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5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5集)

黃柏霖老師講于2020年05月14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六十一,“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八十六頁,我們看經文:

“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發明)富豪窮困。各有因緣。雖其所以致此者。皆由宿生自己之故。然就現在境遇。則苦樂天淵矣。人處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兢(jīng)兢自持。每事哀憐窮困。方增自己之福。若因其可欺。從而屈抑之。驅使之。凌虐之。或以巧計籠絡之。或以重息盤折之。則此中不可問矣。況貲(zī)財田產。反復去來。今日荒煙蔓(màn)草。即當年之舞榭歌樓。安在富豪之不轉為窮困乎。則何如早存厚道之為愈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所以”,這個是一個連接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來探討它的因。富豪窮困是果報,因就是“宿生自己之故”,財布施就是今世富豪之因,前世慳(qiān)貪就是今世窮困之因,是各有因緣。“雖其所以”這個“所以”就是連接詞,表示有因果關系。

“兢兢自持”,“兢兢”就是小心謹慎的意思。《詩經·小雅·小旻(mín)》:“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常常用來表達戒慎恐懼,常用這一句《詩經》上的經文,就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毛《傳》:“兢兢”就是戒也,就是提高警戒。“持”,“自持”的“持”,就是保守、保持。“自持”就是自我克制和把持。那么“兢兢自持”就是,小心謹慎地以德自持。

“屈抑”就是枉屈、冤枉、委屈或是壓抑的意思,叫“屈抑”。

“籠絡”,“籠”跟“絡”,都是羈絆(jī bàn),就是把動物關起來的那一種器具,羈絆就是把動物關起來那一種,像鐵籠。這個就是“籠絡”。引申為以權術和手段統御他人。

“盤折”,“盤”就是經過合法手續,索取一定報酬而辦理或協商轉交權利、所有權、財產等,這個叫“盤”。“折”就是對換、抵作。“盤折”就是轉讓。

“不可問”,“問”就是向人請教、追究。連貫上文就是指,若做這些惡事,不必再去向人請教或探究是否會有報應,其結果一定會得到惡報的。這個叫“不可問”,不用問了,這個意思。

“舞榭歌樓”,這個“榭”就是建筑在臺上的房屋。這個叫做“榭”,或者涼亭。“舞榭歌樓”是指尋歡作樂的場所。像現在很多,在我們國內,有很多古代的,像清朝的建筑,民國初年的建筑,現在被一些做生意的企業家租賃(lìn)下來,或是收購下來,經過改造以后,就是這些達官貴人、富貴子弟在那邊跳舞、唱歌、飲酒作樂,那一種場合,就叫“舞榭歌樓”。現在就變成曲終人散,就變成這里講的,“荒煙蔓草”了,都沒有人整理了,變成一個廢棄之地了,“荒煙蔓草”。

這事現在很多,我們臺灣早期有一位香蕉大王,那個也是富可敵國,娶了好幾個妻妾,家財萬貫。當時香蕉都賣到國外去,賣到日本去,就是從中致富。后來曾幾何時,家道中落,開始沒落了。后來聽說臺灣的這位水果大王,死后子孫爭產,妻妾都離他而去。因為妻妾很多,那當然子孫就很多了,就相互爭產,對簿公堂。因為分配財產不公,老父這個棺木,就不入土為安,放在我們臺北市近郊的草山,就是陽明山,那邊有很多富貴人家的豪宅、別墅。現在聽說那個棺木還放在他過去的這個豪宅里面,在那邊凄涼。就是這里講的,今日的荒煙蔓草,即當年的舞榭歌樓,不勝唏噓。

那“愈”呢?“愈”就是較好、勝過。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富豪窮困,各有因緣。雖然這種不同現象,是自己前世造成的,但就現時來說,苦樂感受畢竟相差天淵啊,天淵之別啊。人在富貴的時候,應該常常存有忠厚的心和居安思危的想法,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經常憐憫救濟窮困,才會增加自己今后的福報。如果因為貧弱可欺,就趁機壓迫他,指揮他,侮辱他,以及巧計籠絡他,以重息盤折剝削他,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了。何況財產都是身外之物,忽得忽失,今天的荒野草地,就是當年的舞榭歌臺,富貴怎么不會轉為窮困呢?為什么不早存厚道的想法,使自己有一條后路呢?

這一段其實有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人處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兢兢自持,每事哀憐窮困,方增自己之福。”每一個富豪之人都是想,我們后一段就會探討,都想永久占據富豪的這個情境,都想要富過三代。但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子孫也是要透過教育。所以這個地方你教他說,“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除了他善根深厚以外,也是要透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從小做扎根的教育,他才有辦法處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沒有德行的教育是沒有辦法,除非他本身善根深厚,菩薩乘愿再來,他才會有“危懼之想,兢兢自持”,而且“每事哀憐窮困”,累積自己的福報,“方增自己之福”,這是要透過教育的。我們看到,國家領導人打貪,端肅官箴(zhēn),對這些貪官污吏繩之以法,動輒(zhé)他的家產都是幾十億,數以億計,甚至整個房屋之內,他的這個屋宅之內,全部都裝滿了黃金。這是要透過教育的。

我們現在就要探討,老和尚開示的,治世在人不在法,在人所以要教育。你法律規定再嚴,每一個朝代都會有貪官污吏。

我們現在來舉清朝,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富豪人物,和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七五〇年到一七九九年,其實他的壽命也不長。他本名叫善保,他是滿洲人,清朝乾隆年間的政治人物。應該不能說政治家。他貪污怎么可以說是政治家呢?政客還比較恰當。他是內務府皇商。官拜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這個就不得了,這有點像我們現在講的,軍機大臣有點像國安局局長,負責國安部門的,軍事政務的。總管內務府大臣。乾隆晚期到嘉慶初年權傾天下。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是這里講的富豪之人,也是歷史上最貪婪(lán)的官員。按照當時年代,他所擁有的財產,市值來計算的話,他是富可敵國。和珅善于打交道,在清朝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務,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特使馬戛爾尼,都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贊賞。和珅剛開始當官的時候,精明強干,為政清廉,他清廉,為政清廉,透過李侍堯(yáo)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和成就豐富,乾隆皇帝對他寵信有加,并將他的幺(yāo)女,就是最小的女兒,十公主,嫁給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增長,他的私欲日益膨脹,是權力使人腐化,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并以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家。設大小銀號,像現在銀行,銀號就是票號,清朝那時候的銀號就是現在講的銀行,開多少家?三百多間,等于三百家銀行,國庫通私庫。并且跟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時候是鴉片、賣煙的,還有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后世口中的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恐怕現在貪官污吏看到和珅都望塵莫及。乾隆皇帝算英明,也有糊涂一時。和珅同時也是十八世紀的世界首富,是處一個剛才講的,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超越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也是世界富有人家。但是下場非常凄慘,家產全部充公,身敗名裂,歷史留這個臭名,遺臭萬年。這就是可以百分之百說,叫做遺臭萬年。

所以治世在人不在法。現在都是講求什么制度。這制度是法律,治得再嚴格,還是有貪官污吏。所以是在人,要透過教育,就是因果教育。

制度,那個法律,那是活的,那個東西,我們中國古人講得好,那個東西不能獨立,就是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法律,有智慧的人去運用,它這個法律變成善法。所以好人來制法,圣賢君子,這個法好,它就通行無阻。不得其人,社會就動亂,就廢了,法是假的。制法的人他不遵守那個法,有什么用處呢?現在比比皆是,他也訂得很好,冠冕堂皇的法律,他不執行,有什么用處呢?

