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講于2020年04月0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六,“勿壞人之名利”。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七十一頁,我們看經文:
“勿壞人之名利”
“(發明)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難。壞之甚易。于欲壞之時。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別人的名利。
這一段原文非常簡單,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名聲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根源。要求得它們,非常艱難;要破壞它們,非常容易。當想要破壞別人名利的時候,就想想求得它們的艱辛,怎么能去忍心破壞呢?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逆風揚灰。往往先污其體。仰口唾人。有時反墮于面。理勢固爾。是故壞人之名者。顯然損自己之品望。壞人之利者。隱然消自己之福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逆風揚灰”,這個“逆風揚灰”就是逆著風揚起了這個灰塵。就是對自己不利,反而傷害到自己。
那么在我們佛經上有一部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現在學人也在孝廉講堂學講佛教的基礎經典,那么首先開始講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兇經》,接下來會講《佛說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那么這個都是佛門的基礎課程。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內典研究班,剛開始學講經的時候,我們都要學這幾部經,《佛學入門》《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還有《地藏菩薩本愿經》。那么在《四十二章經》里面就有一句經文,跟這里“逆風揚灰”是同樣的意思,我們來看這一段《四十二章經》的經文: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bèn)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那么這一段“逆風揚塵”,跟這里的“逆風揚灰”,是同一個意思。
我們來解釋《四十二章經》這一段,佛陀開示的經文的白話。
《四十二章經》的意思就是,佛為他的比丘眾弟子制定了這四十二條的規定,名為《四十二章經》。但是我們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學。那么《四十二章經》里面的第八章的經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惡事,更不可以害人,這個嫉妒人、破壞人,這個就是害人,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輕慢人,也就是輕慢自己;你對人家不好,也就是對自己不好;你嫉妒別人,將來你會被人家嫉妒;你障礙別人,將來你會被人家障礙。
“佛言”,所以佛說,“惡人害賢者”,我們一句一句的解釋,“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做種種壞事的人,“賢者”就是賢而有德的人,這沒有道德的惡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賢人,叫“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猶仰天而唾”就是,就好像仰起面,就是抬頭對天吐口水一樣,這個口水一定吐到自己的嘛,對天吐口水。“唾不至天”,這口水不會到天上,也就是說惡人想害賢人,是害不了賢人的。“還從己墮”,還從己墮就是這個口水,還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臉上。這個是“己”,不是已。有些地方,這可能是打字的關系,就打成已,事實上是“己”。“還從己墮”,就是口水落在自己的臉上,所以這個應該是“己”不是已,但是有些地方的經文都打成已,那是應該是“己”,“還從己墮”。你做惡人,害賢人,你雖然用方法來害他,到時候還是害自己。因為世界上始終是有公理的,有真理的,害人是不行的。
再來,就是“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逆風揚塵”,“逆風揚塵”就是,“逆風”就是迎風,我們對著風,風吹過來,你對著風揚塵,你把灰塵揚起來。“塵不至彼”,這個灰塵不會到前面去、到對面去,一定是到你身上來,“還坌己身”,這灰塵還是落在自己的身上來。“賢不可毀”,賢人是不可以毀謗的。海賢老和尚往生前講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所以賢人是不可以毀謗的,毀謗圣賢,這個果報很重。“禍必滅己”,你害賢人,將來還是害自己,你給人家禍患,也就是給自己的禍患,將來自己會受果報的。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理勢固爾”,“固”就是本來、原來。“爾”是如此。“理勢固爾”的意思就是說,道理和情勢上本來就該如此。這個是指上文的“逆風揚灰,往往先污其體。仰口唾人,有時反墮于面”這兩件事情。這個道理跟情勢本來就會這樣的。
那么再來,“品望”,“品望”是人品聲望。
“隱然”,隱隱約約的樣子。這個是指暗地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逆風揚灰,往往是沾污了自己的身體;仰口吐痰,有時會掉在自己的顏面上。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因此破壞別人的名聲,顯然是破壞自己的名聲;破壞別人的利益,顯然就是破壞自己的福因,顯然是破壞自己的福緣。
那么這一段經文很短,主要就是說,不要破壞別人的名利,別人的名聲、別人的利益。我們往往見不得別人好,看到別人有成就,我們往往會生起了嫉妒之心,然后就會去破壞別人的名聲,或者去障礙別人,或者去毀謗別人,或是去破壞別人的利益。老和尚在這一生里面,常常被人家毀謗,他弘揚《無量壽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弘揚《凈土大經科注》,也遭受非常大的阻力跟毀謗。所以這一段我們要好好來探討,我們要來探討這一段。我們學佛人,乃至一般凡夫,都非常容易患上的一個毛病,就是嫉妒心,嫉妒障礙。
我記得我在辦萬人念佛的時候,二○一五年跟二○一六年,碰到非常多的障礙,那個障礙讓我非常的難過。老和尚在二○一五、二○一六都蒞臨我們臺灣清明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暨萬人念佛法會,當時盛況一時。那么主法和尚是果清律師,那老和尚是大會導師。他兩次,老人家都千里迢迢的從海外回來,來主持這個祭祀大典,祭祖大典,還有萬人念佛。那么在第三次的萬人念佛的時候,碰到很大的障礙。萬人念佛的前一天,老和尚回到臺灣,我跟老和尚親自通電話,也跟侍者勝妙法師也通電話,因為當時的情況是老和尚不能來。那么應該是二○一七年,二○一五、二○一六,老和尚都有來。那老和尚要我代表他上臺,對所有與會的法師以及所有的三寶弟子,只有講簡單兩句話,老和尚說,只要不爭,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報,只要爭,就有無量無邊的災禍。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我們都會碰到的,一般人都會生嫉妒心,損壞自身的功德,果報在地獄,最有效的對治方法就是隨喜功德,普賢十大愿。
