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1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1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9月1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八,“印造經文”。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一百九十一頁,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印造經文”。

我們《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講到現在,我們已經把這個《卷上》講完了。那么《安士全書》它是里面包含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那《廣義節錄》是周安士菩薩他的注解,等于他對《文昌帝君陰騭文》他的體悟,他把它寫成《廣義節錄》,那接下來就是《萬善先資》《欲?;乜瘛?,還有《西歸直指》,到最后是導歸極樂,也就是《無量壽經》的境界、《佛說阿彌陀經》的境界。我們從二○一八年七月十一日,我們講《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從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的〈序文〉來講起,從二○一八年七月十一日,講到現在差不多將近有一年多了,已經一年多,所以等于把《卷上》講完了。那么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講這個《卷下》。我想這個《安士全書》要把它全部講完,其實需要滿多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呢?我目前也沒有辦法估算得出來。那《感應篇匯編》講了五年,那《安士全書》如果我要全部把它講完,恐怕按照這樣的一個分量,可能也會跟《感應篇匯編》差不多。

那我們現在就來進行《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的講解工作,以及跟大家共同研討。請各位同學翻開經文,我們看“印造經文”:

“(發明)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見。即儒者亦囿于所聞。仰首觀天。以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塵之剎土。以為厥初生民。始于盤古。不知曠劫以來。閱歷無邊劫數。天帝天仙。以為至尊無對矣。不知輪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后。以為形滅神消矣。不知一點靈光。生生不昧。父母眷屬。身歿之后。遂謂無可如何。豈知得此法門縱經千生萬劫。自有酬償之道。善士坎坷。惡人得志。即謂天道難憑。豈知宿業所招。纖毫未爽。大矣哉。如來之教典。真所謂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寶炬。嬰兒之乳母。而兇歲之稻粱也。宜阿難結集之時。梵王帝釋。皆執持幡蓋。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豈世間之書籍??煞路鹌淙f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那么這一句呢,它的解釋就是說,勸人家必須學習。而學習必須要重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尤其是著重在篤行、實踐。就是說,雖有這個山珍海味,你不去吃,你不知道它這個佳肴的美味是如何;雖然說有這個無上大道,佛法這么殊勝,但是你不去學,你不知道佛法的殊勝利益以及它的止于至善。

那么這句經文是出自于《禮記正義》,曰:“嘉,善也。旨,美也。雖有嘉美之肴,兼陳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至,謂至極。雖有至極大道,若不學,則不知大道之善”。它是從《禮記》里面出來的。

“嘉”就是非常地好,“旨”就是“美”。那這個“旨”,《禮記·學記》原文是講“旨”,那這個“旨”在這個《禮記正義》里面講,那這個“旨”是“美”的意思,就是說,“弗食不知其美”。那原文是寫“弗食,不知其旨”,所以這個“旨”應該解釋成“美”。所以這個“嘉”就是好,“旨”就是“美”。雖然有這種嘉美之菜肴,擺在你前面,“兼陳列于前,若不食”,如果你不吃,“即不知其肴之美”,你就不知道這個食物的美味。

“至”就是已經到極致了?!爸恋馈本褪菬o上正等正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道”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個“大”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所以“大學之道”就是般若智慧。在“明明德”,“明”就是開發、開啟,“明德”就是我們的性德,開啟我們的性德?!霸谟H民”,在幫助眾生?!霸诿髅鞯隆笔亲岳⑹亲杂X,“在親民”是利他、是覺他。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這個“大學之道”就是六祖大師所開悟的那五句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它的本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的妙用。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明明德”就是自覺、就是自利,“在親民”是覺他、利他,“在止于至善”就是入不二法門,就是中庸之道,就是覺行圓滿,圓滿無上菩提,究竟成佛,這個就是這里講的“至極大道”。

雖然你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無動搖,你有這個自性,“雖有至極大道,若不學”,如果你不借修德顯性德,你不走入修行這條路,不皈依佛門,不三皈依,不受五戒,不修凈業三福,我們凈土行人所修的三福,戒定慧三學,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有六和、普賢十大愿,不修這些,不去學,“則不知大道之善”,就不知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知道它的妙用、它的好,它可以解脫生死,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回,可以離開十法界,入一真,可以究竟成佛,這個就是“不知大道之善”。

那么經文里面有提到說,“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這一段用印光大師的開示來詮釋是最恰當不過了。我們看印光大師寫給〈與融明大師書〉,有這位融明法師,這個是在《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一·與融明大師書》,印光大師在回復這位融明法師的來信,印光大師很客氣,稱他叫融明大師。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原文:“古人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span>

這四句非常重要,我們出生到人間來,一定要謹記這四句話,“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得人身不容易,如大海中的盲龜遇浮木,浮木里面剛好有一個洞,那個眼睛瞎掉的盲龜,那個烏龜剛好穿過那個洞,得到救度,這就是“人身難得”。

那“中國難生”呢?這個“中國”在古印度來說,是恒河兩岸,就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叫“中國”,這不一定是指我們現在講的中國,那當然,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能夠出生在中國也是一種福報,所以說“中國難生”。

那“佛法難聞”,那要有善根福德因緣。當時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在古印度有四分之一的人聽佛陀講經說法,依止佛陀做弟子,那么有四分之一聽過佛講經,那有四分之一聽過佛陀這個人,可是沒有去,有四分之一完全不知道有佛陀這個人在印度。你看只有大概二分之一而已,四分之一是依止佛陀,四分之一偶爾會去聽佛陀開示,“佛法難聞”啊。

那“生死難了”,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這不容易呀,要斷煩惱,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要斷四十里流的河流啊,那不容易呀。破見惑那就不得了,見惑里面再破身見就更難了,“生死難了”,不要講說思惑,貪瞋癡慢疑,那更不要講塵沙惑、根本無明,還有四十一品。

印祖說:“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比松怼⒅袊?、佛法、生死,這四大問題,你作為一個人,你必須面對這四個問題。

接著印祖又說了:“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凈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span>

