院、孤兒院,收容這些社會上不幸的人。
第三,老法師以前在新加坡講經弘法的時候,遇到過年的時候,除夕夜,均會邀請各宗教團體興辦的老人院、孤兒院的全體人士一起過年。我覺得老法師這個構想很好,就我所知道,現在我們臺灣地區好像做這種工作都是社會人士去做,或是善心人士去做,其實我們佛教界也應該來帶頭,就過年,除夕夜的時候,小年夜,請這些辦養老院、孤兒院的這些宗教團體他們的志工,還有這些老人跟孤兒一起過年。老和尚那時候在新加坡,他向每一位老人、孤兒發一份正式請帖。他說,這個看起來是小事情,但是意義很大。在孤兒院中的孤兒,在養老院里面的老人,難得有人發正式邀請函給他們,邀請他們作客,所以這份請帖對他們而言是無限的溫暖,是他一生中美好的紀念。老和尚還送給他們禮物,還有日常用品,送給每一個養老院跟孤兒院,也捐助了每個慈善團體。所以我們看到老法師都不斷地,他活到老、做到老、講到老,他法施、財施、無畏施,老和尚永遠都是像菩薩一樣,眾生界盡,我愿乃盡,這普賢大愿啊。
第四,那么有的佛教徒看到老法師這樣來關懷這些慈善機構,因為有些是不同宗教,有些是其他教派的,不是佛教,他就問老法師說,法師啊,那你為什么把佛教信徒供養的供養金送到其他宗教去呢?老法師問他說,佛等視眾生,佛陀對眾生一視同仁,我們學佛人要不要照顧社會上這些老幼孤寡呢?這位信徒說,要照顧啊。老法師就問了,那我們要不要辦養老院跟孤兒院呢?那信徒說,要啊,要辦啊。老法師說,那我們應不應該做慈善事業呢?那這位信徒說,應該做啊。
第五,老法師說,其他宗教辦的慈善事業跟我們自己辦的都一樣啊,自他不二,我們送錢、送食物、送日用品,這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他們辦慈善事業,我們去供養,等于我們是股東,那個慈善事業豈不是我們也有一份嗎?你們供養我的錢,我拿去普遍投資,你們就是社會慈善事業的股東。你們不論出錢多少,都是做好事啊。
所以學人也在帶領一個蓮池放生會,我們也捐一部德國進口的、高頂的,高頂就是比較高的那種救護車,德國進口,福斯的,福斯救護車,我們送給我故鄉宜蘭榮民總醫院,現在可能在各城市鄉村道路上奔馳,救人生命。那時候我們花了二百七十幾萬臺幣捐了這一部救護車,將來有因緣我們還是會繼續來送這些救護車。
還有最近這個泰國、緬甸邊界,那邊有一所華僑學校,叫美斯樂,是當時在國共內戰的時候,國民政府撤退,國民政府軍有一部分的部隊撤退到泰國、緬甸邊界,就在那邊落地生根了,他們現在的第二代、第三代都還在學華文,那善心人士都會去那邊教他們《弟子規》,教他們學傳統文化。最近我們這邊一個小志工百蕙,我們培養她讀到大學了,她家里清寒,最近被遴選為小志工,到泰緬邊界這個美斯樂去教傳統文化、教《弟子規》。
當時我就起了一個善念說,希望帶一點物品跟金錢去供養他們。剛好臺灣的宏碁電腦要送電腦,宏碁是生產電腦的公司,它要送電腦,可是它不出運費,運費八萬元,九萬多元,它不出,叫我們出。沒有出運費,電腦過不去,有電腦,沒有運費也不行,所以我們就做幕后英雄,我們就出運費,九萬多元,也順利送到,送過去了。那么我們蓮友,我的學生也發心,她的丈夫在一家文具公司上班,她發心一百四十份的,大概一百四十份的鉛筆跟原子筆送給那些小朋友,美斯樂那些華僑學校的小朋友。那委托我們這位百蕙志工順便帶《中華德育故事》,還有《感應篇白話故事》,還有《弟子規》等等,這些扎根的這個傳統文化的這些課誦帶到美斯樂。
還有我們現在國內雨花齋素食餐廳,提供免費的素食給這些我們現在講的鰥寡孤獨的這些社會上我們講的貧窮人家,我們臺灣叫街友,臺灣臺中也有一家,我們也有護持。那最近我到馬來西亞新山去講課,那邊有一間阿彌陀佛念佛堂,那位住持,年輕的樂進法師,非常慈悲,他自己也辦了一家雨花齋,而且他每年都會辦,可以講說萬人齋,請一萬個人來吃素,所以引起當地的一些其他基督教、天主教的贊嘆,而且國會議員、警察局長都非常地支持他們。這也是一種社會,老和尚講社會慈善事業,去關懷社區。先以欲勾牽,而后入佛智。那他們在開辦這個雨花齋,里面就提供了在邊吃飯邊看傳統文化,扎根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我上次去上課,也特別教導他們這些義工,如何成為一位人間的菩薩,去幫助這些社會苦難的人,能夠也來修福、來植福,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
還有我平常放生,都會每個月送錢去我們基隆脊髓協會,就是他們天生就要坐輪椅的,或者因為工作傷害,這個坐輪椅的,我在講課都有提過。很多我們國內蓮友特別指定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如果到臺灣去,想去參觀你們那個脊髓協會,也想去護持。像這個其實我們都是學老法師的,關懷這些社會上這些鰥寡孤獨的這個可憐的人。
第六,老法師說,《菩薩戒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是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只要是男子,我們就要把他看作父親一樣孝順;只要是女人,我們都要把她看作母親一樣孝順。我們的財物為什么不可以供養他們呢?
