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5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5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3月05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二,“勿謀人之財產”。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五十七頁,我們看第二段,按語:

“(按)陽間有負恩之人。冥府無不償之債。人知今生之債重。不知來生之債尤重。索現世之債者。居于門首。不敢入內。主入猶惡之嫉之。獨至索宿生之逋(bū)。則債主直入內房。安然高臥。使欠債者夫婦兩人。百般珍惜。乳哺懷抱。迨(dài)至年既長大。立將家舍田園。盡行盤折。不留一針一草。回思半世營營。無非借本求息。枉為他人作馬牛。豈不愚而可哀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嫉之”,“嫉”就是憎恨。

“索宿生之逋”,“逋”,它原始的意思是奴隸逃亡。后來稱拖欠,欠稅,稱為“逋”,如:“逋債”就是拖延付債;“逋租”就是拖欠租稅等。

“立將家舍田園”,“立”,“立”就是馬上、即刻。這個在我們國內,我們習慣用語說,立馬。現在臺灣也很流行立馬。那我們其實是,習慣的講法是馬上,我馬上要怎么樣。那么學人一開始的時候也聽不懂國內的蓮友講立馬,后來我才慢慢才了解,兩邊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國內叫立馬,現在臺灣也很流行立馬。馬上的意思。

“盤折”,“盤”是經過合法手續,索取一定報酬而辦理或協商轉交權利,我們現在講就是說,就轉交權利、或者所有權、或是財產等。尤其這種都在買賣里面,我們各位都聽過,這個是大盤商,這中盤商。這是“盤折”的“盤”的意思。那“折”,“折”就是對換、抵作。這“盤折”就是轉讓的意思。

“針”,這個字“針”同那個針線的針,是同一個意思。

“營營”,我們說汲(jí)汲營營。“營營”就是勞而不知休息、忙碌。這個含有貶損的意思在里面。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陽間有忘恩負義的人,陰間沒有抵賴不還的債。世人只知今生的債重,不知道來生的債更重。討現世債的人,站在門口,不敢入內,主人還厭惡他、嫉恨他。唯獨投胎來討前世債務的人,債主就直入內房,安然高臥,使欠債的夫婦兩人,百般珍惜,乳哺懷抱,等到年紀長大,就把家產田園,全部蕩盡,不留一針一線,全部交給他。回想半生忙碌,無非借本求息,枉為別人作牛馬,難道不是很愚蠢和可哀嗎?

這一段按語,周安士菩薩講得非常的好。“陽間有負恩之人,冥府無不償之債”,這是第一段。第二段,“人知今生之債重,不知來生之債尤重”。第三個重點,“索現世之債者,居于門首,不敢入內,主入猶惡之嫉之”。第四個重點就是,“獨至索宿生之逋,則債主直入內房,安然高臥。使欠債者夫婦兩人,百般珍惜,乳哺懷抱,迨至年既長大,立將家舍田園,盡行盤折,不留一針一草”,這是第四個重點。第五個重點,“回思半世營營,無非借本求息,枉為他人作馬牛,豈不愚而可哀哉”。以上我所朗誦的這五段重點。剛才我們白話也解釋過了。

我給它歸納,除了這五個重點以外,我們要來探討的,這里面蘊含的九項意義。

第一個,陽間可以負恩。我們說,陽間你可以忘恩負義,背叛,逃稅,逃罪,可以逃之夭夭,陽間可以負恩,忘恩負義。

第二,地府要償債。地府沒有不償之債,《大寶積經》講,“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就是地府要償債。自古到今,乃至盡未來際,都一樣,貴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這第二點,地府要償債。

第三,今生債重。我們前生沒有布施,或是前生業障深重,前生的時候,殺人放火,強盜搶劫,倒債負債,移情別戀,拋家棄子,那今生到人間來,前生受了花報,今生還有果報,未來生還有余報。果報通三世,有現報、生報、后報。今生造罪,今生受報,就是現做現報。現在做來世報,就第二世報。所以我們總覺得說,今生短命多病,種種的不如意,今生的債務很重,負債累累。

第四,來世債更重。我們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就是來世債更重,欠命的來世要還命債,欠錢債的下世要還錢債,老和尚說,今世欠眼淚的,來世要還眼淚。《紅樓夢》里面就是這樣。來世債更重。

第五,我們對討債的人,我們都很討厭他,我們厭惡討債人。這個舉世天下都有,大家都有這個厭惡的習慣。尤其是開當鋪的,或是向地下錢莊借債的,往往付出很慘重的代價,甚至家破人亡,飲藥自殺,被逼得走投無路。我們厭惡討債人。

第六,若討不到債,直接到你家做子孫。

第七,不孝子蕩盡家產,不留一針一草。

第八,父母奮斗一生,結果被子女敗光家產,所以就,為人作牛馬。

第九,愚昧悲哀。

那為什么第八個,這個父母奮斗一生,為人作牛馬呢?就是這里講的“借本求息”,連本帶利都還給人家,不孝子敗光家產,所以父母奮斗一生,為人作牛馬。回想這一生愚昧悲哀,沒有智慧,不能修福修慧,在六道里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時候不用等到來世了,今生父母子女就反目了,父子反目的、夫妻反目的,母女反目的,比比皆是,對簿公堂,倫常殆(dài)盡,這就是愚昧悲哀。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一段給我們的啟示,老法師開示說,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么這一段里面提到說,“獨至索宿生之逋,則債主直入內房,安然高臥。使欠債者夫婦兩人,百般珍惜,乳哺懷抱,迨至年既長大,立將家舍田園,盡行盤折,不留一針一草”,這意思是說,我討不到債,我直接到你家做你的子孫,我就可以繼承你的財產,可以花光你的財產,這第一個我們要先了解,來做眷屬,一切都是緣分,絕對沒有無因無緣的。

所以老和尚說,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找父母,投胎找父母,都是緣分。不是一家緣,不進一家門,這俗話講的。那為什么會找這一對夫妻做父母呢?為什么不找別人呢?譬如我們說臺灣首富,國內中國首富,誰去當首富的兒子呢?誰去當首富的子女呢?緣,緣分。每一個人都想去當首富的子女。那個韓國有拍一部片子,叫《與神同行》,我有去看過,等于中國《玉歷寶鈔》的翻版,也就韓國的《玉歷寶鈔》的現代版,叫《與神同行》,它也演這個十殿閻王,那個劇情跟《玉歷寶鈔》,只是把它戲劇化。我記得那個,韓國這部《與神同行》,片子里面那個男主角,那個隊長,陰間的使者,我們現在講叫黑白無常,因為祂還有這個無明未斷,祂跟我們凡夫一樣,在三界內,祂還有財色名食睡的欲望,祂就講一句話,祂說,等到我這個任務執行完畢以后,祂在陰間當陰差,有功勞,祂說要到韓國去當首富。這就是這個意思,到韓國去當首富啊。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說,父母跟子女有緣,如果沒有緣,當面也看不見、也找不到。父母跟他一定有緣。緣很復雜,都在阿賴耶里面記錄下來,在父母的阿賴耶里面,在子女的阿賴耶里面,有些是父親跟女兒緣深,有些是母親跟兒子緣深,有些是母親跟大兒子緣深,跟小兒子緣淺,有些是跟大兒子緣淺,跟小兒子緣深。所以為什么會有父母偏愛?就是這個道理。緣,很不可思議,有一些比較叛逆,有些比較孝順,同樣的兄弟,一個孝順,一個叛逆,一個是孝子,一個是敗家子。