所以憲法訂得再好,貪污犯罪一樣風行。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他重視人,不是說人治,而是說人的教育,品德教育,他不重視法。法雖然是治國之端,國家的憲法是大法,治國之端;人是法之原,那個法起不起作用,根源在人。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把教育擺第一個,這是在堯的時候,應該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堯舜那個時候,正式國家設官員,叫司徒,他是管教育的,后來叫禮部。教什么?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就是要教你做好人。好人才能夠辦好事,法律簡單一點都沒有關系,他能做出好事;如果不是好人,法律訂得再嚴密,一樣干壞事。所以你看老和尚多有智慧啊。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以人為本,這個人是圣賢君子,以這個標準。所以中國政治是什么政治?賢人政治,圣賢政治,都是菩薩示現的。中國的領導是圣賢領導,中國的社會是圣賢社會,中國的教育是圣賢教育,這樣就對了。你不讀古書不知道,讀古書才曉得。中國傳統文化有救,全世界就有救;中國傳統文化滅亡,這個世界就末日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為什么?好人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毀滅了。

所以我們今天讀經,看到這些經文,無限的感慨。怎樣盡心盡力幫助呢?老和尚說,想了半年《群書治要》(《弟子規》的教育,《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這些教育都很重要。)有了,居然有了,我們中國就有救,這個世界還不會走向末日,為什么?因為這些傳統文化教育,有圣賢在推動。所以我們要全心全力把它發揚光大,要把它送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政府,我們都要送去。老和尚說,我們要想辦法來解釋,要找一些老師,這些老師都是菩薩,讓他們來講解這些中國圣賢的經典。講解之后,再透過網路以及電視向全世界來傳播,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讀到這個善書,讓全世界的人都認真去學習華文。這個就是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現在西方人都誤解了,他以為中國是要武力統治全世界,不是,是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成為世界共同學習的圣賢經典,這個叫做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真正的面貌,現在的人都誤解了。我相信如果用這樣的話,每一個人都歡迎。為什么?讓全世界都變得,很多地方都有好人,那這樣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那么現在因為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造就了非常多的我們所謂的世界富豪,每年都有評比,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富豪,比例上升最多,最快。但是這里講的,如何保持,處在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兢兢自持呢?“每事哀憐窮困”,就悲憫這些窮困人家,來救濟,來培植自己的福德。我們就要講,如何保持富貴,是人人想要的,智慧在老祖宗及大乘佛法。

我們近代,民國三十幾年的時候,有一位大菩薩叫聶云臺先生,他發表了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聶云臺說,富豪要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方法只有兩個,第一,勇于散財,也就是布施,樂于慈善,救世濟民,就這里講的“哀憐窮困”;第二,鼓勵子弟讀書,尤其是要讀圣賢書。以學術服務社會,以扎根教育來傳承綿延家風。

那么這一篇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原因,是選自聶云臺的《保富法》。我早期也推動了《保富法》這本善書的流通。聶云臺本名叫聶其杰,字云臺,法名慧杰,中國的企業家。他的父親叫聶緝槼(guī),歷任上海道臺,就有點像現在上海市長,安徽巡撫、浙江巡撫。他的母親曾紀芬,就是曾國藩的女兒。聶云臺幾度想出家,因他母親年邁而放棄,在家修行,成為當時民國佛教界的大居士。他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撰寫了佛教小冊《保富法》,勸人散財布施,在《申報》上連載。《申報》就是當時上海的一家報紙。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聶云臺住在上海五十幾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家的,有二十年、三十年就敗家的,有四十年、五十年敗完了的。聶云臺說,他記得與他的父親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煊(xuān)赫一時的,現在都已經多數凋零了,家事沒落了。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大約算來,四十年到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產沒有全部敗壞,子孫能讀書的、務正業的、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難得一二家。

不單是上海這樣,在他的家鄉湖南,也是一樣。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jué)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現在也多數蕭條了。僅剩下財產不多的幾戶文官家庭,后人還較好。他是指曾國藩、左宗棠他們那幾位讀書人,還有一點德行的。尤其是曾國藩先生,他們后代子弟都不錯。

所以聶云臺先生提了兩個重點,第一個,不為子孫積錢,子孫反而優秀;第二點,全不顧己,子孫發達。

第一點,不為子孫積錢,子孫反而優秀。他說他們家跟晚清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有湘軍跟淮軍嘛,湘軍就是曾國藩。他說,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系,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他說,他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天都已經凋零敗落了,不堪回首。前后不過幾十年而已,傳下來才到第三代,都已經浮云散盡了。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多優秀顯達。

最明顯,就是曾文正公,就是曾國藩先生,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二萬兩銀子。除了鄉間老屋以外,在省中沒有建造一間房子,也沒有買過一畝田地。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后來賣到二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千兩,四千兩。當時家里只要有一張鹽票的,也就可以稱為富家了。

然而曾文正公特別諭(yù)令曾氏一家人不準承領,也就不準買兩淮鹽票。在他逝世之后,他的后人也沒有一張鹽票。這是很難得的,這清廉世家。若是當時化一些字號,就是說成立一些公司,或是化名,領一百張、二百張鹽票,那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規定照章領票的,表面上不違法。借著這個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良心,然而君子卻是不肯做。這件事情,當時聶云臺的母親,就是曾國藩的女兒知道得很詳細,而外面的人卻很少知道的。

《中庸》里面講,“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曾文正公曾經對僚(liáo)屬宣誓,“不拿軍中一錢寄回家”,而且數十年如一日的不能違背這個誓言;這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先生是同樣的風格。當時的將領僚屬多數很廉潔。所以我們常講說,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武官也不能拿錢,也不能貪財,武官貪財就不能保家衛國。所以當時曾國藩先生的這一種家風以及治軍的嚴格,在民間無形中產生了很多的教化作用,他的部屬為官者多數躬行廉潔,暗中為民眾造福。如果自己貪財,部下、將領、官吏,人人都想發財,老百姓就會受害不淺。

曾國藩先生地位高,權力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二萬兩銀子。除了鄉間老屋以外,在省中沒有買一間房子,也沒有買過一畝田地。

