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9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9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1月0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一,“施茶水以解渴煩”。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一十二頁,我們看經文:

“施茶水以解渴煩”

“(發明)人知饑足以喪身。不知渴亦足以致病。少壯者猶可。而在年高者尤甚。無疾者猶可。而在多病者尤甚。地近者猶可。而在長途者尤甚。和煦時猶可。而在大寒大暑尤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施茶必居其一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尤甚”,“甚”是厲害、嚴重。意思是指尤其嚴重。

“和煦”,“和煦”就是溫暖。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我們常常讀的經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佛經中也常常記載。我們看過一則佛典的故事,就有一位高僧,知道他這個徒弟小沙彌,他只剩下七天的壽命,那么這位高僧就希望他這個小沙彌能夠回家。為什么?壽終正寢,在俗家往生。所以他也不告訴他說,他命快結束了,就叫他徒弟說,回家探望俗家的父母。那么這小沙彌就聽師父的話,就離開佛寺要回家了。那在途中正好遇到一場大雨,小沙彌發現有一群螞蟻要涉水而過,過不去,而且那個地方積水很多,都快把這些螞蟻淹死了。小沙彌他就心生憐憫,他想把它們一一救出來,因為這一群螞蟻正在被積水所困,然后他就放一個葉子在上面,讓這些螞蟻能夠安全的離開這個積水。后來他看到螞蟻全部都得救了以后,他就離開了。七天以后,小沙彌又回到佛寺了,因為他沒有死掉,他的師父感到很奇怪,就入定去看,他師父是有禪定功夫的,入定以后,像高僧大德他入定以后,他可以看到過去,也可以知道未來,他們修行的功夫已經到甚深禪定的功夫了,他的師父入定一看,才知道說,這個小沙彌原來是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螞蟻,也延長了自己的壽命了。所以這個佛典故事也可以作為我們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常常經過很多地方,可能我們也看過很多螞蟻,但是我們往往有可能說當是小事一件。

所以我們除了發心以外,我們應該進一步修隨喜功德,贊嘆別人的善行,以增長對方的信心。那我們自己對惡行也要有所覺悟,要懺悔改過,不可以積小過患而成大罪,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四十二章經》里面也有說,佛陀有開示,佛陀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佛陀在這個《四十二章經》里面,佛陀這樣開示,我們每天都犯很多過錯,“人有眾過”,每天過錯無量無邊,那到底多少自己也沒辦法覺察。為什么?因為你都用妄心啊,迷而不覺。老法師開示的,依《了凡四訓》的標準,一念為己,就是自私自利,一念為己就是錯了。所以“人有眾過,而不自悔”,而不知道悔改,也不知道懺悔,也不知道來“頓息其心”,止息妄念。那么等到罪業,“罪來赴身”,就是說積業如山的時候,你的罪業已經累積到無量無邊了,積業如山的時候,“罪來赴身”,快要滅頂了。“如水歸海”,你的業障現前,修行人,一般人最怕業障現前,“如水歸海”,就像水要流到大海里面,擋不住,“如水歸海”。“漸成深廣”,罪業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大了。這是最好的訓誡。

《梵網經》也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段《梵網經》的經文,佛在《梵網經》開示,可以作為我們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最佳的一個警覺。佛陀說,“勿輕小罪”,那你不要小看那些妄想、那些念頭,那些所造的這個,你覺得是小罪的這些罪過,以為沒有災殃。水一直滴、一直滴,滴到后來,看起來好像很小,一滴水、一滴水這樣滴,我們說滴水穿石,“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個盆子放在那邊,滴流了一段期間以后,那個盆子積水就積滿了,一樣道理啊。“大器”就是桶子、臉盆,“漸盈大器”,“盈”就是滿,就把那個臉盆或者水桶,那個雨滴就把它滴滿了,“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你起了一個念頭,造了一個五無間罪業,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你隨便講一個道場的罪過,你破壞僧團的和諧,你在這個僧團、在這個佛寺里面待過,擔任義工,你造了一個口業,批評這個僧團怎么樣,那個師父怎么樣,破和合僧,你的一句話引起人家僧團不和。這破和合僧跟出佛身血。提婆達多就是勾結外道,遇到佛陀要外出行腳托缽,從高山上用大石頭滾下來,佛陀的護法金剛用神通道力把大石擊碎,那個石頭碎片傷到佛陀的腳,出佛身血。提婆達多也慫恿佛陀的僧團五百比丘跟他自己成立一個僧團,不遵守佛陀的戒律,破壞佛陀僧團的和諧,破和合僧。所以提婆達多他墮地獄是,大地涌開,他直接墮到無間地獄。“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地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你造了這五逆罪,“一失人身”,永遠都沒有辦法再恢復人身了,“萬劫不復”。所以提醒我們世間人,行善造惡自有因緣果報,不可不慎。

《感應篇匯編》我們也讀過這段經文,“東岳大帝訓曰:‘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做善事就像春天花園里面的這些草,你看它好像沒什么長大,可是你每天這樣去行善,就像春天花園的草一樣,未見其長而有所增,它每天都增長,一寸一寸的這樣增長,未見其長而有所增。造惡就像磨刀的那個磨石一樣,你每天磨每天磨,最后那塊磨石就薄了,未見其滅而有所損,你好像看到那個磨石好像沒有減少,就最后那磨石,就磨到最后就凹下去了,就變薄薄的一塊石頭了。

這個就是修善斷惡一定要在高處著眼、小處著手。什么叫高處著眼?你要看到未來的果報,造惡,你要看到未來的果報,你要有智慧看到未來的結果,這叫從高處著眼。那你既然看到未來,看到來生他世,那小處著手,從小地方開始做。像老和尚以前在跟李炳南老師學經教的時候,老和尚那時候是跟著軍隊到臺灣的一位出家比丘,他也沒有什么人家供養,也沒有什么錢財。章嘉大師教他,一元錢有沒有?老和尚說,有。所以老和尚他都往往用一元錢參加放生、印經。在聽李老師講課的時候,買些小禮物、小糖果跟大家結緣。這個就是從小處著手。

我們放生會有兩位菩薩,一對姐妹,非常有佛緣,而且很善良,這對氏姐妹很慈悲,她常常聽我講,她也學老和尚這個精神。我們每個月一次放生,她們這對姐妹就自掏腰包,自己拿自己的錢買點心、買面包,素的,不加蛋的,素面包或者點心,跟所有放生會的蓮友結緣。我們放生會,每個月一次,大概都將近一百人,八十到一百,她每個月就跟人家結緣,八十個人的法緣。有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我們放生是慈善的工作,放生完以后我會跟大家說法,說因果故事,法布施,大家捐錢放生,財布施。這對姐妹買點心、包子跟大家結緣,也是財布施。她如果以恭敬的心來供養大眾,那就不是布施了,那變供養了,以清凈心來供養。所以這也是修福,修福也很重要。這就是說從小處著手。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的走下去,你就可以成為世間的君子,可以成為世間的賢人,那么你的家業、你的學業、你的事業、你的志業都可以事事如意。在佛門里面,你更進一步,求生極樂世界,你還可以成為出世間的圣人,斷惑、證真、度眾、成佛,樣樣可以成就,都從這個小善開始著手。