雖然說我們無力斷惑,可是我們如能夠聽聞到釋迦牟尼佛徹底的悲心,“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保f這個,特別在八萬四千法門里面開一個特別的大權巧、大方便的法門,可以讓我們有特別的方便,讓我們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不用斷。老法師說,《楞嚴經》里面講說,淫心不除,三界難出。你要出離這個欲望、淫欲心很難。老法師說,《楞嚴經》講的境界是你要斷掉淫欲心。可是老法師說,凈土法門它開一個方便,你只要念佛的功夫把淫欲心伏住,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就是伏住那個淫欲心。你就是眼見色,你不會起這個愛染心,不起貪愛心,你把煩惱伏住了,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凈土的“大權巧,異方便”。他說,我們博地凡夫可以帶業往生的凈土法門,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接著,印祖說:“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愿求生乎?!彼f,如果不是我們無量劫來,我們過去生因為種植這些善根,讓我們能夠聽聞到這個不思議的念佛法門,一聽就明白,就相信,就是真干,“頓生真信”,發愿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你過去生所種的,“深植善根”。

接著再來,“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傆伤奘郎聘鶞\薄,今生未遇通人?!庇」獯髱熣f,現在有好心出家的,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的四眾弟子,大部分都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土,“凈業”。這是因為他宿世的善根淺薄,在今生又沒有遇到大善知識,“通人”就是大善知識。

“汝于凈土雖有微信,然不明凈土理致,又僻處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誠恐日與俗人酬酢,久而久之,與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勢所難免?!庇」獯髱熣f,你對于凈土雖然有一點信,就指這個融明大師,可是你不了解凈土的這個妙理,而且你又在一個偏鄉地區,偏僻的地區,佛法流通不普及的地方。就擔心說,你每天跟這些世間的凡人交往、應酬,久而久之,你就被他們同化了,“近墨者黑,近火者焦”,碰到火就被燒掉啦,碰到墨水就被它沾黑啦。所以你應該要時時努力呀。

“當時時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隨緣常住?!边@一段講得很好。印光大師說,你應該時時努力喔,念茲在茲喔,念念在道喔。你的心不能離開阿彌陀佛,不管忙或者閑,清閑,你不要離開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想到就要念,想到就要念。就像我念佛的時候都會拿計數器,在這里,有時候要坐電梯,計數器,要在家念嘛,念念就桌子上放一下,一到電梯,誒,想起來佛號了,又進去拿計數器出來。這叫什么?這里講的,“能念念在道,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要養成這個習慣,你才有辦法。除了上凈房,印光大師說可以用默念以外,金剛持也可以。躺在床鋪上,那就不能夠念出聲音,為什么?會傷氣、傷身體。其他地方都可以,“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绊樉衬婢场保龅侥阆矚g的境界,或者說你不喜歡的境界,不要忘記往生西方。你是要往生西方的人,就不要跟他計較;你要往生西方的人,不要對這個順境起貪愛;你要往生西方的人,不要這個逆境起瞋心。怎么辦?讓給他就好了,逆境就讓給他。順境呢?要保持如如不動,不取于相,碰到順境的誘惑,要狂心歇,歇即菩提,佛號提起來,“不忘往生西方”。

“便可于父母之邦,隨緣常住。若不能如是,當往他方凈業道場,及親近凈業知識,方不負前來所說種種大幸,及聞凈土法門莫大之幸也?!彼f,如果你能夠這樣“念念在道,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的話,你就可以在“父母之邦”,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在這個人間隨緣常住,看因緣跟福報,跟眾生有緣,福報足夠,壽命還在,就隨緣常住吧,隨緣度眾生吧。如果不能夠這樣,那你應該往其他凈業道場,去親近凈業的善知識,去親近專修凈土的高僧大德。那現在我們怎么辦?去哪里找高僧大德?老法師說,蕅益大師是你的善知識,蓮池大師是善知識??从烂餮訅鄞髱煹摹蹲阽R錄》,看蓮池大師的《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全集》,或者看《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或者李炳南老師的全集,或者凈空老法師的開示,都可以,你選一個,這幾位大師都是經過驗證的了,都是阿彌陀佛驗證過的。親近這些凈業善知識,才不辜負你來問我這些種種的問題,你聽到凈土法門這樣莫大的幸運。

最后印祖又進一步開示,有關諦閑老法師,因為印光大師跟諦閑老法師是同一個年代,諦閑老法師是天臺宗的祖師,也是弘揚凈土法門,印祖對于諦閑老法師非常地尊敬。印光法師說:“諦法師專修凈業,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撐持道場種種心,皆死盡無余。念佛之心,又懇切之極。恐彼深得三昧,我尚未能一心,他日何顏見彼。故當仁不讓,又欲閉關。大約總在普陀,未知定歸何所??秩暧趦敉练ㄩT錯過,便可惜三年護關之一番辛苦。故不禁落索如此耳。祈深體鄙懷,則幸甚幸甚?!?/span>

印光大師說,諦閑老法師他專修凈業,我相信他一定會得到大成就、大利益。以及他護持道場的,他主持幾個道場,諦閑老法師也有幾處的道場,譬如寧波天童寺,他撐持這些道場非常用心,而且非常盡心盡力。他念佛之心也非常地懇切。恐怕他已經得念佛三昧了,可是我還沒有一心呢。這是印祖的客氣、謙卑。他日我怎么有顏面來見他呢?所以我要當仁不讓,也想閉關。但是大概我只能在普陀,因為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掩關三十二載,在那邊藏經閣,印光大師負責藏經閣的工作,在那邊也成就了《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他說,我如果閉關,可能是在普陀山,可是還不能知道確定在哪個地方。我擔心你對凈土法門錯過,可能他有護持印光大師,可惜“三年護關之一番辛苦”。所以我就不禁啰嗦,就比較啰嗦地告訴你這些話,希望你能夠體會我的一點,“鄙懷”就是我一點心意。那就“幸甚幸甚”,就非常高興了。

這個是我們讀到這里,“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我們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庸流”是平庸無能的人。