這是首先第一點,就是不為子孫積錢,子孫反而優秀。

第二點,全不顧己,子孫發達。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慈悲的人是以功德法財來成就他的法身慧命,來成就他的智慧;不慈悲的人,愚昧的人,是以這個業報身去聚財,去斂財,去貪取非分之財,這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富貴人家就不仁慈。但這也不見得,要透過教育就有辦法。“為仁不富”,大善人,他是不會去貪婪世間的財富。因為貪財跟不貪財,關系著別人的利益跟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這句話很好啊。

世間人都以為錢積得越多,房地產買得越來越多,田地房產越來越多,才能夠讓子孫有飯吃,得到幸福,所以拼命的想發財。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都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來看,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反而發達。

他舉幾個例子。元朝的耶律文正公,他是元太祖、元世祖的軍師,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的。就是我們講的,很有名的一個大善人。他也是元太祖非常得力的一個宰相軍師。他叫耶律楚材,在《感應篇》里面也有,在因果故事里面也有提過他的名字,唐湘清居士編的那個《因果報應錄》,里面就有耶律楚材的故事。借由他的地位、他的權力,他救了無數的百姓。因為元太祖很好殺,但是耶律楚材很會勸化。所以我們剛才講說,制度再好都沒有用,要有好人,要透過教育,人要透過教育的,你看,元太祖也要透過教育,他是好殺。所以耶律文正公算是菩薩示現的,他勸元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他本身生活過得很儉樸,布衣蔬食,生活儉樸。而且他本身是一個學佛的,他大佛學家。應該是什么?菩薩了,不應該說大佛學家,大佛學家只會懂得佛法知識,他應該是說一位大菩薩。利他的心非常強烈,而且生性淡薄。

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里面搜取財寶,只有耶律楚材吩咐庫存的大黃數十擔,它是一種藥,他要這些大黃數十擔,送到他營中來。其他他不要,他不取這些財寶。不久就發生了瘟疫,他利用大黃治療了瘟疫的疾病,獲得了很大的效果,救了很多的人。他沒有積蓄財富,但是他的子孫,數代做了宰相的有十三人之多,做宰相的有十三人之多啊。這也是一個不肯積蓄私錢,而子孫反而富貴發達的證據。

再來清朝的林則徐先生,這非常有名的林文忠公。我到福州去,他們還特別請我去參觀林則徐的紀念館。他是反對英國侵略以致于引發鴉片戰爭的偉人。他想發財,當時弄個幾百萬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認為鴉片貽(yí)害世人非常嚴重,所以他不怕用激烈手段燒毀了鴉片兩萬箱。后來,英國人攻廣東,一年攻不下,以后攻陷了寧波、鎮江。清朝不得已,將林文忠公,就是林則徐,革職充軍,向英國人謝罪談和。林則徐死了以后,他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都是書香不斷,曾孫輩的尚有進士、舉人,到現在民國時代還顯達的。聶云臺先生寫的這篇文章,他說數年前,故世,就是過世的,這位當時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就是林則徐的后代,是其中一人,而且道德非常的崇高。這又是一個不肯發財,而子孫反而榮華發達的證據。

再看看林則徐同一個時代的,發大財的人,聶云臺先生舉的廣東伍氏集團、潘氏集團、孔氏集團,這三大家是當時廣東的大戶人家,他們都是賣鴉片起家的,都是靠鴉片場子里面發大財至數百千萬銀兩的。他們收買搜刮的全中國最有名的書畫,還有這些在海內外很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蓋有伍氏、潘氏、孔氏家的圖章,也就是表明這個物件、這個物品曾經在這三家收藏過,可見他們的豪富。但是幾十年之后,這些珍貴的物品,又已經流落到別家去了。我們常講的,《感應篇》里面講,來得不明,去得正好。臺灣話講,失德財冤枉了。就這個例子。

這個伍氏、潘氏、孔氏家里,楠木的房子,那個時候是很珍貴的楠木的房屋就被拆掉了,到別家作妝飾、木器了。他們的后人,一個聞達的也沒有。如果有聞達的話,除非他們是菩薩示現在他們家,可惜沒有,一個聞達的都沒有。這三家的主人,算是精明能干,才會發這樣的大財。而當時的林則徐先生,有財卻不肯發,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職查辦,算是太笨了吧。然而數十年之后,看看他們的子孫,就知道林則徐先生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是最愚笨的人。

宋朝的范文正公,這個我們提過,他做窮秀才的時候,他念念就是為了救濟世人。做了宰相,把全部的俸祿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他購買了蘇州南園作為自己的家宅,后來地理風水師說,這個房子風水極好,后代會出公卿。他想,這個房子既然這么顯發富貴,不如當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可以讓更多的人興發顯貴,這樣就更好了。就把這個南園捐出來了,作為學堂。結果,他自己四個兒子統統發達顯貴,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

他的兒子曾經請求他在京城里面買一所花園宅第,他的兒子跟范仲淹請求了,以便退休以后可以頤養天年,可以老來娛樂。范仲淹怎么說呢?范仲淹說,京中各大官家中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夠常常去游園,那么誰還會不準我去游呢?他的意思是說,京中那些大官家里都有很多園林了,那我如果到京城去,我到他們家去走一走、玩一玩就好了,他們主人也沒有時間來游園,那我去替他們游,誰還會不準我去游呢?因為他是當時的宰相啊。何必要自己有個花園才能享樂呢?你看范仲淹就是有智慧啊,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成就一代的圣賢。

范文正公幾位公子,平常在家里都穿著布素衣服。范文正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布施救濟之用,他家用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了,誰知道這樣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典范。不單四個兒子統統作了公卿,而且繼承了他父親的愿力,善心善念菩薩行,舍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極為發達,傳了數十代子孫,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的福報,到民國年代。這是聶云臺先生特別舉范文正公的例子,我們也常常在課堂上講。蘇州的范墳一帶,還有很多范氏的后人,并且還出很多優秀的子孫后代。所以世間人如果想要替子孫謀福、造福,為子孫做籌謀,想留福分、福報,為子孫積福,那么就學習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這是我們讀到,“人處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懼之想,兢兢自持,每事哀憐窮困,方增自己之福”,我們有感而發的,我們分享以上的這些圣賢的心得報告,供養大家參考。

我們看下面經文:

“富豪之人。本欲長據富豪之境。惜乎反種窮困之因。其患只在不知因果。忘卻本來耳。譬喻經云。智者思惟財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智者明知火勢。火未至時。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寶全在。更修屋宅。廣開利業。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復如是。愚惑之人。但知惜念。忽忽營救。不量火勢。蕩然滅盡。屋既不救。財復喪失。慳吝之人。亦復如是。乃知不欺窮困。正所以善保其富豪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惜”,吝惜、舍不得。

“忽忽”,迷糊、恍忽。

再來,“譬喻經”,它是佛教界的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說的偈頌的合集,也是相當有名的佛教經典。根據傳統的說法,這是佛陀在不同場合所說的偈頌,其中涉及有關佛教戒律和修行清凈生活,為教導佛法戒、定、慧的言說,后來再經由佛教僧侶編定而成。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早期版本,計有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頌,由了參法師在一九五三年譯成中文。