第七,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人,我們要倍加地禮敬、贊嘆。因為他們將佛菩薩、古圣先賢的教誨真正落實了,我們應當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去協助他們,怎么可以分別、執著呢?這樣社會才會得到安穩,世界才會有和平。這叫做“無畏布施”,像觀世音菩薩,他又稱為施無畏者,他布施無畏,那果報是健康長壽。
第八,老法師說,古代周文王,“文王之政,不過曰,哀此煢獨”。你看古代的周文王啊,他的施政里面就特別哀愍這些窮苦孤獨的人,叫“哀此煢獨”。言語雖然很簡單,但是把周文王治國的理念、目的完全說出來。憐憫孤寡老幼,就是我們這里講的“矜孤恤寡”,使他們免除憂患苦難,頤養天年,這是仁政。國家領袖行仁政,就是圣王。地方官員要懂得這個道理,推行仁政。
第九,《感應篇》上有說,“夫子之志,亦不過曰,老安少懷”,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體會的,孔子他的志向很簡單,孔子說,我只不過是“老安少懷”,老人要安養,年少的要關懷,孔子就有這種理念了,“老安少懷”。孔老夫子是大教育家,他有這樣的理念,我們應該要學習。那佛教里面有一部經叫《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我們也有印過,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里面教導從政的國王,乃至于大臣,現在講叫部長,要憐憫救濟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大圣大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
以上是我們補充這一段“矜孤恤寡”老法師的開示。
再來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三則)”,第一則,我們看經文:
“矜恤交至(言行錄)”
“宋范文正公。知越州。有孫居中者。卒于官。子幼家貧。難以歸里。公以俸錢。為其具舟。且遣吏送之歸。并作詩一絕。授之吏曰。過關津。但以吾詩示之。詩云。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由是全家得以達里。”
范仲淹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善人、大菩薩,你看他,他寫的這首詩寫得這么好、這么感人,看了都會流眼淚。他的一個部屬客死他鄉,在官職中死掉,我們現在講叫因公殉職,兒子小,家里又貧窮,你看,范文正公沒有用公款,用他自己的薪水雇了一條船,派一個官吏把他送回去,還寫了這首詩。等一下我們再來白話解,我們先來介紹這一段經文的名相注釋。
首先我們要特別再來介紹范文正公,這個人太了不起了,要多倡導,學習范文正,學習范仲淹。假如天下多一個兩個圣人,我們現在講說,假如多了一個孔子、孟子,這個世間就有救了。老和尚說,這個整個地球只要八千個善人就可以救了。現在地球是七十幾億人口,你看出了一個孔子,出了一個孟子,出了一個印光大師,就可以救千千萬萬人,那出了一個范仲淹呢?現在我們就是老和尚講,需要一個典范,現在苦在沒有典范,所以我們要多講這種古人的德風懿行。我們不是在歌功頌德,而是現在必須要多倡導這種道風,這種德風懿行,讓更多人去學習。只要有心人,他一聽,他感動,他就會學習,他可能做不了范仲淹的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有那份心,如果社會上多更多的范仲淹出來,這個社會上就祥和了,這個官場就是吏治清明了。
我們來介紹范仲淹。他又稱范文正,宋代名臣,吳縣人,就今天的蘇州那一帶。他秀才的時候以天下為己任,官當到參知政事,龍圖閣直學士。他跟夏竦負責攘外,經略就是他帶領部隊駐守在陜西,他的部隊號令嚴明,他處理那邊的政治,號令嚴明。那夏人呢?夏人是我們邊疆民族,不敢侵犯。那羌人呢?也是邊疆民族,稱范仲淹是“龍圖老子”。夏人稱范仲淹叫“小范老子”。可能是怕他,你看,就敬畏他,就這個范仲淹有德行啊,連那個沒有開化的民族,我們現在講說,文化水平比較低的都尊敬他。
那范仲淹喜歡彈琴,平常只彈一首《履霜》一曲。他的操守潔白如霜,他的心像流水一樣,像清澈的水,霜,我們講說冰霜,一個人德行非常崇高的時候,像那些冬天的時候,那個霜雪撒在那個竹林上或者樹木上,那種屹立不搖的那一種精神,所以他特別喜歡《履霜》這首曲子。所以當時的人也稱范仲淹叫“范履霜”,又稱他一個雅號。他死后皇帝封他為文正,所以又叫范文正,我們說范文正公,就是講范仲淹。
他晚年所作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不就菩薩的胸懷嗎?“先天下之憂而憂”,菩薩為什么生病?因為眾生有病,眾生沒有病,菩薩就沒有病,就像維摩詰大居士一樣,這叫“先天下之憂而憂”。那為什么“后天下之樂而樂”?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眾生得安樂,菩薩就安樂,佛菩薩就安樂,這佛菩薩的胸懷。被世間人所稱頌。他著有《范文正公集》。
我在國外講課,我在國內講課,我在講這個《感應篇》《陰騭文》,我特別喜歡,常常提到范文正公,我講多少遍了。那么我們現在來詳細介紹范文正公,范仲淹他的家族八百年的福報。印光大師說,中國歷史上唯一這個家族里面,只有范仲淹這一家是八百年的福報。朝代是周朝八百年的福報。所以你看,范仲淹一個人等于周朝一個朝代的福報,那不得了啊,這福報怎么來的?我們要去了解、要去學習。
第一點,他小時候很有志氣,因為他母親改嫁,那么他寄居在佛寺里面,所以他小時候就是其實非常清寒孤苦。那么他小時候跑去,曾經跑去算命,他就問算命說,我可不可以當宰相?那個算命說,哇,這小孩子口氣這么大,怎么當宰相?那范仲淹被他一講,有點不好意思,他說,那我可不可以當醫生呢?誒,這個算命就覺得很奇怪,怎么一下子爬那么高是宰相,一下子又變成醫生?他說,你為什么又要當宰相,又要當醫生呢?他說,良相可以治國,可以救民眾、可以救蒼生,良醫可以救人。哇,這個算命的人一聽,不得了,你這么小,就有這種心,良醫良相的心。他說,你這個心就是宰相的心,你將來一定當宰相,他直接給他鐵口直斷了。這是第一點,從小,老和尚說,從三歲看八十,一點都沒錯,這完全有做扎根,從三歲看八十。
