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明]言行二端,君子立身之要務。作事循天理,則行寡悔矣。出言順人心,則言寡尤矣。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讱(ren),說話緩慢而謹慎〗。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故知立言之道,千難萬難。從來道高德厚之人,必不輕于出言。沉機觀變之人,必不輕于出言。謙退守己之人,必不輕于出言。輕于出言者,大抵心志浮躁,遇事喜于見長,故其所發議論,但能形之于口,心中未嘗三思籌劃。縱使得罪于世,貽笑于人,有所弗顧,何暇計其言之當否乎。◎人心者,至公至當之心,即蘇子所謂不言而同然之情也。人心所在,即天理所在,故須順之。然順亦非諂媚之謂,但須察言觀色,質直無欺,出之以詳慎,示之以謙和,斯亦慎之至矣。至于大喜大怒大醉之時,必有過情之議論,尤當緘默無言,以防過咎。◎前輩有云,凡宴會交接之時,稠人廣眾之際,其中人品不齊。或者素行有虧,或者相貌丑陋,或今雖尊顯,而家世寒微,或前代昌隆,而子孫寥落,以類推之,忌諱甚多。必須檢點一番,不可犯人隱諱,使之愧憤。若不能遍識,最忌妄談時事,及呼人姓名,恐或犯其父兄親戚之所諱,常有意外之禍也。昔有一友,于廣座中,談及一貴客,其人因言與彼交誼最厚。未幾,貴客偶至,其人不識,與之揖讓。因問旁人為誰,旁人曰,此即頃所言與君交誼最厚者也。舉座皆相顧微笑。嗟乎。此亦可為輕于出言者之戒矣。
【譯白】[發明]言語與行為這兩方面,是君子立身處世之關鍵所在。做事能遵循天理,則行為就能很少后悔。說話能順從人心,則言語就能少過錯。孔子說:“有德行之人必能說出有益于世之話,但是話說得很好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又說:“有仁德之人不輕易發言。又說,還未輪到他說話時而忙著發言的,叫做急躁。有人向他請教問題時,他偏不肯直說的,叫做隱瞞。不觀察他人臉色而妄發議論的,叫做瞎眼。”可見語言表達要恰當得體的,是千難萬難的。從來道德高尚之人,必定不會輕易發言;善于觀察事物隱微變化之人,必定不會輕易發言;謙虛退讓守本分之人,必定不會輕易發言。凡輕易發言之人,大多是心志浮躁,遇事喜歡表現自己的人,因此其所發之議論只是隨便從口中說出,心中并沒有經過反復考慮。即使得罪于世,貽笑于人,也有所不顧,哪肯花時間思考自己之話該不該說呢?◎人心,就是至公正、至允當之心,即蘇東坡《思治論》中所謂的不言而同然之心態。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必須順從它。但順從并非諂媚之意,只是要察言觀色,措辭質直無欺,發言周詳審慎,語氣謙虛和藹,能如此就算慎重了。至于處在大喜、大怒、大醉之時,必然會有些超越常情之議論,尤當注意沉默寡言,以防過錯。◎前輩有人說:“凡在宴會交往之時,稠人廣眾之場合,其中人品不齊,或者平素品行有虧,或者相貌丑陋,或者現今雖尊顯而家世寒微,或者前代昌盛而今子孫寥落。以此類推,應該忌煒的很多。必須檢點一番,不可觸犯他人隱諱,使人內心慚愧憤恨。若不能完全識別,最忌妄談時事及指名道姓,恐怕觸犯其父兄親戚之所諱,常會招來意外之禍。”從前有一朋友,于大庭廣眾中,談及一貴客,其人說與那貴客交誼最深厚。一會兒,那貴客偶然來到,其人居然不認識,與他作揖推讓,還悄悄問旁人來者是誰。旁人說:“這位就是剛才你說與你交情最厚的人啊!”滿座人都相顧而笑。唉,此也可供那些輕于發言者引以為戒啊!
摘自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出言要順人心
看網友對 出言要順人心 的精彩評論