我講很多因果故事,天母的那個義警分隊長,我常常在講,生了一個敗家子是大兒子,賭博輸一億。還勞動我們警方下去調查,我們警察就介入了。大兒子被他父親軟禁,還是被黑道賭友再把他帶出去,又輸了一億。他父親總共財產才三四億而已,想不開,在自己自家的豪宅別墅,吃二三百顆的安眠藥自殺。大兒子連守喪都不愿意,寧可花一天五百元請義警民防人員代他守喪守靈。二兒子幫他做生意,幫父親做生意賺錢,二兒子是報恩的,是孝子,是來還債的。大兒子是來討債的,是來報怨的。你不信都不行。這是緣,里面就是含有很復雜的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第二,緣有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佛說的,佛在經上講,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是佛說的,不是我們發明出來的。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對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認識。所以記得一個原則,人跟人之間就四種因緣。

第三,報恩的,他很乖,以后成為你的孝子賢孫,自然的孝順,他是先天的,生下來就這樣了。我兒子,我是求觀世音菩薩來的,我因為他而許愿吃素,讓我走上吃素這條路,吃到現在,也差不多三十二年了,他一九八八年來的,那我吃素吃到現在,也三十二年了。那一天我跟我師姐去南林尼僧苑,參加南林尼僧苑的戒壇跟地藏殿的開幕啟用典禮,有果清律師、宗興律師,還有圓通寺的副住持性德法師,現在果清律師已經稱性德法師為性德律師,可見已經肯定他戒律上的修行的境界了,還有凈旭法師,他們四位持戒律的法師,來主持戒壇跟地藏殿的啟用典禮。

那么我在回來的途中,就先打電話給兒子說,今天你母親比較辛苦,陪我去南林尼僧苑,所以今天晚上就不在家里煮飯煮菜了,我們就從外面素食餐廳買飯菜回去吃。他先買,后來我再去買一些。我就電話中跟他告知說,兒子你先吃,爸爸媽媽隨后就到,你先用,沒有關系。其實我剛講完話,我就自己心里說,等一下回去看看,兒子是真孝,還是真的順。真孝還要順,孝,不順那就不是真孝。結果我回到家,兒子就是端正的坐在客廳,飯菜都擺好了,還沒有動碗筷,就等我們夫妻回去一起用餐。

這就是什么?先天的,這個假不來的。來報恩的,就是很乖的小孩,你不用教他,他就是孝順。可見得他跟前世有關,可能前世他跟我,我有幫助過他,或是他幫助過我,因為是他來度我吃素的,我許愿吃素,請觀音菩薩賜孝子賢孫給我,又乖巧又孝順,又法相莊嚴,又福德智慧,全部都滿我、如我的愿啊,這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的管教,后天的教育也是可以的。從事《弟子規》教育的,還是可以改變這些。因為你有前世的因,今世如果受《弟子規》的教育,做增上緣,作為所緣緣,他如果前世跟你有善的種子,不是那么強的種子,但是今生再加上《弟子規》教育,所緣緣,還有增上緣跟無間緣,還是會改變的。所以老和尚說,還是可以彌補先天的。

第四,報怨的,父母欠他的,如果是報怨的,哎呀,讓你是苦惱得不得了。像我一個蓮友,她的女兒生了兩個雙胞胎的小女生,大概一歲不到的時候,她因為她女婿,我這個蓮友的女婿,賭博輸了很多錢,她的女兒想不開,喝酒跳樓自殺,報怨的。后來我去跟她開示的時候,她從高樓墜下去,赤身裸體,上面蓋了白布,我跟她講說,你不孝,你要跟你父母懺悔。后來我到她家去誦《地藏經》。她就在她母親的佛堂陽臺跳下去,難道佛不救她嗎?不是,定業不可轉。佛也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辦法去挽救他們釋迦族被琉璃太子滅掉的這個悲慘命運,佛陀都免不了馬麥之報,怎么可能去改變眾生的業果呢?沒有辦法,佛也無能為力。

所以如果是來報怨的,就是讓父母親憂愁不已,苦惱萬分。后來我問我那個蓮友說,你這個女兒這么年輕就跳樓自殺,留兩個孫女給你帶。她說,黃警官,我學佛,我自己知道因果,我接受了。她說,這個小女生一出生,常常鬧事情,從讀幼稚園到小學,到國中到高中,就是讓她苦惱萬分,都是去派出所領回來的。冤家對頭,搞得你家破人亡。懂這些道理有什么好處,知不知道?現在待人處事,根塵接觸,千萬不要得罪人,千萬不要跟人家結怨,真的,他來世就當你的女兒,她整你一輩子,讓你苦得不得了,做你的什么?做你的八苦里面的其中一個,怨憎會,你會受不了。當你的妻子兒女,或者當你的夫妻眷屬,你怎么辦?趕也趕不走,斷也斷不了,你修行,他來跟你障道,你修行,他來跟你破壞,他給你毀謗,你怎么辦?就是這里講的報怨,因果啊。

第五,討債的,你欠他錢債,有些是欠他命債的。欠命債就是我在《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講的,林口廚師命案,他明明是獨生子,他可以繼承他父母親上億財產,就在某一年的十月十日國慶節,他父母親參加兄弟會,餐會,回去有一點酒意,他伙同他的同學,為了謀奪這個家產,他拿菜刀殺死他父親,他同學拿菜刀殺死他母親,各殺五十刀。他父母親是辦外燴的,就是人家家里有婚喪喜慶,要辦五十桌、一百桌的這個酒席,他父母親是做那種行業的,所以離不開殺豬、殺羊、殺雞、殺鴨、殺魚,賺了很多錢。就是這里講的,“立將家舍田園,盡行盤折,不留一針一草”,他父母親回想半世紀以來,“汲汲營營,無非是借本求息,枉為他人作牛馬”。就是我在《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提的,那個林口廚師命案,真實的真人真事。他到監獄去還不悔過,一直碰到一位法師,那位法師給他用佛法開導因果教育,他終于懺悔了,流下懺悔的眼淚。最后被司法單位槍斃,伏刑。討債的,他不用殺死他父母,他可以繼承,以后這些家產都是他的。他從小就是敗家子,在念大學的時候當學生的頭頭,我們說紈绔子弟啊,用現在的話叫做什么?公子哥兒,花花少爺,每天就是狐群狗黨的,酒肉朋友,討債的。

討債,如果是父母欠他少,他三四歲就死掉了。欠得多,栽培到大學、研究所,走了。我們前面討論過了那一個公案,“執槍自刃”,梁石柱那個公案,他的兒子十九歲就死掉了,是來討債的。梁石柱的前世奪了他三百金,他全部都把它拿回來了,長痘子聘請醫生,還有請老師來教他,娶媳婦花多少錢,考試拜門生多少錢,其余零星費用多少錢,總共加起來三百金,他都全部要回來了,十九年就把它全部要回來了,他就要死掉了。就是老和尚這里邊講,欠少的,三四歲就走了,欠多了,十幾歲才走,二十幾歲才走。就跟這里一樣。最后他說,你對我太好了,你的命我不忍心要,他說陰府不會放過你的。最后梁石柱自己執槍自刃,自己用槍,把自己頂到墻壁上自殺,死掉了,還前世,梁石柱在前世把徐州商人,因為這個徐州商人,有病痢,我們現在講拉肚子,乘對方在上廁所的時候,乘隙以利刃刺他的胸死掉,所以這一世他自己用槍頂自己的胸口,也是這樣了斷他的生命。

