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7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7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8月2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五,“歲饑賑濟鄰朋”。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七十頁,我們看經文:

“歲饑賑濟鄰朋”

“(發明)救荒之策。有施于已然者。有施于未然者。請蠲國賦。截留漕米。勸募設粥。嚴禁糴客。此施于已然者也。開汎河渠。高筑圩岸。務本節用。儲粟裕農。募民開墾。嚴禁張籪宰牛。此施于未然者也。救之于未饑。則用物少而所濟廣。民得營生。官無闕賦。若至饑饉已成。流殍滿道。而后議蠲議賑。則所濟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獨言鄰朋。舉小見大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歲饑賑濟鄰朋”就是遇到年歲有饑荒的時候,要賑濟左鄰右舍、親族朋友以及百姓人家。

“已然”,既成事實,已經發生了。

“未然”,還沒有成為事實,尚未發生。

“請蠲國賦”,“蠲”就是消除、免去。“賦”就是田賦、賦稅。這個意思是說,請求減輕或免除國政稅收。

“截留漕米”,“截留”,留下應該解往他處的款項、物資或人員等。“漕米”就是漕糧。由東南地區漕運到京師的稅糧。辛亥革命以后改為征貨幣,漕糧這個名稱就名存實亡了。那么“截留漕米”的意思就是說,留下原來應該解往京師的稅糧,那一般都是作為賑災之用。

“勸募設粥”,以前災難來的時候,政府或是善心人士都會發動勸募,設立粥廠,粥廠就是煮了一大鍋的粥來救濟這些災民,所以“設粥”就是施粥。這意思是說,勸說募集金錢或米糧,以辦理施粥救濟之善行。

那現在施粥就比較少了。現在在國內,就是中國大陸,很流行什么?雨花齋素食餐廳。以前“設粥”是設立定點,因為災民遍布各地,所以善心人士跟這些慈悲的長者就煮了一大鍋的粥,在路邊或是定點施食。或者我們在看一些因果善書里面也有提到,有些善心人士非常發心,花錢僱人、僱工挑這個粥,這個粥前后兩擔,到各巷弄、各鄉里,提供給這些災民食用,這個粥下面還放木炭,保持這個熱度、溫度,那碗筷就是用完再洗一洗再放上去,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慈悲善行。

再來,“糴客”,“糴”就是什么?買入谷物。《廣韻》:“入米也。”“糴客”的意思就是說,惡意收購谷物,然后發災難財,從中賺取高倍價差的商販。這個我們現在俗話講叫發災難財,平常先囤積收購,等到災難來的時候調高這個價格,尤其是指這個谷物稻米,這叫“糴客”。

“開汎河渠”,“開”就是疏通的意思。“河渠”就是河流與管道,一般都指水道、水路。“開汎河渠”就是開通水道,以利農業灌溉與水運所需。

“圩”,“圩”就是防水護田的隄岸。

“務本”,“務本”就是務農。《漢書·文帝紀》:“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我們古代以農立國,所以農,農業是天下的大根大本,民眾如果沒有飯吃,就會天下大亂的,這是“天下之大本也”,民眾依賴的這些米糧來維持生活。如果農民不務本,而都去做那些枝末的事情,那這樣就,民眾就要受苦受難了。

再來,“張籪宰牛”,“籪”就是攔河插在水里面捕魚蟹用的竹柵欄,這個叫“籪”。所以“張籪”就是設那個竹柵欄截斷通道,對魚、蝦等水族一網打盡,讓漁獲枯竭。現在都是用漁網了,有人放生,就下游就有人布下這個漁網就捕捉。故橫流竭漁,有傷漁之意。“宰牛”,有傷農之意。

“官無闕賦”,“闕”就是短少。官府稅收沒有減少。

“饑饉”,“饑饉”就是災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饉”。

“流殍”,“流殍滿道”,“流”就是避難者。“殍”就是餓死的人。“流殍滿道”就是滿街都是餓死的逃難者。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救濟饑荒的辦法,有在饑荒沒有出現前想的辦法,有的在饑荒已經出現后所想的辦法。例如請免國家賦稅,截留公糧,勸募施粥,嚴禁商家牟取暴利,這個是在饑荒已經出現后所想的辦法。開河挖渠,高筑堤岸,務本節用,儲糧護農,勸募開墾,嚴禁攔河捕魚、宰殺耕牛,這是在饑荒沒有出現前所想的辦法。在還沒有出現饑荒的時候就想辦法,那么花的力氣就小,而救的人就多,老百姓安居樂業,官府不缺賦稅。如果饑荒已經發生了,餓殍遍野,這個時候才商議賑濟免賦稅,那么救濟的力量就有限,而死亡的人數就會增多。這里只說“鄰朋”,但愿大家能夠以小見大,舉一反三。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水旱災荒。原從慳貪鄙吝所致。蓋眾業所感也。若用其心于賑濟。則未來之饑荒亦免矣。”

這一段的白話解:

水旱災荒,它的根源是來自于貪婪小氣,吝嗇錢財,是共同的惡業所感召的。如果現在專心賑濟,那就免去未來的饑荒了。

那么這一段就是從根本上著手,從釜底抽薪,教眾生斷惡修善,修十善業道,斷除慳貪,鼓勵眾生要多布施,不能吝嗇。所以水旱災荒都是眾業所感。如果你用心在賑濟,你平常就多布施,那就沒有未來的饑荒啊。這一段我們就來探討,就是這一段經文里面,“若用其心于賑濟,則未來之饑荒亦免矣”,就是我們凈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修十善業”,先要做,扎下人天基礎,要種福修善。所以我們來探討佛說預防、遠離災難的最根本辦法,佛說預防、遠離災難的最根本方法。

現在因為氣候變遷、米糧短缺、人口增加、科技發達,人類排放的,排碳有增無減,地球到處都是高溫氣候,而且氣候異常,或海水倒灌,或是發生巨大的災難,或是強震,所以災難距離我們是這么樣地近,而且無時無刻都會發生,沒有一個地方安全。老和尚說,這個地球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居樂業的地方。你說法國巴黎,也曾經發生恐怖事件,在觀賞足球比賽,暴徒、恐怖分子開這個貨車濫殺無辜。所以我們面對這個災難,難道是只有惶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佛法來說,只要是人,只要是有生命,眾生平等,不是只有人。所以首先,想要世間沒有刀兵劫,除非眾生不吃肉,要斷殺、要戒殺,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就是可以彼此能夠,我們人類必須要將心比心,對眾生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樣才有辦法轉苦為樂,轉禍為福,轉煩惱為清涼。所以各地的天災人禍不斷地發生,我們佛教徒都很慈悲,都會發動救災、賑濟,同時也會舉行祈福息災法會,我們常常辦護國息災法會、護世息災法會,希望能夠讓存亡兩利,冥陽兩利;生者節哀,重新振作,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日子,而亡者能夠超生凈域,解脫自在,離苦得樂。

