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8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8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8月2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六,“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七十五頁,我們看經文: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發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與斗。以手與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不若斗稱之無我。而公平也。公平。則當輕而輕。當重而重。忘乎其為出入矣。虞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權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輕重于其間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稱”,同秤,衡量輕重的器具。

“斗”,《說文》:“斗,十升也。”容量單位,也作量詞。這個“斗”是古代市民百工他們在買賣的時候,所用的這個容量,也是計算的一個名詞。現代人比較少用,古代都是用幾斗米幾斗米。我們說為了這份工作,為了這份薪水而工作,為五斗米折腰,為五斗米折腰啊。那五斗米是多少呢?十升等于一斗,那換句話說,五斗米是五十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這個石就,以前就古代很常用了。這個斗、升,這個古代人都常常用。后稱量糧食的器具。現在時代進步了,現在你到超級市場去買東西、買物品,用電子計算機了,還有電腦了,它這個程式一設計,買多少東西,一下子就計算出來了,現在是科技進步,也有這個好處。這個“斗”就是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的量器,像鼓那個形狀,或者是四方形的,但是口比較大,底部比較小。那一般來說,這個“斗”都是用木頭或者竹子去編成的,或者去做成的,容量為一斗。或者裝酒的這個器具,裝酒器、盛酒器。

再來,“巡方”,“巡方”就是天子、古代帝王要到各地去巡視,出巡四方,或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這個叫“巡方”。

“同度量”,“同”就是一致、統一。“度量”,用以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同度量”就是統一度量衡。

再來,“肇位”,“肇”就是開始、初始。“位”就是指君主的地位,就王位。所以“肇位”就是皇帝登基、即位的那個時候,或是即位之初,叫“肇位”。

那么“權衡”呢?“權衡”就是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就是秤錘,“衡”就是秤桿。《禮記·深衣》曰:“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

再來,“公平之是尚”,“是”是助詞,把行為對象提前,表示只這樣做。“尚”是尊崇、注意。“公平之是尚”就是崇尚公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和斗。因為手和口都有心在發號施令,有私心在作怪,所以不如斗稱公平。什么叫公平呢?就是當輕則輕,當重則重,不會再有偏私了。虞帝(就是舜帝)巡視四方的時候,一定把度量帶在身邊;周王登位的時候,首先考察衡器。這不正是看重公平,不能使輕重有差錯嗎?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言斗。則升與斛在其中。言稱。則丈與尺在其中。言輕重。則多寡大小。長短精粗。皆在其中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升”,容量單位,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

“斛”,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儀禮》:“十斗曰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說斗,就包括升和斛就在里面;說稱,就包括丈和尺在里面;說輕重,就包括多少、大小、長短、精粗都在里面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斗稱公平。不當徒求之斗稱。須從方寸間。日以公平自矢。到工夫純熟。度量寬宏。則或施于斗。或施于稱。自無不公平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自矢”就是自誓、立志不移,自己發誓。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斗稱公平,不能僅僅從斗稱本身下手,必須在意念的瞬間下手,每天時時刻刻心中都有一桿公平的稱,鍛煉到工夫純熟,心中度量自然寬宏,這樣做起事來就像使用斗和稱,也就沒有不公平的。

那么這一段里面的最后有一段經文很重要,就是怎么樣做到“公平自矢”呢?“須從方寸間”著手,就應該從“方寸”,就是你的心念著手,到“工夫純熟”的時候,“度量寬宏”,則不管你是用斗或是用稱,自然而然就公平了。

那這一段經文里面也是告訴我們,經營士農工商,跟人家做交易買賣,講誠信。誠信,我們就說誠信立國,要講信用。所以我們古代人來講,在市場上的買賣東西都會講一句話,你看那個招牌都會寫“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你看古代的這個店招,或者現在看電影里面,都會寫這句話,“童叟無欺”。

那么老法師開示至誠感通。

第一點,老法師說,老法師以前他在臺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師學經教的時候,那么李炳南老師勉勵凈空老法師要“至誠感通”。那為什么會講這句開示呢?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跟他們講,他說,我們想要求智慧,世間人想要求財富,想要求健康,想要求幸福美滿,修行人求什么?我們修行人要把經念好,可是有時候,往住我們自己怎么樣?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還很多。

所以有時候,像讀經千遍,其義自見,我們有時候就沒有辦法去領悟。那我們就要學什么?我們就要學《影塵回憶錄》里面,那位八年寒窗讀《楞嚴》的那一位劉文化居士,他們幾位同參道友在中藥行里面,用八年的時間苦讀《楞嚴》。那么當時劉文化先生跟倓虛老法師,他們也是在當地求那些老和尚開示《楞嚴經》講什么東西,沒有一個會講。劉文化先生就是什么?求三寶加持,最后,他就破識蘊,他就是進入那個破識蘊,當然他還沒有轉識成智了,他破識蘊的境界,見到琉璃世界現前,就在那個中藥店,他就見到、契入那個琉璃世界。這個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常常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至誠感通。

李老師說,《大藏經》這么大部頭,你在這一生里面,你有辦法從頭到尾都把它念完嗎?念熟嗎?真沒有辦法。世間法,通出世間法,你通出世間法,就是你了解這些解脫大法,可是你不通世間法。你還是要了解什么?你不僅是要悟真諦,你還要了解俗諦呀。真諦就是空觀,那俗諦是假觀。你要行菩薩道,要到社會上去教化眾生,要和光同塵,你必須要怎么樣?你要通俗諦跟真諦。所以通真諦就是通出世間法,通俗諦就是通世間法。老和尚說,你通出世間法,你不通世間法,你沒辦法教化眾生,你沒辦法講經,不能講經。那為什么?他說,通出世間法契理,不通世間法不契機。契理不契機,變成白說了。契機不契理,那視同魔說。所以老和尚說,你通出世法,契理,不通世間法,不契機。所以講經說法,廣度眾生,要契理契機。你世間法通,佛法不通,契機不契理,也不行,不能契入佛陀本懷。那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那可麻煩了。

李老師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告訴老法師他們,世間法里面的《四庫全書》,出世間法里面的《大藏經》,你有能力一輩子都看完嗎?我們這里有一套《龍藏》,擺在講堂已經擺了九年了,我也是偶爾去翻個資料,其實真的,李老師講的沒有錯,你有能力把它看完嗎?那怎么辦呢?李老師教老法師四個字,“至誠感通”,求感應,也就是一般人講的,求佛菩薩加持,求佛加持。

第二點,用什么求佛呢?用感,怎么去感佛菩薩加被你呢?真誠心去感。所以像我來講就敢發愿啊,我常常做事情,譬如我辦萬人念佛,我發愿啊,我常常就隨喜發愿。像過兩天,我們就要去救四十頭羊,要被宰殺的羊。我們有一個蓮友叫葉水嬌居士,常常發大心,每個月放生都是一百萬左右。她說,有一個飼養羊的人家,你們知道冬天到了,大家都吃什么?羊肉火鍋,涮羊肉啊,涮羊肉啊,羊肉很多人在吃。那一天我聽那個居士跟我講,他說,葉居士要把那八十只羊全部買下來。為什么?因為那羊主人被蛇咬,大概那個是毒蛇,那他勉強治好了,可是要花很多醫藥費,然后把他八十只羊拿去賣,賣當然要去賣到羊肉店哪,她就把它買下來,要放生、要護生。那我就跟葉居士講了,我說,我包四十頭,四十頭我全部買下來,我發動我這邊蓮友買下來,結果三十五萬臺幣。我常常喜歡這樣發心立愿。那發心有什么好處?至誠感通。