“局”,就是跟拘一樣,拘束、限制、局限。

“亦囿于所聞”,“囿”就是拘束、局限。譬如說囿于成見。

“微塵”,“不知有微塵之剎土”,“微塵”是微塵數的簡稱,比喻數量之多。以碎物為微塵,其數多也。

“剎土”,剎者,梵語差多羅之訛略。翻譯叫土田。梵漢雙舉云“剎土”。即國土之義,所以“剎土”就是國土。

“厥初生民”,“厥”就是代詞,就是其。“生民”是指人類?!柏食跎瘛币馑季褪钦f最初人類誕生。

“盤古”,中國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人,叫盤古開天,這神話故事里面都這樣講,他的后面才有三皇,以及后來的五帝。

再來,“閱歷”,“閱歷”就是經歷。

“至尊無對”,“至尊”是最尊貴、最崇高。“無對”就是無雙、無敵?!爸磷馃o對”意思就是說,至為尊貴而無與倫比。

“尚等凡夫”,“尚”就是還、仍然。“等”就是一樣。那意思就是說,仍然跟凡夫一樣,就“尚等凡夫”。

再來,“靈光”,“不知一點靈光,生生不昧”,這個“靈光”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靈光”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說靈性、靈魂,迷了叫靈魂,悟了叫靈性,靈魂又稱阿賴耶,靈性又稱我們自性,還有我們人人本有的佛性,因其靈靈昭昭常放光明,故名“靈光”。

那么特別是禪宗,它們比較常用這個“靈光”,我們凈土宗就比較沒有用“靈光”的這個名詞,所以我們以下所探討的是禪宗的公案。在禪宗里面我們講,“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百丈禪師跟馬祖道一禪師,講座里面曾經講過他們師徒的公案,馬祖道一禪師是開悟的圣僧,那他這個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也是開悟的圣僧,都是禪宗的高僧大德,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在公元七四九年以及公元八一四年,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嫡傳弟子,他下面出了臨濟還有溈仰二宗。禪宗有五宗,包括曹洞宗、臨濟宗、溈仰宗,這個溈仰也可以念為,也可以念歸,叫溈仰宗也可以說。那么這兩宗都傳承于百丈禪師,影響深遠,那么他們也改革這個律制,所以百丈禪師對于禪宗,乃至于佛教的制度上,建立一個良好的規模,讓禪宗能夠持久興盛。

那百丈懷海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他具有開創性的一位一代大師。作為南岳一派的嫡傳,百丈禪師非常重視心性的思想,他對這個心地法門也有很深的體會。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開示,據《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禪師在堂上說法,他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老法師曾經也提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我們這個“靈光”,佛性自性的功德,它是亙古亙今,本自不生不滅,本來就不生不滅。所以“靈光獨耀”的意思是說,我們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無動搖、本不生滅的。譬如說你的見聞覺知,你一樣在見,但是差別在,第一念沒有問題,了了知,了了見,第二念就迷了。所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它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六根對六塵,舍識用根,不能有妄想、分別、執著,通身放下,這叫“迥脫根塵”。也就是說必須要看得破、放得下,在根塵接觸的時候,它是離開相對待的境界,它是絕待的境界?!绑w露真?!?,能夠稱性而談,從性德流露出來。它“不拘文字”,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我們自性它是,六祖大師說了,“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它是無染的。它“本自圓成”,它本來俱足的,本來就圓滿的。你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它就恢復性德的妙用了,它就是佛性的妙用,那就是佛知佛見。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離開眾生知見,它就是佛知佛見,它就是“如如佛”。他這么一開示,可以講說是直開心源,顯發本性。

那么后來有一位福州的古靈神贊禪師,這位禪師是叫古靈神贊禪師,他是本州大中寺出家的。后來行腳,到各地去云游天下,去參訪參學,遇到百丈禪師而開悟,就是古靈神贊禪師是遇到百丈禪師而開悟的。所以剛才印光大師說,遇善知識很重要。古靈神贊禪師遇到百丈禪師開悟。

他回到本州大中寺,‘受業師問曰’,他的受業師,在佛寺里面,可能是他的教授師,更或者是阿阇梨,平常在教導他的這位法師,但是這位受業師他本身還沒有開悟,受業師就問曰,就問他說了,“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他說,你離開我以后,你有沒有做一番大事業?。砍黾胰嗽趺催€會做大事業呢?開悟才是大事業,一大事因緣嘛。古靈神贊禪師就回答說,“曰:‘并無事業?!烨矆桃邸!蹦枪澎`神贊禪師就說,沒有啊,我沒有做什么大事業,“并無事業”。他也很謙卑啦,我也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啦。那受業師就給他派工作了,“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一所佛殿,而佛不圣。’”這個古靈神贊禪師,他的受業師就派他去做工作了。有一天,他的受業師在沐浴、在洗澡,就命令這個古靈神贊禪師,他說,你幫我,那后面有臟東西,你幫我抓一下,把它去掉,“去垢”。“師乃拊背曰”,古靈神贊禪師就抓著他的背以后就說一句話了,“好一所佛殿,而佛不圣?!彼f,哇,這是一個大雄寶殿。我們這個塔寺嘛,里面住著一個天真佛,他說,好一所大雄寶殿,“佛殿”,可是這尊佛還沒有開悟,“而佛不圣”,他沒有開悟?!捌鋷熁厥滓曋保氖軜I師就回頭看他一下,你在說什么呢?他當然,他也知道他在說什么了?!捌鋷熁厥滓曋?,就回頭看他一下。

“師曰:“佛雖不圣,且能放光?!薄惫澎`神贊禪師就說,雖然你沒有開悟,“佛雖不圣”,佛性沒有開顯出來,但是它一直都在放光。為什么?你一直不離這個佛性的妙用,你每天都在用它,不然你眼見色、耳聞聲用什么?當然是用你的覺性。只是你用的當下是迷而不覺,你錯用啊,你想錯、說錯、做錯。所以他才說“佛雖不圣,且能放光”。它為什么它繼續放光啊?那個覺性繼續起作用。問題是你錯用,你迷了以后就錯用,你悟了以后就是如是我聞,那就是正知正見。