所以欠少的,三四歲就走了。欠多了,你還要幫他培養到大學、研究所,還要幫他娶媳婦,有些甚至生完小孩他就走了。這個是討債的。

那還債的,還債,他會照顧父母,會養父母,但是他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但是如果是欠得多,他就會照顧得很周到,物質上,他還會,有一段期間,還會照顧他父母親,但是沒有恭敬心,孝順心。如果欠得少的,他自己很富有,對父母非常苛薄。那這個都是還債來的。他就從小學讀書,他就會做牛做馬來孝順父母,他也會把父母照顧得很好,這個叫還債的。但是子女跟父母親感情比較薄,他不是報恩來的,他是來還債的。

以上這四種因緣。

第六,我們學佛人要明白,對討債、還債,我們明白了這些因果道理,我們心平氣和,不計較了。念佛誦經,三界六道都是苦海,老和尚說,去極樂世界好。蓮池大師說了,如果是孝子賢孫,正好念佛;如果是不孝子,或是叛逆的子女,正好念佛。如果是孝子賢孫,你不能起貪愛,你會情執放不下,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最好。所以老和尚說,三界六道是苦海,去極樂世界好。

第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想要知道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現在受的就知道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來世怎么樣,怎么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知道了。我們看現在的世界跟家庭,就知道前世造什么因。看現在造什么因,就知道來世的果報。

第八,不止這一生,人不是只有這一生,過去世還有過去世,三世都是自己的。我們前生是怎么樣,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今生的習氣毛病會現行,我們自己會看到自己的習氣毛病,那就是我們的業力。所以人就是這樣,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嚴格講起來,不是只有一生,是“千生”,無量劫來不斷的生死輪回。生死輪回是真的。

第九,老和尚說,有時候我們對某些地方,我們去過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感覺那個地方很熟悉,因為過去生在這邊待過。所以有些人他曾經到北京天壇去玩,也很喜歡北京的皇宮,他覺得那個地方很熟悉,他說不定過去生就在北京待過,可能是清朝的人,可能是明朝的人,也許可能在清朝皇宮待過。我們萬人念佛的一位副總協調,郭居士,他本身是博士,目前在故宮博物院當專門委員,他負責整個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古董文物的這種數位化的工程,他非常的熟悉這個專業,處理故宮博物院文物。曾經有一位能看到過去未來的修行者,就跟他講說,你前世是一個古物的買賣商人,到這一世他還是做同樣的工作。

所以我們對某些地方很熟悉,過去生待過。我們對某些人很熟悉,似曾相識,過去生相處過了,不管是善緣跟惡緣,都覺得好像很熟悉,很談得來很談不來,過去生有相處過。所以三世是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在這個世間,吃多少,用多少,是命里注定的。這是還沒改變命運以前,它是定數。改變命運以后,就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那是改變命運。所以佛教是創命論,不是宿命論。

第十,命怎么注定的?誰來定的?是閻羅王定的呢?還是玉皇上帝定的呢?都不是,命是自己定的,前世修來的,累世修來的。過去生布施多,這一生發大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要懂得種因,你想要得好報,那你今生一定要種好因。你來生不想得那個不好的報,那就不要造惡因。我們今生如果種好因,來生就可以得到好的果報。所以一定要懂得修因,懂得種因。

第十一,前世修因,這一世得果報。今生聰明智慧,前世修法布施。今生得健康長壽,過去生修無畏布施。用真誠、清凈、恭敬心來修布施,果報更殊勝,自然得到。你有果報再布施,輾轉無盡的利益,輾轉無盡。

第十二,所以我們以上這樣了解,因果是自己造的,可以轉變。如果是造惡來說,冤冤相報。所以我們不能跟人家結冤仇,而且也不要記仇,我們現在走上修行這條路,我們就一定要學會逆來順受。我們只要逆來順受,我們就可以消業障,就可以化惡緣為善緣,再轉善緣為凈緣,因為我們逆來順受,修忍辱波羅蜜,成就忍辱功德,本身這個忍辱就可以消業障,你本身逆來順受就可以消業障。

所以修行上,各位一定要記得,學會逆來順受。眾生總是聽騙不聽勸,總是喜歡攀緣六塵,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喜歡聽不好聽的話,忠言逆耳。學佛就在這個地方修,順境不起貪,逆境不起瞋,保持平等心,保持清凈心,保持恭敬心,在這個根塵接觸,修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可以轉境界了,不是轉外面的境界,轉自己內心的執著,轉自己內心的貪瞋癡慢疑,轉自己的起心動念,轉自己的貪瞋癡為戒定慧,你就可以轉煩惱為菩提,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智慧就會開顯出來。

別人要害我們,為什么他要害你,他不害別人呢?為什么他毀謗你不毀謗別人呢?事出必有因。我以前在當主任的時候,去助念,去佛陀教育基金會講經。當主任,兩個部屬組長,他們本身在爭權奪利,甲組長要權利不負責任,把責任推給乙組長,我做主任當然生氣,你甲組長怎么可以這樣欺負乙組長呢?好了,結怨了,得罪了,他寫黑函給我們局長,給我們政風單位說,長官黃柏霖主任跑去助念,我是下班去助念,他說我跑去助念。我住在那個官舍,公家配的宿舍里面,他說我浪費衛生紙,那是公家提供給我的福利。我去佛陀教育基金會學講《六祖壇經》跟《地藏經》,他說我去講經。所以長官問我筆錄的時候,我非常的難過跟慚愧,最后流下眼淚。不交際,不應酬,不抽煙,不喝酒,奉公守法,落得如此下場。

最后我自己擦干眼淚,我過去生跟他結惡緣,我一定毀謗過別人,我這樣轉念,我就不再怨恨他了,我的業障就消了,一報還一報,誰也不欠誰。我前世毀謗別人,今生我被人家毀謗,業障消了。反而要感恩他,如果沒有這個逆增上緣,我這個業障怎么會消呢?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是善知識,一個是惡知識,一個是你。但是我們人總是喜歡善緣,不喜歡惡緣,然后就說很難修。

所以他為什么要害你,為什么不害別人?一定有原因的,就是要成就你修忍辱了。如果你前世欠人家,有冤仇,他來報復,他報復以后,這個帳就結清了。如果前世你沒有欠他,他來害你,你也不要記仇,你說這個帳我不要了,我也不要報復了,我要去極樂世界了,你替我消災,你來成就了我忍辱波羅蜜,我不報復了,因為我要去極樂世界,你要輪回,我不跟你輪回,我也不要冤冤相報了。如果說你還要去報復,老和尚說越報越慘,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糾纏不清。

第十三,所以不管別人怎么待我,一句話,不管別人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你,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善的也好,惡的也好,臺灣話叫做歡喜就好,閩南話叫歡喜就好,你歡喜就好,我們真誠以對。他說,誒,你不一樣,你修行真的有功夫,有進步。真誠以對,你跟自己講,不是跟他講,你跟自己講,我要去西方,這個世界多住一天,也不用太高興,少住一天,也不要太煩惱。你既然要去西方,這個世界多住一天、少住一天,其實都沒有什么意義的,因為終究要走。三界猶如火宅,“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好,我們《三時系念》里面第一句話,“覺海虛空起”,“覺海”是我們的性海,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但一念無明起來以后,本來是清凈的世界,一點污染上去,“娑婆業浪流”,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那你怎么回去極樂世界呢?“娑婆業浪流”,在流轉,“若人登彼岸”,你想要回到清凈的國土,“極樂有歸舟”,求生極樂世界。

