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5月30日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經文第六十三,“常須隱惡揚善”。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九十四頁,我們看經文:
“常須隱惡揚善”
“(發明)奸人早作夜思。不遺余力者。惡之實。而其消沮閉藏。惟恐人知者。惡之名。惡而不隱。勢必轉相傳播。無地自容。先哲有云。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大哉。仁人君子之論也。彼輕薄庸流。往往喜聞人過。慣以傳述之詞。據為確實之論。甚至粉飾增添。喪人名節。其有不顯遭人禍。陰受天誅者。幾希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常須隱惡揚善”,我們要常常隱藏別人的過錯、惡事,贊揚別人的善行。
“早作夜思”,這個“早作”就是早起。《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晚寢早作,勿憚(dàn)夙(sù)夜。”李賢《注》:“作”就是“起也”。引申為指早上。“早作夜思”的意思就是,早晨起床所有作為,與夜里籌劃的事務,這叫“早作夜思”。
那么剛才講說《后漢書·列女傳》,這個《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作者是西漢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作,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里面,有些版本的作者會標注說佚(yì)名。就是不知道名字,或是遺失了,這個叫佚名。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后人在劉向所作的版本上面再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那剛才講說“晚寢早作,勿憚夙夜”,是在《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這一章出來的。那曹世叔妻是誰呢?就是班彪的女兒班昭。他的哥哥很有名,班固,班固著《漢書》。那曹世叔他早亡,他的妻子就是班昭,她有操守,有德行。班昭,字惠班,博學高才。所以班昭一直都是推動女德教育的典范,大家都向她學習。
好,那我們再看下面,“消沮閉藏”,“消沮”就是沮喪、很失望、垂頭喪氣,就是沮喪。“閉藏”就是藏伏、隱匿(nì)。“消沮閉藏”是說,因感到事情不光采,而極力的掩藏,不敢告人。
再來,“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也”,這一段經文其實很重要,我們可以單獨來探討一下。我們也常常看到,我們古德里面也常在講,我們圣賢也在講說,“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這什么意思呢?聞父母之名,口不可得而言也,是因為避諱。你聽到父母親的名字,你嘴巴不能說出來,口不可得而言也,是因為避諱,孝順。那么“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也”,這是誰說的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這個〈誡兄子嚴敦書〉就是,馬援是一位將軍,他的兄長已經亡故了,他兄長的兩個兒子叫馬嚴跟馬敦,那他寫這封家書給馬嚴跟馬敦,來教育他們。所以古代,我們講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為什么我會特別要探討這一段經文?因為很重要,怎么教子弟。我們現在對傳統文化,像國內如火如荼的在推動,非常重視傳統文化。老和尚也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為什么天下這么亂?就是因為沒有家教,因為失敬失孝,沒有孝敬造成的結果。其實文言文對學生的寫作幫助很大,這是臺灣的學生講出來了,他說,文言文其實可以增長你認識古人、了解古人的為人處世,他的修學態度。
所以這一段經文,我們好好來了解一下。我先介紹馬援,是公元前十四年到四十九年,字文淵,他是東漢扶風郡茂陵縣人,在今天陜西省興平市,他是著名的軍事家。他的女兒后來是當上皇后。漢光武帝的時候,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現在在他的故鄉扶風郡,也有伏波廟,也有一個祠堂在紀念他。
那因為他帶兵,曾經去征討交趾,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這封信就是他在去交趾的途中,寫信給他兩個侄子,馬嚴跟馬敦。所以各位如果去看這個資料,在海南島,三亞市有馬援的雕像,威風凜凜。所以有時候我就覺得,要重視這個傳統文化,因為是學習它的精神。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云:“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
這段是重點,待會我們會解釋整篇的重點。我們來看馬援的〈誡兄子嚴敦書〉的原文,我把原文念一遍,我們再來解釋這一段原文的字句解說,還有它的白話解。“援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我們經文是講說,“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這個我們經文是這樣講。馬援這一段他講“耳可得聞”,少一個“而”字。“口不可得言也”,那是一樣,它多一個“也”。“口不可得言也”,它也少掉一個“而”。“‘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chì)之士,所謂“刻鵠(hú)不成尚類鶩(wù)”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我們現在常常講,畫虎不成反類犬,就從這個地方來的。“‘訖(qì)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zhé)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馬援,你看,古代一個將軍,文言文的底子可以這么好,文筆可以這么有內涵,有德行,字字珠璣(jī),都是在教育。
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的字句解說。“汝曹”就是汝等,就是你們,你等,爾輩。“是非”就是評論、褒貶。“施衿(jīn)結褵(lí)”,這個“衿”就是衣帶。“結褵”,我們現在常常用,現在人常用“結褵”,夫妻結褵多久,“結褵”就是結婚的意思了。但是古代用這個“結褵”兩個字,是古代嫁女兒的一種儀式,我們現在說婚禮。女子臨嫁,母為之系結佩巾,以示至男家奉事舅姑,舅姑就是公婆,操持家務。古代是怎么教子女的?古代怎么教女兒?我們在這個地方來告訴各位,古代女兒嫁出去,就是“施衿結褵”了。
“申父母之戒”,要好好記住父母親的叮嚀跟教誡。我們曾經看過一則新聞,男女雙方在辦訂婚宴席的時候,這真人真事,他沒有先探討德行,后來在訂婚的時候,訂婚的聘金談不攏,當場惱羞成怒,我們俗話叫翻臉,訂婚宴馬上取消,婚姻馬上結束。老和尚講,古代為什么婚禮這么隆重?他說,不是一家人的事情,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是天下事,攸(yōu)關整個天下事。
所以古代女子臨嫁,她要“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要配這個巾,為其整衣。那么父誡女曰:父親就要告誡女兒說,“誡之,敬之,夙夜無違命。”他說,哎呀,你要隨時警惕自己呀,隨時要恭敬公婆啊,就是舅姑啊,叫“誡之敬之”。“夙夜無違命”,你早晚不要違背你夫家的這個命令,或者說違背你公婆的這個慈命,或者他的命令。現在不是,現在講男女平等,不愿意跟公婆住在一起,不愿意跟舅姑在一起,也不愿意孝順舅姑,是沒有孝道。古代是這樣,父親叮嚀女兒說,“誡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早晚不要抗命。
