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3月0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三,“勿妒人之技能”。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五十九頁。
我們今天在還沒有研討“勿妒人之技能”之前,我們在上一集,我們有跟各位報告,上一集我們研討這個“勿謀人之財產”,感觸良多,而且看到這里面所列舉的公案,“執槍自刃”,這個梁石柱跟他十九歲兒子的因果故事,還有“三次投胎”,桐城諸生姚東朗跟他十歲兒子這個因果故事,三世因果,讓我們觸目驚心,而且給我們很深的啟示跟省悟。那最后一個公案是“以客作子”,“以客作子”這個我們再來探討一下。“以客作子”,其實它也是報怨討債的故事。那么我們再把這一段經文,我們再朗誦一遍:
“以客作子”
“太倉鎮海衛姜君弼(bì)。開米鋪。有客馬淳溪。以百余金托之。出納無誤者二年。至第三載。托言米為借戶所欠。不免有欺負之意。客乃抑郁成疾。逾時遂亡。而姜素無子。未幾。妻有娠。及彌月。其鄰忽見馬淳溪至家。詢之姜。乃知已死。俄而收生者出其門。喜曰。已得一子矣。”
這個是發生在清朝康熙年前的事情。姜君弼開米鋪,客人馬淳溪拿了百余金跟他投資,前兩年“出納無誤”,就是付款正常,都有付這個利息跟利潤給馬淳溪,到第三年的時候,這個姜君弼就存心侵占,謀奪財產,就說他的米被借戶所欠,那么他的這個現金非常吃緊,想要欺負這個馬淳溪。這馬淳溪討不到錢,討不到這個錢債,抑郁成疾了,所以生病了,最后就是死亡了。那姜君弼本身沒有兒子,剛好,過沒多久,他的妻就懷孕了,滿十個月以后,誒,有鄰居看到馬淳溪走到這個姜君弼家了。這《感應篇匯編》或者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里面,我們看到這些古代的因果故事,要去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那女主人要懷孕的時候,都看到這個報恩者、報怨者、討債者,不管是孝子是不孝子,都會有人看到,當然這要心很清凈的。就有鄰居就看到馬淳溪到姜君弼的家了,到他的房間里面去呢?結果一去了解以后,才知道馬淳溪已經死掉了。沒多久,接生婆就說了,啊,恭喜呀,恭喜呀,已得貴子了,已得貴子了。是不肖子來投胎了。
所以,我們上一次有討論到說,“陽間有負恩之人,冥府無不償之債”,人只知道今生的債很重,不知道來生的債更重。投胎到你家當不肖子,那個債就是很重,全部你的家產,全部都要他要拿回去了。尤其是索現世之債者,到我們家門口我們都不高興。主人都不高興,那如果索宿生之債呢?那債主直接到你家的內房,就是臥室,安然高臥,等待你來伺候他。
所以我們上次有討論到印光大師開示的,〈勸注重因果〉,明因果之理,我們因為時間的關系,并沒有完全的講完,所以我們今天把這一段要補充出來,因為印祖講得真的是非常的了義,圓融。
印光大師說,我們修德有順修跟逆修。你“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到修到極致的時候,破了見思惑,塵沙惑,再破根本無明,再斷根本無明四十一品,“修極而徹證”,徹證我們的菩提自性,圓滿無上菩提,成就佛果。到究竟成佛的時候,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真空妙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而了無所得。為什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恢復性德,這叫“證而了無所得”。
那如果你是逆性而修呢?也就是說,你背覺合塵,“逆性而修,愈修愈遠”,老和尚說,一世不如一世,修到最后,修到墮到地獄去了,“修極而永墮惡道”,到最后積重難返,罪業如山,最后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雖然是墮惡道、墮地獄,但是他的佛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了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你明白這個道理,愚笨的人可以變成賢能;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你還是逆性而修,“賢者可愚”,縱使你今生今世聰明才智高人一等,最后墮入到世智辯聰,八難的這個果報。“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如果你學袁了凡,你就可以“夭者可壽”,短命可以變長壽;你逆性而修,長壽也變成短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的興盛跟滅絕,一一都是自己作主宰。
這是我們上一回討論到這里。
接下來第一點印光大師說,就好像說,“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záo)巖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弈(yì)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lù)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
印祖說,就像我們在登高山一樣,雖然你說你登不上去,但你不妨鑿巖壁設砌,就是,這個鑿洞,鑿那個巖壁的洞,一階一階的爬上去,到最后能夠登上頂峰,絕頂而可直到矣。這個地方登峰造極,表示成佛,“鑿巖設砌”表示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念佛,修凈業三福。古今以來有多少人,不知道隨心造業,隨心轉業。造業也是這念心,轉業也是這念心。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身敗名裂,前功盡棄,而且還遺害萬年。如果你不修德,縱使你做到富甲天下,貴為帝王天子之尊,或者說你位極人臣,就是高官顯赫,聲勢不可一世的這個宰輔地位,到最后還是遭受“身戮門滅者哉”,就是身敗名裂,招來殺身之禍,家門滅絕這個地步。
再第二點,“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