所以這個世界,多住一天、少住一天,無所謂,何必斤斤計較?他要就給他。真的,我現在是可以做到,他要就給他,不管是要名,要錢,要什么,他要就給他,他要地位,你給他地位,何必斤斤計較呢?我們趁這一世得人身、聽聞佛法,千載難逢,努力精進修學。自己要有功夫成片,要能伏住煩惱,能夠臨命終的時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最起碼做到無疾而終,最起碼做到預知時至,然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我最喜歡的就是四個字,無疾而終。誰都怕病苦。最近我看我阿姨要往生,真是困難,要斷氣也難,就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啊,舍身容易舍心難,舍這個妄心不容易,舍這個情執不容易。你說她舍身容易,她舍心難啊,放不下,是不容易啊。真的必須要李炳南老師說的,要伏住煩惱,要真信切愿,要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以上我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勉勵我們,面對這種人世間的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管別人怎么對待,這個別人包括你的家親眷屬,用什么心對你,我們總是真誠以對,縱使受害也不礙事,縱使說自己有損失或者受到委屈也不礙事,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去極樂世界。所以一定要真正的心地清凈,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具備條件。所以一定要把握這個今生得人身的機會,不容易呀,聞佛法,聞凈土法門,更不容易呀,既然得人身又親近凈土法門,又遇到明師老法師,你不好好努力修學,還等到哪一生哪一世啊。

好,我們看下一頁,“三次投胎”,我們看經文:

“(繡虎軒次集)。桐城諸生。姚東朗。有子十歲。病且死。父母憐之。謂曰。汝果無緣為吾子耶。其子忽作北人語曰。我乃山東某僧也。積三十金。為師兄所窺(kuī)。推吾墮水中。我呼觀音大士。即見大士云。汝數合休。且往孽也。遂溺死。地方鳴于官。汝于是時。為彼縣令。師兄以吾三十金奉汝。事遂寢。我以沉怨未洗。來為汝弟。即汝亡弟姚嵩(sōng)紹也。追隨二十余年。不能追償。因死而為汝子。十年來。三十金償矣。我當去。第汝家有一拄杖。我甚愛之。可燒贈我。以足前金之數。我師兄亦因索此金而來為汝長女。今嫁溧陽潘氏。有娠將產。我死即投彼胎索命矣。言訖而絕。”

就是又是一件三世因果的公案。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諸生”,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且”,將要。

“北人”,泛稱北方的人。

“窺”,伺機圖謀、覬覦。

“大士”,菩薩之通稱也,或以名聲聞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稱,簡別于凡夫而稱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謂之大士。《法華文句記?二》曰:“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士謂士夫,凡人之通稱。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所以這個“大士”就是菩薩,就是開士。

好,我們看下面:

“數”,氣數、命運。

“合休”,“合”就是應該。“休”是歇息、停止。“合休”就是,意思就是指壽命到了。

“鳴”是申告。古代到官府去申告,叫做“鳴官究治”。在明祁彪佳《詩》:“重者鳴官究治。”

“寢”就是停止。

“第”就是但。

“拄杖”,手杖、拐杖。

“溧陽”,“溧陽”就是縣名。在今天的江蘇省。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繡虎軒次集》)安徽桐城縣的儒生姚東朗,有一個十歲的兒子,病得快要死了,父母悲憐,說,你難道真的沒有緣分做我們的兒子嗎?兒子突然用北方人的話說,我原來是山東的一個僧人,我積存了三十金,被師兄偷偷看到,把我推落水中,我大呼觀音大士救命,就看見大士說,你的命數到了,現在是前世的業報,于是我就溺死了。

地方上有人告官,你當時是縣令,師兄用三十金賄賂你,事情就平息了。我因為沉冤未雪,投胎做你的弟弟,就是你已死的弟弟姚嵩紹,我追隨你二十多年,也沒有討到債,死后就做你的兒子。十年來,已經討回三十金了,我走了,但還留戀你家的一根拐杖,可以燒了送給我,以滿足錢的數目。

我的師兄也為討債而來,做你的大女兒,現在已經嫁給溧陽縣姓潘的,懷孕即將生產,我死后就到她那里投胎討命去了,說完就死了。

這里面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位僧人,“山東某僧”,他積三十金,他存了三十金的錢,被他師兄偷窺,推到水中溺死了。他有呼叫觀音大士,他作為一個僧人,很自然的,危險有災難的時候,他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圣號。那為什么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去救他呢?觀音菩薩不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嗎?遇到災難來的時候,像現在瘟疫來的時候,老和尚教我們,要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說,危急的時候,要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那為什么這個僧人被推落水中的時候,觀音菩薩沒有去救他呢?觀音菩薩跟他講,你數合休。我們剛才在白話解釋里面,觀音菩薩跟他講,觀音菩薩說,你的命數到了,又是你前世的業報。可見這也是冤冤相報啊,所以他就溺死了。那我們就要討論,這一段我們討論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就是積財傷道。第二個主題就是,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糾纏。

那我們先討論第一個主題,探討一,就是積財傷道。就是這位山東僧人,他被他的師兄偷窺這筆三十金,然后他被推落到水中溺死了。他當時有求救觀世音菩薩,那為什么觀世音菩薩沒有救他呢?觀音菩薩跟他講說,“汝數合休”,那你命數到了,而且是你過去生的這個業障,“往孽”就是過去生的業障、業報。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息滅貪瞋癡,要勤修戒定慧,要成就圓滿無上菩提,要往生凈土。那作為一個僧人,出家人,為什么累積了三十金呢?為什么不去財施、法施、無畏施呢?那就值得我們了解說,真的是積財傷道。證明這位出家人,僧人,身出家了,心沒有出家。要身出家,心也要出家,才能夠成就無上道。所以我們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那他已經積累這三十金,引來殺身之禍,淪落到六道去。

所以第一點,老法師說,財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人喜歡,就給他,歡歡喜喜的給你,絕對不要去貪這個身外之物。如果人家給你,你要的時候,你要想一下,將來這筆錢還要還,老和尚說,將來還要還。尤其是你是出家人,“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要還人家的恩。那你還要到這個世界投胎轉世,老和尚說,這就錯了。所以很多,我們看過以前很多公案,有些僧人他去托缽,那齋主給他供養,他非常感恩的,后來他沒有往生凈土,怎么樣?回去做他的兒子,報恩。結果他因為前生修行,聽經聞法,所以出生以后聰明伶俐,學識淵博,最后功名顯貴,然后得的是三世怨。

所以老和尚說,如果你還要來報他的這個恩,那你還要來投胎轉世,他說,錯了。他說,來投胎干什么?你要還錢債,老和尚說這樣冤不冤枉。那為什么你不到佛國去呢?去作佛呢?就像今天姚東朗一樣,這個案子一樣,三世因果。你還來討債還債,老和尚說,這個事情不能干。所以如果說人家騙你的錢了,老和尚說,統統作布施著想,我布施供養你。這是第一點,要了解財是身外之物。

第二點,財,越施越多。命中有,舍不掉,怎么丟都丟不掉。怎么會把財失掉呢?因為你吝嗇,就會失掉。所以你吝嗇,就會碰到冤親債主,或者詐騙分子,你把財守到那里,就丟掉了。守不得,財不能守。財是通貨,中國人講通貨,它是流通的,像水一樣,這里進來,那里要付出,你要不付出就泛濫,甚至招感災難。財一定要有進有出,出的越多,進的越多,出就是布施。