所以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許多大型的災難,其實都是“共業”所感。當然“共業”中也有“別業”,所以同一個災難里面,有人不幸喪生,有人卻僥幸地生存下來,這是因為各人所造的善跟惡業累積不同而有所分別。

我們凡夫因為沒有出離煩惱,所以在三界六道中輪回生死不休。因為有煩惱,所做的一切善事跟惡事都是不清凈的。所以自性是離開善惡對待的,是超越善惡對待的,六祖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這就是這個道理,明心見性、往生凈土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因為善跟惡,善事都還沒到達三輪體空,都是不清凈的,因此所感的果報也是不清凈的。不但身體的正報不清凈,依報環境也是多災多難。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是以“心”為本,清凈心才是真正的根本,是善業的根本,那是至善,不善心是惡業的根本。心清凈了,世界就清凈;心雜染污穢了,世界也就雜染污穢。所以我們面對災難來的時候,要從中去覺悟,要去認識災難的本質、佛法的真諦,我們應該從凈化自己的內心開始。佛教我們最簡單的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要勤修十善行,發菩提心,誓愿成佛,往生凈土,引導一切眾生走向成佛之道,才能真正徹底斷除災難的根源,也就這里講的,“若用其心于賑濟,則未來之饑荒亦免矣”。

我們要了解生命的真相,佛法的真諦,從文字、義理上去了解,這只是學佛的開始;必須透過身體力行,力行六度波羅蜜,才能夠發現其真正內在的意義。所以真正一個學佛人,必須要對一切眾生,乃至于社會、國家,抱存關心跟關懷。那學佛就是在發揮這種利己、利人的意義,由感受、了解眾生的苦,產生悲憫、愛心,并尋求救濟世間的方法。所以無論任何災難發生后,我們佛弟子不但是協助善后工作,同時要更以慈悲的心念,為受災者祈福,回向給他們減輕痛苦或轉生善趣。

當然,佛教所講的更重要就是預防的工作,就是這里講防患于未然。所以我們都希望眾生能夠怎么樣?“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所以我們希望眾生能夠得樂及樂因,離苦及,遠離這個苦,也遠離這個苦因。那么如何才能夠做到呢?最基本的,從《分別善惡報應經》里面說,有下列十點:一、遠離殺害,壽量所依皆悉滿足;二、離于偷盜,饑饉、風雹、蟲蝗等災悉皆遠離;三、因無邪欲,美聲流播,遠離塵垢;四、因無妄語,口常香潔;五、因無離間,眷屬和愿,遠離高下、霹靂、霜雹;六、因無粗惡,果味甘美,遠離硬澀;七、因無雜穢,林木園苑,遠離叢刺,皆悉滋潤;八、因無貪愛,倉庫果實充滿具足;九、因無瞋恚,身相圓滿,諸根無缺;十、因無邪見,信心不斷,最上果實,香美具足。修十善業感果如是。

所以你要得到這個依報跟正報能夠圓滿豐富,那這個十善業就必須要去勤修。所以這個世間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積極行十善,那這是可以預防災難、遠離災難的最根本方法。因為造十惡,造十惡行會帶來外在環境的缺陷與種種災難,那么積極地修十善可以改變造成痛苦的原因。

除了修十善徹底改變環境、改造命運以外,我們遇到各種災難,我們內心要用智慧來面對,想想這個世間的眾生為什么會遇到這樣多的可怕業報呢?原因就是人類的瞋恨,貪瞋癡,殺生惡業等因緣成熟了,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爆發了。就像佛陀的他們的家族被琉璃太子滅掉一樣,那因緣成熟了,果報還自受。

所以老和尚說,我們跟眾生是一體的,我們的每一個心念都會影響到整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苦難我們都有責任,我們一定要真實地生起這樣的一個責任心。因此面對各種天災人禍,地震、水災、火災、空難、生離死別,種種這些無常變化的痛苦,我們都要有很深的覺悟,除了我們佛教徒要用愛心、同情心、慈悲心來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以外,我們還要必須要用佛法、佛陀的教育來讓眾生能夠根本地解決,能夠早日離苦得樂,用佛法的甘露,用智慧的光芒讓眾生能夠覺悟,讓眾生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發菩提心,力行菩薩道,求生極樂世界,最終了悟成佛,這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以上我們提供這樣給各位參考。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經云。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無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留之以為當來人種。婆沙論云。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于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此種救荒。尤屬泯然無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人壽三十歲”,就是我們現在人類平均的壽命大約七十歲,因為現在處在減劫,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約四千年后,人壽減到三十歲。

這個在佛法里面有小劫、中劫、大劫,我們來解釋一下。依照我們地球人壽來計算,人類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類的壽命只有十歲,稱為減劫。那時候人類非常痛苦,懺悔、行善,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樣稱為增劫。這樣一增一減的時間的過程稱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那么我們佛法上有講大三災、小三災。所謂大三災就是,在每個大劫包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就每個大劫里面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個中劫包含二十個小劫,那么這個大三災就是發生在壞中劫之末,成住壞空里面的壞中劫之末。那小三災則發生在每個小劫人壽減少的時候。

那什么是小三災呢?小三災就是刀兵、瘟疫、饑饉。刀兵,刀兵災是七天七夜,那瘟疫就是疾疫,疾疫災是七月七日,那饑饉災是七年七月又七日,就這里講的饑饉災,七年七月七日。這是小三災,刀兵、瘟疫、饑饉。那大三災呢?是水災、火災、風災,這是大星系的毀滅,不僅是地球,而且是太陽系、銀河系等,星系的毀滅。以六十四個大劫為一周期。火災燒到初禪,水災淹到二禪,風災吹到三禪,吹壞三禪,到四禪才免除這三災,所以四禪天叫福天,它福報確實很大。

《楞嚴經》上講大三災的原因,水災之因是貪,如果說全世界的人貪心逐漸上漲,那就會發生水災,就會被水淹沒。火災之因是瞋恚,火山爆發,瞋恚心造成的。風災之因是愚癡,颶風、龍卷風,主因都是屬于愚癡。地震之因是傲慢不平。以上這四種,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是《楞嚴經》里面講的,它的原因是貪瞋癡慢。所以“佛云,若人能息滅貪、瞋、癡、傲慢,斷除此四大煩惱,勤修戒、定、慧、謙敬,則災難自然化解。”

