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11月09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四十二,“或買物而放生”。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二百一十五頁,“或買物而放生”,我們看經文:
“(發明)王法之治罪人也。不能加于殺戮之外。父母之愛子女也。不能加于生全之外。可知天下之最惡者唯殺生。而天下之最善者。唯放生矣。夫禽獸與人。形體雖異。而知覺實同。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與吾人類。當王難捕戮之時。父母彷徨莫措。妻孥投死無門。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眾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與吾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親見父母傷殘。目擊妻孥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臟已刳。而口猶吐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朧。與吾人類。當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于此忍心殺之。其恨何如。于此買而放之。其感又何如。”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王法之治罪人也,不能加于殺戮之外”,“加”就是超過。意思是指說,國家律法對罪犯的懲治,最嚴厲的,也不能超過判處死刑,剝奪他的生命。
再來,“父母之愛子女也,不能加于生全之外”,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最大的程度也不能超過賦予他健全的身心。也就是說,父母對子女的愛護,他們最大的期望就是讓他的子女都能夠身心健全。
“逾垣”,“垣”就是矮墻。“逾垣”就是翻越墻頭、翻越矮墻。
“王難”,“難”就是災禍。“王難”就是指觸犯王法。
“投死無門”,“投”就是跳進去、走向、進入。意思就是說,尋死也找不到痛快的方式。形容活得很折磨,生不如死。
“割”就是殺、屠宰。如:割殺。
“刳”,“刳”就是從中間破開再挖空。如:刳木為舟。
“眼未朦朧”,“朦朧”就是不清楚、模糊。“眼未朦朧”就是指睜大眼晴看著。
“欠伸”,打呵欠、伸懶腰,疲倦的表示。
“點頭”,“點頭”的意思就是頭稍微向下一動。這個是指臨終前氣息微弱的狀況。
“熟視”,注目細看。這個是指臨終前雙眼無神的狀況。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國法懲罰罪人最嚴厲的,不能超過殺戮;父母疼愛子女的行為,最根本就是保全生命。可知天下最慘劇的事情是殺生,天下最善良的事情是放生。禽獸和人類,體形雖然不同,但是知覺實際上是一樣的。看那些禽獸被捕捉的時候,驚走哀鳴,跳墻登屋,和我們人類被捕捉的時候,父母彷徨苦悶,不知所措;妻子走投無路,尋訴無門,相同還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獸被殺害的時候,割殺一只雞,其他的雞就哀啼;屠宰一頭豬,其他的豬就不吃東西,和我們人類被搶劫驚奪,戰火燒城的時候,眼見父母被傷殘,妻子被解體,相同還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獸被宰割的時候,有的五臟已經剖開了,但口里還在吐氣;有的咽喉已經砍斷了,但眼睛還沒有閉上,和我們人類臨死斷氣的時候,痛苦呻吟,無法動身,心中苦楚,只能點頭久視,相同還是不相同?因此,忍心殺生,被殺生物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如果反過來買下放生,那么它們的感激之情又是多么深啊!
那么這一段主要是敘述不要造殺生害命的事情。佛陀說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蠢動含靈都有佛性,人有佛性,動物也有佛性,牛、羊、雞、鴨也有佛性,貓、狗也有佛性,老鼠也有佛性,凡是殺生就是殺佛,那么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殺生是天下最重的惡業。我們看這一段,值得我們反思。因為這一段主要是在講殺這些雞、鴨、豬,它們投死無門,那是不是一定要跟這些眾生結冤仇呢?不需要的。在《感應篇匯編》里面,黃魯直有一首偈頌,他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原同一種性”,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老法師開示說,這首頌說得很好,我們自己是個肉身,動物也是個肉身。所以“肉”里面有兩個人,畜生道也是人去轉生受身的。人與禽獸名稱不一樣,肉體、靈性是一樣的。可是眾生在吃豬肉、羊肉的時候,牛肉的時候,他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迷而不覺。動物的靈性只要稍微細心,你就看得出來,它懂得人性,只是它口不能言,口不能言,它懂人的意思,它跟人沒有兩樣,也是貪生怕死。
人不如禽獸,老法師特別比喻,動物奇觀里面,我們看外國拍的影集,非洲的老虎、獅子吃飽以后,小動物圍繞在它旁邊,它理都不理,它吃飽了就不再有傷害之理。可是人不一樣,不吃它還要殺它。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不知道禮義,古人所謂“人與禽獸幾希?”這意思是說,人跟禽獸有什么不同啊。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殺眾生,吃眾生肉,不需要閻羅王來斷案,自己想想該如何處置?一報還一報,對不對?何必閻羅王來斷呢?
佛門弟子,所學習的都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開端就跟我們講,“一體本具體之體,眾生皆吾生之生。”所有眾生都有生命,平等的,眾生的本體都是佛性,平等的,這叫做“本具體之體,眾生皆吾生之生”。這是佛跟大菩薩的境界,知道虛空法界是一體的,我們常講生命共同體,所以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如果你知道眾生是一體的,你就不忍心殺它,也不忍心吃它。
世間人講飲食,就是“八珍羅前,盡屬呼號怨業”,你吃的滿漢全席,這呈現出來都是眾生呼號怨業。宴會的時候,桌上擺的酒菜,這些雞鴨魚肉,真的是冤業。它被殺的時候,不是甘心情愿的供養你,它是力量抵不過你,被殺。你今天吃它,可能你正在吃的時候,這些冤魂都圍繞在你旁邊,都圍繞在你身邊。你走運的時候,你氣很旺,它沒有你辦法,它不敢侵犯你,但是一旦你氣衰的時候,這些冤家對頭就來了,就來找你算帳了。