這段印祖說,凡夫就是怎么樣?說命運很難改啦。人間所謂的天,說天定的一定勝人,那就是宿命論。但是我們上次有討論過,因果不是宿命論的,因果是創命論,佛教也是創命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陀就已經講過啦,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告訴你什么?凡夫都可以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為什么不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成佛都可以,那何況世間的功名富貴呢?說天定的一定勝人,意思就是說,過去生所造的因實在很難轉。但是袁了凡先生頗契會這個妙義、這個心地法門,了解說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福報,其實都是過去生所培植的嘛,袁了凡了解這個意思是說,“一切所享者”就是說,我們一切所得到的福報,也不全然、全部都是過去生的因所造成的,你也可以改變它,你可以把短命改成長壽,把貧賤改為富貴,那完全就看你隨心轉業。
“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shì)。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印祖說,人為什么可以改變命運跟業力呢?人定可以勝天呢?只要你“兢業修持”,精進修持,前面的因不用害怕。因為你以現在的因為因,來消滅前面的因。前面沒有布施,現在努力布施,那就可以改變命運了。“若恣意妄為,則反是”,如果你恣意妄為的話,任意妄為,那會反而遭受更大的惡報。“了此”,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隨時善教而已”。印祖說,你想要愚笨變為賢明、賢能,平庸的變成出類拔萃,都在你自己“存心修德”,還有“善教”,“隨時善教”,這八個字,“存心修德”,“隨時善教”,那就會改變命運。
第三,“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我們經典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因為怕遭受惡果,所以他先斷除惡因,因此罪障消滅,功德圓滿,一直到最后究竟成佛。“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眾生常常造惡因,想要避免這個惡果,那就是好像烈日當空,好像太陽在頭頂上,你想要避開自己的影子,那是徒勞無功的。“徒勞奔馳”就是你徒勞無功的。
“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印祖說,常常看到這些無知的、愚昧的眾生,作一點微善、一點小善,就希望獲得大福報。遇到逆境就說,作善沒有用,作善或遭受災殃,沒有因果。從此退悔當初的發心,反而毀謗佛法。要知道果報是通三世的,轉變是由心這個奧旨啊。
“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這里就是跟你講因果通三世了,現報、生報、后報。現報,現作現報。生報,現在作下世報。后報就是現在作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十百千萬生,或無量劫,無量無邊劫后,才受福受殃的,那就是后報了。現報、生報、后報。
再來第四點,“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后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
這一段其實是很重要,轉變是由我們這一念心。譬如有人所造的惡業,按照他的惡業,應當要墮到惡道去,應當要墮到地獄去,“長劫受苦”。可是這個人后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斷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行菩薩道,求生西方。最重要是什么?要生大慚愧,要斷惡修善,誦經念佛,還有行菩薩道,自行化他,最后要求生西方,這六點。因為這個緣故,他如果能照這六點去做,他可能現在會不如意,或者生病,或者遭受病苦,尤其是遭受病苦也很多,事業不順利的、不如意的也很多,或者貧窮,也有,或是被人家輕賤,被人家瞧不起,也很多,有很多學佛人,他也有在行善,但是他還遭受這些果報。印祖說,如果他現在被人家輕賤,或得到病苦,或者受到貧窮,或者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你要把它當做,你要永墮地獄的那個長劫受苦的業,現在已經在受報了,就隨緣消舊業了,“即便消滅”,而且還可以了生脫死,還可以超凡入圣。
但是很多學佛的人都過不了這一關,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前面那六個條件,第一,要生大懺愧,第二,要發菩提心;第三個,要斷惡修善;第四個,誦經念佛;第五個,自行化他;最后一個,求生西方,第六點,求生西方。各位把這六點一定要記起來,如果你沒有辦法改變命運,那是你的問題,不是佛菩薩的問題。
第五,“《金剛經》所謂:‘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印祖特別引用《金剛經》的經文,佛陀的開示。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就是依教奉行,《金剛經》里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能夠做到,能夠“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那么你過去,所謂“先世”就是過去生,那過去生不是指你還沒有來轉世投生的,這一世的前世,不是,就是從現在開始,往前推都是過去世,現在講完就是過去世了嘛。所以“先世罪業”,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要墮到惡道了,因為你現在被人家輕賤,那先世罪業就消滅了,“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可以成就佛果。
我們就補充上一回,我們沒有講完的,“勿謀人之財產”,印祖的開示。
今天我們要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五十三句,“勿妒人之技能”。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五十九頁,我們看經文:
“勿妒人之技能”
“(發明)財產是奪得去之物。故用謀。技能則無所用其謀。唯有妒而已矣。究之妒人技能。于己何益。徒自增其煩惱耳。”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謀”,本來的意思就是考慮,謀劃。那這個地方講圖謀,營求。