這個二十六品,我們特別引用佛陀教育基金會所流通出來的這個《譬喻經》,《法句譬喻經》,我們給它摘錄出來這二十六品,我們按照順序,第一品到第二十六品。第一品,雙品。第二品,不放逸品。第三品,心品。第四品,華品。第五品,愚品。第六品,智者品。第七品,阿羅漢品。第八品,千品。第九品,惡品。第十品,刀杖品。第十一品,老品。第十二品,自己品。第十三品,世間品。第十四品,佛陀品。第十五品,樂品。第十六品,喜愛品。第十七品,忿怒品。第十八品,垢穢品。第十九品,法住品。第二十品,道品。二十一品,雜品。二十二品,地獄品。二十三品,象品。二十四品,愛欲品。二十五品,比丘品。二十六品,婆羅門品。這個是上座部的,有二十六品。

那我們就摘錄這里面兩個故事。第一個,瞎眼的阿羅漢。

佛陀開示,“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導,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必定受苦報,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跡。”

有一天,有一位盲尊者,就是眼睛瞎的尊者,迦(jiā)丘帕喇,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當天晚上經行的時候,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其他比丘前去找他,發現這些昆蟲的尸體,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這個事情。

佛陀首先問他們說,你們有親眼看到尊者踩死這些昆蟲嗎?他們說沒有啊。

佛陀就勸他們說,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那他眼睛也看不到,尊者因為他是盲尊者,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再說,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因為他無生了嘛,所以他并沒有犯戒啊。

那接著,他們就問佛陀了,那尊者的眼睛為什么會瞎掉呢?佛陀就跟他們講這個故事,說明業力的影響。

他說,迦丘帕喇,喇嘛的這個喇,迦丘帕喇,某一世是醫生,他故意使某一個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是這樣的:

這位女人她答應迦丘帕喇,如果說能夠治好她的眼睛,她跟她兒子愿意當他的仆人。可是后來她眼睛好了,她又很擔心當仆人,就向醫生撒謊,說她眼睛越來越壞,事實上,她已經好了。但是醫生知道她在騙他,所以為了報復,這位醫生就給她一副藥方,讓她吃了以后,使她的眼睛全部瞎掉。

因為這樣的罪行,這位醫生往后很多世都變瞎子。

佛陀接著說,惡業會跟著造業的人,就像車輪跟隨牛的足跡一樣。

你看,佛陀講因果就是這樣。我講因果都帶著道理,帶著佛陀講的真理,那再把故事放進去,那這樣法就可以入心了。你看,佛陀講故事也是這樣,他把最后一段就是因果嘛,惡業隨著這些造業的人,就像車輪跟隨牛的足跡,如影隨形。

這是第一個,瞎眼的阿羅漢他的因果。

再來,這個我們講過,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貪欲占據了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進屋頂損壞的房子。貪欲無法占據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無法滴進屋頂完好的房子。”

你看佛陀他講這些真理也好,或者因果也好,佛陀都用非常淺顯、你聽得懂的,善巧方便的為你開示。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凈飯王不斷派人要請佛陀回國,佛陀就跟一大群阿羅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毗(pí)羅衛城的時候,佛陀就向親戚們說了這個《毗輸安呾(dá)啰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又念誦“人應該覺醒,不應該精神恍惚”開首的這個偈語。凈飯王聽完這個偈語以后,就證得預流果,就是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初果圣人,就預入圣人之流。后來,抵達了王宮的時候,佛陀又念誦“人應奉行法”開首的偈語,這個時候,凈飯王證得斯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后,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就贊嘆佛陀還沒有出家時的這個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國人都在慶祝王子難陀─佛陀的異母弟弟的婚禮,佛陀到難陀的房間化緣,把缽遞給難陀,就離開了。難陀接了佛陀的缽,希望把缽還給佛陀,因為不還給佛陀的缽好像失禮。這時候,身為新娘的,就是難陀的妻子很漂亮,她是美妾,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看到難陀追隨佛陀出去,她也跟著跑出去了,而且大聲叫喚說,難陀你給我回來,難陀你快回來。難陀一路追隨佛陀到精舍,就立即出家為比丘。后來,佛陀就移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時候,難陀卻心生不滿,精神恍惚,他覺得僧伽的生活了無生趣。因為他想念他這個美艷的妻子。這個時候,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禮當天呼喚他回去的情景,渴望著還俗。

佛陀明白難陀的心念之后,就透過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美麗的女天神們,就是天女了,這些天女都比難陀未婚妻還漂亮。當時佛陀有問難陀說,你覺得這些天女怎么樣啊?難陀就說,啊,這些天女跟我人間的妻子比起來,我人間的妻子像猴子一樣。你看,他馬上就變心了,這生住異滅的心就變化了。佛陀就告訴難陀說,你如果好好精進修行佛法的話,其中有一位天女將是你的妻子。其他比丘跟著佛陀,在旁邊就譏笑了,他們說,哎呀,難陀是個傭工啊,他為了一個女人而修行。他是女人的傭工啊,為誰辛苦為誰忙,這傭工,就工人一樣,為誰辛苦為誰忙。難陀因此苦惱萬分,他感到很羞辱,自己就獨自到幽靜的地方努力精進修行,最后難陀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他心中已經沒有任何欲望了,不再起執著了。因為阿羅漢已經怎么?破見思惑了,貪瞋癡慢疑都斷掉,自然而然就沒有絲毫的欲念了。

佛陀在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一切。其他不知情的比丘就再次問難陀,他現在修行如何了?難陀就回答說,我不再迷戀世俗的生活了。這些比丘不相信,就向佛陀談到這個事情,佛陀就說,以前的難陀就像屋頂損壞的房子,但是現在,他已經證悟了,就像屋頂修好了,堅固的房子,不再漏水了,他打從看見忉利天的美麗女天神那一天開始,難陀就努力修行。

其實也有此一說,說佛陀后來用神通力把他攝受到地獄去了,因為他還是沒有離開三界的這個欲望。他后來就看到刀山地獄、鑊湯地獄。那些鬼差就在那邊,非常的清閑,沒有事,難陀就問祂說,你們為什么今天都沒有罪人呢?祂說,我們在等一個人。他說,你們在等誰呢?我們在等跟佛陀修行那個難陀,現在在天上享天福,等到他享完以后,他下來,天福享盡,他就來這邊,到我們這個鑊湯地獄,我們就可以來處罰他。后來難陀一看,就驚嚇的說,三界生死,猶如火宅,他就跟佛陀要真心出三界、了生死了。據說還有這么一段。