再來,第二點,他后來因為他母親改嫁,他在佛寺里面用功讀書,那么也學習到佛門的戒律,所以他非常懂得因果,而且從那個時候他就,他當然他本身也有那個善根,他才會在佛寺里面讀書。老和尚說,古代的讀書人,家里窮的,常常都會到哪里?都會到佛寺去讀書,去準備要進京趕考。所以老和尚說,古代叢林都有提供這個場合,而且怎么樣?而且那個住持和尚都會講經說法。其實這也是我,學人一個夢想,我其實不是說很喜歡蓋一個很大的廟,或是很大的道場,不是,我需要要有一個地方提供給社區小朋友讀書,或者教他們讀書,然后又可以跟他們講扎根的教育,又可以講佛法。我喜歡那種道場,又可以講經說法,又可以利益眾生,那我的夢想就是這樣。我們佛寺不是只有說做法會,那我們只能接引一部分的民眾而已。所以你看,范仲淹他這個讀書人,他一到佛寺,他學習到戒律,學習到佛家的這種知因識果以及善心善行。
那么當時他很用功讀書,可以講說他讀到已經進入讀書三昧了。所以佛寺里面的那個出家人,就是那個醴泉寺,那么醴泉寺那個師父就對他非常敬佩,覺得他因為他很清寒,他那個粥冷掉以后,一餐才吃一塊,那位出家人就擺個餅放在他讀書的地方。他因為他讀書讀得太專注了,他也沒有注意說,這位法師給他放了一個餅,結果老鼠先發現了,就吱吱吱吱地就來去咬一塊餅,咬跑掉了。那當然因為有老鼠的聲音,范仲淹先生就過去看了,誒,他就看了這些老鼠跑到哪兒去,就跑到一個窯洞里面去,結果他把那個石板塊移開,就發現里面有一堆金銀放在那個地方,但是他原封不動又把它蓋起來。就表示什么?他懂戒律因果,他見到這些金銀珠寶,他不會起貪心,雖然他很清寒。后來隔了幾年以后,當他當到宰相,這個醴泉寺要重修,那住持和尚就寫一封信給他了,請范仲淹宰相能夠幫忙捐一點錢來重建佛寺。范仲淹怎么回信呢?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給這個住持和尚,他說,因為那個老鼠跑進去那個地方剛好是一棵紫荊樹,那紫荊樹旁邊有一個窯洞,里面就有發現這個金銀。他說,他那封信就寫了,“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供僧人。”你看,事隔幾十年了,原封不動地又歸三寶。這個是他的持戒、刻苦、不貪財。
再來,他用他的薪水購置義田施貧。就像這個公案里面,他拿他的薪水雇了一艘船,把他這個部屬的大體運回家鄉。雖然他當上宰相,但是他仍然過著窮秀才的生活。
那么第四,他母親葬了一個墳墓,風水家來看說,你母親這個墳墓是絕穴、是絕地,會絕子絕孫,一定要遷葬。范仲淹聽了以后就講一句話,他說,要絕就絕我子孫,不要絕別人。這個是什么?這個真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心量,他當下這一念心,清凈、平等、覺。完全可以說,這一念心,回應風水師所講的話,其實他這個已經無我了,他無我了。而他這種布施,他說,要絕就絕我子孫,這一種是什么?這一種已經打破能所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我們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福人居福地,那個是講什么?那個是講事,就是你有這個福報,你可能會剛好買到這棟房子是風水好,你因緣俱足,你剛好找到一個很好的風水寶地,葬了你祖先的骨骸,叫福人居福地。這個是指你修來的,你前世修來的福報,你今天才有這個因緣,能夠得到這個風水寶地。一般風水寶地,都有天地鬼神在守護著,尤其是有些佛寺,那都是風水寶地,那都有龍天護法在守護著那個風水寶地。所以福人居福地,那是你過去生修來的福報,你得到這個風水寶地。那當然,天時、地利、人和一湊起來,你福報就現前了。有時候,喔,這個人當大官,是因為他這個家的祖墳是什么帝王穴,那也是他前世修來的。老和尚說,最少修十世,要跟眾生結緣,就是乾隆皇帝最起碼修十世,才有辦法當六十年的皇帝,再加四年的太上皇。老和尚說,要修十世,每一世不要多了,講六十年就好,要修六百年,他才當了乾隆皇帝。福人居福地。
那福地福人居呢?福地福人居就是什么?那就改變啦。老和尚住在大埔,教學樓面對著對面就是一座山,就開門見山,中間隔了一個馬路,那弟子們就跟師父說,師父啊,前面那個打開我們教學樓門,開門就是山壁,出門就碰壁啦,風水不好,弟子說,風水不好。師父說,很簡單,在教學樓上面寫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就破掉了。這叫做福地福人居,那個地方,老和尚有德行,他改變那個地方了,那個地方變福地。那福人居福地呢?他得到那個風水寶地。但是福地福人居就不簡單了,就那個人有辦法改變,那個修行的人或者那個人有辦法改變當地的風水地理,就他一到,福報跟著他來,那個是一個很貧乏的地方,都道氣十足,風水絕佳。那是什么?菩薩心想事成,他住在哪里,哪個地方都是風水寶地,哪個地方都平安。所以就是什么?福地福人居。
那像范仲淹他就是什么?雖然說他的母親的穴是絕穴,但是他福地福人居,他葬下去照樣不會絕子絕孫。它是什么意思?范仲淹的德行改變了那個絕穴。那個絕穴只不過是世間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那誰有辦法超越五行?出三界的人就有辦法,你讓阿羅漢住在那個地方就沒事,菩薩住那個地方,破掉了,他跳脫五行了嘛。你三界內的眾生都被五行控制,廣欽老和尚說,你還是脫離不了金木水火土,所謂的相生相克的問題。但是如果你一旦智慧開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像六祖大師這樣,他什么五行不五行,他已經超越了。他超越什么?他超越時間跟空間了,超越時間就沒有三世了,超越空間就離開十方了,你地理風水、金木水火土能控制了他嗎?根本綁不住他,你也限制不了他,他超越金木水火土,那種人是有道德的人,那個是大智慧的人,大德。范仲淹先生就是大德,所以他母親葬在那個絕穴,沒事,為什么?他那個菩薩的心已經破一切障礙了,已經消除一切障礙了,已經消除他的業力了。坦白說了,你要去,剛好你母親是弄那個絕穴,也是你家人那個共業,還有那個別業,才會感召,這還是業感緣起。
再來,第五,這風水師就跟他建議說,蘇州,他在蘇州買這個房子,他說,哇,你這個房子是風水寶地呀,將來代代必出公卿。范仲淹聽完以后心想,他說,既然我家顯貴,那干脆改成學堂,讓蘇州子弟全部出狀元,大家顯貴呀。范仲淹這么一講以后,那個地方就改成南園,就風水寶地南園,就改成書院了,蘇州書院,范仲淹說,讓它代代蘇州人都出狀元、出人才。結果范仲淹的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據說,從那個朝代,宋朝那個朝代到清朝的時候,培養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這不得了,這四百個進士、八十個狀元都要感恩范仲淹,沒有蘇州書院,他不能夠作育英才。也就是蘇州書院,就是現在的蘇州的景范中學,景是景仰,范就是范仲淹,你看現在還是笙歌不斷,還是一個教學的地方。
