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5月02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五十九,“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經文第六十,“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八十一頁。我們上一回討論到“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那么上次因為時間的關系,二百八十一頁按語,我們只有白話解。那么今天,我們要來探討這一段按語,它其實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因果教育內涵。
那么我們再把這一段按語再讀誦一遍,以及字句解說、名相注釋,還有這個白話解,我們還會再重講。那我們先把這一段按語,我們再讀誦一次:
“(按)以覬覦(jì yú)房屋之故。遂至設謀陷害。壞人子弟。離人骨肉。必使其傾家蕩產而后已。其心可謂險矣。昔江右趙尚書。與省元常某為鄰。常有美園。趙因設計求之。常乃為詩一律。并書券(quàn)送之。曰。乾坤到處是吾亭。機械從來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風明月冷看人。蘭亭禊(xì)事今非晉。洞口桃花也笑秦。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君還有幾年春。趙得詩。歸券弗(fú)受。較之徐池。可謂早知覺悟。轉禍為福矣?!?/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覬覦”,“覬覦”就是希望得到不該擁有的東西。
“險”,邪惡狠毒、陰沉難測。例如,“陰險”。
“江右”,古代指長江下游以西的地區,就是現在江西省。
“省元”,宋代禮部考試,進士第一名稱為“省元”。禮部屬于尚書省,所以稱為“省元”?;蛘叻Q為省魁(kuí)。宋朝王铚(zhì)《默記·卷中》:“少年舉人,乃歐陽公(歐陽修)也,是榜為省元?!本褪桥e人考試,少年歐陽公是榜首,也就是“省元”。元朝以后,稱分省考試中式的第一名,叫“省元”。
再來,“乾坤”,本是《易經》上的兩個卦名,乾卦跟坤卦,后來借稱天地、陰陽、男女、夫婦、日月等,也叫“乾坤”。所以天是乾,地是坤;陽是乾,陰是坤;男是乾,女是坤。所以“乾坤”在這個地方是指天地。
再來,“乾坤到處是吾亭”,我們來探討這個“亭”字?!巴ぁ?,《說文解字》:“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例如:“亭榭(xiè)”(亭閣臺榭),“亭館”(供人游憩(qì)歇宿的亭臺館舍),“亭院”(造有涼亭、樓閣等建筑物的庭園或花園)?!巴ぁ痹谶@個地方是指安居之所。
“機械從來未必真”,“機械”是巧詐多機心。
“覆雨翻云”,比喻玩弄手段,反復無常。又比喻世事變幻莫測。
“覆雨翻云成底事”,“底”就是何、什么,這個意思。
“清風明月”,語出《南史·謝譓(huì)傳》:“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這個“清風明月”常常在文學上被使用,它是表達一個很清高、非常灑脫的境界。比喻這個人是高人雅士的風致。那跟誰對飲呢?跟明月對飲。這個意境很高,“清風明月”。所以有些人的書房,窗戶左邊叫“清風”,右邊叫“明月”,用書法、用墨寶把它放上去,特別有雅致。
那連貫上句的意境,“清風明月”表達的是世間無常,與其仗恃權勢,覆雨翻云,空忙一場,不如雅致如清風明月,冷看事局;倘若不悟,則你變成是他人冷眼所觀之物,這是何等的愚昧呀。
再來,“蘭亭禊事今非晉”,“蘭亭禊事今非晉”,這個如果不把歷史稍微解釋一下,這一句就很難去體會它那個意境。
〈蘭亭序〉,那我們先來介紹〈蘭亭序〉。蘭亭是位在浙江省紹興縣西南。它一個地名叫蘭渚(zhǔ),渚就是水中的小洲,渚上有亭,在那個小洲上蓋了一個涼亭,所以稱為“蘭亭”。它那個地名叫蘭渚,在小洲上蓋一個亭子,這就稱為“蘭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注》:“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xī)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會于會稽(guì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span>
“禊事”這個“禊”是指古代一種驅除不吉祥的祭祀(jì sì)。我們現在講叫祈安法會。于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
那么這個地方是指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chuò)等四十一個人聚會于蘭亭,每一個人都寫了一首詩,王羲之就為這個詩集《蘭亭集》,他寫個序文叫《蘭亭集序》。以表達他們每一個人那種愿望跟立志。那么〈序〉中記敘著蘭亭景色之美,聚會的歡樂,抒好景不長,嘆生死無常。后來稱為〈蘭亭序〉。
這一段我們要介紹兩個重點,一個是“蘭亭禊事今非晉”,另外一個是下面那一句,“洞口桃花也笑秦”。這兩句都有歷史典故,非常精彩。
那我們先介紹“蘭亭禊事今非晉”。我們先介紹〈蘭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只要寫過書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書法,而且會學習他的〈蘭亭序〉這個范本。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瑯邪(láng yá)郡臨沂(yí),今天的山東。所以山東都是文人墨客多,這是一個文學底蘊非常好的地方,因為孔子的故鄉,李炳南老師也是山東濟南,孔子是山東曲阜(qū fù),你看這個地方多文人,都是大學問家。后來王羲之就遷到會稽郡山陰,在今天浙江紹興,他是中國東晉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書法圣人,后來官拜到右軍將軍,所以人家又稱他叫王右軍。他的書法是師承衛夫人以及鐘繇(zhōng yóu)。
那他解釋他們為什么會有這個“蘭亭禊事”呢?我們先介紹一下他們的歷史背景。我在講課的時候,特別跟各位溫習歷史。
東漢靈帝衰敗以后,接下來三國時代興起,就是曹操、劉備、孫吳,三國時代興起,大概將近有一世紀。那么西晉司馬懿(yì)、司馬昭就一統三國時代,建立了西晉的朝代。但是不久又開始陷入內亂了,又陷入北方的胡人的侵略,就五胡十六國的亂局又產生了。所以中國以前古代歷史,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這個原理。西晉又陷入五胡十六國跟南北朝亂局以后,東晉就南遷到江南。后來東晉就被劉宋所滅,南朝就崛起了。就宋朝、齊朝、梁朝跟陳朝,南朝是指這四個國家。南北朝開始,長達四百年。后來楊堅統一中國。隋唐,我們一般講,隋朝跟唐朝是一起講的,后來隋唐就一統中原。影響到后代中國大一統的思想,就從隋唐開始,唐宋元明清,就是變成一統中國了。
好,那我們接下來介紹,王羲之在東晉時代,那個時候是一個亂世,東晉再被劉宋所滅,就誕生了南北朝。
那么王羲之在書法上,他取得的影響很大,被后代人稱他是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他的真跡也大概都失傳了,著名的《蘭亭集序》等書法的這個帖(tiè),是后代的人臨?。╩ó)的一個范本。
王羲之在往南渡之后,他喜歡山水跟交朋友,當時有人稱,“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用這樣來形容他。他在永和九年,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我們新北市有一個永和寺,中國人都喜歡用永和、太和、中和。我是住在中和,我們中和隔壁就是永和。在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跟孫綽、謝安、支遁等宴會在山陰之蘭亭,就是今天浙江紹興。那么《蘭亭集序》寫成后兩年,因為不受朝廷重用,所以就“稱病去郡”。終老在金庭。后來許詢知道王氏隱居在金庭,他就從蕭山趕來跟他做鄰居。最后王羲之安葬在孝嘉鄉的濟度寺。