第三,積財傷道,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不舍財?為什么要積財?經上講“積財喪道”,就是你累積太多財富,會喪失你的道心,你的道心會退轉,人如果積財,修什么功德都沒有了。你應該有這些供養,或是有這些財富,有需要的人,你要去幫助他們,用智慧來處理這些錢財。我們現在講,十方來十方去,水月道場,夢幻佛事。

以上是提到這位山東僧人被他師兄為了三十金溺死,求救觀世音菩薩,為什么觀世音菩薩沒有去救他?因為他積財傷道。

那么再來探討第二個問題,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糾纏。從這個“三次投胎”公案,我們來探討一下,他也不止三次投胎了,這位僧人總共要四次投胎,我們現在來分析。第一世,山東僧人,三十金,被師兄推入水中溺死被奪金,師兄再拿這三十金去賄賂縣令,縣令死后投生為姚東朗,這是第一世。第二世,僧人投胎成姚東朗(縣令轉生的姚東朗)的弟弟姚嵩紹,二十幾歲就死了,也討不到錢債,這是第二世,僧人轉世的第二世。第三世,僧人又變成姚東朗的兒子,十歲又死了,討回了錢債三十金,再加那一支拐杖,那一支“拄杖”,“拄杖”就是拐杖。

那還有第四世,不是只有三次投胎,第四世,僧人討完三十金以后,他的第一世的那個師兄,投胎成姚東朗大女兒,嫁到溧陽姓潘的人家,而且剛好懷孕,他去投胎,當她(姚東朗大女兒)懷中的胎兒。師兄為什么要來投胎姚東朗大女兒?姚東朗是前世的那個縣令,他有給他賄賂三十金,那個師兄本身是兇手,他為了逃避刑責,他賄賂那個縣令,那個縣令到這一世變成姚東朗了,他為了討這個三十金,他男眾身變成女眾身,他已經受完地獄果報了,他投胎來當他大女兒,要干什么?要拿回那三十金,結果他也拿不回來,因為那個錢不是他的,那個錢是山東僧人的,所以他根本拿不回來,愚癡。結果那位山東僧人,他第二世當姚東朗的弟弟姚嵩紹,第三世當他兒子,十歲就把三十金拿回來了。如果他連僧人那一世要算的話,他一共四世。但是他如果三世轉投胎的話,沒有錯,是三次投胎。他討完三十金以后,這位僧人他又要去投胎姚東朗的大女兒的胎兒,也就是他前世的師兄已經變成女的,他去投胎她的肚子里面那個胎兒,然后讓她,可能是胎死腹中,或者出生以后母子俱亡,都死掉,因為他師兄把他害死的,他把那個命要回來,討命債。縣令只欠錢不欠命,所以他只了那三十金,還把他養了十歲的這個小孩,把他養到十歲,他的三十金要到就走了。

這是錯綜復雜的因果糾纏,我是花了很多時間把它整理成出這個,理出頭緒出來。所以因果是剪不斷,理還亂,糾纏不清,我們成語叫什么?治絲益棼(fén)。

結論,我現在把它下一個結論,第一,被害人,山東僧人,我用現在的語言是被害人,還有兇手跟共犯,他第一世是僧人,他來到這個世間,總共是投生四次,如果為了討債是投生三次。他第一世是僧人,不好好修,不去極樂世界,竟然輪轉到變成短命報,而且是六道輪回的果報,而且還是到三惡道去,第一世是僧人。第二世做姚東朗的弟弟姚嵩紹,沒討到錢債,二十幾歲就死了。第三世做姚東朗的兒子,十歲就死了,都是短命,討到錢債了。第四世,也等于他三次投胎,為了討債三次投胎,做姚東朗女兒的胎兒,生產母子俱亡,討命債。因為那個姚東朗大女兒是他前世的師兄,害死他的命。這個是第一個,被害人。

第二個,兇手,是那位山東僧人的師兄,果報在地獄。第一世是師兄,余報第二世淪為女兒身,轉生做姚東朗的大女兒,因為前世縣令收他的賄款,她來討債。但是她作為女兒身懷孕,那山東僧人要來討命債,投她的胎,讓她生產的時候死掉,還命債。

第三,共犯,縣令,第一世縣令不好好做,不積功累德,收受賄款三十金,成為貪官污吏。第二世做姚東朗,還人家錢債。所以三世一看都很公平。

所以從這一段的故事里面,錯綜復雜的因果糾纏,讓我們聯想到,老法師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藍塘道的“光明講堂”,講堂大殿有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光明講堂的老和尚壽冶大和尚所寫的,寫得很有趣味。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冤冤相報”。所以因果從三世看,沒有誰占得了便宜啦,也沒有人吃得了虧啦,很公平。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一段公案給我們的啟示。

老法師說,一,世間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沒有說誰占得了便宜,沒有哪一個人吃虧的,你看三世因果就清楚了。哪有占便宜呢?你這一生占便宜,來生吃虧;這一生吃虧,來生占便宜。人家還給你嘛,當然是你占便宜啊,而且還加利息。你這一世吃虧,那來世他還給你,他還加利息,還給你。中國古德講一句話,“吃虧是福”。

曾經有一位師兄,不是我們凈土行人,是臺灣的某一個宗派的一個大師兄,是企業家,很有錢,是臺灣的這個佛教宗派的中部一個大護法,福報非常的大,也是做這個宗派,在中部的,男眾師兄的大隊長。被人家,生前被人家倒了大概是三億還是五億,這個金錢不能說不大,他非常的埋怨,非常的抱怨,他認為說,我這一世學佛,我投入菩薩道,我怎么可能了五億呢?或者是三億呢?他非常的放不下,后來往生的時候得癌癥,死的時候很不甘愿,眼睛沒有閉,嘴巴沒有合起來。后來回到他們這個宗派的精舍,他的師父跟他開示,你到現在還放不下,你在執著什么?你就放下吧,如果前世是那個人欠你的,來世如數奉還加利息。如果那三億或者五億是前世你欠人家的,現在只是剛剛好還給他而已。他師父跟他講完以后,講這個因果道理以后,他師父就用手撫他的臉說,好了,放下來,眼睛閉起來,嘴巴合起來。他師父這樣手一揮,他的弟子,已經中陰身了,死掉了,眼睛閉起來,嘴巴合起來了。明白因果道理了,明白因果道理就放下了。你不明白因果,你就放不下了,你就冤冤相報了,你就糾纏不清了,你就一報還一報吧。所以佛陀說“可憐愍者”,就是指這一群人,這些眾生,“可憐愍者”。

所以你認為占便宜是福報,錯了,其實吃虧才是真正的福報。怎么說呢?你好像有損失嘛,沒有,剛才我們講過,如果是你欠他,剛好還給他,如果你沒有欠他,他將來還給你,你哪有吃虧?而且你還是逆增上緣,你成就忍辱波羅蜜。你放下瞋恨心,你息滅貪瞋癡,你成就戒定慧,你德行又提升一級了。占便宜才是禍害,會招來殺身之禍,禍害是現在還沒有來,現在如果沒有來,將來一定會來,將來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第二點,你要真正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明白了,在這個世間,人要想占別人的便宜,沒有這回事,無有是處。世間人總是想占別人的便宜,這個都是狂妄自大的、傲慢的習氣,都是屬于業障,這不是智慧。

