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9集)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9集)

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0604

臺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經(jīng)文第六十三,“常須隱惡揚善”。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九十五頁第二段,我們看經(jīng)文:

“下附征事三條”

“宿世口業(yè)(發(fā)覺凈心經(jīng))”

“佛在祇?。╤uán)說法。有六十初發(fā)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雨。各問宿世業(yè)緣。佛言。汝于拘留孫佛時。(賢劫千佛中第一尊佛)出家學道。道心減滅。其時有信心檀越。供養(yǎng)二法師。極其欽敬。汝于是時。生嫉妒心。在彼檀越所。說法師過。令彼漸生輕慢。斷其善根。以是因緣。墮于四種地獄中。若干萬歲。后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癡無智。常為人之所鄙賤。汝等將來命終后。于五百歲正法滅時。尚當生于惡國惡人之處。為下賤之人。被他誹謗。迷失本心。過是五百歲。然后滅盡一切業(yè)障。得生于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菩提之記?!?/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祇洹”,“祇洹”就是祇園精舍,又稱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林、祇陀林、祇園、陀林、祇園精舍、逝多林等,它是位于印度北部舍衛(wèi)城南郊,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法的一個重要的道場,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微晚一點,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陀以及佛陀的僧眾所使用的建筑物,是佛陀在世時規(guī)模最大的精舍。祇園精舍是由拘薩羅國富商給孤獨長者發(fā)愿建造的。給孤獨,原名須達多,意思就是善施,他喜歡周濟貧困,尤其是對孤獨老人,因此稱為給孤獨,意思就是“給予孤獨老者”。他看到城南郊二公里處的一處園林,景色宜人,清幽雅靜,正是設立精舍的理想地點。他就跟園林的主人祇陀太子商量。

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兒子,那祇陀太子因為他富貴多金,他就故意為難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想買這個園林,他說,你把黃金全部都鋪滿這個園林,我再賣給你。他本來想這樣,給孤獨長者會打消此意,結(jié)果沒想到他道心堅固,堅持要供養(yǎng)佛陀。所以他這個真誠供養(yǎng),佛陀請舍利弗來幫助他建立這個祇園精舍,在動土的時候,舍利弗就告訴給孤獨長者說,你的天宮的宮殿已經(jīng)完成了。

那當時給孤獨長者非常真誠的,就真的變賣家產(chǎn),就把這個祇陀太子的花園全部的地上都鋪滿了黃金,于是感動了祇陀太子,說,那你讓我一起跟你共同發(fā)心,供養(yǎng)佛陀。給孤獨長者本來沒有答應,他說,那不然這樣,我就把所有園林里的樹木全部砍掉,這樣就不能夠莊嚴無比了。后來給孤獨長者沒有辦法,說,好,那我們一起共同培植這個福田,我們一起供養(yǎng)佛陀。所以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就是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林,才叫祇樹給孤獨園,是這樣來的。

那么佛陀在這個地方講經(jīng)說法,大概二十幾年。我們知道佛陀當時的僧團是有非常多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一萬二千人俱,是這么多人。你看看,一千二百五十人要住在里面,寮房要多少間,這個僧團是非常大。所以為什么佛陀要制定戒律?是這樣來的,只要一看到弟子犯過錯,就馬上制一條戒律。那佛陀大概他的講經(jīng)說法,有三分之二的經(jīng)典,都在這邊講的,譬如說《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都在祇園精舍講的。為什么佛陀會接受他的供養(yǎng)在這個地方呢?其實也有過去生的因緣。在《佛本生故事》中,就佛陀的本生故事里面,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曾經(jīng)在這一片地區(qū),就是這一片園林,當過鹿王,佛陀示現(xiàn)作鹿王,所以跟這一塊地有很深的因緣。

再來,“初發(fā)心菩薩”,就是新發(fā)意菩薩,剛發(fā)菩提心的這種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舊譯是大道心眾生,新譯叫覺有情。意思就是說,發(fā)菩提心,勇猛精進,想要成就佛果的大乘眾,學習佛道而求大覺的人。

再來,“五體投地”,“五體投地”,投五處于地,為敬禮之最上者,就是最恭敬的敬禮。《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云:‘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云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qiān)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后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边@個《阿含經(jīng)》里面講說,這個“二肘二膝頂名輪也”,就五體投地。那么“右手褰(qiān)衣”,是揭起衣,“屈二膝”,就把二膝跪下去,那兩手來接佛足,然后頂禮。

那再來,“拘留孫佛”,“拘留孫佛”又譯為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他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現(xiàn)在賢劫一千佛中的最首者,就是第一尊佛。于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

我們現(xiàn)在來跟大家報告過去七佛,就是毗(pí)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這三尊佛是過去莊嚴劫的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第一千佛,這個是過去莊嚴劫的最后三尊佛;那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是現(xiàn)在賢劫的四尊佛,第一尊佛,拘留孫佛,第二尊佛,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佛,迦葉佛,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那第五尊就是彌勒佛,就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龍華三會,來到人間作佛。

再來,“檀越”就是施主。“越”為施之功德,已經(jīng)超越了貧窮海之義。這個叫“檀越”。

那“四種地獄”,《發(fā)覺凈心經(jīng)》記載,四種地獄分別指:阿鼻大地獄、活地獄、黑繩地獄及熱地獄。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宿世口業(yè)。(據(jù)《發(fā)覺凈心經(jīng)》)。

佛在祇洹說法,有六十個初發(fā)心菩薩,一起來見佛,五體投地,悲淚如雨,求問自己前世的事情。佛說,你們在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道心漸漸消失。當時有一位很虔誠的施主,供養(yǎng)兩位法師,極其欽敬。你們在這個時候,生起了嫉妒心,對施主說法師的壞話,讓施主漸漸輕視怠慢法師,斷送了他的善根。因此,你們死后墮落在四種地獄里面。若干萬年后,才又為人,五百世中,都是瞎子,愚癡無智,常常被人輕視侮辱。你們將來在五百年正法滅時,還會投生到惡國惡人的地方,成為下賤的人,被別人毀謗,迷失本心。過了這五百年后,就滅盡了一切業(yè)障,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才給你們授記成佛。

所以這個“宿世口業(yè)”,這個果報很慘烈。這六十個初發(fā)心的菩薩,一起來見佛,問他們過去生的因緣。佛陀跟他們講說,過去世,有一位很虔誠的施主,供養(yǎng)兩位法師,而且非常的虔誠、恭敬。你們對施主,就說法師的過錯、壞話,讓施主退失道心,斷了他的善根。所以那六十位初發(fā)心的菩薩,就墮落到四種地獄里面去,若干萬年。這是第一次的果報,這個果報很重。第二次果報,五百世中都是瞎子,然后愚癡無智,被人家輕視侮辱。那第三次呢,五百歲正法滅時,你們又投生到惡國惡人的地方,成為下賤的人,而且被人家毀謗,因為你過去生毀謗人家,迷失本心。要經(jīng)過這三次的轉(zhuǎn)生受身,受盡這個苦報以后,在五百年后,才滅盡一切業(yè)障,最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才給他們授記成佛。你看,這么慘重的果報,所以口業(yè)造不得。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大家都會犯的,包括學佛的,沒有學佛就更不用講,一定造口業(yè)的,就是不說僧人過。這個題目是我取的,不說僧人過。

那戒律上有一條說,“不說四眾過”。哪四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所謂“不說四眾過”是指不可以跟別人說四眾的過錯。又所謂“不說四眾過”是指不要在大眾中指責四眾之過。這一條,確實大家都容易犯,包括我在內(nèi),我們都要自我警惕,不要跟人家結(jié)惡緣,不要造這種謗僧的口業(yè)。剛才我已經(jīng)講過這個,前面那六十個初發(fā)心菩薩,那三次轉(zhuǎn)世的轉(zhuǎn)生受身的那種慘烈果報了。

