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9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9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3月28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五,“勿唆(suō)人之爭訟”。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六十八頁,“勿唆人之爭訟”,我們看經文:

“(發明)爭與訟有別。爭者。僅形之于口角。訟。則直見之于詞狀矣。從來善斗者必死。好訟者必亡。一經失足。身家蕩盡。如蛾赴火。欲悔無由。究其所以致此者。大抵非因田房起見。即為斗毆興波。為田房者。無不愛惜錢財。豈知一經對簿(bù)。必致費盡錢財。為斗毆者。無不欲顧體面。豈知一跪公庭。翻成削盡體面。彼訟而敗者。固已爛額焦頭。即訟而勝者。亦復驚心喪魄。與其身亡家破。始悔橫逆之當容。何如理諭(yù)情饒先絕公門之片紙。忍耐者方為智士。唆人者豈是良民。”

好,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

“唆”,“勿唆人之爭訟”,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五十五句的這個經文。“唆”就是教唆,挑動別人去做壞事,這個叫唆使。刑法上有教唆罪。

“詞狀”,“詞狀”就是提起訴訟的文書,我們現在叫做告訴狀。

“蕩”,清除,弄光。

“無由”,“無由”就是沒有門徑、沒有辦法。

“對簿”,“簿”就是文狀,即現代的起訴書。對簿指依據文狀加以審問,期能經由勘察(kān chá)而符于事實。后乃將獄訟受審稱為“對簿”。我們常講說對簿公堂,打訴訟官司。

“橫逆”,“橫”,橫暴無理的行為。《孟子·離婁(lóu)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趙岐《注》:“橫逆者,以暴虐之道來加我也。”

那么這段《孟子·離婁》篇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們來看《孟子·離婁》篇的完整的經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們這段經文,就從這個地方出來的,“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xī)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這段經文就是,有一段句子是我們常常在用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圣賢勸勉我們的法語。

這一段白話我們給它解釋一下。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的內心所懷的念頭不一樣。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就是我們《陰騭文》里面這一段經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我們常常碰到這種狀況,有些人講話很粗暴,不講道理,那君子必定要反躬自問,那我們現在學佛叫,菩薩他必定要反躬自省。

所以君子對待這個態度,他有三個反應。第一個反應,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我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個樣子呢?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我是仁的,我是有禮的,那個人仍然蠻橫無禮,這怎么辦呢?這是第一個君子先反躬自問,你反省的結果,你還是很仁慈,你還是很禮敬,可是對方還是蠻橫無禮,怎么辦呢?好,第二個反應,君子還是反躬自問,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是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我還是忠的,那個人還是蠻橫無禮。第一次是我是不是不仁啊?我是不是不禮啊?他才這樣蠻橫無禮,那如果對方還是繼續蠻橫無禮,第二次的反躬自問是說,會不會是我不忠呢?這是第二個問題。

你如果覺得說,我還是忠啊,可是對方還是蠻橫無禮呢?第三個反應,君子就會說了,那這個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難呢?但是我們學佛就不能這樣說,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該作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你怎么可以責怪他是禽獸呢?不行,我們學佛人,佛法的究竟跟佛法的高明,在于眾生平等,這是大慈大悲,所以儒家可以這樣,我們佛家就不許說。這個人是個狂人,這個人跟禽獸有什么區別,對禽獸有什么好責難呢?這是孟子的觀點。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是他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譬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也,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而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你要去跟圣賢比,而不是跟自己比,或是跟一般凡夫比。舜也是人,我也是人;可是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可以傳到后世,那我是一個普通人。這才是我要憂慮的地方啊。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你學舜嘛。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慮都沒有。不是仁愛的事不干,就是不是仁愛的事情,我不做,不合于禮的事情,我不做。即使我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還是不會感到憂慮。他是坦然面對,縱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到來,君子他本身還是不會感到憂慮的,也就是我們佛家講,菩薩如如不動,不取于相。

這個是這一段經文,我們剛才討論到這個“橫逆”,我們引用《孟子·離婁》篇下,孟子的開示。

那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當容”,“容”本義是容納的意思。《漢書·五行志》:“言寬大包容。”“當容”就是應當寬大包容。

“何如”,“何如”就是不如。

“理諭情饒”,“諭”就是明白、懂得。“饒”是寬恕。“理諭情饒”就是指,在道理上通達,在人情上寬恕。

那么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爭是和訟有區別的,爭是僅僅在口頭上,訟就出現在狀紙上了。自古以來,喜歡斗爭的人和喜歡告狀的人,都逃脫不了悲慘的結局,最后走向死亡。一失足成千古恨,身家蕩盡,實在可悲。好像飛蛾撲火,再后悔也來不及了。之所以到達這樣不可挽回的境地,大抵都是因為田產房屋的糾紛開始,斗爭不止,一浪高過一浪。世人無不愛財如命,為了田產房屋,可以不顧一切,他怎么不去想想,一旦告狀,就要浪費錢財。世人無不顧惜自己的面子,在斗爭中總想要做個贏的一方,他怎么不去想想,一旦跪到公堂,就掃盡體面呢?敗訴的那一方,當然已經焦頭爛額了;即使勝訴的那一方,也搞得喪魂落魄了。弄到家破身亡時,方才后悔當初不能忍耐,為什么不能事前互相說明道理,互相寬恕,不去告狀呢?能夠忍耐的人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教唆別人斗爭的人怎么是好人呢?

那么這一句經文,“勿唆人之爭訟”,主要是講訴訟還有斗爭。我們《金剛經》里面講說,“無諍”,所以我們今天研討這一段經文完了以后,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學佛人,真念佛人,真學佛人一切要無爭,要修忍辱波羅蜜。所以凈空老法師說,同是佛弟子,鬧到法庭里去,跟阿彌陀佛邊也沒沾上,我們探討的主題就是這一條。老法師開示的,這一段的開示,老法師是在《凈土大經科注》第三百七十九集,老法師這里面有開示一段,跟我們凈宗學人有關的。

老法師說,翻開這個《大經科注》,第六百六十頁第一行,老和尚說,我們前面學到“第二,順忍”,“順忍”的意思,就是《華嚴經·十忍品》里面說的,“菩薩修順忍”,“順”是恒順眾生。也就是普賢的十大愿,要恒順眾生,普皆回向。我們不能夠恒順眾生,就是不能修忍辱,我們跟人家有爭吵,或者爭執,就表示我們不能恒順眾生。“又曰: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凈,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此即柔順忍也。”

那老法師開示這一段,我必須把完整的《科注》的原文,來作一個補充說明,我們補充老法師這一段開示。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菩提道場第十五》里面,“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那么,老法師開示這一段,我特地去查閱老法師的《凈土大經科注》,我們看《凈土大經科注》第六百五十九頁到六百六十頁,這段經文開示得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的解,注解,注解得非常好。他說,“本經三忍”,就是《無量壽經》的三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它這個是有次第的。本經這三忍,“以音響忍為首”,第一先修音響忍,第二修柔順忍次之,“異于《賢劫經》而同于《華嚴·十忍品》及《如來興顯經》”。“《舊華嚴經》十忍為”,在舊的《華嚴經》里面那個十忍,“一者音聲忍。二者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夢忍。七者如響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

