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5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5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0月1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九,“創修寺院”。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OO頁,我們看經文:

“創修寺院”

“(發明)佛法僧三寶。謂之福田。而所以莊嚴供養者。則惟寺與院而已。無寺院。則無佛像經文。僧尼四眾。一應禮拜燒香。受持讀誦之福。皆無由種矣。然則創之修之者。厥功顧不大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寺”,“創修寺院”這個“寺”,它原意思是官司之名。釋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內也。”所以這個“寺”有一種傳承的味道,這個嗣就子嗣,就是子孫來繼承、來傳承。那佛法是什么呢?佛陀的如來慧命、法身慧命,必須靠這個寺來傳承,“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內也”。

《羅氏識遺》曰:“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攝摩騰竺法蘭于鴻臚寺。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這個就是講佛寺的由來。為什么佛寺要用一個“寺”?在《羅氏識遺》這本書里面記載,漢朝,當時國家設鴻臚寺,就是皇帝他設一間鴻臚寺來接待四方的賓客。所以寺本來就是政府的一個接待外賓的地方,有一點像現在我們稱的外交部。

那么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那時候佛法傳入中國,當時第一位到中國來的,翻譯經典的,就是攝摩騰跟竺法蘭兩位印度的高僧。那么當時皇帝就是接待攝摩騰跟竺法蘭,接待他們在鴻臚寺。后來第二年,皇帝下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再建立一間白馬寺。為什么取名叫白馬寺呢?就是感恩攝摩騰跟竺法蘭白馬馱經到中國來,紀念那匹白馬,所以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就是說鴻臚寺畢竟是一個皇帝接待單位,也不能夠長久住在那里,所以在另外一個地方再建白馬寺,但是仍然以寺為名,以款待從印度來的“西方之客”,就是從印度來的這兩位高僧,“若待以賓禮也”,就是以國賓之禮來接待他。這是中國有佛寺的由來跟開始。

那么西土稱為僧伽藍,在印度他們稱佛寺叫伽藍,僧伽藍,西土就是印度。僧伽藍它翻譯成華語叫眾園,僧伽藍譯言眾園,就是僧眾聚集的地方叫眾園。謂眾人之所居住,是眾人所居住的地方,是說共修的地方,或是用功精進的地方。在園圃生殖之處,佛弟子則生殖道芽圣果也,就像我們花園里面種植花果,它會開花結果,就是園圃生殖之處,所以叫做眾園,要用這個園字,它有這個意思。那么佛弟子住在這里面,就能夠生出道種出來,能夠開發道種出來,道芽就是道種、就是智慧,能夠成就圣果,就成就佛果,這個地方。經曰,伽蘭陀竹園,經文上說,伽蘭陀竹園,祇樹給孤獨園。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佛陀講經的地方叫祇樹給孤獨園,它就是用園字了。是西域之寺舍也,那就是西域,他們就是佛寺的地方,就叫用園這個字,就是僧伽藍,所以僧伽藍是印度西域之寺舍也。

后魏太武帝時,創立了伽藍而名以招提,那時候在魏太武帝,他創立這個伽藍,就是創立這個佛寺,把它取名叫招提。招提,梵,翻成華語叫四方。所以佛門里面常常講,取之于四方,用之于四方,十方來十方去,現在是講十方。那這個魏太武帝那時候取名叫招提,取這個佛寺的名稱叫招提,它翻成華語的意思叫做四方之號。隋煬帝大業中,改天下之寺為道場,那么在隋煬帝的時候,就改成為,改這個寺為道場,至唐復為寺,那到唐朝的時候,又恢復為寺這個名稱。

所以我們這個佛寺的由來,是從這個東漢的時候就有了,一直到魏太武帝,再到隋朝,到唐朝正式確定這個名稱是寺。

那么“院”,“寺院”,我們的經文叫“創修寺院”,那“院”呢?印度梵語叫做羅摩,羅摩翻成華語叫院。圍以土墻之屋舍也,它旁邊四周圍的這個土墻,這個房子,圍以土墻之屋舍也,這種房子,旁邊都有土墻圍繞起來。又官廨(這個廨就是官署,官廨叫官署,公家辦公的地方)曰院。后來呢,后為僧居之名,后來就變成僧人居住的地方叫院。所以現在有些佛寺也有取名叫院的,譬如說我們凈宗學會有一個,我們老法師有一個澳洲凈宗學院,像臺北這邊也有一間佛寺,叫文殊院,也要用院這個名稱了。后世以寺為總號,院為寺中別舍,正宅以外的宅邸。所以后來就以寺作為總名稱,總號就總名稱。院為寺中別舍,院,是在寺里面再另外成立的一個別舍。

譬如說我們說極樂寺,臺南極樂寺,這老法師賜名叫極樂寺,臺南極樂寺,它有臺南凈宗學會,后來蓋了新的建筑以后,老和尚賜名臺南極樂寺,老和尚常常駐錫在極樂寺。那極樂寺我們知道,維護老法師的牙齒的這位劉醫師,就是做水結晶報告,受到大家很敬重的劉明德醫師,他是一個牙醫師,修持非常好,我跟他也很熟,他是臺南極樂寺的義工,他建了一個華嚴實驗室,就是做水結晶報告。前幾天我到聯合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老和尚在那邊啟建中峰三時系念,還有祭祖,還有和諧世界和平論壇,以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以及愛的教育來祈求世界和平。那么臺南極樂寺就在聯合國的大會上提出水結晶報告,那報告也非常地好,是由臺南極樂寺華嚴實驗室的一位義工來報告。那劉醫師他平常共修,沒有完全到極樂寺來。在高雄澄清湖旁邊,有建了一間菩提別院,據說這菩提別院就是劉醫師供養的,所以他福報非常地殊勝。菩提別院,你看那個地方就稱為菩提別院。所以極樂寺這個名稱,還有菩提別院,這完全按照這里講的,跟這里講的幾乎是一樣,寺為總號,院為寺中別舍,就是別院。

例如唐朝慈恩寺有翻經院。《名義集·七》曰:“羅摩,此云院,周垣小院。”《釋氏要覽·上》曰:“院,梵云羅摩,唐言院。”所以從這個《名義集》還有《釋氏要覽》里面的記載,“羅摩”就是院,也就是佛寺的另外一個單位名稱。

再來,“僧尼四眾”,如果是講“僧尼四眾”,就是指出家四眾。如果是講佛門四眾弟子,那就是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二眾就是比丘、比丘尼。那如果講“僧尼四眾”呢?它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是指出家之四眾。

“一應”,所有一切。

“無由”,沒有門徑、沒有辦法。

“顧”,豈、難道。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佛法僧三寶,叫做眾生的福田。但要莊嚴供養,廣種福田,就只有到寺院里去了。沒有寺院,就沒有佛像經書經文,四眾弟子就無法燒香禮拜,念佛誦經,三寶福田就無法種起。因此,創修寺院的人,其功德難道不是更大嗎?那就是說你建立寺院或者舍宅為寺,那些功德都很大,往下我們就會探討到。

