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7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7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0月1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舍藥材以拯疾苦”。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六頁,我們看經文:

“舍藥材以拯疾苦”

“(發明)閻浮提中。共有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百二十一種寶。皆足以濟人。而于疾苦尤急者。則唯藥材耳。以藥濟人。舍也。以方給人。亦舍也。貧人不與計利。舍也。勸人不賣假藥。亦舍也。舍之為術多矣。存乎拯之之心耳。”

好,這一句經文,“舍藥材以拯疾苦”,就是布施藥材來拯救疾病痛苦的人。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以方給人”,“以方給人”呢,“方”就是藥方,為治療某種疾病而組合起來的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和用法,一般稱為藥方。“給”就是供應、給予。“以方給人”就是布施藥方。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在地球上,有一萬種樹、八千種草、七百四十種雜藥、四十三種雜香、一百二十一種寶,所有這些都可以救濟人。救濟疾苦最為緊迫的,就是施舍藥材。用藥材救人,是施舍;把藥方給人,也是施舍。不和窮人計較利潤、藥價,也是施舍;勸人不賣假藥,也是施舍。施舍的辦法很多,全在于有一顆能布施的心。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

“末世之疾病。漸漸增添。末世之良藥。亦漸漸減少。且如小兒痘疹。生于晉魏以后。箭風之病。起于順治末年。近時初生嬰兒。多生螳螂子于兩腮。剖而去之。兒方飲乳得生。否則一兩日輒死。此余成童以前。所未嘗有也。萬年以前。水味之厚。同于乳酪。耆婆(天竺國之王子醫中之圣也)在時。猶有藥王樹一本。能照見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參。多成形像。其價止與白金相等。今則價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將來五千年后。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痘疹”,“痘疹”是一種傳染病。約在漢代由戰爭俘虜傳入中國。中醫書中所記載的叫豆瘡、皰瘡等都是痘疹的別名。大約有四分之一感染者會死亡,幸存者中一半以上會留下麻面或失明,是古代最令人恐怖的傳染病之一。

再來,“箭風”,疑為鬼箭風。一種疾病的名稱。又稱鬼箭。遍身,遍布整個身體,或者只有手跟腳,會有刺痛的癥狀。在《醫略六書·雜病證治》里面說,“鬼箭風:遍身疼痛如鉆,或偏手足如刺,俗名鬼箭。”

好,這個“痘疹”跟“箭風”都是古代的一種疾病名稱,現在就不用這個名詞了。

我們再看下面,“于順治末年”,順治這位皇帝跟佛教有關,所以一定要來介紹他一下。凈空法師也提過他,印光大師也提到這位皇帝,那臺灣的如本法師也曾經講過順治皇帝的故事,因為他跟佛教有關,跟近代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他本身也很有佛緣,他自己稱他前世是出家人,出生在人間,貴為皇帝,但是英年早逝,非常年輕。

我們來看順治皇帝。順治皇帝大約在公元一六三八年到一六六一年,距離現在也不過差不多三百八十年左右,今年是二○一九了。他名字叫福臨,清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自入關以來首位皇帝,第一位皇帝,他在位只有十八年。他在五歲的時候,是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推舉他,這個五歲的福臨,承襲他的父皇、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帝位,同時命令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睿親王多爾袞輔理國政。我想大家對努爾哈赤很了解,還有多爾袞,都是清朝的名將。在一六四三年到一六五○年,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多爾袞手上。例如一六四五年頒布的剃發令。我們知道,清朝入關以后,他們建國以后,就把我們漢族的頭發就改成,剃掉,就變成一條長辮,長頭發了,清朝那個頭發真的也很特別,在朝代里面沒有這樣看過的。

但是清朝有一個好處,他們歷代都誦《無量壽經》。他們一直到慈禧太后才不誦《無量壽經》,因為慈禧太后認為《無量壽經》在講她的缺點,講她的毛病,所以廢掉了,你看,清朝就開始衰敗了。這個老和尚在講經有提過,他說清朝會強盛,主要是怎么樣呢?它結合漢文化,它跟漢文化融為一體,然后用漢人來治國,這就是清朝他們統治中國能夠順利的原因。

多爾袞死后,十三歲的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順治皇帝試圖打擊腐敗,整頓吏治,削弱滿洲貴族的政治影響力,但最終結果成敗參半。在位期間,順治皇帝面臨著大明(大明就是明朝)遺民的復明的抵抗。這包括鄭成功,后來鄭成功撤退到臺灣來。到一六六一年,清朝已將大清帝國最后的對手,南明遺臣鄭成功和永歷皇帝朱由榔擊敗。當然后來鄭成功他是病死了,臺灣有鄭成功的廟,臺灣人也很尊敬鄭成功。

順治皇帝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因為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他的皇位由已從天花中幸免于難的皇三子玄燁承襲。所以你看,各有天命跟福報,福報享盡的話,業報就現前了,老和尚說,祿盡人亡啊,你從這個順治皇帝就可以得一個印證,他只能用二十四年的福報。他過去生中是出家人。所以印光大師說,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能發愿說,我下一世要來人間做帝王或是做總統,或者說發愿要做大法師,印光大師說,都不行。他說,就算你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在轉生受身之間,沒有不迷惑的。所以為什么我們這邊特別要提到順治皇帝?就給我們凈土行人一個警惕,也是給我們學佛人一個警惕啊。皇帝這個地位,也不過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般若經》講了,一切萬法,就只講了三句,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

后來玄燁,這個皇三子繼位以后,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大帝。那清朝的皇帝,連續劇都特別的火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雍正大帝,這三位都在清朝里面很有名。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可以講說清朝的全盛時期。所以家有家運,國有國運,人有命運,國家也不例外。順治皇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廟,廟號“世祖”。所以印光大師在《印光大師文鈔》里面提的是清世祖,清世祖就是順治皇帝。

那我們現在就要來了解一下,很多人說順治皇帝有出家,如本法師講的時候也講說順治皇帝有出家,那我這邊就是引用資料來查證一下到底他有沒有出家。有人說他是離皇宮出走,別人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他是現出家相了,他不回去掌理國政了,這個地方我們就來談順治皇帝是否出家。有說順治皇帝脫了龍袍換袈裟,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大清順治皇帝出家的傳說,但是順治皇帝是否真正的在五臺山看破紅塵出家,那就要讓我們從歷史資料來解答了。

從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先生在他的《清初三大疑案考實》這本記錄里面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孟森先生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確死于天花,終于帝位,也就是死在皇帝的位子上,并未離宮出家。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譜》。王熙是誰呢?王熙就是順治皇帝的愛將,他的愛卿,他的寵幸。王熙是順治時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古代禮部就是教育部,又是順治的寵臣,寵愛的大臣,順治皇帝臨終前的遺詔就是當面指示王熙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天順治皇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這個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沒有把它詳細記載出來,我就大概這樣帶過去。所以孟森說,從這個《年譜》中去考證,證明在這幾天,等于七天之中,是順治皇帝病死前的最后一周。所以截至目前,清史學界有關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大都認為順治晚年確實信佛,而且好佛,也有出家的念頭,但始終未成為事實。