“技能則無所用其謀”,“技能”就是才藝、才能。意思就是說,才藝、才能并不能用圖謀的、營求的方式搶來占為己有,必須要學習才能得到。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財產是能奪得去的東西,所以就想辦法奪取;技能是無法奪去的東西,所以就只能嫉妒了。仔細地反省一下,嫉妒別人的技能,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只不過是白白地增加自己的煩惱罷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技能有二。有有益于世者。有無益于世者。有益之技能。當敬而法之。無益之技能。當憐而戒之。非唯不當妒(dù)。并亦無所用其妒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非唯不當妒,并亦無所用其妒也”,這句,這個“妒”,跟我們嫉妒的妒是同一個字,同一個意思,這意思是說,不但不應當嫉妒,而且嫉妒也沒有用,因為技能無法用嫉妒取得。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技能有兩種:一種是有益于世間的技能,二是無益于世間的技能。有益于世間的技能就應該尊敬并且效法,無益于世間的技能就應該可憐并且警戒,不僅不應當嫉妒,也沒有什么好嫉妒的。
那么這一段主要是講嫉妒心,所以“勿妒人之技能”,其實是嫉妒心作祟(suì),所以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消除嫉妒心。我們引用法鼓山的圣嚴法師他的開示。
有些人看到別人得到榮譽、得到好處或者利益,甚至說是地位或者是金錢。尤其是朋友之間、兄弟之間,甚至蓮友之間,都會有這種現象,就是嫉妒心的問題,甚至修行人,一般凡夫都會有。表面上也許會說一些贊美的話,對啦,他很有成就啦,但是內心卻不服氣;也有些人,會對他人的成就抱持,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參加而已,如果我參加的話,他一定比不過我,等等這些,我們一般講叫酸葡萄的心理,這種微妙的心理狀態,就是嫉妒心。嫉妒心普遍存在人性當中,為什么?那是一種習氣,而且是一種煩惱,縱使有修行的人,還是會有嫉妒心理,看到別人經講得比我好,就心里生嫉妒了,看到別人的道場比我興盛,那就生起嫉妒了,看到別人法會,動輒(zhé)幾千人、幾萬人,生起嫉妒心了,看到別人供養比較多,那心里就生起嫉妒了,程度深淺不同而已。
嫉妒心會讓人迷惑,會迷失自己,看不到自己,也會使得好事多磨,產生很多阻礙,這個跟自私自利,還有爭名奪利的情況很接近,自己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譬如說一位男士拼命要追求一位美麗的小姐,而這位小姐已經有男朋友了,名花有主了,所以始終沒有任何回應。那這位男士追求不成,就想要去破壞別人所擁有的幸福,這種報復心理就是嫉妒心造成的。
曾經臺灣發生一個邪淫的命案,有一位老兵,年紀非常大,八十幾歲了,娶一位年輕的姑娘做妻子,希望傳宗接代。結果沒有想到,她這個姑娘不守婦道,發生了邪淫,那這位老先生,老兵,他也耳有所聞。有一天他大概是有尾隨,后來發現證據了,回來以后就把這位邪淫的女性當場殺死,甚至拿刀在她臉上劃了十幾刀。那也有同性戀的,也發生這種命案,類似,這都是嫉妒心造成的。所以嫉妒心又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理,自己也本身會起了很多煩惱。那久而久之,這種嫉妒心會產生一種怨氣。
就佛法觀點來說,嫉妒是非常嚴重的煩惱心,它跟瞋恨心有關系。佛法講三毒是“貪、瞋、癡”,但也有一些經論說,“貪欲、嫉妒、邪見”,那后面講的這個“貪欲、嫉妒、邪見”,這個嫉妒代替了瞋恨,可見嫉妒心、瞋恨心屬于同一個層次、同一個性質,都是害人害己。
那人人都有嫉妒心,佛法認為它是根本煩惱之一,所以要學習怎么樣放下嫉妒心,是我們每一個人要修的功課。
避免引起嫉妒是雙向的,第一個,一方面你不要去嫉妒別人,另一方面,你也不要引起別人嫉妒。這兩點一定要做到,你不要去嫉妒別人,也不要引起別人嫉妒。那方法怎么做呢?要學《普賢菩薩行愿品》十大愿王中的第五愿,隨喜功德,也就是說,你對別人所得到的利益、別人所做的好事,或是別人的成就,你要感同身受的隨喜、贊嘆。但是這個很不容易做出來,很不容易做出來。其次,也要將所有的榮譽歸諸于大眾,而不是歸功于自己一人。
圣嚴法師特別提到說,有一次,他獲得的公益基金會頒發的愛心獎,當時一共有十個人受獎。在頒獎典禮上,他代表發表感言,那圣嚴法師就說了,我得到這個愛心獎,并不表示說社會上有愛心的人只有我們十個人。這就是什么?這是謙卑。我們這十個人只是比較具有代表性而已,同時我們也比較幸運,因為別人推薦,我才獲獎。其實社會上還有很多一直默默在耕耘,沒有被推薦的人很多。你要贊嘆。
同時,這一項榮譽,也不是屬于我們得獎者的榮譽。那圣嚴法師特別以他個人來說,他說,我個人來說,這不是我的榮譽,是法鼓山的榮譽。你要歸諸于團體。他說,我們是,我們的團體義工菩薩、信眾菩薩共同的奉獻,才得到這項的殊榮,得到這個榮譽。這個是應該大家共享的。所以這個方法是什么?我們現在講就是,你要放低身態,謙卑對待,不僅是勉勵個人,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效法。那么得到任何的榮譽,一旦驕傲,很容易招致別人的嫉妒;凡事謙虛,就不容易引起嫉妒。
那么剛才提到說,普賢十大愿,隨喜功德。我們民國年代的祖師慈舟大師,他也就是我們懺云老法師的師父,慈舟大師說,“嫉妒為眾生通病,故隨喜心難發,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你要發隨喜贊嘆的心,很難發出來,縱使你已經聽經聞法了,但是習氣還是難改。“用功者宜起覺照”,所以我們用功的人,要有覺照的能力,“如遇善不發隨喜心”,如果你遇到別人行善、別人的善行,你不發隨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障礙的不是別人,障礙的是你自己的菩提自性,跟涅槃的果報、涅槃的果位,也就是說,障礙到自己的法身慧命了。“當痛責對治”,所以你應該要痛責自己,要對治自己的這個習氣毛病。
慈舟大師特別引用《太上感應篇》,“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當然還有一句,“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就是隨喜功德,“即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即無功德”,你隨喜,你還可以得到功德,不隨喜,毫無功德,而反而成了嫉妒障礙。“隨喜功德”是“除嫉妒障”,隨喜功德是除掉嫉妒障礙的,“得大眷屬報”,別人做善事得到大福報,你隨喜功德也可以得到福報,那個叫“得大眷屬報”。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
“十子異疾(遷善錄)”