那么第六,范仲淹的薪水救濟了貧苦人家,我剛才講說買義田,養活了三百戶人家,當然都是他的親族,他的家族或者這些附近的窮苦人家。
第七,范仲淹四個兒子,他的兒子范純仁也是當宰相,可是范純仁當宰相是等范仲淹往生以后他才出來當宰相。所以你看,這個富過三代了。他的四個兒子都當宰相、公卿、侍郎,而且這個范家的曾孫也都顯貴,綿延不絕,傳到清朝的時候,快到民國,都八百余年。而且他們的子孫都能遵守范仲淹的家風,遵照父親舍財濟世的家風,所以歷代子孫在朝為官,也屢出不絕,當然這個事也得自范公的庇蔭。所以他不只富過三代,他已經富過幾十代了。
第八,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上天回報給范仲淹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幾百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這是我剛這句話要特別來鼓勵大家,舍一得萬報,《地藏經》里面講的一點都沒有錯,舍一得萬報,就是這個精神。那舍一得萬報是什么精神?地藏菩薩的精神,對不對?八百年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中為他子孫萬代謀福利,這才真是為子孫謀福。所以積財給子孫是禍端,不如積德給子孫。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贊頌。
第九,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德積得厚,真正修行,范仲淹是真做、真干。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大家去享,蘇州書院就是一個例子,他分給大家去享,這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里面講說,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就是這樣。福報不要自己享盡,要分給別人享,后福就無窮了。
第十,一直到民國初年,范家的子孫都能守住這個家風。
第十一,我們反而看現代的社會,現在的家庭能傳幾代呢?老實說,富不過二代,也更不用講富過三代。為什么?因為現在有錢,如果沒有學傳統文化,不能積功累德,他不懂得愛護別人,他反而看不起別人,傷德損福。
第十二,古代圣賢傳千年,現代人只傳一代,最多兩代。為什么?因為現代的父母都教子女自私自利,結果你的子女長大以后,對你、對父母、對兄弟姊妹、對別人也自私自利,這是你教出來的。
第十三,所以說,老子說,禍福相依。為什么富不過三代?因為沒有德行。
第十四,我們要了解這個“錢”,古人造這個字,金旁邊兩個戈,戈就是兵器。有錢,兄弟一定會不和,兄弟會失和,如果他沒有扎根的話,會骨肉相殘。所以國與國沖突,人與人、兄與弟,甚至家庭里面兄弟操戈,都是因為金錢。現在是因為沒有圣賢教誨。
以上我們特別介紹范仲淹,這是這里講的范文正公,我們作這樣的補充。
再來我們看名相注釋:
“知”就是主持、管理,就當越州的知縣,知縣等于現在的縣長。
“具舟”就是準備船只。
“關津”,“關津”就是水陸必經的要道,設有關卡,也稱作關渡。
“泛”,“泛”是漂浮,乘船浮游水上,有泛舟之意,叫做“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矜恤交至。(據《言行錄》)。
宋朝范文正公,在越州作知府。有個叫做孫居中的這個部屬,死在為官期間,孩子很小,家里貧困,家屬難以回家鄉。范公就拿出自己的工資薪水,替他們準備了船只,派遣了下屬送他們回去。臨走前,又作了七絕詩一首,告訴他這個運送大體的這個官吏說,經過關口,就用我這首詩提示給他們看,路過關卡盤查的時候,就把我的這首詩拿出來。詩云:“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它的意思就是說,十口相依搭這艘船,走這個河川,來的時候是暖熱的,去的時候,就死去凄涼啊。關口官員不用問這個船上的姓名、姓氏,這是孤兒寡婦船。因此全家順利地回到家鄉。
“(按)孤寡之人。往往受欺。扶弱鋤強。全賴仁者。”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扶弱鋤強”,鏟除強權,援助貧窮貧弱的人。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孤兒寡母,常常受欺負,扶弱除惡,全靠仁者、有慈悲心的人。
好,剛才我們提,有談到范仲淹先生,介紹他的這一個善行。那么我們從這一個公案征事里面,“矜恤交至”,我們看到范仲淹這樣地對待部屬,這是真的是積陰德,這是我們現在所欠缺的,尤其現在官場上。今天我剛講課的時候,就看到我們這邊有一個市政府,某一個局處,因為長官跟部屬平常交惡,結果竟公然發生部屬這位女眾拿刀砍她的長官,這個在臺灣已經發生好多次了。所以我剛才已經講,現在欠缺典范,真的必須要學習傳統文化,才怎么知道去領導部屬,怎么去恭敬長官。所以范仲淹這樣地對待部屬,是真正地積陰德,所以我們說公門好修行。
我們就來談,司馬光先生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印光大師他在開示里面也特別贊嘆范仲淹。印光大師說:“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后,不如不發之為愈也。歷觀古今來大圣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蕩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