所以學佛想要得福報,第一個決定不可以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冤家宜解不宜結”,冤業總要化解。欠命的要還命,欠債要還錢,我們甘心情愿,無論遇到什么孽緣,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自己的業報現前。化解這一些惡報,你必須要覺悟,必須要懺悔。怎么懺悔?怎么覺悟?你要從你內心里頭做一個轉變,下定決心,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縱然有定業,果報也會減輕。我們念頭轉了,所以說重報轉輕,輕報就化解了。這個事情,我們必須要了解,最重要是一念真誠的心,真誠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真誠能夠感動天地鬼神。
所以曾經有一個加拿大的一個女子,罹患了癌癥,那遇到一位密教的這個喇嘛指導她。她到尼泊爾,從加拿大到尼泊爾去參學,尋師問道。她明白以后回到加拿大,她就到菜市場去買人家捕捉的活魚到海邊去放生。那位喇嘛教她說,你歲數幾歲,你就放幾條。放了幾年以后,那位加拿大的女子癌癥不藥而愈,最后病好了,她最后發愿吃長素。這是非常有名的一位雷久南博士,專門倡導素食以及健康醫學,新素食主義的一位學者,叫雷久南博士,是臺灣留美的一位素食人道主義者,她推動,所講出來的故事。
所以我們過去造作罪業,做錯事情,不怕,怕的是你不回頭,怕的是你不覺悟,古人講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去沒有讀圣賢書,不明白圣賢的道理,父母又沒有教我們,老師也沒有教我們,我們造作這些惡業,這可以原諒的。《無量壽經》里面講,“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我們的長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父母沒有教我們,所以我們才迷惑造業。那今天我們讀了圣賢書了,我們讀了佛法了,決定要悔改,決定要覺悟。如果讀圣賢書,聽佛菩薩講經,還不肯回頭,還繼續造惡業,還繼續殺生,那你就沒救了,你是罪上加罪。
以上這一段我們補充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放生不可有常期。恐人因吾買放。反致購求物類也。放生不當有常所。恐人伺吾放后。旋復盜取也。放生不必拘常物。不論物命大小。悉宜救濟也。”
這段就是老和尚常說的,也是國內外常常發生的事情,我們現在在上游放生,下游有人捕魚。那我到底要不要放?我們也常常在基隆放生,我們現在是到管制區內,就是海岸的管制區,善心人士把我們引導到基隆港的海岸管制區內放生,但是偶爾還是會發現有人在那邊釣魚,但是他距離我們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還是照放,因為我們有直接是海放的,放到大海、海洋的。但是在國內有很多人,蓮友跟我反映,他們在一個河流里面放生,上游放,下游就有這些漁民放下這個天羅地網,那怎么辦呢?這一段就教你要用什么智慧來克服,就是不可長期固定時間,那購買的物類也不能夠常常都是同一種物類,不能有固定的地點,不能“常所”。“常所”“常期”“常物”這三個,我們可能要謹記圣賢的教誨。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常期”就是固定的時間。譬如說你佛誕日,他知道你一定會放生啊。佛友啦,一些修行人,都喜歡在佛誕日。那這個就要靠智慧去克服,要先去勘察地形,先去熟悉整個放生的環境,避開他們造業的機會。
“購求”就是出錢購買。
“伺”就是觀察、偵候。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放生不能有規定的日期、固定的日期,恐怕別人因為我買物放生,就去采購、捕捉生物。他知道你初一、十五一定會放生,他初一、十五特別提供你要購買的物類,這也麻煩。所以不能夠固定,怕別人因為我買物放生,就去采購捕捉生物,從中獲得利益。放生不應當有固定的地方,恐怕別人等我放之后就去捕捉。放生不要拘泥于規定的生物,不論生命的大小,都應該要救濟。
看下面這一段:
“吾昆放生會。唯清涼庵最善。由其創始之時。善友先捐百金。貯之典鋪。每月收其息以放生。而于會期四五日前。又各分小單于與社之友。屆期零星攢湊。并不獨借乎典息。此所以久行而不替也。舉會之日。各誦華嚴經五卷。香燭薪水之資。三人為之均任。尤屬眾擎易舉。他處可以為法。”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吾昆”,因為周安士菩薩是江蘇昆山人,“吾”就是指這個周安士本人,稱呼他自己的家鄉昆山,叫“吾昆”。
“典鋪”就是當鋪。
“攢湊”就是聚集、拼湊。
“典息”,“典”就是指前面講的當鋪、典鋪。就是典鋪所生的利息錢。
“不替”,“替”就是衰敗、衰落。“不替”就是不會衰落、不會衰廢。
“華嚴經五卷”,應該是指《華嚴經》第二十五卷“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到第二十九卷“隨順一切眾生回向”五卷經文。
“薪水”,采薪汲水。我們一般講,我這個月的薪水多少錢,就是我這個月的薪資多少錢。那這個地方的“薪水”是指什么呢?就是采薪汲水,就是砍柴挑水,一般是指日常生活的必需條件。那這個地方“薪水”是指零星的費用。
“均任”,“任”就是挑擔、荷、肩負。“均任”是指平均分擔。
“眾擎易舉”,“擎”就是向上托、舉。“眾擎易舉”就是眾人用力,東西就容易舉起來。所以“眾擎易舉”就是比喻同心合力,事情就容易辦成。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我們這里的放生會,要數清涼庵辦得最好。因為它創始的時候,善友們就先捐出一百金,儲蓄到典鋪里,每個月收取利息來放生。在放生的四五天前,又發出傳單通知會友,等日期一到,就把會友零星布施的錢集中起來,并不單單只靠利息。所以這個會辦得很興旺,久行不衰。集會那一天,每人念誦五卷《華嚴經》,香燭工資,三人平均分擔。這正是人多力量大,其他的地方可以效法。
好,我們看“下附征事六條”,我們看下面六條的這個公案:
“放豚放兒(法苑珠林)”
“晉杜永平。梓潼涪人也。家巨富。有子十歲。名天保。甚愛念之。太元三年。暴亡。未幾。家中母豬生五子。一最肥。將殺以饋官禮。有一比丘。忽謂杜曰。此豚。是君兒也。何相去百余日。而遂忘耶。言訖。但聞香氣累日。遂放此豚。憐而養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豚”,“豚”就是跟古語的豚是一樣意思,就是小豬,那“豚”就是豬的意思。
“梓潼涪”,“梓潼涪”是地名,是指梓潼涪城,位于今天綿陽市。
“太元三年”,“太元”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放豬放兒。(據《法苑珠林》)。