這個是我們解釋“人壽三十歲”,我們做這樣的補充。

再來,“一摶之食”,“摶”,就捏聚搓揉成團,我們說摶面。就是你抓個一摶的這個食物來供養眾生,叫“一摶之食”。在佛經上也常常用這個“一摶之食”。

“一摶之食”的典故來自《三十五佛懺悔文》,又說《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我們都有拜過八十八佛,三十五佛再加五十三佛,加起來是八十八佛。在《三十五佛懺悔文》中有這段經文:“愿彼諸佛世尊憶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在其他輪回中所受生處,所有施與畜生一摶之食”,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護戒之善根,若我等凈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發無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無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計籌量。”

在《三十五佛懺悔文》里面講,就是“愿彼諸佛世尊憶念”,來護念我,我發愿在這一生,或是我等前生,或是從無始生死以來,因為在這個輪回生死中受苦,在生死輪回中受生,我愿意布施給畜生一摶之食,我也愿意布施善根,我也愿意把我護戒的善根,以及我修凈行的善根,以及我等成熟諸有情的已經成就的善根,我等發無上菩提心的這個善根,若我等修無上智的這個善根,都希望布施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悉皆合集,校計籌量”。

另外在《佛祖統紀》中記載,遵式大師“嘗夜施摶食于水濱”,這個在《佛祖統紀》里面有記載,有一位法師叫遵式大師,他常常在夜間布施這個一摶之食,在河邊給這些眾生,并且撰〈施食文〉。我們臺灣的持戒念佛的高僧懺云老法師,他每天做完晚課一定做蒙山施食,做小蒙山,他都會做這個施食。懺云老法師到九十五歲高壽圓寂往生極樂世界,老和尚跟著他修行了大概半年,后來他介紹老和尚到臺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師學經教。遵式大師這個〈施食法〉等相關這些施食文獻,他對這個行門非常重視。

另外宗鑒大師撰集的《釋門正統》有記載,“若夫施食之法,又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來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靈受其饑餓苦惱。故假面然鬼王緣起,令阿難尊者以一摶食,誦咒施之。”在宗鑒大師的撰集的《釋門正統》里面說,這個施食的這個法門不是一般人天所能知道的,如來以大慈大悲來普濟這些眾生,不忍心這些一切含靈因為受饑餓苦惱。所以假面然鬼王,就是面然大士,觀音菩薩到地獄去,示現成面然鬼王,利用這個緣起,請阿難尊者以一摶之食,誦咒布施給這些幽冥眾生。

再來,《大寶積經》亦云:“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給施一切眾生,何以故?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施與,下至畜生,愿求一切智,以是菩薩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緣攝取一切眾生,所謂求一切智心及愿方便。”

在《大寶積經》說,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布施給這些眾生。譬如說你布施一摶食物,你把它念一百零八聲佛號,或者你念一千聲佛號,那前面剛好有一只流浪狗走過去,一只貓走過去,那你就把這一摶之食供養它,最后給它祝愿,希望吃了這一摶的食物,希望將來脫離畜生道,到人道修行,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一個祝愿,這就是行方便菩薩道。但是我們現在人都很少這樣做,對不對?看到動物來了,貓狗來了,這食物丟給它。你在當下,因為對幽冥眾生來講,當然你如果能夠念這個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那個是在做儀軌的時候,譬如說,做小蒙山的時候念的,但是對這些有情眾生,而且這些貓狗之類的,是這些小動物,你可以用這樣給它祝愿,念佛給它祝愿。

“何以故?行方便菩薩以一摶食施與,下至畜生”,你要跟它講說,希望你將來開智慧,脫離畜生身,“愿求一切智”,就是開智慧。“以是菩薩與一切眾生共之”。所以你看,以前的這些高僧大德,我們的歷代的祖師,他往生荼毗以后,除了留一些舍利給他的弟子作紀念以外,有些高僧大德跟祖師都交代弟子,把我的骨灰和面,像一摶之食這樣丟到海中,然后祝愿,凡是吃到我這些一摶之食的骨灰和面的這個食物的魚都能夠脫離畜生道,脫離畜生道,往生善界,或者往生凈土。這就是這里講的,“以是菩薩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它們脫離畜生道,往生佛國。“以是二因緣攝取一切眾生,所謂求一切智心及愿方便”。

這個就是提到這個“一摶之食”,我做這樣的補充。因為我們常常在拜懺,或者讀經的時候都會讀到這個“一摶之食”,這個怎么來的不太了解,今天我又把這個典故引用出來。

再來,“泯然無跡”,“泯然”就是消失凈盡的樣子。“無跡”就是沒有蹤影、沒有痕跡。那連接上文就是發大悲心,以一摶食布施餓者,饑餓的人,來世必無饑饉果報。用這樣的教育來消弭未來的災難,是凡夫智慧所不能及,故曰無跡象可尋。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

經上說,人的平均壽命到三十歲的時候,就會出現饑饉災害,經過七年七月七晝夜不下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整個閻浮提,就是南瞻部州,也就是我們這個地球,能夠保存下來的人數不會超過一萬人,留下這些人作為將來的人種。《婆沙論》說,如果有人利用很小的飯食,真誠地發救人的心,去布施給饑餓的人,那么他將來一定不會遇上饑餓的災害。但是在生活中能夠這樣去做的人,還真是很少啊。

那么這一段里面有提到饑饉災是七年七月七日,剛才我們有提到大三災、小三災,提到小三災的時候我們有跟各位講,這個刀兵劫是七日,七天就結束了,這就像現在核子戰爭一樣,很快啊,那瘟疫災是七月七日,但是饑饉災,就是饑餓啊,要七年七月七日。

那么這個地方老法師有開示小三災。老法師說,人為的災難是社會動亂,佛經上講小三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武戰爭。小三災講得很清楚,戰爭是七天七夜,這叫刀兵劫。刀兵劫后面就是瘟疫,瘟疫的時間是七月又七天。再接著就是饑饉,人找不到食物吃,時間多久?七年七月又七天。三災,戰爭是第一個,瘟疫是第二個,饑餓是第三個,跟著來,同時發生的。

老和尚說,他年輕的時候學佛,對于這件事情有點疑惑,老一輩的大德也沒有把這個事情講清楚。那老和尚在五十歲那一年,也就是大概現在四十三年前,老和尚現在九十三歲,就四十三年前,那個時候臺北市火車站旁邊一個很有名的佛寺叫善導寺,善導寺當時的住持叫道安法師。我老師也提過道安法師,他很慈悲,道安法師做完佛事以后,其實非常勞累了,那信徒排隊排了很長都要見他。那侍者都會擋駕,那不行,老和尚主持法會,太累了,改天再來。那道安法師說,不用,不用啦,他們等我這么久了,我還是跟他們開示開示啊。所以我老師簡豐文老師說,道安法師真的是累死了,他是六七十歲就舍報了,太辛苦了,為眾生,為佛教。