母誡女曰,母親就告誡女兒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母親還是一樣叮嚀她說,你要隨時警惕自己,要恭敬舅姑。什么叫做“夙夜無違宮事”?“夙夜”就是早晚,你不要忘記做家事。古代婦女在家庭中承擔的事務,如女工,或者有時候我們講說,那個字我們講叫紅,那女紅。養蠶以及其他室內勞作等。從事紡織、刺繡、烹飪等工作的婦女。也就是說先做家事了。現在的女子嫁出去,不會做家事,也不會做早晚餐,就不會做烹飪(pēng rèn),不會煮飯,不會煮菜,統統叫什么?叫外面的外食,到餐廳去吃,全部都吃外食,外食就是去外面吃。所以以前是萬家燈火,現在沒有萬家燈火,現在廚房都關燈。現在這個司命灶君,這個灶神現在非常清閑,因為都沒有做啊。古代是這樣教育的。
再來,“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思就是說所言皆善。“擇”就是挑選的意思。再來,“清濁無所失”,意思就是說,諸事處置得非常的得宜。“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部都趕來了。它這個是指什么呢?剛才講的這個杜季良他的父親過世的時候,他父親的喪禮,來吊祭的客人,數郡的客人都來了,都趕來了,叫“數郡畢至”。
再來,“刻鵠不成尚類鶩”這個“鵠”,“鵠”就是什么?很大的鳥,我們現在講叫天鵝。那“鶩”,鶩是一種野鴨子,野鳥,這個意思。所以“刻鵠不成尚類鶩”,這個就是說,比喻雖然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雖然你沒有學得很像,但是也差不了多遠了,這個意思,“刻鵠不成尚類鶩”。
那再來,“畫虎不成反類狗”,我們現在習慣是用畫虎不成反類犬,就畫老虎沒有畫成,變成畫成狗了,叫做“畫虎不成反類狗”。但是我們常常用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是這個比喻是什么?就比喻弄巧成拙。再來,“下車(chē)”,但也可以念“下車(jū)”。就是官員初到任。再來,“切齒”,表明痛恨。“以為言”,把這個作為話柄。
好,我們來解釋這一段,馬援給他的這個侄子〈誡兄子嚴敦書〉,白話解,譯文: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跟馬敦都喜歡談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就是我們現在講,古代叫俠士結交,就像我們現在講是什么?喜歡結交有道義的朋友。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就像聽見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或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看,古代的長輩是這樣教子弟,教兄長的兒子,就是不說他人是非,不見他人過。六祖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說四眾是非,也是不要造口業。我們這一段就是“常須隱惡揚善”,就是不要造口業。現在口業非常嚴重。
所以馬援說,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來的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他個性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我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你看,這叫見賢思齊,長輩教晚輩是這樣教的。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也是不錯,無論什么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來了很多客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
為什么他叫他們不要學習他呢?不要學習杜季良呢?而是要學習龍伯高呢?好,接下來他就說了。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個謹慎謙虛的人。他重點是要教他們,你們要謹慎謙虛,就所謂的“刻鵠不成尚類鶩”,你們要畫這個天鵝畫不成,還能變成野鴨子。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褲子弟了。紈褲子弟我們是常常用,什么叫紈褲子弟?紈褲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一種很昂貴的細絹褲,那個質料非常的好,有錢人家子弟在穿的,細絹布去做的褲子。衣著華美的年輕人。古代講那個官僚或者大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成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叫紈褲子弟。現在也是常常用,我們叫做富二代、官二代,富貴人家的子弟,有些是德行不錯,但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你畫老虎沒有畫好,變成像狗。到現在杜季良還不知道,郡將到任就令人家怨恨,他還沒到任就被人家怨恨。百姓的意見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了。也就是說龍伯高有德行,他希望他的子弟跟龍伯高學。那杜季良雖然行俠好義,但是他德行不夠,所以不要跟他學。
那我們來探討第二個部分,就是說,馬援寫這一篇給他的兄長的兒子,就是〈誡兄子嚴敦書〉,它的背景是怎么回事,怎么會寫這樣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寫這篇家書的背景。
馬嚴、馬敦兄弟,他們是馬援他的二哥馬余的兒子。兄弟倆的身世悲涼,馬嚴七歲的時候,父親馬余就死在揚州牧任內。州牧是古代的一個官職,他父親馬余死在揚州牧任內。八歲的時候,母親也辭世西歸了。兩個七八歲小孩突然遭這個家庭大變,父母雙亡,寄養在當時任梧安侯相的表兄曹貢家。漢光武帝建武四年,馬援隨著劉秀東征,路過梧安,順便將馬嚴兄弟帶回洛陽。這個時候馬嚴已經十三歲了。以孝悌傳家的馬援,將兄長的兒子視同己出,嚴加教誨。這封家書就是經典事例。所以為什么我們今天要探討這個部分?就是他已經教他子弟要隱惡揚善,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家教的案例。
更可貴的是,馬援寫這封家書給馬嚴跟馬敦兩位侄兒的時候,正是他率軍遠征交趾的時候。在戎馬倥傯,戎馬倥傯(róng mǎ kǒng zǒng)就是他的軍旅生涯非常的忙碌,事情非常繁瑣的情況下,叫戎馬倥傯。我們現代人也常常用戎馬倥傯來形容從事軍人工作的生活,叫戎馬倥傯。他在軍務纏身的非常時刻,他還惦記著子侄的教育,百忙之中抽空,就尋暇,萬里傳書。古代也沒有郵件,只有驛站,也沒有像現在說電子郵件跟電腦,古代都沒有,萬里傳書。殷切之情,流于言表,肅嚴之意,沁人肺腑,就感人肺腑,沁就是滲入,就感動你的內心。而且言簡意賅(gāi)。言簡意賅也是我們常用的成語,它的意思是說,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叫言簡意賅,要抓重點。那文章的遣詞用字都非常的讓我們贊嘆、非常的法喜,叫字字珠璣,這也是我們常用的成語。
漢代的讀書人,他們生存的環境險惡跟變幻莫測,使人時時刻刻保持一種戒懼狀態,謙虛跟謹慎以求保全自我。其實不是只有漢代,目前這一種科技時代,也是要維持這樣的一個謙虛謹慎。
我最近看一個新聞報導,現在都流行網紅,網路紅人,網紅,就在歐洲有一個葡萄牙的網紅,他年紀輕輕的。其實,事后人家警察說,他并沒有很多錢,可是他就是炫富,網紅炫富,做直播主,現在是網路名詞,一夕暴紅。這個沒有德行,沒有修因,得果,那本身都有災禍。結果他因為做網路的工作,網紅的工作,突然間有一點小財富,他就炫富,在他自己家的豪宅做直播。現在網路無國界,短短幾秒、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傳遍整個全世界。結果他就做直播,他很有錢,把他們國家的鈔票,全部都鋪滿到他家的桌子上,那打扮得也很炫耀,而且還特地買了一臺非常名貴的車子。結果隔不了二三天,就被黑道分子綁架,恐嚇勒索他的錢財。他其實沒那么多錢,只是擺幾十張、幾百張而已,說他很有錢。結果因為這些黑道分子,這些惡人,因為問不出一個所以然,找不出他的錢放在哪里,就把他當場殺死了,命喪在荒郊野外。