好,我們看經文第二段:

“正法念處經云。若有眾生。見塔寺僧坊。涂飾修補。復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終生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共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為人。其身鮮白。又法滅盡經云。將來劫火起時。曾作伽藍之地。不為火焚。”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正法念處經”,這部經也常常,我們在講座里面有提過。《正法念處經》,為說一切有部或正量部中,所敷衍集成之佛典,收入《大正藏》〈經集部〉,這部經是被收入《大正藏》,在〈經集部〉里面。元魏時由瞿曇般若流支翻譯為漢文,共七十卷,藏文《大藏經》有較為完整的譯本,其內容解說各種善惡業報,所以這部《正法念處經》就是在講善惡業報,并含有相當多的阿毗達磨式之教相,與說一切有部有十分類似之處,也有不同處,可能是屬于接近有部的某部派。本經有《妙法圣念處經》和《諸法集要經》兩種受到大乘佛教教義潤飾的略集本。

再來,“僧坊”,“僧坊”就是僧舍,就僧人住的地方。

“故”,“故”就是老、舊、過去的、原來的。

“五欲”,就色、聲、香、味、觸。有時候我們會講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我們都講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六塵,地獄五條根。那么這個五欲,在這個地方是色、聲、香、味、觸。色,就美麗的色相,譬如說美女、美的東西、美色、美的物質等等,這些都是屬于色,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吸引人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合你意思的這種接觸的快樂,指適意之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

再來,“劫火”,“劫火”,大三災之一,就是火災,在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我們說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四禪天以上就不受大三災。所以在壞劫的時候發生的大火災,它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大三災就是指水災、火災、風災,這是一般的大水災、大火災、大風災,這叫大三災。佛經上另外又講小三災,是指刀兵劫、瘟疫、饑餓,就饑饉。刀兵劫是七天七夜,印證現在的核子彈,廣島的原子彈爆炸,七天七夜,瘟疫是七個月又七天,饑餓、饑饉是七年七月七天,這是小三災。

“伽藍”,僧伽藍摩之略,剛才有講過,譯曰眾園。為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正法念處經》說,如果有眾生,看見塔寺僧房,涂飾修補,又教別人修理舊塔。他命終之后,就會轉生天上,身體潔白,住進珊瑚寶林,與許多美麗的天女一起娛樂,天福享盡后,又轉生為人,身體仍然潔白。《法滅盡經》說,將來劫火燒起的時候,曾經用作寺院的地方不會被火燒。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佛言。假使有人。費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縱令此寺。隨為水火所壞。已為不虛施主之恩。況寺院告成。因之廣造福德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佛說,假使有人,花費了成百上千的錢財,建成了一座寺院,有一位持戒比丘住了進去,接受供養,那么,即使這個寺院被水火損壞,而施主的福德將是永遠也不會磨滅的。何況寺院建成后,已為眾生廣種福田啊。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六條”,六件公案故事:

“須達施園(經律異相)”

“舍衛國有大長者。名須達多。欲求勝地。造精舍奉佛。唯有祇陀太子園。廣八十頃。(往時迦葉如來道場亦在此處。)林木郁茂。最為佳勝。往白太子。太子曰。布金滿園。吾當賣汝。須達喜曰。園屬我矣。遂運金布地。須臾將滿。太子曰。吾戲言耳。須達謂太子之言。不當有戲。堅意買之。太子不取其金。共以此金。造精舍一千二百所。捉繩定基之際。舍利弗忽笑須達問故。答曰。汝方于此經營佛宇。而汝將來所受福報之天宮。此刻先已成就。因借道眼。與須達觀。須達大喜。乃問何天最樂。舍利弗言。第四兜率天。有彌勒菩薩。現在說法。須達言。吾愿生此。精舍告成。王及大臣。士庶男女。十八億人。共來迎佛。世尊入時。放大光明。諸天伎樂。不鼓自鳴。盲聾喑啞。皆得六根具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長者”,“長者”是積財具德者之通稱,如須達長者。《法華玄贊·十》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在《法華玄贊》說,他心地平等,“性直”就是他的個性非常地正直,“心平性直”。“語實行敦”,說話實在,行為端正。“齒邁財盈”,而且他長壽、年長,而且財富豐富、財富豐盈。“名為長者”,就可以被稱為“長者”。所以“長者”又稱為年長者之稱。《孟子》曰:“徐行后長者。”孟子說,走路要走在長者的后面,要慢慢地走所以戒法里面也有規定,我們在家居士跟著出家人,跟著比丘、比丘尼,我們必須在他們的后面,不能跟他平行,也不能走到他前面,除非你是要開路,或是你要開路,探尋這個道路,否則在戒法上是不允許的。那么“長者”也是顯貴者之稱。《史記》曰:“門外多長者車轍。”就是門外有很多長者的車轍。又,謹厚者之稱。長者又稱為非常謹慎寬厚的人。曰:“寬大長者。”

“須達多”,“須達多”我們來介紹一下,他又翻成蘇達多。華言叫善與、善給、善授、善溫,就他很容易布施給別人,供養別人,教授別人。他是舍衛國的人,他本名叫給孤獨長者,專門照顧孤獨的長者,貧窮的人,他也就是祇園精舍的功德主,祇園精舍之施主也。《玄應音義·三》曰:“悉(修)達多,此云善與,故得給孤獨名也。”《慧苑音義·下》曰:“須達多,此云善給,施無依怙也(者)”,他專門布施給這些沒有依靠的人。《華嚴疏鈔會本·六十》曰:“須達多,正言賑濟無依,義云給孤獨也,即長者之稱。”

那我們來再詳細來介紹這個,釋迦牟尼佛與給孤獨長者(就是跟須達多)的因緣。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的時候,看見有一對夫妻,就是須達多夫妻,他們七世都要貧窮,七世。那么這一世更貧窮,他們住的地方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都在垃圾堆里面找食物來維持生命。那么須達多有一次在垃圾堆里面,意外地發現一塊牛頭栴檀,栴檀是一個很名貴的栴檀木,須達夫婦撿到這一塊牛頭栴檀,它是名貴的香木,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里外都可以聞得到,世間上所有的香氣都比不上這個牛頭栴檀。這對夫婦撿到以后,因為是非常珍貴的寶貝,所以很高興,就用這個牛頭栴檀換來三碗白米,因為他們這一生里面從來沒有吃過白米飯。那么接近中午的時候,這對夫婦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有另外一個說法是,當時須達多到外面,在去找食物,去工作,須達多的妻子在家里做飯。

當第一鍋飯在煮熟的時候,佛在定中,知道跟須達多長者有緣,要度這個須達長者。佛陀就派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七世了,現在因緣成熟了,舍利弗你去度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于是舍利弗就來到須達家里,來化緣了。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駕臨,舍利弗尊者駕臨,來化緣,非常地興奮,夫婦倆就知道自己過去生沒有修福德,所以今日落得如此窮困不堪,今有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植福德的大好機會,機不可失,就將第一碗米飯供養了舍利弗尊者。

