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8月31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六,“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經文第三十七,“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一百七十八頁,我們繼續上一集的“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那么還有一段公案還沒有講。那上一集我們有提到“作牛示罰”,我們特別舉了梁武帝還有寶志公禪師,還有印光大師對于濟公禪師喝酒吃肉,印光大師的開示,以及道香禪師顯神通度眾生,后來入涅槃。那么今天我們就繼續這個公案:
“干蠱裕后(感應篇圖說)”
“明揚州有富人。開南貨店。臨終時。以一稱付子。曰。此吾起家物也。問之。曰。稱乃烏木合成。中藏水銀。稱出。則注水銀于頭。人見以為重。而不知反輕。稱入。則注水銀于尾。人見以為輕。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訝之而不敢言。父死。即將此稱燒毀。煙中有物上升。如龍蛇狀。未幾二子皆死。因嘆天道無知。因果顛倒。一日夢至一所。有官府坐堂上。諭之曰。汝父命合富耳。不系乎稱。上帝正以其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敗汝家。家敗之后。當繼以火。今爾能蓋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將二星取回。將以賢子。光爾之后。但當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覺而大悟。為善益堅。后果生二子。皆成進士。”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干蠱裕后”,“干蠱”,子嗣賢明,能掩蓋父母之過失。《幼學瓊林·卷二·袓孫父子類》:“蓋父愆名為干蠱。”就是說父母有過錯。那“裕后”呢?“裕后”就是后代顯盛發達。《尚書·仲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后昆”就是后代的子弟。“垂裕”就是能夠光耀。會產生光耀門楣的后代,光宗耀祖的后代,叫“垂裕后昆”,就是留福報給后代,那后代就會發達、興盛。就“以義制事”,為人處世都合乎禮義,“以禮制心”,起心動念都能跟敬相應,這叫“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能夠合乎禮義廉恥、四維八德。那這個就可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垂裕后昆”。這個“干蠱裕后”,就是因為子弟,兒子、后代很賢明,所以雖然他上一代,父母做得不好,但是他子弟因為能夠賢明,那么所以就可以能夠掩蓋他父母的過失。那這個“干蠱裕后”的意思就是說,子嗣賢明,能掩蓋父母的過失,而遺惠后代。
再來,“烏木”,“烏木”叫烏文木,常綠喬木,木質堅實細致,顏色是黑色的,可以做精致的器具或者工藝品。
“諭”,“諭”就是告訴,使人知道,一般是用在上對下。
“合”,應該、合該、合當。
“不系乎稱”,“系”是關聯、牽涉。“乎”,相當于“于”。“不系乎稱”就是與偷斤減兩的事沒有關聯。
“蓋父之愆”,“蓋愆”就是修德行善來彌補過去的罪惡。這個是出自于《書經·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后代子弟能夠盡忠盡孝,就能夠掩蓋前人,就是他的祖宗的過錯。“蓋父之愆”就是彌補父親的過失。
“光爾之后”,“光”就是顯赫。“后”就是子孫。意思就是說顯赫你的后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干蠱裕后。子毀父秤,后代發達。(摘自《感應篇圖說》)。
明朝揚州有一個富人,開一家南貨店。臨終時,把一桿秤交給他的兒子說,這是發達我們家的東西,就是我們家的起家物。兒子問他是什么原因,父親就說了,這桿秤用烏木并成,中間藏有水銀。稱出去的時候,就讓水銀流到前頭,別人看見秤往上翹,以為超重,不知反而輕;那稱入的時候,就讓水銀流到后頭,別人看見秤往下落,以為未達重量,不知道反而重了。這就是我致富的訣竅。兒子非常驚訝,大不敢說批評父親的話。父親死后,他就立刻把這只桿秤燒掉,燒掉以后,煙中有物往上飄升,好像龍蛇的樣子。沒有多久,他的兩個兒子都死掉了,因而他認為天道不公,顛倒了因果。有一天,他夢見到一個地方,一位大官坐在堂上,告誡他說,你的父親命當富有,跟秤沒有關系。上帝正因為他用心不正,所以就派遣了破星跟耗星兩顆星投胎到你們家來,成為你們家的敗家子,敗你們的家以后,你們家又遇到火災,讓你的財物全部燒光。現在因為你用心公正,掩蓋了你父親的罪行,所以就特地收回這二顆星,將賜賢才之人,到你家來做你的后代,光宗耀祖,你應當再接再勵,多做好事,不要怨天尤人。醒來以后,他大為感悟,為善的意志更加堅定。后來果然生了兩個兒子,都考上了進士。
那么這一段里面,他父親經營這個南貨店,居心險惡,居心不良,在那個秤里面藏了水銀,在買入跟賣出之間來賺取這個暴利,因而致富。所以他說,這只烏木的秤是他們家的起家物,就是興家,所以致富的。但是事實上,這個官府坐堂上跟他講說,你父親命中本來是富有的,他父親本來就是應該會有這個福報的。老和尚說,小偷去偷東西,都是命中所有的。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你用這種欺詐的手法反而是損了你的福報。所以上天就派了兩顆星到他們家來,一個是破星,一個是耗星,想要把他們家運全部敗掉,然后再把他們,一把火把他們家燒掉,整個財富給他燒光。
但是因為他這個商人的兒子很善良,他父親跟他講說,這個秤是用這樣去賺暴利,他于心不忍,起了一個善念,就把這只秤燒掉了,也就是說他要斷惡修善了。所以他一斷惡修善,他業障就消,家里面共業,這個共業就轉成重罪輕報,因為他這一念善是利益很多眾生的,所以這個叫做“蓋父之愆”。但是他當時把這只秤燒掉以后,他兩個兒子死掉了。因為他沒有智慧眼,他是凡夫肉眼,他看不出三世因果,他也看不出天道好還,也看不到因果循環,所以他認為說沒有因果,他說“因果顛倒”,“天道無知”。事實上是天道好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果的道理不是佛說出來的,它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宇宙的真理,是佛把它說出來,不是說是佛發明的。
有一天夢到到一個官府,官員就告訴他說,你父親本來就有這個福報,不用這個烏木的秤來詐騙客戶、民眾,他也有富貴的福報,但是他這樣做反而損福啊。上帝因為你用心良好,所以要把這兩顆星收回來,這兩個兒子就死掉了。然后上天再賜你貴子、賢子來光耀你們家的門戶,光宗耀祖,“光爾之后”,就是能夠讓你們后代的子弟能夠顯赫,這叫“光爾之后”,所以你要繼續行善事,不要怨天尤人。后來他醒來以后就大悟了,更加堅定繼續行善。后來果然生兩個兒子,上天果然賜兩個兒子給他,都考上進士。
那么這個地方就讓我們來聆聽印光大師對于這種因果,因為因果是非常微細的。
印光大師說,人要修福、要造業,總不出六根三業。印光大師說,我們要修福、要造業,不出這個六根三業,眼耳鼻舌身意業,所造的這個身口意十惡業或者十善業,眼耳鼻舌身意,身口意三業。這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屬于身業,后面的意根屬心,就是意業。這身口意三業,身業的部分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印光大師說,身業的這三種罪業都很重。
