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5月16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六十二,【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于眉睫。】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八十九頁,我們看經文: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于眉睫。】
那么這句經文比較長,它的白話解的意思是說:
善人我們應該要親近他,來幫助我們的德行,讓我們身心能夠輕安自在,可以幫助我們德行的提升;那惡人呢?我們說應該要遠避之,要遠離他,要防杜迫在眉睫的災殃,這個意思。
那其實這一段經文,其實它對我們來說,它本身就是說,讓我們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遠離惡知識。但是如果以佛法來說的話,六祖大師對惠明將軍的開示,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大師對惠明將軍說,你把善惡放下來,返照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菩提自性,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它清凈本然,清凈寂滅。它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佛法教我們,就是從斷惡修善,再來是轉迷為悟,最后是轉凡成圣。所以如果以佛法究竟來說,佛法是不二法門。佛法不是善惡之法,善惡之法是二法,二法是生滅法,生滅法本身,它不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所以佛陀才跟我們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如果你從世間法來說,確實有善惡之分,善人、惡人。其實按照《太上感應篇》,或者是《感應篇匯編》里面,老子的開示,他也有講,當你一念善心起來的時候,你就要往善的方向,你就變成善人了;當你一念惡起來的時候,你往惡的方向去造作,那就變成惡人了。所以其實這一段經文,是教我們如何斷惡修善,也是從人天開始修起,如果以世間法來說,確實我們應該要去親近善人。
在我們佛經上的〈三十七助道品〉里面,有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永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得生;四,已生善令增長。這個是四正勤里面,教我們修行四道法,要一心精進勤勞。以策勵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能夠斷惡生善,故名正勤。
那已生惡令永斷。我們已經有了惡念、惡行、惡的習氣,這是對已生之惡,要永遠斷除。
那未生惡令不生。未生之惡,使更不生。這是必須要靠修行功夫,讓這些念頭,能夠用修行的功夫,念佛的功德,像功夫成片,把煩惱伏住,就可以未生惡令不生。
那未生善令得生。對未生之善,讓它能夠善心生起來。那就是要這里講的,“善人則親近之”,其實就是未生善令得生,見賢思齊。
那已生善令增長。“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自然而然,你會向善人看齊,向善人學習,自然就會提升你的德行。
因為這段經文比較特別,所以我們來單獨的解釋這個經文,同時作這樣的一個補充。
那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發明)善人惡人。分明吉兇二路。言乎氣味。判若薰蕕(yóu)。言乎品類。勢同梟(xiāo)鳳。故曰。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自然之理也。善人所修者德行。親之近之。便有熏陶漸染之功。惡人所釀者災殃。遠之避之。自無朋比(bì)牽連之禍。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不以親賢遠奸。為第一要務。良由觀感贊助之力。默移人之性情者居多耳。】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的名相注釋:
“薰蕕”,“薰”就是香草的名稱。也就是蕙(huì)草。或者“零陵香”。“蕕”,是古書上所指的一種有臭味的草。“薰蕕”就是指香草和臭草。那么“薰”比喻善,“蕕”比喻惡,所以“薰蕕”就是比喻善惡,或者是賢愚,或者是好壞,都有這個用意,就是“薰蕕”的意思。
那這個是出自《左傳·僖(xī)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注》:“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左傳》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言善易消,惡難除”。習氣難斷。我們的善心易退,善事難成,容易碰到障礙,這叫善心易退。那惡習呢?難以消除。
所以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其實來自于習氣,還有習慣。佛法上的說法是,根本無明、塵沙惑、見思惑。其實這個習氣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也都有習慣的說話態度,思考模式。所以習慣跟習氣,我們說習慣成自然。那習氣呢?大部分來說,當然我們講說不好的習氣,但是也有好的習氣,就一些人喜歡做善事,也有很多人喜歡去幫助別人,所以習氣其實也不完全都是指壞的。但是我們習慣上,大部分都認為,習氣是指惡習氣。有些人,譬如說,好吃、好買、好睡、好美,或者好色好淫,這些都是習氣。那習慣也有好也有壞,好的習慣,譬如說,愛整潔、端莊、很有禮貌,喜歡微笑,這都是習慣;那壞的習慣,譬如賭博、煙酒、偷竊、懶惰。
所以習慣容易改正,只要他接受教育;習氣比較難以去除。習氣要到怎么樣才會有辦法去除?阿羅漢都還有習氣,習氣要到辟支佛才有辦法斷,所以習氣難斷。把壞的習慣改成好的習慣,你發心立愿,我們世間法叫立下決心,佛法講叫發愿。譬如說好賭的人,只要決心不涉足賭場;好煙酒的人,只要決心不碰觸沾染,自然能夠戒除。但是佛法上來講,最有效的方法,能夠根本解決的,那就是持戒念佛,一定要受三皈五戒,才有辦法把這個煙酒戒掉,這個煙酒就是一個習氣。你看偷盜也是一種習氣,雖然剛才我們講說,這個偷盜也是一種習慣,但是它其實也是一種習氣。
所以煩惱余習,它不但影響你這一生,人際關系、待人處世,甚至它就是跟業力一樣,影響到整個來生跟他世。譬如說牛呞尊者,他雖然是阿羅漢,但是他平常,他嘴巴總是不停的呶(nǔ)來呶去,就咬來咬去的。嘴巴沒有咬東西,他也是會動來動去的。為什么?因為他過去生中曾經多世做過牛,那個習氣還在。牛本身都有反芻(chú)的習慣,習氣還在。那大迦葉雖然已經證果了,但一聽到音樂,大迦葉尊者還是會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手舞足蹈,自然就會動起來,這是他的習氣。甚至等覺菩薩都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無明未斷,這就有點像每個月的十四日夜晚,那個尚未圓滿的明月,都是因為余習未斷也。所以這個習氣都是多生累世的,要靠不斷的精進修行,剛才我們講的那個四正勤,要不斷的斷惡修善。