供養舍利弗尊者以后,夫婦倆又煮第二碗米飯下鍋,兩人正要食用的時候,佛又叫迦葉尊者去化緣。夫婦倆見到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就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迦葉尊者。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后,心里非常歡喜,又將第三碗米下鍋,準備享受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碗米飯。

這個時候佛出現了,要看他的恭敬心,看他的真誠心,因為他們兩個夫婦是窮人,一輩子沒吃過米飯,把最珍貴的來供養佛,那個功德是非常殊勝的。這個時候,他們第三碗米飯煮熟的時候,佛陀出現了,到須達家,夫婦倆見到佛陀親自駕臨,這是曠劫難逢的機會,就是挨餓一天,甚至是以后都挨餓,也沒有關系了,就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佛陀。

佛陀見到須達夫婦這么樣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佛陀賜福報給他。所以像學人一樣,今天有這個機會忝為學講經的一分子,其實是蒙老和尚所賜的福報,老和尚他福報非常地廣大。佛陀也是一樣,佛陀說,“一切罪滅盡”,你的一切罪業都消除了。因為,為什么須達長者夫婦這一生這么貧窮?因為過去生是慳貪不布施。那這一世把最珍貴的米飯供養出去,他的慳貪的業就消除了,慳貪的業消除,福報就會現前了,因為他供養的佛陀的這個兩位大弟子,還有佛陀這位圣人,所以“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剎那間,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這個時候,須達夫婦心開意解,得了凈法眼藏。因為他真誠心供養,清凈心布施,業障消除,智慧也開了,凈法眼是智慧眼也開了。

夫婦倆看見滿屋的金銀財寶,心想,他說縱使我有華廈千間,我有一千棟的房子,夜眠還是八尺,我睡覺睡下去還是八尺,如果是你失眠的話,連八尺都沒辦法享用啊,那只有修行才是究竟。那是他有智慧。于是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佛為他們說四諦法門,就是四圣諦,苦集滅道,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所以供養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再來,我們介紹“精舍”,“精舍”是寺院的異名。所以佛門里面,也有取成某某寺,某某精舍,叫正覺精舍,它就不叫寺了,它不叫正覺寺,它叫正覺精舍了;那圓通寺就不一樣,圓通寺就叫寺了,圓通寺,兩個地方都是果清律師的道場。那為什么叫“精舍”呢?為精行者所居,精進用功的,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謂。沒有精進用功、專精一志,是沒有辦法去開發自性、去成就功德。此名自園精舍而來,當時給孤獨長者之供養叫祇園精舍。《學林新編》曰:“晉孝武幼奉佛法,立靜舍于殿門,引沙門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靜舍,亦曰精舍。”在晉朝,孝武,他年幼的時候,他修行佛法,他就在宮殿外建立了一間靜舍,他引沙門來里面居住,供養居住,供養沙門居住。因此,佛寺又稱為靜舍,又稱為精舍。其實這個靜舍就是阿蘭若的意思了,就是清凈、幽靜的地方,清幽安靜的地方叫阿蘭若、叫靜舍,又稱精舍。那其實在儒教里面,他們教授生徒,其實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叫做精舍,這儒家里面也有用精舍的。

再看《釋迦譜·八》曰:“息心所棲故曰精舍。”“息心”就是把執著、妄想、分別放下來,狂心歇,歇即菩提。《慧苑音義·上》曰:“《藝文類聚》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為精舍,由其精行者之所居,故謂之精舍也。”所以用精舍就表示,修行者他要精進,修練他的德行,他所居住的地方才稱為精舍。

我們再來看“祇陀太子”,“祇陀太子”又作誓多,舊稱祇陀,舍衛國波斯匿王太子之名,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譯曰戰勝。《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逝多,此云戰勝,是俱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子也。太子誕生之日,王破賊軍,內宮聞奏,因以名也。舊云祇陀,或云栘多,亦言祇洹,皆訛也”,應該是祇陀精舍。這里就在《玄應音義》里面記載,逝多就是祇陀太子,他是俱薩羅國的人,波斯匿王的王子,他誕生的時候,剛好國王攻破了賊軍,那內宮聽到這個消息,因此取名叫祇陀,就是戰勝的意思。

再來,“迦葉”,這小字里面,“往時迦葉如來道場亦在此處”,就這個祇陀太子園,這以前就是迦葉如來他的道場的地方。這個迦葉如來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陀。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的最后三尊,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那是過去莊嚴劫的三尊佛,現在賢劫的第一尊佛到第四尊佛,第四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三尊佛就是迦葉如來,并前面的過去莊嚴劫,那三尊佛是,講起來是第六尊佛,事實上是賢劫第三尊佛。他是婆羅門種姓,姓迦葉,又譯葉波,意譯飲光、持光。人壽二萬歲的時候,他坐在尼拘律樹成佛,而后轉法輪,他的諸弟子中,提舍和婆羅婆為最上,有執事弟子名善友,他的侍者名善友。迦葉佛之父名梵德,婆羅門種,母名財主,有子名集軍。當時的國王名汲毗,王城名波羅奈,也是在印度那個地方。

再來,“郁茂”,“郁茂”就是茂盛

“佛宇”,在二〇二頁第三行,“佛宇”,“宇”就是屋檐,一般指稱叫房屋。“佛宇”就是佛寺。

“道眼”,這是佛教用語。指能洞察一切、辨別真妄的眼力。“道眼”就是慧眼。《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問疾品變文》:“必使天龍開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就是讓這些天龍八部能夠開道眼,覺悟它們過去的因果,“悟深因”。

再來,“兜率天”,“兜率天”,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謂于五欲境,知止滿足,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名,分內院跟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也就是一生補處,法身大士他往生的地方,叫彌勒凈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

“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泛指人民、百姓。《管子·大匡》:“君有過,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罰也。”《管子》里面說,君王有過錯,大夫不進諫、不勸諫;平民百姓有善行的,大夫不上報君王,這是可以處罰的。

再來,“億”,“億”有四等。在《瑜伽略纂·一》曰:“西方有四種億”,在印度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十萬也可以稱為億,百萬也叫做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為億,《華嚴》千萬為億。”在《瑜伽論》里面,在《瑜伽》的經典里面,百萬叫億,《華嚴經》里面的千萬叫億,“《智度論》十萬為億”。《探玄記·四》曰:“西國數法,有三種億:一、百萬,二、千萬,三、萬萬。”那么這個地方,“億”,此處非定指今之萬萬為億可知。就是現在講的這個“億”,在這個地方講“十八億人”,這個“億”就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用的那個億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須達施園。(據《經律異相》)。

舍衛國有一位大長者,名叫須達多,想要找一個好地方,建造精舍供養佛陀。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園,方圓八十頃(過去迦葉佛的道場也在這里),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于是長者去請求太子,想要購買花園。太子說,如果能用黃金布滿全園,我就把花園賣給你。須達多非常高興地說,園子已經屬于我了。于是就運來了黃金,鋪置、鋪滿全園,很快就要布滿了。太子急忙說,我是開玩笑的了,不是真的要賣,不是真的要賣。須達多長者說,太子你地位尊貴,你不應該有戲言啊,一定要買下這個園子。太子還是不去拿他的金子,于是就告訴須達長者說,就共同商量,我們一起供佛,所以就用地上那個金子,鋪滿的金子,來建造一千二百所精舍。