以上我們就介紹,這次比較完整的介紹順治皇帝,以前我們有提過,但是沒有那么詳細。

那接下來我們就討論順治皇帝最有名的《順治皇帝出家詩》,這個我們把它念一遍再來解釋,這個很有意思啊。

《順治皇帝出家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這里面“黃袍換得紫袈裟”,也有說“黃袍換卻紫袈裟”。“為何生在帝王家”,也有一說是“為何落在帝王家”。我作這樣的補充。

好,我們現在來解釋。

“天下叢林飯似山”,我們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就這個境界,就逍遙自在,到處有人供養,你只要去托缽,居士都會供養。尤其現在在南傳佛教里面,都會養成這個供僧的善行,在北傳的比較少,南傳就比較盛行。我們現在很少看到說出家人出來托缽乞食,像佛陀那個時候的制度,現在沒有啊,現在出家人,他們都是在佛寺里面用餐。那為什么?他總覺得是像乞丐,那居士供養就好,我打齋,師父你就不要出來,你就在佛寺里面給我們供養。

那我們要供僧怎么樣?我們都會選擇結夏安居,我們到佛寺里面去打齋、去供僧。像我每年結夏安居,我都會帶領志工去果清律師的正覺精舍、圓通寺,或者以前在南林尼僧苑,比丘尼道場,還有南普陀佛學院,還有我們汐止這邊的宗興長老的道場,白云寺。確實,我個人是覺得,到清凈的道場那個供僧就很殊勝,沒辦法去形容。因為他們怎么樣呢?他們持戒精嚴,自然那個德行、那個德風就是不一樣。那還有臺灣居士都很樂善好施,喜歡供僧。你看每年的七月,林口,就新北市那個林口齋僧大會,我們每年都護持,那每年都請我去作,請我去座上賓,我都不好意思去呀,那五千人的出家人,六千人,哎呀,那個場面非常壯觀。還有中部齋僧大會,還有彰化供僧大會,我們以前萬人念佛的指導和尚本悟法師,就是中部齋僧大會的執行長,還有南部的齋僧大會。那還不包括佛光山的,還中臺禪寺的。還有臺灣很多居士,他們都很熱心,到哪里去供僧?到尼泊爾、不丹,還有印度去供僧,喔,那很多,南傳佛教也很多。

供僧確實有福報。我以前認識苗栗縣警察局局長,是我好同事。他父親是苗栗山上一個關圣帝君廟的住持,也不算住持,是給人家請的廟公,平常就幫人家,人家民眾來拜拜、祈福、抽簽,他跟人家解簽。他很善良,忠厚老實,很淳樸的鄉下人。所以你不要看他不認識字,印光大師說,那些齋公齋婆,心都非常清凈。所以他這樣積功累德,他的子孫都很興旺,他大兒子當到警察局局長。

那我們兩個因為很談得來,在議會開會時候,我們都會閑聊。他的兒子警官學校畢業,當派出所的所長,那家教非常好,警政署長去查勤,他也不說他爸爸是警察局長。后來署長查出來之后,他是某某局長的兒子,他說你為什么不跟我講呢?他說為什么要講呢?我父親是我父親的福報,我是我的福報。

后來他讀警察大學碩士班,就是我母校,他認識一個女朋友是誰呢?泰國派來的警官。那這個泰國派來的受訓的女警官也不跟他講說她是泰國曼谷首富的女兒。因為泰國他們啊,他們那邊的民眾,第一個,還滿喜歡出家的,再來,滿喜歡供僧,那再喜歡就喜歡當警察。后來是怎么樣?后來是兩個談戀愛。那我這位同事警察局長就派他女兒到泰國曼谷去提親,那叫她說,你把那邊她們的家照相照一些回來給我看。結果她女兒回來,照相照不好,她說,太大了,那個別墅太大了,根本像皇宮一樣。

后來才了解,這個警察局長跟我們講,他的親家母修得非常好,兩個兒子,一個管泰國曼谷的不動產,一個管泰國進口的快艇游艇的引擎馬達,她每年的暑假一定會帶這兩個兒子放下手邊的企業的工作,專程到緬甸,因為緬甸出家人多,去緬甸供僧,一供都是一千人,打千僧齋,每年喔。所以他們這樣積功累德,他們的事業興旺,那么家風、家學、家道、家業都非常地順遂。那順遂到什么程度呢?泰國,泰國曼谷的新機場突然要改建到新的地方去,就現在的那個新機場的位置,結果那個新機場要經過的所有的那個道路,還有那個機場的位置周邊,全部都是這位我們警察局長同事他的親家母的土地。這個福報是前世種因修來的,也是這一世修來的。所以證明老和尚說的,財布施是越舍越多,越多越舍,這一點都也沒有錯,從這地方就可以印證。那她平常就積功累德,供僧。

所以“天下叢林飯似山”的意思就是大家恭敬三寶,都喜歡到叢林佛寺里面去打齋供僧。像我早期的習慣,我還沒有孝廉講堂以前,我喜歡供齋,我一到佛寺,我就一定打齋的。所以老實說,我學佛到現在,我師姐、我愛人就煮了一道非常好吃的素食,就是修好因得好報。孝廉講堂不設功德箱,從成立到現在九年多啊,都不設功德箱,只準蓮友捐一百元,一個是買飯菜的一百元,一個人一百元,是繳水電費的一百元,其他除了印經以外,還有放生款以外,其他不接受供養,但是我們一直到現在弘法都很順利。

所以這個地方順治皇帝說,“天下叢林飯似山”意思是說,因為中國的叢林非常地多。老和尚有講過,以前科技不發達,叢林都是會講經說法,而且都是辦教育的地方,傳承如來家業的地方,所以古代叢林里面出家的人都會講經說法。所以老和尚說,那時候科技不發達,所以必須要叢林蓋很多。“缽盂到處任君餐”,你只要是一個出家人,你到佛寺去掛單,到叢林去掛單,你都可以在那邊接受供養,這叫“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你是家財萬貫,你家里有金山銀山,一氣不來,臨命終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么都帶不走,只有功德跟業障帶得走,還有罪業帶得走,你這些“黃金白玉”統統帶不走。所以它不真實,它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肩難”,但是問題,你要穿上這一件袈裟,剃這個頭,就不簡單。所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里面就有講,它說就算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佛陀特別叮嚀,你都不要看不起他,他說連鬼子母都不敢吃他,為什么?因為他還有回頭的機會呀,他示現出家人,他就是為讓世間做個表法,讓人家什么?讓人家恭敬三寶。當然你也不知道他是破戒呀,或者他不守戒律呀,但是如果他有一天像瑩珂法師一樣,他懺悔業障了,他一心念佛了,求生西方了,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他是法身大士,你怎么說呢?所以很多人,眾生著相,很容易被這個相,被這個境界轉了,這就是瞧不起他啦,排斥他啦,毀謗他啦。