“其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有一天他的受業師就在窗戶底下在看經,“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胺渥油洞凹埱蟪觥保糯莻€窗戶是用紙糊的,而不是像現在玻璃,那一只蜜蜂大概跑進來出不去了,“蜂子投窗紙求出”。古代那個窗戶是紙去糊的嘛,那那個蜜蜂跑進來以后要出去,飛不出去,老是在那個窗子那邊,在那邊飛,在那邊撞啊,“蜂子投窗紙求出”。“師睹之曰”,這個古靈神贊禪師就說了,看了以后就說了,“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得”。這個里面有雙關語。古靈神贊禪師意思是說,他說,這個世界這么大,你不肯出去,你老是鉆那一張窗戶的紙,這房間這么大你不出去,其他還有門可以打開你不出去,你老是撞那一張故紙,就是那一個窗戶那個窗紙,你到驢年都出不去。驢年就是什么?就是茫茫無期也出不去。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眾生就像那個蜜蜂一樣,跑到三界來輪回,沒有辦法出生死,印光大師說,“生死難了”。所以那個蜜蜂就是我們,那個窗紙就是我們的執著,我們的我執,我們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個古靈神贊禪師說,這個世界這么大,你本自清凈、本自具足,你放下就好了??墒悄阌植豢铣鋈ィ澜邕@么大,你不肯出去,你一天到晚就在,“鉆他故紙”,就是在這個牛角尖里面不斷地起執著,不斷地種子起現行,現行又薰種子,那你這樣驢年永遠出不去。

“其師置經問曰”,他的受業師聽他這樣開示,就把經本放下來,就問了,“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后見汝發言異常?!彼f,誒,你去到各地去參學行腳,你到底去遇到誰呢?我前后聽到你講這兩句話,前面就說背部放光,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個“佛雖不圣,且能放光”,那加上這個蜜蜂投窗紙求出。那個受業師也是很有慧根,他一聽不對,這境界很高,說你行腳到遇到什么人了?你怎么有辦法講這么異常,就是說這么高明的這種見解,這么高明的見地呢?你已有悟處。

“師曰”,古靈神贊禪師就說了,“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今欲報慈德耳”。這個古靈神贊禪師就說了,“某甲”就是他自己,他說,我蒙百丈和尚告訴我怎么樣能夠有個歇處,“歇處”就是說狂心歇,歇即菩提,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如果你這個狂心肯放下來,怎么放下來,如何放下來,如何能夠有個悟處,他告訴我一個方向。我今天講這幾個意見,這樣的見解,我只是要報答恩師的慈恩,“今欲報慈德耳”,我一點點小小的體會。

“其師于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請你上堂說法,就要迎請法師升座,就迎請這個古靈神贊禪師升座說法了?!皫煹亲e唱百丈門風”,這個古靈神贊禪師一升座,就唱那個百丈門風的那一種升座的那種贊偈,唱贊,“乃曰”,就說法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個就是傳承他們的如來家風,傳承如來家業,這就是開悟的境界?!捌鋷熡谘韵赂形颉?,他的受業師經他開示以后,當下有所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薄彼氖軜I師說,啊,我活到這么老才聽到這樣的究竟解脫的這個根本大法。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靈光”,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靈光”就是我們的自性彌陀,我們本來就是阿彌陀佛,他“靈光獨耀”,他本來是清凈平等覺?!板拿摳鶋m”,他是離開對待的,他是離開能所的,他沒有善惡好壞美丑是非,他沒有這些對待,他“迥脫根塵”。如何去見到呢?你在六根對六塵的時候,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攀緣取舍,你就見到那個“靈光獨耀”,也就離開善惡對待,那個常寂光凈土,這個常住真心它就顯露出來,“體露真常”。它“不拘文字”,它是離文字相的,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他也見性了,也開悟了;鍋漏匠他本身也是不認識字,他也開悟往生了,也見性了;海賢老和尚也不認識字,也往生極樂世界,老和尚說,他是六祖大師再來的,“不拘文字”?!靶男詿o染”,他本來圓成,“本自圓成”,本來就是圓滿俱足?!暗x妄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如如佛。那么這個地方就提到“不拘文字”了。

所以這個“靈光”就是我們自性本性的智慧之光,它不是出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它自性的境界是超越感官跟感覺的,它是法喜充滿的。它無始無終,真常不變,不是文字所能表現、所能拘束的。它本來清凈,不受任何污染的,圓滿俱足、成就一切善法,也不需要刻意修行,只要擺脫妄緣,就能夠證得真如、成就佛果。

所以,“不拘文字”這一個問題,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里面,六祖惠能大師在回答智常法師的時候,關于本心性的疑問時,就指出來了,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span>

如果你執著文字的話,“不見一法存無見”,你離開一切對待,那樣的一個見地,你不能說我已經清凈了,我證得清凈了。就像那個長爪梵志見到佛陀一樣,說我一切法不受。佛陀問他說,你這一切法不受,受不受?他就答不出來了。你不能再存一個無見,我已經離開一切對待了,這個你也不能執著,“不見一法存無見”。因為如果你還有存這個無見的話,就是像一片小小的云把太陽擋住了,“大似浮云遮日面”。你不知道你心中還有一個法,我知道,這個我知道就麻煩了,這個我知道,我已經清凈了,這我已經清凈了這個一法,你就守得那個空知,你那個靈知心,就守住那個靈知心了,就把它擋住了。“還如太虛生閃電”,猶如,就像太虛里面,打一個閃電一樣,那個道理?!按酥娖橙慌d”,你跑出這個知見出來,“錯認何曾解方便”,已經錯認消息了。知道還有這個執著,把它斷除以后,自己的靈光就常常顯現出來了。

六祖大師強調是,“靈光”是它始終在顯現的,關鍵是你不要起知見。這種“靈光”呢,世間人本有的菩提般若之智,它是放大光明的。這“靈光”不是說來自于人的感性認識,也不是來自于從后來學習的知識,而是本有的智慧。