這個音聲忍是說,你聽到佛講經,聽祖師大德或聽別人談話,在有意無意當中覺悟,這個聲音讓你轉境界了,你通過音響忍,再到第二者順忍。第三關修無生法忍。黃念祖老居士說,“其初三忍”,前面《舊華嚴經》這十忍里面的前三忍,“全同本經”,跟我們《無量壽經》里面的,〈菩提道場第十五〉這里面的音響忍、柔順忍,還有無生法忍,是一樣的。

“又《十忍品》曰:‘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住,是為第一隨順音聲忍。’即是音響忍也。”你如果聽到真實了義的大法,你聽到一真法界的這個妙法。什么叫“真實法”?就是了義法,讓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能夠破見思惑、破塵沙惑、破根本無明的,這個是“真實法”;讓你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這個叫“真實法”;真正讓你能夠入大般涅槃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那是“真實法”。如果你聞到這個真實法,法喜充滿,“不驚不怖不畏”,你不會說,哎呀,這我做不到,這很恐怖,這個境界怎么可以忍呢?哎呀,我做不到啊,我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忍耐。如果你能夠不驚不怖不畏,而且信解受持,我們說,七圣財里面的信財,你能夠大開圓解,而且依教奉行,“信解受持”;“愛樂順入”,非常喜歡,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能做到這個境界,“愛樂順入”;“修習安住”,而且依這個真實法,你來修習,來修行,而且心安住在這個真實法里面。如果你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你對著所有的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對觸,意對法,首先這個耳聞聲,你就能夠成就第一隨順音聲忍,“即是音響忍也”。

那么第二,“又曰:‘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凈,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是為第二順忍。’”什么樣的人可以柔順忍呢?恒順眾生呢?就是菩薩摩訶薩,至少他這位菩薩他能夠“隨順寂靜”,“寂靜”就是我們什么?就是菩提,隨順清凈心。他觀“一切法平等正念”,怎么“觀一切法平等正念”呢?他不落入空有二邊,他了解真俗二諦,一切法畢竟平等。他“不違諸法”,他“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本來清凈,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境界本來就清凈,一切諸法本來清凈,境緣無好丑,他用直心去分別諸法。他這個“分別”不是染污的分別,他是了了知,了了見,“直心分別諸法”。他知道這是紅的,這是赤的,這是白的,這是青黃赤白,他都知道,但是他不去執著青黃赤白。他知道,他知道這是對的,這是錯的,他知道這個是贊嘆的話,這是毀謗的話,他都很清楚。但是他“直心分別諸法”,他不落入分別、妄想、執著,也不攀緣取舍。他這樣去“修平等觀”,而且“深入具足”,這是第二隨順忍。“此即柔順忍也”。

再來,“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地……是為第三無生法忍。’”到破根本無明的時候,分證法身的時候,已經沒有見思惑,破見思惑了,破塵沙惑,無我法二執,全破了,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了。了知一切法本來無生,本來就不生,哪里有滅呢?相有體無,相有生滅,體無生滅,體是不生不滅的。“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就如如不動了,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不動則寂滅地”,他寂滅一切煩惱,寂滅一切無明煩惱。“是為第三無生法忍。”

“簡言之,則安住于不生不滅真如實相之理體,謂之無生法忍。見菩提樹能獲如是功德,深顯彌陀愿力不可思議。”

以上這一段,老和尚首先先引用《大經科注》里面的開示,來開示剛才講那個主題,同是佛弟子,鬧到法庭里去,跟阿彌陀佛邊也沒沾上。

老法師說,有一天早上他接到一封信,是有人寫給老和尚的。信里面的內容充滿了怨氣、不平,沒有具名,不知道什么人寫的。這個事情是發生在臺灣,寫的人也是在臺灣,老和尚說,我們隨順忍。為什么一樁事情?是因為華藏凈宗學會悟道法師那里,提倡印《龍藏》,這個事情,悟道法師有跟老和尚報告過。悟道法師告訴老和尚說,他想找一些同學,把《龍藏》做標點符號,把段落勾出來。老和尚說,這是好事,便利于現在人讀誦。《龍藏》跟《大藏經》,沒有句讀,排列的方式跟《四庫全書》一樣,沒有標點符號,對現在的人來說確實有困難。因為你不知道這一段到下一段,在哪里做一個段落,沒有。悟道法師發這個心,老和尚說,好事,我同意,他來問我,我同意。

寫這個信的人責怪悟道法師,不應該加標點符號,我們是要看原本,我們要保持原本的本來面目。是用這樣的心,就提起訴訟。老和尚說,他也是好心,也是好事。我想提訴訟這個人的意思是說,佛經是不能改的,那《藏經》是古德編進去的,你現在再把《藏經》改成句讀符號,也不能說提出這個訴訟的人有錯,我們要先弄清楚。那你要去改這個《藏經》,你的初發心是為了現代人容易讀誦。但現實問題是怕怎么樣呢?如果大家都去改《藏經》,改到后來,整個面目全非了。那也有可能,你本身要怎么樣?你要對整個《藏經》都看懂,你要開正法眼,你要有圣賢的智慧。這不是老和尚說,是我個人針對這個事情,我個人的一些淺顯的看法。當然我們是為利他,你想做標點符號給現代人閱讀。它問題,大家起而效之,大家都效法,你做,我也可以做,然后大家一起來改,整部《藏經》全部都改得,到底這是古人做的呢?還是現代人做的?再隔一百年、二百年的后代看不出來了,它也有它的這個可能性在里面。所以老和尚說,這個寫信投訴的人,提起訴訟官司的人,也是好心,也是好事。兩個人都是好事。所以古德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老和尚說,站的角度不一樣,現在在法庭打官司,信徒捐獻這個錢,一個說要印原本的,現在他把本子改動了,他犯法,要追究責任。

兩個人都是發了好心,兩個人都做好事。這問題怎么解決呢?堅持要用原本的人來問老和尚。老和尚說,我不能解決。那個人,投訴的人說,請老和尚到法庭去說明白,老和尚說,我沒有這個必要。對方說悟道法師是老和尚的徒弟,好像投訴的人也是老和尚的徒弟。老和尚說,我不承認,我這一生沒有收徒弟。華藏那邊“悟”字輩的,“悟”字輩的人都清楚、都知道,跟誰出家?跟韓館長出家的,是韓館長收的,不得已用我的名義,可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韓館長收你們出家。我沒有道場,老和尚說他沒有道場,老和尚說,要收你們出家,住哪里?韓館長提供吃的、提供住的,她收留你們,不是我收的。所以老和尚說,我跟你們悟字輩的關系是同學。這老和尚很謙卑,其實大家都叫他師父。