以前我在臺北市警察局的時候,警察局沒有素食,那我就只好出來到街上去吃,在臺北市武昌街那邊有開素食館,我就去那邊用餐。每天出去,口袋一定裝著幾百元,但是因為出家人太多了,我只能一次給五十元,因為每天都要出去呀。有些出家人就在騎樓下面鋪個毯子,在那邊拿引磬,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些是持大悲咒,因為中午的時候,很多上班族都會下來去用餐,有些是躲在巷子里面,那我就一個出家師父給個供養。其中有一個出家師父是比丘尼,那么多人經過,她躲在那個巷子的,那個防火巷里面,我們臺灣叫防火巷,就是這間房子跟這間房子之間的一個間隔間隙,那個叫防火巷,我看她的缽一元錢都沒有,那么多人經過,連一元錢都沒有給她。

我有時候出去,到外面去或者到佛寺去禮佛,帶小孩去,我一定告訴小孩說,供僧。他們都很聽話,拿錢去供僧。你要養成小孩子供僧、供養三寶的習慣。因為佛法僧它是住持三寶,你要到自性三寶,那當然還是透過修行,不是一下子就自性三寶,皈依佛,皈依覺,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皈依清凈不染,沒那么快的啦,他得從事相上開始布施,開始種福田。那僧人代表三寶住世。當然這個出家人里面有凡夫僧跟圣賢僧,圣賢僧就是開悟的圣人、圣僧,當然不多,其他都是凡夫僧,跟我們一樣,有煩惱習氣,難免的,因為他也在修行嘛。哪一天他轉凡成圣了,他就轉迷為悟,他就證果了。所以基本上來講,學人始終到現在,我對出家人我是很恭敬的,包括萬人念佛,我都是一定會供僧。

所以“惟有袈裟披肩難”,出家是一個,乃大丈夫所能為,大丈夫才做得到啊。什么叫大丈夫?放得下啊。不是將相,你大將軍跟宰相不見得會出家,所以非將相所能為。不是說你將軍跟宰相,你這掌握權利的,你叫他出家看看,你叫他吃個素都很困難,不要說叫他出家,你要叫他放下五欲六塵,那么容易呀?不容易。所以“惟有袈裟披肩難”。我個人覺得,我每次看到出家人,我都覺得他們了不起,他能剃這個頭就了不起,現這個僧寶形相就了不起。所以我們作為在家居士,擔任護法工作是一定要的。因為出家就是要什么?要了生死,要斷煩惱,要出離三界,要荷擔如來家業。

“朕為大地山河主”,“朕”就是順治皇帝,他說,我掌握整個中國的江山,因為他是清朝皇帝呀,他當然是掌握全國的江山,“大地山河主”,都歸我管的啊。“憂國憂民事轉煩”,他每天處理不完的公務公事,就像我們現在習總書記一樣,管十四億人口,真不簡單啊,這個省,那個建設,中美貿易大戰,這個事情太多了,還要兼顧到大家都有飯吃,脫離赤貧、脫離文盲。所以啊這個帝王為什么自古以來大部分都是菩薩示現?確實有它的道理。像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那都是菩薩示現的。所以“憂國憂民事轉煩”,每天就是日理萬機啊,哪有時間修行。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日,“百年”,他“百年”意思是說,人最多只有一百歲嘛,百年嘛,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你就算活到一百歲,三萬六千日,你沒有一天比得上出家人他“半日閑”,你半天都比不上啊,他們逍遙自在啊。

“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他是有所省悟的。我們眾生都是什么?人生是酬業而來的,我們都有隔陰之謎啊,帶著業力來人間,中陰身入胎。所以經過母親十個月的胎獄,就像地獄里面一樣,所以來的時候迷迷糊糊啊,“來時糊涂去時迷”。離開的時候放不下,迷惑顛倒,昏迷了、昏沉了、插管了、氣切了、癌癥做化療了,痛苦不堪,放不下情執,妻女、妻子啼哭,“來時糊涂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好好的一個得人身的機會,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來人間幾十年,也不會修行,一個煩惱都沒斷,來到人間,帶著這些惡業離開,到三惡道去報到,所以“空在人間走這回”,就李炳南老師說啊,該怎么生就怎么生,該怎么死就怎么死。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是十二因緣里面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流轉啊,流轉門,就流轉生死。哪一天無明破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受滅,愛、取、有滅,生、老死滅,還滅門,解脫了。空在人間走一回,走這回。

其實我們現在還有點力氣能讀到這個順治皇帝出家詩,我們要警惕啊。你今天觀想你現在躺在醫院里面插管、氣切、等死、做化療,每天看到那個外面的熙熙攘攘,那些都沒有你的分啊,你下不了床啊,你沒有辦法享受啊,你在那邊只能任人宰割,病苦業力的折磨,你連走出去醫院都沒有辦法。所以學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夠求生極樂世界,在這一生能夠學阿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后有”,能夠伏住煩惱,能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以好好念佛,可以護持三寶,每天吃得下,睡得飽,無憂無慮,是最幸福的。所以“空在人間走這回”,好好讓我們警惕啊。

“未曾生我誰是我”,你還沒有出生,你前世是姓黃嗎?你是姓陳嗎?你是誰?你從哪一個地方來的?哪一省的?哪個村落的?不知道啊,可能你在東北待過,可能你在新疆待過,可能你是在歐洲待過,你什么都不知道啊。我很喜歡吃披薩跟意大利面,跟傅沖老師這一次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加老法師的三時系念跟祭祖大典,還有和諧世界和平論壇,我們也去吃意大利披薩、意大利面。然后這個傅沖老師就開玩笑,老師你會不會是前世在歐洲待過?我說我也不知道啊,特別喜歡吃這種意大利面跟披薩,阿賴耶有這個種子。傅沖老師說她不喜歡啊,她不喜歡吃這個歐洲的這種意大利面跟披薩。因為歐洲人就是吃面包,意大利面,還有披薩,我們臺灣叫披薩(pī sà)。

所以“未曾生我誰是我”,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你當皇帝還是當乞丐?還是當將軍?還是當商人?都不知道啊。所以誰知道?只有開悟的知道了,他神通現前,像廣欽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他知道。“未曾生我誰是我”,這一句法語很值得我們深思,你假如能夠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佛能夠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你就知道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老和尚有講過,要怎么回到過去?西方靠催眠,東方呢?靠禪定,我們佛法講禪定。只要你能夠入甚深禪定,你就可以如智者大師一樣,參加佛陀的靈山一會。他說,佛陀的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虛云老和尚也有這個功夫,他入定以后上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那個叫什么?回到過去啊。你看像虛云老和尚,他們都是當生成就的。