印祖說,“偷盜之人,似得便宜,折己福壽”,這個偷盜之人,他看起來表面上占便宜,事實上已經折掉自己的福報以及壽命了。這個公案“干蠱裕后”,明朝揚州這個富人,他算是偷盜、詐欺,看起來他是家里富貴了,得到了便宜,但是事實上他也折掉福報,也損了壽命。“己命中所應得者,比所偷多許多倍”。這個地方印祖的開示就印證這個經文里面講的,這個官府的官員就告訴他的兒子說,“汝父命合富耳”,你父親本來就有富貴的命,他過去生有財布施,這跟這個秤沒有關系,“不系乎稱”,跟這個烏木的秤沒有關系。就是這里講的,“己命中”,自己命中所應該得到的福報比你所偷到的還多許多倍。
“若用計取,若以勢脅取,若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盜”。印祖說,如果你是用計謀得到的,像這個烏木里面裝水銀,這個就是計謀。賣東西、買東西,他烏木里面,賣出買入,里面有水銀,就往前倒、往后倒,他從這個里面賺這個暴利,這個叫做“若用計取”。“若以勢脅取”,譬如說貪官污吏索取回扣紅包,這個叫做“若以勢脅取”,脅迫人家,你不送紅包來,我就給你工程驗收不通過,這個叫“若以勢脅取”,這也是偷盜。“若為人管理作弊取”,譬如說幫人家管財務,監守自盜,虧空公款,這叫“若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盜”,這都叫做偷盜。
“偷盜之人,必生浪蕩之子”。所以你看這個公案里面,上天就派兩顆,一顆破星,一顆耗星,到他們家來,要來敗他們的家,“以敗汝家”,要來敗他們的家。他的父親用心不公,“故派遣破耗二星,以敗汝家”,就來敗壞他們的家。就是我們講的,五家共有里面的第五個,敗家子,這是因為你犯了偷盜了。偷盜的人,他家里一定會生出浪蕩之子,冤親債主來投胎轉世的,來報怨討債的,把你的家財敗盡。這里面講的,“家敗之后,當繼以火”,上天再降火災,把你們家的錢財全部燒光。那“廉潔之士,必生賢善之子”,這個人看起來清廉自守,一介清廉,不貪不取,這個叫“廉潔之士”,他家里一定會誕生賢善的子弟出來,他的子孫一定是賢善的,“必生賢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這個就是天理,因果循環一定的道理,因果道理,這個是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這一段我們就引用印祖的開示來做補充。
我們再看下面的“按”語:
“吉兇之理。相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而果報則纖毫不爽也。昔姑蘇尹某。工于刀筆。其門如市。后生一子。貌甚秀。穎悟絕倫。因自悔前非。不寫狀詞。未幾。子忽雙瞽。尹大恚恨。復代人寫。不一年。子目復明。于是遂謂天道無知。絕不信福善禍淫之理矣。其子名明廷。中順治己丑進士。不數載。因赴任。中途遇亂兵。全家被害。無一存者。”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倚伏”,“吉兇之理,相為倚伏”,這個“倚伏”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這個是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我們來看《老子·第五十八章》的,這《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的原文,我們把這一段原文來跟各位做分享。
老法師在跟李炳南老師學經教的時候,老法師跟他同學有問李炳南老師說,佛法在印度,佛陀滅度以后一千年以后,就是像法時期才傳到中國來,那時候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東漢明帝那個時候已經是在春秋戰國之后了。春秋戰國之后才是秦朝,秦朝之后才是西漢,那西漢之后才是東漢,孔子是誕生在春秋,在這個春秋的時候。所以那時候,老法師就問李老師說,孔子跟孟子算不算菩薩?李老師說,有人說了,孔子是童儒菩薩,理上說得通,事上找不到證據,沒有辦法去印證。但是那如果按照老法師說的扎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孔子所講的《論語》,跟《孟子》,這四書五經可以講說是扎人天基礎。
所以這個《道德經》雖然是道家的經典,不過我們也來了解,老子在《道德經》他這個境界到什么程度。〈第五十八章〉原文是這樣:“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段老子的《道德經》的經文是文言文,滿深的,還是稍微解釋一下,不然大家不明白。
“悶悶”就是昏昏昧昧的狀態,但是有寬厚的意思。
“淳淳”就是就淳樸、厚道的意思。
“察察”就是嚴厲、苛刻。
“缺缺”就是狡猾、抱怨、不滿足之意。
“其無正邪”,“正”就是標準、確定。“其”就是指禍跟福的變換。這意思是說,他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其無正邪”。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這意思是說,“正”就是方正、端正。“奇”就是反常、邪。“善”就是善良。“妖”就是邪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正的變成邪的,善的變成惡的,這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禍福之門,而不知道其回圈相生之理者,其為時日必已久矣。
“方而不割”,“方而不割”就是方正而不割傷人。
“廉而不劌”,“廉”就是銳利。“劌”就是割傷。這意思是說,銳利而不傷害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那么這一段的原文白話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政治寬厚清明,民心就是淳樸、忠誠;政治嚴苛、殘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正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變成邪的了,善忽然變成惡的了,人民的迷惑,由來已久。因此,有道的圣人,他們為人方正而不生硬。就是他們能夠怎么樣?他們具有智慧,能夠和光同塵,這叫方正而不生硬。雖然他們具有智慧,圣人他有智慧嘛,有道的圣人,就是有修行的圣人,他有智慧,但是他能夠和光同塵,就是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他以身作則,但是他慈悲,慈憫大眾。直率而不放肆,圣人他能中規中矩,但是他能夠合乎禮義,能夠從性德流露,就是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他雖然智慧高明,但是能夠普度眾生。
那么這一段里面其實有很深的道理,就是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的時候里面藏有福報,有福報的時候災禍藏在里面。就是用現在通俗的話就說了,這個“禍兮福之所倚”是什么意思呢?用現在通俗的話就是說,人家說,這個人禍不單行,但是他也可能會,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就是福報,危機就是災禍嘛,這叫“禍兮福之所倚”。看起來是已經是災禍臨頭了,卻是否極泰來,逢兇化吉,這個叫“禍兮福之所倚”。那“福兮禍之所伏”,就是我們講的樂極生悲,用俗話說就是樂極生悲,他本來是福報現前,但是卻是樂極生悲。
老和尚曾經講一個公案,就是以前在蔣介石那個時代,有一位少將的將軍被蔣介石先生拔擢升為中將。那他的至親好友,就明天要授階典禮,再授他一顆星,要授階,那前一天,家親摯友就很高興,好不容易誕生一個中將將軍,就擺個很豐盛的晚宴要來跟他慶賀,這也是人之常情。結果沒有想到,幾杯酒下肚,黃湯下肚以后,一命嗚呼,死掉了,第二天不能夠參加這個中將授階典禮。這叫什么?“福兮禍之所伏”,里面藏著危機,雖然福報現前了,但是什么?德不配位。德不配位,沒有那個福報啊,德不配位。所以你福報不夠,你突然間爬到那個高位,你撐不住啊,所以叫厚德載物,他德不配位就沒辦法,那坐得就不平安啊。那這位少將就是這樣,他如果不授升中將,或許可能沒有這個災禍。所以老和尚說,一顆星壓死一個人的命,就是這個道理,叫“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候你凡夫肉眼看不出來說,怎么會這樣呢?如果你明白三世因果,你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你就了然于胸了。