第三,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處處忍讓,換句話說,處處讓別人多占一點便宜,處處自己多吃一點虧,這就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為什么這一輩子德行老是修不好?為什么往生的時候不能正念現前?為什么不能夠預知時至?為什么不能夠無疾而終?就是我們德行有虧,我們德行不完備。

第四,我對人真誠,他處處欺騙我,占我便宜,老和尚說,好,他剛好消你的業障,不但不能責怪他,反而要磕頭感謝他,為什么?無始劫來業障,因為這個人出現,把它消除了。周楊慧卿,是周邦道的夫人,臺中蓮社李炳南老師的學生,我常常提到周楊慧卿,她是菩薩再來的。地藏菩薩為了度她,到她南京蘭園,她的官府宿舍去度她,前面明明關了兩道大門,沒有人打開,地藏菩薩可以自己進來,地藏菩薩用化身進來的,化身成一個老和尚,跟她化一百斤燈油,告訴她四十歲以后,你要皈依佛門,要三皈五戒。

周邦道當時是在國民政府當官員,還滿高的官員,他們家有被倒一筆錢,周邦道跟周楊慧卿兩個為這筆錢,這個金錢數目不少,兩個人有一點爭論不休。地藏菩薩跟她講,那筆錢是你前世欠人家的,還了剛剛好而已,不用再抱怨了。地藏菩薩跟她講的,是前世欠人的。他還先跟她預告,你將來再生出來那個兒子。那后來取名叫周春塘教授,就是后來的英國漢學院的院長,現在已經圓寂往生了。地藏菩薩告訴她,前面三個兒子的個性,全部都講出來。還有,周春塘教授很好生,周春塘的,他們另外一個妹妹,她就生產的時候,就比較不是那么容易生出來。地藏菩薩都給她預告。

所以這個地方講說,我真誠,他處處騙我,占我便宜,老和尚說,好,他消自己的業障,不能責怪他。如果他欺騙我,我也欺騙他,他對我不老實,我對他更狡猾,老和尚說,他墮地獄,你跟他墮地獄,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搞輪回,你跟他一起搞輪回。

我們學佛人,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要落實到生活當中啊,別人對我虛偽,我對別人也要真誠。你要問,這樣我不就吃虧了嗎?

第六點,老和尚說,是的,你吃了大虧,吃了大虧以后到哪里去?去極樂世界作佛去了。占了便宜的人將來到哪里去?來生到地獄去了,三途去了。

第七,佛給我們講,因果通三世,你要真正懂得因果,你就曉得,絕對沒有吃虧上當的,絕對沒有占便宜的,這只有我們學佛人才懂得、才相信。一般世間人真的不相信,我為什么要吃虧?我到法院去告他。

我弟弟啊,年輕的時候不學好,然后常常生了一些事端,要我去后面給他化解跟處理。他早期還沒有學佛,后來冤親債主找上門。我帶他去見慧深法師,在臺灣嘉義有一位法師,她特別跟人家不一樣的地方,她是用大悲咒水給你喝下去,她現在在嘉義寂光寺住持,她專門修地藏法門,她用大悲咒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一次,她在臺北市吳興街的道場,我帶我弟弟跟我弟婦去,因為我弟弟被這個冤親債主,這個女鬼纏身,已經走投無路了,他那個女兒,還有我這個弟弟跟弟婦,去吳興街見那個慧深法師。慧深法師對我不錯,因為我跟她交情深,也很護持她。她對面坐了一對夫婦,臺大教授,夫妻。

后來我跟慧深法師說,我先去新店助念,我待會再回來。我弟弟那個前世的冤親債主,那個女鬼,趁我離開的時候馬上就附體了。這真人真事啊,附體在那個臺大教授的夫人身上,在那邊大哭大鬧,痛哭流涕。慧深法師問祂說,你是誰?你要找誰?慧深法師她知道,已經這位教授夫人被附體了,祂不是教授夫人了,祂講話聲音都不一樣啊。祂說,我,我要找,我要找,坐對面那個年輕的那個帥哥,就是我弟弟呀,我弟弟嚇得發抖。你找他干什么?慧深法師坐中間,左邊是坐那個臺大教授跟夫人,我弟弟、弟婦坐右邊。我弟弟是托我的福啊,他哪里有福報去見那個法師。他那個時候,早期還沒有干警察的時候,那可以講說,我不好意思講,壞事做很多了啦,他現在是痛改前非,迷途知返,回頭是岸,現在也受菩薩戒,也修得還可以啦。那時候他在造業的時候,飲酒作樂,為了滿足這個欲望,在家里煮那個活魚,還用榔頭把它敲死,還用鍋燜死了。

后來祂就說,我要找對面這位年輕的帥哥。慧深法師說,你找他干什么?說,我要報仇,祂說,他前世是花花公子,玩弄我于股掌之間,害我上吊自殺,我含恨,不投胎轉世,我就是要報這個仇。這跟《玉歷寶鈔》講得一模一樣,祂不想去投胎轉世啊。慧深法師跟祂講,佛門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你不用報仇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祂說,你法師管什么事?你不是要平等慈悲嗎?慧深法師也講不出來。祂說,你不是要平等慈悲對待眾生嗎?后來跟祂談了很多條件,祂都不答應。他說,那這樣,因為那時候,我念華梵大學碩士班,我弟弟就說,那我哥哥在華梵大學,那邊有曉云導師,要做水陸大法會,我幫你立大牌。我不要你的錢,我不要你立大牌位。后來等我助念完了以后,回來以后,我關懷一個臨終病人回來以后,祂就退開了,我也見不到祂本人。

后來我就叫我弟弟,說你去懺悔。他到那個新北市,以前叫臺北縣的那個,我在長壽山共修,他自己跟他太太,就是我弟婦,到這個金山萬里那邊有一間廟,媽祖廟。我哥哥的好朋友,那時候我哥也不敢管這種事,他說,讓他自生自滅好了。他也幫不上忙,這冤冤相報,他不想管這個因果事。他去求那個媽祖,因為他聽我哥哥講說,那個住持會通靈,他想去用神通解決這個因果債務。他一進去,那個住持說,你后面跟了黑白無常。我弟弟更失魂落魄,說,真的假的?他說,真的。他說,真來跟我干什么?他說,要你的命?哦,我弟弟嚇死了。他就跟媽祖一直求,媽祖大慈大悲。這臺灣的守護神也無能為力啊。他給祂擲筊(jiǎo)。我們臺灣的那個宮廟,都有一個習俗叫擲筊,就兩塊木頭,那一正一反就是表示答應,兩個都掀起來,就表示微笑,兩個蓋起來就表示生氣的。他給祂擲筊以后,一個杯是立著,立在地板上,掉不下來。很神奇啊,就站著這樣不動,就這樣站著不動,它本來應該要倒下去,或是向上掀起來,它站著不動。我弟弟喊救命。

我姐姐打電話給我,哎呀,你去救救你這個弟弟吧。我剛好在共修,你去救你這個弟弟吧,他快沒命了。我就趕過去,我就跟媽祖說,媽祖,你也是菩薩示現,大慈大悲,你就幫助他吧。我教他懺悔,后來教他誦《地藏經》,朝山、懺悔、受戒、斷惡修善,特別又教他戒邪淫。后來就,很奇怪,開始就轉變了,不斷的演變,我弟弟去受戒、去朝山、去懺悔,到最后,那個冤親債主自動離開,最后就解冤釋結了。

