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0月26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舍藥材以拯疾苦”。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七頁倒數第二行,我們看經文:
“婆沙論云。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專用此果。特偶舉之耳。)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阿梨勒果”,即訶梨勒果,水果名稱,翻譯作天主將來,五藥之一,又曰訶子。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婆沙論》說,如果用一顆阿梨勒果敬奉施舍給有病的僧人,這個人在來世中,一定不會遇到疾疫的災害。
好,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疾苦之生。非生于生之日。必有所由生。大方廣總持經云。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梁懺云。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人短小。輕蔑人故。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法華經云。水腫干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謗斯經故。獲罪如是。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致病之由。施舍藥材。救于已病之后。勸其不造惡業。救于未病之先。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并行不悖可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梁懺”就是《梁皇寶懺》。
下面的這一段文是出自于《梁皇寶懺·卷三》。學佛人都對《梁皇寶懺》非常熟悉,各地的佛寺也都會有這種梁皇寶懺的佛事,那么《梁皇寶懺》到底怎么來呢?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們現在來介紹《梁皇寶懺》的由來。
《梁皇寶懺》是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梁武帝,我們現在講的菩薩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吃素的皇帝,中國佛教徒會吃素都是梁武帝推動的,他這個部分對北傳佛教貢獻很大。
今天我接待泰國曼谷來的一位女居士,她也是聽我們《安士全書》的佛弟子。她就跟我講,泰國有九千萬人口,將近有八千萬是佛教徒,他們男眾大部分都會出家,短期出家,也喜歡供僧。南傳的佛教他們托缽的時候跟佛陀那個時代一樣,眾生供養什么他們吃什么,所以南傳的佛教僧人托缽的時候,他們就是施主布施葷食他們也吃,所以南傳佛教其實并沒有像我們北傳這樣吃素。我在臺北曾經也看過一位緬甸來的僧人,他就是沒有像我們北傳這樣吃素。但是他們南傳本身戒律也很嚴格,他們比丘,女眾居士是不能靠近,也不能去碰他們的身體,這個戒律是非常嚴格。
她今天來,因為南傳它是都是小乘的佛教,那么剛好在曼谷有一位廣度法師,他是弘揚地藏法門,曼谷唯一的大乘佛教地藏王菩薩的佛寺,功德主是泰國皇家公主,很護持。那今天我就特地把《玉歷寶鈔》,給她母帶,希望帶到泰國曼谷,翻譯成泰文,非常好。這也是發揮地藏菩薩無量分身,調伏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就弘揚因果教育,非常的歡喜。
那我們先來介紹這個《梁皇寶懺》的由來。《梁皇寶懺》是由南朝梁武帝他為皇后郗氏所編輯的。緣起是因為梁武帝的妻子郗氏在往生后幾個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聽到外面有騷亂的聲音,出去看竟然發現一條大蟒蛇,而且睜大眼睛看著他。這時候梁武帝大驚不已,不知如何是好,就對蛇說,朕的宮殿嚴謹,不是你蛇出入的地方,看來你必定是妖孽。蟒蛇就對著梁武帝說,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常懷瞋恨心、嫉妒心,性情慘毒,損物害人,所以死后墮入蟒蛇身,現在沒有食物可吃了,也沒有洞穴可以居住了,而且每一片鱗甲都有許多小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念在皇帝你生前對妾都很疼愛,所以我才敢顯現丑陋的形貌在你面前,希望你為我做一些功德,讓我脫離蟒蛇之身。說完這個蟒蛇就不見了。
梁武帝把這個情形告訴寶志公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武帝于是請寶志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并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然后梁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有一天,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看見一個人,容儀端麗,對他說,我是蟒蛇的后身,因為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所以現在已經超升忉利天,今天特地來向你致謝。說完就不見了。
《梁皇寶懺》流傳至今已經一千多年了,修行人如果能依懺文虔誠禮拜、懺悔罪業,并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滌愆尤,必定得佛菩薩慈光加被,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凈,平安吉祥。
那么剛才我們提到,梁武帝的夫人郗氏死后變成蟒蛇身,她生前嫉妒心重、瞋恨心重,死后墮成蟒蛇身。這個生死輪回實在太可怕,你看,人道到畜生道去,福報享盡了,靠梁武帝來請寶志公禪師作這個《梁皇寶懺》來超度。這也是我們經典上講的,“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所以了生死、離輪回真的很重要。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分飛,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我們電影里面講,千山萬水我獨行,不必相送,對不對?所以有時候你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這個沒有辦法。
佛陀跟你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四念處里面講,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凈土行人也要加這四念處觀。你隨時必須要在六根對六塵的境界里面,用這句佛號伏住煩惱,你必須要念到這個佛號可以在六塵里面產生一種信根的力量出來。我們講說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信根、精進根、定根、慧根,還有念根,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產生一種力量叫信力、精進力、定力、慧力,還有念力。你產生那種念佛的功德力出來,那個念佛功德力,可以在這個根塵接觸剎那,可以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你就有辦法做到我們大乘教里面講的,大乘經典里面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才有辦法轉境,而且不會住相生心。這是很重要的修行,你這樣才有辦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你念佛歸念佛,根塵接觸,境界一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隨業流轉,心隨境轉,而不是境隨心轉,那你作不了主呀,你不能當家作主。佛門講當家作主,什么叫當家作主?生死自在,心不隨境轉,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功夫。否則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四大分離、病苦交煎的時候,那時候你怎么辦?
所以《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品》里面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兇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暗,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
郗氏皇后就是這段經文的寫照,貴為皇后,梁武帝是梁武帝,她是皇后,死的時候,“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她變蟒蛇,梁武帝也不能幫她忙。他只能最后念在一世夫妻之情,請寶志公幫他寫《梁皇寶懺》。那還好有寶志公,還好梁武帝的這個福報太大。所以福報是可以送給別人,包括送給你父母,送給你妻子兒女。那功德就不行,那功德是什么?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煩惱是要你自己降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她是靠梁武帝的福德超度到忉利天。“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平常在這個善惡境界里面起心動念,追逐名聞利養,那就決定你是三善道還是三惡道,還是三界,還是十法界,十條道路。我們人間講條條大路通羅馬。要再相見,就遙遙無期,“會見無期”,對不對?
