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孝養(出自《雜寶藏經》)
【原文】無量劫前,有一惡國,名曰棄老,彼王國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盡心供養。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問國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國安。不然,吾當滅汝。王甚憂慮,遍訪在廷,無有識者。大臣私問其父,父言,置彼細軟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復問,誰于睡者,名之為寤。誰于寤者,名之為睡。大臣問父,父曰,此謂比丘。較之凡夫,名之為寤。比諸羅漢,名之為睡。天神指王大象,問若干重,眾復惘然。臣歸問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人水若干。而稱大石,以齊其水痕,便知斤兩。天神又問,何以使一掏水,多于大海。臣父傳言,若能具至誠心,以一掏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無窮。海水雖多,不過一劫。天神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有餓人,更慘于我否。眾莫能對。父言,人若慳貪嫉妒,后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漿之名,舉動骨節火燃。如此饑火,當勝汝百千萬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腳杻械,項復枷鎖,身中出火,舉體焦爛,而來問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鎊三寶,后世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當慘于今百千萬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無比,而來問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過于汝身百千萬倍。以汝較之,如瞎獼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問曰,誰為根,誰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騲〖騲(cao),雌馬〗馬形色無異者,問曰,誰母。誰子。臣父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讓草與子。如是數問,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許以擁護國土。時王大悅,而問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實告。王乃迎養其父,尊之為師。大臣言,王當普告天下,不許棄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惡法遂除,人知孝養。[按]佛言,爾時父者,則我身是。爾時大臣,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阇世是。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譯白】在無量劫以前,有個風俗很壞的國家,叫做棄老國。其國王頒布法令,凡年老之人都被驅逐出境。有一大臣待奉父母至孝,秘密挖了個地下室,把父親藏起來,盡心供養。一天,皇宮來了一位天神,手提兩條蛇,問國王:“有誰能辨識二蛇的雌雄,我就保你國家平安。不然,我就滅掉你的國家,國王很憂愁,遍問在朝文武百官,無人能辨識。那個大臣急忙回去私問其父,父親說:“把二蛇放在細軟物上,其性子急躁的就是雄的,性子柔和的便是雌的。”大臣就用這話答復天神。天神又問:“誰在睡著時,名之為醒。誰在醒著時,名之為睡。”大臣又去問其父,其父說:“這是指比丘。與凡夫相比,他是醒著的人。與阿羅漢相比,他是睡著的人。”天神指著國王的大象問有多重。眾人還是茫然不知。大臣回家問其父親,其父說:“把大象牽至船上,看船入水多深,然后稱大石頭放進船中,與載象時的水痕相齊,便知大象有多重。”天神又問:“有什么辦法可使一掏水比大海水還多?”大臣父親傳話說:“若能以至誠心,用一掬水供奉、施舍佛、僧人以及父母和困厄病人,必將享受無窮的福報。海水雖多,不過一劫而已。”天神變成一個挨餓的人,瘦得皮包骨頭,問道:“世間挨餓的人,還有比我更慘的嗎?”眾人不能回答。大臣父親說:“人若慳貪、嫉妒,后世墮入餓鬼中,百千萬歲,連水漿的名字都聽不到。動一下身骨,就會燃燒。這樣的饑火,當超過你百千萬倍。”天神又變成一個人,手腳帶著僚銬,頸上套著枷鎖,身上冒著火,全身焦爛,前來問道:“世間有比我更苦的人嗎?”大臣父親說:“人若不孝敬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后世墮入地獄中,一日一夜,經歷萬死萬生,當比你現在更慘百千萬倍。”天神變成一個女人,端莊秀麗無比,前來問道:“世上有誰比我更美麗的嗎?”大臣父親說:“人若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喜歡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正姣好,勝過你容貌百千萬倍。你和他比,簡直就像一只瞎獼猴。”天神拿出一塊四面方正的旃檀木,問道:“哪是根部,哪是末端。”大臣父親說:“把木塊放在水中,根部自然在下,末端自然在上。”天神又牽來兩匹白雌馬,形體、毛色都沒有差別,問道:“哪是母,哪是子。”大臣父親說:“給它們喂草,若是母馬,必定讓草給子馬吃。”如此問了很多,都——得到回答。天神很歡喜,答應擁護國王之國土。當時國王也很高興,問大臣說:“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有人教你的。”大臣如實告訴國王。國王將大臣之父迎來宮中,尊他為國師。大臣說:“大王應當普告天下,不許遺棄老人。有不孝父母的,以大罪論處。”國王隨即解除了原先的惡法,此后人人都知孝養老人。[按]佛說:“那時大臣之父,就是現在的我。那時的大臣,就是現在的舍利弗。那時的國王,就是現在的阿阇世。那時的天神,就是現在的阿難。”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舉國孝養
看網友對 舉國孝養 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