所以懷海禪師他強調是真常心體,不拘文字,十分高明。語言文字是為了讓你表達心意,就像我們現在學習文字般若一樣,我們借文字般若,再進入觀照般若,最后證得我們的實相般若。文字,你離開文字相,但也不得不用文字,但是你別被文字綁住。佛陀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說法者,無法可說”,就是不能有語言文字的執著?!罢f法者,無法可說”啊,你迷了,我才跟你講一個覺啊,你輪回了,我才給你講一個解脫啊,你沉淪了,我才跟你講一個極樂世界啊;你覺悟了,我怎么還需要跟你再講覺呢?你已經登彼岸了,那就不需要說了,你已經心在極樂了,你就照這樣去利益眾生就好。這就是說,你不要被文字綁住,這不能像六祖大師說的“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

所以六祖大師他一方面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就是說,這些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這個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跟文字無關的,不是說你讀多少經,要背多少經,要體悟多少經,它就會開啟這個智慧,不是,那只是一個方便而已。你讀一萬遍你沒有開悟,還是沒用啊,修了福報而已。關鍵是你要去悟進去,你要去實踐。不是你背多少經文,他就能開悟,而是你必須直下承擔,必須要放下那個妄緣,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懷海禪師說的,“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你不放下,你不悟,那你讀那么多經,你還是沒有辦法開悟。這就是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但是又不得不利用文字,我們必須借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然后再進入實相般若。所以禪宗里面常講說不立文字,那這個部分六祖大師是有意見的,六祖大師他是有嚴厲的批評,他說,“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聽經聞法。就像老法師在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不準他寫筆記,但是周家麟老師就可以寫筆記,因為他們兩個根器不一樣。那老法師聽完李炳南老師講《華嚴經》,老法師就有辦法上去講《華嚴經》,那這個就是什么?就是凈空老法師他的根性、他的悟性非常地高。這個就是說,“既云不用文字”,也不能有這個執著,但是我們必須要借這個文字,能夠契入“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境界。

好,以上我們就解釋這個“靈光”到這里,我們再看下面的:

“生生不昧”,“生生不昧”,“生生”就是流轉輪回無極。《楞嚴經·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薄懊痢本褪腔璋岛俊D恰吧幻痢钡囊馑季褪钦f,在無盡的輪回流轉中,靈性從未受過染污。

“身歿”,“歿”就是死的意思?!吧須{”就是肉體死亡。

“無可如何”,就是說沒有什么辦法。這里是指無可奈何。

“法門”,就是前面所說的佛法。

“自有酬償之道”,“酬償”就是報償、償還。意思就是說,自然會有回報的辦法。

“善士坎坷”,“善士”就是有德之士、慈善之士、行善的人。“坎坷”,“坎坷”就是困頓、不得志?!吧剖靠部馈本褪巧迫死ьD、不得志。我們常講善人惡報,那惡人善報,所以現在人就是不相信因果,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因果通三世,善人惡報是因為他過去生的惡緣惡因,現在因緣種子成熟了,所以他必須要先受這個業報。他現在所行的善事功德還沒有辦法去改變他的業力,但是他將來這個善事果報仍然是會顯現出來。

“難憑”,“難憑”就是不可憑信。

“宜”,“宜”就是當然、無怪。

再來,“阿難結集”,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我們就來好好介紹一下。好,我們接下來來介紹“阿難結集之時”,這個“阿難結集”,阿難尊者非常重要,今天如果沒有阿難尊者他的第一次的經藏結集,我們今天就沒有辦法聽聞佛法。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我們就來很完整地來了解阿難尊者,他在佛陀這一世里面,他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的因緣,我們來了解阿難尊者。

“阿難”是阿難陀的簡稱,譯曰,就翻成我們這個華語,就是我們中國話,叫歡喜、慶喜。他是白飯王的兒子,他也是提婆達多的弟弟,提婆達多是來障礙佛法,阿難尊者是佛的從弟,就是他的堂弟,是十大弟子之一。他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也就是佛陀三十歲的時候,阿難尊者出生,所以等于阿難尊者慢了佛陀三十年到人間來。那佛陀,佛壽五十五,就是佛五十五歲的時候,阿難尊者那時候二十五歲,他就出家了,他當佛陀的侍者,當了二十五年。所以等于佛陀三十歲的時候,阿難尊者出生,佛陀五十五歲的時候,阿難當侍者。

那今天我們就分成六點來解釋阿難尊者。第一,阿難出生。第二,佛陀侍者。第三,阿難蒙難。第四,阿難結集。第五,阿難入滅。第六,于恒河中,入滅如此。

佛將要入滅的時候,阿難以四件事情問佛。一切經典之前,應以什么字義作為經首?佛陀說,以“如是我聞”。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滅后,我們以誰為師?佛陀說,以戒為師。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們依誰而?。糠鹫f,依四念處觀住,就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第四個問題,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后,我們如何調伏?就是這些六群比丘,還有提婆達多,該怎么辦?佛陀說,默擯,不要理他。所以以上這是佛在入滅的時候阿難問的四個問題。

那我們現在來講阿難出生。

阿難尊者在佛的弟子里面是多聞第一。他在空王佛的時候,所以他們過去生就有結緣了,他們過去生就是同修。所以有時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我們作為一個同參道友,乃至于夫妻眷屬,我們說家庭,夫妻眷屬跟子弟,都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遇到哪一位法師,遇到哪個師父,我們所遇見的同參道友,其實都有過去生的因緣。當然這里面有善緣跟惡緣,善緣就是來幫助你的,惡緣是來障道的,來找麻煩的,但是也是成就你的道業。因為到最后呢,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是善知識,一個是惡知識,一個是你自己。也是一個是善的,一個是惡的,一個是你自己。所以在我看來,善惡都是你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跟惡的同參道友,其實都是你的助道因緣,只是一個是在順道,一個是逆道,一個是順境,一個是逆境。

所以在空王佛的時候,那時候阿難尊者就跟釋迦牟尼佛都是同時間在修道的,他們一起發愿出家,一起修道。但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薩道上他精進用功,修六度萬行,阿難尊者他就是喜歡聽經聞法,就是多聞第一,他喜歡多聞。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阿難尊者他還是做尊者,他來護持佛法。阿難它是梵語,翻譯為慶喜。什么叫慶喜?因為阿難尊者出世的那一天,就出生的那一天,剛好是釋迦牟尼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開悟證果,也是迦毘羅衛國跟鄰國作戰得到勝利,所以叫慶祝歡喜,叫慶喜,很吉慶、很吉祥的,所以給他起一個名字叫慶喜。