我們上次有提到,舍利弗當時跟目犍連是學外道的,那外道的老師沒有跟他講說怎么解決生死問題。他的老師死前講一句話,說金地國王要死的時候,他的夫人舍不得,金地國王那個棺木要火化的時候,金地國王夫人跳上去要跟他一起死,為什么?她說下一世還去當國王夫人。那舍利弗說,這不可能的事情,金地國王的善業成熟,夫人的善業不成熟,還是分道揚鑣。
所以“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那我們在健康的時候為什么不好好修善呢?像今天泰國曼谷這女居士來找我,誒,我馬上就想到,她跟我講說她看過《玉歷寶鈔》,我說,那你把《玉歷寶鈔》拿到泰國去翻成泰文,我就鼓勵她好好去推動因果教育,九千萬的泰國人,你度五百萬就不得了。為什么不在健康的時候努力修善呢?還等到什么時候呢?當你失去人身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兇禍福,競各作之。”他自己造善造惡自己不知道,迷而不覺,不知道啊,每天起心動念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他怎么會見到自己的善惡呢?因為他自私自利,他怎么會想到自己作善還是作惡?所以他不知道“吉兇禍福”,大難要臨頭,“競各作之”。“身愚神暗,轉受余教”,都是邪知邪見,心外求法。所以“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
“心無遠慮”,不會去思考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旦離開這個人世間,要做什么?到哪里去?不去想這些問題,“心無遠慮”。只知道什么?及時行樂,“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貪著,“貪于財色”,放不下錢財,放不下女色。“終不休止”,從來不止息這個欲望跟妄想,佛陀說,“哀哉可傷”。為什么?沒有人教,沒有老師教,沒有善知識教,父母沒有教,“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有辦法,沒有人教,沒有人講。“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六道輪回他也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也不相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他也不相信,他認為說,我可以活長命百歲,永遠不會死,這種常見,“死生之趣,善惡之道”,有三善道、三惡道,他們都不相信,“謂無有是”,他認為沒有這些東西。“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所以自己去遭受這種善惡的果報,尤其是惡報。
這個是《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品》里面的經文,剛好用在梁武帝跟郗氏夫人是非常的恰當。
所以老法師開示,我們這個題目是生死是身,輪回是我。因為我看到梁武帝跟郗氏夫人,經文上講說,“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人家梁武帝是修慈悲喜舍,那郗氏夫人是修瞋恚嫉妒,那“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所以我們就來談生死是身,輪回是我。
凡夫都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那就是身見,有身就不行。這個身是假的,四大五蘊的和合,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那為什么會有生老病死呢?如果是真的、是你的,那為什么你叫它不要生病,它偏偏要生病呢?那你就叫它不要老就好了,永遠十八歲。所以身不是我,身不是真的,可是你偏偏又執著是我,那你就錯了。你看你這一生為這個身造多少業?造善業是為這個身,造惡業也是為這個身,這個身有什么好處?只有造業的分,造惡業墮三途,造善業不過享人天福報。
所以頭一關就是身見,要修行,慢慢學會把它放下來,慢慢學會把它看淡,最后把它看破。學會慢慢的,這個四念處觀,觀身不凈,要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佛要教你看破、放下,身不是我,這個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你要學佛,你要先學會佛陀教你的看破、放下,學會這個身不是我,這是第一個開始的覺悟。所以須陀洹,初果須陀洹破身見,他就七次人天往返,他就證阿羅漢,而且他不會到三惡道去,去受身,他不再受苦了。所以修行的第一步,你先學會這個身不是我。
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有的,要搞清楚。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給我穿的,我所有的,是給我用的,是一段期間的,它也是會有什么?會有成住壞空的,它也是會有變化無常的。身也是如此啊,身跟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給我用的,但不是真的,不是真正屬于我的。為什么?因為它有生死,衣服會,新的會舊、會壞掉、會不能穿,它有生死、生滅,生的時候像衣服穿上去,死的時候像脫掉衣服,丟掉了。丟掉怎么樣?你又去找一個身,這個不就是投胎嗎?所以六道輪回,又去找一個身。就像剛才我們講那個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夫人,她又去找一個身,叫蟒蛇身,就是這個意思。等到她被超度到忉利天,福報享盡了,她又去找一個身,還是在三界六道里面輪回,她永遠出不了。所以六道里頭的身都是身不由己,俗話講身不由己,這不是你自己,所以我們叫業報身,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所以叫做舍身受身。舍身,這個身體不要了,老了、病了,不能用了,馬上又去找一個身,這就是六道輪回。
如果身是我,我死了,我哪里還有輪回呢?不就沒有輪回了嗎?這就是說明什么?沒有死。學佛頭一個要肯定的,我沒有死,就是我的靈性沒有死,是我這個衣服壞了,衣服就是身體,用衣服做比喻。我常常去跟臨終病人開示,我說,這個身體就像房子讓你住,這個房子漏水了、裂開了,舊了,老舊不堪了,不能住了,你必須要離開呀,我用這樣比喻,也是一樣。是我這個衣服壞了,不要了,丟掉了,我沒有死啊,我要去投胎啦,我是永遠不會死的。你真的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貪生怕死。為什么?沒有生死啊,生死是身,我沒有生死,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樁大事。這個身體像衣服,這個身體,衣服有生死,但是靈性沒有生死,自性沒有生死。
現在講到我的問題,我迷惑顛倒,沒有覺悟,這個狀態叫什么?叫靈魂。實在靈魂是恭維他的,他一點都不靈,那要靈的話怎么會去輪回呢?他要靈,怎么會糊里糊涂做壞事呢?他就是不靈哪。所以應該要叫做迷魂才對,不能叫靈魂,但是就俗話講叫靈魂。實在講他是什么個狀態呢?他迷魂,迷惑顛倒。孔子講得好,孔子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這個事情,孔子叫他叫游魂。我們也都在講座提過,孔子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這個是正確的,為什么?他不穩定,他速度很快,到處游蕩,去找有緣的,找到有緣的他就投胎去了,他找父母,游魂。