那么當時道安法師組成一個訪問團到日本去訪問,道安法師邀請老和尚一起去,老和尚陪道安法師,并且暫時充當侍者。他跟道安法師到日本旅行二十多天,跟道安法師住在同一個房間。那老和尚也很幸運,因為當時他的依止和尚是章嘉大師,章嘉活佛,這早期這些臺灣界的高僧大德都是在善導寺,像白圣長老,這些都是早期從大陸把佛法、佛教帶到臺灣來,還有東初老人,圣嚴法師的師父,還有臺灣的這個律航法師,凈土宗的,廣化長老的這個依止和尚啊,律航法師的上面就是慈航菩薩,肉身菩薩,這些都是大陸,從大陸把佛法帶到臺灣來,把這個佛種保護住,那道安法師也是其中一位,或是道源長老。

那么當時老和尚到廣島、長崎去參觀,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爆炸,美軍投擲原子彈,日本投降,所以老和尚到廣島、長崎去參觀,恍然大悟,原來這叫小三災。當地人告訴老和尚,因為也有展覽廳,原子彈爆發那是刀兵劫,原子彈放出來的輻射,就像現在日本核能電廠放出來這物質,讓一些人感染到疾病,把你細胞全部都破壞掉了。這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后,這個輻射塵影響多久呢?半年之多。被原子彈這個光所照到的,如果你能夠活上七個月以上,你就可以活下去了。多半是過不了七個月,就是瘟疫,瘟疫是講這個東西,就是原子彈那個光,那個輻射塵。那個輻射塵,老和尚說,就是瘟疫,瘟疫是在講這個東西,你被輻射塵掃到了,大概都活不了七個月。他說,不是什么傳染病。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傳染病,譬如說H1N1,還有一些非洲的這些感染疾病,也都很多。所以老和尚說,爆炸的地點在這個土地上,到第八年,老和尚去的時候,已經到第八年了,地上才長出草出來。地上什么都不能生長,那不就是饑餓嗎?我們才知道什么叫小三災。

那么今天地球上有災難,這個災難包括小三災,就是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是佛法講的小三災。再加上地震、海嘯、水災、旱災,地球的溫度上升,全世界南北極高山上的冰雪融化,老和尚說,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人類生存離不開水,他說,如果有一天長江大河這些水源斷掉了,它的水源都是高山積雪,如果高山積雪融化了,那就沒有水源了,高山雪統統融化以后,水源就斷掉、枯竭了,那大陸就變成沙漠,這人類怎么活下去呢?

這個老和尚在二O一一年于澳洲凈宗學院講《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有提到這一段,小三災,作為一個地球人必須要知道,我們要斷惡修善,修凈業三福,然后能夠來凈化人心,一起來改善這個地球的災難,來消弭這個災難。

好,我們看下面,“下附征事(五則)”:

“因荒釀禍(隋書)”

“隋末。馬邑大饑。太守王仁恭。堅閉倉廒。不務賑濟。劉武周宣言曰。今百姓饑荒。僵尸載道。王君如此坐視。豈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眾曰。吾輩不能甘心待死。官倉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隨吾取之。以延旦夕。眾許諾。乃謀殺仁恭。開倉賑濟。由是遠近鄰邑。無不響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倉廒”,“倉廒”就是儲藏糧食的處所。

“劉武周”是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在大業十三年與太守王仁恭侍女私通,劉武周怕事情爆發,召集鄉間的、鄉閭的豪杰等殺死王仁恭,與同郡的張萬歲殺太守,聚兵一萬多人,據郡起兵,自稱為太守。也就是這里講的,他借這個災難開倉賑濟,實際上他是跟王仁恭的侍女私通。后來他依附突厥,突厥冊封他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己也稱帝,改元天興,后來被突厥殺害。

“宣言”,逢人公開聲明。

“僵尸”,人死而體僵臥。

“載道”,充滿于道路,例如怨聲載道。

“椎牛”,“椎牛”就是擊殺牛。在《韓詩外傳·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這個《韓詩外傳》的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你與其在父母親死后殺一頭牛去祭拜,不如在父母親活的時候,用雞肉和豬肉供養。這個叫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

再來,“以延旦夕”,“延”就是延長。“旦夕”,早晨和晚上,比喻很短時間。“以延旦夕”就是用來延續隨時會結束的生命。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因荒釀禍。(據《隋書》)。

隋朝末年,馬邑地方發生大饑荒,太守王仁恭堅閉糧倉,不做賑濟。劉武周對大眾說,現在百姓饑餓,到處都是餓死的尸體,而姓王的坐視不救,難道他還是我們的父母官嗎?因此他就敲起牛皮鼓對眾宣誓說,我們不能甘心等死,官倉的糧食,都是百姓的血汗,你們可以隨我去奪取,用以延長幾天的生命。大家齊聲應和,就設計殺了王仁恭,開倉賑濟。遠近許多地方紛紛響應。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武周之意。不過欲號召饑民。借以倡亂耳。然釀成之者。皆仁恭也。昔趙清獻。知越州。適吳越大旱。公不待民饑。早為規畫。撫循倍至。而后民情為之帖然。彼全軀保妻子之臣。烏足語此。”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倡亂”,造反,帶頭作亂。

“趙清獻”,這位“趙清獻”是我們最佩服的,趙閱道焚香告帝,所以我們讀到這個“趙清獻”,我們要好好介紹,他是我們居士的代表,是菩薩的化身。他又叫趙抃,公元一OO八年到一O八四年,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衢縣。他是北宋宋仁宗進士,他是武安軍節度推官。后來升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勢,當時被稱為鐵面御史。他在越州,也就今天的浙江紹興,這我們經文上有提到越州,越州在今天的浙江紹興,當時吳越地區大饑荒,因瘟疫死的人非常地多,那趙抃就盡量救荒。他死后被追稱為清獻。

那么他是以殿中侍御史聞名,剛才講,我們說,他彈劾不避權貴,所以人家都稱他叫“鐵面御史”。有一次,這個外戚顯貴一人犯罪,那貴妃就請動太后來跟趙抃說情,也被趙抃據理參劾,那趙抃也是不理,當時聲譽凜然,所以京師的人都稱他叫“鐵面御史”,他連太后都不領情。但是因為可能這樣觸怒了太后,最后被放出京師,為益州轉運使。死后追封為清獻。著有《清獻集》。