這就是什么?這就是說,古代是教子弟要謙虛謹慎以求保全。所以不是只有漢朝,現在也是一樣。我們說,我們現在都用現在的世俗的話,叫做謙虛低調,不要愛出風頭。尤其現在很多的網路工具非常的流行,這個臉書FB、Twitter、LINE、微信,現在是五花八門,你要修清凈心都非常的困難。只有一個辦法,學老和尚,不拿手機。你不拿總可以吧,你不會被污染、被干擾。
所以在馬援那個時代,他這樣教他的侄兒,是希望他們謙虛謹慎,以便保證他們家族的延續跟發展。因此,漢代的讀書人,漢代的士人,把這種戒懼意識,在誡文中轉化為對修身養德的強調。
那這一篇馬援的文章,教他侄兒的這篇文章,其實很值得我們賞析,我們來給它賞析一下。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歡批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馬援擔憂,他雖然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的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一,用“汝曹”稱子侄,這個我們也常在古文里面看到“汝曹”,它反復的出現,讓這個子侄們閱讀時候倍感親切。不遠千里致書教諭,達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其實是這樣,作者選用這一個稱謂也傳達豐富的信息。因為古人的名跟字是并行的,各有其用。一般來說長輩稱晚輩是用名,同輩相稱是用字,如果是“爾”“汝”的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卻又能夠表示親近。所以用“汝曹”相稱,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長輩跟晚輩之間的距離。這是第一點,表達了真情的關懷。
那么第二點,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我們現在人就欠缺這樣,不要說是教侄兒了,父親跟兒子,母親跟女兒,或者父母親跟子女之間,都沒有辦法像這樣來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是現身說法。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跟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這些大道理。所以為什么我特別挑這一篇馬援教他的侄兒馬嚴跟馬敦的這一篇家書,其實我是有這個用意。譬如說現在,父母沒辦法跟子女溝通,而且不曉得怎么教小孩,這個就是知道怎么教小孩。所以現在常常父母說,我不知道怎么教小孩。有些父母說,我詞窮,我不會講,老人言就很多了,就問題,你要不要學呀?
例如首段說,“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這個你也可以教子弟,你不要說別人的是非,你只說自己如何如何,但是態度要明確,感情要濃烈,自然就可以感染晚輩的心,不必用命令式的,不許這個,不許那個,現在所以說為什么父母跟子女會沖突?就是用命令式的,我要叫你這樣。他不是,你看馬援是用他的人生經驗告訴他的侄兒,龍伯高有德行,他教他們要跟龍伯高學習。杜季良雖然是好,但是不值得學習。他特別跟他們講說,如果你學龍伯高,你“刻鵠不成尚類鶩”,雖然你畫不成天鵝,但是你至少還成為野鴨子,你可以學他的謙虛跟節儉。但是你如果學杜季良,那就變成怎么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就“反類狗”了,那就變成紈褲子弟了,那這樣就不行。這個就是他用這個生活經驗,他告訴他們,他分析他們兩個人的優點跟缺點,他們的長處跟短處,教他的子弟馬嚴跟馬敦怎么學。所以他是苦口婆心,現身說法,他不是用命令式的。而且他還告訴他們說,他殷殷的期盼,他用“施衿結褵”,反復叮嚀,語重心長,讓人家感動不已。
同時對于當世的賢良的作為得失,他也加以對比評析,都是他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例如剛才我講的,“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可以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話,雖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間充滿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我們用現代話說,你們好好向他學習,你們不要學習他,板著面孔的口吻,要強過好多少倍呀。這是第二點,苦口婆心。
其三點,文中大量的恰當使用句末語氣詞。這個現在當然是沒有,因為現在大家都使用白話,而且用電腦打字,現在文言文越來越少,越沒有人學習了,所以這種句末語氣詞也幾乎是沒有人用。但是古代,用這個句末語氣詞,它有他的用意,它表達了什么?以簡馭繁,只著一個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看起來好像沒有感情的話,但是它充分代表感情的真誠,意尤切而突出效果。譬如文中用“也”,“也”表達是自己的肯定跟期望,但是態度堅決;用“矣”和“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自己的喜愛,或者自己厭惡的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表達出對評說對象有所保留或是不以為然,他就用“者也”。這些“也”“矣”“耳”“者也”,都是屬于句末語氣詞,它有他的含義在里面。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我們說抑揚頓挫,更能夠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誨、期望、關懷跟愛護。
好,這個就是剛才提到這個“聞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我特別來解釋這段典故的由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發明)奸惡的人白天作惡,晚上謀劃,千方百計,不遺余力,這是作惡的事實。但他感到事不光彩,極力隱藏,生怕別人知道,這是指作惡的名聲。名聲不能隱蔽,就會互相輾轉傳播,使人無地自容。先哲說,聽說那有過錯的人的名字,就好像聽到父母的名字,可以從別人的口里得知,自己再不能說出去了。說得多好啊,真是仁人君子的高論。那些輕薄平庸的人,往往喜歡聽聞別人的過錯,習慣于把互相謠傳的話,作為確實的結論,甚至還要添油加醋,敗壞別人的名聲。這樣的人不遇到橫禍,不遭天譴,是很稀少的。
這一段的重點就在最后這兩行,不要散播謠言,傳播是非,作為你的確實結論,而且你還要加油添醋,破壞別人的名聲,這樣不遇到橫禍,或者天譴,實在是很稀少的。
好,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惡之在細行者。固當隱。惡之在大節者。尤當隱。惡之在男子者。固宜隱。惡之在婦女者。尤宜隱。惡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隱。惡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隱。總是惡名愈大。則吾隱之之功愈大。其無志隱惡者。皆其無福隱惡者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細行”,“細行”叫小節、小事。它從《書經·旅獒(áo)》篇:“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八個字很重要,我們常常也聽古德開示。孔《傳》:“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就是說你如果不注意細節,你微細的行為,或者說你的心念,會連累到你的德行。
所以我們來探討這一段里面的,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一些細微處不注意,將來就會慢慢的養成懶散、放逸、輕慢的心,將來要再提起正念用功,就提不起來。是要點點滴滴的用功的。