那一天見胤法師來找我,高雄的圓道佛堂,見胤法師她們跟見輝法師她們發大心,發愿一百萬套《華嚴經》送全世界。這個愿力太大了。我們孝廉講堂護持她兩千套,萬人念佛她也來化緣,我的老師簡豐文居士,佛陀教育基金會護持一萬套,一千套要臺幣五十萬左右。她們送到全世界,韓國、中國大陸,幾乎每一個佛寺都來申請《華嚴經》,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那一天她來邀請我,她們要舉行一個晚會,因為她們已經募了十幾萬套了,叫《跟著華嚴經去旅行》,就是她們一路走來這個辛苦的歷程,人家說篳路藍縷,就是這個開疆拓土很辛苦,因為要募款,就非常大的一個金額,已經募了一億多了,這不簡單。

那一天來找我,她說她最近又印了《大正律藏》,一套三冊,要送到中國大陸去。很多佛寺來申請這個《大正律藏》。因為佛法里面重視這兩塊,一塊是般若,一塊是因果,佛法不講因果、不講般若就不是佛法了,就不是佛教了,那戒律就是因果。她跟我講,她說,送了一二千套出去了。一千套要多少?要一百萬,因為一套一千元。剛開始的時候我算錯,因為我沒拿電子計算機,我算一千套十萬元,對不對?我就,我說,沒問題的,一千套。因為她說,還有一百七十八萬臺幣還沒付,已經經書都送出去了,都沒有錢給廠商。她跟我講啊,見胤法師年紀也大了,七十歲了,一位比丘尼,非常發心的一位比丘尼菩薩、比丘尼法師,真的是為佛教、為眾生。

那我因為算錯了,我說一千套算成十萬塊(元),后來拿電子計算器來算,不對,是一百萬,來不及了。我說,好了,到佛前發愿,祈求兩岸和平。我就發這個愿,一炷香下去。而且因為香港最近在動亂,講動亂是有一點,稍微用詞比較重一點,事實上真的是,也是紛擾不堪,動輒百萬人上街頭,香港人也不過幾百萬而已,動輒一、二百萬上街頭,人心惶惶,經濟的GDP急速下降,負成長,很可怕,觀光客卻步,不敢進去,因為整個香港變成一個很紛擾的一個地方,沒有人敢去觀光,香港是靠觀光跟金融,如果這兩個都不行,那香港人怎么辦?所以我就在佛前帶見胤法師說,發愿,第一個,祈求正法久住。第二,祈求兩岸和平,干戈永息。第三愿,香港的動亂希望馬上停止。我就發這三個愿,那個感動到見胤法師說,從來沒有這樣募款要發愿的。所以要發愿,回向給眾生。這個叫什么?叫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就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常常發愿。

所以你敢發愿,佛菩薩就是會應。那怎么發愿?真誠心去感。像我這樣就是真誠心。有些志工就告訴我,老師,沒有錢了,你發那么大的愿,你這一百萬,你這怎么辦呢?我旁邊馬上志工就跟我反映。是沒那么多錢,我說,沒問題,老師會去想辦法。這是真誠心,佛菩薩會護念,因為你不是為自己,你是為眾生、為佛教、為正法久住,佛菩薩當然護你,佛菩薩不護你,他護誰?那眾生就是什么?因為有我執、我貪、我愛,《占察善惡業報經》里面講,膽小怯弱。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里面講,“怯弱”,“怯”就是什么?害怕,哎呀,我不敢啊,“弱”,不行,我業障重。

真誠心去感,真誠恭敬到極處。那是什么?那是你自己的真心現前,就是菩提心現前。所以我們說,一發菩提心,即成等正覺,那就是真菩薩了。為什么我常常講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什么?因為我們發菩提心發不出來。那你怎么辦?你常常真心發愿,就會跟真心相應,就會跟菩提心相應,你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你要加前面一個,發菩提心。為什么要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里面,它是自性的顯露,它沒有善惡對待、沒有大小、沒有美丑、沒有是非、沒有好跟壞、沒有得失,它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菩提心它是什么?它是極樂世界,它是一真法界,它是如來寶藏,是自性的東西。

所以你常常這樣去真誠心去感,自然而然就跟菩提心相應,菩提心就會現前。菩提心現前,跟佛就是一個心,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老法師常給我們鼓勵,你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有同嗎?誒,你想一想都為自己,你怎么會同?所以我發這個一百萬的愿,蓮友跟我講,你說我有沒有壓力?當然有壓力。但是我把它當成什么?承擔,勇于承擔,消業障。所以如果你菩提心現前,就是跟佛一個心,自然就感,就感應。所以為什么菩薩可以心想事成?因為不為自己啊。凡夫為自己,你擁有的都是你現前的,現前的都是你原有本有的福報,你自己修來的。

那你如果能夠真心發愿的話,你得到佛力加持,那是性德流露,那自然就會感應,因為跟佛是同一個心,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不需要強記,你看經教就看懂了。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聽明白,不需要強記,不需要多聞,多聞強記有時候真的造成所知障,造成自己成見,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佛有沒有看法,佛有沒有想法?佛沒有。佛為什么沒有?佛為什么沒有看法?佛為什么沒有想法?因為佛是從自性里面流露出來的,佛所講的一切經教都在定中說法,他是定慧等持,自性流露,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佛是從一切種智里面流露出來的,他自然流露的,既然是性德流露,怎么會有看法跟想法呢?那還有我啊,也就是說佛菩薩沒有用心意識。

所以各位,我們有時候講說離心意識參,我們不用心意識,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轉識成智,對不對?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但是你用真心發愿,你慢慢地怎么樣?就離心意識參了,你就不用第六識分別、第七識末那執著、第八識阿賴耶識了。為什么?因為真心離開八識。這個叫離心意識參,那這叫阿彌陀佛。

所以《無量壽經》四十品里面講什么?奉事阿彌陀佛是什么?“奉事無量壽佛”是什么意思?“奉事無量壽佛”就是奉事阿彌陀佛,就把一切眾生都當成阿彌陀佛在服務,那叫奉事阿彌陀佛。為什么他會墮到邊地疑城?因為他就沒有辦法真發菩提心嘛。你能夠把一切事、一切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是以“奉事無量壽佛”、奉事阿彌陀佛這個心念,就像我們救這四十只羊,我們就“奉事無量壽佛”,把它當成佛,你才會有辦法真心,你才會發愿。

第三,因為如果你不用心意識,因為心是記憶,我們能記得的是心的作用,阿賴耶的作用,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我們用的是這種心。用這種心求自性里面的真正法,是求不到。這是禪宗里面講,用語叫了不可得,你相應不了,求不到。你只能求到世間的,為什么?世間人是用這個妄心,用阿賴耶識的心,你看的東西可能能理解,但是般若智慧出不來。出世間人,就是你能夠有解脫、有悟的人,有證悟的人、開悟的人,他不用這個心,他離心意識參,他離阿賴耶識,就是不落印象。像新加坡那個許哲居士一樣,她離開阿賴耶識,那每一個人都是好人,她不落印象。老和尚說,不落印象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離開心意識,離開阿賴耶識,永遠讓你的心清凈、平等,覺自然現前。