老法師開示的第一點說,嫉妒,妒忌他人的盛事,別人辦一場非常殊勝的法會,盛事就是好事,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里受不了,想辦法要破壞。“又害賢曰嫉”,又害賢能的人,這稱為嫉妒。所以我們這里面也有提到,“勿壞人之名利”,就是破壞,害人就是破壞。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礙,讓他這個好事做不成功。這樁事情古今中外常常看到,這是煩惱當中,造作罪業極重的一項,它擺在第一個。我們等一下會探討煩惱心所,為什么它擺第一個的原因。
那么再來,第二點,老和尚說,嫉妒,你障礙別人,要看這個障礙影響大不大,范圍多大,影響時間多久,從這里去結罪。如果這個事情是好事,是他個人的利益,與別人不相干,你障礙他,你破壞他,那你這個結罪比較小。為什么?你跟對方一個人結罪而已,只有你跟他的一些業障,冤家對頭只有一個,冤冤相報的話,就你們兩個的問題。那這是一回事,這是你跟他的問題,你現在障礙他,下一世他障礙你。
第三點,如果你破壞的事情是對整個社會、對整個人類、對整個眾生有大好處、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壞掉了,這個事就麻煩了,結罪了不是跟他結罪,你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統統結罪,包括幽冥法界眾生,這個范圍就很大了。如果影響深遠,不但現在的人,這個好處你得不到,他這個好處會延到將來,能延到將來的時候,連將來的人也得不到好處。這個法師講經說法,你毀謗他,他可以救度很多人,甚至會影響到未來,影響到眾生的法身慧命。那這個果報就很重了,這個罪就變成無間地獄的罪了。世間法里面,譬如說政府的一個好的政策,國家的一個好的政策,利益眾生的大事業,你把它障礙掉了,這個結罪也是天下的百姓,這個結罪也不得了。所以你障礙別人,嫉妒別人,你看是影響的層面。如果影響的是對方一個人,那你是你跟他結罪。如果是影響到全體眾生,那這是你跟所有眾生結罪。
第四,好事也不行,你要知道因果這樁事情,善惡沒有抵消的,沒有說你做很多壞事,那我再做一點好事來補,可不可以?善惡不能相抵,因果是不能相抵的。我們老和尚開示的,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善惡不能相抵、因果不空。善惡是不能相抵的,因果里面沒有抵消的,善就是善報,惡就是惡報,種瓜就得瓜,種豆得豆。不能說我種的瓜,我不想要瓜了,你不想要瓜,瓜長出來了,你說我不想要長瓜,我想要長豆好不好?沒有辦法,這不可能。因果確實是如此,你一個惡念一個惡行就有惡報,一個善念善行它有善報,不能說用善來抵惡,不可能,這一定要知道的。
你真的明白以后,你就曉得說,不能有惡念,不能有惡口、惡言,也不能有惡行,因為肯定會有惡報的,你善做得再多,但是那是善報的問題,各有各的報。什么時候先報,什么時候報,什么時候后報,那是緣不一樣。哪個先成熟,哪個先報。所以佛法是講緣生法,緣起法,緣生的,它不講因,緣決定你的果報的先后。因當然是已經種下去了,但是什么時候產生果報,那要看緣。因是決定你有果報,你有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有,但是什么時候報,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緣很重要,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家講緣生。
所以這段,老和尚有講說,這一段主要是我們所謂的嫉妒心跟害人之心。
我們常常在講經里面都提過,眾生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個心所,其實這一句,五十六句的經文,就是嫉妒,就是害,兩個,一個是嫉妒,一個是害,還有一個是瞋心的瞋,它都是我們的惡心所里面的。我們的五十一個心所里面,惡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才十一個而已。凡夫是用八識五十一個心所,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是八識。然后八識五十一個心所。
那什么叫心所?心所又叫心數、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數法。也就是說你的心識,也就是說你的污染心、你的妄心,在運作中,它所產生的種種復雜的精神作用。
這是印度瑜伽(qié)行唯識學派論師無著菩薩,在他所著的《大乘阿毗(pí)達磨集論》中,將心所分為六類,分別是“遍行心所”五種、“別境心所”五種、“善心所”十一種、“煩惱心所”六種、“隨煩惱心所”二十種、“不定心所”四種,合計起來五十一種,叫五十一個心所。
那這里面的“善心所”,就是我們常常用的善心所十一種。惡心所就是“煩惱心所”,六個根本煩惱,六種,再隨這個六種根本煩惱所生出來的隨煩惱心所二十種,加起來是二十六種惡心所。我們習慣講,善心所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就指這里的。
五十一個心所里面的,這六類的五十一種心所,涵蓋心識的種種作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心念所向之處,皆不脫此五十一個心所的范圍。
借由這個認識心所,可以讓我們了解內心的種種狀態,進一步加以對治,使我們恢復本來的清凈自性。
那我們再詳細跟各位解釋,善心所十一是什么,惡心所二十六是什么。這是基本的佛學常識,各位既然學佛就必須要懂。我們講惡心所二十六,它事實上是有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哪六種根本煩惱呢?就貪、瞋、癡、慢、疑、惡見,也有說不正見。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相對于因為這六種根本煩惱,主要的煩惱,所引起的二十種隨煩惱。所以這二十六種煩惱,六種是根本煩惱,二十種是隨煩惱。
那我們現在來解釋善心所十一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是善心所。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善心所,是我們現在被無明障住了。信心就是我們的性德,我們信愿行三資糧,我們七圣財里面第一個,信財。信心,就是我們學佛,我們現在是沒有信心,為什么?因為我們煩惱毛病習氣太重,我們貪瞋癡慢疑太重,所以我們往生西方的信愿生不出來,就是你的性德沒辦法開發出來。你有性德,你看鍋漏匠開發性德了,海賢老和尚開發性德了,也開發信心了。劉素云居士紅斑性狼瘡,她本來是這個惡病的眾生,她透過精進修行,她善心所開顯出來了,她生慚愧心,她有培養無貪、無瞋、無癡的三善根,最后她得到輕安,紅斑性狼瘡解除了,沒有病了,冤親債主跟她解冤釋結了,冤親債主離開,病就好了。