為什么不能說四眾過呢?我們把它歸納,有下面六點。

第一點,因為四眾都是修行人。如果是比丘跟比丘尼他們還沒有開悟,他們是凡夫僧,凡夫僧還有煩惱,跟你一樣啊,我們也是凡夫,也是有煩惱,都在修正自己的過錯,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我們不要去說這個四眾的過錯,造了這個口業(y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因為四眾都是修行人,就算有些他真的修行得不好,德行有虧,就算是凡夫,是敗類。那么譬如說他這些僧人,得到人家的供養(yǎng),因為他修行得可能不如法,或者不如律,那你在旁邊造口業(yè),毀謗說這個是假僧人,供養(yǎng)這種破戒的僧人沒有功德,那么這個就謗僧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接受眾生的供養(yǎng),他會教眾生不要做壞事,他會說吉祥話,他至少會告訴眾生、供養(yǎng)者,行善法,或者為眾生作一個簡單的開示,這也給眾生種人天的福田。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因為這個四眾里面,也有可能是菩薩游戲人間示現(xiàn)的,你也不曉得他到底是不是菩薩游戲人間,他示現(xiàn)過失給你看,就像什么?甘露火王,我們上一集講的,他脾氣非常暴躁,他示現(xiàn)瞋。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的時候,甘露火王他也是參訪的對象,甘露火王,他示現(xiàn)什么?瞋。勝熱婆羅門,他示現(xiàn)愚癡。伐蘇蜜多女,她是個妓女,她示現(xiàn)是貪。他們?nèi)皇鞘粳F(xiàn)貪瞋癡,是游戲人間,以教眾生,他教化眾生。所以你說四眾過,你也沒有這個智慧法眼,不知道說是不是菩薩示現(xiàn)。所以這一點也是我們要警惕的。

第四,在四眾里面都是修行人,縱然是真的有人犯戒,沒有好好修行,但是他也不至于說,到十惡不赦的壞人。他比起外面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他算是也有行一些善法。就是我們不能用太高標準來要求。

第五,這四眾里面,他有時會犯戒,我們反而要護他的法,讓他能夠突破修行的困境,讓他有機會返迷歸悟,讓他能夠生懺悔心。那么如果你毀謗他,造口業(yè)了,讓他們退失道心,這樣反而造成他修行上的障礙,不夠慈悲。

第六,你想想看,如果我們自己犯錯,我們希望別人說我們的過失嗎?當然不要,那這就是同理心的問題。

以上這六點分析,就是不說四眾過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來聆聽佛陀的叮嚀。佛陀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無依行品第三之一〉里面有經(jīng)文,開示得非常清楚。這一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我曾經(jīng)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講過這部經(jīng)。我一共講過,地藏三經(jīng),《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講過很多次了,再來是《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第三部就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這部經(jīng)其實很深,非常的深。那么《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上半卷講事相上的,比較簡單,就木輪相法,但下半卷就不好說了,它一實相印,那這開悟的境界,非常的深,完全講心地法門。那么為什么我特別要引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呢?因為我就是要提醒各位,不說四眾過,尤其是說出家人的過錯,這個果報很重,千萬犯不得。我們絕對要做到什么?做到恭敬。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段〈無依行品第三之一〉經(jīng)文: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須發(fā)被(p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jié)、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我們一段一段解釋。在第一段經(jīng)文,佛告天藏大梵天,善男子,如果有有情眾生,在我這個佛法里面出家了,他現(xiàn)出家相了,頭發(fā)剃除了,披上袈裟了。如果他有持戒,他犯戒,乃至于他完全沒有守戒律,一切天、人、阿素洛,“阿素洛”就是阿修羅,依照世間法律,尚且不應該用鞭杖,或者捶打、捶拷他的身體,或者是把他關起來,或呵罵或解肢節(jié),或者責備他,或者傷害他的手腳,或者殺害他的生命,何況是依非法呢?

那么這一段就是說,就算是他破戒、無戒,你都不能夠這樣去傷害他,就包括什么?或閉牢獄,要把他關起來。

我在木柵分局,就文山一分局,當副分局長,我真碰到這個事情。我有講過《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所以我做得都如理如法。派出所送上來,民眾報案說,我們這個文山一轄區(qū)的菜市場,有一個假和尚在托缽。他也真是穿的出家人的僧服,又披了袈裟,他也帶了一個缽,那在菜市場里面跟人家化緣。大概有一些沒有學佛的民眾就認為他是假和尚,然后就報告警察,把他帶到派出所來,派出所就給他依法辦理。問完筆錄,照理講是不能問筆錄,給他告誡以后,因為僧人只能依戒律,不能依法律。后來到我這邊,我就把案子退回去了。后來我給那位僧眾,奉勸他,我說,希望你好好精進用功,自然有人會供養(yǎng)你,你也不要讓民眾有造口業(yè)、毀謗三寶的行為。我希望你如法如律的修行,護持三寶,作眾生的典范。后來我說,我不給你移送法辦,我放你回去。那我再跟分局長報告,這個案子不成案,因為證據(jù)不足,不能成案,就叫派出所給他釋放。

這就是什么?我遵照佛陀的教誨,我們至少要恭敬他,他有一天可能會成佛。為什么?就像瑩珂法師一樣,瑩珂法師是一個破戒法師,他念佛念三天,阿彌陀佛都被他念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你還有十年的壽命。他跟阿彌陀佛說,不行,我再多留一天,我就多破戒一次,我又下地獄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你趕快接我走。阿彌陀佛說,好,那你準備好,三天后我來接你?,撶娣◣煾思抑v,說他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相信,破戒法師怎么可能會往生極樂世界呢?那大家說,好吧,姑且信之吧,只有三天而已,我看你能不能夠真的預知時至。三天后,他真的在大殿,請求大眾送他一程,助念,就在大雄寶殿坐化往生。宋朝瑩珂法師,他是破戒的僧人。所以你應該有給他悔改的機會,有給他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的機會,眾生本來是佛。

好,第二點,我們看經(jīng)文:

“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nèi)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bì chú),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又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睹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維,當獲無量功德寶聚。何等為十?”

好,我們先解釋里面這些字句,名相注釋。這個「蝸螺」,「蝸」就是蝸牛,「螺」就像螺螄一樣,螺就螺螄、蝸牛?!捌兤c”就是比丘。那“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這個是什么呢?這個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天、龍、藥叉”,“藥叉”就是夜叉,“健達縛”就是乾闥婆(qián dá pó),“阿素洛”就是阿修羅,“揭路荼”就是迦樓羅,“緊捺洛”就是緊那羅,“莫呼洛伽”就是摩睺(hóu)羅迦,這稱為天龍八部。

好,我們看這一段經(jīng)文的白話解釋。佛陀說,“何以故”?除了這個持戒多聞的這種比丘或是比丘尼以外,如果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如果他們有破戒的這些惡行為,就像那個很污穢的蝸牛或是螺螄一樣。他們不是沙門,可是自稱沙門,他們不是修清凈行的,可是說自己修清凈行的,他們常常被這些煩惱,敗壞他們的修行。像這些破戒的諸惡比丘,他還能夠示現(xiàn)他那個出家相,給天龍八部看,天人看,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天龍八部還會向他們學習,因為他們示現(xiàn)出家相,他們還有這個功德,還有這個無量功德,“珍寶伏藏”。所以佛陀說,善男子,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雖然他破戒行為,讓這些眾生都看到他們這些出家的這個形象。但是,你雖然看到,你應生十種殊勝的思維,你就可以獲得無量功德寶聚?!昂蔚葹槭??這十條,我特地在這個地方講出來,這也是隱惡揚善的一種。因為很多民眾,或者很多學佛人,完全不知道這些事情,所以我必須要把它講出來,這十種功德。

第一,“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于念佛、慇(yīn)重、信敬、殊勝思惟,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span>