阿難尊者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父親呢,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凈飯王,凈飯王有四個兄弟,那阿難尊者的父親是排行老二,就是白飯王。他的哥哥是誰呢?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專門就跟佛作對,是來反對佛的,那阿難尊者是來擁護佛,你看這個都是示現,但是這些都是來成就佛陀的。所以古人說,“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币豢脴渌Y成的水果,也有酸的,也有甜的;一個媽媽生出來的小孩,里面有一個聽話,一個不聽話的,有一個聰明,一個笨,“有愚有賢”,愚笨啦,賢能啦。所以這個一切都是好因緣。

再來,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以后,他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去說法教化,那剛好是阿難尊者二十五歲那一年。阿難看到佛陀的妙相莊嚴,發心出家,當時很多佛陀的表兄弟、堂兄弟都出家了,那很多王族的人也都跟著佛出家。那佛就問阿難說了,你是我的堂兄弟,我們像親兄弟一樣,你是看到什么想要出家呢?你怎么可以離開恩愛舍離呢?

阿難就回答說,他說,我見到佛你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我從來沒有看到這么殊勝絕妙的相好啊,這個世間沒有什么比佛的相好莊嚴。佛的身體,光明皎潔,好像琉璃體那么美滿妙好。而且佛你這種相好莊嚴,不是我們這個情欲跟愛念所生出來的,因為男女這種淫欲的氣氛是不潔凈的,這個愛欲是和父精母血造成的身體。所以我們這個是業報身,佛那個身體他是應化身、圓滿報身、清凈法身,那是智慧成就。所以我們這個,父母生我們這個愛欲之身,是不能夠成就這種殊勝妙好紫金光聚的清凈光行。所以他說,我看到佛你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我就剃發出家了。

其實阿難這樣的見解也是不對的,這是著相。但是他這個從方便來說是很好的,為什么?因為佛要攝受眾生嘛,他這樣才會出家,你不可能一開始就離相。他說,哎呀,是向往那種出家人的生活。雖然是著相,但是他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先進來,從著相到進入無相。你不能一開始就離相,那不可能的。所以阿難尊者雖然他是這樣喜歡佛的這個相好莊嚴才出家,這個也是怎么樣呢?這個就是,他還有這種愛欲心啦,只是這種愛心不是愛這個世間的這個情執,他是愛佛陀這種相好。所以阿難他很聰明,但是他定力不夠。所以他這個佛陀說的法他都能夠記得,一字都不會錯。因為他定功不夠,才受到那個摩登伽女那個先梵天咒所迷惑。所以這個部分,是阿難尊者他是因為佛陀的相好莊嚴,他才跟著出家。

再來,阿難蒙難。

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記憶力非常好,一聽見什么他都不會忘記,所以他負責結集經藏。他雖然這么好的記憶力,因為他過去生,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律的。那么阿難尊者他多聞第一,他記憶力好,但是他只學到這個口頭禪,并沒有真正地證悟。所以他在《楞嚴經》里面,阿難他是當機眾,他是注重多聞,但是沒有修定力,所以他遇到摩登伽女的時候,這個先梵天咒就把他迷住了。幸虧佛當時從佛頂放光,請文殊師利菩薩持楞嚴神咒前往救護,把他救回來。這個就是阿難他蒙難,當時跟摩登伽女,都在楞嚴會上,佛陀七處征心、十番顯見,雖然他沒有證法身,但是他至少他也破見思惑。

那再來是阿難結集。

當時因為佛入滅以后,佛的弟子擔心說,這些異說邪見滲透進入佛法里面,所以怕這些三藏教義日久失散,所以有結集的必要。那么這個結集的儀式,就是等于像今天的開會一樣,先聚集眾比丘,五百位比丘,那依戒律法,組織成一會,會中選一個主席,那個主席就是迦葉尊者,然后優波離尊者朗誦戒律,阿難尊者朗誦經典,就是等于登高座,就是升座了,述佛所說,就是講述佛陀當時怎么說。因為阿難尊者是憶而不失,佛陀講什么,它都能入阿難的心,所以升座以后,就講出當時佛陀怎么說。

那當時阿難尊者一登座以后,那么大家有三個疑問,第一個,就釋迦牟尼佛復活了。第二個,阿難尊者成佛了。第三個,他方佛再來。那阿難就講了一句話,“如是我聞”。五百大阿羅漢都印證沒有錯,這樣就全體通過,就寫在貝葉上面,就成為正式的典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流傳的經律,都是經過四次結集,那我們現在講的是第一次結集,是阿難尊者來朗誦的,那迦葉尊者他當主席,是經過結集而來的。所以《大藏經》如果里面沒有記錄的,那就是后面人偽造的,這個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清楚。

那結集三藏本來只有一次,后來因為時間久遠,邪說橫行,影響教理,于是在佛滅度的四百年之中,仍然有四次的結集,那后面的三次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那第一次結集是在佛滅度后三個月,迦葉尊者得到摩竭陀國阿阇世王當功德主。

我們知道這個阿阇世王是后來成為佛陀的大護法,他本來是一個叛逆的不孝子,把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拘禁起來,關在大牢里面,以及要殺害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后來是他旁邊的一個忠臣耆婆阻止,跟阿阇世王說,不能殺父母,尤其不能殺害母親,他才不會造下這個五無間的罪業。后來因為他謗佛,跟提婆達多勾結,所以他生這個膿瘡以后痛苦不堪,后來向佛懺悔,那個膿瘡的病才好起來,最后成為佛陀的護法。

那這個第一次經藏結集就是阿阇世王當功德主,他曾經在,《無量壽經》里面講,他曾經在過去世里面供養四百億佛。那先召集阿羅漢有一千人,在王舍城外七頁巖窟中,然后再從千人里面,再挑出五百個阿羅漢擔任結集三藏事宜,那阿難尊者負責經藏,優波離尊者負責律藏,這個是上座部的結集,也稱為五百結集。這個是經藏結集,是跟阿難尊者有關,我們在這邊提出來。