廣欽老和尚也是一樣啊,要不然他怎么會知道,道證法師,郭惠珍醫師在他面前,他說,你的大冤家要現前,他怎么知道?他跟你一樣,兩個眼睛,他一樣是這六根,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你跟他同坐在那邊,你看好了,假若你把他時光倒回,你現在坐在廣欽老和尚旁邊,你是一個居士也好,或是個出家人也好,廣欽老和尚在跟道證法師對話,就郭惠珍醫師對話,廣欽老和尚說,郭醫師,郭醫師,你的大冤家要現前了。你還是迷迷糊糊的,你還是不知道啊。為什么?你看不到啊,為什么你看不到?因為你沒有天眼通,你沒有他心通啊,你沒有,最主要你沒有宿命通。

但是你如果修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老和尚講過,到事一心不亂,老和尚在講經里面有講過,功夫成片到凡圣同居土,還沒辦法。到方便有余土,老和尚說就有天眼通了。那到理一心不亂,實報莊嚴土,那就不用講,六通現前啦。所以只有怎么樣?只有禪定功夫,他可以回到過去,他也可以看到未來。所以為什么能夠預知時至?就是這個道理,“凈極光通達”,凈,清凈到極處,就圓融無礙了。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你來到人間呱呱墮地,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爸爸常跟我講,其實小時候家里窮,住的那個在廟旁邊的一個破茅棚,一個床鋪,然后床鋪旁邊就是一個茅坑,茅坑里面就有一個沖水澡,我小時候出生就在那個環境,我也不知道,這是在長大才知道,父親跟我講的。因為小時候我住在廟里面,我倒有點像,不敢高攀啊,有一點像范仲淹啊,也寄居在佛寺,我就寄在廟里面,廟里面是道教的廟。所以我為什么要講這個《陰騭文》跟《感應篇匯編》?其實有某一種程度是報恩的心理,雖然我的因緣不在道教,但是總覺得說,我們學這個圣賢菩薩他們的足跡。

印光大師最贊嘆是什么?印光大師他是佛教高僧,他為什么贊嘆《了凡四訓》?他為什么贊嘆《太上感應篇》《感應篇匯編》?他為什么贊嘆《文昌帝君陰騭文》?他為什么不去推廣佛經?因為他知道那個來不及了,沒有辦法救了,現在已經是末法了,衰爛至極了,已經衰微到不行了,印光大師說,那都沒有用,來不及了。這三帖藥有用,就是那個什么?就是《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感應篇匯編》,跟《陰騭文》,《安士全書》,有用,他說《安士全書》是天下第一奇書,第一奇書就是最好的書,最好的善書。

所以“生我之時我是誰”,所以我小時候,我爸爸跟我講說,呱呱墮地的時候,就丟在那個洗澡間的旁邊,就那個水泥地上面,產婆幫我拉出來啊,我一到人間就哭了。“生我之時我是誰”,那也要經過多少歲月,時節因緣,過去生有種了善根,今世成熟,我有幸才能皈依三寶,跟隨凈空老法師,得到他老人家的福報,跟隨他的弟子簡豐文老師學內典研究,才有這么小小的福分來學講經典啊。這個就是要去覺悟“生我之時我是誰”,去認清我們的自性,也就是禪宗講的,禪宗里面講的,了解明白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當然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也沒有辦法期待這一世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只能執持名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

“長大成人方是我”,那“長大成人”就是這個業報身,這個“我”是假我,不是如來真我,這“我”也是因緣和合的,四大五蘊的和合,是業報身,這也不是真我啊,“長大成人方是我”,這個“我”也不是真我。“合眼蒙眬又是誰”,可是等到你兩腳一伸,臨命終時,一氣不來的時候,離開人間的時候,死去了,兩眼蓋起來了,你又是誰呢?黃泉路上無老少。

“不如不來又不去”,“不來”也不行啊,人生是酬業而來的,由不得你,除非你是乘愿再來的,或者你從極樂世界來的,或者從佛國來的,所以你不來也不行啊。“又不去”,不可能不去啊,人有生老病死,萬法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你不去又不行。所以“不如不來又不去”應該是廣欽老和尚說的,不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果了,無來無去無代志,自性沒有來去,“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那這樣就可以了。所以這個“不如不來又不去”,你要花開見佛悟無生,才有資格講“不如不來又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我們來到人間的時候,哎呀,家人吃彌月酒啊,高興得不得了,那一邊哪,那一邊剛好有一個人死掉,那邊就哭得半死啊,“來時歡喜去時悲”。這一家有小孩子來投胎,西家有這個小孩子出生,原來是東家的老先生他得人身,來到人間,到西家投胎了,那東家在做喪事,西家在歡喜。人也是一樣啊,出生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死的時候憂悲苦惱,舍不得,放不下,“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佛陀跟我們講過,我們罪業如果有體相,這個虛空是不能容受。我們累世里面,所積的骨頭像須彌山那么高,我們轉生受身,投胎轉世,所流下的眼淚像海那么深,每一世都在換父母,每一世都在換眷屬,每一世都換妻子兒女,一會兒男,一會兒女。所以我寫了一首業識頌,也曾經講過,當時就是有感而發,就是悲歡離合,人生就是悲歡離合,八苦里面的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悲歡離合多勞慮”,確實,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過程。

就像我家兄,他跟我大嫂恩愛得不得了,兩個人從結婚到往生,我自己的哥哥,用四個字形容,如膠如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兩人感情好得不得了。我哥哥早上就到菜市場去買菜,因為我哥哥比較會煮菜、炒菜,中午回來,就他自己煮菜、炒菜、洗菜,都是我哥哥在侍奉我大嫂。現在我大嫂變一個孤獨老人,我哥哥不知道去哪里了,我教他求生極樂世界,他不曉得去哪里了,但是因為他前世有修,我想呢,他應該天人沒問題,我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里。