那么佛陀說,難陀從忉利天見到美麗女天神那一天起,難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解脫輪回。其實他真解脫輪回,還是要離開三界。最后,佛陀確認難陀已經徹底明白四圣諦,而證得比丘最終的目的,成為阿羅漢。佛陀說完以后,眾多比丘受益良多,并且了悟佛法。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富貴的人,本來想要永遠富貴,可惜反而種了窮困的因。主要問題是在他不明白因果,忘記自己富貴是怎么來的。《譬喻經》說,有智慧的人,他會想到財物不可能長久保存。好像失火的人家,有智慧的人就會估計到火勢太大了,在火還沒有燒開來的時候,就趕緊把財物搶出去,屋子雖然燒盡了,財物、財寶保全了,重造新屋,就能夠再做事業了。有智慧的人培植長遠的福業,也就是這樣。愚蠢的人,因為心里太吝嗇了,匆匆救火,妄想保全,不能估計火勢,使全部家產都燒盡。房屋沒有得救,財物也喪失了。那些慳吝的人,也就是這樣。從這里就可以悟出,不去欺負貧困,正是保持長久富貴的良策。

好,那么接下來我們就探討,“富豪之人,本欲長據富豪之境,惜乎反種窮困之因。其患只在不知因果,忘卻本來耳。”這段的意思就是說,富貴人家,他本來是永遠想要占據富貴這個財富,可惜他反而種了窮困的因在里面。為什么?慳貪,其原因就是他不知道因果,他忘記他本來的清凈的智慧,清凈的本性,“忘卻本來耳”。

所以我們就來談老法師說的,要想真正保持富貴應該怎么樣?這一段很重要,大家都想要保持富貴,希望保持財富,那要怎么保持呢?

第一點,老和尚說,所以富有的人,他想要真正保持富貴應該怎么樣呢?應該要布施,布施得大福報,生生世世的大福報。所以一定要了解,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他就肯布施了。肯布施,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樣大的心量。一切眾生跟我有什么關系?眾生跟我是一體的。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還有什么好計較的呢?一家人還有什么距離呢?在大乘教里面,《華嚴經》的《還源觀》里面就講一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是一體的,倫理關系講到究竟圓滿。

第二,所以老和尚說他對佛經,把它分成五個部分,統統講到究竟圓滿,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統統講到究竟了,講絕了。所以夫子說這兩句話,老和尚說他也很重視,也很感動,就是夫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是夫子作的,是古人講的,那你還說什么呢?你說出來還不出古人的范圍。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我們在清涼大師注解里面看到,《四十華嚴》經題注解里面,清涼大師有這么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古人說過,釋迦牟尼佛沒有在古人所說的上面多加一個字,比夫子說的述而不作更嚴謹、更嚴格,講到說沒有加一個字,是真的嗎?老和尚說,是真的。為什么?證得圓滿的法性,一切法都是從法性里面流出來的,見了性就得到圓滿了嘛。所以佛法的教學,目標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就圓滿了,今佛如古佛之再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沒有兩樣嘛,真的叫做不增不減,這個叫做大圓滿,真的是得大自在。

第三點,所以學佛必須把心量拓開,第一個你先懂得布施,就可以保住你的財富,佛菩薩的布施才是最圓滿的,佛菩薩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全心全力去做。布施能布施得盡嗎?老和尚說,布施不盡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嘛,因為性德流露,怎么會盡?度不盡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布施不盡的。為什么?因為性德在后面支持你,性德是無有窮盡,財富也沒有窮盡,智慧也沒有窮盡,相好、壽量都沒有窮盡,無量壽、無量智慧、無量財富,所以你越施越多。越吝嗇就越少,我們看到世間真有大富長者,擁有千億的財富,但是他很吝嗇,我們就知道,他來生的財富就沒有了。為什么?吝嗇,舍不得就沒有了,這一生享盡,來生就沒有了。來生獲得一點余福,但是比現在少了很多了,譬如說他這一世有一千億的財富,來生可能只剩下一億而已,會變成這個樣子啊,再下一世就貧窮了。什么時候他能夠覺悟開始布施,才能夠再得到大富,再得到財富。

所以第一個,要懂得布施。第二個,心量要大。第三個,布施是布施不盡的,只要你開智慧,它是布施不盡的。

第四點,這些道理早年章嘉大師都教凈空老法師,章嘉大師雖然沒有給他明說,但是老和尚說,他相信章嘉大師對他很了解,命里沒有財。但是弘法利生少了財也不行,所以必須要用財富來支持,老和尚說,像他參加國際會議,差不多每一次參加,至少用十萬美金。你沒有這些財富怎么行呢?譬如說老和尚在聯合國主辦一個活動的話,大概總得要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美金。這個我參加過,確實啊,在國外辦活動,確實要這么多金錢。老和尚說,可是我們真想辦的時候就有人送錢來,不用自己開口,不用自己操心,它就有了。所以確實這個布施跟果報是事實真相。

第五,富還要懂得,經上講的“財為五家共有”。除了你懂得布施,心量要大,布施無窮盡以外,你還要懂得財是五家共有。佛在經上常說。哪五家呢?第一個是火,火災,火災會把你燒光;第二個,水災,把你漂浮掉;第三個,就是過去時代,現在沒有了,以前舊社會里面,犯罪者,家人犯罪財產統統充公,叫抄家,國家給你沒收;第四個,盜賊,強盜、小偷;那最后一個,是敗家子,就不肖子弟。所以你要是想通了,保不住啊。怎樣才可以真正保住?布施就保住了。布施是什么?你命里財富永遠不匱乏,不缺乏,無論做哪個行業都賺錢,為什么?你的財庫永遠是豐滿的,這是真的。

遇到高人的話,像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算命的孔先生那是高人啊,他可以算到你每年收入多少、考取名次一點都不差。了凡先生經過二十年,年年去核對,一點都不差,所以他就死了心了,不再想這些事情,一切都放下了。跟云谷禪師在禪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那不容易啊。云谷禪師認為他了不起,就向他請教,你修什么功夫,怎么可以坐三天三夜都不起一個妄念呢?這一般人做不到啊。結果了凡先生說,我沒有功夫啊。他說,沒有功夫,你為什么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呢?他說,我的命被人家算定了,起妄念有什么用呢?也枉然啊,也沒有用啊,那干脆就不動妄念啊。云谷禪師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是凡夫。所以他稱了凡先生叫標準凡夫。

第六,我們連作凡夫都不夠標準,了凡先生是標準凡夫。命運是自己造的,不是上天注定的,自己造的,這句話講得很好,自己造,自己能改。你要懂得像了凡先生一樣,改過、積善、謙德之效。你懂得改的方法改得快。云谷禪師把這道理跟了凡先生說明,他懂得了,他馬上照做,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就不對了。第二年,孔先生給他算命是考第三名,了凡先生考第一名,你看改得多快呢,所以自己造的自己去改啊,這個感應效果不可思議。所以佛法,它是創命論,不是宿命論。佛法它講的是什么?佛陀說定業不可轉,但是改變定數必須要創造變數,了凡先生就是創造變數。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相信,財越施越多,法越施智慧就越增長,無畏布施真正去干,決定是健康長壽。老和尚說,這三個都是他命里缺乏的,但是章嘉大師告訴他,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老和尚做了六十幾年,超過六十年,效果卓著,可以提供給各位參考。