在奠基設計的時候,舍利弗忽然發笑,須達多長者問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說,你正在這里規劃精舍,而你將來所得的生天福報的天宮,這個時候已經完成了。他發愿的時候,天宮就已經完成了。于是舍利弗就把這個天眼借給須達多去觀看,須達多看了以后很歡喜,就問舍利弗到什么天最快樂,舍利佛尊者告訴他說,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有彌勒菩薩正在說法。須達聽后說,我愿意生到這個天上去。

精舍建成后,國王、大臣、百姓,有十八億人,一起來迎佛。世尊一走進去,大放光明,天樂悠揚,天鼓自鳴,盲者得視,盲者看得到,聾者得聞,聾子都能夠聽到,啞巴能夠說話,都得到六根具足。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此即祇樹給孤獨園也。園中之樹。皆祇陀太子所施。故曰祇樹。須達恒周給孤獨。故曰給孤獨園。”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這就是佛經中說的“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園中的樹沒有賣給須達多,應是祇陀太子的布施,所以說“祇樹”。須達多因為經常救濟孤獨貧困的人,所以又稱為“給孤獨”,那么“給孤獨園”的意思就是須達多布施的園子。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公案:

“修塔獲果(出曜經)”

“迦葉佛涅槃后。以舍利起七寶塔。歲久塔壞。無人補治。有一長者。告眾人曰。佛世難遇。人身難得。雖得人身。或墮邊地。生邪見家。又遭墮落。吾等不可失此良緣。遂率九萬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發愿。不墮三途。及八難處。見釋迦文。初會說法。皆得度脫。其后命終。盡生天上。遇釋迦如來出世。果符宿愿。”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以舍利起七寶塔”,“以”就是因為。“舍利”,佛之身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就的。意思就是指,因供養佛舍利的緣故,所建立的七寶塔。

再來,“邊地”,“邊地”,《無量壽經》也有“邊地疑城”,這個“邊地”是指中國之外,稱為邊地。中國,古印度佛教文化圈的中心。這不是指現在講我們的中國,是當時在印度,佛經上講中國,是指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國又稱為,其為中天竺,就中印度,大概是今天印度的中央邦。在恒河流域中,為佛陀釋迦牟尼佛出世及弘法的地方。《釋迦方志》。后來稱無佛法之處為邊地。

這個地方提到《釋迦方志》,我們來介紹一下《釋迦方志》,有《釋迦方志》《釋迦譜》。老和尚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中斷過,一天不止八個小時。所以老法師說,他當時見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出家,而且章嘉大師勸老法師學釋迦牟尼佛,老法師接受了。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三十歲開始,七十九歲圓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老和尚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家,老和尚現在九十三歲了,他是講經說法六十年了,所以老和尚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老法師說,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要懂得。章嘉大師要老法師走這條路,老法師很歡喜,一生教學。

章嘉大師特別跟老法師說啊,教他看什么?看《釋迦譜》,看《釋迦方志》。章嘉大師說,你要學佛,要先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要不認識他,你就會把他的路走錯了。就像你要學釋迦牟尼佛,要學釋迦牟尼佛,你一定要看《釋迦方志》《釋迦譜》。那這個指導,老和尚說非常重要。所以章嘉大師并沒有教他什么經,念什么咒,沒有,只教他先看《釋迦方志》《釋迦譜》。老法師說,這是唐朝人所寫的,《大藏經》里面有。那我們了解,《釋迦譜》是梁沙門釋僧祐所撰的。那《釋迦方志》呢?它序文里面,是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有撰這個序文。

后來老法師他認識了《釋迦方志》《釋迦譜》之后,才曉得佛陀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人。所以印度稱佛,中國人稱圣人,這一個意思。佛是什么?佛是覺悟的意思;圣是什么?圣是明了的意思。你看明了跟覺悟同一個意思。中國人稱孔子、孟子是圣人,在印度稱釋迦牟尼佛為佛陀。佛陀就是中國人講的圣人,菩薩就是中國人講的賢人,阿羅漢就是中國人講君子,這是個學位的名稱。你要搞清楚,你才能得到,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你才曉得這里面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所以中國帝王聰明,如果是迷信的東西,帝王怎么會接受呢?從外國傳來的真實智慧,給你一交流,佩服得五體投地,帝王才接納。

老法師說,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哪里?在經典里面。你看我們天天學經教,學得多快樂,這個生活就美滿了。方東美先生當年告訴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法師說他很感謝老師,真的,他這一生享受到最高的享受,是他老人家教老法師的。老和尚說,要是方東美教授不教他,大概老法師跟佛的緣分就沒有了。因為老法師早年跟社會大眾一樣,對佛教有偏見,認為它是個迷信,認為它是宗教,而且宗教里面還是低級宗教,為什么?因為它是多神教,什么都拜,高級宗教只有一尊真神,低級宗教什么都拜。這個錯得太離譜。

老法師說,要不是方東美教授、老師把他糾正過來,老法師永遠都不會改變。老法師說,他一生遇到三位老師,都非常地好,第一位方東美老師,第二位,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往生之后,老法師跟李炳南老師學經教。方東美老師是啟蒙,章嘉大師三年是奠定根基,以后跟李炳南老師十年,講經教學是李炳南老師所教的,這個路子正確。

以上呢,我們剛好是提到《釋迦方志》《釋迦譜》,附帶介紹一下。這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所開示。

再來,“釋迦文”,即釋迦牟尼佛。《凈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

《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愿言:我于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在《大論》里面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的時候,他曾經作瓦師,就制造陶瓦器的工匠,他名字叫大光明。當時有一尊佛,也稱為釋迦文,當時他的弟子是舍利弗、目伽連、阿難。釋迦文佛跟他的弟子們就到瓦師舍一宿,就接受瓦師的供養,住在瓦師的家里,住一個晚上,就釋迦文佛,釋迦文佛跟他的三位弟子。當時瓦師,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他供養的,“布施草座”,釋迦文佛要入定,要坐的這個草席,“草座”,供養這個“燈明”,就是供養燈,還有“石蜜漿”,當時就發愿,發愿言,“我于當來”,我將來成佛,我的名字也要像釋迦文佛一樣,所以,弟子名字也如今佛。當時他就發這個愿說,將來我作佛,我的佛名也叫釋迦文,我的弟子也跟你的弟子一樣的名稱,就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那就跟這一世一樣。這個里面就是,《大論》里面記載釋迦牟尼佛跟釋迦文佛他的因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出曜經》)。迦葉佛涅槃后,因為供養舍利,建造了七寶塔,年歲過久,塔身就漸漸壞了,沒有人去修補。有一位長者對大家說,佛世難遇,人身難得。即使得人身,有的墮落在邊地,有的出生到邪見家庭。我們不能錯過這個很好的機會。就率領九萬三千人,一起來修補佛塔,大家共同發愿,不墮落到三途和八難中去,今后遇見釋迦牟尼佛,在他的第一會說法時,都能超度。這些人命終之后,都生到天上。后來遇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果然實現他們的宿愿。