不用分別,各位聽清楚,不用阿賴耶識是不落印象,不用第六識分別,不用分別就是不落第六意識,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修行就是這樣而已啊,你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你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你不用阿賴耶識,不落印象。如果你修行能夠做到這三點,各位,你很容易轉識成智。所以修行,有時候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悟就是在剎那間而已。所以阿賴耶、末那、意識,三心,這個意識跟末那是最要命的,這二意。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倉庫。其實最麻煩就是這個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末那,這個叫二意。第七識叫意根,第六識叫意識,這叫二意。

三心二意,六道眾生用三心二意。為什么?用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末那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那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意根。所以凡夫是用三心二意,六道眾生都是用這個,三心二意。不但六道用它,十法界也是用它,為什么?十法界還有藏教佛跟通教佛,還有菩薩,還有辟支佛,還有羅漢。為什么十法界都是用這個?老和尚說十法界都是用這個三心二意呢?因為到佛才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那是真正的法身大士,十地滿心成佛了,那才可以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菩提。所以你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里面全部都用這個。

所以這個地方為什么我引用老法師講的這個至誠感通?就是因為這一段經文,一百七十六頁這一段經文,你到“工夫純熟”了,“度量寬宏,則或施于斗,或施于稱,自無不公平矣”。為什么?,他稱性了。他為什么稱性?他這些小商家、小市民,他童叟無欺,他以誠待人,他講誠信,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就性德流露,會跟真心相應。所以我特別引用至誠感通來跟大家共勉。

好,我們看下面這個“下附征事(三則)”,我們看經文:

“遭譴不悟。(文昌化書)。”

“帝君曰。蜀郡之民多機變。巧于求利。東郭黎永正。本工輪輿。厭其作重而貨遲。乃改業治斗斛。尋又治權衡。逾年人有以深斗重稱為囑者。倍取其值而與之。又能作空中接絲之稱。折底隆梁之斗。其術愈精。其用愈廣。其孽愈重。予乃遣里域神段彥。于其夢中撻之。寤而未悔。復使其兩目廢明。年未四十。妻棄而他之。二子生而亦盲。苦態萬狀。然彼舍此。別無生理。于是以手代目。揣摩廣狹。臆度長短。以應人求。左手五指。朝傷暮殘。膿血甫干。尋復被苦。至于指節零落。不能執持。然后行乞于市。自道其罪。三年而死。二子亦相繼餓殍。由是用其斗稱者少戢焉。”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機變”,機謀偽詐。《孟子·盡心篇上》:“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說,這個廉恥心對于人太重要了,如果一個人用盡心機,狡詐多變,雖然手段很靈巧,他無所不用其極,因為他沒有廉恥心。這個叫“機變”。

“郭”,“東郭”,“郭”就是城外圍著城的墻。意思是指城邑外城的東邊,叫“東郭”。

“工輪輿”,“工”就是擅長、善于。“輪輿”,輪人和輿人,古代造車的工人。“工輪輿”就是擅長制作車輪。

再來,“作重而貨遲”是指工作粗重,而且成品完成的速度慢。

“治”就是作。

“斗斛”,“斗”與“斛”,兩種量器。我們剛才有講過,十斗為一斛。

“尋”,不久、隨即。

“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

“深斗重稱”,指較深之斗及偽重之稱,使商主買入時取多而費少。就是他用比較深的斗,偽裝成很重的稱,使那個商家他買貨進來的時候,他貨拿得多,但是付出的錢比較少,用以占便宜,他這樣占便宜,這叫“深斗重稱”。《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云:“于諸眾生種種欺負。大斗重秤取物自資,輕秤小斗便與他物。”《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里面講的,就是有些世間人對于眾生種種的欺負行為,就是“大斗重秤”,占便宜,“輕秤小斗便與他物”。

再來,“值”,價值、價錢。

“空中接絲之稱”是指能在秤上騰空暗接細絲,借以調節秤桿。就是用一個絲,在騰空的時候接一個看不到的細絲,可以在那邊拉,影響那個桿子,影響那個秤的稱重的這個功能,可以影響它,要作弊就是了,這叫“空中接絲之稱”。他這樣作弊,用這個詭計以后,買入的時候重,賣出的時候輕。

再來,“折底隆梁之斗”就是斗里面藏有機關,當買入的時候,讓斗底里面內折,增加容量,那因為東西進得很多,哇,那就賺到了,可是付出的錢很少。賣出去的時候,就那個斗往上面再騰高,底部騰高。那賣出去的時候,因為它有一斗嘛,十斗為一斛,那底部墊高以后,他賣出的東西空間縮小了,容量縮小了,那個價錢很高。他說,我這是一斗的價錢,可是貨出去的不多,他偷了大概是,譬如說事實上五分貨,賣出去只有五分之四而已,賺了五分之一貨,這個意思。縮小那個容量,把那個斗,斗底隆起。這個叫“折底隆梁之斗”。這是不法商家用這個方法來占盡人家的便宜。

“里域神”,“里域”就是里巷的界墻。意思是指基層的神祇,又稱為里域真官、里域主者,有點像我們現在講土地神,臺灣的這個鄉里土地公,“里域神”。

再來,“撻”,用鞭棍打人。

“他之”,“他”就是另外的、別的。“之”就是往。意思就是說,拋棄他的丈夫,往別的地方去了,叫“他之”。

“生理”,“生理”就是生計、活計、職業。

“揣摩”就是忖度、估量。

“臆度”,憑主觀的意思推測、揣度,也作臆測。

“零落”,“零落”就是凋謝。《楚辭·離騷》篇:“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零、落,皆墮也。草曰零,木曰落。”那么連貫上文就是指手指殘斷的狀況,是這里講“零落”的意思。

“殍”,餓死,餓死的人。

“少戢”,“少戢”就是,“少”是一會兒。“戢”就是收斂、收藏。意思就是說,沒有多久就收斂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專做假秤,受罰不悟。(據《文昌化書》遭譴不悟)。

帝君說,蜀郡的百姓多狡猾,善于賺錢。東郭黎永正,本來做車輪,但他厭惡這項工作太笨重,出貨又遲,就改行經營斗斛,不久又經營衡器。過了一年,有人要他做深斗重秤,加倍給他錢。慢慢地又能做空中接絲的秤,折底隆梁的斗。技術愈來愈精明,使用就愈廣,造孽就愈深重。文昌帝君就派遣本地的里域神段彥,讓它在夢中鞭打他,醒來以后他仍然沒有覺悟。又使他兩個眼睛失明,年紀不到四十歲,妻子就拋棄他,跟了別人了,兩個兒子也雙目失明,苦不堪言。但這個黎永正他本身感到丟了這個行業,就沒有另外一個出路,他沒辦法做別的了。于是就用手代替眼睛,估量寬狹、長短,應付別人的要求。左手五指早上受傷,晚上就變殘廢了,膿血才剛剛干,又增加了新痛苦。一直到指節斷落,不能拿東西,只好外出到街上去行乞,自己說自己的罪過,三年后就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地餓死。這樣才使一些人不敢用黎永正的斗稱去害人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紹興有人。僦居蘇郡。巧作烊銀罐。偷銀。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正作此器。忽有人揭去其頂上之屋瓦。彼伸手掩之。雷忽劈去其半臂。身雖未死。然不能舉一物。故器用之稍涉于欺者。皆有干于造物者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僦”就是租賃。