如果他覺悟了,覺悟了就不叫他是魂,覺悟的時候我們叫他叫靈性,佛教里面稱他叫做阿賴耶。最重要是他要覺悟,覺悟就不迷了,覺悟他不會在六道里面,他出去了,他有能力出去。迷了就沒有能力,迷了他的活動范圍就是在六道。覺悟了他肯定出六道,所以覺悟叫做靈性。就海賢老和尚說的,他說,陰陽是像一張紙這么薄。他說,修得好,靈魂變靈性,全世界都知道,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修得好的話靈魂變靈性。這是海賢老和尚他在往生前的開示。所以覺悟了叫靈性,那個才是真正你的如來真我,那個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一直到成佛,我成佛了,我證得阿羅漢了,我證得菩薩了,我證得佛果了,那才是真正的你的如來真我,那才是真正的我,現在都是假我。
所以老法師說,別再搞六道輪回,一定要先把身看破,對身完全不留戀,一切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好。所以習慣說好,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要糾結,所以你說好,就是一個承諾,你一定會去做,一定會去實踐,一定會去幫助別人,習慣說好,不要說不好。當然叫你去做壞事,你要說不好,但是人家叫你做善事,你要習慣說好,人家去求你,你習慣說好。老和尚說,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要執著,我都沒有了,何況是身外之物呢?我都放下了,身外之物哪有放不下的呢?這個才有條件學佛,你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真正很快的,很快速的,你就脫離生死,脫離生死就脫離六道輪回,佛經上講的生死就是代表六道輪回,不再到輪回這里面干傻事了。
以上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七一集的開示,我們作為補充。梁武帝為郗氏夫人編緝《梁皇寶懺》,超度她到忉利天宮,那個還不是究竟的。真正能夠脫離生死六道輪回才是究竟,一直到從阿羅漢到成佛,這樣才有辦法解脫生死。
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喑啞”就是啞巴,口不能說話。
“干痟”,“干痟”,“干”就是干燥,“干痟”是,我們講的就是一種疾病。
“疥癩”,“疥癩”是皮膚的病,頭癬。
“癰疽”是一種毒瘡病的名稱。
“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這是出自《論語·顏淵篇》:“子日:‘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李炳南老師的《論語講要》里面開示,“孔子聽訟,與別人無異”,孔子講到這個訴訟的事情,他跟我們一般人也沒有什么不同。“即聽取雙方所訟之辭”,孔子如果聽到這些官司,也是聽原告跟被告他們所持的理由,兩個互告的雙方他們所堅持的事情,“聽取雙方所訟之辭”。“判定誰曲誰直”,來判定誰對誰錯。“但不同的是使人無訟。使人無訟,即是以德化人。”孔子說最高的境界,讓雙方都不要訴訟,那就是以德來感化對方,能停止訴訟,和諧相處。“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
那連貫這段文章,聽訟吾猶人,即救于已病之后,就治療來說;必也使無訟,即救于未病之先,就是說你救他在已經生病了,那就不如讓他不要生病,救于未病之先,讓他不要生病最好,就預防來說。救于已病之后,那這是治療,就是已經到治療的這個階段了;救于未病之先是預防疾病。
“并行不悖”,就不會沖突,不相沖突,沒有互相抵觸。就是救于已病之后,跟救于未病之先,它是可以同時去做,并沒有互相抵觸的。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疾病痛苦的產生,并不就是疾病本身帶來的,我們還要去追尋這種病苦的根源。《大方廣總持經》說,用惡眼看發菩提心的人,就一定會得無眼的報應。用惡語罵發菩提心的人,就一定會得無舌的報應。《梁皇寶懺》說,啞巴的起因是毀謗別人,矮小的起因是輕蔑別人,丑黑的起因是遮佛光明,惡瘡的起因是鞭打別人。《法華經》說,水腫干痟,瘡癩癰疽,這樣一些病,都是因為這個人前世毀謗這本經典。如此造罪,眾生怎能不警惕呢?每生一種病,都一定有一種得病的原因。施舍藥材是救于生病之后,勸人不造惡業是救于未生病之先。正如孔子所說的,既要像一般人一樣審察案情,更要把案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使兩人不訴訟。這兩件事情可以同時實施,才算完美。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二則:
“多劫無病(付法藏經)”
“薄拘羅尊者。于毗婆尸佛出世時。(此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本一貧人。見一比丘患頭痛。發至誠心。以一阿梨勒果施之。其病頓愈。由是九十一劫以來。(即人壽一減一增之小劫。)在天上人中。常無病苦。”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付法藏經”,它又稱為《付法藏因緣傳》,六卷,元魏吉迦夜、曇曜法師共譯,共同翻譯。又稱《付法藏因緣經》《付法藏傳》《付法藏經》《付法傳》。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冊。這本《付法藏經》是敘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師嫡嫡付法相傳的事跡與傳法世系。他最后的一位祖師是師子尊者,他被罽賓國國王彌羅掘殺害,付法到此變成斷絕。古來天臺宗、禪宗都重視本傳,都以這個《付法藏經》為付法相承的規準。智顗法師,就天臺的智者大師,《摩訶止觀》所述的西天二十四祖就是根據本書,道原《景德傳燈錄》也是采用本書二十三祖的傳承。
再看“毗婆尸佛”,“毗婆尸”又稱毗婆沙,是過去七佛的第一位。據說他出世的時候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為十三億四千萬年。翻譯為勝觀,種種觀。又稱弗沙佛,這弗沙佛我們有講過,或底沙。他姓拘鄰,出生在剎帝利的家庭。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種種姓,一個婆羅門,一個是剎帝利,一個是吠舍,另外一個是首陀羅,剎帝利是統治階級。毗婆尸他姓拘鄰,出生在剎帝利的家庭,有一天他在波吒羅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舉行過三次的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八千弟子參加,第二次有十萬弟子,第三次有八萬弟子。他身邊有兩位弟子,一名叫騫茶,又稱或者是簡茶,第二個叫提舍,是他旁邊的兩位隨從弟子,另外執事弟子名叫無憂。壽命八萬歲。在《地藏菩薩本愿經·卷中·稱佛名號品第九》:“又于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這是這一段,在《地藏菩薩本愿經》第九品,〈稱佛名號品〉里面的經文,就有毗婆尸。