曾經有一個寓言,有一只毒蝎(xiē)要過河,它就央請烏龜,因為烏龜可以渡河,毒蝎它沒有辦法,所以毒蝎它就央請烏龜帶它渡河,它就必須要騎在烏龜的背上。毒蝎就跟烏龜說了,它說,你放心,你背著我過河,萬一我啄你了,你死了,我又豈能夠獨自生存呢?它用這樣先安慰烏龜。烏龜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好心的背著毒蝎過河。游到河中央,毒蝎突然習氣就現行了,所以我們佛經上講,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它看到,眼見色,它種子就跑出來,自然而然,嘴巴就會去啄了,毒蝎就對著烏龜的頭上一啄。因為烏龜的頭會跑出來,看到肉了,它就啄它一下。烏龜就回過頭說,你都背信忘義,你不是講好不啄我嗎?毒蝎滿臉歉疚的對烏龜說,我并不想要傷害你,怎奈我啄人成習慣了,實在是對不起你啊。你看,動物也是一樣呀。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我們怎么樣去掉這個惡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呢?清凈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業呢?這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跟決心。那我個人覺得,拜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還有拜佛。我常常建議蓮友,拜《無量壽經》,一字一拜;拜《地藏經》,一句一拜,或者一字一拜也可以;或者你拜《三昧水懺》;或者拜《占察懺》。像我現在在拜《慈悲地藏寶懺》,一句一拜,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二部跟第三部了。如果我在講堂,我就拜講堂的部分,我在家里,就拜家里的那一部,我一共放兩部。兩邊拜的速度不一樣,但是兩邊都拜完了,我就完成兩部。一方面是什么?一方面拜佛也是一種懺悔,也是一種養生,還有運動,可以柔軟筋骨。所以你一定要常常發愿。
像今天我就聽了老和尚在講《凈土大經科注》里面,第四回的第十二集,老和尚說,怎么樣可以得到戒定慧呢?怎么樣可以修念佛三昧呢?講實在話,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就是盡此一報身,用這一生的壽命,你也看不完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套《藏經》你都看不完,那你怎么有辦法在這一生最起碼成就呢?可以帶業往生呢?要有把握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入場券,就必須要向大善知識學習,要依止明師受戒。那個受戒不是受五戒,是依他的教誡,五年學戒,聽他的教誨,老實、真干,落實去做。
那我今天又發了一個愿,其實我是比較專注于這個因果講座。譬如說《地藏菩薩本愿經》《感應篇匯編》,像現在講的《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現在在講這個部分。還有平常在講堂也有在開課,老和尚有講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玄義講記,我現在也在講。還有基礎經典,《阿難問事佛吉兇經》,已經講到二十八集了。我們這個攝影師兄一直要叫我講《無量壽經》,可以講說非常難行,一定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能夠講這種凈土大經。坦白說,當然,老法師到最后,他還是導歸極樂,他其他經都放下來了,他也不再講《楞嚴經》,也不再講《法華經》,也不再講《圓覺經》,老和尚其他經統統放下,也不講《華嚴經》了,他只講《無量壽經》。所以我今天聽到老和尚在第四回第十二集里面講,我也很感動,我馬上在佛前就發愿了。
老和尚說,你們怎么樣可以得到定跟慧呢?怎么樣去修念佛三昧呢?誒,我今天聽到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我就覺得說,我們就是要依止大善知識,他就是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我們現在的話講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這是現在世俗的一種描述。首先,老和尚就以他過來人的經驗,他說建立信心不容易,你要先對凈土產生信心出來。那你怎么對凈土產生信心呢?也有很多人對凈土沒有信心。
我前幾天接到一個蓮友打電話來問我,他的家人生病了,他問我該怎么辦?他那個家人年紀也不大,五六十歲而已,現在腎臟出問題,查不出原因,然后說不能睡,不能躺。喔,這個非常麻煩了,這不能睡、不能躺的話,那幾乎他整個身心世界沒有辦法調和,那病情會惡化。他跟我講一句話,他也是老參,老修行人。
因為我們最近助念一位菩薩往生,顏惠文菩薩往生見聞,我寫了一個心得報告。我們這個華藏衛視,有一個鼓隊隊長顏惠文居士,我去跟她開示,然后她預知時至,活著往生。我去跟她開示了五十四分鐘。短短在一個禮拜之內,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里面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真的是七天,在七天之內,全部阿彌陀佛都安排好了。
我在二○二○的四月十二日,去給她開示,她接著,馬上就像回光返照一樣,精神就非常好,跟她的華藏衛視的鼓隊蓮友開示,鼓勵她們要堅定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她父母表達感恩,也表達懺悔;而且勸導她父母,不要因為她生病而對三寶產生謗佛、謗法、謗僧的言行出來。最后她在四月十九日十一點二十三分,直接送到我們這邊上品蓮禮儀公司助念。大家把她抬著進去以后,因為要到助念室,一進電梯,她就見到佛光了。活著躺在助念的臺子上,舍報往生了,那就真的是活著往生。
我就寫了這一篇《顏惠文菩薩往生見聞》心得報告,能夠給她的親人看。她現在生病,臥病在床,苦不堪言,我就希望以這個病苦。這顏惠文居士也是癌癥,病入膏肓了,我們陳居士說,六根全部都敗壞掉了,只剩下一根而已,這么嚴重。
結果我們這位蓮友竟然回報我說,老師,那電話打跟我講說,“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他說,歸舟在哪里?問得我也啞口無言,十幾年的修行,不曉得說“極樂有歸舟”,那不曉得。他問我說,歸舟在哪里?歸舟就在這一念覺悟嘛。歸舟在哪里,你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你堅定信念就好,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很清楚的講嘛,“發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專念”就是持名,就信愿持名四個字嘛。《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里面三輩往生,統統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覺悟嘛。
所以老法師說,你怎么樣可以建立信心呢?老法師講得非常好,他說,你先發愿。你看黃念祖老居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簡稱《大經解》,老和尚說,黃念祖老居士大菩薩再來的,這部《大經解》是凈宗的瑰寶,老和尚說你要看三十遍。黃念祖老居士《大經解》,如果以電腦資料來講的話,大概是九百一十八頁,如果你發愿一天十頁,一個月可以看三百頁。一個月看三百頁,三個月可以看九百頁,一部《大經解》看完了,三個月,一年可以看四部。我算一算,老和尚的標準三十部,要七年六個月。一年四部嘛,那七四二十八,要二十八部嘛,再加半年,最少要七年六個月,才有辦法完成三十部。
老和尚說,當你看完《大經解》三十部以后,你真的明了了,明白了,清楚明白了,你信心建立起來了,那你就堅定信愿了。等到你堅定信愿以后呢,老和尚開第二堂功課,更嚴苛,《大經解》可以不用看了,放下來,一天讀二十部的《無量壽經》。老和尚說,一部大概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一天讀二十部。哇,這也是要非常精進用功,才有辦法達到。老和尚說,第二階段進入《無量壽經》,一天讀二十部。你讀個半年以后,老和尚說,整個境界都不一樣了。
到第三個階段的時候,老和尚說,念佛。
你進入第三階段的時候,就是要求這個禪定功夫,要修念佛三昧。《無量壽經》讀完以后,再進入第三階段念佛的時候,老和尚說,你最后一定可以大徹大悟,你就可以來講這一部《無量壽經》。老和尚說,你來講這一部《無量壽經》,就跟釋迦牟尼佛講得一模一樣。你怎么可以講到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呢?每一個人聽你講《無量壽經》,完了以后,都跟你一樣生起堅定的信愿,然后法喜現前,各個都要求生西方凈土。老和尚說,你就可以成就了,你今生就可以成就。