那么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賞析,它是行書(xíng shū),行書字帖?!刺m亭序〉是王羲之四十七歲時候的著作,它是記述王羲之與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寫得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后世學者尊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刺m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這個各位可以從網絡上去得到這個資料。他那個書法確實是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可以說是資質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確實是當之無愧啊。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書法的審美觀是什么呢?“文而不華”,它不會很華麗、花俏;“質而不野”,質感很高;“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yān)”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光一個王羲之的“之”就有十余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格式上成為樣板。千余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chuò)。所以人們習慣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他的傳統功力的尺度。
那么〈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那為什么要介紹這一段呢?因為這跟我們書法有關,那如果你不這樣詳細介紹,就不知道它的由來。
所以今天也借這個因緣,我們把〈蘭亭序〉原文朗誦出來,算是一種古文的欣賞。我們來讀原文〈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jī 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ái)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
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span>
這里面有幾句成語是很經典的,我們把它念一下。這個“群賢畢至”,這里說墨寶,我好朋友,江董事長的會客室就一個大的書法,然后一個很大的匾額,上面就寫著“群賢畢至”。這個你看,這歡迎會客都是賢人,大家來的都是賢人,“群賢畢至”。這是一個。“崇山峻嶺”,再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個都是很適合形容整個當時的周遭環境的美。“俯仰一世”,這都是很好的成語?!胺爬诵魏 薄!办o躁不同”,就是安靜跟動,動跟靜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靜躁不同”。再來,“感慨系之”。還有,“死生亦大”。這些都是很好的成語,值得我們學習。
好,我們看這一段〈蘭亭序〉的譯文:
永和九年,即癸(guǐ)丑年,三月初,我們各位(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我們是為了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也有年輕的作家、詩人,也有年長的。這里有很高大的山、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旁邊)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qú)里面來,讓我們的酒杯飄流在上面(供人們來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樂團在那邊演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寫詩,朗誦詩歌,也足以痛快的表達我們各自幽雅的情懷。這一天,天氣非常晴朗,和風徐徐吹來。向上面看,天空是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的事物是森羅萬象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我們視聽的享受,實在也是無法形容的快樂。
人們彼此相處,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有的人喜歡講他自己的志趣跟抱負,在我們房間里面,我們彼此來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寄托情懷,他不受任何約束,暢所欲言,有些是評論時局,評論朝政,放縱的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有人喜歡靜,有人喜歡動,各不相同,(可是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情感到高興的時候,一時間悠然自得,快樂而自足,自己滿足,但是竟不覺得衰老又即將到來了;等到對自己所喜愛的事物又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環境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快樂的事情,現在反而變成好像過往云煙了,但是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啊,再加上人的壽命長短,隨著各人的福報不同,造化而定,最后還是一切化為烏有。所以古人說,死跟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夠不悲痛呢?
每當我們看到以前的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們現在所感慨的原由)還不是都一樣嗎?也就是怎么樣?我們佛家講都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功名富貴,富貴窮通,都討論這些事情,以前古人是感慨這個,現在我們也是感慨這個,好像都沒變,但是心里的感動都是符契那樣的相合。面對他們的文章,我們也是很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說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現在才知道,如果你看待生跟死是同樣的,那就很荒誕啊,你把長壽跟短命同樣的看待,也是很妄造的。
以后的人來看待我們今天,就像我們現在在看〈蘭亭序〉一樣。以后的人來看我們今天,那就像我們這些作《蘭亭詩集》的詩人在看以前的人一樣啊。后面的人來看今天,跟我們現在在討論〈蘭亭序〉這些人,在看以前朝代都一樣啊。怎么樣?都是佛陀說的,真是可悲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講一句話最簡單的,苦、空、無常、無我,就解決了。就不用講那么多了,苦、空、無常、無我。佛陀還跟我們講,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看佛陀多有智慧啊。
這王羲之說,因此我一一記下來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情況不同,但是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的時候,也會感慨生死這件事是大事。所以我們蓮池大師說,你生死是大事啊,生死事大
這個就是我們在這邊跟各位報告“蘭亭禊事今非晉”,也就是說,你讀到〈蘭亭序〉的時候,現在你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是東晉時代,這個意思啊。所以我如果不把這段歷史交代一下,各位看到這一段詩詞,就不知道它在講什么,那現在各位就很明白了。
再來,“洞口桃花也笑秦”,這個“洞口桃花也笑秦”,是指晉朝陶潛,陶潛就是很有名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大家都知道,記載:“晉太元中,有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而行,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得一山口入,內別有洞天。稱先世避秦之亂,與外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個意境高不高?到底有沒有桃花源,我們是不知道,陶淵明寫出來的境界啊。他說,有武陵人,他以捕魚為業,他就沿著那個溪流往上走,忽然看到有一座桃花林,非常的美好。在這個桃花林的末端盡頭,就有一個水源頭,結果在那個水源頭,得了一個山的入口進去,別有洞天。那邊有人在耕作,他就問那邊的人說,你們怎么住在這里呢?他說我們是逃避秦朝之亂哪,躲在這邊來耕作生活啊。陶淵明就問他說,那你們與外隔絕了,你們曉不曉得現在是晉朝呢?他們不知道有漢朝,也不知道有魏晉。這就是桃花源的由來,這是里面的一段。