我們再詳細來介紹趙抃一生的修行。趙抃他比包拯,包公,包拯就是包公,比包拯小十歲。包拯是宋仁宗天圣進士,趙抃是宋仁宗景祐進士。包拯是擔任御史中丞,趙抃是殿中侍御史。包拯他的工作是主宰朝外四方獄事,就是朝廷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司法案件都歸包拯管,包公,開封府包公。趙抃是管朝廷里面這些宮禁獄事,就是朝廷里面有人犯罪是歸他管的。兩人內外相助,相得益彰,把北宋政事匡助得有一些生氣,政治清明。

在《太上感應篇》里面,《感應篇匯編》里面,經文“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里面有講到:“宋趙清獻公每夜焚香告天。人問之:‘公曰,吾自少來,晝有所為,夜必拜告上帝。不敢告者,不敢為也。’”你看這個人,這個修行的這個境界,是了不起啊。《感應篇匯編》里面講,它說,宋朝趙清獻公,趙抃,每天晚上一定要燒香面告天帝,玉帝。人家問他說,你為什么這樣做呢?趙抃說,我從年輕以來,白天所作所為,晚上一定報告上帝。不敢告的,我就不敢做,不敢告的,就不敢做。這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那么趙抃他做官到四川去以后,趙抃入官四川后,“禁吏為奸,自奉儉廉”,也就是他政治清明,不許部屬貪污,就“禁吏為奸”;“自奉儉廉”,他自己過的生活非常節儉、清廉。“以身帥之”,他自己以身作則,“蜀風為之一變”,當時四川地區的政風為之一變。不久為成都府知府,后來他升到成都府知府,如果我們用現在的名詞,成都市長,或者是成都書記。加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直學士是當時的一個官名。當他受命知成都時,他后來被奉派到成都當知府的時候,“以一琴一鶴自隨,匹馬入蜀”,自己騎了一匹馬,帶了一把琴、一只白鶴,就到四川去就任了,這個一鶴一琴表示他清高、廉潔。因而有“羽琴帶鶴,萬物皆春”,當時人怎么形容他呢?他說,他一把琴、一只鶴跟著他去四川了,百姓得利,百姓得到利益,就“萬物皆春”,就像枯木逢春一樣。“風高琴鶴,家傳清節”,他帶一琴一鶴,表達他的高風亮節,“風高琴鶴”;“家傳清節”,他的家風就是什么?就是清廉節操,等佳譽。

“趙抃以寬為治,蜀民大悅”,趙抃當時他是對百姓非常寬厚,所以四川民眾非常愛戴他。宋英宗嘉諭曰:“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宋英宗對趙抃的評語、評論就是說,趙抃在成都做知府,“中和之政也”,就中庸之道,“中和”就是中庸之道。他日所為事,他白天做什么,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就焚香告帝。“年四十余”,他到四十歲以后,“究心宗教”,他就全心全意地去學佛,而且他特別深入的,禪宗法門。宗教就是禪宗教理,宗就是禪宗,教,禪宗以外都叫教下,叫宗教。如果講中國的佛教來說,八宗來說,宗教,宗是指禪宗,教呢?禪宗以外都叫教下,包括凈土、包括律宗、包括密宗,還有天臺,這些都是教下。

“初在衢州,常親近蔣山法泉禪師”,他在衢州的時候,常常親近的禪宗高僧,蔣山法泉禪師,“禪師未嘗容措一詞”,禪師并沒有教他什么,“禪師未嘗容措一詞”。就像海賢老和尚他的師父一樣,沒有教他半點經教,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禪師未嘗容措一詞”。“及在青州”,“青州”就是今天的山東益都,“政事之余多宴坐”,他在青州的時候,他辦完公事以后,喜歡打坐參禪,“政事之余多宴坐”,“宴坐”就是打坐、禪坐。一日忽聞雷震,有一天突然間聽到打雷的聲音,大悟,開悟了。乃作偈云,寫一首偈語:“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

你說這個,一個官宦人家,在公門修行,不僅對老百姓慈悲、厚愛,他“究心宗教”,能夠從這里面去開悟,這已經是開悟的境界。他說,“默坐公堂虛隱幾”,什么意思?他說,我每天在公堂里面、公門里面日理萬機,處理這些公務,誒,我都非常地注意這些心念的隱微處,我的起心動念,這個叫“虛隱幾”,觀察入微,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以我在公堂,“默坐公堂虛隱幾”,我觀照自己這一念心的生滅與不生滅。“心源不動湛如水”,當我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我清凈像一池清澈的水一樣。“一聲霹靂頂門開”,聽到這個雷聲霹靂一聲,打開我的悟門,“頂門”就是悟門,我的心地法門,“一聲霹靂頂門開”。終于見到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了,“喚起從前自家底”,我究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他見到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

“趙抃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平生不治家業,不畜聲伎”。趙抃他為人寬厚,修清凈行。人家看不到他的這個歡喜跟生氣,他沒有喜怒哀樂,他沒有七情六欲,這等一下我們會探討。他平生不買房地產,不累積錢財,就“不治家業”。“不畜聲伎”,他也不要有什么?因為古代官宦人家都會有宴會,自己會畜養,就是會收養一些聲伎,就是我們現在講叫做樂團,“不畜聲伎”。“施德濟貧,不可勝數”,他布施,幫助窮困的人,已經沒辦法去計算,“不可勝數”。“其為政,善因俗施設,猛寬不同”,他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他隨順地方的風俗習慣來推行政策,而且“猛寬不同”,就是嚴格跟寬待都不一樣。“在虔與成都,尤為世所稱道”,他在成都當知府的時候,被民眾所愛戴。

“神宗每以趙抃為譽。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宋神宗非常地贊嘆趙抃。“將終,詞氣不亂”,趙抃要往生的時候,正念分明,就“詞氣不亂,安坐而沒”,是坐化了。這等一下我們會探討“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宰相韓琦稱,趙抃真世人標表”,當時的宰相韓琦特別稱贊趙抃是,真是世間人的表率啊,“真世人標表”。

那么這段文非常精彩,有兩個重點值得探討,一,“趙抃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二,“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我們來探討這兩點,引用《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跟《無量壽經》的經文,我們來探討這一段。

一,“趙抃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趙抃他已經做到《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他已經做到這個境界了。他說,我們如果有很多事情,世間事要去做,因為他當御史公務繁忙,“不能離家”,他不能夠出家修行。“不暇大修齋戒”,他又不能夠每天在這個公門里面,每天持八關齋戒啦,這個修菩薩戒,他在公門里面不方便,官場不方便,叫“不暇大修齋戒”。但是他“一心清凈”,他“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他當時在政事之余喜歡宴坐,就是“一心清凈”,“有空閑時”,他就“端正身心”,收攝這個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人不見其喜慍”,你看就是他做到《無量壽經》里面講的,“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

