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6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6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0月17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三十九,“創修寺院”。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四頁,今天我們講第二段,“同為夫婦”。

在還沒有講課之前,我來補充一下上一集的一段經文,上一集我們在講到“創修寺院”,“修塔獲果”這個公案里面,里面有提到:

“迦葉佛涅槃后。以舍利起七寶塔。歲久塔壞。無人補治。有一長者。告眾人曰。佛世難遇。人身難得。雖得人身。或墮邊地。生邪見家。又遭墮落。吾等不可失此良緣。遂率九萬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發愿。不墮三途。及八難處。見釋迦文。初會說法。皆得度脫。其后命終。盡生天上。遇釋迦如來出世。果符宿愿。”

那么這個地方有提到“釋迦文”,在名相注釋里面我們解釋這個“釋迦文”,我再把我們上一集有報告的這個“釋迦文”的名相注釋我們再念一遍。

《凈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大智度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愿言:‘我于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

那為什么我要做這個補充呢?跟各位報告,就是學人有在讀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是八宗的祖師,也是我們凈土宗的祖師,那翻譯的《大智度論》是羅什大師。我今天上網看華藏弘化網,我才知道老法師也有講《大智度論》,老法師沒有全部講《大智度論》,他只有講《大智度論大意》。

我剛才念的這一段里面,釋迦文佛就是我們講的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生有一世曾經作瓦師,瓦師就是制作陶瓦器的,我們現在講瓷器、陶器的工廠這個工匠師,他名字叫大光明。在那時候有一尊佛,“有佛名釋迦文”,這尊佛他的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那就是這句話,“目伽連”。“目伽連”,我們習慣都念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那我剛好正巧昨天晚上讀到《大智度論》,就讀到這一段經文,因為我沒有把它詳細核對,但我發現我今天早上讀《大智度論》,它里面講的是“目犍連”,不是“目伽連”,這里講的是“目伽連”,所以我們在這邊做一個說明,這個“目伽連”就是“目犍連”。那么佛,這尊釋迦文佛跟他的弟子都到這位瓦師的家里住一宿,住一個晚上。

那個時候,這位瓦師,就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供養了“草座”,“草座”就是打坐的那個金剛座,我們現在講蒲團,還有“燈明”,就是燈燭照明,“石蜜漿”。“便發愿言”,然后他就發愿說,我將來作佛的時候,我也跟這尊釋迦文佛一樣的名字,弟子也要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世證果,他的弟子也有舍利弗,也有目犍連,也有阿難尊者,“亦如今佛”。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的發愿。

那我今天又查CBETA,漢文大藏經,就是CBETA,這個應該是準確性很高,漢文大藏經里面講的跟剛才我念的這一段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樣,我再把它這個CBETA里面的,我再把它念一遍。《大智度論·卷三》:“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乾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三事供養佛及比丘僧,便發愿言:‘我于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文;我佛弟子名,亦如今佛弟子名。’”

那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我們看一下,就是這一段經文剛才跟我念的,它有些地方不一樣,比方目犍連,它這個地方講叫“目乾連”。“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這個地方增加了一個“三事供養佛及比丘僧”,多了這一段經文。然后下面,“便發愿言,我于當來”,前面我們念的是,“我于當來作佛”,那這個地方就是“我于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多了一個“老、病、死、惱五惡之世”,這幾個字。“如今佛名”,那么又多了一個“釋迦文”。“我佛弟子”。這個“如今佛名”是一樣,接下來就是“釋迦文”又多出來。然后“我佛弟子名”也多出來,“如今佛名”,它這個地方講叫“亦如今佛”。那“弟子名”。那前面我們念的是“弟子名字”,“弟子名字,亦如今佛”。所以這個地方有些不一樣,那在這個地方,我這兩篇讓各位對照看一下,一個是《漢文大藏經》,一個是我所查出來資料是這樣,我們給各位作參考。

好,我們看今天的這一段公案,“同為夫婦”,我們看經文:

“(雜寶藏經)舍衛國有一長者。建造塔寺。命終生天。其后妻因憶夫。常掃其夫所造之寺。一日其夫遙語之曰。我是汝夫。以造寺功德。得生天上。見汝憶我。故特下來。奈人身臭穢。不可復近。汝欲復為我妻。勤供佛僧。修掃塔寺。愿生我天。婦如其言。命終之后果生彼天。復為夫婦。同來見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七生天上。七來人間。便斷生死。)”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雜寶藏經”,《雜寶藏經》是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凡十卷,集錄佛陀和弟子以及佛陀入滅后之諸事緣,共一百二十一章,大部分都是與佛陀有關的故事。本經主旨乃以因緣譬喻闡釋因果關系,這一本《雜寶藏經》事實上是一部因果經典,讓修行者對業果產生信解。這一段公案就是從《雜寶藏經》出來的。

我們看下面,“遙語之”,“語”,這個地方要念預,“遙語之”,“語”作動詞。是指在遠處與他妻子說話。

再來,“須陀洹果”,我們來好好介紹一下,以前我們就簡單的帶過去,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我們只有簡單介紹,但是對初果須陀洹,我們到底了解多少呢?我們只知道他破見惑,那破見惑以后的,他的境界是在哪個地方呢?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知道見惑是,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斷常之見,一個是斷見,人死了什么都沒有,常見是人死了永遠當人,那再來是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我們只知道這樣而已。那究竟初果須陀洹他的境界是什么呢?我們是必須要了解。雖然我們說我們是大乘菩薩,但是我們坦白說,我們一品煩惱都伏不住啊,我們只念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帶業往生。但是人家初果圣人,初果須陀洹,那夢參老和尚說,也不簡單,他斷見惑,他就把身見破掉了。你有沒有辦法破見惑,對不對?我們沒有辦法,坦白說。

所以佛陀教我們要觀身不凈、要觀受是苦、要觀心無常、要觀法無我,要四念處觀。所以已經圓寂,以前在美國弘法的天臺宗的一位法師,也是在臺灣佛教界大家尊敬的妙境長老,妙境長老就說,凈土行人念佛功夫要到位,要功夫要好,要再加修四念處觀,就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其實我們很多念佛人為什么他念佛不相應?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就是煩惱伏不住,習氣毛病太重啦,這個身見太重。有很多老參,不要看他念阿彌陀佛,病苦一來,阿彌陀佛全部都不念了。老法師就有一個弟子,老蓮友,在華藏圖書館,這個事情我知道,他得癌癥,他最后去學什么?學拍打功,最后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功德全部都忘了,佛號提不起來。為什么?因為他怕死,他想求活命。所以你一旦怕死,想要求活命,你就跟阿彌陀佛不相應了,業障就現前。