所以這一段我們就,名相注釋我們補充到這里,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人們只知道饑餓足以使人喪命,不知道干渴也足以使人得病。少壯的人還可以支持,年紀大的人就難以招架,年紀大的人就撐不住了;沒有病的人還可以支持,多病的人就難以招架;路途近的人還可以支持,路途遠的人就難以招架;天氣和煦時還可以支持,大寒大熱的天就難以招架。古人說,不要以為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不想去做。施茶,施舍茶水也是一樣的。

這個“尤甚”,“尤甚”剛才我們名相注釋說是嚴重、厲害、尤其嚴重,剛才我們解釋,我們是說難以招架,那我們也可以解釋說,多病的人就非常困難,路途遠的人也就非常困難,大寒大熱就非常困難,也可以這樣說。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兩條”,我們看第一個:

“施水福報(百緣經)”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婦生一子。端正殊妙。不飲母乳。齒間。自然有八功德水。以用資養。年長出家。名耶奢密多。成阿羅漢。比丘問其宿緣。佛言。迦葉佛時。有一長者。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復重病。醫教之食酥。夜間藥發熱渴。求水不得。趣至河濱。河水復竭。備經艱苦。明旦語師。師言。汝遭此苦。狀似餓鬼。汝今可取我瓶中水去。比丘如命而往。瓶中水亦竭。心大憂懼。自謂必墮餓鬼。因見迦葉佛。至心懺悔。佛言。汝今可于眾僧之中。行好凈水。可得脫此餓鬼之身。聞已歡喜。便于僧中常給凈水。經二萬年。即便命終。(迦葉佛時此間人壽二萬歲。)故在所生處。齒間常有清凈八功德水。今復遇我。出家得道。”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八功德水”,我們常讀佛經,常讀凈土經典,七寶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就是極樂世界的水池中以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都充滿著八功德水。

《無量壽經·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凈香潔,味如甘露。”《稱贊凈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凈、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后,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

剛才念的這個《稱贊凈土經》,待會我們會解釋“八功德水”。下面這一段《俱舍論》上說,“妙高為初,輪圍最后,中間八海”,“妙高”就是須彌山,“輪圍”就是鐵圍山,“妙高為初,輪圍最后”,山間這個八海就是八功德水。那么這個“八功德水”是,“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飲的時候,“飲時”,喝的時候不會損害喉嚨,八,飲完以后不傷腸胃。

那么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一下說,這位長者的兒子,他“端正殊妙,不飲母乳”,牙齒里面自然流出八功德水,那么是不是跟西方極樂世界或須彌山七金山之內海的八功德水同,就不知道了。

那么我們就來報告老法師對于八功德水的開示。

我們讀凈土經典,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尤其是《佛說阿彌陀經》里面有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個八圣道就是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里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七菩提就七覺支,那八圣道就是八正道。所以八圣道分,又翻譯為八正道、八圣道,這是佛教的術語,是指我們佛教徒、我們學佛人修行到最高理想的境界,到達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所以又稱為八船、八筏。八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其中這個正命,不是說正當的生命,它這個正命的意思是說,你要做正當的行業、工作來維持你的生命。那正業就是身口意業,端正的身口意業。所以正命,譬如說你開殺生的行業,譬如釣蝦場,你像美國那邊很多賣槍的這種槍械店,你賣這些殺人武器,釣具,這些都是屬于,他這個所賺的錢叫不凈財,不是清凈的錢財,這就不是正命了,或者你開賭場,你開聲色場合,那這個也是不凈財,這不是正命。那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說正念現前。這個“正”,梵語的“正”,它有圓滿、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那我們來看老法師的開示,八功德水。

“次表水德。是諸泉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潔,清芬芳馥,故曰‘湛然香潔'。”老和尚說,這個是水的功德。我們世間人,人沒有水就不行啊,你煮菜也需要水,你每天泡茶也要喝水,我們這個身體有七成的水分,你都不喝水,你就會渴啦,干渴啦。你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和合,都還需要喝水,那你有煩惱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有煩惱要般若法水。所以我們佛經上講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華語叫智慧如海,功德性海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我們的菩提自性。

所以這個水,在事相上解釋就是一般世間人要用的水。我們這個地球的水資源都快枯竭了,以后地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搶水的戰爭,因為現在地球人都浪費水資源。那大海海水高漲,北極冰山融化,海水上漲,那一些島國都會被水淹沒。這個水,老法師在講經也常常在提,貪心重多水災,瞋心重多火災。

所以這個水它有很多表法的意思,你也可以講說是智慧法水、般若法水。為什么?因為水它可以隨方就圓。你看,你用任何杯子來裝這個水,它水就隨順,隨緣而不變,它隨順一切因緣,隨緣而不變,不變隨緣,它是隨緣自在,所以我們說,水能夠隨方就圓。就表示我們的菩提自性,我們遇到一切境界,順逆境界,都能怎么樣?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那就是你有智慧。

道家老子他也講了,“上善若水”,很多人喜歡用這個“上善若水”這句法語,這真的很好聽,也讓我們很向往。為什么老子要說“上善若水”?最好的善是什么?老和尚說,最好的善是念佛,念阿彌陀佛,最好的善事就是求生極樂世界。所有世間善事都比不上,你做世間所有的善事都比不上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幫助你消除業障,可以幫助你離苦得樂,可以幫助你消災免難,可以幫助你出三界了生死,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老子也是不簡單的一位修行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就是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流出智慧法水。老子說,最高的境界、最好的善事就是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隨緣自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這里講水之德,誰知道呢?你如何去體會這八功德水呢?你能不能成就這八個功德呢?你念佛能不能念到這八個功德現前呢?那你的智慧法水就流露出來啊。當然對根基比較淺的,鈍根的,佛慈悲攝受,跟你講說,這個極樂世界這黃金鋪地,它八功德水,你都可以看到水底的,都是金沙鋪地,那水底都是金沙。那對利根的,你就要去體悟八功德代表什么。