“宋大夫蔣瑗(yuàn)。有十子。一僂(lóu)。一跛。一攣(luán)。一躄(bì)。一顛。一癡。一聾。一瞽(gǔ)。一啞。一獄死。公明子皋(gāo)見之。問曰。大夫所行何如。而禍至此。瑗曰。予生平無他惡。惟好行嫉妒。勝己者忌之。佞(nìng)己者悅之。聞人之善。則疑之。聞人之惡。則信之。見人有得。如己有失。見人有失。如己有得耳。子皋嘆曰。大夫心行如此。須至滅門矣。惡報豈止此乎。瑗聞其言惶然畏懼。子皋曰。天雖高。而察甚下。若能改往修來。則其轉禍為福。不患遲矣。瑗自此改惕。盡反生平所行。不數年。諸子之疾。漸次而愈。”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宋大夫蔣瑗”,據《赤松子中誡經序》載,“昔公明子皋過宋,見大夫薛璦(ài)有子一十人”,這個地方,“宋”,應該是指春秋時代的宋國,而不是趙匡胤的宋朝。又“蔣瑗”,疑為“薛璦”之誤,怎么說呢?我們引用《德育古鑒》及《感應篇匯編》來印證,因為這個地方講宋大夫蔣瑗,按照剛才讀過的這個《赤松子中誡經序》,它是又講說是薛璦。在《德育古鑒》跟《感應篇匯編》都記載是“燕相薛瑗”,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那我們現在再來看《感應篇匯編》第二十六句,“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里面就有這段經文。這個是在末學講《感應篇匯編》第一○九集里面,有提過這個公案:
“薛瑗相燕國。不能平心。忌人得。喜人失。不薦賢。且嫉之。使不得進。一子死獄。余者殘廢。公明子皋授以中誡經。瑗悔。誓力行。僅全一子。”
那么這一段《感應篇匯編》第二十六句經文,“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里面的這個公案就是“薛瑗”。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的名相注釋:
“平心”就是用心公平,態度公正。
“進”就是提拔、晉升。
“中誡經”,《中誡經》這是道家的經書,收于《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那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也解釋一下:
在春秋戰國時候,薛瑗當燕國宰相,內心不能夠公正無私,而且常常嫉妒別人所得,歡喜他人失落,不但不推薦賢能的人,而且還嫉妒他人,使他人不能上進,不能提拔他人。后來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監獄中,其余都變成殘廢。薛公就向孔子學生子皋請教此事,子皋教授他《中誡經》,此時薛瑗很后悔,發誓要力行經中教誨,最后僅保全一個兒子。
這個是我們引用《感應篇匯編》里面薛瑗的故事。
那么再來《德育古鑒》,它用的經文大同小異,我們看《德育古鑒》這段經文:“燕相薛瑗。持重權。立心褊仄(biǎn zè)。見人有得。如己有失。見人有失。如己有得。人有才能聲譽。疾之如仇(chóu)。生子皆盲聾喑啞。傴(yǔ)僂顛覆。后遇公明子皋。教以洗心滌慮。盡易前非。幸存一子。”
好,你看這個,它這個經文跟剛才那個《感應篇匯編》又不太一樣,跟這里“十子異疾”也不太一樣,但是故事大概情節大同小異。
那么《德育古鑒》里面,有這個古德有評論,“先輩有云:‘見人得意事,便當生忻(xīn)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德育古鑒》,我們曾經也介紹過,是一本善書,也是因果善書。“先輩”,也就是古德說,看到別人得意的事情,你應該要生歡喜心;看到別人有失意的事情,你應該生憐憫心。“皆自己真實受用處。”如果你能這樣做,你會得到真實受用。為什么?你心量會廣大,你可以降伏自己的嫉妒心,可以增長自己的平等心,還有慈悲心。
《德育古鑒》說,“忌成樂敗,何與人事?”“忌成樂敗”就是說,你不喜歡別人成功,喜歡別人失敗,這叫“忌成樂敗”。這個到現在,眾生的習氣都是這樣,“忌成樂敗”。“何與人事”老和尚說,你只是能延遲他的成就而已,你沒有辦法去破壞他的成就。為什么?因為因果不空,你只能延遲他的成就。“徒自懷心術耳”,你只是懷了自己的心術而已、心計而已,“懷心術而已”。
“愚謂凡損人而利己,不可為也。”所以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不可為,不要做。這印祖也有說過,損人而利己,不要做。“至損人而于己無利,則為之甚無謂矣”,那至于說,損害別人,對自己沒有幫助,那更不應該要做了。“欲人損而人損,猶有所用其惡也;奈欲人損而人決不因其欲而損”,你想要別人得到損害,可是別人不會因為你這個念頭、你這個欲望而受到損害,因為因果不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有因果,“空用此惡心腸,何為哉?”你只是空用這個惡心腸而已。
這個是我們講到“宋大夫蔣瑗”,我們特別引用《感應篇匯編》的公案,以及《德育古鑒》,所以應該是“薛瑗”,而且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宋大夫。
再看下面,“僂”,“僂”就是脊背彎曲。我們現在講叫駝背。
“跛”,“跛”就是跛腳,腳有殘疾,走起來身體歪歪斜斜的,不能平衡,這叫跛。
“攣”,“攣”就是手、腳因抽搐(chù)而手腳彎曲不能伸直。這個叫,我們講痙攣,痙攣(jìng luán)就這個“攣”,就是手腳不能伸直。
“躄”,“躄”就是兩腳殘廢不能走路。我們現在講瘸腿。
“顛”,“顛”是瘋狂、發瘋、發狂。精神錯亂失常。
“癡”就是呆傻的。
“佞”,“佞”就是諂媚。
“惶然”,“惶然”就是害怕、恐懼的樣子。
“改惕”,“改”就是改正、修改。“惕”就是戒懼、小心謹慎。意思就是說,因認真改正過失,而常懷戒慎恐懼之心。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十子異疾(據《遷善錄》)。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大夫蔣瑗(好,我們這個地方按照它的原文來翻譯,所以叫蔣瑗,但是剛才我們已經講過,他是薛瑗。)宋國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腳,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癲,一個愚癡,一個耳聾,一個瞎眼,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
公明子皋見到這種情形,就問蔣瑗說,大夫平時都做些什么事呢?竟然招致如此的奇禍呢?蔣瑗說,我平生自忖(cǔn)也沒有干什么大壞事,只不過內心總是嫉妒別人。見到比我好的人,就忌恨他;若有人奉承自己,心里就很喜歡;聽到別人做了善事,就懷疑不信;聽到別人做了惡事,就深信不疑;看見別人有得到好處,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東西似的;遇見別人有損失,好像自己得到好處一般。這便是我做人的態度。