所以,因果通三世,你要真懂得因果,你曉得,絕對沒有吃虧上當的,絕對沒有占便宜的,這只有我們學佛人才懂得、才相信。

第八,這一世吃虧,這一世吃一點虧,來世就占便宜,眼前吃一點虧算什么?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嫉妒、瞋恨、報復,互相殘害,一般人認為這是正常的;你要是有前后眼,什么叫前后眼,看得了前世,預知未來。你要有智慧,你才有辦法看得了前世,你才看得了未來的果報,這叫前后眼,不是你前面長了一只眼睛,后面長了一只眼睛,不是,你要有智慧法眼,李炳南老師說,要有前后眼。你能夠看到來世后世,尤其你看到果報,你就曉得,占便宜是禍害,懂得吃虧是福報。

以上我們就用這兩點來分析這一段的“三次投胎”。我相信,各位聽我這樣報告以后,你一定會深信不疑,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此康熙乙卯年。前五月事也。可見六親眷屬。無非怨對。方其未說破時。則眼前膝下。皆我骨肉。若被明眼人點破。乃知前后左右。無非索逋之人。世人必欲為索逋者積財斂怨。誠屬何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乙卯”是康熙十四年,公元一六七五年。

再下來,“索逋”,“索逋”就是,剛才講過了,“索逋”就是催討欠債。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這是康熙乙卯年前五月的事,可見六親眷屬都是冤仇,在沒有點破時,眼前膝下,看成是自己的骨肉;如果被明眼人點破,才知道前后左右都是討債的人.世人還要為討債者累積財富聚樹怨敵,到底是什么心思呢?

最后,我們看最后一段:

“以客作子(其鄰面述)”

“太倉鎮海衛姜君弼(bì)。開米鋪。有客馬淳溪。以百余金托之。出納無誤者二年。至第三載。托言米為借戶所欠。不免有欺負之意。客乃抑郁成疾。逾時遂亡。而姜素無子。未幾。妻有娠(shēn)。及彌月。其鄰忽見馬淳溪至家。詢之姜。乃知已死。俄而收生者出其門。喜曰。已得一子矣。”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太倉鎮海衛”,“鎮海衛”,明代衛所名。今天的江蘇省太倉市。

“客”,外出或寄居,遷居外地的人。或是指商販。

“托”,委任。這個地方是指投資。

“出納”,財物的支出和收入。

“托”,借故推諉(wěi)躲避。

“欺負”,欺詐違背。

“逾時”,一會兒、片刻。這個地方是指沒過多久。

“素”,向來。

“娠”,懷孕。

“彌月”,足月、懷孕滿十個月。

“俄而”,不久、頃刻。

“收生者”,“收生”就是接生。就是指接生婆。

我們看這一段白話解:

以客作子(其鄰面述),就他鄰居當面陳述。太倉縣鎮海衛的姜君弼開了一間米鋪,有一個客人叫做馬淳溪,把一百金托付給他,就投資他的米鋪,兩年都沒有問題,到了第三年,姜君弼推說米有拖欠,用錢很緊張,明顯有不還馬淳溪的投資的意思。馬淳溪因此抑郁成疾,沒有多久就死了。姜君弼一向沒有兒子,這個時候他妻子就懷孕了,滿月要生產的時候,鄰居忽然間看見馬淳溪走進姜家,就來詢問,才知道馬淳溪已經死了,一會兒,又看見接生婆出來高興的說,喜得貴子,喜得貴子。結果是討債鬼來的,冤親債主來投胎,還喜得貴子呢。

“(按)此康熙前數年事。”

按,就這是康熙前幾年的事情。

好,我們這一句,第五十二句,“勿謀人之財產”,我們一共兩集,講了兩集。那么前面的“執槍自刃”跟“三次投胎”,學人都很喜歡。我在編《現代因果報應錄》里面,里面講到林口廚師命案,就把這兩個公案都有放進去,而且做了一些評語。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勿謀人之財產”,我們作一個總結報告。

主題,因緣果報細說。我們就把歸納成幾個重點。

世間真正的公平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可以幸免,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寬容或者特殊的待遇,沒有,一律公平。這是第一點,因果是很公平的,人人平等。

再來,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么因,得什么果”,簡單說就是這樣,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

凈空老法師為什么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呢?萬法皆空,因果也空,何以說“因果不空”呢?這是因果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這是它“轉變不空”。另外為什么是“相續不空”呢?因為它永遠是相續狀態,造業是因,受報是果,受報的時候他又造業,永遠在相續,所以永遠在循環。所以因果不空是指轉變、相續、循環,三個不空的特性,所以叫做因果不空。佛菩薩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勸勉我們要斷惡修善,勸勉我們要轉迷為悟。轉凡為圣,這樣才能夠真正離苦得樂。

一旦你離苦得樂了,你發大慈悲心,你再到六道輪回去救度眾生。我們問說,那菩薩你到六道去救眾生,你受不受苦?菩薩說,他不受苦。為什么?因為他苦樂的結已經斷掉,就是他的煩惱已經斷了,他無明已經斷了,他怎么還會有苦樂的感覺呢?苦樂的覺受呢?迷的時候才會有苦,才會有苦樂憂喜舍,悟的時候沒有苦樂憂喜舍。

再來,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什么意思?因未得果之前,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叫做“已作不失”。反過來說,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叫“未作不得”,你不作就不會有這種結果。你作了那個因,如果果報還沒有呈現以前,因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可怕就是可怕在這里。所以為什么安世高大師他要兩次還命債?就這道理,他因果“已作不失”啊。他過去生誤殺人家兩次,他到中國來也是被人家誤殺兩次啊。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

再來,因果的道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管我們相不相信,因果是絕對存在,它就像空氣一樣,自然,法爾如是,它無時無處不在公平執行有情世間的善惡的賞罰。凡是你做壞事一定有苦報,你做好事一定有樂報。

再來,《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怕因果(不畏因果)。

所以因果,應該有下列正確的認識,有四點。第一點,因果通三世。第二是因果非宿命論。第三,凡事各有因果。第四,果報自作自受,因果的四個認識。

第一,因果通三世。《大寶積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業報,如影隨形,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因此,因果報應在時間上,有現報、生報跟后報之分。

佛教的三世因果論,乃是“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三者相續循環的因果關系,也就是由“惑”起“業”,因“業”感“苦”,因“苦”復起“惑”,于是三世流轉,循環不已。

第二,因果非宿命論。〈因果十來偈〉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yīn yǎ)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人的一生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過去生所造善惡業影響的結果,并不是他人在操縱的。你今生莊嚴還是丑陋,你今生富貴或是貧賤,沒有人在主宰,是你自己主宰的,不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因果觀是肯定什么?你只要努力、上進,學袁了凡,樂觀進取,改變命運,你就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因果不是宿命論。所以我們才引用〈因果十來偈〉說,端正是忍辱中來。忍辱是因,端正是果,所以它不是宿命。慳貪是因,貧窮是果,它不是宿命的。很明顯的,因果不是宿命論。

第三,凡事各有因果,種什么因,得什么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植物是如此,植物以外的任何現象也莫不如此,就是凡事都有因緣,凡事都各有因果。