那我們現在就來探討這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都會碰到。災禍,幸福依存在里面;幸福,災禍潛伏在里面。誰知道它們的究竟呢?禍福看起來好像沒有一定的準則。所以《太上感應篇》里面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在剛才那個《道德經》第五十八章里面講,正變成邪,善變成惡。世間人看不透這個道理說,怎么會這樣?會產生迷惑。那這個觀念由來已久,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因為什么?因為智慧未開。一般人總是害怕災禍,而喜歡得到幸福,但是老子告訴你,禍跟福實在講是互動,充滿互動而且不定性的,禍跟福是相依相伏的。也就是說,災禍中時常依附著幸福在后面等你,就看你能不能覺悟,看你能不能警惕,能不能精進用功,能不能發憤圖強,那個幸福的因都在后面等著。
這個就是災禍雖然來臨,但是,譬如說老和尚說,臺灣的這個八八風災。八八風災還沒有來的時候,老和尚他畢竟是一個高僧大德,有德之人他能夠知道這些,觀察現在人心變化,老和尚知道現在人心念頭在想什么,那就會招感哪些災難來。所以老和尚那時候在臺南極樂寺就告訴所有凈宗同修,大家要努力做三時系念,所以悟行法師在南部連續做了很多場的三時系念。但是八八風災還是來,死了六九九人。這就是說,災禍中依存著幸福。但是這個三時系念有沒有用?有用。后來有一尊廣澤尊王,臺灣南部民間的一尊神,降乩扶鸞告訴它的弟子說,你們都在懷疑說,凈空法師開示誦三時系念沒有用。有用,它說本來災難還要更大,要死傷更多人,但是重罪輕受,只死了六九九人左右。
這個就是什么?災禍中依附著幸福的因子。那幸福里面也經常含藏著災禍的種子。禍與福之間相因相成的微妙關系。后代很多這些修行人,諸家多能夠認同老子的說法。莊子就說了,《莊子·則陽篇》說:“安危相易,禍福相生。”莊子他呼應了老子的說法,平安跟危險它是互相變化的,禍跟福是相生的。安逸跟危險是相互交替,災禍與幸福相互衍生的,彼此互為因果。
《呂氏春秋·制樂》敘述商湯執政的時候,在商朝的時候,我們知道商湯是一個仁君,商湯在執政的時候,他當時曾經發生,宮廷中的中庭里面發生很怪異的現象,就是那個谷子在宮廷里面的中庭長出來。谷子應該長在稻田,谷子怎么會長在宮廷的中庭上呢?這個講是表示不吉祥,這是一種怪異現象。那官吏,當時的官員就找來那個占卜的來預測吉兇,這到底是不是對商朝有什么,上天要示警呢?成湯馬上阻止說,不用。成湯畢竟是一個有智慧的仁君,他怎么說呢?他說,“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你看,古代是真的,這些皇帝都是圣賢再來的,他就有這個洞察機先的智慧法眼,智慧眼。他說,我聽說,福報要來臨以前的,會產生一些吉祥的現象。那如果你見到不好的事情,那個妖啊,就是邪的事情要發生,你趕快行善就好了,那禍就不會來了,災禍就不會來了。商湯他就了解這個道理以后,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忙于國事以外,他都到鄉間去慰問了解民間的疾苦,而且虔誠地祭拜亡者,極力地安撫百姓。不過短短的幾天,長在中庭的那個谷子竟然自動消失。
所以對這件事情的一個結論,《呂氏春秋》里面,里面就下一個結論說,故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圣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成湯因為見到谷生于中庭,這是一種災禍之兆,禍兆,讓他心生警惕,凡事都為國家以及百姓立場著想,不但避開了厄運,也為他招來了更多的善福。
韓非子在《韓非子·解老篇》里面說,韓非子對老子這一段也是有相當認同的見解,他說,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韓非子有非常深入的詮釋。韓非子言:“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韓非子說,人要是有災禍臨頭的時候,心里就會敬畏、恐懼;心里有畏懼、恐懼,他行為就會端正、正直;行為端正、正直,那思慮就非常地成熟、圓滿;思慮成熟、圓滿,那事情就能夠合乎道理,“則得事理”。
所以這個就像我們人的身體一樣,你身體要生疾病的時候,有一點哪里的病痛,你如果你平常有在修行,有拜佛、懺悔,有念佛、放生、吃素,誒,你這個身體的整個新陳代謝系統以及你的自律神經系統,它會告訴你,你哪個地方有病痛。像我這個兩個手臂有時候會酸,以前有說是有五十肩嘛,那五十肩就是一個病痛,就是人到五十歲以上就會有五十肩。五十肩意思就是,人到老的時候,到五十歲,那個肩部就不靈活了。我那個時候學佛沒有像這個時候這么深入,那在十幾年前,也常常到這個推拿館,在我們國外叫做桑拿,在日本叫桑拿,就是推拿,或者是針灸,我常到林森北路那邊去給那些推拿師幫我推拿。因為我會痛,就沒有辦法,這手舉不起來,手臂舉不起來,就五十肩就舉不起來。“人有禍則心畏恐”。那時候我就問那個推拿師,他跟我講,哎呀,你這個肌肉沾連了。我說,那肌肉沾連,就黏住了,我說,要怎么辦?他說,要動手術。
那么我那時候在基隆凈宗學會講《金剛經》,我在基隆凈宗學會先講《地藏菩薩本愿經》,后來再繼續講《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講不到三分之一,誒,有功德力了,真的有一點福報了。那一天痛得不得了,就跟基隆凈宗學會說,我今天請假,我不能去,我就在家里。那我家師姐,我內人就看電視,剛好看到一個香港一個電影明星,叫衛子云,他就是有一個少林拳的降龍十八掌那種甩手,他特別介紹,當我在家里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他就講這個,這一個降龍十八掌,這種招式專門治五十肩,這剛好是針對我的問題,說五十肩,好像是為我說的。那我就學上來了,我就學他這一種運動。誒,不到三個月,那個五十肩竟然好了,現在都全部好了。那是什么意思?“人有禍則心畏恐”,那么“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人遇到災禍的時候,心生恐懼,行為就端正了,那我精進用功,復講老和尚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習報告》,那行為就自然端正,那思慮就成熟,那就比較有能夠相應智慧,自然明白行為處事的道理。
那后來韓非子又說了,“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誒,各位,今天講的這一段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好好學,你可以怎么樣?你可以迎五福,遠離六極,你會五福臨門,如何避開兇禍,他告訴你。人有福報得富貴,有福報就富貴,就過著富貴的生活了。那有富貴的生活怎么樣?衣食無缺、衣食華麗、衣食奢華。衣食奢華則驕心生,你就是怎么?你就會產生一種驕傲的心理。“驕心生則行邪僻”,你驕傲的心理一出來以后,你的行為就不合乎正道了,行為就是偏向邪僻那個方向了。那就“動棄理”了,你就起心動念就違背天理、就違背道理了,你就拋棄了道理跟真理啊。所以人們遇到幸福,富貴就降臨了,衣食就豐富了,驕傲的心就產生了,行為邪惡乖僻,就會做出違背常理的事情。
韓非子對于人性的深入觀察,體認到處于災禍中的人,做事更為沉著熟慮,反而因此可以扭轉逆勢,化險為夷;然而處于幸福中的人,難免驕矜志滿,視所得的一切為必然,不知珍惜福分的結果,很快便將福分消耗殆盡,禍事,災禍的事情自然隨之而來。這一段非常重要,也非常的好。