“烊銀罐”,“烊”就是熔化金屬,例如烊銅、烊鐵。是指一種銀質的器具,應用于中藥材的制程。

“丙子”為康熙三十五年。

“干”,“干”就是冒犯、觸犯,我們說干犯,一般都稱叫干犯。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紹興有一個人租住在蘇郡,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做了一個熔銀罐偷銀子。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他正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突然有人揭去其屋頂上方位的屋瓦,他趕忙用手去遮掩,忽然響起一個炸雷,砍去了他半個手臂,雖然沒有喪命,但從此就成為殘廢了,再也不能拿東西了。因此,我們用的器具,只要稍有欺騙性質,就一定會受到懲罰。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作牛示罰。(冥報拾遺)。”

“唐雍州萬年縣。元某。妻謝氏。有女嫁回龍村人。來阿照。謝氏亡于永徽之末。龍朔元年八月。托夢于女曰。我生時作小斗酤酒。取值太多。今坐此罪。于北山下人家作牛。近又賣于法界寺旁。夏侯師家耕田。非常辛苦。幸贖我出。女寤。泣告其夫。次年正月。適有法界寺尼至。訪知其詳。乃備價。至其家贖之。牛見女遂泣。女盡心豢養。京師王侯妃媵。聞其事。召去見之。賜以錢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個年號,大概在公元六五○年到六五五年。

“龍朔元年”,“龍朔”是唐高宗第三個年號。

“酤酒”,“酤酒”就是指賣酒。《漢書·卷五·景帝紀》:“夏旱,禁酤酒。”或買酒。《淮南子·說林》:“然酤酒買肉,不離屠沽之家。”那么這個地方“酤酒”就是賣酒。

“坐”,就定罪。

“幸贖”,“幸”就是希望、盼望。“贖”,以財物換回人質或抵押品。“幸贖”就是盼望以財物換回、贖回。

“備價”,準備貨款。

“王侯妃媵”,“王侯”就是王爵和侯爵,泛指顯貴的人。“妃”就是太子或諸侯的配偶。“媵”就是侍妾。“王侯妃媵”就是王侯的配偶或是侍妾。

那么這個地方這個“媵”字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媵”是中國周代盛行的一種婚姻制度,當時天子至士各級的貴族都一律娶多女,就是我們現在講叫一夫多妻制,可以娶好幾個太太。貴族女子出嫁為正室,她需要娣或姪女陪嫁,她需要其他女子來陪她嫁,或者她的姪女一起陪嫁,那這個其他的女子跟姪女就叫做“媵”。“媵”就是這些女子跟姪女嫁過去,陪嫁過去了,她就成為側室,就是偏房啦,不是正室,正室就是妻子,她會成為側室,但是也是明媒正娶的啦。她的地位是比納,我們古代講叫納妾,還有嬖,嬖就是什么?嬖就是受寵愛的,有時候叫嬖臣,或者嬖妾,嬖妾就是受寵愛的女妾,或者受寵愛的大臣,叫嬖臣,所以這個“媵”她的地位是比納跟嬖的妾高。那么在先秦時期的妾為婢妾的意思,不是配偶。所生的兒子,但是視為嫡子。嫡子就是他有繼承權,狹隘的嫡子就是嫡長子,廣義的嫡子是包括這個他妻所生的所有這些子女。所以古代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媵的出身等同妻,她所生出來的兒子,地位高于庶子。庶子就是屬于,就是婢妾之類所生出來的這些小孩,我們現在的用詞叫私生子,這叫庶子。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賣酒作奸,下世變牛。(據《冥報拾遺》作牛示罰)。

唐雍州萬年縣,有個姓元的人,妻子姓謝,有一個女兒嫁給回龍村的來阿照。謝氏死在永徽末年,龍朔元年八月報夢給她的女兒說,我在活的時候做小斗賣酒,多得的錢太多了,所以這一生就在北山下人家做牛,最近又被賣到法界寺旁邊的夏侯師家耕田,非常辛苦,希望你能把我贖回。女兒醒來以后,哭著告訴她丈夫。第二年正月,正好碰上法界寺的尼師來,夫妻倆就向她訪問了詳情,以及這頭牛的情況,于是準備了錢,到這個人家贖回那頭牛。牛一見女兒就流淚。從此她的女兒就盡心地飼養它。京城里面一位王侯的妃妾聽說有這回事,就叫她去了,叫她去皇宮,并贈送她一些錢物。

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小斗與人。市井常態。而受罰遂至于此。然則今之采取奸利。及強買人物者。蓋亦危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這個白話解:

小斗給人,短斤少兩,是生意場上一種一般的情況,而死后受罰到這種地步,我們是不是應該吸取教訓呢?但是今天那些牟取暴利的奸商,以及強賣商品的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是多么危險哪。

那么這個地方提到這個唐朝雍州萬年縣這個元某的妻子謝氏,因為她是用小斗酤酒,也是用這個機巧的手法賺了很多不該賺的錢,那被轉生到這個北山下人家作牛,后來被賣到法界寺旁的夏侯師家耕田。

我們就來探討這個,佛陀在《楞嚴經》里面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一般人都不相信說,人死了以后會變成牛跟羊,大家都不會相信。吃牛肉、吃羊肉的時候,吃豬肉的時候,他說,我不會變豬啦,永遠不會變牛啦,永遠不會變羊啦。那牛跟羊跟豬誰去變的?《文昌帝君陰騭文》里面,前面應該講說,如果沒有六道輪回,那一開始分類的時候就不公平了,對不對?那牛永遠當牛,豬永遠當豬,人永遠當人,有這回事嗎?那就沒有因果了。這個是佛經上講見惑里面的斷見跟常見,我們佛經上講叫邊見,就斷常之見。斷見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沒有,那就不怕因果了。人死了永遠當人,牛死了它永遠當牛,常見。斷常之見,就是見惑。

所以我們今天要討論四個主題,到底牛肉可不可以吃?豬肉可不可以吃?出家人、修行人可不可以喝酒吃肉?這個問題要拿出實證出來啊,所以有四大主題,很精彩。

第一個,我們的主題就是說,沒有本事不要學濟顛和尚,修佛人執著喝酒吃肉,死后墮牛身。第一個主題,梁武帝悟生死無常。

梁武帝是菩薩皇帝,本性善良,我們都講過他的故事,信佛吃素,吃素就是從他開始的,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但是最后他是餓死的,他有三世因果了。那他旁邊有一個國師,叫寶志公禪師,老法師說,寶志公禪師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梁武帝的太太,皇后,這個皇后后來變蟒蛇,就是郗夫人,拜云公為師,云公也是一位法師,云公禪師。

有一天,皇后就請梁武帝來聽云公說法。這個皇后也,臺灣話叫輸人不輸陣,皇帝拜寶志公為師,我拜云公為師。善緣牽動善緣,惡緣牽動惡緣,《地藏經科注》里面講“招者自招,感者自感”,該招感什么樣的人都是相應的了,我們儒家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梁武帝就邀著寶志公禪師一起去聽云公禪師說法了。