晉朝的杜永平,梓潼涪江人,家中富足,有一個十歲的兒子,名叫天保,很疼愛他。太元三年,兒子突然死亡。沒有多久,家中的母豬生了五頭小豬,其中有一頭,長得最肥,打算要殺它作官禮贈送。有一位比丘,忽然來告訴杜永平說,這頭豬就是你的兒子啊,為什么離開才一百多天,就把他忘了呢?說完后就不見了,只聞到他遺留下來的香氣,幾天不散。杜永平就放了這頭小豬,可憐它而把它養起來了。
我們看這下面的按語:
“(按)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儒者不察。以為何忍作此種想。獨不念作此種想。猶且不忍。豈其殺之而食反可忍耶。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話。“蔽”,古注不一,有一些不一樣,有說一言以當之,但是朱子說,一言以蓋之。那么為了求容易了解,可以作概括的講,也就是總括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總括的意思。
“弗思”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云:“仁、義、禮、智,非由外鑠(“鑠”就是鍛煉的意思)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弗思”就是指不曾深思而求存之。也就是說,《孟子·告子上》這篇的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信是性德,這不是外求的,這是我們本有的,“我也,我固有之也”,是我們的性德。只是我們不會去覺察,不會去覺照,我們沒有去思維修,“弗思耳矣”就是佛經里面講的,沒有去聞思修,不曾深思而求存之。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佛說,有生命的動物,有的就是自己前世父母六親。儒家人士不知道底細,認為怎么能忍心做這種想法呢?他不去反省一下,做這種想法,都于心不忍,怎么還能去殺害它并且吞食它呢?這些人也許就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話,說,不要去多想。
這段公案里面有提到說,晉朝這位杜永平,家里很富有,他兒子十歲就夭折了,就死掉了,結果是投生在他家的一只母豬生的五只小豬里面最肥的那一只,就是他兒子來投胎,幸好是那個出家人、比丘來點醒他,他才把它收養起來,沒有把它殺掉。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十歲就死掉了,就是夭折了,那我們來探討怎么樣是大家都希望的長壽的方法,如何長命百歲,長壽的方法。
在《感應篇匯編》里面,唐朝呂洞賓說得好,呂洞賓跟人家講說,你要是想長壽,你必須要放生,這是循環的真道理。動物的生命死的時候,你去救它,你死的時候,上天就來救你,你就有貴人來救你。世間人總是想要求長命、求長壽,想要求多男女,想求兒女,有沒有方法?有,老和尚說,“戒殺放生而已”,這是呂洞賓講的。這些人都是真有智慧的人,真有德行的人,他們對事理因果看得很清楚、看得透徹,我們要深信不疑。佛家常說作佛、作菩薩,墮三途變畜生,全都操縱在自己,與別人不相干,我們自己應該深深的反省,自求多福,老和尚說不要去找死。
那么這里老和尚提一個公案,也是我們孝廉講堂萬人念佛,已經辦了,從二○一五到今年二○一九,萬人念佛,最近這三年的主法和尚,宗興律師,侍候十七年的廣化老和尚,也可以算是他師父,臺灣佛教僧才培訓的搖籃,臺中南普陀佛學院的院長,廣化長老。廣化長老修持得非常好,雖然他現在已經圓寂了。他的舍利子,在臺灣南投的南林尼僧苑,又生出很多顆的舍利子,是琥珀色的。如果蓮友到臺灣來參訪,我一定帶他們去南林尼僧苑,去瞻禮廣化長老的舍利子,非常殊勝、非常圓滿,不斷的生出來。老法師就講這個公案。
在臺灣,我們佛門有一位廣化法師。我上一回陪宗興律師到南京地宮,地宮的佛頂寺,地宮里面有一間佛寺,是管理佛陀的舍利,頂骨舍利。佛頂寺的住持曙光法師看到宗興律師到達、蒞臨,非常的歡喜,跟他贊嘆說,我讀佛學院就是讀你的師父廣化長老的比丘戒本。所以那一次破例,曙光法師把那個地宮的門打開,讓宗興律師能夠親自看到佛陀的真身舍利、頂骨舍利,我也托宗興律師的福,也見到了,也照相了。
臺灣很多人都知道,老法師跟廣化長老是好朋友。廣化長老還沒有出家前是個軍人,跟老和尚一樣,是管軍需的,就采購的,軍需是管財物,他用錢很方便。廣化長老告訴老和尚說,他在軍中工作的時候,每天吃一只雞,每天吃一只雞,不曉得吃多少雞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只,他說,你如果是每天一只的話,一年三百六十五只,十年就三千六百五十只雞。后來他以后學佛出家了,持戒很精嚴,很難得的一位好法師。老和尚說,廣化長老比他早出家兩年。
有一天,在臺中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他在教佛學院,漢學底子不錯,能寫文章,也能做對聯。廣化長老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他也有侍者,有些是說他在這個時間他是在閉關,有護關的護法,他特別跟他侍者叮嚀,結果業報還是難逃。他在洗澡沐浴的時候,浴室里面,回頭看到很長很長一個隊伍,就被他宰殺的雞,據說排到臺灣南投了。那廣化長老就不小心在浴室摔倒,他就看到這些雞亂飛,他就躲避,躲避的時候就摔倒了,腿跌斷了,就變成殘廢,而且治不好,他以后就拿個拐杖,到最后坐輪椅。廣化長老跟老和尚說,這是我的重罪輕報,這是因果報應,過去吃雞吃太多了。
病重的時候,他有請老和尚到達臺中南普陀佛學院,這一段老和尚在講《大經科注》里面也有提過,廣化長老當時想把臺中南普陀佛學院送給凈空老法師。老和尚去看他的時候,廣化長老已經沒辦法講話了,就是講話不清楚,坐在輪椅上。老和尚跟韓館長一起去看他,當時廣化長老要把佛學院交給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他身邊這些弟子們,老和尚就跟廣化長老說,謝謝你了,他后來他沒有接受,接院長這個工作。
所以看了老和尚講廣化長老這一段的故事,真實的因果報應的故事,我們想想,肉食擺在桌子上,冤業游魂,明眼人一看怎么敢吃得下呢?佛家講“同體大悲”,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普度眾生都來不及了,怎么還忍心殺害它呢?怎么還能吃它呢?只要我們念頭這樣一轉,就覺悟了嘛,肉食這種習氣就不難斷除,殺害眾生這種動機也就能夠斷掉了,恢復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那就是自求多福。不但不能殺害眾生,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就有罪過。