所以我們就要來探討,來認識初果須陀洹。雖然我們自稱是大乘菩薩,但是小乘我們也要跟他們學習。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我們知道《雜阿含經》就是《四阿含》里面的一部經。佛陀當時在菩提樹下證果之后,在尼連禪河,因為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五比丘就離開了,說佛陀沒有堅持苦行,就到鹿野苑去了。佛陀在定中講完《華嚴經》,本來他是要入滅,后來大梵天王啟請佛陀不要入滅,佛陀如果入滅,眾生就沒有得度因緣。所以佛陀慈悲,就到鹿野苑為五比丘授四圣諦、十二因緣,四圣諦就是苦集滅道。那這段時間,我們稱它叫阿含時。總共講多久呢?講十二年,扎下人天的基礎,主要是講善惡因緣果報,善惡報應。

所以《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隨后被稱為四沙門果。四果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那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屬于有學。什么叫有學呢?戒定慧三無漏學尚未圓滿,這叫有學。阿羅漢屬于無學位,也就是他戒定慧三無漏學圓滿了,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出三界,了生死了。這個是四沙門果。

那么初果須陀洹,華語叫“入流”。聲聞四果中的初果須陀洹有三種意義:一、入流,謂初入圣流也;二、逆流,謂逆生死之暴流也;三、預流,謂得預圣人之流也。初果須陀洹有這三個意思。初果須陀洹,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方證得之,才可以證到初果。當未斷盡時皆為向。所以老法師在講經常常講四果四向,什么叫向呢?就是還沒有斷盡叫四向。四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還沒有斷盡的時候皆為向,已斷盡為果。這個叫四果四向的意思。

那么初果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稱初果,即斷盡見惑之圣者所得的果位。以前翻作什么?以前翻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譯作預流。入流,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謂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違逆生死之流;又初證圣果者,預入圣道之法流,故稱預流。

那么得到須陀洹果有三個條件,剛剛講說斷見惑,他必須要斷三結,哪三結呢?即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這個結就煩惱的意思,斷三結就是斷三種煩惱。統稱來說他斷見惑,但是他必須要斷這三結,就是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我們來分別解釋。

什么叫斷疑呢?初果須陀洹,他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一切疑慮,他對佛、法、僧完全有信心了,他對戒律完全有信心了。我們現在呢?我們對佛、法、僧、戒律,我們沒有信心啊,我們感覺好像是被逼的,守戒、持戒好像是被逼的。人家初果須陀洹,他對佛、法、僧、戒律等一切疑慮完全排除了,他不會再懷疑了,對佛、法、僧及戒律有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了,也就是我們講的凈信,一念凈信,即四不壞信。我們聽到很多法師講經,還有老法師講經也講過,什么叫四不壞信?就是對佛、法、僧跟戒律,你不會再起懷疑了,這叫四不壞信。這很重要,我們修行就是這四個東西,我們沒有辦法生起信心,所以沒有辦法帶業往生。你什么時候念佛,念到對佛、法、僧完全有信心,對戒律深信不疑,那你就是一念凈信,你的信心就是信、愿、行,你那個信就生出來了,開發出來了。

再來,斷戒禁取見,斷戒禁取,入流圣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跟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于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也就是什么?他完全知道了,就好像說路上有一坨糞便,你不會再踩上去了,你就自然會閃開了。你不用再跟初果須陀洹說,哎呀,你不能犯戒啊,你不能犯這個戒條了,你不能違反三寶了。他不會迷信這種無益的宗教儀式還有禁忌跟戒條,他知道哪個是對他修行有益的,哪個是修行無益的,他完全清楚,也就是他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這個叫斷戒禁取見。

那斷我見呢?在見解上來說,他不再認為五蘊為永恒不變的“我”,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他不再認為五蘊是永恒不變的“我”,不再認為五蘊是“真我”,五蘊是“實我”,他不會了,因為他見惑破掉了,他身見破掉,他無這個身見。

像臺灣的道證法師,她三十一歲出家,她得了腫瘤,出家十七年,她從不做化療,她也不吃藥,完全靠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她在六月十九日預知時至,在念佛聲中,在大雄寶殿,在嘉義的一間蘭若,很清幽的一個修行的佛寺,她做早課的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在念佛聲中,在大殿里面舍報往生。她在十七年與腫瘤癌癥共存,和平相處的這個日子里面,她畫五尊佛出來。這就是什么?她完全把身見破掉了,她是大乘菩薩,她也等于跟初果須陀洹一樣,她我見破掉,身見破掉了,她不會再為它生煩惱,不會再為它貪生怕死。

他不墮法,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你看初果須陀洹就有這個本事。他不墮法,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不會得惡果報,所以初果須陀洹,他就不會墮在地獄,不會墮到餓鬼,不會墮到畜生三惡道了,你看這么厲害啊,他不會再三惡道去了。他是正定聚,《無量壽經》里面講正定聚,什么?他正性決定,他正念現前了,他決定正向的于正覺,他就在往正覺這個方向,是立定方向,不會再變了。成為須陀洹之后,再也不會轉為凡夫了,所以這個我們一般講叫位不退,他就不會再退到凡夫了。為什么?因為他身見破掉了,他見惑破掉了,他不會再退到凡夫了,不會轉為凡夫,最后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證阿羅漢果,或者回小向大成就佛果。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于人天中七次往返,七番生死,來七次,人、天中來七次,他就證阿羅漢,而且他最后身會示現比丘相,就出家相,成就這阿羅漢果。

那我在這邊,我從來沒有引用過夢參老和尚,他在五臺山圓寂,他好像是活到一百零三歲,國內很多修行人很贊嘆夢參老和尚,他也是弘揚地藏法門,他弘揚地藏三經,《占察經》跟《十輪經》,他也講《地藏經大意》,他在五臺山普壽寺也得到大家很崇高的敬重,而且他往生圓寂的時候也現了很多瑞相,所以我們在講座里面第一次引用夢參老和尚的開示。他在臺灣的法緣非常好,他到臺灣臺北國際會議中心,也曾經為四眾弟子開示《占察經》,我也有他的資料。