所以老和尚說,八功德水,這個在講水的功德、水的好處,極樂世界細說不盡,但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沒有。我們娑婆世界水太多的話會有水災,會溺死人。水它有八種功德。所以池水干凈,一塵不染,清潔透明,從池面,從水池的上面看到池底,池底鋪的都是金沙。清香,清芬芳馥,你聞到這個水的氣味都非常的清香悅體,你的身心在這個氛圍里面,我們說得到充分的養分,得到充分的能量。所以我們的智慧能夠流露出來,我們為眾生做事,我們能夠開發自性,我們能夠發大愿,我們能夠精進念佛,你就會跟這個智慧法水般若相應,那個能量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永遠不會疲倦,那就是這里講的,充分的能量。所以經文上講說,用“湛然香潔”來贊嘆它。“湛”就是清澈。

“水具八德。故稱八功德水。《稱贊凈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稱贊凈土經》,剛才我們有念過這一段經文,老法師現在要解釋《稱贊凈土經》里面講的八功德水。他說,水有這八種功德。

一澄凈。澄就是不動。不動是誰?不動就是我們的自性。密教里面有不動明王,那不動明王是誰呢?我們的菩提自性,動靜一如,順逆一如,空有不二。所以六祖大師在獵人隊待了十五年,離開獵人隊以后,去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兩位比丘在后面討論,到底是風動呢?還是幡動?兩個都著相了,一個說風在吹啊,風動,一個比丘說,不對,是幡在飄,幡在動,都是著相了。所以你著相,沒有辦法見性。開悟的圣人,見相即見性,性相不二。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一下就講出來了,你心要是不動,風還是一樣繼續吹,自然現象,幡還是繼續飄,本來的妙用,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這個就是,澄就是不動,你真正清凈心,你看到一切外面的是是非非,人我是非,但是你內心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止水。凈是干凈,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水平了,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說水清月現,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就是講這個境界。水真的到清澈到極致的時候,像大海一樣,鳥飛過去也照在上面,任何東西飛過去它都能夠映現,像我們的鏡子照性一樣。所以古德有講,青山原不動,白云自去來。心真正修到澄凈了,破一品根本無明,就證得這個境界了,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念不退。到念不退的時候,圓教初住位的菩薩,破一品根本無明,分證法身,就做到澄凈了,念不退了,不會起心動念了,那是真正的不動,真正的不動。這個是澄凈。

所以我們凡夫的心妄想紛飛。我們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就是這些齋公齋婆念阿彌陀佛,念到后來能夠預知時至,通身放下,往生凈土。印光大師說,我們凡夫的煩惱就像驚濤駭浪的這個水,大海里面驚濤駭浪,叫“識波奔涌”,我們這個煩惱,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末那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這個識,八識,就像波浪一樣,驚濤駭浪,“識波奔涌”。印光大師說,“識波奔涌,因佛號以渟凝”,海浪再大,波浪再大,因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它風平浪靜了,“識波奔涌”,因這一句佛號而渟凝。這個叫澄凈。

“二者清冷”,我們一般人講的清涼,這個清冷就是清涼的意思,你接觸到非常舒適。世間的水,如果冷凍庫里面的水,你去碰你會受不了,太冷了;那個水池的水,如果被太陽照熱,你下去碰,也會熱得不得了;你燒開水,不小心去碰到,你也痛得不得了。世間的水有這種現象,太熱、太冷都受不了。它不像極樂世界的水,清冷,它清涼,你只要接觸,非常的舒適。這個澄凈清冷在極樂世界有,在這個世界沒有。

以前古代,老和尚說,古代污染沒那么厲害的時候,你在鄉下地區,那個水都可以澄凈、清冷、清涼,確實在這個世界是可以找得到,古代的時候都有。古代那個水都沒有污染,其實它還是可以喝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山泉水,山泉水都可以生喝啊,而且那個池水清澈得連池底都可以見到。現在是污染太嚴重,現在見不到,為什么?因為現在空氣污染、土壤污染,人類的污染、水源的污染,這種澄凈清涼已經不多見了,這個染污都是人為造成的。

所以清冷、清涼代表般若法水。在楊枝凈水贊里面講,“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也有講“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那個“楊枝凈水”就是智慧法水,它可以“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那個“火焰”就是煩惱,“火焰化紅蓮”,“紅蓮”就是什么?在煩惱中,煩惱即菩提,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這個意思。這個就是清涼、清冷的意思。

“三者甘美”,我們這個世間的水就沒有甘美,但是極樂世界的水是甘甜的,就是甘露一樣,水的滋味,水是甜的。這個是“三者甘美”。

“四者輕軟”,我們這個世界的水都是很重,但是極樂世界的水它是輕、柔軟。這代表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輕安自在的,他們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心地非常柔軟。“四者輕軟”。

“五者潤澤”,潤澤就是說,滋潤的意思,皮膚太干燥,因為沒有水的滋潤,樹木花草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所以水可以潤澤樹木花草,那般若法水可以潤澤蒼生,可以滋潤煩惱深重的這些眾生。這是潤澤。

“六者安和”,我們這個世間的水沒有,極樂世界的水平安和睦,不會游泳的掉在里面也不會淹死,為什么?隨你的意思,你要淺一點就淺一點,你腳底要踩到它就踩到,它能夠隨人意。這個是安和。

“七者飲時除饑渴”,你喝到這個水,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滋養你的身心,而且這個水像甘露一樣,能治百病。所以般若法水,一旦你開啟般若法水的時候,它就能夠消除你的業障。就像悟達國師一樣,最后他去四川彭州茶隴山見了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教他用這個三昧水,三昧水來治他人面瘡。《慈悲三昧水懺》那個三昧水,就是定慧等持的般若法水。悟達國師他一用這個三昧水來擦拭這個人面瘡的時候,他最后業障消除,像甘露一樣。

“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你看你喝這個水的時候,它能夠長養諸善根,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四大,地水火風,“長養諸根四大”;能夠增長種種這些,“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它能幫助你增長善根,我們這世界的水沒有。

所以老和尚說,“多福眾生長樂受用”,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多福眾生。所以極樂世界,是不需要其他飲食,七寶池里面提供的八功德水,什么問題都解決。八功德水都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德水。“極樂之水,能令飲者增長種種殊勝善根,可見極樂不可思議。”這是把七寶池,把寶池里面的德水,不可思議的殊勝妙用,介紹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介紹給我們九法界的眾生。

以上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六六集的開示,我們報告到這個地方。

再來,“入道”,“出家入道”,這個“入道”就是舍世法入佛道。就是說出家。這個人就是入道人,或者是說道人。所以在《中峰三時系念》里面有這句法語,“道人若要尋歸路”,要求一個解脫的路,“但向塵中了自心”,在煩惱里面,狂心歇,歇即菩提,去找回你自己的菩提自性。所以《寶積經.三十六》里面曰:“以凈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

那這個“入道”,我們今天就來引用一則禪宗的公案。唐朝一位高僧,叫大珠慧海禪師,大珠慧海禪師。大珠慧海禪師著作一本叫《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分卷上、卷下。我們先把這一段原文念一遍:

“大珠慧海禪師。師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業。初參馬祖。祖曰:‘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曰:‘那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自識本心,踴躍禮謝。執侍六載,后以受業師老,遽歸奉養;撰《頓悟入道要門》一卷,傳至馬祖覽訖告眾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自在'。眾中知師姓朱,推尋依附者號師為:大珠和尚。”

這一段很有意思。大珠慧海禪師他是建州人。建州在哪里呢?建州在今天福建的建甌,建甌市。我先把這一段消文,先把它解釋一下,那后面還會再繼續發揮,非常精彩。老法師講凈土經典,也常常引用《六祖法寶壇經》,老法師也講過《六祖法寶壇經》,老和尚跟六祖大師的緣也非常的深,所以我們偶爾引用禪宗的這個法語,也可以作我們的助道因緣。大珠慧海禪師他是福建建甌人,朱家的兒子,他俗家的父母,父親姓朱,所以“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業”,越州在哪里呢?在今天浙江紹興,古代的地名。他依止浙江紹興大云寺智和尚修學,就是他的業師啦。譬如說悟道法師,他常常會稱凈空老法師是家師,一般來說也會說業師,就是你跟誰修學,你依止哪一位善知識,這個就是“受業”。

他第一次去參,剛開始去參馬祖禪師的時候,我們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禪師是一位開悟的圣僧,馬祖禪師說,“來須何事?”你來這邊做什么呢?一般高僧大德,你要去找他,他都問你,你來干什么?“來須何事?”大珠慧海禪師說,“曰:‘來求佛法'”,我來這邊求佛法。五祖弘忍大師就問六祖大師,你來干什么?六祖大師說,我來作佛。這個祖師來了就是不一樣。大珠慧海禪師說,我來求佛法。

馬祖禪師說,馬祖說,我這里什么都沒有,“我這里一物也無”,我什么都沒有,你還跟我求什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到處東奔西跑,拋家散走作什么?你走來走去作什么?東奔西跑。那大珠慧海禪師就問說,“那個是慧海寶藏?”那哪個是我本來的智慧寶藏呢?他剛才不是提“自家寶藏不顧”嗎?馬祖說,“自家寶藏不顧”,你也有菩提自性,你來求什么佛法?然后大珠慧海禪師就問他說,那我慧海的寶藏是什么呢?

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你現在問我這句話,不是見性的作用嗎?見聞覺知的起用嗎?是你自性本體的體用不二嗎?你不講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嗎?如是我聞,你自性本具的見聞覺知,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手能抓,在腳能奔,那不就是你自性的妙用,那就是你的寶藏啊。你只要修下去,你從迷而不覺,修到覺而不迷,你現在是邪而不正,你修到正而不邪,你現在是污染的這個心,修到凈而不染,你恢復覺正凈,你就找到自己的寶藏了。他說,你現在問的就是你自己的寶藏。所以剛才我們講說,《三時系念》里面講說,“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你說,我菩提在哪里?我智慧在哪里?你煩惱放下來,不就智慧現前了嗎?但問題你放不下來啊,所以智慧沒辦法現前。那個就是寶藏,所以煩惱的本體就是寶藏,本覺本有,無明本無,煩惱本空。馬祖說,“一切具足,何假外求”,怎么去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外道。

大珠慧海禪師言下自識本心,他當下契入了,“踴躍禮謝”,高興得不得了,向馬祖道一禪師禮謝、頂禮,服侍他六年。古代高僧大德開悟以后,都會在他師父旁邊服侍他,一般都是五到十年。你看,大珠慧海禪師就是開悟以后,服侍了馬祖道一禪師服侍了六年。后來因為他的師父年紀大了,業師,“受業師老”,他剛開始依止的和尚現在年紀大,需要人家照顧,“遽歸奉養”,他就回去孝順他的業師,他的這個受業的師父。

他撰了一本《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后來這本報告,這本書,送到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看完以后,告訴大眾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自在”。剛才我們講說八功德水,你證得的話你就自在了。馬祖禪師說,越州,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浙江紹興,他說,“越州有大珠”,它有一顆明珠,有一顆很大的那個明珠,那因為他是姓朱,俗家俗姓姓朱,這個“大”就是體大、相大、用大,大小不二的大,它是華嚴的境界,所以他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自在”,他圓滿具足的智慧寶藏已經開顯出來了,他得大自在了、大解脫了,“圓明光自在”,“光”就是智慧。

大眾聽了師父的開示,大家說這是誰啊?后來就去推算了,大珠和尚他俗家姓朱,就按照這個去追,最后就知道說,他已經開悟了。他本來叫做慧海禪師,后來大家只稱呼他叫大珠慧海禪師,叫大珠和尚。

好,那么這一段,剛才念過這段經文是記載在《景德傳燈錄·卷六》,《五燈會元·卷三》里面也有記載,這兩本都是禪宗的經典。那我們現在再來進一步發揮,慧海禪師怎么去參馬祖,剛才那段經文我們已經念過了。

一日,慧海禪師參馬祖。馬祖問,“從何處來?”你從什么地方來的?慧海禪師道,“越州大云寺來”,我從越州(浙江紹興)大云寺來。我們有一位莊字輩的法師,他還沒有出家前,他是以駕駛計程車為業。有一天,他是去見我們新北土城承天禪寺的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說,你從哪里來?他說,師父,我從土城來。廣欽老和尚說,嗯,就不講話了。高僧都會問你從哪里來,你要說,師父,我不是從宜蘭來,你要說,師父,我從無明來,也可以。這個馬祖道一禪師也是這樣問,“從何處來?”這慧海禪師說,“越州大云寺來。”

馬祖道,“來此擬須何事?”你到這邊干什么?慧海禪師道,“來求佛法”,我來求佛法。馬祖道,“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慧海禪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你現在問我就是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佛有,我們也有,“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禪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就寫了一首贊偈,贊曰:“寶藏久埋,拋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無方,龍吟獅吼。入道無門,師辟其牖。”

師父打開你這道心地法門之窗,你這個自家寶藏,吾有,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你這個智慧寶藏在哪里?它在你的阿賴耶識,你到天堂,它跟你到了天堂,你到地獄,自性跟你到地獄,你到地獄受苦,自性不受苦,“寶藏久埋”。“拋家外走”,我們在六道輪回,一會兒當皇帝,一會兒當員外,一會兒當乞丐,這叫“拋家外走”,在六道輪回不休,一會兒當和尚,一會兒當在家居士,“拋家外走”。今天遇到這個馬祖禪師給你點出來,“逢人指出”,“逢人指出,始知本有”,原來知道這個寶藏是我本自具足,本自清凈,不假外求,自得心開。“照用無方”,它寂照不二,本自清凈,本體,照是它的用,“照用無方”。“龍吟獅吼”,喻指君王的號令,就像獅子吼一樣,它能夠出廣長舌相。所以“入道無門,師辟其牖”,要怎么進去呢?善知識幫你引導,馬祖道一禪師跟他開一道門,“牖”就是就像窗戶一樣。