“頓愈”,“頓愈”就是,“頓”就是立刻,“愈”就是病好了,所以“頓愈”就是病馬上痊愈了。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付法藏經》。薄拘羅尊者在過去毗婆尸佛出世時是一個貧苦的人,看見一位比丘患頭痛病,就以最至誠的心施舍給他一顆阿梨勒果,疾病頓時消除,因此九十一劫以來,尊者不管是生在天上,還是人間,都沒有病苦。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在俗之人。當年老疾病時。尚有妻孥奉養。獨有僧尼臥病。則所求闕絕。舉目無親。最為凄慘。所以經言供養病僧。其福最大也。”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孥”,“妻孥”這個“孥”就是子女,“妻孥”就是妻子和兒女。
“闕絕”是缺乏、缺少。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世間俗人,在年老有病的時候,還有妻兒奴仆奉養。唯獨僧尼患病時,則無法求人,舉目無親,非常凄慘。所以經中說供養僧尼,今后所得福報就最大。
這個地方,這一段按語是在講說,一般世俗的人,你年老生病,你還有妻子兒女可以照顧,但是出家人,“僧尼臥病”,他們所求就缺乏,“舉目無親,最為凄慘”,所以經上說,供養病僧積福最大。
所以學人在早期的時候,臺灣有一個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就是專門照顧生病的病僧,專門照顧出家人,他們的目標,平常是做健康檢查、義診,這個僧伽醫護基金會也有到大陸國內去做僧人的義診,他們平常是做義診工作,就健康檢查,或者有一些健保費用的補助,臺灣叫做健康保險。有些出家人他保險繳不出來,他沒有辦法看病,為什么?他沒保險哪。這個僧伽醫護基金會最后的目標就是要蓋一個如意寮,如意寮就是出家人生病要往生,一個養病的地方,有一點像出家人的養老院。現在也普遍發生這種現象,就是一般佛寺里面如果有病僧在,其實也是一件必須要去投入關懷的事情。有時候出家人他在佛寺里面,佛寺里面人手不夠,那么如果出家人在佛寺里面他有老病了,或是臥病在床,那就有時候佛寺人手不足,就照顧不來,那有些都是會回到俗家,由他的俗家的妻子兒女照顧。
以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祥云法師,他也是一樣,他是佛陀基金會的董事長,老法師交給祥云法師,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老師創辦的。祥云法師后來往生的時候,我有去跟他助念,在新北市,他到后來也是很不理想,他生病的時候,四大不調,是送到養老院去。我的皈依師父,承天禪寺的傳顗法師,最后他往生前病苦非常嚴重,甚至一度被插管,我還去看他,跟僧伽醫護基金的長老去看他,他也曾經被送到養老院去。
所以照顧病僧為什么這么重要?就是佛陀開示的,八大福田,看病福田第一。哪八大福田?佛、圣人、和尚。和尚是什么?就是你的受業本師,你的皈依師父,你的依止和尚,那這個就是受業本師,他教你的,這個是和尚。阿阇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譬如說你在佛學院或者常住里面、佛寺里面,有教授阿阇梨、羯磨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稱之為八種福田。這八種人,你照顧他就是八大福田。所以養老院這些老人就屬于病人,臨終關懷,也是病人,屬于八大福田里面的其中一塊。我早期學佛發愿以后,就開始一直做臨終關懷,就是也是在修這八大福田,但是我當時是發這個愿。
那么按照他供養性質,三種福田,哪三種呢?佛跟圣人跟僧這三種是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這四種是屬于恩田;病人是屬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這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稱為福田。所以現在因為時代不一樣了,大家忙于工作賺錢,都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自己沒有親自照顧,這是把福田往外送,不知道修福,不知道報恩。
那為什么說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呢?佛陀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福田的輕重前后。因為一旦受到病苦臥床的時候呢,百病交煎,五臟六腑老化要崩裂的時候,受到病魔的牽纏數年,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哭訴無奈,衷心惶恐,病危在旦夕間,郁卒的,親朋好友照理講應該常常來探望啊,但是因為久病無孝子啊,照料者、關心者逐漸的疏離跟離開跟散離啊,這時候病患的心境是何等的凄涼,何等的無助啊,何等的憂傷悲哀啊,內心的期盼跟吶喊,求助無人的日子如何熬過呢?這是養老院里面常常會見到的。所以病人這個時候最需要人家實施關懷、安慰、看顧,這遠比拿黃金供養他來得殊勝跟法喜,這個時候的病患,他內心的感恩謝意,有如涌泉似的回報跟感念的心,這不是語言文字可以表達跟形容的。
印度當時佛陀那個時候有一個國家叫賢提國,當時有一位老比丘,因為久病衰弱不堪,長期臥病不起,也沒有任何人來探視照顧他。當時佛陀在定中看到老比丘痛苦堪憐,便率五百弟子來他的精舍,并且吩咐弟子輪流看護。所有照顧他的弟子都因為他一身臟臭而感到惡心,甚至瞧不起他。佛陀知道這些情況,便親自為生病的比丘洗滌身體,幫他擦身體。這個在我們臺灣的話,創世基金會,他們這種照顧這種老人,他們也有這個,就是在病床上給他鋪充氣塑膠墊,然后放水進去來給他做一個洗滌,因為一旦生病,久病臥病在床啊,沒有機會自行沐浴。這個其實才是浴佛啊,你把他當成佛在對待。
所以你看佛陀就是親自為病僧洗滌身體。由于佛陀的慈悲,當時佛陀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大地為之震動,天地豁然通明,那個賢提國王及臣民震驚異常,便到佛陀的精舍,對佛陀說,佛陀啊,你是三界的導師,人天的師范,天地間無人可比,你的德行已經圓滿無缺,為什么還要降尊就卑,來為這些老病臟瘦的比丘洗身呢?佛陀就告訴賢提國王跟與會大眾說,我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這些窮苦無依的人哪。你們要知道,看病福田第一,尤其是幫助貧病的比丘、修道人,以及那些貧窮孤獨無依的老人,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報啊,就像恒河水一樣淵遠流長,將來你們希求如愿以償,等到功德圓滿了,便能得道,而永遠不再受輪回之苦啊。賢提國王跟大眾聽了佛陀開示,他就被佛陀的身教跟言教深深的感動。
另外,在佛陀那個時代,僧團中有一位比丘,他平常很精進用功求道,獨善其身,但是就是與人群隔離,他很孤獨,不愿意跟人家互動,終日只知道用功修行以求解脫,但對旁人的急難病苦不屑一顧。有一天,他自已身體罹患重病,因為他平常跟僧團分離,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病苦,也就沒有人去關照他,結果他的疾病潰爛,惡臭難聞。慈悲的佛陀知道以后,就帶了五位比丘、常隨眾來探望他,為他敷藥、清潔身體,而且清潔洗滌他污穢的便尿。