我們現在來講“洞口桃花也笑秦”。我們先介紹陶淵明,他是公元三六五年到四二七年,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shì)靖節先生。我們知道,隋唐后面是一統中國了,在唐代的文獻當中,因為避諱唐高祖李淵的名號,他的名字不敢稱陶淵明,在文獻中都講什么?陶泉明或者陶深明。為什么?它不用那個淵字,那個淵跟李淵同樣名字,因為以前的法是會砍頭的。他是潯(xún)陽郡柴桑縣人,就今天的江西省廬山市人。他是東晉、劉宋時代的文學家,東晉大司馬陶侃(kǎn)的曾孫,他的父親跟祖父都當郡守,曾祖、祖、父親,都在東晉為臣,但他自己一生從來沒有擔任高官。他是因為受到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暫當過江州祭酒,祭酒是一種官職。江州在今天的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后來他擔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他的叔叔晉安郡的太守陶夔(kuí)幫助當上了彭澤縣令。但是陶淵明因為厭惡當時的政治,所以他做了大概八十天,他不想當官,就辭職歸故里,終生不再擔任公職,就不再出仕了,就不再當官了。這是陶淵明的介紹。
那“洞口桃花也笑秦”的意思就是說,比喻人生無常,朝代更迭(dié),景物依舊,人事全非?!耙残η亍钡囊馑际钦f,秦朝秦始皇用盡心機,一統七國,占盡天下之利,可是朝代換到秦二世的時候,反而不如逍遙世外的桃源人,這豈不可笑嗎?這是“洞口桃花也笑秦”的由來。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我們再講一遍:
因為貪圖房屋的緣故,以至于想法陷害,壞人子弟,離人骨肉,一定要使別人傾家蕩產才罷休,這樣的心真是陰險啊。從前江右趙尚書,與省元常某為鄰居。常某有漂亮的庭院,趙尚書因此想要設法謀取。常某就寫了一首詩送給他,詩上就寫了,天下到處都是我的庭院,這個心量多大,我都可以欣賞。“外物從來未必真”,外面這些東西都成住壞空,你何必當真呢?“翻云覆雨成往事”,何必這樣用盡心機,翻云覆雨,都是過往云煙。你不如“明月清風冷看人”啊。“蘭亭美好今非晉”,〈蘭亭序〉那個時候,他們雖然形容得非常美好,可是現在也不是東晉了?!岸纯谔一ㄒ残η亍保乔厥蓟孰m然不可一世,碰到洞口的桃花源里面那些人,那秦始皇不如他們啊,就“洞口桃花也笑秦”。“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君還有幾年春”,你還可以活幾年???趙尚書得了這首詩以后,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比起徐池去騙那個徐八的房子,那可以說是,趙尚書可能還讀了一點書,提前覺悟,轉禍為福了。
這一段我們有兩個探討的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這一首詩,“乾坤到處是吾亭,機械從來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風明月冷看人。蘭亭禊事今非晉,洞口桃花也笑秦。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君還有幾年春?!碧接懙诙€問題,“園是主人身是客”,我們都是娑婆過客。我們先探討第一個重點。
各位如果你還放不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在官場上或者在事業上,或者你在跟人家爭辯是非的時候,你不妨把這首詩拿出來讀一讀,那你會心開意解。
這一段,探討一,第一段探討重點,我就來說,論“乾坤到處是吾亭,機械從來未必真”,趙尚書用盡心機,最后是他覺悟了。所以這一段,探討一就是,論“機關算盡,不如厚道仁心”,最好的風水是人品。
那么首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請風水先生去看他自家的墓地,要看風水地理,途中遠遠看到墓地的方向鳥雀紛飛,驚慌失措。于是這位墓地的主人,他猜想說,會不會是有孩子在樹上摘果子,驚嚇到那些樹上的小鳥?墓地主人就很擔心說,小孩子受到驚嚇,會從樹上掉下來,怕他們有生命的危險。他就跟風水先生說,那就你先回去好了,我們今天就先不看風水了。風水先生聽完這個墓地主人這么一說以后,只講一句話,風水先生說,你家的風水不用看了,就你這樣的人家,干什么都會順當的。那個人就不解了,風水先生就一語道破了,“世間最好的風水,是人品?!币簿褪堑滦小K^的風水當中,第一風水是什么?是人。
萬物里面,我們不都是要找風水地理嗎?可是你不知道,最好的風水地理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地,你的如來智慧德能,你的心地寶藏,那才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風水啊。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當你成佛的時候,這些世間的風水算什么呢?那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何必去執著這些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呢?它都是夢幻泡影啊。你這個色身也是有為法,哪一法不是有為法?哪一法不是生滅?
所以世間最好的風水是什么?是人,人的心地,人的德行。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顏回居陋巷,人家心開意解,法喜充滿,不亦說乎;你去住,憂愁苦臉的,愁眉苦臉的,度日如年,苦不堪言,境界差這么多。所以再壞的風水,都抵擋不住有德者的光輝。再壞的風水,什么那個房子前面有這個擋刀煞(shà),這個前面是三岔路口。
華藏衛視本來是在臺北市新明路,就因為那個地方沒有捷運,那華藏衛視的陳總裁就買到臺北市大同區,買來那棟大樓也蠻貴的,它前面就是三岔路口,他們要掛招牌也不知道怎么辦呢?三岔路口就是什么?路沖,臺灣話叫路沖。他們也不曉得怎么辦。這是誰跟我講的?莊義法師跟我講的。據說,陳總裁的弟弟就打電話去問福德凈宗學會的會長,就莊義法師。莊義法師跟他講說,我的福德凈宗學會前面也是三岔路口,也是犯路煞,路沖啊。他說,那你怎么解決?這很簡單,掛“南無阿彌陀佛”就破掉了。就是什么?“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好的風水。所以再壞的風水,都抵擋不了有德者的光輝,都抵擋不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光輝。
人的善良、大德,足以改變風水的影響。無德者,即使占據天下最好的風水,也不能發揮作用,不能長久。
我們臺灣有一位水果大王,以前縱橫股市,呼風喚雨,賺了好多億的家產。有一天他走向衰敗,因為什么?他也是流連于風花雪月,隔沒多久,他事業就開始衰敗了,銀行貸款開始繳(jiǎo)不出錢來。他一直認為他這一輩子的成功跟發達,都跟他祖父的祖墳有關,所以他把他的祖墳拿去向我們臺灣的銀行貸款一億臺幣。銀行也這樣如此愚癡的相信說,他那個祖先的風水寶地價值一億,真撥款給他了。這后來,我們這位水果大王欠國家的稅,被國家通緝,他就要潛逃到我們國內,中國大陸去,在漁港旁邊易容,就化妝以后,被海巡人員抓到了,鋃鐺(láng dāng)入獄。他那個祖先的祖墳也救不了他。就這里講的,占據天下最好的風水,也不能發揮作用,為什么?沒有德,無德者啊,不能長久。
老和尚的香港佛協,教學樓入口處碰到山頭,風水不好。弟子就報告老法師說,師父,怎么辦?我們開門就見山了。老和尚說,掛上“南無阿彌陀佛”,就轉掉山頭不吉利了。你們現在如果到香港佛協,就掛“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人的第一風水是什么?是心地。《了凡四訓》上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方寸就是我們的內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這個福田是開拓(tuò)耕耘還是荒廢,全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都是影響身邊的風水。你的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到你家的風水,你個人的風水,你個人的運氣。所以《太上感應篇》里面說,“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這個我們在講《感應篇匯編》,我們講過了。所以風水的原理,就是佛法上常常講的,核心的四個字,“心生萬法”。非常簡單,大道至簡,就可以很簡單解釋風水,用佛法來解釋的話,大道至簡,“心生萬法”。外在的事物影響了心,心反過來就會影響到一切,所以改變風水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改變你的心,只要能夠讓心感到美好,感到喜悅,就是好風水。