所以你只要冤親債主離開,你的病就藥到病除。你吃所有的藥都治不好身體,那就是有冤親債主,要么就是冤業病,要么就是業障病,那就必須要透過懺悔,透過精進用功,唯有懺悔、吃素、放生、念佛,這四種,念佛、懺悔、吃素、放生。這圓因法師開的四帖藥,祖師大德開的。你就可以得到輕安了。你輕安以后,因為你善心所開顯出來了,你就不會放逸。最后都能夠慈悲喜舍,而且都能夠放下來,行舍。而且不害,不會害人。你看每一位圣賢、每一位高僧大德,他都不愿動一個惡念,他不害人,他連惡口都不出來,身口意清凈。你看那個臺南極樂寺悟行法師,他連一句重話都不說。當然他有時候,在要求干部的時候,他對他的核心干部,我聽說他要求很嚴格,有時候會現忿怒金剛相。但是他看到人就是笑嘻嘻的,悟行法師,你看他那個法相就是像彌勒佛一樣。老和尚非常器重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凈空之友社的副主任。這是不害,這是善心所。
那惡心所,就是不善心所,有二十六個。六個是剛才講過了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那隨著這六種根本煩惱所產生出來的隨煩惱,有二十個,忿、恨、覆、惱、嫉、慳(qiān)、誑、諂、害、憍(jiāo)、無慚、無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你看,我們只要毛病習氣起來了,我們攀緣五欲六塵了,我們起了貪瞋癡了,這二十種像小鬼一樣,都跑出來了,這二十種叫小鬼,它就跑出來了。你莫名其妙就昏沉了,不讀經都不昏沉,一讀經就昏沉。要不然就掉舉了,剛拿就忘記了,這放在哪里了,這掉舉啊。對三寶沒信心了,對往生沒有信心了,對佛陀的教理沒有信心了。而且懈怠、懶惰。而且放逸,飲酒作樂,縱欲、喝酒、吃肉。而且失去正念,精神散亂,六神無主。而且沒有正知見。
那排第一個是什么?忿,只要侵犯到你的利益,反正是看到別人比你好,馬上起忿恨的心,恨。自己的缺點就隱藏起來,覆。就常常懊惱、嫉妒別人、慳貪、打妄語。碰到富貴人家,有錢有勢的人,諂媚。害,要害人家,要破壞人家的善事。驕慢、無慚、無愧。這都是二十個隨煩惱。
所以老法師對于這個二十六種惡心所跟善心所十一個,老和尚特別有一個開示。
老和尚說,你不要輕忽這個嫉妒心、忿恨心,這些煩惱心所,善心所或是惡心所。老和尚說,你不要小看這個小隨煩惱。像這二十種隨煩惱,好像是沒有什么,你輕視它。他說,它障礙非常大。臨命終的時候如果你這些煩惱起現行,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二十種隨煩惱很容易犯,譬如說嫉妒、怨恨,覆藏自己的過錯,最好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謹慎的把它伏住。
這些煩惱一起來的時候,你就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取而代之。當然你得養成念佛的習慣才有辦法了,你就這個習氣已經現行了,你佛號壓不住啊,所以你要隨時養成念佛習慣。做事,專心做事,不做事,佛號馬上提起來,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佛號一提起來,就是覺悟的開始,“只怕覺遲”,覺悟要快。凈宗法門,覺悟的方法就是提起佛號。禪宗是要打坐、參禪,要明心見性,要參念佛人是誰。我們念佛人,我們凈宗,我們覺悟的方法就是念佛,這是凈土宗的正覺。
實際上,老法師說,煩惱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也是這樣的,不管是善的,惡的也好,念頭只要一起來,用這句佛號把它伏住,這要靠平常的訓練。諺語所說的“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就是臨命終,或者境界來的時候,平常要是不練,臨命終沒有把握,有善友給你助念都靠不住。善友助念,還得要你平常有功夫,真正把煩惱伏住,那才決定可以得生。否則到時候,你佛號念不下去,而且你又起厭煩心,不想念佛了。病苦一來的時候,你就起忿恨心,你就起煩惱了,剛才講的忿、恨、惱、昏沉、掉舉。你在臨命終的時候,這些種子都會跑出來。所以真正求生凈土,對于這個事情不能不重視、不能不留意。
所以為什么我們今天講到,“勿壞人之名利”,就是牽涉到嫉妒心的問題,還有這個害人之心的問題,我們特別把這個,善心所十一、惡心所二十六個,我們提出來研討的目的在這個地方,讓我們觀照更微細一點。
老和尚說,臨命終隨煩惱走,這個麻煩就大了。那叫什么?隨業流轉,自己作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我們剛才講說,六種根本煩惱里面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為什么說臨命終的時候,你隨煩惱起來了,你那個種子起來了,那麻煩很大,為什么呢?會隨業流轉,自己作不了主。
以前跟我共修的陳居士的哥哥,是某功德會的一個環保志工,這位陳居士他也已經往生了,他們兩兄弟都已經往生了。這位跟我一起共修,打木魚的陳居士,他跟我共修十幾年,都一直負責打木魚悅眾的工作。
當時他的兄長在做環保志工的時候,在我們這個新店碧潭,他就開著那個貨車,后面全部裝的一袋一袋的回收的寶特瓶,要去送去回收廠,資源回收。結果后面繩子松了,掉一袋下來,他就停車以后,踩上卡車的后面,左右兩邊跟后面都有一個柵(zhà)欄,然后再有一個把手,把它拴起來。結果他上去的時候,他踩上去的時候,把繩子綁好。因為可能習以為常了,就往后要下來,結果后腳踩空,人往后仰,后腦勺就撞到這個馬路上的水溝蓋,那就里面顱(lú)內出血了,送到新店的慈濟醫院急救。
他進去還有辦法跟人家講他的身份證字號跟姓名。一進去,腦袋瓜切一半掉,要把里面的淤血全部抽出來,昏迷了七天七夜,走不了,沒辦法舍報。為什么?我去醫院跟他開示的時候,他完全聽不進去。就是剛才講這個,臨終的時候隨煩惱走了。他什么煩惱?他舍不得、他放不下家里的財富。因為家里都他在主事,他在負責的,家里的金錢、存款,都是他負責的,家里的甚至一天三餐,也都是他買菜,他煮菜,他的夫人,他的師姐不會煮。所以他家多少錢,都是他在存的,存在哪一家銀行,密碼多少,也沒有人知道,連他的妻子都不知道,所以他走不了。不是放不下他這個身體,或者放不下他的妻子跟眷屬,他是放不下他的銀行存款,因為沒有人知道存款簿放在哪里,找不到啊,也不知道密碼。
后來我去跟他開示,我開示不進去。我就跟陳師兄講,說你兄長,他還有什么放不下?他弟弟說,他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我說有,存款簿呢?我直接就挑明說存款簿呢?他說,哦,對啊,沒有想到存款簿。我說,是不是?他就問他大嫂說,存款簿放在哪里?他大嫂說,不知道。我說,問題出在存款簿,你只要存款簿拿出來,他就舍報了。那我就在耳朵旁邊跟他講,我說,陳居士,你安心念佛,現在我請你弟弟請銀行的經理過來。他后來知道是彰化銀行,臺灣的彰化銀行。我說,你請彰化銀行的經理過來,直接跟他講說不用密碼,直接可以把款項全部提走。請那個彰化銀行的經理來跟他開示,換他來開示,從他最放不下的東西跟他講,說,陳居士你安心的跟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存款簿你不用擔心,全部的錢全部還給你。講完他就斷氣了,隨業流轉。
這叫不正見,也沒有辦法正念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善念,那是善心所,臨終善心所出現,往三善道去了,煩惱心所現行了,就是出現了,就是三惡道去了。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李炳南老居士說,臨命終的時候,哪一個念頭先出來,就跟著那個念頭走了。念佛的念頭出來,跟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了。