所以我認識的江松樺董事長,他升恒昌基金會就常常關懷這個養老院、孤兒院。他曾經有一次,臺灣南部高雄有一位獨居老人,也是缺乏照料,子女散離,然后滿房間,整個房間臟臭不堪,污穢難聞、污臭難聞。等到江松樺董事長他們基金會的南部員工發現去關懷,江董事長親自戴了口罩,帶了他的員工,親自的去清洗他的身體,然后處理他的這些穢物,就是大小便,那再把他整個房間清理干凈,再給他鋪新的床單,把他的地灑掃干凈、打掃干凈。就是學佛陀啊,清洗污穢的便溺。
佛陀便以慈悲的愛語開示說,跟這個老比丘說,你過去種如是因,現在得如是果。過去你從來不付出愛心去憐愛別人,現在你需要被關懷的時候,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啊。所以佛陀說,人人平常要好好培養慈悲心。修行的功德固然很大,但還不如看病的功德第一呀。這位病患比丘聽了佛陀開示以后,才豁然開悟,真正體會佛陀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以及悲天憫人、濟世救苦的仁懷。
所以佛陀他常在《阿含經》里面講看病福田,比喻得非常的平實。他把看顧病人比喻成看成佛,看佛、供佛,是有很大的功德,有最勝的功德。為什么?佛陀鼓勵你去盡孝、去報恩、去關懷病苦。
所以我們孝廉講堂剛剛在二○一九年十月辦完禮請莊義法師來講授老人關懷課程。因為孝廉講堂是有四大宗旨,第一個,慈善;那第二個,因果;第三個,護生;第四個,教育。那教育就是我們現在有網路電視臺,有講經教育;那護生呢?我們有蓮池放生會在從事護生、放生的工作;那因果呢,我現在已經在推動了,《玉歷寶鈔》,講《感應篇匯編》,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這都是因果。那第一個慈善,我一直始終,雖然有在做,但是沒有辦法做一長期性的來推動。
那正好請莊義法師來做三時系念,跟莊義法師在茶敘的時候,我突然間有這個靈感說,誒,那你來跟我們教授老人關懷課程。因為我平常也在做臨終關懷,但是大多都是往生前的一種臨終關懷,如果把老人在往生前的關懷,這是很重要的,包括我們自己家里的長輩、父母。所以我們就開了這個老人關懷的課程培訓,而且我們也認養了,現在教授課程已經完畢了,我們認養了我們這個講堂附近的三家養老院,作為老人院的慧命關懷,我們也供養臺中宗興律師南普陀佛學院的一位病僧。
因為老法師說,老人需要做臨終,老人以及臨終病人應該給予宗教教育,就是來生的生命教育,也就是慧命教育。你照顧他,你到養老院去照顧他跟他關懷,但是你如果能夠教他念佛,能夠教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那才是根本究竟,那就是慧命教育,要告訴他生命結束,要往生何處呢?二十一世紀老人關懷,安寧療護,臺灣叫安寧療護,就是癌癥病人臨命終時,或者在醫院里面治療,怎么去給他做關懷,這個叫安寧療護。因為臺灣沒有安樂死,國外在歐洲有,安寧療護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宗教教育的課程,也是一種陪伴,還有臨終助念、長照。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瘡發人言”,我們看經文:
“(出漢書及水懺緣起)。漢景帝時。七國驕恣。吳王且有反謀。晁錯慮其為變。勸帝稍削其地。七國聞之。遂反。帝憂懼。方議征討。而吳相袁盎。與錯有隙。乘機勸帝誅錯。遂腰斬之于東市。仆射鄧公。上書訟冤。帝始大悔。然已無及。至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者。未顯之日。與一僧邂逅于京師。其僧有惡疾。眾共惡之。而悟達禮遇有加。略無厭色。后分袂時。僧感其意。乃囑曰。子后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志。悟達居長安。德望日著。懿宗禮為國師。賜沉香座。恩寵日隆。忽生人面瘡于膝。眉目口齒畢備。飲啖無異于人。痛苦萬狀。良醫莫識。忽思及病僧語。徑往茶隴山。到已薄暮。四顧彷徨。遙望煙云間有二松。遂趨之。見僧果在。告以所苦。僧曰。無傷也。巖下有泉翌旦濯之。當即愈耳。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瘡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說。師博極古今。曾讀西漢書。所載袁盎殺晁錯事乎。師曰。曾讀。瘡曰。師。即袁盎。我即晁錯。腰斬東市。其冤何如。吾累世求報。而公十世為高僧。精嚴戒律。欲報無由。今受人主寵遇。利名心起。于德有虧。故能相報。既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復與汝為怨矣。悟達聞而凜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徹骨。絕而復蘇。瘡因平復。今相傳水懺三卷。乃師瘡愈后。所述為懺法也。”
這個就是《慈悲三昧水懺》的由來,感慨萬千。所以我常常鼓勵一些業障深重的學佛弟子或者疾病纏身的學佛弟子,我都鼓勵他們說,你拜《慈悲三昧水懺》,學悟達國師,他人面瘡都可以好,你怎么不學他呢?學人早期我也拜過《慈悲三昧水懺》,一句一拜,我不是一字一拜,《無量壽經》是一字一拜,我拜兩到三部,《地藏經》我也是一句一拜,那《慈悲三昧水懺》我也拜過,一句一拜。
現在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瘡發人言”:
我們看“晁錯”,“晁錯”是人名,在西元前二○○到西元前一五四年,他是西漢潁川人,就河南人。漢文帝時擔任太常掌故,他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后來被太子所信任,號智囊。漢景帝即位,擔任御史大夫。他勸漢景帝削奪諸侯的封地,吳、楚等七國以誅錯,以殺晁錯為名,發動叛亂,晁錯被袁盎所譖,譖就是說壞話、誣諂、毀謗,這叫譖言,晁錯被腰斬在東市。據說晁錯被斬頭的時候,含恨在心,那個頭顱滾了好幾圈以后,看到一個石頭,咬下去不放,你看他怨恨有多深,他恨這個袁盎害死他。
我們看七國之亂,“七國聞之,遂反”,這是七國之亂,發生在西漢景帝三年,當時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削藩,引起這些諸侯王不滿,其中以吳王劉濞為首,聯合其他六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現在是常常講說,總統、皇帝旁邊的要清理,叫“清君側”,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變,史稱七國之亂。后來被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平定。
“袁盎”,“袁盎”是人名,西漢人,他是楚國人。文帝時為郎中,他以建言有名。漢景帝的時候,他跟晁錯私人有一些嫌隙,也就是兩個不和,那吳國跟楚國叛變,漢景帝就用袁盎的計謀來誅殺晁錯,后來拜袁盎為太常。后來他被梁王所陷害,被刺而死。
“仆射”,“仆射”就是職官名,秦朝的時候設置,古時候重視武官,用很會射箭的人來掌理這個事情,善射的人掌理事務。到唐朝的時候,左右仆射相當于宰相的職務。宋徽宗的時候改左右仆射為太宰、小宰,以后就沒有仆射這個官名了。
再來,“邂逅”,“邂逅”就是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
“其僧有惡疾,眾共惡之”,這個“惡”就是討厭。
“分袂”,“袂”就是衣袖,“分袂”就是離別。
“志”就標識、標志、記號。
“日著”,“日著”就是顯現、顯揚。意思是說逐漸顯揚,就是我們現在用俗話說,現在逐漸的出名,這個意思叫“日著”。