那么有個公案來印證老子講的這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個公案很有趣,是古代的一個公案故事,我們常常跟人家講話的時候,這樣鼓勵人家說,哎呀,不要傷心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有個典故啊,為什么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這個比喻什么?因禍得福。
這個典故出自哪里呢?《淮南子·人間訓》。《淮南子》是一本古代的善書,它<人間訓>里面提到,描述一個住在邊塞地區,有一位養馬人家,養馬人士,他所養的馬有一天突然間跑掉了,跑到哪?跑到胡地,胡地就是我們古代的匈奴、突厥那個邊疆地區,匈奴、突厥常常侵犯到這個中原地帶,就跑到胡地去了。那鄰居都來安慰這位養馬人家,養馬人家的父親就說,怎么知道馬走失不是我們的福氣呢?馬跑掉應該,照道理講是什么?破財啊,一匹馬還是蠻貴的啊,馬跑掉就等于了錢啊,就是破財啦。他說,怎么知道說馬走失不是我們的福氣呢?大家不曉得這個老人家怎么講這種話呢。
隔了幾個月,那一匹走失的馬居然帶著胡人的駿馬過來。馬會跟著馬跑,那這一匹走丟的馬去胡地,再把胡人比較優良的馬,那個駿馬,竟然把它帶過來,就多帶了一匹馬回來了。你再看,那個馬走失了,好像是禍,那這匹走失的馬再把胡人的駿馬拉回來,好像是福報啊。這一段就是,馬走失里面,災禍里面藏有福報,那走失的馬再把胡人的駿馬帶回來,好像福報,撿到一匹馬,但里面有災禍啊。鄰居又上門來道賀了,哎呀,恭喜啊,你們家里又多了一匹胡人的駿馬。養馬人的父親就說了,怎么知道帶回來的駿馬不是一件災禍呢?這個老人家有智慧、有慧眼。
不久他的兒子因為要騎這一匹胡人的駿馬,要訓練它,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了腿,那就是災禍了。鄰居就又趕來慰問,哎呀,這,這,這怎么回事啊?怎么你兒子騎著這匹胡人的駿馬,怎么摔斷了腿?哎呀,好可惜啊。摔斷腿好像是災禍啊,駿馬來到他們家好像是福報,結果福報里面藏著災禍,他兒子摔斷了腿,就是福報里面藏有災禍。那鄰居來安慰,他父親就說,怎么知道跌斷了腿不是我們家的福氣呢?他看法都,跟人家都不一樣,一般人說,哎呀,怎么跌斷腿?怎么這么不小心?就責罵、責怪他了。他父親就很有智慧說,怎么知道跌斷了腿不是我們家的福氣呢?
結果一年以后,胡人入侵中原,住在邊塞地區的年輕人全部被征召,抓去,被征召去當軍人,九成的人全部都戰死,他兒子因為是跌斷了腿,不用去當兵,不要去當軍人,邊塞這個老翁他那個跌斷腿的兒子,因為這樣跛腳的緣故,竟然幸免于難。他父親講的沒有錯,怎么知道跌斷了腿不是我們家的福氣啊?用這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形容老子這句法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太好了。
所以文章最后講一句話,“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你沒有智慧,你不能夠深信因果。老和尚說,要法身大士以上,對因果深信不疑,完全明白了。那么從塞翁失馬的故事可以發現,不只因禍而可以得福,同樣因福也會招感災禍,樂極生悲,禍跟福來去反復,沒有定數,令人難以捉摸,“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從這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可以知道,不只因為禍而可以得福,因福同樣也可以得禍,禍跟福來去反復,沒有定數。那我們必須要創造變數,你創造變數,就可以轉煩惱為菩提,可以逢兇化吉,化險為夷。關鍵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里?我們念佛人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面,就可以逢兇化吉。
今天這個部分我們就用這段故事來作補充。
再看下面,名相注釋:
“工于刀筆”,“刀筆”就是訴訟文字,就是寫這個官司的訴訟書,訴狀,這叫“刀筆”。所以現在講律師幫人家寫狀子那一支筆,叫“刀筆”。因為那個文字會傷人,會定生死,所以他的筆像刀一樣,叫“刀筆”。它是指訴訟文字。明朝沈鯨《雙珠記·協謀誣訟》:“吾刀筆山可頹,傾人家命如覆杯。”說,我這支筆很厲害,我這支刀筆連山我都可以把它鏟平,我可以讓人家傾家蕩產,要人家的命,就像把杯子倒過來一樣這么容易。這叫“工于刀筆”,意思指什么?擅于寫訴訟的狀書。
“狀詞”,訴訟的文書或狀書中所寫的文詞。
“福善禍淫”,謂賜福給行善的人,降禍給作惡的人。《書經·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孔《傳》:“政善,天福之;淫過,天禍之。”
“明廷”是指尹明廷,他是順治年代的進士。
“己丑”,為清世祖,等于順治皇帝六年。
“中途遇亂兵”,這個是《清史稿》里面記載,順治八年,辛卯年,李定國(張獻忠義子)犯平樂,知府尹明廷,就是這里講的“工于刀筆”的這個人的,姑蘇尹某他的兒子叫尹明廷,尹明廷就遇害。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吉兇的道理,錯綜復雜,是禍是福,肉眼是看不清的,但因果報應是絲毫不會錯的。從前,姑蘇有一個姓尹的,善于為別人打官司,門庭若市。后來他生了一個兒子,相貌秀麗,聰明絕頂。因而悔改以前的過錯,不再給人家寫那些言詞不實的狀紙。沒有多久,他的兒子突然間雙眼失明,尹某他非常地憤怒,他認為沒有因果,就又繼續代人家寫狀紙了。不到一年,他的兒子兩眼又恢復光明,又復明了。于是就說天道無知,從此不相信善惡報應的道理。他的兒子名叫明廷,尹明廷,順治年中己丑年進士。沒有幾年,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亂兵截擊,他遇到亂兵襲擊,全家被害,沒有一個人幸存下來,就是等于絕后了。
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就來探討“吉兇之理,相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因為這一段雖然說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里面,這一句按語里面講的這一段句子,“吉兇之理,相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就像說這個姑蘇尹某一樣,他“工于刀筆”,他就幫人家寫訴訟狀紙,生意非常地好,家里門庭若市,大擺長龍。但是他生了一個兒子,相貌非常地秀麗,而且“穎悟絕倫”,非常地聰明,聰明絕頂,“穎悟絕倫”,就是非常聰明絕頂的一個小孩,他就說,上天賜他這個貴子。也自己知道心里不安了,幫人家寫這種訴訟狀紙,以假亂真了,那積非成是啊,那他自己覺得說,上天對他不薄,賜他這個貴子啊,因此他懺悔了,懺悔,就不再幫人家寫狀紙了。
結果沒多久,他的兒子竟然兩個眼睛都瞎掉,他就覺得很絕望,怎么會這樣呢?我才要從善,我才要斷惡修善,怎么我兒子招致這個災禍呢?就非常生氣、非常憤恨、非常憤怒說,天道不公,沒有因果,所以我該繼續來幫人家寫狀紙。結果奇怪了,他的兒子竟然兩個眼睛又恢復光明了。他懺悔的時候,兒子眼睛瞎掉,他非常憤恨的時候,不相信因果的時候,繼續寫狀紙的時候,兒子兩個眼睛又恢復光明。這道理在哪里呢?“天道無知”,他就認為說“天道無知”,就不相信“福善禍淫”。
這一段的故事就告訴你前面這個“吉兇之理,相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我們凡夫怎么辦?我們從《了凡四訓》下手,《了凡四訓》里面這一段是太重要了,老和尚這一段開示講得太好,我們來了解《了凡四訓》里面<改過之法>,這一段很重要的經文,<改過之法>。