這一段就是在敘述當時迦葉佛滅度后,當時因為迦葉佛舍利塔的七寶塔因為年歲久了,沒有修,那么有一位長者就發動了、帶領了九萬三千人,一起來修補這個佛塔,并且發愿不墮落到三途和八難中去,而且還希望能遇到釋迦牟尼佛,在第一會的時候就超度了、就得度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按”語:

“佛言。爾時為首者。即瓶沙王是也。生摩竭提國。見佛得法者。即九萬三千人是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這一段有“瓶沙王”,“瓶沙王”就是佛在世的摩竭陀國的國王,我們又說叫頻婆娑羅王,也有頻毗娑羅。古譯為顏色端正模實等。模實者,身模充實之義。又譯形牢。玄奘譯為影堅,義凈法師譯為影勝。深歸佛法。積善根雖多,終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證阿那含果而死。頻婆娑羅王最后是被他的逆子阿阇世王囚禁,因為在監獄中得到佛的光明,證阿那含果而死,他等于證三果圣人,阿那含果是三果圣人。初果是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那我們來介紹這個頻婆娑羅王還有韋提希夫人跟佛陀的關系、因緣,以及《觀無量壽佛經》。

這部《觀無量壽佛經》的因緣,是頻婆娑羅王遭逢家變,被逆子阿阇世所囚禁。他的夫人韋提希就身上涂蜜和麨以及葡萄漿去見頻婆娑羅王。他因為被阿阇世王不提供食物,所以韋提希夫人去探監,頻婆娑羅王才慢慢身體恢復體力。那頻婆娑羅王就合掌恭敬地向耆阇崛山中遙禮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他在路上遇到了第一位佛弟子就是頻婆娑羅王,當時頻婆娑羅王他還是掌權的時候,他就跟佛陀頂禮,然后跟佛陀說,他要供養這個國家帝王之位給佛陀,佛陀說不要。但是頻婆娑羅王后來有請求,將來你成正果的時候,你要度我,就是頻婆娑羅王。那當時頻婆娑羅王祈求佛陀,佛陀就派目犍連尊者為他授八戒,八關齋戒。釋迦牟尼佛派遣大目犍連尊者以及富樓那尊者為頻婆娑羅王說法。

經過二十一天,阿阇世王去問守門人說,我父王死了沒有?守門人就報告這個阿阇世王,他說因為國太夫人,就是這個父王的夫人,她有提供食物啊,然后尊者又從空而來,為父王說法。阿阇世王就遷怒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想用利劍刺殺他母親。后來經過他的旁邊的大臣,月光、耆婆等大臣勸諫,才改幽禁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當時據說耆婆這位忠臣就勸阿阇世王說,從來沒有一個國王是殺害母親的,所以后來阿阇世王就改囚禁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

韋提希夫人遭幽禁以后,她非常地憂心、心急,就向耆阇崛山中的釋迦牟尼佛念請,佛就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與目犍連尊者、阿難兩位尊者親臨宮中。韋提希夫人無心再留戀娑婆世界,佛就示現十方佛剎樣貌給韋提希夫人,供她選擇往生的地方,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在《觀無量壽佛經》里面,佛分十六觀的次第,說明以面朝西方觀想落日漸次到觀西方三圣身相及彌陀凈土莊嚴諸相的往生西方之方法。同時《觀無量壽佛經》里面也提到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的位階。

這是介紹“瓶沙王”,頻婆娑羅王,以及韋提希夫人,跟《觀無量壽佛經》的緣由。

再來,“摩竭提國”,“摩竭提國”,又作摩訶陀、摩伽陀。中印度國名,王舍城所在的地方。譯言持甘露、善勝、無惱、無害。《仁王經》吉藏疏一曰:“摩訶陀者,名持甘露處。”

我們看這一段白話解,按語的白話解:

佛說,當時為首的人,就是現在的瓶沙王,出生在摩竭提國;見佛聽法的人,就是他手下的九萬三千人。

也就是修復佛塔,前世是修復佛塔的那位長者,到佛陀這一世就是瓶沙王,就頻婆娑羅王。他當時他所帶領的九萬三千人去修這個故塔,這個功德,所以在這一世,他又遇到了釋迦牟尼佛。因為當時他那一世發愿,不想墮在三途以及八難的地方,想要見到釋迦文佛,所以他在這一世就出生在印度,做釋迦牟尼佛的護法,又見到釋迦牟尼佛,而且得到度脫。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天人散華(雜譬喻經)”

“昔有四姓家子。(天竺國四大姓)為離越。(羅漢比丘)作一小房。僅可棲息。復為其作經行之處。后其人命終。生忉利天。所居宮殿。周匝四千里。自知宿因。持華散于離越屋上。自言我僅作小泥屋耳。不謂得果如此。是故特來散華也。(梵語首陀。此云農夫。即第四姓。四姓家子。乃種田人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四姓”就是印度的四種姓。印度到現在還有階級之分。這四種呢,第一種就婆羅門種,第二叫剎帝利,第三種叫吠舍,第四叫首陀羅。那婆羅門在印度種姓里面是最尊貴的,那剎帝利就是統治階級,吠舍就商人,那首陀羅就是賤民。

在印度謂四種人,妄計我從梵天而生,故稱梵生。婆羅門自己他們稱為他們是從梵天的嘴巴生出來,剎帝利是從梵天的肚臍生出來,吠舍是從梵天的脅下生出來,首陀羅是從梵天的腳下生出來,所以他們比較低賤。那么婆羅門他是,華言是凈行。或在家,或出家,有在家的,有出家的,而且婆羅門他們是世世、歷代是互相繼承的,以修道為業,自稱是梵天的后裔,守道居貞,潔白其操,故謂之凈行,所以稱為凈行。剎帝利就是,華言田主,就世間的大地主,叫王種,因為國家的土地都是他的,所以叫大地之主,所以王種就是統治階級。吠舍,毗舍又叫吠舍,就是商賈種也,就是商人,吠舍、毗舍就是商人。首陀,首陀羅,他是農夫,農人種也,就農夫。這是《三藏法數》里面的記載。

那么第四姓,第四姓就是指首陀。

“離越”,“離越”是比丘名。又稱梨婆多,離曰。羅漢名。正云頡隸伐多。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離越”是一位比丘的名字。他是父親向二十八星宿祈求,因為祈求,祈星,而得了這個兒子。或稱為,離越又稱為假和合。因為離越這位比丘,當時是遇到兩位鬼在爭那個尸體,要吃那個尸體,兩鬼在爭那個尸體,他覺悟到,原來我們這個人身也是因緣和合的,五蘊四大的和合這個真理,覺悟以后,他出家得道,這個因緣,所以稱為“離越”。