“沉香”,它是一種植物名,其木質堅色黑,為著名的香料,因為放在水中它會下沉,所以叫“沉香”。我們供佛的時候,有時候會用“沉香”,這是非常名貴的一個香木,這種“沉香”和藥和在一起,可以降氣、可以止痛、可以止嘔,也就嘔吐,可以止嘔,還有平息他那個氣喘,是非常名貴的藥材。
“徑”就是取道。
“薄暮”就是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彷徨”就是來往走動,心神不寧的樣子。
“翌旦”就是次日早晨。
“濯”就是洗滌、清洗。
“愈”就是病好了,治愈。
“掬”,用兩手捧取。捧那個水起來叫掬泉。
“人主”就是人君、君主,就是指唐懿宗。
“迦諾迦尊者”,叫迦諾迦伐蹉尊者,十六羅漢之一,他是受佛陀的敕令,永住這個世間,濟度眾生。據說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
再來“三昧”,“三昧水”,那么《慈悲三昧水懺》,“三昧水”在<御制水懺序>云:
“所謂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諸受乃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動,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蓋人之生于世也,自非上智之資,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或宿世冤業之繞。如來廣慈悲之念,啟懺悔之門,茍能精白一心懺悔,為善則積累,罪業一旦冰釋,譬諸水也,身之煩而濯之無不清,衣之污而浣之無不潔,器之穢而溉之無不凈,其幾不逾于方寸之間而已矣。”
我們先解釋這一段。三昧水懺的這個御制,就是皇帝所制的這個<水懺序>里面說,“所謂三昧者”,“三昧”就是正受,就真正的享受。什么叫真正的享受?我們現在都不是真正的享受,我們現在都是作不了主,被妄想分別執著,被業力所驅使,所以不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正受之名”就是“三昧”,它“不受諸受”,它不受苦樂憂喜舍,“乃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動,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我們真正的享受是什么?這個首楞嚴大定,這個心呢,“此心不動”,心不隨境轉。它只是讓我們“使人求之于己”,就是什么?反求諸己而已,狂心歇,歇即菩提,是反求諸己而已,而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他說,人生在這個世間,我們本來就不是上根利智的,怎么可能不會有造作罪惡的事情呢?怎么會沒有罪愆呢?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個意思。或者是被宿世的冤業所圍繞。那佛陀廣慈悲之念,開啟這個懺悔的法門,如果你能夠專精的,“精白”就是精誠的向佛、向眾生一心懺悔,為善的不斷的累積,“罪業一旦冰釋”,就像水一樣,我們的身體上有臟了,洗一洗以后就干凈了;就像我們的衣服有污穢了,洗一洗以后就清潔了;就像這個器皿,就是這些工具,里面有污穢了,我們把它洗一洗,它就干凈了。只不過是什么?就是在我們這一念心而已啊。
“故曰”,我們再看經文:
“故曰,心者身之神明,所為善則善應,所為惡則惡應。若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其效驗之捷速不爽毫發。此《三昧水懺》之作,所以利于人也,其功博哉。”
這一段就告訴你慈悲水懺懺悔的功德利益以及快速消除業障。它說,我們的心,“心者身之神明”,我們這個身體里面住著一尊神明,里面住了一尊如來佛。這個“神明”是什么?“神”是不可思議,“明”是智慧,我們之菩提自性就是“神明”。我們這一念心,你做善事,它就善的感應,你做惡事,它是惡的回報、惡的感應,善有善感,惡有惡應。就像影子,你身體的影子,你走到哪兒影子跟到哪兒,如影之隨形。如響之應聲,就像鼓,你把它敲下去,它會有回聲一樣,響之應聲,“響之隨聲”。因果這個東西,它的效驗之快速呢,“不爽毫發”,你一念懺悔,馬上就有感應;你一念行善,也馬上有感應;你一念造惡,馬上有感應。這個就是《三昧水懺》的制作,所以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它的功德是非常廣大的。
故水有洗滌罪業之表法,要知真心發露求哀懺悔,后不再造,是為事懺。若能了悟自性寂定,罪性本空,是為理懺。這個地方就跟你講,懺悔有事懺跟理懺。你在佛前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不管你是拜《無量壽經》一字一拜,你拜《慈悲三昧水懺》,你拜《梁皇寶懺》,你每天拜八十八佛,你拜佛懺悔,這些都是屬于事懺。但是事懺的標準是什么?你不能拜完再犯,騙佛菩薩,你一直拜下去,拜到后來,從身語意之所生,你清凈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從身語意之所生,你要在那個當下要懺悔,不能再造,這才是事懺。
那理懺呢?了悟自性本寂定,罪性本空,了解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本覺本有,無明本空。業障,在你還沒有覺悟的時候,業障是真實存在,在你還有我執的時候,在你還有執著的時候,痛苦不堪,苦不堪言。可是一旦覺悟以后,災消難滿,業障消除,煩惱消除,病苦也好起來。我們自性里面沒有善惡對待,自性里面沒有人我是非,自性里面沒有生老病死,所以罪性本空。它是迷惑,迷了以后所造的罪業,那因果不空,所以必須要去承受。那懺悔完了以后,了解了,后不再造。這等一下我們會探討,我們還會再報告。
所以呢,這個水有洗滌罪業的表法。那么這個是在“三昧水”里面,它告訴你,“三昧”就是定慧等持,那“水”有智慧的意思。用什么去洗滌這個罪業呢?必須要定慧等持,因戒得定,因定發慧,用我們這一念清凈心、慈悲心、懺悔的心、恭敬心,這個禪定智慧,去洗滌你的罪業,這是“三昧水”,那這樣就可以真正享受,正受了。
再來,“絕而復蘇”,“絕”就是暈死。“蘇”就是蘇醒過來,死而復生。就暈死不久后又蘇醒過來。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瘡發人言。(出《漢書》及《水懺》緣起)。
漢景帝時,分封的七國首領諸侯驕橫放肆,其中吳國有謀反的意圖。晁錯看出這種跡象,擔心發生叛變,就勸皇帝想法削減封地。七國一聽到這件事情,就馬上起兵造反。皇帝很憂懼,正要商議征討,吳國的這個宰相袁盎因為和晁錯有私怨,趁機勸皇帝誅殺晁錯,晁錯就被腰斬在東市。仆射鄧公上書為晁錯伸冤,皇帝才開始后悔,但已經來不及了。
到了唐懿宗的時候,有一位悟達國師,在還沒有顯露聲名時,當時他叫做知玄法師,和一位僧人偶然在京城相遇。這個僧人得了大病,大家都很厭惡他,唯獨悟達國師格外恭敬,沒有一點厭惡的樣子。以后分別時、分開時,這個僧人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就囑咐他說,你以后如果出現了危難,可以到西蜀,就四川的西部,彭州茶隴山來找我,山上有兩棵松樹作為標志、標記。
悟達國師住在長安,德望一天一天增高,唐懿宗拜他為國師,賜給他沉香寶座,皇恩一天一天的加深。忽然有一天,國師的膝蓋上長出一個人面瘡,樣子就像一個人的臉,有嘴巴,有口、眼睛、鼻子,跟人一樣要吃喝,要吃要喝,使國師萬分的痛苦,最好的醫生也不知道什么病。在這個時候,悟達國師忽然想起病僧臨別前的囑咐,就直往西蜀彭州茶隴山去了。到達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四顧無人,正在徘徊的時候,遠遠望見煙云之間有兩棵松樹,就往這個方向走去,果然就遇見那位病僧了。悟達國師就向他訴說自己的痛苦。病僧說,沒有關系,這山巖下有泉水,明天早上、明天早晨去洗一洗,這個病就好了。