這是我今天聽到老和尚開示,聽了那么久,今天聽這一段最受用。我馬上就在我電腦資料上記錄下來,我也要這樣學老和尚。老和尚他是,信、解、行、證,他是已經證悟的人,他是稱性而談的,他從自性流露出來的體悟,他告訴我們后人要怎么學習這一部《無量壽經》,怎么樣可以在當生成就。
我聽完老和尚這樣開示,我很想去告訴剛才那個家人生病的蓮友,那位老參,我說,你不知道“極樂有歸舟”,不知道歸舟在哪里,這就是歸舟啊。老和尚為什么要這樣開示?因為現在上根利智跟下根,剛好是兩個極端。上根的,一聞千悟,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信、解、行、證統統具足。下根的呢?他老實真干,他一句佛號持到底,他也不認識字,他也沒聽經,但是他煩惱非常的少,幾乎沒有煩惱。這兩者往生很容易。獨獨這一種,我們在中間這個,上不上、下不下的這些中根機的人,講經說法就是為他們說的,要說到他們心開意解。
所以我的經驗是說,要發心立愿,要徹底懺悔。所以“煩惱易斷,習氣難改”,怎么樣可以去掉惡習呢?我是覺得,你能夠照老法師剛才這樣教誨的方法去做,習氣一定可以斷掉。你不勤勞精進,即使你有良師益友,那對你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們要把壞習慣改成良好的習慣,也是要靠環境的熏習。往下我們都會談到孟母三遷的問題,那就是環境的熏習。還有教育的陶冶,那聽經聞法就是一個教育,轉迷為悟。但是最主要是要靠自己的決心,也就是所謂的發心立愿。
所以習慣很難改,習氣更不容易修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呢?本性,每一個人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性相近,習相遠”。所以本性在纏,所以稱之為習氣。所以我們在本性上受了世間的貪瞋癡慢疑習氣的熏染,必須要不斷的努力精進,才有辦法把這個染污的習氣去除掉。就像千年的古鏡蒙塵一樣,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是我們提到“薰蕕”,講到善惡,我們就提到這個習氣跟習慣,來跟大家報告。
再來,“梟鳳”,“梟”是一種惡鳥。《說文解字》里面說:“梟,不孝鳥也。”“鳳”是吉祥鳥,傳說中的鳥王。所以現在這個末法時期,這個亂世,你就見不到“鳳”了,以前古代有見到鳳凰,那現在就不容易見到了。雄鳥稱為“鳳”,雌鳥稱為“凰”。所以叫鳳凰于飛。現代人常常在結婚的喜慶里面,都用鳳凰來作比喻。那么“梟鳳”呢?就是以“梟”來比喻惡人,“鳳”來比喻善人。
再來,這個音你要念“朋必”,“朋比牽連”,“朋比”意思是什么?結成私黨,結黨營私。“牽連”就是株連、連累。“朋比牽連”就是因與人結黨營私而受到災殃的連累。
再來,“親賢遠奸”,“親賢”也就是親近賢人,愛慕賢才。“遠奸”呢?就是疏遠、不親近、不接近奸人。
唐朝韓愈《順宗實錄·三》:“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nìng)”。“佞”就是小人。遠離小人,親近賢人,尊師重道。
《三國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這《諸葛亮傳》里面提到,漢朝的初期,朝政清明,為什么國家強盛?因為帝王都能夠“親賢臣,遠小人”。前面叫西漢,后面叫東漢,到東漢就衰微了。所以他說,先漢為什么會興隆?此是因為他“親賢臣,遠小人”。那“親小人,遠賢臣”呢?就是后漢所以會敗壞,會頹敗,會傾頹的原因就是這樣造成的,就是“親小人,遠賢臣”造成的。其實我們不要說看這個《三國志》了,現在的企業經營,國家朝政,何不如此呢?也是一樣的。一個企業的經營,跟一個國家的經營,都是這個道理啊。“親賢臣,遠小人”,所以“親賢遠奸”,就是親近賢人,疏遠奸佞。
再來,“觀感”,“觀感”就是觀看而引起感動。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善人惡人,分出吉兇兩條道路。用氣味來比喻,善人就好像薰草的香味,惡人就好像蕕草的臭味;用品種來比喻,善人就好像是美麗的鳳凰,惡人就好像兇殘的梟鳥。所以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善人修德行善,親近他們,就會受到他們好的熏陶,走向解脫的道路;惡人行惡釀災,遠避他們,就不會有禍害的牽連,走向墮落的道路,從天子以至百姓,沒有不把親賢遠奸作為頭等大事的。因為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影響,很多人因此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善人非必時時行善。然動靜云為。較之惡自遠矣。惡人非必事事為惡。然語默作止。較之善自遠矣。且如吾欲作一善事。濟一貧人。放一生命。善人見之。必多方贊成。以為此舉必不容已。惡人見之。必無數阻抑。以為此事極其迂闊。言之者既已諄(zhūn)諄。聽之者能無躍躍。吾知隨之轉移者。多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云為”,言論行為。
“必不容已”,“不容”就是不允許。“已”就是停止、罷了。“必不容已”就是必然不能停止,亦即一定要付諸實踐。
“迂闊”,“迂闊”就是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
“諄諄”,“諄諄”就是反復告誡、再三叮嚀。《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miǎo)藐。”朱熹《集傳》:“諄諄,詳熟也。”教誨的反復的告誡,非常的殷切,那聽的人藐藐,就是忽略了。所以這個地方,“諄諄”就是表示,它通善的跟不善之叮嚀。
“躍躍”,“躍躍”就是因急切期待,或心情歡樂而激動的樣子。“躍躍之行”,也通善跟不善事。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善人并不一定時時行善,但動靜行為,離惡就很遠了;惡人并不一定事事為惡,但語默舉止,離善就遠了。例如我要做一件好事,救濟一個窮人,放生一個生命,善人看見,一定從各個方面表示贊成,認為這一舉措不能停止;惡人看見,一定從各個方面設置障礙,認為這件事情非常迂腐。說話的人既然懇切,聽話的人怎么不動心呢?我看見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改變了初衷。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
【孟母教子。必欲三遷。惡其習也。圣賢尚爾。何況庸人。豈惟人類。即異類亦然。昔華氏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人若犯罪。彼國令象踏死。其后象廄(jiù)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法句經。至為善生天。為惡入淵之句。象忽悚(sǒng)立。若有覺悟。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shì)。不忍踏殺。王知其故。移象至屠肆之處。象見屠殺。惡心復熾(chì)。然則見聞所系。顧不重哉。】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三遷”,這個孟母三遷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故事,尤其是教育子弟,現代人都在學習孟母三遷。相傳孟軻(kē)幼年時,鄰里環境不好,孟母三次遷居,使孟軻,就是孟子,得到比較好的學習環境,這個事情在漢朝劉向《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傳》,那我們來看這段《列女傳》。