我前幾天助念一個胃癌的菩薩往生,黃啟正菩薩,他的夫人昨天去找我,感謝我。那個胃癌啊,非常地痛苦,切掉三分之一,到后來病發,才一二個月,就像在地獄般的這種果報,吃不下,拉不出去,整個肚子漲起來,像餓鬼道的眾生,非常痛苦,五十五歲而已,小孩子讀小學,大女兒才剛剛到美國去念書,他怎么放得下?最后跟他說法,痛苦不堪的時候,實在是真的沒有辦法了,給他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印光大師說,危急的時候,可以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說得很不可思議,他苦得不得了,他根本聽不進去,那個觀音菩薩圣號一唱下去,十分鐘,他整個人心靜下來,完全被觀世音菩薩攝受了。這個癌癥的苦,就好像焦面大士到地獄一樣,觀音菩薩一到,示現焦面大士,所有的刑具脫落,所有的苦刑全部暫停。所以“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閑誰得知”,有時候回想一下,你去問那個往生的人,或是現在年老體衰的,躺在病床上,你問他一句話,你覺得你這一生怎么樣?他說,時間過得好快,怎么現在就結束了,我要走了。以前我們警政署長顏世錫,他現在已經往生了,他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他去看一個財團的總裁,那個總裁躺在病床上,動彈不得,幾乎是癱瘓,他家財萬貫,就是剛才講的,“黃金白玉非為貴”,他在那邊無可奈何,每天看著天花板等死。他跟顏世錫講,我們警政署長,他說,老顏,因為他們倆人感情很好,他說,老顏,我這一輩子最遺憾,有錢的時候不知道布施,也不知道造福,到現在這么多家財萬貫,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真的,它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存在銀行里面的一個數字給你看而已。所以佛跟我們開示,這個世間真相是什么?苦、空、無常、無我,是絕對也沒有錯。

所以我今天,今天我們有一個健康論壇,我去致詞,我去跟大家勉勵,他們是推動素食的,健康蔬食,我說人生啊,佛陀說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還有八苦。其實還有三個苦,第一個苦叫身苦,身苦是什么?老病死;心苦呢?貪瞋癡;后苦呢?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個,這三個苦是很受不了的,真的很受不了,唯有般若智慧可以解決這三苦。

所以“何日清閑誰得知”,你要是不學佛,皈依三寶,不聽經聞法,不修六度波羅蜜。青蓮法師在《地藏經科注》里面講,怎么解決這個身苦、心苦跟后苦?青蓮法師,清朝的青蓮法師講得很好,他說,身苦,要解決身苦,以戒來調伏,以戒調身;那心苦呢?以定慧來調心。誒,他講得很好,這個就是戒定慧,以六度三學調伏身心之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六度。三學,以戒調身,以定慧調心,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學佛,你就可以修六度萬行,你可以修戒定慧三學,你才能知道怎么知苦樂法,怎么離苦得樂,你才懂得放下,叫“何日清閑誰得知”,你才知道,不然你不知道放下。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如果你明白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的事業是什么?穿這一件袈裟做什么?就是要了生死嘛,就是了生脫死嘛,要體悟佛陀的一大事因緣。“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到這個世間來?“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他就告訴你去極樂世界。所以你能夠明白出家的事業是要做什么?就了這個分段生死,最起碼你也要學初果須陀洹,他斷見惑。初果須陀洹,我們上一回講過,他不用到三惡道去了,他只要人天往返七次,他就證無生,證阿羅漢了。

你能夠“了達僧家事”,“了達”就是開悟了,大徹大悟了,“從此回頭不算遲”,如果你在覺悟的當下能夠及時回頭,回頭是岸,還不算晚。很多老菩薩,老和尚也有講過公案,在臺灣南部,老和尚在南部講經的時候,碰到一位老蓮友,七十幾歲了,七八十歲了,心還是不老實,這個也要學,那個也要學,到時候走了半天,盲修瞎練,也去學道家的,也去學仙家的,學了半天,再繞回來原地。老和尚說,不要那么麻煩,就一句佛號就好了。那位老先生就真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最后預知時至,往生了,“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世間你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沒有一行、沒有一個工作可以跟出家人比。出家人每天都在怎么樣?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老和尚給我們的使命更大,“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確實,你說真的是過出家人的生活,像老和尚早期剛做居士的時候,在懺云法師那邊,他在那邊掛單大概半年,每天拜佛,那時候,他說懺公用那個手電筒的燈給他們照明,各人做各人的早課,就是拜佛、念佛,自己用功,那老和尚是服侍三個老人,這個就是什么?“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尤其是有持戒律的,像果清律師他們,他們都怎么樣?日中一食。果清律師,有一次我們李炳南老師的圓寂三十周年,木鐸春風三十載,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周年論壇,他的課程,我們請他來講課,他的課程剛好是九點開始。那他十一點就要用午齋了,那他八點多到,因為他住飯店,那我當時就請示果清律師說,清公和尚,那這樣早齋來不及,早齋在這邊用好不好?他說,不用了,他說,因為老和尚已經來了,我要陪恩師,他都稱呼老和尚叫恩師,他說我就不要用早餐了,他說早餐跟中餐一次吃啦。他十點多講完課,到十一點,我們請他用齋,因為他過中不食嘛,他就一餐而已。所以像清公和尚他們這些持戒律,還有宗興律師,都是過中不食的,你看他們的這個法相、德行,他們的威儀,就是這里講的,“口中吃得清和味”,心清凈、身清凈。

“身上常穿百衲衣”,你看出家人,冬天也是那一件衣服,夏天也是那一件衣服,頂多再披個大衣,你到正覺精舍跟那個圓通寺,還有穿百衲衣的,補丁的。有時候我們夏天去正覺精舍去供僧,誒,我看那個知客穿的那件,那是冬天的衣服,他也逍遙自在,清涼無比,“身上常穿百衲衣”,每天就那一件。我們是什么?我們每天都換。像我是這樣,我是固定一件,最起碼穿一二個月才會換。那女眾就不一樣,每天換一件衣服,一個月換三十件。人家出家人,身上常穿百衲衣,一件而已。虛云老和尚長年累月就是一件,老和尚說,他那個大衣,他那個僧服,領子后面還香香的呢。而且很多修行非常好的出家人,那個袈裟都是有檀香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你看果清律師、宗興律師,這些有德行的法師,老和尚,到哪兒大家爭著,師父你到我這邊來給我供養,師父你來我這邊給我們開示,大家都爭著請他去。只要你有德行、你有智慧,“五湖四海為上客”,大家爭先供養,就像佛陀那個時候一樣。所以人家說,不愁無廟,只愁無道,你只要明心見性成佛,那就不得了,人天師,“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都是累劫修行,清凈莊嚴累劫修,真的是清凈莊嚴累劫修,是過去生修來的。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因為在順治皇帝那個年代,在幾百年前,那個時候證果很多,還是很多啦,有很多人中的羅漢,很多人他有開悟了。你看這個民國,不要說是清朝,光講民國,具行法師,他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虛云老和尚座下的比丘,具行法師,他還是在大寮里面煮飯的呢,他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坐化往生,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那個功夫多高啊,民國而已。還有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也是民國,民國年代,在寧波鄉下,念佛念了三年,人家往生站了三天,還預知時至。那你更不要講說是清朝初年,明末。