諺語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不如意事常八九,為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這么多?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的對待別人,今天才遭受這種果報。如果我們善心、善意、善行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一切就事事如意,一切時、一切處自然得到貴人相助。我們肯幫助別人,自然就得到別人幫助,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敬別人,人家敬我們;我們能愛一切動物,天地鬼神也愛護我們;我們輕慢別人,別人一定輕慢我們。這就所謂自作自受,不是有什么天神、鬼神來安排的,沒有啊。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緣果報而已。這句話很重要,世間一切,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因緣果報而已,佛法也不例外。
學佛目的做什么?我們學佛干什么?學佛就是要證得清凈法身,就是智慧,開智慧。你想要證得清凈法身,你絲毫的染污都不能有,我們到幾時能夠把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些煩惱習氣斷除掉。斷除的理論方法,世出世間圣賢說得很多,我們要細心的去讀誦,要仔細去探討,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這才有救。如果不能夠信受奉行,沒有辦法做到“信解行證”,輪回、苦報決定不能夠避免。
生死有它的業因。你造什么業得什么果報,你造殺生得短命果報、得多病的果報,這就是生死有業因;你不造殺生的因,自然得長壽果報;你做善業,修善業,當然得樂報。所以我們現前身體健康長壽,或是多病、多惱、短命,沒有一樣不是業報,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真實的教誨,種善因決定得善果。善因要從心地上建立,行善、口善、言善,也就是《太上感應篇》里面講,行善、口善、言善,心不善,轉不了依報。心善,沒有一樣不善,言語行為作惡也是善的。問題是要心善。為什么說言語行為作惡也是善?他現憤怒金剛相,他心不動的,他心善,他出發點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是心善,沒有一樣不善,言語行為作惡,你看起來是作惡,事實上他是心不動的,他是一種示現表法,所以言語行為作惡也是善的。
如果心要不善,你是存惡念、惡心,言善、身善全是假的,因為你心不善,不是真的。他給你說好話,幫助你做好事,他是有目的的、有企圖的,不善。如果心善的話,說的話不好聽,做的事很難看,但是是善的,果也是善的,他是利益眾生的,是利益你的,他不害你。如果他心不善,言語好聽,是綺語,世間一些人沒有智慧,往往容易受騙,往往容易上當。如果你上當多了,還能覺悟,這還算不錯了。有人吃虧上當,一輩子都不會覺悟,那是愚癡到極處。
這個地方因為是老和尚的開示,因為老和尚的立場是講出家人,我們在家居士是不便說了。老和尚說,作為一個佛門的弟子,佛陀的弟子,形象很重要,你至少威儀要出來,否則罪過就重了。尤其是如果是你現出家相,那威儀是比社會上各種行業都要來得重,這個罪過都要來得重。但是相對的成就也無比的殊勝,而如果是罪過的話,那也是無比的嚴重。老和尚說,身為一個出家人,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暸解這個事實真相。他特別以廣化長老這樣的一個例子,他說,斷惡,務必要斷得干凈,惡要斷得干凈;修善,善心能夠圓滿。惡要斷得干凈,修善要修到圓滿,我們才能對得起佛陀。這句話講得非常好,斷惡要斷得徹底,修善要修到圓滿,這樣對得起佛,對得起菩薩,對得起歷代傳法的善知識、圣賢,這個叫做報恩的心。如何報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八個字,“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才是真正的落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真報恩。我們學得不好,做得不像,那就得罪了。我們自己總要曉得,千萬不可以大意。
這個是老和尚特別勉勵我們僧俗二眾的一些提示,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我們再看下面的公案:
“賣豬賣子(冥報記)”
“隋大業八年。宜州皇甫遷。曾竊母錢六十文。母索錢不得。舉家盡遭鞭撻。明年遷亡。托胎其家豬腹中。豬稍長。賣于遠村社主家。得錢六百文。是夜。其妻方睡。即夢豬云。吾是汝夫。為取母錢六十。累合家拷打。罰為豬。不意被汝賣去。幸速贖我。稍遲則被宰矣。妻覺。猶不甚信。少頃睡去。復夢如初。其情轉迫。乃披衣叩姑門。而姑坐起已久。各述所夢而同。時已半夜。而社主尚遠三十里。其母恐不肯贖。乃以錢一千二百文。命長男。并遷之子同往。社主因社期已迫。堅拒不允。乘夜仰有勢力者強贖之。社主乃放豬歸。道經曠野。兄語豬云。審是吾弟。可先行。豬即先行到家。其后鄰里共為嘲笑。子女恥之。乃私告曰。吾父如此。累兒女何以見人。父向與徐某甚厚。盍往其家。吾等送食可也。豬聞之。涕淚交流。搖尾竟往徐家。相去四十里。大業十一年。豬遂死于其處。”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大業八年”,“大業”為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大業八年”大概在西元六一二年。
“社主”,“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社主”就是類似現在所稱的爐主,在民間信仰的祭祀活動中,擔任周期性祭祀事宜的負責人。
“幸”,希望。如:幸勿推卻。
“姑”丈夫的母親,婆婆。
“乘”,冒著。
“審”,一定、果然。如:審如其言。
“盍”,何不,表示反問。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冥報記》)隋大業八年,宜州人皇甫遷,偷了母親六十文錢,母親沒有找到錢,把全家人都打了一頓。第二年,皇甫遷死亡,投胎到他家中的豬腹中,長大后,賣到很遠的社主家里,得錢六百文。這天晚上,皇甫遷的妻子剛剛睡下,就夢見一條豬對她說,我是你的丈夫,因為偷了母親六十文錢,拖累了全家挨打,死后就被罰作豬,沒有想到又被你們賣出去了,快贖我回來,要是遲了一點的話,我就會被宰殺了。妻子驚醒,還不敢相信,過了一段時間就睡著了,又重新夢見,所說情況更加緊迫。皇甫遷妻子連忙起床,去敲婆婆的房門,原來婆婆也起床很久,她也做了一個相同的夢。這個時候已經是半夜了,到社主家有三十里。遷的母親恐怕社主不肯贖回,就拿出一千二百文錢,叫大兒子和遷的兒子一同去贖豬。社主因為社期馬上就要到了,堅決拒絕,不肯答應。伯侄倆人連夜央求當地有臉面的人,就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來說情,社主才把豬放回。回家路上,經過一片曠野,兄長就對豬說了,現在知道你是我的弟弟,你可以自己走到前面,走回家。豬就走到前面去了,和認識路一樣,先走到家里。以后鄰里都嘲笑他們遷家,子女感到很羞恥,就私下議論說,我們的父親是變成這個樣子,我們還怎么做人呢?父親從前跟徐某關系最好,為什么它不到他家去呢?我們按時送食物過去就好了,就可以了。豬一聽到他們的對話,涕淚交流,搖著尾巴自己走到徐家去了。到徐家要走四十里。大業十一年,豬就死在徐家。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改頭換面。一家俱不識矣。所以六親畢竟是空。”