《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傳》:“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gǔ)人衒(xuàn)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zǔ)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這就是《列女傳》里面,《母儀·鄒孟軻母傳》里面的原文,等一下我們來解釋這個白話解,我們先名相注釋。這個“其嬉戲為賈”,這個“賈”就是商人。那么“衒賣”,這個“衒賣”就是商人他在賣東西的時候,我們現在講叫吆喝,夸耀物品的好處以求售,在市場、商場可以聽到這個商人叫賣聲,吆喝的聲音,就是“衒賣”,夸耀物品的好處以求售出,“衒”就是夸耀。“復徙”,那個“徙”就是遷移。這個“舍市傍”,“舍”就是他買的房子,住的地方叫“舍”,住在市場旁邊。“學宮”,“學宮”就是學校。“俎豆”,“俎豆”就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皿,表示禮儀,很重視禮儀的意思,“俎豆”就是很重視禮儀。“揖讓進退”,“揖”就是拱手,也是很有禮儀。
好,我們來解釋這段《列女傳》的原文。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很聰明,他們剛開始住的房子是靠近墳墓旁邊,孟子小的時候,他喜歡跟小孩子一起嬉戲游玩,他們就在這個墳墓旁邊,就在那邊嬉戲游玩,那看到有人來掃墓,孟子就跟一般的鄰居的小孩,一樣學什么,學大人在跪拜那個亡者,然后哭嚎的樣子,也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那孟母看到以后說,啊,這不行,這不行,這個不是我兒子居住的地方,我不能讓孩子住在這里。為什么?就“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以后還好他母親有搬家,要不然孟子到后來,可能就不是孟子,就辦喪葬事宜,他就學得很像。
那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就市場旁邊去住。市場旁邊都是做生意的,買賣的,到了市集旁邊以后,孟子又跟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跟人家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又跟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淋漓盡致,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看了以后,又皺著眉頭說,這也不行,這不行,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
那第三次搬家,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學校附近。孟子一遷到學校以后,就看到這邊,這里面講俎豆,“設俎豆,揖讓進退”,那孟子就學習了,學習了就變得很守秩序,很有禮貌,很懂得禮貌,而且喜歡讀書了。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就很滿意的點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
后來大家就用什么?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善的人,好的人,好的事,好的物,這是什么,這叫境界般若教育,這境界本身也是一種般若教育,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他善的種子容易先浮出來,開顯出來。
那老法師對孟母三遷,其實老法師也有個開示,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
老法師說,佛法知道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緣、有果,所謂的因緣果報,但是關鍵還是在緣。所以老和尚說,李炳南老師也說過,沒有緣,那個種子是不會開花結果的,就好像那個種子,它不種在土壤里面,它就不會開花結果,你把它放在那個空杯子里,封起來,它永遠不會發芽,當然你不能有水氣進去,也不能有空氣進去,否則它還是會發芽,所以老和尚說,關鍵還是在緣。所以佛家常講緣生,它不講因生,佛法是緣起法,緣生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龍樹菩薩說的。所以佛法講緣生,因緣所生法,一切法從因緣生,它不講因生。
緣,中國古人常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環境對你決定有影響。孟子的母親教她小孩子,也就是孟子,我們知道孟母三遷,為小孩搬家三次,為什么?因為鄰居,小孩跟小孩玩,他就受了染污了,第一次住的是農村,墳墓旁邊,孟子學了埋葬死人,孟母看到說,這不適合小孩。第二次搬家,搬到靠近市場,市場里面有屠宰的、賣肉的,孟子又學會了,在那邊學殺畜生,做買賣,孟母覺得這也不行。第三次搬到私塾旁邊,小孩子都讀圣賢書,都念圣賢書,孟子也學會讀書了,學會了禮敬,這地方好。這就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要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孟子沒有辜負他的母親,真的成為圣人。孔子、孟子的母親,都是典型的人物。做母親最偉大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圣賢,成圣成賢,至少成為君子,在出世間法里面,就教他成佛、成菩薩。母親的偉大,偉大在這個地方,不是別的。
所以有賢母必有賢女,有賢女必有賢妻,有賢妻必有賢子,有賢子必有賢人,這就是我在天津講的,印光大師說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在女德,在賢母。這個是老法師在《凈土大經解演義》里面,有開示孟母三遷,我特別把它引用出來。
我們來看下面的。“異類”,“異類”就是禽獸鬼神等。《列子·黃帝》:“異類雜居,不相搏噬(shì)”,搏就是奪取,噬就是吞噬。這個異類就是指畜生類。
再來,“華氏國”,“華氏國”就是華氏城。
那么我們來看這個華氏國,這里面,我們會提到阿育王,我們來認識一下佛教界的這位大護法,阿育王。在佛典故事里面,我們知道有一位童子捧沙供佛,這位童子就是后世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護法。
那么有一次,佛陀帶著弟子們入城去托缽乞食,在王舍城的路邊的沙堆上,坐著兩個童子,這兩個童子就用沙子來做各種造型嬉戲,甚至變化成飲食、器具,玩得不亦樂乎,他說,我們來造個塔,來搭個橋吧,做個城門。
這個時候,剛好佛陀帶著眾比丘們入城托缽乞食,那眾僧們威儀有則、安然徐步的風范,讓城里面的百姓由衷的贊嘆,為首的釋迦牟尼佛身相巍巍,自然發出眾德齊備的光芒,猶如千日般的耀眼。
那么其中有一位童子叫阇耶,遠遠的看到佛陀持缽朝自己的方向走來,剎那間,他被佛陀的莊嚴法相吸引,心中生起了恭敬供養的念頭。阇耶心里就想了,我要捧著自己所炒的這一碗面食,其實它是一碗沙,放在他(佛陀)的缽中。其實佛陀早就知道,他就是未來的阿育王,佛陀有無量的神通,佛陀知道這位童子是未來佛教的大護法,所以佛陀是特地走過去,要讓他們種福田,因為小孩子他沒有錢財,佛陀主要是要募他這分道心跟供養的心,那阇耶,他等到釋迦牟尼佛走到面前的時候,阇耶就捧著細沙向佛陀說,這是剛剛炒好的干糧,面食,希望您能夠接受我的供養。
另外一位叫毗阇耶的童子也跟了過來,在旁邊合掌隨喜。阇耶就很誠懇的發愿,他說希望未來,我能成為統理天下的國王,最后也能夠像世尊你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他就發這個愿。
慈悲的佛陀就接受他的供養,露出了微笑。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知道世尊若微笑,就必有因緣在其中,佛陀一微笑就表示說,童子跟佛陀有緣,阿難尊者就知道了,這必有因緣。阿難就為了釋眾疑,而合掌向世尊請示。所以阿難尊者常常作當機者,他為眾生啟請,他請佛陀說,你為什么微笑呢?