為什么呢?因為養成這種壞的習慣,很難收攝。也就是說古人說的“防微杜漸”的道理。尤其是我們修行人,一定要謹慎。
禪堂里面有一句話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說這話是什么目的呢?要注意你的威儀,注意你的這一個微細的行為。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目的就提醒你說,細微處不可以隨便。不以惡小而為之,一點一滴的這個細小威儀,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四威儀,你都能夠做好了,其實你是很容易提起正念的,修行就很容易上道。
譬如說,我在佛堂,我會注意很多細節,這不是說我們吹毛求疵(cī)。譬如說,香爐的香,這是我常做的動作,就代表我們的恭敬,我香如果插大概一個禮拜,或是三天,已經有五六支了,我一定會把它抽起來,然后我用一個平板,把香爐里面的香灰,把它抹平,而且抹得牢固一點,這樣香就很好插。或者是,我們點檀香的小香爐,我旁邊都會整理得很干凈。我都會注意這些細節,這代表我對三寶的恭敬。或者是供花的花瓣掉下來了,我都把它撿起來,撿起來以后,我再把它集中在一起。或者是我們燃燈供佛,那個燈油已經溢出來了,把桌面都污損了,我就會把它處理干凈。這個就是說什么?語默動靜的四威儀都要做好,容易提起正念,修行就很容易上道。因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是助道的因緣。
有些人修行說,這個也無所謂,那個也無所謂,甚至為自己找借口來開脫:末法時代,不要求這么嚴格。你自己自動降低標準,正念很難提起來,身、口、意全部都流浪在妄想跟五欲六塵的境界中,想把心收回來就很困難了。所以修行人在細微之處一定要小心,也就是修行一定要細心,看一個人修行好不好,就看這個人夠不夠細心。
有一次,我在香港大埔,我跟老和尚報告那個我制作的法寶,就是我以前早期在流通法寶,那時候網路沒這么發達,我會有一種因果系列,里面會有《地藏經》本,我讀誦的《地藏經》的這個DVD,還有我放一本《如何依地藏經修行》,還有《健康之道》,還有《玉歷寶鈔》等等這些,我會把它集中在一起,變成一個珍藏經書的盒子,把它做得很精致,那最上面放了一張地藏菩薩金卡。我在香港大埔跟老和尚報告的時候,早期的時候,見到老和尚,就當然都會很緊張,在十幾年前,見老和尚都會很緊張。結果那個地藏菩薩金卡,就因為在報告時候,那桌子桌面不大,所以地藏菩薩金卡就挪來挪去的,就對地藏菩薩就沒有很恭敬哪。老和尚就一邊聽我報告,一邊他就悄悄的把那地藏菩薩金卡,從我坐的位子的這個右邊,他就把它挪挪挪,挪到左邊不會去碰到的地方,就把它固定了。這叫做什么?我們剛才講的,很重要的,“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個叫做“細行”,這就可以看到老和尚他的修行的功夫,他很細心。
所以一個人修行好不好,就看這個人夠不夠細心。老和尚有時候在他攝影棚講經的時候,看他一個小小的動作。譬如說,老和尚他要穿這個海青,披袈裟,他那個威儀跟他那個動作,就是表達他的修行的一個境界。
還有看他走路,輕輕的走,如行云流水,慢慢的說,說話是慢慢的說,做事情就很用心的做。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特別的到位,如理如法。這就是這個人他有定功,他有智慧。所以修行一定要細心。
譬如說,我們在上香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上三支香。我會常常看到蓮友去上香,我都會再把它扶正,他插下去,香斜了。這個你要敬佛菩薩的香,你要插直,一柱擎(qíng)天。他不是,他插下去,往東邊,往西邊傾斜,這都是不恭敬的,我事后都會把它再扶正。插的時候就是端端正正的、不偏不倚。是斜的,你要側面看,斜的,有沒有正啊?每支香之間的,有時候插三支香,那個間距都把它抓得很好,三支香的距離都恰到好處,讓人一看肅然起敬。我常常會做這個動作。擺供果也是一樣,你要擺得整整齊齊,看上去非常莊嚴,讓人家心生法喜。
所以每一樁小事情都用心去做,就說明這個人的心妄想很少,他始終保持正念在做事情。我們看他擺東西亂七八糟、東倒西歪,說明這個人做事的時候,妄想紛飛,我們現在俗話講,叫很容易鉆牛角尖,心里不知道在打什么妄想,事情就做不好,掉東掉西的。
古代在禪堂里面,老班首常常開示一句話,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話,可是這里面代表你的修行功夫,這個人有沒有德行,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不用去問別人,別人也知道,人家一看你的威儀就知道了。怎么看?看你這些細微之處就見真章了。
細微處,不是說我們心眼特別小、處處跟人家計較,不是。這是指細微的地方,你的觀照能力非常的好,因為細微的地方是我們不能夠觀察的地方,我們會忽略的地方。
經典上也告訴我們,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你失念了,失去正念了,打妄想了,做事情就做不到恰到好處。
儒家跟我們講“思無邪”,為什么叫“思無邪”?你的念頭就是“思”,“思無邪”就是你不要失去正念,你心不要馳散,你要攝住自己的心念。
很安靜的、很寂靜的、如法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走好每一步路,說好每一句話,這就是修行。有些人是慌慌張張的,走路東倒西歪的。你好好走你每一步路,好好說每一句話,這就是修行。
修行怎么修?修行不是說驚天動地,非要做出什么個樣子出來,語不驚人死不休那個樣子。修行就是要寂靜地細水長流。我常常聽蓮友跟我報告事情,我說,你慢慢講,你再講慢一點,一字一字講出來,讓他心先定下來。把你的身、口、意都管束好,每一件事情就可以做好,這樣修行就容易成功。所以,不要舍近求遠,說,我一定要去山上小住一下,我要去閉關了,我要怎么樣了,那個太遙遠了,你先把你眼前該做好的事情,把它做好。從小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那你到寂靜的地方,你也用不上功,為什么?你這顆心跟道不相應哪。給你一個安靜的環境,你也不相應哪,你去到那個安靜的環境,你還是壓抑的,你就是想跑,你待不住。所以星云大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你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心不能安住,你心定不下來,你到極樂世界,你安不住,你坐不住的,你一定往外跑的,你受不了那邊的那種這么寧靜的環境。這么寂靜的環境,你受不了,你就一定往外沖。為什么?因為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沒有三昧的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從細微之處著手。
所以這句話講,“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八個字代表修行的功夫,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我特別引用《感應篇匯編》里面一段經文來跟各位共勉。“言天地無私,因物付物,禍之福之,本無一定之門,聽招致以為報應,惟在人心自召耳。然人一念未起時,此心湛然,如同虛空,何有善惡?只因此念才動,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壞事為惡。其先不過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積月累,遂有善人惡人之別。而得禍得福,悉決于起念之時矣。故太上開口曰無門,曰自召,懔懔于為人起念之時,吃緊提撕警覺。覺者,內觀洞照也。人心善惡,莫不有幾。一念內照,便知向往。”
這一段經文,我講完《感應篇匯編》,再講其他經典的時候,我其實滿懷念這一段經文。它告訴你,善人惡人從什么地方來。它說,“天地無私”,你怎么做,上天給你感應什么,你做善得善感,做惡得惡報,“因物付物”。要降災禍,要得幸福,沒有一定的門,因你的起心動念,去招感這個報應而已,“聽招致以為報應”,只在人心自己招感而已。當一個人的念頭還沒有起來的時候,這個心本來是清凈湛然的,沒有什么善跟惡的問題,它本來清凈,本自清凈,它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就像虛空一樣,哪里還有善跟惡呢?