我們知道《了凡四訓》里面有四個段落,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那么老和尚說,第一章是告訴你因果的理論,就是<立命之學>,命怎么來的。那<改過之法>跟<積善之方>告訴你怎么改,怎么改命運,改法,惡要怎么改呢?善要怎么積呢?這<改過之法><積善之方>,這兩章完全著重在行門。<立命之學>是告訴你說,你怎么對命運,對改造命運的信心先讓你建立起來,你了解命怎么來的,你信了以后要去做。要怎么改?所以<改過之法>跟<積善之方>就告訴你非常具體。
我們看《了凡四訓》里面這一段經文:“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并不是孔子作的,孔子把它整理出來。《春秋》就是魯國的歷史就是了,等于傳記了。所以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都會被記載進去啊。那么這部書呢三個人注解,最好的是左丘明。孔子作完《春秋》以后,就有三個人來注解它,就是我們講的《左傳》跟《公羊傳》跟《谷梁傳》,那其中左丘明作的,就是他注解的《春秋》注解得最好。這是老和尚說的,孔子也是一樣,佛也是一樣,佛陀也是一樣,就是信而好古,就是完全是老祖宗講出來的道理,是孔子把它整理出來的。所以孔子也是這樣,佛陀也是這樣,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不是他們發明出來的,是老祖宗跟圣人所講的道理,他把它講出來。所以左丘明呢,老和尚說,他就是等于在復講《春秋》一樣,他注解出來。那這三個《傳》都寫得很好,記載得很詳實。現在所流傳的《十三經》里面,三種《傳》都在里面。這是先介紹《春秋》。
那“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老和尚說,古人講的道理就是說,你看到這個人說話,你看他談話的態度,你看他的舉止動作,你就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吉兇禍福。我們用佛家的道理,這個人有沒有禪定功夫,這個人有沒有轉境的能力,這個人攀不攀緣,這個人有沒有智慧,你就可以判斷他的吉兇禍福了。而且判斷得很正確,都應驗。小到一個人的成功失敗,大到一個國家的興衰,都是很靈驗的。那這個在《左傳》跟《國語》里面,這兩本書,這是中國古代古時候的歷史。他們有這種觀察能力,懂得什么?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他從你的言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斷你有福,言善、行善,穩重厚道。
我認識一個廣州的商人,岑居士,他很護持我們這個孝廉講堂,我們二O一六的萬人念佛,那個現場幾千人的播經機都是他們公司供養的。這個岑居士呢,他是做汽車零件配件的,譬如說朋馳汽車,它上面不是一個三條杠的這個標志嗎?他專門在生產那個標志,是全世界的供應商,本田汽車、豐田汽車,那上面那個標志都他生產的。他人非常地厚道,他辦公室進去,第一個匾額就是他兒子寫給他的墨寶,“厚德載物”。他對部下員工非常好。
那為什么我會認識他呢?他們的前老板是中國前幾大的汽車零件商,本身就是,老和尚講的,好色敗德,好色就敗德了,那企業就受影響。岑先生原來是他老板的秘書,幫他處理事情。那我在廣州講課的時候,岑居士的夫人來找我,戚師姐來找我,希望我去勸他師兄的這個老板能夠斷惡修善,能夠斷掉這個邪淫,讓公司重新振作起來。因為公司已經遭受很多很多的挫折,禍不單行,兄弟爭產,員工不和,生意消退等等,都是什么?都是老和尚講,好色敗德所造成的。
他跟這個老板因緣非常地好,老板就說,那廣州的代理商就給你做,全部由你生產,你自己負責南方的供應。他就是因為這個福報,整個公司的企業經營得非常地出色。而且在廣州還辦論壇,他們有同鄉會嘛,他辦那個年會,特地辦了一個論壇,邀請我跟周泳杉老師,去對他們公司員工,以及他們的企業,以及他們的同鄉會的會員上千人,講因果道理,講倫理、道德、因果。
就是說,從他的言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斷他有福報,這個人有前途。你從他的言語刻薄,行動輕浮,這個人就沒有前途。你看他好像,現在眼前很得意,但是那是曇花一現。所以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出來這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這叫做《了凡四訓》里面講的,“春秋諸大夫”,春秋時代那些大夫,他們都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行為動作,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吉兇禍福了,而且都很靈驗。
再來,“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他說,這不是只是理論,這也是事實。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事情還沒有形成,它有吉兇的預兆,這種預兆都在起心動念處,在所作所為處。如果你頭腦冷靜,有理智的人,能夠觀察得出來。
再來,“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厚”就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他樂意幫助別人,他對自己刻薄一點,可是對別人好一點,這種人有福,一定有后福。“過于薄者常近禍”,對待別人刻薄,貪圖自己的享受,這個人將來會有災難。“俗眼多翳”,因為俗人看不出來,他看不出這個預兆,像眼睛被遮住一樣。“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好像一切吉兇禍福都沒有法子預測,看不出來。其實吉兇禍福、預兆都在眼前,什么人會去看算命的呢?就是這種“俗眼多翳”的人會去看算命。
再來,“至誠合天”。這是大原則。我們一個人處事、待人、接物,只要用真心,不要欺騙自己,不欺騙任何一個人。佛法講就是,這個“天”就是真如本性。“至誠合天”,就是說,你看這個人現在好像在受苦受難,他苦難過去了,大福報就要現前。大根大本就是真誠。儒家講這八條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綱目。老和尚說,如果你不能夠淡薄,把財色名食睡放下來,你的心就會被外面境界所動,那怎么誠得了呢?所以“至誠合天”,“天”就是真如自性,真誠心就是菩提心,它會跟真如自性相應的。
那老和尚特別舉他的例子。老和尚說,他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得力于朱鏡宙老居士送他這本《了凡四訓》。老和尚讀了以后,他說他年輕的時候,毛病跟了凡先生都一樣,了凡先生有的他也有。老和尚說,他也有短命,過去看相算命的,連甘珠活佛都說老和尚會短命。誒,可以看得出來啊,算命說老和尚活不過四十五歲。所以老和尚說,他出家的時候,就把他的生命定在四十五歲,他說,他就只有這么多時間可以修行。他也沒有求長壽。到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了一場病。當時基隆大覺寺靈源長老,靈源老和尚舉辦結夏安居,靈老請老法師去講《楞嚴經》,老法師只講了三卷就生病了。他想,壽命到了,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在家念佛等往生。病了一個多月,沒有往生,病好了。老和尚就是依照《了凡四訓》這個方法去修行,越修越靈驗,越修越有信心。現在什么都舍了,舍干凈就更自在了。這個就是“至誠合天”,老和尚就用他自己做一個例子。