以上老和尚的開示,我們就是談,要想真正保持富貴應該怎么辦。布施,心量廣大,還有布施是布施不盡的,那最后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且要體悟財富的五家共有的真相。以上是老和尚的開示,我們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看下面的“下附征事兩條”,我們看經文:

“不欺窮困(感應篇注證)”

“麻城縣一縉(jìn)紳。積貲千金。將贖二十年前所賣之產。子方十二歲知之。問父。得吾之產者共幾家。父曰。約二十余家。又問。彼家得業后。所費幾何。父復以中席雜費告之。子乃徐言曰。如是贖來。彼家吃虧甚矣。縱使贖歸。必傷陰德。且吾有銀。何患無田。必欲爭取二十余家養命之產也。況小家之置產也難。吾家之得田也易。縱使彼家。即以原銀置田。畝數止存一半。矧(shěn)銀錢到手。易于花費乎。父默然良久。乃云。吾兒所言甚是有理。但墓傍之田一十八畝。定當取贖。以供祭掃。余則不必矣。子曰。審如是。當以時價平買。不必向之言取贖。父亦從之。由是鄉人感激。常在猛將小祠中禱祝。后其子十八歲。即聯捷。以部司擢(zhuó)嚴州守。一日騎馬過橋。馬躍渡河。忽見空中猛將手扶。端坐橋傍。方悟向來鄉人禱祝所感。后享年至八旬有余。”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縉紳”,“縉紳”就是插笏(hù)于紳帶之間,古時候當官的裝束。也是指士大夫。所以“縉紳”也是指士大夫的意思。在《漢書·郊祀(sì)志上》:“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顏師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于紳。’”……“縉”字本作搢(jìn),插笏于大帶與革帶之間。”

我們先解釋一下這個“笏”是什么意思。笏就是一個長長的,像我們現在看電影,演的古代的電影,或者現在這個戲劇,古代的官員向皇帝報告,前面都有一個板子,那個板子就是笏。那叫奏板,或者朝板,或叫手板,或叫手簡,玉板等等。是古代大臣上朝的時候拿了這塊弧形板子,向皇帝報告事情。后來這個也有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區。它這個板子上面就記錄要奏給皇帝知道的內容,或者君王、君主的這個旨意。以表示對帝王尊敬的說法。所以這個笏,它的用意在擋住嘴巴。

那一般來說,天子是執圭(guī),圭就是什么?就帝王他拿的,或者諸侯拿的,他那種是玉器。那大臣所拿的叫做笏。這個《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最先那個笏是用竹子去做的,后來用骨或是牙,或是玉所去制作的。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以他所持的笏板材質也不一樣。后來它這個也成為道教的法器。所以這個是古代上朝這些文武百官所用的一種奏板。那明朝規定,四品官以上是執那個象笏,五品官以下執那個木制的笏,木頭的笏。那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這個就是“縉紳”的由來,意思。

再來,“贖二十年前所賣之產”,就是舊時田宅買賣,賣主保留回贖的權利,稱為“活賣”。這種買賣契約稱為“活契”。回贖權利的保留有一定的期限,過期不贖,就成為絕賣,不得回贖。那這個地方就指縉紳欲贖回二十年前所賣的田產。故當初所訂的契約,應為活契。

再來,“中席雜費”,“中席”就是尊者的席位。“雜費”就是正項開支以外的零碎費用。古時候民間田宅典當、買賣的時候,報請官府辦理產權和賦稅的過戶手續,稱為“推收”。所以“中席雜費”就是意思指,田產過戶的時候,向官府繳納的賦稅費用。

再來,“以原銀置田,畝數止存一半”,若以當年之成交價贖田,得銀者再去購田置產,只能買到原來畝數的一半。說明土地的價格,經過二十年以來,已經上漲了一倍。

“矧”,這個二百八十七頁最后一行,“矧”,“矧銀錢到手”,“矧”就是另外、況且、何況。

“審如是”,“審”就是一定地、果然。“審如其言”。“審如是”就是必要如此。

“猛將小祠”,“猛將”,疑為宋朝劉猛將軍,傳說中他滅掉這個蝗蟲,保穡(sè)。保穡就是保護了農家農產,農民的作物。這個叫保穡之神。“祠”是供奉祖先或先賢烈士的地方。“猛將小祠”就是供奉猛將的廟宇。

“聯捷”,科六舉考試,兩科或三科接連及第,叫“聯捷”。

“部司”,“部”就是指大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機關分為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司”是指司官。各部屬官的通稱。“部司”,任職于某部的官員。

“擢”,“擢”就是提拔、提升。《正字通》:“今俗凡遷官曰擢。猶升也、進也。”我們現在就說拔擢,拔擢就是提拔、提升,這個意思。

“嚴州守”,“守”就是太守。亦為知府。“嚴州”是指嚴州府。明清的時候屬于浙江省,相當于現在的杭州市西南。嚴州之知府叫“嚴州守”。

“馬躍渡河”,“躍”就是跳。“馬躍渡河”就是馬受到驚嚇的緣故,跳躍墜入河中。

“向來”是從前、過去。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據《感應篇注證》)麻城縣一個官員,積累了千金資產,準備贖回二十年前所賣的田產。他的兒子才十二歲,知道后,就問父親說,得到我家田產的人共有幾家。父親說,大約二十多家。他又問,賣出田產后,得了多少錢呢?父親把其他額外的數目加起來告訴兒子。兒子聽后慢慢的對父親說,這樣說來,贖回田產,別人就吃大虧了,真要贖回,一定會損傷陰德。我家有銀錢,還用擔心沒有田嗎?一定要去爭回那二十多家的養命田嗎?小家得到一點家業很艱難,我家要買田很容易。即使他們用我們贖回的錢去買田,就要減少一半的畝數啊。何況銀錢到手,花費就快啊。父親沉默了很久,說,我兒說得很有道理,但墓旁的一十八畝田,必須贖回,以方便祭掃,其他的就沒有必要了。兒子說,要這樣做的話,就應當以現在的價格買回,不要向人家說要贖回。父親依從他的話。因此鄉人很感激,常常在猛將小祠中祈禱他們得福。后來兒子長到十八歲,考試連連告捷,以部司提升到嚴州守。有一天騎馬過河,馬跳起來渡河時,忽然看見猛將用手扶住他坐在橋旁,這才明白自己仕途順利,是因為鄉人所祈禱的感應。后來享壽八十多歲。