無始劫來我們在六道,這種煩惱習氣非常的深。外面境界,所謂境界風動,把境界比喻作風,心就比喻作水,風一動,水就被吹起波浪了。不善的心所,這個波浪就是這個二十六種煩惱心所,肯定跟著根本煩惱起來,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所以它叫做隨煩惱,隨著根本煩惱起作用。
這些用現代的術語來講,這是屬于心理現象,佛法里面的唯識法相可以說是佛教里面的心理學,講得非常透徹、非常的細致。大學里面的心理學學系研究的,還比不上法相宗、唯識宗所講的,法相宗就是唯識宗,所講的詳細多了,講得太清楚了。祖師就是我們玄奘大師,窺基大師。
好,這一段我們就補充到這里。
我們看下面的征事,“下附征事一條”:
“入闈(wéi)償業(闈中共見)”
“合肥許某。望族也。其兄曾為某省學政。有保等士子。勉措二百金。托許拔在三等。許收金諾之。偶以多事遺忘。未與干事。比案發。而此友竟置六等。其人自念名利兩失。遂縊(yì)而死。妻亦抑郁(yì yù)病故。至康熙庚午。許某入場應試。自見其人立在號房內。頓發昏迷。自解考具上所結紅線。逐(zhú)一接長(cháng)。系在頸內。自懸其身于號口。頸中止有一線。而兩足已離地尺許。舌隨吐出。號軍急稟(bǐng)監臨。時監臨者。為總憲傅(fù)公。敕(chì)號軍速解救蘇(sū)。許乃發狂作鬼語。因備述昔年得財誤事顛末。俟(sì)門開。拔歸寓所。未幾。復于寓所縊死。”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學政”,“學政”是古代提督學政的簡稱。又稱督學使者。清朝中葉以后,派往各省,按期到所屬的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均從進士出身的官吏中檢派,三年一任。不問本人官階大小,在充任學政時,與督、撫平行。
再來,“保等士子”,“士子”就是學子、讀書人。這個“保等士子”,可能是指有資格參與保舉,而被推薦任官的士人。
“勉措”,“勉”是盡力、用盡所有力量。“措”,就籌劃辦理。“勉措”的意思就是很辛苦的籌措。
“拔”,選拔、提拔。《說文》:“拔,擢(zhuó)也。”我們現在講說拔擢,這個人被人家拔擢,擔任官職,所以拔就是擢也。
“比”,及、等到。
“案發”,“案”就是指案舉。即考核并舉薦(jiàn)。“發”就是公布。“案發”就是公布考核舉薦之結果。
“康熙庚午”,康熙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九○年。
“號房”,明代稱貢院的號子。《明史·選舉志二》:“試士之所,謂之貢院;諸生席舍,謂之號房。”“號子”,也就是說科舉考場中這些生員答卷和食宿的地方,他們吃跟住的地方,還有他們作考試的地方,這個叫“號子”,又叫“號房”。每一個人一小間,人各一小間,每間有編號。這上次我到南京去講課的時候,南京的人有特別招待我到南京秦淮河去參觀,那個地方就有保存古代科舉考試的這里講的號房,我就有參觀過,確實是一個人一間的,吃跟住都在里面,食宿之所。
“號口”是指號房的門口。
“號軍”是明代試士時,于考場中設置的監視人員。清仍之而失其實,但供役使而已。這“號軍”有點像監考官,監考人員。
再來,“監臨”,“監臨”是科舉制度中鄉試的監考官。
“總憲”,明朝、清朝都察院(官署的名稱。它的工作就是監察彈劾(hé)官吏,參與審理重大案件。)左都御史的別稱。御史臺古稱為憲臺,故稱“總憲”。
“俟門開”,“俟”就是等待。明、清科舉,鄉試與會試都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三天完結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講“俟門開”就是指等到考試結束。
“拔”是移動。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入闈償業(據《闈中共見》)
合肥許某出身于名門望族,他的兄長是某省學政。有一個保等的讀書人,籌措二百金送給許某,托他提拔到三等。許某收錢后答應了他,但后來因為事情忙了,就忘記了這個事情,沒有去幫忙。等到放榜以后,那個朋友竟然落到六等。他想到自己名利兩空,就吊死了。妻子心情憂郁,也病死了。到康熙庚午年間,許某入場應試,看見那個讀書人站在號房里面,頓時神經錯亂,自己解下考具上的紅線,一根根的接長起來,系在頸內,在號口上吊,頸中只有一線,兩足已經離地一尺多了,舌頭隨著吐出。號軍急忙向監臨稟告,當時監臨是總憲傅公,派號軍趕快解救下來。蘇醒后,口里就講鬼話,詳細地自述過去得財誤事的經歷。等到開門后,就回到自己的住房,沒有多久,就吊死在住房里了。
那么這一段就是凡是因緣果報,都有因有緣,后頭的果報就會現前。我們來聽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能量是相等的,我們的心要跟佛相應,就能夠克服煩惱習氣,就能夠化解一切災難。就像這個許某,如果他跟佛一樣帶著慈悲心,不收這個保等士子二百金,不要收他的二百金,還很慈悲的來提拔他、來幫助他,這叫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好不容易籌措這二百金,結果他要求你幫他提拔到三等,結果他落到了六等,后來,上吊自殺。所以到后來許某自己也上吊自殺,一報還一報。這就是什么?沒有辦法化解他自己的災難。為什么?因為他自己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收受賄賂。
如果我們心不能跟佛合一,跟眾生合一,現前眾生已經不學圣教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說,現在的環境,現在的眾生已經不想學圣教了,也已經不想學佛法,更不要講說要相信因果、倫理、道德了,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現代人的思想就是名聞利養,這個地球生病了。
我們看這一次的小三災,瘟疫災、蝗蟲災,蝗蟲就是饑饉(jǐn)災。這一次差一點小三災來個兩災,一個是饑饉災,蝗蟲過境,那另外一個是新冠病毒,到現在沒有辦法停止。地球真的生病了,全球人類遭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幸免。南半球、北半球,美國最嚴重,美國最嚴重,果報最慘烈。這就是有因有緣,果報在后頭,果報就現前。一個病毒,就把美國的強大無比的航空母艦癱瘓(tān huàn)了,美國號稱世界軍事強國,船堅炮利,它的航空母艦,它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它想開到哪里就到哪里,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敢抵抗,美國想打哪里就打哪里。這個老天爺啊,天道好還,老天有眼,不用派核子彈,也不要派毀滅性的武器,只要派這個瘟疫新冠病毒就可以了,把美國整個軍事系統跟強大無比的航空母艦艦隊整個癱瘓掉。這就是什么?地球生病,人類所造的業,業感緣起了,果報現前了。
老和尚寫這幾個字,我有把它放在我所編寫的《知苦樂法》。我《知苦樂法》有點像我們國內的《山西小院》,就是讀《地藏經》感應的故事。很多癌癥病人或者重癥病人,他讀了《地藏經》以后,業障消了,病就好了。我編寫了一本叫《知苦樂法》,老和尚不僅給我題字,賜墨寶,還給我提〈序文〉。這一本非常暢銷,度了很多人。我在這一本《知苦樂法》的前面,我就放這個老和尚寫的這些字,“貪瞋癡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臟腑(fǔ)失調,天地變異,是一切病的果報”。我把這幾句老和尚開示的法語,放在我《知苦樂法》的第一頁。