那另外在佛門里面,佛陀當時那個弟子里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實都是比丘,但是后來也有比丘尼,那個比丘尼是誰呢?比丘尼能夠出家,其實是阿難尊者提議的,因為那時候教團剛成立,女性尚不能出家,是阿難尊者向佛陀據理力爭,女性才有機會出家。

最后我們來看阿難入滅。

阿難就問大迦葉尊者,說世尊傳金襕袈裟之外,還有什么傳給你呢?迦葉尊者就用手招一招阿難,于是跟阿難說,你把門前那個旗桿把它弄倒,弄倒它。這個就是“說法者,無法可說”。佛陀拈花,迦葉破顏微笑,那時候就是以心印心,傳佛心印了,就是傳這個東西而已,就祖師西來意。那后來迦葉尊者就把這個正法眼藏傳給阿難尊者。

阿阇世王是對阿難尊者說,仁者,如來、迦葉尊者都已經入涅槃了,我都沒有親眼看見。尊者你要入涅槃,希望你能夠先告訴我。就是阿阇世王有跟阿難尊者說,迦葉尊者入滅的時候,我沒有看到,你入滅的時候,我希望能夠見到。那阿難就答應了。后來阿難就想,我身是很危脆的,猶如聚沫,何況衰老,豈能久長呢?他就到王宮,正巧阿阇世王在睡覺,那尊者就對侍者說了,我要入滅了,今來辭別。

阿阇世王在夢中就看見一個寶蓋,七寶嚴飾,有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不久就來了暴風雨,把寶蓋柄給吹斷了,七寶瓔珞都散落在地上,他心里非常驚訝。醒來的時候,侍者把阿難尊者交代的話跟國王說。阿阇世王聽到阿難尊者要入滅了,就失聲痛哭,趕到毗舍離城。阿阇世王和毗舍離王都勸阿難尊者不要入滅,阿難就想,我如果偏向哪一國,就會發生爭執,這是無有是處的,我應該以平等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于是阿難尊者就在恒河的中流跏趺而坐,準備入滅。

在這個時候,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目睹這種祥瑞,飛往恒河這邊來,頂禮尊者,請求出家。阿難默然受請,頃刻把恒河化為金色大地,并為這五百仙人說法。不久,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仙人須發自落,成阿羅漢。在這五百仙人中,有一位商那和修尊者,阿難知道尊者是個法器,于是就把正法眼藏傳給他,并說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蹦敲瘁屽饶材岱鸢颜ㄑ鄄貍鹘o迦葉尊者,初祖就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再傳法給阿難尊者,就是二祖,二祖就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再付法給商那和修尊者。

后來阿難尊者傳法以后,就在恒河中流入滅,在那兒圓寂了。他入滅的時候,他不是就這樣死掉了,而是踴身到虛空中,在空中現十八神變。我上次有講過,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只有三個人,一個是釋迦牟尼佛,在金棺中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第二個就是阿難尊者,第三個就是我們近代的虛云老和尚的弟子具行法師,用三昧真火,那不得了,阿難尊者就是這樣啊。

證果的人,可以在虛空里面現十八神變。這十八神變是什么呢?就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在空中,躺著、坐著、站著,就在虛空里面游行自在一樣,現十八種變化。這是羅漢的境界,差不多羅漢都有這種神通能力。這時候,又刮大風,又打雷,阿難尊者就入“風奮迅三昧”這種定,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

以上我們特別介紹阿難尊者的出生,還有阿難尊者出家,阿難尊者蒙難,阿難尊者結集經藏,還有阿難尊者入滅的過程。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幡蓋”,“幡蓋”就是幡幢和華蓋。

“仿佛”,“仿佛”就是大體相似。

“其容已乎”,“其容已乎”,“其”就是難道,表示反問句。“容”是可以、允許的意思?!耙选本褪峭V埂!昂酢?,用于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于“嗎”或是“呢”。那么“其容已乎”,就“印之造之,其容已乎”,就印造經文這件事情相當重要,哪里可以停止呢?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雖然有美妙無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雖然有至高無上的真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們的身體,最難聽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來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那么天上人間都像漫漫長夜。不只是凡夫見識短淺,就是讀書人也見聞有限。抬頭看天,以為天上只有太陽跟月亮,不知道還有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以為追溯人類的起源,就是從盤古開天開始,不知道在無量劫以來,自己已經輪回了數不清的歲月。

天帝天仙以為地位至高無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經,而且還要繼續輪回于六道。普通凡夫以為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沒有了,不知道神識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父母眷屬認為死了以后就恩愛分離,毫無辦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學到佛法,就會覺悟,即使經過千生萬劫,只要因緣相遇,就會有酬報的日子。

好人一生坎坷,惡人春風得意,就說天道不公平,難以做依靠,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連,善惡報應一定沒有絲毫差錯。多么偉大啊,如來之圣典。真正是渡海的舒適航船,暗路上的名貴明燈,嬰兒的乳汁,荒年中的米面啊。難怪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梵王和帝釋都拿著彩旗和寶蓋來作供養,四大天王捧著高座四足來作護法。佛教圣典,難道是那些世間的普通書籍可比的嗎?印刷經書,是延續眾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夠停止呢?

好,我們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剛好我們這一段經文,這一句“印造經文”里面有提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最易失之,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

第一點,老法師說,世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我們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佛的正法,應當要珍惜這樣的殊勝因緣。這些年來,我們都認真學習佛法,佛的教誨,在現實生活上我們得到證明。最簡單的常識,就是佛講的因緣果報,我們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生活在這個世間,心情自然就穩定,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這個是第一點,我們眾生想要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就是要從因地下手,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那我們從佛陀教誨里面,我們在生活上得到證明,那最簡單的就是因緣果報。

第二點,《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跟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想紛飛,分別執著太多,就是經上講的“凡夫”、“可憐憫者”。禪師說,你的功夫不錯。了凡先生說,我沒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兇、禍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沒有用處,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雖然明白事實真相,但是沒有透徹明了,也就是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當然,就知道命是怎么樣,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不知道為什么造這個命,他不知道,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他不知道。所以,禪師就為他開示,把所以然的道理告訴他,他依照禪師的教導,認真去努力去做,真的改變了命運。所以,明了道理與事實真相,才能改變命運,創造命運。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聽經聞法,我們學習佛法,我們是要干什么?我們是要學習命為什么這樣,學習那個所以然,你所以然了解了,你就知道其當然是怎么回事。所以,當然就是果報,所以然就是因,要了解因緣果報。