接下來,老和尚的開示,我覺得非常的珍貴。老和尚說,我們做誰的弟子?這個要清楚,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弟子。阿彌陀佛承不承認?那就問你自己了,你修得好,阿彌陀佛承認,你修不好,阿彌陀佛不承認。自己要學得很像,佛會承認;自己學得不像,佛不承認。我們這一生終結了,阿彌陀佛承認了,念佛往生凈土了,阿彌陀佛不承認,阿彌陀佛不會來接引我們的,他來接引我們,佛就承認了,承認你是他的弟子了。阿彌陀佛承認了,釋迦牟尼佛也承認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冷靜回想,我能不能往生?不要吵架了,都是好心,各人因果各人承擔,我們旁觀者操什么心?用不著。你們怎么吵,我不會加入任何一方,我對你們兩方都贊嘆,兩方都是好心。

放下執著,就得無生法忍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這一句話我們在經教里面看過不止一千遍,印象非常深刻。《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他本來也是佛。現在為什么變成這個樣子呢?對簿公堂啊,就是現在你有了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你變成六道凡夫啊。六道凡夫有善惡,善心善行生三善道,惡心惡行生三惡道,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大乘經里佛告訴我們,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回歸自性了;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是菩薩了;單單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了。這叫做修行,這叫真修,這是真佛弟子。

你看老和尚有這么一個正法眼,老和尚的智慧、禪定,看待這個事情,就是跟我們不一樣。老和尚引用《無量壽經》的,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然后再引用佛陀的開示,你是不是真的佛弟子?佛承不承認你是佛弟子?你能不能往生西方?你還在分別善惡,那善心善行生三善道,惡心惡行生三惡道。最后老和尚告訴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成就菩薩了;放下執著,你就成就阿羅漢果了,這才是真修行,這個叫真修,這叫修行。

所以老和尚說,同樣是佛弟子,同樣修凈土,鬧到法庭里面去出庭,你們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們跟阿彌陀佛邊也沒沾上,將來到哪里去你們自己心里想一想,你們自己心里曉得。你要我出庭講話,我在此地把話講完了,這個游戲我不參加。師父有大智慧啊。老和尚說,記住,我這一生學習印光法師。因為沒有道場,這是為什么不能收徒弟的原因,印光大師也不收徒弟。為什么不收徒弟?沒有道場。我收徒弟,要給徒弟吃跟住的。我只能維持我一個人,我不能負擔另外一個人,所以我沒有條件收徒弟。定弘法師要跟我出家,我沒有條件,我替他找一個師父,香港暢懷法師,暢懷法師跟我是老朋友,他有道場,他有徒弟,他有徒眾。

老和尚說,我這一生過流浪的生活,跟我的人每個人都知道。流浪很可憐。他真的,老和尚是流浪,他從美國流浪到澳洲,澳洲流浪到新加坡,新加坡流浪到香港,香港流浪到臺灣來,臺灣又流浪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實,老和尚一生就是在流浪。老和尚說,為什么?因為流浪是很可憐的,但是我有一個好榜樣在,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過流浪的生活,所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我就很安慰了。老和尚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王位不坐,他那時候也可以請他父親凈飯王派馬車,他也可以請他父親蓋一個很莊嚴華麗的道場給他住啊,釋迦牟尼佛不要,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過著什么?托缽的生活。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過三衣一缽,樹下一宿的這個苦行的生活,就是流浪的生活,我們現在講行腳啊。

釋迦牟尼佛弟子非常了不起,追隨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過流浪的生活,他的弟子,佛陀的弟子也跟著過流浪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一天工作是托缽,那是一堂功課啊,這一堂功課是無上甚深微妙禪,真正理解的人不多,那是真修行啊。除了這一堂功課以外,聽經,聽佛陀開示嘛,世尊每一天講經,修定。每一天出去托缽是戒律,他們的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都在這個時候表現無遺。聽經是學教,坐禪是修定,確確實實戒定慧,三無漏學,都在世尊帶隨弟子托缽行腳里面,在修戒定慧。或者我們可以說,聽經是慧,智慧,戒定慧三學沒有離開。累積三學,有得定,有開悟的,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的,出家學佛要搞這個。

從今而后,老和尚說,我們佛教徒不要拿出一分錢來做好事。做好事,有人會告狀,有人會拖你上法庭,好事不如無事。印經,有人印經,我們錢送給他去復印,就交給他啦,不要管了,他怎么用,他負因果責任,我們的功德是圓滿的。如果我們念念想著這個錢是不是做到恰當的地方,我們的心是不清凈的,我們的功德一分都沒有,清凈心是功德。捐了一點錢,天天念著,這不是要命嗎?這種錢不能要,這種錢是骯臟錢,是染污的,理不清的染污,要它干什么呢?

老和尚說,我過去人家送我錢,差不多都是印經的,買書的,花了不少錢買書,我買了一百零二套《四庫全書》,買了二百七十套《四庫薈要》。為什么?希望這個書不要遺失,不要失傳。我贈送到全世界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送給他們收藏,這個東西不會失傳的,我目的在這個地方,這是為了拯救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方法。進一步,我們要培養能讀這些書的人才,將來是中國漢學的老師,傳統文化的教授,這個重要。要培養佛門的弘護人才,弘法跟護法人才,所以要辦學校。老和尚說,現在有人辦,斯里蘭卡國家在辦,就是強蒂瑪法師辦的斯里蘭卡的這個龍喜大學,他國家支持,老和尚說,好,我們將人力、財力奉獻給他,我們的功德是圓滿的,成功失敗因果責任他們擔、他們負。我們委托給他,我們對他信任,沒有懷疑,他怎么做,我們不干涉,不聞不問。有因果責任,這些人懂得因果,他會認真去做的,這是真正的好事。

學佛、讀誦經論幾十年了,如果還有這些妄念,這不叫白學了嗎?老和尚說,老和尚在教學現場,他在攝影棚里面,沒有一個學生,我們一起學習都是在網路上,都在衛星電視、在光碟,不是在現場,現場一個人也沒有。偶爾有時候會有訪客啦,會有他這個遠方的學生來香港拜見老法師,有時候會進去,參加一堂、二堂的課,這個是有的。我也常常到香港大埔,老和尚講《大經科注》,攝影棚里面去聽經。所以老和尚說,各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就現場來說,意思是說,老和尚說如果是現場,很多這種學生來,老和尚他說,我早就不干了,為什么?學生不是真學。有些不是來真學的。老和尚說,他不是真學,你教他干什么呢?白教了,時間、精力都浪費了。

以上是因為這一段經文提到爭訟,我們聆聽老法師這個開示。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佛弟子該怎么修行。以上我們就報告到這個地方。

好,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

“唆人爭訟者。非欲蚌鷸(bàng yù)相持。從中取利。即是私仇公報。借刀殺人耳。究竟風息浪平。灼(zhuó)見此中之構斗。豈不枉為小人。自傷陰德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蚌鷸相持”,“蚌”是生活在淡水里面一種軟體動物。介殼長(cháng)圓形的,表面上是黑褐色的,殼內有珍珠層,有的可以產出珍珠。“鷸”是一種鳥,羽毛是茶褐色的,嘴跟腳都很長,趾間無蹼(pǔ),就是它那個腳趾跟腳趾之間,中間沒有那塊肉片,這叫蹼。它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吃小魚、小蟲或貝類。