“貪瞋癡慢疑是一切病因”,你為什么會生病?因為貪瞋癡慢疑才是真正的病因。瘟疫,新冠病毒是果報,各位不要誤解,它是全球人類眾生的貪瞋癡慢疑變現出來的一種病毒。因為貪瞋癡慢疑是五毒煩惱。所有這個世間的正依二報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些新冠病毒到現在,人類沒有辦法去對治它,到現在找不到疫苗,還在研發,它已經暢行無阻了。而且它這個病毒比人類還狡猾,人類已經是很狡猾了,它比人類還狡猾。而且它還會變異,因為它在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還會變異。貪瞋癡慢疑變現的,貪瞋癡慢疑那五毒,變成這個橫行無阻的、人人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
貪瞋癡慢疑是病因,我們現在就統統具足了,病因有了;“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你看有因、有緣,后頭的果報就現前。“臟腑失調”是我們的身病,我們的五臟六腑會失調,是我們身體生病了。那為什么會生病?因為我們內心的,我們心的貪瞋癡慢疑,它的病因造成的,所以你的五臟六腑就失調了,那造成身體生病了。那外在的環境,“天地變異”是現在的地球病了。所謂的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氣候變遷,“天地變異”是現前地球在生病了,這是一切病的果報。“病苦短命”,“病苦短命”是我們的病報,“自然災禍”,是我們外面的病報。所以你看,老法師直接給我們講,疾病的病緣、病根,還有病因,病緣、病業、病果、病報,全部跟你講出來,業因果報。
個人的病苦短命,居住的環境的自然災禍,這一切的病報。怎么救?佛菩薩、老祖宗給我們的藥,就是仁義禮智信。今天哪一個國家,除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以外,哪一個國家講仁義禮智信?沒有了,所以不講仁義禮智信,這個老祖宗給我們的仁義禮智信,就是一切病的藥。在佛法里面講就是十善業道,中國傳統教育的仁義禮智信,很簡單把病因、病緣、病果、病報,治病的藥方都開出來了,確確實實的能救自己,讓自己遠離病苦;自己能離病苦,你居住的地方就沒有災難,中國諺語所謂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我記得這次新冠病毒剛發生的時候,我個人非常的焦慮,我也發了一些信息給我們國內的一些蓮友團體,為他們鼓勵,為他們祈福。當我看到他們有發布一個信息,在中國國內某一個道場,在一個露天的廣場,辦了好幾千人,在誦《地藏經》懺悔,我就認為,這個病毒要離開中國了,這個災難可以平息了。健康的素食,我認為這個就是古代的所謂的齋戒祈福,往往可以讓這個瘟疫、病苦遠離,災難遠離,確實也是如此。
所以呢,你沒有病因、沒有病緣,你是個有福的人;如果你身心有病因、有病緣,你不是個有福報的人。所以貪瞋癡慢疑要斷,佛法里面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佛大小乘經典上常講的。怨恨惱怒煩,我們常講的習氣、沖動,這不是好事,這對自己傷害很大,要覺悟,要把它放下來。
就是我們剛才討論到這個“入闈償業”,這個許某他后來的結局,結果,是自己在自己的寓所上吊自殺。他為什么要上吊自殺呢?因為他害得別人上吊自殺。也就是那一位保等士子,賄賂他二百金,希望他提拔他到三等,結果事與愿違,最后名利兩失,最后走上自殺而死,妻子也抑郁病故,他等于家破人亡,所以這個果報很大。也就是說,這位許某的原因,就是因為貪瞋癡慢疑這個貪,貪財是病因;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的病緣,就是答應他,提拔這位保等士子列三等,遺忘了,“未與干事”,沒有去幫忙他,這個就是緣,這是病緣,這是怨恨惱怒煩,這位保等士子就怨恨惱怒煩;那最后果報是什么?果報就是“病苦短命”,家破人亡,那這是病報。所以我特地,這個公案我引用,它根本的核心問題,賄賂,收受賄賂只是一個緣而已,它最重要是他的貪瞋癡慢疑的病因,他沒有斷。
好,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一線而懸一人。豈復理之所有。而許某之事固已萬目共睹矣。乃知業果到來。報應誠有不可思議者。推而極之。末劫三小災到時。人觸草木。皆如利刃。盡遭其難。而世尊受木槍之報。以尺許之木。能穿破大青石。而且處處相隨也。豈不益信。”
這一段非常的好的按語,周安士菩薩真是菩薩再來的,把錯綜復雜的因果道理,就在他這個按語里面,一目了然的幫我們開示出來。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名相注釋:
“木槍之報”,這個“木槍之報”是佛陀的果報之一。佛陀有三個果報。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此指“佛在羅閱祇(王舍城)竹園精舍,入城乞食。忽有木槍,迸(bèng)在佛前。心自念言,此是宿緣,我當受之。眾見驚愕(è)。佛復心念:現償宿緣,使眾人見,不敢造惡。便踴(yǒng)身虛空,去地一仞(rèn)。木槍逐佛,乃至七由延,槍亦隨之。佛于空中化一青石,厚闊十二由延,佛立石上,槍即穿石出在佛前……佛復從梵天下,至羅閱祇城,槍亦尋下。……佛便心念,當償宿緣。遂疊大衣,敷(fū)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槍便從足趺(fū)徹過。舍利弗等,皆至佛所,禮拜慰問。為說宿緣:往昔有兩部主賈(gǔ)客,入海取寶,后遇水漲爭船。第二部主與第一部主格戰。第二部主以镩(cuān)矛,镩第一部主腳過,即便命終。佛告舍利弗,爾時第二部主者,即我身是。第一部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我時镩彼腳,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故受木槍刺腳也。”
以上是《三藏法數》的這個佛典故事,非常的殊勝,我們來逐一解釋。“迸”,“迸”就是突然冒出。“去地一仞”,這個“一仞”就是八尺。“七由延”,“由延”就是由旬,這古印度的一個計算單位,一由旬四十里。再來,“足趺”,“趺”就是腳背。“主賈客”,“賈”就是商人,“賈客”就是商人。“镩”,“镩矛”,這個“镩”它是鐵制的鑿冰的工具。頭如錐。有倒鉤。現在還有,就是要鉤冰的時候,鉤冰塊起來,那個就是“镩”,“镩矛”。
那我們來看這一段的木槍之報的白話解:
佛,佛陀在羅閱祇(王舍城)竹園精舍,佛陀要進入城中要去乞食。忽然有一支木槍迸在佛前,就突然間出現在佛的前面。佛陀有無量神通,佛陀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佛陀知道,他心自念言,佛陀就知道,這是他過去生的因果,過去生的因緣,宿緣,我應該去承受這個果報。大眾看到佛陀前面迸出這個木槍,大眾驚愕,非常驚訝。佛再次思維說,我現在應該償還這個宿世的因緣果報,我讓這些眾弟子眾人看到,了解因果不空的道理,因果不空的真理,讓他們不敢再造惡。于是佛陀就是用他的神通,踴身到虛空,離開地面有八尺,那個木槍也跟著追到上去,追到虛空,追佛陀,追上去。這個木槍追上去到達哪里?到七由旬那個位置,七由旬也等于二百八十里,離地二百八十里。佛到的越高,槍跟著上去,“槍亦隨之”,這個木槍跟著升上去。佛在空中化出一個青色的石頭,就是這個二百七十二頁里面講的,“能穿破大青石”,就化出一個大青石,厚度跟寬度有多少呢?十二由延,有十二由旬。佛就站在那個石頭上,木槍就從石頭這樣,大青石穿過去,出現在佛的前面。