只是這個念頭剛動,“向好事”,去做好事就變成善,去做壞事就變成惡。最先也不過是起一個念頭而已,你動一個念頭起來說,等一下想要做什么,“行一事”。然后經過日積月累,就變成有善人跟惡人的差別了。然后就招感了災禍,或者是福樂了,都決定在你這個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所以太上老君一開口就說,“禍福無門”,說自召。說無門,說自召,就在告訴你,禍福是你自己去決定的,不是上天決定的,不是閻羅王決定的,不是別人給你的禍福,是你自己去招感來的。所以特別給你叮嚀“禍福無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祂特別告訴你,“無門”跟“自召”這兩個重點。這也是剛好符合我們剛才講,“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是呼應的。
“懔懔于為人起念之時”,祂告訴你,你必須要警惕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你要“吃緊提撕”,你要警策自己,要警覺自己。“覺者,內觀洞照”,你向內觀照,觀照自己這一念心,洞察自己這一念心,“內觀洞照”。“人心善惡,莫不有幾”,人心的善惡,都是從這個最微細的地方開始,“莫不有幾”,“幾”就是最微細的地方。你一念內照,便知道你的心往哪邊走的了。“一念內照”,內觀洞照,向內觀照,就知道心向什么地方,向善還是向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是心向凈土,心向彌陀,很清楚。
再來,“大節”,“大節”就是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這是針對小節來說,“大節”。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表現在小的方面的惡行,當然不應當使人知道;表現在大的方面的惡行,尤其不應當使人知道。男子作了惡,當然不應當使人知道;女人作了惡,尤其不應當使人知道。自己作了惡,當然不愿意使人知道;祖先作了惡,尤其注意不要使人知道。總之,惡的名聲越大,我隱藏的功德也越大。那些沒有隱惡志向的人,都是沒有福分隱惡的人。
這一段經文告訴你要“隱惡揚善”。那現在問題來了,我們修行常常說,要發露懺悔,要改過向善。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在還沒有改變命運以前,他先要〈立命之學〉,先了解命從何來;云谷會禪師教他,先改過開始,先從懺悔開始,〈改過之法〉;再來是談行善,〈積善之方〉;最后再是〈謙德之效〉,謙德之效就是他的德行了。所以我們這一段要探討,這樣會不會矛盾呢?這里面講說,大的惡行,尤其不應當讓人知道;男子作惡,當然不應當使人知道,女人作惡,尤其不應當使人知道;自己做了惡,當然不愿使人知道,那大家就會產生一種迷惑了。所以我們現在來探討,“隱惡”跟“發露懺悔”如何來作取舍。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如何消業障?懺悔。
老法師說,很認真的每天反省,把毛病找出來,改掉,叫懺悔。跟了凡先生一樣,是改過。譬如說,我過去毀謗三寶,你現在回過頭來贊嘆三寶;你過去破和合僧,現在我擁護和合僧,這樣叫真懺悔。你過去喜歡賭博,你現在教人家不要賭博,戒賭;你過去犯邪淫,現在你勸人家戒邪淫,自己也去戒邪淫,這叫真懺悔。過去陷害人,現在補償受我害的人,你補償他,你多給他一些利益,去幫助他,這叫真懺悔。你把《無量壽經》字字句句的教誨,都用在日常生活上面,你如果是真做到經文的境界了,那叫真懺悔。天天念,念一萬遍,心里對人還是有怨恨,對事情還是有不如意的抱怨,這樣的念頭,你沒有回頭,沒有懺悔。
老和尚說,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討論到,跟“隱惡”的這個對應關系了,“隱惡”是藏起來,“發露”是要告訴別人。當然我們說“隱惡揚善”是對別人,別人的過錯我們要隱藏起來,不要去張揚別人的惡事、罪惡,或者別人的是非,或者傳播別人是非,他的用意是在這個地方。揚別人的善,要贊揚別人的善。但是這里面因為有提到說,剛才講的,“惡之在男子者,固宜隱。惡之在婦女者,尤宜隱。惡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隱”。就是我們要了解說,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后不再造。所造的一切過失、錯誤,不要再遮蓋隱瞞,否則罪過越來越深。
好事不要讓人家知道,讓人家知道,一贊嘆,就報掉了;做壞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每一個人都說你一句話,批評你、罵你,就報掉了。所以“發露懺悔”,“后不再造”,是真懺悔,真消業障。一天改一個錯誤,繼續三年,老和尚說,不成圣人,也是賢人。一天改一個錯誤,過錯,繼續三年,不成圣人,也是賢人。這樣勇于改過自新、修持,求愿往生,決定得生凈土。
“發露懺悔”,造了身、口、意十惡業,要說出來,不要隱瞞,不要隱藏,至少要在佛菩薩面前高聲說出來,在善知識面前,應當要“發露懺悔”。所以如果你是受戒的話,你就必須在戒場那邊,你必須把犯戒的事實告訴一位比丘,向他發露懺悔。
隱瞞、推諉(wěi)自己的過失,你必須要勇于承擔,有過錯要自己勇于承擔,認過錯才能懺悔,要積陰德。做好事,善不用讓人家知道,要隱瞞,福越積越厚,罪業要讓人家知道,這個人罵你一聲,那人責你一聲,這果報就報掉了。作善,讓人家恭維、贊嘆,善報光了,做再大的功德也等于沒有做一樣。所以對人謙恭卑下,這樣積的功德能保全。
那么懺悔的方法,不是把從前所作的罪惡,在佛菩薩面前再說一遍。我們常常都會跟佛菩薩講,一直再重復這樣說。如果把過去的罪惡細細的再回想一次,跟佛菩薩再說一次,你又造了一次,身沒有造,意造了,口造了。這個業懺悔不了。懺除業障是認真念佛。你只要認真念佛,就不會責備別人,你如果是真正念佛的話,你是不會責備別人的,你只會責備自己,為什么把這句佛號忘掉,去講是非呢?去說別人的過錯呢?你要是念這句佛號,就不會再去說別人的是非跟過錯了,為什么你不能認真念佛呢?所以認真念佛,業障就消除,就懺除。不是去叫你想什么時候做錯事,什么時候犯了罪,這個是過上加過,罪上加罪,懺除不了的。