第三,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個我們在“印造經文”的后面,我們會提到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階級所了解的道理跟事實真相都不一樣。最低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所明了的比了凡先生高出許多,但在佛法里面是屬于階層最低的菩薩,到如來果地才是究竟圓滿透徹地明了。所以,佛家的教學,無非是教導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下,雖然明了,沒有透徹,是解悟,沒有達到證悟。譬如,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們深信不疑,這是解悟,但是沒有證實,還是不能將一切眾生真的看作自己,眾生與自己仍然有差別。若是對待一切眾生真的跟對待自己一樣,這就是證悟,你就是法身大士了。這個講一個證悟跟一個解悟,證悟,眾生跟我是一體的;解悟,我知道眾生跟我是一體,但是我還沒有辦法做到,這就是解悟。

第四,我們現在雖然懂這些道理,但是還做不到,這是解悟,不是證悟。李老師常說,解悟不管用,該怎么生死,還是怎么生死,無法脫離輪回,證悟才能脫離輪回;不但脫離輪回,而且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滿。所以佛法是要去證悟的,信、解、行、證,最后還是要去行證,要去落實,也就是老法師常講的真干,要去做到。

第五,十法界里面的美滿、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實。佛陀對我們期望跟勉勵,是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證得。佛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們將心量拓開,愛一切眾生像愛自己一樣,這就是行,解行要相應才能證得。所以剛才講,這個一真法界的真實才是真實的,那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還有“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就講這個是真實。

第六,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做到嗎?能。佛在經上講,這個世間最大的國王是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也就是統治了太陽系。為何稱為輪王呢?它以輪寶作為交通工具和武器。這使我們聯想到,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傳聞的飛碟,大概是輪王的輪寶??赡苁禽喭跖汕膊繉俚竭@個地方來巡視。它們乘著輪寶,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講法。

第七,按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換句話說,金輪王統治的范圍是一個銀河系。它的輪寶在二十四小時之內,能周遍游歷整個銀河系。輪王何以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家呢?經上說,它以“十善業道”和“四無量心”,得此大福報。摩醯首羅天王是天王福報最大的,金輪圣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都是修積功德而成就的,決不是用武力、霸道成就的。

第八,在中國,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幾年就亡國了;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復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對中國發動戰爭,八年就幾乎滅亡,最后無條件投降,這是史上證實霸道不能成就。中國歷史上,建立王朝時間最久的是周朝,享國八百年,他實行仁政,以“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教誨,不仁不義,最后招致亡國。倘若他們仍然遵循祖宗的成規,周朝就不會亡國。

第九,所以,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地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眾生享受,因為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愛護子孫的老人,自己辛勤地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兒孫過得幸福、美滿。他將兒孫看作自己,兒孫享受就是自己的享受,這是世間人。諸佛菩薩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實際上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己。這是說明生命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共同體,也是一體的。

第十,將虛空法界比作一個人身,一切眾生是身體上每一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是自己,每個細胞都是平等的。雖然各個功能不相等,眼能見,耳能聽,但無論是眼、耳、鼻,或是內臟、四肢、皮膚、指甲,分析后皆變成分子、原子、電子,所有的組織完全是相等的,這是平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佛知佛見。

第十一,華嚴宗常講“作法界觀”。過去有些老法師,例如隆泉法師、智光法師和南亭法師都是學《華嚴》的,他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祖師大德講“作華嚴觀”。何謂“華嚴觀”呢?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認真去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就是華嚴觀。所有一切眾生,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個族群,人就會生病。所以才曉得,各種不同的族群,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

第十二,我們對于各種不同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誠心去愛護,全心全力去幫助,這就是《華嚴經》的落實。所謂落實,就是《華嚴經》的證果?!靶?、解、行、證”,證就是落實,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之中,那現實生活就是“佛華嚴”,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

第十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示現的榜樣,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樣,你就成佛、成菩薩,前途無限光明。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許做的,決定不做,就能證實經上所講的事實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那么老法師在開示這一段里面,講這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老和尚是從因果報應先講起,講財施、法施、無畏施。然后再講到說佛法里面講的華嚴的境界,信、解、行、證,你得到解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但你沒有做到,那還是不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的生活是要做到證悟。那最后,老法師講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眾生跟我是一體的,法身大士就是證悟了眾生跟我是一體,所以他們才大慈大悲。那老法師講這個意思,他不厭其煩地解釋說,其實我們對待各種不同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像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一樣,要做到平等的境界,眾生都平等,細胞都平等,要做到這個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華嚴的境界,也就是佛華嚴,過華嚴的生活。

所以這里面,老和尚又提到金輪王,它是因為修十善業道跟四無量心,才得到這個福報,那它是修積功德成就的,它不是用霸道。那霸道,老和尚特別舉八年抗戰,日本的敗亡,以及秦朝的滅亡。所以還是必須要用佛法的智慧,用我們的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用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地幫助眾生,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而且才是真正的世間跟出世間的福報,是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地幫助眾生,成就別人也是成就自己。那成就的福報是眾生享受,不是我們自己享受,就是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讓眾生能夠享受,就像父母一樣,像我們的長輩一樣,那佛愛眾生,就像老人愛他的子弟一樣。今天老和尚講的重點大概是這樣。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1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网站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 久久久夜夜夜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 伦理二区| 男人天堂网址 | ririsao久久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毛片在线 | 久久久蜜臀国产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www.色.com| 欧美视频成人 | 天天澡天天狠天天天做 |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 亚洲精品一二区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 亚洲精选一区二区 | 天天成人综合网 | 午夜丁香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一区 |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 | 91pron在线 | 国产视频1区2区 |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av在线天堂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成人免费av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观看不卡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嫩草最新网址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四区 | 亚洲444kkkk在线观看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