子皋就嘆息說,大夫你存有這樣的心態,如此心術不正,恐怕不久就要招來滅門之災了,惡報豈止是眼前這些呢?蔣瑗聽子皋這么說,感到很畏懼,不知如何是好。子皋又說了,上天雖然高遠,但是它能夠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夠痛改前非,誠心向善,改往修來,就一定可以轉禍為福,從現在起改正還來得及啊。
蔣瑗從此改掉嫉妒的惡習,心懷惕勵,行善積德,舉薦賢才,沒過幾年,他幾個兒子,幾個孩子們的疾病都逐漸痊愈了。
那這一段我們就來探討,嫉妒心下場,墮蟒蛇身,《梁皇寶懺》的由來。學人講《感應篇匯編》五年,跟講《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到現在我從來沒有介紹過《梁皇寶懺》。前一陣子因為我們志工的祈請,希望我們講堂一年能夠共修一到兩次的《梁皇寶懺》。那我早期學佛的時候是有拜過《梁皇寶懺》。所以我今天就為各位來介紹《梁皇寶懺》,這也是《梁皇寶懺》的由來,主要原因就是嫉妒心的下場,墮蟒蛇身。我們來介紹《梁皇寶懺》的緣起。
《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了超拔皇后郗(chī)氏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后來就簡稱為《梁皇寶懺》。梁武帝他姓蕭,名衍(yǎn),字叔達。他樂善好施,供僧印經,建寺,喜歡修行,而且他是一個吃素的皇帝,就菩薩皇帝,中國的素食就是梁武帝推動的,他拜一代高僧寶志公禪師為國師。他在位四十六年,享壽八十有六,就八十六歲,算高壽。
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對六宮動念出口猶如毒蛇。她還妒忌梁武帝學佛修行,曾經扯破佛教經書《妙法蓮華經》;她輕欺三寶,曾經將蔥、蒜、韭菜等幾種五辛這個東西以及腥膻(shān)的肉,外邊用面包裹,就包子啦,用這個包子,假意供佛齋僧,她想要破壞這些僧人的清凈的這個凈戒,破壞清規。幸好這些僧人都有智慧,他們自己準備齋飯,巧妙的換掉郗氏的污穢的齋飯。郗氏看到僧人吃齋,自以為自己的惡行得逞了,就掩口竊笑了。郗氏她生活在宮中,不懂得惜福,福報用盡了,也不怕因果報應的果報,天天在造輪回的惡業。
她在宮中大概三十歲的時候突然間死亡。因為生前心懷瞋毒,死后墮落為蟒蛇身,數月之后,梁武帝忽然聽到寢殿外面有這個窸窣(xī sù)的聲音,窸窣就是形容細碎而斷續的摩擦聲,他仔細一看,看到一條蟒蛇盤踞在這個宮殿上,梁武帝大驚失色。
這條蟒蛇會說人話,它說,我主,你不要心驚,蟒蛇是我郗氏,投生到畜生道去了,所得到的這個蟒蛇身。我因為生前不信佛法,所以墮落到畜生道,得到這個苦報。現在我連藏身的地方都沒有,肚子飢餓,遍身鱗甲多有毒蟲,痛苦不堪,沒有辦法休息,只好投靠乞求依賴我王(就是梁武帝),你憐憫昔日我們夫妻之情,來施恩救拔,幫助我離開苦道。我當銜環當報,不負主恩。
梁武帝當時已經是魂飛魄散,良久才蘇醒。于是急急忙忙的跑去請求寶志公禪師,就問了,那郗氏為什么墮落到蟒蛇身呢?寶志公禪師就說,因為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宮,不敬三寶,不修片善。郗氏把王宮當天堂,享受福報,不造福;不信因果,不怕報應。武帝問了,那怎么樣可以超拔郗氏呢?寶志公禪師就說了,如果要超拔,需要我主發心,希望梁武帝你發大心,大辦齋供,請高僧啟建道場,稱揚佛法,贊嘆佛法。而且我皇,武帝你,你必須要親自下去禮拜,替它懺悔,檢錄《大藏經》的經典,誦經懺悔。
梁武帝依照寶志公禪師所說的這些事情,就請寶志公禪師等依照經典、《律藏》懺罪要義,制定了懺文三十卷,為郗氏懺悔。那眾僧就啟建壇場來禮拜,為郗氏修福懺悔。后來《梁皇寶懺》佛事做完之后,看到一位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我脫離蟒蛇身了,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那么《梁皇寶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蒙彌勒菩薩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這個懺法它是開始于梁武帝,所以才稱為《梁皇寶懺》。拜懺的時候,由法師帶領大眾,按照皈依,斷疑,懺悔,解冤,禮佛,報恩,回向等懺儀形式,借由共修的力量,以提起大眾虔誠懺悔的正念,同時返觀自照,讓自己的身心在懺悔中破除無明障礙,獲得清涼解脫。后來后代的高僧逐漸的去繁取要,改編輯為十卷。
那么《梁皇寶懺》這部由梁武帝發起的懺悔文,它剛開始是為了超度郗氏皇后的因緣,但是經過歷代拜懺的感應更是層出不窮,度化了很多的無量眾生而流傳至今,所以它被稱為《寶懺》。但是我們要注意,這個《寶懺》,突出的是這個懺字,因為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懺悔就不是慈悲道場。道場是什么呢?道場就是我們的心地。慈悲是我們的本具,就像釋迦牟尼佛他能仁寂默,所以慈悲是能仁。道場是我們的清凈的心地。如果你能夠真正懺悔,你的心地就是一個慈悲道場,才可以稱為寶。
我們來研討這個“懺”字,中國正體字的“懺”字,各位看,左邊的豎心,這個心是豎起來的。豎心告訴我們,懺悔時要把心豎起來,要端身正意,要把心豎起來,就要提起正念,提起這個道心,提起這個懺悔心,這是把心豎起來,也就是說要全神貫注的意思,你要專心懺悔人跟人之間的爭斗以及是是非非。這個是豎心,左邊這個豎心的意思。那豎心的右邊是兩個人,懺的上面有兩個人,并列站在戈上,就是拿著兵器在對打、在相爭,戈是兵器,也就是殺生的利器,也就是將殺生吃肉包括在內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我是非、爭斗,若能夠專心至誠地用心懺悔,所有罪業一筆勾銷。所以這上面,懺字上面是兩個人,右邊是一個戈。那這兩個人下面,有一個非字,非字下邊一橫是向上提的意思,你要把這個身口意的十惡業要懺除。所以這個非應該是指十惡業,特別是指這個意惡。一橫是表示向上提,猶如報銷帳目中銷帳的意思,彌天大罪一懺即消。
這是《梁皇寶懺》的這一個緣起、由來,我們在這邊先敘述這一部分。
再來,《梁皇寶懺》的懺法,根據《續高僧傳》卷二十九、《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yuè)所著的《茶香室叢鈔》卷十三的記載,《梁皇懺》的最初形態是竟陵王蕭子良所撰的《凈住子》的“懺悔篇”,又稱為《六根大懺》,后來因為梁武帝想懺悔六根罪業,所以命令真觀法師增廣《六根大懺》成為現在的《梁皇懺》的十卷本,在唐宋時期稀薄為《六道慈懺》《慈悲懺》《梁武懺》。所以,真觀法師是《梁皇懺》的真正作者。后來,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重新校訂審核《梁皇懺》,增加了諸佛名號及地獄的名稱等,成為現在流通的版本。
再來,我們介紹《梁皇懺》總共是十卷,分為十五門,十卷十五門。