今天因為是我們討論到這個趙尚書想要這個房子,他不知道最好的風水是心地,好的人品會改變壞風水,讓好風水錦上添花;而壞人品,德行不好,則會敗壞好的風水,即便再好的風水給他,也不能發揮作用。
常常我們的長輩、父母親都會教我們,到社會上去做事,為人處世,我們說我們做人要厚道一點。像末學,我處理事情,我都一定會從對方角度看問題,就是厚道。所以有些人是精明到過度,精打細算,什么都算他贏,樣樣都要超過別人,一定要比別人強。我們就接下來再探討,最高的精明是厚道。理論上講起來,精明跟厚道好像是對立的,但是各位,最高的精明是厚道啊,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易經》上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物”是什么?你必須要有很深厚的德行,來承載你的這個福報?!暗亍?,它承載一切萬物。地屬坤,天屬乾,乾坤。大地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衣食無缺,大地供養一切善人惡人,但大地從來不說一句話,所以大地是有德?!熬右院竦螺d物”?!兜赖陆洝芬灿姓f,“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厚德載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萬物。大地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容載萬物。君子應該去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種心地的胸懷,能夠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包容別人的過失。
厚道的人,能駕馭(yù)自我,馳騁(chěng)四海;厚道的人,能海納百川,以德服人。大家都喜歡跟厚道的人交往,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厚道的人讓他們感到放心,讓他們覺得可以信任。所以厚道是最高的精明。厚道的人,人人都愿意跟他交往,因為這樣的人讓人家感覺踏實、放心,讓人從心底里尊重、信賴,那這個厚道人就累積人緣、積聚人氣,他處處幫助別人,為別人做事。人氣就是財氣,那就是貴人,有人就有財了。所以厚德是福,是做人的最大底氣。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是厚道的人。
太過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這些人感覺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會算計,但是卻沒有好日子可以過。做人不要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其他人都是傻的,仿佛天底下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往往我們都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我們在日常生活常常見到,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我們也聽過啊,《紅樓夢》中,有一句很經典的文辭,“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惫适滦≌f都講出來了。
總結一句話就是什么?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機關算盡,不如厚道仁心。
好,我們用這八個字來形容趙尚書,他最后是急流勇退,沒有釀成三世因果,算是他有福報,他還是多讀了一點書,有這個自知之明,轉禍為福。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這一段,是勉勵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機關算盡不如厚道仁心。
再來探討第二個問題,探討二,“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君還有幾年春?!边@房子好像是主人,“身是客”,我們這個色身是客。其實講起來,我們都是娑婆過客。我個人認為,清凈本性才是主人,家園也是成住壞空,心性是不生不滅,這是看到這段經文,我的體悟就是這樣。我們讀《三時系念》,“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所以探討二,我們就是要來論,我們看人生,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臨命終時才能夠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智慧觀照,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印光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的。我們酬業而來,因為有隔陰之迷。
來到這個世間,所得到的這個生命,其實本身并沒有所謂錯誤的問題。你命好也好,你命不好也好;你健康也好,你身體多病也好,生命本身沒有錯誤。生命的本質是把我們過去生的業力如實呈現出來而已,你行善得善報,你造惡得苦報;你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殺生的話,就短命多病。這就是如實把業力呈現出來而已。你過去生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出來就是一個安樂的果報,幸福啊;如果過去生是罪業的力量,它就呈現痛苦的果報。
所以因緣果報本身并沒有什么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的執取而產生的顛倒,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你太執著了,你太顛倒了,太堅持了。所以我們要反省的不是生命本身,你去責怪這一世的生命,已經沒意義了,我為什么變成這么窮?我為什么變得這么貪愛?我為什么變得這么多病?我為什么身體這么殘破?你再責怪這個生命,已經沒有意義了,你要反省,是我們內在的智慧不足,我們智慧不足,我們德行不好。
因為生命本身沒有錯,它是一期的生命,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善業跟惡業轉成現在的五蘊身心。就像大海不斷的創造一些水泡,水泡本身沒有錯,水泡還是回歸到大海,只是你現在執著那個水泡是你。問題是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產生了很多執著,執著那個水泡是你。就水泡它還是會回歸到大海,它跟大海是一體的。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煩惱的時候叫泡,覺悟的時候叫水,波水不二。水泡的時候是眾生,覺悟的時候大海就是佛,那波水不二,我們的心地本體,都是我們的智慧德能。所以我們的執著、我們的顛倒是很可怕的。
那我們怎么去消除這個妄想顛倒呢?我們對人生必須要從兩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個,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五蘊身心世界,它是會變化的。佛法是創命論不是宿命論。佛陀說定業不可轉,但是你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剛才我們講過了。你要學袁了凡先生,一樣可以改變定業。所以我們現前這個五蘊身心,它這個相狀,它是變化的。但是變化當中靈性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亡以后,肯定你的這個阿賴耶識,它會再創造另外一個生命出來。因為你的心性問題,身心世界它是會變化,但是心性是不會變化的。
另外,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能夠明了了別的覺性,它是不會變化的。那個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我們應該依止什么?就依止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我們修學為了什么?就是在修學,依止這個覺性。它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相是會變化的,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生命是會變化的,但是覺性它是不會變化,是不生不滅的。你覺悟以后,生滅即是不生滅,生即是無生。因為你透視了,你覺悟了,你覺悟空假中以后,你知道那個是假有,從空出假,從假入中,空假中一心三觀,你就入中道實相了,這個時候生跟無生是一體的,覺悟了嘛。