那這個鷸蚌相爭,我們常講鷸蚌相爭,這里是“蚌鷸相持”,這個是出自《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易水就在今天的河北保定市,“蚌方出曝(pù),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qián)其喙(huì)。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這一段很有意思,就教我們修忍讓。

《戰國策·燕策二》里面講,這兩國相爭,這位大臣過來了,今者大臣過來,經過易水,他看到了,他講這個故事給這個帝王聽。他說,我經過易水,我看到那個蚌剛剛把那個殼展開,曝開了,里面有肉,“蚌方出曝”,曝光的曝。它殼一打開以后,肉就跑出來了,“而鷸啄其肉”,而旁邊有一只鷸鳥,它就馬上就用那個長嘴巴去啄它那個肉了。蚌馬上兩個殼就把它合起來了,“合而拑其喙”。“拑”就是什么?“拑”就是這樣子把它夾住,“喙”就是它的嘴巴,就“拑其喙”。

鷸說,那個鷸鳥就說了,“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天不下雨,這個地方“雨”,“雨”就是動詞,就是下雨,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干旱了,沒有水,你蚌就死定了,“即有死蚌”,我就可以吃到你的肉了。“蚌亦謂鷸曰”,那蚌也告訴那個鷸鳥說,“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我今天殼不打開,明天殼不打開,你就死定了,你這個鷸鳥就死定了。“兩者”,兩個,這個蚌跟鷸在那邊相持不下,不肯放棄,也不肯舍下,剛好漁夫過來了,“漁者得而并禽之”,那漁夫剛好也抓到這個鷸鳥,也抓到這個蚌,兩個都抓到了,“漁者得而并禽之”。

再來,這個“蚌鷸相持”,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徒使第三者得利。

再來,“構斗”,“構”,挑撥離間。“斗”,相爭。意思就是說,從中挑撥離間,使雙方發生矛盾。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教唆別人斗爭的人,不是趁蚌鷸相持,使得漁翁得利,就是私仇公報,借刀殺人。直到風平浪靜,才清楚這種斗爭完全不必要。氣量小的人,不能忍耐一刻,喪失了自己的陰德啊。

好,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三條”:

“累世未訟(師古編)”

“唐雷孚(fú)。賦(fù)性仁慈。與物無忤(wǔ)。自先祖樞(shū)。以忠厚傳家。至孚凡十一世。未嘗訟人于官。后孚登進士。居官清白。位至太子太師。人以為積善之報。”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唐雷孚”,據《雷氏世系紀實錄》考,雷孚疑為北宋人,為宋徽宗政和二年進士,字保信,官樞密院,拜太子太保。

“忤”,抵觸,不順從。

“先祖樞”,“先祖”是指人名。就是唐雷孚的先祖是雷衡,在《忍經》里面記載,是唐雷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師古編》)唐雷孚,天性仁慈,與世無爭,從先祖樞那一代起,就以忠厚傳家,到孚這一代,已經十一代沒有告過狀了。后來雷孚考上了進士,為官清白,地位升到太子太師,人們都認為是積善的報應。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按:

“(按)未克有容。先學忍耐。忍耐之久。度量自能寬和。昔謝逑(qiú)。性惡詞訟。鄰有侵其地者。或勸其訴之官。逑笑曰。彼占得地耳。安能占得天。遂不與較。量小者烏足語此。”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未克有容”,“克”是能夠。“未克有容”就是,還不能夠做到凡事都能包容。

“量小者”,指心量小的人。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想要培養寬宏大量的品德,首先要學會忍耐,忍耐的功夫做得久了,度量自然能夠放寬。從前有個謝逑,天性不愛告狀,鄰居侵占了他的地,別人都勸他告狀,他笑著說,他能霸占我的土地,難道能霸占上天嗎?就不與對方計較。量小的人,怎么能夠跟他這樣說呢?

“烏足語此”就是,怎么能跟他說這個境界呢?心量狹小的人,你跟他講這個境界,他也沒有辦法去領悟啊。所以說“遂不與較,量小者烏足語此”的意思就是說,心量狹小的人,你跟他講這個謝逑的公案,他是不能夠去體悟這個境界,這個意思。

這一段是講忍耐,我們再探討,釋迦牟尼佛宣講的法門,六度修行的第三度,忍辱波羅蜜。能做到忍辱波羅蜜就無爭,那就不會有爭訟。

忍辱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接觸最容易遇上的考驗,更是每個人修行中必經的磨練過程。學佛必須要學會忍辱。這本來譯經的時候,來到中國的譯經大師,本來是要翻忍耐,后來他們覺得中國人很重視這個面子,士可殺,不可辱,你可以把我殺掉,你不能侮辱我,所以他們覺得翻忍辱,那個境界比忍耐還深,所以就翻成忍辱波羅蜜。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間法來說,忍辱是一個了生死、出輪回的重要修持法門。

那么這一段探討,我們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忍辱波羅蜜是什么?

忍辱,梵語,忍辱就是羼(chàn)提、羼底、乞叉底,意譯就是安忍、忍。忍耐之意。就是令心安穩,堪忍外在的侮辱、惱害等,亦即凡加諸身心的苦惱、苦痛,皆堪忍之。忍辱是大乘菩薩行者所修的六波羅蜜中的第三度,乃菩薩行者所必須要修行的德目。

聲聞、緣覺二乘與菩薩皆行忍,但是他的境界是大有不同,《優婆塞戒經·卷七·羼提波羅蜜品》謂二乘所行的忍辱,唯為忍辱,二乘所修的忍辱,只是忍辱而已,非波羅蜜,他還沒到達彼岸,沒有到波羅蜜的這個彼岸。彼岸是什么意思?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所一如了,進入不二法門,才可以稱為波羅蜜,就是到達彼岸了。菩薩所行的忍辱,則特稱為忍辱波羅蜜。這個二乘跟菩薩他是境界上還是有所不同。

那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不順或是逆境。有時候我們去幫助別人,也是修忍辱的機會。我們去助念,很多家屬不諒解,或是有很多障礙。或者我們在弘法過程里面,很多的挫折跟嫉妒,還有障礙,種種不順或逆境。但是很多時候,這些順境跟逆境其實是取決自己的價值觀跟心念,你是一個正向思維的人,包容圓通的心境,往往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甚至人所不能的地方你都可以突破。

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他忍受一切內外順、逆、苦、樂的境界,所遭遇的種種障礙或成就,皆能夠安忍,他不生煩惱,自能身心安穩,成就自利。進一步來說,你能夠度化有情,讓這些眾生都能夠和順,這就是利他。能做到逆境不瞋,順境不喜,心里頭還維持原來的寧靜祥和,能夠維持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這就是忍。