佛再從梵天下來,到羅閱祇城,槍跟著下來。就是我們俗話講,飛天鉆地,業力不可思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經》里面講這三句經文,是因果的寫照。佛陀再從梵天再下來,要到羅閱祇城,那個木槍跟著下來。佛陀當時就思維,這樣想了,他說,我應該要償還這個宿緣。于是就把大衣折疊起來,敷座而坐,就盤腿,敷座而坐了。就展開右腳,佛陀右腳就伸出來,受報了,歡喜受報了,就像安世高大師一樣還命債。木槍就從佛陀的這個腳背,“徹過”,穿過去,就這樣從腳背,這樣咻(xiū)就穿過去。這個木槍之報,只是讓佛陀有受報,但是還是重罪輕報,因為佛陀是人天教主。所以這個因果還是顯現,但是從佛陀的腳背穿過去。
舍利弗等眾弟子,就到佛的前面,頂禮,“禮拜慰問”,哎呀,佛呀,你現在腳受傷了,有沒有關系啊?那你告訴我們,為什么會有這個因緣?這么奇妙呢?“為說宿緣”,佛陀就說了,過去有兩個大商人,“兩部主賈客”,有兩個大商人,到海里面去挖寶。后來遇到水漲潮了,要船嘛,爭一艘船。那第二部主跟第一部主這兩個大商人,就在那邊格戰,就格斗了。那時候佛陀還是在因地眾生的時候,就格斗。格斗的時候,第二部主就用那個镩矛,那個兵器,就镩第一部主的腳過,第一部主就是因為這樣命終,死掉了。佛告訴舍利弗,當時那個第二部主,拿那個镩矛,就是我啦,我就是。第一部主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你看這一世到佛陀的僧團里面,要來篡奪佛陀的位子。佛陀說,我那個時候,我用镩矛傷害他的腳,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受這樣的苦報。今天我雖然成就佛果了,但是因為還有剩余的這個殘緣未了,所以我必須要受木槍刺腳之果報。以上是《三藏法數》里面記載的這個佛典故事,就“木槍之報”的由來。
我們再敘述一下,佛陀在這一生成就佛果之后,還有三個果報。第一個就是金槍之報,就是這里講的“木槍之報”。第二個,馬麥之報。第三個,頭痛三日之報。我們為什么要強調佛陀的三個因果故事呢?就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千萬不可以毀戒、謗法。有人認為說,持戒清凈,斷貪瞋癡了,佛菩薩等就不會生病了,這些高僧大德就不會生病了,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你看,佛陀也是要受這個木槍之報,還有頭痛三日之報,還有馬麥之報。所以這個是謬誤的,不是說他高僧就不會生病的。我們剛才已經講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的果報,惡有惡的果報,善惡是不能相抵的。你成就佛果是果報殊勝,但是因果是不空的,要受的果報還是一樣,還是要承受,佛菩薩也會生病,高僧大德也會生病,也有因果余報,所以要不昧因果。因果可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所以不能夠毀謗戒律和正法,這不是私人怨恨的問題,說,我嫉妒他,我誹謗他,是你跟他的問題,這個不是私人的恩怨問題。這個毀謗戒律跟正法,這個罪業很重,無法化解。所以要注意,敬重佛戒,不可以輕毀。敬重佛法三寶,不可毀謗。
我們現在再來探討佛陀的金槍、馬麥、頭痛,三樁公案。
那這個金槍,我再引用《佛說興起行經卷上》它里面的記載,跟剛才講的《三藏法數》里面有所不同,但是果報都一樣,是木槍之報,但是它內容經文不太一樣。我們來看《佛說興起行經卷上》記載:佛成佛后示現受到金槍刺足之報。金槍實是木槍,即木片也。
“佛在羅閱祇城乞食。有破剛木者,有木片長尺二迸在一邊,當佛而立。佛躍虛空,木槍逐之,隨佛上下,地水火風不能阻礙。佛旋返入僧房,展足受刺,木槍足趺上下入徹。過入地時,地六反震動。佛說因緣,昔為船主,因海水至,另一船主與之爭船,佛船主以矛刺傷其足,命終。佛船主以殺人故,備受三途苦報。至成佛時,猶受余報木槍之害。”
這個地方故事大致一樣,但是它的經文有些不同,我們來解釋這個《佛說興起行經卷上》的記載。它說,佛在羅閱祇城的時候乞食,有一個人在劈那個剛木的時候,剛好有一個木片,木片長的尺度一尺二,一尺二的木片,迸在一邊,而且很奇怪的就立在佛陀的面前,“當佛而立”,就站著,那個木片就立著。佛就踴入虛空,木槍跟著追上去,隨佛上下這樣追逐。這樣這個木槍要去追佛陀,地水火風都不能夠阻止。佛后來知道了,這個是要償還宿緣,他就回到他的僧房、他的寮房,就把腳伸出來,受這個木片的刺傷,“展足受刺”。“木槍足趺上下入徹”,那木槍就從佛的腳背上下穿過去。當穿過去,木槍墮到地上的時候,大地六種震動。佛就說這個因緣,他說,過去我當船主的時候,因為海水漲起來了,另外一位船主跟他一起爭這艘船。佛當時擔任船主,就以剛才講的這個镩矛,刺傷那一位船主的腳,那一位船主后來命終了。那佛這個船主,因為殺人的緣故,他到三惡道,受到三惡道的苦報。到成佛的時候,還有這個余報未了,就是“木槍之害”。這是第一個佛陀還的果報。
那么第二個,佛陀的三月馬麥之報。這個我們講過,我們再重新學習一次。在《中本起經卷下》:“時佛在舍衛國受婆羅門阿耆達請,三月安居。阿耆達為魔所迷,忘卻供養。弟子乞食,亦無所得。乃有馬師減馬食之麥以供世尊。三月既滿,往辭阿耆達。阿耆達悲怖交至,禮佛懺悔,留佛七日,備具供養。佛說因緣,昔維衛佛成佛之后返國,王及臣民廣設供養。時有梵志謗曰,此人應食馬麥,何供養為。以此口過歷劫受苦。”
在《中本起經卷下》里面講到,佛他在舍衛國受婆羅門阿耆達王這個長者的供養,剛好是結夏安居三個月。阿耆達王被這個魔王迷惑了,當時他有交代他的部屬說,這三個月,我要盡情的享受五欲之樂,你們都不要跟我通報任何事情,城門關起來,我不接受任何的外在的干擾。他忘記他答應供養佛陀。結果佛陀率眾弟子來乞食,那個城門關起來不能進去。那個地方又是非常貧困的地區,乞討不到食物。剛好有那位養馬的馬師,就減掉馬要吃的馬麥,來供養世尊。等到佛陀結夏安居三個月期滿了,就去跟阿耆達王告辭。阿耆達王他就悲傷恐怖不已,他就非常的慚愧,他非常的悲傷,非常的害怕說,哎呀,這樣我害得佛陀吃三個月的馬麥,這怎么辦呢?他禮佛懺悔,他就苦苦要求,請佛陀你留在國內王宮,接受供養七天。阿耆達王就供養佛陀。
佛就說這個因緣,他說過去在維衛佛的時候,成佛的時候,他回國,這維衛佛又有人講毗婆尸佛,就過去七佛里面的毗婆尸佛,他受到國王、人民隆重的供養。當時那個時代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外道,他是梵志。剛好因為維衛佛有一位病僧不能出來應供,他們就把剩下的食物包回去要給這位病僧食用。因為這個食物非常的豐富,美食,這個香味就被梵志,就那世的佛陀跟他的五百個弟子聞到了。當時佛陀就講一句話了,他說了一個惡口,他說,這個沙門排場這么大,他只配吃馬吃的飼料就不錯了。當時這個梵志的五百個弟子都說,哎呀,老師你說得對,你說得對。但是其中有一個弟子反對,那個弟子就是舍利弗,他就說,老師,你不能夠毀謗毗婆尸佛,就是維衛佛。其他四百九十九個弟子全部認同,說,老師,你說得對。
結果這一世佛陀率五百個弟子,要給阿耆達王供養,當時那個地方乞討不到食物,是吃馬麥。眾弟子就非常的困苦,佛陀就安慰這些眾弟子,他說,如果你們有更好的人要供養你們,你們可以離開,其他你們愿意留下來,跟我一起接受馬麥供養的,你們就留下來。當時只有一位離開佛陀的僧團,到別的地方去應供,到天上去接受應供,就是舍利弗。他在那一世,他沒有參加毀謗這個維衛佛,就是毗婆尸佛,所以他這一世,佛陀有馬麥之報,這個共業是馬麥之報,他不共業,他不共業。所以因果真的是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釋迦牟尼佛,因為這一句話謗佛,不知道受到多少的苦報。雖然他精進修行,皈依佛法,成就佛果,但是還有余報未了,還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舍利弗沒有造這個業,在天上享受三個月的天廚妙供。果然是“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所以這個公案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造什么樣的因,就得什么樣的果報,這個纖毫不差。