你見到破戒的比丘,你能夠生一個恭敬心,第一個功德是什么?他這些破戒比丘示現(xiàn)這個形象,如果你不毀謗他,你禮敬他,第一個功德,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他雖然破戒了,但是他至少怎么樣?他讓這些眾生看到這些出家相,產(chǎn)生念佛心,我也想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你見到僧人,不管他是有持戒或是沒持戒,碰到你都“阿彌陀佛”,對不對?他會跟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給他布施,他說“阿彌陀佛”,他會講一句“阿彌陀佛”,那這樣就培養(yǎng)你,就讓你種下福田,種下這個種子。念佛,殷重心,你就會想相信佛法,或是想恭敬殊勝的佛法,這種思維念頭就出來了。因為這樣的因緣,你種下這個念佛種子,或是三寶種子,你就不會去皈依外道,也不會去看外道的書,也不會去看外道的經(jīng)論,或者跟隨外道的徒眾學習,最后你就可以入離諸怖畏,進入大涅槃城,你就可以成佛了。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就是什么?解脫的境界,就是進入無上菩提,就不二法門。這是第一個功德。

第二個功德,“或有見已,生念圣戒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生放逸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二個功德就是,你看到這些僧人,你就生起圣戒,看到僧人就想到說,很殊勝的持戒者,他那種殊勝的思維。因為這個因緣,你起了這個念頭,你就會離開殺生這個過錯,離開偷竊的這個過錯,離開邪淫的這個過錯,離開打妄語的這個過錯。我們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就會離開打妄語的這個過錯,你就會離開飲酒放逸的這個過錯。最后你能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三個功德,我們看經(jīng)文?!盎蛴幸娨眩畈际┦鈩偎嘉墒且蚓壍么筘斘?,親近、供養(yǎng)、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span>

第三個,你供養(yǎng)僧人,你看到僧人你供養(yǎng)他,你生起了布施的殊勝的思維。你因為這個因緣,你將來得到財富,最后你就會去親近、供養(yǎng)有這個正知正見、有戒行良好的這些出家人,你就會去供養(yǎng)這個僧寶。乃至于最后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譬如說你剛開始是有供養(yǎng)僧人,對不對?譬如說我,我的皈依師父傳顗(yǐ)法師,是廣欽老和尚的知客師,我在哪里見過他呢?我在佛具店,買佛具用品,那他也去那邊看那個佛具。我看到他就“阿彌陀佛”。那完了以后,隔沒多久,師父說,他要回去精舍。他那時候還沒有道場,他離開承天禪寺,他后來是在臺北市和平東路,成立了慕欽講堂,他一直發(fā)愿想要成立,我的師公廣欽老和尚,在都市里面有一個弘法道場,叫廣欽紀念館。我的皈依師父,一直到他往生,都沒辦法實現(xiàn)這個愿望。他本來是承天禪寺的知客師,那時當家?guī)熓莻骰诜◣?,那廣欽老和尚把承天禪寺傳承給傳悔法師。第一代的住持就是廣欽老和尚,那第二代住持就是傳悔法師。

那后來我就開車了,我說,師父,那我送你回去。我就送他到和平東路青田街口,他下車,那剛好他下車到紅磚道,我就給他一個頂禮,然后我包了一個紅包供養(yǎng)他。就這個因緣,種下了我跟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的法緣。后來他在和平東路,靠近羅斯福路口,成立了慕欽講堂。我常常去那邊禮佛,他請我去做功德主。我每次都端戒定真香,每一次法會都當總功德主。他那邊的阿彌陀佛也是我供養(yǎng)的,我替我媽媽供養(yǎng)一尊很大尊的阿彌陀佛,我也供養(yǎng)地藏王菩薩給傳顗法師。后來我就請示師父說,你這個道場是租的,那可能租金要很多,我給你護持好不好?他說,不用了,你是公務人員,不要破費了。后來我還是堅持護持他,一個月一萬元,我說,那我護持你水電。我也請一個朋友,也護持他一個月一萬元,就一個月護持他兩萬元,那是多久以前呢?大概是在二十九年前,那時候我剛開始學佛。

這就是什么?你供養(yǎng)法師,我最后才有辦法親近什么?凈空老法師,我最后才有辦法供養(yǎng)果清律師,我最后才有辦法供養(yǎng)宗興律師,親近供養(yǎng)這些正至正行的高僧大德。

第四點,“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zhì)直殊勝思惟,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粗惡、雜穢、瞋忿,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span>

我們供養(yǎng)法師,我們見到法師,我們會生起忍辱心。因為出家乃大丈夫事,這是大丈夫的這個圣行,非將相所能為,他必須要修忍辱。我們看到僧人,我們就會學習到忍辱、柔和、質(zhì)直、殊勝的這個念頭。因為這個因緣,讓我們遠離了離間、粗惡、雜穢、瞋恨、瞋忿的這一種習性。乃至于最后能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五,“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進、修諸勝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span>

我們?nèi)スB(yǎng)僧寶,我們供養(yǎng)僧人,我們看到出家人悠游自在,行云流水,三衣一缽,云游天下,非常的解脫,非常的殊勝,我們非常的向往,非常的仰慕,最后說不定因緣來了,你也出家了,你也現(xiàn)出家相了。就是這里面講,你見到僧人,你產(chǎn)生一種出家、精勤修行的殊勝思維。因為這個緣故,最后你割愛舍家,最后你精進勇猛修行,成就了功德。最后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好,再來,第六,“或有見已,生念遠離諸散亂心靜慮等至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心樂山林、阿練若處,晝夜精勤修諸定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名相字句?!鞍⒕毴簟?,“阿練若”就是阿蘭若。什么叫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叢林,簡稱蘭若,是佛教的術語,它是指森林中的空地,可以供出家人、僧侶修行頭陀行。我們現(xiàn)在講茅蓬,在森林里面蓋了一間木屋,在那邊精進修行,很清幽的地方,清靜的地方,那叫阿蘭若。被引申作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

第六點就是告訴你說,你見到僧人,見到出家人,你向往那種清凈的生活,你就會離開這種散亂心,你想去修這個禪定的功夫,這個殊勝的思維。因為這個因緣,你就向往山林中的阿蘭若處,你也希望學習他們,晝夜精勤修行,然后能夠修諸禪定。最后能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七,“或有見已,生念智慧殊勝思惟,由是因緣欣樂聽聞讀誦正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你供養(yǎng)僧人,你禮敬僧人,你最后想要跟他們一樣,想要求得智慧,這種殊勝思維。因為這個因緣,最后你就深入經(jīng)藏,聽聞經(jīng)法,護持正法。最后你也能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八,“或有見已,生念宿殖出離善根殊勝思惟、軟語慰問,乃至禮足,由是因緣當生尊貴大勢力家,無量有情咸共贍仰,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span>

那么你供養(yǎng)僧人,禮敬僧人,你就想起說,你也要宿世植積善根,這種殊勝思維,也能夠?qū)W習軟語慰問,乃至于禮足。因為這個因緣,那么你生在尊貴,有勢力的大勢力家,也是有無量的眾生都共同來恭敬你。那最后你能夠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第九,“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睹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span>

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你看到我佛門中的這些出家眾,雖然他們是有破戒的行為,但是你們諸位有情眾生看到他的形相,能夠生這十種殊勝的思維,你們就可以獲得無量功德寶聚。

最后,第十,“是故一切剎(chà)帝利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jié)、或斷其命?!?/span>

所以佛陀最后告訴我們,你們一切這些文武百官,就是剎帝利,這些大臣,這些宰相,你們絕對不應該用皮鞭、杖,杖打、捶打、拷打比丘或者比丘尼的身體,或者把他們關閉在牢獄之中,或者呵罵他們、責罵他們,或者傷害他們的身體,肢解他們的身體,或是殺害他們的生命,這些惡行都不能做。

這個以上是我引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無依行品第三之一〉,佛陀特別在這部經(jīng)里面叮嚀,我們對于破戒比丘都還要產(chǎn)生恭敬心,就可以獲得無量的功德,跟大家分享。

再來,我們看下面的按語:

“按。毀謗三寶。撥無因果。與弒(shì)父。弒母。弒阿羅漢等。同為第一等重罪。以其斷人善根。障人慧眼也。世俗見人齋供僧尼。未有不發(fā)阻撓之言。蓋有二故。一則資性刻薄。以譏評訕(shàn)笑為才干故。一則昧于三世。不知三寶為大福田故?!?/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名相注釋:

“資性”就是資質(zhì)、天性。指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習性。

“訕笑”就是譏笑。

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毀謗三寶,撥無因果,與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等,同為第一等重罪,以其斷人善根,障人慧眼也。世俗見人齋供僧尼,未有不發(fā)阻撓之言。蓋有二故,一則資性刻薄,以譏評訕笑為才干故;一則昧于三世,不知道三寶是大福田故。

那么這一段里面,周安士菩薩說,毀謗三寶,撥無因果,跟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都是五無間阿鼻地獄的罪。這毀謗三寶,是斷人家的善根,障人家的慧眼。所以世間人有時候看到人家供僧,都會產(chǎn)生什么?毀謗,而且都阻撓人家。不用供養(yǎng),那些和尚都不從事耕作,有很多是這樣,他不從事生產(chǎn),不要供養(yǎng)他。阻撓之言,他們完全不明白為什么要供養(yǎng)三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批評的人,他的習性是刻薄的,所以他們譏評、訕笑,認為他自己很能干;另外一種是昧著三世因果,他不知道有三世輪回,不知道三寶是大福田。

那我們現(xiàn)在就根據(jù)這段按語,我們來談一下為什么要供養(yǎng)三寶,我們就來探討“不知三寶為大福田故”。我們常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我一共提供兩點,第一個,燃燈供佛塔寺,最勝功德利益。這兩點,我們都是用故事來說明。第二點,供佛一笠(lì),生為帝王。

第一個,在《譬喻經(jīng)》的第二卷記載,惟衛(wèi)佛涅槃后,有一個盜賊想要盜取佛寺中的這個財物,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佛前那個供燈,那個燈快滅掉了,他就用箭去把燈炷挑正,讓佛燈恢復光明。

等到佛燈恢復光明以后,他就見到那個莊嚴肅穆的佛像,毛骨悚(sǒng)然,他心里想,別人都拿寶物、拿錢來供養(yǎng)、求福,我怎么可以盜取佛寺中的財物呢?

他離開佛寺以后,就決定革心向善。九十一劫當中,惡念跟惡習氣逐漸消滅,福德也不斷的增加,而且常常投生在善處,后來他有機會、因緣聽聞佛說法,證得圣果,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你看,佛陀的十大弟子阿那律尊者,在九十一劫之前,他還是一個盜賊。九十一劫,他因為,只用那個弓箭,把那個佛前的燈芯(xīn),把它扶正而已,讓燈恢復光明,這樣的一個布施功德,九十一劫之中,他都是往生在善處,而且有機會聽聞佛法,最后證得圣果,成為佛陀的弟子里面,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過去生以箭正燈,所以才能見佛,出家,而悟得道果,并且成為天眼第一。這就是三寶門中福好修。

再來,我們談第二個公案,一文喜舍萬文收,這是講梁武帝,供佛一笠,生為帝王。我們看這個原文: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個樵(qiáo)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曬,無人侍奉,汝自發(fā)起善心,將己頭上箬笠(ruò lì)一個,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觀見有此善心,贊言善哉善哉,貧苦布施,甚為希有。汝于來世,當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報也?!?/span>

有一次,梁武帝就問他的國師寶志公禪師說,為什么我這一輩子可以當皇帝呢?梁武帝他當皇帝當多久?他當四十八年,梁朝皇帝,在南北朝的時候,他是南朝。他是吃素的皇帝,我們佛門吃素,是從梁武帝推展開始。寶志公禪師就回答他說,“我皇”,皇帝你前世是個樵夫,只因為你上山砍柴,因為樵夫一定是貧窮嘛,你上山砍柴的時候,你看到山間有一間靈壇古廟,看到這間廟,它的這個庵宇,就是它的建筑物,已經(jīng)腐朽,快爛掉了,但是里面就有一尊古佛,因為這個庵宇朽爛,所以風吹雨打,日曬,就會漏水,太陽就會照到這尊古佛,沒有人侍奉。那梁武帝在那一世,因為當樵夫,他就發(fā)起善心,他沒有錢布施,他就把自己頭上這一頂斗笠,拿這一頂斗笠就遮蓋在古佛的身上。這個時候,佛以天眼看到樵夫的這個善心,就贊嘆他說,“善哉善哉,貧苦布施,甚為希有”。有錢人布施是很容易,貧窮的人布施是很難得啊,“甚為希有”?!叭暧趤硎?,當為上人”,就是人間的人上人,就是帝王。所以今世你才有這個福報,當上帝王。這個就是供佛一笠,生為帝王。

后來寶志公禪師又給梁武帝一首偈語:“若要開通佛法門,殷勤供佛及齋僧……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這是《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經(jīng)》里面有這段經(jīng)文。就是說,如果你要在佛門里面大開圓解,你要在這一世里面能夠開智慧,成就戒定慧,你應該殷勤的供佛,而且供僧、齋僧。你不信的話,你看梁武帝,只布施一個斗笠,就當上皇帝,管了天下了,管山河。

好,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我們看經(jīng)文:

“口業(yè)余報(雜寶藏經(jīng))”

“罽(jì)賓國有一羅漢。名為離越。山中坐禪。有人失牛。尋蹤而至。時值離越煮草染衣。其衣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草。自然變作牛肉。所持缽盂(bō yú)。變作牛頭。牛主遂送官禁獄。在獄十二年。恒為獄監(jiān)飼馬除糞。業(yè)緣將盡。離越弟子。遙見其師在罽賓獄中。即來告王。王令獄中有僧。聽出。離越聞之。須發(fā)自落。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王大慚謝。離越自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誣謗羅漢。一日一夜。故墮三途。受苦無量。余殃未盡。今得羅漢。猶被誣謗?!?/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罽”,“罽賓國”是古印度的、西域的一個國家。

“除糞”,“糞”就是掃、棄?!墩f文解字》:“糞,棄除也。”意思是打掃。

“聽出”,這個字要念“聽出”?!奥牫觥?,“聽”就是任由、任憑。我們說“悉聽尊便”。這個地方是指無罪開釋。

“慚謝”,“謝”就是認錯、道歉。“慚謝”,羞慚謝過。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口業(yè)余報。(據(jù)《雜寶藏經(jīng)》)。

罽賓國有一個羅漢,名叫離越,在山中坐禪。有人遺失了一頭牛,找尋到山中來。當時正好碰上離越羅漢煮草染衣,他的衣服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煮的草自然變成牛肉,手里的缽盂變成牛頭。失牛主人就抓住他送官,關進了監(jiān)獄。在獄中十二年,一直為獄監(jiān)飼馬除糞。業(yè)緣將盡的時候,離越的弟子在遠處看見師父在罽賓國監(jiān)獄中,即來報告國王。國王命令獄中僧人出來,離越一聽,頭發(fā)自然落下,飛身空中,作十八種神變。國王看見,心中慚愧,再三道歉。離越說,我在過去生中,也曾經(jīng)因丟失過牛,誣陷誹謗羅漢,誹謗了一天一夜,就墮落了三途,受了無量的苦。因為業(yè)障未盡,所以今天雖然已經(jīng)修成羅漢,但是還是要被人誣陷誹謗。

這一段公案,具有非常深的因果教育。我們就來探討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這位離越羅漢在山中坐禪,“有人失牛,尋蹤而至,時值離越煮草染衣,其衣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草,自然變作牛肉,所持缽盂,變作牛頭。牛主遂送官禁獄?!钡诙€重點就是,“離越自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誣謗羅漢,一日一夜,故墮三途,受苦無量,余殃未盡,今得羅漢,猶被誣謗?!边@一段故事里面有這兩個重點,我們現(xiàn)在先探討第一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我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個,為什么羅漢離越正在修禪用功的時候,卻大禍臨頭?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正在用功的時候,有人失牛,而且偏偏的尋蹤而至,這么巧,而且找上這個離越羅漢?第三個問題,為什么他染衣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的草,自然變作牛肉,所持的缽盂,自然變作牛頭,為什么?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第一個重點,識心變現(xiàn)。