所以“個個都是真羅漢”,那有些是大乘菩薩。那在凈空法師講課講過,李濟華老居士,臺北的一個佛教團體的老師,李濟華老居士,你看他講課完了以后說,我要回家了,他下座以后就在沙發、在椅子上坐著就走了,就往生了。他說,我要回家了,他就講一句話,臨終最后一句話說,我要回家了。這個叫什么?“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出家人三衣一缽嘛。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人在這個世間,為誰辛苦為誰忙?每天為了三餐而奔波,征戰東西,征戰南北,南征北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底為了什么呢?只是為了三餐而已。所以“金烏玉兔”,“金烏”是什么?“金烏”就是太陽,“玉兔”就是月亮,白天就是太陽,晚上就是月亮,從早忙到晚,朝朝暮暮,“金烏玉兔”,每天就是這樣,忙東忙西,這“金烏玉兔東復西”,表示時光飛逝,時間過得很快。“為人切莫用心機”,做人就安分守己,積功累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是本分,千萬不要用心機,用盡心機,“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就有點像憨山大師的醒世歌一樣,百歲的世間事就好像三更夢一樣,南柯一夢,“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人算不如天算,人生就像下一場棋一樣,誰勝誰敗沒有辦法知道,沒有辦法預料,禍福難料,你只有學袁了凡先生,你改變命運,改變定業,創造變數,你才可以超越時間跟空間。了達人生如戲,人生如一局棋,你才有辦法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癡慢疑,你才有辦法跳出這個乾坤,所以叫“六字洪名出乾坤”。你不持諸佛名號,你離不開這個“萬里乾坤一局棋”。“六字洪名出乾坤”是什么意思?離開輪回啊,你往生極樂世界,金木水火土對你沒有用了,萬牛難挽你,一萬頭牛都把你拉不回來,印光大師說,一萬頭牛都把你拉不回來,乾坤跟你有什么事啊?對不對?“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這“九州”是指疆土、國家。大禹、商湯、夏桀這些帝王,一朝興旺一朝敗。“秦吞六國漢登基”,秦朝并吞六國,最后稱霸中原,也不過是兩代就滅亡了,漢高祖登基,劉邦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自古以來,多少個英雄豪杰、江湖好漢,到最后也是南北山頭里面的一個孤魂而已,一個墳墓而已,“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皇帝這個衣服換成這一件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因為一念迷惑顛倒,他前世是出家人,他一念無明生三細,那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迷了以后,著相了,隨業流轉了,就到人間來當帝王,他貪得這個人間的帝王地位。他本來前世是出家人嘛,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如果一念覺,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了,他一念迷,到娑婆做流浪客,做娑婆的過客,叫“黃袍換得紫袈裟”。也有說“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迷”,投胎的時候,他一念迷了。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我本來是西方可以成就佛祖的、可以成佛作祖的一位出家人。他是西方來的。他應該不是西方來的,但是他沒有往生西方,他如果西方來,他就不會這樣了。但也有可能,但也有可能他是一種,我們說他是示現吧。他說,“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也有說,“為何落在帝王家”,你還不是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瞋癡慢疑,放不下人我是非,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帶業往生,你才會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二十四歲,“十八年來不自由”,為什么不自由?他煩惱放不下,憂國憂民,不能夠無憂無慮,日理萬機,“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那時候還在征戰,還要剿亂,所以“南征北討幾時休”,什么時候才會停止造業呢?“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如果他改成不管千秋與萬世那更好了。他說,我現在要去西方了,我不要,我放下了,“我今撒手西方去”,“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不管了,管什么帝位不帝位,什么傳給哪個兒子繼承帝位,不管了。要是我們一心念佛,一切交給佛菩薩安排了,一切交給阿彌陀佛安排了。“不管千秋與萬秋”,因為千秋與萬世還是輪回身,“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幽冥的冥,不是明白的明。如果能去西方呢?“從樂入樂,從明入明”,念佛得到快樂,去西方極樂世界享受安樂,念佛得到光明,四十里光明,去極樂世界也是光明,黃金鋪地,管你千秋與萬世啊。

這個是最后我們只能說,他的一篇順治皇帝的覺悟的文。坦白說,他也能夠覺悟到佛陀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他已經了解了,他了解太晚,還算來得及。

再來就是凈空法師對順治皇帝廢度牒的這個開示。坦白說,順治皇帝唯一的敗筆就是,做不對的事情就是廢這個度牒,這是一個歷史功過的問題。

老和尚說,在中國,寺院庵堂就是佛教的學校。寺的本來意思是什么?寺是中國古代政府的辦事機關,這個機關在政府里面地位是最高的,是國家的一級部門,直接歸皇帝掌管,而且永久設立,不能變更。宰相所管轄的稱部,譬如說禮部、戶部、刑部、兵部,部是可以撤換的,可以增設的,也可以取消的,但是寺不可以,不可以取消,寺是永久性的國家機構。所以以前佛寺在帝王的心目中,在國家的政策里面是多么重要。不像現在了,現在真的是亂世,完全沒有恭敬佛法僧三寶。

譬如我們在歷史書上念到鴻臚寺,鴻臚寺管什么?鴻臚寺,就當時這一個天竺國印度梵僧,攝摩騰跟竺法蘭,白馬馱經到中國來,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當時落腳的地方就是鴻臚寺,等于接待賓館。后來因為要給他們安住,住一個地方,安單,所以再另外在旁邊再蓋一個白馬寺,紀念那一匹白馬馱經。鴻臚寺管什么?管外交。所以以前鴻臚寺不是佛寺,它是一個外交單位,又是有一點像現在外交部。從前宰相不管外交,外交是皇帝管的。寺的長官叫卿,所謂三公九卿,他們都是直接為皇上辦事的。三公是皇上的顧問,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九個長官。古代皇上治理國家,最初設九個寺,佛教傳入中國后,皇帝特別重視,再增加一個佛寺,一共十個,非常圓滿。就每一個部門都叫寺,三公九卿,寺的長官叫卿,辦事的叫卿,那每一個都叫寺,后來增加一個佛寺,就第十個。

佛寺里面有執事方丈,或稱為住持,方丈是校長,他下面有三個部門,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你看跟我們現在大學一樣,我們大學的編制也是這樣,也是教務長、訓導長跟總務長,還有校長。所以校長是方丈。那首座是什么?首座就是管教學,住持不在,他代理住持講經說法。那維那呢?維那是維持秩序的,維持共修的時候法會的一個秩序,就是訓導長。那監院呢?監院就管佛寺里面這些物品管理,這些常住物的管理,所以他是總務長。所以證明以前佛寺是一個教學單位,跟現在大學一樣,名稱不同,事實完全一樣,所以佛寺是國家級的教育機關。由皇上帶頭,老百姓尊敬皇上,所以佛教在中國比儒道的教育普及得更快更廣,影響更大。一直到清朝初年,寺院都是教學場所,歷代高人輩出,真的是有學問、有德行。