第二天早晨,一個童子就帶他到山泉下,正在捧水的時候,那個人面瘡忽然間大喊,不能洗,我還有冤情要說。國師博古通今,你曾經讀過《西漢書》上記載袁盎殺晁錯的事情嗎?國師說,讀過。人面瘡說,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錯,我被你陷害,我被腰斬在東市,這是何等的冤仇呢?我幾世都想要報仇,要找你報仇,只因為你十世都當高僧,嚴持戒律,我想要報仇也沒有機會呀。現在你受皇上的恩寵,生起了名利心,損害了你的德行,所以我就有機會報仇了。今天承蒙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水來洗我,來洗我的痛苦跟罪業,我就不再跟你結怨了。悟達國師一聽,心中大為震動,當他捧水洗人面瘡的時候,痛徹骨髓,昏死了以后又蘇醒過來,人面瘡就不見了。后世流傳三卷的《水懺》,就是悟達國師在病好時候所寫的。
這個當時悟達國師到西蜀彭州茶隴山去找這個迦諾迦尊者的時候,他所看到的,他其實進入化境,也就是進入凈土了,進入到一個,因為他是十六羅漢嘛,迦諾迦尊者是十六羅漢之一,所以你看起來是一般的山,就茶隴山,也有山,也有山林,也有一間佛寺,也有這個出家人,也有這童子,其實他這是進入到一個不同維次空間的了。這是羅漢的一個,他們已經離開三界六道的,這個十六羅漢,不同維次空間,當時這個悟達國師所見到的,他是其實進入化境了。所以據說他那個人面瘡在洗三昧水的時候,痛徹骨髓,痛到極處時候都暈眩,昏死過去了,就暈眩過去,后來又醒過來。醒過來,化境不見了,這廟也沒有,迦諾迦尊者也沒有了,童子也沒有,那就是回到一般看的那個山林里面一樣。那據說悟達國師在那邊搭個茅棚,在那邊沉潛修行,也就是說隱居修行,在那邊精進用功,就是寫了這本《慈悲三昧水懺》,他的這個人面瘡的罪業才有辦法消除。
所以你一旦有名聞利養的心,你雖然身為國師,你會講經說法,但是你這個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沒有破見思惑,你沒有破身見,你沒有破貪瞋癡慢疑。你最起碼就像阿羅漢,破見思惑,你才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輪回,不受后有。阿羅漢都證得無我,阿羅漢叫做殺賊、無生、應供,可以接受人天供養,出離三界了,無我了,雖然是證我空真如,雖然佛陀說是入偏真涅槃,但是最起碼無我了。我們眾生執著有常、有樂、有我、有凈,我這個身體是清凈的,其實是九孔不凈。阿羅漢是執著無常、無樂、無我、無凈,法執未破。雖然悟達國師身為國師,但是貪瞋癡沒有斷,見思惑沒有破,那沒有破的話就怎么樣?還在三界內的眾生,還是必須要受報,因果不空。所以到最后怎么樣?是迦諾迦尊者來調解這一件歷史公案。
他十世都為高僧,他持戒精嚴,那持戒精嚴他有怎么樣?他有福報啊,他有戒行。但是為什么后來長人面瘡?就是他在受皇帝恩寵那一剎那升座說法,皇帝賜他沉香座,就是這個太師椅,講經說法這個椅子是沉香去做的,據說他在升座的時候,起了一個慢心以后,他說,哦,我這么年輕就當皇帝的國師,這一念慢心一起來,這個名利心一起來的時候,腳去踢到,因為業障現前,腳去踢到沉香座,就破皮了,他名利心一生起來時候,那一剎那,業障現前,累世的冤親債主現前了,那就是晁錯,就有機會進去了。為什么?他當時名利心一剎那,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現前的時候,因為他還沒有證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在這一剎那的時候,業障現前,冤親債主就可以進去,就變成人面瘡。因為這個膝蓋破皮以后就有傷口,一有傷口以后冤親債主就進去了,就變成冤業病,那冤業病就有冤親債主了,怎么樣也沒有辦法調解,所以群醫束手無策。
他是國師,怎么會沒有御醫呢?御醫也沒有辦法,因為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業。所以我們臺灣有一句俗話講,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真藥就是我們現在講發明的西藥啊、中醫啊,你煎中藥來治病,真藥嘛,醫假病,生理病就是假病,這四大不調,這假病啊,藥吃一吃就,病就好了,這生理病嘛。真病無藥醫,你如果是真的是業障病,這個冤業病,沒有藥可以醫。人面瘡就是真病,為什么?因為它罪業是真有的。雖然講說,剛才我們提到說,我們探討這個業障病的時候,自性雖然是寂定,罪性是本空,是沒有錯,但是你我執未破的時候,那痛苦是真有的。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有個感觸了,就是到最后還是懺悔法門。所以《六祖法寶壇經》懺悔品第六,懺悔即清凈,六祖大師開示我們: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后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后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所以這一段就告訴你怎么懺悔。以前所造的所有的惡業,愚癡、迷惑、驕傲、欺誑、嫉妒這些罪業,你都要懺除,你不要再有這些愚癡的心、迷惑的心、驕傲的心、欺誑的心、嫉妒的心,你不能夠再起這個念頭,就是“永不復起”,這樣才叫做懺,你不能再起這些念頭,這才叫做懺而已。悔呢?“悔其后過”,不能再造作了,從今以后,所有這些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你現在已經覺悟了,那就永斷了,就不能再造作了,這個叫做悔。也就是什么?你每一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每一個念頭都是慈悲喜舍,每一個念頭是清凈平等覺,那就真正的懺悔了。所以念佛是真正的懺悔,你每一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每一個念頭都沒有人我是非,每一個念頭都沒有自私自利,每一個念頭都沒有名聞利養,每一個念頭都沒有貪瞋癡慢疑,那這個才是真正的懺悔。
那凡夫愚昧啊、愚迷啊,只知道懺以前的這些罪業啊,我做什么壞事啊,我怎么殺生啊,不知道說“悔其后過”,不知道說以后不要再造作。“以不悔故”,所以你前面的罪業就滅不了,后面的過錯又發生了,那前面的罪業既然沒有辦法消滅,后面的過錯又發生了,這怎么叫懺悔呢?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補充這個六祖大師的開示,提供給大家參考。所以真正懺悔,懺悔前愆,悔不再作。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迦諾迦者。世尊弟子羅漢也。國師相與時。但見為病僧耳。烏知其為異人哉。迦諾迦之號。反因瘡所言而知之。此種業報。夫豈世間之藥。所可療治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相與”,相處、相交往。
“異人”,不尋常的人。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迦諾迦尊者就是釋迦牟尼世尊的羅漢弟子啊。國師和他相見時,他只是一個病僧,怎么會知道他不是凡人啦?迦諾迦的尊號,等到瘡口說話才知道,這樣的業報病,哪能用世上的藥治好呢!