老法師說,我們這個阿賴耶,八識像倉庫一樣。他說,佛法里面講第六識。因為佛陀在的時候,是講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后來大乘佛法里面,再加一個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老法師說,六道凡夫眾生他所用的心,是在佛法里面講八識。所有這些,我們講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末那,執(zhí)著,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像一個資料庫一樣,我們無始劫以來,你生生世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統(tǒng)統(tǒng)都有完整的資料檔案,在阿賴耶識里面。阿賴耶是個資料庫,統(tǒng)統(tǒng)可以調(diào)出來看,沒有法子賴掉的,賴不掉的,完整的資料都保存在那里。誰保存的?你自己保存的。

為什么我提這一點呢?因為那個離越羅漢正在參禪打坐修行,怎么那么巧,那個時間點,剛好有一個人丟失一頭牛,然后尋蹤而至,就誣賴這個離越羅漢偷了他的牛,他就報官,把離越羅漢抓去,關監(jiān)獄里面。為什么會這樣?后來離越羅漢就說,他曾經(jīng)過去生也遺失過牛,他也毀謗那個羅漢偷他的牛一日一夜,這一世他變成羅漢,他自己被毀謗。為什么?過去生他所造的毀謗業(yè),這些種子,全部存在離越羅漢的阿賴耶里面,都沒有遺失掉。這是我們八識的阿賴耶識,就是一個大倉庫,它儲存無始劫所有的資料。

再來,二,有神通,有定功的,就可以見到阿賴耶。誰可以看得到呢?有他心通、有宿命通的人,就可以看到阿賴耶里面的資料了,是什么東西。定功淺的看到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深藏在底層的。就阿羅漢只看到五百世,佛看無量世。所以定功深的,明心見性的菩薩,幾乎全部可以看到,這不是假的。所以為什么有些高僧大德,他證得六通的時候,你問他過去生什么事情,他都知道?就是他定功深,阿賴耶他全部見到了。如果你肯相信,你肯肯定,你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你就不會去做害眾生的事情,因為一個不善的念頭都不敢起,為什么?因為有記錄,這個記錄都在阿賴耶識里面,那個倉庫里面,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都會知道,你能瞞過誰呢?你只有瞞你自己,叫做自欺欺人,干這種事。你哪一天覺悟過來,你自己就完全明白了。

這是第一個重點,識心變現(xiàn)的。

三,所以我們不能有惡念惡行。要原諒造罪眾生。你不能有惡念,也不能有不善的行為。可以原諒造罪的眾生。為什么原諒?因為他造了這個毀謗的業(yè),造了這個惡念,我跟他也沒有兩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現(xiàn)在他在迷,我已經(jīng)開始覺悟了,所以我應該感到慶幸才對,我不會再造這個惡事了。所以你就不可以去責備他,原因就在這里,各人因果各人了,各人因果各人承擔。這個是講三惡道。所以造作罪業(yè)的人,他本性是本善,他本來是佛菩薩,就像《華嚴經(jīng)》里面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他淪落到三途受這種苦報,所以我們要生憐憫心,不是責備心,而是要同情心。能幫得上忙就幫他,不能幫上忙,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承擔,沒有辦法替代。

所以這個心現(xiàn)識變,老法師說,這個心現(xiàn)識變,從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結(jié)晶報告,里面就說明得非常清楚。江本勝博士他研究了這個水,能聽、能看、能懂。人有善意傳遞給它,它的反應是結(jié)晶非常美;你以不善的念頭傳遞給它,它的結(jié)晶非常難看,屢試不爽,證明確實有這個能力。所以萬法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這科學已經(jīng)證明了。

再來,我們的細胞都有見聞覺知。每一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每一個汗毛也都有見聞覺知。所以希望用科學的方法去證實。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心現(xiàn)識變這個部分,老法師特別開示說,病毒從哪里來。尤其我們現(xiàn)在遇到這個世紀的病毒,新冠病毒,還有以前的SARS病毒,這個SARS病毒跟新冠病毒怎么來的呢?老法師告訴我們,也是心現(xiàn)識變的。心現(xiàn)識變,這四個字。我們說離越羅漢被人家誣陷偷牛,被監(jiān)禁在監(jiān)獄里面,這也是心現(xiàn)識變的。所以老法師說,SARS病毒跟新冠病毒怎么來的?貪瞋癡變現(xiàn)來的。貪瞋癡,佛法叫三毒。這個細菌本來不帶毒的,是我們?nèi)说哪铑^傳染給它的。我們的貪瞋癡傳給它以后,就變成病毒了,它再傳給我們,害我們啦。我們?nèi)⒑Ρ娚?,對不對?現(xiàn)在這個新冠病毒到底從什么地方來,現(xiàn)在是科學上還沒有得到驗證,有人說是吃這個竹鼠,或者蝙蝠,傳染的。那是你的瞋心,是你的貪瞋癡變現(xiàn)的。這個病毒從你的貪瞋癡變現(xiàn)出來的。這可能是老鼠身上的細菌,或者是說蝙蝠身上的細菌。這些細菌,是你去傷害到它的時候,你的貪瞋癡,你想貪吃蝙蝠,你想貪吃老鼠肉,你這個貪瞋癡的心,這個三毒,就變現(xiàn)成這個病毒了,然后這病毒再傳染給人。

那現(xiàn)在我們?nèi)艘恢币芯恳呙?,來抗拒這個病毒,老法師特別講了,老法師怎么說呢?老法師說,你要是不悔改,你以更毒的念頭對它,你要把這個細菌消滅。就現(xiàn)在人都是這樣,我們現(xiàn)在世間人都是這樣,要消滅病毒啊,你要把這個細菌殺死。你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幾個月了,快半年了,到目前疫苗還沒有出來。你要把這個細菌殺死。病毒已經(jīng)收到人類的訊息了,它馬上就變種,變得更毒。這個在科學上已經(jīng)驗證了,不管是這次病毒,還有歐洲的病毒,乃至于美國的病毒,都是突變的。因為這個新冠病毒,它們已經(jīng)接收到人類這個訊息了,人類不悔改,它們就變種,變得更毒,雙方交戰(zhàn)。不能用這種方法,老和尚說要用和平、用愛心,它的毒就化解了,要用懺悔,它就可以把這個病毒化解了,這個病毒來得無影無蹤,去得也無影無蹤。所以你看到現(xiàn)在,你看伊波拉病毒,非洲傳過來伊波拉病毒,美國傳過來的AIDS,艾滋病的病毒,到現(xiàn)在還沒有正式的這種對治的良藥,沒有,到現(xiàn)在是無藥可醫(yī)。為什么?因為人類不悔改。

以上這個部分是心現(xiàn)識變,我們來針對離越羅漢被誣陷偷牛,被關進去監(jiān)獄里面,受這個業(yè)報、這個果報。

那再來,第二個問題就是三世因果不空。離越羅漢后來自己說了,我在過去生,我也曾經(jīng)丟過牛,遺失過牛,那我就毀謗一位羅漢偷我這頭牛,而且我毀謗了一天一夜,所以我墮落到三途,我受苦無量。我的余報未盡,所以我現(xiàn)在自己本身修到羅漢了,那我還要被誣謗,被誣陷毀謗。這告訴我們因果不空,三世因果。這三世因果,我給它歸納一共有九點。