“經行”,“經行”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是在避免坐禪時發生昏沉或睡眠。所以老法師或是其他一般法師用完餐以后,他們都會經行,經行念佛,就是一方面也是運動,一方面也是怕在禪坐的時候昏沉或是睡眠。

“周匝”就是周圍。

“不謂”就是不料、意想不到。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天人散花。(出《雜譬喻經》)。

從前有一個農夫,替一位羅漢比丘,建造了一所小房子,但只能做休息的地方,于是又建造了一個誦經修行的場所。后來這個農夫死了,生到忉利天,所住的天宮,方圓有四千里。他知道自己的來歷,就手持鮮花,散到羅漢的屋上,自言自語地說,我僅僅建造了這樣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得了這么大的福報,所以今天特意來散花供養。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舍利弗見一天人。散華于死尸之上。極其恭敬。問之。天人曰此吾故身也。由在世時。孝養父母。恭敬沙門。廣行眾善。令吾享此天福。故散華耳。須臾。又見無數惡鬼。各鞭一死尸。問之。惡鬼曰。此吾故身也。由其前世。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忤逆二親。毀謗三寶。令吾今日備受眾苦。是故鞭耳。然則離越之屋。宜其有香華散于上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舍利弗”,又譯舍利弗多,玄奘譯為舍利子,《心經》里面提到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亦為鶖鷺之子,鹙鷺是一種鳥,鹙鷺,他的母親的名字,因為他母親的眼睛非常漂亮,所以譯為鹙鷺的兒子。他的父親取名為優婆低沙。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紀還大,所以他比釋迦牟尼佛提早涅槃。在藏傳佛教里面,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隨侍釋迦佛,并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舍利弗是騎或是腳踏獅子,因為象征佛教智慧是獅子(師)吼。

我們來介紹舍利弗的故事,他智慧第一。

舍利弗他在發心修道的時候,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房屋、田園、財產全部都布施出去,他甚至連身體、性命也毫不吝嗇地想要布施出來。他這樣發愿以后,結果驚動天地,一位天人就來想要試試他的道心。天人就化身成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舍利弗經過的路上等他。見到他來的時候,他就號啕大哭啦。舍利弗就不忍心了,問他說,年輕人,你為什么在這里哭得這么傷心呢?

那個年輕人就說了,告訴你也沒有用啊。舍利弗就說啊,我是學道沙門,我發愿來救度眾生的苦難,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我都可以滿足你的心愿。這位年輕人就說了,你幫不了我啦,我在這里哭,我是不缺少世間的這個財物,他說,因為我母親生病了,她得了一個不治之癥,醫生說一定要用修道人的眼珠來煎藥,我的母親病才會好。活人的眼睛已經不容易找,何況是修道人的眼珠,那怎么肯給我呢?我母親現在在病床上呻吟痛若,所以我難過得在這里痛哭。舍利弗就說,這不成問題,我剛才告訴你,我是修道沙門,我愿意布施一只眼睛給你,救你母親的病難。啊,你愿意布施一只眼睛給我?哇,這個年輕人歡喜地跳起來。

六十小劫之前,修道的舍利弗心中想,我有兩個眼睛,我就是布施一個給人,我還有一個可以看啊,對自己沒有什么妨礙,就叫年輕人來設法取他的眼珠。年輕人不肯,他說,不行,我怎么可以強奪你的眼珠呢?你愿意的話,你自己挖下來給我。舍利弗一聽,覺得說得有道理,當下就,當即下大決心,勇猛忍苦地把左邊的一個眼珠挖下來,交給年輕人的手中,說,謝謝你成就我的愿心,請你拿去吧。這位年輕人接到眼珠以后說,啊,糟了,大叫道說,誰叫你把左邊的眼珠挖給我呢?醫生說,我母親的病就一定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

舍利弗一聽,糟了,真的是糟了,怪自己沒有問清楚到底是要左眼還是右眼。現在怎么辦呢?我把左邊眼珠都給你啦,我至少還有右邊可以看啊,若再把右邊的眼珠再挖給你,那我連走路都不行啦。可是又想到自己的愿心,要布施身體生命給眾生,要行菩薩道。可是這個舍利弗他還是可敬可佩,他也不怪別人,他想,既然我發心要到底,救人要救到底,難得遇到一個肯接受布施我的眼珠的人,就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給他啦。年輕人接到這個舍利弗的右邊的眼睛以后,就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說,把舍利弗的這個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下,就往地上一扔,并罵說,你是什么修道沙門?你的眼珠這么臭,臭氣難聞,怎么好煎藥給我母親食用呢?

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聽得到,他聽到年輕人罵他的話,用腳踩在地上,踩他的眼珠的聲音,他終于嘆一口氣說,心中想,眾生難度,眾生難度,菩薩心很難發,我不要妄想進修大乘了,還是我自己自利修行算了。舍利弗心里動這個念頭以后,天空中出現很多天人,對舍利弗說,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剛才青年是我們天人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的,你應該要勇猛精進,照你的愿心去修學。舍利弗一聽,很慚愧,利他的菩薩心又生起來,當即成就了他不退轉的這個道心。

這也可以講說是,舍利弗是我們的榜樣啊,我們往往都發菩薩心,遇到逆境我們就退轉了,跟眼珠也沒有什么差別,人家至少還把眼珠挖出來,左眼右眼都挖出來給對方。年輕人還嫌它臭,把它踩在地上,舍利弗也會退道心,但是天人給他贊嘆說,你不要退道心,你繼續精進用功下去。

六十小劫以來,舍利弗不眠不休地學道,這一生遇到佛陀,證得圣果,所以有天眼通。他這一世就能夠證到這個天眼通。他是智慧第一,他等于開了這個智慧眼,他智慧第一。

那舍利弗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我們也來這邊跟大家分享,舍利弗跟馬勝比丘。他跟目犍連尊者其實是一個外道。我們來分享一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以及馬勝比丘的故事。

舍利弗其實可以說是佛陀第一批的弟子,非常精進的弟子。舍利弗他母親在懷孕他的時候就非常聰明。所以我們曾經在講座里面有提過,他的舅舅就是長爪梵志,長爪梵志是印度的一種修行人,修清凈心的人,長爪梵志。他因為修道太精進了,指甲都忘記剪,都沒有時間剪,指甲都長了很長,叫長爪梵志,那他是舍利弗的舅舅。所以舍利弗在,他的母親在懷孕他的時候,就非常有智慧,辯才無礙。

當時長爪梵志就說了,這個人,這個外甥生出來,我要把他收為弟子。但是釋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是來跟佛陀修學的,來做佛陀的弟子。所以長爪梵志就去找佛陀辯論,找佛陀辯論。但是佛陀怎么會跟他辯論?他無諍,怎么跟人家辯論呢?佛陀說,那你先說好了,你先說好了。長爪梵志就說,因為他修行的功夫也很高,修清凈心,他說,我一切法不受。他已經,他就是說他接近無我,但是他還有法執。他說,我一切法不受。就等于,我們現在用講,是用佛語就說萬緣放下。佛陀就問他說,你一切法不受,那你一切法不受這一句受不受?長爪梵志講不出來。誒,對哦,他還有這個意念,他還有這個執著。后來他就知道輸了,他說,好了,舍利弗之后就作為你的弟子了。他后來,長爪梵志也皈依佛陀。