那我們來讀一段大珠慧海禪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很精彩。我們看這個經文:“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圣心,愿賜懺悔;若會圣理,盡將回施一切有情,愿于來世,盡得成佛。”

大珠慧海禪師很謙卑啊,他說,我頂禮“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就是他本人,我今天作這一本《頓悟入道要門論》,我擔心我契會不了佛的境界,“圣心”就是佛的境界,“愿賜懺悔”,希望諸佛菩薩你讓我有懺悔的機會。如果我所作的這個《入道要門論》能夠契入佛理,“若會圣理”,我把這個功德回向給十方一切有情眾生,希望他們來世都能夠成就佛道。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就問,我要修什么法門,我才可以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的東西,就問說,我要修什么法才能解脫呢?大珠慧海禪師說,“答:唯有頓悟一門”,你必須直下承擔,你自己你必須要覺悟,你要不覺悟誰也沒辦法,“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你只要頓悟,你就可以放下這個苦惱,你就可以放下這個痛苦,你要是不悟,痛苦永遠放不下來,“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你就可以解脫了。你現在把自己困住,自己綁住了。

那問了,“云何為頓悟?”我怎么去頓悟呢?他說,我怎么去頓悟呢?我們說頓修頓悟。大珠慧海禪師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你把妄念除掉。那我們怎么除?我們用這句阿彌陀佛把它除掉,“頓除妄念”。悟什么?本自具足的,“悟無所得”,你把它恢復而已,把菩提自性恢復而已,“悟無所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修都是什么?借修德顯性德,把性德開顯出來而已,你本自的寶藏,本有的家珍,你自己的寶藏。

“問:從何而修?”我應該怎么修呢?從哪里下手呢?“答:從根本修。”你從根本下手。“云何從根本修?”為什么要從根本修呢?“答:心為根本。”為什么要從根本修呢?因為心是根本。“云何知心為根本?”為什么心是根本呢?大珠慧海禪師就說,“《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楞伽經》不是說嗎,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心一念善,你人就在天堂;你心如果生一念清凈,你就在凈土;你心生一念貪心,就墮餓鬼了;你心一念生瞋心,你就墮地獄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維摩經》說,你想要往生凈土,你應該清凈你的自心,你心清凈了,那凈土就現了,“即佛土凈”。“《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佛遺教經》說,你把心定在一個地方,“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什么事情都可以解決。你把這個心定在阿彌陀佛這句圣號,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什么困難都可以突破,“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經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這句話更好了,可以給大家作一個參考。有智慧的人調伏自己的心,他不去調那個身體,不去改變那個環境。心改變,環境跟著改變,境隨心轉,你不用去改變人事物,你改變你的心,改變你的想法。“圣人求心不求佛”,圣人他是求這個清凈心,他不求佛。你如果不放下執著,你求佛也沒有用,你不放下煩惱,求佛也沒有辦法,佛也幫不了你。“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沒有智慧的拼命求佛,這他就不想改變,他不愿放下執著,他不愿放下貪瞋癡,不愿放下習氣毛病,“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有智慧的人他調心不調身,外面的環境怎么樣,他不管,他把心調伏了,他自然境隨心轉,心不隨境轉,“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你嫌外面的車子聲音太吵,你嫌別人講話太大聲,你佛念不下去,你經讀不下去,你在那邊打坐坐不下去,你叫人家全部都走開,你還是坐不下去,你還是沒辦法入定。人家會念佛的,外面怎么吵,境界跟他一點關系都沒有,他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的。“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造罪是這個心,你把這個造罪的心消除了,罪業也滅掉了,“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所以你要知道善惡一切果報都是自心所造的,心是根本嘛,“所以心為根本”。“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于外相求,無有是處。”想要求解脫的,“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你先要去明白你的自心。“若不達此理”,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虛費功勞”,你徒勞無功,“于外相求,無有是處”,你在相上去求,求智慧,求不到,“無有是處”。

“《禪門經》云:‘于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禪門里面的經典說,你在外相上馳求,在外面相求解脫,在外面求智慧,你經過百千劫還是不能成就。你向內覺觀、向內覺照,反求諸己,一念頃,剎那之間,你就能夠即證菩提,就可以跟菩提相應了。

這里我們引用這個大珠慧海禪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一段經文跟大家分享。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酥”是牛羊等乳鉆抨成之的,是由牛羊的它們的乳所提煉出來的,叫“酥”,或以草葉藥而成之。所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而醍醐為無上藥。佛講經,我們常用這樣做比喻,就是乳、酪、酥、生酥、熟酥還有醍醐。所以佛陀說法,五時說法,華嚴時是乳,根本,你所有東西,不管醍醐啦,生酥、熟酥,酪啦,都要從這個乳出來,所以華嚴是乳。阿含時是酪,方等是生酥,般若會上是熟酥,法華涅槃時是醍醐,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它是無上藥,為最上,為上藥,醍醐為最為上藥。《大智度論》曰:“牛乳驢乳,其乳雖同,牛乳抨則成酥,驢乳抨則成糞。”“牛乳”就是從根本修。“驢乳”就是從相上去求。那“糞”呢?就是變成煩惱,變成沒有用的東西。“酥”就是有用。

“趣”,我們再看“趣”,趨向、奔向。

“因”,于是。

“行”,流通、傳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施水福報。(據《百緣經》)。

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家中有無數財寶,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容貌端麗,世間少有,不用吃母奶,口中自然產生八功德水,用以養身。長大后就出家修道,名字叫耶奢密多,獲得阿羅漢果。有比丘向佛問他的前因,佛說,迦葉佛時,有一個長者,出家修道,但不精進,又生重病。醫生教他吃這個酥,晚上發熱,干渴難忍,找不到水,就出外走到河邊,河水也干枯了,歷盡痛苦,始終找不到水。第二天早晨,他就告訴師父,師父就說,你受盡痛苦,樣子就像餓鬼,趕快把我瓶中的水拿去吧。比丘就去取瓶中的水,但一拿到瓶子,水也干了。他心中非常的憂慮和恐懼,自己認為一定會墮落到餓鬼里面去。因為有緣遇見了迦葉佛,他就發至誠心,向迦葉佛懺悔自己的罪業、罪障,請求救度。佛說,你從今以后,在僧人當中專門送好水,就可以脫離餓鬼身了。比丘聽以后,心中歡喜,就在僧人中經常送好水,一直做了二萬年,到臨終才罷休(迦葉佛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是二萬歲)。從此他不管投生在什么地方,口中牙齒自然產生八功德水。現在又遇見釋迦牟尼,遇見我,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得道。