第一點,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老老實實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如此,萬法皆空,但是佛又告訴我們說,因果不空喔。你不要說,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你如果沒有解脫的話,你還有這個色身的執(zhí)著,那你有苦可受啊。你不能夠放下身心世界,你有我執(zhí)的話,那你還是有苦可以受,你不能說萬法皆空。但是因果不空的,造善還是得樂報,造惡得苦報。麻煩就在這里,為什么?因果為什么不空?因為因果轉(zhuǎn)變不空,因轉(zhuǎn)變成果,果轉(zhuǎn)變成因,永遠在轉(zhuǎn)變。所以你才有機會悔改,你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你在受果報的時候,你懺悔了,那這個惡果就轉(zhuǎn)成善因,你就發(fā)菩提心,你有出離的心。所以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你從這個受果報時候,你懺悔改過了,發(fā)露懺悔了,你發(fā)起菩提心,發(fā)起成佛的心,求生極樂世界,那這個成佛的心,又是成佛的果報了,又是因變成果了。所以它永遠在轉(zhuǎn)變,它不會消滅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會轉(zhuǎn)變。所以印光大師是說,造業(yè)的心是這顆心,轉(zhuǎn)變也是這顆心。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它是會轉(zhuǎn)變的,轉(zhuǎn)變不空、循環(huán)不空、相續(xù)不空。這是因果的三個不空,轉(zhuǎn)變不空、循環(huán)不空、相續(xù)不空。就是因為這三個不空,所以才有苦受,迷在這個里頭。六道怎么來的?你心想生的,你不善的念頭生起來了,就變現(xiàn)成六道,本來沒有,本來是一真法界。

第三,自心變現(xiàn)一切萬法。十法界怎么來的?妄想變現(xiàn)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別人變現(xiàn)給你的,你自己自作自受。就像離越羅漢一樣,他在過去生也丟失一條牛,他誣陷毀謗一位羅漢一天一夜,這一世,他自己也自作自受,他也是自己變現(xiàn)這個果報,也遭受人家的毀謗。所以不是從外來的。就跟做夢一樣,夢里面許多人、事的境界從哪里來的?不是從外面進入你的夢中,不是,是你的自心變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世界也是這樣。你為什么今天會有這樣的樂報?為什么有這樣的苦報?你的善心跟惡業(yè)變現(xiàn)出來的,這些森羅萬象都是你變現(xiàn)出來,這個正依二報也都是你變現(xiàn)出來的。你今天怎么長得這么莊嚴?你過去生恭敬三寶,布施三寶,這個善心變現(xiàn)成你現(xiàn)在莊嚴的果報。你為什么這一輩子貧窮多病?你過去生的那個慳貪(qiān tān)不舍的心,變現(xiàn)成你今天這個貧窮多病的果報。自作自受,與別人不相干。所以覺悟的人跟迷惑的人不同,覺悟的人是什么?覺悟的人不造業(yè)了,迷的人繼續(xù)造業(yè)。這是自心變現(xiàn)一切萬法。

第四,業(yè)分為惡業(yè)、善業(yè)跟無記業(yè)。我們念頭就是善跟惡、跟無記,不出這三個范圍。無記就是不善不惡的,但是它就是無明。這三個業(yè)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開悟,不能明心見性。所以世出世間的事情,只有佛菩薩講得最清楚,講得最明白。

第五,無法超凡入圣,你就無法離開輪回。我們遇到凈宗,遇到佛法,遇到念佛法門,這是莫大的幸運,無比的福報。這個幸運、福報怎么說呢?因為如果你能夠相信,能夠理解,你依教奉行,你就可以帶業(yè)往生,永脫輪回,就有機會超凡入圣。如果你超不了凡,入不了圣,你就脫離不了輪回,原因在這里。

第六,一切法心想生,看你怎么想。你是善的一面、正面的,所有一切萬事萬法,包括細菌都是善的。這個提供給你參考,如果你是常常心想善,身行善,口說善,你身上的所有細胞也跟著善,你周遭的人事物也是善的。剛才我們前面不是講過了嗎?那六十位初發(fā)心菩薩,他們毀謗那兩位法師,讓那個信心檀越退失道心,所以這六十位初發(fā)心菩薩,他們曾經(jīng)有一世投生到什么?投生到惡國惡人之處,而且下賤,被人家毀謗,迷失本心。就是這里講的,一切法心想生。如果你是用負面的念頭,你用惡的念頭,一切萬法都變負面,而且一切萬法都招感惡緣,惡人惡事都招感過來。所以問題是在你這一念心,一切法心想生,看你存什么念頭。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從心想生。

第七,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佛陀在《十善業(yè)道經(jīng)》里面講,“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病是苦!“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老法師說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眼睛為之一亮,這還得了!能離一切世間苦,那是什么法?

第八,老法師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里面講,“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三點。“常念善法”就是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佛用這個方法教人家,從初學到等覺菩薩,佛教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教初學,標準就是《十善業(yè)道經(jīng)》,教我們常念十善法,思維十善法,觀察十善法,你就可以離開一切苦了,能離一切世間苦。

最后,第九,“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修學為什么得不到好的效果?自己理想當中的效果為什么得不到?理由很簡單。就是說你為什么沒辦法得定?為什么不能夠得到智慧?你在修行的時候,你夾雜不善。為什么你修行不能夠成就?因為你夾雜不善。所以《十善業(yè)道經(jīng)》里面告訴你,“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所以佛講得很清楚,你不能有一點點不善的念頭夾雜在里面。如果你真正能夠這樣,老實去落實《十善業(yè)道經(jīng)》,你可以離開一切世間的苦。你不但是毫分的不善夾雜在里面,都不行。所以如果你有大量的不善夾雜在里面的話,你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道理在這個地方。

以上我是特別提到兩點,一個是心現(xiàn)識變,一個是三世因果不空,引用老法師的開示,我們來解釋,這位離越羅漢,為什么他在禪定用功的時候,偏偏碰到遺失牛的主人來誣陷他,為什么?因為當時在那一剎那,他在染衣的衣服變成牛皮,他的染汁變成牛血,他的煮草變成牛肉,他所持的缽盂變成牛頭,這太不可思議了,業(yè)感緣起。因為在那個離越羅漢的阿賴耶里面,他曾經(jīng)在過去生有一世,他也曾經(jīng)遺失過牛,那他就曾經(jīng)一日一夜誣陷過羅漢。那現(xiàn)在他變成羅漢了,因果不空,雖然他現(xiàn)在精進用功,但是因果不同時、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善惡不能相抵,最后因果不空,這五大原則,羅漢也逃不掉。

所以他在那一剎那的時候,他果報現(xiàn)前,這個遺失這頭牛的人,突然間看到他的衣服變成牛皮,那一鍋的水變成牛血,他所煮的草變成牛肉,他的缽盂變成牛頭。為什么?在那一剎那的時候,這個識心變現(xiàn),加上因果的不可思議,所以羅漢就被誣陷,關進去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里面坐了十二年。而且他都要去做那個,在監(jiān)獄里面要去負責養(yǎng)那些馬,掃除那些糞便,這些惡的果報,就是因為他阿賴耶里面,有這些污穢的事情,污穢的種子。最后,還好是他弟子見到他,后來他現(xiàn)出家相,他弟子見到僧人在監(jiān)獄中,才告訴國王,國王把他放出來。后來因為他已經(jīng)證果了,所以他踴入虛空,現(xiàn)十八變。

好,那么這一段,我們就解釋到這里。

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

“羅漢已斷后有。猶不免有余報者。以其尚有怨對在也。然須知羅漢所受業(yè)果。與世人所受業(yè)果。固是懸絕。譬之諸天共器。食判精粗。三獸同河。渡分深淺。未可以一概論也。”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后有”,我們知道阿羅漢他是什么?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他不再受生死輪回。就未來的果報也,后世的心身也。在《勝鬘經(jīng)》曰:“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后有。”又,生死身之最后云后有,與所謂的最后身同。后有之菩薩,最后身之菩薩等。例如悉達多太子,他是最后身,成佛的最后身。所以“后有”就是未來的果報,后世的心身。

再來,“余報”,相對于果報而言,結(jié)果之前,先有花報,正受果報之后,尚有余業(yè)未消,轉(zhuǎn)生他道后,所帶的殘余業(yè)報。如殺業(yè)重者,先墮地獄受諸果報;惡道報滿,生人道中,多病早夭,是為余報。你前世殺人,到地獄去受報;你有機會投生到人間來作人,但是多病短命,那多病短命就是你前世的殺業(yè)的余報未了,這個意思。