好,我們看下面最后一段,我們看經文:
“謹將大醫王。澤及后世之藥。錄出各種神方于后。預絕惡瘡瘋癩神方…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撻奴婢。不毆撲異類。不以穢手觸經書。布施膏藥。不鄙厭身生惡瘡者。”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謹將大醫王,澤及后世之藥,錄出各種神方于后。
預絕惡瘡瘋癩神方。當官不亂打人,不鞭打奴仆,不毆打捕捉動物,不用不清潔的手去接觸佛經的書籍,布施醫藥、布施藥膏給別人,不討厭身上生惡瘡的人。
“預絕盲聾喑啞神方…不欺盲聾喑啞人。流通佛語。施香燈油。不視淫殺之事。不窺人于隱密。不以惡眼視父母師長僧尼。明目之人不習卜筮以妨瞽者之業。不遮閉禽獸之目。不聽妻妾之譖以疏父母。不聽信邪說。不竊聽人隱褻事。不信人死斷滅無有應報。不謗三寶。不竊議君親師長。不以利口顛倒是非。”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盲聾喑啞神方。不欺負瞎子、聾子、啞巴,出錢出力印刷流通佛書,布施香燈油,不看淫穢殺生的事,不偷看別人的隱密,不用惡眼去看父母師長僧尼,明眼人不去從事看相算命以妨礙瞎子的生計,不遮蔽禽獸的眼睛,不聽妻妾的議論而疏遠父母,不聽信邪說,不偷聽別人的隱私,不相信人死后不會有報應,不毀謗佛法僧三寶,不背后議論君親師長,不用巧舌利口顛倒是非。
“預絕虛癆怯弱神方…事親服勞不倦。禮拜三寶。周給病僧。能代病者之勞。不盡奴婢及下賤人力。能節耕牛乘馬之力。”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虛癆怯弱神方。服侍親人不辭勞苦,恭敬禮拜佛法僧三寶,救濟有病的僧人,能代替有病的人去做事,不使奴仆和下等人心勞力瘁,能節省耕牛乘馬的力氣。
“預絕短命夭折神方…孝養父母。戒殺放生。不畜豬羊雞鳧等物。不造殺生器皿。勸屠人庖人打鳥人等改業。印施戒殺放生因果善書。醫道不精不敢應世。”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短命夭折神方。孝養父母,戒殺放生,不養豬羊雞鴨等家禽,不制造殺生的器物,勸屠夫廚師打鳥人改行,印刷流通戒殺放生因果等善書,醫道不精不可開業。
“預絕妻子離散神方…不毀鳥巢。不掘獸穴。不捕蟋蟀。”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妻子離散神方。不毀壞鳥窩,不挖掘野獸的洞窟,不捕捉蟋蟀。
“預絕牢獄閉系神方…不輕訟。不籠閉鳥獸。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豬欄鳥籠及關閉蟲魚之物。”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牢獄閉系神方。不輕易打官司,不用籠子關閉鳥獸,不養蟋蟀,不制造刑具,不制造豬欄鳥籠和一切關閉動物的東西。
“預絕貧窮苦楚神方…養親不敢計所費。齋供僧尼。周恤親黨。布施貧窮。貧人不與計利。不拒假貸。不取非分財物。”
預絕貧窮苦楚神方。贍養親人不可計較花多少錢,設齋供養僧尼,周濟親族,施舍錢財給貧苦的人,不和貧苦的人計較利潤,不拒絕借貸,不取不是自己名分中的財物。
“預絕容貌丑陋神方…事親有婉容。和顏奉尊長。塑畫佛像。修補佛像。施香燈油。勸人息訟。謙恭接物。不以暴怒凌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容貌丑陋神方。和顏悅色敬奉尊長和親人,塑畫佛像,修補佛像,布施香燈油,勸人不要告狀,待人接物禮貌謙虛,不對人發脾氣,不譏笑有生理缺陷的殘疾人。
“預絕愚癡邪見神方…尊信三寶。敬惜字紙。崇重師傅。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親近有德高僧。發明三世因果之說。刪削謗佛之書。誨人不倦。不輕鄙無智之人。以上各項。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贊嘆隨喜作。”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預絕愚癡邪見神方。尊敬信仰佛法僧三寶,尊敬愛惜字紙,敬重師父,信仰讀誦大乘經典,親近有道德的高僧,解釋闡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刪除銷毀毀謗佛法的書籍,教育別人從來不厭倦,不輕視那些沒有知識的人。
以上各條,包括自己做到,教別人做到,以及在別人做的時候在旁邊贊嘆高興隨喜。
那么接下來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凈空老法師開示,為什么會生病。好,老法師說,絕癥不藥而愈,也是一種念力的表現。
一,老法師說,我們看過這個《山西小院》,我們知道《山西小院》流通得非常廣,他說那些得癌癥的人,他們因為讀誦《地藏經》得到了感應,后來癌癥也都好了。像東北,他是指劉素云居士,得了紅斑性狼瘡,這也是一種絕癥,但是他們都好了,沒有治療就好了。這是什么?這是一種念力的表現。他們知道他自己的病很重,自己知道自己這個病活不長久,他把存活這個念頭放下來了。
第二,這個意念能夠對治一切負面意識的傷害。別人詛咒你,特別是中國西南、東北這一帶放蠱,用巫術來陷害別人,老和尚說他在抗戰期間也在這些地方待過,知道有些苗族、瑤族他們都會。老和尚他們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有人就告訴他們說,說話做事要小心一點,要單純,不要跟他們發生沖突,跟他們發生沖突,他們放蠱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嚴重的時候會死亡啊。老法師說,他小時候有聽過這些事情。但是只要你不怕死,你想到我死以后要到哪里去,特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好了,負面的詛咒這些意念它不起作用。
第三,這個在理上我們能夠想得通,古人所謂邪不勝正。往生極樂世界是正念,念阿彌陀佛是正念,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是正念,這些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意念。信心、想象、意念是可以治療疾病的,這個我們要相信,現代的例子很多,中國有,外國也有。
第四,老法師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對于這個道理,我們要相信才行。就是念頭,你說有多少效果呢?那就看你的信心,成正比例。你有十分的信心,就是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像你生病,你到底是要念阿彌陀佛呢?還是要去求醫生好呢?還是要去吃藥治病好呢?你有十分的信心,你就產生十分的效果;你有百分信心,那就產生百分的效果,決定不能懷疑。這個里頭總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知道心想能量有多大。整個法界虛空從哪里來的?心想來的。劉素云居士的紅斑性狼瘡,她就是想阿彌陀佛,她這個紅斑性狼瘡就好了,她用十年時間去深入經藏,《無量壽經》,老法師的講座,她的病就好了,她的能量就出來了。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心想的能量有多大。整個法界,虛空法界是從哪里來的?心想來的。天堂是心想來的,地獄是不善的心想來的,極樂世界也是心想來的,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心想來的。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8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