從前出家不容易,要參加國家考試,比考進士還難,為什么?這個考試最后一關要通過皇上的面試。出家人被尊為人天師,皇上要考察你有沒有資格?所以我們現在講說,時光能夠倒流,假如順治皇帝不廢掉度牒,那現在可能整個情況不一樣,可能是高僧輩出,人才輩出,而且國家給他尊崇,國家像以前帝王這樣尊崇、恭敬、護持,那可能不一樣。皇上要考察你有沒有資格?他要覺得你不錯,你的德行、學問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他才發文憑給你,這個文憑叫度牒。拿到度牒你才能出家,沒有度牒出家是犯法的,出家是犯法的。

從前出家人除了在一般學問方面要跟進士平等以外,還要加考佛教的經典。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是只有說你有學問有多行,還要加考佛教經典。但現在問題是這樣,因為現在是末法時期,亂世啊,恐怕現在不要說是出家人,現在時代變了,這個一胎化,其實也都是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加上現在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小孩,你說叫他出家,再給他加考佛教經典,恐怕都跑光了。所以我曾經在華梵大學的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是一個法師,他也辦佛學院,他就跟我講,他說現在確實招考不到比丘或者比丘尼,不多。那后來開一個緣,就招考越南來的比丘或者比丘尼,而且比丘還比較少,有日漸稀少的現象。所以悟行法師現在在澳洲、在德國、在美國,悟行法師的信徒,最多就是越南人,越南的蓮友最多。越南真的是一個佛教國家,那出家人也多。他們這個民族很難得,你看經過戰爭的洗禮,但是佛教永遠在他們國家里面算是很崇高的。

所以古代還要加考佛教的經典,所以出家人素質高,在社會上的地位受到尊重。可惜這個制度被順治皇帝廢棄了。這一廢棄之后,流弊就產生了,什么人都可以出家,素質一落千丈。所以印光大師對順治皇帝所做的這件事情,永遠不原諒,斥之為大錯特錯。所以我剛剛才講,這有因果責任,這是一個歷史的因果公案,順治皇帝是真的要負責啊。

以上剛好提到我們這個“順治末年”,因為這位皇帝跟佛教有很深的關系,所以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來解釋順治皇帝。

再來我們下面的名相注釋:

“螳螂子”,它是一個病癥的名稱。出《幼科金針》。又名妨乳、頰脂墊。小兒出生后一個月左右,口腔兩邊靠近牙齦的地方,出現這個腫的硬塊鼓起來的脂肪墊,解剖看了以后,有點像“螳螂子”,故名。它是一個中醫學疾病的名稱,這古代的名詞,現在可能不叫這個了。

“成童”,我們看下面這個“成童”,年齡稍大的兒童。或八歲以上,或謂十五歲以上,說法不一。我們看《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古代兒童的頭發的形式,女的曰羈,男的曰貫,所以叫“羈貫”,“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以前小孩子,他成童的時候,他不去到私塾里面去受教育,去依止老師,是父親的罪過。所以以前老和尚他講過,他小時候他父親帶他去拜師禮,三跪九叩的大禮,父親帶著他去,這確實是父親的責任。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一般來說,按照鄭玄這個說法,成童是十五歲以上。

再來,“耆婆”,“耆婆”或曰耆域,或名時縛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堅王(就是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善見的庶兄,善見的兄長,奈女所生。出胎時,他持針筒藥囊,他母親非常討厭,其母惡之,出胎即持針筒藥囊,其母惡之,他母親很討厭,即以白衣裹之,就把白衣,白布把他包起來,即以白衣裹之,棄于巷中,把他丟在巷子里面。時無畏王,當時有一位無畏王,乘車遙見,乘車經過,遙遙地看見,乃問之,就問人家說,問這里面是包什么東西啊?有人答曰,此小兒也,有人告訴無畏王說,這里面一個小孩子啦。又問死活耶?無畏王就問說,死了沒有?答云,故活。他說,還活著呢。所以他的名字又叫故活,耆婆他又叫故活。王即敕人,乳而養之,后還其母。這無畏王也是菩薩,他就派人把他救起來,請一個乳母來撫養他,最后長大以后還給他母親。

《四分律》云,“耆婆初詣得叉尸羅國,姓阿提梨”,在《四分律》里面說,耆婆他拜見得叉尸羅國,姓阿提梨。“字賓迦羅”,他姓阿提梨,字賓迦羅。他是學醫道的,“而學醫道,經于七年”,經過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及掘草之具”,他老師就給他這個竹籠器,還有挖草的工具,“令其于得叉尸羅國,面一由旬”,他老師派他說,你在得叉尸羅國,在一個面積一由旬的地方,“求覓諸草”,你去找這些藥草,這些草全部把它找過來。“有不是藥者持來”,如果那個草里面,不是藥的,“有不是藥者”,那不是藥草,你把它拿過來。“耆婆如教”,耆婆就接受他老師的教導,“即于國內面一由旬”,就在他國內的一由旬的地方,“周竟求覓”,他就在遍地地去找,“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耆婆都知道,善于分別藥草特性,所見草木他都知道是不是藥草。“無有草木非是藥者”,他發現所有這里面草,都有它的功能,都是藥草,“無有草木非是藥者”,就每一個草都有它的功能。“師言”,他老師說,“汝今可去,醫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他說你醫學已經修成就了,醫道已經成就了,我往生以后就交給你了。

《耆婆經》云:“耆婆童子,于貨柴人所,大柴束中,見有一木,光明徹照,名為藥王。倚病人身,照見身中一切諸病。”這個耆婆,《耆婆經》云,在里面說,這個耆婆菩薩在那個買賣的那個木材堆里面,在那個一束、一堆木材里面,他看見有一根木,木頭,“光明徹照,名為藥王”。這個藥王,這根木材只要拿到病人的身上,就可以照見病人的所有疾病。

這是“耆婆”的由來。

“藥王樹”,又曰藥樹王。草木有可以治病者。其中最殊勝的,稱為藥王。《?女祇域因緣經》曰:“逢一小兒擔樵,祇域望視悉見此兒五臟腸胃,縷悉分明。祇域心念,《本草經》說:‘有藥王樹,從外照內見人腹臟,此兒樵中得無有藥王耶?’”就是剛才講那一段,耆婆看到有一個小孩子挑木材,耆婆看到里面這個小孩五臟腸胃都很清楚,耆婆心想,《本草經》說,有藥王樹,從外照內見人的五臟六腑,這個小孩木材里面是不是有這個藥王樹呀?