第三個,佛陀的果報,是佛陀頭痛三日之報。有一次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城,受到拘薩羅國的琉璃王,琉璃大王,當時在印度是一個國王。我先把這個公案的前因,先講出來。佛陀的釋迦族,就是迦毗羅衛城是被什么?是被拘薩羅國的琉璃太子滅掉。那這有個原因的,就是琉璃太子的父親,是波斯匿王,他事實上是佛陀的護法,他的母親是末利夫人。其實,當時釋迦族,因為他們誕生了一位佛陀,非常的尊貴,他們是太陽之子,釋迦族,非常尊貴,所以他們族跟族通婚,不跟外族通婚。
所以當時那個波斯匿王在這個花園里面打獵的時候,因為艷陽高照,就在樹下,在末利花園樹下休息,剛好末利花園守花園的人,就是末利夫人。她原來的身份,是佛陀他們釋迦族里面的一位婢女之女,也就是說首陀羅的女兒。首陀羅在印度是屬于賤民,賤民就是最卑微的,這個四個種姓就是婆羅門、剎(chà)帝利、吠(fèi)舍、首陀羅。那她是在看守末利花園。但是她長得非常的莊嚴、美麗,當時波斯匿王一看到她,就一見鐘情,就非常喜歡她,問她說,你是哪一國的女子呢?她因為一看到波斯匿王緊張,就說,我是釋迦族的某某親王里面的一個婢女。她沒有講清楚,比較小聲,她應該講說某某親王的家里家中的一個婢女的女兒,她沒有講清楚。波斯匿王以為,她是某某親王的女兒,所以他就要去提親。
那釋迦族很為難,那最后要怎么辦呢?他們的族里面的規定就是,跟外族不通婚,就派那個末利夫人,就那你嫁給他吧,你就當成是我們的釋迦族的這個女子吧。后來就生出了琉璃太子,琉璃王。琉璃王還沒有登位以前,他在小孩的時候,回到他的外公、外婆的家,他帶著這個童男、童女的侍者回到家。當時佛陀已經成就了,成就佛果了,所以釋迦族建立一個佛陀的紀念館,非常莊嚴,有管理佛陀紀念堂的這個管理人員。結果琉璃太子回去的時候,他跑進去佛陀紀念館里面,踩進去玩,馬上被管理員呵斥,管理員就說,你這個婢女之子。因為他們都知道,你這個婢女之子,怎么可以踩我們這個圣地呢?麻煩了,這琉璃王就起了瞋恨心,這剛剛講的,惡心所二十六里面的恨,恨跟這個惱就起來了,還有這個貪跟瞋。他就跟旁邊的這些童男童女講,你們一天跟我提醒三次,此仇一定要報。這就是病緣。那真正病因呢?病因就是貪瞋癡慢疑。
佛陀的釋迦族為什么被滅掉?當時琉璃王發兵,三次要攻打釋迦族,佛陀都在路上等。每一次軍隊經過,佛陀就跟他開示,但是琉璃王的這個仇恨心始終沒有息滅。佛陀知道因果報應,應該把它完結,所以佛陀盡了心力,他攔了三次,最后只有任由他去。就表示什么?佛陀也不能改變因果,就是《玉歷寶鈔》里面講,哪怕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佛陀再來,都不能夠改變因果。所以因果本身是一個真理,它不是佛陀發明,也不是佛教里面才有的,它法爾如是,是佛陀把這個真理講出來。琉璃王到第四次發兵,就去攻打釋迦族,佛他自己也有一切神通變化,他妙用無窮,但是他自己知道,神通抵不了業力,他也救不了釋迦族。佛為什么不救呢?因為佛知道這有前因后果,一定要受這個果報。
后來弟子問佛陀。在無量劫以前,釋迦族是一個漁村的漁民,那漁村里面有一個很大的水池,里面的水都被吸干了,然后里面所有的魚全部被這個漁村的民眾捕獲。當時有一條大魚王,大魚王也被捕獲。佛陀沒有跟他們村民一起吃這些魚肉,佛陀只有在那個魚王上面敲三下,頭部敲三下。佛陀說,他后來成佛的時候,頭痛三日。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當時敲那個魚王,就是琉璃太子的前身,敲三次,他頭痛就頭痛三天。那現在跟著琉璃王這些部隊,就是過去生那些蝦兵蟹將,那些魚啊,魚族,過去生的魚族。
那當時佛陀的眾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就忍不住了,他想用神通來救釋迦種。為什么?因為目犍連他不知道這個因果,因為目犍連只是阿羅漢,阿羅漢只知道五百世,五百世的因緣,他只知道五百世的因果,超過八萬大劫他就不知道了,但是佛知道。目犍連跟釋迦牟尼佛講說,這是我師父的種族啊,怎么可以給它滅掉呢?那他就用神通要來救釋迦種。目犍連于是念了咒以后,把五百個釋迦種都裝到缽里,他們的神識裝到缽里面去,就送到天宮去了,天上去了。等到目犍連再把這些裝五百個釋迦種的缽拿下來的時候,里面怎么樣呢?缽里面都變成血水了,全部都沒有生命了,也就是那五百個人釋迦種都死掉了。這是告訴我們什么?
佛陀他在示現教化眾生,他這個木槍之報,馬麥三個月的果報,還有這個頭痛三日的果報,這是佛陀在教化眾生,告訴眾生因果的可畏。成了佛,不能說沒有果報,過去造的惡沒有報,成了佛,惡報也要現前。雖然是現前,他知道這是還債,一筆勾消,非常快樂的接受果報,歡喜受報。世間人迷惑,接受苦報不甘心,還怨天尤人。佛菩薩知道業因果報,所謂“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百丈禪師說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那個五百世野狐身,就是他講錯一句話,祂在五百世以前是一個出家人,講經說法說,修行人,修行人不落因果,錯轉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后來百丈禪師在說法的時候,這個老人在后面聽經,祂就要問這個百丈禪師這個問題說,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說,喔,這是一個大問題,明天上課我再來跟你講。跟李炳南老師一樣,那大問題都是第二天上課要講的。
第二天講,百丈禪師就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有沒有因果?有,欠命的要還命債,欠錢的要還錢債,這叫不昧因果。雖然在還因果,但是戒定慧現前,五分法身香現前,他沒有我執,沒有法執,他證大般涅槃,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受而無受,無受而受,他還命債就游戲神通。你覺得很痛苦,他是歡喜受報,他心連一點苦都沒有。皮肉有沒有受傷?皮肉有沒有流血?人頭有沒有落地?有,但是他了解靈性,靈性殺不死,他是歡喜還了這個業果。
所以不昧是對因果清楚、明白,不是沒有因果。對因果很清楚、很明白,因為只有法身大士以上,才會深信因果。
一切的苦樂,都是善惡業所招感的,即使到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短暫的快樂,也是善業所感的。等活地獄就是說,它風一吹以后,祂突然間又活過來了,那也是一種短暫的快樂,那也是善業所感。同樣的,即使證到四果的羅漢,都還會有痛苦,這也是惡業所感。乃至于佛都還有余報要還。
今天我們講到這個木槍之報,我特地把佛陀的三個果報全部講出來,讓我們了解這一段的按語,“一線而懸一人,豈復理之所有。”這一段按語寫得非常好。
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一根細線,能夠吊起一個人,在道理上講得通嗎?講得過嗎?但許某的事情,已經是萬目共睹,大家眾目睽睽之下,大家都見到了。于是我們應該知道果報的到來,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地方。推而廣之,到末劫三小災時,人一接觸草木,就同碰到利刃一般,那個草木都可以當刀劍,個個都像遭受刀兵之災。再如佛陀受木槍之報應,用一尺長的木頭,能夠刺破大青石,而且處處相隨,難道能不相信嗎?