“六親”就是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就姻親。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一旦改頭換面,一家人就互不認識了,所以六親最后還是空。
那么六親眷屬,我們補充一下這一段的說明,他說,這一段的按語講,改頭換面,一家都不認識。
六親眷屬,畢竟是假。我們常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時各自飛。各人業障是各人了,誰也不能代替誰。世間人沒有智慧,只有小我,有我執,總是為家族利益而奮斗,奮斗一生,東征西討。而家族成員只是一時因緣和合才組合在一起的,死后改頭換面就互不相認識了。所以六道眾生都有無量劫來的輪回的父母,佛陀說,我們所燒的骨頭像須彌山那么高,我們所流的眼淚像大海那么深。所以六道眾生都是過去生的家親眷屬,都是輪回的父母,我們怎么能夠殺害自己的父母并且吞食呢?所以戒殺放生,正是報父母的恩,不僅能夠報這一世的親人的恩,而且能報無量劫來輪回父母的恩。眾生本為一體,沒有彼此之分,可是因為我執跟貪瞋癡慢,那就有彼此的對立的分別了,造了殺盜淫妄等罪,在輪回中互相報償,恩怨永無了結,墮落在痛苦的深淵中而不能自拔。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同體大悲的精神,把一切眾生都看成自己的六親眷屬,并解脫眾生的同時,也解脫了自己,最后走向涅槃,往生極樂。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公案:
“救羊救女(法苑珠林)”
“唐長安風俗。每過元日。遞相設宴。有筆賈趙大。”這個字也可以念假或是念古,如果姓上來說是假,商人來說叫古。“有筆賈趙大”。“次當設席。其日賓至。見其碓上有汲水繩。縛一童女。年可十三四。身穿青裙白衫。泣告客曰。吾乃主人女也。往年盜父母百錢。欲買脂粉。未及而死。其錢現在廚房西北隅壁孔內。今罰我為羊。言訖。客諦視之。乃一青羊而白頭者也。驚告主人。主人問其形貌。宛如亡女。死二年矣。急索廚中。錢猶在焉。于是送羊于僧舍。而合門齋戒。”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元日”就是正月初一。
“遞相”,就輪流更換。
“筆賈”就是做生意的人,買賣筆的商人,叫“筆賈”。
“碓”,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
“可”,大約、近似。
“合門”就是全家、全家族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救羊救女。(據《法苑珠林》)。
唐朝長安風俗,每過新年,就互相宴請。有個筆商叫趙大,輪到設宴。這一天賓客來臨,看到碓上有一根汲水繩,捆著一個女孩,年紀十三四歲,身上穿著黑裙白衫,哭著告訴客人說,我是主人家的女兒,過去偷了父母百文錢,想要買脂粉,還沒有買到就死了,錢還藏在廚房西北角的墻壁小孔內,我現在已罰作羊了。說完,客人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黑羊,白色的頭。大家很震驚,趕緊告訴主人。主人問這個女孩的樣子,大家說的和他的亡女一樣,而他的女兒已經死了兩年了。急忙到廚房去找錢,果然在那里。于是就把這一只黑羊送到僧人那里,全家就從此齋戒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錢猶具在。而苦報已償。不幾枉自受罪乎。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尤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不幾枉自受罪乎”,“幾”就是豈,豈就是哪里,豈。“枉自”,徒然、白白地。這一段的意思是說,豈不白白地受罪嗎?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錢還沒有用,但苦報已經來了,不是白受罪了嗎?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于是就更加可信了。
這一段,這個故事也值得探討。這個主人,這個筆商趙大,這個筆商趙大要殺的羊,竟然是他女兒來投胎的。他的女兒十三四歲,偷了父母的錢,錢還沒用到,想要去買那化妝品,現在講叫化妝品,古代叫脂粉,錢沒用到就死掉了,果報就是墮落轉生為羊。他父親要宴客,結果客人先看到,看到這頭羊是青羊,白頭。后來主人知道以后,她(亡女)已經死了兩年,亡女穿的衣服就是黑裙白衫。
那么這一段我們就來探討宴會,因為她父親,長安那邊的風俗嘛,新年都會輪流宴請來款待客人嘛,那么宴會賓客,不要殺生,包括生日、壽誕。
老法師說,第一,《感應篇》苦口婆心勸勉大家,過生日不能殺生。人家慶祝長壽,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宴會,慶祝自己的長壽,叫人家短命,哪有這種道理呢?于情于理都違背了。所以生日最好是吃素的壽宴。慶祝慶生,殺生造業來慶生,諸位想想看,這合不合情理啊?本來自己的壽命很長,因為年年都用這種方式慶生,把自己的壽命福報都減損了。不但壽命減損,來生的苦報,跟這些眾生結冤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第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慶生做壽斷斷不可以殺生。這里頭他告訴我們說,喪事也不能殺生。所以父母長輩往生也不能殺生,最好都吃素。我們講“喪以哀為主”,喪事是要哀傷為主,宴請賓客以素食為最佳。祭祀不可以殺生,佛在《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念過《地藏經》的人也要記住,你每一年祭祀你的祖先,祭祀你過世的家親眷屬,中國人每年清明要祭祀,中元要祭祀,冬至要祭祀,如果祭祀殺生去供養,《地藏經》上說,亡人不但不能得福,還加重他們的罪業,因為你是為他而殺的嘛,增加他的苦報,這是我們在世的人活人不知道,我們在世的活人無知。他墮在惡趣,罪業已經很重了,怎么忍心再加重他的罪業呢?所以我們一念情愛之心,因無知而造罪業,加重他的苦難。明了這些事理的真相,決定不忍心殺生祭祀,拜佛許愿更不可以殺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來不及了,怎么可以殺害眾生去祭祀佛菩薩呢?