再來,“怨對”,“怨”就是怨恨?!皩Α本褪强创?。意思是指,以仇恨應付。即仍有怨親債主。

“懸絕”,“懸絕”就是相差極遠。

再來,“食判精粗”,“判”就分開、截然不同?!熬帧?,精良和粗劣。“食判精粗”就是指食物的優(yōu)劣截然不同。按,“天食”,它這里講“諸天共器,食判精粗”,我們這邊看《起世經(jīng)·七》里面的經(jīng)文,曰:“四天王天并諸天眾,皆用彼天須陀之味”。“諸天子中,有勝業(yè)者,其須陀味,色最白凈;若彼天子,果報中者,其須陀味,色則稍赤;若彼天子,福德下者,其須陀味,色則稍黑。”《維摩經(jīng)·一》曰:“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飲食有異。”在《起世經(jīng)》里面說,四天王天,以及諸天眾,在這些天里面,祂們的須陀之味。像這些諸天子中,有比較殊勝的,祂的須陀味色是最白凈的。那如果說這些天子中,祂的果報是中等的,祂的須陀味色稍微紅一點。若彼天子中,祂的福德比較低下的,祂的須陀味色稍黑。祂們的果報都不一樣,福報也不一樣。那《維摩經(jīng)》說,“諸天共寶器”,祂們諸天所用的那個寶器,所食用的食物,天食,隨祂們的福德,飲食都有不同。這叫“食判精粗”。

再來“三獸同河”,“三獸”就是兔子、馬跟象。三獸渡河,三只野獸渡河,就兔、馬、象渡河,兔子的腳只能踩在水上,兔足在水上,以譬喻聲聞的悟道最淺。就是兔子譬喻是聲聞,他悟道最淺。馬腳,馬足在水中,馬腳走在水中,它還不能全部踩到水底,它譬喻緣覺的悟道稍微深了一點,但是已經(jīng)快接近了。象足到水底,大象踩到水里面,可以踩到水底,以譬喻菩薩的悟道最深。所以兔、馬、象,兔子譬喻聲聞,馬譬喻緣覺乘,辟支佛,象譬喻菩薩。

見思之煩惱有正體與習氣,聲聞但斷正體,緣覺兼侵習氣,菩薩正習俱盡。法性之空理,或譬生死為河水,譬三乘為三獸。

三乘之人,雖證同一之法性,渡同一生死之流,然從其淺深而生如此之差別。

就是羅漢是破見思惑,他的見思煩惱破掉了,他是破正體,但是習氣并沒有破,他還是有習氣。聲聞他只斷正體,但是習氣未斷。緣覺他同時斷習氣。菩薩,他正體跟習氣統(tǒng)統(tǒng)斷,法性空理,悟法性的空理。羅漢、辟支佛跟菩薩,他都能夠悟入這個空理,就好像渡那個生死河水一樣。所以這個三乘譬喻剛才講的三獸,兔、馬、象,三乘之人雖然他證同一個法性,法性是什么?就是覺悟,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他們都一樣覺悟,但是覺悟的層次不同,都一樣渡生死之河,但是他們淺深都有差別。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白話解:

羅漢已經(jīng)不受后來之身,但還不免有余報,是因為他還有怨敵存在。不過必須知道羅漢所受的業(yè)果,與普通人所受的業(yè)果是完全不同的。譬如天人同一處吃飯,飯食有精粗之分;三只野獸渡河,水的深淺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也。

好,我們看最后一段征事公案:

“綺語華報(沈永思說)”

“宜興潘書升。諱(huì)宗洛??滴跫鬃幽昵?。夢至關帝殿。適在散卷。唱首名人到。隨即踢下。第二名。乃即己也。唱第三第五名。俱不到。又見壁上掛一黃榜。榜首之名。乃為楫(jí)二字。獨不見其姓。俄而赤面者。提其首所戴盔。加于潘首。覺而訝(yà)之。及榜發(fā)。潘果得元。因徧訪名為楫者。既而知為婁縣之傅鹿野。特往拜之。而傅素有文譽。主司果擬第一。首二場文。評閱甚佳。因失第三場卷。遂至擯(bìn)棄。蓋傅之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綺語。好揚人短。故得斯報。揭曉后主司甚愛其文。特請會面。自后傅怏怏抱恨。不逾(yú)時。而以鼓脹暴亡?!?/span>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綺語”,佛家說的“十惡”中的,屬于口業(yè),有四種,“綺語”是其中一種?!熬_”字本義是指平紋起花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艷麗。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話,都稱為綺語?!熬_語”之定義,各家所說各有側(cè)重?;蛑^“染心所發(fā)諸語”(《俱舍論》),或謂“以非時(不合時宜)故”,“非時”就是不合時宜(《成實論》),或謂“邪言不正”(《大乘義章·卷七》)。這個“綺語”,各種經(jīng)典的解釋不一樣。譬如說《俱舍論》說,染心所說的話就算。那《成實論》是說,不合時宜所說的話,“以非時故”,不合時宜,不適合說的,這也算綺語。那《大乘義章》是說,他“邪言不正”,就算綺語。

再來,“潘書升”,歷史記載是潘宗洛,字書原。所以這個“升”疑為“原”之誤。他是清朝宜興人。康熙進士。官至巡撫。

再來,“康熙甲子”是康熙二十三年。這一年剛好潘書升應考舉人。

“散卷”,“散”就是分布、分給?!熬怼笔强荚囉玫募?。這個地方是指發(fā)考卷。

“踢”,“踢”是剔除。

“黃榜”,發(fā)布殿試中式名單公告,這叫“黃榜”。這是指鄉(xiāng)試中的榜單。

再來,“盔”,“盔”就是用來保護頭部的這個帽子,一般都是用金屬做的。這是指夢中象征鄉(xiāng)試榜首的帽子。

“元”是第一,居首位。像會元、解元,都是第一名,狀元。這是表示第一的意思。

“傅鹿野”,人名。就是“名為楫者”。“鹿野”,應該是他的字。

“文譽”,工于為文的聲譽。他文章寫得很好,叫“文譽”。

“主司”是科舉的主試官。

“第三場”,舉人考試,三年一科,稱為“鄉(xiāng)試”,逢秋八月,在各省省會舉行。鄉(xiāng)試的考場稱為“貢院”,每次考試考三場,每場考三天。

“擯棄”,“擯棄”就是排斥、遺棄。就是不錄取。

“怏怏”,就不滿意、不快樂的樣子。

“不逾時”,沒多久。

“鼓脹”,中醫(yī)學的病癥名稱。就腹部膨脹的病。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綺語花報。(沈永思所說)。

宜興縣的潘書升,名宗洛,康熙甲子年秋,夢見到關帝殿,正在發(fā)卷。喊第一個人到,馬上就把他踢下去,第二名就是他自己,第三名、第五名都不到。又看見墻壁上掛了一張黃榜,榜首的名字是“為楫”二字,看不見姓。不久,一個紅面人,提起所戴的頭盔,放到潘的頭上。潘醒過來以后,感到很驚訝。等到發(fā)榜,潘果然得第一名。潘又到處訪問叫“為楫”的人,不久就訪知是婁縣的傅鹿野。特意前往拜訪,得知傅平素很有文名,主考官果然把他定為第一名,開頭兩場考試的文章,評價很高,因為丟失了第三場卷,所以就排除了名額。原來傅有口才,平生說了很多綺語,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所以得到這個報應??荚嚱視院?,主考官很愛他的文章,特地喊他,叫他見面。以后傅就怏怏不樂,非常苦悶,沒過多久,就因腹脹暴亡。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

“文人口業(yè)。綺語獨多。他人剌心之事。彼偏能以談笑出之。在我之口頭愈快。則在彼之抱恨愈深。每見慧業(yè)文人。往往貧窮徹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負販小民。得以稍安其衣食。豈必盡屬生前之故乎。茍能立心仁厚。常以隱惡揚善為懷。則口四惡業(yè)。不期寡而自寡矣。”