學佛,認真的修學,還被別人輕賤、糟蹋,這個人的罪業現在就報掉了。別人毀謗我們,好好想一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絕不怪別人,不可有一念瞋恚心、報復心,對他是恭敬心、感恩心。這個是誰做到呢?我們的攝影師兄有做到,他以前常常被他的同參道友輕賤、糟蹋,那罪業就報掉了,所以他就有福德來從事這個弘法的工作。這個錄影的工作也是弘法,法布施。他也不責怪別人,他說,秦檜也是一位老師,他也是菩薩示現。他不起一個瞋恚心,也沒有報復心。最后還把他的同參道友送到西方去了,就是我們顏惠文居士,我幫她開示了五十四分鐘。
在今年二○二○的四月十二日,我們這位攝影的陳居士叫我去跟她開示,我求阿彌陀佛跟金地藏菩薩給她加持,就開示了五十四分鐘,改變她的命運,改變她的病障,也改變她的業力,也改變她的往生的信念,還有往生的信愿,也改變她父母因為她罹患了這個重病,癌癥,而對三寶的這種抱怨,也消除她父母親所造的口業。最后我們這位顏惠文居士,顏惠文菩薩,在四月十九日,就七天之內,她在四月十九日的早上七點半,告訴她師兄,就是她的丈夫,說她今天要往生了,預知時至。而且還叮嚀她的師兄,一定要幫她打一針嗎啡止痛,打一針、一劑止痛劑,她才有辦法提起正念念佛。她堅定了求生信念,這個堅定的信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后她在九點五十離開她的家,到上品蓮禮儀公司,我們這個佛化的禮儀公司助念。這一抬進去電梯,就見到佛光了。然后她躺下去那個助念床。到十一點二十三分,正念舍報,往生極樂世界。助念到晚上,二十三點二十三分的時候,這個法相莊嚴,瑞相莊嚴。
這就是什么?這是別人在毀謗你,別人輕賤你,別人糟蹋你,他是消你的業障,你要感恩他,要恭敬他,他替我消災滅罪,他是你的大恩人,你就把自己的修學功德回向給他,并且為他祈福。這就是什么?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里面講,“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常常就是不滿別人批評我們,別人輕賤我們,《金剛經》佛陀告訴你,這是你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要墮到地獄去,應該要墮到三惡道,因為他現在輕賤你,你過去所造的罪業就消滅掉了,就報掉了。
所以老和尚說,別人罵你一句,別人責備你一句,這個罪業就報掉了。要讓人家知道啊,這樣你最后就可以成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家毀謗你、侮辱你、罵你的時候,你就一句話,“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但是我看大部分的人都來不及念南無阿彌陀佛,臉色大變。你要觀照說,他是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是替我消災,我業障無始劫來,累積到今天無量無邊,虧得這位冤親債主為我消業。所以我們這個陳居士把他的冤親債主超度到極樂世界,這叫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悟無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就是確定了,善跟惡同歸彌陀性海,就消歸自性了。
所以如果有別人在毀謗你、在侮辱你的時候,你能夠如如不動,這是在消業障;如果你全盤接收過來,結果你在那邊生氣,你還是在造業。如如不動是消業;生氣,起瞋恨心是造業,一念之間,果報不一樣。所以我們每天修積功德,都回向給冤親債主,報他的大恩。每天贊嘆你、奉承你,消不了業障,因為贊嘆太多,德行有虧,容易造成貢高我慢,又生業障了。
所以無量劫來所造的罪業太多了,雖然重,不用怕,老和尚說,怕的是不能真心悔改,真誠心悔改,今后斷惡修善,決定能彌補。只要真正、徹底回頭,就跟佛心相應,就能夠得到諸佛菩薩加持。
那拜懺,真正懺悔就有效果,一定依教奉行,改過自新是真懺悔。如果你只有念懺悔文,也有些人是念懺悔文,懺悔文念完,那你做不到,老和尚說,那也沒有用。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每天念三遍,老和尚說,那你做不到,還是沒用啊。
所以老和尚說,看到別人修善,難過、嫉妒、妨礙,想辦法去破壞、阻攔、毀謗、侮辱、陷害,老和尚說,有這個念頭一定要懺悔。那我如果是看到別人有這樣說,我都會說一句話,不要說了,不要說了。我都說,不要說,念佛。
或者你頑固、固執、跋扈(bá hù),不聽人家勸,喜歡跟別人對抗,好勝心切,不認輸,爭強好斗,一定要懺悔。這也很多人,很多人都是這樣,頑固、固執、跋扈、不聽人家勸,喜歡跟人家對抗,好勝心又特別強,不認輸,爭強好斗,這個也要懺悔。
做錯事,不怕人家批評、議論。如果你造極重的地獄罪,老和尚說,只要一口氣沒有斷,都還有救,懺悔,真正從內心懺悔,后不再造,你可以不墮三途,帶業往生。“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如果你有口無心念,這樣不行,要誠心誠意的念,對世間的萬緣真的放下,一心求往生。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消不了那么多罪業。
一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力量最大,你能夠不間斷念上三年,無量劫的罪業統統消盡,自在往生。
功夫成片,就是這句佛號,把煩惱伏住。煩惱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不起現行。你看到順心的事情,起了貪愛,“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下去,或是把貪心伏住;看到不順眼的事情,瞋恚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壓下去,把它降伏住,絕不叫它起作用。老和尚說,這樣修,叫做念佛。我們現在人念佛,有些是什么?看到順心事起貪愛,心隨境轉了,看到不順心的事情,也起瞋恚心了,心隨境轉了,那就不是念佛了,那是念六塵了,那就念貪愛心,念瞋恚心了。