他一方面修行世間善,一方面忙里偷閑,“正念得生”。這個都是指什么?黃念祖老居士說,指事務繁忙的人,平常空閑的時間很少,沒有辦法大修齋戒,很難得一心清凈。像這樣的人應該要努力修善,要忙里偷閑,“善擇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也定得往生。黃念祖說,如果你是這么繁忙公務的人,或是事業很多的人,你可以忙里偷閑,“善擇時機”,擇好時機,“遇緣就修”,不要讓時間空過。

所以,“凈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就是黃念祖居士跟我們講,凈宗的殊勝在哪里?你不用離開佛法,就可以做世間事,也不廢棄世間事,一樣可以從世間事里面證到佛法的境界。這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一樣。所以“摒除世慮,勇猛專修,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那在《無量壽經·菩薩修持第三十品》,“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于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這段經文趙抃他也做到了。黃念祖老居士解釋這一段《無量壽經》三十品的經文,他說,“‘于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薩平等游于十方佛剎,于所受用,皆不著取。”“游于凈國,亦無愛樂。于諸穢土,亦不厭棄。‘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為什么我們引用這一段呢?因為趙抃他“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而且他“平生不治家業,不畜聲伎。施德濟貧,不可勝數”。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這一段,《無量壽經》這個三十品,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從“于所受用”到“不希求想”,這個修行,而且要做到“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這要怎么去修呢?

“據《金剛三昧經》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金剛三昧經》里面講說,我們要入道有各種方法,但是也離不開這兩種,一個是從理入,一個是從行入,就是解行并重,“行入則有四種,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這個行入里面的第三個是“無所求行”。世間人常常迷,什么都是要貪求,這個是要求。那有智慧的人覺悟了,他“安心無為”,他知道萬法皆空,“無所希求”,這個“是真無求”,這是“順道而行”,這叫“無所求行”。

“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就是連無希求想也不會執著,叫做“亦無不希求想”。你說,我不希求,我不希求想,他連不希求想也不執著,叫做“亦無不希求想”,“一法不立,是真無求”。“又無希求,是無為。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因為“無希求”是“無為”,清凈。“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連無為也不住。“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

那么剛才有講理入、行入。行入,“行入謂四行”,事相上就是行,有四種方便的入道行,入道行門。“其余諸行,悉入此中”,悉者盡也,所有八萬四千行門統統包括在這四種行門當中。“何等四耶?”哪四種行呢?達摩祖師“二入四行”觀里面講,“第一報冤行,第二隨緣行,第三無所求行,第四稱法行”。

你在這個世間修行,你碰到順境逆境,碰到人家毀謗,碰到人家嫉妒,碰到人家破壞、打擊,你都能夠怎么樣?誒,你起觀照,這個是消我的業障,報冤行。如果你的家親眷屬你在修行的過程里面給你處處設障礙,你要把他觀想什么?報冤行,在解冤釋結,消我的業障,這叫,第一個叫報冤行。等到你能夠提升境界以后,你要隨順一切順逆因緣,隨順一切好壞因緣,順緣也好,逆緣也好,一句阿彌陀佛持到底,不改題目,順緣不起貪,逆緣不起瞋,叫隨緣行,我隨順一切因緣。等到你再提升以后,這個已經在提升到第二級了,到第三級的時候,不管是順境、逆境,你統統是無所求行,我沒有所求啊,就像六祖大師說,“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你說我只求往生,其他我都不求了,你要,統統給你了,不跟你們爭了,老和尚說,要,統統給他們了,我是去極樂世界的人,不想跟他一般見識了,無所求行。你能夠做到第三個階段,就是無所求行。那這樣還不夠,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稱法行,稱性而為,哪一法不是佛法?行住坐臥都在做一個表法,這叫稱法行,稱性而為。這個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觀”里面。

在《三藏法數》“二種入”里面,“(出《金剛三昧經》)。一、理入: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圣不二,寂靜無為,無有分別,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再來第二點,“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這是我們要探討第二個重點,就是趙抃在臨終的時候,他正念分明,安然坐化,叫“安坐而沒”。

我們不曉得趙抃是否修持凈土法門,照他的這個記載里面,應該是“究心宗教”,他應該是修持禪宗法門,他是否往生西方我們無從判斷,但從他的往生前的瑞相,“將終”就是他臨命終的時候,“詞氣不亂”,他正念分明,“安坐而沒”,就是坐化,這功夫了不起。他平常為人處事、立官作為,這幾點我們來給他列舉出來,他的這個修持,“焚香告帝”“自奉儉廉,以身帥之”“其為政,善因俗施設,猛寬不同”“不治家業,不畜聲伎”“施德濟貧,不可勝數”“清高、廉潔”“彈劾不辟權幸”“究心宗教”“政事之余多宴坐”,這是以上他在這一生里面,他為官,他的修持,可見他有做到《無量壽經》里面,〈往生正因〉的第二十五品,他凈業第一福、第二福、第三褔,“深信因果”,他才能夠焚香告帝。

那從他往生的瑞相,也接近符合《無量壽經》第二十五品中的經文,我們看經文:“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一段《無量壽經》的二十五品的敘述的經文,趙抃統統做到了,這十善業他都做到了,他的種種功德、種種莊嚴,他平常所作所為都是做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就是趙抃他“將終,詞氣不亂,安坐而沒”的往生功夫,從這地方就印證出來。

但是趙抃是否往生西方呢?不得而知。因為《報恩論》里面說,“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轉世善為凈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十善戒經》)。“以凈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那么這一段就到這里做一個結論,就是趙抃是否往生西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報恩論》里面說,凡是所有的善行都可以往生,要回向西方,念佛要回向西方,就可以把這個世善轉為往生凈因。所以佛說各種經典,他還是教我們要兼修世善,就像趙抃一樣,而且這個十善業,也要特別說專經,是《十善戒經》。要清凈自己的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為修持的根本也。

以上是我們探討趙抃,介紹趙抃,我們引用《無量壽經》來作印證,他是一個我們在家居士的典范,我們做這樣的一個說明。

再來,名相注釋:

“撫循倍至”,“撫循”就是安撫存恤。“倍至”就是更加周到。“撫循倍至”就是更加周到安撫存恤。

“帖然”,就安定順從的樣子。

“彼全軀保妻子之臣”,“全軀”就是保全自己的身體、生命。這意思是說,那些只顧保全自己生命和妻子兒女的官員。

“烏足語此”,“烏”,疑問詞,意思是哪或者何。“語”就是告訴。“烏足語此”就是何足以和他說這樣的道理呢?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劉武周的原意,不過是借機號召饑民,好亂中奪權罷了。但釀成禍害的根源來自王仁恭。從前趙清獻公在越州做官,正碰上吳越大旱,清獻公在百姓還沒有發生饑荒的時候,就提前規劃,安撫人民,順從民意,以后就民情安定,沒有出亂。那些要保全自己和妻子兒女的臣子,根本沒辦法相比。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增價免饑(荒政備覽)”