再來,“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福之將至”就是,吉兇禍福都有預兆,福報要來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這是善行,就知道他福報快到了。災禍要來了,只要看他的想法,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災禍來臨了。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于整個世界,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
最后,“改過之法”,里面最后老和尚說:“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這個很可惜,我們看這一段里面的姑蘇尹某,他“工于刀筆”,他本來要改過,但是他兒子突然間雙眼就瞎了,他就生大悔恨,他本來要改過,后來他就反悔了,就繼續幫人家寫狀紙,最后他家里就絕后了。他的兒子雖然考上進士了,但最后遇到亂兵,全家被害。他就是什么?他改過不能持之以恒,不夠徹底。所以要獲得福報、遠離災禍,還沒有想行善,必須要先改過。
老和尚說,無論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于吉兇禍福都有預兆。這個預兆,唯有心地很清凈的人才看得出來。有定功的人,不僅是佛門,就是道家、儒家的讀書人,心比較清凈,他都能看得出來。定功越深看得越遠。所以佛經常告訴我們,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老和尚說,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本能。本有的能力,應該是要如此。可是我們現在失去了,是因為我們心亂了,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搞混濁了,這個能力失去了。阿羅漢是破見思惑了,恢復了這個能力,所以能夠知道五百世。所以佛法教我們,只要把心地上的障礙、污穢去掉,恢復我們本能而已。
好,這一段,“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離開誠敬。就“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其實在講誠敬。
第一點,老法師說,以前的老人不一樣,以前的老人不管有沒有讀過書,老和尚說,他們家鄉的風俗習慣,讀不讀書不重要,懂得做人重要。這個確實,我們說禮失求諸野,你到鄉下去看,他們都懂得忠孝節義,鄉下人他們都懂得誠正信實。所以老和尚說,從小他父母親就給他一個榜樣,做模范,你看他怎么待人處世,你天天看,自然就學會了。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老和尚有講過,《弟子規》,《弟子規》父母要先落實,以身作則。他說,你能夠在你家里把《弟子規》落實了,你的家運就改變了,你的家風就建立出來了,你的家學就建立了。問題是你信不信,老和尚說,問題是你信不信。
他說,子弟們學長輩,看長輩怎么待人處事,久而久之他們就學會。最根本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一個誠、一個敬,里面的真誠,外面恭敬,心要真誠,行為要恭敬。《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就告訴你“毋不敬”,一切恭敬。人從小學會了,這一生、這一輩子,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是一個誠敬,里面誠,外頭敬,他學會了,這是大根大本。
第二,現在的人沒有誠敬,傲慢自大,對一切人絲毫謙虛都沒有,自以為是。那這個世界怎么可以安定和平呢?這個地球怎么會沒有災難呢?這是今天教學最嚴重的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失去禮敬了,都傲慢自大了。所以我們剛才講,心地不平、心地傲慢,容易怎么樣?招感這些地震,心地不平。
所以沒有誠敬不能教,學生聽不進去,你教了是白費工夫,他不得受用。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沒有誠敬,你苦口婆心去教他,他得不到利益。時間長了,還嫌你啰嗦,說的無用的話,不切實際的話。你教他誠敬,他反過來問你,他會問你一句話說,現在社會上誰誠敬呢?誠敬的人都吃虧,你知不知道?誠敬的人都被人家欺負,你知不知道?老師不曉得怎么教學生。這學生現在反問老師這個問題,他說,老師你教我誠敬,可是現在誰做到誠敬呢?誠敬的人都吃虧,你知道嗎?誠敬的人都被人家欺負,老師你知道嗎?老師不知道怎么教。為什么?這個學生不受教,老師就沒辦法告訴他真相,告訴他因果的道理,老師就沒辦法教他,開啟他本有的智慧,為什么?因為他不受教,他邪知邪見,他是被網路這些邪知邪見污染了,他性德被污染了。
第三,這些人認為他的看法都是對的,他認為斗爭是對的,本來就應該要斗爭啊,不講信用啊、不講禮讓啊,他認為自私自利是對的,損人利己是對的。這些概念,從小父母就教他,父母教他自私自利,最后他自己的子女也對父母自私自利,也對兄弟姊妹自私自利,也對朋友自私自利,最后一敗涂地,就是你從小沒有給他教好。所以老和尚說,這些概念,做父母的,你從小就把他教壞了、教錯了,你教他自私自利,你教他損人利己,你教他斗爭,他以后就跟你斗、跟兄弟斗。從幼稚園開始教競爭,你要贏人,不能輸給別人。從小孩就拼命地去爭,爭一輩子,最后到阿鼻地獄去了。這是斗爭最后的結果,最后的果報是阿鼻地獄。忍讓吃虧,中國人常講,吃虧就是福,這沒有人相信。中國人講說,處處要忍讓,不與人爭,他最后歸宿是什么?天堂,不一樣。
第四,古人講“吃虧是福”,這個話講得非常正確,吃虧的人到天堂,不肯吃虧的人到地獄。不肯吃虧的人,現前所得到的小福報、小甜頭,享受時間很短。吃虧的人現在很苦,受苦時間不長,將來到天堂享福的時間長。這都是事實,但是現在的人不相信,說這樣是迷信,說這是迷信,這是封建時代騙人的東西。
第五,所以圣賢的教學,佛菩薩的教學,這個現實的難關不容易沖破。所以真正有志好學之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耐心,別人不肯做,我們自己先帶頭做,我們要堅持。無論怎么樣困難險阻的環境堅定不變,咬緊牙關,還是要做下去。這個世界什么時候才會安定和平呢?老和尚說,估計,從我們現在開始算,三代、四代以后。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大概被摧毀了兩百年,從慈禧太后以后,大概是被摧毀了兩百年,所以要恢復也大概要兩百年時間。三代是,我們現在扎根下去,要到第三代、第四代它才會開花結果。我們這一代辛苦經營,還是不會看到開花結果,只是留個種子就不錯了,要到第三代、第四代才會恢復,那要看我們的努力。
現在雖然說有災難,災難沒有現前,科學技術里面,媒體傳播這是非常好的工具,我們盡量去用它。一旦災難來了,這些東西全沒有了。往后要靠什么?要靠書本,這些科學的東西全沒有了。所以書本還是有必要的,老和尚說,現在多印一些書是好事,因為將來唯一靠的還是書本。
以上這個,這句經文,第三十六句,“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我們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離開誠敬。
好,我們再看下面,下面這段,第三十七句經文,“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奴婢你要善待他,要對他,對奴婢要寬恕,不能夠責備他、苛責他,嚴苛地要求他。
我們看經文:
“(發明)君不見賣奴婢時。母子相別之情形乎。慈母肝腸寸裂。出于萬不得已。于是揮涕而囑之曰。父母貧。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高聲應。主若教汝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汝身肌膚是我肉。當年珍愛如珠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速。我若有錢。定把兒身贖。從今且自愛。無或遭鞭撲。叮嚀猶未已。兩下皆大哭。痛哉。此種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備責苛求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備責”,求其全備。