夢參老和尚開示說,證初果有多難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但是初果已經把見惑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么說無所入呢?因為初果須陀洹他就做到怎么樣?他就做到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金剛經》講,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對六塵的境界,對六塵的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會為了六塵境界的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圣人了。你看多么不容易。

那么一般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了,你看我們看到美色、美女、美味、美食,美的東西。包括現在開車就看到,臺北有一個修行人,我們就不要講他了,他也是在領眾,他還是開什么車?他弟子給他供養是勞斯萊斯,英國勞斯萊斯,見色起分別。以前佛陀是行腳在弘法,你怎么坐勞斯萊斯呢?起分別了,恐怕連初果須陀洹都比不上啊。人家初果須陀洹,他見色不起分別。

見色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須陀洹證得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他不起分別,沒有迷惑了,他明白全是假的,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迷。各位,這個就是驗證,你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說以初果須陀洹來做衡量。咱們凡夫就是被色聲香味觸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別心,有貪愛心。證了初果,他在這個事物上不起貪愛心了,不起分別心了,因此叫證果了,斷了這種迷惑,這個叫初果須陀洹了。夢參老和尚這樣解釋,我們就了然于胸,原來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來做驗證。所以初果須陀洹不是嘴巴說說,他體悟了剛才我們講的苦集滅道跟涅槃的過程,他了解了,他破見惑了。

夢參老和尚說,咱們見什么分別什么。這真的是這樣,見什么分別什么,現在是最快了,微信,LINE,網路信息,見什么就生氣,見什么執著什么,見什么分別什么,心一天到晚被境轉,嘴巴講說念阿彌陀佛,心不隨境轉,每一項事情都心隨境轉,這樣修行怎么會成就呢?

證了初果的人,他見惑斷了,他不起分別了。這個斷惑,看起來是出凡入圣,但是這一步非常難。在凡夫,突然證了圣果,佛形容他是什么?你知道嗎?佛形容他是如斷四十里地(的)急流水。就是說從那個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華里,那股力量能夠把它絕斷,把它斷絕了,使它不流,有這個力量,有這么大的力量,可以斷四十里流,“如四十里地(的)急流水”,把它斷掉,這是初果的功夫。咱們見色生貪愛心,好的,就想取,這不高興的,不喜歡,討厭的,就想舍,舍了又舍不掉,取又取不著,這叫迷惑。證了初果的圣人,沒有這種思想了,他能斷,所以佛形容,如斷四十里地(的)急流水。

但是,看來是入圣道的時候,這是第一步。但是在我們大乘,我們常講說,大乘菩薩看到這個初果,覺得看著好像是很小,包括一般出家人學了佛法,對于初果圣人,誒,小果,證不證沒有什么關系。這是夢參老和尚說的。其實你能斷了這個見惑無分別,就很難很難了。咱們見什么起貪愛心,見什么起分別心,因此造的這些染業,很重很重。若能把這個斷掉,第一步就達到了。

所以夢參老和尚說,這也是入空的意思,入空義。在這個空的當中,空就是什么?空是清凈心,在這個空的當中,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一般講叫空性相應。什么叫空性相應?你在六塵境界不起貪瞋癡之意,不起分別執著,那才會跟空性相應。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頓斷,悟到空理那叫頓斷。因為須陀洹他現在入到圣流了,入了圣位了,入了圣位,從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他見到什么,他能夠斷貪愛心。而我們呢?我們都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牽引了,牽了,牽走了,你隨著外頭的業緣變化,外頭的業緣,你見什么分別什么,見什么貪愛什么。所以,能斷見惑,不被六塵境界牽引,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對我們學般若波羅蜜的人來說,也就是大乘菩薩來說,這個還不是真正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成佛嘛,但是這是一個基礎,這是一個起步,這是第一關,你要先修這個。

所以以上我就講到“須陀洹果”,我就引用夢參老和尚的開示跟大家共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同為夫婦。(出《雜寶藏經》)。

舍衛國有位長者,在生時建造塔寺,死后生到天上。他的妻子因為思念丈夫,就常常去打掃她丈夫所建造的寺廟。有一天,她丈夫遠遠地對她說,我是你的丈夫,因為建造寺廟的功德就生到了天上。現在因為看見你思念我,所以就特意下來。無奈人身臭穢,不敢靠近。你想要再做我的妻子,那么就要盡心供養佛僧,修造打掃塔寺,并發愿生到我現在的天上。這個女子就按照丈夫的話去做,命終以后,果然生到天上,與丈夫相聚。夫婦一起去見佛,佛為它們說法,夫婦都獲得須陀洹果。(七生天上,七來人間,便斷生死)。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按)經云掃僧坊一閻浮提。不如掃佛塔一手掌。然則掃塔之功。亦大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閻浮提”,舊稱閻浮提、琰浮洲、閻浮提鞞波。新稱贍部洲。當須彌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處,就是我們住的地方了,就是地球。“閻浮”者新稱“贍部”,樹名。“提”為“提鞞波”之略,譯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閻浮樹之林,故以為洲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大智度論·三十五》曰,“‘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于林中最大,‘提’名為洲。”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白話解:

經上說,清掃一閻浮提僧舍,不如掃一手掌面積的佛塔,可是掃塔功德也是很大。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難為夫婦(分別功德論)”

“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敬信三寶。無有子息。其婦早亡。生忉利天。為天女。端正無比。因念世人。誰堪為我夫。即以天眼觀。見故夫出家年老。日日掃除塔廟。遂以光明。照夫令見。勉以精進生天。還為吾夫。其夫因婦生天。倍加精進。天女復來見云。君德轉勝于我。我不能得君為夫矣。比丘聞已。愈加勇猛。遂成羅漢。”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子息”就是子嗣、兒子。泛指兒女。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難為夫婦。(據《分別功德論》)。

舍衛城里有一對夫婦,虔誠地信仰三寶,沒有兒女。婦人早死,生到忉利天做了天女,美麗端正,世人無法比擬。因為想知道人間誰能作她的丈夫,就用天眼去觀察。看見她原來的丈夫出家為沙門,年紀已經很老了,正在天天打掃塔廟。她就把光明照到丈夫身上,使丈夫看見她,勉勵他精進不懈,今后生天,再為夫婦。丈夫因為知道妻子生了天,更受鼓舞,加倍精進。后來天女再來看望他時說,你的功德已經超過我了,我不配得到你作我的丈夫了。比丘一聽,更加發奮努力,獲得了羅漢果。

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福業相等。方為夫婦。可見婦人之從夫為榮辱。皆自己之宿業使然也。”