我為什么要引用這一段作我們的探討?我們怎么樣讓我們的家成為“世德書香之家”?你說這個人出生在書香門第,那怎么成就世德書香之家呢?學范仲淹。印光大師說,“發科發甲”,“發”是什么?是產生。“科”是科舉功名,“科”就是科舉科目、科舉名目了。“甲”是鎧甲,指文武百官、文武官員。凡是你要,我們現在講說,要高官顯祿,你要當總理啦,當總書記啦,當總統啦,當部長啦,大家都很向往啊。從事公務人員,最后的目標是希望,像我警察來講,想當署長啊,想當警察局長啊。我在還沒有學講經之前,我跟各位坦白說,我很羨慕局長,哎呀,這個掛公標,七排,署長大概是七排到八排,那這個階級章是三線四顆星,出門前呼后擁,黑頭車,秘書,保鏢一大堆。那時候我還在官場,還在迷惑顛倒,還迷于五欲六塵,現在是講經,走到講經這條路,就完全都放下來了,也不會起這個羨慕之心了。但就我們世間人的角度來說,想要這個高官顯赫,要怎么樣?“發科發甲”,那都是有原因的,不是走后門去逢迎、送禮,買來的官位,那要有德行。他德行來自哪里?他的祖先,都他的祖父有大陰德。所以我們說,范仲淹先生雇這艘船把他的部屬的大體運回去,這就是積陰德。
印光大師說,如果沒有陰德,“以人力而發”,就是你走后門啦,送禮啦,賄賂啦,巴結奉承啦,就是“以人力而發”,靠人際關系,會有大災禍在后面。我們看很多,現在很多啊,“大禍在后”,大災禍在后。印祖說,“不如不發”,干脆不要當那個大官好了,不如不發比較好啊。他說,看古往今來這些大圣大賢的出生,都是他“祖父積德所致”。就像孔子一樣,他的外公都還要去看五代的積德,看他祖先五代的積德,都是“祖父積德所致”。要做大富大貴的這些有錢人,這些企業家,譬如說你現在看中國的這個百大企業,或者美國的百大企業,比爾蓋茨啦、巴菲特啦,這些大富大貴,他也是要怎么樣?他的誕生也是他“祖父積德所致”。
但是他的子孫生于富貴,因為出生就富貴,都含金湯匙下來了,所以他只知道享福造業,忘記他祖父的一番努力栽培,他祖父是這樣不斷地去積功累德,一點一滴去行菩薩道、去照顧眾生、去利益眾生,這一番栽培所得來的福報。但是他是因為他出生在富貴的家庭,只知道享福造業,所以從此以后不學傳統文化,不做扎根的工作,就喪失祖德,把祖業都全部都蕩,這個花光了,“蕩”就是什么?就是耗損了,耗損了這些祖業,散盡這些家財,揮金如土,最后落到貧賤的地步。印祖說,這個是舉世富貴人的通病。這個就是我們有講過《保富法》,《保富法》里面就是在提這些事情,這些大富大貴的,或者是古代的這些大官,他們的后代都是五、六十年就衰敗了。
而能夠“世守先德,永久勿替”,就是能夠守住祖先的德,而且一直都沒有改變的,只有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朝文正公以來,一直到清末,八百余年,他們的“家風不墜”,家風沒有改變,“科甲相繼”,每一代都出狀元,都出這個高官顯赫,高官顯祿,“可謂”,可以說是“世德書香之家”。這個是印祖對范公,范仲淹先生的歷史評價,那么印祖特別贊嘆他。所以我們特別在這個地方談怎么樣積陰德。
我們看這一段的第二個征事公案:
“為主存孤(懿行錄)”
“明李崧者。龔氏乳媼之夫也。媼死。所乳兒錫爵。五歲而孤。家奴欲殺之。而有其產。崧夜負而逃。及城門。門閉。崧跪而號。掌門者憐而出之。走雪中五日夜。依兒外家沈氏。沈見其撫兒有恩。深感之。故其僮仆。皆得奴使。時殘杯冷羹。不得與。然卒不愿。兒后成進士。念崧不置。而崧短衣力作。如窮時。錫爵命子孫世世祀之。弗替。”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乳媼”,“媼”是老婦人的通稱,或者又稱已婚的婦女叫“媼”。“乳媼”就是乳母。
“號”,“號”就是大聲哭。
“掌門者”,“門者”指守城門的人。古代這些城門,掌晨昏啟閉城門的人,這叫“掌門者”。
“外家”,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或是女子出嫁后稱娘家為外家。
“故其僮仆,皆得奴使”,這是指沈氏視李崧撫兒有恩,沒有將他視為下人,允其、允準他可以使喚家中的僮仆,為他勞役服務。
好,我們再看這一段,“時殘杯冷羹,不得與”,這個“殘杯冷羹”什么意思呢?就剩余的酒菜,或者是說殘槃冷炙、殘杯冷炙,都可以講說“殘杯冷羹”,就剩下的酒菜、剩余的酒菜的意思。
“然卒不愿”,“卒”就是終究。意思是說,李崧終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禮遇,就是他可以使喚沈氏家中的僮仆,他不愿意。
“不置”就是不舍、不止。
“短衣”,“短衣”是短裝。古代作為一個平民、士兵,他所穿的衣服叫“短衣”。
“弗替”,“弗”就是不。“替”就是更改,“替”就是廢除。“弗替”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廢除。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不顧一切,救護孤兒。(據《懿行錄》)。
明朝李崧是龔氏乳媽的丈夫。乳媽死后,所哺乳的小孩錫爵五歲時就成了孤兒。家中一個仆人想要殺害這位孤兒,霸占他家的財產。李崧發現了這個陰謀,就連夜背著錫爵逃跑。走到城門,大門已經關了,李崧跪下來哭號哀求,看門的掌門人憐憫他,就把他放出去了。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兒的外婆沈氏家,安居下來。沈氏看見李崧帶養外孫有恩,非常感動,命家中奴仆都聽他使喚,不可以給李崧吃剩下的剩菜羹湯,但李崧依然如故,盡職盡責,做一些粗活的工作。錫爵后來考上了進士,想念李崧,要他去官府住,而李崧不愿意去,仍舊住在老家勞動,短衣短衫,跟過去一樣。李崧去世后,錫爵教育他的子孫要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紀念,不能改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欲報崧恩。當修福事薦之。方得沾惠。如徒曰祭之而已。則其得享與否。未可必也。無如世俗所知。不過如此。譬如兒童。當忿怒時。極其分量。不過啼哭而止。一哭之外。豈復有他長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名相注釋:
“徒”就是只、僅僅。
“無如”就是無奈。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要報李崧的大恩,應當廣修福德,回向亡靈,李崧才能真正受惠。如果僅僅是祭祀罷了,那么他能否享受,還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夠做到的就是這樣罷了。譬如兒童在憤怒的時候,所表達的方式不過就是啼哭而已,除了哭以外,還有什么長處呢?