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門。第一門是歸依三寶,說明歸依三寶的意義、原因及方法,勸請眾生發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圣。第二門是斷疑,因為一切眾生未能離開疑惑,所以對于佛法生起許多障礙,因此必須要斷疑。第三門是懺悔,因為將欲發菩提心,所以必須要懺悔。第四門是發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限量,以及如何發菩提心。第五門是發愿。第六門是發回向心,希望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功德。以上六門,是第一卷、第二卷所修的法。
再來第三卷至第六卷,總共是四門。第一門是顯果報,舉經典的因果報應例子說明罪惡的過患,特別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的十六個故事,《雜藏經》十二個故事。第二門是出地獄,詳細說明地獄的痛苦。第三門是解怨釋結,指出大眾因貪瞋癡而起的怨恨以及留難,最主要是因貪的關系,尤其對象是親緣眷屬,特別指出父母、師長及身口意三業的因緣。第四門是發愿,離開六道的痛苦,成就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門。第一門自慶,共有十五種值得自我慶幸的事情;闡明三寶的功德,勸請大家報恩供養三寶;同時,因為大眾蒞(lì)臨壇場,所以懺主禮謝大眾;最后,總發大愿,愿六道眾生成就智慧功德,以及成就身、口、意三業的功德。第二門為六道禮佛,為天道、諸仙、梵王、阿修羅道一切善神、龍王、魔王禮佛,愿這些眾生能夠護持三寶,為這些天道、諸仙、梵王、阿修羅道來禮佛,包括善神跟龍王,還有魔王;再來,為人道禮佛分為七類:國王、諸王、父母、過去父母、師長、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這是為人道來禮佛;再來,為三惡道禮佛分為八類,阿鼻地獄、灰河鐵丸等獄、飲銅炭坑等地獄、刀兵銅釜(fǔ)地獄、火城刀山等地獄、餓鬼道、畜生道,為六道發愿。第三門是回向,說明回向的意義以及方法。第四門發愿,主要是信六根而發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以及具足無量諸行法門愿。第五門是囑累,囑咐菩薩依本誓愿力,不舍眾生,流通此懺法。
最后,我們把《梁皇寶懺》的功德再說明一下。
《梁皇寶懺》素有“懺王”的美譽,這懺法主要內容是禮佛懺悔洗滌罪業,眾生通過懺悔,積極改惡修善,得還清凈,消除障礙,才能達到菩提涅槃。一般人只知道作福,修福,不知道發無上菩提道心。這樣就像耕田不下種一樣,不能萌其芽,不能萌芽,哪里可以得到果實呢?《梁皇寶懺》是一部教導眾生發無上菩提心,修行懺悔慈悲行的殊勝寶典。禮拜《梁皇寶懺》的功德殊勝,可以使六道凡夫頓時解脫惡業的纏縛,令三乘圣賢速證菩提,恩沾九法界眾生,恩沾九有就是恩沾九法界,讓九法界眾生能夠得到利益,德被四生,可以護念四生,這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生的眾生,可謂冥陽兩利的一部懺悔的經典。
今天因為我們講到嫉妒心,講到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因嫉妒心墮落到蟒蛇身,梁武帝為了超拔它,請寶志公禪師會集《梁皇寶懺》,那我們特別借這個因緣,也介紹《梁皇寶懺》。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按”語:
“石祁(qí)一語。龜兆反臧(zāng)。宋景三言。熒惑退舍。此即惠迪從逆。吉兇影響之明征也。迂儒力詆(dǐ)因果之說。直欲使圣賢勸世苦心。歸之存而不論。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其茲若人之儔(chóu)歟(yú)。”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石祁一語,龜兆反臧”,“龜兆”是古代占卜的時候,灼燒龜甲所產生的裂紋。依照這個裂紋,可以作為預測吉兇的征兆,這叫“龜兆”。“反臧”,這個“臧”就是好、善。那這句“石祁一語,龜兆反臧”是出自《禮記·檀弓篇下》:“石駘(dài)仲(石駘仲是春秋衛國大夫)卒,無適子”,石駘仲死了,“無適子”就是說,正妻所生的兒子叫“適子”,我們一般叫嫡子,“有庶子”,庶子是妾所生的兒子叫庶子。石駘仲他死了,沒有嫡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后者”,就用占卜來決定誰來繼承他父親的爵位。“以為后者”就是繼承父親的爵位。“曰:‘沐浴佩玉則兆。’”占卜的就說了,你們都去沐浴,然后佩玉,來卜吉兇,“沐浴佩玉則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那五個人,五個兄弟,統統去沐浴了,然后就佩上這個玉佩了。“石祁子曰”獨獨只有石祁子他說了話了,“石祁子曰,‘孰(shú)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哪里有父親這個喪期期間,還沐浴佩玉呢?所以石祁子就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那結果六個兄弟下去卜,用龜甲來占吉兇,“石祁子兆”,結果是石祁子得到這個善卦,他得到善,得到好。“衛人以龜為有知也”,那衛國人就說了,春秋衛國人就說,那大概是這只烏龜有靈性,它能夠事先知道,應該傳承給這個石祁子,“衛人以龜為有知也”,所以才會“龜兆反臧”,反而顯現出善的,好的、吉祥的,這個意思。這是“石祁一語,龜兆反臧”的典故由來。
那我們還是把這句再重新翻譯一遍,春秋時代衛國大夫石駘仲去世,因為無嫡子,由庶子六人以占卜決定繼承權。卜者說,若沐浴佩玉,易得吉兆。其中五人便佩玉沐浴了,獨有石祁子堅持守制,說,哪有父親喪期,沐浴佩玉的道理呢?結果,石祁子因孝心一語,反而占得吉兆。
這個石祁子其實還有個歷史公案。石祁子他是春秋時代的衛國人,當時在宋國作亂的孟獲逃亡到衛國,宋國人就到衛國請求歸還這個人犯。衛國本來不想歸還。石祁子就說了,不行,普天下的邪惡都是一樣的可惡。他那時候就有這個智慧了,我們現在講叫窩藏逃犯。在宋國作惡,而在我國受到保護,保護他有什么好處呢?得到一個人而失去了一個國家,結交邪惡的人而丟掉友好的國家,這不是好主意呀。后來就堅持把孟獲遣還到宋國。所以石祁子也是有智慧的。
再來看,“宋景三言,熒惑退舍”,這是非常好的因果公案,我曾經在《感應篇匯編》有講過,我們再來溫習一下。這個“熒惑”就是古代指火星,因隱現不定,令人迷惑,所以稱為“熒惑”。典出《史記·宋微子世家》:“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gōng)。’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于是候之,果徙(xǐ)三度。”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熒惑星”,“熒惑星”是火星的別名,主刀兵的兇星,行止不定,休止在某個位置上,就象征那個國家有災禍。