我們看名相注釋:

“榮辱”就是光榮與恥辱,是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享受的福分相同,才能互相為夫婦。可見女人跟從丈夫,所得的榮辱貴賤,都是自己的前業所感啊。

所以夫妻要幸福美滿,要和諧長久。但是再怎么長久,這個夫妻也是因緣所生法,《金剛經》,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它還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能夠作為夫妻,能夠相處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也要怎么樣?要“福業相等”,福分要相同,才能夠互相成為夫婦。這個是為什么說“難為夫婦”?就是因為舍衛城這位婦人她早亡,生到忉利天當天女,她只是天人而已啊,她原來也期待她的丈夫再來作她的,天上作夫妻,但是她用天眼觀察,她的丈夫已經出家為比丘了,而且還日日掃除塔廟,那她就勉勵她丈夫更加精進,希望生到天上再作夫妻。結果沒有想到,她的丈夫非常精進,后來德行超越了天人,成為羅漢了,那果位就不一樣,他出三界,了生死了,那因緣就不一樣了,所以就不能再成為夫婦,叫“難為夫婦”。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舍宅為寺(金湯編)”

“宋范仲淹。字希文。廣修眾善。篤信佛法。凡所蒞守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三寶。與瑯琊覺禪師。薦福古禪師。最厚。初讀書長白山。于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又嘗宣撫河東。得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頌。公為之序。授沙門慧喆流通。晚年以所居宅。改為天平寺。延浮山遠禪師居之。(蘇州府學。亦其所舍。)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追封楚國公。謚文正。子孫簪纓不絕。”

這一段就是講范仲淹他舍宅為寺,而且跟佛門非常有緣,護持三寶,那他蘇州的這個府學也是他舍出來的,那我們等一下會來再詳細介紹范仲淹。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蒞守之地”,“蒞”就是治理、統治、管理。《孟子·梁惠王上》:“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所以“蒞守之地”的意思就是指任官所到的處所,他所服務的地方。

“度僧”,度人為僧也。度者,出也、離也,出離俗也,又出離生死也,故云度。“度僧”就是他度人為僧,就是護持一些人,后來都能夠舍身出家,這個意思。

“瑯琊”,先秦至唐朝的一個地名,它也是有兩個地方,大部分是指今天山東省青島、臨沂境內那一帶。

“厚”,“厚”就是深,就是指范仲淹跟瑯琊覺禪師、跟薦福寺的古禪師交情很深。

“窖金”,“窖”就是貯藏、埋藏。窖藏。就是地窖里面貯藏或埋藏的財物,這個叫“窖金”。

那么講到這個“窖金”,我們就來介紹范仲淹,我們再跟大家,再介紹一遍。我們在講座里面,包括在《感應篇匯編》,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們都解釋過很多次的范仲淹,但是我特別喜歡來介紹范仲淹,因為他就是修福的典范,也是我們在家居士學習的榜樣。

我們來介紹范仲淹。大家都聽過《岳陽樓記》里面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段經文是他講的。所以這一段文句事實上就是一個菩薩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是菩薩的一個心腸。

范仲淹他出身寒微,寄居佛寺。他是宋朝人,“字希文,廣修眾善,篤信佛法”。他江蘇吳縣人,兩歲的時候他父親就過世了,他母親因為家貧無力謀生,只好帶著范仲淹改嫁。等到范仲淹長大,知道這個事情以后,他就泣別他的母親,寄居在佛寺,這個佛寺講是長白山,醴泉寺,后來被火燒掉,重建。他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在佛寺里面苦讀,有這個善緣。他從小就聽聞佛法的正法,他守持凈戒,并刻苦自勵,發憤精進。長大做官之后,還是篤信佛法,而且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當官所蒞臨之所,就是這里講的所蒞守之處,他所到任的地方,他所服務的地方,他一定修建寺院。

這一點我就比較慚愧,我在當組長跟副分局長,我只有到佛寺去參拜禮佛,我有時候供養個打齋款,我就沒有像范仲淹福報這么大,還修建寺院。所以給各位做個參考,如果你是從事公務人員,或者你從事軍公教,你在你服務的地方,如果你有余力、有能力,你能夠護持三寶,那個地方佛寺有什么需要,你供養它。這個是要學范仲淹的精神,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尤其現在這個末法時期,大家對僧人都不恭敬。你看范仲淹就是福報這么大,他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所以他興隆佛法,興崇佛法不遺余力。

他從小就立志,希望有一天能夠幫助社會。有一次他就去算命,那去算命的時候,那他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看我有沒有當宰相的命?算命先生算一輩子的命,從來沒有看見說,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說要當宰相,也是嚇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么口氣這么大呢?那范仲淹被他那么一講,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就說,那你說說看,我有沒有當醫生的命啊?宰相跟醫生差很大,這個算命先生就覺得很奇怪說,你怎么一下子要當到那么高的宰相,一下子又降到這么低的醫生呢?他就問范仲淹是什么原因。范仲淹就回答說,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良相可以幫助國家,也可以救蒼生,良醫可以救命,兩個都可以救人,兩種職業都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被他感動了,就一個孩子念念都想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的一顆心,乃真正宰相的心,以后你一定可以當宰相。

我們要學習范仲淹這種心,良相可以治國,良醫可以救人。如果你從事公職,能夠以他這樣的心,那就是宰相的心。

那么再來,范仲淹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他雖然家里很窮,在佛寺里面寄居,在佛寺里面讀書,他非常節儉,他每天煮了一鍋粥,等到那個粥冷掉以后,他再用刀把它切開來,一餐只吃一塊,那這么省啊。那個粥還是有一點水分,它不是干飯,它干了以后,他這樣切一塊來吃,叫劃粥為食。所以他早期、早年的物質生活非常艱難。

如此艱苦的情況之下,有一天他在讀書的時候,可能也是因為沒有吃晚飯,寺中的長老見到了,很心疼他,就拿一塊面餅,悄悄放在石桌上就走了。當時范仲淹大概入了讀書三昧,入定了,沒有發現。突然間聽到吱吱吱的叫聲,就老鼠的叫聲,他才發現,一只老鼠叼起了那個面餅拚命的跑,跑到一棵紫荊樹下。范仲淹放下書本,一路追過來,好奇心,用鐵鍬挖開老鼠洞,掘開了黃土以后,竟然發現下面有一塊石板,他將石板掀開,石板下全是這個燦燦的金元寶。誰見到這種情況,誰不動心呢?當時范仲淹家里又這么窮,一分一厘都沒有拿,他把這個石板蓋好,重新埋土,直到日后他功名成就做大官了,這件事一直在他心里藏了幾十年。