這段故事很值得我們啟發,如果你要供養僧人、供養佛寺,你就學這位比丘,送好水,供養這些僧人,也是一樣可以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

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餓鬼道中。積劫不聞水漿之名。非無水也。身雖生于河濱。而其不聞者如故也。不遇迦葉如來。安能轉禍為福耶。”

這段的按語白話解:

生到餓鬼道里面,無數歲月聽不到水漿的名字。不是沒有水,只是身體雖然生在河邊,但人聽不到水的聲音。耶奢密多如果不是遇見迦葉如來,怎么能轉禍為福呢?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這個經文,下面這一段征事的經文:

“以水賣貧(賢愚因緣經)”

“阿槃提國。有一長者。貲財甚富。家有賤婢。衣不蔽形。食鮮充口。時被鞭撻。求死不得。一日持瓶。詣河取水。舉聲大哭。佛弟子迦旃延。憐而告曰。汝若厭貧。何不賣之。老婢答言。誰買貧者。迦旃延曰。貧實可賣。婢問賣貧若何。曰汝欲賣貧。當一一信受吾語。可先洗瓶。以瓶水布施于僧。婢言。瓶是主人之物。如何可施。師曰。瓶雖非汝物。瓶中之水。汝獨無分耶。婢意開悟。乃持瓶施水。師親自受水。授以三歸五戒。復教以念佛。是夜。老婢遂命終于主人室內。明日主人見之。怒甚。投尸寒林。其神生于忉利天宮。遙見故身。遂與天中眷屬。散華其上。”

這一段的佛典故事非常的殊勝。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賢愚因緣經”,這是元魏慧覺法師等翻譯《賢愚經》,十三卷,記載總共六十九則因果緣起的公案,它闡釋業果乃真實不虛。密宗里面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指出應多研閱、研讀《賢愚經》,能對業果生起猛利、恒常的定解。

“阿槃提國”,“阿槃提國”又譯為阿槃底。佛陀時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臘婆地區。

“食鮮充口”,“鮮”就是少。“充”就是裝滿、塞滿。意思是說很少有吃飽的時候。

“詣”,“詣”就是到、前往。

“佛弟子迦旃延”,我們來介紹迦旃延。迦旃延他是,印度阿槃提國獼猴食村上,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是婆羅門種,迦旃延尊者是出生在這個婆羅門的家庭里面。他的父親是國王所拜的國師,他們家中擁有很大的土地,還有很多的仆人,是一個很有權勢、財富,是國中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迦旃延尊者本來的名字叫那羅陀,他是婆羅門國師的第二個孩子。迦旃延是他的姓,因為后來他名聲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來代替他的名字。

迦旃延有一位哥哥,很聰明,英俊豪爽,當初跟他的父親出家去作婆羅門后,他自己到后來到外面去參學,因為明師見得多,自然就懂一些道理了,也有懂一些藝能。有一天回到家鄉,他就召集村人,公開宣說他所領悟的一些最高哲理《吠陀論》。沒有出過門的迦旃延,因為他是在家自修,他知道他哥哥回來講《吠陀論》,他也搭了一個講臺,他就跟他哥哥對臺,同時演說《吠陀論》的哲學,他因為辯才無礙,扼要的說明,把他哥哥的聽眾全部都吸引過來。大家聽完以后就說,弟弟講得比哥哥好。

那他哥哥很好勝,受到這個打擊以后,就生起嫉妒心,不服氣,就到父親那邊去告狀。他哥哥就跟做國師的父親說,父親,你要管教你這個無法無天的兒子啊,他實在太丟我的面子了。那么少年的迦旃延他不慌不忙的就解釋說,請他父親原諒,他說這個學問是公開的,誰都有權利去研究跟演說。哥哥在外面游學,我在家中研究,我沒有要贏哥哥的心,這是我這幾年在家里悉心研究,我得到一點成績。但是他哥哥還是不滿。最后他的父親就跟他母親研究,沒有辦法,就把他送到哪里呢?阿私陀仙人那個地方去學。

這地方我們特別介紹阿私陀仙人。佛陀出生,佛陀的故事里面有阿私陀仙人,阿私陀仙人是當時佛陀那個年代一位修道的人。當時佛陀出生的時候,他的父王凈飯王非常高興,就把佛陀抱去給阿私陀仙人來看他的命。阿私陀仙人修行還是有一點功夫,他就告訴凈飯王說,你這個小孩啊,是可以統一全世界的轉輪圣王,他要不做轉輪圣王,他就是博學的一切智者,佛陀。那么凈飯王對佛陀非常的期望,所以就請一個婆羅門教徒替他取個名字,叫悉達多,所以佛陀他出家前的名字叫悉達多太子。

所以阿私陀他是信奉婆羅門教的一位修士,佛陀出生的時候,他就在禪定境界中看到天女為太子降生的時候散花的瑞相,他就看到了。

那剛才我們提到轉輪圣王,轉輪圣王是世界第一有福的人,所以我們佛陀他是世界第一有福的人。他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所以轉輪圣王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候,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那為什么會有這種福報呢?因為過去生中多修福業,但是他沒有修出世的慧業,只能成就統治世界的有福報的大王,但是不能夠修行而悟道證果。所以佛陀他是有轉輪圣王的福報,但是他卻是一切智者佛陀。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

“賣貧若何”,“若何”就是怎么樣。意思是說,怎么樣去賣貧,把貧窮賣掉呢?

“開悟”,我們都知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三歸”就是三自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我們都知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好,我們來看這個“寒林”,我們常在做大蒙山的時候,做焰口的時候,都會看到“寒林”,這是印度那邊常常用的一個法語。“寒林”就是林葬之處,就是在印度它有一塊森林專門做墳墓,叫定一林為墓所,運死尸而丟棄在這個地方,或者是飼養這些禽獸。梵語叫尸陀、尸陀,它這一個森林,這一塊森林,都幽邃而寒故,有一點寒氣。或者是橫死在外的尸體,也都丟棄在這個地方,進入這個地方就畏而毛戴寒栗,不寒而栗,就會害怕、恐怖,故稱為“寒林”。