那么這一段雖然是一個“為主存孤”,李崧這樣的善行,但是我們這一段可以有探討的地方就是說,李崧的忠仆顧念少主的德行,這個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忠義。李崧雖然貧賤,他是一個貧賤家丁,是個仆人,但是他有道德,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從這一段我們要來探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老法師說,中國的老祖宗,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只教我們十二樁事情,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老祖宗教我們的,這好記。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超越這個范圍。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對父母要懂得盡孝,對兄弟、對尊長要懂得盡悌,對國家、對人民、對長官、對長上必須要知道盡忠,對一切人要知道守信,要用信,不能夠欺騙,孝悌忠信。這個李崧就是做到孝悌忠信。
待人接物要懂得禮貌,禮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輕視了禮,社會就會動亂,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對這個禮非常重視。我這一次到山西太原去講課,山西我們古代叫晉商,在歷代里面,尤其是清末民初。《喬家大院》這個連續劇在國內演了很多,我去大概我對《喬家大院》我也不是很熟,但是去要講課以前,我融入當地的文化,我看了大概,電視播出來,大概不到一個小時的《喬家大院》,我看一下我就知道了。他傳到第五代,他們也是講求義,那個晉商講求義。所以那個喬家大院,后來他們山西太原的蓮友好意帶我去參觀,那真是大,那個是真的祖先積德啊,但是他第五代就敗掉了。
那我參觀他們那個喬家大院,里面是什么呢?毋不敬。他們里面還有書堂,是他們的子弟讀書的地方,就是他們書院,就是他們的子孫要在那邊讀書,要請老師來教這些子弟,讀圣賢書。后來導覽的小姐跟我們介紹,在那個書院讀書那個房間,教他們子弟讀書那個房間,是私塾,他們自己,因為喬家大院很大,他們設了一個私塾,請了老師來教圣賢教育,教這個孔孟學說,那個書院旁邊有一個房間,專門給老師休息的。他們說,那喬家大院每天用餐的時候,他們因為家丁多嘛,家人多,要分好幾次吃飯,但是開動以前,就吃飯以前,第一道飯菜先捧到夫子的房間,捧到夫子的房間給老師先吃。
進入他們喬家大院,很斗大的一個字,“毋不敬”,教恭敬。這叫忠孝傳家,這老法師講的這個道理,禮。《禮記》里面講,“毋不敬”,這教我們,你沒有恭敬就失禮了,那家庭就亂掉,社會就亂掉了。所以老和尚說,禮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輕視了禮,社會就動亂,家庭就不和。所以喬家大院他教他的家人毋不敬,對夫子、對老師要恭敬。所以古人對這個禮非常重視,在一個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人人都要守住禮。剛才我們就是講到這個李崧護少主,他李崧就是守住這個禮,他知道這是少主,就是主人的兒子快被滅掉了,他對這個家,忠。
所以喬家大院他們后來,民國要建立的時候,他們因為袁世凱要奪晉商的這些,他們喬家大院存在政府里面的銀票,他們有票號,就是現在講的銀行分行,這喬家大院這個第五代了,他把所有這些在政府里面的這些銀票、這個黃金全部還給他們這些投資的晉商,然后把他們的家丁全部遣散,每一個人都分一百兩、兩百兩的黃金給他們,給他們離開,感恩他們對喬家的貢獻。這叫做禮。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在社會上人人懂禮,社會祥和,社會穩定和諧,它很重要。
那義,就講到這里,李崧這個故事是義,義就是道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廉是廉潔,不取分外之財,不會占別人的便宜,一點便宜,都叫廉。知恥。所以你不要看李崧這個仆人,他懂禮義廉恥。這個錫爵當了進士,叫他去官府住,他不去住,他的這個外家沈氏叫他說,他可以使用他家的仆人,他不愿意啊,他一樣過他“短衣力作”,干他的粗活。這叫什么?他懂得禮義廉恥,他不會占一點便宜。我們德行不如人,恥辱,學識不如人,那是其次,最重要是德行。縱然再貧賤,有德、有道,在社會上還是為人尊敬。所以為什么李崧他得到這個錫爵他的世世代代祭拜、奉祀?就是他因為他有德、有道。所以有德、有道,雖然他貧賤,但是在社會上,他得到人家的尊敬,即使到后世的人家提到,還是肅然起敬。所以看老和尚的開示是不是跟古人的智慧一模一樣,不謀而合。
我們想想孔子、想想顏回,二千五百年之后,聽到這個名字還是肅然起敬。我們提到孔子、提到顏回,我們一樣肅然起敬。他們在世的時候,雖然貧窮,也沒有社會地位,可是雖然是貧窮、是貧賤之人,但是他有道德,這一點很重要。后面四個字,仁愛和平,仁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愛人就不會害人。最后是和平,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才是和平。你要有平等心才會和睦相處啊,你沒有平等心,不會和睦相處啊,所以和睦相處,一定是平等對待,這樣這才是真正的和平。
你看老祖宗只教我們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做到了,天下太平,社會就和諧,人這一生他真的過的是幸福美滿的人生,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性德,是老祖宗給我們的標準,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但是我們如果能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做到了,那自然是仁愛和平了,你就可以做到。
以上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的開示。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個公案:
“逼孀現報(匯纂功過格)”
“崇禎末吳江民張士柏。妻陳氏。少寡而艾。士柏兄士松。謀鬻于里豪徐洪為妾。度其志不可奪。乃設計擄入舟中。陳號慟。凜不可犯。陳之父俊訟于縣。縣令章日炌。寢閣不行。再訟之直指路振飛。徐洪又賄某宦。飾詞以進。反坐陳以罵夫律。系之獄中。陳飲泣。絕粒者三日。適司李至。聞其冤。率之見直指。泣訴而即自刎。路公隨下堂揖之。許以雪冤。目乃瞑。即日拜疏上聞。士松。徐洪。立斃杖下。諸兇輕重抵罪。縣令貶斥。至郡辭任。滿船鬼聲。次日遂死。某宦受賄囑托者。猝病喑啞。終身不能言。”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少寡而艾”,“艾”是美好的意思,漂亮的人。《孟子·萬章上》:“知好色,則慕少艾。”“少寡而艾”就是年輕貌美的寡婦。
“鬻”就是賣掉,賣。
“里豪”就是鄉里的豪紳,我們現在講土豪。
“度其志不可奪”,這個字不能念度,要念惰,“度”就是考慮、考量、推測,叫“度”,例如審度。“志不可奪”,“志不可奪”是出自《論語·子罕》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是說志節,意志節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它意思是說,意志節操不可以用強力來改變。那么“度其志不可奪”的意思就是說,推知其意志節操不可以用強力來改變,這叫“度其志不可奪”。
“寢閣”,“寢閣”就是擱置。
“直指路振飛”,“路振飛”是這位官員的名字。“直指”我們來講一下,“直指”就是漢武帝的時候,朝廷設置的專管巡視、處理各地政事的官員,稱為直指使者。因為他出巡的時候都要穿繡衣,所以又稱為繡衣直指,或者直指繡衣使者。所以朝廷直接派往地方處理問題的官員,叫直指使者。