第四,果報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地藏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后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這是最清楚的地藏菩薩的教誨,自作自受。所以凈空法師講的因果五大原則,我們在講座里面不斷的提醒大家,也跟各位報告過了,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善惡不能相抵、因果不空。最后《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那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報告印光大師〈勸注重因果〉,明因果之理。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能講多少算多少。印祖在《印光大師文鈔》對因果教育非常重視,所占的篇幅非常的多。

第一點,印光大師說,“宋儒謂: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后,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cuò)斫(zhuó)舂(chōng)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誰受生。”

就是儒家,尤其是宋代儒家,他們這種斷滅見,否定因果之見,也可以講說是邪見,邪知邪見,他不相信三世因果。宋儒說,佛講三世因果,六道輪回,那是騙愚夫愚婦去信他們佛教的一種說法,根本沒有這個事情。宋朝儒家說,人都死掉了,身體都燒掉了,腐化掉了,軀殼都沒有了,那神識也飄散了,哪還有誰去被人家砍,誰被人家刀斧劈砍,誰被那個鬼差舂磨。既然沒有身體,神識也散掉了,誰去受生?誰去受折磨?問題是,那靈魂到哪去了?神識到哪去?如果說沒有靈魂,沒有神識,你這個儒家是從哪里來的?你那個學問才高八斗,從哪里來的?你為什么比別人多那么多的引經據典,能說善道,下筆成章,你怎么來的?同樣都跟你一起一樣是鄰居,那為什么你是下筆成章,鄰居就不是下筆成章呢?你這個宋朝儒者,怎么不會這樣去想呢?

再來,“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漢》中,每有冤殺者作祟(suì),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悉是前賢為佛教預為騙人之據乎。既無因果,無有后世。則堯桀(jié)同歸于盡,誰肯孳(zī)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

印光大師說,宋儒說沒有因果,那《春秋傳》跟《史》《漢》中,也有很多被冤殺者來報仇的、來作祟的,蒙恩者來報恩、來報德的。這個我們在講《感應篇匯編》的時候,我們有講過。然后在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面的時候,我們也有講過啊。種種這些事實,各位如果去看《二十五史》,里面就有了。或者末學現在即將出版的,老法師叫我出版的《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里面都有。《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這套書我即將出版了。

有國內大陸的蓮友寫信來,說,黃警官,你不是在講座里面有提到說,你那個《感應篇匯編解演義》,怎么還沒有出版呢?真的很抱歉,我還沒有出版,還在校稿中。一定會出版,我是一校再校。我不敢講說立功、立德、立言,但是既然要提供給十方的修行的大德、菩薩,當然我必須要慎重,所以現在還在校稿中。一定會出版,出版再告訴大家。就是《感應篇匯編解演義》,也就是我講了五年的《感應篇匯編》,二百六十六集,它的等于經典版。

這一段里面印光大師說,在《春秋傳》跟《史》《漢》中,有很多“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那這些事實難道都是前賢為了佛教來騙人的嗎?既然沒有因果,也沒有后世,那堯跟桀,那堯他是圣賢,那桀是不肖子,那堯桀都是一樣的,都同歸于盡啊,那這樣的話,誰肯去修善修德呢?誰又何必去孳孳修持呢?難道只是為了身后,死掉以后,那個萬世的虛名嗎?那堯只為那個虛名嗎?既然我都已經沒有了,你儒家講說連我都沒有了,軀殼也沒有了,那神識也沒有了,那要那個虛名干什么?“虛名何用”。那如果照你這樣講的話,那善也不用勸導,那惡也沒有什么懲罰,善也沒有什么獎勵,那惡也沒有什么懲罰,那這個世間公平嗎?那奉公守法跟違法亂紀的,都是一樣平起平坐,這公平嗎?這是第一點,宋儒否定因果。

第二,“《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jiǒng)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fán yǎn)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

這一段印祖說,《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的時候,他開示的法語,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從這一段里面,佛陀的開示,我們知道智慧德相,乃是眾生跟佛都一樣平等,本自具足的,“生佛所同”,就是都是本自具足的,那就是我們本有的性德,眾生有,佛也有,性德是本具。但是不透過修行,它性德不能彰顯。如果你有妄想執著,那當然就變成,佛變眾生,智慧變成煩惱。如果你離開妄想、執著,那你就眾生成佛。所以有妄想執著,跟離開妄想執著,它是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果報、不同的命運,一個是成佛,一個是淪為六道眾生,所以“生佛迥異”,果報完全不一樣,那這是修德。

你是怎么修這個德?會修不會修?順修還是逆修?“修德有順有逆”,你順著性德去修,也就是你依據大善知識、佛陀的教誨、古圣先賢、高僧大德的教誨去修,你順性而修,你越修越近。越靠近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你修到究竟極處,徹證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證得真空妙有,證入不二法門,證得大般涅槃,證而無證,無證而證,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空有不二,“了無所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叫無住大涅槃,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個叫“順性而修”。

那如果你逆性而修呢?你攀緣五欲六塵,你攀緣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逆性而修,你違背本性,違背我們的覺性,那越修越遠,修到三惡道去,一世不如一世,修到后來,墮落到,“永墮惡道”。到三惡道去,就是你“墮落惡道”,本性沒有任何損失,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受報的是你的業識,你的業報,是你所造無邊的罪業,對于你的自性,不增不減。

你明白這個道理,愚笨的人可以成為圣賢,因為他可以轉迷為悟、轉愚為賢,他覺悟了嘛,“賢者可愚”。如果你逆性而修,縱使你這一輩子你很聰明,很有智慧,可是你不順性而修,你是逆性而修,你為非作歹,無惡不作,你縱使前世福報很好,有一點智慧,“賢者”,你也會變成愚昧,“可愚”,“賢者可愚”。你縱使這一世長壽,你是無惡不作,殺盜淫妄,你最后還是變成短命多病,還是“壽者可夭”。如果你順性而修,你縱使這一世短命,你可以學袁了凡,本來五十三歲的壽命,改變命運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的蕃衍”,你子孫要興盛,要滅絕,自己都可以作了主宰。所以有憑據者也可無憑據,縱使你有那個福報,你不好好去修行,你有憑據也等于沒有憑據。“無憑據”,你好像無立錐之地,好像沒有任何依靠,可是你改變于你的心。因為今天我們時間的關系,后面其實還很精彩,我們如果下次可能的話,我們再下次再補充。其實印祖這一塊因果開示,是非常的深入的。無憑據者也可以有憑據,你幾乎是不可能改變命運的,就是“無憑據”嘛,到最后改變命運,成圣成賢,往生凈土,立地成佛。瑩珂法師就是這樣,他幾乎是墮地獄,“無憑據”啊,他最后往生凈土,而變成“有憑據”了。鍋漏匠本來是苦一輩子,是窮光蛋一個,一個不認識字的人,他“無憑據”,最后“有憑據”,站了三天三夜,往生極樂世界,“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

好,今天時間的關系,沒有辦法繼續再跟各位報告下去。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5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网站 |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黄色一级片 | 日韩午夜影院 | 九九色综合 | 日日夜夜狠狠操 | 91丨九色丨国产在线 | 色www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 日韩 中文 |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看 | 黄色成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网 | 日韩一级一区 | 成年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99热最新 | 日韩高清不卡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色一级 | 男人的天堂中文字幕 | 青青操av|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午夜 |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 | 一级特黄在线 | 香蕉视频91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极视频 | 在线国产小视频 | 9999久久 | 国际精品鲁一鲁一区二区小说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日日干综合 |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看 | 成人字幕网zmw | 欧美日韩专区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