那么這一段我們來探討一下,“如是贖來”,經文里面,“如是贖來,彼家吃虧甚矣。縱使贖歸,必傷陰德。且吾有銀,何患無田,必欲爭取二十余家養命之產也。況小家之置產也難”。這一段就是談厚德,這位縉紳,麻城縣縉紳這位官員,他這個十二歲的兒子有很深厚的德行,我們談厚德。

我們常常講“厚德載物”,這個題目,是出自《周易·坤卦·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易傳的作者來看,天地萬物靠大地生長,而大地因為廣大深厚,所以能夠承載萬物、包容萬物,大地是天地萬物的載體。就像我們《地藏經》一樣,心地含藏智慧德能,所以這個大地也是指心地。正因為大地以柔順為品德,所以君子也應效法。“地勢坤”就是,天屬乾,地屬坤,乾坤、乾坤嘛,天地是指乾坤,天指乾,地屬坤。“地勢坤”的意思是說,它的美德,以深厚的仁慈,就像大地一樣,仁慈的態度來化育萬物、愛護萬物,就像母親愛護子女一樣。

那我們讀到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里面也有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個我們有講過,上善的人,他的智慧就像般若法水一樣,也就像一般的我們看的水一樣。水是眾生所需要的,所以“水善利萬物”。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跟無情都需要水,植物沒有水不能生長,人沒有水、萬物沒有水會渴死。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不會跟人家爭的,水它隨方就圓,它不會跟人爭,不會跟一切萬物爭。它“處眾人之所惡”,大家都不喜歡的時候,水它來幫你清洗,你臟了,需要水來洗,你污垢了,地上有穢物,你還是要水來沖洗,水“處眾人之所惡”。所以水的德行,幾近道。所以我們常常用般若法水來比喻智慧。所以“上善若水”,道家講“上善若水”,佛家講般若法水,其實異曲同工之妙。

這句話的關鍵在于“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是天地萬物遵循的自然法則。“道”,就是菩提自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個道就是我們的自性,人人本具的,也就是我們講的良知良能。“道”,如果你能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你的修行就接近“道”了,離智慧不遠了。“幾”就是非常接近了、快達到了、符合的意思,理解什么?你已經接近自然的法則了,“幾于道”。“上善”是止于至善,就我們講至善,就是美好的德行,美好的品德,前后呼應。我們講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能夠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人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意處的地方。你看我們洗菜、洗水果,我們清掃房子、清掃大地,都需要水。我們去掉煩惱,需要智慧法水。水讓我們能夠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

那么“厚德載物”一語出自于《易經》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跟后面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是前后呼應的,表示你的才能跟德行之間是有對應關系的。

所以我們應該遵循的法則是什么呢?是在創建萬物的天性,君子要遵循上天的法則,通過保護眾生天賦的這種德性,讓它生生不息。那大地的行為準則是什么呢?就是要養育萬物啊,所以君子當效法大地,然后透過利益眾生的這個天生的德性來承載。

那為什么要厚德載物呢?因為大地是深遠,寬厚無比的。我們常講一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性德,是率性而為,也是我們要效法大地具備的美德,大地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美德。所以《易經》所描述的這個境界,我們把它想象成從一幅抽象畫,轉變成為指導我們人類的一個生存跟發展的哲學思想。

所以我們要怎么去理解“厚德載物”呢?就是說你要不斷的去修養自己的品德,積累自己的善果,才能承載住你人生所擁有的福報。倘若你德行不夠厚,即使上天給你的財富或幸福,也未必能夠善終。這是“厚德載物”的理解。你要學習上天的精神,我們剛才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習大地的那種心胸,“君子以厚德來載物”,“物”就是你的福報。

所以你縱使擁有的福報再多,如果你不能夠有這種菩薩的修持,你也是會坐吃山空,也會有山窮水盡的時候,福報也會有用盡的時候。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之道,那厚德載物,要和自強不息相輔相成,就是要不疲不厭的去行菩薩道,去做利他的行為,那么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成就你豐厚的德行。

所以我們應該效法大地,要寬以待人,恕人之過。那厚德載物就強調,你的德行是怎么樣?要容人,容物。心胸廣大,氣度恢弘,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可以容人之短,恕人之過是厚德載物的重要內涵。

以上我們來探討這一段,我們因為看到這個麻城縣一縉紳,這位官員他的兒子十二歲影響他父親,這也是表示厚德載物,所以這個小孩有德行。所以他十八歲,就聯捷以后,擔任嚴州守,甚至有得到護法護持,也就是猛將的護持,鄉人感念他,來為他祈禱。我們特別來探討這個“厚德載物”的重要性。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按契贖田。其理甚正。似亦無損于人。乃以如此弱齡。而能推見至隱乃爾。宜其神人交敬。福壽兼隆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推見至隱”,“推見”就是由推論而想見。“至隱”就是極為微小。那“推見至隱”就是他的智慧能夠推演明了如此隱微的道理。

“乃爾”,意思就是猶言如此。

“宜”,當然、無怪。

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

按照契約贖回田產,道理很正常,似乎也不損害人,竟沒有想到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就會專替別人著想,看出其中深層的道理,這樣的孩子當然會讓神人敬重,增福增壽了。

好,我們看最后一段征事,公案:

“動人惻隱(功過格)”

“衡湘梅公。初為固安令。一日有內監。饋(kuì)公豚(tún)蹄。乞為追負。公烹蹄。召內監飲。并呼負債者至前。訶(hē)之。其人訴以貧。公叱曰。貴人債。敢以貧辭乎。今日必償。少遲。死杖下矣。負者泣而去。內監意似惻然。公復呼來。頻蹙(cù)曰。吾固知汝貧。然則無可奈何。亟(jí)賣爾妻與子。持錢來。但吾為民父母。何忍使汝骨肉驟離。姑寬一日。歸與妻子訣別。此生不得相見矣。負者不覺大慟(tòng)。公泣。內監亦泣。辭不愿償。遂毀其券。后公至侍郎。功名特顯。”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衡湘”就是衡山跟湘水的并稱。在湖南省。

“固安”,在河北省廊坊市。

“內監”,宦官、太監。

“饋”,“饋”是贈送。

“追負”,“追”就追取、追欠。“負”就是欠債。追討欠款,叫“追負”。

“訶”,“訶”就是怒責。

“叱”,是大聲呵斥。

“惻然”,悲傷的樣子。

“頻蹙”,“頻”就是皺眉頭。蹙就愁苦的樣子。“頻蹙”就是皺眉皺額,比喻憂愁不樂。

“訣別”,指再無會期的離別;死別。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動人惻隱。(據《功過格》)