所以,當你心里一念不生的時候,老和尚說,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可以不必念佛,因為你心已經清凈了,但是你心一動,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壓下去,不讓它起作用,這就是伏煩惱。所以念佛到這個功夫,才是真正的懺除業障的方法。到這個境界也不會隱惡了,因為人家毀謗你、輕賤你,都消你的罪業了,你也不用隱藏罪惡了。你念佛到這個功夫,自然而然業障就懺除了。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孔子論益者之樂。必曰。樂道人之善。道之云者。即揚之謂也。善言善行。人之所難。茍有一德。人即傳播。則善者益進于善。此即與人為善之意也。是故善在圣賢。可以鼓勵風俗。善在鄉黨。可以式化頑愚。其機全在揄揚(yú)贊嘆。不沒(mò)人善之心而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樂道人之善”,這句經文是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篇,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這一段孔子〈季氏〉篇,李炳南老師怎么解釋呢?《論語講要》里面說,孔子講這個有益于我們的“三樂”,損者也是“三樂”,這個“三樂”是什么呢?這個“三樂”這個“樂”字,有兩種讀法。李老師說,一個是讀耀音,就是“仁者樂(yào)山,智者樂(yào)水”那個“樂(yào)”,讀耀音,當成愛好講;讀(lè)音就是喜樂。“益者三樂”,有益的樂事有三種。“樂道人之善”,喜歡說別人的好處,喜歡說別人的善事,喜歡說別人的善行,這叫“樂道人之善”,常常贊嘆別人。這個“道”作導字講,就引導、宣導,以導人心向善為樂事,這叫做“樂道人之善”。例如自己學禮樂,也引導他人學禮樂,一同往善路上走,必得大益。所以“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多了很多菩薩道友,這是有利益的三件事情。這是《論語講要》說,一齊往善路上走,必得大益。
那么這一段,“樂道人之善”就是指,周安士先生解釋,這個“道”為傳播、宣傳之意,為引導人向善的方法之一,也通。
再來,“與”,“此即與人為善之意也”,這個“與”就是贊助、贊許。
“鄉黨”,泛指家鄉。按照周朝的制度,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式化頑愚”,“式”是榜樣、楷模。“化”是教化的意思。“頑愚”是指頑劣而愚鈍的人。“式化頑愚”的意思是說,可作為榜樣,并教化頑劣而愚鈍的人。
“揄揚”,“揄”的意思,《說文》:“引也。”這個“揄”就是引導的意思,“引也”。“揄揚”就是宣揚、贊揚。
“沒”,“不沒人善之心而已”,這個“沒”就是消失,就隱而不見。就“泯沒”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孔子論善知識的快樂,一定說,喜歡講別人的好處。所謂講就是贊揚和宣傳。說好話,做好事,是人難以做到的。如果一個人有一處優點,大家就加以宣傳,那么這個人就更加會上進,這就是與人為善的意思。因此圣人講善,可以轉變社會風氣;百姓講善,可以感化愚頑惡人。關鍵的地方就是贊嘆宣傳人的長處,不隱沒人的善心罷了。
我們看下面,下一段經文:
“善字。所該甚廣。當兼言行大小。遠近聞見而言。揚字。所該亦廣。兼筆舌勸化。自作教他而言。”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該”就是包容、包括。
我們看白話解:
“善”字范圍很廣,應當包括言行大小、遠近聞見;“揚”字的意思也包括許多,應當兼用書面和口頭的方式,自己做了,還要教別人做。
好,我們最后,這一段經文,“常須隱惡揚善”,我們可能要分兩集左右來完成。那么“隱惡揚善”最主要是說,現代的人很容易去張揚別人的過錯,去嫉妒別人的善行跟善事,所以現在,現代人要做到隱惡揚善,確實不容易。尤其現在網路發達,所以“隱惡揚善”其實是一種修持自己的德行的一個最好的方式,也是累積自己的福報、積功累德最好的方式。但反過來說,你張揚別人的惡事,就是造口過。所以我們就針對揚惡的部分,我們來談談老法師的開示,口過。
第一點,老法師說,無量劫來,無量世以來,我們知道兩舌是口業里面最重的。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師也有說,凈宗學人,三年能夠止語不說話,可以開悟。三年能夠止語。其實止語,有些人他容易造口業,他也使用止語的方式,其實也不錯。所以老和尚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我們兩舌這個部分,其實這是一種習性,也是一種業障,也可以講說是一種毛病,很容易兩舌。包括一般的凡夫,或者是修行人,有時候也不知不覺的造成兩舌的是非。
老和尚說,口過里面最重是兩舌,挑撥是非,斗亂兩頭,破壞和諧,罪很重。所以地獄里面有拔舌地獄。那要看他造的業影響面有多大。
什么叫拔舌地獄呢?但你說,我沒有看到啊,我也沒有下去地獄,我怎么知道,有看到那個舌頭被拔出來的拔舌地獄呢?現在有很多,各位,癌癥里面有喉癌,還有舌癌,喉癌就長在喉嚨這里,都是口過的關系,口業造成的,還有舌癌,舌頭得癌癥,有沒有?有。我一個同事,他現在早已往生了,我在當兩線三組長的時候,他是股長,后來他當到很大的人事官,操持人事調動大權。那他有一個缺點,他也是心直口快,很容易造口過,有沒有兩舌是非我不知道。但是他到最后,他是壯年往生,他官運正亨通的時候,他得癌癥,得什么癌癥?是舌癌。最后舌頭切掉,必須要切掉、切除,所以他沒辦法講話。還好他有善根,他的一位親戚是修凈土法門,認識了一位專門幫人家助念的法師。