第三,結婚、宴會不可以殺生,請客也不可以殺生。說到營生,換句話說,你做什么生意,在社會上必須要做正當的營生事業,這叫凈財。凡是殺害眾生的這些事業,不能夠發財。
我們看很多因果故事。我們臺北這邊曾經發生,一對老夫老妻,賣豬肉的,后來,兩個夫妻從年輕奮斗到老,同甘共苦,但是到這個家庭發達起來了,有錢了,這個賣豬肉的丈夫,這個老夫看上就是從大陸過來的一位年輕的女子,兩個就同居了。后來因為回來太晚了。這位老婦人她的大兒子心疼父母年紀大,每天這樣切豬肉這個刀都遲鈍了,就買一個非常剛硬銳利的屠刀,送給他母親。他母親那一天就是因為晚上她的丈夫回來太晚,問他去哪里,不愿意告訴這個老伴,這老伴一氣之下,失去理智,拿兒子送的鋼刀,親手把她先生的頭、雙手、雙腳全部剁斷了,一家都敗亡了。她小兒子后來精神失常,離家出走。這個案子后來警察偵辦,送到法院宣判,這個老伴后來因為造了這個這么重的殺業,最后宣判的時候,在自家的樓頂上跳樓自殺。
就老和尚講的,殺害眾生的事業不能發財。你所得到這些利潤,決不是因為殺生賺來的。也就是說,你不是賣豬肉賺來的,是你本來就有那個福報了,有那個因,你做什么事情都賺錢。不是因為你殺害眾生,才得到利潤,才發了財,你的財運,為什么你會有福報?是你前生修布施得來的。佛講得很清楚,你修財布施,得財富;你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健康長壽。如果你在這一生,你從事的是殺害眾生的事業,雖然你現前得富貴,你的生活過得很優裕,過得不錯,可是你要知道,你這個財運不是因為殺生賣肉或是這個不凈業所得來的財富,是你前生所修積的,你有種那個財布施的因,你有那個因,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會賺錢,你不用去造這個殺生的行業。
命里沒有財,譬如說你開酒樓、開飯店,為什么別人做這種生意不賺錢,你做這個生意賺錢?你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發現,賺錢是命里頭所有的,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賺錢。這個要搞清楚,這很重要。很多人誤解,以為是做這個殺生的行業才是賺錢。不是,那是你的因好。殺害眾生生命的這種行業,你前世的福報享盡了,惡報就現前了。我們很冷靜、很仔細的觀察,就知道這個現象,所以我們營生的行業要選擇,決定不能干殺害眾生這種行業。這種行業對自己決定不利,眼前所得到的利潤,決定不是因為這個行業而得到,這個行業在往后的果報有得受了!我們要覺悟。
第四,世俗過年,過年家家都殺生,家家都吃肉,尤其是殺生來祭祀祖先,實在講,也是加重祖先的罪業,祖先不但不能得福,還因而遭難,這些都是我們錯誤觀念造成的。所以我們每年遇到新年,要特別提倡素食,加倍的愛護眾生。年節不能殺生,榮慶不能殺生;送禮這是人情,禮尚往來,饋贈也不可以殺生;餞別也不可以殺生。
以上我們做出這樣的補充。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鞭馬鞭親(冥報拾遺)”
“唐并州文水縣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某年冬。乘赤驥馬。并帶驥駒一匹。隨例往朔州赴蕃。時風雪嚴凝。行十余里。馬不能進。信鞭之數十。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前背汝父。將石余米付幼女。故今獲報。此駒即汝妹也。亦為償債耳。信聞之。不勝悲泣。乃躬負鞍轡。告之曰。信是我母。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至家。信兄弟乃別作廠室養飼。有同事母。常為其齋僧禮懺。合門精進修持。時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俱以丁艱在家。聞而駭異。就家詢之。見馬猶在云。”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隆政府”,“府”是地方行政長官或達官貴人的官邸。“隆政府”就是指號為隆政之官邸。
“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驥馬”就是好馬、良馬。
“駒”就是小馬。《說文解字》:“馬二歲曰駒。”馬兩歲就叫駒了。
“蕃”就是藩屏、捍衛。“赴蕃”就是前往戍守崗位。
“嚴凝”,“嚴凝”就是嚴寒。
“石”就是量詞。是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稱為公石。
“鞍轡”,馬鞍和繮繩,二者皆為騎馬的用具。
“信”,確實、的確、果真。
“廠”,馬屋,牲口的棚子。
“有同事母”,“事”就是服侍。意思是說,如同侍奉母親一般。
“工部侍郎”,“工部”,古代的官署名。就是掌管工部的副尚書。“侍郎”就是副部長、副尚書,尚書是部長。
“司法”,官名。兩漢有決曹、賊曹掾,主管刑法。歷代都有。
“丁艱”,遭遇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守喪是三年,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這個是指守喪,“丁艱”就是守喪。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鞭馬鞭親。(據《冥報拾遺》)。
唐朝并州文水縣人李信,擔任隆政府衛士。顯慶某年冬,騎一匹紅駿馬,并帶一匹小馬駒,按例往朔州值班。當時正是風雪天氣,天寒地凍,走了十幾里路,馬就走不動了。李信鞭打駿馬幾十下,馬就說出人話來了,我是你的母親,因為生前瞞著你的父親,把一石多米送給小女,所以今天得到這樣的報應。這個小馬駒就是你的妹妹啊,這因還債來變馬。信一聽,不禁悲痛流淚,自己背著鞍轡,對馬說,你是我的母親,就請自己尋路回家吧。馬就先走到家了。李信兄弟乃特別為它,為這匹馬,做馬棚,養飼、飼養,那如同他母親在侍候一樣。兄弟兩人也常為他母親齋僧禮懺,全家都精進修持。當時的工部侍郎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停,都是因為守喪在家,聽到這種因果故事,非常驚奇,都前往李信的家去探尋、去查看,當時馬還在馬棚里。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財物之可通融者。無如夫妻子女。乃猶毫不假借如此。然則世之偏憎偏愛。而私為厚薄者。可為寒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財物是可以互相通融的,莫過于夫妻子女,但有偏差,報應一樣無爽。那么世上那些偏憎偏愛,私下里面有分別地對待子女的父母,還不為此寒心嗎?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曹翰宿因(現果隨錄)”
“蘇州劉玉受。諱錫元。萬歷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道經湖廣。夢一長面偉人告曰。吾宋將曹翰也。前在唐朝為商。偶過一寺。見法師講經。發心設齋一供。隨復聽經半日。以此善因。世為小吏。從不失官。至宋。為偏將軍。即曹翰也。攻江州不下。怒屠其城。因此殺業。世世為豬。以償所殺。往歲。曾為豬于君之佃戶家。蒙君憐而活之。今君泊舟之所。即我將來被殺處。明日第一受宰者。即我也。有緣相遇。幸垂哀救。劉驚覺。窺泊舟之所。果屠門也。頃之。抬出一豬。呼聲動地。劉遂贖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萬歷壬子”,“萬歷”就是明神宗。
“房考官”,也稱為房官。明清時鄉會考試時分房閱卷的考官。
“湖廣”,就湖北和湖南。原為明朝的省名。
“偉”就是高大。偉干長軀。就指身材高大、魁梧。
“曹翰”,宋朝初年的將領。根據《宋史·曹翰傳》敘述,曹翰在征討江南的時候,“江州軍校胡德、牙將宋德明據城拒命”,“據城拒命”就是守城來抗拒、來抵抗。曹翰率兵攻打,經過五個月被打下來。這個江州全城被屠殺,“屠城無噍類”,“無噍類”就是指沒有一個人活下,活的。指活的人或動物叫“噍”。“屠城無噍類”就是全城被屠殺,沒有留任何的活口。“殺兵八百”。那么曹翰為人,“征斂苛酷”,他是非常的嚴苛殘酷,陰險狡詐,有一點小智慧,有一點聰明,喜歡浮夸,而且“貪冒貨賂”,就是接受賄賂。
“泊舟”就是船停靠的地方。