在《瑜伽(qié)師地論》里面對于忍辱的解釋更是相當直接明確,就是不忿(fèn)怒、不報怨、不懷惡。這三個境界,忍辱要做到這三個境界,尤其是不懷惡,你不能放在心里。你說我不忿怒可以做得到,我不報仇,我不報怨,但是你還是懷惡啊,要做到不懷惡。這三者就是忍辱最基本的心態。所以能修行安忍的人,光是忍辱是不夠的,釋迦牟尼佛說,還必須要懷柔眾生,也就是菩薩的慈悲心。在身、語、意三方面都要做到愛護眾生,讓眾生沒有煩惱。

第二,忍辱波羅蜜的重要性。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的范圍非常廣。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就是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蜜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到達極樂世界。所以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持法門。

忍辱,確實是一種美德,不但能夠抑制個人的瞋怒之火,而且還能夠融化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如果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勤習各種法門,他可以把經典倒背如流,但是他缺乏忍辱的修養,不能給眾生歡喜心,常跟眾生起沖突,這樣要如何去度化眾生呢?這一點確實很重要,包括我都要學習,你縱使很會講經說法,你縱使經典倒背如流,可是你遇到逆境來的時候,你就起瞋心,或者你忍辱心不夠,修養心不夠,而且不能給眾生歡喜,而且常常跟眾生起沖突,這個怎么去度化眾生呢?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處處勸人修忍辱,像《金剛經》里面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陀用他自己來作一個比喻,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歌利王帶著他嬪妃到深山里面去游樂,佛陀法相莊嚴,為嬪妃開示。歌利王醒過來以后,責備佛陀,說佛陀有起欲望之心。佛陀說,我沒有起欲望之心。歌利王就拿著刀,割佛陀的耳、鼻,手腳支解,然后在節節支解的時候,佛陀那時候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沒有起瞋恨心。佛陀還告訴歌利王說,我將來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你。就是今世的憍(jiāo)陳如尊者。這就佛陀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

那在中國經典故事里面,文殊、普賢菩薩所化身的寒山、拾得,以及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其實都是教人家能容能忍天下難忍之事。像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wù)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意思是說,除了這幾個方法以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躲得了呢?當然這是寒山、拾得為眾生提問。

所以,雖然你是初發心的菩薩,無法做到寒山、拾得這二大士菩薩般的這種忍辱境界,但是你也要知道,忍辱是修行的第一步,《佛遺教經》里面便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辱這個德行,持戒跟苦行是比不上的,忍辱是比持戒跟苦行還更難修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能夠修忍辱的,他才可以稱為有力的菩薩。“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遺教經》說,如果他不能夠忍受惡罵之毒就像飲甘露水一樣。哇,這個境界很高,人家辱罵你,你把它當成飲甘露一樣。你如果做不到這個境界,不能稱為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修持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什么方面對自己造成的生理、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里沒有惡意。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冤枉我,我怎么對待?在修行上,就是要如何去掉我執的問題。

《金剛經》里面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所以我們要明白一切法無我,關鍵是在修忍辱,才能達到“三輪體空”,能夠體悟無我,你才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了生死、出輪回。否則的話,還是被我執障礙住的。佛教里面講,“怨親平等”,那個就是在修無我,“怨親平等”就是要什么?就把我執放下來,就可以做到怨親平等,不跟人家結冤仇。

《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凈土。”對菩薩來說,忍辱是他的凈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法華經·序品》說,佛子能夠安住在忍辱力里面,對于增上慢的人來惡罵他、捶打他,他都能夠忍,為什么?因為要成就佛道。所以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惱害,不生瞋恚,真正能做到《大集經》所說的“忍辱如大地”。

那第三個,修忍辱應建立在因緣觀跟慈悲觀的基礎上。

明白忍辱的基本道理以后,我們就談談菩薩道的忍。經論中解釋忍辱定義的經文非常的多,《菩薩地·忍品》解釋大意是說,因為透過智慧的思維、抉擇或本性柔和堪忍怨害,而以無染心、悲愍(mǐn)心地忍受一切逆境。如是為求名聞利養、向權貴低頭而忍辱,你為求得名聞利養去忍辱,你為了向權貴低頭而忍辱,或有時只是權衡得失明哲保身才忍辱,或者是執著某些利益而無可奈何的來忍受一切逆境,這都不能算忍辱。

菩薩要修的忍有三種,剛才我們探討,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那這里,一般來說,菩薩修的忍有三種,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一個是無生法忍。生忍就是什么?無論是別人怎么個誹謗、贊嘆,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動于心。這稱為“生忍”,證明他有這個禪定的功夫,經得起考驗。那么第二個是法忍,對于身體上的老、病、痛,或者饑寒交迫,寒、熱這一切事情都能安住不動,是為“法忍”。那第三個,無生法忍:審諦觀察生忍、法忍都是畢竟空不可得,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稱為無生法忍。

那么以上這個,所報告的這三種忍,是菩薩度到沒有煩惱的生死解脫的彼岸。有時候做父母的,做父母親的,可以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夠說可以讓他們度到彼岸的,因為他是以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的眾生打罵,而能忍受,這就可以度到彼岸了。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電工來收費,那海賢老和尚說,這個月電費怎么這么高呢?那電工馬上就一巴掌打過去呀。那弟子要跟電工理論了,那海賢老和尚說,沒有,他是給我搔(sāo)癢,打我耳光是搔癢,吐我口水是幫我洗臉。他這是什么?他跟佛陀一樣,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只是佛陀當時是被歌利王節節支解,那電工是打海賢老和尚的耳光。這就是說你被眾生打罵,而能忍受。所以海賢老和尚,他已經證得什么?他已經證得無生法忍了,也是可以說,他已經成就忍辱波羅蜜。所以你看,他圓寂前,佛菩薩派電工來考試,電工就是示現,阿彌陀佛當考試官,先示現海賢老和尚是不是證得無生法忍,成就忍辱波羅蜜。果然他證得忍辱波羅蜜,跟佛陀一樣。

因為眾生如果不了解這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眾生為什么他不能夠忍?是因為他執著是實有,所以不能夠忍受。當你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知道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的時候,他證得無我的時候,證得實相的時候,他了解一切萬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時候,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哪來個被吐口水的海賢老和尚,或者被搔癢的、打耳光的海賢老和尚呢?他無我了,他沒有執著,就可以忍受了。所以忍受,并不是說眾生讓我們苦惱,我們要忍氣吞聲,我們要強忍,這個不是忍辱,這是凡夫的忍辱。凡夫說你打我,我忍辱,我不生苦惱,我忍氣吞聲,我強忍住,這個不是忍辱。六度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慧來觀照,以智慧來看透世間所有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要到這個境界,才有辦法做到。