“一本”,表數量。

“有明”,“有”就是放在名詞前面,作音節的襯字。指明朝。

“白金”,銀的古代稱呼。

“參苓桂附”,指人參、茯苓、肉桂、附子等。這是指中藥藥材。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末法時代疾病漸漸增多,但良藥漸漸減少。例如小孩出痘,在魏晉以后才開始。傷人的鬼箭風,起于清朝順治末年。近來初生嬰兒,口上兩頰內長出螳螂子,要及時把它割掉,才能吃奶和存活,否則一二天就會死。這個事情是我小時候從來都沒有聽說的。一萬年以前,水的味道很甘甜,就好像乳酪一樣。

天竺醫圣耆婆在世的時候,還有一本《藥王樹》,它能照見人的肺腑。明朝的時候,上等人參,形狀非凡,價格只和白金相等,到今天就高出四五倍了,但顏色和味道反而不如從前的。再過五千年后,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歲時,就會出現疾疫災害,漫山遍野都是死人,過了七月零七天,這個災害才停息,到那個時候,連甘蔗糖鹽也沒有了,何況人參、茯苓、肉桂、附子呢?

這一段雖然是在講醫藥,我們佛法上說,我們補充一點。佛法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身心,依報是我們所依賴的自然環境。到了末法時代,人們不相信因果,貪瞋癡慢疑一天一天地增長,所以就失去了心靈的平衡,各種各樣的疾病自然就一天天多起來,就像現在稀奇古怪的病很多。看今天的世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新的醫術也不斷出現,但無法遏止人類疾病的發展趨勢,全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的病人死于各種疾病。過去沒有的癌癥,癌病、艾滋病等絕癥,正在吞噬人們的生命。再看我們的依報,我們依賴自然環境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厲害。人類貪瞋癡慢疑膨脹,不斷地在向大自然無窮地毀損跟浪費跟索取,生態環境不斷被破壞。大面積的森林正在地球上消失,就像中南美的亞馬遜原始森林一樣,像印尼那邊也是這樣的情形,大面積的森林,它是地球的肺,就會呼吸的地方,結果也沒有辦法,都被毀壞了,許多珍稀的動物也已經絕種。這些怵目驚心的現象,一切菩薩行者,怎么忍心看下去呢?但是救病要先救心,身病來自心病。要徹底消除人類的絕癥,只有求助于佛法。佛是大醫王,唯有斷除貪瞋癡三毒的病根,才能鏟除人類的一切絕癥。

那么今天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講到這里。最后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那么這一段,因為是在講“舍藥材以拯疾苦”,那么這個服藥呢,其實已經是果報現前,預防疾病才是上上之策,也就是孔子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所以預防疾病,就是怎么樣可以不生病,這樣才是最重要。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來討論報告老法師的開示,為什么會生病。

第一點,老法師說,學佛不是廣學多聞。你要煩惱先斷除,所以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然后才能法門無量誓愿學。所以學佛不是一下子就去廣學多聞了,那就夾雜了,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應該是本來我們的性德嘛,我們的性德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換句話說,我們的目的不在這個地方,你功夫全在放下,德能是自然通曉,對于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了,明白,沒有障礙,自然就能夠明白了。了,通曉,明白,了是明了,曉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說清凈心中一法不立,這是禪宗說的,清凈平等覺里面沒有一法,所以你要把它徹底放下,放下得干干凈凈,絲毫都不能夠留。留下就是障礙,留下就是病毒,它一發作你就不得了。留下什么?你就留下執著,留下妄想。

第二點,我們身體不好,確實帶了很多病毒,這什么原因?我們的念頭不好,我們的言語行為不好,把我們原本清凈健康的細胞演變了帶了病毒的細胞。這是怎么回事呢?經典上講,“境隨心轉”,我們的物質環境身體,身體隨著念頭轉變,念頭清凈善良,百病不生。念頭里面有自私自利,有人我是非,有名聞利養,有七情五欲,麻煩了,這些都是不善,這些都是毒害。你能把這些東西放棄,你怎么會生病呢?所以生病的原因是來自于剛才講的,自私自利、人我是非、名聞利養、七情五欲。

第三,所以學佛人真正遇到生病的時候,萬緣放下,冷靜想一想,為什么會生病?沒有念阿彌陀佛,所以你會生病。老和尚說,你們相信我說的這句話嗎?如果真念阿彌陀佛,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別的東西,他怎么會生病呢?你會生病,是因為你心中沒有阿彌陀佛。你有阿彌陀佛就沒有貪瞋癡嘛,你有阿彌陀佛就沒有自私自利,就沒有人我是非,你有阿彌陀佛就沒有七情五欲。反過來說,你有這些東西,就沒有阿彌陀佛。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第一善法就是阿彌陀佛,沒有比阿彌陀佛更善的,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別的東西都淘汰掉,你怎么會生病?所以我們討論的主題說,你怎么會生病?因為你沒有阿彌陀佛。

第四,我說這個話道理很深,一般人聽不懂,說我胡說。我說真話,為什么會生病?老和尚就是一個代表啊,你看老和尚,念念不離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老人家從年輕講經說法,到現在九十三歲,為佛教,為眾生。他的老師章嘉大師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他做了超過六十年,到現在還在做,“看得破,放得下”。他真的是跟佛陀一樣,只是說他跟佛陀不一樣,他不是樹下一宿。但是老和尚他做到,他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所以他離開貪瞋癡三毒了,他離開名聞利養。因為他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事實上就是等于老和尚離開什么?離開貪瞋癡,離開人我是非,離開名聞利養,離開自私自利,也離開七情五欲,所以他沒有病。你看老和尚有病嗎?他沒有病,他現在是,為什么他現在沒有在講經?因為他現在氣不足,氣不足這是生理現象,是佛陀都這樣示現,他這個四大,是四大五蘊的和合。那老和尚現在這種現象,他一切都正常,他飲食也都很正常。所以他念頭清凈,所以他沒有病,他就做一個最好的示范。

所以老和尚他說真話,為什么你會生病?因為你心中沒有阿彌陀佛,你有阿彌陀佛就不會生病。這個道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重點,你有阿彌陀佛,是萬病總持,是大醫王。沒有念阿彌陀佛。你看真正念阿彌陀佛的人,得癌癥絕癥,一二個月再去檢查,病沒有了,什么原因?他這兩個月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以外,他什么都不念,帶著病毒細胞全部都恢復正常。

這是老和尚在《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里面的開示。

今天因為我們時間的關系,我們講順治皇帝講的時間有點過長了,所以今天的進度就到這里,“舍藥材以拯疾苦”,我們下一回再繼續分享。

今天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7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好好的日在线视频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淫 | 亚洲福利av| 在线看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 精品一区在线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郎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 日日操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97 | 国产天堂 | 日本超碰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 | 瑟瑟激情| 免费毛片网 | 成年人免费看的视频 | 成年人黄色一级毛片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97人人干 | 激情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 | 一道本视频 | 中文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九九九九 | 伊人无码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6996成人影院网在线播放 |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一二三区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 | 免费黄色录像视频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蜜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