再來,“分野”,古時候天子按天上所列星宿的地位而分封諸侯。列宿所當的區域叫做分野。
“股肱”,“股”就是大腿。“肱”就是手臂到手肘手腕。這個叫“股肱”。
我們介紹一下宋景公。宋景公,子姓,宋元公之子。其名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里面是講作欒(luán)。宋景公他本身在位四十八年而卒。
我們解釋這一段,“宋景三言,熒惑退舍”,剛才我們念過了,讀過了這一段《史記·宋微子世家》,這一段《史記》的原文經文,我們來做一個白話解,然后我們再來詳細解釋“宋景三言,熒惑退舍”的意思。我們看白話解:
宋景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當周敬王四十年的時候,熒惑星侵入了心星的范圍,正看守住心星。依當時星象,心星正屬于宋國的分野,所以這是主刀兵災禍的兇事,要臨宋國的征兆。宋景公為這件事情非常憂慮。
朝中專管占星相的官子韋說,我有法子將這個禍患轉移給宰相承受。景公說,宰相是輔佐國家的大臣,好比我的股肱,支持整個身體的行動一樣,怎么可以使他遭受禍患呢?子韋說,那就轉移給老百姓承受了。景公說,一個人君,應該以仁愛來安撫百姓,怎么可以反而讓百姓承受災患呢?子韋又說了,那可以轉移到年歲五谷收成上。景公說,時令饑荒,人民困苦,我怎么能為人國君呢?子韋就贊嘆說了,至高在上的天,聽順謙卑養德的人君,現在主公至心發出為人君的三種仁愛、寬厚的言論,必然感應天心,熒惑星必然會有所移動。于是再占候星象,果然移動了三度,離開了心星的范圍。宋國在這一年之中,果然沒有刀兵災難。這是什么意思?這叫要消災免難,要改過遷善,要心存善念。
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一下,宋景公三言,熒惑退舍。當時宋景公講完這三件事情以后,他不忍心傷害宰相,也不忍心傷害百姓,也不忍心造成饑荒,這個時候“子韋還走,北面再拜曰”,這個太史子韋就要退下了,他就面向君王,叫北面,這表示一種尊敬。他再向君王頂禮拜下說,“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熒惑其徙三舍”。這個史官他很有智慧,他拜下去說,恭賀君王,老天處在最尊高的位置、最崇高的位置,聽你人民地上這些謙卑的聲音。這個“至德之言”就是什么?第一,你不肯犧牲宰相;第二,不愿犧牲民眾的生命;第三,不愿民眾挨餓,造成農業收成不好。
然后子韋就說了,至德之言有三,“天必三賞君”,他說既然你有三德,老天會賞你三件事。“今夕熒惑其徙三舍”,今天晚上這個火星會退三舍,心宿有星三顆。“君延年二十一歲”,那君王你會延壽二十一年。
“公曰:‘子何以知之?’”景公就說,你怎么知道呢?“對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賞。’”他說你有三句好話,老天必賞你三件禮物,“必有三賞”。“熒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他說,心宿有三顆,“舍行”就是它這個心宿星移動的行進途徑有七顆星,那三顆星再乘以七就是二十一年了,遷徙一舍,要行經七顆星,所以三顆星乘以七顆星,就要二十一年了,“舍行七星”。“星一徙當一年”,火星移動一次要一年,所以三顆星,三顆心宿星乘以七,就三七二十一,就延壽二十一年。“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歲矣’”,所以我才說,君王你延壽二十一年。
“‘臣請伏于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公曰:‘可。’是夕熒惑果徙三舍,”這個子韋就說了,他就拜下去了,他說,請君王你等待這個消息,如果熒惑星不移動的話,說熒惑星如果不移動的話,不移開、不退開的話,那臣子請君王賜死。公曰:‘可。’宋景公說,可以。當天晚上,果然這顆熒惑星、這個火星果然移動。這就是宋景公三言,熒惑退舍的由來。
好,我們看下面的“惠迪從逆,吉兇影響”,這個“惠迪從逆”,“惠迪吉,從逆兇”的意思,我們常常講“惠迪吉,從逆兇”。“惠迪從逆”,它是從因上來講,就是你順道或是逆道的行為,“從逆”就是逆道的行為,“惠迪”就是順道而修,那吉兇影響呢?“惠迪”跟“從逆”是順道跟逆道,它是從因上說。那“吉兇影響”是從果上來說。所以你順道得吉,逆道得兇的應對,猶如影子對應身形,回響對應音聲一樣,絕無絲毫差異。
再來,“明征”,“征”就是驗證、證明。就是明顯的驗證。
“詆”,“詆”就是毀謗。
“存而不論”就是保留而不加以討論。這個是出自《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這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宇宙天地之外,圣人知道,但是他不去討論它;而在天地之間的事情,圣人討論它,但不做定性的議論。六合之外,乃大道之源,圣人之下,非狂妄無知之徒,豈敢妄議論之呢?六合之內,雖然五行演化而成天地萬物,圣人知道它來龍去脈,但是也只能談論而不下結論。這個叫做“圣人存而不論”。因為天地玄機,非一成不變,知道越多,則言語越謹慎。
我們再看下面,“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這個就是出自于《孟子·盡心篇下》:“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這段就是說鄉愿的惡。借以說明撥無因果的人,以媚俗的言論來邀寵于大眾,這個就像鄉愿的行徑,他不可以入堯舜之道。這個趙岐《注》:“孟子言鄉原之人能匿蔽其惡,非之無可舉者,刺之無可刺者,志同于流俗之人,行合于污亂之世。為人謀,居其身若似忠信,行其身若似廉潔,為行矣眾皆悅美之,其人自以所行為是,而無仁義之實,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也。無德而人以為有德,故曰德之賊也。”這個趙岐《注解》上說,孟子講鄉愿,這個人會隱藏他的惡,幫人家做事,看起來好像很忠心誠信,行為又好像很廉潔,他的行為大家都很贊嘆他,而且稱贊他,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他是沒有仁義的、真實的這個德行,所以他不能夠入堯、舜之道也,他不能跟堯舜之道相應。就無德之人以為有德,所以叫德之賊。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石祁的一席話,轉兇為吉;宋景公三言,火星轉移。這就是善惡報應的明證。迂儒詆毀因果的道理,簡直是想要使圣賢勸世的一片苦心,葬送于大海才甘心。愚蠢的人都去附和,自以為是,不學堯舜的大道,哪得配得上去做人呢?