《玄應音義·七》曰:“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側,死人多送其中。今總指棄尸之處,為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這個是在佛陀那個時候,王舍城的這個旁邊的山區有一塊林,森林,叫寒林,這個地方都是丟尸體的地方,叫尸陀林,死人都送到那個地方去。《釋氏要覽·下》曰:“寒林,即西域棄尸處。《僧祇律》云:‘謂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賢愚因緣經》)。阿槃提國,有一個長者,非常富裕,家里有一個奴婢,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經常被鞭打,生不如死。有一天,她就拿著瓶子到河邊去取水,放聲大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很憐憫她,對她說,你如果厭惡貧苦,為什么不把它賣掉呢?老奴婢說,誰會買貧苦呢?誰會買我的貧苦呢?迦旃延說,貧苦真的是可以賣啊。奴婢說,怎么個賣法呢?迦旃延說,你要賣貧,就應該相信我說的話。現在你可以先把瓶子洗干凈,再用瓶里面的水布施給僧人。奴婢說,瓶子是主人的,怎么能夠布施呢?尊者說,瓶子雖然不是你的,但瓶子里面的水難道你沒有分嗎?奴婢心開意解,就拿瓶里面的水來布施,尊者就親自接受,并給她舉行三皈五戒儀式,為她授三皈五戒,又教她念佛法門。這天晚上,老奴婢就死在主人的房間里面,第二天,主人看見了尸體,心中大怒,把尸體拋棄到偏遠的寒林里。奴婢的神識已經投生到忉利天宮,望見自己的尸體,就和天上的眷屬把花散在上面。

這一段“以水賣貧”,《賢愚因緣經》里面記載的,《安士全書》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他所整理出來這段經文,其實并沒有完全跟《賢愚因緣經》里面的一樣,所以我特地再引用《賢愚經·卷第五》〈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第二十六〉,我把它原文再念一遍出來,讓各位做一個比較,就怎么把貧窮賣出去。這也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修行也是要賣掉貧窮。在事相上來說,把你世間的這個貧窮的苦報賣掉,那就是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那你沒有智慧也是貧窮,那怎么樣呢?那你就必須要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你就能夠開智慧,那就智慧圓滿,就不會貧窮了。我們來看這一段《賢愚經·卷第五》的原文,我把它念一遍,再來白話解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梨提國。時彼國中,有一長者,多財饒寶,慳貪暴惡,無有慈心。時有一婢,晨夜走使,不得寧處,小有違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體,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時適持瓶,詣河取水,思惟是苦,舉聲大哭。時迦旃延,來至其所,問言:‘老母!何以悲泣懊惱乃爾?'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執苦役,加復貧窮,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迦旃延言:‘汝若貧者,何不賣貧?'母言:‘貧那可賣?誰當買貧?'迦旃延言:‘貧實可賣。'如是至三,女人白言:‘茍貧可賣,我宜問方。'即言:‘大德!貧云何賣?'迦旃延言:‘審欲賣者,一隨我語,答言唯諾。'告言:‘汝先洗浴。'洗已告言:‘汝當布施。'白言:‘尊者!我極貧困,如今我身,無手許完納,雖有此瓶,是大家許,當以何施?'即授缽與,‘汝持此缽,取少凈水。'如教取來,奉迦旃延。迦旃延受,尋為咒愿。次教受齋,后教念佛種種功德。即問:‘汝有住止處不?'答言:‘無也。若其磨時,即磨下臥,舂炊作使,即臥是中,或時無作,止宿糞堆。'迦旃延言:‘汝好持心,恭勤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臥竟,密開其戶,于戶曲內,敷凈草座,思惟觀佛,莫生惡念。'爾時老母,奉教而歸,如勅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

大家早起,見婢命終,恚而言曰:‘此婢恒常不聽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便使人,草索系腳,拽置寒林中。時彼天中,有一天子,有五百天子,以為眷屬,宮殿嚴麗。爾時天子,福盡命終,此老母人,即代其處。生天之法,其利根者,自知來緣,鈍根生者,但知受樂。爾時此女,既生天中,與五百天子,娛樂受樂,不知生緣。時舍利弗,在忉利天,知此天子生天因緣,問言:‘天子!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時舍利弗借其道眼,觀見故身生天因緣,由迦旃延;即將五百天子,來至寒林,散花燒香,供養死尸。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見變,怪其所由,告令遠近,詣林觀看。見諸天子供養此尸,即問天曰:‘此婢丑穢,生存之時,人猶惡見,況今已死。何故諸天,而加供養?'彼時天子,具說本末生天因緣,即皆回詣迦旃延所。時迦旃延,為諸天人,廣說諸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凈法,出離為樂。爾時彼天及五百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凈,飛還天宮。時諸會眾,聞此法已,各獲道跡,乃至四果,莫不歡喜,頂戴奉行,敬禮而去。”

這一段才是完整,包括那位婢女,老婢,她,老婢她并沒有用她們主人的這個凈瓶,裝水那個瓶子,而是用迦旃延的這個缽。那后來她生到天上去當天子,她不知道她為什么生天上的,后來是舍利弗度祂的,舍利弗跟祂講這個因緣。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那時佛陀還住在古印度阿梨提國內,當時彼國中有一位長者,雖然非常的有錢,但是為富不仁,生性慳貪吝嗇,脾氣暴躁,沒有慈悲心。他家中有一個老婢,早晚都被使喚,沒有一刻休息,稍有一點過失,就受到嚴厲的鞭打,衣不蔽形,食不充體,吃不飽。她因為年紀大了,又困難,處境非常可憐,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有一天,她就拿著瓶子到河邊去取水,想到自己的身世這么坎坷,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正巧遇到迦旃延尊者經過,看到老婦傷心得不能自已,就上前安慰她說,老太太啊,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呢?尊者,我年紀已經這么大了,我還要做這么多苦差役,加上我貧窮,衣食不充,求死不得,所以難過的哭起來。老婢就擦了眼淚,哽咽的對尊者訴苦。

迦旃延就建議,如果是這樣,那為什么不把貧窮賣掉呢?貧窮怎么可以賣呢?又有誰肯來買我的貧窮呢?老婢以為尊者跟她開玩笑。可是尊者再三跟她講說,保證貧窮是可以賣掉的。老婢不了解,問說,要怎么賣呢?你想要賣貧窮,你應該要布施啊。你可以對我布施,我愿意向你買貧啊。可是我窮到,我連多余的東西都沒有,我怎么布施給你呢?連我手上這個瓶子,這個水瓶,都還是我們家主人的。老婢為難的說。你現在就拿我的缽,去河邊取干凈的水,然后你來供養我。

老婢就拿了尊者的缽去取水,尊者就依法為她祝福,接受她的供養,并且授她八關齋戒,教她八關齋戒一日一夜,而且教她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就念佛。然后再問她說,你有沒有住的地方呢?她說我沒有。尊者教她說,你今天持八關齋戒,你要注意的事情,你要在磨米的時候,你就在那個磨房里休息,你在舂炊,你在煮飯的時候,或在作勞務的時候,做工作的時候,你可以睡在那里,如果你實在是沒有地方可以睡,你就睡在糞堆里面。

迦旃延進一步提醒老婢說,你要記住,要保持一個善良的心,當你在工作的時候、勞動的時候,你不要生怨恨心,不要罵你的主人。你主人睡覺的時候,你再悄悄地打開門,在屋角落,鋪個干凈的草,在那邊打坐,草座就是在座上止息,你一心念佛的名字,不要生一個惡念。他就說,叫她鋪妥那個干凈的草座,在那邊打坐,憶念佛陀的名字,念佛,不要生惡念。