所以佛陀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喻作客人,暫時來娑婆掛單的;那我們的清凈本性才是主人。
所以我們來看待人生,你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這個地方講,“園是主人身是客”,其實這個還是生滅法。真正來說,我們看人生,人生才是一個過客,這才是正確的,你不可以久住的。
以前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之樂的時候,他也是內心很空虛、很痛苦,他想追求一個真理跟解脫之道。他就到深山里面去,剛好碰到一個修行人,他跟修行人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個能夠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那個修行人只講一句話,跟那個國王勉勵說,一切都會過去的。因為它是生滅法嘛。這個國王聽完以后,他真實的了解了。就是他因為對眼前這個因緣太執著了,他對這個得失太過執取了,所以他的心不斷的在動,不斷的在動。所以你要知道,不要隨著這個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覺性,就是本性。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空假中三觀,在空觀中,來照我們心性的本體;以假觀務實來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的定位跟歸宿。就回到你的這個覺性。
你要做什么事情,你就借假修真。但是你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而已。你平常就養成這個心態,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才能夠很灑脫的把它放下來。
我們講實在話,如果你把這個五蘊身心,太重視它,你太珍惜這個身心世界,你臨命終是放不下來的,因為你習慣養成了。所以為什么修六度萬行?我們為什么要去學習財施、法施、無畏施?去為眾生服務,我們就是學習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都注意了,不是到臨命終再來注意的。
我們眾生本有的心性,才是我們修學的依止處,我們要依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性,不是依止在這個五蘊身心。
因為在整個心性當中,我們過去有它的一個業力,它會創造外在的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我們暫時的這個五蘊身心,它是會變化的。它是生老病死的,心是生住異滅的,萬法是成住壞空的,這些都是會有變化的。所以你不能太執著這個五蘊身心,因為它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它是一個小水泡,你不要太執取。你如果懂這個道理,慢慢學會放下來,然后去創造自己的戒定慧三學,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成就自己的法身功德。你把你的法身功德開顯出來,讓你的法身功德能夠堅固,那你的智慧就開啟了。
這是我們來了解“園是主人身是客”,了解真正的客人,我們其實每一個都是娑婆的過客,真正的主人,就是我們的心性本體,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我們的菩提自性,那才是真正的主人,這是我在這邊作這樣的一個補充。
好,這一段我們探討,“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我們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下一句,第六十句,“勿倚(yǐ)權勢而辱善良”。我們看經文,請看課本二百八十二頁,“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發明)權勢所在。烜赫(xuǎn hè)固易。衰敗亦易。當其烜赫之時。則伺候者盈門。趨附者如市。偶發一言。無不奉命。及至衰敗之候。則親附者皆去。受恩者如仇(chóu)。剖心相示。置若罔(wǎng)聞。同此一人。而炎涼異態。自古皆然。故知自己有權勢。尚不可恃。況倚人之權勢乎。況又倚人之權勢而辱善良乎。夫以善良而辱之。罪也。且復倚人之權勢而辱之。罪之罪也?!?/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烜赫”,“烜赫”是名聲或威望盛大的樣子。
“趨附”,迎合依附、趨炎附勢。就我們常用的趨炎附勢,攀緣富貴,就是“趨附”的意思了。
“候”,時節。
“仇”就是仇恨、仇怨。
“置若罔聞”,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也就是指不去過問,漠不關心。
“炎涼”,我們說世態炎涼,“炎涼”就是比喻人情勢利,反復無常。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有權有勢,當然可以顯赫一時,但衰敗也很容易。當他顯赫的時候,侍候、巴結的人就擠滿了門庭。偶然講一句話,就當成圣旨。等到衰敗的時候,這些人就紛紛離去,受恩的人反而變成仇人了。真心相告,就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同樣一個人,為什么前后變化這樣大呢?為什么變化如此之大呢?世態炎涼,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所以自己有權勢,都不能作依靠,也不能作威作福,更何況依靠別人的權勢去侮辱欺負善良的人呢?侮辱欺負善良的人,是罪過啊。如果倚仗權勢去欺負侮辱善良的人,更是罪上加罪啊。
好,我們看第二段:
“貴有貴之權勢。富有富之權勢。官有官之權勢。吏有吏之權勢。權勢不同。而倚之者則同。可以倚之。即可以辱之矣。善者。反于惡之謂。良者。別于賤之稱。善與良。皆處無可辱之地。皆存不屑辱之心。此而必以權勢辱之。視夫凌辱庸流之輩者。又有異矣?!?/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不屑(xiè)”,“不屑”就是不介意、不顧。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貴有貴的權勢,富有富的權勢,官有官的權勢,吏有吏的權勢。權勢不同,但依勢的心情相同,就依靠權勢的那個心情是一樣的??梢砸蕾囉跈鄤荩簿涂梢晕耆鑴e人了。善是惡的反義詞,良是賤的反義詞。善與良,都是不能侮辱的,都要存著不能侮辱的心。如果一定要倚仗權勢而侮辱善良,那么,它的罪過比侮辱普通的人又完全不同了,你侮辱善跟良的人,跟侮辱普通人,那個罪過又不一樣。
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來探討,“權勢所在,烜赫固易,衰敗亦易。當其烜赫之時,則伺候者盈門,趨附者如市,偶發一言,無不奉命。及至衰敗之候,則親附者皆去,受恩者如讐,剖心相示,置若罔聞。同此一人,而炎涼異態,自古皆然?!边@個是古代講的,到現在也是一樣,權勢一旦擁有的時候,烜赫不可一世;他衰敗的時候也是一樣,兵敗如山倒,我們說樹倒猢猻散,一樣啊,樹倒了,那猴子都跑掉了,樹倒猢猻散。當一個人在不可一世的時候,來伺候他的,門庭若市,那趨炎附勢的,哇,都贊嘆哪,偉大的,尊貴的,皇帝你英明哪,贊嘆的一大堆。講一句話,誒,你去辦什么事。是,遵命,無不奉命,對不對?可是等到這個人一旦垮臺了,衰敗了,下臺了,這個原來趨附者,那靠過去的,攀附者,統統跑掉了。有受過他提拔的,受恩惠的,在路上看到,都裝作沒看到,視如仇人。你想要掏心肝給他看,他置若罔聞,好像有聽都當沒聽到一樣。同為一個人,以前我高高在上的時候,他都這樣尊敬我,現在怎么這樣呢?就是世態炎涼,古今皆然。
讀到這一段,我心有戚戚焉。我們就來探討本段的經文,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智慧的觀照。
我記得東北共修網的蓮友跟我反映,他們很喜歡我探討的這個評論,他們說,他們每一次讀完《安士全書》以后,最喜歡討論的那個段落,就是我這個段落。他們說,他們把這個《安士全書》里面的智慧的道理,他們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里面去。這個就是什么?用古人的智慧來待人處世,來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面,這樣就是什么?消歸自性。