“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適歲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備述本州粟少。不惜重價收糴。遍處傳播。同列不知所為。越數日。四方之商賈爭至。米遂不賤而自賤。民甚賴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荒政備覽》)。宋朝范仲淹在杭州做官的時候,正碰上年歲饑荒,一斗粟、一斗米貴到一百二十文,百姓非常痛苦。范文正公反而增加到一百八十文,并且到處張貼榜文公布,詳細地說明本州米少,所以不惜重金收購。同行的人不知道他為什么這樣做。結果沒有幾天,四面八方的商人都爭相來到這里賣米,結果米太多了,米一多,就自然就,你不降價,它就變成,它不賤自然就自賤了,也就是米太多以后,不降價就自然就降價了,叫做“不賤而自賤”。這一措施,使百姓受益不淺。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此亦兇歲大興工役。修造佛宇橋梁之意也。人第知年谷不登。息工罷役耳。豈知小民一無所事。適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興。則富室之錢谷。隱然散布小民之家。無損于富戶。有益于貧民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荒年大興土木,修造佛寺橋梁等,也是這個意思。人民只知年歲不好,就停下一切工作。哪里知道貧民無所事事,正是加快他們走入死路啊。只有出外做工,才能得到收入,富家的錢谷就不知不覺地散布到貧民的家里了,無損于富家,有益于貧民。

好,我們看下面:

“種荳代谷(文獻通考)”

“宋程珦。知徐州。久雨谷壞。珦度水涸時。耕種無及。乃募富家。得荳數千石。貸民使布水田中。水未盡涸。而甲已拆矣。是年谷雖未登。而民不至饑者。皆豆之惠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度”,考慮、推測。

“涸”是水干了。

“無及”,沒有時間,來不及了。

“布”,分散到各處。

“甲已拆”,“甲”就是植物果實的外殼。“拆”是裂開。意思是說,布水田的荳已開始發芽了。

“是年谷雖未登”,“登”就是谷物成熟。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文獻通考》)。宋朝程珦主管徐州,有一年,長期下雨,淋壞了稻谷。程想,等水干的時候,再耕種就來不及了,于是向富家募得豆子數千石,貸放給農民,播種在水田中。水還沒有盡干,豆子已經發芽了。這一年,谷子雖然沒有收獲、沒有收成,但人民沒有鬧饑荒,這都是種豆子的功勞啊。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嘗閱四友齋叢說。載一備荒之策。謂當取各府州縣贓罰銀兩。盡數糴谷。其犯軍流以下者。許其以谷贖罪。若一處遇水旱之災。聽其于無災處。通融借貸。候來年豐熟補還。則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無顧慮。此種善政。正當急急舉行。唯愿好善者。告之當事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四友齋叢說”,它是明朝何良俊撰。

“備荒”,防備災荒。

“贓罰”,就追贓的罰款。

“犯軍流”,“軍流”就是充軍流放。“犯軍流”就是觸犯了充軍流放的罪行。

“聽”就是任由、聽憑、任憑。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我曾經閱覽《四友齋叢說》,上面記載了一個備荒的對策,說應當拿各府州縣罰沒收的贓款全部拿來買稻谷,那些犯充軍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可以允許以稻谷來贖罪。如果一個地方遇到水旱災荒,就應當讓人民到無災處通融借貸,等來年豐收的時候再來補還。如此一來,百姓可以免除流亡,朝廷可以沒有顧慮。這樣的善政,正是必須趕快推行的,只希望那些好善的人,想辦法去告訴那些當政者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抗疏救遼(瑣闈管見)”

“嘉靖末。遼陽大饑。軍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請賑饑。議將二萬石粟。陸運至山海關。解費之銀。每萬計八千兩。地方深以為苦。時昆山許伯云。為給事。謂遼人命在旦夕。若用陸運。則曠日而騷擾。不如暫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則可揚帆速至。于是抗疏極言。且謂海運倘有疏虞。請以一家為質。而后朝廷始從其請。于是將原議漕石。幷天津倉糧。共添至十余萬石。星夜航海赴遼。遼人歡呼動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猶廟祠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瑣闈管見》)。嘉靖末年,遼陽大饑荒,軍民互相吞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請求賑濟,商定將二萬石的米陸運到山海關,所花費運費每萬石米達八千兩銀子,地方官民深以為苦。當時昆山人許伯云提任給事官職,說遼陽人命在旦夕,如果是陸運,就會拖延時間并騷擾地方,不如暫時放松海上關卡,用船運沿海送去,可以迅速到達。于是抗疏陳述自己的主張,并且發誓說,如果海運有差錯,我就以一家大小為人質來擔保,這樣朝廷才聽從他的請求。接受任務之后,許伯云將原來計劃陸運的糧食,加上天津的存糧,添到十多萬石,星夜用海運兼程,航海赴遼。一到達遼陽,遼地。遼人,遼陽人歡天喜地,救活了很多人。直到今天,那個地方還有祭祀許伯云許公的寺廟。

好,我們看下面的這段“按”語:

“以痛哭流涕之誠。而救蹈湯赴火之急。宜其片牘甫陳。而恩膏隨播也。卓哉許君。其澤溥已。”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片牘甫陳”,“片”就是零星。“片牘甫陳”,“牘”就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片。“甫”是剛剛、才。“陳”就是向上諫言、訴說。“片牘甫陳”就是幾句真誠的奏議才剛剛奏陳給皇帝。

“恩膏”就是恩澤。

“溥”就是廣大,“澤溥”,“溥”就是廣大。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用痛哭流涕的誠心,來救赴湯蹈火的危急,幾句真誠的奏議,才剛剛奏陳給皇帝。偉大啊!許君的功德。

好,我們看最后一段:

“自諱其德。(見《周子愉筆記》)。”