好,我們看這段按語的白話解:

文人的口業(yè),綺語占多數(shù)。別人剌心的事情,他偏偏能在談笑風生中說出來,在我的口頭越是順口,在別人心里抱恨愈深。常??匆娨恍┗蹣I(yè)文人,往往貧困潦倒,甚至還不如那些小生意的人,能滿足衣食之需。這樣的處境,難道全是前世的緣故嗎?如果能夠心地仁厚,常以隱惡揚善為懷,那么口中所犯的四種惡業(yè),不去制止而自然制止了。

好,我們最后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隱惡揚善。

第一點,老法師說,我們現(xiàn)在有個錯誤觀念,新聞報導據(jù)實天天來報,報的是什么?不善的報得多,善的報得很少。報不善的報很多,不善的事情天天就在增長。這是事實,因為大家都在學這個不善的事情。古圣先賢教我們說,應該怎么做?要隱惡揚善,有道理啊。我們想要救這個社會,要拯救社會、拯救人心,新聞報導,不善的事情少報一些,良善的事情多報一些。

所以老法師曾經(jīng)講經(jīng)講過,有一次教育部的官員。他在方東美教授那邊去學那個佛經(jīng)哲學。教育部的官員去拜訪方東美教授,方東美教授告訴說,要把社會風氣端正好,要把社會風氣改良好,很簡單,把媒體全部關掉。那教育部官員說,不行,沒辦法關閉媒體。方東美教授說,那就沒辦法了。這就是跟這里講的一樣,我們想要救社會、救人心,新聞報導,不善的少報一些,善的多報一些。善的事情寥寥可數(shù),就變成惡性循環(huán),劣幣驅(qū)逐良幣。你報善多,讓人家好好去學習良善,揚棄不善,讓不善的人生慚愧心,能夠回頭作善,這才是教育,這是教育。

《禮記·中庸》,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ěr)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說,古代有個叫舜的這個善人皇帝,他是一個心中藏有大智慧的人,常常喜歡向人家請教問題,又善于觀察他人的言行,分析他人言行中的話意。隱藏他人的壞處,宣揚他人的好處。在他人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中,他都能掌握到中庸之道。這就是舜,他喜歡隱惡揚善。

第二點,老法師說,現(xiàn)在新聞媒體怎么報法?小不善,他宣揚成大不善;大不善,他宣揚成極不善。他說,這種新聞報導,好事反而不報,這個社會怎么會好呢?這個道理很深。古人教給我們的方法是什么?真實的智慧,都是真正的經(jīng)驗。家庭里面家人相處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家人,夫婦、兄弟姊妹,跟父母,跟兒女、親戚朋友相處,記住,隱惡揚善。為什么親戚朋友之間會有是是非非?會有冤冤相報?會有糾纏不清的因果?就是因為沒有做到隱惡揚善,搬弄是非。所以老法師說,親戚之間如果要和睦相處,一定要記住隱惡揚善,惡的不要提,善的贊揚,慢慢人的良心就生出來了。知道不善是羞恥,不愿意說,知道善行是好事,大家宣揚,互相勸勉,這個家庭才會幸福,家庭才會興旺。這一段很重要,大家好好學,只有家庭和諧,社會就會祥和?,F(xiàn)在為什么家庭會這么混亂?倫理這么衰?。烤褪谴蠹也荒茏龅诫[惡揚善。

再來,第三點,如果都看到別人不善,那就是自己的大不善,為什么?別人不善,把你心里頭那個心所,統(tǒng)統(tǒng)引發(fā)出來了,全是不善的種子,全部都出來了。如果自己心是善良的,外面不善的事情,你見不到的。外面這種境界現(xiàn)前,我們的反應就是反應你的心,反應出來全是不善的。所以你看到別人不善,你自己本身阿賴耶里面不善的種子,全部都出來,你就看到不善的事情了。

第四點,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善,為什么沒看出來,看的全是別人的一些缺點?是缺點沒有錯,但是我們看缺點什么?要原諒他,不要去責怪他,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去批評他。為什么?他沒有受過圣賢教育,圣賢教育在我們這個社會已經(jīng)丟掉好多代了,疏忽了有兩百年了,你怎么能責怪他呢?今天干什么壞事都是正常的,他要不干壞事是圣人再來的、是菩薩再來的,他不是圣人、不是菩薩,那他干這種事是很正常啊,現(xiàn)在是末法。

第五,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互相稱贊就和睦了。僧團也是如此,祖師大德常教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你在家庭里頭換一個,若要家庭興,唯有你家里人互相贊嘆、互相尊重,這個家就興旺起來了。同樣一個道理,國家也如此,你要團體興,這個團體里面上上下下互相贊嘆,國家要興旺,領導跟群眾、領導跟各級領導要互相贊嘆,這個國家哪有不興盛的道理呢?

第六,家怎么會衰、國怎么會亡?你因為都看別人錯誤的地方,錯處,家就衰了。都看人家的缺點,先生看太太的缺點,太太看先生的錯處、缺點,這個家怎么還會有幸福呢?不可能。團體里面,領導看下屬的錯處、缺點,下屬看領導的錯處、缺點,這個團體就衰了。圣賢這幾句話太重要了。極樂世界為什么會好?極樂世界連不善的名都沒有。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全部都看好的。所以你現(xiàn)在要養(yǎng)成習慣,你現(xiàn)在準備將來去極樂世界,你現(xiàn)在眼睛所看的,你六根對六塵,都要看善的,那你以后就去極樂世界了,這樣各位明白嗎?從現(xiàn)在開始,聽完老和尚這個開示以后,你要學會,全部都心里想善的,念頭想善的,身體做善的,眼睛看善的,耳朵聽善的,這樣你將來就去極樂世界了。

第七點,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列在最前面的兩個,第一個,禮敬諸佛,見到任何人,冤家對頭都要恭恭敬敬,怨結(jié)就化解了,這是善。見到掉頭就去,不理的,怨恨加深,見一次面加深一次,麻煩就大了。所以你要禮敬諸佛,就算碰到你的仇人,你都要禮敬,每見一次面,禮敬一次,怨就化解一次。我們這個攝影師兄就做到這一點,他禮敬,他見一次面,化解一次,見十次面,化解十次。就這么簡單,老和尚說,這么容易。你先禮敬諸佛,就是冤親債主你也要禮敬,那沒有辦法,你只要禮敬,這個怨恨就化解,來世就不要再糾纏了,這樣就好了,來世就不要再糾纏了。這一世你被他批評,被他毀謗,全部都接受了,照單全收了,消業(yè)障了,業(yè)障就消掉了,但是你對他還是恭敬。

再來,第二個,普賢的第二大愿,稱贊如來。你多贊嘆他,如來是善的稱贊,不善的不要說了,多稱贊他就好了,不要批評,不要說。因為你再說不善的,又批評他,又結(jié)惡緣了。所以你禮敬冤親債主,稱贊冤親債主,你們之間的糾纏就解決了,就消除了,就不會再糾纏不清了。

最后,第八,這是菩薩、這是諸佛如來他們所表現(xiàn)在外面的,用意很深很深。我們今天社會變成這個樣子,迫切需要就是圣賢佛菩薩日常生活當中這點點滴滴的行持,我們都要學會、學到了,學隱惡揚善,家庭、社會、國家,都學會隱惡揚善,什么問題都解決。所以禮敬諸佛、稱贊如來,是化解沖突、恢復和諧的根本大法,不能不學。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看網(wǎng)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安士全書》(第109集) 的精彩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av网 | 羞羞视频在线免费 | 91综合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忘忧草 | 欧美日本一区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欧美网站一区 | 美女爽到呻吟久久久久 | 亚洲成年影院 | av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蜜桃 | 在线观看视频福利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av | 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高观看 | 国产美女自拍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免费网站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www | 免费午夜视频 | 久久手机在线视频 | 久久久美女 | 狠狠涩 |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成人 | 夜夜爽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 国产你懂的在线观看 | 人干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