“反坐”,“反坐”就是反誣告、誣賴,就是反誣、誣賴。
“罵夫律”,因為這個事發生在崇禎,明朝末年這個皇帝,崇禎皇帝,“罵夫律”是按照明朝的法律,《大明律》中有記載,“罵詈之罪,并須親告乃坐”,“乃坐”就是乃定罪。
“絕粒”,“絕粒”就是斷絕飲食,我們現在講絕食,絕食抗議,就是“絕粒”。
“司李”,“司李”是古代官名,主管獄訟的官員,也稱為司理,道理的理,司理。
“揖之”,“揖”就拱手行禮,例如說揖讓。這個地方是指對陳氏的尸體拱手行禮,就是路振飛對自殺的、自刎的這個陳氏的尸體拱手行禮。
“拜疏上聞”,“拜疏”就是上奏章。“上聞”,向朝廷呈報。意思是說,上陳奏章向朝廷呈報此事。
“猝”,“猝”就是突然。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逼孀改嫁,立遭現報。(據《匯纂功過格》逼孀現報)。
明朝崇禎末年,吳江人張士柏的妻子陳氏長得漂亮,年輕守寡。張士柏之兄張士松密謀賣給里豪徐洪為妾。他考慮到陳氏守節的意志不會改變,就設計,就暗中設計把陳氏搶到船上。陳女嚎啕痛哭,守節凜然不可侵犯。陳的父親陳俊向縣府告狀,縣令章日炌不予理睬。又向直指路振飛去告狀,但徐洪賄賂了某個官員,掩飾其詞,反告一狀,把陳女判以罵夫罪,關到監獄里面。陳女在獄中飲泣三天,不吃不喝,絕食,她碰上了主管獄訟的司李,到此視察,知道她的冤情,就帶她去見直指,陳哭訴后就自殺。路振飛路公連忙下堂向她行禮,拱手作禮,答應她,一定要給她洗刷她的冤情,陳女才閉上眼睛。當天就向朝廷報告,士松以及徐洪里豪立即亂棍打死,其他幫兇都按情節輕重判罪,縣令被罷免官職,向郡守辭官,在途中聽到滿船鬼叫聲,第二天就死了。那個受賄的官員突然間得病,變成啞病,一生都不能說話。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此事有記傳挽歌。皆嘆其償報之速。”
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這件事情已經寫成挽歌流傳下來,感嘆報應如此迅速。
好,最后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矜孤恤寡”。
我們前面都有探討怎么去幫助這些鰥寡孤獨的人,這個是從事相上的修福,它還不是契入這個理地,也就是說,并沒有到達三輪體空的境界,也不能夠讓這些鰥寡孤獨永遠離開這個苦難、窮苦。那如何讓他能夠永遠離開這個鰥寡孤獨的因果循環呢?還有貧窮苦難呢?你怎么讓他遠離苦難呢?《陰騭文》里面也有講,你跟他救苦救難于一時,這個是世間的善事,你讓他永遠離開苦難,那才是菩薩的志業啊。菩薩就是要教這一點,讓你怎么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永遠離開這個三界的苦樂憂喜舍,那才是究竟,否則你給他善,幫助他善事,給他一碗飯吃,給他衣服穿,只是解除暫時的痛苦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來探討老法師開示說,矜孤恤寡,怎么樣才可以真正地救濟。
第一點,老法師說,佛法講因果,如果我們不尊敬老人、不愛護老人、不照顧老人,試問我們自己會不會老?我們自己老的時候,是否也希望年輕人來照顧我們呢?也希望得到尊重呢?因果循環,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照顧自己。
所以我們請莊義法師,悟道法師的剃度的這個弟子,莊義法師來我們講堂,開老人關懷的課程。莊義法師就有一位佛友,他講堂的蓮友,就曾經在加護病房,幾乎宣布要死亡了,醫生宣布沒救了,當然后來建議她打一個非常貴重的藥,她也是得到那種世界罕見的疾病,非常少見的。結果那位師姐要舍報的時候,突然間想到,因為她都跟莊義法師在做老人關懷,那莊義法師在北部地區,臺北市跟新北市,大概關懷一百多家的老人院,那這位師姐都跟著他,這個莊義法師去做老人關懷,她在病危最后一個念頭的時候,我還有一個老人要去關懷,還不能走。這個念頭、這個愿力,又給她起死回生了,現在又身體非常健康,在行菩薩道,所以她這個愿力改變她的業力、改變她的命運。這就是這里講的,老和尚說的,因果循環,關懷別人就是關懷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照顧自己。
第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一條就是布施,對缺乏照顧的老人,我們要特別關懷他。關懷是布施愛心,布施慈悲心及真誠心、清凈心。如果只有送食物,若只有缺食物送食物,而沒有付出真誠的愛心,實在講并無功德,只有福德,而且不是圓滿的福德,因為圓滿的福德中包含了真誠的愛心。因為真誠的愛心它是跟性德會相應的,就是至誠心跟恭敬心。我們有講過,如果你去做善事、你去布施,如果你有孝順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那個布施叫供養,那是供養是功德啊。那布施是善事而已呀,是福德。因為你有真誠的愛心,就是清凈心、孝順心,還有平等心跟慈悲心,它是跟性德相應,只要跟性德相應的,都叫供養,都會跟三輪體空相應,而且都會打破能所,所以它跟性德相應,它就變成功德,關鍵在這里。
第三,在幫助他人應該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離苦得樂,永遠脫離輪回,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護。所以我們說“矜孤恤寡”,你除了送食物給他,你還要幫助他開智慧,你要教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這樣才可以怎么樣?讓他離苦得樂,永遠脫離輪回,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護。你缺衣服送衣服,缺食物送食物,只能救他一時,你救不了他永久,你救不了他的慧命,你只能幫助他身命。縱然幫助他這一生、這一輩子,但他來生怎么辦呢?他沒有改變因果,他沒有改變命運,他沒有消除業力,你要教他發心立愿。所以佛菩薩幫助苦難眾生,教導眾生明了因果報應,使他們知道自己現在這種受苦的狀況是什么個因緣造成的。所以你去關懷老人,也一定要提到這一點,當然你在表達上要委婉一點,不能傷到他的自尊心,所以你要有智慧跟他開導。你現在這個狀況是什么個因緣造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可以消除、可以離苦得樂,這樣才是真正的救濟。
第四,人為什么到這個世間來受苦難呢?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有兩種力量,兩種業力,一個是“引業”,一個是“滿業”。一種是引業,引導他到人道投胎的業力,這是他過去生中持五戒,因為這樣的善力而得到人身的機會,這是引業。所以你要到人間來作人,最起碼你要怎么樣?你一定要持五戒,才有資格作人。這個叫做,你持五戒,就是你持了五戒的這個有作人的這個善力,這個叫引業,你做這個善業,五戒也是一種善,你有這個引業。另外一種是滿業,在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之不同,而感得今生的容貌,譬如說他前世買花供佛,今世就莊嚴,前世瞋恨心重,那今世相貌就丑陋,這個都是他跟他善惡業力有關,這個叫滿業。他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力不同,而感得今生容貌、身體狀況、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條件的不同,這是屬于滿業的果報。所以這個引業滿業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學習。
鰥寡孤獨的人引業跟我們一樣,他有作人的資格,他得人身,但是滿業不一樣。他貧窮,是因為前生沒有修財布施,他慳貪吝嗇;他沒有智慧,是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是前生沒有修法布施;他的身體不健康、多病,是前生沒有修無畏布施;他鰥寡孤獨,一定過去生,他有造這樣的一個可以講說,德行有虧的這些行為出來、這些業力出來。但是他的這些德行有虧的這些業力還不至于到那么重,可能是輕微的。他沒有修這個無畏布施,所以今生得到身體不健康、多病。