幾十年后,有一天,當年范仲淹讀書的寺院醴泉寺,就是這里講的長白山,“于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及貴”就是他當到宰相以后,當時這個寺院請求范仲淹護持,“語僧出金修寺”,當時寺院長老就派人來向范仲淹求助。范仲淹想起當年的情景,寫了一張紙條,派人交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這里是講“窖金”,“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你看,埋了幾十年的秘密,這是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他的操守,他守戒律的精神,從這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深信因果,真的深信因果。什么是深信因果?老法師說,法身大士以上深信因果,他深信不疑了,他真正深信因果了。范仲淹就是深信因果,動一個念頭都沒有,再把石板蓋回去,土再蓋起來,幾十年后再告訴僧人說,那個地方有黃金。

再來就是范仲淹量大福大。范仲淹請風水先生來看他母親的墓地,風水先生說,你的母親的墓地是絕地,也就是絕子絕孫,他說會絕子絕孫,請他遷移。范仲淹說,既然是絕地,就不應該讓別人去受,寧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該絕后,那遷墳有什么用呢?你看,他深信因果,如果會絕后,那遷墳有什么用呢?他知道什么?因在前面,為什么會絕后?有前因哪,后面的后果才是絕后呀。他深信因果,他沒造那個因,當然就不會絕后啊。結果他沒有遷墳。

那么當時蘇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水寶地,南園,范仲淹當時是宰相,又是蘇州本地人,許多人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讓他家代代都出狀元,都出這個顯貴,做大官。范仲淹當時說,與其讓我這一家發達富貴,范圍太小,于是他買下南園,辦了蘇州書院,就這里講的“蘇州府學”,蘇州書院。培養出多少人才呢?這個地方,現在這塊地就是蘇州景范中學,景就是景仰范仲淹的德行,景范中學的校址。在這一千年來,從宋朝到清朝,到民國就沒有進士了嘛,沒有科舉考試了,這一千年來,這里出現了,就是蘇州書院,出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這個福報大不大。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這叫量大福大。他興建大利,不為自己,讓更多的人生活在這樣的風水當中,依山傍水,讀書效果特別好。

各位我們講到這里,我們學到什么呢?福報要怎么用?福報供養給眾生,布施給眾生,為眾生服務就對了,一切為眾生服務,眾生高興,佛就高興,眾生得安樂,佛就高興。所以你福報要怎么用?福報就是供養眾生,你就能夠容易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應,會跟這個四相相應,就能夠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這個就是佛陀在《金剛經》里面勉勵我們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佛陀告訴你這樣,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布施,這個意思。

后來范仲淹建了義莊。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了義莊、義田。義莊是供給義米,救濟那些貧窮的族人,并為科舉考試的學生提供了資助,期待他們將來當官以后,出仕以后就是當官以后,反饋同族。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當時受范仲淹的影響,他的好友李師中也買田數千畝,設立了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征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范仲淹在杭州當知府的時候,出資購買的良田千畝,設立了范氏義莊,資助范氏族人。

再來,享八百年的福報,史上第一人。他死后,他的兒子范純仁任宰相,一門興旺,而且他世世代代人才輩出。所以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仲淹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印光大師、老法師都非常贊嘆范仲淹,他的福報等于周朝的福報,一個人的福報竟然等于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就是周朝,他等于周朝的福報。范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守父親舍財濟世的家風,他后代子孫在朝為官也是屢出不絕,都是出自范公良好的教育跟庇蔭。因此世人若想要后代子孫昌綿久遠,應學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那最后,我們來引用印光大師開示,范仲淹,“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你怎么樣守住你的家風、家學、家業?就守住你祖先的德行永久都不會改變?當然啦,不可能永久不會改變,因為一切萬法都是成住壞空,《大般若經》里面講,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我最近在研讀《大智度論》,體會特別的好、特別的深,確實就是老法師講這三個重點。所以也不可能“永久勿替”,那個什么,范仲淹也不過是八百年哪。但這已經是最好的,也不簡單哪,已經富過不是只有三代,好幾代啦,作為一個世間人來講,能夠這樣的話,就不簡單哪。印光大師原文怎么說呢?

“凡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后,不如不發之為愈也。歷觀古今來大圣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蕩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

這段印光大師說,你想要功名發達,“發科”就是,“科”就是古科舉名目,“發”就是產生,“甲”就是鎧甲,指文武官員,你要當這個文武百官,要官運亨通,你都是要祖父有大陰德。如果沒有陰德,你用人力的方法去開發,譬如說你用走人際關系,阿諛奉承的方式,賄賂,這樣去得到那個官位,必定有大禍在后面,不如不要發好。為什么?會招來殺身之禍,會鋃鐺入獄,會敗壞家的名聲。我們看古今以來大圣大賢的誕生,都是因為他祖父有積陰德。大富大貴的家也是一樣。但是現在的時代的演變,都是子孫生于富貴,只知道享福造業,忘記他祖父的一番栽培、努力、積德、修善,以致從此祖德就敗壞,子孫就荒廢了祖業了,到最后落得貧賤的地步,這個是舉世富貴人的通病,富貴人家的通病。所以為什么說富不過三代?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不知道祖先是篳路藍縷,創業維艱。所以能夠世守先德,永久勿替,只有蘇州范家,是古今第一人,也是古今第一家。

再來,印光大師說:“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輯自《印光法師文鈔·與永嘉某居士書》。”

印光大師說,自宋朝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以來,到清朝末年,這八百余年來,范家“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以講說是世德書香之家。另外長洲的彭家,就是彭紹升、彭際清他們的家。老和尚講經有提到彭紹升彭二林居士,他就是后來就不當官了,他有考上狀元,不愿意當官,他后來一生投入佛門,他也會集《無量壽經》,他父親是國防部長,就是長洲彭家。他們從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就每一代都出狀元。他們家曾經有什么?有狀元四五個人;同時,就是中榜,“有同胞三鼎甲”,什么叫“三鼎甲”?就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個,狀元、榜眼、探花,就第一名、第二名,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他們彭家都怎么樣呢?世奉佛法,每一代都是皈依三寶、奉行佛法。就算當了宰相、狀元的這個地位,還是每天誦《感應篇》《陰騭文》,以作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為民眾造福。