衡湘梅公,曾經作過固安令。有一天,一個內監贈送他一只豬蹄,請求追回欠債。梅公烹煮了豬蹄,喊內監一同飲酒。又把欠債人召來,斥責他為什么不還債,他訴說太貧窮了。梅公說,欠貴人的債,敢用貧窮來推辭嗎?今天一定要還,再遲疑的話,就要死在板子下了。欠債人哭著向外走出去,內監見狀,露出了同情的樣子,梅公馬上又把欠債人喊回來,皺著眉頭說,我本來知道你很貧窮,現在也沒有辦法。只要你快點賣妻子兒女,拿錢來。但我身為百姓的父母官,怎么忍心讓你家的骨肉馬上分離呢?暫且寬限一天,讓你回去跟妻子、兒女告別,從此以后就不能再見面了。欠債的人痛哭流涕,梅公也忍不住哭泣,內監也哭了起來,不想再討債了,就當場毀了債券。后來梅公升官做到侍郎,名聲顯貴。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既不徇(xùn)內監之囑托。復不傷內監之情面。使一片貪暴之心。潛移默化者。其機止在動其不忍之良耳。”

這個“徇”就是順從、曲從。

“其機止在動其不忍之良耳”,“機”就是什么?事物的關鍵、樞紐。“止”就是僅僅、只。“動”就是使感情起變化、感動。“良”就是善良。意思就是說,梅公轉化內監的關鍵,僅在觸動他不忍之良心而已。

好,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

按照既沒有曲從內監的囑托,又不傷內監的情面,使一片貪暴的心,不知不覺轉變了。梅公的方法只是要引發人的惻隱之心啊。

好,我們剩下一點時間來探討這段經文,“勿恃富豪而欺窮困”,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德育世人,社會安定。因為這個“勿恃富豪”,就是我們剛好有特別提到,厚德載物,如何保住財富,也是要德行,也要布施,也要心量廣大,這些都是需要德行,所以我們就來探討,德育世人,社會安定。

一,為什么古老的社會人心安定?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他快樂、幸福,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他,他還是滿面笑容,他身心沒有壓力、沒有憂慮、沒有畏懼、沒有煩惱。現在這個社會跟過去的社會相比,那叫反常。我們常在新聞里面看到,現在老人自殺,住在老人院里面,他為什么自殺,自殺的原因何在呢?他人生沒有目標,人生的希望沒有,他活得很痛苦,活不如死,活得不如死,就自殺了。還有小孩子自殺,小學生自殺、初中學生自殺、大學生自殺,這已經不是新聞了。

這些小朋友、年輕人他為什么自殺呢?值得我們去反思,把原因找出來。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就活得很痛苦了。有地位、有財富,他變成造孽了。有財富本來是福報,沒有智慧他就不知道享福,福報全部變成造孽了。就是我們這里講,依靠這個富豪去欺負窮困,那就變造孽、造業了。

第二點,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問題太多,總的來說,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教育出問題。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研究所,沒有教倫理,沒有教道德,沒有教因果,而這些,古代,無論是中國、是外國,是教育里面的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都不講了。中國人,年歲大一點都知道,孔子教學生有四科,第一個,德行,第二個,言語,第三個,政事,第四個,文學。現在只有教后面兩個,政事、文學,前面兩個,德行、言語不教了,所以社會出問題。古時候是德行教育在先,德行學好以后再教你怎么講話。因為講話就是一門學問,就是一門智慧,也是禍福之門,我們說禍從口出,所以講話是一個智慧。人跟人往來,言語是個關鍵,是一個管道,不會說話,得罪人,跟人家結下冤仇。結怨以后都會引起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古代是這樣教的。

第三點,所以言語是大學問,但是言語要什么?言語要以德行做后盾。你有德行,就不會說錯、做錯、想錯。你沒有德行,就一定會說錯、做錯。所以好的言語,帶給自己幸福,帶給家人、帶給社會安定,帶給世界和平,那是功德;不好的言語,引起沖突,家庭沖突、人與人沖突、社會沖突、國際間的沖突,都是出在言語。但是現在這兩個東西不講了,德行跟言語不講,只講政事。政事是什么?就技術,現在講的科技教育。學成之后,將來社會上可以謀生,幫助你生活,可是沒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虛的。你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可是精神是空虛的。所以剛才講說,為什么會自殺?就是因為精神空虛,活在這個世間很痛苦、很累。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在西方,宗教教育沒有了,東方的古圣先賢教育也沒有了,這就是今天社會,包括地球上整個災變的真正原因。

第四,那怎么辦?回過頭去找老祖宗。中國古人講一句諺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我們的祖宗,我們為什么不聽老人言呢?我們現代人認為老人都是過去了,落伍了,他們認為現代人的智慧高,現在科技發明,古時候沒有。他不明了,古人有智慧,古人有知識。古人有智慧,也有知識。現代人有知識,沒有智慧,因為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能夠帶給人生幸福美滿,知識不可能。為什么?智慧的根是道德,是倫理道德,知識可以不要倫理道德,知識可以不用倫理道德。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探討,為什么社會變成這個樣子?因為現在只教政事跟文學,只有知識,知識沒有道德,因為它沒有根,沒有智慧的根。那古圣先賢的東西好,今天沒有人要,沒有人要提倡,沒有人要學習。東西真好,我們沒有看到、沒有聽說過好在哪里。

第五,所以老和尚說,他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老和尚跟一般年輕人一樣也不知道。他只是喜歡哲學,就像現在年輕人喜歡追求財富,哲學是求智慧的。希望得到財富的人很少去學哲學,沒想到哲學的最高標準是佛學,佛經哲學。佛經是哲學的最高峰,從現代三十年科學的成就,讓我們理解,佛法也是科學的最高峰,科學跟哲學不能解決問題,可是佛法里面可以解決問題,甚至解決生死問題,解決煩惱問題。老和尚說,他學哲學,是他一生當中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他學到智慧。

第六,老師教他放下世間工作,專心去研究這門課程。老和尚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習,到今天已經六十幾年了,應該是快七十年了,將近六十八年了,老和尚鍥而不舍,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這是成就什么?老和尚對傳統,對倫理、道德、因果跟宗教認識了,搞清楚了、搞明白了,肯定這個東西能救社會、能救地球。對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講經教學,才真正體會到他老人家用心之苦,他的大慈大悲真實的流露。留下這么多的經典,叫法寶,真正稱得上是寶,為什么?它能幫助我們得到一生究竟圓滿的幸福。這是小的利益喔,不是大的,大的利益,幫助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證到像他老人家,像佛陀一樣,佛菩薩的地位,那才是大利益。而且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爭取得到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5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免费网址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羞羞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 | 久草色视频 | 日韩超碰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先锋资源吧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欧美成人免费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 欧美 日韩 | 国产区在线免费观看 | 超碰在线人人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天天操 | 国产成人免费 | 91亚洲精品久久久电影 | 成人精品久久 | 久久久国产一区 | 看a网站 | 中文二区 | 国户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天天操综合网 | 爱爱免费视频 | 久久久观看 | 午夜视频一区 | 美女在线观看av | 精产嫩模国品一二三区 | 免费看a|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www.com久久久 | 九九久久国产 | 久久国产精品网 | 91视视频在线观看入口直接观看 | 涩涩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