“側耳聽”就是恭敬地聽。
“鞭撲”就是用刑具、鞭子、棍棒來抽打,叫“鞭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你沒有看見賣奴婢時,母女相別的情形嗎?慈母肝腸寸斷,真是萬不得已才這樣做啊。于是灑淚囑咐地說,父母貧窮,拖累了你,自己勉勵自己啊,好好地侍奉主人。主人喊你高聲應,主人教你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你的身體肌膚是我的肉,當年珍愛如珠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快速,我若有錢,一定把兒身贖回來,從今以后你要自愛,不要經常遭到鞭打。叮嚀還沒說完,雙方都大哭了。多么痛苦啊。這樣的情景,想到這里,就會憐憫關心都來不及,哪里還會去求全責備呢?哪里會去苛求責備呢?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經言。一切世人。視其奴仆。當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饑渴寒暑。然后驅使。二者。有病當為療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后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五者。給與物件。當用平等。勿得偏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周知”,遍知、盡知。
“撻”就是用棍子、鞭子拍打。
“虛實”,指內部的實際情況。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經中說,一切世人,對待他的奴仆,應當要做到下面五件事。第一,要解決他的饑渴冷暖后,才喊他做事;第二,有病時應當給他醫治;第三,不能無故鞭打,應該問清楚情況,然后才做處理,可以寬恕的就寬恕,不能寬恕的就進行教育;第四,如果有微小私財,不能強奪;第五,給與物件,應當平等,不能有偏心。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賦性健忘。七顛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為是。紛紛強辯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撲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備責苛求。則主人亦欠聰明。亦少度量矣。惟愿仁人長者。寬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兒女想。當笞撻者。且加訶責。當訶責者。且作勸勉。則自己之精神不費。奴仆之肢體不傷。不特享現在之令名。且可作將來之家法矣。”
好,我們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賦性”,天性、品性。
“唐突”,橫沖直撞、冒犯、褻瀆。
“紛紛”,亂貌、眾多貌。
“笞撻”,“笞撻”就是拷打。
“令名”就是美好的聲譽。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天下最愚笨最辛苦的人就是奴仆。因為他愚笨,所以天生健忘,顛三倒四的;因為他苦,所以面目丑惡。他說話無味,又出言不遜,常常觸犯主人,還自以為是,強詞奪理。像這些情形,都是經常被挨打的原因。但是,對這樣的人,主人還是要求全責備,也說明主人太不理智了,太不明智了,缺少度量。但愿仁人長者寬恕地對待他們,常常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兒女,應當鞭打時就改為呵斥,應當呵斥時就改為勸勉。這樣,自己不費精神,奴仆的身體也無傷痛;自己不只是享受現在的美名,而且也可以作為將來的家法。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四則)”:
“死無奴婢(法苑珠林)”
“北齊仕人梁某。家甚富。將死。告妻子曰。吾生平所愛奴馬。必以為殉。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壓奴。殺之。馬猶未殺。至第四日。奴忽蘇曰。死至冥府。在門外經一宿。明旦。見亡主枷鎖而入。謂余曰。我謂死后得用奴婢。故遺言喚汝。不圖今日各自受苦。全不相關。當白官放汝。言畢而入。奴從屏外窺之。見官問守衛人曰。昨壓脂多少。對曰八斗。官曰可押去。速壓一石六斗來。主被牽出。竟不能言。明日見主人有喜色。官曰。得脂乎。對曰。不得。官問故。對曰。彼家請僧禮誦。每聞經唄聲。鐵梁輒斷。故不得耳。主因白官放奴。且寄語家人曰。賴汝等追福。獲免大苦。然猶未能盡脫。更為吾多造經像。庶可免也。自今以后。切莫殺生設祭。不惟不得食。徒然增罪苦。”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謂”就是認為、以為。
“不圖”,不料。
“白官放汝”,“白”就是告訴。稟告冥官放你回去。
“經唄”,就梵唄,歌詠經文的聲音,也就是梵唄。
“鐵梁”,“梁”就是架在墻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這個地方說“鐵梁”是粗長的鐵柱。
“輒”,就是、總是。
“追福”,為死者做功德,祈禱冥福。《優婆塞戒經·五》:“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死無奴婢。(據《法苑珠林》)。
北齊一個做官的梁某,家里很富足,他要死的時候,告訴妻子說,我平時喜歡的奴仆和馬匹,一定要用他們殉葬。死后,家人用袋子盛土壓在奴仆身上,殺死了他,馬還沒有被殺。到第四天,奴仆忽然蘇醒過來說,我死后到了地府,在門外過了一夜,第二天看見主人披枷戴鎖過來,對我說,我以為死后還要用奴仆,所以留下遺言要你來,沒有想到今天各自受苦,互不相關,我應當告訴冥官,放你回去。說完就進去了。
我從屏障外偷偷地向里看,看見一位冥官問守衛的人說,昨天壓油多少?回答說八斗。這個冥官說,快把他押進去,壓一石六斗。主人被牽出,已經不能說話了。第二天看見主人面有喜色,冥官就問了,有得油嗎?這個鬼卒就回答說,不得。冥官就問說,為什么原因呢?什么緣故?鬼卒回答說,他家里請僧人來禮佛誦經,一聽到念經的聲音,鐵梁就斷了,就自斷了,所以不能得到這個油。主人趁這個機會,請求放回奴仆,后來又托奴仆轉告他的家人說,依靠你們念佛超拔,我已經擺脫了大苦,我還沒有盡脫,請你們再為我多造經像,才能做最后的擺脫。從今以后,千萬不要再殺生祭祀了,不僅死者不能得食,而且還要增加我的罪業跟受苦。
那這一段就很特別,我們要來分享一下,我們最后把那個按語把它講完,我們再來分享這個超度佛事。
“按”語:
“身后之不得復認奴婢。猶罷官后之不得復用衙役。為其誦經。則能獲福。為其殺生。則能致禍。理固然耳。”
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是這樣:
他死后不能再用奴仆,就如同罷官以后不能再用衙役。為死者誦經,死者就能得福;為死者殺生,死者就會得禍。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啊。
那我們這一段,我們就來分享報告李炳南老師開示的超度佛事。
在李炳南老師的《佛學問答》里面,他弟子在問了:“敝人幼年無知,傲慢不聽母誨,反出污言惡罵雙親,現已年長,自知不孝,有無量無邊之罪過,欲求懺悔,雙親已隔世遠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慚愧和悲哀,未知如何能報答親恩?如何懺其罪?”