好,今天我們講這個“勿壞人之名利”講到這里。接下來我們剩下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凡夫最大的業障是嫉妒心。
第一,妒忌,妒是表示在外面,忌雖然沒有表現在外面,但是心行不善。你看那個忌,有一個己,下面有一個心,他只顧他自己,他心只想到他自己,他見不得別人好,這個叫忌。妒,左邊是一個女的,右邊是一個戶,人都會去比較嘛,這是外在的,他穿得比較好,他住得比較好,比較豪華,都外在,妒。妒忌,忌是心行不善。凡夫最大的業障是嫉妒心太重,嫉妒心太重,不懂得隨喜功德。六道凡夫,說實在話,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好處,自己心里就很難過。這為什么?念佛念得太少了啦,聽經聽得太少了啦,拜佛拜得不夠懇切啦。你要是真的天天都在拜佛,一天五萬聲、十萬聲的佛號,每天聽老法師講經說法,時間都不夠用,哪里還有時間去說別人的人我是非呢?哪里還可以去注意別人的信息呢?那最好你現在不要拿手機,就跟我一樣,不要拿手機。你拿手機就會看到信息,你看到,哎呀,別人照片出來了,別人又在講經說法了,別人又是成就了,馬上嫉妒心就跑出來了。不要看,你先斷這個緣。等到你有定功的時候,你再可以看。你沒有定功不要看,沒有定功,你一看,你又起心動念了。你有定功看了,你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那可以,你可以去接受境界考驗。但是你在還沒有定功以前,你還是從緣先斷掉。
第二點,別人勝過我,比我好,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業,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愛。世間人嫉妒的煩惱與生俱來,這不用學,他自然就會,每一個人都會,中國人會,外國人也會,這不用教啊。這就是什么?不用學,不用教。你看那個小朋友一二歲的時候,他還不懂事的時候,他就有嫉妒心,老師比較疼他,都不疼我。小孩子也是一樣,父母親如果兩個子女,比較疼大兒子,小兒子比較不疼,小兒子就嫉妒了,爸爸媽媽都疼哥哥,嫉妒心啊。他看到你給糖果吃,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沒有給他,他就不高興。你就曉得,他就有瞋恨,就有嫉妒了。剛才我們講忌跟恨、跟忿,都是二十六種惡心所里面的其中一個。
第三,佛教給我們,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應該要學隨喜。不但不嫉妒,見到別人所做的好事還能生歡喜心。這不容易,這要很深的修行功夫,功德力一定要夠,心量一定要非常廣大,要心開意解,他就可以生出歡喜心出來。更進一步,我們還能夠盡心盡力,幫助他、促成他的好事。別人的成就超過自己,那就太好了,我們不但沒有嫉妒,而且還要生歡喜心。他的智慧比我們高,他能力比我強,這個事情由他來辦就最好了啦,我就不必辦了,不必辦是享清福。我隨喜他的功德,我贊嘆他,這是隨喜心,要有這種觀照的心念。
第四,古人所謂“能者多勞”,他很聰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為我們服務,他很辛苦。我們無能的人、無智慧的人只能享福,只有享受。學佛的同修心量更應該要拓開,你看經上常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要大,絕對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今天世界為什么這么混亂,用什么方法能挽救這個世界呢?老和尚跟大家講,跟諸位說,沒有辦法,沒有辦法。
第五,這個世界上不管他是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想解決當前世界的混亂問題,世界的爭端,沒有法子。唯獨佛有方法,現在大家都不相信,那有什么辦法呢?佛用什么方法?佛用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的事實真相告訴你,你心自然就定了。我貧窮,我前世沒有財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沒有種這個因,我這一生貧窮,活該,我心定了。貧窮人曉得,他富貴,過去生他種福,我貧窮,前生沒有種福;我要想富貴,我現在就要種福,我來生才能享福。所以要先從因果教育開始,讓他明白因果,他才不會生這個嫉妒跟瞋恨心出來,他就不會胡作非為。他要不懂因果,他就敢胡作非為。
第六,你不知道因果報應,別人發財了,得大財富了,你對他生嫉妒心,想盡辦法去破壞他,你將來的果報是什么?生生世世貧窮。貧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辦法去破壞他,破壞障礙,這個造的罪業極重。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制造混亂。唯獨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用因果教育跟六道輪回的方法。
第七,佛法是勸善規過,讓大家都知道因果報應。如果每個人都遵守佛的教訓,都能守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積德,國家就會強盛,人民就會安樂。老和尚說,跟諸位說,世出世間都講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所謂富貴安于富貴,貧賤安于貧賤,理明白嘛,心就平了嘛。佛法里面講三世果報,我這一世得富貴,前生修的,我這一生應當得到;我這一生貧賤,我過去生沒有修,我今天貧賤是應當的。
第八,理明白了,針對富貴人家,就不會羨慕、不會嫉妒、不會怨恨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么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所以我們這一段經文,第五十六句,“勿壞人之名利”,你要是真正懂得因果,你就不會破壞別人的名利了。你懂得他富貴有他富貴的因,你貧賤有貧賤的因,你道理明白,心就安了。所以大家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心就安,心安理得。我們貧賤就能夠安于貧賤,富貴就能夠安于富貴。中國幾千年來,雖然貧富不均,這個社會相安無事,道理在哪里?就是因為中國人接受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都懂得因果報應。我們一般凡夫最嚴重的習氣就是嫉妒、瞋恚、貪愛,看到別人稍微比我自己有好一點的地方,嫉妒心就生起來了,殊不知嫉妒、瞋恚、貪愛是三惡道的業因。
所以為什么老和尚在講到,當時齊居士在講凱撒軍團東征到中國來,這個故事的時候,老和尚講說,日本人打中國,八年抗戰,最后美國投下原子彈,日本戰敗投降,因為中國本來就不屬于日本人的嘛,中國不屬于他的,他來這邊做什么呢?中國不屬于他的啊。所以他就是不懂得這個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的道理,要是懂得因果報應,日本人就不敢發動戰爭。
第九,我們學佛人,雖然有些人,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不斷,但是他嫉妒心跟瞋恚心、跟貪愛心,這三種心他有沒有斷呢?他要是不斷,他念念增長,老和尚說,縱使你念佛,將來你的果報還是在三途。佛陀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義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更難,這是我們常常要反省反省的。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失掉人身,來生能得人身嗎?幾個人敢說他來生得人身呢?得不到。來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凈,我們能做到嗎?殺盜淫妄天天干,妄語、兩舌,貪瞋癡慢,用貪心學佛,用瞋恚心、嫉妒心來學佛,這樣的心態,來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報在三途。
第十,我們學佛能精進、能不退,這都是阿彌陀佛神力冥(míng)冥當中加持著。我們的心一定要清凈,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用是非人我的心、貪瞋癡慢的心、嫉妒愚癡的心學佛,怎么可能跟圣人感應道交呢?這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佛菩薩不來,不是,是我們無法跟他起感應。我們還是自以為聰明,這樣學佛,這一生還是會空過,很難成就的。
第十一,我們真正要保持這一生平平安安的度過,不遭大小橫事,那要很大的福報,那須要真實的智慧。要保住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曉得,第一,“斷一切惡緣,決定不造惡業”。第二,“一定要眾善奉行”。這兩個要記得,第一個,“斷一切惡緣,決定不造惡業”,縱然你過去生中,你有曾經造過惡因,但是你現在惡緣斷掉了,緣沒有,因就不會結果,所以“諸惡莫作”就非常的緊要,這不是一句口號,要認真去做。第二,“一定要眾善奉行”。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這個福報,你這個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親債主,看到你這福報一天一天大了,祂也不敢來干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難。在一生當中,我們斷惡修善,不必要人家知道,不必要宣揚;刻意宣揚去作善,那就好名,又搞名聞利養去了。名利要多了,嫉妒障礙的人都來了,那些嫉妒障礙的人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來的。所以你不要人家嫉妒,你不要去招感。
第十二,中國古人有兩句俗話說得好,“為善莫盡名,為惡莫盡刑。”你做“壞事”,刑法不會處罰你的,可見那是小的壞事,不是大的。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這叫“為善莫盡名,為惡莫盡刑”。你出了名就有嫉妒障礙,甚至還會有陷害,麻煩就來。這兩句話看你怎么解釋,看你怎么個用法?我們學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三輪體空,這就對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要名,要有所求,那就壞了,那個就是很大的錯誤。社會自古以來,不但是一般社會,連佛門也不例外,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嫉妒障礙,乃至于種種破壞陷害,這些事情都非常平常,決定不能避免的。
第十三,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對佛陀的陷害,不服氣,想盡辦法要害佛陀,自己取而代之。還有佛弟子里面的六群比丘,佛弟子當中,有好的、有壞的,有聽佛教誨、依教奉行的,也有專門在搗亂破壞僧團的,在世尊那個時候就有了。
第十四,各位都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不服氣的人很多,甚至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想把衣缽奪回來。其中還有一些人,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甚至想要把惠能殺掉。這是在唐朝的時候,可見社會嫉妒障礙、爭名奪利的事,在所難免,唐朝就有了。
第十五,我們是什么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沒有福德,你要跟人家爭,那自討苦頭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與人無爭,于事無求,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別人要的,我不要,那就沒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么?我要老實念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要,他不念佛,他要名聞利養,名聞利養都給他好了。唯有這樣,自己這一生才安安穩穩的,道業才能夠成就。
第十六,世間人所爭的,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老實念佛,是決定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老法師的開示,給我們非常多的智慧。那我們能夠道理明白了,我們就不會去破壞別人的名利,我們就不會去嫉妒別人。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0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