我們現在就來探討本段的經文,我們用智慧來觀照,生活上的運用。
宋代大禪師五祖法演為勉勵他的弟子佛果,他的一個弟子佛果。我們現在先介紹一下這個宋代大禪師五祖法演禪師是誰,他是湖北蘄(qí)州五祖法演禪師。這個跟各位報告,跟唐朝六祖大師的師父五祖弘忍大師是不一樣,各位不要弄錯,他這個是已經是宋朝了,宋代的禪師,叫法演禪師。法演禪師,是拜白云守端禪師為師,他是他的法嗣,就是他嫡傳弟子。他俗姓鄧,綿州人,就今天四川綿陽。法演禪師三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后來往成都,學習《唯識》《百法》等論。
法演禪師出世云游以后,他剛開始住在舒州四面山,后來遷到白云山海會寺,晚年住在蘄州,就湖北黃梅縣東山禪寺,也就是五祖的祖庭。五祖法演禪師,他前后開法四十余年。在北宋徽(huī)宗崇寧三年,他圓寂,春秋八十歲。他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是佛果克勤、佛鑒慧懃(qín)、佛眼清遠等三位,時稱“三佛”。
我們現在介紹,這個宋代大禪師五祖法演為勉勵他的弟子佛果禪師,提出了法演四戒。哪四戒呢?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好語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法演四戒道盡為人處世的真諦,成為一直流傳下來的俗語。各位,這四句話我們可以用。你有地位權勢的時候,你不要用盡;你有福報的時候,不要享受盡,要以苦為師。有些人喜歡曲意逢迎,好話說盡,言不由衷,這里跟你講,好話不能說盡。這為什么說好話不能說盡?有時候說話是一個藝術,這就是好話不能說盡。
明太祖朱元璋有兩個小時候在一起的朋友,那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這兩個小時候的玩伴就來找他。其中有一個玩伴就很不識相,他想要得一官半職,他就直接跟朱元璋說,他說元璋兄啊,你記不記得,皇帝你那時候跟我一起在割草的情景嗎?我們兩個都要去割那個蘆葦草,我們到那個蘆葦草蕩里,去偷那個蠶豆。他把皇帝偷蠶豆都講出來,他已經當皇帝,你要講他小時候他偷蠶豆。他說,我們那時候去偷蠶豆,那個蠶豆沒有煮熟,你就搶著豆要吃,你把那個瓦罐,就是那個盆子都打翻了,那豆子撒了滿地,你呀忙著抓了往嘴里面塞。朱元璋以前很窮。結果你就被草根,那個抓起來有草根跟豆,就卡住了這個喉嚨,差一點翻了白眼死掉。朱元璋聽完以后,馬上下令,這個人拖出去殺了。話不能說盡啊。
第二個他小時候玩伴,那個就比較會講話。第二個人就說,哎呀,皇帝啊,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砍了多少個草頭王啊。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罐州城,雖逃走湯元帥,卻逮住了豆將軍。同樣講話,這個人講得很得體。他說,想當年,微臣,就是我,跟皇帝你東征西戰,一把刀砍掉多少草頭王啊。陛下,你沖鋒陷陣在前面,打破了這個罐州城,雖然那個湯元帥被跑走了,可是我們逮住了豆將軍。朱元璋聽了心花怒放,封他為將軍。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啊。
所以這里講,法演禪師講,好語不可說盡,要有智慧啊。這個法演禪師,他就是道盡我們為人處世的真諦,成為一直流傳下來的這個好話一句,善語。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先生在《警世通言》中也寫道,“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span>
若悟此四戒,弓不要拉滿,你弓箭不要拉太滿了,勢不可使盡,懂得事事有度,要合乎中道,必有所益,必然有幫助。也就是我們李炳南師公說的,“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那這個地方,我們討論的是“勿倚權勢而辱善良”,欺負那個善良,我們就要講做人處事,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在宋朝,有這么一個故事。邵(shào)康節,我們都知道,他是宋朝一位大哲學家,而且他是精通《易經》算命的,有這種很高深的推演能力的一位哲學家。他跟當時的理學家程頤、程顥兩位兄弟,非常要好,同時他也跟蘇東坡很熟。但是大家都知道,程頤、程顥(hào)兩個人跟蘇東坡,關系一般一般的,而且不太和睦,自古文人相輕。
有一次,邵康節他因為病得很重,那程頤、程顥兩兄弟就在病榻前照顧邵康節。這個時候外面有人要來探病,有人通報,那程氏兄弟問,來者是誰?通報者說是蘇東坡先生。那他們三個合不來,他們就吩咐說,不要讓蘇東坡進來。躺在病床上的邵康節,這個時候已經病懨(yān)懨的,他說不出話來,他就舉起一雙手,比成一個缺口那個樣子。邵康節先生,比一個缺口,意思說你留一點口德。
程氏二兄弟有點納悶,看不懂他的手勢,不明白,這個手勢是什么意思呢?不久邵康節先生喘過一口氣來以后,就說一句話,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后來的人好走。說完,就咽氣死了,邵康節就死了。
這是古代的一個故事,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什么?給自己也給他人留一個余地,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邵康節他的話很有道理。人生這個大舞臺,風云變幻,哪個地方不會有矛盾呢?什么時候不會有紛爭呢?我們說君子坦蕩蕩,但是小人心戚戚啊,你如果沒有包容的心態,你就沒有辦法跟人家和睦相處。你跟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理解,包容,留有幾分余地,那矛盾就會化解了,問題就是你要懂得包容,留給人家余地,這樣人家反而會更加信任跟尊敬你。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討論就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了,不要把話說絕了。這兩個一定要記得,不要把事情做絕了,要厚道一點。我們剛才講說,最高的精明是厚道。做人不要把事情都做絕了,不留情面的,太偏激了,于理也不要過頭,執理不饒人,要留一點余地給別人。這樣你碰到事情的時候,才能處變不驚,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你這個留有余地,是人生的智慧,也是生活的經驗。我們很多學佛人也是會得罪人。
這些都是什么?這些都是后得智。各位你不要認為,這些是儒家的思想,這事好像是世間事。我跟你講,佛陀跟我們講,可以做世間事,不要有世間意。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里面講,可以做世間事,你也可以出去做生意,但不要有世間意,你有智慧就不會有世間意。所以這個是告訴我們一點,留有余地是什么?忍讓,我們佛家講叫忍讓,你有忍讓就會留余地,你有包容就能夠慈悲,那都是相通的。所以用世俗來講說,是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經驗,其實佛法里面講就是后得智。
所以各位你去注意看,那個雕刻佛像的,那個佛像雕刻的時候,或是雕刻人像時候,那個鼻尖都留得特別高,為什么?它不像的話,還可以慢慢削減,這就是留有余地的意思。這個雕刻師都有這個智慧。就像炒菜一樣,鹽巴不能一下子放太多,就放一點,不夠再加,就是留有余地的意思。
那么留有余地,有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個,給自己留余地。第二,給別人留余地。
給自己留余地,讓自己不要陷于絕處,言也不必走到極端,有進有退,游刃有余,措置裕如,可以靈活處理事情,解決這個復雜多變的問題。
給別人留余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余地。你把別人的路都斷盡了,都斷盡別人的途徑,你自己的途徑也斷了,也危險了。不讓別人為難,也是不為難自己,讓別人得到輕松,自己也可以輕松。
所以俗話說,利不可以賺盡,福不可以享盡,勢不可以用盡。
這個地方我們就舉一個公案,我們上課講過了。宋朝呂蒙正胸懷寬廣,他就是留余地最好的一個典范,他氣量宏大,有大將風度。他是乞丐出身的,后來當到宰相。各位,我都講過了,他的故事非常經典。呂蒙正先生他碰到跟人家意見不同的時候,他必定以委曲婉轉比喻來曉之以理。