這個人就問說他年幼無知,小時候叛逆,出言用惡口辱罵雙親。現在已經年歲長大了,自己知道自己的罪過,想要懺悔,可是雙親已經逝世了、過世了,后悔來不及了,現在很慚愧跟悲哀,要怎么樣來報答親恩呢?
李老師回答說,你可以每天定時誦《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念阿彌陀佛圣號幾百聲,或者幾千聲,用這個功德,回向給雙親,往生極樂,這是真實的報恩。那徹底的懺悔呢?追遠者不要懈怠,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此,古人說丁蘭也不能夠專美于前。就是說你要學丁蘭刻木,想念他的父母親,就刻他父母親的像在木頭上,每天禮拜。這丁蘭刻木,這是二十四孝里面的孝子。這是李老師的回答。
再來,問:“佛教徒若超薦祖先,是做一次即有效,是做多次才有效,有無感應,子孫何能得知?”
這是大家問的問題,那父母親已經往生了,我超拔祖先,到底我是一次法會就好?誒,這個我看過人家問那個慧律法師,慧律法師常常辦水陸法會,那他弟子就會寫超度牌位,那就問慧律法師說,那我到底是超度幾次才會超拔我的父母親?大家都會問這個問題,是一次有效呢?還是做多次有效呢?有什么感應呢?那子孫怎么會知道呢?
李老師怎么回答?李老師說,當然多次做比一次好。你累積功德越多對他越好啊。但是問題是怎么樣?要看如法不如法,如法的話一次就有效了,你不如法,一百次也沒有用啊。所謂如法不如法,就要看那個主法和尚,“修法之師”就是那個主法和尚,以及設置的壇場,以及供齋的這個主人他誠心不誠心,這三個要配合好,三個如果有一個欠缺,功德就不圓滿。所以有沒有效要看這三個,恭敬心,還有那個法會的如法不如法,還有主法和尚的德行,這三個。
再來,問:“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諸善孝為先,但家道貧寒所逼致有失孝,使雙親含怨歸土,如何是好?”這也是很多人的問題,有些家里比較窮困,就他不能夠盡孝。他就問這個問題說,父母親已經過世了,含怨離開人間了,那怎么做才好呢?我小時候沒盡孝,但是(那時候)家里貧窮。
李老師回答說,“盡孝不在貧富,在乎盡心盡力,親已歿世”,你的父母親已經過世了,你要報大恩,只有做佛事超拔啦。
再來,問:“反省痛解前非后,平日積德累功,濟困扶危,對人言不欺不瞞,見惡怒視,眾善奉行等,是否補得失孝之罪?”他說,我反省痛改前非,現在來積功累德,幫助窮困,對人家不欺不騙,看到惡事我就主持正義,眾善奉行,這樣能不能彌補我不孝的罪過?
李老師說,反省斷惡修善是最好的事情,那如果把這個眾善對佛回向給你父母親,讓父母親能夠超升,這不僅是消罪,而且大有功德。
再來,問:“父母不識字,日日佛隨鐘無間斷,但我當子弟朝夕課程,愿回向與父母,不知回向何文?”他說我父母親不認識字,每天在那邊念佛,那我做子弟的朝夕課誦,我怎么回向給我父母?
李老師回答說,五言八句回向文,就是“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就是五言八句,“愿以此功德”,五言嘛。他說,你改為四句也可以,就是“愿以此功德,上報父母恩。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這是改成這四句了。
好,因為時間的關系,李老師這一段超度佛事我們就沒辦法講完,下一次有因緣我們再繼續來分享。
那么對于這一段經文,“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我們來聽聽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講,愛心充滿宇宙,什么災害都沒有。這個你對奴婢好,就是愛心嘛。
第一點,他說日本江本勝博士從水實驗里面告訴我們,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有機體,有機體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當然奴婢也是人,他也懂你的意思,他也是有情動物,他也會有感受啊,所以它會接受人的意念。人有善念,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歡喜;人有惡念,它們都會憂愁。這個實驗把古圣先賢教誨的奧秘證明出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樣道理,奴婢你對他善念,他用善來給你回應,他努力工作,愛護你這個家;你惡念對待他,他就瞋恨心起來,到處給你破壞、偷竊、怨恨,整個工作的效率都不好,也帶來憂愁。這是從這個水實驗可以得到證明。
再來第二,今天全世界的自然災害,能不能夠挽救?中國古圣先賢、佛菩薩他們心目當中,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斷惡修善,世間災難就沒有了。為什么?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都善良,念頭善,思想善,言行善,花草樹木善,山河大地善,沒有一樣不善,自然災害就沒有了,包括瘟疫也遠離了。
第三,在深度催眠當中,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愛”,人人能夠把愛心開發出來,愛心充滿宇宙,什么災難都沒有。諸佛菩薩的世界,沒有一個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那里就沒有災難。我們今天怎么回事?我們把慈悲喜舍四個沒有了,四個字沒有了,所以災難爆發。慈悲喜舍再不宣講,人類在地球就要滅絕。
第四,我們要充分學習,發揮自己的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世界毀滅了,你就到天上去了。天人修上品十善,再加上四無量心,步步高升。從忉利天生到夜摩天,生到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不明了的人,還在迷惑顛倒;明白的人,他真干,要真信。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69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