好,這一段“勿妒人之技能”,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消除嫉妒心的方法。
一,普賢十大愿王第五條“隨喜功德”,這是普賢菩薩的第五大愿。談到“隨喜功德”,看似容易,實話說一般人多數很難做到了。通常是不但不愿意隨喜別人的好事,還加以破壞,看到人家有福,他心生嫉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愿意隨喜別人,就是自己的我執太重,而且錯認這個世間是實有的。
第二,所以看到別人有能力,比自己好,甚至超過你,心里就五味雜陳,說話也酸溜溜了。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有我執。因為我執重,所以這樣的人非常的辛苦,處處害怕別人勝過你,害怕自己不如人,這一種苦惱,我們稱之為嫉妒心,也是瞋心重的煩惱之一。這種嫉妒心,最好消除的方法,就是修普賢菩薩第五大愿“隨喜功德”。
第三,見人善,見人好,要能處處贊嘆別人的好處,隨喜別人的功德,隨喜人家的成就,還有隨喜人家的福報。甚至說,自己想要做的好事,因緣不具足,無法滿愿,別人有福報、有因緣,就去圓滿、成就了,都要隨喜,都要贊嘆,就如同自己去完成的一樣。不要有酸葡萄的心理,看到人家有,自己沒有,心里面就懷著嫉妒,口里就開始造謠說是非了,造口業,這樣子念佛不會得三昧,修行想要往生凈土,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第四,佛在經典上講過,菩薩都會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菩薩絕對不會嫉妒你、障礙你,不但在言語上隨喜,在行為上他也隨喜,所以菩薩自己道業越來越增上,惡業越來越減少,這就是隨喜功德的殊勝啊。大家看法身大士,為什么功德可以互相融攝?為什么菩薩成就佛道越來越快?就是因為隨喜功德這四個字。
第五,能隨喜功德,就等于把別人的功德,轉化成你自己的功德,可以將別人的福報,轉化成自己的福報,你的心是越來越清凈,福報也是越來越大。所以絕對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嫉妒心、一絲一毫的障礙心,無論在世間法、在佛法里面,都是一樣的。
第六,要知道這一念嫉妒心,這一念嫉妒、這一念障礙,一念嫉妒就有一念的障礙,別人的功德你就沒有份了,別人的福報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了,反而是自己的業障更增長,福報也在天天消減。嫉妒障礙有很大的過失,很多的問題,老和尚特別強調說,為什么嫉妒障礙會這么普遍呢?我想老和尚他本身,他在這一生的修行過程里面,他也是遭受到很多的障礙,以及污蔑,我想老和尚他感同身受。老和尚曾經也有講過啊,他說當你講經講得非常好的時候,那嫉妒障礙就來了。
所以老和尚有一個特點,跟人家特別不一樣。他說,別人邀請你到那個道場去講經,像香港的圣一法師,他是修禪宗的,圣一法師他跟老和尚交情非常好,那圣一法師他也有注解《地藏經》,他是修禪宗道場,邀請老和尚去開示,老和尚就贊嘆禪宗,這個就是隨喜功德。人家就很喜歡你了,也很贊嘆你了,那下次會再邀請你去講經說法,那你的法緣就會增大、增廣。
還有,老和尚有一個特點,他到任何一個道場去,人家請他去開示,人家給他供養,現場給他供養的這供養金,他全部留在那個道場。譬如說,他早期他到,常常到佛陀教育基金會,他在新加坡弘法,回到臺灣來,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老和尚把現場人家所有的供養金留給佛陀教育基金會。他到我們孝廉講堂來三次,三次的供養,曾經有一次供養金大概四十幾萬臺幣,他后來到華藏衛視去,我就把這四十幾萬捧過去,供養老法師,跟他報告說,老法師你昨天來,總共多少人給你供養。老和尚剛好現場,還有強帝瑪法師在現場,他就叫我說,你把這四十幾萬供養金轉交給強帝瑪法師。這就是隨喜功德。
老和尚說,他在華藏景美圖書館,韓館長護持他三十二年,老和尚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這三個都是我們喜歡管的,管人、管錢,放不下錢,財多身弱,積財傷道。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剛好斷掉老和尚的貪瞋癡三毒。所以韓館長是菩薩,她成就老和尚的戒定慧,法身慧命,她是菩薩游戲人間。因為韓館長是管人、管錢、管事嘛,老和尚剛好這三個都不管,交給護法管。所以老和尚說,他一生沒有當住持的命。
所以包括老和尚護持強帝瑪法師斯里蘭卡的佛教大學,龍喜大學。我當時有跟強帝瑪法師說,你應該把它改名叫那爛陀大學才對呀。強帝瑪法師去跟老法師請求,老法師護持他這個龍喜大學,老和尚很慈悲,叫弟子到香港銀行去提款,他也不知道多少錢,老和尚也不知道,十方來十方去。結果提出來是美金一千三百萬,如數的供養龍喜大學,一個名分都沒有,也沒有要求任何東西,成就別人的功德,龍喜大學的功德,全部都是老和尚,老和尚修了大福報。這個就是說沒有嫉妒心,老和尚修隨喜功德。
老和尚說,一念嫉妒、一念障礙,障礙的不是別人,障礙的是你自己的清凈心,障礙的是你自己的菩提,障礙的是你自己的法身慧命,那果報很迅速。你嫉妒別人,破壞別人,障礙別人,那果報,因果報應非常迅速,很可怕。所以嫉妒障礙有很大的過失,很大的問題。老和尚就是怕我們修行人,你嫉妒心太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
第七,一個學佛人,心量要大,能夠常常去贊嘆別人的好處,歡喜別人的德行,絕對不可以在人前人后,或是用諷刺的方式,或是用暗示的方式去毀謗。我們最喜歡犯這個毛病,人前贊嘆,背后毀謗,或是用諷刺的方式,用暗示的方式,不指名道姓,誒,某某人怎么樣,暗示的方式去毀謗,這都是損自己的德行,現代話講,缺德啊。所以你要能夠隨喜,隨喜別人的好事,隨喜別人的功德,這是修福報最快速的方式,這也是修行成就最快速的方式。你的心就不會有我執、我見,心量會越來越大。你看老和尚把秘密講出來了,你不要嫉妒心,是修行最快速的方式,最容易成就,修福報最好的方式、最快的方式。
第八,有一句話說,“量大福大”。心量越大,其包容的事就越多,在生活上沒有任何的敵人,沒有任何的障礙,真像《無量壽經》里面講的,“游步三界,無所罣(guà)礙。”無論走到哪里,人家都歡迎你,都是人家的好朋友,都跟人家結好緣,不會有惡緣的,因為結的是清凈緣,凈緣。
第九,什么叫凈緣?清凈無染的歡喜心叫凈緣。以清凈的歡喜心隨喜別人的修行,隨喜別人的功行,自然結的是凈緣。即使你的仇人,或者看你不順眼的人,也會轉冤為親,從前的冤懟(duì)都會消除。所以要能夠欣賞別人的好處,贊嘆人家的功德,嫉妒心才會消除。經典上講,嫉妒心也是一種瞋恨心,瞋恨心重的人,雖然念佛,一樣會下地獄。一樣會下地獄喔。
第十,一般人不知道自己在瞋恨,自己在嫉妒,所以為什么要看經教,看了經教,讀了經典,自己才知道有無量的過失了,沒有辦法一一察覺,所以你要感恩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做的。
第十一,今天我們所講的隨喜功德,是希望大家,怎么消除自己愛嫉妒的心。因為一般人,都用我執、我見,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即使兩個人能力一樣,還是認為自己好,比別人再多好那么一點點,也是慢心啊。
第十二,慢心有七種,這七種就什么?謂: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老和尚說,慢心可以借由“隨喜功德”來對治,隨喜功德能做得好,我執就很快消除。所以心量要大,不能只在一些事相上,在那里做活計、在那里打算,心量大,隨喜功德就倍增,越來越大。你心量小,不肯隨喜,一句贊嘆的話都不愿意講、不愿意說,到后來你的心會非常的固執、堅固,堅固跟石頭一樣,非常堅硬,沒有辦法柔軟,也沒有辦法跟水一樣,隨圓就方,所以你到處跟人家結惡緣,結怨。這在造作惡業啊。所以我們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德遵普賢第二〉里面,就在講這個。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