“垂”就是用于尊稱長輩、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現果隨錄》)。蘇州人劉玉受,名錫元,萬歷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經過湖廣之地,夢見一個長面高個子的人對他說,我是宋將曹翰,在唐朝時是商人,偶然經過一間寺院,看見法師講經,就發心設齋供養,接著又聽了半天的經。憑著這個善因,就世世為小官,從不丟官。到宋朝時候,當了偏將軍,就是曹翰。因為攻打不下江州,就發怒屠殺全城。因為這個殺業,就世世為豬,以酬償所殺的生命。曾經還作過你的佃戶家的豬,因蒙你可憐沒有被殺。現在你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將被殺的地方,明天第一個受宰的就是我。有緣相遇,遇到你,特來哀求你救拔。劉玉受受驚而醒過來,仔細一看停船的地方,果然是屠宰場,殺豬場。沒過多久,就抬出一頭豬,呼聲動地,劉就用錢把它買下來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此豬放之閶門放生堂中。呼曹翰即應。萬人目擊。”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閶門”,“閶門”是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候閶門高樓閣道,雄偉壯麗。在唐代,閶門一帶是十分繁華的地方,地方官吏常常在這個地方宴請和迎送賓客,許多詩人也都有詩詞吟誦。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這頭豬放在蘇州閶門(蘇州城十門之一的名稱)的放生堂中,喊它曹翰就答應,萬人目擊。
好,我們看最后一段:
“救物同登(廣慈編)”
“會稽陶石梁。與張芝亭。過大善寺。放鱔魚數萬。其秋陶夢神云。汝未該中。因放生。早一科。榜發而驗。因曰。事賴芝亭贊成。奈何功獨歸吾。數日。南京錄至。張亦中式。”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早一科”,“科”就是科分。科舉中式的年分。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意思指說提前一期就考中了,“早一科”就是提前一期就考中了。
“贊成”,佐助并促成。
“中式”,指科舉考試被錄取。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廣慈編》)。會稽人陶石梁和張芝亭,路過大善寺,放了幾萬條鱔魚。這年秋天,陶夢見一位神對他說,你本來不能考中,因為放生的功德,所以就能考中了。榜發后果然得中,陶說,事情是和芝亭一起完成的,怎么能把功德歸結在我一個人呢?幾天后,南京錄取的通知到來,張芝亭也考中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明末。蜀士有劉道貞者。曾作戒殺文勸世。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寤而語劉。不信。榜發。果如其言。然則欲向青云路者。可以知所適從矣。”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辛酉”是指明熹宗天啟元年。
“青云路”就是比喻高位或謀求高位的途徑。
“適從”,就遵從。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明朝末年,四川讀書人劉道貞,曾經寫了一篇戒殺文勸世。辛酉七月,他的朋友夢見到文昌殿,帝君揭開一張紙給他看,并說,這是劉生的戒殺文,他能考中。醒過來就告訴劉,就告訴劉道貞,劉道貞不相信。榜發以后,果然應驗朋友所說的話。那么考生想要青云直上,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好,最后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老法師開示,戒殺放生。因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是“或買物而放生”,就是戒殺放生。
第一點,老法師說,我們深入經藏之后,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諸佛菩薩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一個清凈法身,所以真誠的愛心,出自于自然的流露,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怎么會做出殘害眾生的事情呢?
二,一切眾生“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知疼覺苦”,這十二個字,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的,貪生怕死,喜愛親人,眷戀故舊,知道疼痛,知道有苦。這“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知疼覺苦”,所有眾生跟我們人類沒有什么兩樣。你看那些,我看那個影片里面,那個小象跟著母象在旁邊走,那小象不小心跑到河里面去了,爬不起來,母象就很擔心,用它的長鼻子一直跟它講,起來起來,結果它卷起來又卷不起來,最后推一把,終于起來了。就是“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眾生都是一樣的,我們只要仔細的去觀察,這些現象很明顯的擺在我們眼前。
佛教人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修正錯誤的行為,教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這叫觀照。什么叫觀照?不落在情識里面,第六識分別,第七識末那執著,第八識阿賴耶識,而是用智慧,佛陀講的,我們的四依法里面是依智不依識,依智慧不依情識,真實智慧觀察一切事理,這叫觀照。真正覺悟的人,他們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什么?從體起用,攝用歸體。體是什么?我們的自性本體;用,我們的六根對六塵,一切的妙用,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叫“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話說得很有味道,這些話世間人很難體會,初學的人也不容易體會。所謂“道”,“頭頭是道”是什么?哪一法不是佛法?“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謂“源”,“左右逢源”,“源”就是它的生處,它的因果轉換,歷歷分明,這是講根源。左右逢源,根源并不在遠處,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以“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我們這一念真如自性。
今天世間人所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就在眼前,必須要見道的人、證道的人,他才能夠了然。見道就是開悟,證道就是成佛,他才能夠明白,就是了然,就是明白。所以告訴我們,決定要心存仁慈,決定不可以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人要懂得自求多福。
第三,佛經里面講,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感應篇匯編》中有“王克殺羊”待客,羊在客人面前跪下來流眼淚,你想想看它也知道愛惜生命啊,我們看到這種情形,還忍心殺羊吃肉嗎?所以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動物,老和尚說,東天目山的齊素萍居士放生,放鱉的情形,這些鱉都有靈性,一聽到別人不殺它,要放它,感恩,五體投地,種種表情我們能看到啊,知道動物跟人完全沒有兩樣。凡是有生命的動物,被人抓到的時候,知道自己要被屠殺、要被食啖,那種痛苦,我們從它表情上看得到,垂頭喪氣,在里面流眼淚,那種可憐狀況,與人有什么兩樣呢?就像我們前面剛開始探討的,一只雞被殺的時候,另外一只雞就會驚啼,一只豬被殺的時候,其他豬就不吃了,這跟我們人類被屠城、被搶劫、被槍殺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殺、被傷殘,妻子被肢解,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它跟人沒有什么兩樣的,它們被殺的可憐狀況跟人沒有什么兩樣。所以一切眾生真正是有眼沒見到,有耳沒聽到,有心沒感觸到,任意的宰殺,滿足他的食欲,結怨造業無過于此。