譬如有人罵你“王八蛋”,我們很容易起煩惱,眾生也很容易這樣起煩惱,說這一句話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招來殺身之禍都有可能。但是真正會觀照的人,他用根性,不用識,聲音是有,“王八蛋”是有,但是他沒有我相啊。所以不管是王八蛋,或者多么尊貴的稱呼,他都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他用根性不用識,他舍識用根了,他就可以心不隨境轉,而是境界隨心轉,他就可以當家作主。這個人,他本身就是有忍辱波羅蜜的功夫,他就可以以智慧觀察,成就忍辱波羅蜜,到達生死的彼岸。

所以忍辱法門是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日常生活修行當中,你沒有辦法修忍辱,無法克服這個苦受,更遑(huáng)論說你修戒定慧三學呢?經由忍辱的磨練,可以消磨凡夫瞋恚的習氣,還有種種的惡習,而養成慈悲、良善的心性,這樣的心性有助于修行。但是忍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忍辱波羅蜜”的境界,所以唯有透過通達緣起性空的慧力,來放下我法二執,才能達到究竟的忍辱波羅蜜。

所以佛法是悲智雙運的,你要學習佛法,依照佛陀的教導度化眾生、弘揚佛法,總是會有種種的困難跟毀謗。但是你必須要運用般若智慧,從內心去化解自己的煩惱,回歸到你最初的發心而不受任何境界的影響,就是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里面。

所以修行是必須要以大悲心跟利他的心為基礎而發起這個菩提心,也就是說,你是為了度化眾生,為了讓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立志成佛的心。所以你在修行忍辱的過程里面,這個偉大的慈悲菩提愿始終不變,這才可以稱為成就忍辱菩薩行,成就忍辱波羅蜜。

今天是提到這個“先學忍耐”,我們提出這個忍辱波羅蜜是修行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好,我們看下面一段:

“見機免禍(匯纂(zuǎn)功過格)”

“和州某村。有居民養鵝百只。一日因食其鄰稻。被其擊死至五十余只。民妻見之。始亦甚怒。忽轉念曰。設或成訟。力不能勝。必欲勝之。所費甚多。且我夫已醉臥。倘或聞之。必起相毆。禍且不測。不如忍耐。立命以鵝腌之。次早。鄰人忽自暴死。其夫醉醒。知之。乃云。設昨日早使我知。我必乘醉去毆。今日破家必矣。”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見機”,“見機”就是識機微,就知道事物變化的最初征兆,辨別情勢,這是“見機”。

“立命以鵝腌之”,“立”,馬上、即刻。“命”,就指派。意思是指,立刻命人把鵝制成腌肉。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匯纂功過格》)和州某村,有一家居民養了一百只鵝。有一天,鵝吃了鄰居的稻谷,被鄰居打死了五十多只。鵝主的妻子看見了,頓時怒火沖天,但她突然轉念一想,假使去告狀,以自己的力量難以告贏,一定要告贏,就要花費很多錢財。現在我的丈夫正醉臥在床,一旦知道這件事,就會起來打人,必定惹出大禍,不如暫時忍耐。于是就立即叫人把鵝腌起來。第二天早晨,鄰居忽然暴斃死亡,丈夫酒醉醒來,知道這件事情,說,如果昨天早一點讓我知道,我就會乘酒醉打這個人,今天一定就會家破人亡了。

我們看下面這個“按”語:

“人于忿怒之時。忽作退一步想。便可保全身家性命。消釋煩惱怨家。觀于民妻之一忍。所全不既多乎。昔范文正公云。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須經縣又經州。縱然費盡千般計。贏得貓來輸去牛。”

我們看這一段名相注釋:

“何須經縣又經州”,這句話是專指訴訟,何必歷經縣官、州官等,一直纏訟不已,這個意思。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從一審打到二審,從地方法院打到高等法院,從高等法院打到最高法院,就是“何須經縣又經州”,從一審打到二審,二審打到三審,何必呢?這就是“何須經縣又經州”。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人在憤怒的時候,忽然能夠退一步想,就可以保全身家性命,消除煩惱冤家。看看村民妻子的一忍,所得到的利益不是很多嗎?從前范文正公說,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須經縣又經州?縱然費盡千般計,贏得貓來輸去牛。

那我們解釋這段范仲淹的這個法語。范仲淹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我們在講座里面提過很多次范仲淹的一生的德行,他心量廣大。那他的兒子范純仁也當到宰相,所以范仲淹的福報。印光大師說,他有八百年的福報,相當于中國周朝的福報。所以范文正公說,我們“心中忿怒不如休”,我們心中雖然有滿心的忿怒,非常的不甘愿,不如觀照一下,把這個忿怒的心放下來,“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須經縣又經州”,何必從這個縣打官司,又到州里面去打官司,經過縣官又經過州官,纏訟不已呢?“縱然費盡千般計”,縱使你散盡家財,想盡各種方法,最后你贏得這個官司好了,訴訟得到勝訴了,“贏得貓來輸去牛”,你贏得一只貓,可是你輸去一頭牛,這貓跟牛怎么能夠相比呢?變成你跟他結怨了,冤冤相報何時了呢?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貴子忽夭(感應篇)”

“蘇州府吏何應元。生子名紳。方四歲。至外祖家。路經凌家山。至更余。忽見人馬燈火來。遇兒至。即驚避曰。何爺在此。當避之。于是人馬燈火。俱從他道去。乳母回。述其事。應元以子必貴。年十七。忽雙瞽(gǔ)。應元恚(huì)甚。聞直塘有道士能召神。因叩之。神附乩(jī)云。汝子應得科第。只因汝作吏時。受人之賄。曾造款單陷數人于獄。天絕爾嗣(sì)。此子將生有德之家矣。未幾。紳果死。”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更余”,“更”是古代表示夜間計算時間的用語。一夜分為五更,從晚上的七時到第二天早上的五時,這個叫五更的時間,一更是兩個小時。從晚上的七時,到次早,第二天早上的五時,每更約兩個小時。意思是指初更后不久,“更余”就是初更后不久,約為晚上的七時至九時之間,這叫“更余”的意思。

那我們來解釋這個“更”,因為現代的人大概不太了解。古代說三更,三更天,是指二十三點到一點,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古代有打更的人,打鼓報更,所以叫做五更或者五鼓,或稱五夜。我們現在講說半夜三更,就是這個意思,半夜三更剛好在半夜,叫半夜三更,或者打更、更夫等概念。

我們先來講一更。一更是在戌(xū)時,也就是黃昏的時候,或是太陽下山,日暮、日晚時。這個時候太陽已經下山了,天將黑而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可以稱為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大概是晚上的七點到九點,叫一更,有時候或者說初更。

再來,二更。二更是亥(hài)初三刻,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這時候夜色已深了,人們開始停止活動了,安歇睡眠了,人定下來,也就是人靜了。晚上九點到十一點。

三更是子時,子時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名夜半,又名子夜或者中夜。這是十二時辰里面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也是一夜之中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shì)一切。傳說鬼道眾生,就在這個時間出來。晚上的十一點到凌晨的一點,這三更。