以上我們是提到范仲淹先生,我們特別介紹他這一生的德行,他也是我們在家居士的榜樣,印光大師非常贊嘆,我們就介紹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宣撫”,朝廷派遣大臣到某一個地區傳達皇帝命令并安撫軍民,處置事宜,這個叫“宣撫”。

“河東”,“河東”是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陜西兩省,自北到南一段的東部,就是今天的山西省。

“十六羅漢”,我們來介紹“十六羅漢”,是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的十六尊羅漢。

我們來介紹這十六尊羅漢。一,賓頭盧跋羅墮阇,就是賓頭盧尊者,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分住在西牛貨洲;第二,迦諾迦伐蹉羅漢,此尊者與五百羅漢,分住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此尊者與六百阿羅漢,分住東勝神洲;第四,蘇頻陀尊者,此尊者與七百羅漢,分住于北俱盧洲;第五,諾矩羅尊者,此尊者與八百阿羅漢,分住于南贍部洲;第六,跋陀羅尊者,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分住于耽沒羅洲;第七,迦理迦尊者,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分住于僧伽荼洲;第八,伐阇羅弗多羅尊者,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分住于缽剌拏洲;第九,戍博迦尊者,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分住于香醉山中;第十,半托迦,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分住于三十三天;第十一,羅怙羅,羅怙羅尊者,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分住于畢利颺瞿洲;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此尊者與一千二百阿羅漢,分住于半度波山;第十三,因揭陀尊者,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分住于廣脅山中;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此尊者與一千四百阿羅漢,分住于可住山中;第十五,阿氏多,此尊者與一千五百阿羅漢,分住于鷲峰山中;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此尊者與一千六百阿羅漢,分住于持軸山中。以上就是十六羅漢的名稱。

那么據《法住記》所記載。這個經典漢譯以來,十六羅漢為禪宗寺院主要的造像,呈神仙姿態。所以你如果到我們國內比較古老的佛寺,都會有這個十六羅漢或是十八羅漢的造型。十六羅漢它的畫像,有法愿、法鏡、僧鯀諸師所繪者,以五代的貫休之十六羅漢圖與北宋的十六羅漢圖(藏在日本的清涼寺)都為膾炙人口之作,那么貫休的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畫窺其遺影。此外,盛傳在這個世間的十八羅漢圖,也就是十六羅漢再加兩尊,一個是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這兩尊,或者加繪了降龍尊者跟伏虎二尊者,這兩尊。有些是會畫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有些是畫降龍尊者跟伏虎二尊者。

好,我們看下面:

“慧喆”,這個字念哲,慧喆禪師。

“延”,“延”就是邀請。延請、延攬人才。

再來,“樞密”,“樞密”就是樞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國家機要政務。

“參知政事”,唐代的時候設置,宋朝的時候,同平章事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職,簡稱為參政。

“簪纓”,“簪纓”就是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舍宅為寺。(據《金湯編》)。

宋朝范仲淹,字希文,做了很多好事,虔誠地信仰佛法。凡是他到過的地方,一定會修建寺廟,度人出家,大力興隆敬奉三寶。和瑯琊覺禪師、薦福古禪師關系最好。當初在長白山讀書的時候,從寺廟中發現了一批窖藏的金子,就把它覆蓋起來,沒有拿走。做了官后,就告訴寺里的僧人,把金子拿出來修寺。他在河東作宣撫時,發現古經一卷,經名叫《十六羅漢因果頌》,范公就把它作序,囑托沙門慧喆流通。晚年時,他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迎請浮山遠禪師來居住(蘇州府學也是他捐贈的)。宋仁宗時,官升為樞密,參加重要政事的決策,追封為楚國公,死后謚尊號文正。子孫歷代為官,門庭興旺。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按)家舍田園。不過暫時逆旅。樂得以之修福。晉鎮西將軍謝尚。因父鯤之夢而免難。永和四年。舍宅為莊嚴寺。(出建康錄)中書令王坦之。舍其園為安樂寺。(見搜神記)刺史陶范。于太元初。舍宅為西林寺。(出晉書)李子約。歲饑設粥。全活數萬。后舍其屋宇為佛寺。(見法喜志)王摩詰。以喪母。表請輞川之地為佛寺。白樂天。王介甫。亦皆以所居。施為梵剎。(各見本傳)較之后世刻剝他財。經營大廈。甘為不肖子孫拆毀。不舍分文修福者。不啻神龍之于蝘蜓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逆旅”,“逆旅”就是旅館、客舍。

“謝尚”是東晉豫章太守謝鯤的兒子,太傅謝安從兄。他歷任江州刺史、尚書仆射,后被封為鎮西將軍,世稱謝鎮西,就是經文這里面講的“晉鎮西將軍謝尚”。

再來,“因父鯤之夢而免難”,這個典故是參考《建康錄》:“尚字仁祖。鯤之子”,“仁祖”就是謝尚,他是字仁祖,所以謝尚字仁祖。“鯤之子”,謝鯤的兒子。“仕晉為鎮西將軍”,他是鎮西大將軍。“尚嘗夢其父告之曰”,謝尚曾經夢到他父親告訴他說,“西南有氣至,人當之必死”,他說,在西南方有一股氣已經到了,如果你碰到了,可能就必須要死,“人當之必死”。“汝宜修福”,你應該趕快修福,“建塔造寺可禳之”,他說,你蓋佛寺、蓋塔寺可以消除這個災難。“若未暇建塔寺”,如果你沒有辦法建塔寺的話,“可于杖頭刻作塔形”,他說你可以在那個柱杖上面的頭部刻那個塔的形狀,“見有氣來可擬之”,你見到有那股氣來的時候,用這個柱杖來抵擋,“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謝尚醒過來以后,“遂刻小塔施之杖頭”,他就杖頭上面刻了一個小塔,“恒置左右”,他常常放在他自己座位的左邊、右邊。

“后果有異氣從天而下”,后來果然有一股氣從天而降下來,“始如車輪而漸彌大”,后來就像,那個氣就像一個車輪,這樣慢慢的,慢慢增大了,“直沖尚家”,直接沖到他們謝尚的家里。“尚以杖頭指之”,謝尚就以那個杖頭指著這股氣,“氣即回散”,那一股氣就散掉了,“闔門獲全”,全家終于保住。“氣所經處”,那個氣經過的地方,“數里無復孑遺”,那個氣所經過的地方,數里之內沒有辦法再有剩留,那個氣掃過去就被破壞掉了,沒有任何殘留。“尚遂于永和四年”,這個“永和四年”就是東晉穆帝,謝尚就在東晉穆帝永和四年,“舍宅造寺”,他就把他的家改成佛寺了,“名莊嚴寺”,名稱叫莊嚴寺。