云公說法,他云公禪師有一個缺點,他飲酒吃肉。寶志公禪師看到云公飲酒吃肉,就向前問一句話了,云公,你是皇后的老師,你怎么可以飲酒吃肉呢?云公回答說了,我吃好像沒有吃,就是吃而無吃。這個境界很高啊,法身大士,像濟公禪師才可以講說吃而無吃,沒有本事,你就不要學說吃而無吃。你吃得還有起心動念,你吃得還有增加你的我貪我愛,想再多吃一口,你根本沒有斷貪瞋癡,你憑什么說我吃而無吃,無吃而吃?你貪瞋癡都斷了以后,你要顯神通度眾,你示現神通度眾,這是可以的。但是示現完以后馬上要圓寂,你敢不敢?你不敢哪。等一下我們就有講,很精彩。

寶志公禪師說,我擔心以后你要受苦報的時候,你會想起來今天這些話。后來,云公禪師福盡氣消。這四個字大家記得啊,福盡氣消,命就沒了。福盡命亦亡,有些是福盡命未亡,有些是命亡福未盡,這三種。你看有些人死掉,他福報還在,命盡福未亡。有些人是什么?福盡命亦亡,福盡了,命也亡。還有些是福盡了,命還沒有亡,拖著這個老命在那邊做牛做馬,他沒有福報了,活得越老越苦。叫福盡氣消。

云公死后墮入牛胎,寶志公禪師告訴梁武帝說,云公已經變成一頭牛了。梁武帝不敢相信。有一天,寶志公禪師就帶著梁武帝出去散步了,遠方看來了一頭花色牛過來了,在耕田。據說,在經典上說,那一頭牛看到寶志公禪師有跪下去一直流眼淚。那寶志公禪師有神通啊,他能夠知過去、現在、未來,然后寶志公師就跟梁武帝說,這只花色牛就是云公和尚。梁武帝說,師父你怎么知道云公正是這頭牛?跟我們一般眾生一樣啊,對不對?如果你烤這一只羊吃,說,這是你的阿公,你敢吃嗎?你不敢吃啊。凡夫照吃不誤啊,眾生就是這樣愚癡、迷妄。

梁武帝說,師父你怎么知道云公和尚就是這頭牛呢?寶志公禪師說,皇上,你叫三聲就知道啦。于是梁武帝馬上叫三聲,云公,云公。那頭牛就四腳跪地,兩眼流眼淚啊。寶志公禪師對這頭牛花牛就說了,你以前登堂說法,自己說吃而無吃,現在墮入花牛,你只好作而無作,你繼續耕作,做牛。花牛聽了以后很羞愧,往犁撞去,就死掉了。什么意思,你知道嗎?它懺悔了,流下眼淚就懺悔,懺悔即清凈了,知道自己違反了戒律。梁武帝當時看得大驚,隨即作了一首偈:“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酒肉不除登臺座,云公說法墮牛身。”

梁武帝看到這個人間這樣的惡報,嚇死了,頗有領悟,于是堅定地修行,他更有信心了。但是皇帝生活太奢華了,改不了,請寶志公禪師來聚會,來開示開示啊,然后梁武帝還是脫離不了這個奢華習氣,請這些歌女來演戲。你聽法就聽法,你干嘛你還找那個歌女來演戲呢?寶志公禪師心里不以為然。梁武帝就在戲碼大鬧的時候,因為唱戲的都會博得皇帝的歡心,有的是搞一些噱頭,就大鬧,梁武帝就問寶志公禪師說,這出戲好看不好看呢?寶志公禪師說,我不知道。為什么?他看而無看,無看而看,他不住,他眼見色,不攀緣、不取舍,他不住相、不生心,所以他說他不知道啊。

武帝又故意說,戲在你面前演,您為什么說不知道呢?寶志公禪師說,你可不可以把監獄里面三個死刑犯帶出來?我就有道理告訴你。梁武帝馬上從監獄里面抓出三個死刑重犯,跪在寶志公面前。寶志公禪師就對這三個罪人說,我告訴你們,你們三個人,頭部各頂一盆水,你們跪在戲臺前面,我現在叫那些戲子演戲給你們看,你們不能滴出一滴水出來。也有說是,像佛典故事里面說,也有滴一滴油了,那這個地方是一滴水。如果你們一滴水都沒有滴出來,我就稟奏皇上,免除你們的罪業,判你們無罪。如果滴出一滴水,人頭落地,就砍頭,不能赦免。

三個死刑犯就遵照寶志公的話,就頭頂一盆水跪在戲臺前面,看人家演戲。到戲劇大鬧的時候,寶志公禪師就對梁武帝說,我主,就是皇帝,你去問重刑犯,戲碼好看不好看?梁武帝就問重刑犯說,誒誒誒,這出戲好看不好看啦?三位重刑犯都說,我們不知道。梁武帝說,戲碼就在你們前面,你怎么不知道?重刑犯說,罪人只知道顧生命,不知道戲劇好不好。這就為什么?這里面很有學問,你如果觀生死無常,你就無心攀緣這個五欲六塵了,死都來不及了,怎么還有心情看這個世間這些把戲呢?世間這些美色呢?

這個時候寶志公禪師就對梁武帝說法了,修行人就是要這個樣子啊。這叫什么?叫對機說法。各位,這個叫做境界般若,演一場戲給你看,然后這些死刑犯面臨死,就是宣布你明天就要死亡了,你還有心情看這個世間嗎?你嚇都嚇死了,你趕快念阿彌陀佛,自救,自己救自己,佛才能救你。梁武帝當下就豁然大悟,赦免這些罪人無罪,這些罪人就獲得重生了。

于是寶志公禪師作了一首偈:“一盆清水綠悠悠,把來安在罪人首。君王演戲無心看,只為性命不舉頭。”梁武帝聽了寶志公禪師的偈語以后,豁然開通,舍棄了奢華的心,放下萬緣,聽經修行,道心堅固,精進不退。

這個故事也提示我們,普賢菩薩警眾偈里面講,“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們每天晚課不就都要念這一句嗎?但是我們哪一個人念完以后會起警覺呢?還是一樣無動于衷啊,還是一樣生死無常啊,哪一個人有覺悟呢?沒有覺悟啊。

所以就像《西齋凈土詩》上說的,“時光減處命光微,到眼榮華轉眼飛。”到底是錢重要?還是命重要?還是六道輪回重要呢?還是出離三界重要呢?時間一過,生命也減掉了,今天一天又過去了,等一下一個月又過去了,一年又結束了,壽命又減一歲了,那無常就要來了。等到無常來的時候,眼前的榮華轉眼飛,轉眼成空啊。不要以為榮華富貴、聲色犬馬是真實不虛,這些都是虛妄不實。人命一天一天短,好像魚在水里,水一天一天少,沒有水,魚就死掉了,還有什么快樂呢?