你可以學呂蒙正這個智慧,跟人家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怎么辦?你用比較委婉的方式,用一個比喻讓對方感動,讓對方接受你的看法,讓你們兩個的意見可以融合,這是非常有智慧的。然后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你學呂蒙正用道理來開導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哎呀,你這個意見也是非常好的啦,不過,怎么樣怎么樣。我認為,我們兩個意見其實差異不大,如果再稍微調整一下,就非常圓滿了。誒,對方聽了很高興,對不對?你用他的意見啊。不,你的意見不行,要用我的意見。好,兩個就對立了。這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所以呂蒙正,皇帝對他非常的信任。當呂蒙正初進入朝廷的時候,有一個官員就指著呂蒙正說,這個人也可以當參政嗎?呂蒙正當時假裝沒聽見,付之一笑。在呂蒙正旁邊的同伴看不下去了,憤憤不平,要質問那個官員,叫什么名字?皇帝在上面啊。呂蒙正馬上制止他的同僚說,不要,不用去打聽,一旦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這叫什么?無相,不住相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呂蒙正他雖然沒有辦法做到即相離相,但是在某個程度的時候,他也有觀照能力,這也是一種離相的方法。當時的在朝官員佩服呂蒙正的豁(huò)達大度。后來那個官員覺得很慚愧,親自到呂蒙正的家去跟他致歉,并且結為好友,互相扶持。你看他就是化敵為友,這個智慧我們必須要學啊。
呂蒙正這樣是對的,為人處世要留有余地,是一種君子風度,是菩薩的胸懷,可以顯示一個人博大的胸襟跟深厚的修養。
所以我們要用智慧之光來做人處事,給別人留余地,也是給自己留余地,說話不要說過頭,你不要把心力都用盡了去做那個事情,隨時可以應付意外狀況。你要了解,用世間法來說,強中自有強中手。有時候我們講,天有不測風云,這個世間是生滅無常的。
用四大天王的表法,固然你要學東方的持國天王,要負責盡職;南方的增長天王,要增長智慧,要精進;但是佛陀告訴你,你也不要忘記學西方的廣目天王,要多看;北方的多聞天王,要多聽。佛陀再進一步告訴你,東方持國天王祂那個琵琶,祂那個表法的樂器,就是表示弦不能調太緊,也不要調太松。太緊,弦會斷掉;太松,音樂彈不出來。你很負責盡職,但是你要中道,你要留余地。這個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你雖然說,我很努力在工作,我很精進,但是你不要忘記祂手上拿了個智慧寶劍,它會斬斷煩惱,祂用智慧寶劍斬斷煩惱,祂就可以精進、增長。最后祂學另外兩位,西方廣目天王,祂多看。祂手上拿了條什么?又像蛇,又像龍。這個世間的事情是,就是這里講,天底下的事情,要應付意外狀況,天有不測風云,叫變化無常。就表示什么?你要在這個世間,它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生滅無常,你要注意看,這變化無常,要多看。那北方多聞天王拿的是寶蓋,你要學北方天王什么?防止你心地被污染。你如果學會四大天王,這些剛才講的儒家這些思想,你全部都做到了,留有余地,對你來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好,我們就講到這里,再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的。好,我們看二百八十三頁的,“下附征事三條”。我們看第一個:
“希旨誣良(冥祥記)”
“梁曲阿人宏某。家貲(zī)巨富。往湘州販木。經營數年。始購得巨木數筏(fá)。皆長五十余丈。世所罕有。時武帝。欲為文皇帝陵上建寺。欲購名材。而宏氏之木。適運至南津。南津尉孟少卿。希朝廷旨。妄思擢(zhuó)用。乃搜取宏氏所赍(jī)衣服財物。誣為劫取。又云。造作過制。非商賈(gǔ)所宜。遂沒其木筏入官。處以重典。宏某臨刑之日。命妻子多具黃紙筆墨于棺中。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方過一月。少卿忽見宏某來索命。初猶捍避。以后但言乞恩。嘔血而死。凡諸獄官。及主書舍人。預此獄事者。幾月之內。相繼夭亡?;驶聽I構方訖(qì)。隨遭天火。柱木之埋在地下者。皆化成灰。無有留余?!?/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希旨”就是迎合在上者的意旨。
“誣”就是陷害。
“梁”就是梁朝,就是梁武帝蕭衍(yǎn)所建。
“曲阿”是今天的江蘇丹陽市。
“宏”就是跟弓厶(gōng sī)弘是一樣。
“數筏”,筏就是用竹、木等平擺著編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文皇帝陵”,“文皇帝”就是蕭順之,梁武帝蕭衍之父親。梁武帝他知道他父親生前未做皇帝,所以梁武帝就追尊他的父親為文皇帝,廟號太祖。同時他為梁文帝建陵。“文皇帝陵”就是文皇帝的墳墓。
“南津”就是南津關。位在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尾端的天然門戶,這是一個關口。
“尉”,古代的官名,一般是武官。
“希朝廷旨”,“朝廷”是指帝王。就是迎合皇帝的意旨。
“擢用”,提拔、選用。
“赍”就是攜帶、持有。
“造作過制”就是他所制作的用度,超過禮制規范,非自己身份所當為。
“沒”就是沒收財物。
“重典”,嚴厲的刑律。
“具”就是準備、設置。
“黃紙”就是一般寫疏文用的黃紙。他準備向閻王告發用的疏文用紙。
“數十”就是幾十。這個地方是指幾十位誣陷這個商人入罪的共犯。
“捍”就是阻止、抵御。
“主書舍人”,“主書”就是主管文書的官吏?!吧崛恕笔枪倜驼乒軅鬟_皇帝宣詔命。
“預”就是參與。
“夭”就是短命、早死。
“皇基寺”,就是梁武帝為他父親文皇帝追福建造的。這個寺剛完工就被大火燒燬了,后來重建。后來改成叫“皇業寺”。
“訖”就是完結、終了。
“天火”,《左傳》里面講,“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冥祥記》)梁曲阿人宏某,家財萬貫,到湘州販賣木材,經營幾年后,買得巨木數排,都長達五十多丈,世所罕見。當時梁武帝想要在文皇帝的陵墓上建寺,要購買名貴木材。宏某的木材,正在這個時候運到南津。南津尉孟少卿,為了迎合皇上的旨意,妄圖占有。于是搜取宏某的衣服財物,誣蔑(wū miè)他是搶劫得來的。又說他的木排超過了規定,不是商人所能容許的。把全部的木筏沒收,處以死刑。宏某在臨死刑那一天,叫妻子在棺材里面多放了黃紙跟筆墨,又寫了少卿等名字幾十個,吞下肚子。死后才過一個月,少卿忽然看見宏某來討命。開頭還能夠強力回避,以后口里面就只能喊開恩,吐血而死。其他與本案有關的官員,幾個月之內,相繼死亡?;驶陆ㄔ靹偼旯?,就遇上一場天火,大柱木頭埋在地下的,全部化為灰燼(jìn),沒有一點殘余留下。
那么這一段里面,我們探討一個問題就是說,梁武帝為了他父親文皇帝
陵寢建皇基寺,下面的這些官員,南津尉孟少卿,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搜刮宏某的木材,而且把他處以死刑。
這個宏某他就要來報仇,這個地方我們就探討,為什么梁武帝建的皇基寺被天火燒掉?我們用三句來形容:德不配位,厚德載物,來得不明去得正好。
所以我們說,厚德載物很重要,所有的財富,老祖宗用一個字來形容,德不配位,我們的福報,如果不配德行,那就會有災禍了。像這個官員,孟少卿,他就是不知道因果,他變成一個災禍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
“甚矣。末劫之福德漸減。貨物漸低也。自梁至今。不過千余年耳。此時求深山中二十余丈之木。已不可得。況五十丈乎。總是人愈貧。則財木之遭斧斤也愈急。矧(shěn)又加以地力之漸薄乎。隋唐以前。稻禾之穗(suì)。皆長盈尺。而菜果之甘美?;ɑ苤闫G者。漸漸今不如昔。嗟乎。此種事理。措大有所不知。即或告之。又誰信之?!?/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斧斤”就是刀斧。
“矧”就是另外。
“地力”就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
“措大”就是迂腐不知變通的書生。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多么快啊,末劫眾生福德減少,貨物變得低劣。從梁朝到今天,只不過千多年罷了,但今天到深山老林中,去尋找二十多丈的樹木已經不可能了,何況是五十多丈長的呢?總是人越窮,木材遭受砍伐就越厲害,何況地方的不良風氣正一天一天增重?隋唐以前,稻禾的穗,都長達一尺多。菜果的甘美,花卉的香艷,也漸漸今不如昔了。唉,這樣的事理,迂儒都不知道,即使講出來,又有多少人能相信呢?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仆犬證贓(匯纂(zuǎn)功過格)”