佛陀就開示了,我今微笑非無因緣,你們看此二童子似在玩耍,以沙奉佛缽,卻不知一念至誠的功德,勝過以散亂不凈心供養上妙美味。在我滅度后百年,此地將會誕生一位轉輪圣王,福德具足,統理南閻浮提。彼王族姓孔雀,名叫阿育。你看佛陀都可以預言,他叫阿育王,他們的族姓是孔雀。彼王族姓孔雀,名叫阿育,將以正法治化天下、安立眾生,并且廣造八萬四千佛塔。確實阿育王,后來造了八萬四千佛塔,佛陀都把它預言出來。供養我的舍利,令人瞻禮,獲福無量。阿育王就是這位捧沙童子的后身。
其實因為我們提到華氏國,才要提到阿育王,因為這跟阿育王有關。后來阿育王的兒子跟女兒,有把佛陀的舍利供養到斯里蘭卡,老法師也在斯里蘭卡蓋佛教大學,我也去過斯里蘭卡,聽老法師在斯里蘭卡總統府講凈土大經,《凈土大經科注》。佛陀舍利就在南林尼僧苑,佛陀紀念館,斯里蘭卡的佛陀舍利,供養到臺灣來,在中正機場,就是我去迎接的,這個故事我講過了,我派我的這個座車,護持佛陀舍利到中正機場,桃園機場,后來一路護送到南林尼僧苑,那個佛陀舍利就是阿育王的女兒跟兒子送到斯里蘭卡的。佛陀指示阿難將缽中的沙,遍灑于如來經行之處,為阇耶植下未來獲勝報的福德善根。阿難尊者領受教化,即依教奉行。以上這一段故事是記載在《法苑珠林·卷四十三》里面的佛典故事。
我們來介紹阿育王。阿育王,他叫阿輸迦·孔雀,約在公元前三○四年,至公元前二三二年,簡稱為阿育王,意譯無憂,故名無憂王,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賓頭娑羅王的兒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為佛教護法。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二六九年至二三二年,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展到現在的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孟加拉,還到達伊朗的東部,也就是波斯的東部,東邊到達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到喀拉拉邦,以及安得拉邦的北部。
那么即位之初,依據這個佛教文獻記載,在公元前二七三年,賓頭娑羅王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跟他的兄長蘇深摩爭奪王位取勝,并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所以阿育王早期的時候,是比較暴虐,嗜殺,他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一說阿育王是受到佛教徒異母弟的影響,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影響;另外一個說法是,他是受沙門的影響。其實不是,是在前一世,他捧沙供佛種下了善根,那佛陀當時就已經給他授記了。
他在公元前二六一年,征服羯(jié)陵伽國,有十五萬人被俘,十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他除了邁索爾地區以外,統一全印度。他統治期間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根據這個小摩崖法敕(chì),阿育王在接觸佛法之后,曾經有二三年時間不太積極,后來跟僧團深入相處以后,他即位后的第七年皈依佛教。在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記載,阿育王即位第八年,他征服了羯陵伽國,他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即位后第九年開始,虔誠的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的方式擴張勢力。
但是也有北傳的記載說,他將數以萬計的分那婆陀那國的拜偶像的外道屠殺,導致誤殺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長老,也就是他同母弟弟毗多輸柯。又據南傳記載,阿育王曾經因為佛教僧侶不與外道一起和合說戒,而屠殺了都城內的佛教僧侶。阿育王后悔之后,再也沒有迫害各宗教的具體記載,他對于佛教、婆羅門教以及耆那教都給予慷慨捐助。后來的人都認為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擁戴之下,統治印度四十一年。
我們接下來談他宣揚佛教。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并且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他在國內建了許多石柱,這些阿育王石柱,上面刻著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譬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那么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
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甚至建立旅客休息的場所,為貧民施舍,并且親自朝拜佛陀的圣跡,他建立了許多佛塔。據說阿育王在位期間,總共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就是佛陀當時有預言。他在位第十七年,在華氏城。就這里講的華氏國,所以我們才要特別提到阿育王。他在華氏城,由帝須長老舉行了第三次佛經結集,就是由帝須長老主持的,護法功德主就是阿育王。就佛經一共有四次結集,第三次結集,就是阿育王當功德主。第一次的結集,就是迦葉尊者當主席,阿難尊者跟優婆離尊者,他們朗誦這個《經藏》跟《律藏》,那第三次結集,就是帝須長老主持的,第一次結集,是阿阇世王當功德主,第三次就是阿育王當功德主。使佛教成為全印度全國性的宗教。他還派了很多教團,傳教團,到各國去,宣揚佛法。尤其派人去斯里蘭卡傳教,使斯里蘭卡到今天,仍然是南傳佛教的中心。阿育王對于所傳播的佛教,有些他是說限于上座部派別,但是據北傳佛教的記載,阿育王后來,他也信奉了大眾部的佛教,因為佛教在當時有分為上座部跟大眾部。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釋:
“廄”,廄就是馬棚。是指牲口,就是象住的地方,牲口棚,就是這些動物、畜生住的地方,我們就說牛棚啦,馬棚啦,象棚啦等等,這叫廄。
再來,“悚立”,悚立就是恐懼的樣子,意思是指說心中有所畏懼觸動,而寒毛直豎。
“屠肆”,就屠宰場,肉市。
“系”就是關聯。
“顧”,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于而。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孟母教子,三次轉移住家,怕孟子沾染了惡習。圣人都是這樣的,何況是普通人呢?不僅人類是這樣,其他動物也是這樣。從前華氏國有一只白象,能夠消滅怨敵,如果人犯了罪,這個國家就用象來踏死。后來象的住所被大火燒毀,把象轉移到接近一座寺廟的地方。這個大象聽了比丘念誦《法句經》,聽到“為善生天,為惡入淵”的句子,忽然感到恐懼,站著不動,好像有所覺悟。后來把罪人交給它踏,大象只用鼻子嗅一嗅,舌頭舐一下,不忍踏殺。國王知道這個緣故以后,就把象移到屠宰場,象每天看見屠殺,惡心又恢復了。因此,周圍的影響,我們能不重視嗎?