所以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跟大論議師辯論,十六歲就讀盡一切經典,所以他智慧第一。最初跟一位名叫沙然的外道學道術,與目犍連為師兄弟,他們倆個是師兄弟。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外道臨終的時候,他們倆個就奉侍在旁邊,他們倆個是先跟外道學法,外道突然間放聲大笑起來了。舍利弗問他說,你為什么笑?外道說,世間人無眼,只知有恩愛,不知業報各不相同。我見金地國王死后火化時,他的夫人亦跳入火中同死,希望來世能與國王同生一處。這位外道說完這個故事以后,就說完就死掉了,命終了。

他要說什么呢?他說,世間人沒有智慧眼,只知道有恩愛了,丈夫很愛妻子,妻子很愛丈夫,兩個這個濃情蜜蜜,難分難舍,很恩愛嘛,他不知道業報各不相同,各人生死各人了,他是不知道業報不相同。我看到那個金地國王他死的時候,要火化的時候,他的夫人舍不得她丈夫,就跳進去火中就一起燒死了,希望來生來世還跟國王同生一處。說完這位外道就死掉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每個人的業報不同。所以我們也看到世間很多夫妻很恩愛,就來生我們希望在一起。如果你是業報身,是不可能在一起。愿力身,有可能在菩提道上見面,有可能在菩薩道上同為菩薩的法親眷屬,就菩薩法侶,那有可能,乘愿再來。

就像凈空老法師這一世遇到韓館長,遇到簡豐文老師,那也是法親眷屬,遇到了,那韓館長當護法,護持了三十二年。凈空法師也遇到李木源居士,也遇到劉素云居士,也遇到胡小林居士、陳大惠居士,這難道都是無因無緣的嗎?不,過去生的因緣。我,包括我遇到凈空法師,這都是過去生的因緣。凈空法師現在遇到胡妮妮居士,難道也是無因無緣?不,有因有緣的,她過去生護持他的功德主。包括現在香港佛學的王溢輝居士,王會長,也是過去生老和尚的護法。

我們剛才看到供養迦葉佛舍利起七寶塔,修補這個塔的這個長者,就是后來到佛陀這一世的頻婆娑羅王,那當時在那一世的時候他是長者,他就發愿不要墮入三途跟八難處,而且還去見到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佛。那釋迦牟尼佛他的前一世,他是在做瓦師,他供養釋迦文佛,他說,我將來也要跟你一樣,取名釋迦牟尼佛。就是那位瓦師。所以這個長者到這一世變成佛陀的護法,又遇到佛陀了。

所以剛才外道講了這個故事,這個金地國王,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報不一樣,死在同一個地方,不見得就能夠生活在一起。如果國王前生的善業成熟,而夫人的善業未成熟,反而是惡業先成熟,請問到哪去?夫人到惡道去,國王到善道去。因為什么?善惡業,就算有倆個一起行善業,那果報都不一樣,哪個先成熟。可說不定國王的善業先成熟,夫人的善業還沒有成熟,夫人的惡業先成熟,那她就到惡道去。李炳南老居士說,“去后來先作主公”,離開業報身之后,最先來投胎是誰?就是那個阿賴耶識,那個神識。如果國王前世的善業成熟,而夫人的善業未成熟,反而惡業成熟,那么國王生三善道,而夫人墮三惡道,這樣便不可能同生一處。反之,夫人善業成熟,而國王惡報現前,那么夫人生在人天享福,而國王在惡道受苦,亦不可能同生一處。

我為什么講這一段呢?因為這一段很容易破解恩愛夫妻糾纏不清的問題,讓你覺悟,你從這個故事可以覺悟。那怎么辦?你要同生極樂國,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

這句話的意思指,每個人的業報都不一樣。所以舍利弗把這件事情就記錄下來,遇到金地國的商人,就向他們查問說,誒,真的你們金地國有這個故事嗎?商人回答說,有啊。舍利弗言就說了,那一定是沙然沒有授我這一個方法道法。他沒有告訴我怎么解脫啊,他只講這個故事。這個沙然外道,他只知道這個故事,可是為什么業道不同,他沒有教舍利弗,舍利弗說他沒有教我啊,他沒有教授我這一個道法。于是他就跟目犍連商量,尋師學道術,我們去再去找一個明師。他們兩個互相約定,誰先得到解脫者,必定回來告訴另外一個人。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就遇到馬勝比丘,看他的威儀具足,舉止安祥,必定是一個有道的人。舍利弗上前問他說,你跟誰學道?馬勝比丘答,我跟佛學。所以我們學佛啊,我們學佛,我們威儀要像佛陀,我們不能學佛學得威儀像菜市場那些賣菜的,或者那些販夫走卒,那你威儀就不一樣了。佛教你什么東西,你可以說一點點給我聽嗎?馬勝比丘就說,我生性愚蠢,未能全學佛所教。于是說了一首偈語,“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誒,他其他記不起來,他這一句很重要,他居然記起來。“諸法因緣生”,這個世間就是,《金剛經》里面講的,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世間的一切相就是因緣和合的,它本身是空性的。為什么?緣起性空。萬法,人心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這個“諸法因緣生”,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就是佛陀,常常這樣說,開示我們。

舍利弗聽了這首偈以后,當時當下證初果須陀洹。所以我們說,“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間”,遇到有緣人、善知識一跟他開導,他馬上就證果了。他立即去見目犍連,因為他們兩個有約定,誰先證果,誰先聞到法,要告訴另外那一位。目犍連見到舍利弗容顏光潤,知道他已經得了甘露法味了,于是就問他說了,舍利弗,你把剛才馬勝比丘那個偈子再念一遍給我聽。目犍連聞已,要求他再說一遍。舍利弗重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目犍連聽罷又再請他,你再重念一遍。于是舍利弗又跟他說第三遍。第三遍說完,目犍連當下證初果。

兩人來到佛所,來到佛的,佛陀的地方。佛陀說,“善來比丘!”佛陀講一個“善來比丘”的時候,他們的須發自然脫落了,自然袈裟披體。七日后證阿羅漢果。舍利弗在聲聞眾中是佛右面的大弟子,助佛轉法輪。佛說一句,舍利弗即以這一句為本,可以七天七夜作獅(師)子吼,演譯出無窮法味。聲聞眾中,他是智慧第一。佛說一句,舍利弗可以講,這一句為本,可以七天七夜作師子吼。什么意思?復講啊,老和尚講叫復講。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舍利弗尊者看見一位天人,把鮮花散到一具死尸上,非常恭敬,就問它說,你為什么這樣做呢?天人回答說,這是我前世的尸體,因為在世的時候孝養父母,恭敬僧人,做了很多好事,使我今天享受天福,所以我就應該散花供養它。為什么?感謝它前世有修。過了一會兒,又看見無數的惡鬼,各自在鞭打一具死尸,問它們為什么這樣做,惡鬼回答說,這是我們前世的尸體,因為在世的時候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不孝父母、毀謗三寶,使我們今天受盡了各種痛苦,所以要痛打它。由此看來,天人到羅漢的屋上散花供養,就理所當然了。