第四,圣人教導我們“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護生、放生,不食一切眾生肉,這個功德最大,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不但有情眾生要愛護,樹木花草也有靈性,我們仔細觀察都能感觸到。我們愛這棵樹,這棵樹就長得特別好,它有回報,供給你欣賞;我們愛花,這個花開得特別美,好像真的和我們有情愛的交流,這都是事實。不但花草有感情,連石頭都有感情,礦物也有感情,《華嚴經》上給我們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冷靜細心觀察都見到。古時候,“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我們深信不疑。
這地方我們補充說明一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個公案的故事。“頑石點頭”,它全句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是指東晉高僧竺道生,是鳩摩羅什門下的四杰之一,四大弟子之一,從小天資聰穎,善解佛義,講學的聲譽遍天下。當時他閱讀并開講六卷本的《泥洹經》,其中提及除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絕善根的人,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道生法師仔細分析經文的義理,則堅持一闡提的人都有佛性,一闡提也可以成佛。佛陀說一闡提可以成佛是在《大般涅槃經》里面講出來,而《大般涅槃經》是在佛陀講完《法華經》,佛陀說法五十年,最后八年講法華涅槃時,最后用一天一夜講《大般涅槃經》,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講一闡提也可以成佛,這個時候中國《大般涅槃經》還沒有被翻譯出來,所以當時道生法師說一闡提也可以成佛,被守舊的人視為異端邪說,而把他擯逐僧團,驅逐離開僧團。
道生法師只好棲隱在廬山清修,相傳他曾經在虎丘山,在今天的蘇州,聚石闡述,就一堆石頭旁邊跟它們講《涅槃經》,說到是一闡提都可以成佛,群石都微微點頭示意,仿佛認同生公的主張。現在蘇州虎丘山,仍然有“生公說法臺”和“點頭石”這個遺跡。直到曇無讖法師翻譯四十卷本的《大般涅槃經》傳到南方,經中所敘述的跟道生法師所說的完全一樣,眾人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洞見幽微。之后道生法師仍然在廬山繼續講說《涅槃經》,使得涅槃學在當時非常盛行,而且流傳到南方。所以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用語。
后世以“頑石點頭”來形容說理透徹,說服力強,讓人不得不心服口服,這個意思啊。在禪宗的《五燈會元》里面記載,“何故雙眉本來自橫,鼻孔本來自直?直饒說得天花亂墜,頑石點頭。”這什么意思?眉毛本來就是橫的,鼻孔本來就是直的,法爾如是嘛,自性也是一樣,本自具足、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你說得天花亂墜,一直到頑石點頭,你要契入心性,直下會取啊,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啊,你要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要從你的自性流露出來的性德的妙用,那就跟佛所說的一樣啊,你可以,就古代禪宗講,跟佛陀一鼻孔出氣,跟祖師大德一鼻孔出氣,你的見解跟諸佛菩薩都一樣,這叫佛佛道同。要怎么樣?唯證方知,直下會取,你要親自去開示悟入佛知佛見。
所以也有比喻說,對他人耐心的教育,最終以感化頑劣不冥的人,使他心悅誠服。所以說,“頑石點頭機自化,時人莫作等閑猜。”《憨山老人夢游集》里面更說,“雖然草木無知,是在精誠感變……生公說法而石點頭,以法非心外,感變由人。”不是心外求法,是向內求,要耐心勸導、精誠所致,自然能度化有緣的人,切莫妄自臆斷“一闡提人”,就是不要瞧不起這些造惡的人,這些斷了善根的人。所以我們要耐心教導,放下身段,相信不管多惡劣的人,一定可以讓他頑石點頭、改頭換面。這才是這一句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這個意思啊的本懷啊。
好,我們來看下面,第五,再講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奉養父母也不可以殺生,素食里面養分你已經可以攝受不盡,何必要殺生、殺害眾生呢?老和尚說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佛法,讀了《了凡四訓》,讀了《感應篇》,相信這個道理。二十六歲下半年,老和尚把這些理論、事實搞清楚了,他就發心吃長素。吃到現在,已經六十七年了,而且生活很簡單,不浪費,身體狀況也不比別人差。事實上老和尚是老當益壯。精神很好,現在因為年紀大,以前講經都每天講兩個小時,一天都沒有缺,老和尚給大家做個好榜樣。如果說素食沒有營養,素食不健康,老和尚說,你去看出家人,每一個出家人都很健康,你就可以增長你的信心,改變你的觀念。
所以養病也不可以殺生,老和尚說,有些人生病了,醫生說,你可以吃葷的啦。這不行,老和尚說,養病也不可以殺生,應當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我們自己才能夠長壽,無畏布施是健康長壽的因。道教做法會,他們用三牲祭神,老和尚說,我們替神明想想,“正直聰明謂之神”,什么叫神?祂聰明正直謂之神,神還會貪圖你的血腥祭祀來保佑你嗎?哪有這種道理呢?所以法會祭祀不能殺生。
第六,還有一些眾生喜歡養鳥。誒,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犯的毛病,有些人會養寵物。這個地方老和尚說,眾生喜歡養鳥,喜歡飼養寵物,各位要知道,你飼養的寵物,寵物要不要吃肉?這個就牽涉到這個問題,你養貓狗,那除非你把它訓練它吃素,寵物要不要吃肉?養金魚要不要喂蝦?有些人說,為了發財,那家里要擺一個魚缸,風生水起,他就養一些金魚,觀賞魚,那要不要喂蝦呢?那當然也有魚飼料可以買,但是那也是肉去做的。養金魚要不要用蝦?要不要用小魚去喂它?養鳥也要用肉食去喂它,那你要知道殺害多少小動物嗎?去滿足你的寵物呢?你知不知道這里頭有殺業呢?
所以以前我們在放生的時候,也常常會這樣會教別人,如果你沒有什么錢財可以放生,你可以到那個海邊、河邊的釣具店,有很多賣釣具的,要去釣魚的人,他一定會到釣具店買什么?釣餌,那釣餌一般都是什么?都是小動物,懺云老法師教的,你可以把他那個釣具店所有的蚯蚓全部把它買光。我們以前就這樣做,一盒一盒的,里面都有泥土,泥土里面都有小蚯蚓、大蚯蚓,那我們就買了,全部把它買光,買光以后,拿回去放,拿到山里面的竹林旁邊去放,因為它里面有土嘛,有蚯蚓,你把整個倒出來,它就在里面就,它就鉆到土里面去了。買釣具的釣餌,蚯蚓特別多,還有小動物,把它放生。
老和尚說,你喂這些寵物,你知道這里面有多少殺業嗎?這里頭有多嚴重的果報嗎?所以佛教人要把愛欲斷掉,要把嗜好斷掉,要把嗜欲完全斷掉,你才能夠恢復清凈心,清凈心才能生智慧,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七,希望聽到的人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培養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我們每天念佛回向,回向偈里面,“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真正發心報恩濟苦,就要從這個地方落實,愛護一切眾生,絕對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真正報恩救苦,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不是最終審閱定稿版,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此版本為學習版,只用于學習參考!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80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