好,這一段我們來探討一下,我們看經文里面移象近寺,就是把象搬遷到佛寺旁邊。象聞比丘誦《法句經》,這個大象聽到比丘誦《法句經》,誒,它也有覺性啊,它也有見聞覺知,它也知道,至“為善生天,為惡入淵”之句,它聽到那個《法句經》里面講說,為善的話,可以生到天道去,造惡的話,會墮到地獄的深淵里面去,它聽到以后,“象忽悚立”,那象好像聽懂一樣,它突然間站在旁邊,驚悚的樣子,“若有覺悟”,好像聽懂,有一點覺悟了。“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不忍踏殺”,它知道以后,再把罪人交給它踏殺,它不敢踏了,它只用鼻子嗅一嗅,舌頭舐一舐以后,它就不忍心踏殺了。
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呢?當然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但是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為什么它聽到比丘誦《法句經》,“象忽悚立,若有覺悟”呢?就是印證了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講的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并沒有講說,奇哉,奇哉,一切人類,佛陀沒有講人類喔,佛陀講一切眾生,眾生包括蠢動含靈,包括六道的眾生,一切蠢動含靈都有佛性。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來談,我們看到象聽《法句經》好像聽懂,忽然悚立,若有覺悟,我們就來談,“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意思就是說,佛陀以一種語音聲宣說佛法,那隨著各類的眾生根器的不同,便得到不同的理解。
這一段呢,我們把這一段的經文出處,我們把它朗誦出來,這是在《維摩詰所說經》里面,〈佛國品第一〉,里面有這段經文。“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這一段經文是在講什么呢?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佛陀以一音演說法,一音就是什么?就是般若法音,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佛以清凈音來演說妙法,每一個道的眾生,各類眾生,隨他們的根器,他們都能夠去領悟。像剛才這只大象,聽到比丘誦《法句經》,《法句經》是佛說的,是佛陀的法身舍利,那它為什么聽得懂?因為那個《法句經》就是一音演說法,那眾生隨類各得解,象當然聽懂,因為那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在說法,“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這一種神通道力,為什么叫不共法呢?二乘人沒有辦法,人天更是沒有辦法,凡夫根本沒有辦法契入,所以叫神力不共法,是共什么?是共法身大士跟究竟佛,這是第一段的意思。
再來,“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每一道眾生都可以得到領悟,而且他們得到利益,那這種力量,也是神力不共法,也只有佛陀做得到。
再來,“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這個地方我們最能夠體會了,佛陀以一音來演說法,佛陀為你開示,你聽佛陀的開示,你會對世間的東西會產生恐懼,對生死會產生恐懼、害怕,或者你對佛經法喜充滿,歡喜無比,或者說你能夠生厭離心出來,或者斷掉你的疑惑,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佛陀有這個神力啊,這個神力不共法。所以為什么讀《地藏經》,讀《地藏菩薩本愿經》,會有感應?為什么你讀經典回向會有感應?就是神力不共法。
很多人說,佛經是佛說的,你讀佛經給佛聽干什么?這沒有感應。這完全是邪知邪見,他不了解這一段《維摩詰所說經》說的意思。你看你對一切生死、疾病,有恐怖、敬畏、害怕,像我一樣,我以前看到死人,我會害怕。我現在參與助念,我為亡者長跪說法,我沒有這種恐怖、怖畏之心,為什么呢?佛力加持,你的那一分愿心,你那一分成就別人往生的那一分愿心,跟佛是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感應道交,至誠感通,佛力加持,自然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佛的神力加持,不共法。是這一段我們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我們《無量壽經》里面,也有這一段同樣的意思的經文,在《無量壽經·法藏因地第四》品,“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個經文很相近,很容易弄混,會表達錯誤,“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個白象聽到《法句經》,它能夠忽然悚立,有所覺悟,若有覺悟,就是《無量壽經》這段經文的意思,又能現一妙色身,讓這些眾生隨類見。
那么佛陀在三十二大丈夫相里面,他有梵音聲相最具功德,贊嘆佛陀身口意里面,關于口密不可思議的功德有四種,一般稱為四無礙辯。無論梵音聲相或是四無礙辯,都是指教化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發愿成佛的人,都必須具備這四種佛才有的神力,叫神力不共法,這叫做梵音聲相,還有這個四無礙辯。
梵音聲相是指佛的清凈梵音,所以為什么那個比丘誦那個《法句經》,那個大象若有所覺悟,就是佛的梵音聲相,清凈的梵音,洪量圓滿,如同天鼓般的聲響,微妙殊勝;又像迦陵頻伽鳥的聲音,聽到都讓你生歡喜心,獲得利益。
那四無礙辯是,說法無有障礙的智慧、說理無有障礙的智慧、詞句無有障礙的智慧、辯才無有障礙的智慧,經文里面詞無礙智的功德,說明佛陀對許多方言語音都是不受限制,就佛的四無礙辯。佛陀說法對于許多方言、語音,都完全不受障礙,不受限制,你講佛經給外國人聽,給美國人聽,他也聽懂;你念阿彌陀佛,他也聽懂。
此外佛陀說法有五種美妙的聲音,深遠如同雷聲作響;聲音清脆,即使很遠的地方都聽得到;所說的話入于心中,使人敬愛;聽了就能明白個中含義;聽到的人,不會感到厭倦。
諸佛菩薩以音聲權宜說教,使得眾生從聽聞、思維、修行獲得利益,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那么佛陀在無量本生中,行不惡口、說實話、說柔軟美語、教人善語、不毀謗正法等善業,因此所感得的是梵聲相妙相,表示能令聽到佛陀聲音的眾生,在聽法時心中生起善心,不但心無雜亂,對于大小權實也能了解,進而斷惑去疑,去除疑問。
誠如《華嚴經》中所說的:“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佛陀以一種音聲說法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眾生,依著他們不同業力和境界,都會認為世尊是在對他們說的。
佛陀曾經在靈鷲(jiù)山講《般若經》,聽法的眾生依聆聽者心量根器利鈍而有差別,利根器者聽到佛陀說法,攝持《八千頌般若經》就能通達了解;中根器者攝持《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下根器的眾生需要《大般若經》才能了解法意。