再來,四更是丑時,丑正二刻,名雞鳴。三更過后天就慢慢變亮了,但四更仍然是屬于黑夜,人睡得最沉的時候,大概是在四更,這個時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就有賊人趁著黑夜開始偷竊了。所以四更也可以稱為“狗盜”之時,雞鳴狗盜之時,就是這個地方講說雞鳴狗盜。所以我們古代這個成語很有意思,雞鳴狗盜之徒,就是講小偷大概都在四更這個時候會出來。這是三更以后,睡得最沉的時候,人是睡得最沉的時候。

五更,就是寅(yín)時,寅正四刻,稱為平旦,也叫黎明、早晨、日旦,是夜跟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大概凌晨三點到五點。

以上我們把初更到五更,我們把它講出來。以前講課從來沒講過,那今天特別介紹一下。

再來,“乩”,一種民間借求神問卜,以解決心中疑難的方法。其實現在也有很多。扶乩,俗稱扶乩。就是乩童,專門替人求神占卜的人,神明附在其身上,傳達旨意,這叫扶乩。或者說扶鸞(luán),但是扶鸞他用鸞筆。扶乩,神明附在他身上,傳達旨意。

那么禪宗的黃檗(bò)大師曾經開示,“一切借竅、降靈,其本質都是狐靈精魅(mèi)所幻化,佛弟子應遠離之。”

我們現在來探討扶乩,我們聆聽印光大師的開示。

印光大師說,“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無此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印光大師說,靈鬼假冒仙佛神圣來扶乩。比較低劣的鬼,祂沒有這個神通力。比較有神通力的鬼,祂能知道人心,祂可以知道人的想法。“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祂可以借人的這個聰明智識來做。

“紀文達”,就紀曉嵐,我們現在正在制作紀曉嵐說因果故事的動畫,“紀文達謂乩多靈鬼假托”,紀曉嵐說,乩童多是靈鬼假托的。“余與兄坦然扶乩,余能詩而不能書,余扶則詩詞敏捷,書法潦草,坦然扶則詩詞庸常,書法遒(qiú)勁。所冒古人”。這紀文達就說了,說他跟他坦然兄扶乩,因為紀文達他這個學問非常好,能詩能詞,知書達理,他學問非常好,乾隆皇帝很器重他,所以紀文達一扶乩,祂詩詞敏捷,書法潦草。但是坦然大概比較不通曉這個詩詞,所以坦然兄扶乩的時候,“詩詞庸常,書法遒勁”。

“所冒古人,問及集中奧竅,則云年代久遠,不復記憶”,如果你問祂說,古人什么什么?那問祂一些比較深奧的問題,祂說這個年代久遠,記不起來,“不復記憶,故知非真”,所以這不是真的。“然此鬼之靈,但能于人現知之心,借而為用”,這只是靈鬼祂利用人的心念來借用而已。“于識田中有,現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祂自己不知道的,祂就沒有辦法告訴人家了。

“其去業盡情空之他心通”,像這種靈鬼,祂跟這個業盡情空的圣人,菩薩,他那種他心通,實在是有天壤之別,“實有天淵之遠”。“但其氣分似之。又恐汝等或為乩教所迷”,印光大師在訓勉這位弟子,他就說,但是因為扶乩它那個氣氛,你會受它影響,怕你被這個乩童,扶乩的這個教派所迷惑,“又恐汝等或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并言之”,所以我就不得不引出來告訴你。

“近來上海乩壇大開,其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回,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印光大師說,近來上海這些宮廟神壇,這些扶乩的風氣很盛。祂所開示的改過遷善,告訴些小輪回的道理、小因果的道理,都跟我們世道人心也有幫助,“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bì)益”。“至于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不可附贊此法”,印光大師說,祂講到天界,講到佛法,那真是胡說八道了,真是胡說,不可以贊嘆祂,不能去隨喜這個法,扶乩這個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yì zhuàn),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qiān)。”他就怕這些靈鬼祂所說的佛法,因為祂沒有開悟,沒有業盡情空,祂沒有般若智慧,所以祂都是臆測之詞,臆撰之詞,就怕祂壞亂佛法,然后誤導眾生,恐會有誤導眾生這個過錯。

再來,印祖說,“乩中多系鬼靈,絕少真仙。縱是真仙,豈能超于諸佛諸祖之上。切不可以二林居士尚信乩,吾人何敢不信。則錯之多多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他有會集《無量壽經》。印光大師說,這些靈鬼祂不是真仙,縱使是真仙,祂沒有辦法超過諸佛菩薩還有歷代祖師之上。你們不可以說,因為彭二林居士有相信扶乩,我們為什么不能相信呢?這樣就會有產生很多的錯誤了。

“此念佛法門,一代時教大乘經典,盡皆贊揚。小乘經中,絕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為小乘。乃無知邪說,不可聽從。又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托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己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剛才我們講說,紀曉嵐去扶乩,因為紀曉嵐他知識學問非常豐富,所以他扶乩的,祂能作詩能作詞。他的坦然兄一扶乩,那個詩詞就很平庸,很平常。證明說這個靈鬼只是依照當事人這個智識來做的。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是一代時教大乘經典,諸經都贊嘆,諸佛贊嘆。那小乘經里面,都不提這個念佛法門。有一些不通教理的人,呵斥說這個念佛法門是小乘。這是無知的邪說,不可以聽從。然后印祖又說了,這些乩壇所說的,大部分都是靈鬼依托當事人、當人的智識而作的。也就是,這個人有智識,祂開示出來,就能夠作詩詞,這個人沒有智識,祂開示出來的知識就很平庸、平常,所以祂是依托當人之智識而作的。如果講一些世間的道理,還是可以的。祂講到佛法,祂自己不知道的,就妄造謠言。譬如說,那時候在國內有流通,印光大師那個時代有流通一本叫《金剛直解》這本書,它后面所附的這個先天古佛的寶號,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外道編輯出來的,這是會毀滅人家的慧命的,是瞎壞人家的正法眼的,是極惡無比的魔鬼之話,魔說之話,用這個來布施給別人,罪過是無量無邊的。那時候外道里面有流通這個《金剛直解》,印光大師順便提一下。

“款單”,就是記錄案情、罪狀的文書。

好,我們看這段的“貴子忽夭”:

(據《感應篇》)蘇州官吏何應元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紳,四歲的時候到外祖母家去,路中經過凌家山,夜深人靜,忽然看見遠方有燈火人馬過來,遇到紳時,急忙回避說,何家的少爺在這里,我們應當回避。于是人馬燈火,都從其他的道路上去了。奶媽回來,講述了這件事,應元聽了,認為兒子將來一定顯貴。紳十七歲的時候,忽然雙目失明。應元非常憤怒,聽說直塘有個道士能夠招神,就把他請來。神附在人身上說,你的兒子本來是會考中做官的,只因為你做官的時候,接受別人的賄賂,使無辜者入獄,上帝就斷絕了你的后代,這個孩子就要生到其他有德的家庭去了。沒有多久,紳果然就死了。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與我有緣。方為子孫。有緣之中。賢愚畢備。存乎人之自召耳。赫(hè)赫貴胄(zhòu)。竟以一款單殺之。可哀也已。”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名相注釋:

“赫(hè)赫貴胄”,“赫赫”就是顯赫盛大的樣子。“胄”是帝王或是貴族的后代。是指后代,意思是說顯赫的后代。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與我有緣的,才會成為我的子孫。有緣的當中,賢愚都有,招來的是賢是愚,決定于人心是善是惡。赫赫顯貴的后代,竟因為陷人入獄而夭折,怎能不使人感到痛心呢?