好,今天時間關系,后面這個第七個公案,“同為夫婦”,第八個公案,“難為夫婦”,第九個公案,“舍宅為寺”,我還是沒辦法講完,要到下一集才有辦法圓滿。那最后我們利用一點時間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那這一句經文,第三十九句經文是“創修寺院”,就蓋佛寺,那“創修寺院”有什么福德、有什么功德?我們來聆聽老法師開示。

“創修寺院”的第一點,道場寺廟不必多,弘法利生得靠現代高科技。因為現在時代不一樣。現在寺院非常多,所以老法師在臺南極樂寺落成典禮的時候開示,如果你要把它變成一個道場,世間多你這一間也沒有什么,因為太多了,少你這一間也沒有什么,不如把它改成一個教育的地方。就是極樂寺,后來,他們聽了老法師開示以后,現在那個地方就是在大轉法輪,做培訓弘法人才的地方。

老法師在這個,道場寺廟不必多,弘法利生得靠現代高科技的第一點,老法師說,弘法利生一定要用現在的高科技的手段,無論在什么地方,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因為現在已經是網路時代了,你蓋一個道場,不見得,不要說是全世界,一個城市里面,不見得有人會來你這里,但是網路不一樣,它瞬息萬變,一念即至。同參道友多的地方,一年去見一次面,搞一個活動,大家一塊見見面,是好事情。見面的時候不必講經,專門解答問題,平常聽經修行有關的問題,這個時候來解答,提出來解答,受益的人很多。

第二點,時代變了,佛法修行、傳法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從前因為沒有科學技術,需要講堂、需要寺廟,講堂容納的面積也有限制,所以寺廟就要多建,弘法的人才要多培養。古時候行,古時候可以呀,因為對佛法認識的人多,修學的人多,發心出來弘揚的人也多。可是現在這個時代不行了,因為弘法的人才太少了,現在弘法的人很少啊,也就是社會上對佛法正確認識的人已經很少了。

第三,道場如果要蓋得富麗堂皇、蓋得很大,就會引起人家的貪心,把這個道場當作商業場所來經營、來營業。很多人說得很不好聽的話,很賺錢,這是老法師說的,對國家又不繳稅,那就造業了。

其實我覺得道場還是有它的道場的一個現代的一個功能。我新加坡的一個好朋友,這個郭博士,郭博士他們夫婦當時在窮極潦倒的時候,郭來興博士他們窮極潦倒的時候,他們走投無路,連吃飯錢都沒有。后來就到一間佛寺去,求佛陀加持,當時供養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引導他們夫婦注意經架上的一本書,《了凡四訓》。他們兩個夫妻回去以后,讀了三十遍,后來按照了凡先生的方法去做,現在改變命運了,在新加坡是位非常有福報的一位長者,現在也創辦了明道講堂,公司企業經營得非常好,老和尚也贊嘆他們,在新加坡是幸福企業的代表。所以這個佛寺,它還是有它的功能。

第四,印光大師在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來,小道場,同修不超過二十人,真好,開銷少,有二三個真正護法就解決了,真修行,真成就。祖師提供給我們的,我們越想越有道理,應該依教奉行。

以上是老法師在二〇一二年《凈土大經科注》的開示。

那接下來,第二點,復興佛教,唯有回歸到教育,這個是第二大點,第二大點。

第二大點里面的第一點,老法師說,不但佛法要滅,佛法將來一萬二千年以后還會滅掉,他說,羅馬教廷的陶然主教也告訴老法師,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陶然主教說,如果再這樣下去,二三十年后,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人信仰宗教了。其他宗教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時老和尚就提出來,宗教要回歸到教育。

第二點,“唯有其教,無行無證”,我們要把它從滅法回到末法,再從末法回歸到像法,從像法再回歸到正法,是這么一路衰下來的,我們還想辦法把它提上去。想在這個時候要回到像法、正法是做不到。因為正法時期,這個當時正法時期,解脫禪定的人多,證果的人多。那像法呢?像法是聽聞的人多,與塔廟多。那末法是斗爭多啦。所以老和尚說,你只能提升一段,你不能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要是下一代人他們的事情。

第三,佛法真正要能恢復到像法、恢復到正法,真有人真正努力,要幾代?老和尚說,最少要五代。這根據什么說呢?他說,根據禪宗祖師到中國來,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把禪宗傳到中國,傳幾個人?傳一個。達摩祖師傳給一個慧可,慧可也是傳一個,傳到第六代,五祖傳給六祖,六祖才把它發揚光大,傳了四十三位法身大士,因為六祖座下有四十三位證果的法身大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這四十三個人再廣泛地傳,傳遍全中國,禪宗在中國開花結果。

第四,所以今天最重要是燈火相傳,不能讓它滅掉,一個、兩個就很可貴了,它不至于斷掉。這一個、兩個,不但要講,還要行,還要落實,凈宗的證果就是往生,容易,不難。禪宗要大徹大悟,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黃念祖老居士說,從今往后,禪跟密都沒有證得的人,眾生根性不行了。學禪不能得定,不要說是開悟了,得定也得不到;學密的人不能得相應,三密相應也做不到;學教的人也沒有了,不學了,縱然學了,一年講個幾天,做個樣子,不能堅持。

第五點,老法師說,我們一定要堅持不變,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停過,我們要天天干,沒有一天休息,樂此不疲,天天講。學生當中真的依教奉行,證須陀洹的太多太多,初果、二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些小乘果位的人非常可觀,大乘菩薩果位的不乏其人,這是正法。

第六,正法久住是我們的向往,念念不忘,所以有念必成,但是決定不是在我們這個年代,也不是在下一代,至少要傳五代以后,我們要努力把根扎好。真正遇到有緣的人,有緣人經上講得好,他是再來人,“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就是《無量壽經》里面講的,“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再來人,不是再來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弘揚佛法,固然“創修寺院”是很大的福報,但是講經說法更重要,還有用現代的科技來弘法也是非常重要。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講到這里。這個還沒有講的部分,我們下回再繼續研討。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5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久久久影视 | 国产成人在线播放 | 日韩高清成人 | 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色网在线观看 | 一区在线播放 | 999精彩视频 | 欧美黄色免费网站 | 欧美 日韩精品 | 欧美日韩91 | 国产不卡在线 | 中文字幕第7页 | 国产精品大片 | 中文字幕 国产 | 成人影院av | 欧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紧缚调教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黄色麻豆视频 | 欧美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99看片网| 久久99精品国产 | 午夜色婷婷| 中文日韩字幕 | 精品久久网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 | 亚洲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天堂 | 91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精 | 91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