所以下根器喜歡人天福報的眾生,佛便對他們講五戒十善法;中根器的眾生厭離世間,畏怯三途苦及生老病死苦,容易產生出離心,希望自我解脫,便喜歡聽佛陀說苦、集、滅、道四圣諦,十二因緣的法;而上根器的眾生喜好自利利他,樂于修習菩提心正行,他就喜歡聽佛陀說的六度萬行。
這就是“一雨普潤,稟受各異,三獸渡河,證有深淺”。“一雨普潤”是什么?法雨落下來都是一樣的,但是眾生的上中下根器不一樣,各人得到的滋潤也會不一樣,得到的利益也會不一樣,佛是平等說法,法雨普潤,那各人的領受都各不相同。“三獸渡河”,三只野獸渡河,這個三獸是一個比喻,這表示三乘的修行者,一個是菩薩乘,一個是緣覺乘,一個是聲聞乘,渡這個河,什么河?這個河是生死河,就輪回的生死河,三界六道的生死河,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他們渡這個河,生死河,他們所證的都各有深淺。聲聞乘證得阿羅漢,緣覺乘證得辟支佛,菩薩證菩薩果位,各不一樣,根器高下不同,果證的程度也有差別。
那這里,我們提到這個大象聽《法句經》覺悟,我們再講,發生在現代的一個公案故事,神鼠四十八拜往生。這有一位居士叫韞(yùn)才居士,她提供出來,她親眼見到。她在四月初九上午十一時,江蘇海門關岳廟大殿正在念佛,忽然來了一只老鼠,在佛桌上走來走去,回旋了許久,兩眼炯炯看人,大眾看見以后十分詫異,當家師就對它說,老鼠,你走吧,不要被貓兒看見了,免得性命難保,這當家師也挺有趣的。這老鼠好像聽懂,就好像大象聽懂《法句經》一樣。
就像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紀錄片,公野狼在山路旁邊,等著海賢老和尚經過,因為母野狼生不出五個小野狼出來,也算是昏迷了,公野狼怎么知道海賢老和尚是高僧呢?它怎么知道海賢老和尚有辦法幫助母野狼呢?這就是剛才講的神力不共法,海賢老和尚就像佛陀說法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這個意思,所以公野狼才會知道海賢老和尚是高僧,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說,這不可思議的。
同樣的道理,這個江蘇海門關岳廟這位當家師就跟那老鼠說,就叫老鼠,你走吧,不要被貓兒看見了,免得性命難保。這個老鼠聽到這句話以后,立刻離開。不久又回來了,它大概知道說當家師是在嚇嚇它。回來以后,它就不在佛桌上,它蹲在蒲團上,前腳就抬起來了,老鼠也是四只腳,它前腳兩個腳都抬起來了,作拜佛狀。先向北邊拜,就佛的方向,然后再向西邊拜,很奇怪。當家師就用手把它捧起來了,誒,它也乖乖的給當家師捧,當家師又把這只老鼠捧到佛桌上,對它說,老鼠菩薩,你今天是來聽經的呢,還是要往生的呢?若要往生,大眾送你去西方。老鼠好像聽懂人話。
有一次我們這邊在打佛一,抓到一只老鼠,我們就放在齋堂,等一下我們中午吃完飯再把它放生,也希望它念佛,我們也為它三皈依跟懺悔業障。就說也奇怪,我們佛一完以后,那個老鼠就圓寂了,它就舍報了,就有點像這樣一樣,這里的故事一樣。
結果呢,這當家師就說,你是來聽經的呢,還是要往生的呢?若要往生,我們大眾送你去西方。老鼠好像聽懂人話,即時前腳舉起,作合掌狀,這前面兩只腳就像合掌一樣。其嘴巴就開閉不已,就又張開又合起來,又張開,就好像在念佛一樣,張開又合起來,開閉不已,宛然念佛狀態。于是大眾知道它要往生了,立即持名念佛,持名助念。
當時這一只老鼠菩薩仍蹲在佛臺上,兩眼炯炯看人。不久,竟然向阿彌陀佛圣像禮拜,真的神奇,當家師看它拜三拜以后,還沒有停下來,就開始在旁邊計算它要拜幾拜。它先拜完三拜,當家師就很好奇,在旁邊在給它算它拜幾拜。結果這個當家師就默默的在旁邊計算它拜佛的次數,居然這一只老鼠菩薩拜了四十八拜,它也知道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啊,它拜了四十八拜。剛拜完畢,老鼠頭就垂下來了,倒在前腳上面,就此圓寂了。這個時候,滿堂齊聲助念,當家師為它取名叫塵覺。塵就是煩惱,塵就是三惡道,塵就是六道,覺悟了,它取名叫塵覺,特別為它寫一通疏文。晚上為它荼毗(tú pí)火化,其身雖化,而灰不散,現將它的灰供養在玻璃匣內,作為念佛人的警策,這是老鼠往生的故事。
我們臺灣嘉義,有一間寺廟在山上,這報紙有登出來,有幾位比丘尼住在那個山上,她們養了一只狗,那一只狗都是吃素的,而且跟著大眾念佛,大眾早晚課它也跟著在旁邊,好像懂得念佛一樣。那有一天,這只狗菩薩就要舍報往生了,這個佛寺里面這幾位比丘尼就為它助念。那因為山上蚊子很多,一助念以后,引起了山上很多的蚊子圍攻過來,非常非常多的蚊子,就很奇怪,獨獨那個燒的現場,蚊子沒辦法靠近,蚊子沒辦法靠近那只狗菩薩的大體。燒完以后,當天晚上,這一只狗菩薩跟這個佛寺的比丘尼住持托夢了,它說,我就是你助念往生的那一只狗,它自稱它是那一只狗,它說我已經轉畜生身了,我要護持你的道場,請你立刻調撥一尊韋馱菩薩,它就要示現成韋馱菩薩,要護持這個道場。所以你不要說,這個老鼠沒有辦法往生,這狗沒辦法往生,這只大象聽完這個《法句經》會覺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后來當家師也說,過去曾經見過老鼠往生,也有三只,兩只在焦山寺,焦山寺是在江蘇鎮江市內,另外一只在海門,這海門,就是關岳廟,這個海門在哪里呢?海門我們國內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在江蘇南通市,這個老鼠往生,是在六七年之前的事情。
所以我們就來探討,蜎飛蠕動都有靈知。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將來都要成佛,蜎飛蠕動,蒼蠅、螞蟻都會成佛,不能輕視它。它很聰明,它也有靈性,學佛人要把它們當成菩薩看待。老和尚說,他說這些蠢動含靈,你其實好好跟它溝通,它會跟你合作的。
我到澳洲圖文巴凈宗學院,老和尚常常講經講說,澳洲凈宗學院的后面的菜園,他有分一塊是給那些蟲鳥吃的,其他另外一塊,就是有告訴它們說,你們不要過來,那菜園都有放那個太陽能播經機。我特地在那邊看了很久,我在想這蠢動含靈真的都聽懂嗎?它們有沒有靈知心呢?有,后來我仔細看,那個有跟它規劃好的那一塊,給它們吃的,全部都咬得光光的,那些菜啊,水果啊,都被它們咬得光光的;跟它們講說不要過去的那一塊,長得非常茂盛,都沒有蟲咬的那個洞,鳥啄的、蟲咬的那個菜葉,沒有。老和尚說是可以合作的,這些蠢動含靈是可以合作的。
老和尚說最近十幾年,我們跟小動物溝通,跟它們交流,跟它們共存共榮,互不傷害,真正可以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就是供養。就像佛陀,舍利弗供養他一缽飯,佛陀供養一只狗,佛陀就問舍利弗說,你供養一缽飯給我功德大呢,還是我供養一只狗功德大?當然是供養一只狗的功德大,因為它是一種供養,就要平等對待啊。
供養里面,最重要是要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養,我們真正修,給這些動物做榜樣,它看到了,它也聽到了,它也懂得了,我們在修,它跟著我們一起修。剛才海門的那一只老鼠會往生,其實它也是跟僧人,也平常都有見聞,有在聽,有在修。所以老和尚說,連蜎飛蠕動這些小動物都不例外,都有靈知,用我們的話來說,都有受想行識,要好好去看待它。我們稱它叫菩薩,稱它叫螞蟻菩薩,螞蟻很歡喜,它說這個人很尊重我們,稱我們叫菩薩。螞蟻懂得,不是不懂。我們在這個地方工作,它在這里擾亂我們,我們請它離開,不要妨礙我們工作,它就走了,很聽話。螞蟻統統走了,還有二三只,怎么這二三只跑來跑去呢?在佛桌上跑,它也不走。晚上有一個小法師,就作了一個夢,螞蟻來告訴他,說它們在巡察,看看還有沒有沒有走的螞蟻。植物也不例外,樹木花草,我們的菜園種了很多菜,都通人情。