好,今天我們研討勿唆人之爭訟,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與人無爭,于世無求。

第一點,老法師說,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道,就開始教學,一生義務教學,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他的生活簡單,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都是這個樣子,給我們后世的佛弟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與人無爭,于世無求。

第二點,與人無爭,于世無求,釋迦牟尼佛是百分之百做到了。他示現這個生活是大自在的生活,這叫清福。什么叫清福呢?他解脫自在了,他入首楞嚴三昧的境界,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入大般涅槃的境界,入那個無上甚深微妙禪那個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清福。

第三,世間人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佛法里面講叫紅福。這個紅是紅色的紅,不是江鳥鴻,繁體字的那個江鳥鴻,一般人都把它當成鴻福齊天,是把它寫成那個江鳥鴻那個,鴻就是大的意思,一般人,世俗人都是講,你鴻福齊天。老和尚說,佛法里面講的紅福,是紅塵里面的福報。享紅福,多半是搞六道輪回,墮三惡道。

第四,佛門中享的清福,是清凈的福報。享清福的人,最低限度都生天,大多數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去了。清福這個福報叫圓滿的福報,我們哪個人知道呢?所以我們世間人說我要享清福,他以為都不要工作,有錢可以花,這叫享清福。我在家做義工,義工就是在家里很清閑,都沒有事情做,每天吃吃喝喝,游山玩水,這叫享清福。那不是清福,那是享福。那就是會福報享盡了,就會祿盡人亡,所以福不能享盡。清福這個福報,就是什么?它是真的是清凈,真的清凈才是福報。哦,你這個人很有福報,又沒有煩惱,他有智慧。所以享清福的人,就他心清凈了,他修五戒十善,又修慈悲喜舍,這種人最低限度都是生天的。你哪里有在人間享福,什么都不造福,也不去行慈悲喜舍,也不持五戒十善,殺生造業,殺生害命,怎么可能生天呢?那不可能的。大部分能夠享受清福的人,大多數人都是超越六道。像老和尚,他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他與人無爭,于世無求,他就享清福,那才是真正什么?他是超越十法界了,他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三昧的生活,這個才是享清福,我們要弄清楚。

第五,真正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是享清福。享清福,清福是清凈自在,真的是一生都生活在定慧之中,也是剛才我講的,過三昧的生活,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幾個人明白呢?幾個人懂得這個真正的福報呢?

第六,老和尚說,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佛陀教育,我在臺灣只有一個人,我沒有家,一個人生活很簡單,我二十六歲出家,我選擇出家這個行業,我以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與人無爭,于世無求。老和尚這輩子真做到了。

第七,我相信因果,我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決定有,命里沒有的不要強求。

第八,你命里沒有,你用什么手段都得不到,如果得到了,大概災禍也跟著來。如果你命里沒有這么高的官位,你用不正常的手段、賄賂的行為,地位提升,升官,做了高官。官位得到之后,恐怕沒有幾天,你就死在這個位置上了。

第九,命里該餓死的,你縱然有個金山,你也會餓死。命里不該餓死的,一無所有,到時候還有人會送飯來,老和尚說,我相信這個,深信不疑,所以沒有一絲毫憂慮,身心清凈。

第十,如果你懂得因果,相信因果,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為什么?知道自己有命運,命里有的決定有,命里沒有的就不強求。你競爭的念頭會斷掉,與人無爭,于世就無求了。

第十一,老和尚說,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九十多歲,生活上能夠自理,不需要人家幫助,這是學佛人的威儀,學佛的殊勝利益從這里就看得出來,這是真正的福報。

第十二,老和尚說,他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師求學的時候,他看到人家供養李炳南老居士的錢,李老師都拿出來做慈善事業,拿出來弘法利生。

第十三,李老師他自己的待遇也不薄,他是奉祀(sì)官府的秘書長。因為當時在老蔣那個年代,蔣中正跟蔣經國那個年代,為了尊奉孔子的德行,當時的政府就設立了奉祀官府,那當時的這個秘書長就是李炳南老師,他擔任奉祀官府的秘書長,就是公家會支付他的薪水。他是簡任官的待遇,在學校里面,李炳南老師他是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他懂中醫,他也在中國醫藥學院任教,也兼了不少課。老和尚那個時候跟老師在一起,李炳南老師的一個月生活費大概是六十元錢,過最清苦的生活。

第十四,老和尚說,李老師自己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吃得也很少,身體非常健康,九十五歲不需要人家照顧,他自己生活可以自理,九十七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照顧他,也就是他圓寂的那一年,九十七歲。

第十五,老和尚說,李老師告訴他,生活越簡單越快樂、越自在,為什么?因為一生不求人,與人無爭,于世無求,這個生活多快樂。

第十六,所以要曉得,福報不是地位,也不是財富、不是權力,這些東西都是假的。福報是智慧。這句話最重要,我們往往把福報跟智慧是分開的,我們說修福修慧,要福慧雙修,所以我們一直覺得福報應該是金錢,應該是家庭,應該是名聞利養,應該是功名富貴,應該是身體健康,應該是長壽。這當然也是福報,但是老和尚說,真正的福報是智慧。剛才我們講過,真正的福報是享清福,那這個地方老和尚又提,真正的福報是智慧。福報是什么?頭腦清楚,不迷惑、不糊涂,身體健康長壽。

第十七,李老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要學習,我們一定要把貪瞋癡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除掉,要真正去做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為什么?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爭什么?你求什么呢?

所以其實這一段,老和尚的開示重點,與人無爭,于世無求,你真做到了,你就不會唆人爭訟,也不會跟人家爭訟了。與人無爭,這個人我執放下來了,這個人貪瞋癡也放下來了,至少他的貪瞋癡已經減少了,他的戒定慧不斷的在增長中,他才有辦法與人無爭。那于世無求,我們講說無求品自高,他這個人德行一定非常的尊貴,他不會攀緣名聞利養,也不會攀緣五欲六塵,才有辦法做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

今天我們就報告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99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寂寞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一级大片 | 国产草草视频 | 中国一级特黄真人毛片免费观看 |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 | 97色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本三级电影免费观看 | 91在线视频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亚洲| 91精品久久久|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熟女毛片 | 天天操网 | 亚洲精品欧美 | 免费一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第一福利网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麻豆hd| 激情a| 国产免费视频 | 亚洲成人av |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 亚洲小视频在线播放 | 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免费特黄视频 | av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亚洲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婷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午夜一区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影院 | 国产视频三级 | 婷婷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