“明崇禎時。常熟進士蔣畹仙。偶寓昆山同年。周明遠家。是年大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顧。時有郭姓者。將賣其妻。而礙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生矣。遂置其子于道旁。蔣公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頃刻離散一家。問需錢幾何。曰一十五千。蔣立湊囊資。止可十千。復向明遠貸五千。以足其數。明遠曰。世間善事。當與人同。君不恥獨為君子耶。亦捐五千贈之。妻得不賣。子亦保全。后其人薄有家業。率子叩謝。蔣公不令至前。且諱言其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見《周子愉筆記》)。明朝崇禎的時候,常熟縣進士蔣畹仙偶然住在同學周明遠家。這一年大饑荒,夫妻父子都不能夠互相照顧。當時有一個姓郭的,將要賣掉自己的妻子,只因看到手中抱著的孩子而遲疑不決,到最后還是狠心地說,只能各自逃生了。就把孩子拋棄在大路旁。蔣公看到這個情景,惻隱之心油然而起,說,怎么能夠因為口腹的緣故,一下子就一家離散呢?問姓郭的需要多少錢,他回答說,一十五千。蔣畹仙立即拿出袋子里面的錢,只有十千,就向明遠借貸,以湊足數目。明遠說,世上的好事要大家做,你是明理人,怎么把我放到一邊呢?也捐出五千。這樣妻子就不用賣了,兒子也保全了。后來這個人有了一些家業,就帶著兒子去拜謝蔣公,蔣公不準他們上前,并且不承認做了這件好事。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明遠公。即子愉弟之祖也。與蔣先生。最稱莫逆。余見子愉弟。書蔣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錄數條。列于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茲不多述。”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百福駢臻三語”,這就是我們《文昌帝君陰騭文》最后的三句經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云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明遠是子愉的先祖,與蔣先生最要好,真是莫逆之交。我看了子愉的筆記,記載了蔣氏三代的美德很詳細,就摘錄幾條,列在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面,這里不多講。

好,我們最后剩下一點時間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那么今天所探討的是“歲饑賑濟鄰朋”,這個“歲饑”,遇到饑荒,這個都是劫運,所以我們來聽,聆聽老法師開示,挽救劫運。

第一點,老法師說,中世紀法國有一位大家熟悉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的能力跟《了凡四訓》里面的孔先生一樣。孔先生算命非常準,他肯定一切眾生都受命運的安排,決定不能改變。那么諾查丹瑪斯也是像這種人物一樣,他也看到我們現在社會的狀況。他的能力怎么來的呢?他一個是數學,第二個是禪定。他有禪定功夫,綜合禪定跟術數,所以他的預言能夠講得這么準,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但是還有百分之十不準,為什么呢?因為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沒有云谷禪師高明,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禪師之后,聽從禪師的教誨,斷惡修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第二,人都有命運,但是你不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不懂得修學方法,這一生就被命運所主宰,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每一個家庭都有家運,每一個國家有國運,世界也有世界的運,這種情形,有特殊能力的人他都會知道。中國也有古老的預言,像了凡先生所遇到那個孔先生,他持有《皇極經世書》,這本書收集在《四庫全書》里面。它的預言,它不僅講到現在,而且講到千年萬世,比諾查丹瑪斯《諸世紀的預言》時間還要長。《皇極經世書》是一部很了不起的書,它是根據《易經》的數理來觀察、推測的。

第三,世出世間法只有佛才講得透澈、講得清楚,如果大家能夠涉獵世間的書籍,你仔細去思惟、觀察,才能夠明白佛為什么出現在這個世間。世間不是沒有聰明智慧的人,但是再聰明、再有能力,他只知道,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因為他沒有智慧,他只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用推算的,用數理,但是他沒有智慧,就不能觀察無量世了。佛有辦法,阿羅漢可以看五百世,佛可以看無量世。為什么?因為佛有甚深禪定,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力,可以超越時間跟空間,所以可以看到無量世,他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第四,古代的印度婆羅門教以及那些宗教家,他們的禪定功夫也很深,定中能夠突破時空,將六道輪回的境界完全展現在面前,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六道輪回怎么形成、怎么演變,將來會怎么樣的結果、怎么樣的歸宿,這些印度婆羅門教以及當時那些大宗教家,他就不知道了。他們也很想知道啊,可是他們的禪定智慧就不能夠再向上提升了,他就沒有能力知道了。所以才感動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眾生滿足他們的愿望,幫助這些人滿足他們的愿望,滿足他們的需求,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講出來,就是把因講出來。他們只知道果,可是不知道因。

第五,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個人的命運能改變,家庭的命運也能改變,國運、世運一樣都可以改變。佛經承認有命運,但不是宿命論,佛經是創命論,佛經不是宿命論,它不是一定的,它是可以改造的。用什么方法改造?完全是自己的心行,也就是你的思想行為鑄造你的命運。心行善,命運就好;心行不善,前途就愈來愈暗淡。所以一般的預言或是算命只能告訴你定數,他沒辦法告訴你變量,佛法告訴你變量,就是改變命運。

第六,讀《了凡四訓》就懂得這個道理,你再看看西方大預言,你就不會害怕了,因為你知道怎么一回事了。共業中有別業,確實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消除自己的災難。一家人能夠修學,一家人能夠免除災難。如果是一國的人民能夠修學,國運就昌隆,天災人禍就減少。所以歸根究柢一句話就是“教育”。佛法是“正覺的教育”“覺悟的教育”,是“真實智慧的教育”,是惠予眾生“真實利益的教育”。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說得好,“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今時就是現代,現代人必須學習的教育。

第七,這些大預言家知道世紀末這些問題,但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他們將這個不幸的結果推給上帝,眾生造作惡業,上帝震怒要懲罰他們,沒有辦法改變,這是錯誤的宿命論。

第八,天神是公平正直的,他們說上帝就是欲界天主,欲界天人煩惱雖然沒有斷盡,但它比我們輕得多了,智慧比我們高明多。如果我是上帝,眾生能夠斷惡修善,回頭是岸,我也很歡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們要相信佛的話,要接受佛的教誨,改造自己的命運,改造家庭的命運,佛法就沒有白學。

第九,老和尚說,他自己本身活不過四十五歲,學佛后,命改過來,所以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老和尚學佛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是朱鏡宙老居士送給他的。了凡先生的毛病,老和尚他說他都有。

第十,“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不能存在僥幸逃避的心理。最要緊的是自己一定要遵守圣哲的教誨,努力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明了事實真相,勸導他們共同改過遷善,積功累德,誠敬慈悲,愛護眾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同心協力,防止一切天災人禍,共同挽救這個劫運,才是一切眾生希望所在。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7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资源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动漫日韩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 国产福利在线视频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黄色一级电影 | 香蕉婷婷 | 成人综合伊人 | 黄a免费网络 |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 | 91免费在线看 | 99色在线 | av色站 | www.色午夜.com | 色网在线观看 | 成人性视频免费网站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蜜臀 | 成人在线中文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jvid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 久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国产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免费激情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 毛片入口|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成人福利视频 | 国产综合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 |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毛片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