不要說這個是螞蟻,我以前在講經講過,臺灣有一次大臺風來,納莉臺風來,我在三峽,新北市三峽長壽山帶共修十年,每個月打一個佛一,打了十年的佛一,一共念了十年佛。長壽山是愿興老菩薩蓋的,九十七歲圓寂,他現在是在坐龕(kān)。他那個元亨寺的后面有兩棵大榕樹,大概都是三四百年以上,從清朝種到現在,那個納莉臺風來,把那個左邊的那一棵大榕樹,劈成兩半,都快倒下去了。那么當時的這個寺里面的這些志工就聯絡市政府,要來把它砍掉,鋸斷。我們有一位很熱心的護法,康榮鎮師兄是長壽山的護法,那一天晚上,那個榕樹樹神就跟他托夢,說我是樹神,聽說你們要給我鋸掉,不要給我鋸掉,你們把我扶正就好了,下面再做地基,把我扶正就好了,撐住,我就可以再繼續長芽,就可以復活了。康榮鎮師兄馬上跟我講,我馬上去跟那個元亨寺的住持講,我說不能砍,也不能夠鋸掉,就把它做一個支撐的工程就可以了,而且還幫祂誦經回向,連榕樹都有樹神,那何況這些蠢動含靈呢,所以很不可思議的。
好,今天時間的關系,我們剩下最后一點時間,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今天我們講的這一段,就是“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于眉睫”,我們沒辦法一次講完,我們分成兩集來完成這一段經文,我們最后來聆聽老法師對這一段的開示。
老法師說,善人則親近之,現在善知識難遭難遇,良師也是難遇難求,善人很不容易去遇到,那怎么辦呢?老和尚說以古人為師,以古人做老師。
第一點,老法師說,早年他在臺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知道現在的社會環境,確實走下坡,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想學,確實也找不到老師,李老師就教我們師法先賢,師法先賢就是以古德為師,以古人做老師,做古德的私淑弟子。
中國私淑弟子從孟子開始,孟子好學,非常尊重愛好孔老夫子,當時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但是孔子的著作還在,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還在世。孟子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來學習,遇到問題就向孔子學生請教,他學成了,超過孔子的弟子,所以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雖然沒有見過面,學得非常像,比孔子直接教的學生成績還優秀,所以在中國人稱孔子叫至圣先師,稱孟子為亞圣。跟夫子當面學習的,成績還比不上孟子,這叫做后來居上,跟老師沒有見過面,真的繼承了老師的道統。我們今天講,儒家都說孔孟,這是教導我們,可以以古人為老師,我們就找到靠山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周安士菩薩他所作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們就是以周安士菩薩為大善人,我們親近《安士全書》,我們親近《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我們就是親近善人,因為周安士菩薩是大菩薩啊,他絕對是大善人,我們就是以古德為師啊,他講的絕對是真理。我們親近周安士菩薩,親近《安士全書》,就是親近善人,當然就是親近之,我們就可以幫助我們的德行于身心,這樣才有辦法究竟啊,否則你現在去哪里找善人?當然社會上也有很多善人,鋪橋造路的、救濟窮困的也有,在醫院當志工的,當義工的,幫助病苦的人,都有,但是你要親近真正的善人,我們還是聆聽老法師的開示,以古德為師,最究竟。
再來,第二點,我們佛門里面也有很好的例子,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他出家了,他心目中最仰慕的、最佩服的是蓮池大師。但是蕅益大師出家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了,那怎么辦呢?蓮池大師的著作在,就是《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就讀蓮池大師的書,行蓮池大師的教誨,學得很像。
就像我現在講課,我都引用印光大師,我引用蕅益大師,我引用蓮池大師,我引用凈空老法師,我在學什么?我在學他們的德行啊,我在學他們的智慧啊,我在學他們的正知正見啊,我只要學到幾分像就可以了,我沒有辦法像他們那個上根利智,那我學到一分、二分,我就得利益了。不然你現在去請哪一位老師來教你?現在老師不好找啊。
以前李炳南老師在臺中蓮社的時候,老法師在美國講學、講課,覺得勢單力薄,一直沒有師兄弟可以互相支援幫助,他每一次回到臺中蓮社,就跟李老師說,李老師,你多培養幾位講經說法的,我們師兄弟在美國好互相照顧,互相支援。老法師講一次、二次,講到后來,李炳南老師也煩了,那你幫我找學生好不好,我來教,你幫我找學生。李老師說,現在老師不好找,學生也不好找,去哪里找。后來老法師從那一次起以后不敢再提了。那現在這個亂世,去哪里找善知識呢?我們聽老法師的開示就沒錯了。
所以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學得很像,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第八代祖師,蕅益大師是第九代祖師,這是我們佛門私淑古人。老和尚在臺中的時候,李老師非常謙虛,他說,你在我這里這么多年,我不能教你,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老法師說,誰?李老師說,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李炳南老師的老師,也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那時候沒有《全集》,李老師送老法師四本書,《印光大師文鈔》正編兩冊、續編兩冊,他告訴老法師說,常常讀,認真的學,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
所以我前幾天跟我師姐講,我發愿了,我希望孝廉文化網路電視臺能夠把《李炳南老師全集》里面的《佛學問答》,它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佛學問答》,希望拍成影片的方式,在電視臺播出來。那就是什么?也是私淑李炳南老師啊。老法師說,有道理,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經文,如果不用這個辦法,我們便找不到善知識。我是因為看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我特別有感而發,引用老法師這段開示,以古德為師,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而且德行上會有成就。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6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