就好像說,你頭上有火燒起來,“如救頭燃”,頭上已經燒起來了,趕快救護、保護這個頭才重要啊。這個頭什么意思?保護你的這念心。這叫什么?“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一般的火燒到這個頭發,你還可以來得及救,無常大火一來,你看怎么辦?到地獄去、餓鬼道去了。要趕快把它滅掉啊,“應速除滅”啊。所以得到人身可以除去這個無常火,所以無時無刻要勇猛精進,想到無常不知道哪一天就來,千萬不可以懈怠放逸。

這是第一個,梁武帝悟生死無常。

第二個,再談濟顛和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濟公禪師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拿一個破扇子,穿個破鞋,瘋瘋顛顛的,不受戒律拘束,喜歡酒肉,拿著一壺酒來喝,啃著一個雞腿,舉止似癡若狂,但是他卻是一個學問淵博、行善積德、智慧高尚的一位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別人怎么笑他,他也不在乎啊。他怎么?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的美德。

講到濟公禪師,我早期還沒有學佛,我家兄是拜道教的,有帶我到廟里去拜拜啊。誒,我跟濟公禪師還滿投緣的,可能是我過早期的警界生活,沒有濟公和尚的智慧,但是有濟公和尚這種快樂的生活,其實我對濟公禪師還滿尊敬的。

濟公禪師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是大家都會講的。有時候我們常常去應酬的時候,人家知道你吃素嘛,然后就說,酒肉穿腸過,我佛在心頭,人家不是叫你這樣吃葷嗎?你有時都不知道怎么答復啊。你不知道濟公禪師后面還有一句話,他前面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后面還有一句話,“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如果你學我的話,你就跑到魔道去了。大家都記得前面那一句吃肉,忘記后面那一句要到魔道去了。這句話成了很多人的,為了口腹之欲,想要吃一頓美食啊,貪嘴吃肉的一個理由跟借口了。有些人看到學佛人吃素,他跟你在交際應酬的時候就說,哎呀,不要執著了,我也常碰到這樣,那個魚都是喝海水的,沒有關系了,黃師兄,吃魚了,那個魚不是喝海水嗎?它喝海水怎么有關系呢?喝酒,喝酒,酒是高粱做的,沒有關系啦,他跟你講這樣,世間人何必執著呢?佛都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他說這句話害人非淺,混淆了圣凡、德性跟修德,是邪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圣不增。但是在凡夫的地位,因為有無明煩惱,所以佛性不能顯現,若殺生吃肉必然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他了解這個情況,他為了度眾生斷肉、持戒,才示現這個吃肉相,如果我們凡夫學的話,那就是“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因果的定律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么多因緣果報中殺業最重,所有功德,諸功德中以不殺為第一,所以要做功德,吃素不殺功德第一,可以長壽。因為我們有生命,動物也有生命,我們有父母,動物也有父母,要將心比心。所以中國古人常常講這句話,我們常常講到,我們看到,現在你看餐廳也是客滿,但是醫院也都是客滿,人滿為患,所以中國古人講這一句話很有道理,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人都要到福盡氣消的時候,福報用完了,生命要結束了,還要到醫院去受折磨,像腦部開刀,腦部長瘤啦,身上長癌癥的腫瘤啦,做化療啦,做電療啦,種種的苦難,苦不堪言。如果你要到那一天、那個地步再來后悔,何不把這一首偈語好好背起來,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你不想要去受到刀兵劫,就是你不想要被割、被殺、被砍,你晚上跑到屠宰場去聽聽那些動物的慘叫聲就好了,你肉就吃不下去了。

所以從不見殺開始做起。如果勸親戚朋友,我也常這樣做,我說你實在是斷不了吃肉,那你吃冷凍的好不好?我都勸他們說,你吃冷凍好不好?我勸人都要這樣,因為他斷不了,你不要勉強,你教他一步一步來,你說一下吃素,他受不了的啦,他吃肉吃習慣了。

最近幫我理頭發春美師姐,她一生都是苦命了,照顧她公公,照顧她婆婆,照顧她爸爸、她媽媽,都是高壽,那都得癌癥,被她照顧。最近她的女兒中風了,就是我們在幫助那個百慧小菩薩,我們幫助她獎學金那位,她媽媽,四、五十歲而已。吃肉,今天她才跟我講,她們全家都吃素,她喜歡吃肉,有時候去外邊偷買一個雞腿,在外邊偷吃,再跑進來。現在中風。還好,我教她誦《地藏經》,因為她本來有點癡呆癥,我說,你是業障癡呆,你靈性不癡呆。她說,老師那我怎么辦?因為她講話都不清楚,癡呆癥嘛,業障。我說,你誦《地藏經》,就可以消業障、增智慧。她就是一直誦《地藏經》,聽我的話。我常常去那邊理頭發,春美就是開理發店,幫我理頭發。你看,她誦《地藏經》有用,雖然她吃肉中風了,誒,她血管阻塞,還有辦法打通,現在出院了,沒事了,我現在要勸她吃素。

所以你勸親戚朋友怎么樣?不要吃活魚,不要吃活蝦,不要吃活螃蟹,現殺都不要吃,當然最好是斷肉了,牛肉、羊肉都一樣。所以常常聽人家這樣講說,勸人家喝酒吃肉,這句話,我覺得我們學佛人不要。那世間人我們也要勸他。我們沒有那個本事,你就不要學濟公說過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后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學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上天堂”,這是濟公禪師說的。

第三,有關濟公禪師這個公案,我們來聽聽印光大師怎么開示。第三,印光大師對于圣僧濟公和尚喝酒、吃肉怎么樣的開示呢?我們看這個原文,印光大師他開示說: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

這個印光大師果然是圣人,對濟顛禪師,也是道濟禪師,他的評價,你看印光大師怎么說?印光大師說,道濟禪師,就是濟公禪師了,也就是濟顛禪師,“乃大神通圣人”,他是開悟的,他是想讓一切眾生能夠生信心,所以常常顯不思議的事情。為什么?因為他有神通妙用,他會濟貧扶弱。所以他飲酒食肉,他是干什么?他是要遮掩他那個圣人的德行,他是開悟的圣人,人家不會嫉妒他,不會想要去害他,他是開悟的圣僧,他是用這個飲酒食肉來遮掩他那個圣人的德行。他用這樣去教化人,這樣什么?他這樣才可以到菜市場去勸化人家,才可以到那些一般世俗人家里面去勸化他,因為他們是相信他的神通,哇,就跟他拜啊、求啊,他就給他們講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他們要斷惡修善,要戒殺放生,要積功累德,他用這樣去度眾生。他是想要讓這些眾生,“愚人”就是眾生,看到他這個“癲狂不法”,看起來好像不是很相信,“不甚相信”,“因之不甚相信”,“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如果他看得出來了,他就不能在這個世間住了。

因為佛菩薩現身,他示同凡夫,佛菩薩示現成像眾生的樣子,他是要以道德教化人,絕不能夠顯神通,這是佛所規定的。如果顯神通,你就不能住在這個世間。為什么?因為會妨礙正法,會障礙人家的法身慧命。但是如果他是做癲狂者,他如果是像濟公禪師這樣瘋瘋癲癲的,他顯神通,沒有妨礙,不是說修行人就可以飲酒吃肉了。

這個是第一點,印光大師的開示。

再來,“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里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

印光大師說,世間的善人尚且不能夠飲酒吃肉,何況是作為一個佛弟子呢?你要教化眾生,自己還不能夠依教奉行,不但不能夠讓人家生起信心,反讓人家退失道心,所以飲酒吃肉不可以學。人家這些高僧,有神通的,他吃肉進去,吐出來都是活的。你吃進去是肉,吐出來還是死的肉,怎么可以學他們吃肉呢?他喝了酒,他可以幫佛菩薩裝金,因為他幫這個佛寺募款,幫佛像裝金。他能夠將無數的大木材從井里面運過來,因為濟公禪師他有幫佛寺重建嘛,好像是靈隱寺,那就是把那個整個大樹木就運過來,幫助那個佛寺重建。你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啊,你怎么可以學他呢?