“柳勝。字平之。卯(mǎo)金鄉人也。濫膺(yīng)仕籍。武斷鄉曲。性貪惡。茍可得財。雖親戚弗顧。適有殷述慶。蒞(lì)茲(zī)土。兩人同惡相濟。得鏹(qiǎng)中分。遭其毒者。無不哭訴于神。未半載。柳勝暴死。死時七竅流血。不數日。述慶亦以惡疾暴亡。入斂偶遲。遍體蟲出。勝一老仆。忽與一家犬。同日斃。越一宿。老仆蹶(jué)然坐起。告妻子曰。吾適至冥間。見王者坐殿上。吏卒(zú)傳命甚嚴。階下押二人至。即主人與殷某也。榜(péng)拷笞(chī)掠。不忍聞見。又敕(chì)吏取一簿至。即記吾為主人領錢之數。而黑犬。則又常隨我出以領錢者也。故并勾吾與犬以為證。俄而殿上呼曰。柳勝。殷述慶。押入地獄。不以赦原(shè yòu)。特放我還陽者。蓋欲借我以宣示世人耳。”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匯纂功過格》)柳勝,字平之,卯金鄉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官職,橫行鄉里,本性貪婪(lán)、兇惡,只要能得到的錢財,連親戚的情面也不會顧惜。恰好又遇上殷述慶這個貪官,到這個地方來管理,他們臭味相投,狼狽為奸,一得錢財,就互相瓜分。受他們毒害的人,無不向神哭訴。不到半年,柳勝暴死,死的時候七竅流血。沒有幾天,殷述慶也得到惡疾暴亡,收埋尸體稍遲,全身都長出蟲來。
柳勝的一個老仆跟一條家犬,忽然同日死亡。過了一個晚上,老仆人忽然坐起來,對他的妻子說,我剛才到了陰間,看見閻王坐在殿上,官吏們非常嚴肅地傳下命令。臺階下押來兩個人,就是主人和殷述慶,嚴刑拷打,不忍目睹。又命官吏取來一本簿子,上面記載了我替主人領錢的數目,因為黑狗經常隨我出去領錢,所以連它一起勾來以作為見證。不久,殿上喊道,柳勝、殷述慶,押入地獄,不準放還。特意把我放回來,是因為要我向世人公布這件事情啊。
這個是很重要的因果教育,這個仆人啊,老仆跟那條狗,都幫忙去替主人領錢了,那數目閻王那邊都有記錄,還好他們罪不及死,會放回來,來宣揚這個因果報應。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殷令當權。已是播惡于眾。況復加以助紂為虐者乎。泥犁之報。固難免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姓殷的當了官掌了權,已經作惡累累了,況且又對柳勝助紂為虐呢?下地獄的報應,自然就難以免除了。
好,我們看下面最后一段:
“因辱致斃(談公濟述)”
“昆山角(lù)直鎮。邱孟華。其甥為鄒壽。家庭不睦。孟華曰。不如以官法從事?;蚩扇柚K靽谄渥邮r。以名帖送當事。受杖公庭。壽與圣時。為表兄弟。見其用官勢以辱之。大恨遂發狂疾。后復縊(yì)死。越三年。圣時得疾。百藥不效。忽鄒壽附于身。備述前事。且言欲以刀刺圣時。親戚視其脅下。果若有傷。因慰之曰。汝今已死。不可復生。盍(hé)若以懺力度汝。鬼曰。事已發東岳。余亦無可奈何。即日審矣。必同汝去也。不逾日而卒?!?/span>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談公濟述)昆山甪(lù)直鎮邱孟華的外甥叫鄒壽,與家庭不和。邱孟華說,不如以官法從事,痛打污辱一番。就囑咐自己的兒子圣時,送一幅名帖給官府,把鄒壽押到公庭痛打了一頓。鄒壽和圣時是表兄弟,看見圣時用官勢來侮辱自己,很怨恨他,引起瘋顛,后來就上吊死亡了。過了三年,圣時得病,什么藥也治不好,忽然鄒壽附體到身上來,詳細地講述前面的遭遇,并且說要用刀刺圣時。親戚看圣時的腋下,果然有刀傷痕跡,就安慰鄒壽說,你已經死了,不能復生了,何不靠我們念經拜懺超度你?鬼魂說,事情都已經上告到東岳大帝了,我也沒辦法了,馬上就要審判了,兩人必須一起去。不到一天的時間,圣時就死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此康熙丙子年八月二十三日也。余復以此事。訪諸其親友。與談姓之言同?!?/span>
那這一段就是,周安士菩薩自己說的。好,我們看這個按的白話解:
這是康熙丙子年八月二十三日,我又向他們的親友詳細考證這件事情,與談公所談的故事都一樣。
好,我們剩下一點時間,來討論報告老法師的開示,因果通三世,業報皆自招。
第一,“不可思議者”。老和尚說因果是不可思議的。為什么不可思議呢?思就是思維,議就是言語。就是因果這個東西不可思議,它是超情離見的,情是七情,是情識;見是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不可思議,它超越了,超越你的想法,超越你的看法,超越你的情識,超越你的思維。換句話說,不是你的情見能理解的,不是你的情見能看得到的。
“非眾生思維語言之所能及”。這個解釋就很好了,是你想象不出來的,想象不到的,用現在話說,你的知識達不到的,你沒有辦法去理解,這個道理太深太廣了。
第二,“眾生業報”,一般人見不到,業報是兩樁事情,一個是“業因”,一個是“果報”。業報就是業因與果報,都很深。你沒有天眼,你沒有智慧法眼,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佛要從三世來看。有些業因是在現在,果報是來世;果報在現在,現前,業因是在前世。由于善惡的業因,遭受苦樂的果報。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絲毫不爽,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三,《寶積經九十六》,“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閻羅王告訴受罪的人,閻羅王說,是真的,沒有罪我能夠再加上去了,我不能夠幫你減輕你的罪過,或者加你的罪過,我都沒有辦法。罪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受,我沒有權力來加罪與你,來懲罰你,閻羅王說了,他沒有這個能力。那這個果報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作罪,你今天來到這個地方來,你自然要來這個地方承受,是小鬼把你抓過來見閻羅王的。
老和尚說,那個小鬼是閻羅王派的嗎?不是。那個小鬼是誰?是你的冤親債主,把你抓來的。這個要懂得,冤親債主變化作無常、變化作牛頭馬面來抓你,你自己來的,自作自受。業報自招無代者,汝自作罪今日來,或是有些是講“今自來”。這個很好,老和尚說。這一偈我以前已經有講過,這一偈《寶積經》的法語,值得我們常常來觀照,“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
第四,又《普賢菩薩行愿品》里面也有一段經文?!捌兴_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個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罪業如果有體相,虛空不能容受,就從這個地方出來的?!镀召t行愿品》說,懺除業障。菩薩也有智慧,菩薩有神通,菩薩知道過去。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他過去無始劫中,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前,菩薩知道,他曾經也造作這些惡業無量無邊。
第五,由于貪瞋癡,發起身口意,貪瞋癡是業因,造作罪業的因;身口意是造作惡業的工具,是緣,讓你造無量無邊的惡業。假若這些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是不能容受的,就是裝也裝不下,你造的業多少?菩薩是這樣,哪一個人不是這樣?。科兴_如是,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如是呢?所以無量劫來,我們造的惡業肯定是很多,善業一定少,所以在六道里面的果報,樂報的少,苦報多,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第六,“作業無邊,報必隨之”。善肯定有善果,惡決定有惡報,因果通三世,你真明白了、搞清楚了,才真正了解,人的一生占不到便宜,也決定吃不了虧。為什么?果報通三世,你這一世,這一生吃虧,來世補償;你這一生占了便宜,來世要還債。殺人一定要償命,欠債要還錢。
第七,我有錢,被人騙了,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是他的,我過去生騙他的錢,現在還給他,這個帳就了了;如果不是我欠他的,他來騙我,來生他還要還給我,還要加利息。我們學佛覺悟了、明白了,跟以前不一樣了,我欠別人,我還了歡喜,別人欠我,我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我不跟他搞討債還債了,在六道里面這些很麻煩的事情,不要了。好,你騙我的錢,我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了。
這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的開示。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4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