老婢聽從尊者的教導以后,依法奉行,當天晚上就一命嗚呼了,往生了,死去了,她的神識生到忉利天宮。第二天早上,主人起來以后,發現老婢死掉了,不但不同情,還破口咒罵,派人,叫人家用草繩綁住她的腳,將老婢的遺體丟到寒林里面去了。

忉利天宮里面,有一位天子,擁有五百位天子的眷屬,祂住的宮殿非常華麗。這位天子享天福命終,老婢死后就取代了這位天子的地位。老婢生天以后,這個生天以后,利根的,祂就知道祂前生從哪里轉生過來的。如果鈍根的,祂只知道在天上享福,祂不知道祂前生是從哪里過來的。這位新生的天子,也就是那個老婢,老婢女,她生到天道以后,祂一直跟這五百個天子,一起縱情享樂,祂卻不知道自己從什么因緣生到這個天上的。

遇到舍利弗尊者也在忉利天,知道這位天子生天的因緣,就問說,天子,你前生因為什么福報生到這個天上,你知道嗎?這個天子,就是老婢,說,不知道。舍利弗就用神通幫助祂(天子)看到自己前生的生天的因緣。這個天子明白以后,就帶領了五百個天子來到寒林,在她這個尸體上面散花燒香,供養這個死尸,就感謝前生修得好才可以生天。

由于天神身上散發的光明,照耀了整座寒林,主人也看到了,走告遠近民眾,都趕來寒林中觀看了。大家就看到很多天神在供養這個老婢的尸體,感到非常好奇,就上前問天神說,這個老婢又丑又臟,在生的時候,一般人都不喜歡看到她,何況她現在已經死掉了,你們這些天神怎么這么勤快的給她供養呢?這時天子就解釋了,說祂自己生天的因緣。

接著祂就到迦旃延處所來了,迦旃延就為這些天人說法,告訴祂們怎么布施了,怎么持戒了,生天的方法了,要有出離的心,出離為樂等等。這天子與五百天子因為遠離了塵垢,得法眼凈,證初果,然后就飛回天宮。在場與會大眾聽聞佛法以后,也都能夠得到修道上的成就,甚至有人證得四果,大家莫不歡喜,頂戴奉行,敬禮而去。

好,我們再看下面最后一段“按”語:

“既知布施可以賣貧。即知禮佛可以賣賤。放生可以賣短命。參學可以賣愚癡矣。有智之人。一聞便當千悟。安在世間之逆境。不可一一賣之乎。”

好,這一段按語非常好。我們看白話解:

你既然知道布施可以賣貧,那就要推知,禮佛可以賣賤,賣貧賤,放生可以賣短命,拜訪善知識、參訪善知識可以賣愚癡。有智慧的人,應當舉一反三,一聽就能夠悟千,聽一就能悟千。那么在世上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怎么不能夠一一賣出去呢?

好,我們最后一點時間來聆聽凈空老法師開示,《念力的祕密──對水結晶實驗的開示》。因為我們今天講水,所以我們就來聽老法師的開示。但是老法師這一篇《念力的秘密──對水結晶實驗的開示》是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九日,講于臺灣臺南極樂寺,但是老法師開示的內容非常的長,我們沒有辦法全部講完,我們只能講一部分,如果將來有因緣,我們再繼續報告。

第一點,老法師說,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標題是<水知道>,宇宙間的奧秘水知道。老法師看了以后說,這是科學證明,人的起心動念瞞不過水。我們這一集是討論“施茶水以解渴煩”,你怎么樣?你在事相上布施茶水給這些口渴的人修福。但是你如果沒有智慧,你要有煩惱怎么樣?需要有智慧法水來解除這個煩惱。所以老和尚說,人的起心動念瞞不過水,這個道理跟佛經上講的相應,佛經上說,我們起心動念天地萬物都知道。不但水知道,我們在此地起心動念,桌子也知道,花也知道,茶杯也知道,我們墻壁也知道,天花板也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統統知道。這是什么道理?科學家發現有全息。用照片來做實驗,證明在任何一小塊照片,在激光照射之下都是一張完整的,撕得再碎、再小還是完整的。

老和尚講,剛剛這個道理,譬如說現在科學實驗,有人要毀尸滅跡,犯罪的證據他把它燒掉了,把它污損了,把它撕碎了,誒,現在治安機關、調查機構,像臺灣的調查局,它就有那種科學儀器,可以把它再恢復,重新把它恢復,恢復以后,可以找出全部的犯罪證據,這跟老和尚講這個一樣。

第二,這個信息大乘經早就透露,佛在三千年前就告訴我們“須彌納芥子”,《華嚴經》講大小不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小中有大是什么?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在一粒微塵、在一根汗毛端上,它有全宇宙的信息,完整的信息,怎么會漏掉呢?這些信息歸納起來,一個重要的概念是什么?全宇宙跟我們自己是一體的。我們身體沒有了,磨碎成微塵,里面還是有全宇宙,跑不掉的。老子說過一句話,“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話不是憑空說的,老子要是沒有見到、沒有體會到,他怎么會說得出來呢?能說得出來這句話,在佛法里面是法身大士,明心見性的人都知道。

第三,海賢老和尚的光碟,老和尚勸大家一天看三遍,連續看一年,看你能不能把光碟里面的奧秘看出來。你不要用有心去看,有心去看,看十年也看不出來。就每天看三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會看出來。起心動念,我想看什么,看不到,為什么?妄念在里面,妄念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了。

不許有妄念,你才能看出里頭的奧秘,能看出老和尚的境界,能看出老和尚的悟處,他這個一句佛號九十二年怎么成就的,那個成就,一年比一年提升,一年比一年圓滿。到最后的表法,對我們地球上的眾生一個愿望,希望大家和睦相處,彼此互相贊嘆,不要毀謗、不要競爭、不要斗爭、不要戰爭,這個地球的居民就會過著幸福美滿的一生,這是他終極的愿望,最后表的法。就是我們看到他最后往生前所持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這是海賢老和尚圓滿往生之前,為我們所做的表法。

那么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79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 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 日本 欧美 三级 高清 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分享吧 | 在线免费国产 | 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av | 欧美第一区 | 日韩av在线不卡 | 免费黄网站在线观看 | av香蕉|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 九九九视频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秋霞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96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ⅴ四区 | 国产福利资源在线 | 偷拍自拍网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 91久操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 | 欧美99| 日韩av一区在线观看 | 免费亚洲视频 | 91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日韩综合观看成人91 | 免费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 | 色免费看|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 亚洲天堂男人的天堂 | 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