再來,“永和四年”就是東晉穆帝。

“王坦之”,東晉尚書令王述的兒子,歷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后與謝安共掌朝政。

再來,“舍其園為安樂寺”,這個典故出自《高僧傳》記載:“釋慧受”,有一位慧受法師,“安樂人”,他是安樂這個地方的人。“晉興寧中來游京師”,他在興寧中的時候,他到京師來游玩、來旅游,“蔬食苦行”,他修苦行,“常修福業”,他喜歡做善事。“嘗行過王坦之園”,他曾經經過,這位法師經過王坦之的他們家的花園,“夜輒夢于園中立寺”,晚上他常常夢見自己在王坦之他們的這個花園當中蓋了一個佛寺,這樣經過好幾次。這個慧受法師就想要向王坦之說,請他布施一間房間出來,“乞立一間屋處”,“受欲就王乞立一間屋處,未敢發言”,但是慧受法師不好意思開口,“且向守園客松期說之”,他只好向那個守花園的那位松期說了。“期云”,那位管理花園的人說,“期云,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他說,王坦之家的花園恐怕不是你可以希望得到的,“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那慧受法師就說了,如果我誠心的來感動他,何必擔憂說不能實現呢?“即詣王陳之”,就去見了王坦之,詳細跟他報告。“王大喜,即以許焉”,這個王坦之就很有慧根,很有善根,他聽完以后就很高興,就答應給他蓋了一間佛寺在里面。這是這里講的安樂寺。

再來,“陶范”,《凈土圣賢錄》載:“晉慧永,俗姓潘,河內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于恒山,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至廬山,刺史陶范,舍宅為西林以居之。”這一段是講陶范他供養他的家,舍宅為寺,為西林寺供養。他是刺史陶范,他供養什么?供養這一個慧永禪師。

再來,“李子約”,《法喜志》載:“李士謙,字子約,平棘人。幼孤,事母孝,其伯父玚稱曰,此吾家曾子也。宗黨豪盛,士謙獨舍宅為寺。兢兢儉素,不御酒肉。隋有天下,畢志不仕。嘗有粟千石以貸鄉人,值歲祲,對眾焚券,不責其償。明年又大饑,士謙罄竭家資,糜粥施藥,鄉人全活者萬計。”這個是講隋朝李士謙,他舍宅為寺,而且本身非常節儉,他吃素,不吃酒肉。那隋朝的時候,他不愿擔任官職,以米千石來貸款給鄉人。剛好那一年,那歲收不豐收,他就把這些民眾的借券全部燒掉,不要求他們賠償、償還。第二年又碰到歲饑,李士謙就罄竭家產,施粥施藥,救活了數萬人。

再來,“王摩詰”,“王摩詰”他是唐朝太原人,唐玄宗時的右丞相,尚書右丞相。

再來,“表請輞川之地為佛寺”,這個《王右丞集·請施莊為寺表》。茲節錄以饗,這一段就是他這個原文里面講:“釋教有崇樹功德,弘濟幽冥。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臣遂于藍田縣,營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并是亡親宴坐之余,經行之所。臣往丁兇釁,當即發心,愿為伽藍,永劫追福。”“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行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上報圣恩,下酬慈愛。無任懇款之至。”那么這一段是講,這個“輞川”是什么呢?“輞川”是地名,在陜西藍田縣輞谷川口。這個是王摩詰居士,他母親往生,他在這一個藍田縣蓋了這個佛寺,供養這些僧人。

好,我們再看下面:

“白樂天”,“白樂天”他就是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朝人,生在唐代宗,卒于唐武宗。他是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的事情被貶到江州。他因為不攀緣附從這個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最后他卒在洛陽的香山。白居易的文章精切,尤其他專精在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晚年恣意詩酒,號醉吟先生。

那他最有名就是〈長恨歌〉。〈長恨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篇敘事詩,它很有名。這一首〈長恨歌〉我把它念一段簡單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個咱們大家很多人都引用這個。

那白居易跟鳥窠禪師因緣。當時有一位鳥窠禪師,他德行非常好。根據《五燈會元》記載,道林禪師后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非常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道林禪師就是鳥窠禪師,人家稱他叫鳥窠禪師,事實上他叫道林禪師。他就像小鳥住在樹上結巢一樣,所以當時人就稱他叫鳥窠禪師。因為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就來請教佛法。有一天,白居易就問他了,他說,禪師啊,你在樹上太危險了,萬一掉下來。禪師怎么回答呢?他說,太守,你的處境非常危險,我在樹上倒一點沒有關系,不危險。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說,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么危險呢?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怎么不危險呢?這什么意思?說什么?什么叫“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就是宦海浮沉,名利勢心,越演越烈,危險就在眼前。白居易就似有領悟。

他后來問他,什么是佛法大意?禪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是一個大學問家,他聽就這么簡單,他有點失望了,他說,這三歲兒童也知道的道理啊。鳥窠禪師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卻行不得。”

那么白居易后來又以偈語來請教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他就跟他問空的道理啊,問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道理。那禪師怎么回答?禪師也以偈回答說,“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他說,你現在在講的就在夢中,你還不覺啊,你沒有醒過來。

那么“王介甫”就是王安石。

再來,“刻剝”就是剝削、榨取。

“不啻”,“不啻”就是什么?“不啻”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一個“不啻神龍之于蝘蜒”,“蝘蜒”是什么呢?“蝘蜓”就是壁虎。所以“不啻”就是說,是指,這個地方是指說,這些舍宅為寺的這些有德行的人,比起他們有一些人,他們的后世都剝削他人的血汗,然后建了很多高樓大廈,又被不肖子孫給它拆毀、敗壞了,就是這個德行跟他們相比,就有點像神龍,“不啻”就是真是,像神龍與壁虎的差別。

那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來看這一段的白話解,按語的白話解:

屋宅田園,只不過是生命輪轉中的一個暫時驛站,正好用它來布施修福。晉朝鎮西將軍謝尚,因為父親的夢而免難,就在永和四年捐出住宅作莊嚴寺。中書令王坦之,捐出自己的住宅作安樂寺。刺史陶范,在太元初年,捐出住宅為西林寺。李子約,在饑荒年歲,設粥布施,救活了數萬人,后又捐出住宅為佛寺。王摩詰(王維)因為喪母而上奏回家,請求在輞川修建佛寺。白樂天、王介甫,都把自己的住宅捐出作佛寺。他們比起后世那些剝削他人血汗,建起高樓大廈,又被不肖子孫拆毀的,真是神龍和壁虎的差別啊。

好,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開示“創修寺院”,印經,培養弘法人才才是當前真正的善行。這一段是在講“創修寺院”,那古代,老和尚說,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佛寺都要講經說法,所以需要蓋很多佛寺,讓大家來能夠聽經聞法。那現在時代變了,現在是網絡(路)發達,有媒體、有電視、有手機、有電腦。所以現在要怎么弘法呢?怎么樣做法布施呢?老和尚說印經,還有培養弘法人才,才是當前真正的善行。

第一點,供養當中,我想很多同修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說得好,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而且法供養中的一句偈。這是為什么呢?法供養能夠幫助人家開悟,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你七寶供養,還開不了悟。佛教人家重法不重財,財是要舍掉的,可是財這個事很奇怪,越舍越多,怎么辦?越多越舍,不能留,統統把它舍掉,確實越舍越多,越多越舍。到哪里舍呢?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就是行法布施。就是你要捐錢,作什么?法布施,除了印經以外,譬如說護持電視弘法,護持網路電視弘法,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布施。

第二,印經,印祖在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他出名得很晚,七十歲才被人家發現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真正是個大通家,被社會大眾尊敬。老人家印光大師八十歲圓寂,真正弘法只有十年,可是十年的成就,在近百年當中,我們中國近百年當中,不論在家、出家,沒有一個人能夠跟印光大師比。這是我們要去體會的,印祖的成功,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厚積薄發”。印光大師是“厚積薄發”。他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閉關,藏經閣,在那邊潛修閉關三十幾年,到七十歲才被人家發現,八十歲圓寂。所以老和尚說他是“厚積薄發”。

你看他修行幾十年,沒有人知道,七十歲偶然一個緣分,有些居士研究經教的,到普陀山去玩,無意中遇到他,跟他一交談,覺得這個老和尚了不起。回去之后在報章雜志里寫文章,對老法師恭敬贊嘆,老法師出了名了,開始弘法利生,用什么方法?用書信,就是《印光大師文鈔》的由來。因為他說話家鄉口音很重,很多人聽不懂,所以用文字、用書信來弘法,留下了《文鈔》。所以現在各位所看到的《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全部都是當時的居士寫信向印光大師請法,印光大師答復他,后來有心人士,他這些大居士把它匯整起來,成為《印光大師文鈔》。

第三,《印光大師文鈔》內容太豐富了,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他沒有一樣不通的,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門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十年當中景仰他的人太多了,供養太多,四眾弟子的供養,他做一樁事情,印經,他不做別的,就做這一項,做這一樣。自己也搞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就是弘化社,弘化社自己印書。他知道那個時代文字宣傳是最有力的,效果也很大,凡是讀書的人都喜歡讀他的書。他的書籍成本流通,不賺錢,書也印得很好,校對精確,稱得上是善本書。

第四,老和尚讀到他的書,想到他老人家的為人,他的苦心教誨,老和尚學他,四眾同修對老和尚的供養,老和尚也全部拿去印經,而且向全世界結緣,那法緣就很殊勝。錢多就印多,錢少就印少,這兩年老和尚印得不少,老和尚印《大藏經》印了七千多套。所以為什么老和尚現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弘揚這個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多元文化?老和尚老早就種這個善因下去,這七千多套的《藏經》。目標是一萬套,印《大藏經》。中國傳統文化,老和尚是送到全世界各地,這個書店給老和尚特別優惠的價錢。《四庫全書》買了一百套,贈送給大學圖書館,這個書已經在分散了。《四庫薈要》二百套,現在都送出去了。老和尚說,這兩套書多少錢呢?美金一千萬,都是用這個好事情,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喪失,因為分散在全世界各大學圖書館。

第五,除了這個以外,老和尚說,真正想學的同參道友,馬來西亞漢學院,當然現在還增加一個英國漢學院,蔡老師,蔡禮旭老師,現在叫成德法師,當時在馬來西亞漢學院,也發大心,帶了三十幾位仁人志士,這些同學發大心,要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法。《群書治要360》就是他們編的,就是成德法師他們編出來的。就是為續佛慧命,為正法久住而努力。老和尚說,希望他們這些人當中將來都能夠以出家身分示現。那現在蔡禮旭老師已經出家示現。成德法師出家,就是老法師囑咐我來辦這個出家大典,剃度法師就是宗興律師,羯磨法師就是凈旭法師,也是南普陀佛學院的,也是臺灣持戒律非常好的一位法師,當時在臺南極樂寺舉行成德法師的剃度大典。老和尚說,希望他們每一個人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十年后就變專家了,或者經師了,或者是論師了,或者是研究戒律的律師了,十年后佛門的人才就出來了。所以老和尚這個期許,我們也希望馬來西亞漢學院、英國威爾士漢學院,希望能夠承擔這個如來家業,現在還再包括臺南極樂寺,都承擔這個使命,就弘法人才的培訓。

第六,流通經典很重要,但是沒人講不行,你看不懂。需要一批老師的培養,對中國傳統的學術,儒家、道家、佛家的,老和尚說,這些人才我們統統要培養、統統要照顧。他說中國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這個擔子很重,我們做得很辛苦。什么時候能夠恢復呢?總得三代、四代、五代以后,不是一代就可以復興的,沒那么容易。我們這種東西斷掉了一百多年,慢慢的恢復起來,大概要一百年。所以現在培養人才比印書還要重要,印書有錢就可以印,人才可不是短時間能培養的,至少還要十年。所以這是我們當前大事,是我們當前真正的善行。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6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精品日韩在线 | 99热在线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精品videossex高潮汇编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国产东北一级毛片 | 久久青青| 一区二区免费 |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 毛片入口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羞羞视频在线观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 | 翔田千里一区二区 | 亚洲色图婷婷 | 国产第二页 | 99热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人久草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 | 91www在线观看 | www.五月天婷婷.com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免费xxxx大片国产在线 | 超碰免费在线 | www.青青草 | 欧美精品在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成人自拍 | 久久久毛片 | 亚洲网在线| 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日韩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 国产一二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