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一下,濟公禪師,他法號道濟,所以剛才印光大師都稱他叫道濟,印光大師稱他叫道濟禪師,因為他法號是道濟,又稱濟顛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他很有佛緣,他佛也有緣,他道也有緣,民間很多人拜濟公禪師啊,他橫跨儒釋道啊。又叫濟公禪師啊。他俗名叫李修緣,他是在公元一千一百四十八年,大概是距離現在,現在是二○一九嘛,大概差不多不到九百年前。他是南宋時代的人,南宋,宋朝時候的人。他是浙江臺州人,在靠近現在今天的臺州市天臺縣,天臺縣我去過。他是個很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的僧人,他不會死守這個佛教戒律,他是神通變化啊,飲酒食肉、神通廣大的癲僧形象聞名。

后來李修緣居士他就逃婚,他爸爸逼他結婚,他跑掉了,他跑到哪里?跑到杭州靈隱寺出家。這個杭州靈隱寺我去過,我上次去,他們蓮友帶我去杭州游西湖,參觀那個岳王廟,還看到秦檜跟那個秦檜夫人,關在那個鐵欄里面,變成鐵人啊,也到靈隱寺參觀,人啊,摩肩擦踵,那個香火鼎盛啊。

我那個英國漢學院的學生,學謙居士,叫鄧楠,她河南人,她還沒有考上英國漢學院,在二○一六年跟我去游杭州西湖,到靈隱寺去啊。她就是我們東北太上共修網幫我整理《感應篇精華》那位居士啊,她會把《感應篇匯編》二十萬個字都背下來。當時她也怕考不上英國漢學院。她是考上獎學金的,保送到英國漢學院。我另外一個學生劉震寰,現在也是在英國漢學院,行政人員。《感應篇精華》都她整理的。他們年紀都很輕啊,才二十九歲而已,一個二十八,一個二十九歲,前途非常地光明,將來的大愿就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那這個學謙居士啊,我記得很清楚,她跟著我到那個靈隱寺,后來就經過道濟禪師濟公和尚的那個畫像前,我突然間靈感一發,我說,你跪下去,你跟他求,我沒有辦法,我說,你跟濟公和尚求。你跟他講說,你要好好用功,幫助眾生,為佛教、為眾生,你就發這個大愿,請濟公禪師幫助你考上英國漢學院。說了也奇怪,她真考上了。她跟我講,她一定會去還這個愿。

這是什么?濟公禪師呢,他逃到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他拜靈隱寺的慧遠禪師為師父。那么他喜歡誦經打坐,不戒酒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服,戴個破帽,拿個破扇子,行為不檢點,那被這些佛寺里面的眾僧人就告到慧遠禪師那邊。慧遠禪師就保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他說佛門這么大,容不了一個瘋瘋癲癲的僧人嗎?所以又被稱為濟顛。后來慧遠禪師圓寂以后,他就被迫離開了靈隱寺,到凈慈寺去。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精湛,常常救老百姓的病苦,后來被百姓稱為濟公活佛。傳說他是降龍羅漢轉世,降龍羅漢轉世的。

道濟禪師在宋朝嘉定二年,公元一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凈慈寺圓寂。臨終前作了一首偈,“六十年來狼籍”,“狼籍”就瘋瘋癲癲啊。“東壁打到西壁”,東邊打到西邊啊,“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就是什么?恢復清凈啊,以前全部都是在變化給大家看啊。我再念一遍這個偈頌,很有意思啊,“六十年來狼籍”,其實他現這個“狼籍”是現什么?讓你離開這個善惡對待的相啊,眾生都是攀緣啊,這怎么怎么戴一個破帽子、破扇子、破衣服,喝酒、吃肉?眾生容易著相啊,他讓你破那個執著的相啊。“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為了眾生啊,東奔西跑的,“東壁打到西壁啊”。“如今收拾歸來”,回到常寂光凈土,轉凡成圣啊,“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人家說什么?“水連天”,碧水連天,清澈無比啊。

這個是我再附加一下這個道濟禪師他的生平。

那么印光大師又繼續開示了,“《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圣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印祖慈悲到極處,圣人就是圣人,他能夠洞察機微,能夠破妄顯真,為我們指出一條光明的路。印祖說,《濟公傳》有很多種,其中以《醉菩提》這本最好。也有流通的,據說有八本之多,那都是后面的人寫出來的,“敷衍之文”啊。他說,《醉菩提》里面的文章或者講的妙義呢,都不錯,它所敘述的故事的事情也是當時的真人真事。但是世間人不知道其所以然,于是就去學了,不是妄學就是妄毀。你妄學就決定要墮地獄,你不能學濟公,你妄學就是要墮地獄的。你妄毀的話,就是凡夫知見,你去測度圣人的神通廣大,也是罪過啊。所以你看到他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你要會學的人、善學的人,你要看他那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你要生起恭敬心,要生起對佛法的信心。你看到濟公禪師飲酒食肉,你絕對不可以學。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大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希望你們能夠洞察這件事情的真理,這個事實真相,那就非常幸運了。

以上是第三點,因為我們提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那濟公禪師的行為可不可以學?印光大師給我們指引一條明路。

第四點,印光大師在佛七開示里面講,大妄語罪以及佛大孝以及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這個開示,在佛七日,第七日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開示,這一段印光大師有提到吃肉的問題。

印光大師說,“又有一類人說,我之食牛羊雞鴨等肉,為欲度脫彼等耳。此說不但顯教無之,即密教亦無之。若果有濟顛之神通,未為不可。不然,邪說誤人,自取罪過,極無廉無恥之輩,乃敢作是說耳。學佛者,須明白自己之身分力量,不可妄自夸大,至囑至囑。”

這一段非常地好,有一些人說,哎呀,我吃牛肉、吃羊肉,我吃雞肉,它才可以超生。真的有人這樣說,誒,我不吃,它一樣當畜生啊,我吃了,它可以就馬上就超生。你有那么本事嗎?你又不是濟公,你有辦法把它死的變活的嗎?喔,你還要把它說,你吃了還超度它。吃人家半斤,還人家八兩啦。以前我記得我嫂子她們那時候還沒有吃素,我吃素的時候,她們那時候還是吃肉,你猜她們怎么說的?她說,那如果大家都不吃雞肉,那每天都是雞在跑的,整個臺北市街道都是雞。這就是印光大師這里說的,有一類人說,我吃牛吃羊吃雞吃鴨等肉,我是要度脫它們啊。

他說,顯教沒有這樣說,密教也沒有這樣說啊。如果你有濟公禪師,那個濟顛的本事跟神通,那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你沒有的話,你這些“邪說誤人”,你“自取罪過”,不知道廉恥的人才敢說,才敢做敢說。學佛的人,要明白自己的身分力量,不要妄自夸大,“至囑至囑”。印光大師說,特別給你們交代,特別給你們交代。

再來,“梁時,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該山年有例會,屆時衆皆大吃大喝,殺生無算,道香屢勸不聽。是年,乃于山門掘一大坑,謂衆曰,汝等既得飽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衆應之,于是亦大醉飽,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飛者飛去,走者走去,魚蝦水族,吐滿一坑。眾大驚畏服,遂永戒殺。道香旋因聞志公之語,當即化去。須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顯示神通,當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煩惱耳。否則須如濟公之瘋顛無狀,令人疑信不決,方可。”