那當時我這位同事,這位侯居士,生病的時候是住在臺大醫院治療,那位法師就開始跟他關懷,也勸他布施。當然了,到現在,他往生舍報以后,他的夫人,就是他的妻子,現在也做這位法師的助理,也全身全力投入護持三寶的工作,因為感念這位法師接引他的師兄。那我這位同事,他得舌癌以后,他就沒辦法講話,全部用筆談的,舌根剪掉了,就不能講話了。所以法師來跟他關懷,都用筆談的。最后法師勸他求生極樂世界,也因為種了這個善根,在舍報之前,能夠聽到善知識開示。因為這位居士往生的時候,是在凌晨的時候,三更半夜,正好那位法師還沒休息,車子剛好經過臺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跟中山北路口,也就靠近中山北路的這個臺大醫院,法師正好過去跟他做最后的開示,讓他能夠順利安詳的舍報。所以這個就是什么?就是拔舌地獄。
那拔舌地獄,老和尚說,要看他造的口業影響面有多大,破壞一個家庭,業比較小,破壞一個團體、破壞社會、破壞國家,這個罪就很大了。如果破壞僧團,就破和合僧,那是阿鼻地獄的罪業,為什么?破和合僧。五無間地獄,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第二,所以僧團,你看到怎么不如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是我們常常會犯的。我記得早期的時候,中臺禪寺以前開山的長老,惟覺老法師是修禪宗的,他有他度眾的方式。所以很多這個上層社會的達官顯要,很喜歡去參訪他們的中臺禪寺,有很多富貴人家,或者是這些政府官員,很喜歡到中臺禪寺去參禪。所以中臺禪寺惟覺法師,他就把中臺禪寺蓋得非常的莊嚴華麗,也可以講說,一般世俗人都會說富麗堂皇,其實他是有它接引眾生的用意。
就像佛陀當時那個年代,阿難尊者專門喜歡度富貴人家。那迦葉尊者修頭陀苦行,專門喜歡度貧窮人家。那所以這個,兩邊的度法都不一樣,在僧團產生一些見仁見智的看法。有些人就說,阿難尊者,那你專門度富貴人家,你就喜歡親近富貴的人。那這個迦葉尊者度貧窮人家,阿難尊者度富貴人家。這個意見就后來傳,傳到佛陀那邊了,佛陀就講一句話,平等心最重要,清凈心最重要,恭敬心最重要。你看,佛陀就有智慧了,他說,你用平等心、用清凈心、用恭敬心去度富貴人家,有何不可呢?
當時阿難尊者講說,他富貴人家為什么要度他呢?因為他前世有布施,所以今世有福報,他如果再繼續布施,他可以再累積福報。這也對。那迦葉尊者說,因為他前世沒有財布施,所以他今世得貧窮的果報,所以我一定要度化他,去舍財布施,去累積他的福報。這也對。但是眾生就是什么?會著有、著空,會墮入二邊,是跟非,對跟錯,好跟壞,容易墮入二邊,那就見不到智慧了。所以佛陀說,看你用什么心去度眾生,平等心、清凈心、恭敬心最重要。
這就是老和尚說,所以僧團,你看是怎么不如法,我們看到僧團不如法,老和尚說,你不要放在心上,最好不要批評,去造口業。我們都沒有圣人的智慧,不要妄造口業,不要說四眾過。
所以老和尚說,你看到僧團不如法,不要放在心上,最好不要批評,為什么?你批評了是你造罪業。他好不好,各有因果,各有報應。最重要就這八個字,他好不好,各有因果,各有報應。我們不可以批評。他做好事應當贊嘆,就是這里講的“揚善”,他做得不好的時候不批評、不說他,“隱惡”。這叫“隱惡揚善”。老和尚說,應該要這樣隱惡揚善,普賢十愿里面講“稱贊如來”就是這個意思,“稱贊如來”就是隱惡揚善,他有善的,與善法相應的,稱贊,與善法不相應的,不說。“揚善”不是說什么都是贊揚,你要看,與善法相應才稱贊,與善法不相應,不要稱贊,不要說。
第三點,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面看到,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這三位是菩薩,甘露火王示現成瞋心,勝熱婆羅門示現愚癡,伐蘇蜜多女,她示現貪愛,這三位都是菩薩示現的,他們示現貪瞋癡。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他有禮敬,但是他沒有贊嘆,他沒有贊嘆。為什么說善財童子對這三位有禮敬,沒有贊嘆呢?因為伐蘇蜜多女,用我們現在的用詞叫什么?她是妓女,但是她是示現貪愛,所以善財童子有禮敬沒有贊嘆。禮敬是對相上來講,稱贊他是用如來,他沒有說諸佛,他說“禮敬諸佛”。從性上來講,“稱贊如來”。我們說“稱贊如來”,“禮敬諸佛”。所以如來是從性上來說,與性德相應的要贊嘆,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嘆,它這個有差別。
第四,善財童子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心里頭,中國人講良心,自己要曉得,你那個心是良心。把人家臟亂的東西放在里面,良心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這個是大錯特錯的。人家有美好的東西,放在里頭可以,能講得過去;別人不善的東西,放在自己的心上,錯了,大錯特錯。
第五,與你不相干的,你去收集別人的垃圾,收集別人的不善,這哪里是聰明人呢?所以你去知道別人的惡,你不知道隱藏別人的惡,你還去收集別人的惡,去收集別人的是非,去兩舌別人的過錯或是惡事,老和尚說,這就是你去收集別人的垃圾,你收集別人垃圾,放在自己的心上,他說,這怎么是聰明人呢?聰明人心地清凈一塵不染,這才是真聰明,真有智慧。不能干傻事。可是這個世間干傻事的特別多,到處都可以看得到,我們可不能夠學習,我們要引以為戒。口不出惡言,自行化他,我們自己能夠守住、能夠做到。口四種過我們統統離開,都遠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都是騙人的,決定不能做。如果你這四點都能做到,像佛陀一樣,累世沒有造這個口過,沒有這四種口業,所以佛陀可以出廣長舌相,他的舌頭可以把整個臉蓋起來,就是他累世不妄語,也是說,他累世不造這四種口業。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我們剩下沒有講完,下一次再繼續探討。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8集)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