我們要從果看到因,從他的思想、言行、造作知道他將來的果報。總而言之,六道、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們要想自己生活得健康、很美滿,要修因,要從因地下手。老和尚說,你看到他現在的福報,那已經看到果報了,你要去探討他前世所修的因。
第五,若不了解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就很難做到斷惡修善。《了凡四訓》的落實,就是《感應篇》。云谷禪師給了凡先生功過格,功過格依據什么來定的?依《太上感應篇》來定的,所以《太上感應篇》是《了凡四訓》講的因緣果報的落實。了凡先生何以能夠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呢,斷惡修善呢?他深信因果,了解因緣果報,所以他能夠完全落實。了凡先生在寶坻縣作縣長的時候,推行仁政,自己的生活特別節儉,而以俸祿幫助孤寡貧窮。這個是確實,我到天津去講課,他們帶我去參觀,因為天津是古代寶坻縣那個地方,那個地方還有了凡先生的他過去生行善的紀念堂,里面就有一個了凡先生施粥的地方,就是當時遇到災難,天災人禍的時候有災難,了凡先生親自在那邊施粥,煮那個熱粥供養那些災民。
所以了凡先生把俸祿幫助孤寡貧窮。他收養孤兒,天資聰明的就請老師教導他們,稟賦遲鈍的就幫助他們學一些技能,使他們有一技之長,長大可以謀生、自立。這才是真正的救濟。你要告訴他圣賢的道理,你要教他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要教他修財布施,他就可以得財富;教他修法布施,將來可以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將來可以健康長壽,他才可以脫離鰥寡孤獨這個苦難。教他從因地下手,改變命運,這才是真正的救濟。
第六,世出世間圣人所行的布施,純粹是法布施。像《金剛經》里面講,它有比較布施,譬如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經中你能夠悟了一句四句偈,他就根本改變命運了,他就大徹大悟了。你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你只是得到福報而已,你得到財富而已。可是你悟一句四句偈,你大徹大悟,你可以作圣人,可以作人天師了,可以超越六道輪回了,可以離開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了,那功德大。因為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只不過養其身命而已,縱然你可以一生豐衣足食,也不能了生死。甚至說你福報可以好幾世用完好了,你好幾世用完也是福報,用完就沒啦,你還是輪回眾生啊,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所以真正能夠通達佛經上的四句偈,他做到經典上那個境界。譬如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四句偈,你能夠觀空離相,你就開悟啦。你能夠即相離相,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可以當下空觀、假觀、中觀,他一心三觀,才有辦法懂得、悟透這個四句偈,他用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那不就開悟的圣人嗎?這是什么?他能夠了生死、出三界。真正通達佛經的四句偈,可以超凡入圣,永脫輪回,永遠離開鰥寡孤獨,這才是真正的“矜孤恤寡”,這樣才是究竟,佛法里面講這一乘了義啦。對佛來說,其他都是葛藤,葛藤什么意思?剪不斷理還亂。
第七,“歲時春日少,世間苦人多”。我們臺灣最近有一位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先生,他就常常講,世上苦人多,他這個是悲天憫人的胸懷啊。“歲時春日少,世間苦人多”,你看到受苦就想到自己也有那樣的日子啊,或許過去有過,或許將來會有。自己受苦的時候,希求別人幫助、憐憫;看到別人受苦,如果不生憐憫心,不給他幫助,將來自己受苦的時候,同樣沒有人理會。所以,凡是遇到他人遭受苦難,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給予幫助。
第八,《感應篇》里面講,“好善之心,人之所同。”人人都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須要有人提倡,而提倡的人真正是仁人志士,要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實,然后起帶頭作用,這要靠菩薩來領導。又說,“天下不患無有力之人,患無能發大宏愿之人耳”。所以,這個世間要有菩薩來帶領,所以發大愿心的人非常難得,就是菩薩。佛常勸導我們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實在是太難得了,可是不發菩提心就談不上修行啊。
第九,發菩提心反面來講就是迷惑顛倒,迷惑的人縱然有修,成就也很有限。一定要破迷開悟,在境界中、在境緣中立刻覺悟、立刻回頭,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清凈心是道,平等心是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起心動念之處,要微密觀照。就六祖大師說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也有講尋兔角,那兔子不可能長角嘛。所以佛法不離開生活,在日用之間,你去修清凈心跟平等心,就可以見到了。
第十,在《感應篇》里面講,“愿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這什么意思?不老、不病、不死,有沒有人能做到呢?做到的人很多。念佛往生的人,有的人站著走,有的人坐著走,有的人走的時候向親戚、朋友辭行,他們不是死,而是活著走。
不老、不病、不死這個法要怎么修呢?依《無量壽經》修學。因此,首先對于經典的文字要熟悉,也就是要誦三千遍,要熟讀;第二,要深解;第三,要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上,老、病、死的問題就解決了。你只要以上三條做到,老、病、死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切的災毒,即災難、病毒(瘟疫、傳染病)都不能害你。唯有依靠圣教和佛菩薩真實的教誨,我們才能永遠脫離這些苦難。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真正的“矜孤恤寡”,永遠脫離苦難。
十一,佛法常說正法久住,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究竟徹悟是發愿求生凈土,這是真正徹底覺悟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三界、十法界的苦難統統離開了,得究竟樂,這是世尊、彌陀,一切諸佛在經論上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能體會佛菩薩教誨的苦心,真正明白,依教奉行,這就不難,就永遠離開苦難了,永遠離開痛苦了,永遠離苦得樂了,永遠離開輪回了,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學的重點。
今天我們講這個“矜孤恤寡”,雖然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但是你如果能把它轉成圓法,圓滿的佛法,那就功德無量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3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