這一段太好了。印光大師說,梁朝的時候,四川青城山有一位僧人叫道香禪師,他有大神力,大神通的力量,他是秘而不宣的,他沒有人發現的,沒有人知道的,“秘而不露”。那么這個青城山每年都有這些年會,就是大拜拜,那時候大家都大吃大喝,殺生無數,道香禪師屢勸不聽。于是在那一年,他就在他的佛寺的山門前面挖一個大坑洞,告訴大眾說,誒,你們都吃得飽飽的,可不可以分我一杯羹啊?他也要去跟他們吃大魚大肉啊,好不好啊?你們分一些肉跟魚給我吃啊?大眾說,好啊好啊,法師供養你,給你吃啊。

他也是喝酒啊、吃肉啊,吃得大醉飽以后,就醉醺醺的,你們幫我扶到山門前面那個大坑前面,我想要吐一下,他表演一下神通。結果他到那個大坑洞前面的時候,所吃的食物他全部都吐出來,“飛者飛去”,鳥啊,什么雞啊,都飛走了,走的走了,就豬啊,都跑掉了,走的走去了,“魚蝦水族,吐滿一坑”,游來游去,全部都變活的,這不得了,顯神通啊,“吐滿一坑”。大眾驚訝佩服得跪下去了,師父啊,我們知道錯了啦,我們不知道你是開悟的圣人,你有這個大神通,你是要度我們才這樣表演的,我們以后不敢了,我們不敢再殺生了,就永遠戒殺了。

道香禪師,當時因為他已經顯神通了嘛,他本來是“秘而不露”,可是因為顯出來以后,大家都知道,這個消息會傳出去的。我跟你講,消息傳出去以后怎么樣?你知道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你只要說那個師父有神通,我跟你講,全部排隊,每天人山人海,干什么?師父,你教我怎么賺錢,師父,你教我怎么升大官,忙死了。所以為什么佛禁止神通,原因在這個地方。佛很有智慧啊,眾生迷而不覺,只求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不想要了生脫死,不想要明心見性。道香禪師因為他聽到寶志公禪師說,你如果顯神通,就要趕快離開人間,“當即化去”。

印光大師說,你要知道這個世間安分守己的人,你一旦顯示神通的時候,你就應該離開人間,示現圓寂,就要往生了,示現給人家看,以免增加困擾、增加煩惱。就是剛才我講,大排長龍,全部要求,師父啊,我生病了,你給我加持,我沒有錢,你給我錢啊,誤導眾生的方向了。如果你不能夠這樣的話,你沒有辦法做到濟公禪師那個“瘋癲無狀”,人家會懷疑,不相信,“令人疑信不決”,那還可以。

這是以上印光大師對于是說大妄語還有老實念佛,這段開示,講得特別好,就道香禪師。這以前我在學講經的時候,我老師就講過,我就聽過那個故事,我今天是重新把印光大師這個道香禪師的公案提出來。

第五,道香禪師示現神通度眾,立即坐化。

后來印光大師在文章里面說,“有蜀人,在京謁志公。志公問,何處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貴賤。曰,很賤。志公曰,已為人賤,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對香述志公語。香聞此語,即便化去。”

唉啊,不得了。有一個四川人到京城,就當時寶志公禪師是在南京,因為當時這個梁武帝的首都是在南京,是金陵,到京謁志公,就去晉見寶志公禪師。寶志公禪師就問,你什么地方的人啊?那個人就說了,師父,我是四川人。寶志公禪師就問說,大概四川那個地方產香吧,這有雙關語,這是高僧大德問話都是雙關語,四川香貴賤否?你們四川的香貴呢還是賤呢?他事實上是,你要聽不懂就說,師父,我們四川的香很貴,檀香一斤多少錢,那就不對了。他是講是道香禪師,他說四川香貴賤,在那邊能不能夠弘法利生呢?還是被人家看不起呢?還是沒有辦法,這個眾生冥頑難度呢?意思是說,四川香貴賤否啊?那個人就回答說,那個人好像也是佛門中的人,“很賤”,他說賤,“很賤”就是說沒有人要相信,眾生還是迷而不覺,迷途不知返,不會回頭啦,這“很賤”。寶志公禪師就說,“已為人賤,何不去之?”既然已經沒有緣可以度眾了,那為什么不示現圓寂呢?“何不去之?”那干脆就往生了,圓寂吧。

這個人回到青城山,就把這個見到寶志公禪師的事情告訴道香禪師。道香禪師聽到寶志公禪師這樣一說以后呢,二話不說,立即盤腿一坐,坐化離開人間了,圓寂了。

我們沒有圣賢僧那樣的本事,就不要學他那個話來作為自己喝酒吃肉的理由,更不要拿他的話來勸別人喝酒吃肉。想到這句話,我們就想到后面那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以上我們是提到這個“作牛示罰”,我們特別提到云公禪師轉生為花牛的故事。

好,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我們時間不夠用,所以最后一個公案“干蠱裕后”我們下回再講。那我們現在剩下一點時間,短短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開示誠敬,因為“斗稱須要公平”就是要誠敬。

一,我們要求學、求道,都在一個“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自己不肯,就沒有人跟你說了。因為眾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現身說法,代眾生求。我們佛經上看到的,都是當機的人,就是代眾生求法。在《無量壽經》里面,阿難出來啟請,就是代眾生請法。

第二,道與學一定要有求才說,他的用意就是重道,尊師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學的人才真正受用,就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往往人就開悟了,得大利益。”所以古人常說,“不誠不悟”。沒有誠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縱然來聽,也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是無法得到真實的利益的。

第三,真實利益,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也是佛法所講的轉識成智。果然能變化氣質,就是轉凡成圣。不會聽的,只是聽語言、文字而已,跟自己的心性無關。若絲毫誠敬心都沒有,所得到也不過是皮毛、表面而已。

第四,如果大家留意一下,有些現象就看得很清楚。也許我們會自己認為說,我對老師確實很恭敬,我對佛法也很恭敬,我自己也很深入,為什么我得不到利益呢?老和尚說,想想看,你對惡人是這樣的嗎?你對討厭的人是這樣的嗎?是不是也是這樣恭敬呢?如果你對惡人也是恭敬,對討厭的人也是恭敬,你才會得到利益。真心里面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是真心。我對這個人恭敬,我對那個人就不恭敬,這個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發生在沒有誠敬心,沒有恭敬心。

第五,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凈心。無論表現怎么樣虔誠,心里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一心。無論表現怎么樣地虔誠,可是你心里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一心。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是染污、不清凈,這樣聽法、讀經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你有這樣的一個不平等的心,你有這樣有分別、執著的心來聽法、讀經,是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把最后一段公案講完,也很可惜,因為在表達的過程里面,我們講到法喜充滿,所以講到印光大師的開示,我們都忘記時間的計算。所以后面一段公案,我們留在下一次,我們再講這個“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我們再來把它補進去。

今天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8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 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 操射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 欧美 日韩 一区 | 精品免费在线 | 丁香久久 | 午夜国产一级 |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 九九综合九九 |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蜜臀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狠狠干av | 美日韩免费 | 伊人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欧美激情区 |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片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蜜桃臀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二区亚洲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黄色免费看 | 97色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专区在线视频 | 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免费在线 | 日韩精品一二三 | 九九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